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呼吸的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2 19:03:01

呼吸的作用

呼吸的作用第1篇

呼吸作用的条件是需要不同的酶催化。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的共同特征。

呼吸作用意义

第一,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第二,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同时,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平衡。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第2篇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呼吸机;辅助呼吸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30-02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类在临床上极为危重的疾病。它可以又严重感染、外伤,大面积烧伤,大量出血、中毒等疾病引起,在临床上有相当高的死亡率,正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提高,呼吸机辅助呼吸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MODS的治疗中。本文笔者就收集了在我院ICU就诊的MODS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了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前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说明该项技术在MODS中应用的价值。现将我们收集统计的结果作如下总结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了2007年5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在我院ICU就诊的72名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病人51人、女病人21人,年龄分布在25-57岁之间,年龄平均35.4岁。病因:复合性外伤12人,大量出血7人,重度肺部感染49人,大面积烧伤4人。

1.2 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指征:收住ICU6~24 h或手术后6-12小时发生呼吸困难,通过高流量给氧治疗2 h后,血氧饱和度依旧无法达到90%,动脉血气测动脉血氧分压无法达60 mmHg,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50 mmHg的同时血液pH值小于7.20。

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机械通气模式设定为:SIMV+PSV+PEEP。初次通气时间保持在2 h以上;3 天内保证每天通气量达8 小时,然后逐渐降低通气时间;治疗一周为一疗程,共观察一个疗程。呼吸机的连接方式:气管切开置管28例,经鼻气管插管44例。

1.3 观察和检测指标:观察呼吸机辅助呼吸3天和一周后,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情况,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按照以下指标判定治疗的效果。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无效:症状没有缓解,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用软件SPSS18.0分析上述得到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以P小于0.05判断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辅助呼吸一周后的疗效:呼吸机辅助呼吸三天后,根据前面叙述的指标,判断为显效的患者17名、有效的患者41名,无效的患者14名;显效率达到23.6%,有效率达到56.9%。呼吸机辅助呼吸一周后,根据前面叙述的指标,判断为显效的患者37名、有效的患者28名,无效的患者7名;显效率达到51.4%,有效率达到38.9%。运用SPSS18.0 非参数秩和检验得到呼吸机辅助呼吸一周后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都要明显的优于辅助呼吸三天后的患者(P小于0.05)。

2.2 辅助呼吸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呼吸机辅助呼吸前,血氧饱和度平均达到88.4%、平均呼吸次数32.2;呼吸机辅助呼吸三天后,血氧饱和度平均达到98.1%、平均呼吸次数24.8;呼吸机辅助呼吸一周后,血氧饱和度平均达到99.2%、平均呼吸次数21.5。经SPSS18.0分析后,可知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次数逐步减少、血氧饱和度不断上升(P小于0.05)。

3 讨论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人体在遭受到极为严重的创伤24小时以后,同时或序贯地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器官发生了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1]。在MODS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呼吸系统功能首当其冲的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害[2],那么对于呼吸道症状的治疗在MODS的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医疗技术[3],它为临床上治疗呼吸系统的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通气量和适宜的通气速率,为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4]。

通过我们的研究,在给予MODS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各类症状都有一个明显的好转。在辅助呼吸三天和一周这两个时间点,与辅助呼吸前相比,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都显著下降,而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断上升、有很多患者达到了100%。其中可以看出,在辅助呼吸的一周后和三天后相比,心率和呼吸频率还是有一个下降的;但是由于在第三天的血氧饱和度就已经达到了98.1%、所以在第七天上升的幅度就没有那么明细。这就说明患者的血氧情况在第三天已经得到了纠正。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辅助呼吸第三天和第七天时患者的疗效,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患者在第七天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都是要高于第三天的,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吸机辅助呼吸正在逐步改善患者的症状。

由此可见,呼吸机辅助呼吸对MODS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家胜,崔杰荨.影响MODS救治成功率因素的临床研究[J].急诊医学,2000.9(4);242-244

[2] 何旭,肖声平,周小春.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0例危重症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0(6):358-359

呼吸的作用第3篇

一、 立足必修本,构建章节内部知识结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轮复习,必须紧依大纲,建立牢固的章节内部知识体系,同时填补知识漏洞,将该补充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补足。另一方面,以各种生活、生产等方面出现的相关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考中基于能力立意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在复习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复习思路及方法

对于光合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过程、条件、反应式、细胞学基础、意义等内容;而呼吸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呼吸作用的类型、过程、条件、细胞学基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方式、意义等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尤其是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更显复杂。所以,可以采取“先分后合”教学思路,即先分别复习两个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再探讨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综合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复习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讲解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模式:多媒体直观教学与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展示过程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展示,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是学生从中获得“效益”的关键。应当符合学生心理顺应过程,即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换句话说,教学过程应当具有逻辑性。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可如下组织和展示:

(1) 复习光合作用生理过程

首先,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像(或动画),可以提取出学生原来建立的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象,巩固所学知识,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接着,从图中分析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以及限制和影响光反应、暗反应两个过程的各种条件;

然后,分析并总结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通过提问设疑,建立与其他章节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和提醒必须注意的细节。

(2) 复习呼吸作用生理过程

首先,分析教材中的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并通过设问理解有氧呼吸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H2O的利用和产生阶段、O2的消耗阶段、ATP的产生阶段、各阶段所进行的场所等内容;

接着,投影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然后,投影无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及过程,并与有氧呼吸加以比较;

最后,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3) 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针对代谢类型、进行部分和场所、条件、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等区别及联系以表格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针对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分析CO2和O2的变化、有机物的变化,外界条件和原料发生不同改变时的相应变化等比较复杂的问题。

3 教学主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建议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多方面的优点:

第一,直观形象,如果设计动画,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第二,节省时间,这里的“时间”是指教学时间,不是备课时间(备课时间可能多得多),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第三,缩短差距,因为多媒体直观性较强,可以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便于差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很容易建立“超级链接”,可以将不同内容进行多维联系,这是其他手段很难实现的。等等。

最大的不足:备课艰苦,所花时间很长,这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但有一个办法――就是网上“下载”。

4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例一】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不给光照,CO2的含量每小时增加8mg;如给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据实验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葡萄糖30mg。请回答:

(1) 上述条件下,比较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的。

(2) 在光照时植物每小时葡萄糖的净生产量是mg。

(3) 若一昼夜中先光照4 h,接着放置在黑暗的条件下20 h,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分析】

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不管有无光照)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只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们把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如果我们在测光合作用速率时,同时测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观光合速率上去,则可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总光合)=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体可表达为:

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观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同样也可将上述公式推广到氧气和葡萄糖,则得相应的计算公式,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求解】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题意可知,光照时葡萄糖净(表观)生产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时产生的真正的(总的)葡萄糖量减去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与CO2量求解有直接关系,可通过CO2量的变化推测有机物(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1)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真正产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从上面计算结果可知,植物真正产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实际上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只减少36mg,还有8(44-36)mg的CO2来自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与题目交待的不给光照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该条件下,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的CO2的量是8mg,计算出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量。

根据题意,植物每小时真正

(总的)能产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则净生产量为24.5(30-5.5)mg。

此问题,还可以根据CO2的实际减少量来计算,题目交待在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这是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无关的,减少的CO2已作为光

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净产生的葡萄糖,具体计算如(1)。

(3)根据上述(1)(2)的计算结果,可知一昼夜(24 h)中,4 h制造的葡萄糖总量为4×30=120mg,消耗总量为24×5.5=132mg,两数说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或者先计算4h产生的葡萄糖量为4×24.5=98mg,再计算20 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0×5.5=110mg,然后再比较这两个数据,可得出同样结论。

二、 围绕必修本,讲解选修本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构建背景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选修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C3植物和C4植物、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必修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加深的,在讲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大纲,注意讲解的层次与深度,不要讲得过宽、过多、过深;

2 注意与必修本的相关内容加以比较学习,建立知识联系;

3 尽量用多媒体以图表等形式概括相关内容,简化记忆内容与形式;

4 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表达的简洁性、逻辑性与严密性;通过图表识别与判断,训练抽象概括能力、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以学生为本;注意情感与反应,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然,这不是仅在此章节才需注意的。应当说,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贯穿教育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了兴趣,教师只能唱单簧戏,等于没上课,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啦。在教育与教学之间,我有以下观点:

1 不一定要有专门时间才能进行教育,教育可以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是在课堂的提问、设问、解答、辅导中,甚至是在不经意的一两句话语中。

2 教师本身应有热情、激情。教师走进教室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一节课的整体效果,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情感是风向标,可让学生感受着上课的阴晴雨雪,学习的轻松与凝重。那么,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可能来自责任感、事业成就感和外界环境氛围的感染,但有一点还得来自对课的精心准备。

3 教育与教学并重。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学不学的问题,教学是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和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

呼吸的作用第4篇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0

【摘 要】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的方法在临床上可以保证呼吸系统的不同作用,合理的雾化吸入临床操作手法,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可以加深药物浓度的病灶针对性治疗,保证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的良好雾化效果,本文将针对临床中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相关呼吸类系统疾病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比较氧气压入式雾化、超雾化控制压缩控制治疗的方式和相关作用,从而分析未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从而加深医生研究工作者与患者对于雾化吸入方法治疗的研究性,保证相关系统的有效治疗过程,提高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雾化吸入; 呼吸系统; 临床

雾化吸入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较好的采用药物化痰、消炎的方法治疗呼吸类系统疾病的方法。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直接将药物送达病灶,从而提高治疗病灶药物接触性浓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低药物对于其他机体病灶的毒副租用。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液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患处,效果较为明显,局部性的药物浓度增高处理,可以避免全身性激素反应,治疗患者只需要被动的接收,完成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加深药物的有效性治疗和控制。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已经普遍的使用于各类的呼吸类系统疾病中,越来越多的呼吸类问题治疗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来完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雾化吸入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确定,本文将针对三种常用的临床雾化吸入方法进行介绍,从而认识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从而加深医学领域关于更好的雾化治疗方法的研究。

1 雾化吸入的常用临床呼吸系统治疗方法

1.1 超声式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超声式雾化治疗的方法通过应用超声波的能力,将相关治疗药物以细微的方法由呼吸道吸入体内,从而达到患者病灶,从而完成治疗的目的。超声式雾化吸入具有雾化量可以调节,雾化滴的比例均匀,在雾化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加湿和加温深,提高雾化通气的功能效果,有效的控制支气管相关炎症,从而更好地完成超声式液体游离入体内病灶,从而空气离子的相关作用。由于超声雾化过程中会造成药物鼻咽腔内的沉积,从而可能破坏药物的结构,影响雾化过程产生的热量,降低药物到达病灶的浓度。因此,控制超声雾化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雾化过程,从而逐步的保证药物浓度完成临床呼吸系统的有效治疗。其作用在于可以加强咽喉炎症、气管炎症、支气管炎症、毛细血管炎症以及肺炎等慢性类的呼吸系统的治疗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完成相关呼吸系统产生慢性肺心病、肺结核等疾病问题的治疗和控制。

1.2 氧化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氧化式雾化吸入的方法通过药液在氧气的气流变化中逐渐形成雾化状态,让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的一种治疗方法,将细微的药液转变成气雾形态随氧气吸入呼吸道,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的治疗效果的目的。氧化式雾化的优点是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可以对雾化量的大小、均匀程度进行系统的有效性调节,药液可以随着患者的呼吸道直至支气管患处和肺泡中,从而达到消炎病灶、镇咳祛痰、消除支气管痉挛情况,改变整体通气的功能效果的目标。氧气雾化吸入以氧气为主要的气源,氧气流量可以控制呼吸道接触药物浓度的情况,从而保证呼吸道对于病灶感染情况的有效性治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需要保证雾化的药液浓度较高,相对的分析颗粒较小,从而有效的控制化痰效果,不易发生因患者的呼吸道刺激造成呛咳的反应,这种操作方式较为简便,患者对于这种雾化方式易于接受,没有副作用,得到临床反馈的较好评价。

1.3 空气压缩雾化治疗临床呼吸系统

空气压缩雾化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对压缩空气的方式加强药液的雾化效果,从而得到充分的吸收。压缩后的雾化的分子极小,患者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容易的完成药物的进入,从而使雾化液进入,仪器控制雾化和吸收的效果,从而提高药效。临床上常用的空气压缩雾化仪器较为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方便患者随身携带,保证要口腔、咽喉部位药物的整体沉积面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保证雾化药物颗粒的大小程度均匀,保证对病症的效果。空气雾化压缩的吸收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效果较为显著,副作用较小,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儿童的呼吸道治疗中。空气压缩雾化的方法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直接,全面,副作用小,比口服药物的效果快,与超声雾化方式相比更易于儿童接收与配合治疗。

2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相关问题的临床未来发展

雾化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问题会为治疗呼吸系统的相关疾病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诱导性痰检,支气管镜像检查、辅助性肺心病的右心衰竭检查,急性的哮喘病症的治疗等。采用雾化的方式加强相关病症的有效控制和良好治疗,加强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呼吸系统的临床研究中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改变了原有的给药方式,通过直观合理的方式完成药物控制,操作简单,副作用低,对于慢性肺心病疾病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从而完成雾化系统的相关治疗方法。未来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将在医疗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赫考维茨著, 海涌等译. 呼吸系统[M].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901:25-112.

呼吸的作用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呼吸;身韵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1-01

舞蹈中呼吸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巧,其比一些动作还更具有挑战性,人们常说形体对于舞蹈演员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舞蹈表演除了具有优美的舞蹈动作外,更应注重情感的表达,而这就需要呼吸来凸显。因此,正确把握舞蹈呼吸,对于古典舞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呼吸在古典舞中的内涵与作用

(一)呼吸的内涵。古典舞是我国舞蹈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具有古典风格的舞蹈。近些年来,经过数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创造了一套古典舞教学方法,即身韵教学法[1]。身韵教学法使得古典舞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确定了其在我国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古典舞的核心在于“精、气、神”,其中的“气”也就是呼吸,其在古典舞中具有重要作用。身韵是古典舞的核心,因此呼吸的训练对于舞蹈者身韵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在任何一个舞种中,呼吸都需要与舞蹈动作相结合,舞蹈动作需要用呼吸带动肢w动作的完成,从而表现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作为一名舞蹈家,呼吸是重要的训练内容。舞蹈是利用人体动作完成的一种艺术,其需要通过肢体有规律、有节奏地变化,而这些需要通过呼吸的长短、快慢和轻重来调节,其与舞蹈者的舞姿动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每一位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用意念来调节自身的呼吸,从而带动动作的变化。在舞蹈过程中,不能生硬地用胸腔来呼吸,要保持胸腔的平稳,而腹腔则要保持不紧张也不疏松的状态,才能够自如地做出表演动作。由慢而快、由快而慢,从舒缓到刚劲,用呼吸来控制动作的变化。

(二)呼吸的作用。呼吸在古典舞中更是有重要的作用。古典舞是来源于我国传统戏曲和武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创作后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艺术[3]。古典舞所讲究的“气”实质上就是呼吸。古典舞中能否保持呼吸的平稳是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典舞蹈表演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控制好呼吸的平稳,能够保持动作之间衔接的连贯性,从而帮助舞蹈者更加有效地做出各种动作。例如古典舞中常用的动作“穿手”,当手臂向上举时,需要用吸气来带动动作进行,而在做出穿的动作时,就要吐气,从而贯穿动作的全过程,保持动作的连贯性。若没有控制好呼吸,则做出来的动作非常死板、生硬。身韵美一直是古典舞的追求,而韵律又需要通过呼吸的控制才能表现。

二、呼吸对古典舞身韵的作用

身韵包括直观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提沉是身韵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于其他要素起着连贯的作用,提沉呼吸与自然呼吸有较大的区别,并且经过艺术家们的总结与归纳已经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呼吸方法,其对身韵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提沉是指呼吸运动的变化,在做“提”时,要求气息向上走,腰椎不断拉直,身体保持直立状态;在做“沉”时,气息下沉至丹田,在此过程中腰椎要不断向下压,胸部保持微含的状态。在做“提沉”训练中,气息要保持均匀状态,不能突然用力呼吸或用力吐气,呼气、吐气速度和力量要保持一致。

身韵的内涵是动作神韵和节奏韵律,包括了呼吸、神采等方面,古典舞中最突出的审美价值在于身韵。在古典舞中,“身”与“韵”是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身韵包括了神态、力度、韵律这三方面。神态是指舞蹈家的内涵与气质,任何表演缺乏了内涵,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古典舞中神态是可以训练,可以感觉的。而呼吸对于舞蹈家性格变化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的变化可以通过呼吸的快慢、长短以及强弱来调控的。力度是指动作的层次与力量。在古典舞中,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用力方式,对于力量的把握需要恰到好处。舞蹈者若不能控制动作的力量,也就无法表现动作的层次感,对于一些动作技巧也就无法有效掌握。韵律可以从舞蹈的“顺”表现出来,这种“顺”是从舞蹈的衔接所表现出来的。舞者只有通过保持呼吸的平稳,才能够自然地呈现出来,保持动作的连贯性,给人一种韵律的享受。

呼吸对古典舞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呼吸对于古典舞身韵也有重要的作用,其与古典舞动作有密切的联系,能够赋予舞蹈更丰富的情感,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也给予古典舞更丰富的生命力。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呼吸训练,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用呼吸带动动作,表现舞蹈美感,塑造丰富的舞蹈形象。

三、结束语

文章首先针对呼吸在古典舞中的内涵与作用展开讨论,然后阐述了呼吸对古典舞身韵的作用,旨在提高古典舞中呼吸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国亮.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呼吸技巧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23(3):154-155.

[2]鲜莎莎.试论古典舞基训中呼吸的重要性及意义[J].学园,2015,43(23):123-124.

[3]刘洋.试论呼吸技巧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6,36(4):62-64.

呼吸的作用第6篇

我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是朝鲜人在中国生活定居后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把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融入到了民族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传播着朝鲜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自然呼吸与艺术呼吸

呼吸是人的“生命线”,通过自然呼吸促使心脏跳动、血液流通,这是维持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

而艺术呼吸则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语汇以内涵,赋予舞者肢体以生命。使观者和舞者之间真正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融。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客观现象,在舞蹈中它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西方的芭蕾舞还是我国的古典舞对于呼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我国的各民族舞蹈中,对于“呼吸”的处理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朝鲜族舞蹈中,对于“呼吸”的处理和运用更是复杂多变,也正是因为这样,朝鲜族舞蹈的韵律才有其特有的风格。由此可见,“呼吸”在朝鲜族舞蹈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选取几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节奏作以阐述,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以及其对于朝鲜族舞蹈的意义。

三、朝鲜族舞蹈的呼吸特点

在朝鲜族舞蹈的呼吸中有长呼吸和短呼吸之分,但也可以按作品的需要,划分为内在呼吸、外在呼吸、心理呼吸等。长呼吸意味着呼吸的持续,一般是在一个节奏中用一次呼吸做动作而形成的呼吸;短呼吸是在一个节奏内经几次呼吸段落而形成的呼吸,并将几次呼吸作为统一体而有机地相连接;内在呼吸是指以极为短促而静的呼吸颇有连接性地处理含蓄感情的呼吸;外在呼吸是指从视觉上体现的十分明显的呼吸;心理呼吸是在塑造特殊形象时用于造成精神紧张或集中精神为目的的呼吸,因为这一呼吸通常是艺术性地处理生理性的呼吸,所以也称艺术性呼吸或形象性呼吸。除此以外,还有顿呼吸、连呼吸、浅呼吸、脆呼吸、跳呼吸、浮起呼吸和抑制呼吸等等。在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长短快慢、抑扬顿挫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古格里柔韧优美、情绪饱

满;安旦欢快活跃、意气风发;沙尔普里安静典雅、节奏抑扬;晋削深沉缓慢、庄重刚毅等等。

四、“呼吸”在朝鲜族舞蹈作品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朝鲜族舞蹈端庄稳静、柔美典雅、轻盈含蓄、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如柳丝、静如鹤立”是其风格特点的形象描述。如何将动与静在舞蹈中融会贯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呢?这就要靠内在的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由呼吸来带动身体的起伏在不同长短节奏中,形成柔韧性律动、含蓄性律动、顿式律动和弹式律动,其中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则是柔韧律动,也可以说成“粘劲儿”和“连贯性”。“粘劲儿”是构成朝鲜族舞蹈韵律的核心,是一种柔韧的力量,由呼吸带动,既彼此粘接,又彼此对抗,是由内发于外,又由外回收于内。这种动律将温顺、细腻、优雅、祥和、缓慢、持重等诸多情感内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围、拧、含、曲、圆的形态上体现出和谐、起伏、张弛、谦让和含蓄的审美特征。呼吸与舞蹈者的意念是紧密相连的,在呼吸的同时,通过舞蹈者大脑高级神经的活动用“呼吸”去指挥动势完成动作,动作必须听从舞蹈意念的支配。也就是说,表演者把曾经经历或感知积累起来,以联想的方式,借助于想象,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和情绪的需要,在自身内心形成特定的呼吸,用呼吸控制节奏、把握节奏进而展现出动作的舞姿、气质、情感,形成优美的韵律风格。从最传统的朝鲜舞到今日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剧目,“呼吸”在朝鲜舞表演中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五、呼吸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朝鲜族舞蹈的教学中,初学者第一个接触到的朝鲜族动作就是朝鲜族舞蹈中的呼吸。朝鲜族舞蹈中的呼吸不同于一般舞蹈中的呼吸,它的呼吸是在充分体现节奏的律动、强弱和速度的同时,为表示一个节奏和节奏内部中呈现的段落而用的呼吸,以及体现在每一个节奏的情绪之高低所进行的呼吸。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正常的呼吸,在学习时,从“气起丹田”的深呼吸开始,整个呼吸过程由意念控制着,让这一呼一吸的过程贯穿于全身,使动作具有连贯性和起伏性。在训练中,无论是蹲式的起伏训练,还是步伐、手臂的训练都是由呼吸带动。从最基础的开始,先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和呼吸完成;准备时在半蹲上,先快吸入半口气,同时膝盖配合吸气向上延伸,然后呼吸瞬间停顿。这种停顿正是朝鲜族舞蹈过程意安排的,一刹那的“煞住”的间歇中,把存留的后半口气慢慢吸入,膝盖随之伸直;吐气时要求与呼气一样,膝盖弯曲快吐气、屏气、慢吐气。在这种呼与吸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刚与柔、动与静的鲜明对比。正是在由刚转柔,由动入静的瞬间,体现出朝鲜族舞蹈的柔韧性和收放性。节奏的呼吸中还包含了很多复杂而又丰富的呼吸,只有让这些“呼吸”与舞蹈动作水融、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的体现朝鲜族舞蹈的舞性。

呼吸的作用第7篇

人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啜泣,哽咽时锁骨和上胸部位的呼吸方法,但这种方法气息太短不易歌唱。第二种是普通的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虽然吸的很多,但呼吸的时候仅仅靠肋骨及胸部的肌肉收缩,控制力差,限制了演唱技巧的发挥,尤其是到了最后就像是泄了气的气球,此时再想做个渐强或者是唱个高八度的音就很困难了,因此专业歌唱中不采取这种方法。在初学的阶段,由于对歌唱中呼吸的陌生和呼吸时的心理紧张,导致身体紧张,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使用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来控制呼吸。第三种是婴儿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早年来我国讲学的意大利声乐专家基诺・贝基就十分强调腹式呼吸的优越性,认为使用腹式呼吸是获得漂亮声音的关键。他曾经说过“我倾向于腹式呼吸,因为它接近自然。”第四种是横膈膜来调节呼吸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吸气多,换气快,气息大小和变化自如,因此歌唱家多采用这个方法。

每个人在初学歌唱时,对于气息在领会及其运用上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充分理解掌握后,对声乐演唱会有很大好处。用强调气息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副作用较少,而且是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的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与之相反的是,片面地从生理上强调某个部位,训练某个局部的肌肉,这就破坏了学生整体的歌唱状态,脱离了气息的支持,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头、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那就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越紧张、越僵硬”的副作用,以致事与愿违。如果长期忽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训练局部肌肉的作用,即使是练出了洪亮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声音。因此,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音的好坏。由此可见,气息是声乐的基础,气息的训练在歌唱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气息究竟该怎么用才是正确的?

歌唱中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歌唱时气息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或是总感觉“吸着唱”。例如:《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说到“唱高音时,软口盖是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着唱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千万不能抬过了头,那么搞,声音肯定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唱高音时,不能忽略气息的支持,(“吸着唱的感觉”),这种吸的感觉有“漂浮的感觉”(“含蓄的力量”),否则腔体撑的过大失去弹性,无法自如运用气息,导致声音发僵。歌唱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声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来使劲推声音。举个例子,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上面放个球,水好比呼吸,球好比声音,球(既声音)应该稳稳地伏在水面(呼吸)上,而不是去用力压水,使水顶这个球。”由此可以明确:歌唱时不要用气推声音或是送气、给气等等。凡是这么做必然导致“憋气”“泄气”现象发生,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送气给气,都必定给气流造成一定的空气压力,造成喉咙收缩,导致后部肌肉紧张,无法正常发音。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发声器官――声带在受到气息冲击时,喉咙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打开,而是为了保护声带不受到打击而变得紧张狭窄。因此,声带在这种非自然的状态下很难正常发声,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是苍老的,嘈杂的音色,而且唱出的音不是音不准就是到高音时破嗓。长期用气息冲击声带,就会使得声带产生器质上的损坏,例如: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等。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气息,而且要充分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的呼吸器官(包括横膈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因此,芦老师(陕西师范大学芦康娥教授)总是告诉我说,“感觉腰是有力的,微微扩张的,能支持住的”“感觉自己的腰部像个轮胎”。这种感觉会使歌唱处于一个舒服的歌唱状态:喉咙松弛,不会挤、卡、压等紧张感觉;有效地避免了压胸而导致的胸僵、下巴紧张、牙关打不开;能感觉到身体中的气柱、通道、膨胀的感觉。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歌唱中放松与通畅的感觉。

呼吸的作用第8篇

【知识考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及无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即有氧呼吸:C6H12O6+6O2+6H2O6C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解析】首先第一步应仔细阅读题目,提取有效信息“植物种子”“底物是葡萄糖”,那么既然是种子就不需要思考光合作用的问题了,底物既然是葡萄糖就可以按照常规的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第二步应仔细看所提供的表格,试图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来攻破此题。

从表格中可知,在a条件下,种子呼吸并不消耗O2,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那么所释放的10CO2全部来自于无氧呼吸。种子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是C2H5OH和CO2,因此没有乳酸产生,A错。

在b条件下,种子呼吸消耗3O2,按照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3O2可产生3CO2,而种子却释放了8CO2,那么其中5CO2则来自无氧呼吸。按照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3CO2对应着消耗了C6H12O6,即有氧呼吸消耗了C6H12O6。按照无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5CO2对应着消耗了C6H12O6,即无氧呼吸消耗了C6H12O6。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B错。

在c条件下,种子呼吸消耗了4O2,按照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4O2可产生4O2,而种子却释放了6CO2,那么其中2CO2来自无氧呼吸。纵观a、b、c3条件下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量,可知c条件下的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量少,无氧呼吸程度确实弱,但是不是最弱还不敢确定,因为还不知道d条件下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量。

在d条件下,种子呼吸消耗了7O2,按照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消耗7O2可产生7CO2,而种子只释放了7CO2,由此可知在d条件下,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D对。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C项,纵观a、b、c、d4个条件下,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分别为10、5、2、0,O2的吸收量则分别为0、3、4、7,对应的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分别为0、3、4、7。由此可知在c条件下,无氧呼吸不是最弱,最弱的应为d条件,C错;还能得到一个结论:随着种子吸收O2量的逐渐增加,有氧呼吸作用强度越来越强,无氧呼吸作用强度越来越弱,直至完全被抑制。

【答案】B

【解析】此题在1题的基础上,将表格变为柱状图。以表格中a、b、c、d条件下的O2吸收量(即氧浓度)为横坐标,CO2的释放量为纵坐标,画出柱状图。用“非绿色器官”替代“种子”,以排除光合作用对本题计算的影响。其余a、b、c、d条件下的具体数字均不变,那么分析方法也与1题一致,然后筛选答案。

【过渡三】将1题中a、b、c、d各条件下的CO2释放量除以O2吸收量,便可得到下图,即呼吸熵图像。

【变式三】4.呼吸熵①(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RQ][L][a b c][氧分压]

A.呼吸熵越大,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越多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酵母菌是典型的兼性厌氧型真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1mol葡萄糖可产生6molCO2;无氧呼吸时,消耗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CO2。

A选项:呼吸熵越大表明在消耗少量的O2情况下产生的CO2越多,也说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越多;从整体上看,应该是横坐标氧分压越大,消耗等量的葡萄糖,产生的CO2才最多,即c点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越多,A错。B选项:b点氧分压大于a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B对。C选项:要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其前提是要保证水果中的糖类和水分尽量少消耗。当氧分压调到c点时,只有有氧呼吸,细胞新陈代谢旺盛,也意味着消耗的葡萄糖和水分多,因此不要在c点保存水果,C错。正常情况下,保存水果时应需要适量的CO2存在,以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水果中糖分和水分的消耗。由于本题缺少CO2在每个氧分压释放的具体数值,因此不知道在哪个店最适宜保存水果。D选项: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再随氧分压的增加而变化,但是若氧分压变小了,呼吸强度仍会有变化。

【过渡四】1题中“O2的吸收量”代表的角度是有氧呼吸,若将“O2的吸收量”变为“产生酒精的量”,其代表的角度是无氧呼吸。题目的呈现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本质仍然与1题一致。

【答案】D

【解析】本题仍考查的是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之间的联系,此题以“产生酒精的量”的多少代表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的量的多少(即无氧呼吸强度)。根据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呼吸的作用第9篇

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强烈地影响着气候变化,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为80.4Pg,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的10倍多[12]。土壤呼吸是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碳储量约为140~170Pg,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10%[3]。在自然因素和农业管理(耕作、施肥和灌溉等)的双重作用下,农田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碳库的调节,进而影响全球的碳循环[45]。可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CO2的排放,对于减缓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重要意义。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今秸秆资源利用的主渠道[6]。秸秆的施入对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动态具有显著影响[7],同时通过改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水平、水稳性团聚体等土壤性质可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810]。施肥作为农业土壤的一个主要干扰因素,不仅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而且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的碳循环[11]。但已有研究主要单一集中于秸秆[12]或者是肥料的施用量[1315]对CO2排放的影响,关于秸秆施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影响的研究则很少见报道,而有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不同类型氮肥(有机氮和无机氮)对CO2排放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以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对秸秆还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肥料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库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关于秸秆还田对农业生态土壤原位CO2排放的试验资料还相对较少,且研究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对预测未来土壤CO2排放规律和农业减排措施也非常重要。因此,开展田间试验以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CO2排放过程的影响,探讨黄淮海平原秸秆还田方式、氮肥类型以及施氮量与夏玉米土壤呼吸的关系,可为综合评价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施肥的农田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北纬35°01′,东经114°32′)。该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615mm,67%的降水集中在6—9月;平均气温为13.9℃,最低月均气温出现在1月,为1.0℃,最高月均气温27.2℃,出现在7月。该区域土壤发育为黄河冲积物潮土,农田耕作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6—10月进行,试验设计见表1。通过处理NSFR、SFR、ISFR的比较,可以得到常规施肥条件下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处理ISOM1、ISOM2、ISOM3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到小麦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情况下,配合施用有机氮肥(鸡粪)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处理ISF1、ISF2、ISF3比较,可以得到小麦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情况下,配合施用无机氮肥(尿素)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各处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10kg(N)•hm2,施磷量157kg(P2O5)•hm2,施钾量105kg(K2O)•hm2,各处理N、P和K施用量见表2。每处理设4个重复,共有36个小区,每个小区均设为5m×8m。还田秸秆为上一季晒干的小麦整秆,其养分和含水量见表3。秸秆施用量7500kg•hm2。播种前,在玉米行间开沟20cm深,均匀放入小麦秸秆,并在秸秆上施用鸡粪(或化肥)后进行掩埋,鸡粪的养分含量见表3。试用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68034株•hm2,玉米行距和株距分别为60cm和30cm。2010年6月23日翻地、埋秸秆、施基肥,2010年6月24日播种,7月15日—8月15日玉米从拔节进入灌浆期,8月16日—9月5日为灌浆期,9月6日—10月5日为逐渐成熟阶段,10月5日收获。追肥时间为2010年8月1日和8月17日,分别为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追肥方式为行间挖穴点播,基肥和追肥的施用量见表2所示。 1.3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 土壤呼吸测定采用动态气室法,通过密闭交换式的采集气体系统(LI-COR-6400-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IRGA)对气室中产生的CO2进行连续测定,系统同时测定10cm深土壤的温度。测量气室放置在事先已经放入土壤中的PVC环上进行测量,为减少安置PVC环对土壤系统的破坏,第1次测定在安置24h后再进行,以避免由于安置PVC环对土壤扰动而造成的短期呼吸速率的波动[16]。PVC环直径11cm、高10cm,在2010年6月24日玉米播种后立即安置在两行玉米的中间,即掩埋秸秆区,PVC环埋入土壤后2cm露出地表以保证测量气室的密闭性,同时去除环内的一切活体,每个小区安置1个环,每次测定3次重复,仪器自动记录。在整个玉米生长季的测定过程中一直把PVC环保留在土壤中,于早晨09:00—12:00定期测定土壤呼吸[17],从玉米拔节初期,即7月24日开始测定,之后间隔5d测定1次至9月18日。 测定时密闭PVC环的土壤呼吸通量计算公式为:Q(μmol•m2•s1)=(C/t)×V/A=(C/t)×h(1)式中,C为时间间隔t(s)的密闭PVC环内CO2的浓度差(μmol•m3),h为环高(m)。在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的同时,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Hydrosense,Campbell,美国)测定5cm土层的土壤湿度,表示为容积含水量,通过计算换算成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计算公式为:WFPS(%)=[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总孔隙度(m3•m3)]×100(2)式中,土壤总孔隙度(m3•m3)=1土壤容重(g•cm3)/2.65(g•cm3),本研究中,土壤容重按1.48g•cm3计算。降雨量和大气温度通过试验区内的气象站自动采集。试验期降水和大气温度见图1。 1.4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和Excel2003软件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玉米整个生长季,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变化范围为34%~82%,平均为66%。方差分析表明,9个处理之间,玉米生育期平均WFPS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温度最高29.52℃,最低20.84℃,平均24.91℃,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平均温度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p#分页标题#e# 2.2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就玉米整个生长季看(图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依次表现为秸秆行间掩埋(ISFR)>秸秆移除(NSFR)>秸秆覆盖(SFR)。ISFR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209.22±75.63)mg(C)•m2•h1,显著高于NSFR处理的(169.51±45.50)mg(C)•m2•h1和SFR处理的(161.14±26.32)mg(C)•m2•h1。NSFR、SFR、ISFR处理在整个玉米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波动范围分别为:91.30~302.26mg(C)•m2•h1、78.84~242.78mg(C)•m2•h1和72.38~416.23mg(C)•m2•h1。由以上可知,玉米整个生育期秸秆行间掩埋措施对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大幅度增加了土壤呼吸。具体到玉米生长的某一阶段来看,玉米拔节期(7月15日—8月15日),ISFR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也总是显著高于NSFR和SFR处理(图3),灌浆后期到成熟期(8月24日至收获),随着气温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弱,土壤呼吸逐渐减小,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2.3氮肥施用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 2.3.1配施有机氮肥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秸秆行间掩埋配合基肥施用鸡粪的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高低变化基本一致(图4a)。对整个玉米季土壤呼吸的监测发现,鸡粪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十分显著。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33.6kg(N)•hm2鸡粪处理(ISOM2)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208.08±31.54)mg(C)•m2•h1,波动范围为41.37~415.30mg(C)•m2•h1;配合施用16.8kg(N)•hm2和50.4kg(N)•hm2鸡粪处理(ISOM1和ISOM3)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35.07±21.97)mg(C)•m2•h1、(171.43±43.31)mg(C)•m2•h1,显著低于ISOM2处理,其波动范围为70.49~395.78mg(C)•m2•h1和50.66~349.42mg(C)•m2•h1。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鸡粪的氮高于和低于33.6kg(N)•hm2时,土壤呼吸减弱,说明配合施用33.6kg(N)•hm2鸡粪的C/N比最适宜微生物代谢活动。玉米拔节期(7月15—8月15日),3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灌浆前期(8月16日—8月27日)降到最低,之后又升高,说明秸秆行间掩埋配施鸡粪时,秸秆和鸡粪中大部分易分解的物质在施入土壤后1~2个月左右大量分解,并且追施化学氮肥可以促进土壤呼吸作用。 2.3.2配施化学氮肥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秸秆行间掩埋基肥配合施用化学氮肥的各处理间土壤呼吸高低变化基本一致(图4b)。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16.8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1)为(148.67±35.07)mg(C)•m2•h1,配合施用33.6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2)为(124.11±23.18)mg(C)•m2•h1,配合施用50.4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3)为(178.85±46.60)mg(C)•m2•h1,其波动范围分别为55.89~363.82mg(C)•m2•h1、47.45~384.91mg(C)•m2•h1和43.62~452.52mg(C)•m2•h1。ISF3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ISF2处理(P<0.05),峰值显著高于ISF1和ISF2处理(P<0.05)。玉米不同生育阶段,3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7月27日均出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灌浆期(8月16日—9月5日)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成熟期下降。追施氮肥之前,即在玉米拔节初期(7月27日之前),ISF3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ISF1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低;3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第1次追肥之前;第2次追肥后,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均略有上升;灌浆后到成熟期,由于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图1),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其施用量显著影响土壤呼吸。 2.3.3秸秆行间掩埋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碳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从玉米整个生长期看,ISFR处理CO2排放累积量最高,达502.14g(C)•m2,比SFR和NSFR高115.41g(C)•m2和95.31g(C)•m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SFR和NSFR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ISF1、ISF2、ISF3处理的土壤CO2排放累积量分别为356.80g(C)•m2、297.86g(C)•m2和429.25g(C)•m2,ISF3处理比ISF1、ISF2高16.88%和30.61%,ISF3与ISF2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ISF1与ISF2、ISF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图5)。ISOM1、ISOM2、ISOM3处理CO2排放累积量分别为324.16g(C)•m2、499.39g(C)•m2和411.43g(C)•m2,ISOM2处理比ISOM1和ISOM3高35.09%、17.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图5)。ISOM2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ISF2处理。 3讨论与结论 3.1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环境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18],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1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20],以促进土壤中CO2向空气中扩散,从而增加土壤CO2的释放速率。雷宏军等[19]对黄淮海平原7个独立施肥长期定位点的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模拟,发现有机物料还田量是决定耕层土壤CO2年排放通量大小的直接原因。众多研究结果认为,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玉米季秸秆行间掩埋区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高于秸秆覆盖和秸秆移除的措施,可能是因为秸秆行间掩埋于表层20cm土壤,导致土壤中C/N比变大,增强了微生物活性,翻埋入土的秸秆在7、8月高温下,一方面促进了被掩埋秸秆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 3.2秸秆行间掩埋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潜在矿化分解的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常数,而且能增强土壤呼吸的强度,使土壤有机质中的无机养分循环加快,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质量[21]。有机肥自身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能源,从而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降解底物,显著提高微生物活性[22],特别是刚施入后,施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呼吸显著高于没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23]。#p#分页标题#e# 本研究中,玉米整个生长期,ISOM2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累积碳排放量显著高于ISOM1和ISOM3处理,表明ISOM2处理的C/N比最适宜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鸡粪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第1次追施化学氮肥之前(7月28日),表明施用有机肥能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施用有机肥的3个处理中,ISOM2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峰值最高,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有机肥,微生物活性提高的程度受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配合施用量高于和低于33.6kg(N)•hm2时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第2次追施化学氮肥10d(8月27日)后,3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有所上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气温回升所致[2425],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施氮肥的时间影响土壤呼吸,在玉米地的施肥试验表明,晚施肥比早施肥土壤呼吸要高[26]。化肥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土壤有机质的水平,在施用有机物料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明显;而在不施有机物料的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且新鲜的土壤有机物质数量少,土壤有机质稳定,化肥对土壤呼吸速率过程的影响不明显。配合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呼吸速率高于不施有机肥的处理,这主要是由于施入有机物料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能,从而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高,也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加了根系的生长量和活力,进而增加CO2的排放量[2728]。 3.3秸秆行间掩埋配施化学氮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土壤呼吸作用的氮肥施用效应较为复杂。有研究认为,化学氮肥能促进土壤中容易降解的有机碳的分解[29],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呼吸作用增加,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敏感[15,23,30]。玉米生育期长期施用高量氮[540kg(N)•hm2•a1]、磷肥[135kg(N)•hm2•a1]明显影响到土壤释放CO2的量[31]。也有研究表明,施氮与未施氮处理下大麦田具有相似的土壤呼吸速度[32]。化学氮肥能抑制土壤有机质中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分解[33],因此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大小并不显著[34],甚至可能抑制土壤呼吸作用[30]。杨兰芳等[35]盆栽试验表明,施氮对裸地土壤呼吸影响不显著,有作物条件下,施氮300kg•hm2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施氮150kg•hm2的处理。以尿素形式施入的氮在短期培养试验中表现出增强微生物呼吸作用[36],而在长期培养试验中发现抑制微生物呼吸[37]。氮的供应不足有可能会限制在提高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3839]。Poorter等[40]研究发现,营养状况低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 本研究中,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玉米整个生长季平均和累积的土壤CO2排放量配合施用16.8kg(N)•hm2时高于配合施用33.6kg(N)•hm2,但二者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配施量增加到50.4kg(N)•hm2,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累积CO2排放量显著升高,这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高量氮肥促进了土壤呼吸。播种时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虽然小麦秸秆的C/N值较大,难于分解,但微生物可利用施肥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以掩埋的秸秆为碳源维持自身生长,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来分解有机物质。因此,3个处理在第1次追肥前土壤呼吸就出现了峰值(7月28日);第2个峰值均出现在第2次追施氮肥之后(8月28日)。宋文质等[25]观测中国冬小麦田施用氮肥前后CO2通量变化的结果也表明,施肥后农田CO2排放量增大。本试验中,掩埋秸秆区土壤呼吸属无根呼吸,该区土壤CO2排放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呼吸、掩埋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基施配合施用不同水平的化学氮肥对CO2排放的影响与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41]。因此,秸秆还田基施化学氮肥施用量至关重要,应同时满足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