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21 14:42:23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1篇

(一)财政政策的根本含义及其对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剖析

总体来讲,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完成一定的宏观经济目的,而调整财政收支范围和收支均衡的指导准绳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串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表现在收入、支出以及预算均衡和国度债务等各个方面,它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均衡政策与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好的政策体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理财家们就有“量入为出”与“轻徭薄赋”等朴素的财政思想,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迸发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上升,偏重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行为的凯恩斯学说也悄然兴起。在我国,财政政策依照其作用空间停止划分的话,能够分为微观财政政策、中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财政政策,总量调理的财政政策与构造调理的财政政策,无论哪一种财政政策,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条件都密不可分。

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开展,经过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展国内需求,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加强消费的推进力,坚持社会供求总量的根本均衡;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过程,应用财政政策开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开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谐和;第三,进步自主创新才能,应用财政政策把自主创新才能作为科学开展的战略基点,特别进步原始创新才能、集成创新才能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第四,促进区域经济谐和开展,应用财政杠杆的倾斜,支持“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立开展,落实区域谐和开展机制,构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场面;第五,促进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的建立,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的根底上,优化支出构造,加大对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证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谐和开展。此外,财政政策还有坚持物价程度的根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时机、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以及进步社会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在此不再逐个赘述。

(二)税收政策的根本含义及其对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剖析

税收是指国度为完成其职能目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则,以政治权益为后台,经过税收工具强迫性和无偿性的参与国民收入以及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具有强迫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根本特征。而税收政策是国度依据特定的经济社会开展的目的而肯定的用以指导制定税收法令制度和展开税收工作的根本方针与原则。需求指出的是税收担负问题是税收政策的中心问题。

总体来说,税收政策在调控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组织财政收入、调理社会经济与监视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等几个方面。笔者分离本人的研讨经历和心得,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税收政策在调控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第一,税收对劳动供应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应具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了维持既定的收入程度和消费程度而减少或者放弃闲暇从而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得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钱发作变化,人们选择以闲暇替代工作,依据这一原理,加上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供应非常充足,又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主要问题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合理应用个人所得税至关重要。第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普通来说,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要素是居民个人的收入程度和储蓄利率程度。个人的收入程度越高,储蓄的边沿倾向就相对较大,储蓄率也高,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经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以及整个社会的储蓄率。第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劳动力和资本是最为根本的消费要素,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议要素,而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本钱共同决议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经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征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本钱。第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能否公平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税收作为一种调理收入分配强有力的工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经过征税不只仅能够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还能够经过转移支付手腕进步低收入者的收入程度,详细来说主要有个人所得税、税收支出和社会保险税几个手腕,此外,所得税的指数化是减轻通货收缩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良好的办法。

二、我国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的根本状况及其窘境剖析

(一)我国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行为的根本状况

依据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经历笔者以为能够将我国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行为的根本状况分为三个阶段,即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详细来说,1996年以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不断处于一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恶性循环状态,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在扩展与紧缩之间不时调整中,但根本取向是以减税让利为代表的放松政策。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迸发,加上国内消费需求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迟缓,经济构造性矛盾突出,通货紧缩的趋向凸显,经济增长率呈现下滑的趋向,国度开端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收支两个方面,经过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直接作用于投资、消费和出口,扩张力较大,奏效较快。但是到了2005年的时分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扩展引发了经济过热的现象,而且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国际国内诸多不稳定要素,国度开端施行政策转型,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稳健的财政政策。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端提出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于坚持现有范围的赤字程度,坚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优化财政支出构造,进步财政效率。

(二)我国税收政策调控经济行为的根本状况

我国全国统一的税政开端于1950年1月,其根本根据是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税务会议制定的《全国税收施行要则》,这一要则规则,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这一税制保证了当时国度财政经济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开展,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一税制明显不契合请求,如税负不均,国度和企业的分配方式不标准,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征管力度不够,手腕落后等问题严重。1994年我国实行了工商税制变革,又称分税制变革。工商税制变革之后对经济行为的调控主要经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推行标准化的增值税为中心;二是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三是统一个人所得税;四是调整、撤并和开征一些其他税种。初步完成了税制的简化和高效的统一。

(三)我国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度,又处于经济体制从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期,这就决议了我国的财政税收的开展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求有步骤地停止变革和完善。目前我国财政税收存在着一系列同社会请求不相顺应以至产生摩擦抵触的状况,主要是财政税收政策的构造性失调,对经济行为的调控弱化;局部财政政策存在着互相穿插或某些税收政策的税种自身存在亟待处理的突出问题,如增值税和停业税在征税的范围上就存在着穿插堆叠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开展对财政税收政策提出新的请求,如财政政策必需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状况,税收要顺应社会需求开拓新税种。但是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的法制化问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国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法制化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其稳定性连续性由于短少法制或遭到行政权利的过度干预得不到保证,其公平性和标准性依然任重道远,如固然我国的税费变革曾经在某些方面获得停顿,但是乱收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政府收入的方式短少法制标准,在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上存在诸多疏漏和单薄环节。

三、法制化——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的开展途径

财政税收调控经济行为的法制化是指以国度的宪法和法律、法规为根据,本着表现人民意志,依照反映财政税收决策过程规律的准绳停止决策,并使财政税收决策者的权利和行为遭到法律的约束和公众的有效监视。笔者以为在公共财政税收形式中,法治的肉体应该浸透到财政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财政税收的法制化是完成财政税收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主要在于:财政税收决策程序的法制化;财政税收决策权利的法制化。详细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推进财税法制进程,注重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需以法制为准绳,良好的财税法律法规是依法调控经济行为的根本前提,如在税收方面依法治税不只仅要管好征税人、效劳好征税人,确保征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则实行征税义务,同时还要保证征税人享有充沛的涉税权益,经过合理的立法,合理表现征纳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标准双方关系,这关于推进财税的科学合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财政税收的立法中要留意法条的可操作性,注重效率。要完善立法过程中的听证和逃避等制度。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2篇

一、辩证地看等国际税收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趋势有直接的关系,国际财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此,必须对国际税收竞争的这些影响深入加以分析。

一方面,国际税收竞争尤其是恶性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优惠的税收措施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其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凭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进而,国际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不公平。在现代社会中,税收不仅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补偿,同时也是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财力。因此,在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必须确保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如果不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上述税基受侵蚀造成的财政损失,则只有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及经济活动课以重税。显然,这种税收负担的转移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利用包括减税在内的税收竞争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属于一国。一国有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课税安排,包括其税收优惠措施的设置。尤其是在全球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各国货币政策运行受损的情况下,税收政策更是成为各国实现短期稳定和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因而,主动减低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同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也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研究发现,那些选择通过向其他企业和公民征收较少税收收入进行竞争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得更快,而选择由高税收筹集资金的大政府和更多服务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要慢一些。可以说,国家之间合理的税收竞争已成为一国有效分配资源的可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适度国际税收竞争也将有利于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不规范的税制内容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了一系列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如果基于全球视角,将全球视为一个共同市场,税率的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对税收竞争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发展的理解: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际税收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是税收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过度的税收竞争将反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因而走“税收竞争----税收协调”之路是未来国际税收关系应取的趋向。简言之,坚持国际税收竞争的辩证观是考察宏观税负问题的重要也发点。

二、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新态势

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美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所谓“新经济”乐观氛围下带来的股票市场价格上扬开始了价值回归的过程,金融市场动荡不断。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各国自身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确定性而增长乏力。日本则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而陷入长时期的衰退,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还未退去,出口乏力和内需不足依然严重。

在这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减税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和投资,振兴经济。美国国会于2001年第5月底通过了今后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其重点是削减个人所得税。在全部减税金融中,个人所得税占近65%。这一减税法案希望不仅能拉动消费而且将对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加拿大在2000年的财政预算中制定了一个五年的税收计划,这项计划将减税580亿加元。其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与其他减税的措施,期待在未来5年内使加拿大公司税率与西方主要工业国税率大体持平。法国在2000年9月开始在今后三年中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减税总额估计高达1200亿法郎。减税涉及到个人所得税、公司税、汽车印花税、石油内部产品税以及社会保险分摊费等五个税种。德国在2000年5月通过了一揽子措施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的方案,规定到2005年为止,每年削减450亿马克的税收,以此来促进德国的经济增长。而日本也于近期考虑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各种措施,以刺激低迷的股市和增强消费信心。

就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而言,其减税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以解决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给的巨大制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东南来国家的减税和税收优惠的实施力度尤为强劲。印尼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以税收优惠为核心的新的外资政策。新加坡对生产和研究开发领域的设备投资采取了减税政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税负。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吸引外资的新政策也基本上是围绕新一轮减税的竞争而展开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巴西、匈牙利、俄罗斯等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发巴西允许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制定自己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外资提供高于联邦政府确定的优惠政策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矛盾的加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减税改革,一求吸引外资,二求刺激国内经济。这种减税运动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这说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政策越来越成为政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减税是和税制规范和优化结合在一起的。税收中性、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多重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日益成为各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三、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研究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态势的现实意义是多重的,这不仅包括我们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在笔者看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效应的最大化,二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风险的最小化,三是这一政策的适时调整乃至转换。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以发债作为主要形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妆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我倦该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与此同时,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与长期财政平衡观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逐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来研究在一一历史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转换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完整的财税政策组合,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税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对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具体说来,适时考虑运用一定减税方式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前述国际税收竞争加剧带来的外在压力,这一环境变化要求我们要适当降低宏观税负水平。笔者认为,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进行税制改革和适度减税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其一,适当减税将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更好发挥,税制设置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因素,一个良好、有效的减税方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在增加产出扩张经济的同时,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动态的同步增长。其二,应将减税和规范税制的改革同步进行。针对我国当前现实,减税有可能在短期进一步加万里我国的财政困难,因此,必须深化税制改革,规范税制,加强征管,有效保证必要的税收收入。其三,考虑到国际税收竞争的压力,适当减税,参与合理的税收竞争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税、规范税制和扩大公共开支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的做法将会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体现政策工具相机选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财政安全度,并达到在中长期有效发挥财政调控职能的作用。

在合理适度减税和规范税制改革的具体操作上,一是应减轻企业所得税负;二是加快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的步伐;三是减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负担;四是适当降低消费税税率,鼓励汽车和住房等耐用品的消费;五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实行分类和综合所得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系;六是在降低税率和取消个别税种的同时,适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税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望》,2001年第7月2日版。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宏观部:“财政政策‘积极’的路还要走多远”,《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3期。

4.刘溶沧:“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安体富:“税收应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税务报》,2000年第4期。

6.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0年第4期。

7.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邓力平:“经济热点都与税收有关”,《中国税务报》2000年3月20日。

9.邓力平:“当前研究税负问题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福建税务》,2001年第3期。

10.邓力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亚太经济》,2001年第7期。

11.邓力平陈涛:“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背景”,《亚太经济》,2001年第4期。

12.陈贺菁:“关于税收竞争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3篇

一、辩证地看等国际税收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主权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主权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趋势有直接的关系,国际财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此,必须对国际税收竞争的这些影响深入加以分析。

一方面,国际税收竞争尤其是恶性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优惠的税收措施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其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凭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进而,国际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不公平。在现代社会中,税收不仅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补偿,同时也是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财力。因此,在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必须确保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如果不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上述税基受侵蚀造成的财政损失,则只有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及经济活动课以重税。显然,这种税收负担的转移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利用包括减税在内的税收竞争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属于一国主权。一国有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课税安排,包括其税收优惠措施的设置。尤其是在全球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各国货币政策运行受损的情况下,税收政策更是成为各国实现短期稳定和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因而,主动减低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同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也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研究发现,那些选择通过向其他企业和公民征收较少税收收入进行竞争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得更快,而选择由高税收筹集资金的大政府和更多服务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要慢一些。可以说,国家之间合理的税收竞争已成为一国有效分配资源的可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适度国际税收竞争也将有利于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不规范的税制内容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了一系列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如果基于全球视角,将全球视为一个共同市场,税率的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对税收竞争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发展的理解: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际税收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是税收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过度的税收竞争将反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因而走“税收竞争----税收协调”之路是未来国际税收关系应取的趋向。简言之,坚持国际税收竞争的辩证观是考察宏观税负问题的重要也发点。

二、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新态势

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美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所谓“新经济”乐观氛围下带来的股票市场价格上扬开始了价值回归的过程,金融市场动荡不断。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各国自身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确定性而增长乏力。日本则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而陷入长时期的衰退,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还未退去,出口乏力和内需不足依然严重。

在这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减税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和投资,振兴经济。美国国会于2001年第5月底通过了今后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其重点是削减个人所得税。在全部减税金融中,个人所得税占近65%。这一减税法案希望不仅能拉动消费而且将对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加拿大在2000年的财政预算中制定了一个五年的税收计划,这项计划将减税580亿加元。其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与其他减税的措施,期待在未来5年内使加拿大公司税率与西方主要工业国税率大体持平。法国在2000年9月开始在今后三年中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减税总额估计高达1200亿法郎。减税涉及到个人所得税、公司税、汽车印花税、石油内部产品税以及社会保险分摊费等五个税种。德国在2000年5月通过了一揽子措施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的方案,规定到2005年为止,每年削减450亿马克的税收,以此来促进德国的经济增长。而日本也于近期考虑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各种措施,以刺激低迷的股市和增强消费信心。

就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而言,其减税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以解决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给的巨大制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东南来国家的减税和税收优惠的实施力度尤为强劲。印尼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以税收优惠为核心的新的外资政策。新加坡对生产和研究开发领域的设备投资采取了减税政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税负。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吸引外资的新政策也基本上是围绕新一轮减税的竞争而展开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巴西、匈牙利、俄罗斯等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发巴西允许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制定自己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外资提供高于联邦政府确定的优惠政策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矛盾的加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减税改革,一求吸引外资,二求刺激国内经济。这种减税运动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这说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政策越来越成为政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减税是和税制规范和优化结合在一起的。税收中性、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多重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日益成为各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三、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研究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态势的现实意义是多重的,这不仅包括我们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在笔者看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效应的最大化,二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风险的最小化,三是这一政策的适时调整乃至转换。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以发债作为主要形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妆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我倦该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与此同时,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与长期财政平衡观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逐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来研究在一一历史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转换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完整的财税政策组合,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税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对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具体说来,适时考虑运用一定减税方式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前述国际税收竞争加剧带来的外在压力,这一环境变化要求我们要适当降低宏观税负水平。笔者认为,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进行税制改革和适度减税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其一,适当减税将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更好发挥,税制设置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因素,一个良好、有效的减税方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在增加产出扩张经济的同时,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动态的同步增长。其二,应将减税和规范税制的改革同步进行。针对我国当前现实,减税有可能在短期进一步加万里我国的财政困难,因此,必须深化税制改革,规范税制,加强征管,有效保证必要的税收收入。其三,考虑到国际税收竞争的压力,适当减税,参与合理的税收竞争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税、规范税制和扩大公共开支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的做法将会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体现政策工具相机选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财政安全度,并达到在中长期有效发挥财政调控职能的作用。

在合理适度减税和规范税制改革的具体操作上,一是应减轻企业所得税负;二是加快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的步伐;三是减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负担;四是适当降低消费税税率,鼓励汽车和住房等耐用品的消费;五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实行分类和综合所得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系;六是在降低税率和取消个别税种的同时,适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税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瞭望》,2001年第7月2日版。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宏观部:“财政政策‘积极’的路还要走多远”,《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3期。

4.刘溶沧:“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安体富:“税收应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税务报》,2000年第4期。

6.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0年第4期。

7.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邓力平:“经济热点都与税收有关”,《中国税务报》2000年3月20日。

9.邓力平:“当前研究税负问题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福建税务》,2001年第3期。

10.邓力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亚太经济》,2001年第7期。

11.邓力平陈涛:“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背景”,《亚太经济》,2001年第4期。

12.陈贺菁:“关于税收竞争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4篇

一、辩证地看等国际税收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趋势有直接的关系,国际财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此,必须对国际税收竞争的这些影响深入加以分析。

一方面,国际税收竞争尤其是恶性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优惠的税收措施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其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凭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进而,国际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不公平。在现代社会中,税收不仅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补偿,同时也是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财力。因此,在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必须确保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如果不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上述税基受侵蚀造成的财政损失,则只有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及经济活动课以重税。显然,这种税收负担的转移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利用包括减税在内的税收竞争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属于一国。一国有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课税安排,包括其税收优惠措施的设置。尤其是在全球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各国货币政策运行受损的情况下,税收政策更是成为各国实现短期稳定和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因而,主动减低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同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也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研究发现,那些选择通过向其他企业和公民征收较少税收收入进行竞争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得更快,而选择由高税收筹集资金的大政府和更多服务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就要慢一些。可以说,国家之间合理的税收竞争已成为一国有效分配资源的可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适度国际税收竞争也将有利于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不规范的税制内容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了一系列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如果基于全球视角,将全球视为一个共同市场,税率的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对税收竞争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发展的理解: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际税收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是税收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过度的税收竞争将反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因而走“税收竞争----税收协调”之路是未来国际税收关系应取的趋向。简言之,坚持国际税收竞争的辩证观是考察宏观税负问题的重要也发点。

二、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新态势

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美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所谓“新经济”乐观氛围下带来的股票市场价格上扬开始了价值回归的过程,金融市场动荡不断。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各国自身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确定性而增长乏力。日本则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而陷入长时期的衰退,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还未退去,出口乏力和内需不足依然严重。

在这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减税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和投资,振兴经济。美国国会于2001年第5月底通过了今后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其重点是削减个人所得税。在全部减税金融中,个人所得税占近65%。这一减税法案希望不仅能拉动消费而且将对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加拿大在2000年的财政预算中制定了一个五年的税收计划,这项计划将减税580亿加元。其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与其他减税的措施,期待在未来5年内使加拿大公司税率与西方主要工业国税率大体持平。法国在2000年9月开始在今后三年中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减税总额估计高达1200亿法郎。减税涉及到个人所得税、公司税、汽车印花税、石油内部产品税以及社会保险分摊费等五个税种。德国在2000年5月通过了一揽子措施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的方案,规定到2005年为止,每年削减450亿马克的税收,以此来促进德国的经济增长。而日本也于近期考虑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各种措施,以刺激低迷的股市和增强消费信心。

就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而言,其减税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以解决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给的巨大制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东南来国家的减税和税收优惠的实施力度尤为强劲。印尼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以税收优惠为核心的新的外资政策。新加坡对生产和研究开发领域的设备投资采取了减税政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税负。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吸引外资的新政策也基本上是围绕新一轮减税的竞争而展开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巴西、匈牙利、俄罗斯等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发巴西允许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制定自己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外资提供高于联邦政府确定的优惠政策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矛盾的加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减税改革,一求吸引外资,二求刺激国内经济。这种减税运动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加剧。这说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税收政策越来越成为政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减税是和税制规范和优化结合在一起的。税收中性、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多重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日益成为各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所致力实现的目标。

三、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性

研究当前国际税收竞争态势的现实意义是多重的,这不仅包括我们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在笔者看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效应的最大化,二是这一政策在执行时风险的最小化,三是这一政策的适时调整乃至转换。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以发债作为主要形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妆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我倦该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与此同时,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与长期财政平衡观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逐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来研究在一一历史条件下积极财政政策的转换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完整的财税政策组合,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税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对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具体说来,适时考虑运用一定减税方式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前述国际税收竞争加剧带来的外在压力,这一环境变化要求我们要适当降低宏观税负水平。笔者认为,结合国际税收竞争的新态势进行税制改革和适度减税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其一,适当减税将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更好发挥,税制设置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因素,一个良好、有效的减税方案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在增加产出扩张经济的同时,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动态的同步增长。其二,应将减税和规范税制的改革同步进行。针对我国当前现实,减税有可能在短期进一步加万里我国的财政困难,因此,必须深化税制改革,规范税制,加强征管,有效保证必要的税收收入。其三,考虑到国际税收竞争的压力,适当减税,参与合理的税收竞争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减税、规范税制和扩大公共开支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的做法将会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体现政策工具相机选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财政安全度,并达到在中长期有效发挥财政调控职能的作用。

在合理适度减税和规范税制改革的具体操作上,一是应减轻企业所得税负;二是加快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的步伐;三是减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负担;四是适当降低消费税税率,鼓励汽车和住房等耐用品的消费;五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实行分类和综合所得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系;六是在降低税率和取消个别税种的同时,适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税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瞭望》,2001年第7月2日版。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宏观部:“财政政策‘积极’的路还要走多远”,《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3期。

4.刘溶沧:“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安体富:“税收应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税务报》,2000年第4期。

6.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我国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0年第4期。

7.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邓力平:“经济热点都与税收有关”,《中国税务报》2000年3月20日。

9.邓力平:“当前研究税负问题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福建税务》,2001年第3期。

10.邓力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亚太经济》,2001年第7期。

11.邓力平陈涛:“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背景”,《亚太经济》,2001年第4期。

12.陈贺菁:“关于税收竞争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5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深化改革

严格意义上说,财政税收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税收应该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财政政策还包括财政投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多个方面。但由于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与财政支出一起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变已经辐射到各个角落,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和分配也发生了绝大变化。国家不仅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稳保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和转型升级,更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如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等。如何主次兼顾、有序推进,需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当前财政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要有务实的正视,进而才能科学地研究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一、社会经济巨变给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挑战

财政税收包括税收征收和支出两个两面,税收收入不仅是国家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无论是税收的征收,还是税收的配置利用,都必须以不断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为终级目标,其中包括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保障等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科研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来实现,在不同的时期下,如何让持续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因短缺或过度供给而带来国家机器整体的健康运转,是财政税收政策的核心人物。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无形的大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样带来了副作用,我们同西方国家一样无法避免。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收入差距扩大、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等问题,就需要财政税收政策来制衡。而在不同时期,这些问题所呈现的状态以及解决的途径不同。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几轮刺激计划,买下的隐患已经完全暴露,一是如房地产泡沫、大宗商品产能过剩、要素价格飞升等问题,导致大量传统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海外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的成熟,大量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国内的传统就业机会减少;二是高房价、高物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而同时收入因为实体经济的疲软而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三是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再一次拉大,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面对这些“副产品”,财政税收政策必须主动进行调整,逐步消除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促进和扶持新兴的发展方式。此外,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问题。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潮流,不仅重新组织了社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大量新业态、新岗位、新模式的出现。财政税收政策面对这些新生事物,需要及时得更新版本,与时俱进。

二、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税收水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税收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匹配,明显较高。从实际购买力上看,我国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根据全球水平统计数据看,我国目前的税收水平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尽管我国在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但税收重头还是在于名目繁多的流转税。而这些流转税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因此最终会反映在群众的收入上。税收种类多,征收总体比例高,最终导致群众的工资收入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面对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迟迟得不到显著提高也是情理之中了。其次,税制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是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不合理,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占到税收的七成,而各类所得税仅占两成。因此,虽然流转税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资金筹集,但在更深层次的分配领域,所得税的作用被抑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分配领域,劳务和资本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分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区域之间的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利益主体的收入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种交叉问题仍较为严峻。例如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涉及分配领域的税种迟迟得不到应用,而部分流转税的税种重合和交叉问题又得不到及时得解决。最终,主要税种与经济结构变化不匹配适应。例如增值税为例中的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行业间税负不均,资本比重高的生产型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那购置税不能抵扣。资本的沉没成本很高,因而限制了资本在各行业之间的灵活流动,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消费税对高档消费品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没有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或者征收的比例很小,起不到调节的作用。

2.财税支出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科学

从支出方面看,财政税收政策在资源配置上比税收征缴面临更大的挑战,用好每一分钱是财政税收政策的责任。从上文提到的诸多“副产品”可以看出,我国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在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受到时代背景的约束,财政政策的实施周期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脚步,加上许多积累多年的问题暴露,使得原来优选的财政政策在如今看来并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在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升,确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能够灵活调整,跟上脚步;此外,财政支出的权、责、利关系协调和监督体制建设需要完善。诸如财政公开、省直管县等措施实施需要加大力度推行落地。

三、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的措施建议

1.推进财政税收政策管理的技术和能力水平提升

任何一个财政税收政策的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思考和解决的。财政税收的系统涉及领域十分复杂而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如何为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管理技术和能力做支撑。财政税收的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资金数据、经济活动内容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问题就隐藏在这些数据和关系中。如何高效地从这些活动和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和本质,是财政税收政策创新最根本和最科学的依据。随着ICT技术的高度成熟,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及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借助这些高科技能力,去观察和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来看,一方面财政税收相关的组织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办公和管理工具,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将数据公开、流通和共享,背后的真相挖掘数来,并将成果分享出来。另一方面,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优化税收结构和水平

税收结构和水平的问题已经很明显,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对于明显的缺陷,需要及时地进行改进创新。首先,可以调整或合并性质类似或者存在交叉的税种。例如印花税与货物、劳务交易、证照合同相关,可以将其纳入行政事业收费,或者纳入房地产税等税种中;其次,开征必要的新税种,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主导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完全公平合理的在各个群体中得到分配。大量的垄断、资本优势拥有者,获取了经济发展最丰厚的果实,而作为基础的建设者的群众,不但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却因为资本和垄断需要在支出领域为既得利益群体买单。例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税种应当不遗余力地推广,才能从长远上协调社会问题。

3.加强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

区域间发展差异、群体间的发展差距的协调,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是通过扶持和补贴的方式。落地地区和落后群体需要发展的资本,而一些需要淘汰的产业和组织也必须坚决地淘汰。将财政扶持从落后的领域从解脱出来,用于落后而又有潜力的地区的发展动力培育、用于新兴行业的支持,以及公共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同样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提升,不仅需要从上之下坚决贯彻法制规则,也需要各层级组织和从业者具备专业的能力和必要的工具。

作者:初咏春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财政局监督检查处

参考文献:

[1]白庆敏.当前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2]张敏等.财政分权、企业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学动态,2015(1).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6篇

(1)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发展现状

国家先后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3号)和《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火〔2011〕90号)等四个文件,将示范区先行先试四项税收政策予以明确。中关村试点税收政策的积极效果表现在,带动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并为全国范围内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积累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2)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门槛过高。在中关村试点四项税收政策中,其前提和基础政策是扩大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范围,但是由于审核门槛限制,预计新增1万家村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在反复开展各种宣传工作,并将办理减免税手续的最后期限从次年的5月31日延期至次年10月31日的基础上,最终实际审核通过的仅17家。②政策设计缺陷中关村四项试点税收政策中,一方面,中关村股权奖励延迟纳个人所得税政策,实际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及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现实中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短期行为,企业大多采取现金激励以及费用报销方式。由于政策本身的缺陷,最终导致中关村试点两年以来,没有一家企业申请享受股权奖励延迟纳税政策。③政策中心分散为了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都经济圈、西部大开发等等,相关发展战略、行业划分、产业目录等交织重叠、重心分散。不少企业,因为在政策申请上拿不准、吃不透,基本都要求助于中介机构协助。

(3)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应对策略

处理好促进自主创新旳政策细节。在激励研发上,参照国际其他国家成功经验,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准备金”,鼓励企业留足研发资金,用于企业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技术培训等。这样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个重要的资金保障。在股权激励方面,加强各部门政策规定的衔接,真正方便纳税人享受税收政策办理上的衔接。完善税收政策激励政策。因为支持重点的分散并与现行已有政策重叠,自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至今,决定中提出了“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二、武汉东湖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1)武汉东湖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发展现状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税收减免。按照《武汉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事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的这三类企业,可向武汉市科技局申请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获认定后,自认定年度至2013年底,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放宽。针对示范区内企业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难度大的状况在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的支持下,高新区管委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权,并完善相关认定办法,把一些因财务指标、专利数量或其他原因未达到现有审批要求,但实际上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适当放宽要求,给予“三免两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武汉东湖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税收政策厚重创新结果轻创新过程。税收优惠政策过于强调创新的结果,属于投资后的鼓励,对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效果,且易造成税收流失,难以显现税收优惠力度。譬如,企业在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实施科技成果转让时,才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扶持科技产业化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没能得到全面落实;受居民管辖权、税收抵免等因素的束缚,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部分被发达国家财政获取。税收优惠政策表现形式单一。当前扶持自主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是直接优惠,间接优惠不多。税收直接优惠虽然便于操作、易为征纳方掌握,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税收直接减免只适用于有限的时期,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创新活动缺乏长久的激励;二是税收直接减免通常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初期,而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初期难以获利或获利较少,企业不易从税收直接减免中获得实际利益;三是对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企业只规定减税起始日期,未规定减税终止日期,无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打造,不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

(3)武汉东湖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应对策略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7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六)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七)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八)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九)对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已经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执行本条规定。

(十)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国内外经济组织作为投资者,以其在境内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作为资本投资于西部地区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或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8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关于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关于其他有关行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保证部分行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对原有关就业再就业,奥运会和世博会,社会公益,债转股、清产核资、重组、改制、转制等企业改革,涉农和国家储备,其他单项优惠政策共6类定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见附件),自2008年1月1日起,继续按原优惠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时间执行到期。

四、关于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的优惠政策

2008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在2008年以后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及以后年度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2007]40号)及本通知规定的优惠政策以外,2008年1月1日之前实施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律废止。各地区、各部门一律不得越权制定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附件:执行到期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表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

执行到期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表

一、就业再就业政策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

备注:对2005年底之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至期满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6号)

备注:政策审批时间截止到2008年底

二、奥运会和世博会政策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第29届奥运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0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第29届奥运会补充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28号)

备注:奥运会结束并北京奥组委财务清算完结后停止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0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补上海世博运营有限公司享受上海世博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批复(财税[2006]155号)

备注:世博会结束并上海世博局财务清算完结后停止执行

三、社会公益政策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所得税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06]148号)

四、债转股、清产核资、重组、改制、转制等企业改革政策

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债转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29号)

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企业清产核资有关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8号)

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转制科研机构有关税收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05]14号)

9.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号)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

五、涉农和国家储备政策

1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10号)

1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17号)

1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国家储备商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5号)

六、单项优惠政策

1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分置试点政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03号)

备注:执行到股权分置试点改革结束

1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69号)

1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有关税收政策期限的通知(财税[2006]46号)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8篇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筹划;固定资产

一、增值税新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

近些年来,传统营业税的征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及国家税收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于一些如餐饮、运输等缴纳营业税的行业来说,在增值税改革前,企业以取得的全部收入作为缴纳营业税的基础,不考虑企业从上一流通领域所支付的劳务费等支出,这样容易造成税收的重复缴纳。而在增值税改革后,只对企业每个增值环节进行征收,允许抵扣上一个环节所支出的费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税收负担。

(二)对企业具体会计核算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传统营业税纳税主体单位只需要根据“主营业务收入”乘以营业税率即可计算出当期应缴纳的营业税,但在新政策实施后,财务人员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不同的二级、三级科目,并需要对视同销售、混合销售、兼营等特殊事项给予关注,此外还要计算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1]。

(三)对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税率方面,增值税政策规定了不同的税率适应范围,使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税率[2]。其次,在税收总额方面,传统营业税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均按照固定的税率缴纳税款,在新政策出台后,一些刚成立的小型企业可以小规模缴纳人的身份缴纳税款。税率等优惠方面的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刚起步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价外税的计征基数使税负有所降低,特别是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既可避免重复缴纳税款,又可以适当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企业强化增值税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在增值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除应了解新政策的文件内容外,还应该关注增值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日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

(一)增值税税收筹划使企业涉税行为更加规范

企业通过制定增值税税收筹划制度与详细方案,能够促使企业经济业务经办人员积极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财务人员也将严格按照增值税法规定进行视同销售、混合销售等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同时,也将使企业内部增值税发票在开具、填列、网上申报与比对等方面更加规范。

(二)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税负最低目标

通过税收筹划工作,企业可以在纳税人认定、进项税额抵扣、享受优惠政策、销售确认时间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事先筹划,从而通过筹划使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轻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进而使企业将节省下来的税款用于扩大再经营等方面。

三、在增值税新政策背景下,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面临的困难

(一)多种复杂的因素对税收筹划工作产生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应该对税收纳税程序、会计核算、发票管理及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操作等方面重新进行梳理与调整。同时,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企业在行业政策、金融利率、原材料供应及税收风险等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动性与增值税税制的变动性成正比关系,企业在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增值税相关的变动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估,就容易使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与现行的增值税法律、法规相违背,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税率的不断变化将对原有方案产生影响

“营改增”政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利率,并与改革前相比适当地降低了原有的增值税税率。近年来,国家在原有“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将陆续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及对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税率的变化会对企业原有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造成巨大影响,使企业无法根据原来制定好的税务筹划方案实现降低企业增值税缴纳金额的目标,企业就需要原计划重新进行筹划,但重新筹划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并且,根据税率的变化进行税务筹划,可能会使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方向产生变化[3]。

四、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增值税纳税人身份进行税收筹划

在新政策实施后,企业财务人员除了要关注新政策对核算、发票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外,还要确定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纳税人身份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以后的增值税申报与税收负担。例如,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后,其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可享受抵扣优惠,但企业选择了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后,则无法享受任何抵扣政策优惠,更重要的是,小规模纳税人无法为购货方开具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对于一些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抵扣的购买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扣分”项目。基于此,企业纳税工作者要在降低税负的基础上,对销售规模、销售范围、销售产品、销售效益进行综合性分析,科学选择纳税人身份,从而实现效益的最优化筹划。

(二)通过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在相关税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产品营销模式、会计核算体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及税负最低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目前,我国企业可通过采用以下方式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筹划。财务人员在将本企业生产的商品用于投资、福利发放时,应主动向税务机关申报视同销售所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避免因未及时申报,被税务稽查机关发现后承担税收法律责任与经济损失[4]。企业财务人员在编制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时,应明确合同的签订方式、条款、发票开具、会计核算政策等内容,以便于工作人员能够明确税收筹划的工作职责。再如,企业如果想通过销售折扣对增值税进行筹划,就应保证销售额和折扣额均在发票中注明,并在同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反映,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按照折扣后的金额作为销项税额。同时企业的销售款发票和供应商进项税发票都要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处理,这样税务机关才会进行审核,才能成为抵扣项的凭证。企业在利用销售折扣方式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时,可以只承担销售额减去折扣额后剩下部分资金的纳税义务。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关注发票开具的时间与金额。

(三)通过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增值税的主要优惠措施就是允许一般纳税人通过取得的正规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抵扣。但如果企业经办人员或财务人员取得了不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发票开具时间超过了抵扣时限,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及经办人员应主动学习增值税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应知晓增值税发票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对增值税发票的辨别能力。首先,企业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税收筹划方式,就是尽量选择可以开具增值税正规发票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保证企业可以享有一定规模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业务类型,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进行科学筹划,从而实现企业进项税额的高抵扣[5]。最后,企业财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增值税法律中有关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能够合理确定增值税发票是否可以抵扣,以避免自身承担过多的税收法律风险。

(四)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税收筹划

按照目前的增值税改革要求,企业可以按照固定资产采购价格的固定比例,抵扣当期或下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抵扣优惠政策,使企业可以真正达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例如,企业要尽量选择在销售旺季进行采购固定资产,以确保当期或近期的销项税额可以被及时抵扣,从而缓解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

(五)通过增值税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

首先,按照“营改增”新政策要求,在2019年4月以后,企业如果存在当期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企业财务人员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留抵税额退还,只要获得了税务机关的认可即可享受退税优惠。此时,纳税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方可享受留抵退税优惠条件:企业应保持在6个月内,每个月的增量留抵税额大于0,同时,最后一个月的留抵税额必须高于50万元,最后企业的纳税等级应在B级以上。此外,在税务行政处罚方面,企业在申请前的近3年内被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次数不得高于2次,且近3年不存在骗取退税等违反税收法律的行为。2019年4月前,企业不得向税务机关申请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应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与税务机关积极沟通、联系,确保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能够认可企业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避免企业因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失去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优惠的机会。最后,企业财务人员应定期通过网络查询、咨询注册税务师或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掌握近期国家新出台的增值税税收政策,财务人员应根据新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现在的筹划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各项条件满足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文件要求,从而切实实现降低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的目标。

(六)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在抵扣、会计核算、计税基础,特别是发票开具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税收负担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纳税人的正确选择是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及销售方式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税收负担最小的纳税人身份。同时,财务人员应在熟练掌握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计的销售额分别在两种假设前提下计算出增值税的税负,选择出综合税负最低的纳税人身份方案。

(七)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税收筹划水平与能力

一是要督促财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增值税相关理论知识。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深入学习“营改增”政策的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事先对发票的开具时间、会计政策选用、销售收入确认等环节进行评估、筹划,使企业增值税的税负达到最低,从而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增值税政策优惠条件。同时,在会计核算方面,企业应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要求,按照增值税政策开设、使用会计科目,这是确保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可行、合法的重要保障。在增值税深化改革后,国家为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降低企业税负,针对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研读相关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切实降低企业税负[6]。二是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能力。在传统营业税模式下,财务人员只要将每个月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税税率相乘,记入应交税费科目就可完成营业税的会计核算,即可进行营业税的申报工作,但在新增值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这些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已无法满足“营改增”政策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税收相关的政策与会计核算政策,充分利用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知识,为增值税税收筹划提供咨询与服务。此外,企业可组织财务人员到同行先进的企业中进行调研、学习,在提高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其纳税筹划的实践经验。企业还应定期对纳税筹划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随时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善。

五、结语

在实施增值税深化改革后,新政策除了在会计核算与发票使用、纳税申报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外,还对财务人员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增值税相关的政策文件,在充分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可行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切实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刘苗苗.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21(1):164-165.

[2]郭李娜.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8):101.

[3]宋淑俊.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市场,2020(8):149-150.

[4]杨洁.增值税重大政策调整对企业纳税影响[J].纳税,2020(2):29.

[5]董志芸,许向丁.增值税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筹划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3):122-124.

最新财政税收政策第9篇

在当前经济形势处于浑浊不清的状态下,预测未来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对赌未来的税收也如出一辙。CFO需要辨别清楚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减税的性质、涉税风险、税收管控以及企业机会。

减税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一轮税收的结构性调整稍早于近期所点明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当时的市场远没有今天这般糟糕,并缺少应有的征兆。上述政策调整具标杆意义的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推出。新企业所得税八个百分点名义税率的降低,与眼下保GDP无关,是酝酿已久的事情。当时为了避免政府的岁入“俯卧撑”,政府在其他方面又采取了多项增税减支措施,包括企图使出口退税归零、提高资源税、从房地产业中用税费工具寻租,印花税的“半夜鸡叫”也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不过从性质上讲,当时的税收调整设计,总体偏重于解决企业高税负和经济结构扭曲问题,有减法也有加法,前提是财政盘子不能因税收调整而变小。属于“保守疗法”,政策上也谈不上什么积极。

采取包括转型在内的积极增值税政策、降低资本市场印花税、取消利息所得税、全面调整关税、清理房产业税费、消费税改革、提高出口退税率和个税起征点等,构成了政府新近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中“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内容。从性质上看,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和结构性减税对冲已经完全失去使用方向感的岁入――由于经济活动长期受制于财政拖累而作出的纠正,属于一种零和式自我救赎。

2009年,各级政府或将还会推出某些结构性减税组合。包括再调出口退税率和关税、下调甚至临时取消房地产业大部分税费、下调包括银行在内的服务业营业税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自2009年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后,最值得企业关注的是一般纳税人17%增值税税率问题。17%的增值税税率与大多数国家相比都属于高的,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率偏高的问题一直有些争论,只不过在当前形势下这个信号被放大了。人们对降低增值税率作为政府可能动用的最后手段仍然有一些期待。

减税力度低于预期

目前积极财政中税式支出(某些收入的放弃)的实施远比政府直接财政投入的大手笔来得保守。中央决策部门估计,目前已出台的所有减税、让利、减费措施,大约可以为企业减负5000多亿元。据此推算,剔除其中的减费因素,这个数字不足税收年收入的7%。而2008年在下半年税收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全年税收收入仍然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远远超过GDP增速。

新出台的很多减税让利缺乏实质内容,作用也会有限。比如,增值税本身具有保持中性的内在要求,但为保收入,增值税长期在扭曲的状态下运行。后来,转型又成了对特定地区和行业的特惠政策工具。病入膏肓时,增值税转型的利多早已被消去大半。

比较特别的就是针对房地产的税收新政。毫无疑问,目前体现在房地产上的很多税费都是被相关权力部门用“抢劫”的形式加上去的,反过来又催生了整个产业的泡沫。现在推出的多项房地产减税减费政策大有回到2006年之前的趋势。不过,这个“还乡团”回来得实在晚了点。其实,购房的欲望冲动不但来自谋生的需要,还有一种收益预期,看跌心理一旦形成,减多少税费也不会发生实际的余额效应。直至今天,整个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严重扭曲现象并没有回到从善如流的路上来,涉及到结构性问题,上帝也拿不出“速效药”。

密切留意税收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至少在表面上使大环境变得相当宽松,机会自不待言,而潜在的税收风险更应随时被CFO所关注。这种风险很大部分来自现实中敞开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窗口,人们很容易在“天文数字”面前失去警觉或对细节变得懈怠。比如,企业所得税降至25%以后,众多企业可能试图寻求获得更低税率的税收优惠安排。最常见的是对高新企业兼并收购。这似乎也是税收筹划师力推的最佳“节税”方案组合之一。但是,如果与集团相关联的公司把不能列支的一般性研发费用通过财务手段大量流向低税率的高新企业,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翻船。

即使是现代经济国家,税收违规与否的边界也并不总是那么清晰,何况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周正毅税案中的“关联企业间串开”行为在时下的企业中远非鲜见(实际比较普遍)。笔者曾把上述特定行为称之为“税收木马”,换句形象的说法就是政策的“山寨化”。当企业遭遇税收木马时,罪与非罪的最大可能已经超出税收之外。

在财务实践中,过于保守的税收策略并不为大多数CFO所接受。人们摒弃税收保守主义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能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何况政策性过强也并非意味着税收零风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些企业的CFO总喜欢把所有的涉税权揽于一身,认为这样能提升执行政策的高度,降低纳税成本。其实税权过于集中意味着税收风险会在一个更高层级上积聚,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伤及筋骨。与其让集权的幽灵发号施令,倒不如分散税权风险来得更安全。在积极财政背景下,分散税收风险也有结构性调整的内在要求。

CFO税务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税务价值。CFO既要确保税务风险被控制在政策底线内,又能使企业各环节衔接,以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按照新颁布的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CFO税收控管重点应该侧重税收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活动的过程和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体制。其中较重要的是税收风险评估。税收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整体税收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