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6 19:37:48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1篇

我身处当地一所著名的小学,平时有机会拜读校内每一位教师的反思,也有机会到别的学校了解教师们的业务情况,出于兴趣,也仔细拜读过他们的教后反思。我觉得教师们的教学反思有这样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写反思大多出于被动,而非主动自觉的感受和思考。“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反思才能发现遗憾。我以为自从有了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的历史就开始了,不过是进入新课程以来,其表现形式才要求教师们诉诸笔端,才作为一个项目,要求老师们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过去缺乏自觉主动的思考,因为“教无定法”的聊以,突然要求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提炼出来,教师们难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了相关反思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培训,但没有真情的流露,是被动地被“挤”在纸上。二是反思的内容狭窄。翻开教案,教师们的反思大多停留在对教学流程文本的回顾或对教学目标的变式重述方面,如:“这节课我创设了××情境,引出问题。然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掌握了××,效果很好。”这些被“挤”出来的反思,其中的语言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文本中找到,不是真实感受而是对教案中部分内容的改写。

教师写不好反思的原因很多。从教师写反思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教师们都在写,既然写,就有时间,也不怕写。质量差的反思是写,质量好的反思也是写,可为什么教师们写出的反思普遍质量不高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教师们还缺乏自我反思,尤其是自我诊断的能力。我校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活动前总是由做课老师说一说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即教后反思。我发现做课老师很真诚,也很认真地进行反思,但从他们的发言中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反思的形式落入俗套,反思的内容很肤浅。但同时我也发现,当这些做课老师作为“他评者”的时候,往往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以及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现象也说明自我诊断能力不足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大障碍。如何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提高自我诊断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自我意识,做自己课堂的“反观者”

自我意识是自我诊断的前提,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它能使教师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监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的适当性。大家经常听说的某位老师按不住火气,体罚学生,就是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自我意识缺位造成的。自我意识的缺位,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知所做,不知所云,不能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境调解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当学生的思维与自己的设计出现差距,当学生的表现促使自己的灵感闪现,当学生表情麻木呆板或粲然一笑、心领神会时……教师如果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会跳出课堂,迅速分析师生行为和心态,作出积极的应对,从而对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应对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印象会特别深刻。这样教师课后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回顾刚刚过去的40分,分分秒秒的精彩与失利会因为有了自我意识而印象深刻,会因为印象深刻而思有所物,思有所指,精彩才会被放大,失利才会被“惦记”。

二、加强“自我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于是开展了多种层次的教学反思培训。再好的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这些培训相对来说都是外部环境,如果教师们没有需求,不深刻领悟,其作用就是微乎其微的。要想使自己的反思有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在积极参加这类培训的同时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培训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下面几条。

1.加强理论学习,尤其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一个医生判断病人生了什么病,就要检查病人的哪些器官是好的,哪些地方出了毛病,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依据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生何种疾病作出诊断。教师也是一样,要想判断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和行为的价值,就必须在心中对课堂教学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清楚地判断当时的状态是否偏离这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来源,理论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着教学实践。我们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的地位怎样才算是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角色定位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怎样有效处理课堂中的意外?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怎样才算得到有效利用?等这就是标准,这些标准就是医生脑子中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用之来衡量自己的教学肌体的“良”与“莠”。

2.科学确立目标,用目标检索自己的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目标应该是立体的,应该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正确对待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从其它教案中“抄”来了之,要用心确立,用可以达到的行为描述语言表达并使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体现、去落实。课后教师对照目标,根据练习、作业等反馈回顾过程,思考每个目标在其所处教学环节的达成度。思考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超越目标的亮点,自己采用了与以往有何不同的方式或手段。某一条目标为什么没有很好落实,原因在哪里?逐条对照目标来检索自己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科学的目标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的反思就有了抓手,反思的内容也会更加深刻。

3.开放自己的课堂,多听别人评课。

“开放课堂,接受评价,循环提高”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开放自己的课堂,把同伴、专家请进来,让他们给自己的课堂把脉,听听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听听他们都是从何种角度进行评价的,与自己在课堂上“跳出课堂看课堂”的所感所悟结合起来,集自己和他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教学会诊,在会诊中学会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2篇

【关键字】中职护生;内科护理学;厌倦心理;原因分析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73-02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其他护理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职护生对该学科存在的厌恶畏难心理,笔者根据多年的内护从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职护生厌倦内科护理学科的症结。

1 中职护生对各学科相关知识的连贯能力不强

1.1 中职护生缺乏横向比较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能力

中职护生各门学科之间难以融会贯通,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与节奏,尤其遇上老师讲课打乱前后顺序,进行知识连贯讲解时,更是一头雾水,连书本内容所在的位置都得老师提醒,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内护教材中,病种较多,而且每一个疾病都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内容。课后如果不经过有效整理和归纳,就会犹如一盘散沙,不能在脑子里对该疾病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认识。对中职护生而言,打破疾病界限把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之前,似乎超越了她们本身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摘抄课本的内容,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也没有进行高度概括和有效整理,最后作业中根本没有体现该疾病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1]。因此,对疾病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平面的知识描述而不能转化成立体的知识框架,更缺乏横向比较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及敏锐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就算有老师出示了相应的样板题,要求她们自己进行总结,结果并不如人意[2]。

1.2 中职护生课后总结复习反思不够

中职护生绝大多没有课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更谈不上对反思的理解和运用;其实,通过课后反思,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反省自身学习环节中的薄弱节,以此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不断巩固、强化的效果,例如:

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以小组(3-5人为一组)为单位,对所学的“内科护理学”设计一例典型的病例,然后由别一组学生提出护理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如赵某,男性,36岁,曾有胆结石的病史。昨晚独自在家中喝了几杯白酒后出现剧烈中上腹疼痛,迅速波及全腹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无缓解。查体: T38.9°,BP80/50mmHg,P110次/分,R32次/分,急性病容,右侧卧位,腹肌紧张,伴明显上中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脐周及两侧腰部有蓝色瘀斑。辅助检查:血淀粉酶320U/L(酶偶联法),尿淀粉酶520U/L(酶偶联法),血糖14.3mmol/L,血钙1.50mmol/L,B超示胰腺异常。这是一例由学生设计的典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例,有病因、诱因、典型症状、典型体征、辅助检查。然后请别一组的提出护理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措施。二组学生的任务轮流互换再次设计新的病例,这样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 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学”缺乏浓厚的兴趣

2.1 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力攻克难关,不断挑战自我,挑战困难是许多优等生学习乐趣的体验。对于中职护生而言,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初中阶段的成绩并不理想,学习不再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旦布置的题目中出现难题,根本不愿花时间主动到书本中寻找答案,而是等着一些优等生做出答案后进行抄袭,或者稍好一点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直接向老师寻求帮助。她们的理由非常多“反正凭我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太麻烦了,很辛苦”诸如此类,都反映出她们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强的畏难心理。而《内科护理学》51类疾病,内容多,任务重,中职护生时常给自己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我不行”, “我不敢”等 ,从而限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并缺乏对《内科护理学》的浓厚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在各个环节应用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病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网络,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了临床护理思想[2]

2.2 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欠缺

在现实医学教育中,不少学生感到医学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觉得学习与自己无关,厌学、逃学,不去努力,上课经常睡觉,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教学,忽视对情感的提示有关[4]。

首先,从医学教材自身的特点看,教材的编写是以枯燥的文字、僵死的图像、冗长的叙述等教学内容展开的,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未潜心予以挖掘,其次,从医学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平庸无奇、教学方法音调单一,造成学生对医学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从师生关系看,常常是教师独自滔滔讲,学生茫然默默听,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1]。学生访谈中发现,83%的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上课时条理非常清楚,语气比较幽默、学识比较渊博,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极大地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运用一贯性的语速语调进行讲解,学生会非常反感,她们会用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对待这门学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3]。课堂中不同时间段插入不同的病例进行分析,激活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5]。

以上是就中职护生对该学科存在的厌恶畏难心理进行分析的几点反思,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希江,陈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

[2] 张东风.王群.病例分析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6.

[3] 郭丽.刘丽华.茹淑玲.病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2,16(10):611-612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哲学思维 动物病理学 教学

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为基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因学),在病因作用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病学或发病机制)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变化或病变),从而揭示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被称学“医学哲学”[1]。

动物病理学是从本质上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科目[1]。众所周知,动物病理学具有内容庞杂、理论抽象、概论繁多、较难记忆等特点,学生容易陷入机械性地记忆一些抽象的病理学名词和形态学变化等之中,这就要求动物病理学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疾病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化难为易,使基础知识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学习动物病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以矛盾的观点看待病理现象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因此,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即“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很多病理过程对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炎症反应就是机体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矛盾斗争过程,损伤和抗损伤这对矛盾始终贯穿着炎症反应的全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损伤过程和抗损伤过程可以互相转化。机体损伤后通常先由肉芽组织进行修复,以后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在于,它能把创口或其它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而且抗拉力要比肉芽组织强得多。但是瘢痕组织对机体也有不利或有害的一面,如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收缩可引起幽门梗阻;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的瘢痕性粘连,可发生器官硬化[2]。又如癌的发生,其与机体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其发生发展依赖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等,而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使人体产生抵抗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所以,它既作用于机体,又受机体的制约[3]。

因此,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动物病理教学过程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病理过程,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事物的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对动物机体有利的方面,避免或减轻对动物机体有害的因素,使疾病的转归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要以联系的观点分析病理现象

联系是指内部矛盾的双方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它又是普遍的,即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间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和其他事物或要素不相联系的事物或要素,是不存在的[4]。动物机体是由许多器官构成的,但各个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动物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首先表现在局部和整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动物深度外伤,极易引起破伤杆菌的感染,从而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炎性介质及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血的感染,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内分泌反应及细胞分子机制引起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其次表现为机体的形态和功能是统一和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则是这些结构的运动形式,一旦形态结构变化,功能亦随之变化;而功能长期改变也可逐渐演变成结构的改变。虽然动物病理学着重从形态改变的角度来研究疾病,但每种组织器官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机体患病时通常并非只有形态结构的改变,功能和代谢也会出现异常,应当明确机体的形态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把形态改变看成是孤立的、固定不变的。例如骨骼肌萎缩后可导致肌力下降,而当肢体长期固定不进行功能活动时又可导致肌肉萎缩。又如一侧肾脏发生功能障碍后,另一侧肾脏即发生代偿性肥大。

因此,在动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将整体与局部、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病变复杂多变的独特规律。

三、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指导动物病理学教学

动物病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发展的观点。疾病具有一个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同任何事物一样,疾病也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即任何疾病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灭亡的过程。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因此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动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头脑中一定要有“动态”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及对病变的把握[5,6]。如在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应将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联系起来,这四种病变经常是相继连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这四种病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动态地把握疾病发展的过程。又如在讲到肿瘤这一章节时,我们知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从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再到浸润癌及最后的转移癌等,这一复杂过程无一不体现了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头脑始终贯穿着这一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把问题阐述清楚,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大叶性肺炎的四期改变,肠伤寒肠道病变四期改变的辩证关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血栓形成时,可使冠脉循环的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发生梗死,心肌梗死又可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而出现心力衰竭,引起心输出量减少,使机体血液供应不足并出现静脉系统淤血,各系统器官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这些病变每一期都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既要看到病变的瞬时表现,又要用运动的观点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后果,从而在临床上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疾病发展变化的例子在动物病理学中不胜枚举,严重的病变只要治疗措施得当,便可转化成轻微病变乃至痊愈。相反,一开始较轻微的病变,如果不够重视或措施失当也会发展成严重疾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充分认识并且高度重视疾病的发展过程,将运动发展的观点融入病理学教学中,对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哲学不是游离于科学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作为一种认识自然科学的强大武器,应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7,8]。动物病理学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哲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正确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物病理学教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辩证法素材,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新事物,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农业院校中,如何以哲学的思路来学习动物病理学,使动物病理学适应并促进兽医事业的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动物病理学”(云教高[2010]64号),云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动物病理学》(校政发[2009]85号)。

[参考文献]

[1]佘锐萍主编,高洪副主编.动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1.

[2]杨鸣琦主编,高洪副主编.兽医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0-35.

[3]周俭.从微创到肝移植巨创治疗肝癌的辩证思维[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0):67-68.

[4]王月丹,张燕,徐兰等.中美两校教师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中八个问题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97-99.

[5]侯征,周颖,罗晓星等.药理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阐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150-1152.

[6]龙步清.遗传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浅论[J].中国科技博览,2009,17:37-37.

[7]张熙.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河北医药,2010,32(3):359-360.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 中医思维

中医药教学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其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按照中医传统文化处事为人,练就的是中医人的思维,才能把抽象的理念变为临床的疗效和发展中医的硬道理。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50多年,反思教材建设有助于我们做得更好。

1 中医思维的起源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东方传统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中国为发源地,流传及盛行于东南亚国家,至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是包含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体系。由以阴阳统一对立、天人合一的《周易》文化,孔子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印度为发源地的佛教文化4部分构成,是已经历几千年经久不衰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

中医思维是指受中国传统文化始祖《周易》影响的《黄帝内经》所奠定的认识世界,探讨生命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技术。受易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医药学的生存土壤和基础,《黄帝内经》是科学技术与辨证法统一的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其有关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如“天人相应”“气化万物”“阴阳五行”“辨证施治” “以外以揣内”“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稳态调节”等等都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正所谓“医易相通”。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古代中国在许多领域,都作出过独特的贡献,而中国医药学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学科。一百多年以来,随着西方医学逐渐昌明于世界,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落,惟独中国医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成废之中顽强立于世界自然科学之林的中国医药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铸就。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五十余年来,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中《中医基础学》成为对《黄帝内经》的梳理和白话文解释。在笔者30年中医药的教与学生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从教材的角度仅仅局限于《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学》和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四大经典著作学习。但其中许多课程对教材其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未“点破”,仅仅限于字面解释。这不在于教师的水平问题,而在于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的导向问题,很难让学习者和授业者在切身体验中感受中医药的文化氛围,领悟到由中医思维所支撑的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和民族自豪感,临证中医思路无从谈起。

需要“点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周易》以论自然之道为主,而兼及社会与生命之道;奠定中国医药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以论生命之道为主,而兼及自然与社会之道。《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学与《易经》在“道”的层次上相通,法则相同。 《周易乾凿度》指出:“‘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1.1 《易经》中永远难以改变的“不易”是凡事总有自身内在规律宇宙世间万事万物总有自身内在规律性,如同天亮总有天黑时,太阳升起总有落下时,生命出生总有死亡时,潮起总有潮落时……这些不容置疑,不容改变,这也是“天人相应”,“道法自然”思想的由来。延伸到临证对待处理疾病上,我们是被病情表现的表面现象如头痛、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牵着走,还是去找出引起这些症状原因的外邪入侵,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非气不足)的自身内在规律。只有外邪入侵的思路,治疗会仅限于杀细菌、抗病毒、祛外邪,而有了正气不足的思路,治疗会考虑到扶正祛邪,解决或反复感冒,或单纯杀、抗、祛之后有体弱不适的问题。就像临床许多重症病人大剂量、长时间抗生素使用的结果是机体平衡自稳系统能力破坏而菌群失调,最后不是因细菌、病毒感染而加重,却死于机能衰竭。治病是为救人而设立,不注重生命乃阳气在阳间的活动,一味抑制和摧毁机体阳气活动,再好的杀菌抗毒祛邪都是无济于事,治病不留人的做法就是违反机体生命自身内在规律。强调的是:遵守事物自身内在客观规律是天地之道,万物同理!

1.2 《易经》中永远单纯明了的“简易”是凡事总有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宇宙世间万事万物再复杂,总是由简单事件构成。因为凡事总有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凡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就是内在规律所反映出的内在必然。以糖尿病为例,现代疑难症也好,难治病也罢,血液中糖分高的事实是现实存在的,这个现实存在造成了对组织细胞腐蚀的酸环境,继而引起了机体的病理性衰老。因此,解决血液中糖分高造成的酸环境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这就是糖尿病治疗中单纯明了的“简易”。一是控制酸环境产生的源头(脾不升清化水谷为精微反而下泄湿浊为酸腐,健脾益气自然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二是清理已经产生的酸环境(糖尿病谷气下注小溲甘甜,湿浊酸腐留在膀胱,健脾渗湿薏苡仁、赤小豆、山药、茯苓、扁豆能排酸)。

1.3 《易经》中永远需要调整的“变易”是凡事总有最适合的状态方式宇宙世间万事万物不变的是规律,变的是形式。仍以糖尿病为例,Ⅰ或Ⅱ型糖尿病除增强已有的酸环境代谢为共同治疗原则,Ⅰ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加强促使胰岛素分泌和补充的动力作用才能平衡酸环境;而Ⅱ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选择疏肝理气、化痰祛瘀畅通胰岛素到达受体细胞的路线,加强促使接受胰岛素的动力作用才能改变酸环境。这就是从《易经》“唯变所适”,到中医的“辨证施治”,都证明了“适者生存”这个普遍法则。

2 中医药近展史让中医药学生有必要强化中医药文化

《黄帝内经》从反映《周易》思想文化的春秋时期到汇编成书的西汉中晚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虽历经战乱、焚书、思想专统和上千年历史的考验,162篇非一人一时所作,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致性,是因其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所决定。

然而,近代与现代受“西学东渐”影响,鸦片战争促使清朝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在从民国以来愈演愈烈的“废除中医”思潮中不可避免的对中医药文化造成冲击。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除部分沿袭近代民办中医教育模式外,基本是仿照西医的办学模式,现代学习中医的人出生就在多元化思维影响下成长,没有学习中医药的传统文化背景氛围。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影响淡化了我们传统文化思维,另一方面却是我们任其淡化的不作为。学生在校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后改行,甚至责难于中医,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掘墓人也就在所难免。在多元化发展中教授中医药学科,强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是保证中医思维特色的关键,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中对此等闲视之就等于放弃。

目前的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的《中医思维学》[1]已经开始了对中医思维学研究,但是,其一,目前没有进入必修课程体系;其二,仅仅是一门课的教材,中医思维还没有渗透到临证辨治的教材中去解决中医思维指导选方用药或取穴,没有形成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的系列行为。但毕竟是我们已经有了在教材中解决中医思维的意识,只是远远不足,需要整体教材的反省和改变才可能营造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建立起中医思维。

3 在中西医比较中领悟中医思维的优势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就医学而言,1840年以后,中西医共存是无容置疑的现实。中国人不论是从医者,还是老百姓治病或生病都会面对两种医学办法、手段和思维方式的选择。谁都回避不了的中西医比较,而且也无须回避,客观理智的比较之才会显现优势。

3.1 中西医发展背景和中西医课程设置决定了中医教育更需注重学科优势近代医学教育出现的清代(1644—1911),中国自办的西医学校始自1865年同文馆附设的医学科;近代中医学校始自清代后期1885年浙江名医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学堂。

中医的近代教育不仅晚于西医近代教育,而且一直是在“西学东渐”的干扰和影响下挣扎生存。中医和中医教育自晚清开始就受到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多来自于没有学过中医或不懂中国传统思维的人。看现代中西医教育就可见:西医的课程体系中,一门60~72学时的《中医药基础》课程,成就了西医学生对中医药的全部理解;中医的课程体系中西医各门课程学时比例几乎各占50%,甚至于西医还超过中医课程学时。在此不是强调西医课程体系要多增加中医药课程比例,或者是中医的课程体系要减少西医药课程比例。至少说明学习西医的对中医的了解程度不如学中医的对西医的了解程度,加上中医思维所训练的客观态度。因此,多听见西医批评和指责中医,很不容易听见中医批评和指责西医。事业发展离不开政策保护,但政策保护不是万能的,事业发展更注重学科优势。

3.2 中西医比较中出优势需转化为教材里的授课内容西医内科是病因治疗,但现代病有许多是原因不明或即便认识病因,对付病因的药物尚未问世,如SARS的治疗无法体现西医内科针对性强的治疗优势;西医外科是病位治疗,但现代病有许多是发病部位不确切,如肝肾综合症等,无法体现西医外科病位准确的治疗优势;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却显现出“不认病,只认证”的优势;西医对致病因素治疗准确,却对如何恢复被致病因素损害的器官和各个系统的活力和功能一筹莫展,以至于能治病不能救人。中医依靠恢复和加强气的功能来增强生命活力,体现治病救人的优势;西医注重出问题后的修理,中医更重于出问题之前的调养,尽管西医也有三级预防,但预防手段和办法的绿色自然性不如中医药的取其自然……发展不是批评和指责其它医学,而是在客观的比较之中显现优势。

我们今天的教材:其一,中西医不做比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何为中医药优势,而西医学反而凭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可信,让学生认可;其二,一本教材里中西医治疗方法同时陈列,但实际上中医和西医的师资谁也讲不清,教材和师资都停留在“是什么”而不解决“为什么”。老百姓把中西药同时吃进肚子里,美其言是中西医结合,学中医越学越糊涂也是自然;其三,我们花了许多精力在争辩中医药优势,却放弃了对事业发展后来人的中医思维教育。既然有优势就扎扎实实写进我们的中医药教材中,转化为教材里的授课内容,干有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事。

3.3 中医药教材不能只看到“西学东渐”而看不到“紫气东来”学科优势是发展事业的核心,中医药的学科优势就是中医思维。“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无疑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中最为绚丽的瑰宝。中医药一经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对现代医学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现代科学发展也将为中医药现代化创造条件。”[2]

科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中心论”正在打破。国学大师钱穆晚年在最后的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提到自己“彻悟”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3]。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反对把中国传统科学视为失败的典型,认为它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觉悟到应该按东方的见解行事 ,“因为从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医治现代病症的良药,以及推进今后全人类的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4];美国科学史学家萨顿重视东方思想的巨大价值,力求达到东西方文明相互理解和借鉴,其强调指出:“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的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5]。

生命和死亡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医学最终要归于哲学,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决定了在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中体现中医思维,让学生和授业者不能只看到“西学东渐”而看不到“紫气东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庆宪.中医思维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韩启德.现代医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讲话,该文首贴于人民网2003年9月13日.

[3]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23.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 铺床法;教学;体会

铺床法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基本、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之一,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操作的第一课,是其真正感性认识并了解护理工作的第一步。但是,由于铺床是生活护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时常带有被动的厌烦情绪,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态度。

笔者在铺床法教学的七年时间里,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铺床法教学中将教与学有效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认真解析了铺床法的操作步骤,总结了铺床法的教学活动中护生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听取护生在学习铺床过程中的反应以及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与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计划周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无论进行那一种铺床法都必须首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如床单及被套的折叠方法,物品放置的顺序等,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导致整个操作的失败。笔者在指导护生进行操作练习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铺大单或被套时怎么都打不开,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折错,不得不请别人帮忙重新折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可以借此提醒护生,要想做好任何一项护理工作,事先周密的计划、操作中的严谨求实和沉着稳重的工作作风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既可以训练自己缜密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

2.教学过程中强化操作目的和操作前评估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和练习操作中有的放矢。

例如在铺备用床时首先要对床单位进行评估,目的是为了防止因事先未发现床单位损坏而造成病人卧床时发生外伤,或加重病人病情;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是为了防止铺床时扬起的灰尘影响其他病人就餐或治疗。这一项也体现了这种为病人安全考虑的人文护理思想。

从铺床法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样物品的准备看,也都渗透着对病人的关怀【2】。如在铺麻醉床时,告诉护生们在橡胶单上要铺一条中单,目的是为了避免病人的皮肤直接接触橡胶单而感到不适以及增加透气性以预防压疮等。护生在操作时只要能提前想到病人可能会因未铺中单而遭受皮肤溃烂的痛苦时,就不会忘记给病人铺中单了。因此,只有具备热爱护理事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才能时刻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3】,才能切实将工作做得好、做到位。

3.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自省力。

在练习时除了当场纠正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DV拍摄他们练习时的情况,并回放给学生本人看【4】。当看到自己弯腰弓背的姿势和布满皱褶的床时,很多学生自己都忍不住面红耳赤,通过事实让护生自我发现,对比出和其他护生的差距。此时,师生来共同探讨问题所在,改正不足,即可加深护生印象,又能促使其及时改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同甘共苦、刻苦练习。铺床看起来很简单,但对初学者来讲,要想像老师那样轻轻松松就能铺出一张漂亮的床,不下功夫是决不可能的。因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可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做对,再做好,后做快的发展顺序,刻苦练习。例如:有的人为折好一个床角,她们将床角拆了折,折了再拆,反反复复练,反反复复琢磨,有的人手都练酸了也舍不得歇一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能熟练地折出一张非常漂亮的床角。护生在练习过程中看到自己铺的床一天比一天平整、美观。也逐步增强了信心和兴趣,教师也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总之,只要在铺床法的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不但使学生能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对基础护理学操作也产生兴趣,稳定专业思想,更为将来热爱护理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呈渭虹等.护理行为对住院病人心理影响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

[2]陈佩云,黄朝阳.对铺床法教学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作用的思考.军医教育,2001.7(14):21-22.

[3]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M].背景.科技出版社,2003,1.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6篇

《网络文明小公民》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21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学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从小养成安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预防计算机病毒这个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搜集一些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一些视频、图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事实新闻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文明小公民。

【情景描述】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网络世界出现了一个名叫“火焰”的破坏分子,那这个破坏分子在网络世界都作了哪些坏事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生:(观看视频)。

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名叫“火焰”的破坏分子属于计算机病毒,那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又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设计这课时正值“火焰病毒”在网络上肆虐,所以就想到通过一段相关视频来进行导入。一来可以使学生可以很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段视频先让学生对病毒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为下面讲计算机病毒知识时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片段二:观看视频,学习新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电脑病毒和人体内的病毒一样吗?2、谁编写了电脑病毒?3、什么是计算机病毒?4、计算机病毒有那些特性? 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枯燥,那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呢?在偶然间看到了《蓝猫淘气3000问》里正好有一段关于病毒知识的介绍,而且把病毒的概念、特点等介绍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观看逼真的动画效果来学习相关知识点,既丰富了眼球,又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教学片段三:借助具体事件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师:病毒只是我们上网过程中遇到的一种麻烦,网上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小学生成长有利的内容,也有不适合小学生浏览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个事件来看看这两个同学在网络的影响下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呈现案例)

生:(仔细阅读案例,并说说自己的感想)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怎样才能避免不适合我们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绿色上网,健康上网。 现在就请同学们上网了解“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相关知识,然后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好的上网习惯。

生:(上网了解知识点,并自我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事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时有通过学习两个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上网过程中一些不好的行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片段四:学习公约,提升自我

师:同学们,你们讲的都非常好。全社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们都在积极倡导着每一位同学健康生活,文明上网。为我们的将来,祖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共同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体朗读)

师:最后我们通过签名活动,来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文明小公民”吧!(生参加签名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服务。同时同过签名活动,一来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完这节课,又能起到一个活跃课堂的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小公民。

【反思与讨论】

由于现在很多孩子很早接触网络,所以网络这个词对他们来讲一点都不陌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大都掌握了网络方面的操作。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知识的一种升华,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本课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所以我借住了两段视频来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感知病毒的无处不在和巨大危害,从而激起他们想了解相关病毒知识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学,并在学生了解病毒相关知识的时候,适时安排了上网操作,还要求他们通过上网搜索知识点、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拓宽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案例 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已经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这可以反思某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反思某一段的教学。本人从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

顾虑和悲观,

可以使人得病;

积极、

愉快、

坚强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

可以战胜疾病,

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 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1、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Happy everyday!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 B.一般 C.较满意 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 B.一般 C.好 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如果该课有比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更加精彩。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交流,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而且要有心理学理论做支撑和不断提高文科素养。老师的收获将是教学的快乐和快乐地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快乐地生活。这堂课我的确做了精心的设计,投入了时间,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传递着快乐。这只是一个起点,前方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勒玉乐.反思教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国清.快乐加减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8篇

1中医学发展的困境

1.1困境的起源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起源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医学开始通过教会传入中国,但是19世纪中叶以前,除解剖学具有较大优势以外,西医学与中医学相比优势并不突出,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随着生理、生化以及细菌学说的发展,西医学的优势变得日益明显,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逐渐增多。1879年浙江人俞樾发表“废医论”第一次明确提出医道可废的主张,从此开启了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序幕,中医学发展陷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生存危机。

1.2困境与危机的历史回顾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新医事制度中未将中医学纳入国民教育,从而引发中医学第一次生存危机。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以余云岫为首提出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等四项废止中医的提案,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响,请愿和抗议之声不绝,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医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崚的生存危机。

中医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的同时,中西医学术之争也此起彼伏。余云岫以西医理论为依据对内经价值完全否定,并得出“旧医必亡”的结论。恽铁憔发表《群经见智录》和《伤寒论研究》予以回应,张锡纯提出让中西医论争回到医学自身以及中西医和衷共济的观点,至此,中西医学术之争开始呈现出具有本土文化背景的西医与本土中医学之争。

建国之后,余云岫再次提出排斥中医的“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政策的引导,中医学在新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促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然而,中医学的磨难并没用因此结束,2006年张功耀以“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再次提出废除中医,并在互联网上贴出《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何祚庥、方舟子等知名人士相继批评中医,方舟子出版《批评中医》一书,声称中医是“伪科学”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中医学发展的困境与危机。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发展的历程,虽然历经挫折和磨难,中医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一次又一次抗击病魔、维护中华民族健康的临床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些都说明了中医学的生命力。但是,困境与危机也警醒中医人:形成于2000年前的中医学毕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缺陷和不足是难以回避的,那么,在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医人究竟该保持何种心态、采取哪些对策呢?

2反思与对策

2.1正确看待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所面临的磨难,似乎都与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有关,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性是如何成为困扰中医学发展的问题呢?

2.1.1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其必然性、但失之偏颇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使国人意识到,要强大就需要科学技术,要向西方文化学习,正是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文化的思潮油然而生,严复、鲁迅、梁漱溟、梁启超、陈独秀等近代文化名人纷纷加入,他们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激烈批判的态度,废止中医的观点也由此提出。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应该说近代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基础,其愿望也是美好的,然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矫枉可能过正,中医学就是在此情况下成为了矫枉过正的牺牲品,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2.1.2以对中医的科学性质疑为由提出废除中医的论断之前提无法成立

两个前提为:(1)医学属于自然科学,(2)判定中医存废的唯一标准是中医是否符合自然科学的特征。其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因为判定中医学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是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但实际情况是中医学与18世纪发展起来的实验自然科学的特征不符,不具有科学性,因此中医应当废除。显然,这一论断中的两个前提是无法成立的。

从学科性质来看,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确有其理化基础,因此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然而,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因素同样对人体健康发挥重要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其实是兼具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以中医不“科学”为名提出废除中医的观点,其实质是将医学作为单纯的自然科学来看待,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科学的涵义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科学最初起源于拉丁文scientia一词,泛指关于事物的学问和知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8世之后英语“science”的涵义逐渐减缩为指代事实、“真理”或理性的模式,严复、康有为等人将其介绍到中国时首次译为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们对科学理解产生了奇特的变异,现代人以标榜科学为荣,科学似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呈现出神化和宗教化的倾向。废止中医派正是将医学作为单纯自然科学看待的前提下,同时在科学涵义出现神化和宗教化倾向的社会背景下,单纯以科学性作为决定中医存废的标准所得出的结论,这显然是武断的。

2.2正视中医学的缺陷与不足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部分国人产生了对中医学妄自菲薄的自卑情绪,认为中医学不科学应该废除,传统文化太落后应该拋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值得注意的方面,这就是对中医学采取盲目乐观和陶醉的态度,对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成就均以中医学古已有之而陶醉其中,让自己陷于盲目乐观之中。

20世纪以后,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系统科学及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运用,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而这与中医学中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躯体与精神、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疾病就是由于人体整体关系的失调而导致,所谓阴阳失衡,气机失调是从整体上对病机进行的一种把握,中医“证”所代表的是人体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在整体水平的一个反映,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是着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恢复人体阴阳整体平衡。毫无疑问,中医学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缺乏近代基于实验科学的分析还原的基础,中医学对人体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认识是模糊的,对疾病的定位以及微观结构的认识难以做到客观、定量和精确的程度,而这又反过来阻碍了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把握和准确认识,这正是中医人面临的现状。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而是一味地陶醉于过去、妄自尊大,中医学的发展就会更加艰难。应该承认,产生于2000年前的中医学确有其缺陷和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西医学已然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力量的情况下,谋求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

2.3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在反思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的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中医应该顺应医学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只有勇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发愤图强、扬长避短,才能寻求中医学的突破和发展。

2.3.1在研究方式上,应该在加强中医学传承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

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医学传承的方式方法上,主要有学院式教育和师承式教育两种,师承式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方式,注重临床实践,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能较快具有临床实践能力,但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往往导致知识结构的局限;另外,有条件接受师承式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需求。学院式教育是当今中医教育的主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较规范,中医理论学习较系统,能够满足中医药发展中人才的大量需求,但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显然,两者各有利弊,应该扬长避短,加强对这两种方式的改进及其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近年来已经实行的师承制硕士教育、师承制博士后教育就是这样的尝试,以提高中医学传承的效果,拓宽中医学传承的渠道,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固有思维模式是指受传统文化中崇古尊经观念的影响,在中医学研究中形成的注经式研究模式,《黄帝内经》、《伤寒论》被看作是中医学理论的圣经,不能怀疑、不能突破,所谓研究主要是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考证,致使中医学理论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超稳态结构。体现在当今的中医学研究中,就是一味强调对中医学理论的证实性研究,在中西医理论比较的背景下为了证实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研究变成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学理论正确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先天欠缺批判性思维,忽视了中医学理论自身的创新,很难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中医学要想在现代医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超越自身、不断发展,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才是真正发展中医学之路。

2.3.2在研究内容上,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发愤图强、扬长避短,为中医学的发展和突破开辟蹊径

从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正面临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目的的调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以及现代医学在攻克上述疾病中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医学的目的开始从单一的治疗和攻克疾病逐渐发展为以呵护生命、把握健康为主题的整体战略。医学模式也从注重局部病灶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注重整体平衡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调整和转变也导致了医疗卫生战略重心的转移,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成为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人们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身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这些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心身医学的思想以及形神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机遇,挖掘中医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是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

   加强对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身医学等中医优势领域的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曰趋激烈,现代都市人群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成为人们健康的一大威胁因素。所谓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二者之间、没有构成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但涉及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或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状态或一个过程。它可能是有自觉症状但各项检查没有异常,也可能是临床检验指标出现异常但不够疾病诊断标准的情况,它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也可能恢复健康,往往是可逆的。怎样才能使亚健康状态不向疾病转化而向健康状态转化昵?显然,这正是预防医学所关注的问题,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就是着眼于此。

所谓“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最早见于《素问`四气通天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后,中医治未病思想又经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叶天士等历代著名医家阐述而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新愈防复、病盛防危、已病防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和复发。如何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昵?中医认为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和根本,并在两千多年的“治未病”实践中发展出包括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养心,针灸推拿在内的各种方法。由此可见,加强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发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干预上的优势是中医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必将成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全球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在4.5亿以上,还有更多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精神心理问题。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中涉及脏器的躯体不适或躯体疾病的表现多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20世纪30年展起来的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因素所致的心理应激以及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怡好反映了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独特优势。早在《内经》中对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就有了较系统的论述,包括形神合一说,天人合一说,五脏五志说,感觉与五脏的联系说,内伤七情说,以及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气质学说、中医心身并治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积累了诸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药物治疗的经验,并创立了独特的情志疗法,中医学完全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的发掘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医优势病种是指西医治疗尚无确切疗效或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效果较好、受到广泛认可的某些病种或某种疾病的一定阶段。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传染病和抑郁症等西医学还没有完全解决,筛选出若干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确切疗效的方药进行干预,进而对方药的关键治疗靶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明确中医治疗的优势环节。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实现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源泉,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第9篇

1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1.1多元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教学,就是在研究生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即内分泌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思维,发现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融合科研思维,并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有机统一地实现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科研思维的新型的一体化教育。

1.2多元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笔者在具体实施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以各个系统为框架,以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为主线,根据“智者察同”的思想将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内分泌病理学、免疫病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回归主线,

再从主线上分析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内分泌病理学、免疫病理学与临床、人体及生活的关系,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念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一些问题的真实性,例如,从免疫学角度认识AIDS的新定义与诊断标准,认为AIDS不等于“HIV感染”,不是“HIV血清阳性”,也不是“CD4+T细胞减少”。治疗AIDS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的代谢稳态,以达到免疫重建的观点;在讲授到泌尿系统的病理生理学时,首先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来讲述,其次以现在的研究发现:阻断RAS的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肾功损害、咳嗽等不良反应,咳嗽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痰的咳嗽;剧烈咳嗽,还会出现尿失禁等,最后又联系到临床治疗方面的问题,结合中医理论阐述肾作为先天之本,其与相傅之官的肺之间,在生理脏象、病理症状及药理疗效方面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有机地整合“生理(脏象)一病理(病象〕一药理(应象广,达到“养生一卫生一治病”三位一体的整体稳态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成果

    2.1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接受全方位的锻炼,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医学教育形成的共识,也是研究生基础医学教育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总结与完善。将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临床知识、科研思维的创新内容进行一体化,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另外,不断完善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及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加之富有亲和力的启发式教学,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多元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效果,笔者团队对其进行了教学评估:同学们反映主讲教师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灵活多样,开拓思维并且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掌握,认为课堂是互动式及启发式的,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主动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访谈过程中同学们反映:一体化教学的创新意识比较强,能够开发思维,拓展思路,从整体上剖析各个系统疾病,能够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各学科间、各系统间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形成一种由点到线,有线到面的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思路新颖,很有启发性,引导研究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并让同学们认识到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的重要性。

2.3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成果

3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临床基础知识,并且在一体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了同学们融汇贯通多门学科的思维,即整体化思维观,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思维。针对大部分的消化道疾病,笔者团队根据整体思维、把握疾病的内在联系,皆有反流的特征,探讨了同一复方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性,同理,在神经内科方面,西医虽然讲究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上的差异,我们却根据疾病的内在相关性,把握气滞血瘀的共同致病机制,探讨了相同的治病疗效,拓展了治疗上局限性,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在代谢性疾病和慢性肾功能失常发病机制或治疗上也看到了相似点。根据病理—生理—药理学的—体化实践,从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角度,在肺—肾环路与肺—肾综合征中,探讨肺与肾的密切关系;内分泌专业研究生根据内分泌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糖尿病的一体化,看到了糖尿病患者及危症患者胰岛素治疗的系统风险;免疫专业研究生同学根据病理学一医学免疫学的一体化,提出很多疾病并存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两种病理机制,而这两种机制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治疗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虚邪贼风、恬淡虚无是维护机体免疫自稳的有效措施。同样地,其他的一体化思维包括药食同源,AIDS的中医整体观。

笔者在实践基础医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最终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利用课程多元一体化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维来自对整体的认识,对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实践的不分割,这样的一体化教育让医学生不管在科研还是临床上都相得益彰,开启了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3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3.1多元一体化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对生命的整体认知

基础医学的学习是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的基础,目前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学科的深入;但停下来仔细想想,真的如此吗?研究透彻的局部或专科更助于解决人类疾病吗?首先,人体生命是各个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疾病的发生通过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紧密关联,没有哪种疾病仅是发生于单个系统的;各系统的结合,多学科的结合,是真实认识生命、疾病、健康的重要前提,万法归一,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正如生命(受精卵)的开始到个体的形成,正如我们一体化的课程,把握住一(整体,各学科的联系〉,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扩展、应用细节(各学科)了。我们要把握好基础课的桥梁作用,化繁为简(一〕,也正是古圣先贤大道至简的思想。

3.2多元一体化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犹如“生物一环境一人文”医学模式的构建,彼此不可分割,形成一体,去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等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匸,进而指导“社会一医生一患者”的一体化,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当代医患冲突很多时候是由于医生与患者的分割,医生认为: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只关注患者的疾病,未将自己融入到患者中,其分裂造成两者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医生的自我保护也越来越明显,患者对医生的抱怨也越来越深,最后出现了“医生一患者”的分离。推而广之,如果将“医生一患者”看作一个整体,将这种一体化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医生一患者”一体化中来,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4多元一体化教学发展的问题与展望

    4.1多元一体化教学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对课程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认可,课堂总体效果较好,难点突出,期待学有所用的启发式教学,但是同学们互动程度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差,不能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去,需要主讲老师去引导,考虑到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为后续的课堂内容提供了参考;让我们认识到:研究生课程更应侧重于方向性的指导和培养正确的科研思维及探索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具体的细节性学科知识可以让同学在课下自己去学习巩固,同时,课堂上交流与互动环节也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启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交互多学科知识,对于科研思维的延伸、拓展有很大帮助,通过主讲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中窥见一斑,借鉴思维的模型,从而独立发展自己的科研思路。

4.2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成为中国改革主旋律,教学体制改革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学教育做为两者的交集,其正确的发展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任务。整体化的认知是其正确发展的路标。传统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以教材而言,即使是8年制的教材,比如《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编者大部分为科学研究者和基金的获得者,其缺乏对临床的经验和积累,以此教材教育人,难免出现理论学习与临床的脱节;小部分为临床医生而非科研人员,因此很难避免出现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既会科研又善于临床的编者少之又少,上课的教师也是如此,各讲各专,解剖(形态结构)、病理生理和医学免疫(功能)、药理学(治疗)基本分割,课堂枯燥无味,这样难免会造成理论与临床的分裂。在硕士研究生教学的考试上,与本科的教育方式(填鸭式)基本一致,侧重于知识点的背诵,缺乏继承和创新。这样一系列下来,不仅导致研究生在临床学习中没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在科研中也会不知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