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1 03:30:17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1篇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技法教育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得不到关注,这种爱好就会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他们放弃这个爱好和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培养兴趣却是个难题。

1绘画兴趣的培养的途径

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生活积累、绘本、画展、戏剧、设计只要与视觉沾边的都可以利用。兴趣并不是多夸奖和赞美就能持续,如果在一个团体中有挫折感,他也会止步。应该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的画画,有时家长见到孩子画的好,可能会马不停蹄地乘胜追击,盲目地实施激励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小孩子的兴趣不稳定,遇到了低谷时,如果不懂迂回,孩子的兴趣就也可能锐减。孩子会有一个阶段经常怀疑自己画的不好,羡慕别人的画,家长强调他跟其他小孩的画画相比优势在于独创,慢慢地他接受了自己画得不漂亮的事实,喜爱画画,并不同别的孩子去比较,孩子的绘画的状态,只是喜欢画而已,这就足够了。“淡定”是一个方法,适合对付冲动型状的孩子,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爱画画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总是夸他,他觉得不是真的,也会产生怀疑。不如偶尔夸一下。

2关于临摹和技法

今天的时代并不需要孩子们去临写描摹,来达到技法的完备,而是需要孩子们有广阔的视域,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今的艺术教育不是技法教育,而是张扬一种“艺术化生存”的教育。传统的国画和油画,讲究“由技入道”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巨变。这条路布满陷阱,弄不好就成为匠人。匠人就是只有技法、没有思想,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临摹和技法都可以忽略,但要重视材料(媒介)的多样性,让孩子尝试更多材料去表现,为创造性地实施主题的表达提供可能。比如,画画可以画在画框上,也可以画在纸盒子上,涂在玻璃窗上也未尝不可。有人说不临摹孩子脑子中就没有图式,我不赞同,参看福娃风格,就是脑子中充满了大人灌输的图式。这不仅对孩子的独立观察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大人的观察与判断。我想大家也不期望孩子走一条专业之路吧?如果想发展专业之路,建议11岁以后或初二以后再学素描之类的。如果孩子自己不时地愿意描摹一下,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不用刻意阻止。

3关于如何选择画画班

关于儿童美术班,我说的可能标准稍高:

3.1环境

教学空间的氛围很重要。检查创意的气氛,一个良好的室内布置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想象的舞台,单是在墙上挂一些画作、习作,并不足矣,好的装饰并不是华丽的堆砌,而是充满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参看画家们的工作室照片)这个多数人也能体会到,每次去宜家都就会对设计自己的房间充满幻想。企图能DIY些什么。

3.2师资

师资的问题比较复杂。齐泽克(美)的结论是只有艺术家才能给儿童更好的艺术指导。为孩子选美术老师,爱孩子、有耐心、懂得艺术的真谛是个大前提。我更倾向于搞插画或有设计背景人来教孩子,而不是油画、国画背景的专业人士来教孩子。专业出身的人往往“由技入道”,有些人是走不出技法的框框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这类老师最糟糕的是很固执地发展技法,而不会从观察力和创造出发给孩子更多的启发。直接让照着画的老师,还是不要去了。现在小学里的美术老师都不这样教学生了。

3.3课程开发

课程的内容设置应重视个性差异和性别差异,重视材料(媒介)的多样性,让孩子尝试更多材料去表现,为创造性地实施主题的表达提供可能。手工劳技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也很重要,对培养孩子的整理、专注力、多有裨益。(注:现在小学并没有劳技课,而儿童动手能力差异很大)。比如,有些孩子很敏感,有些孩子很粗枝大叶,方法应不尽相同,例如,敏感的孩子可让他们进行相对严谨的训练、如构图的疏密、韵律等。因为他们不缺感受,画面叙事性很强,只是表达方式要进行引导和控制。严谨的孩子,需要尝试单一的主题。如飞鸟,如何把它画的有张力和动感。性别差异很重要,性别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点不同,画面上母题不同。男孩子自由绘画的画面上出现关于车、鸟、太阳。男孩子的画相比之下更加天马行空,要选点记录性的题目,如画一个好看的花盆,或一个小动物,来补偿性地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女孩子情感更加细腻,绘画表现出一定的叙事性。经过一段“美术班”学习后容易固化,比如画的小孩儿都像“福娃”,鼓励她们多用材料、补偿创造力。(注;班级人数少些,老师才能照顾到性别差异和个性)

4我们如何居家如何指导孩子绘画?

我们的小时候,有很多人都有因为觉得自己的画画得“不像”而放弃了绘画。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说,你画的不像什么。给孩子评价一定要掌握分寸,“赞美,但不要评价过高”。例如,给孩子评价不要说,“画的真棒!”之类的话,可以尝试着说说,“我喜欢你画的线条”,“我太喜欢你画的小人了,要是他们每个人再有特点就更好了”。“我喜欢你图的颜色,这一小块再细致点更好了”?“这个罐子形状还不错,好像上面还有些花纹吧?”记住,你的评价的目的是引导他进一步地观察。使他们能在创造的过程中持续探索,获得更完善的结果。而不是下结论。

5结语

希望“艺术化生存”是照进每个家庭的一缕阳光,家长们把艺术教育不仅仅看作技法教育,而是把它是亲子关系最好的融合剂,把艺术教育当作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尽可能减少艺术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2篇

智慧一

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

懂得自己的言行

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

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智慧四

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智慧五

时代特性告诉你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因为独生子女家庭逐步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这一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家庭生活。那么,在独生子女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是现在的父母们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因为独生子女对家庭来讲,教育成功与否都是百分之百的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广大独生子女家长,更应该学会做称职聪明的父母。我们分析独生子女教育成功的家庭得出,称职的家长都有以下几点共性。

多给孩子磨炼的机会

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在培养孩子的目标上,从来都主张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如果家长能注意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综合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旦孩子染上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往后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如烧饭、洗衣等,还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学会与同学交往,这是一个人适应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书中提出“学会生存”: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日本人把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看成是人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他们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教会孩子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为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就让孩子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用煤炉生火,到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孤岛上去自搭帐篷,自制海盐,自己做饭。其目的就在于使孩子从小学会生存。每个民族都在培养自己的后代,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强者,能自立于人世间,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少一点怜悯和照顾,多给他们一些磨炼的机会。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相当激烈,不难理解为何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的智育看得那么重。但怎样才能使孩子读好书,读书好呢,其中有很多学问。

其实,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常耐心地帮助孩子,其前提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及时加以鼓励。而且学习要靠自觉,要使孩子做到自觉,从小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证明,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开发个体潜能有重要意义。在良好的环境和合理的教育下,完全可以把孩子巨大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3篇

【关键词】培养习惯 养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5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提倡一日生活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化,首先就要有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幼儿才能体现生活的自主化。3-6岁的幼儿时期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养成阶段,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因此,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特别想谈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等。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家长的缺乏意识。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都不是很了解,常常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只一味的要求孩子去学点有用的知识,比如:认识了多少个字,会做几道数学题等,家长们根本不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还有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都让保育员去包办了。这样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会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恶化师幼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与义务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想法:

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通过分析幼儿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不是缺乏锻炼,就是没有通过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正确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小班可以在帮助下穿脱衣裤和鞋袜,能将玩家和图书放回原位。中班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大班能知道根据冷热增添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二、设置游戏情境,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些幼儿小椅子坐不住,我通过“交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能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再如幼儿乱扔乱放玩具的问题上,我没有机械地去要求幼儿把玩具怎么怎么样放好,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和玩具对话:“某某玩具你为什么哭啦?”,“小朋友把我乱扔乱放,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听见了吗?怎样才能让玩具宝宝不哭了?”幼儿都抢着回答:“不乱仍,把玩具宝宝们放回自己的盒子里”等来引导幼儿,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地方。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养成了将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三、注意方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批评、指责他,他的情感上会受不了,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孩子也想变好,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甚至有时努力做了,老师也没看到。作为老师这就要细微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的去表扬他,鼓励他,比如“你真能干,如果能把它们摆放整齐那就更棒了”等,那么就会增强他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孩子坚持下去,肯定自己。

四、结合儿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指等,要定期给孩子剪指甲,让孩子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如给孩子洗手时,要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这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儿歌,即可让孩子熟练的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比如洗手歌:饭前要洗手,拧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肥皂搓搓手,手心手背搓,小手真干净。生动形象的儿歌让孩子一下就记住怎么去洗小手。

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父母就不断培养着孩子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如厕习惯、睡眠习惯、饮水习惯、交往习惯等。一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从睡觉到洗脸,从吃饭到喝水,每一种习惯都是父母对孩子耐心、细致、反复教育和督促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结: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园合力一起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 李季湄、肖湘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9-01

在教育一线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孩子,经常通过家访的形式和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总是担心: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太差了,啥也不会干,长大了怎么办啊?在幼儿园很多孩子表现也是如此,遇到困难总是会说:“老师,我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很值得我们教师和家长去思考。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基本的国情决定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的家长将孩子捧在手心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掉,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真正成了当今社会的小皇帝!又何谈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样一味发展下去孩子有将来吗?我们祖国的未来又会怎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我们对孩子的爱像大海,是宽大而无私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有了有思想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明确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重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创造条件的前提不能消极的完全建立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让孩子有“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我们要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做法,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从小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呱呱坠地后,随着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什么都不会做到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必然的规律,入园前,家长就应为入园做准备,让孩子自己学会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等等。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也可以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有时在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去画画,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也学会了安排计划。

(二)教师应该怎么做

1.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小班一开始,就应该从常规教育抓起,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抓住一日常规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创造机会,提高条件,让他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2.和孩子做朋友。我们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伙伴,认识的只有布娃娃和动画片里的喜洋洋、灰太狼。有的孩子刚入园,不是害怕说话就是不敢说话或者干脆不去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更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玩。可见,培养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要蹲下来讲话,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然后要做他们喜欢的“孩子王”,将爱融入到小朋友的心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有说有笑,体验了交往的快乐,同时形成交往的能力。

3.搭建爱的桥梁,随时和家长沟通。我们要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家访、打电话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去表扬,经常对孩子说:“你做的真好!”“你最棒!”“你长大了!”“你真能干!”

4.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1)教师应当有目的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介入。

(2)在平时开展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完全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选择活动内容、选择角色、选择伙伴。

(3)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玩具的分配,也可以发挥想象,让游戏能够得到生成,充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在晨间接待、讲故事、音乐表演、户外活动等方面,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5篇

关键词:德育;从小;抓起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小孩子根本不明白什么做人的道理,即使是小事情,也必须告诉他哪些事情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让学生从小就拥有是非观念。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小时候抓起,从小事情做起。

一、从小就要扎实抓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亚里斯多德的“德性论”强调“道德是习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养成,通过个人的持守变成个人的态度”。因此,德育工作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应该扎实抓起,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作为教育者,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1.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着差异。首先,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把“体”排在首位,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德”的认知仅仅是感知,而无法理解。而小学培养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德”排在首位;第二,要求也不同,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小学是使学生具有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物等品质,除接受和运用知识等重要内容外,还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养成终身爱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充分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利于我们因材施教。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家庭传媒增多,孩子们见多识广,接受新事物比较敏捷。同时也由于家长舍得投资,孩子们的智力开发早,多数孩子思维敏捷、反应较快,多数孩子都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对学习行为习惯有一定的认识;孩子大多数好动、好问、好追根到底,这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多数孩子争强好胜,愿意当一名好学生。这些优点对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过程有一定的帮助,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利的基础。

3.帮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1)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孩子只有在和同伴交往中才可能生发心灵体验,形成集体道德观。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乐于接受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乐于受集体的约束,习惯和同学团结互助。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了学生生活,不再是幼儿园游戏组织形式,我们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要有大家选举产生的小干部参与管理,如果孩子被选为小干部,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已,不要骄傲自大,帮助孩子不断进步,服从集体的约束,培养集体观念,适应集体生活,与同学团结一起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2)熟悉校规,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明确良好行为习惯。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铭记在心。督促孩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遵守学校常规制度。养成教育是终身受益的工程。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注意社会公德,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好条件,给学生树立榜样。如:早晨早到校,和孩子一起扫教室、公地,不随地吐痰,随手捡垃圾落叶,培养环保意识.

3.家校结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1)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家长要根据学校安排的时间,定出一个具体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2)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3)养成语言文明、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教给他们常规礼貌用语和交际语言,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二、德育教育从小事情做起

德育教育必须借助具体的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才可能实现各种正向价值的传递。学校除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外,还要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在活动方面,有主题活动,如:九月尊师敬老月,可为教师自制一张卡片,写上一句内心的话语,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艰辛,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给老人洗脚、捶背、倒洗脚水等,星期天跟着爸爸、妈妈记录他们一天的工作,体验父母的辛劳;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抹屋、扫地,献上孩子们的一片爱心;培养他们关心父母、关爱他人的美德……这些活动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从小处着手,让孩子们觉得实在,可学、可信、可用。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6篇

【关键词】男孩 体育 意志力 培养

“穷养儿”该怎么解读呢:不是不让吃穿,也不是说不能给男孩子提供“富养女”的同样教育和投资,而在于品质的培养,培养其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孝义德善的品质,可总结为培养其意志力和良好的品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该品德与意志是男孩女孩都需要培养的。体育课,是最为直观的、方便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课程,作为体育运动,更能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意志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首先,意志是一种自信

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老师也遇到过的问题:当考试不及格时,认为自己怎么练也不行(尤其是长跑),缺乏信心。通过调查,这些孩子多数有一个特征——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养成了吃苦怕累的坏习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同时,家长怕孩子运动损伤,又怕影响学习,因而对孩子的体育运动不支持。因此,体育课上,更要强调孩子的运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对于幼儿和小学低年的儿童,体育目标设定要科学,让孩子们都很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些目标,更要让孩子们确确实实的能够完成这些目标,如此,才不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个别学生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怎么办?

树立他们的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些事情,拆分式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长跑可以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挑战自己极限的好方法,完成之后,孩子会体验到强烈的自我成就感,从而锻炼自己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此外,严酷的天气也是锻炼意志力的好时机,在炎炎烈日下进行队列练习、奔跑练习等运动,在烈烈寒风中骑车、游泳等,让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也是锻炼他们意志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同样的,采用竞争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同样也能有效的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意志的先决条件,相信自己能行,能够完成某种目标,拥有强烈的斗志,是培养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意志是一种独立

意志行为总是和克服困难相互联系的。不经历困难、不面对困难、不克服困难,就没有磨练意志的说法。

鼓励学生独立去完成某项目标,而不是等候别人的帮助,相信自己能行。

如何鼓励学生独立和自信?先要树立目标,目的越重大越崇高,就越能调动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但目的必须明确而且科学适当。如果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肯定会导致行动的失败;如果目的可以达到,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意志力不够坚强的人常常成为其坚持到底的动因。因此,确定科学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针对每个人进行调节目标,所谓的“因材施教”么。

第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当一个人对他从事的活动缺乏明确的认识,那么,很难相信他在遇到困难会表现出顽强拼搏的意志来。就如抗战时期,共产党用思想武装军队,克服重重困难,用简陋的装备,最终取得了胜利。

同理,如果用“思想武装”学生,让他们努力去克服困难,攻克各种“难关”,成为了鼓励他们自我独立和自信的重要“武器”。

再次,意志是一种自制

培养孩子的自我克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如上所述,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可通过孩子的思想“武装”来实现,同样的,我们如果让学生掌握了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弄清楚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孩子就会慢慢的有了自制的能力了。

我们通过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目标,采用长目标和短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短目标,进而最后完成长目标大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督促他们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独立自主来完成,还应该要求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习惯。

最后,意志是一种坚韧

培养孩子去克服困难,去经历劳累,最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会大幅度地提升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性。

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抚摸,会让孩子在某个项目中达到心理极限时所产生的退缩的消极心理无影无踪。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7篇

自主性是什么呢?自主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按词义理解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我判断,自我行动,一般我们是从自主的态度和自主的行为两个方面来描述自主性。孩子的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征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孩子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汇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小培养也无可辨驳,要赏识孩子的自我表现勇气,激励孩子善于表现自我才华。自我意识是孩子个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决定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而且影响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个性倾向。自我意识是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一个让孩子始终在成长中找不到方向的家长是悲哀和不幸的。“今天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明天。”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自我意识是孩子走向明天的一把心灵钥匙,是帮助孩子成功的人生支柱。

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该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培养他的自主性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谈谈在培养孩子自主性方面的具体做法: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多与孩子谈话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脉络。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怎样做人,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育方面的培养,殊不知,德育的培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智慧上有所欠缺,它可以让美德来弥补,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有欠缺,再高的智慧也帮不上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谙其中道理。因此,从小我就注重对女儿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通过资深的言传身教,让她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怎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帮助他人,同情弱者,学会了怎样与人为善,宽容谦让。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到,每天孩子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她写作业,我就坐在她旁边织毛衣或者看书。很少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自己出去玩。休息时,我会在她在床上躺一会,一边帮她按摩脚上的穴位,一边和她交谈,这样做有利于减轻一天的劳累,对身体有好处,更有利于我对她思想动向有所了解。我们的交谈是很平等的,如同朋友间的聊天,各个方面都可以交谈。

其次,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不是溺爱。有些家长往往“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孩子到了学校老师要求他们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教他们学会扫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回到家里,家长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来养育。父母只能是孩子的“顾问”,而不能是“保姆”。记得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她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着,妈妈给你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8篇

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但就目前来讲,在家庭教育方面,广大家长、教师还未给予足够重视,而怎样开展高效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困境,并逐渐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转变思想和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

一、学困生家庭教育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缺乏自信。在农村,有许多学困生可能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农村,还有一些是属于单亲家庭等原因最终导致没有自信,有时甚至有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内心这样想又怎么可能超越他人,比其他人优秀,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学习搞上去,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2、家庭教育问题。在农村家庭的教育意识较差,尤其是一些长辈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格外地疼爱,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长辈就会无条件地庇护,甚至还会指责父母不应该对小孩子这般严厉。但是,小学生年龄还小,经常成群结队的玩耍,再加上有长辈们的加倍庇护,一有错就找自己的爷爷奶奶,对任何事情都是有恃无恐。在学校,教师在管教这些学生的时候,打骂不得,苦口婆心的劝说基本上毫无作用,甚至有可能会反过来告诉爷爷奶奶老师对他不好,上课也不好好的听讲,最后就成为了学困生中的一部分。

二、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指引方向

1、多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农村实际,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孩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放学后及假期,家长有意识的安排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田里劳动。如搀扶老人,照顾弟妹,打扫房间,收拾餐具等。双休日、小长假和父母到田里做些小农活儿。学校帮助家长设计印发了活动(体验)记录册,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填写,并采用积星评价方法记录孩子成长足迹。二是主题亲子活动。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往往被爸爸、妈妈所忽视。通过家长学校组织或是帮助家长设计由家长自己实施以及家长自己设

计的亲子活动,如逸夫学校的“小手牵大手,做环保卫士”、一小的“我是防火宣传员”“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假期亲子游等,让孩子们与家长在互动中,全方位开放孩子们的多种能力,帮助孩子们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度。

2、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想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第一步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此,家长应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给予其该有的尊重与理解,认真的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要讲求实事求是,教育孩子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很多家长都会将孩子的成绩与其他人相比较,或者是将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其实孩子最不愿听到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所以说,孩子即使暂且不如谁,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应积极的将家庭营造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其次,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应培养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多运动,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在日常家庭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孩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应积极、正面的能量来影响孩子。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第9篇

第一: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是我们现行教育思想仍然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我校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喜欢乱丢乱扔,讲脏话,如此种种现象我们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学生,但是一转身,学生又会照旧。所以每天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各种惩罚治标不治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留守学生越来越多,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无暇教育孩子。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出人头地就是有出息,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这些思想是农村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所致,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会慢慢突显出来。其二,学校教育工作失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虽然学校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学校为了在成绩上能够赶超城区学校,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村学校教师也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也就没有下足功夫,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却无人管理。其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着一颗好奇的心,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等会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第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孩子好奇心盛,爱模仿,家长务必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方能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要蹲着和孩子讲话,彼此拉近距离,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生计固然重要,但也及不上孩子重要,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希望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能陪着我们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受益终生。

第三: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走进学校、教室,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讲桌也清理干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也许忽略了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但是班主任不能。我们的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但是学习能力强,所以要我们的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第四:学校的教育作用

我们的学校是双语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在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我们要利用德育八分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这些守则常记学生心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所以要家校一致,形成合力。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通过家校联系,这些孩子已慢慢的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一共有31个班级,其中双语班有19个,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教他们学习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爱校如家,不要有民族倾向,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把各民族学生视为兄弟姐妹,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对待,团结进取,努力拼搏,快乐学习,幸福成长,遵照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走群众路线,把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各民族之间一定要和谐,一定要团结,才能把教育办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