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勤工俭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27 22:07:24

大学生勤工俭学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勤工俭学

【中图分类号】G647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境相当贫寒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虽然大学生勤工俭学对于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勤工俭学的运行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俭学中心,一般为设在学生处或团委的下属职能部门,并制订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多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的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①而当前社会用人需求量较小,相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很多,供需矛盾突出,这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这种因体制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均不能充分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到其完成学业所必需完成的社会实践科目的学分管理之中;

根据长江大学新近制定的《长江大学关于制订2012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内容,校、各院(系)必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来获得课外学分。学生毕业除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应至少获得10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6学分)。各院(系)在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及学分安排的基础上,应视具体情况制订各专业获得课外学分的内容、形式及要求。目前我院对勤工俭学只有学工部门一个老师具体负责,很难对申请勤工俭学的学生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也无法对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与考核,这里造成的结果就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变成了单纯的校内打工挣钱的活动,出现“勤工俭学”变成“打工误学”②的情况,这无疑背离了这一制度设立的基本宗旨。尝试着通过将勤工俭学与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学分相挂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勤工俭学制度体制上的不健全与不规范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对其进行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由于我院实行的是学生管理的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某些基础性工作应当也能够由素质导师参与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勤工俭学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如果将勤工俭学纳入学分管理,则可以将学院对学生的教务管理与学工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届时就改变了目前我院勤工俭学的“一维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多元管理、集体负责”的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的横向联系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对大学生的单一的评价体制,这将有利于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教育理念应有所转变。随着高校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攀升,不再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有助学、又有育人的双重功能。③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其作为正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扩大勤工俭学选择的空间,丰富勤工俭学活动的内容,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

2、要建立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 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全面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设岗招聘、形成兼职市场,双向选择。

3、充分发挥学工部、素质导师和教学事务部的作用。三个管理主体应当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具体而言,由学工部门负责勤工俭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及培训、勤工俭学工作过程及效果的考核;由素质导师负责提供参加勤工俭学工作学生的准确信息、参与勤工俭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服务、初步审核由用人单位所出具的勤工俭学考核材料;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具体规定及考核办法、具体评定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等;

①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教育科技,2004年第2期。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2篇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4)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勤工俭学不再是家庭贫困生的专利,勤工俭学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活费用,了解勤工俭学的途径也不再仅仅是学校宣传栏,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再仅仅是管理图书馆。但是各种问题相伴而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维权意识、收入管理意识薄弱,高校对勤工俭学不重视,相关的勤工俭学制度不完善。本文为了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发展,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63?05

[收稿日期] 2015-01-11;[修回日期] 2015-04-11

[基金项目] 2014 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413234006)

[作者简介] 鲜超(1991-),男,湖北枝江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通讯作者黄芳(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行政管理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现代汉语词典》对勤工俭学的定义为:“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把所得工资作为学习费用。”[1]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调查显示,在我国,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勤工俭学的行列。目前,勤工俭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科学化管理,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点。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参与勤工俭学的目的不一

勤工俭学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简单理解出它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是家庭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大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真正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超过52%的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零花钱以满足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赚取零花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据调查,26%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本着这样的目标:希望通过参加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相关的基本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适应社会就业环境。随着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出于这种目的而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实践经验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是因为有同学和朋友参加了勤工俭学,自己为了陪同学和朋友参加勤工俭学,还有些是因为无聊,想通过勤工俭学打发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带有一定盲目性,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二)获取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增多

经调查,由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传统途径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途径的总比例中所占份额正在迅速减少,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2%以下。

高校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迅速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一大亮点,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具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它们在进行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服务活动,由它们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已占到总比例的32%以上。

企业和商家为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中间费用,大多选择通过直接在高校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招工宣传。这种用工单位与劳动力直接接触的招工形式,由于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与用工单位可以面对面沟通等特点,很受大学生青睐,通过此类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比例高达51%。

中介机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勤工俭学的途径。但尚未踏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对劳务中介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其他勤工俭学途径充足的情况下,这种付费的中介服务并不太能吸引大学生,因此通过此种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比例很小。

除上述途径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是通过家人、朋友或同学介绍的途径参加勤工俭学,还有部分是自己寻找勤工俭学岗位。

(三)勤工俭学岗位选择性较大

学校每学年会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岗位,比如图书馆管理、食堂清洁、助管教室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范围窄、岗位少、工资低,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已经市场化的环境下显得缺乏吸引力。因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但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具有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易于接触教师等特点,依然使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选择倾向。

家教和培训一直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岗位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培训、培优机构的增加,家教岗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请拥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或者专业培训人员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学历和专业成为大学生就职家教行业的瓶颈,本专科学历和非高考考试科目专业的大学生在家教和培训行业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难度很大。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从事家教和培训行业的比例正在逐渐萎缩,有过家教或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只有13%。

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代理等岗位,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特点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岗位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67%以上的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经历中,都有尝试此类工作岗位的记录,但由于此类岗位的工作不持续性以及发展空间的狭小,大部分大学生在对这些岗位有过尝试后,很少将其作为自己勤工俭学的长期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大学生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利用发达便利的网络及通讯资源,5%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岗位上选择了开网店或代购,从事此类行业的学生短期内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并有部分学生准备长期发展。由于此类岗位需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脉资源,因此虽然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总体速度很慢。同时,从事这类行业的大学生在性别分布上很不平衡,75%以上的从业者为女性,在代购行业,女性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

在提倡个性化的社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图样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既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但由于这类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所以虽然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其在整个勤工俭学岗位中的比例却很小,不足6%。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岗位选择标准狭隘

虽然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初衷不尽相同,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怀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在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大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毕业后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眼光狭隘,经济收入的多少仍然是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岗位的第一考虑要素。某些大学生也开始关注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这种关注还是停留在概念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这种概念化的关注付诸于实践。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我国劳动部有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据此项规定,大学生勤工俭学,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是由双方自愿协商的。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前基本上不签订用工合同,因而大学生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大多选择跟用人单位协商,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态度强硬协商失败,很少有学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三)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健全,学生社团配套服务机制薄弱

高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却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表现得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的指导有限。高校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陈旧单调,侧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展望而忽视勤工俭学的锻炼。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到课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相关的勤工俭学指导。

由于相关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提供勤工俭学服务的能力有限,勤工俭学服务工作仅局限于校外勤工俭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在同一高校中,多个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工作职能重叠,各自缺乏基本的资源整合意识和信息甄别机制,无法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勤工俭学报酬使用方式单一,大学生收入管理意识不强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奖金福利和业务提成,具体金额由于岗位和个人的差异而有较大区别。

由于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的下降,将勤工俭学收入作为基本生活费用和学费的大学生比例只占16%。71%的大学生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个人的零用消费,包括旅游、饮食、聚会、娱乐、购物等,其中旅游和购物(主要指高档电子产品消费)甚至成为部分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动因。将劳动收益用于技能提升(例如考证、培训、学驾照等)的大学生比例不到10%。而把勤工俭学的收益用于社会奉献的大学生的比例更是低于1%。

大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获得的经济收入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规划,资金管理意识不强,享受型消费在收益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勤工俭学得不到社会认可

国家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制定,大学生勤工俭学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就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彼此联系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用产生较大影响。

社会上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收取服务费用较高,运行不太规范,安全隐患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对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保护,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缺乏必要的监管,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

社会上现存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欠缺,因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不从心。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来看,目前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性质的主流观点大体上是否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而肯定其学生身份[3]。部分企业、商家不愿招收学生工和寒暑期工,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减少对学生的培训投入,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对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建议

推进高校勤工俭学的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学生、学校、社会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方面

1. 主动端正勤工俭学动机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以通过劳动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勤工俭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和影响绝非仅仅只局限于获取经济收益。大学生应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清晰的认识,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现状,在工作中主动提升个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将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作为毕业前的“实战演习”,通过勤工俭学为毕业后的创业就业做准备。

2. 慎重选择勤工俭学岗位

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大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岗位,收入的多少不应成为岗位选择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前,应该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勤工俭学岗位,而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一时的收入高低。专业就业型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勤工俭学岗位,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获得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型学生应该选择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勤工俭学岗位,了解市场需求,积累经营经验,并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主动创造人脉资源。

3. 合理安排勤工俭学时间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亦是如此。勤工俭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切忌因参加勤工俭学而旷课、逃学,更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休学、退学。勤工俭学的劳动强度应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符,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大学生每天要保证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4. 积极调整勤工俭学心态

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劳动价值,学会适应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减少情绪化,注意团队合作,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技术和经验。社会的现实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体验社会竞争的压力,感悟生活的艰辛,在挫折和困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5. 加强权益保护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对中介机构和企业、商家要注意区分辨别,防止上当受骗。在参加勤工俭学之前,应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简单的劳动合同,就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内容等问题达成协议。如果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政府职能部门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 培养正确的理财观

勤工俭学的经济收益,不能单一地用作享受消费,或满足攀比心理。大学生应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薪酬,如存储、投资、回馈社会,使薪酬的使用结构多元化。尽早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关注理财的相关信息和操作规范,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一定的财富。

(二)学校方面

1. 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加大实例分析和兼职建议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商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实践结果记入学科成绩。任课教师应改进教学形式,鼓励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兼职心得和实习经验,适时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招聘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增强学习效果。

2.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工作岗位

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宣传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的政策方针,增加校园内的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参与勤工俭学。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表彰制度,对于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并进行宣传。

3. 规范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权益

设置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部门,明确现有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具体职责,完善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机制,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学校在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具备勤工俭学服务职能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进行整合,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管理。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要与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权益维护,当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时,学校应及时、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

(三)社会方面

1. 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公益服务

国家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勤工俭学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关注,积极成立带有政府性和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收集各方信息,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必要的帮扶,加大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在社会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消除招聘壁垒,打造“绿色通道”

企业和商家应消除招聘壁垒,降低对学生劳动力的经验要求和技能要求,增加适合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培训投入,主动与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尊重大学生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劳动力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与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向大学生对口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着力打造大学生在该企业从勤工俭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绿色通道”,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3. 强化监管职能,完善追责机制

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应增加对学生劳动力参加勤工俭学权益维护的关注,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加强监管,加大对学生劳动力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依法取缔或责令整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商家。要坚决打击打着“勤工俭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俭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和不良行为,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4]。

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直接接触社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和才干[5]。因此勤工俭学工作的高速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迫,又是教育手段变换的需要。

勤工俭学与到单位实习打工不同,有其特殊意义所在,怎样将其利益最大化,还需要坚持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社会各界与在校大学生密切配合,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影响、有特色的工作坚持做好;还需要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部署,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发展勤工俭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促进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不断转化。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叶奇芳,宗晓虹. 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探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5):219-221.

[3] 辛怡萱,辛勤,高智,等. 对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135-136.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Work-study

ZHAN Wei

(Ed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 & Technolog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Abstract Poor students in school through work-study approach to solve their own difficulties in life, work-study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willing to use a little earlier with the society, labor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 work-study process, there are also some information about perso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onfusion; students to correctly deal with work-study, learn to protect themselv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work-study program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work-study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ork-study; significance

勤工俭学,是指大学生在以学为主的前提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并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的活动形式。主要内容有:(1)劳务。如参加校办工厂、农场劳动,校园清洁卫生以及其它体力劳动等。(2)参加对口专业的智力服务。如到有关设计、科研单位从事设计辅助工作,帮助科研人员搞实验、搞科研等。(3)担任家庭教师。如从事帮助中小学语文、外语、数学等学习辅导工作。(4)从事商业服务活动。如在餐饮业当服务生和帮助企业推销商品,担任推销员、售货员等。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很普遍,有的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开展得不尽人意。为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

1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意义

从1994年开始,高校进行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而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非义务教育,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压力。各高校勤工俭学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其次是来自城市的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和各高校都想了很多办法,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大教育投入,如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实行助学贷款等,但是仍然是资助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所以,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老师、学长、亲戚等各种途径,尽量寻找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机会,让自己在毕业前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可以锻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特别是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销售工作,学建筑的学生可以到建筑工地兼职等,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大学生自食其力既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好地搞好自己的学习。

勤工俭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1)有很多大学生在自己做兼职后认识到了工作的艰辛和知识的不足,懂得挣钱不容易,学会了节约,学习也认真多了。(2)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学会了自强、自力,变得成熟多了。(3)勤工俭学还培养了大学生的时间观念,一些大学生改掉了以往迟到旷课的毛病,组织纪律观念加强了,为今后成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员工打下了基础。

当然,勤工俭学也有弊的一面。(1)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自控能力还不强,往往会追随潮流,盲目地从事兼职活动,很多兼职活动本身与专业学习并无联系,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容易碰壁。(2)学生还比较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很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容易误入歧途。(3)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因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还是有限的,而勤工俭学或多或少减少了大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专业学习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困惑

社会满足勤工俭学的行业领域不够广泛。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能够提供在校大学生锻炼的机会有限,很多在校大学生不能如愿以偿。现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主要还是从事家教、促销、发传单和餐饮服务。大学生是在校园中长大的,对教学工作觉得是耳熟能详,相信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辅导中小学生的课程,而且认为家教比较单纯和安全。担任家庭教师,既可以体验一下初为人师的感觉,又可以巩固一下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所以,大学生热衷于家教工作。然而,大学生从事家教是供过于求,岗位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去打零工。而打零工也只是去搞商业促销活动或从事餐饮服务等,真正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或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工却很少。

3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要求

(1)大学生自身应当端正勤工俭学的目的,正确审视自己从而选择合适的、真正能锻炼自己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种,真正缩短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和懂得维权,依法加强自我保护,真正做到安全勤工俭学和文明勤工俭学。另外,要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勤工俭学与学习两不误两丰收,而且要以学业为主,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严禁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违法乱纪。象少数大学生误入非法传销等活动就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高校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应发挥积极作用,要立足本校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并积极与社会的联系,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为学生联系更多更好的岗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实,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完全可以把勤工俭学与学生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甚至与今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达到学校和学生双赢的效果。当然,为了便于指导和管理,勤工俭学最好采取就近原则。学校对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放任不管,要正确引导,要把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量化考核的范畴。另外,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是未来可靠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也应该乐意接受大学生勤工俭学,给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接受劳动锻炼,使其能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总之,勤工俭学已有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要不断完善和亟待提高的问题。只有在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特色的工作做好;只有在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下,勤工俭学才能真正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大学生精力旺盛,敢于尝试,善于把握机遇,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勤工俭学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良好途径。自食其力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发展勤工助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勤工俭学成为高校大放异彩的奇葩,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萍.现代人才素质修养.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4.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调查 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知识的重要性变得越加明显,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当了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平台。同时,由于高校扩招下贫困生的增加,对于贫困生的救助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可以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也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使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劳动观念及职业道德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对大学在校生勤工俭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调查

1.大学生获得兼职机会的途径。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及对部分高校生的抽样调查可以知道,大学生获得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主要是以下几种:(详见图1)

(1)通过与家人、同学或者老师等相互交流,从而获得推荐、介绍的机会,得到勤工俭学的岗位。

(2)通过互联网进行查找,如赶集网、58同城网、武汉兼职网、华中兼职网、前程无忧等兼职网站。

(3)通过寻找中介机构获得勤工俭学的岗位,在大学校园内经常会有张贴的招聘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中介机构的,可以通过电话等取得联系。

(4)其他方式或自己去餐饮、超市、麦当劳等需要招小时工的场所自己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2.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

据调查,供大学生选择的勤工俭学的方式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家教、兼职、小时工等几种类型(见表1)。其中从事勤工俭学活动最为普遍的是家教,占参加人数的32%以上,另外从事单纯体力打工的比例也有51%左右,涉及推销员、发传单、服务生等。这些职位大多属于劳务性、服务性和事务性工作。对这些岗位的理解如下:

(1)家教。家教是最受当代大学生欢迎的勤工俭学方式,因为家教的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属于知识型工作,它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便于沟通和交流。但是家教市场僧多粥少,存在非师范类学生不如师范类学生、男生不如女生受欢迎等现象,因此女生占着岗位的绝大多数。

(2)小时工。小时工主要有发传单,去肯德基、麦当劳或者各大酒店做服务员等,这类工作流动性和自由性比较大,报酬不多,属于体力上的劳动,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

(3)其他方式。许多大学生选择寻找与专业有关的兼职,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工作比较固定,有相对较高的报酬;二是寻找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以后到公司谋职做准备。但相对专业要求较高,因此此类型人员较少。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情况的分析

1.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及分析。

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原因如下:

(1)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钱(占47%),但为钱的动机不同:他们有的人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想减轻家庭负担,有的人是想获得多点经济来源享受生活,有的人是想弥补自己花超的钱,等等。

(2)有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多与社会接触,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意志,体验生活,而钱对他们不是主要的(占29%)。被调查者坦诚直言“勤工俭学使我们早日接触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如果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是没有意义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学生一般认为,参加勤工俭学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得到能力上的锻炼,但对于具体能够锻炼哪些能力则有不同看法。

从这些人中可以看出,有的人是为了挣到钱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有的人把它看做是丰富课余生活,调节“无聊”生活的一剂良药等,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挣钱”、“早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能力”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其中也有少数大学生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挣钱,他们对“勤工俭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2.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及分析。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自食其力,锻炼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证明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为将来的工作积蓄能量,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兼职影响学业。学生兼职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余时间。面对上课时间与兼职时间的冲突,有的学生选择继续上课,有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观念中课程的重要性决定,还有的学生宁愿请假也要去工作。结果,有些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都投入兼职中,兼有多份工作,为了兼职而不得不连续逃课,精力无法集中在学业上,造成“兼职过多,影响学业”的现象。

(2)兼职导致身心健康受损。调查结果显示,21%的学生认为兼职有益于自己的健康,42%的学生认为兼职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影响,37%的学生认为兼职导致自己的健康状况下降。对于“外出兼职对同学关系影响”这一问题,有25%的学生感到与周围同学在交往中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陌生感。这是因为一些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忽视了与同学的交流,造成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从而导致他们心理压力积聚。

(3)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面临信用危机。“大学生单纯、好骗,他们不出来打工,我们骗谁去”,“大学生劳动力便宜,人也老实,让干什么干什么!少给点钱也没关系嘛”等声音在社会上的流传,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拖欠工资或者干脆不付工资等行为,导致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

3.大学勤工俭学的发展趋势。

(1)勤工俭学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可并开始迅速发展。在调查中,虽然还有部分大学生持反对或无所谓态度,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接受并赞同勤工俭学,愿意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而且现在中介费用虽然比较高,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中介,毕竟学校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而网络上的也不太安全,所以大部分学生宁愿去一些中介公司,为自己增加一份保障。从中介公司的发展速度不难看出勤工俭学的前景宽广,并且以后中介服务应该会被更多的人员接受。

(2)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不再单一,工作内容向锻炼自己的脑力开始发展。在勤工俭学目的方面,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勤工俭学补贴学杂费,解决经济问题,他们更多的是想抓住勤工俭学的机会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勤工俭学时更侧重知识性或能力性工作,比如家教、设计、主持人等工作。所以在未来,和专业接近的一些兼职会变得更加受到青睐,比如师范专业的学生愿意去一些辅导班甚至参加支教来锻炼自己,平面设计的同学也更愿意去广告公司里打一些下手,这些对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建议

1.端正勤工俭学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兼职。

勤工俭学首先要端正目的,那种把赚钱作为勤工俭学首要目的的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当代大学生生存意识明显增强,适当地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功利化的心态过于严重,便会扭曲大学生的人格,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还是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真正能锻炼自己的工种。这样才能缩短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进取,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2.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

其实,做到勤工俭学与学习两不误是完全可以的,关键在于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安排、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当代大学生还是应以学业为主,为勤工俭学而荒废了学业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当代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常常上当受骗,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分辨,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防止上当受骗。要选择那些信用度比较高的中介机构。判断一个中介机构是否合法,主要看它有无营业执照,是否在工商部门注册,等等。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更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尽管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势必能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当代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收获人生,成就自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琳.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9).

[2]曹楠楠.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考.2014.12.

[3]井国骞.浅谈大学生勤工俭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潘菊莲.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5(9).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5篇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会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许多学生都是在自己辛勤劳动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认识到赚钱的不容易,从而开始体谅父母,也开始珍惜来之不易的辛苦钱,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且能够体谅父母,想利用勤工俭学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不再依靠父母或他人资助上学;也有调查表明:有些学生是为了提前体验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建功立业做准备而参与勤工俭学。但不管怎样,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都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并对此有自主的支配权,消费结构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简单消费,有些同学会安排自主的结伴旅游,或者会通过已积累的资本进行小规模的再扩大,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交友可能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已不再是为了解决某种需要,更多的是在锻炼自己如何独立完成工作这个过程,是个人融入社会的一个前奏,促进了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形成。

二、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便备受长辈们的呵护,过着模式化生活,学习、生活几乎都是预先列好的清单,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使他们认识问题多浮浅、片面,分析问题易于绝对化,对个人前途或者理想化或者悲观化。参与勤工俭学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和接触社会,与更多的人交流,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去判断问题、处理事件,从被安排走向主动安排,真正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联系,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及社会。

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认识,并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和应负的各种责任。同时,大学生走出校门,便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他们需要履行工作职责,接受社会监督,在岗时做到恪尽职守,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此外,面对社会大染缸里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责任心的过程。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去认识社会,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成长在应试教育下的当代大学生,其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往往不足,怎样将理论融于实践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只依靠书本和课堂而不联系实际,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奇,使他们不能客观地认知社会、定位自己,但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弥补了这一教学中的缺陷。首先,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其次,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参与勤工俭学,能清晰、直观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形势,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与发展,顺应形势发展,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体系更好地完善。最后,在知识快速更替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提前接触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丰富了社会阅历,学到了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延伸了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都将成为将来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把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抬越高。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时往往提出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勤工俭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正轨。勤工俭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社会成员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等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促使高校进一步完善针对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6篇

【关键词】中日大学生;勤工俭学;状况差异;完善体系

中国的大学随着近年的持续扩招,培养的大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但就学生的竞争力来说,并没有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比分析日本的教育状况,可以得出的较为突出的结果就是日本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得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社会实践中能逐渐养成将来适应于社会的各种素养。因此毕业后能自然、顺利地融入社会的大环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够尽快适应并发挥作用。

一、中日大学生问卷调查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勤工俭学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早已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为了比较中国和日本两国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差异,我们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两国的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2014年7月―11月在中国发放了问卷,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日本发放了问卷。在中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在日本回收有效问卷219份。

具体的调查内容与结果如下:

(一)大学期间是否做过勤工俭学

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做过勤工俭学的都超过了半数,分别为60.1%和85.4%,两者虽有差距,但相差并不太大。对比以往,中国的大学生近年来参与勤工俭学的情况有所好转。

(二)是否有勤工俭学的意愿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大学生都有强烈的勤工俭学的意愿。日本大学生的意愿为89%,高出实际参与率(85.4%)3.6%,相差较小。而中国大学生的意愿为79.31%,高出实际参与率(60.1%)19.21%,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的执行力、行动力相对较弱,对于目标、意愿中的事情实现的程度尚低。

(三)在什么时间打工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更多地会选择在较长的假期里打工,日本的学生更多的是平时打工。而由中国大学生的“有时”和“放长假”几乎分别占据半壁江山,并结合中国大学生做过勤工俭学的百分比为60.1可以推断出,中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实际情况是浅尝辄止,大多数只是体验一下,并没有持久的坚持力,与日本大学生长期坚持打工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每次打工多长时间

问题4与问题3有较强的关联性。因为中国大学生更多的是在假期打工,因此工作5小时以上的比例最大。此外,居于第二高位的是1―2小时,比例高达22.66%,由此也可以印证上一题所得出的中国大学生在一定比例上打工都是为了体验,持久性不强。而日本的大学生因为主要是在平常打工,因此选择3―5小时的超过了半数。

(五)打工的目的是什么

两者都很注重“积累社会经验”,但是中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的工作积累能力和经验,而日本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挣取零花钱。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学生经济上比较独立。

(六)打工对学习有影响吗

不管是中国的大学生还是日本的大学生都在绝大程度上觉得打工对学习几乎是没有影响的(中国93.6%,日本87.82%),由此可见,在上大学期间,打工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增加阅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值得提倡的。

二、中日两国大学生打工的状况差异的原因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大学生打工的状况有较大的差异。中日两国大学生上大学期间打过工的都超过了半数,但是中国大学生长久持打工的并不多,多为体验性的浅尝辄止,而在日本大学生打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中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善,但仍需改进。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上提供的勤工俭学的环境不同。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名言,整个社会都特别推崇读书入仕。并且“士农工商”把“士”排在第一位,把“商”排在最后一位,更是体现了重“学”的风气,觉得学生就应该认真读书,不应该浪费心思在别的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的重视和素质教育的展开,使得学生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勤工俭学,然而实际上支持维护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社会上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渠道的不安全不完全公开,以及商家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低接受程度,使得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的环境十分恶劣。而日本自战后发展经济开始,整个社会激发了全民劳动的大潮,即使是学生只要年纪相符劳动程度合适都可以进入社会劳动。并且日本关于维护学生兼职的劳动权益的法律,勤工俭学岗位的提供也较为规范和公开化。这些都帮助日本的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养成了勤工俭学的好习惯。

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环境不同 在中国,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校园内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是因为岗位较少,大多提供给家庭贫困的学生。中国虽然也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等原因,实际上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较窄,难以保证自己可以调配时间来学习和勤工俭学。再来看日本,日本实行完全学分制,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可以自己调配学习和打工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勤工俭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对于住宿、就寝等也无过多的要求,不加以干预。此外,校方也积极主动地为勤工俭学提供信息。

两国家长的思想不同造成两国学生的行为差异在口头采访了几位家长后得知,只要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家长不是很愿意让孩子去打工,尤其是做餐厅超市打工的这种体力劳动。如果是可以运用大学所学知识的脑力工作,很多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试一试。自1978年施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不仅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6个人的疼爱。很多孩子从小被溺爱着长大,即使长大后也是依赖家里的习惯。反观日本,日本的家长接孩子从幼稚园放学时,都是空着手,由孩子来拎各种包。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这种教育孩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孩子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如果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定能促进中国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的开展:(1)学校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联系勤工俭学,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2)学校应该更加完善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空间,可以更加自由地分配自己的时间。(3)社会上应该建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岗位渠道,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有保证,渠道公开、安全、无费用。(4)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维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正发.日本大学生打工现象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6).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7篇

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问题权益保障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

(一)大W生勤工俭学背景

当今社会,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大学生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为大学生们兼职提供了基本保证,众多中小型商户也因此将目光投向了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又相对廉价的大学生。通过兼职,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再者可以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社会,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兼职过程中,包含有各类信息资源的兼职网站、QQ群、APP等中介平台在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不乏部分商家借此钻营取利,使得不少学生陷入圈套,大学生因此遭受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损害到了国家安全。与正规、长期的用人单位不同,兼职的短期性使其没有必要签订相关合同,这又导致其法律保护难度较大,效果甚微,在兼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如何有效证明个人付出、获得自己应得变得尤为困难。

如何把握住大学生“以学业为主”的首要任务,不在兼职上花费过多精力而本末倒置,如何寻求自身更合理化、科学化地提升,而不仅仅局限在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实现财富积累?怎样选择兼职工作,获得更多的经验,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鉴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兼职情况,希望能给对兼职感兴趣的同学一定的帮助。

(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基本涉及到我校各个院系,我校男女生比例大概为3:7,此次调查中女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5.9%,与学校总比例相匹配。其中大一学生占到54.6%,大三大四的学生仅占到10.2%,问卷中,63.2%的同学表示做过兼职,在选择兼职时,85.9%的学生认为不会以自己的专业为标准。当被问及兼职所得的用途时,有52.9%的学生会用作自己的零花钱。兼职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认真负责的工作。通过兼职,进70%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当被问及权益被侵犯的问题时,近半数的学生都遇到过,但只有10%左右的学生想过用法律来解决,不少学生会选择和雇主理论的方式。因此,8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在这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及原因

(一)校内兼职信息不畅通且途径大多不正规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大学里有过兼职经历的学生占到63.2%,由此可见,在大学里做兼职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经验不足,在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往往轻信兼职信息,一些不法商家也正是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这一特点对学生兼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商家抱怨招聘信息贴出去很难真正找到合适的人。很多学生也反映校内兼职岗位信息太杂乱真假难辨,在校内公厕里经常能看到例如校园贷等小广告,这让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害。并且电线杆上、路边橱窗里、房屋墙上兼职广告随处可见但真伪却有待考究,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兼职的一个原因。并且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甄别兼职信息真伪时,往往寻求同龄人的意见而非家长老师,兼职信息的获取也大多是同龄人的介绍或者中介机构。这些无疑加大了大学生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权益受到侵害屡见不鲜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侵害,每当开学季各大新闻都会爆出不少大学生假期兼职被骗被困现象。在对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数据显示有47.7%的人合法权益曾受到过侵害,这一比例确实让人唏嘘不已。而进一步调查我们得知,只有26.8%的人会选择用法律途径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通过法律成功解决问题的人竟只占10.6%,这一数据值得我们深思。当代大学生兼职的心愿迫切,但是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却很薄弱,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原因,社会更应负其应有的担当。

(三)兼职工作多为体力劳动,能力提升空间有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事的兼职多为派单员,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理货员等纯体力劳动的工作,充当廉价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报酬微薄,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出卖自己宝贵的时间从事这些低收益的兼职,真正做与自己专业能力有关兼职的同学为数只有14.09%,相应的能力提升也十分有限,只有14.78%的大学生认为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以下两点:首先,大学生专业能力不完备,许多大学生能力达不到要求以致无法从事相关有含金量的兼职;其次,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不敢勇于尝试。

(四)社会,学生未足够的健全大学生兼职保护权益制度

《劳动法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为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上的很多商家,利用这一条规定,与学生不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最终学生的权益受损也无合同这一有力证据来证明,根据调查结果,24.74%的学生会选择隐忍,任由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在2007年由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勤工俭学活动由学校同意组织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从这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是大学生在外兼职的一大问题。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出台

从分析的数据上来看,大多数同学兼职的目的是赚取生活费或零用钱,社会可以增加更多公益组织和相关公益人士对于贫困大学生实行的学业资助。

其次,社会和政府应加强规范,完善,优化打工市场,改变市场盲目无秩序的状态,能够基本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各个部门相互合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能够切实保护大学生这一群体。

并且,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部和劳动部应该联手出台一个专门关于大学生勤工学的方案,通过他来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侵犯勤工俭学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遭到严厉惩罚。

(二)学校应组织针对大学生兼职的实践教育

学校可以适当多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例如法律相关专业人士或者是企业家等来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来告知同学们社会上可能会致使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以及法律意识,让学生即使遇到类似的情形,不至于惊慌失措,知道如何更高效的保护自身。

其次,学校及各学院可以适当的加强对于兼职学生的管理,及时的了解各同学的兼职情况,并对于他们的兼职适当的提有效意见,让同学可以做到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提高警惕性及法律意识

首先,勤工俭学要端正目的,可以适当地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但不能急功近利地将赚钱作为勤工俭学首要目的,否则会扭曲大学生的人格,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不把赚钱作为首要目的,也有助于我们在勤工俭学中坦然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现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校园贷、裸贷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因为缺少零用钱,而选择及其不正确的道路,最后在债主的逼迫下,有的退学,有的一走了之,这些人的前途必将陷入一片混沌。所以,若缺少钱,可选择勤工俭学的道路,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切记不可走违法的道路。

其次,上述中也提到过,现如今的社会太复杂,提供给大学生兼职信息的路径也层出不穷,很多信息都是由非正规路径发出,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所以往往不能很好的识别或者是明白商家套路,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在提供很好的防范措施的同时,大学生自己更是应该提高警惕性,不要因为一点私利而缺失了防范意识,找兼职时多寻求老师及身边经验丰富的人的帮助,不要盲目决定。

最后,应选择合适的、真正能锻炼自己的工种,尽可能找与专业相近或自己有兴趣的工种,这样才能缩短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进取,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把握好分寸,安排、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做到勤工俭学与学习两不误。

以上,我们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在大学生提高自我警觉度的同时,整个社会提供更健全的保障制度,不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因为勤工俭学而受到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及权益保障.百度文库,2016-2-22.

[2]金晶.大学生勤工俭学之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知网.

[3]鲍志伦.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初探.中国知网.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8篇

关键词:勤工俭学;实践;思考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1]。《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高等学校应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勤工俭学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主要是家教、兼职、零工等几种类型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模式,具体因人而异,各有所长。近几年,我系组织学生利用每年暑假约2个月时间,集体到广东东莞、深圳和江门等地的电子企业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均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新型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勤工俭学途径和模式。

一、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的实践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生产不平稳。一年之中,有淡旺季之分。相应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淡旺季之别。一些企业在每年6-8月需要特别多的劳动力;而由于自立意识增强或家庭贫困,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来锻炼自己并获取劳动报酬。这二者相辅相成,为暑假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创造了客观条件。

1.与企业签订协议是前提

学校既是勤工俭学活动劳动力的供应方,又是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与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签订一份合情合理、符合实际、不违犯法律的协议,是确保学生与企业双方利益、确保勤工俭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为此,我系成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系党总之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下设干事一名,秘书一名,以及带队老师若干名。办公室主任总管全局。在每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勤工俭学之前,通过劳务中介获得用人企业的信息,了解其基本情况,从中筛选出拟勤工俭学企业。系部派人亲临这些企业调查、考察,了解它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信誉程度等等。然后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协议对勤工俭学学生人数及工作岗位、工资及发放方式、食宿、作业时间及加班、厂证、工伤事故处理等细节作了详细的约定,同时规定了厂方不能安排学生从事险、毒性质的工作,为学生争取合法的经济权益和人身安全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协议双方只能是学校和企业,而不是中介公司与企业,也不是中介公司与学校。一定要让准备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看到学校与企业所签订的协议书的原件或复印件,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自愿报名。

2.组织好学生报名是基础

我系自2005年开始组织大学生暑期到企业勤工俭学活动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参加该活动的大学生由2005年的280人,增加到2006年的800人,今年又进一步增加到2000余人。其中既有本系的,也有其他系的,甚至还有其它高校的学生。这一成果的取得除了与我们确保组织勤工俭学中介费透明、确保学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以及前两次勤工俭学学生获得可观的工资性收入的带动效应以外,作为勤工俭学的组织方,最基础的工作是要组织好学生报名。在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办公室干事或秘书就通过网络、海报等形式发布勤工俭学时间、勤工俭学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从事的工作性质、工资的计算方式和有关注意事项等信息,组织学生自愿申请、报名。以班为单位,班中的主要学生干部负责本班报名。对于外系或外校学生,采取“连带关系报名法”,即通过其在我系的同学到该同学所在班报名。这样便于勤工俭学过程的管理。报名汇总后,再根据与各企业所签协议的岗位数作适当调整。

3.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是关键

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工作过程和旅途过程。至于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带队老师通过监督企业按协议不安排学生从事有安全隐患的工作来解决。因此,旅途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最令人担心的,如掉队等。为防止该类情况发生,除了要求大学生在报名时即与系部签订《勤工俭学安全协议》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每10人编一组,每10组编一队。每组选定一个组长;每队指派一个老师负责,并指定两个得力学生干部协助。第二、要求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站乘车,人员先到齐的组先上车;下车后人数不缺的组先出站。第三、每队队首高举队旗,队旗上有醒目的标志。另外,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还统一着装,便于识别。

4.做好思想工作是保证

虽然勤工俭学活动完全是大学生自愿而为,他们也作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企业后,天天面对同样的环境、重复的工作,三四天下来,感觉又累又困,枯燥乏味;加上住宿条件、饭菜口味、工作时间等或多或少地与他们原来想像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企业急于交货的时候,每人都必须加较长时间班,一些没吃过苦的大学生,易产生烦躁情绪和思想动摇,因而可能会产生中途退厂念头。在勤工俭学期间,大学生与公司之间建立了“准雇佣”的劳动关系,大量学生中途辞工,将违反协议。此时就需要带队老师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关心、爱护。特别是要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正是这极少数学生的动摇,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勤工俭学队伍的稳定。要和他们多交流思想,分析原因,要多引导少强求、多理解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明白,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也要让他们明白,艰苦的环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磨练人的意志,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还要让他们明白,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要明确告诉学生,提前返回是违反学校与企业所签协议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只要坚持五、六天时间,就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对个别实在坚持不了的,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设法让他们安全返回。

二、对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的思考

大学生为何愿意放弃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尤其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偏偏选择到企业勤工俭学,且参加的人数逐年迅速上升。作为每年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对这三年来勤工俭学活动进行了剖析,引发了许多思考。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如下意义:

1.勤工俭学的普遍意义

如同其它勤工俭学模式一样,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不仅具有解困助学的经济作用,也扩展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一条育人的新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的思想素质有很大提高。另外还增强了他们的节俭意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后都体会到赚钱的艰辛,开始体谅父母,不乱花钱,而是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实践证明,目的明确管理完善的勤工俭学,通过“工”“学”结合、实现“教”“劳”结合,是新时期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实践。

2.到企业勤工俭学的意义

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因为该活动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机会,让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利于企业人才的招聘,因为勤工俭学结束后,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留用毕业生,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节约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大大缩短了企业与大学生双向选择的时间,提高了就业和招聘的效率。

3.暑假勤工俭学的意义

大学生平时勤工俭学如家教、兼职、零工等,常常与学习发生矛盾,此时许多学生都选择兼职上班,由于耽误了上课和自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克服兼职对学业带来的冲击,不会出现“勤工逃学”和“打工误学”的现象;更不会为了赚钱而参与非法传销、在歌厅陪酒陪舞等活动,因而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业。尤其是暑假勤工俭学活动返校后,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减少了,遵守纪律的意识增强了;上网聊天、睡懒觉的减少了,到图书馆、教室自习的增多了。

4.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个人利用假期到社会勤工俭学,因阅历浅,容易上当受骗,如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押金、信息费等;一些雇佣者把大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使大学生应得利益得不到保障,身心也受到伤害。由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的勤工俭学,具有团队优势和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管理和沟通。由于校企双方签有协议对各方利益进行保障,且有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监督执行,因而可以防止上当受骗,确保学生利益。前两年,我系利用每年约2个月的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广东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们共创造了约4000万元的生产总值,带回了约400万元的工资收入。

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组织工作可从一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2]:第一、设置勤工俭学管理部门。建议高校安排主抓勤工俭学的校领导,每个系部配置单独的场地,由专职老师负责;教育部门或其它政府机关要成立勤工俭学指导委员会。第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勤工俭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学生完成工作时要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对工作表现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给予表扬,同时将勤工俭学情况作为参加社会实践和思想品德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增加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主人翁精神。

作者:李玉秀  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勤工俭学第9篇

【关键词】勤工俭学;意义;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热爱劳动,他们不但难于接好四化建设的班,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勤工俭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勤工俭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勤工俭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用各种手段宣传勤工俭学工作,使每个学校、每个教职员工、每个勤工俭学工作者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性,心动才能行动,思想重视了,行动才能落实,勤工俭学工作才能搞好。

(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

(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二、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勤工俭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勤工达到俭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锻炼自己,正确认识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核心,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巩固“两基”成果为重要出发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才是勤工俭学的落脚点。

(一)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平台。开展勤工俭学必须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育人,二是创收,“育人”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而“创收”则是一种自然的回报。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应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利用学农基地种植经济林(楠竹、桉树)和药材(天麻、芍药),利用学校周边的土地开展蔬菜种植,以解决食堂部分蔬菜、利用学生的剩饭剩菜大搞养殖业,每年利用潲水喂养肉猪30头以上,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食堂卫生,又能改善学生的生活,为学校创收,提高教师的福利,同时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勤劳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都不很大,不可能有专门的勤工俭学管理机制,所以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全员参与,并且善于从小处着眼。长期坚持,不要好高骛远或期望“一口吃个胖子”,那样往往会导致“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最终一事无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把勤工俭学的收入与师生的劳动挂起钩来,使他们通过劳动能得到实惠,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的分配原则――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动不得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三)强化管理,建立勤工俭学长效机制。开展勤工俭学,主观上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客观上也确实能为学校创收。那么在整个过程中,要善于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勤工俭学实施制度、收入资金的使用管理、学校的安全管理等要项项落实到位,要切实做到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经费公开,尤其在经费的使用管理上要下功夫。因为山区农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人员较少,什么事情都是见底见面的,如果少数人特别是具体分管勤工俭学工作的人从中做手脚,中饱私裹,个人违规姑且不论。另一面它必将会打消学校其他成员参与勤工俭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勤工俭学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使勤工俭学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