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3 06:23:18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1篇

xxxx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集团公司成功跨越千亿门槛,中环人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在集团历史上注定是一个里程碑,是值得纪念与庆祝的。伴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我个人的成长也略见成熟。下面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个汇报:

我所在的岗位是生产、销售、非工业统计岗,主要负责工业企业生产统计和全集团非工业统计工作,兼内勤工作。xxxx年的生产年报月报与2010年的大同小异,对我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但是简单的工作确有不简单的做法,在保证及时、准确、全面地完成xxxx年各项年定报工作的前提下,我努力发挥统计的咨询与监督职能,将最新鲜的统计数据及时传达给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统计局领导和经信委领导,为集团领导决策,为统计局汇总,为经信委核算提供支持。同时,监测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各月生产经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汇报给部门领导。在路部与赵部的指导下,成功撰写了8篇经济简报,将每月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传达给各级领导与同事,此简报俨然成为各部门各企业了解集团公司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窗口。

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是集团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五大产业之一——系统集成,系统集成产业统计工作已然建立,虽说还有待完善,但已经步入正轨。近两年,集团公司系统集成产业每年均以不低于40%速度增长,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6亿元,是五大产业中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现阶段,第三产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10年末占GDP比例为43%,相对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今年集团公司商业、服务业收入有望突破25亿元,是集团公司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做大做强主业,发展配套商业服务业前景乐观。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部门领导做好各项工作。为发展集团公司“5+3”产业,首先得全面了解集团公司产业现状,为此我协助赵部制定了以产品划分产业的集团公司产品目录和产品产值调查表,目前,调查表已经发放完毕并全部回收,初步汇总工作也已完成,由于年底工作较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工作还有待进行。

xxxx已接近尾声,xxxx马上就会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工作会有更大的进步。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2篇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反映企业人力的投入、劳动力的流向、从业人员和职工的规模及结构、劳动报酬和工资的水平等情况。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工资统计工资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劳动工资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三是劳动工资调查方法单一。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延续层层汇总上报的调查方法,信息数据的更改不及时,每做一次报表,就需要地毯式核查一次,却收不到实效。

新时期企业工资统计工作的设想

一、加强业务基础建设,规范劳动统计管理方法。在统计工资总额时,应按照分类、分项来统计,应此我们应该确保:每月通过各项目部财务人员的工资发放表统计当月实际员工的人数、员工的应发工资总额和其它从业人员的工资总额,进行统计后汇总,按照劳资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分类、分项进行各项劳动工资报表的统计工作。同时应当与财务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结合,改进传统的统计模式,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尽快删减过迟、过多的无用指标,充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指标,尽快建立各种反映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各界敏感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社会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 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要要结合贯彻落实《统计法》,开展对企业的广泛宣传,使企业认识到准确统计职工和工资数据的重要性,努力改善劳动统计的社会环境,要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控制源头数据的质量。按照报表的要求,对本企业人员构成情况、工资情况、岗位状况、人员分布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报表上报时间、明确填报要求、规定新的传递方式和实施评比奖罚。这样规范了企业的报表制度;及时完善劳动统计基础台帐、合理分类分项,保证统计数据不重、不漏、不断、不乱,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以达到提高本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要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劳动工资统计执法工作,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与劳动年审、社会保险年审结合起来,部门之间对统计数据进行联合监控,对虚报、漏报、瞒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视其情节,分别予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以保障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素质,坚持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统计工作的从业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工作责任心强和相对固定的人员来担任。固定人员担任此项工作,工作中可以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为企业管理、决策,做出更快捷的贡献。所以要坚持对统计人员持证上岗,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选拔具有高度责任心、有较高业务素质、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对从事劳动统计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劳动人事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要求,把各项指标内涵及指标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弄懂弄透。

四、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的口径和指标,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工资统计的口径和指标,人员指标有: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其他从业人员、非在岗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工资指标有: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非在岗职工生活费、人工成本、保险福利、社会保障、劳动生产率、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还有就是人员构成参数,包括职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人员等。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企业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应该相应的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处理好宏观和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达到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力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5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概述

人力资源统计主要指生产过程中人的数量关系、数量特征等的分析、统计和处理,可以全面把握人力资源状况,了解人力资源本质,从人力资源体系出发形成相应发展策略,是企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主要包括数量统计、劳动定额统计、质量统计、员工考核、奖励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统计以及劳动争议统计等,在人力资源基础上实现了运用效益的最大化,为电力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可以从定向和定量两方面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把握。定向把握中主要确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内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等;定量把握中主要确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量、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等。定向和定量统计实现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开展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的设置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过程中应围绕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和利用四部分内容出发,在上述基础上合理运用定向和定量统计法,确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相关指标,最大限度改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核心。在对该指标进行设定的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人力资源的实物量和人力资源投资总额两方面内容。要在该基础上明确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总规模量,全面把握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实物量指标主要为一定时间内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载体的数量,其主要为员工载体;人力资源投资总额主要为生产、开发和运用阶段电力企业所消耗的人力资源数量,即该时间段内所进行的人力资源支付。人力资源质量指标设置的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素质进行全方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素质上形成明确的人力资源质量评价内容。素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

(1)文化素质指标。文化素质指标需包括职工文化结构及职工文化教育两方面内容,要确定职工文化水平及受教育年限;

(2)技能素质指标。技能素质指标主要确定职工的技能水平,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明确职工技能水平结构。常规计算过程中可以从职工结构和技术结构两方面内容出发,其公式为:技能素质=各技术等级之和/各技术等级的工人数量;

(3)精神素质指标。精神素质指标主要包括职工满意度、职工参与度两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确定职工在电力企业日常运行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开发指标设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劳动形式开发、人力资源形式开发等内容,在该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从而丰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形式,改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效益。人力资源利用指标设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职工岗位结构,在职工岗位结构上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内容,确保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各项人力资源能够被充分应用,实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要把握好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率、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等指标,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注意事项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统计组织进行合理构建,在该基础上不断提升统计人员统计效益,改善人员认知,从而全面提升电力企业运行质量,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具体包括:

(1)提升人员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积极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过程中要构建良好的统计环境,确保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过程中。要构建良好道德教育体系和激励策略,使人员能够认识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重要性,主动配合统计工作。

(2)提升人员专业水平,改善员工技能。要结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工作需求合理设置人员培训,对人员技能、知识等进行提升,确保人员能够全面配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三、总结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综合统计; 办公室管理; 作用; 总结

综合统计管理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的重要窗口,是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综合统计管理不仅包括了信息咨询、监督监管,更是发展到了对企业的走向监控、预测和管理等重要职能,因此在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中做好综合统计管理更成为重中之重。综合统计需根据企业管理的切实需求,以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办公室综合统计管理制度,从而更好的做到信息的传递、咨询以及监督检查工作,为员工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对2016年办公室工作的综合统计总结

在忙碌的2016年,在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协助、配合下,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公司在发展,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因此在对办公室总额统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规划之前,首先应对这一年来的工作进行相关总结。

(1)文件的签收,记录,然后根据领导的批示分类传递相关人员,及回复情况记录。工作平台项目管理中心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新、维护。

(2)项目管理中心网页各栏目如:8个国内项目、5个国外项目运行情况(周、月报)、各项目报道、管理规定等内容的及时添加、补充。

(3)负责项目管理中心新闻报道工作及各项目部新闻稿件的收集、上传工作。

(4)公司内办公设备的维护、报修、新设备的申领工作。

(5)全年度内各部门随时需要报交的资料及落实情况记录汇总。

(6)认真负责的做好单位女工主任的工作组织职工体检、女工体检、协助本单位工会主席工作的安排和进行。

(7)作为单位计生宣传员,负责组织女职工的孕情查体、计生网信息维护、新婚及新生儿资料登记,独生子女保险、二胎生育登记等工作。

(8)公司不断在发展,本单位人员也在不断扩充从80人到年底的109人。除了负责国内7个项目人员的考勤外,新增加了国外5个项目部人员考勤情况的收集、汇总、上报的工作。另外还有归属本单位的15个莱克人员、项目6个劳务人员信息更新、统计、上报工作。

从2016年的综合统计总结来看,任务都已经基本完成。由于当下对企业的要求不再是一种呆板的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担负着生产、经营、销售等产业化的管理。但不论企业如何变化,对企业的生存经营与所处环境,特别是对办公室工作的管理规范,仍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这就离不开综合统计管理的工作,这不仅要求员工需了解这一年来的工作量,同样还需要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充分发挥综合统计工作的先知先觉作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数据的同时,也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二、做好综合统计改革创新的相关措施

做好对办公室综合统计的改革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综合统计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是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企业发展是否能够领先其他企业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基础工作才能让接下来的工作更加顺利。所以,针对企业如何更好的推进综合统计工作的创新改革,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首先,企业应当单独成立综合统计部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各类信息传达给办公室的相关人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统计,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将统计交由其它部门完成,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统计工作的不规范,对某些信息的收集不精确等问题。因此,企业单独设立设立综合统计部,并在各个办公室设置专门负责的人员,做到明晰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由专门人员负责搜集、汇总、填表等工作,最后进行统一审查,虽看似增加了人力,但大大降低了失误的产生,挺高了工作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管理与发展。

因此,在办公室从事相关综合统计任务的员工,需具备三点专业素质。第一,明确职责,对各类信息统计资料做好划分。第二,对各类综合统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得出能够对企业产生效益的结果。第三,相关人员应努力完善自身知识素养与品德修养,由于统计工作要求精、准、细,因此,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管理知识,确保综合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还需要针对企业目前发展的状况,在可调控的范围内对统计工作内容进行创新。目前对统计工作内容已经有了相关的制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综合统计工作做出适当的调节,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从事基础工作的办公室人员自下而上,对例如工资、人力、财务、科研等业务做出具体内容的填补。如对产品销售、质量等内容的统计,可以通过方差、平均值等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效果图呈现公司运营,其它诸如采取之前所提到的年度总结,从各项工作的综合总结中体现出企业当前发展的具体态势等。通过诸如此类内容上的填补,来达到管理、营销的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

三、结论

综合统计管理工作是预测经济局势、监督市场经济、确立发展走向的重要依据,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因此对企业管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综合统计管理事关企业的运营发展,企业应重视狠抓办公室综合统计管理的相关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统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林.浅析企业管理中综合y计部门的作用[J].西部皮革,2016,(16):113.

[2]潘世平,蓝朝锋,浦江勇.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平台的信息化实现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109.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7篇

为顺利开展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工作,使企业及主管部门在检查、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特对大检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关于减人不减工资问题

挂钩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原则不变。具体处理意见如下:

1.企业安排富余人员去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工作,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是企业的某个部门或单位成建制划归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应核减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总额并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工资基数及合理调整效益基数。

2.企业联营或产品扩散以后,本企业派出职工(包括技术骨干)到联营企业支援工作,工资可由受援企业支付,从受援企业挂钩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列支。派出企业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相应核减工资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派出企业不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可以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3.企业多余人员在企业间(含企业与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间)开展劳务性输入输出,输入企业应按双方合同或有关规定向输出企业支付劳务费,其中用于支付劳务人员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应从输入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输出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4.企业挂钩后,自行将内部某个部门、单位划出挂钩范围,从收入中另行发放工资的,应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核减划出人员的工资总额和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并合理核减效益基数。不得将由于划出这些人员而少发的工资总额,作为“空额”用于其他职工,已用于其他职工的,要纠正,并从过去的结余或今后的工资总额中扣减。企业无权自行改变挂钩范围。因情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挂钩范围的,必须报原批准挂钩的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相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和效益基数。

5.企业的一部分人员、设备划归“三资”企业,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效益基数。如企业效益基数不变,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不核减工资总额基数。

6.企业使用计划外用工,其工资经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的,因企业减少或不再使用计划外用工,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职工承担,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外人员承担,企业从成本、费用中支付加工费、劳务费的,必须核减工资总额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

二、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列支及离、退休人员补差工资列支问题

1.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支出,必须按京劳资发字(1988)468号文件规定执行。即:“挂钩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内的计划内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的工资性支出,均应由挂钩工资基数内列支,不得再列入其他费用或成本”。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凡在核定挂钩工资基数时已把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核入工资基数,而企业又将这部分人员工资列入成本费用的,要予以纠正。已列支的工资要从企业成本中冲出,现由企业工资基金结余、奖励基金结余列支,要相应调整计算所得税、工资调节税、能源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的基数,结余不足的,在下一年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

2.企业挂钩时没有使用计划外用工和临时工,后因生产需要报经市劳动局、市计委批准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并办理了录用手续的,可按批准使用人数(实际使用数小于批准使用的按实际使用数)一次性核增企业挂钩工资基数,同时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未经批准使用的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其工资一律在挂钩工资总额中列支,不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在挂钩前已经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因漏报未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目前企业生产又需要继续使用的,应按实际需要,从严控制的原则,由区、县、局、总公司向市统计局行文申述漏报原因及处理意见并办理补报手续经市劳动局批准使用人数后,一次性核增挂钩工资基数由市税务局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这些人员的工资也必须从挂钩工资中列支,不得从成本或费用中列支。

4.企业原则上不得将正式职工与企业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混岗生产。已混岗生产的企业所属集体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必须从挂钩工资总额列支。

5.企业原则上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从事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确因生产需要而聘用的,其工资补差应从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不得另外在成本或费用中列支。但在统计上不计入工资总额项目之中。

三、超过两个基数,一个比例多提工资问题和从其他渠道列支工资问题

1.企业必须严格按挂钩办法的规定提取工资。企业改变税种,不能从财政退税额中再提工资,已多提的工资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核减;多提部分已核入下年挂钩工资基数的,应核减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2.实行销售合格产品全额计件办法的企业,未按销售额计提工资,而按生产额计提并多提了工资的,应从成本中冲减,并相应核减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数额,结余不足以核减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核减。

3.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后,局、总公司应对企业的辅助考核指标认真考核。企业辅助考核指标未完成,应扣而未扣的工资数额,必须从奖励基金结余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工资总额中扣除。

4.企业应在挂钩工资以内支出的工资项目必须在挂钩工资内支出。已在挂钩工资以外从其他渠道列支的工资总额,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扣除,并按规定补交工资调节税。

四、工资基金管理中的问题

1.漏税问题

凡经税务部门核实应补税的企 业,均应照章补税。

2.统计工作失误,漏报工资总额问题。

职工人数、工资的统计范围应严格遵守国家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各工资构成项目指标的统计均应以报告期实际发放数额为准。凡因统计工作失误而漏报工资数额一律不再补报。企业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杜绝漏报、错报现象。

3.未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问题。

各级劳动部门,银行和企业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企业支取的工资超过《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但没有超过应提挂钩工资总额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予批评。各单位向银行提取工资性现金时,必须携带《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银行必须按规定手续验册支付,对于发薪日时间紧,业务量集中的矛盾,可采取事先预约办好审核手续的做法,坚决杜绝“事后补办”的现象。开户银行应加强审核,支付给企业的工资,严格控制在上级在工资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之内,超过核定数额的,坚决拒付。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8篇

统计工作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汇总、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统计信息有三个鲜明的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客观性。对企业来说,建立和完善一套即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从动态看,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可预测未来的趋势;从结构上,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等;在速度方面,可以反映生产产值产量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可以反映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的方方面面的产出成果。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掌握企业在生存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运营数据,明确原材料和物料消耗成本和效益,发现各方面内在联系,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为企业制定战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探索节能降耗途径,提高效益提供可靠依据。

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存在问题

一、各部门统计岗位设置不明晰,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目前,各单位其统计岗位基本上都是与其他岗位混设,不但职责不清,任务混杂,而且变动频繁,造成本单位统计工作交接不清,对统计工作不熟悉,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工作的交接不清,统计报表质量差、数据缺乏逻辑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不能向领导及时准确提供资料。

二、单位领导及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不够重视。目前,有为数不少单位的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上报,把统计工作简单化,对统计人员配备也不够严谨、存在随意性,配备统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工作懈怠。

加强煤炭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计人员要能算、会写、善沟通

能算:是基础,就是要懂统计知识、弄懂统计指标的定义,学会企业中各种指标的计算。要懂每个指标的含义,再按公式进行计算,否则就不能胜任企业统计工作。

会写:统计人员要会写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各种统计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的工作过程。为了能够写出有水平,上层次的统计分析报告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分析的针对性,善于捕捉领导的“关注点”。

第二,发挥优势,快速反映。

第三,切实提高数据和分析质量。

第四,在“新”字上下功夫,分析要有“新鲜感”。

第五,对经济运行状况要进行超前分析。

第六,咨询决策要具有可操作性。

善沟通:要做好统计工作就必须多于基层统计人员沟通,及时掌握和了解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面临各种困难,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统计人员还要虚心地与生产科、机电科、经营科、财务科等有关科室联系,了解生产情况,负责整理好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将自己对统计的设想提出来与领导沟通,在统计方法、统计指标的设置方面达成共识,在统计中执行;还要及时了解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设置好统计报表的指标和表式,同时报表格式要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统计汇总的内容才能符合企业对统计的要求,从而做到统计数据不重不漏,全面准确,达到预期效果。

二、增强领导力度,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稳定统计队伍

要明确各部门主管领导亲自抓,积极创造条件,从组织人员手段等方面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是当务之急。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统计人员到外地学习,加强培训现有统计人员的专业、统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培养统计人员执法、懂法并具有超前、开发、自觉的意识;领导还要支持统计人员多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统计职称考试;统计工作实行评比制度,对统计报表质量、分析质量、工作效率等内容进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任意涂改数字或工作失职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稳定,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主管领导对兼职统计人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从事统计工作,当统计人员工作变动时,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贡献。

三、以科技为手段,建立现代统计信息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现企业连网直报,使统计信息可及时为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

企业统计员工作总结第9篇

关键词:企业党建;信息管理;统计工作;发挥作用;I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58-01

一、做好、推进企业党内统计工作的意义

1.党内统计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企业党内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做好企业党组织、党员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党员的管理,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做好党组织、党员信息库的建库和维护工作是提高企业党内统计水平的迫切需要。昔日企业进行党内统计的手段,是借助党内统计报表,进行层层汇总,费时、费力,统计的数据缺乏针对性、准确性。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便捷、科学的管理和分析手段,使企业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党组织和党员的现状。做好企业党内统计工作,可借助现代计算机工具,对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管理、学习培训、组织生活和党费收缴以及党内统计等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促进党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并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

二、企业党内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深,应竹工作。少数从事党内统计工作的同志,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存有为统计而统计或者应付了事的倾向。

2.人员不稳定,失去连续性。随着机构的调整和工作需要,有的同志进入角色不长,就被调离,相互问未做好“传帮带”。使年报工作的衔接严重脱节,影响了党内统计工作质量。

3.人员流动大,维库工作难。企业少数党员回到原籍无法联系、不交党费、无法评议,有些预备党员下岗、待岗,无法转正,导致党员信息库维护、更新不及时,使统计的数据不准确。

4.不究根底,盲目填写。对于一些没有把握、难于归属的数据,不追根溯源,凭想象或凭感觉将数字归入“其它栏”,报表说明中无法解释。

5.疏于校核,数据不准。企业党内统计工作填报的基层数目、支部数量、党员数、员工数等需要与基层的部门进行校核。但由于校核量和难度比较大,有些没有按要求校核,以致相关数据不准确。

6.直改数据,数据失真。少数统计人员在做年度党内统计报表工作中通过加、减数字的方式,或以直接方式修改表中统计的数字数据,平衡表内和表间关系,使企业党内统计工作的报表数据貌似准确,但失去了价值。

三、对企业党内统计工作的做法

1.改善统计基础设施。大多数企业党委在办公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用专款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在集中汇总阶段,提供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和硬件设备,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极大的提高统计效率。

2.提升统计人员素质。各企业骨干部门挑选文化高、政治素质好、事业责任心强、业务娴熟、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年轻干部从事党内统计工作,使党内统计人员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学历化、专业化。

3.提高统计报表质量。统计工作由过去的手工录入的原始方法改进为由计算机自动汇总直接生成统计报表,减少了过去人为因素导致的计算错误。各企业在集中汇总阶段,通过多种核查形式,对照统计项目,逐个审核,采取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对报表新增项目,反复检查、分析推敲,提高报表的准确性。

4.增强统计作用发挥。企业统计报表中党组织数量分布情况,为企业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消除党建工作盲点,提供了参考资料;党员职业分布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年龄结构、发展对象职业情况,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党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了企业党建工作效率明显加快。

四、做好企业党内统计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企业的党内统计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较强的政策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缺少的。新时期党内统计工作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和罗列,而是为上级甚至中央提供快速和准确的信息服务、实施科学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企业领导要支持党内统计工作,逐步改善统计工作条件,及时了解统计资料反映的重大情况、重大问题,采用统计分析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优化队伍,打牢基础。要做好党内统计工作。一是要打牢组织基础。由党委统一领导,组干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统计单位的组织统计体制,保证统计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挑拔精干的党内统计工作人员,看其是否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有坚强的党性,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一定调研写作能力。三是保持党内统计人员长期稳定。如需调整时,要坚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的制度和原则。四是抓好业务培训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经常安排从事党内统计人员参加统计法规、党建理论、计算机操作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和业务水平,促进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