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8 22:24:23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1篇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冬夕书事》作者田锡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爬上属于我的那座高峰,那个梦想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liancom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我欲乘风归去爱恨已过黎明任我多感惆怅静思明日晨雾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千帆过尽,皆不是我心所爱;三千弱水,哪一瓢知我冷暖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精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2篇

1、《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夜》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4、《长安清明》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3篇

清明的风格外的凉,寒凉之中满是忧伤。清明的雨十分的苦,苦涩之中满是思念。清明的酒尤其的烈,清烈之中满是哀悼。清明节到了,愿天上人间都安好。

不善待自己的结果,就是早早地离开人生舞台,你静静地躺在里面,外面的阳光依旧灿烂,人也依旧欢喜。

春暖艳阳清明天,百花芬芳竟斗艳。扫墓人儿泪两行,悲情泣泣寸断肠。悲痛欲绝哭声扬,追恨报恩时已晚。思亲亡灵施恩泽,愿天有灵遥相看!

细雨飘洒天地间,雨水泪水难分辨。人间哀情感上苍,孝心一片永不忘。每年清明把坟上,除草栽树焚纸香。敬拜叩首祭亡灵,只愿天地都宁安!

清明时节祭祀忙,细雨飘荡人悲伤。菊花满地心茫茫,清风难拂泪千行。先祖教诲在耳旁,跪拜叩首自难忘。唯愿天国享安康,人间幸福永绵长。

相思一曲化悲情,哀思遍野泪长盈,清明墓地草木青,年年岁岁道虔诚,泪雨纷飞云遮日,伤心欲绝盼天明,鲜花一束表心意,文明祭祀亦关情!

烟袅袅,泪汪汪,白衣随风扬。云雾雾,天阴阴,只听情悲伤。雨茫茫,人纷纷,烧香焚纸钱。酒洒洒,花落落,只愿亡灵安。清明节,愿你祭祖敬拜忙!

草萋萋,雨绵绵,清明含泪祭奠;行缓缓,路漫漫,凝眸缭绕清烟;忆深深,思拳拳,难忘故人容颜;情切切,语千千,诉说此生挂牵。故人安息,生者康安。

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牛郎去银河追织女了,唐僧去西天取经了,神八也宇航去了……我没有他们的本事,只能在清明节,向天国发封短信,献上一束鲜花,遥祝先人节日快乐!

阳春四月,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浅草泛绿,踏青赏花,心情明媚。扫除烦恼和疲惫,在春光里沉醉。愿你在大自然的优美风景里把心灵放飞,把快乐追随!

一片春光,两三好友,四五里路,六七分春*,愿你“八九”临风将美景赏,十足轻松把青踏。清明时节,百色杂陈,千红万紫,且行且看,心情灿烂!

清明细雨荡乾坤,郊外行人欲断魂。悲伤在心泪滚滚,坟前叩首意沉沉。昔年欢乐享天伦,今朝泪眼话离分。生者永远不忘本,时刻铭记先辈恩。

祭拜亡灵泪两行,苍天有情雨也茫。敬叩祖先洒浊酒,清风拂面情亦绵。烟云花绽满山岗,犹如仙境故人享。子孙不忘根之源,年年焚香烧纸钱。愿清明文化永传扬!

杨柳飘絮燕飞往,桃杏花开香飘染。陵园一片花海洋,花环祭祖泪飞扬。泣不成声寸断肠,敬拜亡灵烧纸钱。一壶浊酒敬天地,祈福天地都安详!

清明时节人悲伤,凉风吹拂雨茫茫。黄土堆起短松冈,墓前酹酒话凄凉。泪水滚烫断人肠,万千哀悼无处藏。祭拜归来细思量,尽早孝敬亲人旁。

人淡如菊伴墓旁,细雨纷纷泪两行。清明时节祭祖上,保佑子孙福满堂。油伞遮雨纸钱扬,哀思袅袅飘远方。祝友节哀体健康,家庭美满业辉煌!

如痴似醉坟前爬,泪飞顿作倾盆雨。思亲之心天地感,风起云涌大雨降。坟头添土寄哀思,烧香叩首敬孝心。年年此时祭亡灵,只愿阴阳多吉安!

细雨如丝入愁肠,清明扫墓孝儿郎,叩拜祖先寄哀思,祈愿英魂登天堂。逝者已逝难还阳,生者珍惜好时光,莫让先人空余恨,走好人生路漫长。清明时节,叩首墓前拜祭先人,挺胸开创美好人生!

清明时节雨潇潇,墓碑无声风飘飘。拂动松柏轻轻摇,吹下泪花一道道。哀伤在心青烟绕,纸钱纷飞薄酒倒。祝愿天国永安好,生者携手乐淘淘。

郊外细雨在飘荡,清明最是断人肠。泪珠万颗挂脸庞,情深似海湿衣裳。松柏挺立墓碑旁,思念重重满心房。涕泗横流意难忘,孝敬亲人放心上。

清明到来心绵绵,雨雾蒙蒙天地间。洒落忧伤满心田,哀悼浓浓泪不干。手中花朵寄思念,思绪万千把酒端。焚香叩首在坟前,诉说祈愿千万遍。只愿生者都平安,相亲相爱到永远。

清明是心中永远的伤,阴阳两隔情难忘;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根,思念满满泪纷纷;清明是缅怀逝者的情,深情回忆到天明。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清明时节雨飘摇,万重哀伤涌心潮。松柏林立日渐高,墓碑之前青烟飘。凉风阵阵身旁绕,子规声声泣血叫。只愿天国有欢笑,生者无忧幸福照。

风萧萧,雨蒙蒙,清明路人泪痕痕。情悲悲,意绵绵,扫墓祭祖焚纸钱。泪行行,眼汪汪,千言万语道不完。酒洒洒,墓扫扫,叩首敬拜您安好!

杨柳依依情明天,细雨纷纷也伤感。人间真情天亦情,雨泪相交寸断肠。泪水滴滴洒墓前,仰首敬叩烧纸钱。悲痛泣凄不语言,只愿两界息安康!

羊肠小道通山边,路人匆匆泪满面。只见山坡烟云绕,忽隐忽现白巾点。时有时无哭泣腔,墓前杂草一扫光。石桌供品敬亡灵,世人祭祖焚纸钱。清明世人寄哀思,披麻戴孝把祖祭。

清明柔风艳阳天,禾苗招手摇头扬。绿水青山花飘香,踏青旅游好时光。一路颠簸一路看,美景怡人花果山。全家喜乐三日游,踏遍名山吃遍川。愿朋友清明节快乐!

飘飘洒洒的是细雨,纷纷扬扬的是纸钱,蓊蓊郁郁的是松柏,绵绵密密的是哀伤,袅袅娜娜的是青烟,真真切切的是祈愿,只愿天堂有好梦,人间欢畅沐春风。

花开花落满天飘,寄托哀思坟边绕。恋恋不舍缓离去,敬叩亡灵纸钱烧。青烟直上九重宵,儿孙后代敬孝道。思亲语言诉不完,只愿天堂过的好!

清明来到情悲伤,风吹草动雨雾茫。南山墓旁栽松柏,焚纸烧香悲断肠。两眼热泪如雨点,千丝万缕难尽言。盼的天国幸福享,儿孙孝敬永不忘。

焚一柱香,带走忧伤;折一枝柳,寄托哀愁;掬一捧雨,把心洗礼;拭一行泪,祭奠先辈。清明节,天上人间共一愿,生死相隔遥挂牵,愿逝者安,生者安!

风凉雨绵绵,清明哀连连。青烟到天边,涕泪泣墓前。焚香寄思念,一片情漫漫。悲伤不能言,心中车轮转。只愿永平安,生者福无限。

传统文化不能忘,中华美德永传扬。孝子贤孙祭祖忙,扫墓敬拜寸断肠。花环墓前来摆放,泣不成声香火燃。青烟直上重霄九,祁告亡灵皆吉安!

落雨山青秀,泪流情悲伤。此时清明节,雨泪难分辨。情悲愁断肠,意切故人想。再世儿不孝,天国魂安息。清明节愿,两界都安详,世代幸福享!

细雨涤荡天地间,清风吹来愁绵绵。清明时节泪如帘,哀思一片入心田。坟头墓碑岁岁见,先祖亲人永安眠。遥忆往事心惆怅,低头叩首诉衷肠。只愿生者幸福长,孝敬亲人心欢畅。

清明时节到,细雨无声飘。子规哀伤叫,风声也萧萧。松柏正丰茂,纸钱挂树梢。焚香青烟绕,清酒坟前倒。只愿天国好,人间皆欢笑。

清明时节雨飘飘,杨柳摆动风萧萧。南山半坡哭泣泣,天国亡灵静悄悄。焚烧纸钱一吊吊,敬叩故人礼道道。祭拜亡灵一遍遍,目视九霄路迢迢。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4篇

关键词:主位理论;诗歌翻译;《清明》

1.引言

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七言绝句。此诗有多种英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杜牧的《清明》一诗的译文进行功能分析,看译者怎样通过语言结构的组合来更清晰明确地传递源语语篇的含义。

2. 主位结构

主述位概念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lhesius(1928)提出,他发现句子不同的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位于句首的成分则充当论述的起点。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只含有已知信息,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其他成分被称为述位,是新信息,是交际重点所在。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状语,补语)充当主位为标记主位(黄国文 2003)。

Halliday(1994)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他认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以进一步分析,而后者则有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而句项主位不能和单项主位及复项主位并列。

因此通过研究主述位结构可以更好地研究英译诗歌的信息分布、句子的照应和过渡,从而更好地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其含义。

3.《清明》的解读及英译文本

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哀伤情绪。在清明这个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节气,却有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中凄切,偏又逢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便更加凄迷纷乱。对于这首充满诗意的唐诗,不同的译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试以孙译(孙大雨1997)译文为语料,运用主述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4.《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4.1 《清明》源语语篇的主位分析

《清明》源语语篇的四个小句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表1是对此诗的主述位分析。

《清明》的每个小句都有各自的主位,即信息起点。其中,第一,二,四小句都是由名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三句是由动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一小句的主位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明时节”,与题目相呼应,充当小句的时间状语,为标记主位,同时“雨纷纷”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二句“街上行人”点明事件发生的人物,充当小句的主语,为无标记主位,同时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欲断魂”则点明此诗思乡悲楚的基调。第三句的仍是围绕“行人”或作者的行为进行描述,欲饮酒消愁或心存希冀,欲饮酒作乐,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第四句的“牧童”既是小句的主位,也是主语,为典型的无标记主位,此句为前一句的引申,仅以一句答语为全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2《清明》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下文将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清明》英译文进行逐句分析。

第一句: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意义的的时间短语“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充当主位。这与源语文本的“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一致的。源语文本将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为了点明并突出诗文的背景主题,奠定整首诗的凄切基调,在这里,孙译文本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文本的对等。

第二句:位“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体现出源文本“街上行人”的寓意。为突出此诗的主题,此处“行人”不仅只来往路人,更是指独在异乡漂泊的游子。

第三句:在原诗中第三句是以动词短语“借问”充当主位,将问话者与被问话人寓意其中,并未指明问话者是“街上行人”还是作者本人,所以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避免了问话人的身份,而是直接以问话形式出现。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信息中心的问题,原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信息中心是“有”,译者以“found”一词结尾,尽量做到形式和意义上与原诗对等。

第四句:译者用名词短语充当小句主位,在小句中做主语,属于无标记主位,也是单项主位。诗歌于其他问题的翻译不同,小句成分的安置有时要考虑关键词的放置及要考虑“音美”(如尾韵),在此句翻译中,译者考虑到将“遥指”一词突出,将“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位置提前,将“point to afar”放置在一起,并在句尾考虑到“音美”,将“say”置于句尾,与尾韵/ei/押韵,虽未破坏诗中意境,但是稍显累赘。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源语语篇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的诗篇,这就少不了地点、时间、场景等因素。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成分的时间短语充当标记主位,为小句提供背景和取得对照效果,从而抓住了送别场景的描写,更好地传达了源语语篇的离愁。同时译者在表达源语意境的同时注重“音美”,采用押韵的方式,能够更好表达文章意境。从忠实于源语语篇角度看,通过主位结构比较分析,孙译也很接近原文主位结构,因此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 1928. 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A]. In J. Vachek (ed.). 1964.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5篇

关键词: 元功能语言学 人际功能 英文诗歌

1.引言

元功能(metafunction)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所提出的。韩礼德在其导师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在Halliday看来,每一个小句都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体现形式。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评价体现。元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除此之外,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化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并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异同作为研究重点[1]。笔者在文中仅通过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角度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作者旨在通过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歌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语言的特点,同时,力图验证用人际功能分析诗歌体裁的适用性。

2.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并被分为三个主要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语气功能、语体功能和美学功能[2]。

语气功能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物的情感态度与语气;语体功能主要是指由语式、语场和语旨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美学功能是指在语用学基础上,通过调整策略,对语篇的生成过程起支配作用,并透过语篇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

3.语气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小句甚至语篇都可以表现人际交往的语气情态意义。英语在词汇上可借助动词辅之以助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语气功能。而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词汇本身意义丰富,其中表示语气的词非常多,有能愿动词、语气助词等,它们的使用相对独立,不受限于动词。

我们先看以下这首英文诗歌,再欣赏《清明》这首唐诗。

A Red Red Rose by: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出自《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Robert Burns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在诗中,诗人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句子均为陈述句,只有“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And fare-thee-weel,a while!”这两句,诗人运用祈使句。英语祈使句有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功能。作者在此加上呼语“my only Luve”,旨在表达暂时告别爱人、叮嘱爱人不要担心的恋恋不舍又不得不走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助动词“will”,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的描述:

英语小句的所属成分中的情态谓语动词[3]

Will属于中量值。“will”和“I”结合表明诗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

呼语放在句末时,通常可以确定或保持或增强和受话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4]。诗中第二节到第四节末尾的呼语多是“my love”或是“my dear”,明确了受话人和诗人的关系事实。

再看以下这首唐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由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诗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杏花村酒店的幌子,多少扫去了诗人本因清明无法归家扫墓,异乡途中奔波偏遇雨水打湿的伤感,更让人心头平添许多暖意。

从语气来看,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都使用了陈述语气,提供给读者许多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第三句则使用了疑问语气,诗人询问路人酒家的地点,用疑问语气体现了交际功能。第三句中“借”这个字,它的情态意义是“礼貌与客气”,也交代了诗人与牧童间的人际距离。第四句牧童“指”这个手势语,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却用行动来回答第三句的“问”,这句话正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它使全诗由低而高,上升,最后达到高潮顶点。问答之间体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诗歌的语气功能也通过这些情态词和语气词体现了出来。

4.语体功能

所谓语体,指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第一个语体成分都起到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5]。语体实际上是人的权势关系和人的心理距离,它的远近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等级和平等关系之间[6]。总之,语体主要是由语式、语场和语旨共同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或社会等级距离。

(1)语式,是指情景的正式性语式即交际活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在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luve”和“dear”表示对爱人呼语;“come again”,“gang dry”和“melt”等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属于一般词汇。诗中句子结构简单,运用了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对爱人的爱情不渝。《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杜牧自身的际遇,其中,有问有答、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平淡却有暖暖的感动。

(2)语场,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该活动的性质和话语的主题。A Red Red Rose中,诗人用玫瑰花,用音符来比喻爱人,把对爱人的无限的爱用海枯石化这种夸张手法来呈现,喻义丰富,立体地表现诗人对爱人的爱情之火不灭。《清明》一诗的语场是诗人在清明时节落雨时分向牧童问路,从而获悉前方有杏花村的经历。“雨纷纷”“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无法回家扫墓,在异乡途中奔波却偏下雨的悲伤落寞之情,这些词的使用令读者感同身受。

(3)语旨,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的交际双方很明显是诗人及其爱人。在第三节中,诗人用海枯石烂来描述自己的爱情不渝,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清明》这首诗的交际意图是询问酒家在哪儿。诗人与牧童的关系有一定人际距离,因而诗人用词也比较礼貌客气。

5.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指在语用学原则和策略对语篇生成过程的支配作用下通过语篇而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7]。著名学者辜正坤说:“其实,诗词存在的主要功能是要给予人审美,不一定非要给予人思想上的启示……像任何别的艺术一样,诗歌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功能,它不必过多侵犯别的领域如哲学、戏剧、小说或政治学之类。当它试图什么都像的时候,它就肯定什么都不像,甚至什么都不是。”[8]@里笔者仅从用韵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英文诗歌通常用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步”。常见的音步有几种:①抑扬格,即-轻-重。②扬抑格,即-重-轻。③抑抑扬格,即轻-轻-重。④扬抑抑格,即重-轻-轻。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O,/my Luve/’s like/the melodie,/都是用了四音步抑扬格。/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That’s sweet/ly play’d/in tune.都是用了三音步抑扬格。抑扬格的使用,读来使人觉得是在轻声哼唱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显露无遗。

再从押韵来看,这首诗采用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的韵式,①三句不押韵,②四句押韵。后两节为abab的韵式,①三句一个韵脚,②四句一个韵脚。这样的押韵方式,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中文诗词在用韵上与英文诗歌在用韵上很明显是有差别的。中文诗词主要以相同的韵母为韵脚,辅音发音更响亮和持久,经常是一韵到底,让读者的听觉和情感随着声音的不断重复而加强。《清明》这首诗的韵尾“纷”“魂”“村”都押韵,看下这首诗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采用的“平起平收”的模式,让读者在感观上有一种美的愉悦。

6.结语

本文主要从元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角度,通过分析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分析了中英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这里笔者仅谈了这两首诗歌语言各个层次单位的功能和意义,也证实了用元功能语言学角度更精确地分析中文诗词的可能性,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为中英文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1).

[2][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4]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and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2.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7.

[6]Brown & Gilman.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表权势和等同关系的代词),吴玉文译,祝婉瑾主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179-196.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6篇

一是上坟扫墓的习俗。南宋诗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诗中,曾写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清朝《帝京岁时纪盛》中亦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相望。”看来扫墓之风,在古时是十分盛行的。

二是在坟上植树的习俗。坟地有了墓堆之后,在墓旁植树作标志之风十分流行。有诗为证:“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垄树久苍然”(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新墓已栽松”(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三是“插柳”的习俗。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风土志》中说,清明为柳节。清明在门楣上插柳,从春秋战国开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义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宋代赵元镇就写有“寂寂柴门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以此作为已祭过祖先的证据;借以从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这天,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

四是踏青的习俗。踏青,也叫探春、寻春、游春。此习俗古已有之,始于汉,而盛于唐、宋。唐代诗圣杜甫,在其《绝句》中,即写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并在其《清明》诗中,描绘了踏青春游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首朱蹄骄啮膝。”宋代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也这样写道:“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为我们留下有关北宋首都清明节出游盛况的形象记录。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习俗。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宋朝黄山谷亦写有“未到清明先梦火,还依桑下系秋千”的诗句;《天元天宝遗事》中还有清明节举行斗鸡、打球等比赛的记载。《梦粱录》中还说,清明之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赛龙舟等体育活动,可见在当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了。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7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阳关三叠》;琴歌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感,它以线性音乐思维为基础,以五声调式为主体,遵守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逐层递进的展开手法,采用吟唱性的旋律,均匀平稳的节奏,疾迟随心的速度,讲究意境,注重“品”。以声乐作品《阳关三叠》为例,分析如下。

一、关注作者,走进作品

我们首先来认识作者王维(699――759),字摩诘,原籍祁(山西祁县),而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幼时喜音律、善书画、习琵琶,多才多艺。开元九年,进士擢第,21岁,担任“太乐丞”,以诗盛名。天宝年间,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习迎之。他常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晚年长斋禅诵。历代文人墨客称赞王维诗词意新理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次,来看作者所生活的社会。唐初,由于统治者对民宽容,使得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以发展,在贞观年间至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但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展,大批农民被押上边关驻守边疆,特别到了唐玄宗时期,政治逐渐腐败,大批农民丧家荡产,命运凄惨。王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这首诗就是王维深刻反映唐统治者征遣徭役,表达亲友离别的一首名作。

最后,我们来看这首作品曲作者不明其人的原因大致分析有两种因素:1、唐宋之前记谱法不发达;2、古代文人多重文轻曲。

二、客观审视,综合理解

(一)情节――以诗作词 内涵丰富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描绘的是咸阳故里,渭水北岸的清晨朝雨中,王维送别元二,携手古驿道,寂寞清凉,驿站茅舍孤对远漠。元二出使安西,走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塞――位于敦煌西南的阳关,出阳关后便进入塔里木盆地,迢迢远行。作者对友人说:往西过了阳关,就看不到老朋友了,更何况你要去更远的地方。在古代,交通不便,远隔千里,难以重逢,故有生死离别之感。

诗中朝雨懦荆客舍柳青,景象悲惨。“渭城”为送别之地,“朝雨”、“柳色”点时令景物,朋友相送,无语凝噎,好在腹中诗篇万卷,作此佳作,流传不息。

(二)风格――琴歌风韵 恰当把握

中国古代琴歌,又名“弦歌”,系采用古琴(七弦琴)伴奏,自弹自唱的歌唱形式。琴歌历史悠久,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独特的风格韵味,深受青睐。

琴歌的演唱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谈折字,词曲谐和:“乡谈”指方言,“折字”则指传达字音的腔格和字调的音势。演唱中注重字的四呼开合,吐字清晰,声调准确,适当运用反切,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2.以声依吟,节奏自持:琴歌形成于曼声长吟的诗歌语言,节奏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其节奏以句逗划分。“句”是诗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琴歌的演唱也以“句”为基本奏单位,尽量保持句意的完整。“逗”是以词义为依据的适于顿挫的最小节奏单位,划分灵活,常由一、二字或若干字组成。

(三)曲式――结构简明 民族性情

声乐曲《阳关三叠》在唐代就非常流行,被收入《伊州大曲》,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版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采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遍。该曲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新添了歌词(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发展成了包括长短句在内的多段体作品。

第一叠前钢琴奏出小小的一个乐句(5.6 12 2 ― )作前奏,古朴淡雅,仿佛古琴音响。以原诗四句谱曲而成的主旋律(6.1 32 1 2 2―)是歌曲的上半阙。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以“re”为主音,四句诗呈起承转合之势,句式方整。每句最后的同音反复,给人以千叮万嘱之意。下半阙是后人添加的一段长短句歌词,为发展部分,转为羽调。

以后的两叠是第一叠的变奏式发展,情感层层递进。每段的下半阙分别渲染了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历辛苦”的连续反复呈现,表露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留念。特别是第三段在回环再现中,通过富于变化的节奏和深沉激动地旋律,使内心的积郁得以尽情宣泄,后半部出现全曲最高音形成高潮。三叠后的尾声使全曲感情的收束,节奏渐缓,音乐回商调式,回味无穷。

声乐曲《阳关三叠》以琴歌为载体,含蓄深沉,是中国古文化的体现。以诗歌为内容,明白如话,是诗与音乐的珠联璧合。在旋律、节奏、曲式、调式方面简洁明了,意韵饱满。以上是笔者的几点认识,总结出来与同行们探讨。音乐中的文化是音乐发展的灵魂,它赋予了声乐作品内容,塑造了声乐作品形象,激活了声乐作品的美。我们要用这种观念去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8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第9篇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