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联网安全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8 12:52:41

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远程控制技术

引言

远程控制技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计算机系统中使用远程控制技术可以促使网络功能更加完善,满足人们信息控制的需求。物联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企业来说强化对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可保障物联网通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上的安全性。因此在物联网和远程控制技术方尤其要注意网络安全,强化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

1物联网的概念分析和组成结构

1.1物联网的含义

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联网的互联网。其中物联网的发展和其中所涉及到的应用技术为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借助科技化的手段在网络中纳入实物。物联网终端可以向各个设备上拓展,满足实时通信和信息交换的需求。物联网技术整合了互联网上的所有优势,可有效兼容互联网上的各个程序,因此该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很大的。

1.2物联网的组成结构

构成物联网的结构有多种,比如传感器、应用管理系统、技术平台以及网络服务等。其中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智能传感器的辅助下完成实时动态信息数据向计算机数据之间的转换,该智能传感器可以对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数字信息进行识别。随后智能传感器再通过实物间的二维码镭射标识技术联合现代智能数字转换装置对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并传递到各个网络服务部门。接着网络通信技术将相关信息采用信号的形式向大型云数据服务器传递,实现动态数据与各个设备之间的无缝式衔接[1]。

2物联网风险识别与安全分析

物联网系统在开始构建的时候需要技术人员强化对整个网络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精确性计算和分析,进一步将物联网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下来,并对故障发生几率进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弯沉的物联网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体系。此外,技术人员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贯穿在物联网构建的全过程,依据各个阶段的构建特点落实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比如针对物联网不同运行时间作出风险评估,降低安全故事发生几率,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平稳运行。

3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3.1互联网通信安全

物联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强化对网络服务的管理。互联网中的非法程序代码会破坏物联网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和控制功能,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对非法程序代码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物联网系统中代码运行的安全性。物联网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可满足远程数据传输和获取的需求,期间更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对网络代码的管理。杜绝非法代码对物联网系统的破坏,影响通信安全。

3.2物联网系统网络控制

全世界范围内网络安全管理和控制都离不开现代物联网安全控制系统。物联网运行中要确保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强化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需要对整个网络的通信系统和物联网操作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局域网控制系统,确保物联网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其中强化对物联网系统网络的控制,需要秉持以下原则:一是确保物联网计算机与整个互联网通信系统技术操作之前要有二维码识别,并做好隔离措施;二是构建局域网控制系统,确保物联网信息通信安全性和机密性;三是构建物联网远程监测和控制系统,完善网络完全基础性设施;四是在智能监测系统的辅助下将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构建成工作日志,详细记录风险故障问题,生成风险评估报告[2]。

3.3备份与限制隔离数据信息

物联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储存数据信息。物联网中的数据信息一旦受到破坏,在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自动修复破坏的数据,发挥自动修复的功能。物联网中有多个技术控制区域,这些技术控制区域需要相互隔离。技术控制区域之间的有效隔离可避免非法入侵者对网络系统的破坏,尽可能保障物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此外,为了强化对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还需要构建相应的操作规范,落实好责任制并赋予操作人员一定的操作权。

4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如网络监控、网络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领域。远程控制系统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如服务器终端、通信网络、用户端以及受控网络等。其中受控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接收主控网络的命令,并将其向各个设备中分布,主控网络和受控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7、Windows8或者是WindowsXP[3-4]。

4.1主控网络

集中分散结构是主控网络的主要作用。其中主控网络集中管理结构时操作较为简单,但是该功能的发挥需要耗费较大的安装成本,需要的操作时间较多,影响了资源的共享性。分散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该环节也会发生相应的问题,但是不至于影响整个的网络功能。因此在网络结构不能集中的情况下,可尽量采用分散结构,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5]。

4.2受控网络

受控网络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硬件和软件,两者协同提供控制服务。受控系统的核心就是对数据集合的控制,该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在设计受控系统时需要秉持安全性原则,注意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一旦出现问题需要立即修复。受控网络发挥作用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将远程传输的内容向主控端发送。远程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控制,完成文件的传输和管理任务。

4.3通信协议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两种,分别是IP协议和TCP协议。其中TCP协议的安全系数较高,可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是该协议需要占用的资源较多,长时间运行会影响系统处理率。TCP协议在运行时需要借助两台计算机,将所要传输的数据以包的形式传输。如果网络终端有多个此时可以借助IP协议。两种协议结合使用就是一种网络协议的集合[6-7]。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 RFID WSN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81—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以及最近发生的“工业盐水酱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虽然我国的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仍无法杜绝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该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物联网技术就已经应用于奥运的食品安全中去了。

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产业。

2.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2005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年度报告里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其中物联网是“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和韩国也相继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我国自2009年8月同志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于2012年2月14日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信息产业重要的新增长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物联网的特征和体系架构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1)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体系架构一般可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其中感知层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RFID、二维码标签、实时定位技术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网络层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来自于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等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包括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城市管理等。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其核心的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等。

3.1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识、登记、存储和管理,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阅读器是用来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天线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也可以内置在阅读器中。在实际工作中,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向阅读器发送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采集信息并解码,然后将信息、数据传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3.2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多个无线网络系统,它能够实时检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的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物联网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来完成的。物联网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来感知整个物质世界的。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智能技术、纳米技术、M2M技术、云计算、中间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现在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需进一步的研究。

4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正逐步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精细农业、城市规划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安全涉及很多环节,监管存在困难,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有效监管。

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在食品生产的源头为食品提供一个RFID标签,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消费者也可以根据电子标签了解到所购食品的生产到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动态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根据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朔源,及时对产品进行召回,并找到生产、流通或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至2012年8月底前,无锡将利用物联网先建成运行肉类追溯管理系统,2013年12月之前,全面建成和运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体系。

5 结语

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领域,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目前,由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物联网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还未得到广泛推广,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曾庆珠.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中国商贸,2011(3).

[2]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itu.int/internetofthings/,2010.

[3] 张晖.我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0).

[4] 胡一凡.RFID射频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时代,2006(12).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3篇

关键词:安全 物联网 预警 逃生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72-02

物联网(IOT)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针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正日益体现出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各种跨界设计也层出不穷。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新设备、新系统会影响家居设计,因此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家居环境设计的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发展家居环境设计,找到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安全性设计作为研究突破口,把物联网作为家居安全性设计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保证大众的安全。

一 研究背景

物联网技术这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特别是目前各地在建或建成的智慧城市,如智慧无锡、智能青岛等,都让物联网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总理专门对物联网作出重要指示,要让物联网更加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各地针对性地出台《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都在把物联网技术落实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条件下,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民众的生活中去,方便民众、保障民众、服务民众成为当下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方向。例如,智能墙面和众多的未来可以通过科技实现的家居室内设施、设备中的安全性指标导入到应用APP中,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安全。

随着社会发展,在安全层面上引申开去,涉及到有关安全的涵盖,已从最初的安全的设计,到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如何更好体现安全,随时随地感到安全,甚至是掌握安全。而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通过安全设备网络化和智能化,来实现安全数据的监控、报警甚至是智能引导。在家居空间设计中,只是对安全做了最基本的规范,在实际设计与施工中,往往是为了创造某种效果或理念,忽视潜在的安全隐患。公安部消防局统计,2014年全国共接报火灾39.5万起,死亡1817人,受伤1493人,直接财产损失43.9亿元。这使得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设计师的面前,由于物联网的快速便捷,可以使人们通过物联网,随时随地掌握家中的动向,及时预防甚至是帮助他们逃离,以保障财产及生命安全。接入物联网的设备,预警,逃生三个层面的设计理念下产生的家居设计的改变。物联网设备安全的统一性接口、系统等对传统家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预警、逃生等接人物联网的设备也势必带来家居空间的跨界设计改变。(图1)

二 研究现状

家居空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人在室内空间中是否安全这个前提来展开的。对于居住的安全性,我们一直把这个焦点给了建筑设计师,而随着新技术的运用,业主本身参与到室内设计的成分越来越大,这个安全的概念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期是传统的建筑设计师的楼宇安全,后期是设计师对于家居室内人身以及财产的使用安全。由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安全性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也有相应的传统安全设计标准,一些固定场所走廊位的宽度、插孔的安装位置等,这些保障了在设计后的安全使用。但这是具体设计过程的单一安全设计,现实中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某些概念或设计新意,对这些考虑不全面,设计安全性因而得不到有效实施。这就要由设计安全性发展为安全性设计,所以我们强调从源头开始,从设计的角度提前考虑安全性。从“设计安全性”这个室内设计中的一个设计环节,上升到“安全性设计”,把安全性作为室内设计的整个前提和基础。在新技术,新手段的帮助下,更好地实现安全性设计。

传统的家居安全性和物联网下的家居安全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传统的家居设计一般注重基本的安全规范、单个物体或个人的安全,而往往不重视统一的,协调性的预警式安全,对于智能化的家居系统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在物联网技术中,通过网络协调智能设备成为可能,由此上升到设计层面的是在家居空间这样私密性比较高的空间设计中,带来了安全信息的时刻掌握和人群的联网合作式的存在,而由此带来新的安全的设计模式。把安全因素通过数据和图形,家居中的设备安全运行、环境的预警、甚至是通过智能家居指导与协助逃生的设计理念下,改变人们在家居设计中只关心设计的材料安全、施工安全这些单一的家居安全现象,在家居设计的层面上,综合成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居安全设计。即通过物联网技术考虑人在空间中的安全,通过人与设备的联系,再通过设备与网络,形成安全数据查看、安全预警、逃生指导等,更好保障人的安全。保障的概念不局限于人的生命,也包含了,人对于在空间中一切合理的安全因素,涵盖了人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健康,和由此带来的有保障的心理感受。

目前在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家居安全性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联网设备安全标准不统一。人们一直注重设备安全,但只限于对单个设备的安全性上考虑。物联网设备由于生产厂商的标准不一致,导致开发的APP种类众多,使用繁琐。甚至物联网家居设备本身的安全漏洞,会导致人们隐私受到威胁。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设备安全标准不光针对物联网设备使用安全,而且包括物联网设备其本身的安全性制定。

2 没有形成系统的预警安全机制。国内家居设计在关注入使用空间的时候,对待预警设计显得不够重视。相对于传统的防盗和预警设计,老式的安全门锁或者报警器,在如今的城市中显得作用越来越微弱。同时,人们在追求高品质舒适生活的同时,对防盗与报警设计相对显得不太重视。但当下的社会现状,人们不得不关注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凸显预警设计的重要性。而当下的科技手段,远程遥控、视频监控都已经和家居设备结合起来。(图2)但各种接入口众多,其标准也不统一。没有统一性接口设计,可以让这些设备并入网络,形成系统的预警和防盗报警系统。

3 对物联网下的逃生安全机制不够重视。家居设计中往往注重人在空间中的舒适度,空间的功能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比重很大。而家居空间设计中逃生这个概念,在当下的中国可以说是既火热又发展缓慢。在物联网技术下,家居中智能设备可以发挥指导逃生和协助逃生的作用。同时政府在众多的公共性物联网平台下,也没有专门针对民众逃生与救护的APP平台开发,使得物联网技术在逃生等安全性问题上缺乏其强大的应用。

人们对安全性认识只是分散在家居设计各个其他的研究领域,人们可能大多数讨论的是单个产品或一个产品领域的安全设计,如电器的安全,材料的安全等,而对空间的安全早在上世纪90年代虽有提及,但研究过于分散,而且没有上升到主流设计理念的地位。而在物联网技术下,相继提出了智能建筑、低炭建筑等一系列和家居设计相关的理论,但是作为家居设计中重要的安全性设计并没有很好地与之结合。现实中,物联网下的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都对安全性研究不足。所以研究通过物联技术下的设备安全、防盗预警、逃生为出发点的家居安全性设计,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 研究意义

1 现实意义。目前以梁志天等一批国内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在个性与室内舒适程度上有所成就,他们在安全性上也做了一定的考虑,但他们并没有把安全性设计作为家居设计为重要目的来考虑所做的方案。这就具有了研究安全性设计的现实意义。而国内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过多的是在纯技术手段上,如张春红教授研究的关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对于物联网的前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低炭建筑、智能建筑,但是从家居生活中利用物联网保障人和财物的安全,使得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在家居设计中则较少考虑。

2 理论意义。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绿色设计到现在的可持续设计,再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设计,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安全、规范。但在这些纷繁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流派中,由现状来看,对于家居设计则要以安全性设计作为其基础或是支柱。家居设计是一个四维设计,它要通过时间来检验是否合理的设计体系。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安全性设计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显得尤为突出。家居空间中全面地考虑安全在家居设计中应作为终极目标,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针对家居安全性设计,我们所使用的条件和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物联网技术重视与推广的大前提下,利用国家物联网的优势,使我国的家居设计走在设计潮流的前列。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4篇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这一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地区范围广泛,且多集中于农村偏远地区,监管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专家提出在物联网管理模式下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出发,并对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内容进行了阐述说明。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物联网 管理模式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尤其严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成因复杂,在监管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可以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物联网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不仅能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还能在更多领域得以应用。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基于数据收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一种全球网络设施。用户能够通过物联网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将其再次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加工。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综合应用到了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红外遥感技术、信息识别技术、激光感应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同时还应用到了各种传输设备和感应设备。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应用,可以将互联网络和实物相结合,从而起到信息互换、管理、识别等作用,并且还可以对实物的流通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

物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5年,但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直到2009年才真正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熟悉。这与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有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此后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开发。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在互联网络、信息识别、信号传感、数据计算、全球定位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超级运算和智能管理。超级运算是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运算方式。这种运算技术是以数据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式。超级运算中主要采用的是云计算方式,云计算具有稳定性高、运算规模大、适用性广泛等特点,并且使用的成本较低,因此在超级运算中承担了主要的运算作用。物联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就像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并且还能将处理过后的信息进行存储,并且在需要时再次进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智能管理。智能管理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和处理,从而能够完成各项设计和管理任务。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信息处理的高效、快速的目的,并且能够对一些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前的预判和警报处理,同时还极大的简化了信息管理的流程,管理人员只需要操控几个简单的程序就能完成对信息的管理,因而也使信息管理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使得这一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3.1 分段监管模式导致监管缺位、错位、责任无法追究

食品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存在部分责任交叉的环节,因此给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主要是以环节监管为主,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责任的明确划分与分配。在食品监管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食品安全事故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有时还会出现重复执法的现象,给监管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2 监管人员能力有限,容易出现不作为行为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十分有限,对于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我国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专业学习,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为牟取个人利益,有意包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从而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影响食品监管的有效性

尽管我国就食品的生产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量、加工流程等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但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体系并不完善,并且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因此在标准的执行力度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有部分标准之间甚至相互矛盾,而有些标准沿用时间过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食品监管需求。食品安全标准上的问题将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监测,例如我国2007年生产的松茸就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给当地的牧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的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程度较低

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消费者无法直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完善信息,而只能通过生产加工厂商公布的官方数据对食品的相应的了解。当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时,生产加工厂商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刻意的隐瞒、伪造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食品监管信息的公布也不够及时,往往在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后,相关部门才会揭露厂商的违规操作行为,这时消费者的权益已经受到极大的侵害,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事后难以弥补的。

4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影响力

4.1 食品安全监管亟需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养殖业、种植业、运送业等,并且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食品的原料从采集到加工再到运送需要经过很多的加工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生产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为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从各个环节对食品进行监管。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由食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伤病数一直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增加了监管的部门和力度,但由于我国对于食品监管的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体系的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监管技术上还有较大的不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也较差,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才能切实改善。

4.2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价值

物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物联网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时,能够有效提高食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食品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许多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物联网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内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换,从而确保生产过程的有序性。此外,食品加工过程的产业链较长,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将生产数据进行较好的管理,并且将农业、运输业等过程有效的结合起来。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能够为食品的生产过程提供较为权威的参考。

5 物联网管理模式基本构架

物联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感应端、传输端、处理中心和应用端四个部分。各个部分都应用了最新的现代技术,并且实现了数据管理、处理等多项功能的集合,有效提高了物联网技术的精确程度、工作效率和自动化,同时也使这种技术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除了在食品生产安全领域中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外,我国在政府工作、企业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还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是创新性的体现。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开发上,同时在管理及体制建设上也有相应的体现,从而实现了完善的创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应用,使得技术、管理及制度的完善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是“四端联动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所谓的“四端联动”是指感应部分、传输部分、中心处理部分及应用部分的相互联结。最后是高效、节约、透明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化、智能化。综上所述,物联网管理模式是一种从结构上、管理上、应用上实现了整体优化的一种管理模式。

6 物联网技术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

6.1 物联网技术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必须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在2006年第一次在我国被提出,其后在许多领域的工作管理中都得以强调和应用。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问题,也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应当首先着眼于技术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并且与时展的特点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规定,明确了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了一项重点项目来执行。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使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向一致。

6.2 做好专题规划

所谓的专题规划就是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先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工程规模庞大且复杂的项目,必须在应用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中都得以应用,因此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

7 结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更体现这个国家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如作为一个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更为重要。因此,亟需引进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而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正是应对当下食品安全监管出现地域差异的一套最优管理模式。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监管的公平,保障了民生,实现地区间均等化的发展。

(通讯作者:鄂旭)

参考文献

[1]鄂旭,韩芳,侯建.面向食品安全评价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2013(31): 314 -319.

[2]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4):78-83.

[3]杨庚,许建,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68.

[4]鄂旭,王彬,侯建,沈德海,冯冠.食品安全评价指标设定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17):128-130.

[5]Xu E, Shuang Lin and Lulu Jin. Data Recovery Method for Seafood Quality Safety System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5): 195-202.

[6]鄂旭,林爽,金璐璐.海产品安全预警系统缺失数据填补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

作者简介

张楠楠(1991-),女,辽宁省抚顺市人。现供职于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5篇

一是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更快速更稳定的技术不断出现,使我国每年的移动终端用户都在不断地上升,无线通信技术的的普及无限扩大,现在无线通信的覆盖地域大到一线城市,小到山区等。与此同时无线通信技术还推出各种增值业务,为电商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利益。

二是无线通信技术在时代的引领下也在更新换代,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无线通信技术也有自身的缺点,再加上现在使用者的不断增加,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显现,人们对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就是将物体通过网络的形式相互的链接,然后实现信息的交换的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有所不同,互联网的终端是各种计算机或移动互联设备,而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它的终端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物体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知、GPS等方式和互联网想通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目前中国的物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基础的研究水平也比较领先,物联网创造的效益也很明显,我国对物联网也相当的重视。

三、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问题

1、物联网感知节点的物理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无线通信的方便性,物联网应用可以取代人去完成一些复杂和危险的工作,所以这些物联网设备和感知节点大部分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下,并且有可能是动态的。导致了攻击者很容易接触到这些设备,采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对设备进行攻击,从而对其造成破坏,甚至有可能俘获这些设备,通过篡改软硬件等手段达到破坏或侵入系统的目的。

2、传输和信息的安全。物联网的核心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物联网中节点数量过于庞大,且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能量、处理能力和通讯范围有限,无法进行高强度的加密运算,导致缺乏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且物联网的感知节点具有多样性,各节点和传感器网络通常也没有统一的网络协议,因此无法提供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物联网的节点往往是散布在开放空间中,大多数是以无线技术进行通信,所以,物联网的感知节点成为最易受到攻击的环节,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协议的漏洞侵入物联网,对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四、物联网无线通信的安全策略

1、增加无线通信平台集成度。增加无线通信平台的硬件集成度,尽量避免硬件接口遭受攻击,为了避免遭受物理攻击,应该增加其工作电流、温度和电压的范围,提高其工作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对无线通信平台的监测和保护。无线通信作为现在网络发展的一个产物,要求无线通信的网络后台安装有强大的防盗窃系统和防窃听设备,真正意义上的保证用户使用通信业务时的安全。

2、物联网业务认证机制。无线通信受限于无线网络资源,传统的认证是有区分性的,网络层的认证只负责网络的部分,业务层的认证只负责业务的身份鉴定,两者是不关联的。但是物联网与传统业务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它的业务和网络通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物联网中网络层的认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物联网无线通信中要加强网络层的认证,如果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省去业务层的认证。

3、物联网的加密机制。无线通信技术必须具备扩展性、兼容性和良好的移动性,尤其要与现在主流的4G移动通信技术相兼容。物联网作为一个具有海量数据的网络,密钥作为物联网的安全技术的基础,在维护物联网安全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加密机制至关重要。但是物联网的特点决定了需要一个容易部署而且适合感知节点资源有限等问题的密钥管理方案。另外,密钥管理方案还必须保证当部分节点被操纵后不会破坏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4、构建网络安全构架 。由于各种网络技术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物联网网络层关于各节点之间的通信并没有统一的协议,给攻击者留下了许多安全漏洞,这给物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威胁,所以,必须加快网络层协议的统一,以保证物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 安全需求; 感知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029-03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网络——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器节点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1]。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浪潮。物联网的核心是完成物体信息的可感、可知、可传和可控。它给高速信息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物联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

目前,物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物联网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2-5]都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入手,强调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并从物联网的多层结构出发分析各层的安全需求以及具有可行性的一些安全措施。但文献均停留在概括性分析层面,并没有深入探讨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而且对相关技术应用于物联网的普遍性没有进行分析评论。

本文在讨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并对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建立可靠安全的物联网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作为一种庞大复杂的聚合性系统,具备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全面应用,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不同类型的感知技术,按一定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物体的信息;二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多网融合网络,实现数据的可靠传递;三是具有智能处理能力,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目前,在业界,EPCGlobal物联网体系结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之一[6]。它将物联网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的感知层,第二层是进行传输数据的网络层,最上层则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如图1所示。

在物联网体系架构中,下层是为上层服务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具体描述如下。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它一般包括数据采集和短距离数据通信两个子层。首先数据采集子层通过传感器、二维码、RFID等不同类型的技术获取物理世界中的数据信息;然后短距离数据通信子层通过蓝牙、红外、ZigBee等短距离数据传输技术将数据传送到网关或接入广域承载网络。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安全可靠的传输。它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对多种网络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多种网络传输技术将来自感知层的数据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它是物联网的终极目标,也是物联网作为深度信息化网络的重要体现。它一般包括应用程序和终端设备两个子层。

2 物联网安全需求

物联网不同于现有通信网络,其结构更复杂,系统更庞大,因而存在着不同于现有通信网络更多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这种传输方式使传输的信息处于完全公开暴露的状态,很容易被窃取和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同时物联网还可能带来许多个人隐私泄露。虽然相继推出了一些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PKI 等等,

但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很多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有待完善和突破,特别是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相比,物联网存在一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下面将从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来分析物联网的安全需求。

2.1感知层安全需求

在最底层的感知层,由于传感器节点受到能量和功能的制约,其安全保护机制较差,并且由于传感器网络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其中消息和数据传输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7],从而无法提供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保护体系。因此,传感器网络除了可能遭受同现有网络相同的安全威胁外,还可能受到恶意节点的攻击、传输的数据被监听或破坏、数据的一致性差等安全威胁。

2.2网络层安全需求

由于物联网中的通信终端呈指数增长,而现有的通信网络承载能力有限,当大量的网络终端节点接入现有网络时,将会给通信网络带来更多的安全威胁。首先,大量终端节点的接入肯定会带来网络拥塞,而网络拥塞会给攻击者带来可趁之机,从而对服务器产生拒绝服务攻击;其次,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传输的数据量较小,一般不会采用复杂的加密算法来保护数据,从而可能导致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攻击和破坏;最后,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融合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

2.3应用层安全需求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渗透到了现实中的各行各业,由于物联网本身的特殊性,其应用安全问题除了现有网络应用中常见的安全威胁外,还存在更为特殊的应用安全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大量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而且大多数设备都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使得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容易被窃取和恶意跟踪。而隐私信息的外泄和恶意跟踪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

3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多网融合的聚合性复杂系统,比互联网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而且其安全问题涉及到网络的不同层次,虽然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可以解决部分的安全问题,但更多的安全问题还是需要对现有网络中的安全机制进行改进或完善,或者提出全新的安全机制[8]。针对物联网中新的安全需求,下面对物联网中的若干关键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1认证机制

现有网络的认证机制主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物联网。对于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应该根据业务的归属分类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业务层的认证,如果是由运行商提供的业务,并且能够提供可靠地业务运行平台,或者是业务本身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不高,则可以不进行业务认证。如果是由第三方提供的业务,并且不能保证业务层的数据安全,或者业务本身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则需要进行业务认证。

3.2密钥管理

在物联网的安全体系中,为保证节点间的通信安全,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在所有的安全机制中,密钥是系统安全的基础,是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保护的关键[9]。物联网中有限的软硬件资源,对密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联网中密钥管理方案的设计,既要能够适应复杂的传感器网络环境,又要能够便于网络运营商控制管理网络。目前关于密钥管理协议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管理协议;二是基于非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管理协议。前者虽然能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但是其抗攻击能力较弱。而后者虽然安全性能更好,但是其复杂度较高、开销大。所以,物联网的密钥管理主要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物联网体系结构,并且具有可扩展性、有效性和抗攻击能力的密钥管理系统;二是如何有效的管理密钥。

3.3安全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应用是维护物联网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现有的路由协议主要考虑的是节点间数据的有效传输,忽视了对数据本身的安全考虑。由于物联网中路由既跨越了基于IP地址的互联网,又跨越了基于标识的移动通信网和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中的路由协议的设计就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多网融合的路由问题,还要顾及传感器网络的路由问题。对于多网融合,可以考虑基于IP地址的统一路由体系;而对传感器网络,由于其节点的资源非常有限,抗攻击能力很弱,设计的路由算法要具有一定的抗攻击性,不仅实现可靠路由,更要注重路由的安全性。

3.4恶意代码防御

由于平台、应用、设备的多样性和公开性,物联网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因特网,这给有效防止恶意代码的攻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物联网中,大多数终端设备都直接暴露于无人看守的场所,一旦受到恶意代码的攻击,将会迅速蔓延开来。因此,恶意代码对物联网的威胁比普通网络更大。

物联网中的恶意代码防御可在现有网络恶意代码防御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分层防御的思想,以便从源头控制恶意代码的复制和传播,进一步加强恶意代码的防御能力。

4 结束语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是物联网服务能否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重要保障,而物联网的复杂结构使其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现有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物联网的安全机制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Z].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05.

[2] 李志清.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11, (10):57-59.

[3] 李振汕.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12):1-3.

[4] 武传坤.物联网安全架构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25(4):411-419.

[5] 彭朋, 韩伟力, 赵一鸣,等.基于 RFID 的物联网安全需求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11, (1): 75-79.

[6] ITU.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B/OL]. http://itu.int/internetofthings. [2010-07-03].

[7] 郭楠,徐全平.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综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11).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煤矿安全;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F406.8;TD6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155(2016)07-0030-02

在煤矿的开采当中,安全问题无疑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煤矿开采的环境复杂,而且地质环境综合也十分复杂,以及不可抗力、错误操作等因素的出现,会导致煤矿的安全生产面临较大的挑战。但是,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之下,煤矿安全有大幅提升。因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于煤炭的综合环境进行把控,从而在数据化的整理分析之后,得到科学的计算,从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决策和设备自动化使得煤矿安全控制能力大大提升。因此,在当下的煤炭安全中,物联网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物联网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的工作过程当中,它主要是由于一些传感设备通过对于外部信息的把控和解读,来更进一步的按照原始数据的协定,来进行智能识别,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把控。通过传感设备之间的互通,在联网的作用之下进行追踪定位、数据识别,从而形成一个统一邮寄的网络体系,使煤矿施工生产过程当中,整个一系列的产业都在物联网的监控之下通过对于工作当中各个环节的把控,在传感器和红外线、摄像头以及各种感知终端基础之上,能够很好地实现数据的整合和信息的互通,这样,能够实现数据的交互,从而更好地把控煤矿的各个环节和地点的实际情况。这样,在全方位的定位和把控煤矿生产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实现对于生产操作各个环境的只能把控和严格监管,从而提升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2物联网技术的作用

2.1人员定位

在煤矿的生产过程当中,由于矿区面积较大,在对于一些进入矿井或者限制区域以及一些特殊区域过程当中的工作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于其进行定位,通过在矿区内设置的信号源和信息分站,对于信息的采集和感应,从而实现对于相关人员的定位,增强地面对于井下的监控能力。

2.2设备点检管理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增强对于设备的有效管理,通过传感器借助射频传递信息,从而实现阅读器对于信号波段的良好解码,然后实现后台系统的判断,对于错误或者一场的信息能够明暗的作出判断。从而实现对于煤矿生产工作当中各个设备之间使用情况和管理的良好把控。

2.3矿井无线通信应用

借助物联网系统可以将煤矿井下的基站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无线通信能够在井下的应用效率更高。而且借助定位系统,也可以使得井下网络环境能够在无线环境下更好的应用,借助无线链路实现矿区和井下之间的更好通信和信息交换。

3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应用的瓶颈

3.1技术标准不统一

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有组成的部分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有物联网技术的构成当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它们由于为了适应不同的井下工作环境和工作量,因此在配置过程当中,自主性较强,甚至一些企业在引进物联网技术过程当中,不是完整的构建,而是在自身原有设备的基础之上,进行选择性的引进,这样便导致物联网系统当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种小的物联网应用独立存在,这样,在进行信息的转化和端口之间的连接过程当中,就会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表,从而难以实现信息交互。

3.2成本问题

在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过程当中,由于一系列的运作系统和设备较多,这样便会导致在煤矿的生产当中,成本问题会得到上涨,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些企业而言,引进全套的物联网技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且在建设过程当中也会消耗工期,因此许多煤矿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另外,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制约着物联网的推广。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物联网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切实有效的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难以解决,从根本上制约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3.3传输带宽流量制约

在井下的煤矿施工环境当中,物联网技术作用发挥的大小往往依赖于网络的好坏。网络情况相当于“木桶效应”当中的短板,而在大多数的煤矿当中,WiFi和3G、4G无线技术的应用普遍不高,数据传送效率低使得物联网传输的数据带宽受到制约,不仅仅会影响物联网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因为受到网速的影响,一些即时数据的传送也会受到制约,从而使得在影响传感数据系统的判断。另外,无线视频等应用存在传输瓶颈问题也会导致监控室不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指令判断,从而影响煤矿安全风险控制。

4物联网技术在煤炭安全应用的方向

4.1统一技术标准,提高综合效率

在物联网技术当中,统一标准,是切实保证其安全生产的关键。另外,在功能方面可以看增加物联网的识别功能,电子现金一卡通对SIM卡进行开发,使职工只需要携带手机便可实现食堂消费、洗澡刷卡、无线充值等功能。不仅可以增强职工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体验,也能够使得系统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在员工生活领域和效率领域得到提升,从而在侧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2增加无线监测监控应用

将无线网络覆盖的井下的每个巷道及掘进头和工作面,对井下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通过无线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井下无线基站,并通过工业以太网,上传至监控平台。电机车定位系统在电机车上安装大功率定位标签,在巷道三岔口拐弯处安置读卡器,当车辆通过岔口时,通过红绿灯指示车辆通行的先后顺序,并通过LED牌显示。

5总结

煤矿安全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实质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体现。虽然当下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当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伴随着在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全新科研成果的不断研究应用,结合实际问题的改进,日后物联网技术将在煤矿安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煤矿的安全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也必然会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8篇

伴随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整体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未来广泛应用、持续优化进程中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物联网发展至高级水平,其场景中各类实体均包含一定程度的感知、运算、分析以及执行功能。倘若该类感知设备普遍应用,便会对我国的基础建设、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机密信息安全形成全新的影响威胁。为此做好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交互模型、体系架构,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确保安全应用实践,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并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1.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核心。该项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应用统一一致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手段,可对广阔范畴之中,甚至是全球范围中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以及有效跟踪。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由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开始直至工程管理验收环节,对各类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应用无线射频手段,传输信息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化咨询信息至网络系统中,进而令监理人员仅依据EPC标签,便可获取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进而判定其生产加工直至成品的流程阶段中包含的潜在威胁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有用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汇总,科学应用移动计算手段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便可有效对信息工程进行安全管控监理,并做好数据判断辨析,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效率。

2.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科学创建物联网架构体系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负责信息化工程建设服务、运行升级与优化改造阶段中从事的信息安全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信息工程监理框架体系的创建基于IT市场构成了独立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应用物联网现代化技术可令信息工程发展建设中包含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存在的风险事项快速的传达至业主,并有效的疏导业主方以及承建方的相关争议与矛盾问题。核心工作内容便是对包含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实施风险分析并做好优化管控。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涵盖四类组成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架构、安全监理平台、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中间结构体系。信息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主体就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涉及范畴广泛、管控指标内容丰富、需连续性实践等具体特征,采用物联网手段技术完成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优化改造、建设调节,并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监视。具体工作内容则涵盖对生产实践场景、环境做好检测监督、进行生产员工安全行为测试管控,并就特定生产物品的整体安全性进行管理监督,重点监视控制人流相对密集的方位,同时做好重要生产设施、以及设备的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中各类场景资讯、人员与物品综合信息的汇总搜集等。

3.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问题

伴随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范畴的持续拓宽,感知网络应对处理的信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态势,甚至涵盖政府管理、国防建设、军事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等较多领域。

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有效解决。基于网络以及节点有限资源的总量限制,相对来讲较为成熟应用的安全监理措施方案常常不能直接用在物联网感知系统中。为此,研究人员探讨了更为丰富的安全管理方案。例如应用加密技术、安全路由管理协议、管控存取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水平。数据加密应用阶段中,基于网络节点存储、分析以及能量的有限,较多手段应用相对简单加密算法。数据加密应用技术中密钥管理尤为重要,其担负着密钥的形成、分发以及保管、更新与处理等任务,在全局预制应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无线感知系统网络结构体系、节点规划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创建更为丰富的密钥管理策略。

例如应用预分布处理方案,可在脱机状态下形成一定容量密钥池,各个节点则可随机由其中获取密钥成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规划部署之后,则只需节点包含同对密钥便可应用其组建安全通道。为优化提升物联网架构体系安全能力水平,可进一步优化更新技术方案。可将节点公钥数量扩充,进而令网络攻击影响变得更为困难,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优化监理管控。另外,可配设安全路由,科学应对节点、汇聚方位安全问题,确保高效准确的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应用。基于无线感知系统网络体现了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实践特征,倘若攻击方进行恶意节点布设,便较易形成路由篡改、选择转发影响,导致黑洞以及蠕虫病毒感染问题。为此,应依据无线感知体系网络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要,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可应用冗余路由同相关认证机制预防网络不良攻击影响,提升物联网系统技术综合安全水平。

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交互以及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倘若其中节点被不良俘获,便较易导致融合节点无法分清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问题。尤其对融合节点影响攻击,不仅会对下游节点信息形成不良破坏,还会对发送至汇聚节点信息形成负面影响。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阶段中应全面考量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创建良好的融合管理机制,通过随机抽样以及数据信息的互相验证,令用户位于节点遭遇捕获状况,仍旧可判定汇聚节点信息数据安全有效性。

基于节点隐私的暴露,会对检测管理目标整体安全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创建物联网有效安全保护以及信息存储管控机制。可应用定位协议,利用可信定位确保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预防不准确定位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物联网交互以及感知信息综合安全水平,创建优质发展环境。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9篇

    伴随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整体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未来广泛应用、持续优化进程中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物联网发展至高级水平,其场景中各类实体均包含一定程度的感知、运算、分析以及执行功能。倘若该类感知设备普遍应用,便会对我国的基础建设、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机密信息安全形成全新的影响威胁。为此做好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交互模型、体系架构,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确保安全应用实践,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并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1.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核心。该项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应用统一一致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手段,可对广阔范畴之中,甚至是全球范围中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以及有效跟踪。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由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开始直至工程管理验收环节,对各类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应用无线射频手段,传输信息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化咨询信息至网络系统中,进而令监理人员仅依据EPC标签,便可获取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进而判定其生产加工直至成品的流程阶段中包含的潜在威胁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有用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汇总,科学应用移动计算手段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便可有效对信息工程进行安全管控监理,并做好数据判断辨析,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效率。

    2.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科学创建物联网架构体系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负责信息化工程建设服务、运行升级与优化改造阶段中从事的信息安全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信息工程监理框架体系的创建基于IT市场构成了独立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应用物联网现代化技术可令信息工程发展建设中包含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存在的风险事项快速的传达至业主,并有效的疏导业主方以及承建方的相关争议与矛盾问题。核心工作内容便是对包含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实施风险分析并做好优化管控。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涵盖四类组成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架构、安全监理平台、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中间结构体系。信息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主体就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涉及范畴广泛、管控指标内容丰富、需连续性实践等具体特征,采用物联网手段技术完成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优化改造、建设调节,并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监视。具体工作内容则涵盖对生产实践场景、环境做好检测监督、进行生产员工安全行为测试管控,并就特定生产物品的整体安全性进行管理监督,重点监视控制人流相对密集的方位,同时做好重要生产设施、以及设备的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中各类场景资讯、人员与物品综合信息的汇总搜集等。

    3.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问题

    伴随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范畴的持续拓宽,感知网络应对处理的信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态势,甚至涵盖政府管理、国防建设、军事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等较多领域。

    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有效解决。基于网络以及节点有限资源的总量限制,相对来讲较为成熟应用的安全监理措施方案常常不能直接用在物联网感知系统中。为此,研究人员探讨了更为丰富的安全管理方案。例如应用加密技术、安全路由管理协议、管控存取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水平。数据加密应用阶段中,基于网络节点存储、分析以及能量的有限,较多手段应用相对简单加密算法。数据加密应用技术中密钥管理尤为重要,其担负着密钥的形成、分发以及保管、更新与处理等任务,在全局预制应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无线感知系统网络结构体系、节点规划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创建更为丰富的密钥管理策略。

    例如应用预分布处理方案,可在脱机状态下形成一定容量密钥池,各个节点则可随机由其中获取密钥成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规划部署之后,则只需节点包含同对密钥便可应用其组建安全通道。为优化提升物联网架构体系安全能力水平,可进一步优化更新技术方案。可将节点公钥数量扩充,进而令网络攻击影响变得更为困难,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优化监理管控。另外,可配设安全路由,科学应对节点、汇聚方位安全问题,确保高效准确的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应用。基于无线感知系统网络体现了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实践特征,倘若攻击方进行恶意节点布设,便较易形成路由篡改、选择转发影响,导致黑洞以及蠕虫病毒感染问题。为此,应依据无线感知体系网络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要,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可应用冗余路由同相关认证机制预防网络不良攻击影响,提升物联网系统技术综合安全水平。

    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交互以及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倘若其中节点被不良俘获,便较易导致融合节点无法分清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问题。尤其对融合节点影响攻击,不仅会对下游节点信息形成不良破坏,还会对发送至汇聚节点信息形成负面影响。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阶段中应全面考量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创建良好的融合管理机制,通过随机抽样以及数据信息的互相验证,令用户位于节点遭遇捕获状况,仍旧可判定汇聚节点信息数据安全有效性。

    基于节点隐私的暴露,会对检测管理目标整体安全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创建物联网有效安全保护以及信息存储管控机制。可应用定位协议,利用可信定位确保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预防不准确定位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物联网交互以及感知信息综合安全水平,创建优质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