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6 14:55:14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关联性;趋势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缘起于社会产业的高度市场化,科技力量在各个领域的深层渗透也加速推进了这一产业的发生与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在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发生着深刻、广泛与复杂的联系。小到一个行业结构的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有人将文化创意产业简称为创意产业,这种称呼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正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英国最早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随后,这一概念迅速传遍已经发展或是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被全球所接受,并纳入到各自国家的发展产业之中。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上海,随后,北京、香港、台湾开始接受。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或文化积累、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促使整个行业的提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多个产业领域落地开花,很多行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最早加入这一产业的是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视觉听觉艺术,他们一改循规蹈矩的模式,将文化创业运用的风生水起,为其他行业的加入打出了成功的范本。

2.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是文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与其国情和特殊的发展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国外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时,我国尚未萌发产业意识。文化被认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直到本世纪初,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才将文化定义为产业,并将其作出具体的细分。主体层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包含了一切视觉、听觉文化事业和出版传媒事业;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部分,包括了互联网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其他休闲交往方式等等;相关层看似离核心最为遥远,但是其发展潜力最大,包括一切文化产业用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基本等同于文化产出,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悄然对产业结构发生着优化的影响。

3.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是数字技术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文化与创意。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本质保护,形式上矛盾。这使得文化或多少受到限制,在传统中面临消亡。创意产业试图用新的技术去扭转这个局面,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早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中注入数字技术。从新整合与挖掘传统产业的深层含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内容产业的范围非常广大,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与内容都囊括其中。纸媒、网媒、APP被数字技术包装成为高度商品化的东西被大众所消费。这种被称为内容产品的产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交往与沟通的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数字技术和各种“文化资源”的融合。可以说,是数字内容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

4.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或者说,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极大压缩了以往高新技术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如果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够很快的予以转化,那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意,它深入渗透,优化调整发展而来的经济模式。知识与经济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也都在重视人力资源方面不分伯仲,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1.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渗透与融合功能,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将科学、研发、制造、服务、销售全部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档次上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只有产业结构优化到位,产业升级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的主动融合,也使得发展需要的资源更为集中,用最少的成本可以办成更多的事情,走一条高能低耗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破除升级改造可能带来的技术停滞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比较大,因此,传统产业经营要素会不断被丰富,形成对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等等硬件方面的渗透;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又更侧重于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会在传统行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含金量,不断增加文化比重,提高行业竞争的软实力,形成对传统产业在“软实力”上的整合与提升。

基于这样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不单单是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上做文章了,还要在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上创建机制,发挥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久、全面而深入的积极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化意产业是这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生作用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发达时,人们受到来自于产品的影响与制约,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发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和思想就开始发生作用。我们正是处于这种物质高度发达且持续加速的阶段,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发生作用,同时引导并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需求模式,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的作用远超于一般想象。它把生产要素与大众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一切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干扰。为此,重视生产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抓住大众需求,保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今产业早已摆脱了资源配置的困窘之态,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给予,要想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产业之间内部投入与外部产出的关系都不一样,但是要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定是第一位的,理想的产业结构,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的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没有不足也不过剩。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使得经济格局成为恰好和适宜的,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消费者的需求完全可以改组产业的结构,甚至带领新的模式的发生与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在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升级上同样是有效用的。

3.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会重新调整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它可以吸引到相对丰富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紧紧附着于自身,把文化创意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并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引导新的文化现象,培育新的文化习俗。中心城市承担了文化制高点的作用,也就必须要承担传播与辐射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强势之姿深入到非中心城市,添补文化“洼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因此,中心城市的作用无可取代。

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力,可以把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集中起来,构成众多独立又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共同协调组织发展,使城市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协调和管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落后,如果这一制度不相应的跟上的话,很可能造成创业企业的早夭。

另外,中心城市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积淀已久的社会形象。它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从精神层面上满足消费者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也就更加看重这张名片。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把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企业紧密叠加在城市的大伞之下,形成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特别提出的是,中心城市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给自己的城市制造一行独特的名片,不要搞千城一面,这本身也是在倡导文化创意。

4.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产业结构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链条的建立,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链包括了原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必将带动工业化的深入,因此制造行业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交通通讯、人力资源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行重新洗牌。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智力资源的多寡,是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最好检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以人才为基准去进行企业建设,这条路是正确的。更何况,没有长时间的改造,人才的积累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才建设应该是与企业的品牌塑造同步进行的,它需要国家、所在城市、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尤其要耐得住长时间内都没有实际成效的现实,要相信培育的过程虽然很难,但一旦体制成熟,机制完善,其所发挥的长效机制是谁也不能取代的。而其形成的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其他城市、企业难以赶超,最终形成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优化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O为丰富,外延极为广泛的趋势性产业,其与产业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对产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01).

[2]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

[3]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07).

[4]方立峰,王颖晖.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5]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03).

[6]张济荣,张梦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7]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8]周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扩散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2篇

(一)数据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的北京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目前,我国关于创意产业的统计工作与我国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现状不适应,统计工作远远落后于产业的飞速发展,没有专门针对创意产业进行系统的统计工作。因此,本文根据前文对创意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选取2010年北京投入产出表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五类行业作为创意产业统计指标。虽然这些行业的数据无法精确地表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数据,但所选择的这些行业都是提供创意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基本包含了创意产业的产业类别,能够大致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指标选择和分析方法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最早提出产业关联理论,也叫投入产出理论。本章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技术经济联系,同时也分析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本文选取系数指标为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以及影响力系数,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来反映产业链中,创意产业与各行业之间相互投入状况,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来分析北京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和需求状况,从而分析其逆向和顺向波及效应,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

(三)结果分析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表1的数据,第二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最大,直接消耗系数为0.30,另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除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0,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0.14;但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很小,仅为0.0027,说明第一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非常低。根据表2可知,北京第二产业中,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最多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而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很少。

综上所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信息技术依赖较大,其产业快速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电子通讯设备作支撑,这类高科技产业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因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这类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比例较高。其中,金融保险业排名比较靠后,应大加金融业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另外,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入系数约也比较高,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重视。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下游产业的投入状况表1数据显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消耗中,其产值的0.48%用于第二产业,14.1%用于文化创意产业,11.64%用于第三产业(除文化创意产业),还有0.022%用于第一产业。表3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远多于第二产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对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相对较多,文化创意产业对这些产业的消耗系数也较高,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他们有较高关联程度,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其他产业也有这比较均衡的关联,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另外资源或能源型行业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关联较小。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顺向和逆向波及效应分析表4.数据表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为68%,仅次于第二产业,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较强。从产出角度看,先看劳动者报酬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者报酬率相差不多,且远高于第二产业,然后看营业盈余,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盈余虽然高于第二产业但远低于第三产业,一方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人力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有待加强。根据表4的数据,文化创意产业中间需求率远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以满足最终需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出中有45%用作调出供其他省份使用,其调出的比率仅次于第二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大,国内其他地区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很大。另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居民消费率为3.03%,而政府消费率为12.02%,即文化创意产业每提供100元的最终产出,约有12.02元被政府消费,比例较高,说明政府扶持力度大。另外,与其它产业相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率和进口率还比较低,说明北京现阶段的技术贸易和文化贸易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北京文化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④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分析如表5所示,第二产业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大于1,为1.1199,第二产业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于其它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要高于一般服务业,特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表明这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需求变动对北京经济体系其它部门有着显著的影响,是相关产业部门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行业,对其它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较少,它们的影响力低于总体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3篇

【关键词】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SWOT

一、引言

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包括武汉、南京、成都、沈阳、哈尔滨、杭州、西安、苏州、佛山、东莞。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共同研究完成的《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显示,两岸36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中,特大城市占三名,分别是:杭州、成都、西安。尤其是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排名第三,超越深圳、广州、天津,仅次于北京、上海。

运用SWOT分析法对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揭示特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等问题。

二、S――优势分析

(一)产业基础优势

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2015年杭州市文创3产业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同比增长20.4%,占GDP比重达22.2%,共有规模以上文创企业232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47.89亿元。武汉市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占GDP比重超过6%。苏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15.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2010年的4.1%增加到7%。文化创意产业在特大城市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推进文创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条件。

(二)集聚发展优势

特大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杭州形成了包含创意良渚基地、西湖创意谷在内的十大文创园区,沈阳市“沈阳华强”为基础的数字动漫产业园是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展示、经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特大城市由于自身具有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可以更高效的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化发展。

(三)发展环境优势

特大城市各政府认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创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政府不断完善组织保障,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都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织和协调推进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品牌打造等,为文创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W――劣势分析

相比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目前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偏低,企业间合作、社会参与程度偏低,文创产业链缺乏延伸性。同时与超大城市相比,特大城市缺乏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许多高端人才更倾向于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还没有形成汇聚高端人才及领军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同时这些问题也势必引起特大城市的投融资环境紧张,造成投资信心不足,文创产业资金短缺等问题。

四、O――机会分析

(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及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及“互联网+”成为多数城市的战略选择,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因此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也成就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大城市中的西安、成都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色,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型城市,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对外合作的关键支点。对于杭州、南京、沈阳等特大城市,一方面要继续挖掘自身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新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网络的融合,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改革活力,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机。

(二)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支持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正进入转型与融合发展新阶段,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应积极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T――威胁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上的一些文创品牌不断入驻我国特大城市市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构成威胁特大城市发展的外部力量。同时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会继续吸引特大城市的各种资源,一些大城市也在改革进程中寻找机会赶超特大城市,这些会形成威胁特大城市发展国内力量。

六、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特大城市既具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同时面临国际国内城市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因此特大城市要不断推进文化、科技及金融等融合,不断为文创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在推进文创产业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里保持领先地位。

注释

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②孙艳艳,女,1989-,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③文创产业本文为文化创意产业简称。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SWOT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90066)《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和江苏省2013年大学生实践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14160010Y)《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基于宿迁学院万名以上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4日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概念其实早已应用于苏北白酒的发展中,如苏北白酒中“洋河蓝色经典”的蓝色文化、“双沟酒”的醉猿文化、“今世缘”的缘文化等。“苏酒”现在又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阶段,尤其是在当前,苏北白酒面临沿海开发和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发展机遇,更应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寻求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新一轮高水平增长,集聚资源优势,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新突破。

苏北白酒的两大主力品牌均位于宿迁市,宿迁学院的学生也均来自于江苏省,很多学生家长工作在白酒类相关领域,同时90%以上的家长都饮酒,对苏北白酒发展了解得非常深入。为更好地了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利用地域优势,特对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01份,占96.16%。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其早已息息相通、水乳相融。早在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很多文人对酒的描述和钟爱,不胜枚举。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白酒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正在迅速流传。我国的苏北白酒(三沟一河)传统文化因素丰富,经历了享有盛名到渐衰,到如今又走向全面振兴。早在两汉时,“苏酒”的主力品牌洋河酿酒便起源,兴于唐宋,在唐代时洋河大曲盛名远播,到了明末清初,洋河大曲更是闻名遐迩。洋河大曲历史上多次获得名奖。(表1)

洋河酒业从2009年上市成功后,发展态势良好。在2011年9月16日,华樽杯第三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上,中华品牌战略研究会及我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公布出我国新的白酒品牌,洋河的品牌价值再创新高,品牌价值(210.89亿元)仅次于国酒茅台和五粮液,位列第三位,与其他主力白酒品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茅五洋”的时代正在逐步形成。2012年8月8日,洋河又以320亿元的品牌价值首次入选胡润研究院的《2012中国企业品牌排行榜》,位列第17位,在江苏上榜品牌中居首位。

“苏酒”另一主力品牌“双沟”被誉为中国酒源头,自古已名扬江淮,香飘九州。早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在1984年、1989年的第四、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获评“国家名酒”,荣获金质奖章。“苏酒”中的今世缘酒业近年来以其“缘”文化为主打,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传统文化元素一直在助力苏北白酒文化的发展。

(二)软实力助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白酒自身也相应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已进入文化创意阶段,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提升中国白酒产业竞争力成为业界努力的方向。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江苏省大力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的良好契机。江苏省政策上鼓励苏北白酒产业带的发展,同时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温床。随着茅台、五粮液等高端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空出来的价格必须要有产品替代并覆盖;高端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逐步成为奢侈品,而奢侈品是不可能作为行业主导产品的。目前,苏北各家白酒厂商作为次高端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政商宴会还是家庭用酒,都可以经常看到苏北白酒的影子。

(三)洋河酒业快速发展。“苏酒”以三沟(双沟、高沟、汤沟)一河(洋河)而著称,洋河和双沟为“苏酒”的龙头,为更好促进“苏酒”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洋河酒业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收购双沟酒业,使双沟酒业成为洋河酒业的子公司。洋河酒业成功牵手双沟酒业,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拉开序幕,也为洋河酒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潜在的经济效应。洋河酒业并购双沟酒业后,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获利能力,营业收入攀升,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时也很好地改进了资产管理效率,短期偿债能力表现增强。

“苏酒”的龙头老大和老二的强强联合,洋河酒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我国白酒业前三名为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随着洋河酒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白酒行业前三位巨头的排名已逐步被改写,洋河酒业逐渐位居第三。通过杜邦财务体系对比分析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的盈利能力,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利用财务杠杆能力都比较好,两企业在产品获利能力方面相当;但五粮液在资产管理效率方面低于洋河股份;在利用流动资产方面,洋河股份做得更好些;五粮液的净现金流入更充足些。洋河股份作为后起之秀,成功上市后,充分发挥其传统白酒优势,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带来强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目前,该企业是白酒领域同时拥有两大名酒、五枚中国驰名商标的白酒企业集团,与五粮液和茅台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013年2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宿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2宿迁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跻身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成功入选。2012年7月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公司首次入围,位列425位,打破了江苏省上市公司世界顶级企业的零记录。

(四)婚宴市场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大家的婚宴费用上升速度非常高,酒水在婚宴开销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婚宴上,热闹的气氛需要我们的白酒文化。问卷调查中显示,98.9%的家庭办婚宴时选择的用酒均是白酒。一方面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饮酒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白酒文化的追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青年男女喜结良缘,平均每次婚宴用酒(指白酒)大概在80瓶,则总用酒量为16亿瓶,每瓶以平均80元计算,总消费量为1,080亿元。如果以1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就可拥有108亿元的销售额。而且这种商机的主流地位轻易不会发生改变,因为白酒是我国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巨大的商机怎能不吸引众多白酒企业,因此越来越多的白酒品牌将抢占婚宴消费市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早已发现此商机,“今世缘”酒的“缘”文化,品牌定位——中华婚宴用酒;核心诉求——中华文化名酒,婚宴首选品牌;文化内涵:今世有缘,无怨无悔,包容创新,日日增辉,内圆外方,和谐社会。今世缘迅速抢占了很多婚宴市场的用酒,同时也很好地为其做了免费的宣传。2012年今世缘酒业的“幸福”工程打造,充分体现了今世缘酒业充分利用白酒文化创意为其宣传,既提升了其自身的品牌价值,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劣势与威胁分析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观念弱。在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对白酒文化了解较多,对苏北白酒文化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整体上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了解较少,同时能给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的也比较少。(图1)

(二)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中发现,资本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因素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54.4%的人认为资本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3%的人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5.4%的人才认为科技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5.3%的人认为人才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6%的人认为信息通讯因素也非常重要。(详见图2)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这几方面因素都存在一定不足。(图2)

1、资本因素方面。从资本市场发展上看,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成功后,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为其进行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不过目前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情况逐渐下降,具体情况见表2(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股吧)。因此,需要更好地培育洋河酒业资本市场,以便为其提供充足快捷的资金。今世缘酒业现在正积极推进上市工作,还未能上市,其让今世缘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创意,还需成功上市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表2)

从苏北白酒本身的发展需要上看,我国白酒文化历史悠久,有众多的白酒品牌,各白酒品牌间竞争非常激烈。高端白酒“五粮液”产地宜宾,酒都宜宾的打造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紧密融合,发展态势非常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洋河酒业正极力打造洋河酒业文化创意新城,名优酒酿技改二期、三期工程、三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等建设正处在稳步推进并逐渐投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洋河酒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其他白酒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流通市值方面,洋河酒业的流通市值与茅台和五粮液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情况见表3和图3。(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2012年底)(表3、图3)

2、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方面。苏北白酒的发展应实施“打造品牌、以质取胜、文化营销、人才强企”的战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和科技创新。而目前苏酒的主要品牌“洋河”、“双沟”位于宿迁市,“今世缘”位于淮安市。2012年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达到1,516.77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0%。全市人均GDP达到31,717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5,024美元,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最后。宿迁市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宿迁。淮安市2012年GDP为1,968亿元,常住人口479.99万,人均41,000.85元,仅比宿迁好一些,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第12。苏北白酒的两大主产地经济发展虽然正在快速发展,但无论在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人文环境方面,还是信息通讯方面都不是特别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多高尖端的人才,很多投资资金都不愿意来,这些因素均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障碍。

(三)其他酒类的竞争巨大

1、其他白酒品牌的竞争。我国有很多白酒品牌,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五粮液、郎酒、剑南春、绵竹大曲、全兴大曲、酒鬼酒、沱牌曲酒、水井坊、孔府家酒、董酒、特制黄鹤楼酒、宋河粮液、宝丰酒、桂林三花酒、习酒、四特酒、白云边等等;白酒香型也有很多,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药香型、馥郁香型、特香型、老白干型、豉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复香型等等。众多的白酒品牌和白酒香型都和苏北白酒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2、洋酒的竞争。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酒业市场的半壁江山逐渐被洋酒占据。很多西方白酒(葡萄酒、红酒、冰酒以及白兰地、威士忌等)极大地挑战着我国的传统白酒。特别是在一些公关场合、涉外场合和高档场合,我国的传统白酒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些不适合,传统白酒的身影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很多城市里,很多酒吧、KTV里,年轻人喝的大多也是洋酒和啤酒。如何进军这些市场,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难题。

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借力传统文化优势。苏北白酒具备悠久的传统文化优势,我们可以继续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以苏北白酒中丰富的酒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提炼,大大提高苏北白酒的附加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寻找文化的根源和立足点处着手。白酒与其他商品不同,很多商品讲究新鲜,而白酒却不同,她讲究的是年份越久越好,俗话说得好:“陈年的酒是佳酿”。我国现在有很多白酒品牌,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金六福等各白酒品牌,为增强其白酒品牌的历史价值,均充分挖掘自身白酒的历史素材。各白酒品牌在营销时,哪一件文物,哪一处古迹,一个传说,有时甚至连一句诗词,都可能成为白酒企业获得成功营销、提升品牌价值的法宝。对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发展,我们可以在乾隆下江南等历史时间上下文章,乾隆帝大驾来宿迁,品尝佳酿而赞不绝口,植入此类的历史,大家对乾隆大帝的敬仰,为这个白酒品牌省去了很多宣传和广告,大家很容易便可将传统的历史嫁接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中来;另一方面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在传统文化方面下文章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提炼,形成苏北白酒独特的个性。像“今世缘”酒,成为许多婚宴的首选酒,从省内省外强有力竞争的白酒品牌中能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认准她的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号召,靠的就是她的“缘”文化,与消费者形成共鸣。消费者现在饮酒非常注重精神消费,在饮酒的同时,希望所钦之酒可以为其带来精神方面的附加价值,希望酒的品牌具备文化符号。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85.5%的家长选择洋河蓝色经典均是基于她的“蓝”文化。苏北白酒可以新创更多其他文化的白酒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

(二)打造新生文化品牌。苏北白酒具备传统文化优势,但如果全部打造传统文化,容易脱离新生代消费者,使白酒成为传统文物。苏北白酒在奋力挖掘历史文化元素来丰富自身内涵的时候,也要注意打造新生文化品牌,以适应新一代年轻群体。当今社会更具备消费潜力的还是不断的年轻群体,而年轻群体一定程度抵触古老的、传统的、跟不上时尚的东西。苏北白酒在借力传统文化的同时,应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白酒文化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各方面与世界接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一定程度上不喜欢喝白酒,对白酒文化也不了解,使白酒的消费群体容易出现断层。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消费群体,有88.7%的人不喜欢喝白酒,倾向于喝红酒和啤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把这部分断层通过新的白酒文化创意给补充上,可以通过更为年轻、时尚动感的包装,更加小资的饮用方式方面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苏北白酒目前还未能有效打开国际市场,苏北白酒虽曾获过国际金奖,但并没有形成国际市场。苏北白酒也应打造新生的国际白酒文化品牌,突破白酒国际化瓶颈。从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上入手,找出适应国外消费者口感和文化的白酒品牌,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渠道使苏北白酒走上国际化。

(三)形成有效的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苏北白酒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只有有效保护和维护才能使其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虽已起步,但起步相对比较晚,需要政府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服务。

1、加大对苏北白酒原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可以发展洋河古镇和双沟古镇酒窖的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保护区域内大大加快苏北优质白酒的发展。

2、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洋河酒业及今世缘酒业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可以搭建银行与苏北白酒企业沟通合作平台,洋河和今世缘企业也应建立文化创意信息库,为关系型贷款的开展提供真实低成本的模块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银行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之,多方面推动洋河酒业更好地提升自身白酒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白酒文化品牌战略、多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使苏北白酒突破目前已有的品牌,把洋河酒业打造成跨国公司,使苏北白酒走向国际。

3、税收政策上,加强公平税赋的管理,创造机会使苏北白酒与国外白酒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苏北白酒向世界酒类行业进军,使苏北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像法国的葡萄酒一样,成为全世界畅销的酒,使苏北白酒文化成为全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效培育苏北白酒发展的资本市场,放松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等白酒创意企业无形资产占比上限的规定,加快其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成功,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促进苏北白酒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负担。

5、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培养和流动机制,洋河酒业和今世缘酒业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大量培养一批头脑创新、善于营销、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支持相应人才到外地去学习;另一方面高薪和情感留人引进高尖端人才,同时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区域内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四)追寻消费者喜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十分的满意,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苏北白酒目前以浓香型为主,现借力传统文化优势,可以试着推出酱香型苏北白酒品牌,进一步抢占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将自然的、健康的元素引入苏北白酒的生产中,在白酒的包装、香、味、色、质上体现出健康、美丽、自然,让消费者感受到,饮用苏北白酒,是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苏北白酒在文化形象的打造与广告宣传上还需继续努力,加大苏北众多品牌在电视,网络,路边宣传牌的广告投资,既可以提升苏北白酒的知名度,又可以宣传其优秀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洋河近年来大大加大对电视广告上的投资。如其与浙江台的合作,主打“蓝”这一概念,提出了中国蓝的口号,很好地融入了蓝色经典系列酒的宣传。又如其在近年来央视春晚上的广告投资,洋河酒在小品中的出现和广告的插入,很好地提升了它的形象效应,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了较好的铺路;又如双沟珍宝坊的广告:“低度的柔和,高度的激情,开创中国白酒自由调兑风格”,很好地阐释了其一瓶酒,两个浓度的特点,合适而有宣传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出发点需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苏北白酒。

主要参考文献:

[1]姜丽丽.基于钻石模型分析洋河收购双沟的背景及动因[J].时代金融,2011.8.

[2]姜丽丽.酒业并购经济效应分析——以洋河酒业并购双沟酒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2.11.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形态,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个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就业的增加、旧区的复兴、形象等方面都有贡献。国外的一部《阿凡达》,净赚19亿美元,相当于6.9万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总和。在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和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城市纷纷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这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丹东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丹东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现状,是我国渤海经济圈和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位于辽宁的东南部,与朝鲜一江之隔,南临黄海,海岸线120km;西接大连庄河、鞍山岫岩;北连本溪(桓仁)、吉林(集安),现辖3市区、2个县级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面积为1.495万平方公里, 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种运输联合的立体运输网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丹东除生产优质稻米等粮食外,还盛产板栗、山楂、核桃、蚕茧、野菜、药材、苹果、草莓、水蜜桃、葡萄及香瓜及多种鱼、虾、贝、蟹等海产,远销国内外;丹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居东北之首。拥有江(河)、湖、海、山、泉、岛、林、洞、塘等自然风景及自然资源。丹东拥有碧波荡漾的鸭绿江、雄奇峻美的凤凰山、谷幽的青山沟,突兀海面的大鹿岛、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五龙温泉等24处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辽宁省著名的园林城市,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金三角”热线城市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丹东拥有甲午海战的遗址大鹿岛,抗美援朝的见证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建筑群等;丹东具有汉、满、蒙、回等29个民族聚居,提供了多彩,多层次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服饰及风俗;鸭绿江流域的悠久的渔猎文明,使得丹东不但具有广阔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而且还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良好的题材。上述资源为丹东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3)产业优势。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63.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丹东市各类文化单位1470多家,从业人员17500多人。丹东市目前共有各类文化企业566家,从业人员11225人,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3亿元,丹东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

今天的丹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这些无疑为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2、劣势分析

丹东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最具优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动漫、休闲娱乐、影视、会展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大都处于培育和尝试时期。创意产业发展部分失掉了“先行优势”,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被动竞争地位。目前现状,产业发展观念陈旧,大文化的产业意识淡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的很不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及措施等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薄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缺乏是制约丹东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

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牢固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就难以取得突破。要树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观念;文化建设既是公益性的,又是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意产业运营观念;深度整合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的作品,充分发挥“经济”和“文化”互为促进的功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良好的政策环境,丹东市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鼓励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金融环境,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主张“拿来主义”和“因地制宜”。支持创意产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标准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措施(补贴、减税、投资允许、商业启动);政策规定(版权、地方配额、产业发展规划、直接投资规定);贸易措施(进口配额等);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引导或奖励办法);提供信息和市场开发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社会安全与繁荣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成功经验,完善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法中不明晰的地带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交易(贸易)等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

3、转变政府职能,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政府和文化界的事,更重要的是吸引产业界和经济界、投资界精英的加入,因此应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现状,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强大,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和改善对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领导机构,组织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门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负责整合行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统一管理和行业指导、提供公共服务,确保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4、加快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智力、高知识密集度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新意识、新观念、新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市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使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不足,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不多。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丹东应采取引进、激励和培养三管齐下的办法,要解决创意人才问题首先是通过优惠政策,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吸引高级文化创意人才来丹东落户;其次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的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一方面是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

5、运用科技先进手段开发丹东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科技可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科技可以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科技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等方面。

因此,我市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尝试运用运用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3D技术等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结合丹东市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地域特色为载体的动漫、电影、电视等作品现状,作为丹东文化品牌的先导,提升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拉动当地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6、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

这里的“集聚”包括两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整合和文化企业运营的集聚。首先丹东应该组建专门项目组,组织丹东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含丹东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丹东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的研究、梳理、整合、挖掘和开发,集思广益,推出内涵深刻的精品剧目、剧本,并以先进媒介生产、表现出来,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富有韵味的鸭绿江流域品牌文化产品;其次通过化纤厂废旧厂区、虎山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城、月亮岛休闲渡假区及女人街等现有资源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街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构建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6、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人文生活环境,增强文化消费需求

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软件基础设施指的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可以为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也可以为丹东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2]赵琼.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

[3]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0,5期.

[4]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全市党员推进丹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学习资料)[M].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2008,3.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魅力武汉;稳定增长

1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与发展态势

创意必须打破传统和常规,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是一种融艺术性、活泼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设计思想及其成果。创新属于技术的范畴,而创意则属于文化的范畴。以创意为核心的生产型组织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简称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其内涵是把抽象的文化理念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形态。创意产业注重创意构思和艺术设计,并运用了市场化的方式开发、应用和营销创意产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种效果能使与之相关的产品身价倍增。文化创意主要体现在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潢、工艺制作、产品包装或外观设计、时装和配饰设计、互动休闲与动漫游戏软件设计、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表演艺术作品、印刷品、出版物、戏剧与影视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产品形式上和相关制作领域。以创意设计为服务手段,将这些诸多的相关产业部门联络带动起来,就可形成一个有上游有下游和旁侧经济实体的体系庞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2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目的是为了深度了解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加以建构和调整,积极探索文化和经济挂钩,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市场桥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成长,从而推动武汉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发展,精心打造魅力武汉、活力武汉、实力武汉、幸福武汉。

2.1武汉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资源,只有久远的历史积淀与现代风貌的完美结合,只有充满历史印记和文明符号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才具备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和要求。

武汉是龙的故乡、世界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古城。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km为半径,是中国人口、产业密集的文化圈、经济圈。武汉容可海纳周边,展可辐射全国,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有由辛亥革命铸就的敢为天下先的首义文化,有古老的举世闻名的“相知相报”的知音文化,有“千湖之省、百湖之都”的自然风光;武汉的人文景观独具楚风楚韵,并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充满浪漫情怀;遐迩闻名的“四菜一汤”为黄鹤楼、博物馆、古琴台、归元寺和东湖。此外还有汉正街小商品文化、户部巷美食文化、卓刀泉武圣文化、龙王庙治水文化、武汉关租界文化和通江达海的码头文化等。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地理交通条件联系紧密。一方面,地理交通优势为直接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群落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供给、生产与销售、配送也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就现代交通面貌而言,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更加名副其实。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上抵川渝,下会吴越,北出江汉,南络三湘”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总之,武汉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它所产生的集散效应更有利于吸引文化产业来此投资创业,为武汉文化产业的落户创业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极为优越的地理条件。

2.1.2人力优势唯楚有才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人才更是文化与科技创意产业的构成要件和技术核心。武汉高等院校众多,在校大学生居全国首位。2011年,武汉市大专院校在校生超过了11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人数达到或超过了35万人。武汉众多的科研机构为武汉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据统计,2011年年末全市拥有政府部门所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近百所,除此之外,隶属于各大中型企业的民营科研机构数不胜数。武汉现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计2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两院院士59人。文化创意产业界人才素质具有高端性、综合性、集群性、规模性,武汉地区的教育与科技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才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

2.1.3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武汉地区已建与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达45家,成为功能齐备的创意孵化平台和产出平台。创意地产正成为催生新型创意集群与文化综合消费的载体,创意一条街已在武汉市各主要集结开发区和文化休闲区悄然流行:有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为基地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为基地的武汉江岸创意产业聚集区,由万达集团投资兴建的武汉中央文化区,更是盛况空前。该区以前所未有的大创意大手笔,将国际上一流的百老汇文化演艺项目及大量时尚文化消费项目引入一流的地产领域,以“楚河汉街”的创意为主心骨,吸引制造商、服务商、营销商、文艺团体等各类企事业鱼刺型集聚,形成集文、商、旅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和时尚商圈。

武汉的创意设计正在发挥着集群效应,众多的创意产品将从这里起飞,驰骋天下。

2.2武汉创意产业的劣势分析

2.2.1市场化程度偏低

据2011年的统计,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78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5.5%,市场化程度偏低。而早在2009年,北京创意产业就实现产业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比重的12.6%。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企业间的合作,还是企业自身的续接程度都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延伸性开发。比如动漫作品《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曾在央视热播,但迄今为止,在儿童教育、玩具及儿童生活用品等可孵化产业领域,产品与无形资产的转化率仅为7%。

2.2.2高端人才缺乏

武汉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城市,但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高端人才纷纷到深圳、上海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谋职,武汉成了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武汉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缺乏高端人才,更缺乏领军人才,已成为普遍现象。

2.2.3投融资环境掣肘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源困境,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致使资金投入短缺。如武汉动漫行业里所属各类企业在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软件研发、市场拓展等环节所需资金约300亿元,而现有动漫企业注册资金不足2亿元。主要原因一是文化创意产品价值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比较难以预测,自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二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体现主要是符号系统,容易被仿制,“替他人作嫁衣裳”的考量进一步增加了融资风险。三是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价值评估难度大,抵押担保条件不成熟,很难获得贷款。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大,市场发育缓慢,投资回报期长,也导致融资渠道狭窄。武汉文化创意企业比非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门槛要高。

2.3武汉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1宏观环境正在优化

武汉市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加大。市委、市政府抢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将一系列金融激活、股本激励、人才奖励、市场培植与产业孵化政策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金融界工、农、交行及汉口银行分别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确立可观的授信额度,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搭建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保障平台和产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创意浪潮”也为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不仅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还可以合理引入资本和高端人才,加速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3.2经济环境得到改善与发展

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仅“武汉-长沙-南昌中部城市金三角”一个创意,就成功地使武汉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老大。武汉战略发展地位逐渐抬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城市文化服务与消费在快速增长,文化消费已成为新的市场需求热点,消费需求增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在的市场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或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3.3其他省市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威胁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最早的上海市,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迅速、总体实力最强、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从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早已进入了快车道。深圳市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创意深圳”的口号,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正逐步走向高端化。杭州市于2009年5月颁布实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这标志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起步较晚,错失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方阵的最佳时期。

2.3.4发达国家文化企业带来冲击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逐步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传媒、影视业巨头往往拥有更好的资本、品牌、渠道等优势,如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漫和游戏等产品已经占武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这些都是威胁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力量。

3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发展

3.1利用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巧计东风撬动市场

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的叠合,能四两拨千斤,产生杠杆效应。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如能合理地利用自身优势,敏锐地捕捉外部机会,就可以轻松地撬动市场,谋求重大突破。

“中部塌陷”的预警导出了“中部崛起”的创意和呼声,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由此制定了一系列“向中部倾斜”的政策措施,盘活了中部六省的经济成分,以武汉为龙头的“中三角”经济总量正在放大,可谓东风浩荡。在“中部崛起”的运作中,武汉的区位优势和教育优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这些内外部条件都给武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时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正好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首先,促进武汉“创意城市”理念化、常态化。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积极顺应城市化浪潮和“两型社会”建设,倡导“科学与艺术联姻”、“创意与时尚竞艳”的特色,构建文化创意社区、品牌街道,发挥设计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让武汉文化创意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其次,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生态圈的首要特点是多元共存、和谐竞争。利用武汉人文与教育优势,精心营建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及政策研究平台、创意人才交流及培训平台、企业融资及理财服务平台、大型活动策划及信息平台,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进行创意设计、人才培训、政策服务、信息交流、创意传播、创意消费、旁侧联动等立体运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良好的整体成长环境。

最后,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和领军人物。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制定优化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团,建立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在市人才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块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和奖励。

3.2优化内外部环境,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内部资源配置状况出现某种程度的紧张时,创意产业的内部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有效发挥。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破解融资瓶颈:正确处理产业投融资问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融资困难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劣势和瓶颈。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高收益,但它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如何降低风险需要精心地策划和组织。一个策划品应该包括创意创新价值、市场预期、直接经济效益、社会综合效益、推广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内容,只有强有力的策划品才能争取到较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创意产品多属无形资产,缺乏融资抵押能力,需要政府政策性扶持。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探索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和良性资金支持,以解决创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

(2)破解人力资源瓶颈:注重培养引进高端创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一个强有力的策划品是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人是强大的,同时也是极其脆弱的。保证人的强大靠环境,留住人才靠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只有进一步制定优化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才能努力培养和加快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团,建立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在本市人才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块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和奖励,加强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营运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和留住人才的根本措施。

(3)破解城市规划瓶颈:要重视“创意社区”的建设。“创意社区”特别能营建创意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综合环境,是创意人才的生存特区。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创意社区在空间上毗邻、融合,相关信息集中,技术集中,产业链环节紧凑,政策服务与金融服务力度加大,相互依附特性增强,推广和营销渠道拓宽,容易出成果、出效益,能对创意人才和团队形成巨大“引力”,为创意企业寻找创意人才、获得政府资助、享受税收优惠、获取金融支持、进行市场培育提供机会和便利。

武汉三镇各施其“重”,利用区位优势错位发展,形成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武昌乃科学教育重镇,高等院校鳞次栉比,科研院所比比皆是,更有光谷通讯、东湖高新已蜚声中外;汉口乃金融商贸重镇,武汉国际金融中心等金融大厦拔地而起,庇护产业壮大,推动中部崛起,“驾乎津门,直追上海”的昔日风采依旧,汉正街商圈、航空路商圈、江汉路商圈、汉口北商圈、汉西火车站物流八方;汉阳乃旅游会展重镇,知音文化、归元文化、汉阳造文化早已声名远播,武汉产业工业园以及与之相邻的国际博览中心所发挥的聚焦效应正在升温。

(4)破解产业结构瓶颈: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创意社区”使具有相关性的商贾云集,具有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这也是社区管理的刻意追求。比如光谷动漫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从完善动漫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鼓励和引导动漫原创、制作、加工、交易等各类相关企业入驻,或通过动漫产业协会密切联合,加强产业链供应、生产和销售企业间的密切协作,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形成集群优势,其发展势头已初显端倪。光谷动漫产业的示范作用会促进其他创意社区纷纷仿效,发挥弥散效应。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使文化消费的走俏,带来创意产业的繁荣。武汉市应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整体规划的重点之一,制定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围绕城区各色产业发展重心布局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特色分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比如降低市场准入,实行税收优惠,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创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多出原创产品,加大对精品名牌的奖励和市场拓展力度,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有效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与法律援助。

文化创意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是长不大的。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看好,不仅为武汉注入了灵光,而且魅力四射,有了大智大勇大手笔,大江大湖大武汉正在健步挺进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马亮文.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5):181~182.

[2] 夏斐.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7-08-26(16).

[3] 盛从锋.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7(2):23~25.

[4] 李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新机遇[N].经理日报,2007-11-23(11).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7篇

一、文化创意性的企业

相比其他产业,文化创意类的产业更注重于创意。详细来看,企业拥有的文化创意根源于技能、个体的天赋及创造性。文化创意附着于知识产权,开发并运用新颖的技术。从这种角度看,文化创意企业有着深层次的创造潜能及独特价值。在1998年,英国首创了文化创意的内涵,创意类的产业包含着广告业、文物的交易、艺术及建筑业、设计工艺品及时装行业、娱乐性的休闲产业、广电出版类的产业。在根本上看,这类产业都被涵盖在创意的范围内。提出了定义之后,其他国家了设定了近似性的创意产业内涵。在2007年,我国也划定了9类现有的创意性文化产业,包含休闲娱乐、旅游及会展等。

二、无形资产的特性

首先,文化创意性的各类企业都体现出独占及独创的特性。这是由于,创意性企业创造出来的新颖成果是不能被仿照的,因而也拥有了根本的竞争力。成果具备了创新性,赢取市场的根本点则设定为这种创意。无形资产密切关系到创意性的主体,若缺失了主体,那么无形资产也就缺失了高层次的价值。从目前来看,法律认同了独创性,保护无形资产。依照法律规定,持有人以外的任一主体都不可随便去获取及支配独创资产,不可无偿占有。因而,无形资产就增添了独创性。

其次,在市场范围内,交易无形资产是很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当被独占,具备独特创意。这种状态下,市面上并没能寻找到近似的替代物。具体在评估中,也很难拟定可参照的资产价格。针对于特定企业,这类资产才会体现出独特价值。由此可见,无形资产也很难确认精确的市场价值。缺失了可用来对比参照的近似企业,某些创意类的无形资产将会退出这种市场,转而去寻求其他类的市场。

第三,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可获取的各阶段收益,也关乎总体环境。相比于其余资产,无形资产也呈现为不可确定的不稳定性,受限于政策、更新的技术、市场内的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是否可被市场所接纳、是否涌现出了替代物,这些在短时段内都很难被确认。受到本身特性的影响,创意类的无形资产经常会减值或增值。受到外在干扰,波动性也较强。

三、评估时的影响要素

1.资产的获益能力

从企业角度看,文化创意类企业是否拥有最优的盈利能力、是否体现为较长经济寿命,这两类要素都关乎评估价值。从无形资产来看,在某一阶段内可得的真实收益应被看作评估要点,是评估关注点。若某类资产并没能增添企业拥有的获益,那么不应予以评估。针对于无形资产,创意性的产品整合了复制权、传播权及其余的各类权益。评估的流程内,要注重消费者是否喜好这类资产,同时也不可忽视这类资产独特的市场价值。在限定年限内,应当评估得出预设时限的资产收益。若收益时限较长,价值就会很大;与之相反,价值就并不太大。例如播放某一连续剧的无形权益,在多次及一次播放的状态下,可得的总体收益并不相等。

2.市面的要素

在某些情形下,市场要素也会表现出影响。从评估值来看,市场因素都体现为较大影响力。创意产品承载着企业价值,企业投入进来的要素包含了信息及智力性劳动。在市场作用下,无形资产附带了较小比值的初期投入,替代关系较强。因此,出版或发行近似性的创意产品也是很可能的。这是因为,产品可被替代,认定侵权较为困难。若替代性很强,就要相应去缩减价值。

(1)实现价值的方式

价值实现过程中,评估值也将受到影响。从阶段来看,实现企业价值需要经过多步骤,包含了初期创意、制造以及生产、后期的传播、消费等的环节。针对于各个时段,都设定了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在预期状态下,企业即可获取不等的阶段收益。与之相应,也给出了不等的评估值。

(2)设定的评估目标

无形资产是否拥有优良的价值,关系到设定好的评估目标。评估无形资产的目标包含了融资及担保、交易性的目标、投资性的目标、变更企业产权。对于中小企业,它们缺失了可调用的专门性资金,进而构成约束。健全了体系后,企业即可拥有额外的资金用来质押。最近几年,创意性产业正在加快进步,交易市场日益变得兴盛。与之相伴,若配备了完善性的交易服务,即可便利常规的交易。从侵权角度来看,合法权益也经常被侵害。交易秩序被扰乱,评估也倾向于诉讼赔付的目标。

此外,文化要素也密切关系到评估得出的资产价值。文化创意表现出优良的附加性,因而占有高端性的产业链条位置。加入文化要素,更凸显了独创特色。在这种角度下,创意产业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将增添评估价值。

四、评估无形资产的方式

1.参照市价的方法

参照现行市价用来评估,可参照目前的市价。根本的理论为:针对于资产现值,可参照近似或相等的售价以此来确定。创意性的无形资产是独占的,很难寻找出可替代的某一类市价。在这种状态下,唯有摄影及音像这类的独创作品才可适用参照市价的评估方式。因此,这类评估方式并非完全可以适用。

2.成本评估的方式

从总体上看,成本法包含了重置及历史性的成本法。现今的评估中,摊销性的资产较多选用了重置的评估方式。与之相比,成本法也可用来评估微机软件及影视类创作的价值。这是因为,这类创意性产品在获益及转让过程中,很难预测或者比较。然而,若收益部分没能超出重置成本这一部分价值,则可单独评估。

(1)期权评估方法

在某个时段内,期权代表着某种协议,指定了卖出或者买入某类的标的物。在约定范围内,执行价格即为商定好的价格。从类型来看,期权可分成卖权及对应的买权。文化创意范围内的较多无形资产都体现为近似期权的特性,因而期权评估可用来借鉴。根本思路即为:无形资产可被设定为某类的期权,在未来阶段内,某一事项是否发生则关系到后期评估资产可得的价值。具体来看,可选取收益法、现行市价方法用来评估。

(2)现金流量的解析法

现今流量的折现解析方法,即为收益现值法。经过评估之后,可得预期阶段内的无形资产收益。折算得到合适的资产现值,经过累积得到现值的总和。采纳这种方式,规避了隐含性的计量偏差。同时,评估可得的资产总体价值也契合了评估的根本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8篇

关键词:组织文化;创意人才;创意产业

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文化能把战略当午餐吃掉。”创意产业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基于知识的产业部门,主要以人的创意为内容核心,以创意人才为基础,对创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是发展创意经济的重要内容。创意企业担负着创意人才的使用性开发的责任。相关学者对其组织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意人才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和特征。其一,创新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意人才的最大特征,是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意人才惯于打破常规,不受制度的约束,对常规生活保持求新求变的态度,不断尝试用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由其创意不断生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高端创意人才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精创意人才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从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等方面分析其能力构成,但很难寻求一种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高端创意人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特点。其三,个性化。创意人才往往对某种艺术或从事的专业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有执着追求的特质,不受工作时间等体制和制度地约束,喜欢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其四,工作成果不易测量。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而且有很多成果,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成果大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难以分割,因此给个人的绩效衡量带来很多困难。其五,组织松散。创意人才的自由性较强,很难受体制的约束,不同项目的人员配置也很灵活,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二、创意产业组织文化特点

在创意产业的企业运营中,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如何尽可能地把全球顶级智力吸引过来,并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创造更大的职能。创意人才呈现出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因而这促使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具有包容性、跨文化性、培育性等特点。其一,包容性。组织文化的包容性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意人才的思维非常开放,个性很强,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因而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才的个性、文化、背景,求同存异,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地开发与培育。其二,跨文化性。这是我们这个时展,也是创意产业发展所要求的。跨文化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注重多文化氛围的和谐共存,互相促进,有最大限度的包容。二是积极创造跨文化环境,促进多文化的交流、碰撞。“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其三,培育性。创意产业应注重自身软环境的打造,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创意产业不仅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育,还要注重对未来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例如,有的企业和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甚至直接在高校开设课程。其四,激励性。组织文化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意和激情。除了传统管理体制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之外,对于创意人才的管理,相关企业更要注意营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强调情感的归属机制而非强制性的约束,注重对员工的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培育,要强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的情感激励,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情感归属。其五,合作性。合作是文化产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应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不同个体碰撞迸发出的创意火花。尊重个性与强调合作是创意企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六,灵活性。创意多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很多利益触发点多来自于不拘泥常规的创意,其具有时间不确定、成果预期不确定、目标达成不确定,人员构成不确定的特点,因而组织管理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反应和项目进展做出快速反应。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的表现有很多,有外在的,如衣着、举止、做事风格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文化,如身份认同、思考方式和工作氛围等。这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但是至关重要。我们应正确认识创意产业,明确创意人才特征,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的组织文化,不断促进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育,以此有效促进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特立.创意产业读本[M].赵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TerrenceE•deal,AllanA•kennedy.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孙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第9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迫在眉睫,也是未来几十年内国内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确保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突破各自原有模式,孵化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颖路径,找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融合点,分析清楚促使这二者融合的动因和必要性是首要任务。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面临的内部困境,分别从供需两个角度对他们的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一、需求动力因素分析

事实上,由于全球化等原因,世界各地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并且同一个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倾向于从单次交易或从一种产品的购买体验中满足多种需求,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需求动力。

想要更好地理解需求动力作用于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首先分别从人们对于两个产业的需求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世纪交替中国成功加入WTO组织之时,快速发展于人民物质文明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的这十几年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分三层,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是基础层次的消费,而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属于更高的消费层次。在满足了生存性消费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逐渐产生更高更广的需求。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因和市场基础之一:需求升级。需求升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数量的需求更大;二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求更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固有市场渐趋饱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品的实用性,而是更注重产品的产品理念,多是通过产品的外观设计、传达的品牌内涵、包装形式等手段,即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因此消费已经不再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转而成为传达个人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即便如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多是以消费创意内容为主,这是由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人们对于这种消费的需求大多是非刚性的,即相较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此种消费类型理论上并不一直呈现出规律性购买现象。那么将对于以创意为主导的内容型消费的软性需求转化为更为忠诚可靠的刚性需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培养用户习惯是转化需求类型的手段之一,并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传播性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同样的,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随着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普及率不断走高而得到大规模的提升。可以说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基本完成,依靠市场容量这单一因素的增大来支撑市场需求变得不切实际。于是一些行业内的领跑者和革命家选择分析客户的内在心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来创新信息产品,期望利用新技术的创新性使用来引领用户的使用潮流;更甚者能够做到引导用户在自有品牌产品的使用基础上产生新的需求。也有一些眼光开阔的优秀企业家利用信息产业的辐射性,结合传统产业的固有特征,跨界创新,模糊了市场边界的基础上也拓展了原有产业的需求市场,以此创造出更多样的群众需求。

将人们对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的软性需求转化为相对刚性的需求会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取决于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拥有更加开明开放地态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摸索健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文化内涵的融合产品。当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信息产业给予技术支持,信息产业急需文化内涵来充实信息产品,也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二、供给动力因素分析

除了来自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需求动因以外,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角度的动力因素在推动着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跨国文化集团开始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并呈现出两种新趋势:一是产业整合趋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十分频繁,开始形成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二是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文化产业正在一些中心城市聚集,不断地完善着文化产业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以跨国公司为例,它作为推动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在多个层面上推动着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从经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产业的融合发展。跨国公司为了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在从研究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推广、客户服务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布局,从而把国际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使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融合。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部署各个环节的做法可以利用各地优势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更是做到了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分属不同产业公司的可能性,这都要归功于信息产业的卓越发展。

从科技角度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相应地也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发展战略角度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企业采取企业联盟、技术联盟或者收购兼并的战略,这种联盟以及兼并活动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然就推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不只是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本土高新科技企业在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后开始开拓文化创意市场的领域。他们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大胆启用创意人才,将不同领域的成果相结合,为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注入了新鲜强劲的活力。

三、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实情况与问题

在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火热现象。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动漫、网络文化、电子报纸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标志性产物。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产生的微博、微信、LBS(定位服务)、IPTV(网络电视)等新产品正在渐渐地改变人民的消费习惯,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文化消费形成趋势,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虽然来自外部的需求因素加之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需求催生了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和外在环境,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而忽视了文化创新应作为主导因素,造成了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新的脱节,生产出的产品空有“技术之壳”,缺少“文化之魂”。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意为王”始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实现创意的便捷手段;而对于信息产业来说,在专注于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创意内容、创意思想实现产业自身的科学管理、充实产业内涵、增值价值链从而创造市场价值,是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增值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

[2]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刘名远,李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J].经济与管理,2013,11:88-93.

[4]张艳香,.新创意经济:信息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