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it课程学习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9 07:09:48

it课程学习总结

it课程学习总结第1篇

关键词:中美会计学专业 信息技术 比较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计算机开始了在商业领域进行数据处理的应用,从而速快了企业信息的加工过程;之后计算机在商业领域的各种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在交易过程和财务报告的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在会计领域实现了其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在加工会计信息方面,50多年来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者一直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积极的使用者(Ahmed 2003);甚至IT被用于指导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还成为满足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工具。近年来,IT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信息的合规性、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受到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格外重视,以此来防止会计欺诈(如美国安然事件),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熟悉必要的IT知识和技能职业的需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有丰富的会计信息系统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且理解IT是怎样集成到会计处理过程当中。为了满足对这种技能型会计人员的增长需求,许多大学都提供了选修甚至是必修的专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Fordham 2005)。近年来,在会计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IT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Ahmed对英国大学会计专业中IT/AIS类的技能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会计研究者和从业者都已经认识到有关IT知识/技能的价值和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世界中要想取得成功的会计人员。另一个由Gelins和Gogan做出的真实案例研究(2006)也表明,IT在会计专业在多个层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中美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比较研究来源与途径

( 一 )研究来源 由于中美两国都有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是很难而且不现实的,所以本文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和美国较典型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即中国的武书连大学排行榜(2008)和美国的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9,发表在2008年底)。我们各选取了会计学专业排名位于前面的十所高校,如(表1)和(表2)所示:(表1)中国有4所高校是专门的财经类院校(第2,6,8,10),其余是综合类大学。(表2)和(表1)有所差别,(表2)美国都是综合类大学,其中5所是私立大学(第3,4,5,7,9),其余是公立大学。为了方便起见,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使用三个字母的简称代替各大学的名称。

( 二 )数据收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大学网站搜索其会计学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情况,如果遇到网站相关内容不全或过时的课程设置,通过电话咨询来来验证其课程设置内容的资料数据。最终搜集了列表中各大学开出的大学层次的公共课、(商)学院为开设的核心课程和会计学专业课程,以及三类课程中的IT/AIS类课程,涵盖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各类课程的学分,对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以确保对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中所有IT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的设置给出客观的评价。

三、会计学专业IT类知识/技能类课程的比较研究

( 一 )中美会计学专业IT和AIS类课程学分汇总比较(表3)说明了中国大学的本科生在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习之前和之后IT/AIS类课程学分的情况。在进入会计学专业之前,IT类课程平均为7.25学时,进入会计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有平均2.8小时的必修课和3.3小时可供选修的AIS类课程。同样,(表4)也列举了美国前十的大学的数据,学生进入会计专业学习之前有4.3学分在IT类公共课上,比中国学生少将近3小时;而美国的必修和可供选修的AIS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分别是1.6和1.3,比较而言,中国十所大学必修的AIS类课程多1.2学分,可供选修的多2.0学分。但也要注意,中国大学给会计本科专业的总学分要高于美国。

( 二 )中美会计学专业IT和AIS类课程比较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中美在会计学专业IT类课程实质内容上的差别,我们列举了各高校IT/AIS类课程,并从IT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划分。(表5)提供了一个详尽的IT相关课程的分解,这些课程是每个学生在完成会计专业的学习前都要求必修或者作为选修的。如(表5)第一行指出在厦门大学的学生要选5学分在IT基础技能课上(如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语言介绍),还有5学分在IT理论知识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这是大学的共同课和会计专业课的要求。然而,厦门大学同时也提供了另外3门与IT相关的选修课(如会计信息系统与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评价等),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有6学分在这些选修课上。简而言之,中国前十名的会计学专业在IT教学中平均5学分用于基本技能,4.85学分用于IT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这些大学也提供了八种不同的和IT相关的会计选修课,并且只有两所大学美国有提供选修课。(表6)列举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前十名类似的具体数据。如表所示,对于IT基本技能部分的平均学分是2.95,理论知识部分是2.95,与中国的课程设置相比总共要少3.65学分。换句话说,对于美国前十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至少1门基础技能课需要补充学习。从选修课来说,奇怪的是,10所中7所的美国大学会计学专业不提供其他任何AIS选修课程,其余3所大学提供总共5个不同的AIS类选修课程。

( 三 )中美IT/AIS类课程学分与比率的象限分析在(表5)和(表6),分类列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数据,如果不做比较性的分析很难发现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学分),以及IT/AIS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比较研究,我们用二维的象限来具体进行分析。(1)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学分)分析。我们以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中美会计学中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一是在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习之前总共的IT总学分,二是在进入学习会计专业课程时AIS类课程总学分。用这两个因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X轴为总的IT学分,Y轴为总AIS学分),把每一个大学的两个学分值按坐标值标入相应的位置。如(图1)所示,坐标轴的交叉点是两个因素值的平均数(5.8,4.5),这样就有7个中国的学校列在第一的象限。换言之,就学分而言,中国的会计学专业比美国的提供了更多的IT类课程教育,在IT基础课和AIS类课程两个方面都是如此。与美国相比中国大学为会计学专业和学士学位提供了更多的学分。(表1)和(表2)说明,中国的会计学专业平均有47.7个学分,学士学位是167.25个学分,而美国的分别是26.3和123.1。为了剔除由于不同的课程学分总量导致的影响,我们分别用百分比的二维象限来分析,即用总IT学分/总的学位学分 * 100,另一个是总的AIS类学分/总的会计专业类学分 * 100, 即(表3)和(表4)的最后两列,(图2)用这两个比率展示了中国和美国的会计学专业IT/AIS教学范围的比较,从比率的角度来看,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的大学在IT教育方面优于美国,虽然在美国的大学中有一个大幅的变化。就给出的图表,两个较强的在IT/AIS教学项目都是来自美国,即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UIU) 和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BYU)。然而,三个在IT/AIS教学方面较弱的学校也是来自美国。(2)ITIT/AIS类课程中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比较研究。如前面文献回顾中提到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会计学专业的IT/AIS类课程形成为为两大类: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图3)说明了IT/AIS课程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表5)和(表6)中总的操作类课程学分和总的理论知识学分。坐标轴的中心是中美两国两个指标的平均数(3.975,3.9),如分布图所示,中国的十所中有6所(SWU, JTU, ZNU, XMU, ZIU 和PKU)在培养动手能力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学分和和理论知识方面学分都超过了平均值,而只有一所美国大学(BYU)超过平均值位于第一象限。反之4所美国院校(IUB, UTA, UND和UPE)在IT/AIS教育方面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方面都较弱(位于第四象限)。同前面一样,为了剔除中美大学课程总体学分的大小对分析的影响,对每个学校的IT/AIS课程学分用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是说,操作技能的百分比= 总的操作类学分/总的学位学分*100,理论知识的百分比=总的理论知识学分/总的专业课学分*100。如(图4)所示,美国的前十所院校的分布较分散,各高校之间的IT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三所显著的高校是:BYU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方面都是突出的,MSU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UIU在IT操作技能方面较强。相反,中国的大学虽然没有排在最前面,但10所中有6所学校位于平均值之上的第一象限,分布相对集中,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都设置了非常均衡的课程。

四、总结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引发一些思考,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IT/AIS类课程没有得到更加重视?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学专业和中国比却有更少的IT/AIS课程?一些潜在的原因分析如下:(1)美国的前十名会计专业项目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的排名通常由基于教授的科研成果和造诣来认定的,很少直接关联到开设的课程,我们选择的美国的十所大学或许不能很好地代表美国的全部大学课程开设课程情况;(2)IT/AIS类课程融汇到会计专业课程中,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会计教师很在意的是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来学习新技术,这也在很多研究中都提到(David et. al 2003, Doost 2002);(3)中国大学学士学位的总学学分比美国多大约33%(167.25:123.1),这个巨大的差距可能给了中国大学在课程设计时更多的灵活性和容量,学生可以选择至少两到三门基础类IT课程的大学共同课,还有进入专业课学习后还可以选择两门或更多的IT/AIS类的课程。如表3和表4总结的数据,大多数的中国大学在大学的前两个学期需要两门基本的IT课程(5-8学分)和至少1门AIS类课程来满足会计专业学习,反之许多美国大学只需要一门大学层面的IT共同课和另外一门AIS类会计专业课;(4)相对于美国的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学科,课程设置波动较大,同时也能随就业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尤其是在市场需要IT和AIS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的时候。因此如表3和表5所示,中国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提供了更多的IT类课程,而且只有两所大学没有任何AIS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部分需求。此外,10所中的8所中国大学提供选修的AIS课程,而美国只是10所中的4所提供。当然,需要更多的调查来证实这种猜想。最后,各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排名和他们的IT/AIS教育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会计学专业评估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关系到IT/AIS类课程的评估标准,从而能够影响评级的等次。虽然在评估过程中会考虑到最起码的IT/AIS课程需求。换句话说,无论在中国和美国,排名最前的会计学专业不需要提供大范围的IT/AIS课程,反过来也同样是成立的,如同前面分析表明,最好的会计学专业提供最均衡的IT/AIS教育是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这个大学却排名第4,而厦门大学在中国会计学排名第一,然而,IT/AIS教育却排在第五和第六之间。

参考文献:

[1]林志军:《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2]武书连等:《2008中国大学会计学专业排行榜》,《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3]Ahmed, A. The Level of IT/IS Skills in Accounting Programmer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Research,2003..

[4]Alexander, J. R. History of Accounting, A Book Published by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341 Lafayette St.,2002.

[5]Albrecht, W. and Sack, R.,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 Sarasota, FL,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6]Badua, F. Pedagogy and the PC: Trends in the AIS Curriculum,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8.

it课程学习总结第2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IT项目管理课程 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1-02

IT项目管理课程是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结合IT特点讲授项目管理的技术、理论和方法。一般本科专业课程IT项目管理的教学除了讲授IT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IT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从“满堂灌”向“体验式”转变,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

1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情景模拟教学起源于情景认知理论,即人的学习活动内在地、固有地依存于情景之中[1]。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模拟实际活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亲身体验其中的要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立足于教材讲授书本上知识的讲授法和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知识的案例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1.1 情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管理技能和综合能力

IT项目管理现有的授课模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总体而言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式时,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认识不够深刻。IT项目管理也采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常常只是通过模拟系统进行技能训练,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流程模拟机械式,缺乏对项目管理具体运作思考的缺陷[2]。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与社会对IT项目管理的复合型和战略型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杜威“做中学”理论强调在活动中获得知识[3],IT项目管理教学中的情景模拟秉承了这一思想。IT项目管理是从项目获取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费用、进度和质量得以完成[4]。IT项目管理某些环节和内容的教学可以由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分别扮演不同的参与方角色来实施项目管理的某些活动。参与项目管理的角色主要有业主方、服务中介方、咨询顾问方、供应方等。学生按照既定的流程关系参与到项目的实施当中,增强了现场体验感,提高了管理技能。通过角色参与和情景演练,还培养了学生表达、沟通和谈判能力,最后以规范的书面总结的形式报告学习成果,又培养了规范的报告写作能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

1.2 参与互动性,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加社会互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承担不同的参与方角色,学生组成小组和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课后演练和课堂现场表演。各个环节中团队成员不仅需要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学会尊重和分享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另外,在IT项目管理活动中将会涉及各种不同的参与方,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必然产生矛盾。各方团队都将面临进行相互磋商,解决不同利益冲突的事件,这要求团队内部成员的高度配合和协调一致。所以通过情景参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1.3 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主动思维

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倾向,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在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IT项目招投标、项目启动、项目执行和控制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要求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处理各种不同情景中发生的事件,从中领会和掌握处理人和事的思路和方法。IT项目管理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和解决现实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IT项目管理课程,师生积极探索,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高。IT项目启动阶段的招投标活动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情景模拟,现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为例,阐述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实施过程。

2.1 模拟教学准备

为保证情景模拟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IT项目招投标的相关知识,例如招投标程序、IT需求说明、评标和投标方案制作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确情景模拟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根据IT项目管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教师选择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环节,合理创设情景。情景设计就是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供一份尽可能详细的路线指导和操作指南[1]。比如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模拟为例,教师需要制定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并向学生做出解释和说明。教师设定的角色有六种,它们是导演组、招标方、A和B两个竞争的投标方、专家组以及招标中介公司,学生群体规模标准为50人,根据角色分工分为6组,每组设组长1名。

2.2 学生课后演练和合作研讨

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自主地进行具体的分组安排,分为6组,每组负责扮演一种角色。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进行分析讨论。如导演组对IT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步骤进行统筹安排,并负责协调其它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督促和指导其它各个小组的工作。这个小组的成员实施任务时需要在争论和冲突中抓住主要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拓宽思路,排除困难,找到推动整个活动进行的解决办法。招标方学生负责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进行内部讨论和提炼,最后提交招标文书给招标中介公司。招标方学生和招标中介公司学生需要碰头讨论,就信息系统需求和评标标准进行沟通。两个投标方学生组不仅需要分别决定是否应标,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和上网搜集信息策划投标方案,制作投标文件,还需要与专家组学生进行讨论,预测下一环节现场招标会上专家组和招标方可能的提问并商议问题的回答。参与投标的学生需要把课堂讲授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落实到招标书的制作中,充分发挥群体智慧,根据招标方的需求恰当地展示自身的优势。专家组成员需要了解项目需求、费用控制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知识,准备与评标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预备在招标会上向投标组发问。在这个环节中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要时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2.3 课堂展现

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两周后,进行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这是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核心环节。导演组准备教学场所、背景和道具,各组成员认真扮演各自担当的角色,力求模拟的真实性。由招标中介公司布置会场,安排灯光、座位和多媒体投影仪,颁布招标会程序,并主持招标会议;导演组负责整个过程的录像和拍照;两个投标组根据各自准备的投标方案进行讲标和竞标,充分展示自身的实力;招标组和专家组进行评标,即根据事先议定的标准对两个投标公司及方案进行评定和考核,最终确定哪一组在竞标中胜出。教师要求招标组和专家组根据IT项目需求围绕投标方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让投标组解答,招标组就某些细节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增强情景模拟的现场感和难度。在现场展示中,教师仍然只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情景模拟的主体。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暂不发表评论,主要职责是维护课堂秩序,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偏离现实太远、模拟表演出现中断时,要及时进行干预,调整课堂秩序。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现场评议,即对各个小组的现场表演效果进行现场评价打分。评议委员会可以由系、教研室领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人员要对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有足够的了解,保证评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情景模拟活动的总结

现场模拟表演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的分析总结包括各个扮演小组制作PPT进行总结汇报和撰写活动述评报告。各个小组活动述评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情境模拟活动中所做的主要工作简述,对表演效果的自我评价,以及在模拟准备和表演中的感受和体会。导演组还要负责招投标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资料的整理,如招标公告、招投标会议议程、评标标准、评标表、投标方的标书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汇报会,在会上进行全面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使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模拟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应充分肯定,表扬那些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表达沟通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协作精神的学生;对于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进行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今后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总结还需要结合情景设计中的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回顾,深入体会其运用,比如导演组的总体策划和协调、招标方的IT需求说明和评标标准制定、招标中介公司现场招标会的组织以及投标组的标书方案和应标技巧等内容,以巩固和内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学生现场模拟效果评价,集中总结汇报和最终的书面总结报告评价。学生将总结报告修改完善,装订成册,招投标过程中制作的各种文档资料也应作为附件加入总结报告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现场模拟效果和最终总结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团队的成绩,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参与积极性给出每个团队成员的相对成绩。最后结合二者给出每个成员的成绩,以防止有的学生“搭便车”。

3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问题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现实场景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要求老师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3.1 情景设计应兼顾知识性和真实性

设计的情景要紧贴IT项目管理的工作实际,尽量使学生的演练比较真实,演练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情景缺乏真实性和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情景模拟教学也不是为了兴趣和气氛而情景,情景设计应符合教学目的,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5]。情景模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思考、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果设计情景与教学目的相背离,单纯为了情景模拟而创设情景,体现不了IT项目管理的实质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会使学生感觉“虚假”而无所适从。兼具知识性和真实性的情景设计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发挥解决问题的潜能,取得良好知识内化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景设计时内容上必须紧跟IT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IT项目管理实践出现的新问题。

3.2 学生在现场模拟表演前应充分准备,加强研讨

现场模拟表演前应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工作量。如果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就不会理解所置情景,真正做到身临其境,情景模拟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准备过程,加强引导并认真指导,通过导演组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研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花费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围绕IT项目招投标管理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查阅分析有关资料,形成对IT项目特点和需求的初步认识,弄清招投标流程和技巧,完成招投标文档初稿。之后,学生再与教师进行反复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导演组还会组织两个投标组各自进行内部的试讲标。在认真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工作,发挥聪明才智,更容易深入领会所学知识。现场模拟表演前的准备和研讨也锻炼了学生们社会工作、协作、沟通、表达、写作和策划等各项能力。

3.3 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坚持引导作用

情景模拟教学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对学生不是放任自由,必要时须加以引导和指导。在情景模拟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背景资料,实施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模拟演练前知道本次模拟活动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情景模拟学生准备工作期间不仅要进行答疑解惑,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思考的深度、模拟的难度、课件的美度和招投标管理的巧度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使模拟教学课程保持高的质量。在情景模拟之后的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启发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学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1):94-96

[2] 刘成.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2,31(10):433-437

[3] 刘广利,汤慧丽.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84-86

it课程学习总结第3篇

关键词:CDIO IT 日语 应用型教学

1.引言

新兴信息产业作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之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引领中国经济转型的重任,其中高端软件业是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领域。大连作为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在中国的软件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理对大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寄予很大期望,要求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要在国内争第一,在世界争第一。软件企业的快速积聚和业务扩张,对IT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加上目前大连外包业务以对日为主,人才需求特点比较突出,特别是既懂IT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紧紧跟随市场的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复合市场需求的、兼顾IT和日语的、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方法,结合IT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了IT应用日语课程,对培养兼具IT和日语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改革是基于CDIO理念而建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合作计划,包括CDIO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实现与评估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估理论和实践资源。目前CDIO国际合作组织已经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数十个成员。

CDIO改革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世纪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CDIO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时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

3.基于CDIO模式的IT日语应用型教学模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培养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CDIO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为在IT应用日语教学中实践CDIO模式提供了依据。

CDIO教育模式要求课程设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经过与在校生和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日语系多年的教学实践,设置了IT日语实训和日语综合项目实训两门课程。

IT日语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在IT工作环境下的日语应用,包括IT行业的专有词汇、IT行业的公司名称、特定用法等内容;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营环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应用日语的能力。

3.1IT日语实训

IT日语实训课程从由日语外教和有日本IT企业背景的日语教师共同授课,通过模拟真实的IT设计项目,训练学生在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由授课教师依据真是的企业IT环境为每个小组设计模拟的IT项目。其次,学生拿到项目后,通过项目调研、需求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制作项目计划书,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项目的实施过程。在全部的项目过程中要求完全以日语作为沟通的方式并且所有的文字材料都要用日语完成。最后,由授课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实施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由于课程重点在于锻炼学生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因此在项目的设计上,要求既要使用真实的项目背景、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IT日语,又要尽可能简单易懂,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日本IT企业的工作经历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实践,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日语环境下完成IT项目的整个过程,促进了学生IT技术和日语的结合,强化了学生IT环境下的日语应用能力。

3.2日语综合项目实训

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由具有日本企业经验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日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首先,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6-7人的小组,每组学生模拟一个日本企业的人员构成,每个人选择担任一个公司内真实存在的角色,例如社长、课长、职员等,并拟定企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企业名称、目标等。其次,每节课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日本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例如开晨会、打电话、发邮件、谈判、走访客户、推销产品、接听客户的投诉电话等。最后,由授课教师在全程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对学生们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授课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人,而是要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以员工的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日本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日语综合项目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日语环境下的企业工作流程中,体会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日语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IT日语实训和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理念设计,使学生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思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并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学习中去,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的模拟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这两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强化学生在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和企业环境下的日语应用能力,在实际授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结论

依托于大连IT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既懂IT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CDIO教育模式为改革理念,将日语教学与IT企业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设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IT日语实训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证明这种以实际企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获得了IT企业的普遍认可,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CDIO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对日语应用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克劳雷等、顾培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 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it课程学习总结第4篇

【关键词】IT企业 高职高专 IT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2-02

我国的IT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高等院校,从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大量的应用型、操作型、动手能力强的低层次软件工人,应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起培养与输送的重任。然而国际化的IT企业需要国际化的语言交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掌握专业英语(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基本词汇,及其相关的英语语法。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IT专业外语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未能满足IT企业需要的表现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复制或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或中职的教学模式,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没有从高职教学的实际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IT市场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教学要求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教学活动与IT企业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教材、设施不配套,使得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与IT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之间产生了差距,没有发挥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应有的作用,致使专业英语教学成了教学中的软肋。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技术和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且多数教材采用课文加翻译的形式,很少介绍科技英语沟通方面的内容,难以满足专业英语时代性和交流性的需要。二是专业英语的授课方式多数仍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单调。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充当配角,整个教学过程是灌输式的。三是教学中大多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书面能力,听、说、写能力较低。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在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时感觉困难,更不用说在将来工作中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了。四是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而且专业英语本身文体、句式比较正规,理论多,读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五是一些高职高专对专业英语教学不重视,开设的课时量不断被削减,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巩固及提高。

为了满足IT企业的需求,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是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满足IT发展需求。深化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IT专业英语以TT工作环境为背景,与公共英语的教学有诸多不同。IT专业英语强调实用性,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外语能力注重交流、职业意识及职业规范。因此,推动IT专业英语改革,应以IT需求为导向,坚持专业英语教学满足“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一)调整教学计划,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实际场景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专门指导教学的主要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等。一些院校对专业英语教学缺乏重视,开设的课时量不断被削减,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巩固及提高。要加大对专业英语的重视,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学习。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是重要的一门课程,应将开设时间设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基础专业英语,第二学期为科技英语应用,第三学期参加实际场景训练。专业英语是高职高专各种IT专业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强调在IT职场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要强化学生听、说能力,第一、第二学期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开设听、说训练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组成、网络、办公室软件等。传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原则上一般是一年级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第三学期上专业课。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涉及专业的内容,如在介绍网络术语时往往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很长时间去解释,尽管如此,没有网络基础的学生仍然不了解,这些知识和内容成为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的一大障碍。为此,可将基础专业英语设在第三学期上,科技英语应用设在第四学期上。这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学生在其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口头和书面交际技巧训练的环节上,而不会因为要了解专业知识和术语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的立体感,在授课结束后要举行一些实训活动,带学生到IT公司进行实地场景的对话模拟训练,或者在学校模拟出IT职场环境进行实训。因此,在第五学期增设场景实训,学生进行两个学期的专业英语学习训练,对听、说、读、写有了深厚基础后,带学生到Ⅱ公司进行实地场景的对话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从学校到就业的接轨能力。

(二)针对IT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内容陈旧,大批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发展内容不能及时进入教学。因此,将一些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更新教材非常必要。这可使学生更快捷地接受IT职业需求,增强直接就业的适应性。应定期修改、更新教学内容和练习素材,以之与IT职场英语紧密结合。

教材内容包括“基础专业模块”和“科技英语应用模块”两个模块。“基础专业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IT专业最基本的内容,如介绍计算机的分类组成、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常用软件应用等。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科技英语应用模块”包含计算机专业新产品和发展新动向,如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趋势中加入单片计算机、腕上键盘等新颖、有趣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词汇的同时也了解到计算机的前沿技术。为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选取大量反映最新知识和最新应用的阅读资料。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实例和素材,如最新的英文科技文章的阅读、最实用IT职场的对话、最近出现的IT词汇与缩写等。课程内容和练习素材与IT职场常用专业英语紧密结合,符合高职高专学校“应用”的教学特点。制作配有适合的图片、图表、模型等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来说,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

底子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学生充当配角的灌输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对专业英语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基于这种现象,应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实物图及对话游戏等趣味式、情景式、互动反馈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觉得学英语是一种任务,而是能从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语音室等多种教学媒介及教学场地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突出“趣味教学”和“全方位教学”的特色。如上计算机组装课时,将硬盘、内存、键盘、显示器盘等的图片投到大屏幕上,穿插Flash课件,演示装机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如让学生利用英文搜索引擎查找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安装并使用英文版软件进入英语聊天室或BBS进行讨论等。趣味式、情景式、互动反馈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实现为就业、从业服务,提升学生英语实际能力。

(四)强化听、说能力的训练。IT企业需要国际化的语言交流,这就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专业英语中的听、说训练必不可少。因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听、说课堂教学宜采用不同趣味的“模块”来进行。模块内容包括课文讲解操练、IT日常英语、IT专业影视片段赏、学生课堂模拟职场人物角色表演、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口头反馈、英美文化知识补充等。每一堂课学生可选择以上内容中的任意三个进行听、说训练,各内容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及侧重点,还有轻松有趣的活动穿插其中。以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牵引学生,帮助他们自觉投入到IT语言训练中,不仅能让他们从中掌握大量的IT专业词汇,而且其IT英语口语表达、听力等多种技能也得到有益锻炼。

三、针对IT企业特点,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it课程学习总结第5篇

近年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旺盛。以苏州为例,信息技术是苏州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苏州市20家出口总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IT企业占17家。工业总产值中,IT行业的产值已占34%;信息技术类企业占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的80%,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40多家落户苏州,许多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了研发机构;苏州及周边地区IT人才需求旺盛,以软件人才为例,到2010年,苏州软件从业人员约需要8万人。

苏州的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TFT-LCD为主导、软件和IC设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

苏州正在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产业结构转变,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 产业结构转变的思维,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即

(1) 要把苏州的开放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

(2) 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要把工厂转移进来,更要把研发总部转移进来。现在规模化的跨国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总部逐步都已经转到了苏州;

(3) 扶持民营规模经济,使他们能够走一条独立的科技创新道路;

(4) 和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合作,超前进行产业孵化和产业化推进;

(5) 引进人才,加强科技孵化技术、科技孵化载体的建设,让全国范围内的人才能够带技术、科研项目过来,在苏州结合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创业。

2 苏州IT业及人才需求状况

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我国每年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这致使IT人才相对过剩,人才培养的生态失衡!

那么,IT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首先,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要具有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要具备外语能力和数学基本功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有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总之是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3 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们有感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将发展经验概括为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特色;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将学术自由作为学校的立校根本;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研产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研究的开放性和内在发展的逻辑性,把握机遇不断创新。

4 苏州大学全面校企合作的措施

苏州大学是地方综合性“211”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欠缺。苏州大学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体现了地方院校办学特色。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建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1人。

苏州大学采取了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将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到全面校企合作的层次。我校的多模式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如图1所示;二是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三是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的方式呈现多样性趋势,共分成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与IT企业组建IT企业联盟,采取不定期交流方式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

第二个层次,与著名IT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教学计划制定。

第三个层次,与应用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群,让学生始终有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并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

第四个层次,与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培养创新型IT人才。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

第五个层次,让企业直接参与高校建设。

我们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如针对研发型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对应用型企业,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共同开设实用性课程等方式合作。

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对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研发型企业及创新实验室实习,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应用型企业及工程中心和实习基地实践。

一些具体的措施有:

4.1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IT人才

我校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1. 制定既适合校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菜单式”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互利双赢。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大学联合在苏州的诺基亚、明基、世宏、安德鲁、飞索、旭电、天弘、摩托罗拉、友达、华硕等12家信息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直接参与学校IT教学计划制定,并进行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从而突破了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

针对IT领域的不同专业,采用定制“菜单式”课程建设框架,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需求。

2.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到基地实践、毕业设计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统筹考虑,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院100门课程,每门课程成立一个课程组,组长由富有经验的老师担当,一个组有5个人,他们主要负责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辅导书、教材编写等事情。具体实践中,教师有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工作很忙,带实验的时间受到限制。一般20个学生配备一个辅导老师,还有研究生担任辅导工作。

因此我们实行了很多辅助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① 措施1:实施“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学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双导师制”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② 措施2: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③ 措施3:共建实习基地群

单一实习基地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校企双赢的整体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单一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建了“实习基地群”,对实习基地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全面提升了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受益学生达到70%以上,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累计超过十个月。

④ 措施4: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还结合地方院校拥有企业实际项目较多这一特点,成立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并让学生加入老师实际课题小组。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完成简单实验,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须符合一定条件,提出申请后方可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课题采用指导老师布置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成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为了鼓励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学生科技协会,要求课外学生科技活动有序并富有成效。

⑤ 措施5: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双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中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答辩通过即可提前工作。同时规定如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效果较好。

⑥ 措施6:设立课外科技课题

苏州大学在和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过程中,每年还直接从企业获取一定的实际课外课题,供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研究,仅“奇梦达”每年就提供5~10项课外课题。此外,苏州大学还配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每年以“q政学者”、“校挑战杯”等形式资助大量的课外科技活动课题。课外科技课题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 结合实践,全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组建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系列课程群,规范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4. 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在教材建设中,我们与企业联合,共同编写教材。我院教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有:

① 龚声蓉,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 龚声蓉,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 杨季文,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④ 王宜怀,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⑤ 黄斐,MSproject项目管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⑥ 黄斐,大学计算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强化国际竞争意识,提升IT人才国际竞争力

在普通英语教学之外,增加了日语选修课程,还拟开设韩语选修课程;专门开设专业文档阅读、标准文档写作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聘请外籍教师和企业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直接使用外语教学;加强国际化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合作。

4.2 共同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

1. 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2. 到企业“充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部分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3. 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和行政主管担任兼职教师。

4.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 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2. 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3.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① 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

②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

③ 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4.4 实践效果

苏州大学承担的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包括:

1.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 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新途径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教学改革项目

3. 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机制及其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

4. 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5. 理科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高等工科型人才培养规格、模式、方案及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

6.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和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实验教学

7.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

it课程学习总结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策略学生主体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43

一、教学背景

2013年,在教师专业发展初中英语9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习期间,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为新目标《Go for it!》八年上教材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学会奶昔的制作过程,并在制作过程中掌握一些动词及动词短语的应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长期的一线工作,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掌握本课重点语法知识,我采用通过亲手制作 “料理”并汇报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并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所采用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

(上课前先做一个“Memory Challenge”,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一系列水果、饮料,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比赛,看谁说出的物品更多,并对比赛结果加以及时总结。)

T:Do you like milk shake?(呈现刚才课件“Memory Challenge”中的一种饮料,引入正题)

Ss: Yes!(因为奶昔等饮品如今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常见,所在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答喜欢)

T: Are you able to make it?

Ss: No...

T: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make it?

Ss: Yes!

T: OK, let’s see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What ingredients and tool do we need? Do you know?

Ss: Bananas, milk, ice cream, blender, knife...(help them if necessary, and teach them the new word “blender”)

Teach the steps: (采用多媒体生动的动画展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认知)

First, peel three bananas.

Next, cut up the bananas.

Then, put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into the blender.

Next, pour the milk in the blender.

Finally, turn on the blender.

Now,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glass and then you can enjoy it.

T:Now, can you make the milk shake by yourselves?

Ss: Yes! (再做一个“Memory Challenge”,叙述奶昔的制作过程,继续之前的比赛,并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

T: Congratulations! Well, I am very thirsty now, can you make me a fruit milk shake? (同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来制作奶昔的工具和原料,此时课堂气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T: I like apples. So I’d like an apple milk shake. But I am unable to make one. Who can make me one and tell us how to make one? Volunteers?(学生纷纷举手,此时选两位学生上来合作,以师者的身份用英语向大家解释并演示奶昔的制作过程,我也坐在下面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认真听并观察他们的表现)

S1: Let’s tell you how to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First, we should peer the apple.(另一学生削起苹果来)

S2: Next, we should cut it up.(边说边将苹果切碎)

S2: Then, put the apple and ice cream into the blender.

S1: And then,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S2: Finally, turn on the blender.

S1: It’s OK. Let’s pour it into the glass and give it to our English teacher.

T:Delicious! Now I have learnt to how to make it. And I’ll make one for my parents to show my love. Would you like to make some for yours?(品尝后我对他们的作品作出总结,也不忘对他们注入进一步的情感教育)

Ss: Sure, we’d love to.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先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原料及奶昔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愿望。通过头脑风暴唤醒学生的言语智能,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通过实际操作和汇报制作过程,巩固知识,将课堂气氛引入高潮,让学生在动手的快乐中掌握知识。

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亲手制作奶昔的时候,我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下面,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认真聆听他们的讲解。这一任务的设计既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也让他们有种当老师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两个或多个学生一起合作,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外,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简单一句“Would you like to make some for your parents?”教育他们要爱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之心,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恰恰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地方。

片段二

T: Now, we have learnt to make a milk shake. But how can we make fruit salad? Can you try? OK, discuss it in groups.

Ss:...(学生纷纷讨论)

T: Ready? Which group can show us how to make fruit salad? Volunteers?

Ss:...(部分学生举手想尝试,选出一组上台向大家展示,并尝试向大家讲述制作步骤)

T: OK,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uit salad? Let’s review the steps.(成品制作好后,与大家一起享用,并对制作结果作出及时评价,最后让大家总结出制作步骤)

First, cut up some fruit.

Next, put the fruit in a bowl.

Then, put in some honey and yogurt.

Finally, mix it all up. And now you can enjoy it.

【我的思考】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片段承接前面奶昔的制作之后,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另一种食品――水果色拉,自己总结过程,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自己尝试做水果色拉,再通过总制作过程,归纳出它的制作步骤。这一任务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聚精会神地投入需探究的情景任务中,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完成学习任务。

it课程学习总结第7篇

一、印度的IT教育

1.印度在IT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印度的软件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印度IT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可谓是独领。这个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的国家,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200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近46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了16.7的份额,其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91个国家。西方工业大国也要依赖印度来支持自己的信息技术。”[1] 根据2006年印度《金融快报》的报道,印度IT业上半年的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48.2亿美元增长35。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2008年印度软件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将达500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

印度软件业的成功归因于有优秀的人才,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可以说都是实用性人才,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是很受欢迎的。

2.IT教育成功的原因

印度的IT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有三:

第一,政府投入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陆续建起了7个“印度理工学院”。此外,政府累计投资10亿美元将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增加了两倍,从每年10万人增至2005年的30万人,加上民办的和企业的软件培训机构所培养的软件人才数量,使得印度的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第二,学校课程新。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学校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三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每年都更新课程内容,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两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2] 这就保证了学科前沿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专业与社会市场联系紧密。主要表现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既有教学又有生产功能的实训环境下培养学生,实习所得成果直接转化成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与市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印度定位于职业教育的IT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本国的软件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发展了本国的职业教育,成为印度职业教育中的一颗明珠。

二、印度职业教育的发展

1.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印度在独立前就产生了职业教育的萌芽。独立后,历届政府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1952年,穆达里亚尔委员会建议在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课程,从而促成了“多目的学校”的形成。1964年,科塔里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概念,并在其著名报告《教育与国家发展》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这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议。经过实践,印度政府在1986年制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将自成体系,要为涉及几个活动领域并已确认的职业培养学生。”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印度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现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二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三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职业科。

工业训练学校,相当于我国的技校,主要培养熟练的工人和手工艺人,招收修完10年普通教育课程的毕业生,修业年限根据是否是工程行业而定,非工程行业的一般为1年,工程行业为2年。工业训练学校设置锻工、焊工、木工、管道工、房屋建筑、刺绣、制鞋、家用器件制造等专业。

多科技术学校,也称“技术员学校”,因为这类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即介于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中间层次技术人员,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10年级的毕业生和初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学制2年到4年不等,一般为3年。多科技术学校设置了质量管理、精密仪器等专业。

高中职业科,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它是为了实现“中等教育职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的,真正落实于70年代末以后。职业科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把一部分学生导向职业教育,避免所有学生都盲目地考大学。因此,高中阶段的课程也会根据学术科和职业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2.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然印度的职业教育分门别类,而且其IT 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总体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印度由于其教育制度始终明显偏向学术课程,导致了在2年的高中阶段使50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分流的比例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流比例占毕业生将近一半。同时由于一些邦还未采用10+2+3这一学制,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印度的职业教育总体进展缓慢。

从IT教育来看,印度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

第一,社会价值观念阻碍发展。印度自古以来有着严重的种族等级观念,一向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瞧不起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在印度,体脑劳动的收入相差悬殊,白领工人的收入大大高于蓝领工人的收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为熟练工人收入的几倍乃至几十倍。”[3]大多数学生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纷纷涌入考大学的队伍当中,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阻碍。印度全国教育规划和管理研究所专家提拉克发表的论述印度职业教育的文章中指出,“在印度中等教育阶段修习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从1950年的7.3下降到1965年的6,继而下降到1975年的0.7;而修习普通教育的学生比例在1950年为92.7,1965年为94,1975年为99.3。”IT教育可以是最好的证明。印度软件业的规模和速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了因为信息化社会和市场需求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因于它是脑力劳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业。而其他门类如电工、焊工等行业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这类职业教育受到一定影响,总体发展迟缓。

第二,办学资金短缺。IT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充足的资金,但是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资金却少之又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是普通教育费用的二倍。”[4]因为需要购买大量与所设专业和课程相匹配的专门教学设备。而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本身就很紧缺,在此情况下拨出巨款来发展职业教育是很难办到的。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业性”。按照1966年科塔里委员会的建议,高中阶段职业班的课程将是终结性的。“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使中等教育成为终结性的,以就业为方向的、对学生有直接用途的教育,这样学生能进入有收入的就业领域而不再继续学习。”[5]正是课程的“结业性”成为许多印度学生不愿修习职业课程的主要原因。一旦课程结业学生不再学习,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显然,这种课程的“终结性”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没有什么行业的教育可以是一步到位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业性的指导思想同样也阻碍了印度职业教育总体的发展。

三、印度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其启示

1.存在的问题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其中更是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仅从IT教育来看,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大量的人才外流

印度的IT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但“其中许多人实际上是为美国培养的,费用由印度的纳税人支付。1998年来自印度6所名牌大学的80的毕业生同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签订了合同。”[6] 在美国硅谷,40的新公司是由印度人创建的。2001年有一种估计,在未来8年的时间,印度将要培养150万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中一半将出国。如此大量的人才外流对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单一

IT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可以算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独立分支,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印度获得成功的仅仅是信息产业教育这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应与信息产业的教育和就业相联系,还应该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相联系,使其全面发展,这样国家产业结构才不会失衡。

除了以上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之外,各邦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由于一些邦还未采取10+2+3学制,因此发展的步调并不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些邦如喜马偕尔邦、北方邦、旁遮普邦等甚至还未设置职业科,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

2.相应的对策及启示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政府应适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注重多方面的发展,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协调发展,创建和谐的发展局面。最后,协调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统一标准。

尽管印度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并不发达,但IT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我国也应该去粗取精,借鉴印度IT教育中成功的经验。

第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业化职业教育。这主要是指学校和国外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例如,印度新德里理工学院与西门子、IBM等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一半以上课程直接在实验室进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的实习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直接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无须再进行培训。

第二,教育培训由行业指导。以IT 教育为例,软件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人才,因此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侧重点就会放到让学生多“做”,使其更具有实用性。这样既有针对性而且具有时效性。

第三,课程的更换周期短。前面已经提到印度的IT教育课程在一年半内就会更新一次,这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时刻都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且,许多培训中心还创造性地引进了ISO9000质量认证,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使课程和培训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明. IT人才开发,我国应向印度学什么?[J]. 华东科技,2001(9):26-27.

[2]徐国庆. 职业教育定位: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职教论坛,2002(24):62-63.

[3]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8.

[4]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9.

it课程学习总结第8篇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IT职业英语;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王颖(1986-),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助教;薛继伟(1973-),女,黑龙江肇东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9-02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外包项目和外资企业,而英语作为IT行业的国际语言就顺势成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先进技术、进行技术交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软件行业从业者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将直接影响IT行业人员的就业以及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然而对于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来说,IT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备熟练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IT职业英语”课程就是针对IT行业的上述需求,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而开设的一门实用型、创新型课程。

一、“IT职业英语”课程现状

“IT职业英语”是一门融英语语言技能和IT职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适应IT行业第一线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IT人才。目前“IT职业英语”课程教学也开始注重模拟和构建外企工作环境,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模式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因此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误认为这仅是一门英语课,无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进行融合,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模式的IT职业英语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由于理论脱离实践,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原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1]即C(Conceive)代表构思、D(Design)代表设计、I(Implement)代表实现、O(Operate)代表运作,它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及终结的生命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将课程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实践工作能力。[2]按照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当前“IT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将CDIO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教授过程,创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CDIO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CDIO教学理念是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方面来实施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因此,笔者将CDIO教学理念应用到“IT职业英语”课程教学当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IT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生硬的对话、固定的模板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4]

1.明确案例名称和主要内容

课前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案例名称和主要内容。在案例的制定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确保案例内容与真实的IT企业工作场景和流程保持一致。案例应模拟IT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商务对话和技术对话、常用到的技术文档、常采用的Email交流方式,使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背景有一个比较具体而直观的了解,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贯穿于始终,主要涉及到日常工作会话、技术会话、使用Email交流、技术文档制作等多个项目的学习。

2.实施CDIO模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和策略

(1)团队构建。由于每个教学案例都涉及到了众多的知识点和繁杂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采用分组的方式由多人协作完成教学活动。通过之前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进行了初步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并在小组内设置一名组长来负责组织小组内的学习活动。每个小组都会是一个虚拟的IT公司,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为组内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经理、架构师、程序员等,以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课内案例讲解。该阶段以教师为主体,以案例为主线,讲解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要完成的课程任务。围绕教学内容讲解案例中包含的商务对话内容、技术交流任务、Email沟通应采用的风格、技术文档的框架结构、相关范文,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样做”。以技术写作模块为例,教师要提供一些公司真实的写作样例,并从总体上概括此类文档的框架结构、文档中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文档构思方法以及写作规范等,最后给出写作任务并明确写作要求。

(3)案例分析和实现。布置好课程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中的全部需求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分清角色、设计好解决方案。要求采用对话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在此过程中能更好地检验和完善所学的行业知识与语言技能,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和特色。要求采用Email和技术文档完成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根据案例背景、采用该类文档的框架、借鉴参考范文来完成内容的撰写,最终要求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全面阐述和答辩。这样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外,还能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尤其是技术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各小组的学习动态,及时指出各组在案例分析和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加以改进。

(4)组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提升教学效果,构建了一个集知识共享、沟通交流和网络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所有学生都可以向平台上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内容,也可以通过知识交流模块和大家沟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教师可通过对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好的经验、优秀的作品等进行总结,将总结的内容到知识共享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并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BBS、QQ群等多种沟通交流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使用延伸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3.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两种方式,其中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各占最终成绩的50%。过程考核由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组成,其中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各占过程考核成绩的50%。团队成绩主要是根据各组在商务对话、技术对话、技术写作等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程度、规范程度、配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给出。个人贡献则由各组成员根据每个成员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贡献大小给出。除此之外,在每个单项教学任务完成后,根据考核结果对成绩优秀的小组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以鼓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中应用此种基于CDIO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95%以上的学生反映这种融合CDIO理念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案例教学很好地促进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模拟的真实工作场景下获得了综合训练的机会,可以形成对软件开发过程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强化了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小组和个人的奖励增强了大家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15-18.

[2]Crawley E F,Malmqvist J,Ostlund S,et al.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it课程学习总结第9篇

(一)教材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8B教材共计两个模块(Module)、六个单元(Unit),其分布情况以及各单元主要话题内容见下表。

表一:《牛津初中英语》8B教材模块分布以及各单元

主要话题内容概述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整册书六个单元讲述的话题内容都是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展开,体现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编写特点。Module 1侧重学生“活动与感受”;Module 2突出学生“权利与责任”,将学生带入社会,参与活动,享受权利,分担责任,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提升了学习的内涵。每一模块三个单元虽主题有别,但内容相融,互为补充,有效地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六单元在四、五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慈善步行”(A charity walk)。如此安排让学生开始从对“义演募捐”(Unit 4)、“慈善机构”(Unit 5)的一般性了解到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和内涵的具体的活动当中,既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又深化了教育的主题。

在“对某件事情表达感受”或“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时,自然而然地要用到相关句型,这样学习三种句式成为必需。

(二)主要教学内容

句式:(1)It is + 形容词(adj.)+ that-clause;(2)It is + 形容词(adj.)+ to do sth;(3)It is + 形容词(adj.)+ for+ to do sth。

词组:look down on(歧视、轻视、瞧不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以上三种句式和一个“四会”词组。

(2)能力目标:在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以上句式和词组说和写。

(3)情感目标:学习中,通过不同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有效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三种句式。

(2)难点: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其中包括对本单元所学新话题“慈善步行”作阐述,体现语言的实践运用性。

(五)设计理念

(1)以杜威的“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型活动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遵从语言学习规律,创设多种情境,激活学生语用意识;融语法教学于实际运用之中,实现语言显性语法知识向隐性运用能力的转化。

(六)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与教辅准备

(1)教学方法:启发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主体参与法、小组合作法。

(2)教辅准备:PPT文件(含若干图片)、多媒体展示台等。

(七)主要教学流程

Step1 导入

教师通过PPT文件呈现部分图片,复习本单元所学部分新词(disabled, elderly, homeless, deaf, blind, poor等),然后提问:Who do you think need our help? Why? And what can we do for these people?

Task 1: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谈论自己观点。

S1: I think a disabled person needs our help because he or she can’t do anything easily.We can help them do something.

S2: I think blind people need our help because they can’t cross the road safely. 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

(设计意图:以复习方式导入新课,一方面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内容熟悉、易于表达并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Step2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展示例句,描述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不同行为和做法。

例句:

①Some doctors and nurses volunteer to work for ORBIS.

②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③Governments help the homeless 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

Task2: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句子语境,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如meaningful, wrong, necessary, polite, important等)表达自己观点。组织形式:先让学生做Pair work,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S1:It is meaningful that some doctors and nurses volunteer to work for ORBIS.

S2: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2)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Task3):It is + 形容词(adj.)+that-clause。主要用途: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感受”,或“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给出范例,要求学生根据例句语境表达观点,完成任务,一方面符合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从句子内容上看,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过程”;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并让其对该句式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增强对语言知识的深刻理解)

Step3 练习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呈现几个小对话,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将小对话连成句子(Task 4)。

示例:

A: We spend all our pocket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B: It is unnecessary.

S1: It is unnecessary that we spend all our pocket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

(2)Task5:要求学生写下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三件事情,然后同伴交换,用所学的句型说出并写下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S1: It is good that you come to school on time.

S2: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class.

S3: It is not good that you watch TV without finishing your homework.

……

(3)Task6: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99 Part A 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

S1: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help the elderly.

S2: It is sad that some people are deaf.

S3: 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S4: It is sad that some children in poor countries cannot go to school.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小对话连成句子以及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旨在以多种练习形式,加大语言输入,让学生学以致用)

Step4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呈现例句: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 It is wrong for some people to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学生通过Pair work活动,体会句式的不同与变化。

Task7: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改写下列句子。

示例:①It’s necessary that people finish the walk within 48 hours.

S1: It’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finish the walk within 48 hours.

……

(2)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Task 8):It is + 形容词(adj.)+ forto do sth。主要用途:用来“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

(设计意图:用刚刚学过的句子,通过同义句改写的方式学习新句式,过渡自然,难度降低,比较清晰,同时能让学生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

Step 5 练习

(1)Task 9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1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 (学生回答内容:略)

(2)Task10:回答老师提问: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before and during Oxfam Trailwalker?

S1: 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train yourself before the walk.

S2: It is useful for you to have support teams to bring you food, drinks, warm and dry clothes.

S3: 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support and help each other before and during the walk.

……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式对话练习,一方面丰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新句式在对话语境中的运用;让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从内容上看能起到复习课文内容、实践新句式的作用)

Step6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呈现例句: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It is wrong for some people to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教师继续点拨、解释:当我们不特指某一特定的人,而只是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感受”时,可以直接表达为:It is wrong to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2)Task11: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改写下列句子。

示例:

① To finish the work within an hour is difficult.

S1:It is difficult to finish the work within an hour.

② To join the charity show is meaningful.

S2: It is meaningful to join the charity show .

③ To start training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walk is necessary.

S3: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training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walk.

④ This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

S4: It is eas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⑤ The Reading Club is fun to join.

S5: It is fun to join the Reading Club.

Step 7 练习

Task 12: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0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学生回答内容:略)

(设计意图:比较三种句式在结构和用法上的异同,易于学生理解;在前两个句式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三种句式可谓“水到渠成”)

Step 8 巩固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带领学生小结三种句式结构及用法。

(2)教师给学生设定情境:Suppose your best friend plans to go to Hong Kong to join the charity walk, but he or she doesn’t know how to prepare for it. 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Group work),然后用所学的三种句式给好朋友提尽可能多的建议(Task 13)。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

Group 1:

①It is necessary for him or her to plan everything together before the walk.

②It is important for him or her to keep exercising and to have a strong health before the walk.

③It is an excellent chance to learn team spirit, so it is necessary that people support and help each other before and during the walk.

④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him or her to plan what to carry during the walk.

……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三种句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完整体系,做到目标与内容相应,重点突出,难点化解;让学生根据设定的情境写建议,可以起到检查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句式灵活运用的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语言实践运用的氛围,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高潮)

Step 9 作业

(1)理解、记忆三种句式。

(2)运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定人的行为和对某件事情的感受(Task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三种句式,旨在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三种句式显性知识的理解;要求运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定人的行为和对某事情的感受,一方面体现作业布置的较高层次性,另一方面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二、教后反思

1.对传统语法教学的反思

传统语法教学基本模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死背笔记句型操练习题巩固。该教学方式过分注重语法形式,将形式与意义和运用割裂开来,学生的语法学习始终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层面;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长此此往,造成了语法教学的费时与低效。

本课时教学设计,努力将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相结合,创设多种情境,激活语用意识,让语法知识在学生的实际运用中彰显生命力。

2.对活动任务的精心设计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尽管当前不少人认为语法教学不适宜采用“任务型活动”教学的方法,但笔者愿以实践尝试,将“任务型活动”方法运用于语法教学之中。以下为本课时“任务型活动”设计一览表。

3.对教材文本的灵活处理

课本上三种句式的安排顺序是:(1)It is + adj. + that-clause;(2)It is +adj. + to do;(3)It is + adj. + for+ to do。而笔者认为:按照先“It is + adj. + that-clause”、后“It is + adj. + for+ to do sth”、再“It is + adj. + to do sth”的顺序组织教学,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渡更自然,层次更清楚,并易于学生理解和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也符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原则。

4.有待改进方面

(1)“课本内容+补充内容”实属容量大,如何分配并用好课堂仅有的45分钟,必须分配合理、分秒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