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6 01:45:32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1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学生就会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当然,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另外在备课时要考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毕竟“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不用教师去硬灌了,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学习,而不用教师每天盯贼一样看着、守着,耗时间。教师还要精选试题,让每一道题都有代表性,只有教师先到题海中去,才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三、重视课堂提问艺术

第一,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教授《项链》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很多学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细节,若提问他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细节,指出其必然性,进而深刻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第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出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琐、大小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邹忌的讽谏为什么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只从邹忌善讽的角度来思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从齐威王肯接受谏言的角度来思考。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2篇

既然,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就应该研讨,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来充满激情和热情地来学习语文学科呢?我认为分为以下几点。

一、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我认为根据语文的学科特征,情境式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语言,一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上,本来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教师不能以枯槁、平实的语言面对学生,最好做到妙语连珠,口吐珠玑,给学生形成一种文学审美的意境。尤其表现在导语上。如讲李白可以这样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酒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导语既言简意赅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有的时候,人的阅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而我们的学生还处于少不更事的人生时期,很多内容是他们所难以理解和体悟的,那么我们只能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较直观的就是对音乐和影像的合理应用。例如,我在上《秋声赋》的时候,第一课时中学生都表示理解不到这种悲秋的思绪,搞不清楚古人为何悲秋?于是,课下我就找到大量关于表现秋天萧瑟的图片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一首古筝曲《细雨微风》作以背景音乐,第二课时中我将这些资料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很真切地体会得到作品中的悲情,并能饱含感情地阅读,积极地去理解全文。当然了,创设一个好的情景也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思,教师要多思考。

二、教师要博学多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把语文课上好,教师本身就要犹如一眼汩汩流淌的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其次,经常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假如要讲《阿房宫赋》,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课外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小看,教师要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适宜学生的理解水平,然后推荐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几分钟来换取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自主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课,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时刻关心社会,因为我们的认识很容易就传达到学生那里去,首先我们要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从阅读中提高自我的审美品味,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教育。阅读社会这大书,观察生活的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不断地阅读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于成为时代的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那么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3篇

一、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唯本论,课堂上围绕教材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课本的传声筒,对教材的机械照搬照用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只会依赖教师和教材,死记硬背、做大量练习,学习压力大,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不会活学活用,学习能力缺失。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学过程死板,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能体现。学生不能深层次走进语文学习,从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学不得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发展角度来培养学生,做到教学的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授人以鱼”变为了“授人以渔”,不再单纯地灌输知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学习的关键,教师教要通过学生学才能起作用,学生只有懂得了如何探究思考,学会思维、质疑、阅读等等的方法,才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找到学习的规律,使学习变得轻松、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中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通病。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取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法,这是学作文的前提。但课堂上的作文,学生由于缺乏写作前的细致观察,真实感受,无话可写,无情可抒。作文应课内学写法,课外求发展。

1.学会观察分析事物。平时要注意观察人和事,作文材料勤积累。中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物、景、事、人往往不太留心,更没有细致观察和有序分析事物的能力,作文写出来给人生涩的感觉,没有气息,不能让人叫好。学生在参加生活实践时,要加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如写《我校的花园》一文时,要先观察花园,学会提出如下问题:①花园里有哪几种花?最喜欢哪几种?②具体观察最喜欢的花,这些植物的形状、茎、叶、花朵怎么样?③详细观察花朵的构造(包括花萼、花瓣、花蕊)、颜色、气味等怎么样?从而培养细致观察,有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2.展开联想。不少学生的作文就事写事,只写出来事物的一些表象,其原因除观察不够细致外,还缺乏联想能力。由于平时训练少,学生不会运用联想。联想是从一种事物想像到另一个事物的联系。如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就想到它需要阳光、水分、养分才能生长,想到它需要风和蜜蜂传播花粉等。

3.体验感悟。学生也是有喜、怒、哀、乐、爱、憎情感的,但在作文中往往抒发不出来,其原因也在于缺乏实践体验和引导感悟。如在写《我校的花园》一文时,要想一想:①对美丽的花心里是喜欢还是讨厌?假如喜欢,心里是怎样想的?用什么语言来表达。②对养花人又有什么感情?学生如抓住了有序观察事物、开展联想、激感三个方面的训练,不仅能使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且可培养出热爱生活,志趣广泛,情感丰富的品格。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给予阅读指导,培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的年龄、经历、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根据这些差异给予正确的导向,开展阅读指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有了自我意识,迫切地希望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位置,充满了对生活的主观认识和体验。对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要有明确目标,要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提高鉴赏能力,并推荐一些古今文学名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读物。另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要立足课堂,激发兴趣,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选择思想性和实践性强的材料。阅读的材料,可适当加入文学性强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以选择实践性和思想性的材料很重要。

阅读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途径,不是走形式主义,眼睛过一遍就行了,只有经过大脑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通过阅读输入信息,理解并领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离不开思考”。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让每人谈谈自己的收获,即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对不足之处,想方设法进行纠正。比如,遇到疑难问题,自己分析解决。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文章写作的中心思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等等,在探究思考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想象力、感慨能力等。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思考能力的高低。也正因为通过思考,学生才会有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才会实现由一般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跃进。

在阅读的同时,要勤动笔,读写结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成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很好的记忆力是不能实现的,人的记忆都有遗忘的规律,不如把需要记的内容记下来,过后能及时复习,方便查找。把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名词佳句、修辞手法等记下来,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在阅读中,要要圈点批注,提要总结,随手摘录,构筑知识的殿堂。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效率

现阶段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地进行“中学语文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或者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合作学习方式简单停留于形式,影响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下面就合作学习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在的内容。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合作交流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于是,课桌合并起来,排放成了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们时不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倒也情绪高涨,大声讨论着,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实在的内容。仅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学习吗?难道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甚至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以至在学生眼中,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个形式,老师最终会将答案告诉我们的,又何必当真呢?

2、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3、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新一轮课改,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退避三舍。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二、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分组要合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合作意识、性别情况、家庭背景等不同情况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每个小组均有优秀与相对落后的学生。如此分组,便于小组内学生相互学习,优秀生通过帮助后进生,可以增加他的认知、推理水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先进学生的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后进生可以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本组其他同学更多的帮助,来自同龄人的话语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并可以降低后进生的焦虑感。

2、设计的问题要值得讨论。动不动就问问题就讨论,会使我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下降,也会浪费时间,因此,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有思考讨论的价值,要有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分别从课文中、生活中找依据,进行辩论。有的说,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尊师重教;有的说那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过时了,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必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一节课下来,他们都感觉意犹未尽。

3、课堂结构要体现多样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学生独立阅读、听写、思考、讨论、评价、思维等活动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这种课堂结构中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都可能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对语言的理解感知水平的提高上产生飞跃。通过师生的合作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

4、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怎样,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进行鉴定。我一般实行分数考核制。讨论认真热烈的、回答问题见解独到的、甚至回答问题仪态大方、声音响亮的,都可以得到高分。为了避免每个小组只派优等生回答问题,导致组内差等生得不到锻炼,我又规定,如果是差等生回答问题,回答的效果与优等生一样的,将会得到比优等生还高的分数。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热点。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有效互动的课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就得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设计精美的导入环节,紧抓学生注意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并使之能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是一种途径,不仅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反应的速度,为深入理解文章深意打下基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能创设语言无法达到的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沉浸于声音、影像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从感性的材料,达到理性的思考,启发学生从表象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综合分析到深意挖掘,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有必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自主或是小团队的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进行小范围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后作出回答,这样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教师要做的是指明方向,让他们去寻找,探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现在,许多学校采用小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借助他人力量成就自己。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班也就十几个能专心抓学习的同学,搞小动作,说话、出神、发呆、需要老师提醒两三次的的不下十几个,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乘机闲聊的,有瞎起哄者的,有装装样子的,并没有真正俯下身子进行思考;还有的只有合作没有思考,只在听听别人的意见,不思考也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以来,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形成了随随便便的习惯。因此,语文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所有的学生思维一步步跟着老师的引导走,说思考就思考,说讨论就讨论。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分工要具体,讨论时,不急于发言,要先思考,争取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疑问,发现学生中普遍有这几个疑惑:为什么父亲不直接上去把“我”抱下来?为什么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为什么其他小伙伴不但不帮我,反而嘲笑我?这些疑问我上课时暂时不做回答,而是让学生去揣摩、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切近文章中心进行思考,让学生学得认真,学得积极、有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就是舍不得课堂时间,唯恐学生讲得不对,讲得不完整,七扯八扯,浪费时间。其实,学生解答得不完善是正常的,理解错了也是常事,思考、讨论、辨别、判断,正是提高的有效途径。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学习的正常规律。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恰当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2、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落实这一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 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4、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不放心学生,把着讲的教学模式,要大胆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讨者。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说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及人情的冷漠……教师在听了学生的陈述后,在肯定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作最后的总结,对文章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这样对提高学

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越有益,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7篇

一、语文课外活动设计必须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忽略切实、有效、扎实的语文学习,且木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二、活动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知识与生活的真谛。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语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即在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推荐读物的范围,一般是:①结合节选课文的原著。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即推荐施耐庵写的《水浒》,从中了解北宋末年社会危机四伏和的黑暗背景。②结合课文的内容、体裁推荐读物。如讲,《老杨同志》,即推荐著名语言大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在中日民族矛盾中除了占主导地位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剥削阶级向人民争夺根据地领导权的斗争;讲《梅岭三章》,推荐学生借。阅《诗选》,让学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机智斗争求生存求发展,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豪迈气概。③推荐可资比较的读物。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即推荐郑振铎的《燕子》;讲老舍的《小麻雀》,即推荐屠格涅夫的《麻雀》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比较,学到几位作者写作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立意与写作技巧。教师要把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品的主导权,对学生现阶段的进步没有帮助的作品。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启发他们尽可能避开。阅读方法的提示。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不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一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领悟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受到作品中真善美的熏陶;二是有效地遏制了学生中一部分只知读琼瑶、席慕蓉、古龙、金庸等人的言情武侠小说的现象。

四、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

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质、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课外写作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为校园广播站写报导稿,办黑板报、班级小报、影评、短评等,特别是班级小报,能密切结合本班本校实际,对教学产生巨大的辅助作用。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思考

语感指的是阅读者对阅读的文字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小学阶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写作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非常重要。

一、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文字所蕴涵的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语感是心里上的一种感觉,加强语感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境界,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而语感的加强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灵敏度和感知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反复朗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简单,在学习中,学生非常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机械化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学习时应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对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走进大自然》一课进行教授时,教师先播放大自然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认识中的大自然;进而让学生深感体会,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后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词汇进行思考。等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走进大自然?”带着问题,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朗读与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的美。而学习完课本知识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知识,这对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朗读和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和阅读的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想象力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的能力之一,他们需要根据教师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需要主动练习,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2]。小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语感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

例如:在进行《小摄影师》的教授r,教师可先用“你知道怎么照相吗”这样的提问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围绕“小男孩为什么哭了”“小男孩为什么给高尔基照相”等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PPT,后由老师描述 ,让学生闭眼想象课中场景。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教师可以在结束课程教学后,让学生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发散其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他们自由的想象,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语感能力。

(三)词汇量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让学生养成好词好句积累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到《难忘的八个字》一课中,在课前,教师可播放爱的奉献歌曲,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后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抄写,教师在学生进行寻找时要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针对学生找出的词语句子进行总结,如“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气恼”等等。于课中,老师让学生说出有关于爱的词语;课后可要求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说出想要对老师说的话,以能积累学生词语,培养其语感。

词汇是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而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是树立他们良好人生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语感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文字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芦金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5,(15).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第9篇

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了鲁迅的几篇杂文后,对鲁迅这一立场坚定、嫉恶如仇的革命家、文学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学生提出,鲁迅措辞严厉是不是近乎刻薄呀?有的学生提出,《雷雨》除了人物之间矛盾冲突,还应该有人物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雷雨》和《窦娥冤》的故事悲剧究竟个人因素大还是社会因素大?……

显然,学生的疑问,牵涉到作者的思想、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问题,也关系到欣赏品味的差异、时代隔阂等问题,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二、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

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

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