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影像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6 02:13:03

影像技术论文

影像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影像技术支付结算影像交换系统

在金融支付工具中,支票携带方便,具有信用和授权补记等功能,是我国最普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支票只能在同城范围内使用。在跨区域经济往来中,人们只能选择汇兑、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甚至现金支付等结算方式,票据传递成本高、清算效率低、资金在途时间长,缺乏灵活性和便利性,使用极不方便。

支票影像技术是银行综合运用影像技术和支付密码等技术,将纸质支票转化为影像和电子信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支票影像和电子清算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进行提示付款,实现支票全国通用的业务处理技术。票据影像交换系统就是影像技术在银行票据交换过程中的实体表现。

一、建设影像交换系统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动我国支票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支付结算需求

近年来,虽然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发展迅速,但支票仍是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据统计,2007年支票的年签发量为12亿笔,金额达300万亿元,其中跨城市的支票使用量达到10%左右。伴随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经济主体的频繁交往和地区经贸的纵深发展,支票日益呈现突破地域限制和实现全国通用的态势。我国部分地区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的组织下,开展支票跨区域使用试点,例如京津廊区域、上海及周边区域、广深区域等,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支票全国通用的强烈需求。

2.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顺应国际支付清算的发展趋势

目前,许多国家的支票均已实现全国通用,美国《21世纪支票法案》在保护传统清算方式的同时,鼓励采用影像技术推动票据的无纸化传递和清算;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建设基于影像技术的全国支票截留系统。显然,影像技术正引领未来票据领域的发展,在支付清算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在立足国情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在全国金融系统推广了以影像技术为支撑的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平台,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和支票全国通用。

二、影像交换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处理流程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业务量大、各地业务量不均衡等实际情况,同时为避免业务处理集中于一个节点带来的巨大压力,影像交换系统采用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影像交换总中心,负责接收、转发跨分中心的支票影像信息。第二层是影像交换分中心,负责接收、转发同一区域内的支票影像信息,并向总中心发送和接收跨分中心的支票影像信息。第三层是票据交换所,负责采集支票影像信息和录入电子清算信息,按规定格式生成支票业务报文。

影像交换系统提供了多种接入方式。银行机构可以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也可以通过票据交换所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采用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应具备影像采集条件,并与影像交换系统连接,通过省级机构集中向影像交换系统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信息。采用间接接入影像交换系统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由于未与影像交换系统直接连接,可采取传递实物支票或磁介质方式,委托票据交换所向影像交换系统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信息。其中直接接入方式能更好地提高支票清算的效率,目前,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已实现直接接入方式。

影像交换系统的处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纸质票据流,即收款行完成纸质支票的截留和影像采集;第二阶段是影像信息流,即影像交换系统将影像业务信息传递给出票人开户行审核付款;第三阶段是资金清算流,即出票人开户行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返回业务回执和完成资金清算。

三、影像交换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

支票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主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来保证。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采

用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目前票据交换所和具备影像采集条件的银行机构,都在使用数字证书对支票影像业务报文进行数字签名,不仅保障了网上传递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也保证了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和签名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四、影像交换系统在银行支付结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退票率过高。主要表现为空头支票、印鉴不符、支付密码不符和信息不匹配等,对支票影像业务发展和社会公众信心造成了不利影响。二是逾期业务量大。按照规定,出票人开户行收到影像信息后,应于T+2日内返回业务回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银行未按规定返回业务回执,造成客户资金无法及时到账,影像交换系统支持支票异地使用的及时性和便利性未能充分体现。三是跨区域业务量发展较慢。据统计,新增跨区域支票业务主要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较慢,这种局面很大程度制约了影像系统的应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银行基础设施不完善。如采用印鉴核验的银行未完成客户印鉴入库工作,采用支付密码核验的银行支付密码推广不到位或未与客户签订依据支付密码核验的付款协议,造成核验通过率低,出现退票;大多数银行采用分散接入方式,业务处理自动化程度低。二是支付清算纪律不严格。一些银行存在无理拒付、随意退票、逾期付款等现象,造成大量退票和逾期业务。三是业务操作不规范。一些银行不按规定加盖银行机构代码,录入信息与影像信息不匹配。四是影像核验过于审慎。少数银行存在“宁可不付,不可错付”的心理,对电子验印系统参数设置过高,不按规定办理查询查复,影像稍有瑕疵便直接退票。

五、推动影像系统建设和业务发展的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支票业务的正常清算,人民银行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

一是鼓励具备条件的银行集中接入影像交换系统,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系统效率。

二是要求各银行协调客户,在新收支票或存量支票上加盖付款银行机构代码,确保支票影像业务传输路径的准确性。

三是支持银行的接口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

四是督促银行做好电子验印和支付密码的核验付款工作。

2.提高影像采集的质量

为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防范客户资金风险,各银行应按照人民银行的选型指导意见采购扫描仪,并与外挂软件兼容。票据交换所的扫描仪应按规定设置图像采集标准。各银行要加强责任心,认真录入和复核,确保电子清算信息与支票影像信息一致。

3.严肃支付清算纪律

规范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影像交换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颁发管理制度,要求各参与者必须按规定提出影像和审核付款,不得违反规定退票和拒绝付款、不得拖延付款;对于违规的银行,人民银行将进行通报和按规定处罚。

影像技术论文第2篇

(一)图片与数字影像

2011年春夏伦敦女装秀上,设计师玛丽•卡特兰佐将影像图片运用在时装上的设计引起一片呼声。她是采用建筑或摆设的照片,将相结合的面料与图片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时装。两年后,推出迷彩单品的品牌迈克高仕(MichaelKors),用传统印花技术制作了经过变形的迷彩图案面料,从而使服装款式和图案上都有更丰富变化。另外,珍贵资料和梦幻场景对时尚展览固然重要,但数字影像技术在东京举办“永恒的缪斯”时尚展上发挥了其独特效果,缪斯们的无穷魅力使观众心悦诚服。

(二)全息影像技术

带有科技感的全息影像技术以创新精神将数字科技带入时尚圈。2011年,全息影像技术的概念被Burberry品牌植入时尚后,全息影像技术“排山倒海”出现在ChristopherKane的2013年春夏秀场上,温婉的服装色彩在模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已人尽皆知的全息装是很多人难以驾驭的一种服饰,可是在欧洲某音乐颁奖典礼上“怪咖女王”LadyGaga却勇于挑战那套全息裙装,为时尚“献身”。

(三)影像技术与传统工艺

设计师们在服装款式的设计上,也逐渐运用了影像和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的绘制手法。设计师为了能够即时、便利、直观地获取信息,带给客户有如虚拟现实动态穿着效果的感受,纷纷用传统影像绘制技术来绘制服装设计初稿,在绘制过程中可以对服装款式里的设计要点作以不断的重复使用。这也满足了服装设计师不断变化的设计思维和服装最终感官效果,从而对服装款式、整体风格等方面彰显设计的精髓。

二、影像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影像技术的跨界研究

将图像打印在布料上的这种技术兴起以后,走在前列的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由于技术尚不够成熟,一时未能全面推广,国内现阶段也只限于通过纺织品转印这种技术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170多年前“利用了一个黑暗的屋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的这种传统拍摄照片方式相结合,将会在服装领域中开创全新的影像技术模式。

(二)服装面料研究

相纸是最为传统的显影材质。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就相当于相纸一样,属于影像技术的根基。根据质地均匀且不易变形的纤维纸基、增加洁白度的薄层氧化钡、②阻止冲洗相纸时化学液体进入纸基的树脂层、感光乳剂层以及相纸表面保护层的这五层相纸构造的原理,选择能够承载影像技术实施的面料就显得极为重要。依据市场考察以及对面料的特殊要求,材质的选用应具备以下特性:

1.经纬纱线细密,布面上没有纤维过于稀疏造成的洞眼(窟窿多的面料会造成化学药剂的渗漏,不适合制作)。

2.布面平整,带有清晰的粗纹理肌理,纺织过程中由于接线过多造成的线头疙瘩越少越好。

3.具有高纯度的面料材质,且纤维含量越高,变形程度越小。

4.酸碱度适中,在面料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化学物质加以漂洗等,如果化学物质残留过度,就会导致酸性或碱性过高,会使药剂在保存过程中的损毁加速。

5.色泽自然最佳,在新型面料完成之前必然会涂刷底料,所以材质本身的颜色应对显影的影响不大。在选购过程中,最好不采用过分白或颜色不自然的面料,很可能是加工过程不规范导致化学试剂使用过度造成的结果。

(三)工艺流程研究

用现代与传统暗房工艺的流程在面料上“拍摄”独一无二的画面,让人们大为赞叹。首先是将新型面料“曝光”,形成看不到的影像或“潜影”。再于黑暗中将不同的显影药品涂抹于面料上,使其在普通光线下持久显示更真实的影像。然后去除上面没有感光的乳剂后,进行清洗和干燥。最后是印相即有图案的面料装在立式投影机中,用放大镜头在新型布料上形成影像。因面料颜色、材质不同的特性,制出的成衣主要有两大区别。浅色面料可按正常工艺流程进行,然而深色面料因有易变色的局限性,所以,在最终印相的过程中放张可以反复使用的隔离纸,成像后取出即可。

三、影像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

在影像技术迅猛发展更新的今天,把传统工艺保留并延续在影像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与之前不同的成像载体和新兴的影像技术相结合方式运用在服装领域中,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影像视觉效果。

(一)多元化的技术手段

随着保留传统工艺并延续影像手法的技术革新,影像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它解决了制作工艺粗劣、对小批量个性化服装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带有独具一格特性的需求。也可以在质地松软的皮革、无机物或变化多端、成分复杂的有机物上显影。技术的完善对材质有了更多更好的兼容。

(二)新颖的显影材质

一是新型面料的生产解决了传统影像技术只适用于表层是聚酯纤维及棉质含量极高衣服的现象。这不仅可以对化纤服装进行“拍摄”成像,还可选用亚麻布、涤纶等材质的面料服装。其次,不会出现类似用专用打印机经过高温熨压后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如白色会变黄。制作完成后深色面料品质稳定,药剂与纤维完美融合会使图样的色泽与原来相同。再次,增加了布料的通气性和柔软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最后,既提高了图案的色彩真实性,又使韧性更强,并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横向拉扯导致图案出现小细纹的可能性。

(三)完善的工艺流程

市面上常见的纺织品转印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按照深、浅色面料分两大类型,一般采用含有胶质的转印纸或特殊升华材料生产服装。但现代与传统暗房的制作流程大大克服了国内印刷设备缺陷的问题,例如颜色多了不会化色,细线变粗、漏色等现象均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蓝点、红点等问题,材质本身有纹理也能够有清晰的人物类、风景类等细腻图样出现。

(四)独特的显影效果

照片冲洗后即为固有的影像,而面料上显影效果是随材质的软硬程度或曝光时间长短变化。若整件衣服中从衣身到袖口部分的柔软程度逐渐递增,在制作过程中曝光时间也较短,则图样会出现渐变的效果。在定影过程中面料发生平面转动也能达到如幻影般的不清晰图案。或者,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喜好量身定制不同图案效果的新型面料,从而裁剪出各种廓形的个性化服装。经过以上的分析及考量,在传统影像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是通过进一步对影像技术、面料材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新型布料的纹理赋予服装的深度和立体感是普通纸张无法实现的。尝试投射影像在布料上经过“曝光”后显影成像,最终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手法进一步完善裁剪,这就像一件珍贵的原创艺术品。

四、结语

影像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技术改进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二、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结语: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成建萍;司同;马新群;施婷婷;;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2]吕发勤;唐杰;罗渝昆;武荣;田江克;于腾飞;谢霞;;肢体肌肉挤压伤的超声造影成像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影像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影像;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处于人和技术之间,便使得人的自我复归成为可能。艺术置身于消灭时间性的现代社会之中,但同时又在向消灭时间性进行着挑战。—今道友信:《关于美》 将新媒体艺术放入文化的背景中思考,有两点原因。首先,新媒体艺术要引用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构成艺术品。整个文化是新媒体艺术以及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和母体,没有能够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在所处的文化中,新媒体艺术与影像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其次,将艺术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可以加强其丰满性和立体感。就像艺术文化学提出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来透视艺术审美活动的历史嬗变的学科目标一样,本章以文化研究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参考艺术文化学的学科范畴,探求新媒体艺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环境,并关注新媒体艺术带给这一文化背景的贡献。

一、影像文化及特点

威美尔·狄森那亚克说:“由于电影、电视和录像的急剧增长,一种新的大众文化正以自己独特的原动力,出现于世界的许多地区,这种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想象和生活方式很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①这就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媒介文化或称影像文化。

视觉文化时代是我们对所处时代最流行的说法,关于视觉文化时代的阐述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和利奥塔(Jean-Francois Leotard)都不乏论述,我认为视觉文化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以影像为传播的载体,也就是普遍认为的图像媒介,但是影像概念比图像有更广阔的内涵,在各种静止影像和活动影像的包围和轰炸中,我们处于影像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技术化的视觉领域和影像符号的增值都使视觉因素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整个影像文化是对影像媒介的一种重新发现和再认识。

1.视觉经验的技术化

视觉经验技术化的浪潮起源于19世纪,正如安妮·弗莱伯格所说:“19世纪,各种各样的器械拓展了‘视觉的领域’,并将视觉经验变成商品。” ②而在1938年的《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就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③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即借助于技术,世界被视觉化了。

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 Debora)称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奇观化的时代或图像时代,在《奇观社会》中,他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④这个表征就是图像,波德里亚也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仿象”的社会,仿象即通过模拟而产生的影像或符号。无论是奇观社会还是“模拟”和“仿象”的社会,其中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都是指我们今天的视觉经验大都是一种技术化的视觉经验,世界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成图像,而我们通过这些技术图像来获得有关世界的视觉经验,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新的技术更加速了视觉经验的技术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影像的产生、储存、展示、传播提供了更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传统社会中人们直接用眼睛观看的一切,我们今天更多的通过图片、电影、电视、录像和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这些媒介都是技术的产物,因此我们的视觉经验技术化了。

2.影像符号的增值

对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视觉狂热”和“影像增值”,让-路易·柯莫里有精彩的解释:“19世纪下半叶是一场视觉的狂热。当然,这是社会的图像增殖的结果:大量带有插图的报纸广泛传播,印刷品和漫画等掀起狂潮。不过,这也是视觉范围和表现范围的地理延伸的结果:借助于旅游、探险、殖民活动,整个世界变成可见的,同时也变成可控的。”⑤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当今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部分,也正如安妮·弗莱伯格所说:

新的视觉文化——摄影术、广告和橱窗——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与经验。不管是“视觉的狂热”还是“景象的堆积”,日常生活已经被“社会的影像增殖”改变了。⑥

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后现代景观理论和利奥塔(Jean-Francois Leotard)的后现代描述中都敏锐的发现了影像符号在当代条件下的无穷增长和扩张⑦。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扩展或爆炸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技术在符号生产中的作用的增加进入后现代社会,在后现代条件下,各种影像是现实社会所不存在的人为的模拟仿制品,影像符号可以依照模型无穷复制,“它与任何现实无关,无论是什么现实;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象”⑧,波德里亚则在当代影像文化的泛滥中发现了“危险”。在利奥塔那里,形象是一种唤起欲望,激发差异和宽容,服务于“局部决定论”和个体修辞学策略的途径,利奥塔从形象文化中看到了解放欲望、消解理性、促进多元化的可能性⑨,而无论影像符号的增值是促进多元化还是带来危险,都不可否认社会已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传播阶段。

在影像符号的增值中,影像作为当代的视觉符号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电视、数字图像、网络图像轰炸着当代人类的视听感官,书籍等文字符号也在由不可见转为可见的图形和图像,当代影像文化不仅意味着用各种与视觉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视觉表达方式去观察、记录和传播各种视觉形象,还意味着把本身缺乏视觉特性的非视觉的对象影像化。图像化、影像化、视觉化构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词和核心术语。⑩

二、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环境

新媒体艺术的环境主要指置身于其中的文化氛围,包括被新媒体艺术引入自身和予以关注的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当代艺术家遭遇的是一个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电脑、多媒体、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构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技术性的虚拟世界构成了当代的大众文化。周宪就曾指出文化的演变是符号(形象或影像)与实在(现实)关系的变化,当新媒体艺术家用现代影像作为媒介符号反应与现实的关系时,文化也在这种反应中充分显示自身的存在和特点。

流行文化又称通俗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将流行文化引入艺术以来,包围我们的流行图片、文本、符号、音乐、物品就以强有力的冲击一直为艺术所关注,发展到大众传播媒介和商业性生产、消费为文化工业主导的21世纪,流行文化仍依然被艺术家关注,也仍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艺术家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反思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批驳、调侃、解构,还是欣赏、肯定、创造的态度,都是艺术家在向现实发问,对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作用的意识与正视,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早已列出了各种需要的等级,而艺术恰恰是在流行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先锋而敏锐的人们对人类欲求和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与协调等方面的展示和思考,正如《通俗文化与艺术》一书所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一直在为舒适、轻松、丰盈的生活和人性的尊严而努力奋斗着。”新媒体艺术在流行文化中,关注的依然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与现实状况的矛盾与摩擦中发展演变出的调和。

媒介文化,恰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

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它支配着闲暇时间,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诸多媒介——广播、电影、电视、音乐,以及杂志、报纸和卡通画等印刷媒介——要么突出视觉,要么突出听觉,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情感和观念。

媒介文化又被称为影像文化,周宪在《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一文中就将媒介文化和影像文化归为一种文化类型,媒介文化中的传播重心就是影像。媒介文化或称影像文化不仅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和传播的各种影像,还有一层更深的意识是指影像带来的观看文化,陈丹青就曾指出:“影像文化,不是指我们所说的传统摄影、电影、广告设计,而是指一整套观看文化,一整套的新手段与新器材。哲学家思想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高度重视影像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今天欧美前沿艺术家多数玩影像。”在视觉经验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值的媒介文化中,新媒体艺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器材,成为塑造新的观看文化的一分子,就如本雅明早就指出的“由于复制技术的训练,人们对许多大作品感受和理解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新媒体艺术在取消了久久回味的体验,转向即刻的艺术感受中已经走的更远,把制造当下的现场感受、超越距离制约的远程参与作为艺术接受中最鲜明的特点而不懈地进行追求,在新技术的应用中,网络的在线交流、人机界面装置的在场交流、远程通信艺术的临场交流都在新的观看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阿多诺是这样描述文化工业的后果:

文化工业的整体效果是种反启蒙的效果,就像霍克海默和我注意到的那样,其间本应是进步的技术统治的启蒙,变成了一场大骗局,成为束缚意识的桎梏。它阻碍了自主的、独立的个性发展,这些个性本应是很明智地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断的。

阿多诺用文化工业来指代大众文化,他的批判态度直指在文化工业中人的客体、对象和附件的地位,他认为人在大众文化中,人的自由和解放被剥夺,大众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的替代下,丧失了任何出格的、不同的、反对的思想方式,文化工业是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办法替代真实的需要,由此,俘获了大众的心灵和意识。可见,阿多批判文化工业的自足点就是它替代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真实的需要和自由的思想。

如果说文化工业阻碍了人的自主性和主体身份,新媒体艺术就是在大众文化中发挥人对技术的自主性,变客体为主体;如果说文化工业让人缺乏判断和决断的能力,新媒体艺术就是让人在大众文化中主动判断和寻求技术被人利用和技术更人性化的可能性;如果说文化工业替代了人的真实的需要和只有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正是在技术社会和传播主导中,对人的自由的精神和思想的探求和追逐,艺术家利用技术表达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参与社会判断,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文化恰恰是对技术渗透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个主动的参与和反思。从新媒体艺术诞生之初就是以反叛控制的态度而出现的,当电视等公共媒体系统和影像传播技术取代了艺术曾经的传播功能,剥夺了艺术家的参与社会的发言权时,艺术反作用于媒体,建立新媒体艺术。今天的新媒体艺术更是积极参与技术和商业领域,探讨更宜人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扬人在技术和文化中的主体性参与的作用,尤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人的需求和思考。

新媒体艺术,这个与现代科学技术奇妙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与自我、心灵与技术社会的交往和对话中,让人感受到关爱与抚慰,等到新媒体艺术能够在大众文化和社会中更多地展示生活和承担历史时,人们就会发现,新媒体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它对精神与自由的无止境的追问之中。

三、新媒体艺术对文化的贡献

陈池瑜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中论及艺术的功能,他概括为三个方面:艺术以文化的形式参与自然、社会、意识,主要以传统艺术为对象,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艺术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一部分,经典小说和歌曲、电影、电视艺术都成为人们思考、记忆和谈论的对象,对人的意识加以作用。但是,对于新媒体艺术而言,这样的概括不足以突出新媒体艺术应用影像媒介和技术手段的特征,发生在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中的新媒体艺术,我们认为它主要发挥了艺术家反思社会和对现状做出反应的艺术功能,同时在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调和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艺术家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人物,他们总是不满现状,力图破除成规,探新求异的那一种叛逆精神,也非常合乎文化自身更新发展的需要。艺术是展现世界的又一个方法,艺术履行对社会反思和提供独立见解的职责。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就将艺术家称为“人类的触须”,艺术家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和独立的思考,把握世界的发展并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展示,他们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和影响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艺术也同样予以重视并做出独特的判断,一方面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对它保持批判的态度,对它进行反思和置疑,探讨它带来的文化和审美转变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家不仅企图紧扣社会现实的脉动,而且更希望能介入社会的脉动,这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时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科学和艺术融合的研究是重要的文化行为,新媒体艺术家在艺术与科学结合上的实践和研究有助于从艺术的角度,更人性的看待和探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科学技术和艺术融合是当今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媒体艺术家作为应用和关注最新技术的艺术人员正以各种方式促进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文化而言,在视觉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值的环境中,新媒体艺术家的活动正是以技术的途径,制造新的影像,介入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的文化主题,与科学家、技术人员、商业研发部门的合作,都使艺术家,确切地说是新媒体艺术家,更好地介入当代文化的主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做出贡献。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影像文化中最符合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它是影像文化中视觉经验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对新媒体置身于其中的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而言,新媒体艺术使用影像符号来展现现实,发挥艺术家反思社会的职能,同时在大众文化中发挥人对技术的自主性,对技术与人的关系做出思考,探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科技、人、艺术三者的融合做出贡献。

众多的哲学家或批判或欢迎影像文化,对新媒体艺术而言,影像文化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时,新媒体艺术也在作品中体现着影像文化的特征,反思并展示它的缺陷,这就是新媒体艺术作为文化实践重要的意义所在。

①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348页。

②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③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④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⑤让-路易·柯莫里《视觉机器》,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⑥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⑦同②,第187页。

⑧同①,第192页。

⑨同①,第187页。

⑩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7页。

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Douglas kellner,Media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5,p.1。

转引自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第17页。

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第16页。

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页。

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台湾摄影工作室,1998年版,第46页。

阿多诺《文化工业》,路特勒基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陆扬、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0-51页。

影像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影像技术论文第6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影像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考核;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中图分类号】R1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92-0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体系的重要分支,随着当今计算机和多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该学科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把当今的主流检查技术应用到影像诊断和临床中,是我们在临床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也是当前教学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我校开办影像系10年,一直在课程设置,知识点扩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输送了大批影像专业人才到各级医院,教学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培养一批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同步影像技术发展的医学影像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模式,总结十年来我校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各方面的经验,并且探索一些教学的新方法,旨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1重建新的教学体系,全面学习影像检查技术理论知识

1.1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的系统学习。 自1895年X线的发现至今,影像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已经从形态学影像观察到当今以至未来主流的功能学影像观察,然而由于应用领域地区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像设备参差不起,相对偏远的医院仍然使用暗室技术等传统的影像观察。因此,对传统影像设备及其检查技术的掌握认识就显得很必要和必须。在课程内容上,要从X线成像基本原理到X机的结构、透视技术、暗盒的结构和特点等方面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全面了解传统的影像检查技术。

1.2当前主流影像检查技术的深入学习。影像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课程中对当前主流的CR、DR、多层CT,高场MRI,及PET-CT等的原理,检查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以适应当今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需求。课程的重难点也应该是现代数字化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此外,课件的内容应该同步当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沿的设备和技术诸如功能成像、MRI-PET的初步应用[1]也应该作为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教案的动态更新和补充就变得非常必要。

1.3传统检查设备和现代影像设备检查技术的合理融合。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下医院正在面临数字化设备的更新,但是设备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部分传统影像设备的继续利用。CR系统与传统X线机的配套使用,自动洗片及于传统胃肠X机的配套使用等都是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当前影像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全面的掌握。

2强化实践性的教学目标[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从教室走向社会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如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充分施展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在工作中适应并融合工作环境,是我们专业老师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见习教学中,充分利用见习医院的优势,让学生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直接面临病人,通过科学的计划、见结以及学生的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临床运用技巧[3]此外,在见习过程中除了要求检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人文主义关怀的发扬,以“病人”中心理念的树立等[4]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社会。教师在见习教学中,可以结合工作经历举很多实际例子,在学生脑中形成很深刻的感性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够跟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5]。

2.2 强化能力和素质,分组、分类别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临床见习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感性认识和掌握。在有限的见习时间内,要每个学生掌握影像检查技术的全部要点是不可能的。如果由代课教师直接一次性带习整个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会降低。在见习教学中,如果将学生分组见习;适当增加见习学时;通过多位带习老师的多次临床带习等方式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的热情,同时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习团队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学生不同特长和综合素质不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能力,在某一方面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情况在感兴趣的小方向自行学习,这样一来,在学习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学生网络应用的普及已经使得早起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变得局限,传统的板书和教材加幻灯片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再适应学科的需要。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辅导教学和网络版的教学课件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在线教育模式已经变得很迫切[6]。结合影像专业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制成网络教学课件。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余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Lynda N Donathan[7]提出在线教育从增加课堂上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反馈等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 学生考核模式设想,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4.1 注重平时理论学习和科室见习质量。以往的考核往往停留在期末的理论测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见习情况没有体现在最终的成绩中,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知识掌握能力,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因此,平时理论知识和见习学习的情况应该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补充不仅可以通过老师带领的小组见习,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学习,直接参与临床服务,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8]。

4.2理论考核全面。 理论考核的全面体现在,不仅要包括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还包括传统的检查技术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的掌握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竞争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4.3分组别的专业技能全面考核。 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本身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学到的知识。因此,专业技能的考核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就必须依靠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在见习时间以及空余时间在临床操作技能的把握。此外,JAY HICKS等[9]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团队协作学习后,学生们能学的更多并且对于互助学习和分组测试更易于接受。在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中,互助式学习和分组测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更加能够提高他们今后的工作技能。在考核中,根据影像技术检查规范要求,以3人为一小组,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单个影像检查的整个流程,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共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学生习惯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良性的教学互动将形成[10],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1世纪医学影像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影像技术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诊断知识,同时必须要同步影像技术的发展掌握影像检查技术技能。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着眼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最新的知识以“活教材”的形式[11]让学生了解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和补充。在临床的教育和培养中,要着眼于当前医疗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走上岗位后能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教学考核的改革一方面是着眼于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是着眼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向结合的考核方式,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能力。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改革任然需要不断的探索的完善。比如在在线教育的具体模式,互助式学习和分组考核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完善。

影像技术教学改革要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实际,就必须努力尝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影像技术人才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Heinz-Peter Schlemmer, Bernd J. Pichler, Robert Krieg. An integrated MR/PET system: prospective applications. Abdom Imaging,2009,34:668674.

[2] 贾景磊,张建林,纪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时间和探索.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2,15(6):275-276.

[3]Ann M. Steves, CNMT, FSNMTS. Improving the Clinical Instruction of Student Technologist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TECHNOLOGY,2005,33(4):205-209.

[4]张俊祥.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安徽医药,2008,12(4) :380-382.

[5]Catherine M Tarcson.Classroom to Clinic.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5):474-476.

[6]Ann Wilkinson, Alison E. While ,Julia Roberts .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ttitudes to e-learning of students in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s: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8,65(4): 755772.

[7]Lynda N Donatha, Micty Hanks. Redesigning Online Course Delivery.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6):589-590.

[8]Alon Seifan, Nancy Kheck, Joshua Shemer. Perspective: The Case for Subspecialty Clinical Learning in Early Medical Education―Moving From Case-Based to Patient-Based Learning. Academic Medicine, 2008,83(5):438-443.

[9]JAY HICKS,M.S.R.S.,R.T.(R). Students’ Views Of Cooprative Learning and Group T- esting.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7,78(4):275-283.

影像技术论文第8篇

龚文(1968- ),男,汉,重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书画。)

(1.重庆师范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重庆 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传统电影理论奠基石的“影像本体论”中影像强调两要素:一是原物必须存在、二是与原物完全一样。但是,到了数字电影时代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其无法解释CGI(计算机生成图像)。作为数字电影时代的“视像本体论”除了兼容影像本体论,还能解释CGI,因而更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影像本体论;CGI;视像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

"Image Ontology" in Digital Film times

TANG ZHONG-hui,GONG Wen

一、“影像本体论”

正如蒙太奇理论成为世界各国主流电影的创作理念一样,以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为代表的一派电影人提出了从艺术本体论到具体创作手法自成体系的一整套美学主张,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45年,巴赞就写出了那篇经典论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并于1958年将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电影是什么》(这已成为电影美学的经典著作)。特别是他创立的“影像本体论”(ontologization of the Bazinian image)已成了传统电影理论的奠基石。

在谈到“影像本体论” 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影像”这个概念的含义。巴赞的原文是image,英法文中的image相当于中文的“影像、图像、镜像”等,其拉丁文有复制、再现之意。Image的基本含义就是图像与原物一模一样。影像这个概念有两要素:一是有原物存在,二是与原物完全一样。“影”顾明思义就是“影子”,是原物的造影,它离不开原物。中文的“影像”含义也只有这一种[1]。巴赞的image基本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影像,因为他明确在前面加了个限定词“摄影”。应该这样说,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20世纪40到20世纪60年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无论电影的产量、观众、影像,还是电影艺术、理念、理论都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巴赞当年提出影像本体论,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为未来的发展寻求支点,建立电影领域的真实美学理论。

安德烈•巴赞在书中提出:“19世纪,随着客观记录视觉形象和声音的技术相继问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象范畴。这些形象与产生这种形象的现实间的关系需要严格加以确定。不从这种哲学角度确定影像和现实的关系,就不可能正确地提出与此直接有关的美学问题。”这种努力就体现在全书的开篇论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巴赞论述的摄影成像的客观性时特别强调“不让人介入”,这为他后来的美学立论提供了哲学依据。接着他就重点论述了影像与现实物的逼真关系。他强调“同一”(欧美语言中为identity),也就强调了两个事物完全相同,在一系列同义词、近义词中它是最强的。由此可以提炼出巴赞“影像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摄影把客观现实中的物体如实地转现到它的摹本上,所生成的影像与被摄物同一。它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它就是这件原物的副本。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从本质上界定了电影影像的逼真性和客观性。他要在影像本体论这块基石上建立他的“真实美学”理论大厦。巴赞认为,由于电影可以“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而影像生成的客观性意味着它“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便可“赋予影像以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电影的这些特质使它具有复现真实的美学意义,这也就是“真实美学”的理论基础。

二、 数字电影时代的CGI(计算机生成图像)

数字电影时代的CGI就是“无中生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广泛运用,CG(Computer Graphics 大陆译为“计算机图形学” ,港台译为“电脑绘图” )也大规模介入电影创作,尤其是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是CG技术的一种实际应用)完全不用摄像机参与便能创造出像影像一样逼真的图像来。可以说,CG技术是可以造出任何人类所能想象的逼真效果,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CGI没有现成图像为底,凭空生成新图像,电脑动画就是一种动态的CGI。电脑动画很快就发展成为CG的一个高级应用领域并在影视艺术领域中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数字化对电影的革命性挑战,应该说其意义上远远超过了当年声音进入默片或彩色代替黑白对电影产生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将不可思议地扩展电影的表现空间的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2]

CG技术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电影制作,电影创作中运用CG技术是个渐进的过程。在1982年夏季公映的两部影片中CGI水平才有进步的提高:首次脱离电脑屏幕而直接成为场景元素,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人们把它们视为最早的CGI电影。第一部是《星际旅行Ⅱ:可汗的愤怒 》 中有一名为“创世纪”的一分钟段落就完全是由CGI组成的。描写一枚携带有生命体的火箭撞向一颗死寂的行星,巨大的火焰熄灭后,低地出现了湛蓝的海水,山涧长出了茂密的火焰,死星演化出了生命。整个段落画面壮观,色彩自然,片中首次采用离子系统(CG中基本造型手段之一)来表现火焰的燃烧。另一部CG电影是迪斯尼投入巨资拍摄的《电子世界争霸战》,片中有15分钟的CGI,描述的真人落入电脑内部的虚拟世界与坏人搏斗,所以有大量真人与CGI背景的合成镜头,CGI场景就有200多个。1985年的《少年福尔摩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的第一个CGI人物(一个画出来的中世纪骑士最终变成了真人)。直到1989年CG电影才最终走向成熟,其里程碑就是卡梅隆执导的《深渊》,片中利用离子系统制作的NTO(非地球生物)造型奇特,它像水一样可以自由变换形体。《深渊》中有一个经典的场面就是:一个NTO进入海底基地,它像一股悬空游动的水流不断变换着形态游向女主角,随后它又变化出一个会笑的水质人脸,背景还能从透明的水脸透现出来,只不过产生了折射形变。其中的水脸特别真实,就像“真有其物”一样,其实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今天的好莱坞,CG特效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一种常规手段。动作捕捉在今天应用也相当广泛,如《指环王》中的人物咕噜,其造型是CGI,但其动作却完全是真人的,是由一个真人演员表演、再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动作移植给咕噜,甚至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也取自真人,最后造就的“咕噜”,形象是虚拟的,动作表情却是真人的。可见,CGI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正如这一行的专家威廉姆斯所说:“现在,艺术家已经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形象了。”

从电影诞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影像本体论”都是符合当时电影创作的实际情况的。然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数字化的神奇发展,CG技术开始大规模介入电影创作,尤其是CGI(计算机生成图像)是完全不用摄影机参与便创造出来的像影像一样逼真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后大批穿插有电脑特效画面的影片络绎不绝地闯入人们的眼帘,影片中那些真的不能再真的物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找不到原物或类似的对等物( 此前电影中的特效画面或用模型、或靠美工;前者有实物,后者逼真度不如实物)。 如《侏罗纪公园》(1993年)中一些只出现局部画面的恐龙多由模型制作,然而片尾相互厮杀、动作暴烈的恐龙则完全是CGI。其形象逼真得如假包换,但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原物,模型和美工均无能为力,惟有CGI才能活灵活现地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搏杀场面。

CGI的问世使几十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影像本体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它们是影像,那被摄物在哪儿?它们与何物同一?或者说它们是何物的镜像?如这些CGI不是影像,那它们又是什么?该如何称呼?巴赞的“影像本体论”适用于整个传统电影领域,然而到了数字化时代它的正确性受到了质疑。我们都知道“影像”具有两要素,无端丢弃其中一要素,那影像也就不成其为影像了( 没有物象,哪来镜像?)。从影像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没有被摄物的摄影,影像就是无源之水。也就是说, “影像本体论”是无法解释数字化电影时代的新事物CGI。

三、 “视像本体论”

理论从来都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当实践突破了原有理论的范围时,原理论的革新也是迟早将会发生的。影像本体论到了数字化时代已显陈旧,学界群体现在必须进行电影电视学界的理论创新,必须创立一个能适应数字化时代新现实、能流畅解释CGI(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新学科体系,这首先便必须创立一个能取代影像本体论的新本体论,因为它是新体系的基石。同时新本体论必须向下兼容影像本体论,也就是说,它必须既能圆满解释传统电影现象,又能完美解释CGI这样的新事物、新现象。

对于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引发的电影理论革命,学界许多敏感的先知先觉者已经有所动作,许多人写文章都点明“巴赞影像本体论已解体”,还有人疾呼“电影技术革命颠覆了传统电影美学”(我们认为“解体、颠覆”有些言重,因为影像本体论对大多数电影还是适用的,只是无法解释CGI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影像本体论出现了裂隙”,需要进行修正、补充)。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见解,遗憾的事,尽管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虚拟美学”等理论名称,却鲜有具体内容,大多罗列些现象、打出了旗号,然后便没了下文,别说理论细节,连框架都没有提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当数字虚拟影像生成技术被美国电影大量使用,并以此为依托,开辟出了新的,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题材领域,人们发出了“后电影时代”来临的呼声[3]。时代正呼唤新理论,电影美学正处于转型期,就像蒙太奇理论造就了苏联学派,长镜头理论火了法国学派一样,但愿CGI能催生一个中国学派。谷时雨先生就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倡导的“视像本体论”不仅修正了影像本体论的缺憾,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因而更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视像本体论” 探讨的是视像(可视图像,即射入人眼的图像,可以是真实图像,也可以是虚拟物像),艺术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既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和时空问题,也就是“逼真性”、“四维性”。逼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实有其物”,即能找出现实世界真正存在的原物,能将两者加以对比判断逼真与否;另一类就是“虚有其表”,即现实中不存在对等物,但究其实质,它仍然是现实世界某一事物的变形产物。“四维性”即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四维,还指其载体要能根据叙事的需要,可以在四维的双向度上自由地延伸、缩放和切换。四维性很重要的,视像艺术的许多艺术效果(如摇、拍、推、拉、蒙太奇等)的获得都取决于这种转换的可行性和自由度。其实就是视像艺术的运动性,也就是艺术形象在四维时空中的动态变化。

“视像本体论”是数字电影时代的重要尝试,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影像本体论和视像本体论做一比较。巴赞时代只有两种图像生成方式:手绘与摄影,摄影影像具有最高的逼真性――同一性。而视像本体论将图像的逼真度分出三个层次:写真、留真、和仿真。其中的留真完全等同于影像本体论中的同一性;写真就是巴赞所说的“较低级”手绘图像。其中仿真是信息时代新开发出的第三种图像生成方式――CG(计算机图形学)的产物,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逼真程度在人的视觉感受上和影像一样,然而它又不一定像影像那样具有现实的对照物。影像是机械装置遵循自然规律客观生成的,而仿真视像则完全是人借助电脑虚拟生成的,是人的主观产物。两者唯一相同的是它们的衡量标准,即都必须在视觉感受上的高度逼真。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还有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它只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影像在视觉形象方面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完全没有涉及其与四维时空的关系,没有论述影像在四维时空中的变化(没有阐释影像的运动性)。巴赞在文中予以考察的是静像(绘画和照相),但却不加说明地推延到动像(“摄影”一词既包括静态的照相,又涵盖动态的电影),于是影像的运动性就这样令人遗憾的被他忽略了。然而他依据影像本体论建立的电影真实美学主要论述的却是影像的动态真实,这不能不说是个重大的缺失。而视像本体论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力求从本体论的层次来定义影像的动态真实,即为影像记录的时空变化(如镜头的切换、蒙太奇的生成)留出理论阐释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影像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艺术媒介;风格;稳态叙事;动态叙事

《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一书中,影像系统被分为六大影像系统。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建立在电影的媒介特性――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以艺术媒介决定论来建构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从电影本体的角度对影像系统的风格进行终极探讨。

一、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

何为风格?风格是主观唯心的,又是个人化的。这与艺术媒介的表现主体――艺术家在表现媒介上达到了一致,即以运动的声画影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反应。大卫・波德维尔认为:“风格指的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1]这里,风格作为创作主体使用电影技巧的技术形式而存在。风格是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到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是主观艺术创作与客观技术相结合的结果,从而达到电影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上的综合表现力。

何为艺术媒介?“艺术媒介就是某门艺术的表现媒介,并且在艺术的意象传达中起决定作用……影视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2]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需要观众对“运动的声画影像”进行整合,才能完成影像系统风格特征的确立。电影媒介决定了电影的根本任务是叙事,进一步地,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取决于电影叙事的刺激时间与表现空间。假如事件过程可通过长时间的流动变化来达到目的性的空间动态行为,那么叙事的动态行为必定与时空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但是在电影有限时间中,它要求主要人物必须重叠、集中,并且通过矛盾冲突彰显人物之间内在差异,创造人物活动的叙事时空。在这种流变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稳态叙事,即在连续性的时间流变里,形成他者的主观叙事表现空间;二是动态叙事,在具有周期性的时空流变中,并不破坏故事本身,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的叙事线性反应链条。因此,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必须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从而决定了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是稳态的还是动态的。

当然,在较长的时间流动变化中所产生的空间动态行为也可以是无目的的,即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也可表现为排除在叙事机制之外的反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时空流变特性,即使是被拼贴起来的,同样可以形成主观情绪化的表达,并在时空流变中形成影像系统的风格。

二、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以艺术媒介论为基础,在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表现媒介上,观众通过一般现实逻辑对表现媒介进行自我解读,并产生认同。另外,镜头和剪辑作为电影技巧的技术性存在,对影像系统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影像系统以一般现实逻辑为中心向两极扩散,由此形成了三种风格特征。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可归结为: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影像系统一旦脱离一般现实逻辑,走向抽象化的电影表达,就开始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达,尤其是抽象影像系统借助过度曝光和直接绘制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情绪化的表达,就使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走向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其中稳态叙事与动态叙事都是建立在一般现实逻辑基础之上的,两种风格形态的表现形式走向两个极端,前者为原生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后者是一般现实逻辑下的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创造。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特征。

(一)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稳定叙事一般为日常生活段落,并不打断时空建构,在原生现实的时空流变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这时的影像系统走向了一种极端,即打破故事桎梏的纪录片方向,这种风格的电影叙事表现为稳态的叙事风格特征。于是真实成为至高无上的美学追求,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理论奠基人:巴赞与克拉考尔。

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真实,[3]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基本上以单个镜头表现画面的含义和表现力。《水浇园丁》中,一个小男孩踩住了园丁的水管,当小男孩快要跑出画面时,就恰巧被园丁抓住,园丁打了小男孩的屁股,小男孩出画,园丁继续浇水。这样,单个画面的表现信息就增强了。若小男孩跑出画外,单个镜头的表现力就不饱满了。巴赞的完整真实是在时空流变的线性结构中形成的,这种时空流变与原生现实息息相关,从而奠定了纪实美学的艺术理论基础。巴赞以其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理论著称。电影《纯真年代》片头以一个主观长镜头来展现宴会场景。当男主人公纽伦走进宴会厅,以频繁的摇移以及360度的旋转镜头来取代单个镜头分切,将整个上层社会的奢华展露无疑。即使男主人公被跟丢,也并未打破整个行为事件的流程,而且十分清楚地交代了场景与人物,时空的流变在这里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一部好的片子常常会把电影作为一扇厚厚的玻璃窗,从玻璃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深度的再现。电影技巧的运用可以大大强化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在透明与暧昧多义的影像中进行自我反思与主观评价,当然这些电影理论的应用必须遵循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以期到达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从而形成电影的艺术风格特征。它们的意义在于,诸如在镜头、造型、构图、色彩、光线在内的影像系统的构成元素被纳入电影时空流变的同时,这两种电影技巧对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也实现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巴赞满腔热情地宣告: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绝对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了表现手段的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胜利发展,扩大了风格化的范围。”[4]无疑,这种对“真实”的美学追求在表现媒介上扩大了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范围,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这一风格特征的形成。如果说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话,那么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他把照相性作为电影的本性而存在。他并不排斥精神世界的时空流变。这种稳定叙事的风格特征在纪录片的物质世界与造型表现两个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

(二)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

动态叙事会在建构时空顺序的同时结构故事,这就形成了影像系统的经典风格特征。在一般现实逻辑下,这种逻辑是成立的,并且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仿真现实。

在具有周期性时空流变的动态叙事中,电影的表现媒介成为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对象,在具备了个人风格的同时,也创造了适合观众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而讲故事的方法、形式被自动隐藏。形式虽被忽略,但故事是自动呈现给观众的。电影的表现媒介是通过观众的感官来传达的,形式结构的自我隐藏,大大减弱了观众的接受过程,这是因为观众在一般现实逻辑下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应能力。以《霸王别姬》为例,观众往往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个故事链条总结,那么他们对故事整合的结果一般为一代名伶程蝶衣与段小楼如戏“霸王别姬”般的一生,但是观众往往忽略这个故事是以“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来讲述故事,其中又以政治事件为背景作为贯穿故事发展的线索。

另外,作为动态叙事的一般现实逻辑,由于受时代、民族、地域的影响,形成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不论是以具象物的象征意义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真实影像系统,还是以非现实化叙事机制、非现实时空建构的象征文化影像系统,还是作为特殊文化学说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以有神论建构的神化影像系统以及兼容式影像系统,它们都以一种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进行叙事。尤其是特殊文化影像系统,它的一般现实逻辑是特殊文化学说,观众只有在知道这个学说,并把它作为一般现实逻辑的元素而存在时,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才能成立。于是,在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的前提下,形成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动态叙事特征。

(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风格特征在实验性、先锋性的电影创作中比较常见。例如,以“运动的线条”为表现媒介的纯电影,追求形式主义的风格与情绪化的个人表达。这种形式主义的现实是创作主体主观创作的现实,即创真现实。这种创真现实的风格特征是反叙事的、情绪化的。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把杂耍蒙太奇理论推上了情绪剧本理论的极端。这种反对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的形而上的形式主义创作与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直观表达相冲突,使得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形式主义的主观情绪化表现只能用于华彩片断或将合理内核用于叙事,并不能贯穿整部影像系统,当然这是主流电影无法继承的。种种弊端导致具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特征的抽象电影无法存活,当这种形式主义的情绪表达发展到极致,只能以另一种形式―― MTV、戏剧等依附于电视或网络而存活。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作为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使其有别于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其他影像系统,但是这种影像系统的存在终究只能停留在实验性的支离破碎阶段,不具备叙事功能就意味着不易被观众理解,自然也会导致这种影像系统的消亡。

总之,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三大风格特征构成了影像系统风格的一般特征,后者为抽象影像系统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而前两者作为其他五大影像系统的一般风格特征是以一般现实逻辑为前提的,具有共通性。

三、结语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论是建立在艺术媒介论的基础之上的,且依附于电影技巧而存在的,而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风格形态又是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的。对于电影,我们不能把电影艺术与电影技巧分离开来。否则,就会导致对诸如包括影像系统风格在内的理论的误读。因此,作为电影人,在电影的时空流变中,只有将艺术上的主观表达与电影技术的技巧形式相结合,才能确立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从而实现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 黄琳.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3]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 崔君衍.《电影是什么?》宣扬了什么?――纪念安德烈・巴赞90诞辰[J].当代电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