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地理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1 03:23:34

区域地理知识点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1篇

一、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课本内容太枯燥。学生会对科学知识感兴趣,通常第一原因是好奇,如果接下来觉得知识内容很有趣,能吸引他们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如果这些知识又枯燥又困难,甚至还得花精力强行记住,他们通常就对这门科学不感兴趣。目前地理教材中关于区域性知识的内容,都普遍显得很抽象,教学的形式严肃枯燥,需要记背的知识点多,学生普遍觉得没有兴趣。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能否有效率地学习,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很擅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很懂得怎样鼓励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师方法不当,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降低,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区域性教学依然使用划重点、划难点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觉得记背区域性地理知识就是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填图、看图填空等知识,学生光查资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觉得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是很沉重的负担,更不可能愿意主动学习。

3.学生生理特点原因。通常学生会因为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可是接下来,男生因为比较擅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愿意研究表格和地理图形,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还比较容易,可是女生会比较喜欢阅读,喜欢能让她们产生感情的东西,抽象的图表、图片、表格,她们会觉得没有兴趣研究,由于没有兴趣,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感觉更困难。因此女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得普遍[!]比较差。

4.生活与知识没有联系。区域地理中的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他们涉及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谈到区域地理的知识,有些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只是为了了解地理常识,了解风土人情,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文生活,为了日后出行旅游打基础,而区域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实用性太小,因此学生也普遍不喜欢学习区域地理知识。

二、区域地址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学习态度入手

①教师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个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让教师意识到,单纯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知识点,学生不仅感到学习很枯燥、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还会有逆反的心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只是一个辅导者、引导者,自己只要引导学生愿意接触这些知识点、乐于接触知识点,学生自己就会有浓厚的兴趣钻研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要能从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教学要求。②培养学习情感。区域地理知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知识,在区域地理知识中,含有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的艺术。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教师要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时,感受审美情感。③借助信息化教学。如果地理学知识只是一堆图表,那么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让枯燥的图表“活”起来,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立刻变为形象的印象。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如果把枯燥的图片放在地图中,用鲜明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明晰的线条标记,学生立刻能牢记这些图片中表达的含义与数据,对区域地理学知识会产生兴趣。对于学生无法牢记每个地区的经纬度与每块地形的区别,可以推荐学生直接去打“大航海时代”,这款电子游戏与“文明”一样是全世界唯一在知识性方面被认可,而且没有任何负作用的电子游戏,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许多不喜欢区域地理的学生,因为想通过游戏的关卡,在一周之内背完全部的区域地理图片与各大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与所处地理位置,学生由于喜欢,培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

2.从学习方法入手

①用掌握关键字的方法学习。对于每个位置的地理特征,如果学生要记背所有的知识点,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背得晕天黑地还是记混了,因此可以让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用一或两个关键字进行联系,只要掌握了关键字,学生就能掌握这片区域最重要的特征。②用抓住主线的方法学习。学生通常觉得区域各大城市在哪里记不住,每个区域的气候环境记不住,地势地形记不住,背得一团乱麻,觉得很困难,因此可以让学生尝试记住一条主线。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最长的几条河流,先牢记这条河流具体的形象和流势,以河流为中心,再牢记这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哪几个国家,由于以一条河流为主线,他们的地理位置、气侯变化都与这条河流有关系,学生很容易记得住。学生只要把几条河流与几条河流相关的问题记住,就能记住很多知识点。③掌握读图技巧方法学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大量地读地图,学生在图地图时,要掌握读图的技巧:记地图的特征,对于这片地图,有哪几个基本形状特征,只要掌握形状特征就不会轻易弄错;记地图的主题,在这片地图区域中,有哪两三个关键字,这关键字要反映地图位置的重要特征;记主题的内容,这些关键字的特征反映在哪些内容上;记联系点,在不同的区域地图中,有哪些联系点。学生可以通过由于点及线、由线及网的逻辑方法记住图形。④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特征,就是一片区域一个案例,在这片区域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如果单纯地记下每一个案例,很容易记错、记漏、记混,因此,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对比的方法,比如对比相似的区域、相反的区域,再对比相似的地方是哪些地方相似,相反是哪些地方相反,通过对比,学生能记忆深;归纳法要求学生了解一块区域时,先要归纳,掌握区域的哪几个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精炼地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2篇

随着高考改革,地理以综合科形式出现,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降低,授课时数相应减少,而考查内容又多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开展区域地理复习,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所以对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思考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建立结构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懂,合上书本就一片空白。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区域地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结合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结构模型。

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要素。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城市与交通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发展方向。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把其地理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模型,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从教学方法上看,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区域的内容,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主讲自己小组负责区域的相关内容,其他成员予以补充。通过不断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区域的分析方法。

二、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中形成知识网络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学生根据知识结构模型完成教材内容的复习整理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绘制出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在联系图中,让学生总结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此方法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日本的知识联系图:

三、重视对比分析,突出区域特征

一个区域的知识体系通过逻辑思维建立,而不同区域的差异则要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利用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法去分析问题,并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比较分析后获得不同区域的典型特征。

四、关注区域中的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复习;案例教学

1.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思路的构建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整合

学生怕区域地理根本原因是无法判断一幅区域地图,也就是说对“背景”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造成做答试题失分严重。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主要采取画图法和空间训练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读图判图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会对世界或中国的概况在行政、地形、气候、水文、资源讲解之后,马上进入分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做法,极易使学生在学了两三个分区内容后,知识产生堆砌,引起混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多,记忆量大,但都是以图为载体,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读图和判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在分区地理教学之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的系统训练。

2.2知识体系建构再现考点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不是对初中地理的机械重复,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提升,必须用高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自然地理我们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把一些主要分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学习分区时,我们就可以提纲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及教材进行整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再现,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章可循,思路清晰,提高学习效率。

图2 区域知识体系建构图

2.3区域对比分析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对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比较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区域比较,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例如当我们学洲的区域知识时,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其他大洲的地形知识就可以通过比较而获得。假如我们已经掌握亚洲地形特征,运用地形知识与欧洲地形比较,学生就会获得欧洲地形特征知识。同理,亚洲与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比较,同样会得到各洲地形特征知识。

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3.1关注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的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国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冲突、地理科学或其它学科在科研上与地理科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地理科学要研究的新事件、能够用地理原理解答的现实问题等等要多加关注。

所谓热点地区,就是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世界通要道:中东(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五海三洲之地”)、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臭氧空洞产生与 DDT等残毒污染)、温带草原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等;但是要强调的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复习中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3.2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者追逐的热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对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的是,能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该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如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总之,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空间概念较强,因此,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平.复习区域地理的技巧[J].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2005年第6期

[2]谭智勇.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7年第5期

[3]朱慧.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3第6期

[4]张静波.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11月

[5]卞文洲.定位、描述、探讨――区域地理复习的三个能力目标[J].考试,2006年12月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4篇

一、确定区位,夯实基础

确定区域位置是我们解答地理问题首要的、关键的一步,是基础。如果学生把区域位置判断错误了,那么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尤其在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会造成严重的失分。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区域位置,努力做到“心中有图”。 如何掌握区域的位置?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例如要掌握中国地图:首先,画出中国政区图。最好动手去画,而不是描图,同时掌握中国的“四至”(最北、最南、最东、最西),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及相关位置。这样,一方面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绘图技能。其次,说出20°N、23°26′N、30°N、40°N、50°N、80°E、90°E、100°E、110°E、120°E这十条经纬线穿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后,找一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互相问答、互相测试。学习中按上述方法反复训练,必须进入“心中有图”的境界,准确判断出区域位置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2、根据地理事物确定区域位置。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例如知道了南美洲的经纬度范围,就可以根据相对位置推算巴西的大致经纬度。

3、根据轮廓特征确定区域位置。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湾、国家、省区、主要山脉和河流等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如意大利半岛像一个长筒高跟靴踢足球、黄河像个“几”字、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展翅、台湾省像萝卜等,看到这些轮廓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4、根据地理数据确定区域位置。某些地理数据具有特定性或唯一性,如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为-155m,我国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澳大利亚中部平原最低处艾尔湖面为-16m,死海湖面为-400m等。看到这些特殊的数据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通过以上复习过程,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完整的“脑图”,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整合知识,构建框架

如世界地理中的“十三个区域和八个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的“四大分区和重要省份”的复习,通过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框架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自然特征又包括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类型和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河湖和自然资源等,人文特征包括居民(人口、人种、语言、民族和宗教)、工农业(包括分布、特点、区位)、交通和城市(分布和区位)等。因此,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需要掌握的要点,就不会感觉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过两个区域以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可以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特征,比较差异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必须突出的重点。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我把这种复习方法概括为“定点、连线、结网”六个字。

(1)定点: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如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连线:即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

(3)结网:即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比较法是总结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和气候的比较等等。

四、图文转换,加深记忆

学生复习地理的最大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后,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填充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转换成图的形式。这种复习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填充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五、联系热点,注重应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到热点、焦点,但要记住,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复习时尽可能地把热点、焦点具体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那里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美索不达尼亚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海区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和出口路线以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六、精选习题,规范培养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做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5篇

一、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非常地直观,读图能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区域中的许多要素在地图中都有明确的反映,因此,必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读图能力:读出所学区域的经纬度坐标或找出经过这里的特殊纬线;找出一些重要的区域界线;找出区域周围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别区域内事物的特征和相关事物等。读图一定要按照方位或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制简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用来确定地理对象异同点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方法。由于地理对象的区域性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性,运用比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引导学生将气温、降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条件与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饮食习惯、传统民居特点、传统运输方式等人文条件列表逐项比较。通过比较这些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非常清楚南北方人们主食的差异(南米北面)是因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主要农作物的差异,又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反映了南北方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区域特征,并且使学生明白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各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学会归纳总结,把区域地理知识组织起来

新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建立起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于记忆和提取。即建立知识结构图。通过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一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知识结构图由节点、连线(箭头)组成。其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连线(箭头)表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先让学生了解新疆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如下图:

图中的核心是新疆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为什么干旱,以及在干旱的影响之下其他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反映了出来。将零散的知识纳入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归纳总结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空间定位意识 区域知识综合运用

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复习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一、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

首先,让学生用笔描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如中国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20°N、23°26′N、30°N、35°N、40°N)、经线(90°E、100°E、110°E、120°E);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30°N、60°N、30°S、60°S)、经线(0°、120°E、150°E、70°W、90°W、120°W),然后,利用上述经纬线来编织中国和世界的区域板块地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定位复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取上述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

第二,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各地区、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与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形成了平面的地球仪。

第三,在复习系统地理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那么区域识别就比较容易了。让学生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边画边记忆其突出的轮廓特征。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出一个区域,学生来想象其位置及其轮廓,这样的训练要多次的反复,让学生在大脑中存几幅区域图,以便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能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为解答地理问题做好准备。

二、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我们应该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同时,利用我们学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并且能从中抓住每个区域的最突出特征。

例如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着,在因果关系上也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非洲大陆而言,这里的因果关系表现为,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东部地形与尼罗河的流向的关系等。让学生描述非洲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实际上也是树立学生空间因果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位置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时,避免出现下述问题:

一是把问题设计很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到亚洲和欧洲人口的分布。二是忽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例如,要求学生思考“综合所学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高产粮食作物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所提供的背景,除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外,只有“亚洲人口最多”的信息。而学生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稻种植的基本知识,才能把水稻生产和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三、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除了确定该热点地区的位置外,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有关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热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那里曾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地处美索不达尼亚平原,灌溉农业为主,椰枣特产,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的海区的密度流,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线,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之,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采取:(1)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2)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3)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等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正在进行复习的同学们不妨一试,希望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以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7篇

一、完成区域位置判定,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确定区域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第一步,学会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一般而言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完成区域定位。

1.利用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等完成大致定位

阅读区域地图须学会利用图中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记住一些经纬线,而非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用图,总结出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特征与范围更实用。从世界角度看,重要的地理事物首当其冲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它们的分界线。如非洲大多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20°W~40°E地区;从纬度位置看,可知大致位于热带区域,最南、最北都是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侧。非洲大部分位于0°~30°南北纬之间,所以非洲经纬度特点为“小号经度,小号纬度”。欧洲叠在非洲之北边,欧洲经纬度特点为“东半球,小号经线,大号北纬”。美洲为“西半球,23.5°N以南为拉丁美洲,以北为北美洲”等。学习区域地理应注重通过画图、读图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2.利用标志性地理事物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精确定位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标志性地理事物。区域地理学习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可用相对位置记图定位。例如,中国地形分布难以记住,可引导学生用相对位置掌握分布(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叠加中国的河流,得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叠加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找出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很多交通枢纽还是重要工业城市,再联系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等。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且完整的“脑图”,以便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学会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8篇

1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性

1.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中学阶段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都是在区域地理知识学习中逐步完成的。高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的案例也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另外,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无论是地理的综合性、地域性还是地理的实践性,都必须以区域地理作为基础,高中地理原理的应用也是建立在对具体区域地理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论从体现地理学科特征还是解决地理现实问题,区域地理的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缩点,在地理学科占有重要地位。

1.2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

教育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把地理高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通常情况下,高考试题的组成是以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来作为素材或背景材料的,其中,世界地理主要用经纬线来限定区域范围或使用小比例尺的大区域图给出区域范围,中国地理则主要提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问题,然后让考生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说明,纯粹的“就区域考区域”的题目已不存在了。这种类型的题目比重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不仅出现在综合题,而且在选择题中也经常碰到。考生若不能根据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题目也就无法作答,一切都无从谈起。正如一些专家所谈“文综高考的陷井在地理,地理高考的陷井在区域”、“得区域者得天下”,很显然,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1.3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现状令人担忧。

中学阶段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很多,从教材本身特点来看内容简单、枯燥乏味,老师讲解若照本宣科,是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许乡学生学过之后都记不清、理不透,翻开书懂而离开课本就忘,做练习时边看题目边找地图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初中阶段完成,师生普遍都不重视,老师没能认真教,学生没能认真学,结果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普遍非常薄弱。另外,从七年级到高三时间间隔太久,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淡忘。综上所述,学生这种知识现状,无形中给高三区域地理的复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如何提高区域地理的复习效果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 也不是简单的冷饭重炒,而应该是对旧知识进行深化加工、整合升华,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同时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1了解知识系统,理清知识结构。

区域地理知识系统一般是从总论到分论。研究区域地理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 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则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交通、人口、城市等几个方面,因此区域地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系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知识结构是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要先了解区域地理的 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它们的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结构示意图表。绘制知识结构示意图表时可把各组咸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各要素间的因果、主次、并列、包含关系,用符号把它们联系起来。这种做法让学生对所学章节的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了解,为区域地理进一步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注重空间分布,狠抓区域定位。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建立联系、形成网络。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关键一步。区域定位归纳起来有三种方法:①经纬线定位法,利用经纬进行定位是近几年来高考的重点。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要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绘主要的经纬线,并在填绘的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穿过或其附近的地理事物。利用主要经纬线构成的经纬线网络,就可以对地理事物进行粗略的定位。②相对定位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不可能也没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相对位置进行定位。③典型特征定位法,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海陆轮廊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人文建筑等。

2.3加强思维训练,建立心理地图。

准确的区域定位无疑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如何才能准确定位,关键是要让每位学生建立起心理地图。心理地图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即使是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需要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需要平时的积累,不可急于求成。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传授给学生一些识图、记图的基本方法和诀窍,并运用一些典型例题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一方面可让学生自行练习,利用各个区域的经纬网空白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工农业分布图等进行专题训练、覆盖训练、拆分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各种心理地图。

2.4对比区域差异,掌握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复习区域地理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所以能否准确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其与其他区域间的差异是复习区域地理成败的关键,而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结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时,可指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其他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俄罗斯传统工业区,英格羔中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京滓唐工业区等,而后横向比较这些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区位因素、主要工业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工业区的区域差异,而且让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5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学科联系。

区域地理知识点第9篇

1.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应选择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在脑中形成以经纬网编织的脑图。然后在学习时要养成左书右图的习惯,对书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带、板块、重要的国家、人口分布、农业区、工业区、交通线、城市与旅游点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可以按位置、范围、相互关系的形式,逐一落实或定位到区域图上去掌握,尽量把众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归纳到同一幅图上,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相互联系,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最后要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大陆轮廓定位法、地理景观定位法、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法等。

2.突出地理区域特征,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区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较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区域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对区域问题的分析,需要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2.1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方面应思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资源等的分布特征,人文要素方面则要关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重要交通线等的分布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要坚持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的具体事例为案例,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区域与系统地理结合,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相关典型案例,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2.2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思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并以此推断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人口、交通、地质作用等。例如对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肥力较高)。临海的位置参与海陆水循环为外流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河流在山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平原以沉积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2.3综合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不仅要掌握区域特征,而且要通过区域特征的比较了解区域差异。例如中国区域的差异不仅要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还要掌握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农区与非农区的差异,等等。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异同,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把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复习之中。

从落实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与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区域地理复习的指导思想,带动相关地理学习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夯实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南方低山丘陵专题复习时,应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初中地理基础、必修地理原理和选修案例内容的整合,突出农业资源优势、问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能源基地与有色金属冶炼,环境污染的防治,实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关注热点区域,回归地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