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年度经营方针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6 14:55:15

年度经营方针

年度经营方针第1篇

关键词:“两面针” 财务困境 多元化战略 盈利模式 营销体系

一、公司概况

“两面针”公司作为柳州市的“名片”,曾在牙膏行业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一方面,“两面针”公司主要控股股东为柳州市国资委,因而得到了当地政府在财政和税收上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两面针”公司在发展初期,致力于成为中草药牙膏第一品牌,顺应市场导向,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研发出了一系列畅销国内的中药草本牙膏,牙膏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到13%,公司在2004年顺利的成为了日化行业在国内首个上市挂牌公司。

2004年上市之后,公司在10年时间里相继收购了广西亿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注资“两面针”(扬州)酒店用品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两面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柳州“两面针”纸品有限公司,形成了大日化、造纸、精细化工、医药和房地产五大经营板块。然而,和如火如荼的多元化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业绩却遭遇了“滑铁卢”,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持续为负,以牙膏为主的日化产业一路下行,市场份额严重缩水,至2013年年底牙膏的市场份额已下跌至不足1%。2013年半年报显示,“两面针”1-6月亏损2 94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额度放大至4 832万元。在其主要参股的9家公司中,除了亿康药业、捷康三氯和扬州酒店用品这3家公司盈利外,其他子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的“两面针”陷入“双面胶”的困境,2014年2月28日,“两面针”公告称,公司拟向控股股东柳州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行1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4.6亿元,主要用于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及品牌传播、新产品开发及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

二、财务困境原因分析

(一)过度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2004年,进入资本市场后的“两面针”筹集到了充足资金,在其主营业务尚存优势的情况下,放弃对主业的进一步强化,转而跨领域进行多元化投资经营。但是,收购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差强人意,基本呈微利或亏损状态,印证了“多元化折价”效应,导致公司绩效显著下降。

1.现金短缺,加剧外部融资风险。公司多元化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两面针”公司在2008-2013年之间现金净流量基本为负值(除2011年外),其中,由于连续收购的子公司大都业绩惨淡,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远远大于流入,因此公司所需现金流只能依赖于有效的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产生,但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筹资规模无法满足公司对现金的消耗量,公司抵抗资金短缺风险能力减弱。并且,频繁的对外筹资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从长期负债能力来看,经营净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连续六年均为负值,显然,公司的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根本无法负担公司未来的债务偿还;而从公司的短期负债能力来看,从2008年至2013年,公司短期借款的连续增长使得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连年下滑,大幅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使公司面临严峻的短期偿债风险。

2.非相关性多元化扩张,整合成本增加。“两面针”公司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不断地进行横向扩张,如果说2004年收购广西亿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了培育植物药业,与公司的主营产品形成了产业链关系,那么之后对盐城捷康三氯蔗糖、“两面针”(扬州)酒店用品等公司的收购与主营业务毫无相关性可言,公司各经营板块之间严重缺乏“协同效应”。随着公司规模越大以及多元化程度越高,最高决策层与子公司管理者之间极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协调难度大,管理效率变差等问题,给公司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公司的管理费用在期间费用中占比超过一半,从2008年到2012年底增长了将近一倍。尤其“两面针”公司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本身就存在公司内部管理失调等国有企业的弊病,对于多元化扩张之后的“两面针”来说,要实现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难度只会更大。

(二)资产结构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

资产结构反映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各个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两面针”公司的资产结构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销售金融资产占公司流动资产比重相当高,其产生的投资收益虽然弥补了主营业务的亏损,但金融资产固有的不确定性同时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公司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1.金融资产比重高,加大公司经营风险。“两面针”公司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公司2008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可供销售金融资产已达119 574万元,占非流动资产总数的58.5%,而在2009年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更是高达60.62%。虽然金融资产能为企业带来一定投资收益,这一点在“两面针”公司体现的尤为明显,但是,对于一个实业型公司,这样的资产结构存在很大缺陷。固然,在金融市场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出售金融资产带来的巨大收益可以掩盖公司在经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证券市场的不确定和波动性也意味着金融市场随时有可能出现问题,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此时,公司就如同大海中的木筏,一阵狂风大浪就能轻易将其掀翻,来自金融市场的风险足以将其置于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走向被ST的境地。“两面针”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之后几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公司在逐渐缩减金融资产的比例,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2.主营业务呈颓势,盈利依赖投资性收益。“两面针”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和净利润从2008年至2013年持续为负值,公司总体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其中,从公司的非主营比重可以看出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其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就高达1882.54%,以如此高的比例持续到了2011年,这样的盈利模式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也不尽人意,从2008年至2013年营业利润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在2008、2010、2011和2013年沦为负值,主营业务完全呈亏损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牙膏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主营成本的环比增加率大于主营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从而阻碍了主业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内部机构臃肿、管理失效等因素,使得以管理费用为代表的期间费用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所列期间内一直维持在30%左右,这无疑增加了主业利润增长的难度。

(三)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销售渠道薄弱

产品能否销售得出去,一方面取决于产品的内部竞争力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另一方面在于外部营销网络体系的健全程度。对内,“两面针”公司过度多元化的扩张分散了管理者的精力,使其长期忽视了对主营产品的开发与升级,导致产品缺乏创新力,难合大众“口味”;对外,公司薄弱的销售渠道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使得产品销售无门。

1.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作为企业的“大脑”,企业的经营战略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两面针”公司一直主打的低价格战略在公司发展初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令“两面针”成为了国内牙膏品牌的“领头羊”。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城镇居民对于牙膏价格的敏感度在不断降低,使得低价优势在牙膏产品中难以发挥,其产生的经济利益已无法成为公司利润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牙膏品质的敏感度在不断提高,对牙膏功能的需求逐渐多样化。随着消费者年龄层、购买力的不同以及地区化的差异等,牙膏产品向多功能和多品种的方向发展,牙膏市场将进一步细化。不难发现,在目前的牙膏市场中,增白功效的牙膏和天然草本牙膏受到广泛欢迎,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例,其2012年度的销售收入将近17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而“两面针”牙膏的同期销售收入却不到4.5亿元,仅占云南白药牙膏销售收入的25.7%。“两面针”公司由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公司多元化的扩张,采取差异化战略的时机远远晚于国内其他几大牙膏品牌,如冷酸灵、田七等,在牙膏细分市场基本成熟时才进入的“两面针”明显已失去了先机。

2.科研投入力度小,主营产品缺乏创新力。随着市场细分化程度的加深,各大牙膏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牙膏产品的新功能与新概念层出不穷,气雾牙膏、液体牙膏、竹炭牙膏、抗菌消炎牙膏等新品种目前都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而在“两面针”公司的年报中,可以发现2012年之前,公司并没有将研发支出这一项在年报中单独列出,在公司2012年的年报中,报告期内的研发支出不到 2 00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0.94%,反观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的财务报表,其报告期内研发支出总额为9 506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35%。如此看来,公司的主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3.销售渠道拓展不力,产品“卖不动”。销售渠道一般可以分为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两种。对于线下销售,“两面针”近几年推出的产品大都缺乏竞争力,市场反响不高,而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令经销商无法获取满意的中间利润,进一步加剧了“两面针”低铺货率现象,这一现象在便利店和中小型超市中尤为凸显;对于线上销售,电商销售日趋成熟,部分产品的线上销售与实体销售早已呈并驾齐驱之势,但从“两面针”在各网站的销售记录来看,公司目前的电商渠道销售极其薄弱,很可能会成为日后公司业绩发展的阻碍之一。另外,公司严重忽视广告宣传效应,相比较高露洁等外资牙膏品牌在广告中的“频频露面”,“两面针”公司近几年在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上的广告投放数量锐减。

三、案例启示

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公司的成败,“两面针”公司的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当前采取的多元化战略已经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定阻碍,应立即停止非相关经营业务,进一步缩减目前的五大经营板块,将以牙膏为代表的日化产业作为核心,实现各相关业务单元之间资源、技术以及营销网络的共享;针对牙膏业务,公司采取的经营战略应建立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跟消费趋势,目前,公司应该采取差异化战略,尤其要注重对牙膏中高端市场的开拓,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功能,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力求拓展出更多的细分市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压缩公司内部行政规模,加快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避免无效的费用开支;重视广告营销,整合平面、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建设公司营销网络体系,升级改造重点省份营销网络,实施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促进公司转型升级与业绩提高。Z

参考文献:

年度经营方针第2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经营方针、目标确定的原则、依据、程序、检查和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经营方针、目标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职责

3.1 计划物资部是经营方针目标制定的管理部门,负责方针、目标的总体筹划、检查和考核。

3.2 其它部门为协助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方针、目标,及时制定和上交部门的发展规划。

4 管理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4.1 制订原则

4.1.1 有利于动员企业部门及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工作。

4.1.2 有利于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4.2 制订依据

4.2.1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营指标、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其它责任制要求。

4.2.2 公司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现代化管理规划及全面管理发展规划、技术改造规划、生产发展规划、安全环保综合治理规划其它规划等。

4.2.3 公司的实际能力和现有水平,上年度方针目标实施的遗留问题。

4.3 编制的程序

4.3.1 在每年的12月,各部门、总结本年度工作,提出下年度工作打算。

4.3.2 总经理工作部根据各部门工作总结,形成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意见初稿,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下年度总经理工作报告,提出下年度企业目标设想初稿,经过总经理办公会集体讨论,形成企业方针目标指导思想,并在下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向全厂职工报告。

4.3.3 根据总经理工作报告,由计划物资部牵头,其它部门配合形成企业本年度工作意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各部门。

4.4 方针目标的展开

4.4.1 方针目标展开一定要坚持以数据说话的原则,目标值尽可能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环保、文明生产、思想政治工作等。

4.4.2 公司、各部门方针目标展开一般有分管责任人、部门方针、目标项目、现状、目标值、采取措施、检查手段、评价、总结等。

4.4.3 各部门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展开,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发动群众认真制订本部门的方针目标,保证企业每个目标值都能落实到部门和人,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4.4.4 各部门要在1月底前完成方针目标的制订。

4.4.5 班组方针目标由班组长主持编制,要根据企业、部门方针目标和本班组分管工作的重点,列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班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目标值、采取措施、责任人、进度和检查、评价、总结等进行展开。班组方针目标要在2月底前完成。

4.4.6 各部门方针目标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主持编制;党群系统由党委书记批准;生产技术系统由生产副总经理审核,经营管理系统由经营副总经理审核,均由总经理批准。

5 检查与考核

5.1 方针目标管理由计划物资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归口负责,期间做好企业方针目标的组织、实施、协调、检查和考核工作。

年度经营方针第3篇

大家都知道,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的长短与产品的经营者是密切相关的。在保健品行业,业内有一种“火不过三年”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不能归罪产品与消费者,而忽略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经营者的市场掌控能力——是否善于经营,是否深入了解产品,了解消费者。

经营者、产品、消费者三者的关系:经营者是产品生命的针灸医师,产品是一个生命,而消费者是维系生命的血气,既然产品是生命,那么就会出现元气不调之时,这就需要经营者来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柩经脉》讲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针对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适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灵柩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其感应,以起到调整生命功能,增强生命抗病能力等作用。如果一个经营者遵循针灸“针刺补泻的原则”理论来运作产品的话,那么产品的生命一定比其他产品的生命周期长的多。

从元邦的案例来说,元邦是一个男人的专用补品,是对“元气不足,精力不旺”的中年男人起到补元气,提精力,调节血气,达到抗疲劳,延缓衰老的作用。2002年10月份上市之初,保健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类似产品“可邦”已经大张旗鼓投放市场,以其独特的男人必须的十六种生命素来区隔其他保健品,专攻男性市场。经营者根据“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原理,以针灸施行补泻三大依据之一,“明辨经络”的理论为指导,采用了针灸“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灵柩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迎)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因此元邦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经络,采取“逆顺策略”。所为“逆”,就是在“可邦”大投入、大终端,以及其他大品牌保健品激烈市场环境中逆而夺之。所谓“顺”借“可邦”主打男人市场之势而“追而济之”。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元邦长驱直入市场,销量迅速提升,而“可邦”半年后偃旗息鼓,败走浙江,元邦入市成为业内成功案例之一。

元邦一鼓作气战至2004年初,大气皆出。市场反映滞缓,虽采用三进一退(针灸有三进一退之法,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之说)从上、中、下三线同时推进,短时期内退让15%的售价,全面向市场作整体推进:但销售情况并没有像经营者所预期的得以实现,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需要经营者审查形神。《灵柩始终》:“凡刺之法,必察形气”。形气应从几个方面来研究分析,《灵柩寿夭刚柔》:“人之生也(产品),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所以在治疗(解决问题方法)前必须诊察产品的体质,市场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因此经营者就其产品全面开展消费者的定量、定性问诊调查。得出的结论,刚柔不兼,阴阳失调,也就是说,元邦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市场推进,知名度颇高,而购买力较弱,原因有二:一是消费者只知道元邦,但不很清楚到底有什么功效,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将保健品是当作药品来使用的,如果仅仅在产品诉求上以“累”来表现的话,元邦很难成为大众保健产品;二是上线广告工具存在问题,没有煽动力,消费者的共鸣程度不高。再加上上市之初市场投入过猛,伤了元气。过了春节后就没有力量去维护品牌了,产品在上层表现也越来越虚了。在这一阶段,经营者决定采用导气法,一进一出的策略来实现候气——催气——得气,使产品虚实平衡。一进就是启用产品代言人,说清楚产品功效,引起消费者共鸣,带动产品销售。一出即是推出一个简包袋用量达一个月,售价要比前期推出的产品规格便宜三分之一。计划实施相当顺利,代言人选用台湾演员张世来推荐产品,由于张世是一位非常善于表演的演员,他在元邦的广告中比较幽默、诙谐的将产品功能在“晚上回家,啵啵两粒”的表白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再加上新的品规上市,整个市场随之而动了起来,销售迅速上升,并超出了经营者的预期。2004年销售指标也就提前实现。

2005年经营者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除一大部分消费者认同的,另一部分消费者开始排斥,原因是元邦误认为是一个性保健品。很多消费者调查反映“晚上回家,啵啵两粒”,代言人张世的暧昧表演充分说明了元邦是一个性功能产品,这又与元邦所设计的男人专用补品的概念是有很大偏离的。

就这个问题,经营者对产品及市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诊,一进一出的策略实施,虽然短期内,元邦市场表现出来的是销售迅速拉动,但是60%的受访目标消费者误认为是性保健品,这一正一反的症状正好印证了《灵柩始终》中指出的:“邪合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的道理,从而也证实了元邦邪气盛而正气衰症状。从针灸施行补泻的依据第三点“辨别虚实”的理论来看,元邦必须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将邪气减弱,正气提升。从而来改变目标消费者的认知态度。

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要将产品广告的信息的发布代言者张世替换掉,因为张世所表现的角色都是比较邪,所以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正气不足的。

元邦最终选用狄龙来作为产品信息发布代言人。原因为二:一是狄龙的形象是一身正气的武生,特别是在电影《英雄本色》表现出来的关心他人的大哥形象;二是《英雄本色》是86年的片子,当时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而这一代年轻人现在刚好是四十岁左右的人,正好是元邦的目标对象。如果能唤起这一代人的注意,那么元邦一定能成功的。相信一定能够达到经营者的预期目的。

年度经营方针第4篇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的公司已经连续五年蝉联了IDC中国银行业IT服务和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并在同年成功入围Fintech全球金融软件百强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管理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和独特的风格,作为公司运营管理体系的主要规划和设计者之一,我个人感到非常荣幸也颇有感触,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经验和心得,在这里我们就针对软件企业运营管理这个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运营管理的概念始于制造业,参考百度文库的定义,“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目前市场上能够获得的运营管理知识大多都是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经验总结,软件企业运营管理的书籍几乎没有,我们也只能一边参考有限的资料,一边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规划和建设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

经过充分的研讨,我们最终将公司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义为,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流程来服务于研发、交付和销售等部门,让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通过不断完善IT系统、经营分析模型、风险评估模型以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术语来讲,运营管理就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以价值分析为基础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

按照上述定义,运营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项目机会与售前投标管理、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渠道和供应商管理等具体工作,也包括对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工作、IT系统和经营分析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的建设工作等,这些工作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公司的业务发展。

由于篇幅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仅针对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和IT系统建设几个方面做更详细的说明。

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部分。

每家公司都会在年初制定本年度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而这些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首先就会体现在公司下属各产品部门、交付部门、销售部门、职能部门及各分、子公司(以下简称为各部门)的计划和预算中,但是公司制定的这些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吗?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部门目标兼容吗?各部门之间的目标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能够得到保障吗?

因此,制定经营计划时,首要目标就是要确保这些计划和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防止经营战略和计划中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并要能够平衡各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短期的业绩目标需要与长期的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之间的矛盾),同时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每年年初都会要求各部门提交各自年度的商业计划书,在商业计划书中必须明确该部门的年度目标(财务目标及非财务目标)及实现的策略、需要公司及其他部门的支持等,公司会集中组织对各部门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审,并通过成立特别项目组的方式保障跨部门任务或公司重点任务的执行,特别是在公司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确保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公司或部门的战略项目或活动上。

特别项目组的种类也不仅限于业务调研或产品研发,针对公司内部管理活动也可以设立特别项目组,如近两年公司就针对智慧银行、互联网金融、云架构规范、实施工艺标准化推进等分别组织了多个跨部门的特别项目组,并由专人负责,独立考核,对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制定良好的经营计划还要依赖于对历史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对现有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目标。

虽然初期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会存在一定的“拍脑袋”的成分,如项目利润率多少才算合理?售前费用占合同收入的比例应该是多少?职能部门的成本又应该控制在多少才合适?但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些问题慢慢都会找到答案。

最重要的是,经营计划不只是制定,更需要执行。如何保障经营计划的执行过程,需要对各部门的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定期的跟踪和检查,而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尽早发现错误或偏离,及时进行纠正是运营管理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销售体系和技术体系的风险评估联系会议来跟踪管理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借鉴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和方法,利用IT技术手段建立各种评价模型、监管模型、风险模型等,通过对相关过程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公司风险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跟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近几年员工薪资不断刚性增长,但由于各项管理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公司的利润率水而逐年提升。

公司业务规范和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规范和流程的作用就是用规则的确定性去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些规范和流程的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公司的各项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公司都很重视公司的制度建设。

但是公司的制度也不是越多越好,制度过多一方面会使得管理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会使员工无所适从,其实制度无所谓多与少,关键是它是否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如果公司业务发展了,制度就要进行修正和更订。问题是公司的制度多长时间修订一次合适呢?

有个比喻比较形象,大意是说公司就恰比一个人,而制度就恰比一件衣服,那么多长时间我们需要买新的衣服呢?那得看这个人有多大,如果她还小处于发育期,可能衣服换的就勤,如果他已长大成人,可能一套西服就可以穿10年。

所以制度修订的频率其实也是由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还有就是我们给小孩买衣服的时候总有个感觉,不好买,不是买大就是买小,买大小合适的可没几天却又变小了,公司的制度又何尝不是呢?

和运营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业务规则的管理制度,一类是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

针对业务规则的管理制度,就是要告诉大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则是要告诉大家怎么做。

在对这些制度进行优化时,必须避免“就事论事”的倾向,毕竟任何问题的出现其实都可能是公司现行体制存在漏洞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把问题放在全生产流程的背景中来思考,系统解决导致问题出现的本因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有人甚至断言:“如果一个公司在它的项目中有长期解决不掉的问题,必然能证明这个公司在管理工作中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优化制度时还应避免教条化的思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亨利・明茨伯格曾经讲过:“简单地追求统一或坚持‘原则’是愚蠢和狭隘的想法”,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不同制度也应不同,业务发展了制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代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的发展对公司规范和流程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司的审批权限的问题,公司规模较小时,公司只有总经理“一支笔”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问题就出来了。以我公司为例,每年需要审批的合同就多达2000多份,报销单更是超过十万份,如果都是CEO来审批基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实际上,所有的各级管理人员并不是不想授权,而是不敢授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在公司亦然。

在设计关于审批的业务规范时,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一方面对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优化,充分授权,很多审批权限甚至下放到项目经理,另一方面通过对IT系统进行调整,使得每一级管理人员可以轻易的查询到其被授权人的所有审批,这还不够,我们还同时设计了很多监管模型,针对存在风险的审批(如大额报销等)能够及时识别,并及时发送给授权人,并且还开发了临时授权、平行授权等授权功能,从而既提升了运营效率,又规避了相关风险。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管理,本质上是合同的执行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项目的管理,毕竟我们与客户签订的是合同,而合同又由项目所支撑,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同要求的职责,并最终完成合同验收和收款。

针对合同管理,很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规范和流程,这里仅讲一讲我公司有所创新的地方,如在合同评审环节,通过对历史合同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同一客户的所有项目延期的概率、费用超支的概率、付款的平均周期等建立了客户评级模型;使用相同产品的所有项目延期的概率、费用超支的概率等建立了产品成熟度模型,通过建设客户、产品、交付及销售代表各种风险和评级模型,并将这些基础风险模型和合同本身特定条款的风险进行计量,并对不同合同根据计量结果决定选择不同的审批流程。

风险估值超标的合同则根本无法提交审批,当然针对合同的特定风险,必须有人承担对此负责并先行关闭风险点后才能够进入下一流程和环节,应该说通过这些方法公司的合同风险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为提升效率,针对公司长期合作的战略客户,我们也设计了绿色通道机制,对这些流程又进行了简化。

未来我们还计划利用历史的损失概率来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数据进行调整,而这套思想正是借鉴了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针对项目管理,随着国内软件业的成熟,项目管理已经由过去单纯关注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转向了更加重视风险管理,这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组织级项目风险管理,二是项目级项目风险管理。

先看组织级项目管理。我们有可能在项目立项时就知道这个项目有延期10%的概率是多少吗?我们有可能通过改变交付模式来提升项目的利润水平吗?这些其实都是组织级项目管理的范畴。

和之前谈到的合同风险评估一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统计学和计量学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量化,建设针对项目立项过程的风险识别和管控体系。这个原理很简单,在成本度量方法确定的情况下,项目实际费用与项目预算的偏差实际上符合正态分布的形态,其均值代表平均的成本水平,其方差者代表项目出现偏差的程度,方差越大则项目偏离预算的概率就越高。当然,这些计量方法仅仅起到了测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很多无法定量,就无法优化。 现在我们有了这些定量数据,又如何进行优化呢?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首先是针对项目进行分级和分类,根据项目的规模、交付方式、使用产品和业务技能等的差异将项目进行细分,并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

有了项目分级和分类,就可以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制定不同实施工艺,包括项目管理机制、人员技能要求、项目关键路径、风险识别技术、标准文档规范等都标准化,将有效促进各产品线或服务线从产品标准化向工艺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进而向管理标准化提升。

同时也将风险管理的概念融入标准化工艺中,目前已经将这些功能整合到公司新一代项目管理系统中,下半年正式运营,届时项目经理将能在系统中清晰地看到项目关键路径、里程碑及需要关注的风险清单,并随时可以查询和下载相关支持材料。同时系统会自动对里程碑和风险清单进行跟踪,对延期里程碑和未关闭风险的项目将自动发出风险整改任务单至相关负责人和公司管理部门限期解决。

最后,作为项目实施工艺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项目经理序列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实施工艺最终的成果,而项目实施工艺标准化实际上应是项目经理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前提条件,否则项目经理的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建立能够有效提升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项目组核心骨干工作积极性的相关政策,也是组织级项目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合同和项目的执行是密不可分的。项目立项的基础本质上就是合同,不管这种联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同时项目的里程碑又和合同的收款阶段紧密相连,因此合同和项目的管理必须统筹考虑,方能真正加强运营管理的效率。

IT系统建设

IT建设和运营管理关系貌似并不密切,但从我公司多年实践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IT系统建设。它是公司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之一。

年度经营方针第5篇

关键词:两面针;杜邦分析;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29-02

最近的一桩税务案件把“两面针”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曾经响当当的品牌“两面针”,正在走向落寞,业务上遭受外资内资巨头的双面夹击,产品结构也面临调整,经营前景不佳,2012年年报尚未出炉,但仅去年三季度就亏损150万,日化板块业务日益萎缩,如果业绩仍然不能好转,很有可能被“ST”。

一、两面针简介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面针”)起源于1941年成立的亚洲枧厂等5家小型私营肥皂厂;1956年经公私合营组成“柳州市肥皂厂”;1963年肥皂厂更名为“柳州市日用化工厂”;1978年其牙膏车间分离,单独组建“柳州市牙膏厂”;1980年新厂建成;1994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4年成为行业内首家挂牌上市的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口腔护理用品、植物药、卫生纸制品、洗涤护肤用品、酒店用品、竹木制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此外公司还从事一定的资本经营和房地产业务。公司的主导产品“两面针中药牙膏”为中国名牌产品,并被认定为“国家质量标准示范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两面针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两面针公司基本财务数据

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 528.35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9.1%,营业利润为-355.55万元。2011 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 449.45 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30.72%;实现净利润267.52万元,比2010年同期减少61.3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 556.32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43.71%。2011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 092.92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减少23.69%。报告期内,按董事会决议出售中信证券6 969.97万股导致投资收益大幅增加至1.77亿元,扣除该投资收益之后,公司营业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

2012年第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 436.41万元,同比下降了12.7%;营业利润2 206.1万元,前一年同期则为-2 267.41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3.5万元;稀释的每股收益为-0.0034。营业利润同比扭亏主要是因为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所致,同时同期营业外收入大幅度增加,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有效地弥补了营业利润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增加。

公司期间费用率长期高于毛利率,公司2008&2011年期间费用率分别达到了35.11%、36.67%、74.4%和82.99%,而对应期间公司的毛利率则分别为21.17%、19.76%、20.88%和17.54%;2012年前三季度费用率为89.22%,毛利率为16.66%;从两个数据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期间费用率长期高于公司的毛利率,并且差距较大,这也即意味着,公司要想通过主业来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公司净利润水平受中信证券股价表现以及其出售时间的影响较大,另外公司存在着诸多风险:主业不振,多元化经营带来的风险;期间费用居高不下,成上升趋势;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

三、杜邦分析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杜邦分析法实际上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财务,一是进行了内部管理因素分析,二是进行了资本结构和风险分析。具体的分解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总资产

“两面针”2008—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为0.56%,0.56%,0.49%和0.84%;销售净利率为2.18%,2.34%,1.16%和1.4%;总资产周转率为19.57%,17.48%,28.31%和35.08%;权益乘数为1.3,1.38,1.5和1.71。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2011年中,净资产收益率成上升趋势,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成下降趋势,下降了35%多;总资产周转率成上升趋势,增长了约80%;权益乘数成上升趋势,增长了约31%。因此我们断定净资产收益率的上身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总资产周转率是用来分析公司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这一比率的增长说明公司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有所改善。权益乘数用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乘数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就越大。“两面针”的权益乘数增长了1/3,风险已经大大增加。通过分析我们可知,“两面针”的经营风险降低,财务风险上升。

下边我们进一步利用因素分析法来分析这些因素。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得出,从2008—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变动为0.01%,其中销售净利率的影响为0.04%,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为-0.06%,权益乘数的影响为0.03%。从2009—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变动为-0.07%,其中销售净利率的影响为-0.03%,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为-0.17%,权益乘数的影响为0.03%。从2010—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变动为0.35%,其中销售净利率的影响为0.10%,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为0.14%,权益乘数的影响为0.11%。由此可以证实,净资产收益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三个因素共用影响造成的。

但是如果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计算净资产收益率,那么净资产收益率从2008年至今都是负数,也就是主营业务并没有给股东带来利益,并且亏损的程度越来越大。

四、改革与建议

“两面针”从2004上市以来到2006年业绩达到高峰,从此步步滑落。但是“两面针”并不是一无是处,“两面针”在中草药牙膏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的科研能力非常强,并且拥有博士后工作站。早在1987年就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产线。但是在外资企业称霸的今天,“两面针”的牙膏市场份额一再被吞噬,价格定位不清晰已经没有价格优势。两面针要改变完善现行的经营方针和财务政策。扩大市场份额,坚守主营业务,妥善进行多元化经营。进一步控制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风险。改善经营环境,结合政府的政策,稳定股价,给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 操小龙.对杜邦分析法和企业价值模型的联合分析[J].企业导报,2012,(6).

年度经营方针第6篇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林 ;林业建设方针

   abstract : our country is being a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forestry to modern forestry .so one of the historical topics is how to achieve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forestry .and in this course of the change ,the ensuring function of the law must be played in its proper role ,that is to say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law .author exactly proceed from this angle ,discussing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amend article 5 of the forest law ,which is about the forestry constructing policy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and further , to drive the radical reform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forest law .only being guided by the suitable guiding ideology ,is it possible to make appropriate law and thus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a good law ”.

key wor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law,;the forestry constructing policy 

   

    一 永续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 永续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永续利用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一切林业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抓好两个重点(就是把“一城两区”,即城市绿化和山区、沙区的开发治理为重点),实现两个“提高”(即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努力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农群众的生活水平)[1] (p472),从此,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虽然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但毕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林为主”的永续利用思想中解脱出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可持续林业转变的过渡。2003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观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林业的发展战略随着国情和林情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在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木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扩大森林资源已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6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贯彻执行。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林业经营方针也做了调整,采取了“一下一稳三上”的调整方针,即原木产量要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更新造林和抚育要上,综合利用要上,新林区的开发要上。但是这个调整方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森林资源消长失衡不断加剧。因此,1984年又提出了新的林业经营方针: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实行“三个转变”,即造林育林从依靠集体转向依靠8亿农民,个人集体、国家一起上;森工企业由原木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经营;林业经营由封闭式的产品生产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生产。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保护和管理现有森林资源为中心,扭转资源下降趋势,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业用材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林木生产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增加林产品产量,综合开发林区资源,发展林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战略。进入80年代后期,林业经营方针由“三个转变”改为“四个转变”,即: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强人工林建设;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依靠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由林业部门为主,转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八五”期间林业的重点工作是,要以深化林业改革,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提高林业的整体素质为中心,进一步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林业的发展。1995年我国已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促进林区经济振兴,山区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 (64-65)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由“永续利用”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还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森林的基本状况令人堪忧,森林覆盖率不断加大,但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成熟林少,单种人工林多,针叶树比重下降,阔叶树比重上升,林种、林向单一,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呈现出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状况。因此,我国林业“肩负着由传统林业向可持续林业过渡的历史使命。”[1] (p472)

   

    (二) 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1、永续利用与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取向不同

    传统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以森林使用价值为取向,林业持续发展以森林的价值为取向:

   

    永续利用强调单一商品或价值的生产,以单一的木材生产和木材产品的最大产出为中心,把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从属的位置,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源源不断地、均衡地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虽然在20世纪70—80年展为森林多效益林业,但林业经营仍未能完全摆脱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格局。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目的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福利,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2、 核心理论不同

   

    法正林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争议,甚至受到批判,但从来也没有动摇其在森林经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基础为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蓄积量,追求年龄或龄级结构的稳定状态。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理论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可持续林业以人为中心,更强调了人的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了当代的横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3、经营模式不同

   

    传统永续利用的经营模式同农业的经营模式基本相似。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经营和利用要限制在保持未来生态系统良好状态的目标内。表现为森林健康化,提供最优的功能和效益。

   

    4、 技术保障体系不同

   

    收获调整和森林蓄积量经营管理是永续收获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把森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份,实行永续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可持续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林业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5、 操作尺度不同

   

    永续利用建立在林班和小班空间尺度上的以林场或林业局为范围的部门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管理组织形式是以法正林理论为依据的。可持续林业发展的空间操作尺度是建立在景观尺度上的林业生产的区域化、社会化管理组织形式,这一管理组织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林业的

    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理论为依据的。

   

    6、评价尺度不同

   

    法正林状态是评价永续收获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可持续的森林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统一是评判可持续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具体目标为:保持现在和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当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2](p1-3)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3]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1]

   

   

    二 修改森林法第5条的林业建设方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

   

    1979年2月23日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森林法》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 1984年9月20日第一次修改森林法,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998年第二次修改森林法第5条仍为“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林业建设方针的规定未做任何改动,但实际上,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永续利用”的方针已经滞后于整个林业发展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取而代之。

   

    (一) 林业发展指导思想、林业发展战略与森林法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林业经营理论为理论基础和依据,学者们的经营思想来源于实践,因已受到实践考验或受到普遍接受而被政府采纳,其体现为林业指导思想并以林业发展战略为载体和平台进入实践,林业发展战略中所确定的林业指导思想(实质是林业经营理论)通过具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步骤的反复实践,证明其科学性,或是受到普遍认可,而最终被写入各国的森林基本法。

  如德国,德国在18世纪,德国根据永续利用理论提出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构想,它是现代森林多效益经营理论的雏形,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战后德国首先采取了恢复森林资源的林业发展战略。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根据林业政策效益论 和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制定了森林为木材生产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后,由于利益的驱动,德国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

   

    论“船迹论”和“和谐论” 。在50年代中期,德国林业迈入了保护自然景观、保证资源自然生产力、提供游憩场所和采伐木材的森林多种利用时代。60年代,德国开始推行森林多功能理论,实行了森林多效益发展战略。1975年,德国公布了《联邦保护和发展森林法》确立了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的原则,正式制定了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的林业发展战略。德国人工林立地稳定性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弱。80年代以来,因大气污染引起的森林“新灾害”使森林的永续经营出现危机,90年代,德国开始采用“近自然林业”的新林业政策,并将它作为新的林业经营方针,“近自然林业”的实施主要通过《森林法》和《自然保护区法》,这两部法律规定了原则相同的目标。按照“近自然林业”,德国各州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林业经营方针及其目标系统。

   

    同样的,二战后,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也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制定了新的林业发展战略; 1960年,美国颁布了《森林多种利用及永续生产条例》,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和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实行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标志着美国的森林经营思想由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森林经营走向经济、生态、社会多效益利用的现代林业。1993年4月5日,为解决西北部国有林木材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成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评价工作组”,其在当年提出一份供全国讨论的报告,即《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评价》,该报告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传统永续经营的森林经营思想向现代生态系统经营的转变。美国没有《森林法》,其由国会通过、总统颁布的各种法规针对不同时期的国情和林情对森林经营活动起指导作用。为保证法规的实施,林务官员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编制10年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规划一经确定不得任意改变,以维护法规的尊严。各州也根据本州的具体情况编制各州的法案,以指导地方的林业事务。[1]

   

    森林经营理论与森林法的关系:可以说森林经营理论是森林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森林经营理论的变化必将带来森林法指导思想的改变。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并制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我国森林法对此没有任何体现,对于这一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的经营思想,必将以法律加以确定。然而法律具有滞后性,但由于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而森林效益的间接性、隐蔽性、时间积累性和验证的宏观性,加之森林资源存在形式的无比公开性,又使得森林资源在各种资源和资产中的安全性较低,容易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遭到破坏,所以森林法不同于传统法,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法,森林法的制定必须提高预防性、克服滞后性。所以,森林法应该早作修改,不要再出现98年森林法体现76年林业建设方针之事。

   

    (二)依法治林与林业历史性转变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化阶段,因此,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在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法律工作中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林业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确性。森林法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以科学为依据,遵循生态规律,当然也包括法理等立法规则;方向正确主要是指符合当时的国情、林情。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严格林业执法、严肃林业司法(包括监督林业执法和监督林业司法),即依法治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依法治林将背离我们的目的而误入歧途;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和保障,没有后者,前者的一切都将是一纸空文的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最终还是落在一个“依法治林”的“法”字上。

   

    我国森林法律体系以《森林法》为龙头,其第五条规定的林业建设方针,是中国林业发展总揽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以法律文件的权威性确定了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中国森林法的林业建设方针严重滞后与实践相脱节。因此,依法治林,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以森林法“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的修改为切入点,以法律的形式彻底改变我国林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思想,进而带动整个林业立法的大换血,为我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 施昆山 . 当代世界林业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年度经营方针第7篇

关键词:干旱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0303

1引言

针叶树种的引种栽植在沙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试验观察尤以樟子松表现良好,其已成为榆林沙区大面积造林的主要常绿乔木树种。在沙区生长较好的针叶树还有油松、沙地柏、圆柏、杜松等。90年代后期,在大面积造林过程中,由于未能严格掌握整个造林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往往形成了造林成活、保存率都很低的被动局面。本文主要介绍以壮苗保湿、造林时间、合理稀植、覆盖保墒等内容为主的试验研究。

2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概况

试验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的榆阳区,地处内陆,气候属于典型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匀,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季多风干旱,秋季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154d,年平均日照时间2879h,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452kCal/cm,干旱、霜冻、冰雹、雨涝、风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 “十年九旱”之称。年平均降雨量350~400mm之间,62.9%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8m/s。

针叶树造林的立地类型包括固定沙地、湿沙地、覆沙黄土地、硬黄土地几种,其主要组成植物种类有:沙柳、沙蒿、花棒、踏朗、紫穗槐、柠条、沙米、沙竹等,盖度在25%~60%。

2.2研究方法

根据立地条件及林分条件设置不同的造林试验;针叶树造林密度试验;立地条件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针叶树造林季节的选择;移植苗造林成效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造林密度对针叶树生长的影响

沙地造林密度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促进郁闭的密植观点,造林密度1.5m×1.5m,或2m×2m,在榆林沙区20世纪60~80年代多采用此法,故试验林的密度特大;二是保持营养面积的稀植的观点,主张在干旱地造林,每株应有14~16m2的营养面积,每hm2保存615~705株为好。

实践证明密植的观点忽视了植物与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调查,17龄樟子松的造林规格3m×3m,保存率86%,连年高生长35.5~59.4cm,连年胸径生长量0.5~1.54cm,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造林密度为1.5m×2m,保存率62%,连年高生长30.0~48.2cm,连年胸径生长量0.14~0.72cm,有8%的被压木,生长虽处于旺盛期,但生长量较低。密植的高生长量比稀植的低17.7%~23.3%,胸径生长量低47%~72%。34龄樟子松林控制面积0.22hm2(36m×60m),簇距3m,现有60簇,共90株,林下基本无其他植被,落叶层厚2~3cm,有7株被压木,难望成材,其余83株樟子松生长趋势衰退,其表现为针叶短化稀疏,树冠相叠。林中樟子松冠幅4m×4m,边缘木为6m×6m~7m×7m。根据以往的造林密度出现过杨、柳、榆“小老树”教训和现有的樟子松、油松大密度造林生长量低且出现生长衰退的现实及榆林沙区立地条件、水分动态平衡等实际情况,提出樟子松等针叶树营林的规格以3m×3m为宜,成林后保存450~615株/hm2为好。

3.2立地条件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

3.2.1不同立地基质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的影响

固定沙地针叶树造林,以樟子松的保存率为高,生长量大;覆沙地和黄土地造林,油松和侧柏的保存率与樟子松相似。圆柏在覆沙地保存率较高,生长良好。固定沙地的臭柏与东林赤松保存率及生长较差。

对于樟子松,覆沙地造林比固定沙地及黄土地造林效果为好;油松和侧柏在黄土地造林效果较好,覆沙地造林次之。

3.2.2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对针叶树造林的影响

樟子松人工造林地保存率高,飞播造林保存率低(未整地),沙丘顶吹平部位保存率最高。按植被类型排列保存率高低次序为:沙丘顶部吹平部位>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地。原因是沙丘顶部吹平部位,植被盖度小,水分条件好,有利于樟子松的栽植及成活。而其他植被类型的造林地,植被盖度大,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造林的土壤水分状况,从而形成了上面的保存率高低次序。

3.2.3植被盖度及不同生育期对针叶树造林保存率影响

在种类多样的立地类型中,植被盖度差异显著,盖度小,水分条件好,造林成活和保存率高。灌丛林不同发育期对立地的索取能力不同,反映在土壤水分含量上差异较大,对针叶林的营造影响也很大,幼林和过熟林地营造樟子松的保存率高于成熟林地,植被盖度小的林地营造樟子松保存率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原因是幼林地和过熟林地土壤水分大于成熟林地,植被盖度小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

3.3针叶树造林季节的选择

榆林沙区营造针叶林,一般采用以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主、春季为辅的造林季节。以实践证明,雨季(8月20日)造林成活率高,新根生长情况好,其他季节造林则成效差。其原因从降水量看,7~9月最多,相对湿度8月为最大值,随7月雨季到来,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蒸发量逐渐下降,所以8月雨季中旬以后造林最为有利。8月中旬至9月上旬造林根系留有1.5~2.5个月的生长期,此时也正是农业夏收已过秋收未到,便于组织造林,更为主要的是气候因子有利于造林。秋季造林没有根系生长期,而春季造林则因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的双重胁迫,加之大风频繁,使成活率降低。

3.4针叶树移植苗造林成效试验

3.4.1针叶树不同栽植方式造林试验

樟子松、油松、侧柏3个针叶树种在沙地或黄土地造林时,在其他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采取降位栽植的方式较其他栽植方式成活率为高。原因是降位后,苗林根系所处的沙层水分含量较高,苗林地上部分受风沙危害的程度减少,而且降位能起到遮阴的作用,所以成活较常规栽植和一般深栽高。而臭柏则由于苗木对风沙的适应性强,所以采取变通深栽的造林方法,成活也可达到60%以上。

3.4.2樟子松裸根苗失水时间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对樟子松裸根苗进行不同失水时间试验,结果发现失水时间越长,造林成活率越走低,失水10min成活率为40%,失水20min成活率为28%,失水30min成活率为了4%,30min以上成活率为0。

3.4.3樟子松营养袋苗与裸根苗造林比较

裸根苗起苗前灌水,营养袋苗未灌水。运输52km后假植,第二天上午造林,中间相隔24h。经调查裸根苗成活率为56.3%,营养袋苗为93.1%,造林成活率相差36.8%,可以看出,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显著高于裸根苗,原因是营养袋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降低了苗木根系的失水量,根系损伤小,而裸根苗在运输及假植过程失水较多,所以造林成活率显著降低。且营养袋苗93.1%的成活率并不高,其原因是起苗前未灌水。在栽植后的10月6日检查,时隔37d,部分营养袋中的营养土干燥,樟子松未生新根,这说明营养袋苗起苗时必须灌水。

3.4.4针叶树造林地移植苗与运输苗造林成效

经调查造林地移植苗的造林成活率,樟子松为96%、侧柏为90%,而远距离运输苗的成活率分别为65%、58%、56%。在工程造林地建立移植苗圃,将各种针叶树幼苗(2年生)移植归圃,2年后就地起苗就地栽植,避免了苗木因长途运输造成的失水和损伤,也减少了造林前大量的运输准备工作,使造林工作做得更细、质量更高、成效更好,这是今后大面积造林中采取的一种好方法。

3.4.5裸根苗根系的处理和覆盖试验

树种:A1为樟子松 A2这油松 A3为侧柏,造林地类为覆沙地。

处理:B1红泥覆盖栽植穴(50cm×50cm),B2塑料薄膜覆盖栽植穴(50cm×50cm),B3保水剂衬于栽植穴底,B4对照(不作任何处理)。

ABT生根粉浓度C:C125mg/kg,C250mg/kg,C3100mg/㎏,各浸泡90min,C4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根据试验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和方差分析,A、B两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而C因素对试验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试验以A1B1C4这样的水平组合为最优,即直接从苗圃起苗,母土保护完好,不作任何处理,栽植后用红泥覆盖栽植穴,樟子松成活率最高。其中红泥覆盖栽植穴起到减少蒸发的作用,对新栽苗木的保墒、生根有积极作用。ABT生根粉在这里没有起到作用,是因为苗木不作任何处理时,母土携带完好,根系完整,没有风吹日晒的影响,成活率高,而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时,需去掉母土再进行处理,这样苗木根及根系就可能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成活率就有可能降低。

3.5栽后管理对针叶树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经调查要使针叶树大苗移植后成活并恢复生机,移植后1~3年内管护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移植1年内的养护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3.5.1搭遮荫棚

高温季节需视情况搭遮荫棚,减弱蒸腾。一般遮荫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保证光合作用。棚距树50cm左右,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日灼危害。

3.5.2水分管理

栽植后根部要有良好的透气条件。根系受到损害,吸水能力减弱,因此土壤湿润即可,水量过大会影响透气性能,抑制根系呼吸,不利新根生长,严重的会导致根系腐烂死亡。因此要根据天气和土壤含水量分析,谨慎浇水,围堰内不可积水。一般而言,春季、雨季栽植后第一个月每10d浇水。第一次浇透,后两次不宜过多。第二个月开始每月浇一次透水。栽植后每周对树体适量喷水。秋季移植浇足3遍透水后可封穴越冬。

3.5.3施肥

定植初期每隔15d左右根外追肥,有利大树恢复生长势。可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0.5%~1%的溶液,在早、晚或阴天叶面喷施。根系萌发后可勤施薄肥,促进恢复生长。在土壤解冻期、春梢旺长期和秋梢生长期,可采用树盘供肥。

3.5.4病虫害防治

移栽后树体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要经常检查,预防为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树种特性,对症用药。树干因病虫、修剪、冻晒等造成的伤口,涂抹油漆、凡士林等保护剂。冬季喷石硫合剂,消灭树干虫卵、蛹,延迟树木萌芽,避免灼伤冻害。

3.5.5防冻处理

新植树易受低温危害,入秋后减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钾肥。根据生长情况逐步撤除遮荫棚,提高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提高根系和枝条的木质化程度,涂白树干,增强树木的抗寒能力。寒潮来临前,视情况采取覆土、覆盖、设立风障等方法进行防寒保护。

4结论

根据榆林沙区立地条件、水分动态平衡等情况,确定樟子松等针叶树营林的规格为3m×3m,密度为1110株/hm2,成林后保存615~705株/hm2。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除小片的湿地是樟子松等针叶树的适宜造林地外,大面积的盖沙地和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林地等都可以营造针叶林,其中樟子松最为适宜。植被盖度小的林地营造樟子松等针叶树的保存率高于植被盖度大的林地。榆林毛乌素沙地的雨季(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针叶树造林的有利季节。在造林地当地建立苗圃,随时起苗随时造林,造林成活率高,解决了针叶树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根系处理、覆盖保墒是提高针叶造林成活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榆林气候条件,针叶苗移栽后要即时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才能保障造林成活率高。

参考文献:

[1] 虞沐奎,徐六一.湿地松的造林密度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00(1):3~6.

年度经营方针第8篇

摘要:我国针织企业众多,其中从事出口外贸经营的比重过半,经营方式以贴牌加工为主,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是传统的高产高耗低效益产业。本文就创新含义、针织企业创新不足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如何提升创新力等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针织企业;创新;外贸;转型发展

我国是世界针织服装生产第一大国,企业个数多分布广,产能惊人,就业人数庞大,是我国较大的出口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但徒有庞大产业却称不上针织服装制造强国,背后的主因是我国多数针织企业以外贸出口为主,充当国际品牌服装商加工车间角色,企业只能以量博市场,通过人力、资源和环境等要素高投入换取企业利益,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企业工作实践,试从多方面就这一问题作探讨。

1.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笼统地说指更新、创造新事物,在经济领域主要指企业在技术上的改进和突破性的活动,也称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实践、能力和程度的重要体现。企业创新则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和战略创新等方面,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技术、产品、品牌和营销等方面创新问题,这五方面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摆脱传统规模经营模式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2.企业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和内因

2.1 创新不足的三个主要表现

外贸针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现为无品牌或弱品牌、缺乏原创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弱等三方面。

2.1.1 无品牌或弱品牌

以有“中国针织名城”之称的浙江省象山县为例,全县共有大小针织企业500余家,年营业收入达百亿元之多,是县内最大规模单一产业之一,但行业内拥有自我品牌的企业不足20家,没有全国性领先品牌,年国内品牌销售不到亿元,占销售总额的1%不到,众多企业纯粹是外贸贴牌加工企业。

2.1.2缺乏原创产品

全国性领先品牌缺失的同时,原创性产品也廖廖无几,产品以T恤衫、文化衫和内衣等常规品种为主,很难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最后只会淹没于浩瀚的服装大海中。

2.1.3 开发设计能力弱

贴牌加工经营模式注定了企业只好放弃产品自主开发设计,除最大规模的若干企业设立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外,九成以上企业只停留在产品来样复制加工上,每年申报县级以上新产品计划不足10项,与占县域工业经济总量近两成的行业地位极不相称。

2.2 创新不足的内在原因

深究针织企业创新不足问题,外贸或称贴牌加工经营模式是根源,这是决定企业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但内因上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2.2.1企业规模偏小

外贸针织企业虽然个数众多,但年产销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个数不到1%,而绝大多数2亿元以下的均为生产型企业,经营上以成衣加工为主,受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所限,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因此客观上企业也难以构建完善的研发体系,不具备创新的物质基础。

2.2.2受行业发展惯性和理念的影响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象山本地针织行业能高速成长发展得益于行业进入门槛低,“短、平、快”发展是行业繁荣的主要特征,经营理念上也只求多接单多生产快回报,根本无暇顾及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

2.2.3社会经济大环境因素

我国近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其中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出口加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唯GDP论造成全社会把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托于规模扩张上,而技术含量不高行业门槛低的针织行业更有过之而不及,绝大多数企业不会在技术、品牌和市场创新方面进行大的投入和积累,少有企业年技术创新经费投入能突破销售额的3%,这一比例远低于机械、电子等其他产业平均水平。

2.2.4 人才因素

人才因素这里有两方面含义,首先针织企业作为一般制造业薪酬不高、规模偏小,行业和企业均欠就业吸引力,人才难引进难留住成为普遍现象,企业各方面技术管理人才十分稀缺。其次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企业即使引进了人才,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个别专业人才难以单打独斗较好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最后许多人员只好纷纷离职,或转行从事贸易等其他工作。

3.破解思路

3.1 经营形势迫使企业转型,提升创新力

针织企业创新不足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宏观经济又不乐观的情况下,许多针织企业在用工荒、高工资和微利润等几大因素重压下,已意识到完全依赖外贸贴牌加工已难以维继,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内消费市场,企望通过品牌创新重振企业发展,这里就牵涉到如何增强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要破解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内外两方面加以突破。

3.1.1 企业的内部努力

从企业内部看,把坚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放到与市场拓展同样重要的位子来抓,积极创造条件,多方向多层次克服上文提到的四大创新制约要素,努力转换传统的贴牌加工单一经营模式,明确企业创新目标和定位,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3.1.2 外部应营造创新条件和氛围

外部因素上,根据我国国情,政府行为对我国多数企业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政策条件和氛围,通过行政和经济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向技术质量效益型经营模式转变,政治上多褒扬在品牌和技术创新上取得成绩的企业,营造以品牌和技术论英雄的社会共识,逐步扭转针织企业重规模发展轻质量品牌效益的经营格局。

3.2 产品和市场是企业创新重点

企业只要大幅度提高中高档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产能,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市场合作伙伴,把握市场定价主动权,同时也利于企业开展自我品牌经营,因此针织企业应把重点放在产品和市场创新上,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3.2.1 产品创新要点

在产品创新上,应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广泛引入新材料、新面料,大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以市场为参照物进行开发设计。

3.2.2 组成联合体创共同品牌

众多中小针织企业尝试品牌经营时,如每个企业均“一厂一品”现阶段也不现实,应考虑组成联合体,合资设立品牌经营企业,以便集中优势共享资源,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打造共同品牌抢占市场。

3.2.3 市场创新首选是网络营销模式

现阶段的市场创新首选应放在网络营销渠道的开拓和建设上,如走传统的门店销售市场模式,中小针织企业很难承受营销渠道的巨大投入和市场风险,而网络营销的成功已被无数企业所证明,起步阶段投入有限时也无需自建网络平台,淘宝天猫(商城)就是最好的现成平台。

4.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质是提升国家经济细胞中企业的创新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大程度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历史性、结构性问题和矛盾。

参考文献:

年度经营方针第9篇

【关键词】 晚期肿瘤; 肠外营养液;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留置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44

恶性肿瘤患者约31%~87%存在营养不良[1],肠外营养制剂作为一种能量补给药在肿瘤科应用广泛,但由于肠外营养剂成分复杂,受其渗透压、酸碱度的影响,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输液护理协会(INS)提倡肠外营养制剂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2],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PICC导管和留置针各自发挥了其优势作用,笔者所在科自2011年3月-2012年6月对214例输注肠外营养制剂的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后选择留置针和PICC导管两种途径,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了治疗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接受肠外营养制剂输注的患者214例,男115例,女99例,年龄26~96岁,中位年龄70.8岁,均为晚期肿瘤患者。符合条件预计输注时间大于3周,入院时双侧上肢可视静脉直径3 mm,双上肢无水肿、瘀斑、血管硬化为留置针组,采用留置针输液。

1.2 方法 遵医嘱将葡萄糖、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电解质溶液,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脂肪乳以All-In-One溶液的形式在配液室配置后使用。PICC导管组选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置管,严格按操作要求维护,输液速度用容量输液泵控制100 ml/h,每日输注完毕后0.9% NS 15~20 ml脉冲式冲洗导管,50~100 U/ml的肝素液3~5 ml正压封管。留置针组选用24 G规格的BD密闭式防针刺留置针,按规范操作流程置管,输液速度用容量输液泵控制100 ml/h,每日输注完毕0.9% NS 10 ml冲管,50~100 U/ml的肝素液2 ml封管。留置针一次保留时间不超过72 h。输液护理:成立科室静脉输液小组,由护士长、责护组长3名及1名护师组成,输液前由两名以上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输液途径。输液过程中每日对输液速度、静脉炎、液体渗漏、导管感染、血管硬化、导管通畅度进行评估、记录,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处理、调整输液途径。静脉炎判断标准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诊断的标准分级。核算两种导管输注肠外营养液的相关费用。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PICC导管组计56 d(8周)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组计21 d(3周)置管反应发生率。两组置管反应比较见表1。

2.2 两组置管及维护费用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留置针更适用于短期(3周以内)肠外营养液治疗 留置针保留的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静脉管腔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3-4],本组病例中所有留置针保留时间不超过72 h,双上肢拟穿刺外周静脉直径>3 mm。表1示留置针组置管反应发生率尽管高于PICC组(P

3.2 长期肠外营养液治疗应留置PICC导管 肿瘤晚期患者大多外周静脉条件差,不适的症状多,治疗周期长,肠外营养液刺激性强,输液量大。因此,对于治疗周期大于3周,入院时双侧上肢可视静脉直径

3.3 输液护理小组作用显著 准确的评估外周血管条件和治疗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是减少置管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有效保证。表1示两组导管并发症与文献所载并发症相比相对较低[5-6]。科室输液小组成员能够在患者一入院即给予全面准确的评估,选择适当的导管并应用,导管维护期间由输液小组成员保证导管安全使用,关注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班班交接臂围、流速、穿刺点,一旦发现导管相关并发症即时有输液小组成员评估并采取措施。所有PICC导管都有置管及导管维护登记,并发症和处理情况均做详细记录,留置针组也做到详细记录,有据可依。护士的关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输液护理小组综合评估患者情况选择恰当输液途径,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对保证输液安全和患者满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96.

[2] 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护理操作指南[J].输液护理杂志,2011(增刊):38.

[3]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4] 路必琼,刘惠风,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前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3,18(2):91.

[5] 付喜秀,刘陶文.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7):16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