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1 10:25:08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

在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社会经济责任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内对所在的国有企业财政财务收支状况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效益是否真实可靠等方面,以及作出的公司的重大经济决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増值的目标所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在我国特殊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制度环境的产物。在当今这个时代,我国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体制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显得更加重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在其任职时履行社会经济责任状况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意见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而且直接影响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选聘以及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的监督。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及原则

国资委以及其他有管理权限的部门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工作。相关的审计工作小组按照国家和公司制定的相关规定,根据要求采用适当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相关的审计程序,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在其任职期间内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经营效益以及国有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等相关经济活动,以及国有企业是否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情况,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所进行的经济责任评价活动。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国有的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以及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除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证的审计原则和科学性、重要性、经济性的审计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统一的原则“权责统一”是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利赋予其相应的责任或者根据其所承担的责任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权力和责任是相对应的。有了权力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同样,有了一定的责任则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力。在对我国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根据其权力对其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划分。2、适时性原则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时间观念,必须在规定的审计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否则,时过境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履行其经济责任效果不大,甚至没有任何意义。3、维护责任双方利益的原则责任双方的合法利益之间是不冲突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维护责任双方的合法权益。每个人的利益都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协调好经济利益关系,把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领导方针政策,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其在享有权利并取得合法合理的利益的的同时,履行其应该履行的相应的社会经济责任。4、相关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贯彻和落实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指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所制定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和搜集到的审计证据,都要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如果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均可不对其实施审计。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特点

1、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为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设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1)贯彻落实并执行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应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现代会计、审计的灵魂是受托责任观。确保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受托责任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2)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规范性问题以及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情况。(3)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4)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的力度强弱以及执行是否有效的情况。国有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5)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小组的审计报告作出的决定。认真执行审计决定,可以促使被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增加经济效益。(6)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廉洁从业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不能滥用职权,不能以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能侵害公共的利益,所在的职务消费不能超支透支,要有良好的作风建设等。(7)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不仅要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且要在市场中确保领先的地位,又可以使国有企业在其行业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独有的优势、持续的盈利能力,并保持持续成长的能力。主要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衡量。定性指标主要对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以及廉洁从业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定量指标主要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2、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特点(1)审计方式多样性。审计方式具有多样化,按地点、组织方式、接纳意愿、是否通知、按要求行为、审计手段、审计范围等多种方式划分。(2)审计对象是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的行为人,而不是承担某些特定经济责任的团体组织或管理层。(3)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变动状况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主要对其与经营业务相关的财务方面等内容进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时企业绩效审计的基础,企业绩效审计,是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但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企业任职期间时,根据其所拥有的权利,对其所拥有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评价。

四、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很多的缺陷:1、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但是每个公司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国有企业领导人所拥有的责任也不同。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制度确定其领导人相应的职责。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对其实施审计。所以,需要设立一套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2、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社会经济责任通常采用的事后审计,即离任后审计同会计一样,审计也需要及时反映审计状况。国有企业领导人离任后再对其进行审计,就缺乏了时效性,不能准确及时发现国有企业领导人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采用事中审计。也就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进行审计,或者采用先审后离的制度,即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审计后再让其离任。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没有被合理有效的运用“先离后审”的现象导致审计结果本身不会被有效利用,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同时,审计结果报送机关部门以后,审计结果也不会对外公布,使得审计起不到作用,缺乏明性,因此,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4、缺乏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审计高端人才审计是一项繁重且复杂的任务。需要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洞察到审计重点。然而,我国的审计发展时间短,而且缺乏高端的审计人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审计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元、石曰丹:国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6(31).

[2]杨子青: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以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王宇飞: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构建及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 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

(1)财务基础审计。在对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情况进行审计,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企业绩效评价。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角度,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

(3)经济责任评价。根据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基础、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二、强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央抓党风党纪、法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进一步强化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国有企业面临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要求越来越严。新形势下,任务重、挑战大、要求高、监管严将成为“十三五”国有企业工作的新常态,国有企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下属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为特有监督对象,结合其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对其拥有权力进行的专门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切实发挥,将会使得被审计领导干部更加注意规范自身行为,更加谨慎行使权力,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依法治企,廉洁自律、履职尽责。

(二)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国有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法治企。近年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有企业加强依法治企成效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但面对新形势和要求,管理仍有薄弱环节,个别干部职工法治意识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四违”问题依然存在,依法从严治企依然是国有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强化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约束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行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进一步增强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依法治企、规范经营。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强对下属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客观公正评价下属企业管理层业绩,界定经济责任,规范经营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三、建议提升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企业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属于干部管理范畴,不同于普通的经济业务审计,仅靠审计部门难以高质量达成,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层次、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最高领导集体、干部管理及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如设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与审计工作领导机构融合等,以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问题研究、困难解决、协调运作等,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化提升。

(二)提高审计能力

一要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

二要推动审计方式创新。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下级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本单位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部门报告。

三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生产、营销、财务等有关部门与审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三)提升审计质量

一要理顺评价管理机制;二要强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三要增强审计实施过程控制;四要增进审计切入问题的深度。

(四)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一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免、奖惩有关领导干部依据,通过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评价下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为正确使用和管理干部提供参考。

二要实行审计要情报告制度,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贯彻落实公司党组决策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绩要及时上报上级审计部门。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3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检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2.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必须划分清楚前后任资产质量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及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不良资产损失。

3.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做出调整后新的会计报表,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任期消化以前潜亏-任期新增不良资产(扣除因客观因素新增不良资产)。

4.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是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注重对企业的绩效审计。

5.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个正式报告,即中介机构(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评价工作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和审计工作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最终结论性审计报告。

1.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计任务的说明,即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名称、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延伸或追溯审要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配合与协助情况的评价等。

(2)被审计负责人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管关系、核算管理体制、财务收支状况等;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等基本内容。

(3)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前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任期内各年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收入效益、成本费用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在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改组改制、生产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等成绩。

(5)截至任期末,审计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问题和负责人的问题两方面。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类整理,并明确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6)审计建议。对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审计组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7)需要在审财务计报告中反映的其他情况。

2.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组结合前期了解掌握的企业有关情况,利用财务审计组审定的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后形成的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状况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绩效评价报告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析报告,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企业绩效评价操作实施细则》和财政部的当年行业标准值、优秀值,重点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和评价得分的变化情况,并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企业在该任期的财务评价结论。此外,还需要聘请社会专家,专门召开专家民主评议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并形成专家咨询评议报告。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财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审计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企业在任期内的基本财务状况等。

(3)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如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方面、改革改制方面、基础管理方面、市场开拓方面、保值增值方面等所做的工作。

(4)任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分问题排列。

(5)审计结论。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业绩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应在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中有证据支撑,需观点明确、内容清晰,业绩要讲透,问题要讲准,责任要讲清。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以会计报表为对象的常规财务审计而言,可以归为专项审计范畴,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目标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

2.内容不同。常规财务审计内容为会计报表及与其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数据公允性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广泛,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其中每一项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

3.审计范围不同。在审计主体范围上,常规财务审计一般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根据重要性可以采取审计或审阅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审计范围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一般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资产量应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纳入审计范围的子企业户数应不低于企业总户数的50%。同时又有特殊规定,对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务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均要求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而且在时间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是若干年,长于常规财务审计。

4.审计程序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除常规程序外,委托人还规定了专门程序,如审计进点见面会规定了参加的人员及见面会内容,企业前后任负责人必须到场,这在常规审计中是没有的程序。又如审前调查,时间长、要求高,此外审计过程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等程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5.审计方法不同。常规财务审计主要围绕复核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采取检查、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账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资料、上级及外部检查结果等,避免重复审计,强调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理清问题、取得证据。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如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充分听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于实施访谈工作,《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访谈工作规范》也明确了访谈范围、内容、方式等。

6.重点不同。常规财务审训是一种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环节、重点事项、重点问题进行充分关注。如因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事项,若账务处理上已经将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或预计负债,审计结果可以不需要对此发表保留意见,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明深层次原因,是否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责任的归属、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等。

7.工作结果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报告是一种标准、简式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调整事项进行了调整,则在审计报告中不需再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种长式、详式审计报告,对前任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情况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对负责人进行评价。在会计报表编制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涉及到多期,尤其是执行新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财务报表编制相当复杂,如清产核资损失如何还原、报表编制基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解答》(国资委评价函[2005]209号)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了规范。

8.要求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对参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国资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具备较完善的审计执业质量控制制度、拥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三年内未承担同一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近三年未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从目前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下列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1.服务对象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会遇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介机构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按以前常规审计一样,站在企业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由于中介机构是受国资委委托,所以应站在国资委的立场开展审计工作。

2.审计目标不明确。有的中介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财务审计的区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不明确,导致审计难度较大,工作缺乏条理性。

3.审计重点存在偏差。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中介机构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工作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差最多说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而已。又如,委托理财从会计处理上检查核算正确,但审计时更要深层次挖掘对该类高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为何要进行投资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活动及决策问题,需要在审计时进行关注并收集证据。

4.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部分中介机构完全采取常规审计的方法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需要更多的调查、访谈等特殊方法。

5.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发现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目的,而发现问题需要具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但有的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6.没有与国资委进行充分地汇报沟通,使工作结果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有的中介机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其工作结果必然和委托方的要求有差距。在进行实施阶段审计时,由于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会计报表的核对上,审计工作基本结束时向企业、国资委报送征求意见材料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的事情,发现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这时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7.不注意工作程序及取证。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企业存在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中介机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确认,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对重要事项,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向委托方进行专门汇报。

8.不重视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审前调查阶段,有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制定的审计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有较多中介机构在审前调查阶段,在工作方法及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并未实际进行调查,只是将有关材料拼凑、粘贴,按照常规审计思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流于形式。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4篇

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开展,在建立企业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勤政实干以及维护财经纪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标准不完善

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受多样性、复杂性,历史性、现实性,主观性、客观性影响,同是也有企业班子集体,企业领导个人的因素是存在。在审计中对被审计企业领导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应负的经济责任没有统一、具体的责任界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责任难以划分:一是经济责任的边界难以界定,即在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划分标准上难以进行准确的划分。二是经济责任的承担者难以确定,经济责任是量化到个人的经济事项,如何把有问题的经济事项与企业领导人员作因果对应的关联,难以进行确定;三是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难以界定,作为经济责任人,在经济责任事项中要承担多大的责任,难以作出量化的界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欠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规范准则还未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还只是简单地以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代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且审计评价以定性分析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评价不完备,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科学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经济决策、经营管理及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功过。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未落实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未得到真正落实。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但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主要原因在于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公告的意识不高,对公告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担心由于涉及企业领导个人的审计结果公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出现不稳定因素。

三、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正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

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被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功过是非、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没有统一、具体的责任界定标准是难以做到。要正确界定前后任责任、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就要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注意划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线、划清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界线、划清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的界线、划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线。

(二)建立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按照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相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评价企业投资决策及其效果情况指标;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评价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的指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要包括:一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重大经营、投资活动情况;领导干部的廉洁、勤政情况。二是合理地分析评价事项,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对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的分析;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经营管理活动合法性的分析;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效益情况分析。三是辨证地作出评价结论,进行实事求是的、全方位的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计评价。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5篇

审计经济责任并不是简单的只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更涉及到相应单位的领导,对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进行一些基础审计,就可从中发现问题,而对单位领导的审计,传统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企业领导即便存在舞弊、贪污等问题也都是隐性的,这样一来,传统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无法准确对企业领导自律、廉洁等方面进行评价。此时,需要很多审计手段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联系。另外,由于内部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受自身素质或领导压力影响,审计的公信力受限,更降低了结果的可信性。

二、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分清经济边界,划分与前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在经营的时间上来看,国有企业具有很强连续性。在审计前任领导经济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经济责任在边界上的划分。这方面主要包括: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在接线的划分。在性质上来说,这两种责任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也承担不同责任。在现任领导与前任领导的任期责任界限划分的问题上,不能简单的将前任领导的功与过都归结于现任领导,应划分出个人与集体决策的界限,领导失误而导致的经济问题应由领导承担,而集体决策失利也有个人承担是不公平的,所以,应客观的评价现任或前任领导的责任与业绩,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改革审计方法与手段,提升人员素质处理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的责任问题,应注重审计的方法与手段,要对落后的方法进行变革,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创新。国有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独特性,是专项审计,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本前提,在运用一般方法的过程中,也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辅助作用,做到社会上的调查与账项的审计能够相辅相成,从而确立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关键点,最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才外,应注重专项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思想觉悟,以及政治水平进行培养,并定期考核,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风险意识,培养适合国有企业现阶段生存与发展的创新型专项人才。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6篇

【关键词】国有文化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社会效益评价

根据中央的部署,全国国有文艺院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对国有文化企业法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有别于一般商业企业,其应充分评价该单位在文化创作、传播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否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的规定,对“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法规情况、制定和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情况、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廉洁从业情况”这五方面内容进行评价,但未能结合文化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社会职能,对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创作、传播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否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桂办发[2011]48号)的规定,采用的是通用模版,但未能体现国有文化企业的特点和差异,特别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权衡,业务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重。

因此,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国有文化企业法人在任期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业绩和责任。

二、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增加社会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国有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前,国有文化企业按照中央的精神,承担着大量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公众文化、服务公益活动的社会职能,当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繁荣当地文化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知,国有文化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的区别在于:国有文化企业既创造社会效益又创造经济效益,并且社会效益必须始终放在首位;一般商业企业只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国有文化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有别于一般商业企业。由于其承担着社会效益的职能,在审计评价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才能体现审计评价的全面性。

三、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策略

1.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

以表演艺术为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为例,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应包含创作、演出、艺术普及这3方面:一是创作方面的评价:对重大创作、复排、移植项目论证情况;建立开展深入基层长效机制情况;年度原创、复排、移植作品数量;年度保留剧目演出数量;创作获奖情况。二是演出方面的评价:公益演出场次、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演出情况。三是艺术普及方面的评价:举办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情况;面向基层开展结对帮扶艺术指导、交流、合作情况;媒体宣传报道情况。同理,电影、出版、网络电视等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也应有与其主业相对应的社会效益评价内容。

2.引用平衡计分卡,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现有审计评价指标通用模版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有文化企业的业务发展特点,完善衡量标准。指标的设置可参考平衡计分卡(BSC)的分析框架,从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将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规划进行分解:一是财务指标,评价企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是否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财务控制系统是否促进单位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客户指标,评价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需求与期望,以及对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满意度。三是内部业务流程指标,评价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创新,决策程序、决策执行以及决策效果。四是学习和成长指标,评价领导干部学习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经济事务,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这四个维度既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合理地平衡了业务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权重,每一个维度既考虑了规划目标又考虑了审计评价指标,将单位的使命和规划转变为具体目标和审计评价指标,以实现企业规划和经济责任的有机结合。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者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愈发凸显它的重要性。而由于审计在我国国有企业运用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任然存在很多瑕疵,不仅难以发挥审计的有用性,甚至可能触发审计风险。所以,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审计内容

首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查看各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分析经营者任期财务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执行结构是否真实。其次,对企业筹资行为进行审计,查看筹取资金总数是否和企业真实的经营发展需要吻合,分析筹资后的企业资金结构是否依旧维持良好、健康的状态。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是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现代先进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管理,是够提高了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国有企业所有债务进行清查,寻找债务中是否存在坏账现象。从而避免国有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投资行为进行审计,分析投资行为是否符合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分析投资项目开展后,企业是否还有充足的资金保持正常经营。最后,对企业财会进行审计,查看财会各项操作是否遵守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财会部门还需要在审计期间,提供有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各类信息,并保证该类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经营管理审计内容

首先,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按照相关标准和制度和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次,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分析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是否有效贯彻和落实,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最后,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分析经营目标的合理性,查看经营目标是否结合企业内部真实情况和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

(三)财经法纪审计内容

首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查看该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固定,并检验审计对象是否真实、有效。同时,对税务方面进行审计,查看企业税务是否符合相应税法,有无偷税、漏税的现象。其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行为进行审计,是否利用自身岗位便利而从而违法犯罪的活动,是否私自挪用、占有国有企业资产,是否转移企业资金,是否乱用企业名义而进行与企业无关的活动。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各项事务的处理方法进行审计,查看经营者是否可以隐瞒经营事实和财务状况。最后,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活动是否从企业的主观立场出发,是否和外部结党营私,破坏企业、国家利益。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工作一般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具体评价内容则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通过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指标的对比,找出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是否有效实现。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找出经营者任期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决策。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作用于政府及相关机构进行对国有企业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收益,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是指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盈利水平,如核算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收入是否达到行业内部平均水平。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经营者的总体经营水平;对经营者任期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主要由各项财务活动来深入了解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遵守了国有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如财务报表中各类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存在篡改、隐瞒财务事实的行为;对经营者任期制定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投资活动的效果及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及决策水平。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工作必须站在客观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能以主管思维来进行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同时,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遵循严谨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结果必须具备充足的依旧,若是依据不足则尽量不去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结果和真实情况不相符而导致的审计风险;遵循全面性原则。具体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所有的信息数据,要参考各类审计结果,不能一味的以一项数据和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历史经营状况和经营期间的市场环境变化。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让评价人员在评价活动中有章可循。评价人员在得到审计结果之后,把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的差距再用于评价,这种模式下评价工作更加准确、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强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的经营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该项标准适用于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主观标准。主观标准不同于强制标准,它是企业从自身视角出发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有企业自身制定的经济计划等。该标准虽然可有效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但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很多内外部因素;行业标准及地域标准。由于我国国土覆盖面积广大,各地域之间的经济环境也有加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审计结果评价时,要考虑该地域的地域平均水平。而行业标准则是经营者任期中,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调查整个行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企业历史经营阶段的经济指标。在该标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用于作为评价指标,而那些受市场环境影响大的指标则只能用于参考。总之,以上四点指标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都可以被用作评价依据,但以标准作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具体可分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经营管理和财经法纪这三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要确保审计对象各类信息的的真实、完整,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而审计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而在评价工作必须遵守客观性、严谨性、全面性原则,同时合理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审计结果和评价指标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基于责任两面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12,(3):9-14

[2]修俊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46

[3]赵桂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相关问题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4,(8):59-60

[4]王启山.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2,(5):39-41.DOI:10.3969/j.issn.1002-5812.2012.05.01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8篇

2006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新增第25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为大快人心的“审计风暴”提供了更得力的拐杖。在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国有企业领导人问题”并没有下降的趋势,而是呈现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繁荣景象”。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二、文献综述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1996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员会、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以及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不定期的《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胡玉明(2005)认为在实施离任审计的过程中既要审计经济指标,又要审计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张利民(2007),王冬青(2007)指出,审计成果转化滞后,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现有的研究成果使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去规避风险,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问题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探讨经济责任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理出发,通过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从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对策、具体对策两个层面提出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三、公司治理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互动机理

(一)理论同源性

两者的产生的理论基础都是委托理论。如果不存在委托关系,既不会有“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没有公司治理问题,更没有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必要性,在存在委托关系的前提下,公司治理和经济责任审计是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公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目标同向性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有效的降低监督经营者所产生的监督成本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这一新的经济监督形式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激励,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相互作用性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更有利于全面、系统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经济责任,对公司治理中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选任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审计成果更加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离后审现象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与审计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普遍存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难以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真正发挥作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2.审计方法单一。中国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大多数仍沿用十几年来惯用的审计套路,未能跳出就账查账的模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同起来,审计评价仍然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方法上,其审计层面不够完整经济责任审计认定不甚全面的缺陷使其难以成为责任追究的可靠依据。

3.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不透明和不规范。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除了作为委托方的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作为受托方的审计机关,作为被审计对象的领导干部及其任职单位等相关各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对外公开披露。审计结果运用上的封闭状况,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少外部的监督压力。

4.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有限的矛盾突出。审计部门的审计资源是一定的,每个年度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领导干部交流频繁,使得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与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

1.现行经济责任审计体制的制约。中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审计监督职能,审计机关要受到本级政府领导,并且审计经费是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只有审计业务管理工作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事实上,被审计领导人员与本级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地方利益关系。审计人员很难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的第三方地位。

2.国有企业固有的治理缺陷。目前国有资产的产权机制尚未从根本上理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仍是由原来的厂长、副厂长和党委正副职担任,并且为了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分权矛盾,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由一人担任,不能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于体制问题,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依赖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不尽如人意。对审计结果不正确的对待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是助长了腐败行为;二是打击了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3.审计对象的特殊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审计结论直接影响其任用或升迁问题,一旦出现差错或失误一般都会引起复议或诉讼。对少数人而言则可能存在着违纪违规或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没有反映出来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也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的审计工作。

4.审计人员素质目前还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相对审计人员来说仍属于一项新生事物,随着审计内容的不断丰富,审计的难度和复杂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目前,审计人员多为一个专业,专业知识比较单薄不能适应新的情况。

五、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一)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

1.引入机构投资者。中国现有的机构投资者委托人的个人化和机构投资者队伍构成不合理,制约着中国机构投资股东的快速发展及其股东功能的发挥。中国在促进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大批资金入市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包括福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退休基金等各类社会公益基金进入市场,增加长期投资者比例。

2.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在中国,对经营业绩尚佳的企业,银行可充分发挥其间接信息生产者的职能,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出建议,并争取在这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和建立健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以外部董事的身份进入董事会,强化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企业日常活动享有知情权,与企业建立主动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有效沟通和共同决策最大程度地保证债权安全。

3.改进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构建经营者保险机制,对于全面完成责任制指标的经营者,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离职后业绩奖惩制度和终身追偿制度;对于造成经营性亏损者,除及早免职外还应削减其社会保障待遇。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该机制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遏制其短期经营行为。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对策

1.建立独立型的政府审计体制。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条件下,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审计署进行审计,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形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对审计署的双重领导。国家审计的经费(包括各级地方审计)应统一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专款专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负责人,应由上级审计机关征求地方政府意见进行任免。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进一步规范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录用程序,统一审计人员选拔和录用的标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门槛”,可确保准入的人员从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条件、较高的素质。

3.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公告的范围可分三个层次 :对社会公众的公告、对有关主管部门公告、对被审计单位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包括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建立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发现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

六、结论

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通过分析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在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行业、规模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提出的建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上述局限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今后可以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行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使提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第一版

[2]万俊毅.机构投资股东:理论、实践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第一版

[3]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司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一版

[4]审计署经贸司课题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第一版

[5]刘银国.基于委托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1):155~160

[6]陈柏福.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声誉模型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103~108

[7]孙庆生,郭学军,郑彬.吴有元纵论国企怪现象.企业管理.2001(4):6~12

[8]谭红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3):59~60

[9]石良平,李洋.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作用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7):83~90

[10]乔学华.从外圈走进内圈―债权人应参与公司治理.经济与管理.2006(3):45~4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第9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资、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五、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制度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等各方面来进行协同研究。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国有企业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岚.经济责任审计浅论[J].中国商界,2010(11).

[2]田文娟.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