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植物营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8 23:04:16

植物营养学论文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1篇

1.1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不足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景陵和胡霭堂等人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共21章学习内容。目前,我校农学专业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为总学时数54学时(36学时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在短短的36学时中完成21章的理论学习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大大缩减,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性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在节水节肥、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入和验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大批植物营养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而我校的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仅开设18学时,且大多数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植物营养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讲授知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忙于照抄幻灯片上的内容,对知识缺乏充分的思考,无法对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不宽

目前,植物营养的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内容上,都是课本上现有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而讲课中少有提及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面狭窄。

2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增加理论学时与教学实践学时

增加理论学习的学时数,可以使教师在授课内容中着重突出难重点部分;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内容较容易消化和吸收,正确掌握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而教学学习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的重任,为学生在踏入相关工作第一线时奠定扎实的基础。

2.2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后,教学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越积极,教学效果相应越好。因此,我们根据植物营养学的课程特点,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一堂课程结束后,布置下节课将要讲到的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在下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既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使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既活跃教学气氛,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植物营养学课程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举例来说,在农业生产上对植物缺素症状的正确判断,有利于指导施肥,矫正植物的缺素症状。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实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3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

学术讲座是是开拓学生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大学校园内主干课程之外一个重要的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途径。学术讲座所涉及的一般是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和进展,也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还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

3结语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97-02

高校《植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肥料的种类、性质、施用等[1,2],要求学生在对植物营养学科有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实现增产、增质和培肥地力的目的。《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骨干课程,目前四川农业大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还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每年修读人数接近300人,影响面较大。

四川农业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设《植物营养学》(《农业化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考试形式较单一等问题。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农林院校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提高《植物营养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对该课程采取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拓展学科知识领域 将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纳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其学术视野,也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中,介绍了2014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3]。该文报道了课题组通过5年时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布设的大样本的田间实证结果,发现采取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可使小麦、水稻、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9t/hm2、8.5t/hm2、14.2t/hm2,实现了97%~99%的最高产量,同时大幅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环境代价,从而实现增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以上论文的介绍,使学生对于化肥合理施用对粮食安全、保障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2 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 《植物营养学》是《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的后续课程,其内容与前两门课程虽有衔接但其着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目前学时有限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经与相关任课老师沟通后,本门课程主要调整了以下理论课教学内容:(1)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吸收和同化途径、失调的症状等调整至相关肥料之前讲授,让学生从元素功能、在土壤中的转化到相关肥料更加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更加牢固。碳氢氧及有益元素因与作物施肥关系不甚密切,且在《植物生理学》中已有相关介绍,故主要让学生自学,仅在其他章节讲述中列举某些元素,如硅对禾本科尤其是水稻、钴对豆科植物的营养作用;(2)“源-库关系与产量”因《植物生理学》已讲授,本课程不赘述。“矿质营养与品质的关系”调整至各元素生理功能之后讲解;(3)《植物生理学》涉及少量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的症状,此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中却是重点,尤其是一些代表作物典型缺素症,如水稻缺锌“坐蔸”,苹果缺钙的“苦痘病”,油菜缺硼的“花而不实”,玉米缺磷的“紫苗病”等,因其是植物营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故为《植物营养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4)《土壤学》已讲授各矿质养分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及迁移转化机理,《植物营养学》无须重复讲述,而是重点讲授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5)对于没有学过《遗传学》的农资专业来说,“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特性”比较晦涩难懂,故本章仅介绍相关概念及举例,不作深入讲解。通过调整,《植物营养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教学内容互相协调,详略得当,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增添实用性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用性,增加了以下内容:(1)对非农资专业讲授“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理论、作物营养诊断方法、施肥量确定方法、施肥方法等;(2)对农资专业讲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讲解“测土-配方-施肥”3个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尤其是取样的代表性、化验分析的准确性、确定施肥量的科学性和施肥建议的实用性;(3)“新型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讲授近年出现的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功能性肥料等种类和施用技术。增添的教学内容均为教材缺失、但社会急需,使课程教学内容在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满足了农业局、环保局、肥料厂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1.4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了现有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对原来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让学生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植物营养机理和肥料合理施用的认识。新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在实验内容设置上还参考了国内其他农业高校,如增加了“施肥方式对氨挥发量的影响”等综合实验[4],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实验项目、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科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3级我校农资专业近2/3参与了科研训练“三大计划”或教师的科研项目,内容涉及新型肥料研制、功能微生物筛选、经济作物平衡施肥等方面,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变教学方法

2.1 启发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2010年雅安市石棉县春玉米出现大面积紫化现象,石棉县政府、农业局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昆虫、土壤、植物营养、气象等数位专家到田间诊断,经综合考察分析得出结论:春季持续低温引起磷素吸收障碍,引发的玉米缺磷症。又如肥料行业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高能氮肥”“速效氮肥”,何为“高能、速效”?针对类似案例,教师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讲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印象深刻的目的。

2.2 互动式教学 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多人专题讨论小组,教师提出生产问题,学生分组发言讨论,师生一起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2013级某同学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川西南某地农户在黄壤上种植油菜,其施肥制度为“基肥施用复合肥(20-0-5)750kg/hm2,移栽30d后追施尿素150kg/hm2”。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论点,各组发言和讨论,最后认识到黄壤的酸性、缺磷特征,而油菜为需磷量大的小春作物,判断其施肥制度的不合理性。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式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撰写课程论文 让学生就与本课程相关的兴趣点查阅文献,按规范格式撰写课程论文,在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其学术视野,掌握科学实验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为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此外,农资(本硕连读)另开设了《植物营养学Seminar》,要求其在精读文献的基础上准备报告材料,形成PPT,然后进行报告,详细介绍研究意义、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展望等,最后老师和学生们综合讨论,剖析问题,形成新的见解,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为其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四川农业大学课程改革“加强过程管理”的要求,笔者对《植物营养学》建立了新的课程考核体系。新课程考核体系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原课程考核体系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平时考查占50%,期末考试占50%。平时考查中又分为学风(包括课堂纪律和出勤考查)、作业(包括课后作业和课程报告)、讨论(包括回答问题和讨论发言)和实验(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等方面;期末考试可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综合分析,分别占40%和10%。学生普遍反映,新的评价体系重过程、轻结果,极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4 结语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植物营养学》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实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为其今后职业定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景陵.植物营养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胡霭堂.植物营养学(第二版)(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 探索能力 失调症状

多年来,学生上实验课都是依据实验指导书,看懂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操作步骤等项便机械地做实验。更有甚者,根本不看书,等老师讲完整个实验内容就照着黑板上的操作步骤做实验。根本不动脑思考实验为什么那样设计,选择的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有哪些优点。学生这样做实验只是验证了实验指导书中的内容,很难通过这样的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比如,“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诊断”这个实验是多数农业院校本科生的一个必做实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课上利用幻灯片将不同植物的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图片展现给学生,再配上文字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尽管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种营养元素失调时植物不同器官出现的症状,但学生对该项实验内容掌握不牢,更谈不上把实验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对田间一些植物不同器官出现的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做出诊断。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革了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植物,使植物出现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再带领学生到田间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植物出现的一些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进行诊断。

一、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植物,结合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实验设计原理和专业特点,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例如,进行实验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立实验小组,选择的植物培养对象有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油菜、菠菜等多种植物。每个实验小组再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出实验方案。比如,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原理设计出不同实验方案。植物缺氮时引起叶绿素含量下降,老叶片易出现失绿、变黄等缺素症状,而且,失绿的叶片色泽均一,一般不出现斑点或花斑等;当氮素过多时,植物组织柔软,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差。根据此原理,农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氮素水平(缺乏、正常、过剩)对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植物叶片是否变黄,氮素过剩的植物在风力稍大时是否抗倒伏能力差。而园艺专业部分学生对氮素影响蔬菜品质较有兴趣,则选择菠菜和油菜等作为培养对象设计不同氮素水平对蔬菜体内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以考察施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也为“绿色蔬菜”评价提供依据。植保专业的学生则设计出利用玉米螟侵害不同氮素水平培养的玉米,观察氮素过剩的玉米是否抗病虫害差。植保专业也有同学设计有益元素硅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水稻稻瘟菌侵害不同硅水平培养的水稻,观察是否是硅缺乏时培养的水稻易得稻瘟病。

二、培养、观察植物和田间诊断植物失调症状

实验中学生按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植物种子进行育苗,待小苗长到10厘米左右进行移苗,将小苗移到不同处理的营养液中。将装小苗的培养钵放在光照、湿度、温度适宜的培养室中培养。定时通气,每三天换一次营养液。实验开始后每隔两天观察一次植物生长状况,并进行仔细记录。当植物出现各种营养元素失调症状时要用相机照下失调症状。学生通过理论课和设计性实验课掌握了关于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诊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在生产实践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植物出现的一些缺素症状做出正确诊断,这势必能解决一些生产实践问题,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和升华。因此,我们结合设计性实验课又领学生到田间对主要的农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等及一些蔬菜如菠菜、油菜、番茄和黄瓜等出现的植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进行诊断,使学生所学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三、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培养,并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缺乏和过剩影响该植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因此,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使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培养植物时要精心管理,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科研探索能力。而不是像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一样只是看懂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按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去操作。设计性实验需用时间虽长,但整个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使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为今后的科研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华,董志新,朱继正.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1):80-83.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营养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与传统的操作实验相比,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性、探索性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得到培养,并为科学研究储备科研人才。①②

植物营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中农业资源与利用、农学、植保、园林、草业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和改善养分管理方式,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优化营养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③④⑤该课程既讲解基本理论与原理,又授予实际应用技术,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起促进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称为“我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只有40学时的理论课,没有开设基本实验课,更不用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环节。再有,课程教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采用讲解的方式,没有实验实习过程,致使学生只能感性认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深造。因此,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体系。通过开设植物营养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深化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 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的基本思路

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拜访国内知名高校中与植物营养专业相关的教师,并依据植物营养学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初步构建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依托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项目和教师在研项目,结合植物营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开展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重点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本思路。

2 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2.1 实验课程安排

在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开设40学时理论课基础上,拟增加20学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同时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和培养室,方便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实验实习环节。此课程依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常安排在相应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研究法等专业基础课学习,为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实验以班为单位,6~8个同学自愿组成实验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员分工合作,先优化设计实施方案,然后共同实施管理,最后获取相关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2.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主干或灵魂,要求具有全面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设计时,教师依据学生兴趣和知识储备以及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个人先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将各自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老师指导下优化确定实施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课程建设小组初步设计了两种培养方法(土培和水培方法)四个实验项目:作物缺素症观察(水培方法)、作物施肥参数研究(土培方法)、作物根系形态描述(水培方法)、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无损测试技术应用(水培方法和土培方法)。

2.3 实验实施

此阶段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训练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各小组成员依据优化的设计方案布置实验,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依据实验内容和作物生长特点,定期进行管理观测和取样,观察记载和取样要标准化和合理化,室内分析操作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准确及时,出现问题时,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4 实验分析

实验分析包括观察指标分析、生化和形态指标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分析,此过程是加强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譬如做作物缺素症观察中的观察指标分析时,要分析比较各营养元素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等等,生化和形态指标分析时,首先要掌握这些生化指标和形态指标分析的标准方法,其次准备好这些指标测定的试剂和仪器,数据整理分析是试验成果表达的前提,首先仔细审查试验资料,发现错误设法更正,无法更正的予以剔除,其次通过运用学生掌握和理解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已学专业理论知识总结规律,最后作出合理的结论。

2.5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总结和反思,撰写模版以规范科技论文为模版,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以及讨论与结论等部分,题目和中文摘要主要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英文的撰写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及其表达,还有锻炼学生英语写作的意识,前言或引言主要锻炼学生网络信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综合概括能力,撰写的重点主要在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与结论这三部分,材料与方法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与结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增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精神,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研究能力的主要过程。

2.6 实验考核

考核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的有效方法,对实验教学改革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⑥植物营养学课程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相分离,单独计入成绩和学分,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实验效果、出勤、团队协作精神等;操作技能占20%,包括基本实验的操作规范能力、实验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等;实验报告占50%,主要包括实验观测记载本详细程度、分析测定原始数据完整程度、实验报告规范程度、实验步骤描述完整程度、结果分析合理程度等。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阶段性地进行作业的批阅和反馈,使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实习,从而保障实验教学良性循环,达到预期目的。⑦

以上是我们在植物营养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并在农业资源利用专业092班进行了示范,该班总共36人,分成4个小组,完成了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种蔬菜的缺素症状观察和肥效实验(采用土培方式,盆栽土为新疆北部灰漠土,有机质16.8g/kg、速效氮磷钾分别为68mg/kg、13.8mg/kg、214mg/kg,估算出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种蔬菜最佳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26kg/亩、10kg/亩、3kg/亩,26kg/亩、6kg/亩、4kg/亩,25kg/亩、8kg/亩、2.5kg/亩,23kg/亩、7.5kg/亩、3.2kg/亩),撰写了4篇拟投稿文章,示范效果明显。通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示范,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知识和科研背景,依据专业和学生特点,不断发展和拓展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出面向社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注释

① 曹爱红,黄其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设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81-83.

② 尹元萍,汤利,赵平,等.农科院校植物营养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4):102-106.

③ 叶优良,王文亮,韩燕来,等.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6,188.

④ 孙霞,盛建东,蒋平安,等.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46-147.

⑤ 郎漫,李平.《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16):47-48.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41-02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是园艺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园艺生产中实行科学施肥的主要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园艺植物营养诊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利用营养诊断进行科学施肥已成功应用到小麦、玉米、水稻、苹果、香蕉、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上[1],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园艺植物营养诊断已经从一项单纯的技术和方法发展成为一门较独立、系统、全面的课程,其影响渗透到包括土壤、植物营养、植物生理、栽培、病理、分子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典型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成为当前生物学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联系紧密[2]。因而,深入发展和完善该课程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生产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在石河子大学属新课程,课程建设时间较短。该课程2007年在石河子大学首开,6年来经过不懈努力,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料,著成自编讲义一部。并在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还有待改进。目前,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的功能、诊断方法及各种作物缺素症状及防治方法。然而随着科技和营养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致使课程的内容需要更新,尤其是诊断方法和技术手段上需要更新的内容更多;此外,该课程的实验课建设属起步阶段,存在内容单薄、方法单一等缺点,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知识点的要求,因而,建立完整的实验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目前该课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放映”的单向授课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双方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为此,应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希望通过改革,能够完善、优化和更新“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体现当今科技发展的先进性;优化各章节的内容和比重,使各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做到比例平衡,重点、难点突出;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适于该课程的专用实验大纲,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诊断方法和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授课内容应该与实际生产技术紧密结合,要将最先进的、最高效的前沿知识及时补充到授课内容里,如伴随着3S技术迅速发展,广泛应用的遥感技术在植物营养元素丰缺诊断的应用[3-4];植物营养遗传规律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以及原子吸收光谱和气相、液相色谱法诊断的内容和应用实例。作为园艺专业的选修课,还要重视和增加关于植物营养遗传机理方面内容的介绍,学习植物营养的遗传知识,有助于选育出养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品系,既能提升营养诊断课程的深度又能促进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发展[5],从而达到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培养人才的目的。此外,园艺植物营养及其诊断作为18世纪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发展历史短,因此可结合一些对该学科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事迹来讲述,达到丰富课程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相结合的目的。如结合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农业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来拓展和延伸土壤施肥的四大定律,还可以结合李比希在溴元素发现上得到的“错误之柜”故事,警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要严肃、认真、谨慎。

当前关于元素生理功能部分的课时为8学时,鉴于植物生理学课程已经涉及该部分内容,因此将这部分内容缩减至4学时,删减有关氮、磷、钾、硫、碳等大量元素的生理功能简介,而补充植物营养遗传机理4学时,其中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铁、镁、锌的遗传机理2学时,以及番茄、葡萄、西甜瓜营养元素遗传机理2学时;将诊断方法由原来的6学时增加到8学时,除常规的6大方法外,重点增加遥感诊断和电子显微诊断方法的介绍,其中遥感诊断主要增加关于遥感诊断的原理,采用的指标体系以及诊断的精确度和适用范围,结合近期文献详细阐述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氮素营养诊断上的应用,可见光遥感冠层色彩分析进行作物氮营养诊断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在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等三大方法;电子显微诊断中结合组织解剖学的知识,着重介绍传统的石蜡切片以及扫描电镜技术在营养诊断方面的应用,涉及的元素包括钾、钠、钙等。各论方面针对石河子区主要的园艺作物苹果、番茄、葡萄等增加关于新型肥料应用的内容,例如生物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的构成及其应用目的、范围;新型复合肥料在制造和施用时应该注意元素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等。除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外,还应该对课程实验体系采取一定的改革。设计3―5个独立实验,新增内容包括:叶绿素法诊断叶片氮素,浮板培养法诊断不同发育阶段的蔬菜氮、磷、钾等缺乏症状及防治措施,常见花卉缺素症状的观察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6]。

2.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首先,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建“园艺植物营养诊断”网络课程平台,其中设有课程简介、教学资源、第二课堂、教学图片、前沿进展、模拟测试等6大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网络课程平台的制作除了教学课件外,也要注意模拟测试题应分章节、按课程进度的格式列出,使学生能够根据课堂内容及时进行巩固和自我检测。前沿进展中尽量选取内容新颖、实验设计简单的中英文文献,一定要根据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组成和所处的水平,适当增补文献,做到既能拓展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又能对今后读研的学生有一定促进和提携作用。

其次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尽量将课程放在每年的4―10月,正值植物自然生长期,有丰富生动的教学、实验材料,结合实验课,田间实地观察各种园艺作物发生缺素的症状,尤其要针对新疆高盐碱土壤,降雨稀少、蒸发量巨大的气候特点,重点关注与土壤pH关系密切的铁、锰、锌、钙等元素以及与降水关系密切的磷、硼等元素的诊断和防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立足本地,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性问题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三,各论部分各种园艺作物缺素的症状及防治措施采取学生主讲,大家提问、点评和全班打分的方式进行,并记入总成绩,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7]。

第四,课堂上经常实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当前授课内容的满意度、感兴趣的知识点、希望开设何种实验课、对学生自主授课、评分教学方式的看法等。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脱节,实现双向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对于营养诊断方法和诊断步骤等具体知识点可采取教师简介加当堂习题测试加个人公布答案的模式进行,便于调动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避免了只听教师讲的枯燥乏味,初步建立一个集严肃、认真、活跃、专注为一体的和谐融洽课堂。

第六,使讨论式教学方法常态化,每3节课中尽量组织一次讨论课,讨论的内容即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承担不同的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熟悉这些知识点,并派代表详细介绍该内容,其他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提问,使课堂知识能较好地得到扩展和延伸,最后由教师对讲解不清晰、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补充解答,由此逐渐改变以教师口头表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由点及面地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倾向,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积极热情的课堂环境,切实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传播的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虽然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但鉴于目前本科实行通识教育,就业范围较广,石河子大学近年本科毕业生从事农药、化肥及农业科技推广的学生比例急速上升,不少学生在做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咨询工作,急需有关植物营养元素缺乏及防治的相关知识。为满足当前农业市场人才需求,有必要完善和发展“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这门课程,推动和提升该课程在农业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整体上,本文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部分进行改革,完善和更新“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内容,使之建设成为难易结合、简繁分明、新旧衔接、论践相行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2]马红梅,洪坚平,孟会生.“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建设与改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

[3]贾良良等.遥感技术在植物氮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中的应用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

[4],武维.植物钾营养高效分子遗传机制[J].植物学报,2009,(1).

[5]唐菁,杨承栋,康红梅.植物营养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5,(6).

[6]尹元萍等.农科院校植物营养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4).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黔财教(2012)229号,黔科合NY字[2012]3083号,贵州大学2013年SRT计划项目“影响葡萄酒关键因素的研究”及2013年贵州省

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兔眼蓝莓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构建”资助

作者简介:杨雪莲(1981—),女,四川巴中人,博士,主要从事果树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32303

1 引言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高低与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有着紧密关系。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1]。公共营养学科是当今热门学科之一,而公共营养基础课程中就有各种蔬菜、水果等食品营养是社会的主要焦点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涉及到营养学专业或方向有:医学、食品科学、农学等专业,具体通过开设医学营养、食品营养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等课程。据统计,本科教育层次开设营养学专业较少,而专科教育层次(其中职业技术学院居多)开设有关营养学专业的学校和专业远远高于本科院校[2]。营养健康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营养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在当下尤为重要。目前专业从事营养学相关的专业技能人才稀缺,并且有营养学专业的学校开设课程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营养学建设和完善需要相关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食品营养学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居民营养的改善、疾病的预防、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3]。食品营养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身教育的内容,因此该学科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拓展。据调查,美国大学生中有53%的学生修过营养课程,88%的学生接受过营养学理论教学,87%的学生接受过实践教学[4],而我国关于食品营养学的教育仅限于特定专业,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普及和推广营养学知识刻不容缓。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研究园艺植物各类营养成分的学科,为合理膳食搭配奠定基础,因此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将成为公共营养学的基础课程。园艺植物食品营养主要包括以蔬菜、水果、茶及部分可食花卉的营养成分说明为主,辅佐日常生活中膳食搭配机理达到健康营养的目的。建设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将对食品营养学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

2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2.1 教学内容与重点符合高校大学生求知需求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的内容丰富,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在大学课程教育中。该课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园艺植物的化学成分介绍,具体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风味物质等阐述。其次介绍蔬菜的营养、水果、干果的营养、茶及部分可食花卉等的营养。第三,简单介绍人体基础营养需求。最后,以正确选择园艺植物食品,合理膳食搭配为结语,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当前大学生长期吃快餐,吃速食食品,对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取量极为稀少,导致体质较差的现象,有的大学生甚至在上基础体育课过程中坚持不下来或出现晕倒现象。因此,如何增强或改善体质,成为很多大学生渴求的知识。而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中的园艺植物化学成分及果蔬营养等重点知识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吃果蔬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饮食取向,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到部分速食食品及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并能够积极主动向健康饮食靠近。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开课对象不分专业,不分年级,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目的是向不同专业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果蔬营养情况,并向学生推广健康合理的膳食搭配,影响深远。

2.2 教学目标激发大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热情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教学目标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园艺植物食品营养的组成及掌握基本的均衡膳食搭配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对园艺产品的色、香、味、型等认知,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日常生活中果蔬的认知,并激发对园艺植物乃至其他农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部分蔬菜生长周期较短,学生可通过亲自种植体验生命的伟大和劳动的快乐。

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对科技需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场所的高校肩负着向农业不断输入人才的重任。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可起到引导大学生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并激发大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奋斗的热情。

2.3 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通过教学实践课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初学者加深对园艺植物的认识,并学习合理膳食搭配,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热情。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是一门有潜力的第二课堂,该课程的建设与普及对高校第二课堂具有深远影响,但如何建设该课程,如何发挥该课程的作用,有待当前高校教师积极思考与探索。

3 对策与建议

3.1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设计思路与原则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应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势在必行。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设计思路为将传统教学的灌输教育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监督式教学变为任务式主动学习型教学,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5]。

3.2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通过实践课程,再在理论课程中详细介绍各类果蔬的化学成分及营养成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明确课程主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从实际观察和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课程教学可通过动画视频,现场模拟等方式,以鲜艳的色彩,动态模式引起学生们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对所学课程加深印象的目的。课程建设要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达到引导式教学的目的,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3.3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分配任务,如阳台蔬菜种植与管理;市场调查,包括菜市场、超市果蔬供应情况,医院缺乏营养病症收集、质量检测中心数据收集等任务,通过同学们亲自种植和调查过程达到深入了解该课程所授知识的目的。

任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应变能力[6]。通过动手实践,自主设计实验或者其中调查,达到激发学生本身潜在的求知欲望。在该课程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及实践创新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4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第二课堂采用产学研结合式教学方法

该课程课设过程中可与食品加工厂,如贵州省本地辣椒酱生产厂、薯条生产厂、榨菜生产厂、蔬菜加工厂、食品检测中心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产学研的教学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展示于生产或生活中。通过产学研过程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看到自己所思所行造成的结果,培养其自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建设的产学研环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贡献。当前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7],而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课程建设的产学研教学方式使学生亲自体会果蔬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食品检测环节出现的问题,诱导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生产出自己喜爱的食品,或如何降低食品的不安全因素等。

4 结语

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有益补充,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该课程建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营养价值观及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合理饮食习惯有助于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局势。通过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及创新创业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积极建设园艺植物食品营养学课程是当前农业院校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路新国.《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4):174.

[2] 周 永,韦 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3] 孙远明.食品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0.

[4] Short J E,Chittooran M M.Nutrition education:A survey of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in undergraduate dietetics edu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4,104(10):1601~16041.

[5] 曾德芳,王珺婷,骆新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93~96.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土壤与植物营养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6 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187~190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发展历史;作用;依据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80-3

项目编号:2009AY2014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见肥料对植物生长发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一部分来源于土壤供应,另一部分是来源于人工施入的肥料,尤其是现代农业,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除了品种因素之外,就是肥料所起的作用了,约占30%~50%。但是,肥料的不足、过量,或是肥料中各养分不平衡,都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施肥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因为大量施用肥料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地下水污染,引起大气污染,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降低土壤质量,破坏土壤的性状,导致农产品污染,危及食品安全。随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转变施肥观念、实行科学施肥,成为今后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监测状况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生长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性质及肥料利用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作物产量水平,按照作物生长期养分投入与产出相对平衡的原理,拟定科学配方进行合理施肥的一项先进实用技术。

可以说,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很好地发挥施肥的正面效应,尽可能地减少施肥的负面效应,坚持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实行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节省化肥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

2 内外测土配方施肥的发展简史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提出了“矿质营养理论”,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1842年,英国人J.B.劳斯(JohnLawes)取得骨粉加硫酸制造过磷酸钙的专利权,开创了化肥施用历史;1839年,在德国的施塔斯富特发现第一个水溶性钾盐矿,1856年开始采矿,1861年建成钾肥厂投产;20世纪40~50年代,合成氨工业快速发展,氮肥的产量超过了磷肥和钾肥。1943年,英国科学家在洛桑试验站布置长期肥效定位试验,开始了科学施肥技术的探索历程,各国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在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科学施肥技术方法,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美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达到农业生产面积的80%以上。

积造施用农家肥、土杂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1901年氮肥从日本输入我国台湾,开创了我国施用化肥的新纪元。1950年,提出全国中低产田的分区与整治对策,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估,科学施肥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959年~1962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和,197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了我国耕地基础信息,1981年~1983年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化肥肥效试验,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物协同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开展缺素补素、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技术先后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放到精确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缺乏推广力度和资金支持,该项技术推广进度缓慢,应用不够广泛,农民按照习惯施肥的比例仍然较高,施肥过量和施肥不足各占三成,只有1/3的农户施肥尚在基本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引起的作物产量徘徊、肥料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下降和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已相当突出。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七五”到“十二五”,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与应用均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央及国务院领导曾多次强调,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施用化用、农药,切实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至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实施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项目县(场、单位)达到2498个,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试点到“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以上,惠及了全国2/3的农户。基本摸清了我国1857个项目县(场)14亿亩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特别是发现了土壤酸化、耕层变浅、磷素养分富集和耕地养分失衡等重大共性问题。这是继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首次对全国耕地土壤进行“全面体检”,为因土种植、因土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截至2011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700多万吨,据专家推算,相当于节约燃煤18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730万吨。同时,减少氮、磷流失6%~30%,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

3 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

3.1 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

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有三种形式:一是调肥增产: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前提下,不增加化肥投入量,只调整氮、磷、钾等养分配比平衡供应,使农作物单产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腐产潜能,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二是减肥增产:在高肥高产地区,通过农田土壤有效养分的测试,掌握土壤供肥状况,减少化肥投入量,科学调控农作物营养均衡供应,达到增产或平产的效果,节约生产成本。三是增肥增产:有针对性地增加土壤稀缺的肥料种类;在低肥瘠土区通过增加肥料用量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收入。

3.2 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测土配方施肥不仅直接表现在作物增产效应上,还体现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生态得以保护。生产实践表明,农作物的许多病害是由于偏施肥料而引起的,尤其是偏施氮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调控土壤和作物的营养,起到防治农作物病害的作用。另外,在缺硼土壤上配合施用硼肥后,对防治棉花“蕾而不花”、油菜“花而不实”、小麦“亮穗”等生理病症均有明显效用。此外,还能提高农作物的耐旱、耐寒、抗冻性能,特别是磷、钾肥对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作用最大。

3.3 协调养分,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过去我国农田大多偏施氮肥,呈现“氮多、磷少、钾缺”的状况,致使土壤养分失调,因为农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律”的制约,导致肥多却不增产,还使农产品质量降低,导致“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采用测土配方施可以调整化肥施用比例,消除土壤中的养分障碍因子,协调养分,提高产品的品质。

3.4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化肥是资源领带型产品,化肥生产必须消耗大量的天然气、煤、石油、电力和有限的矿物资源。节省化肥施用就是节约资源。此外,还能降低农村的面源污染,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减少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

4 测土配方施肥的依据

4.1 必须营养元素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新鲜的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水分要占新鲜植物体的75%~95%,干物质占到5%~25%。现代分析技术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几乎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部都能找到。然而,由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差别,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的不同,都会影响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如盐土中生长的植物含有钠(Na),酸性红黄壤上的植物含有铝(Al),海水中生长的海带含有较多的碘(I)等。这就说明,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这也同时说明,植物体内所含的元素并不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还能大量积累;但是,有些元素对于植物的需要量虽然极微,然而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因此,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

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他营养元素所代替,这就叫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性不因植物对其需要量的多少而有差别,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差别可达十倍、千倍、甚至十万倍,但它们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并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缺少大量营养元素固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产量;缺少微量营养元素也同样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必然影响产量。例如植物体内氮素不足时,表现为植株生长慢,老叶先黄化,造成早衰减产;植物需要微量营养元素虽然很少,但也同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例如玉米缺锌时呈现“白苗病”,严重时不抽雄穗;油菜缺硼时,严重时幼苗死亡,轻者呈现“花而不实”症。

二是各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着某些独特的和专一的功能,其它必需营养元素是不可代替的。即磷不能代替氮,钾不能代替磷。在缺磷的土壤只有靠施用磷肥去解决,而施用其他元素则无效,甚至会加剧缺乏,造成养分比例失调。因此,生产上,在考虑植物施肥时,必须根据植物营养的要求去考虑不同种类肥料的配合,以免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的供应失调。

4.2 植物营养的选择性

植物常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外界环境中的养分有高度的选择性。当把植物栽培在同一种土壤上,常因植物种类不同,它们所吸收的矿物质成分和总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如薯类植物需钾比禾本科植物多;豆科植物需磷较多;叶菜类需氮较多,所以,施肥时必须考虑植物的营养特性。

4.3 植物营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植物营养期是指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在植物营养期的每个阶段中,都在不间断地吸收养分,这就是植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又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主要表现在植物不同生育期中,对养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营养期中,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两个极为关键的时期,一个是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另一个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4.3.1 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在植物营养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很敏感、需要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这个时期称为植物营养的临界期。一般出现在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水稻、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棉花在二三叶期,油菜在五叶期以前;水稻氮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初期,小麦和玉米一般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钾的营养临界期资料较少。

4.3.2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这个时期称为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出现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或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时植物生长量大,需肥量多,对施肥反应最为明显。如玉米氮肥的最大效率期一般在喇叭口至抽雄初期,棉花的氮、磷最大效率期在盛花始铃期。为了获得较大的增产效果,应抓住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这一有利时期适当追肥,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4.4 养分归还学说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Liebig)根据索秀尔(Saussure)、施普林盖尔(Sprengel)等人的研究和他本人的大量化学分析材料,认为植物仅从土壤中摄取为其生活所必需的矿物质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得这些养分物质在土壤中贫化。但土壤贫化程度因植物种类而不同,进行的方式也不一致。某些植物(例如豌豆)主要摄取石灰(Ca),其他一些则大量摄取钾,另外一些(谷类植物)主要摄取硅酸,因此,植物轮换茬只能减缓土壤中养分物质的贫竭和协调地利用土壤中现存的养分源泉。如果不正确地归还植物从土壤中所摄取的全部物质,土壤肥力迟早是要衰竭的。要维持地力就必须将植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的养分损耗和营养物质的归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这就是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其要点是为恢复地力和提高植物单产,通过施肥把植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自从养分归还学说问世之后,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化肥工业,而且使农民知道要耕种并持续不断的高产就得向土壤施入肥料。

4.5 最小养分律

为了有效地施用化学肥料,李比希在自己的试验基础上,于1843年又创出了最小养分律。按李比希自己的说法是“田间植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农植物的产量”。这就是施肥的“木桶理论”。最小养分律是科学施肥的重要理论之一。当代的平衡施肥理论就是以李比希的最小养分律为依据发展建立的。生产上及时注意最小养分的出现并不失时机的予以弥补,使得产量持续不断的增产,但是在应用最小养分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有效性养分含量相对最少的养分,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第二,补充最小养分时,还应考虑土壤中对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其他养分元素之间的平衡。

第三,最小养分是可变的,它是随植物产量水平和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平衡而变化。必须经常进行土壤养分的测定,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的变化,及时通过科学施肥平衡和调整。

4.6 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定律。18世纪后期,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根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提出来的。目前对该定律的一般表述是: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到一个“拐点”时,投入量再增加,则肥料的报酬却在逐渐减少。亦即最初的劳力和投资所得到的报酬最高,以后递增的单位劳力和投资所得到的报酬是渐次递减的。

要强调指出的是,报酬递减律是有前提的,它只反映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情况下,某一限制因子(或最小养分)投入(施肥)和产出(产量)的关系。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某一技术条件有了新的改革和突破,那么原来的限制因子就让位于另一新的因子,同样,当增加的新的限制因子达到适量以后,报酬仍将出现递减趋势。充分认识报酬递减规律,在施肥实践中,就可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利用率,发挥肥料的最大经济效益。

4.7 因子综合作用律

植物营养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 通丰植物营养液;茶叶;施用效果;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016-01

目前,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和不科学地施用,以及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无序使用,进一步恶化了茶园生态环境,以致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茶农经济收入的增长[1-2]。因此,大量推广科学施肥新品种、新方法势在必行[3]。茶树叶面肥具有利用率高、见效快、成本低、工效高、操作方便的特点,不受茶园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限制,是茶树根部营养的重要补充[4-5]。茶叶是太湖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县现有茶叶面积5 500 hm2,为了大面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需要,特安排通丰植物营养液在茶叶上的施用对比试验,以期为全县茶叶优质高产生产提供第一手技术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通丰植物营养液由太湖县土肥站提供,该产品生产厂家为四川通丰科技有限公司,通丰植物营养液原名通丰20有机络合液肥,是一种富含植物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及植物活性成分的有机络合营养液。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主要有:微量元素总量≥6%,活性物质总量≥4%,中微量元素总量≥4%。其作用是能平衡植物营养,有效防治植物生理病害,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作物增产等。

1.2 试验地概况

2.2 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

将调查各点鲜叶产量按配对设计方案,利用Excel进行方差统计分析,计算得出t值为3.04,因其t值介于t0.05(2.776)与t0.01(4.604)之间,说明茶叶叶面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与叶面喷清水相比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调查的各点鲜叶计产考察和数据分析表明,处理A单株平均采摘新鲜茶叶达到203.64 g,比CK增加19.40 g,折算成单位产量平均增产达10.53%,比对照平均增加茶叶174.6 kg/hm2(鲜叶)(表2)。

按照通丰植物营养液成本225元/hm2;喷施用工成本150元/hm2;茶叶价格50元/kg(鲜叶)的成本测算,统计出处理A与CK经济效益和产投比,处理A与清水对照区相比,产值可达9.16万元/hm2,新增产值8 730元/hm2,新增纯收入达8 355元/hm2,增长10.08%,投入产出比高达1.00∶22.2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的增产效果(下转第18页)

达显著水平,比对照平均增加茶叶(鲜叶)174.6 kg/hm2,增产

达10.53%。新增纯收入达8 355元/hm2,增长10.08%,投入产出比1.00∶22.28。通丰植物营养液可全面改善茶叶农艺性状和提高茶叶产量,其营养全面,含量均衡,对提高茶叶内在品质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在茶叶生产上大面积使用。

采摘茶园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的液肥量一般为每次900~1 000 kg/hm2,密度大或覆盖宽的可增加液量,反之应减少液量,以喷湿茶丛叶片为度,以喷洒在叶背为主。通常应于茶叶采摘前30 d喷施第1次,间隔15 d后喷施第2次。喷施具体时间因早上有露水,中午有烈日,喷洒时易使浓度改变,应安排在傍晚喷施,阴天则不限。下雨天和刮大风时不能喷施,喷后6 h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

由于目前多数茶叶企业和规模种植户以生产名优茶为主,对茶树鲜叶的要求很高,芽叶肥壮、发芽早、白毫多、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是普遍标准。实践证明坚持长期在茶园中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既可保证达到该目的,也可改变茶区只注重施化肥,轻视施有机肥,不施叶面肥现象。建议在多种作物上进行通丰植物营养液试验示范,以进一步校验其在大田中的应用肥效和经济效益,为该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徐玉琴.“致富泉”茶叶特效营养液在茶树上的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1998,14(1):57.

[2] 凌光汉,孙孟选.茶叶特效营养液和生根营养液的试验[J].福建茶叶,2000(4):21-22.

[3] 陈玲英.棵特湃植物营养液对茶叶增产的效应[J].茶叶科学技术,2008(3):51-53.

[4] 彭海峰,严学成.植物多功能营养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3(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