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读者言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4 18:10:20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第1篇

@变态辣椒:看了这篇文章打消了娶日本女人的念头,零花钱这么抠门……——评《零花钱也能成为奢侈品》。

@纸币虫洞:日本这么多年物价没有上涨不值得羡慕吧!?这是典型的通缩现象,也是经济学家和执政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安培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想消灭通缩,刺激日本二十多年来停滞的经济。 ——看到世界博览的博文《零花钱也能成为奢侈品》有感而发的评论。

@艾薇瑜_Bridget:请问仓前校区的图书馆4楼的期刊阅览室为什么杂志那么少?我想看的杂志都没有。《环球》、《世界博览》、《环球人物》、《新周刊》,这些通俗的综合性杂志居然一本都没有!以前每周要看四五本杂志,已经四个月没看纸质版的了,学校外面连个报刊亭都没有。作为语言学习者,我需要深阅读!@杭师大图书馆

@PaTrIcK孙岳:我上学时,20元太奢侈,一个月的包伙午餐15元,还可以买《世界知识》、《世界博览》、《大众散文》。后来,可买16元《国家地理》和4元一菜一饭。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戴眼镜的南方:前一两年很喜欢《三联》,后来有几期觉得《人物》周刊做得很好,这次看到《世界博览》,觉得风格更活泼多样。前两者有时在深度报道做得更好。在博览杂志看到几个颇为让人震惊的话题:城市农民工与榨菜指数;6成中国人去英国买东西不退税每年白给2千万英镑;多金男与美女的求包养网站已经开到中国。

读者言论第2篇

刚看到题目时会想起来我们中国古代刘基的同名古文,所以还以为可能是关于古文的见解。但刚读了前几章就明白了其书名的含义。所谓的卖桔者也就是张五常自己了,张为了研究经济学价格歧视理论就自己进了一批四季桔在年宵时节出售,从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论,也让读者通俗易懂的就理解了。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吧,在之后的章节里张教授通过很多实例来一一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经济学理论,当然主要是产权制度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几个方面令我颇有感触。

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其中三文鱼,让我颇有感触。三文鱼由于天然的习性出生于河岸,放养于海洋,等到成年后再回游于河岸。但是大海的产权不是私有的,虽然河岸和鱼是私有的,一旦游入大海就不在私有,因而会遭到渔民围捕。姑且不说,仍有一些企业投资于此,说明仍是有利可图的。他们选的品种是不吃钓饵的三文鱼(却任人在海上网捕);自建鱼梯(不霸占河口):在鱼鳍上作记号;用私有的水道放鱼出海。换言之,他们的私产保障不多,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孵养小鱼的过程中,他们以暖水加速鱼的成长,给小鱼做过几种免疫手续。到后来,他们竟设计用大船浮于海,让回归的鱼游进船里去。 以少许的私产保障而养鱼千里,盈利大有可观;有两三家公司就也跟着在俄勒冈州打主意。这个可以肯定成功的渔业革命,却引起一场大官司。虽然渔民及船主会因这些私养的鱼群而增加网捕,但长此下去,鱼价的必然下降对他们是有害的。私养的成本要比在公海捕钓的费用低很多;就算是私养者任人在海中捕钓,但只要市价下降 1/3 左右,在公海捕钓的费用就会“禁止”捕钓的行为。所以渔民及船主群起而攻,反对私养。结果他们赢了官司,就阻止了私养三文鱼的继续发展。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产业,但由于非私产化的矛盾却无法实行下去。

“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无论在甚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是的,其实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只有自己成为了强者,才能更好地生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同样如此,因此,学会适应社会,不要抱怨,也不要真的就片面认识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中国还很落后,所以继续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这也不是崇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真心希望什么时候土地真正属于你自己而不是国家,企业是国有的又能如何,人民照样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那些老总们在喝茅台,住豪宅。所以,不要抱怨,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吧,市场经济中这些都是你的资本。

在民主与市场这一章节中,我的大脑灵光一颤,哦原来经济学家也是这么想的呀,看来我没有想错啊。“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场、民主投票及独裁决策,都可以因市民的自由选择而共存。民主投票是因交易费用而起,而独裁也是因交易费用而起的。单在作决策的问题上,因为市场要先定市价,所以它的交易费用是最高的。独裁作决策的交易费用最低,但独裁者可以滥用权力。市场不只是永远不会滥用权力,其反影民意的准确性,因为是基于市价的指引,是远较民主投票或独裁为高的。”我一直总是对于政府宣扬的所谓的“民主”不以为然,所谓的民主就是所谓的虚假投票。姑且不去理会这会产生的费用如何浪费,民众无知决策产生的后患性,就从社会层面上讲,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靠性。就像当今的人大代表选举,上次我们都参与了投票,可所谓的候选人我们又都不认识,只是一场作秀和形式罢了,没有实质意义,浪费资源和时间。其实这里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啊,可是毕竟应该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能者多劳,但如果多劳了却不能多得,久而久之谁还会是能者呢。有时候一味的强调投票决策,所带来的无疑会使资源的重复,和决策的困难。最终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试想当年邓小平改革时遭受着多大的压力,当时民众的思想还很局限于大公社,平均主义,计划分配如果当时投票表决该不该改革开放,结果可想而知吧。

最后,张教授也讲授了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在多谈了。这本书确实在产权方面有着独特和深刻的见解,尤其在当今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化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第3篇

(一)不使用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

大学是一个汇集五湖四海学子的地方,和读者沟通的前提是需要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虽然我校来自西南地区的学生居多,但是如果碰到来自外地的读者在工作人员对他讲本地方言时,很容易有不被尊重的感觉,这让工作的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对待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时,很容易把对方当做被教育的学生而忘记对方是服务的对象,在日常的语言中时常会忽视文明礼貌用语的应用。比如招呼读者时,用“唉”、“那个谁”之类的不礼貌的称呼;在读者阅读时直接打断,没有首先表达歉意;在读者道谢时,不回答“不用谢”而是直接无视,等等。这样的行为违背了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的艺术应用不但体现了工作人员的个人修养,还影响着服务的水平。比如读者询问问题时,本因微笑目视读者,可是工作人员因手头的工作不想被打扰,很容易一直盯着电脑面无表情的回答读者;在把书递给读者时本因用手轻递,如果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往往变成用手一推了事。工作人员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帮读者进行了借书操作,可是因为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导致读者对工作人员的服务并不满意,更甚者还会因此发生不愉快。

二、在服务读者时有哪些语言艺术

图书馆的常用语言形式主要有:

1、有声语言: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等;

2、文字语言;

3、体态语言: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等。工作人员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去加强语言的艺术性,就能全面地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

(一)有声语言是日常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在使用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艺术准则

1.语言表达明确、言简意咳

应用语言达到表达思想的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部分,为了达到有效的沟通,使用语言的第一要素就是表意明确。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与读者的交流中需要做到明确清晰的表达意思且语言简练。比如在读者询问书本的位置时,能言简意赅的告诉他书在第几横排的第几架,这样既会节省读者找书的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无效沟通占用工作精力。2.语言的得体性和职业性: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置于一定的场合环境中存在的,交际时所处的场合、环境、身份等决定了语言的使用风格。作为图书馆这样一个知识中转场所的工作人员,语言应该更加偏重于书面语,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同时也避免了不文明的语言出现在学术的环境中。比如在读者打卡进入时提醒读者:“请使用代书板”,这样的说法很符合图书馆员的职业性,而如果改为:“把这块板子拿上”,效果就大打折扣。因为非职业化的语言很容易让读者也产生随意的感觉,于是代书板的使用也相应变得随意起来。3.语言的含蓄性: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在服务读者同时也有维持日常秩序的管理成分。读者在不遵守规章制度时,工作人员需要加以提醒和规范,这时语言的含蓄性就能很好的起到缓冲带的作用,使得规劝行为变得更有效且人性化。比如有的读者喜欢随意坐在两个书架之间的地上看书,这给找书的读者带来不便,如果此时上前大声地说:“能起来一下吗,坐在地上挡住别人过路了”,读者会感到窘迫和有失颜面,如果改成委婉地走到读者身边,轻声提醒读者:“地上很凉,那边还有位置,需要我引导吗”,这样的含蓄的说法既保留了读者的颜面,又达到了提醒的目的。4.语言的针对性: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但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实现,也在不同的交际对象当中实现。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同样的意思需要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比如对经常来馆的读者,由于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比较熟悉,在语言交际中可以使用简称,当他们询问书本的楼层,可以回答“这本书在“中参室”(中文参考室的简称),而如果是对新来的读者这样回答,很容易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中餐?我不是去吃东西,是找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就是没有掌握好语言的针对性造成的。

(二)在读书馆内规章制度、公告、提示性语言多是以文字语言的形式呈现

为了体现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文字语言近年来日趋人性化。比如曾经的“违者罚款”、“私人物品遗失后果自负”等措辞强硬冰冷的文字语言已经渐渐被弃用,而一些从服务意识出发的温和语句大量出现:“温馨提醒——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以免遗失”,“存包前请阅读使用须知,谢谢合作”……这样的文字语言能让读者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弱化了规范性增加了艺术性,打消了读者的反抗情绪。

(三)同有声语言、文字语言一样,体态语言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无处不在的

粗略划分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其各自的语言艺术如下:

1.面部语言:面部语言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很难被规划分类和被定量研究,但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很重要的无声语言。它能让有声语言内涵更丰富,表意更深刻和多样化。面部语言艺术应用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时,微笑的表情、友善的眼神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面部表情。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就工作中的微笑服务,在工作中保持微笑的表情是职业化的体现,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甚至在即将产生冲突时,一个微笑的表情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得问题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总是能毫不掩饰的展现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友善的眼神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觉得你是友好的,有了这个心理基础,日后的管理规范工作就能减少很多阻力。

读者言论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阅读;三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86-02

通过以“英语阅读”“英语泛读”等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搜索后,搜索结果非常多,有近300篇,然后进一步缩小至英语专业本科的范围后,再筛选掉很多教学感受类的文章,关于教学理论方面的论文很少,涉及到的教学理论有:任务型教学法,认知理论,语言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构建主义,图示理论,其中,图示理论的篇数是最多的。本文将针对国内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比较多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作简要分析。

一、图示理论

图式理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大脑里已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预测,已经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知识建构,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会以一定的关联联系起来,这个知识建构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图示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本文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而只提供了一种关联,读者利用这种关联,与自己的知识建构相联系,进而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构建和解读,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互动的过程。那么,有效的阅读就需要读者有能力将文章提供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关联,而阅读过程也就不仅仅是对词意的判断,句子的解读和文章的理解了,这些思维活动都需要涉及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

同时,还要区分两种图示形式: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内容图示是指文章话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如与核能有关的话题,而形式图示是指文章形式、修辞结构和文章体裁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新闻报道,小说,学术论文等等。如果读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到难以理解或者非常困难,主要可能就是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中没有合适的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在文章里面给予的关于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的线索不清楚。

图示理论对于英语阅读课的指导意义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的构建。内容图示方面,要引领学生就不同题材的背景知识进行的广泛了解,这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可适当选择一些汉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先充电,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结合社会当前热点话题进行补充。而形式图示方面,需要教师依托教材,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讲解不同的单元,和学生一起概括学习出对应体裁的文体特征,再进一步学习用这些特征去解读同类别的文章。

二、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他的理论假设中有三个要素:

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来的。即通过学习者接受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后获得的。这里有两个重要观点:习得而不是学来,和可理解的输入。首先,习得而不是学来的,这个观点提升了语言输入的地位。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的途径;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途径。Krashen的理论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听和读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环境,提供大量的听力输入以及阅读输入。其次,什么是“可理解的输入”?它是指输入语言的难度和量相比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而言稍微高一点点而已。这也就是“i+1”公式,这里的“i”指的是input,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而语言输入的难度和量不能大大超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2/4/6,又不能等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0,也不能低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学平,即i-1/3/5。只有当输入的难度和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的时候,才是最有效果的,才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在前面的“习得观”中,Krashen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但并不是随便什么输入都可以,所以,在随后的“可理解输入”公式中,他提出了对语言输入质量的控制,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输入假设的核心内容。

第二,言语行为是语言学习者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直接教会的。这里提到了语言学习的“静默期”,主要是在初期语言学习过程中,学者习主要是在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尚不具备语言输出能力,因此,会有一段时期语言学习者很安静,很少用目标语言去说甚至是去写。而当语言学习者获得足够的输入,当他觉得可以说了,就会自然产生言语行为。Krashen的这一观点对英语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本文暂且不做探讨。

最后,语言输入里面不能包含人为语法控制行为。自然状态下,语言是什么样的就直接给学生输入。这就好比是给幼儿喂饭,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咀嚼消化,而不是大人先嚼烂再喂给孩子。这一点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体现在阅读材料来源上。最好能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来源,比如,英美国家出版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等,引进到国内后,可以依据“i+1”公式,直接选取合适难度和合适的量,给学生阅读。

三、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理论。在英、美国家最早进行语篇分析的是Z.Harris和T.F.Mitchell;德国语言学家对语篇分析理论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虽然近年来,对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课题很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各研究者之间的差别不大。语篇通常指句子构成的更大的意义单位,如段落、会话、采访等。而无论是哪种语篇,其中的语言都必须语法正确,并且语义连贯。语篇通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论题且不仅句子之间而且全篇都应合乎逻辑。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在多个参数上进行分析:

(一)衔接。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语法上或者词汇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句子内部的,也可能是句子之间的

(二)连贯。连贯是指语篇中的话语的语义或者文本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语篇涉及的共有知识有很大关系。

(三)篇章结构分析。虽然不同语篇的内容之间有所不同,但其结构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因为作者对于特定的题材一般会有特定的思路。

语篇分析理论主要侧重于从语言因素的角度来影响阅读理解。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实际上是对语场、语式方面进行分析,即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词句学习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学习并掌握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语义的基本单位即小句的功能进行分析,而且要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语用功能,探讨的是如何运用篇章衔接的手段分析语篇,如何应用篇章中的组织结构模式及话语标记去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是如何产生意义的。语篇分析理论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在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全面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对于三本院校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面对英语阅读课作了仔细的说明: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课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看出,英语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也就需要不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使之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不仅英语水平若,相应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差一些,那么在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运用这些不同的教学理论?

第一,图式理论。根据图示理论,将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与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对于当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那么,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

第二,输入假设。学外语的学生很多对阅读英语资料有心理恐惧,更何况三本院校的学生。那么,依据输入假设。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难度合适的材料,学生读起来就没那么困难,题材有趣的内容,学生也更愿意读,长度合适的篇章,学生读起来更不会受尽折磨。而对三本院校的学生,困难主要体现在词汇量上。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要对学生词汇量进行摸底,并依据i+1公式,选择合适生词量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第三,语篇理论。三本院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微观字句层面跳出来,来到语篇层面,去把握作者的通篇思路,达到最后的完全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对学生的前期预习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因为只有充分的预习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语篇分析,才会对学生的有大的提高。但是毕竟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在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预习并养成习惯。

最后,英语阅读(泛读)教学的核心就是两个词:“Extensive”和“Reading”。传统阅读的课堂很容易就上成了另一个精读课,而阅读教材的文章与精读文章不同,生词量更大,文章更长,而课时又短。最后,老师累,学生也厌倦。因此,阅读的课堂,要依据这些理论,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给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教材上的一两篇文章。同时,帮助学生选择难易度合适的书籍和报刊读物,并在课堂上设计读书会,或者热点话题讨论甚至辩论等等,不仅极大地增添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下更广泛的阅读。

参考文献:

[1]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预测和联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2]洪岗.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外语,1994.

[3]苏勇.兴趣型阅读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

[4]张君棠.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5]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

读者言论第5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第6篇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网络英文文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1. 引言

动态系统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以下简称DST)是近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界的一个新的发展动态。该理论认为同动态的系统一样,语言也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且该过程的发展路径呈前进与倒退的非线性特征(Larsen Freeman,1997)。这一提法是对传统应用语言学家把二语习得看作是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内化过程的线性过程理论的一大挑战,奠定了语言学习的动态理论基本框架。此后,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为该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如2002年,Herdina & Jessner 的专著出版,将DST引入多语现象,提出了建立多语模型的理论;Meara(2004)将DST运用到分析语言的腐蚀DST已经吸引了很多研究者参与该理论的学术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者有Van Lier (2000) , 以及De Bot ( 2005)。动态系统论在国内研究的相对仍然较少,沈昌洪(2008)和李兰霞(2011)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及该理论下的语言发展观。本文从动态系统论的四个核心概念入手,以网络文献阅读为切入点,针对读者在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方法上的建议。

2. 动态系统的全面联结性

关于该理论名称在中文中的翻译,很多应用语言学家也将该理论称之为混沌论,复杂论,非线性系统论等,李兰霞(2011)则认为使用动态系统论一词更能体现该理论流派研究范式的动态性和系统性。动态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该系统由多种变量或参数构成,这些变量相互联系,并处在恒动之中(郑咏滟,2011)。如果我们把二语学习者本身看做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话,那么构成该系统的要素既有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因素。动态系统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习得研究的机械固化模式,对语言发展的线性模式提出了质疑,融合了二语习得中的认知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将二语学习者个体看作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VanLier(2000)提出的语言生态观也是反对将认知和社会文化割裂来的意见倾向,试图将语言学习者的认知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习得的语言符号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些观点与动态系统论全面联结性观点相呼应,进一步支持了语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全面联结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3.网络英文文献阅读过程的动态联结性

那么,系统的动态性在网络文献阅读中是怎样体现的呢?王淼(2011)将网络阅读的优势和动态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提出了网络英语阅读动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教师角色,学习者角色与学习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是国内在动态系统论应用在二语习得方面的重要突破。然而,同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一样,文章强调了教师在网络英语阅读模式中教师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同等地位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反馈及网络资源共享。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文献基于互联网的动态交互优势,有利于读者激活阅读中的背景知识,提高其阅读技巧。为了证明同伴之间的互动性对阅读的促进作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也强调学习者与其他人互动交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言学习者之间的交往会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能够完成单个语言学习者很难应对的学习任务。

与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文献的阅读可以与动态系统论理论相结合,为了更好的展现这一阅读方式的优势,我们用下图来展示阅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动态联结。

图网络文献阅读动态系统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读者、网络文献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了阅读这一系统,同时,借助网络链接的便捷性,使得这些要素突破时空限制,克服了单个要素的孤立性,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如图中双向箭头所示),最终对输入的文本信息进行反馈(如虚线表示),这样使阅读过程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所以,网络文献阅读较之以线性文本的传统纸质文献阅读的优势在于,传统纸质文献阅读常常使阅读陷入孤立地位,加之有时文本晦涩,需要读者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这样造成了阅读的费时费力,而网络文献的突出特点便是网络动态的交互性,加之各种网络平台的兴起有利于读者实现人际交流反馈与自我监控,文本的链接性得到增强,使读者像候鸟一样在文本之间迁徙,为读者之间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的可能,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

4.展望与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习得研究的机械固化模式,更加关注二语学习这一复杂动态的过程,将二语学习者个体看作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该系统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动态交互性作为二语习得领域发展的一个新动态,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文结合动态系统论的特征与网络文献阅读的特点,探讨了动态系统论在网络文献阅读中的运用,总结了网络文献阅读模式优于传统纸质阅读的地方,以及网络文献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今后动态系统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时,要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观点来考察网络文献阅读的复杂动态过程以力图构建动态系统论框架下的网络文献阅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昌洪.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3):65-68

读者言论第7篇

关键词:图示 图示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69-02

1 图示和图示理论的概述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阅读仍被看成一个被动的过程。甚至有人认为,读者通过字面含义就可以获得阅读的意义。著名的学者卡罗尔(Caroll,1987)认为阅读是一个从视觉刺激到口头解码再到字义反应的单向过程。按这种观点看来,阅读只是对语言形式的反应,它明显忽视了上下文的作用,低估了读者的能动作用,也会妨碍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图示(schemata)一词来源于认知心理学,是一个人不断地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立体结构网络。换句话说,知识是以图示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当中。一般说来,图示分为3种: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语言图示是学习者已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没有相应的语言图示,就无法调动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去理解文本结构。内容图示包含两个部分:学习者已有的经历经验、文化知识等背景知识以及依赖语篇情景的图示。它为学习者理解不同话题、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提供了基础。形式图示也叫修辞图示,是关于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文本的知识,如,文本类型的差异、叙事风格和相应的结构的差异等。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已有的图式知识与文本本身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人所具有的图式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被调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当新信息和人们头脑中的图式相互作用时,人们才会产生各种连贯的理解。由此可见,图式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理解能力。

2 学生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困惑及其产生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师都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单词的积累以及句子和语法的学习上,意识到了语言图示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的重要性。实际上,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就是尽管每个单词、短语都认识,句子结构也理解,却仍然不能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A woman without a man is a fish without a bicycle”。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语法也非常简单,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解读出这个句子。这种说法来自于欧美国家的女权主义运动,说的是女人根本不需要男人。如果学生缺乏这个背景知识,也就很难猜到这句话在说什么了。

鲁姆哈特指出学生能从字面上解读,却不能真正了解整篇文章以及作者的意图。同时,他也对这种现象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首先,读者不具备作者文章相关的图示知识;其次,读者拥有相关图示知识,但是文章中的线索不充分,不足以启动读者已有的图示;再次,读者认为自己理解了文章和作者的意图,但实际上却没有;最后,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图示,读者也具备相关图示,但是却缺乏足够的语言基础知识,因此,作者文章提供的线索就无法和读者的已有图示相衔接(Rumelhart,1980)。

3 图示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阅读是一个需要读者主动推断和猜测的能动过程。英语阅读过程包含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策略两个方面。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结合先前的知识逐层推进从而预测、确认自己的假设,获得文本的意义,而不是通过逐字的文字解码。因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阅读材料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读者必须调动已有图示。因此,在外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语言图示

语言图示是阅读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没有足够的语言图示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材料中的信息和线索,无法调动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也就不能充分地理解整篇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扫除基础语言知识的障碍。

3.2 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内容图示

传统的阅读理论认为,文章的难度取决于单词的难度和句子的长度。这种观点后来被证实是非常片面的。如果读者缺乏确定的内容图示,即使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假设。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样的语言知识,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去推断文本材料的意义。此外,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内容图示无论是背景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是同等重要的。原因在于内容图示会帮助学生预测和推断文本意义,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

3.3 帮助学生创建有效的形式图示

众所周知,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体裁特点。一般来说,政治性的文章通常是比较性的,新闻体裁通常是描述性的,而历史性的文章通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编写的。对于文章不同体裁的识别,就需要用到形式图示。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启动形式图示,识别目标文本,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理解文章,组织文本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形式图示分析文章。例如:教师要根据目标文章的题目,利用如“首先、其次、然后、因此、所以、但是”等的一系列的连接词,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可能的行文结构。老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逐步引起学生对文章主题相关的细节的关注。如果现存的资料不足以理解整篇文章,老师也可以额外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材料,扩充学生大脑中的图示,完成图示的内化。

4 结语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已有的图示与文本材料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任何口头或书面材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读者必须调动先前获得的知识去解读文章的意图。该文首先对图示和图示理论进行了叙述,然后讨论了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图示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那就是,要构建语言图示,促使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他们猜测新词意义的能力;创建内容图示,促使学生扫除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带来的阅读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建立形式图示,帮助学生熟悉不同文本的组织特点,从而更好地抓住作者的意图。简而言之,图示理论可以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构建有效的图示,从而促进叙述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arrell,P.L.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J].Tesol Quarterly,1987,21(3):461-481.

读者言论第8篇

一、两种读者中心论

两种读者中心论: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即只要是读者,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理图式出发去主动解读文本的读者中心论;一种是后现代的读者中心论,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具有反传统、反现代的特点。概言之,所谓读者中心沦,就是文本解读的主动权在读者,读者在阅读视角和意义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1.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实际上,不仅后现代文本解读强调读者中心,传统文论和现代文论也强调读者中心。因为不论何时,文本意义最终都是由读者确认的。因此,存在一个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强调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解读文学文本,并且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文本。不同学科视角,理论上指“百科视角”,包括科学视角;整体上把握文本,是说解读文本的视角不是局部的,而是需要贯穿文本始终的。比如,关于《祝福》的多元解读,起码有三个贯穿始终的整体视角,一是社会历史视角,探究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历史意义;二是文化视角,探究祝福的文化意义;三是女性视角,探究祥林嫂悲惨际遇的女权意义。文学文本多视角解读主要依据的就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2.后现代读者中心论

后现代读者中心沦,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理论。解构主义的创立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其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具有反传统、反现代、解构一切的特点。解构主义读者批评理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也具有反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解构文学传统和常规的特点。这种读者批评,强调文学的无客体性、边缘性、颠覆性,主张用“异延”“播撒”“增补”等新概念来解构文学文本,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无上决定作用。新课改多元解读课堂所出现的诸多创新言论,如愚公移山破坏环境等,都是这种文学批评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学批评虽跟传统的文学批评有很大不同,颠覆了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的观念与原则,但也没有完全脱离文本,它只是没有整体性地观照文本,而是局部地断章取义地观照文本。

二、理想读者与多元视角

现实读者,由于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和素质缺陷,解读文本的视角往往是残缺的;理想读者,是全知的读者,能用多元视角解读文学文本。因此,要倡导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就必须呼唤理想读者。

显然,一般读者难以成为理想读者,一切都在发展中的学生读者更是如此。尽管如此,不必忧虑中学文学文本解读没有理想读者,一个学生读者不是理想读者,千百个学生读者加起来可能就是理想读者。理想读者的任务就是发现文本的多元视角,然后去进行多视角解读。

视角,本是西方叙事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行文策略问题,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我们这里研究的视角不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不是作者行文的角度,而是读者阅读文本的角度。读者到底可以从哪些视角来看文学文本呢?主要是人文社科的视角,因为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当然,既然文学是人学,人有心理,也需要柄居自然,那么文学跟心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必然产生联系。只不过,文学只是描写和感受心理和自然现象,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心理和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说,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这些多元视角来分析和鉴赏文学文本。

三、理想读者的多角解读

在中学文学文本解读实践中,因为文学阅读指导者和学生读者的观念错误与素质缺陷,产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和乱读。比如,从《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看到“违反交通规则”,从《荷塘月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看到朱自清“关心南方的民主革命”等。显然,这不是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是局部的、断章取义的、有违历史的,而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应该是既兼顾局部又兼顾整体的,是科学可信的。

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指无论从何种视角解读文本,其意义都必须是覆盖全篇的,而不是断章取义、节外生枝的误读和乱读。也就是说,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读解出来的意义应该符合篇旨,而不能偏离主题。解构主义的不符合篇旨意义的乱读和错读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因为偏离主题。不过,有偏离主题的局部解读,也有符合文旨的局部解读。因此,符合文本整体意义的局部解读也应该属丁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比如,鲁迅先生《祝福》中“祥林嫂撞头是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制而不是自觉反抗封建礼制”的解读,就是一种符合整个文本社会历史批判主旨,也即反映“封建‘四权’对妇女的残酷压迫,封建礼教和迷信对老百姓的深深毒害”的解渎。从整体解渎而言,《祝福》除了“社会历史”视角以外,还可从“文化”和“女权”视角来解渎。其文化解读的意义是“反映祝福文化和祝福文化下的悲剧”;其女权解读的意义是“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女权的完全丧失”。这两个视角及其意义也是贯穿文本始终的,所以它们也可算作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渎。还要注意的是:立足局部的多视角解渎,往往是对字词义、修辞义、人景物事义等意义的读解;而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是对文本篇旨的解读,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是在一个主题原则下对字词义、修辞义、人景物事义等意义的综合读解。

读者言论第9篇

关键词: 英语学习者 阅读教学 课堂运用

一、引言

随着英语学习者(ELLs)数量的急剧增长,对其进行有效读写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里ELLs指的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学习者)。欲使学习者读写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掌握一整套与语言学和英语阅读相关的主要概念。《对英语学习者进行阅读教学:从语言学得到的启示》由美国路易斯大学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双语教学领域教授Kristin Lems与同一领域两位同事LeahD.Miller和Tenena M.Soro合著,旨在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为英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培养英语学习者阅读技能方面的理论根基。除本书外,Kristin Lems还与Timonthy Rasinski,Camille Blachowicz共同著有Fluency Instruction:Research-Based Best Practices(2006)。

二、主要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结合读写教学的实践,对这些理论的实际课堂运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是对整个二语习得领域的概述。本章简要介绍了语言学习、读写能力,以及二语习得领域内的重要理论。作者首先介绍了Halliday所提出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韩礼德将所有学习行为都看成语言过程,发生在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内: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及学习与语言相关的知识。其次,作者介绍了语言与读写能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作者认为,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一系列看似不相连的因素共同作用,称为“成功综合征(syndrome of success)”。这些因素包括听力理解、音位意识、语言产出、词汇识别,等等。作者还概括了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输入假说与输出假说)和非语言因素(情感过滤、动机等)。在教学法方面,作者从历史溯源出发,归纳了几种重要的教学法,以及阅读教学在这些教学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主要关注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阅读的影响。在本章的开头,作者便列举了一些关于母语影响的重要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假说、Chomsky语言天赋假说,以及Cummins的相互依赖假说。这些假说都表明,母语和目标语是相互关联的,母语将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对此,作者通过举例具体说明其积极影响(PCI)和消极影响(interference)。接着,作者阐明了元语言意识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的作用。儿童在学习母语时培养的元语言意识将有助于二语读写能力的提高。最后,本章还介绍了另外三个与读写能力相关的理论:临界假说、临界理论,以及基本人际交往能技能(BICS)和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

第三章至第九章是本书的重点,系统阐述了构成“成功综合征”的七个关键成分,以促进英语学习者读写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主要是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即培养听说技能,包括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产出能力。作者认为,具有较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提高读写能力。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听力理解的本质,英语学习者如何发展听力,以及听力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反驳了听力是被动的过程这个观点,提出了听力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并使用了auding这个词来表示积极的听力理解。紧接着,作者在分析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之间的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研究结果表明,听力在阅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口语技能的发展及其与阅读能力发展的相互作用。英语学习者口语技能经历了从单个词的产出到复杂句的发展历程。教师必须尤其关注学习者的沉默时期。在这个时期,学习者积极获取声音的知识,这个过程是相当活跃的。

第四章讨论了英语正字法对阅读的影响。本章一开始,作者便关注英语学习者是如何进行词汇识别,以及如何对连续的文本进行解码。词汇包括两种:可解码词和常用词(需通过记忆)。在书写系统中,若声音或音位直接对应符号或字素,这种书写系统就称为透明拼写;反之,若不直接对应,就称为非透明拼写。透明拼写和非透明拼写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从符号到声音的匹配及从声音到符号的匹配。前者使学习者易于发音与解码,后者则使得单词拼写变得更加容易。然而,作者也指出,英语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相似性。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作者提出拼写对阅读的影响。来自透明拼写系统的学习者将更容易发展读写能力。此外,作者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书写系统:字母书写系统、表音书写系统,以及音节书写系统等。

五六两章主要关注词汇学习。第五章讨论了学习者通过词素来学习词汇,深刻剖析了词素是如何形成单词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词汇。英语是形态音位语言,一个音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音,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拼写方式。单词由三种词素构成:词根、词缀和词干。按类型划分,词素可分为自由词素和黏着词素,前者可细分为词汇词素和功能词素,后者则可分为派生词素和曲折词素。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驳斥了近年来人们要求简化英语拼写的声音。如果拼写被简化,我们就将失去有助于英语阅读的词素信息。

第六章关于构词法、同源词和词汇搭配。本章一开始,作者便引用Thorndike关于十五个国家学生用不同母语阅读的研究来阐明词汇和阅读能力是高度相关的。词汇量的扩充有助于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构建意义。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加上大量新词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得英语称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词汇量的语言。作者介绍了十二种构成新词的方式,包括新创词(coinage)、复合构词法(compounding)、拼缀法(blending)、逆生法(backformaion)等。假如英语学习者的母语与英语属于同一个语系,即印欧语系,他们将大大得益于同源词的学习。搭配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词的意义不能通过单个词来理解,而应与其他单词搭配,主要有三种搭配现象:短语动词、惯用语和句素。

第七章主要探讨了阅读流利性。在过去几年,以朗读为测量方式的阅读流利性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在本章,作者通过列举、总结前人关于流利性的定义,将本书中的流利性定义为学习者识别单词,同时构建连续文本意义的能力。由于口头朗读与阅读理解能力有高度相关性,LaBerge和Samuels提出了自动性理论。然而,许多教师对于能否用口头朗读来测量阅读理解还存在质疑。此外,作者阐述了流利性阅读教学的方法:诗朗诵,配对朗读,限时反复阅读,歌词吟唱等。基于学生能正确读出单词的比例,Betts建立了三个不同的标准。本章末尾,作者提出,流利性阅读教学不仅适用于本族语者,而且对ELLs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列举了流利性阅读教学的优势之处。

第八章集中探讨前几章中构成“成功综合征”的因素如何共同致力于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以及如何构建书面文本的意义。作者承认,在新的语言中,理解连续的书面文本并非易事。即使词汇解码不再是难题,将文本阅读下去并构建意义也是相当艰难的。因此,ELLs有必要运用策略。阅读理解能力取决于学习者阅读策略的应用,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倾向于运用更多更有效的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短语、句子层面上的策略,段落、话语层面上的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并对这些策略做了详细的说明。作者指出,泛读是帮助英语学习者加强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泛读指的是阅读大量文本,理解其大意,并帮助学习者习得词汇,获得学科知识,熟悉句法结构等。通过泛读,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策略广泛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之中。最后,作者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提供双译本,图画书,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出版资源(报纸、杂志等)。

第九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主要是关于写作教学的。写作是人类一大创造,是概括、组织、储存,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写作与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者认为将写作另成一章放在本书末尾是极其必要的。写作并不是僵化的口语形式的再现,它需要更加正式的语法和更加复杂的句式结构,且更依赖词汇组织。过程性写作要求分步骤进行课堂写作。使用最多的过程性写作模型是写作阶段模型,分为四个步骤:写作前的构思、独立写作、修改、发表。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此外,作者讨论了用于分析教学写作任务的框架,主要分为三个水平:表达型写作、反应型写作和说明型写作。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写作失误,Doughty等提出纠正失误的方法——关注形式(FoF),即语法正确性,要求学生纠正语法错误。

三、评述

本书通过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如何对英语学习者(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阅读教学。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教师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尤其是与阅读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一部介绍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著。整体看来,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贡献。

首先,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全书按照影响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口语表达、拼写能力、运用词素学习词汇、构词法、流利性)到阅读策略的运用再到写作教学的逻辑顺序编写,思路清晰。各个章节虽相互独立,却紧密结合。每章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内容紧扣主题编写。如第二章讨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介绍母语影响的理论与假说,并对积极影响(PCI)和消极影响(interference)进行了探讨。且每章开头都列出了本章出现的专业词汇,使读者透过词汇对本章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本书最后增加了词汇表便于读者查询词汇意义。

其次,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许多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书籍仅仅关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而本书更多关注美国基础教育(K-12)环境中ESL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为英语学习者有效学习书面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2)本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本书旨在提高英语教师的理论素养,但其优势在于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出与二语习得和阅读相关的理论。全书贯穿了相当多的教学实例。这些实例记录了教师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切身感受与经历,以期与读者产生共鸣,帮助读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除第八章之外,每章末尾都设置了“How does this look in the classroom?”环节,提出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将大量理论与实际教学应用相结合。例如,第三章末尾,作者提出在实际课堂中运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精听活动包括从电影、电视或网络上截取听力片段反复收听;听歌曲写下歌词;短文听写等。而泛听活动则包括表演所听单词、句子或事件(TPR);边听边做笔记、完成表格等。

再次,本书适阅人群广泛。适用于(1)ESL教学及双语教学的教学领导;(2)阅读教师及有关专家,有助于他们了解更多阅读教学理论;(3)现任或准ESL教师,使其更全面地了解ESL或ESL阅读教学专业知识;(4)普通教师。

此外,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涵盖了从口语、正字法、词汇再到流利性等一系列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加强了ESL教师关于语言知识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语言理论的运用,培养ELLs独立运用从词汇到句子再到篇章层面的阅读策略,提高ESL阅读理解能力。然而,本书虽是以理论为主的专著,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般理论书籍枯燥乏味的陈规范式,书中多次出现插图与漫画,使全书不乏其趣味性。例如,第四章中在芝加哥的移民用其母语书写的广告牌、餐厅招牌等插图,以及第六章介绍句素时的漫画,使读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首先,本书理论归纳有余而实证研究不足。即使本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实例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就作者本身而言,相关的实证研究也鲜少涉及。其次,全书除了第一章综述之外,第二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与阅读能力相关的成分,只有第八章是真正阐述阅读理解与阅读策略。所提出的如何提高这些影响阅读的因素从而加强阅读能力的方法也只是凌乱地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如此看来,作者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尚缺乏系统完整的分析,这未免有些遗憾。即便如此,本书也不失为一本系统介绍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将对ESL阅读教学与研究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ems,K.Teaching Reading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Insights from Linguistics[M].The Guilford Press,2009.

[2]Gray,W.S.The Major Aspects of Reading.In H.Robinson (ed.),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Reading Abilities.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