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乡数字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8 18:35:06

城乡数字经济

城乡数字经济第1篇

【关键词】村村通 农村通信 农村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对于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以来,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通信行业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进取,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农村信息化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信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均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通信发展很不平衡,少数穷困地区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问题。据统计,2003年我国694515个行政村中有74867个村没有任何通信手段,无电话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达到10.8%。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初,原信息产业部启动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组织全行业力量,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农村信息化跨入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一是全国实现“村村通电话”。村通工程在通电话方面投入500多亿,敷设通信光电缆约100万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万余个,为20.6万个偏远地区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新开通了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例从88%提高到100%,通电话自然村比例从近90%提高到近96%,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二是全国实现“乡乡通宽带”。宽带网络建设累计直接投资逾300亿元,建成乡村宽带光缆30万皮长公里,建成3G/4G移动宽带基站和无线局域网(WIFI)数10万个。共计完成3000余个乡镇和14万多个行政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全国通宽带乡镇和行政村的比例从90%、70%分别跃升至100%和91%。截止目前,农村网民数达到1.78亿,在网民中的占比达到28.2%,农村宽带用户4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65.8%。三是信息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已有3万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占到全国乡镇总数的85%以上,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建成乡村信息服务站点33万多个、乡镇级网站3万个、村级信息栏目27.8万个。同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建设了各自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田园”、“农信通”、“金农通”,不仅提供各种涉农网上信息内容和在线业务,还结合农民实际开发了专门的短信、彩信、彩铃、呼叫中心、视频、电子商务等。

农村信息通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彻底结束了偏僻乡村世代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历史,使得农民能够利用网络销售农副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网上了解外界市场信息、寻找致富门路、获得外出打工信息等,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其次,推动各类经济适用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咨询、农副产品追踪溯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造。第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乡村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高效化。在偏远农村尤其是民族和边境地区,通信网络使得党的声音和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社会治安情况能够及时上报,促进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在灾害预警、灾情通报、抢险救灾、治病防疫等方面,通信更是发挥了“生命线”、“保障线”的作用。此外,村通工程的实施也有效推动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中国残联等通力合作,积极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扶贫、农村中小学通宽带、农村残疾人学校等公益机构通宽带等专项工作,完成1.3万个特困村互联网覆盖、5400个农村学校和公益机构通宽带。当前,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成果正加快转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手段和能力,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实现农村现代化管理的“德政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创新,也得益于全通信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通信行业遵循信息通信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建设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村通工程实施成果或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成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关注支持村通工程建设,比如财政部特地划拨专项财政经费,逐年对村通工程实施进行补贴;发改委、国资委、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并开展项目合作。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村通工程任务重点省份的党委政府纷纷将村通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一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并通过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青苗补偿、道路开挖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减免部分费用和税收,拨出专项建设资金等措施,对村通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村通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乃至行政村的地方政府和村民们大力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提供了征地、供电、修路等方面的便利。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十年来,我们适应农村通信发展规律,探索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村村通工程建设务实有效推进。一是在推进方式上采用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村通工程实施之初,原信息产业部创造性地提出“分片包干”办法,指定当时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分片包干”的方式,自筹资金在指定地区负责村通工程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行政村通电话的阶段目标实现后,随着村通工程向自然村的延伸,未通电话的区域呈现不成片的分散状态,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分片包干”为“分量包干”办法,打破区域限制,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分量完成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的实施,激发了企业自觉性、主动性,确保了任务及时完成。二是在推进步骤上坚持循序渐进。“十五”重点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电话”,“十一五”重点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行政村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三个三步走”推进策略,网络地域覆盖上,从乡镇、到行政村、到自然村分三步延伸;业务提供水平上,从通电话、到通互联网、到通宽带逐级提升;信息化发展进程上,从建基础设施、到构建业务平台、到推广适农业务层层推进。三是积极探索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在有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固定无线接入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发推广经济适用技术和产品,既解决了建设成本偏高、周期长、施工和维护困难的问题,也推动了一批自主研制的低成本产品如SCDMA 400M无线接入系统、宽带机顶盒、农村信息机、“点点通”、经济型电脑和价廉物美的国产手机等在农村的广泛使用。

十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多方位的保障措施,为村通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进村通工程,部、省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三方成立了工程领导协调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规划和方案,逐年定计划、划区域、分任务。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落实各项计划,督促工程进度,核实竣工项目,统计汇总上报。电信企业集团总部负责筹集资金并组织项目实施,各地基层公司组建工程队伍开展现场施工,做到了任务到省、到公司,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同时,为村通工程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方面,由企业总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农村通信建设纳入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享受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通信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村通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工程,历时长、任务重、困难多,能够取得成功,是通信业集全行业之力、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广大通信行业干部职工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推动村通工程不断前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认真进行组织协调,积极争取地方各项优惠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电信企业从集团到省、地、市、县公司直至最基层,都把实施村通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厂商、科研机构等也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鼎立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特别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电力不通、道路未达等困难,广大工程一线建设者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勇于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总结经验,创新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把宽带网络提高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物联网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信息通信技术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些都为村通工程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通过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的成果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中央及相关部委重视关心、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老百姓热烈欢迎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多年探索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做法,为今后村通工程实施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要看到,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困难。随着村通工程的深入推进,尚未通电话和宽带的村寨自然条件越来越艰苦,并基本集中在西部偏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电信企业施工难度和投资压力越来越大。比如偏远地区建一个无线基站的成本已近百万元,加上长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更高。村通工程实施属于电信普遍服务范畴,长期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对相关企业给予补偿。《“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这项工作。二是农村宽带网络使用率不高。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多数农户买不起电脑,网上适农信息内容和在线应用少,偏远农村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人才缺乏等原因,部分农村宽带设施“建多用少”的问题明显,“信息惠农”效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更加注重推进信息下乡活动,着力抓好“四个一”行动,即每一乡建一个信息服务站,每一村建一个信息服务点,每一乡建一个网站,每一村在网站上开通一个栏目。当前,“四个一”行动正在稳步实施,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通工程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意见建议,研究制订村通工程“十三五”规划或行动计划。二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通工程建设。三是要紧密结合“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网络覆盖、提高网络性能。四是要适应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实际,加强经济适应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让农牧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提高村通工程实施实效。五是要深入开展信息下乡活动,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工作,对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信息扶贫”,帮助特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新华网,2012年11月8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15日。

城乡数字经济第2篇

关键词:城乡数字鸿沟;表现;成因;陕西

作者简介:薛伟贤(1967-),男,陕西西安人,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刘骏(1983-),男,贵州息烽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04-02

一、 引言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引起学者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NTIA了“Falling T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开启了数字鸿沟研究领域的先河。其中,1995年的“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1]。此后,在媒体、学界的推动下,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对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不少学者都进行了探讨[2-4],研究结论可概括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类。其中,直接原因主要有教育水平和信息技能的差距,间接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制度的差异。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出发,首先分析了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来探讨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成因,以期为弥合陕西城乡数字鸿沟、加快陕西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 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城乡间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程度的差距。由于工业社会期间陕西城乡间在传统信息技术(如彩色电视机和固定电话)普及与应用程度方面已经存在差距,所以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陕西城乡间在新兴信息技术(如移动电话和家用电脑)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凸显。下面从传统信息工具和新兴信息工具两方面来分析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

1、传统信息工具

陕西城乡在传统信息工具拥有上存在着差距,主要反映为城乡彩色电视机拥有差距以及固定电话拥有差距。

(1)城乡彩色电视机拥有差距。2002年陕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为122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为58.6台,城镇是农村的2.08倍;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为125.41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为104.37台,差距已经逐步缩小,但是仍然存在。

(2)城乡固定电话拥有差距。2002年陕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固定电话拥有量为89.29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固定电话拥有量为35.9部,城镇是农村的2.48倍。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固定电话拥有量为67.12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固定电话拥有量为57.52部,差距依然较大。

2、新兴信息工具

从新兴信息工具拥有上来看,陕西城乡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移动电话拥有差距和家用电脑拥有差距。

(1)城乡移动电话拥有差距。2002年陕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移动电话拥有量为43.19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移动电话拥有量为7.3部,前者是后者的6倍;2009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93.76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40.81部,前者是后者的1倍多。

(2)城乡家用电脑拥有差距。2002年陕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拥有家用电脑13.28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拥有家用电脑0.3台,前者是后者的44倍;2009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数量上升到62.3台,而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数量上升到4.6台,城镇是农村的14倍,差距仍然存在。

三、 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成因

陕西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原因:农村居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低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其中,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间接原因。

1.从城乡居民群体角度来说,陕西农村居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低直接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它是陕西城乡数字鸿沟形成的直接原因。居民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将决定其应用技术的效率。与陕西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应用技术的效率较低。自2002年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村村通网络”工程,使得陕西农村网民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陕西农村居民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明显偏低,许多农村居民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困难,只是懂得进行简单的开关机、玩游戏、看电影,而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通过网络搜寻信息、购物或进行交易。此外,许多农村居民不知道相关信息来自何方、如何精选所需信息和剔除冗余信息,并生产出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往往无可奈何地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只将大量宝贵的时间花费在低级的信息里。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陕西城乡居民之间数字鸿沟的形成。

2.从城乡地区角度来说,陕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间接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它是陕西城乡数字鸿沟形成的间接原因。普及信息技术需要光缆、移动电话基站、无线网络站点等基础设施,而建设和完善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巨额投资,因此这些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2000-2009年陕西工业与农业产值比、服务业与农业产值比逐年扩大,2000年农业产值为306.33亿元,工业产值约是其2倍,服务业产值约是其1.5倍;2009年,陕西农业产值为789.64亿元,工业产值约是其5.4倍,服务业产值约是其4倍。由于陕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薄弱,所以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缓慢。目前在陕西南部的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还没有铺设光缆,根本无法连入互联网,更不用说参与信息社会的活动了。陕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会对城乡数字鸿沟产生作用,它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城乡数字鸿沟,但是其间接造成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R]. Washington D.C. , U.S.A. : NTIA,1995.

[2] Douglas Blanks Hindman. The rural-urban digital divide [J].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0, 77(3): 549-560.

城乡数字经济第3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城乡数字经济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城乡数字经济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体制研究

Abstract: the change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irect exposure to our country's existing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functions do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means, authority is not strong and so on, this paper through to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some suggest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与之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急需迫切的转变,以此来解决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城乡规划是政府为了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给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空间而采取的行动。

2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2.1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有效的政府离不开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有效的政府,维护国家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是城乡规划的核心任务,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调动原有的资源。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乡建设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协调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能加强建筑实体建设的控制,有效制止违法建设的产生和蔓延的作用。

2.2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城乡规划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规划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城乡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规划管理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承继下来的,城乡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而各自为政,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

(1)政府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对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机制。越是违法的建筑,越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职能不清,互相扯皮,导致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乡建设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

(3)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位,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质量不高,规划部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4)新的《城乡规划法》缺乏有力的司法解释,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如实际工作中计划部门对新法规中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理解有分歧,造成工作中矛盾突出,破坏了城乡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3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转型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要求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强对社会的宏观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城乡规划的综合、规划与协调职能,依靠行政系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是现代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管理的效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体现政府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乡之间、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协调城乡的公共发展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我国城乡规划机构的建设,建议参照新加坡的做法,国家设立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机构。

4 现行城乡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研究

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是规划管理者为了实施对城乡资源有效管理所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责,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关联结构,职能的转变涉及业内业外,受众多因素制约,但它却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城乡管理要强化以法管理。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规范各项城乡规划建设活动,对严重违章建设工程要依法严惩。而对其他类型则可以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酌情处罚。随着城乡规划市场的发展,要以追求空间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和谐统一。城乡规划需要设计,而设计需要收费。正是由于设计市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政府在市场价格形成的初期规定收取标准有其合理之处。长期以来,设计费的价格被确定为一种费用,没有被纳入竞争性的范畴。价格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即对于城乡空间发展的法定限制量最小化、基础化、留出更大的余地。特别在设计市场上,这一仍然略显稚嫩的市场,为使得设计市场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出更多设计师品牌和优秀作品,

5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

5.1 法制化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乡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乡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乡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乡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5.2 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问。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而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乡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乡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5.3 数字化

随着城乡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乡迅速发展的需要。城乡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乡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乡对于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乡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其重要的意义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举世公认。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一种技术,而是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乡规划这个“龙头”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关键环节,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城乡规划将成为建设“数字城乡”的核心工程之一,并可提供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城乡数字经济第6篇

桃江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预测: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6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11600元,分别同比增长8.5%、10%。桃江有线电视网络基本情况:现在城乡网内可传输50模拟电视节目、175套数字电视节目。湖南有线桃江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2009年县城实现了2.4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的全部整体平移。乡镇网络由县广电局管理下的农网公司和各乡镇政府管理下的有线电视站共同在本县乡域内建成,光纤达1100余公里,实现了全县15个乡镇光纤联网,农村入网用户4.4万户。近期2015-2018年:在干线传输以1550nm为主、1310nm为铺的模拟传输格局上,根据数据业务和规划,到2018年底:(1)城区网络内全部改造成双向互动有线网(EPON技术),并开通2.5万户的双向业务接入、8000户和8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2)乡镇在网络全部收购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中心基站与县乡三线两环建设,完成5万户的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和1000个农村集团用户的接入。中期2019-2021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完善重点乡域环网,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重点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村村通延伸,逐步增加内容服务,开发和扩大流媒体、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业务的市场,到2021全县城乡有线电视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0万、双向网络用户3万、15000户和2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远期2022-2024年,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所有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组组通延伸,到2020有线电视城乡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2万、双向网络用户4万、20000户和3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2基础网络规划

平台规划: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均归为A平台范围;62MHz~400MHz传输50套模拟节目,400MHz~750MHz传输175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和视频点播等业务。乡镇采用1550nmEDFA光放和1310nm转发相结合的方案,实现网络的经济性和指标最佳化。平台规划(即数据业务与互动双向平台):链路冗余要够;网络平台支撑能力要强;扩展与互联性要广;交换最大能力达4G。各级前端规划:将机房分县级总前端和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县级前端主要覆盖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乡镇的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主要覆盖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按业务需求情况划分业务片区,在降低初期投入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城乡的数据业务点、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干线网络规划(全县分两级光链路):第一级光链路:其中乡镇接县总端与乡镇交换传输前端,网络拓扑结构为环型,光缆芯数为8芯(2芯用于A平台,2芯用于B平台,4芯备份);其中县城接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光缆芯数为4芯,(1芯用于A平台,1芯用于B平台,2芯备份);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第二级光链路接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与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每个光节点为4芯,数据业务点为2芯;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

3投资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城乡数字经济第7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网络;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10-02

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范围和途径,关系到用户对广播电视的使用,关系到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用户、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密切联系的纽带。农村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条件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城市广播电视网络应该统筹农村协同发展,相互借鉴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广播电视网络的构建和全面发展。

1 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

在关于城乡需求的发展现状分析上,着重对城乡需求受众的分析。无论在城市、农村,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的。在城市里的人们,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等因素,更多倾向于对互动性更强、不受时空限制的观看方式的需求。而在农村,尤其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地区,对能够看到质量清晰、数量增多的电视节目这些基本需求比较高。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对广播电视网络的需求基础之上,有重点、全面化解决广播电视网络的传输问题,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们都能收到到满足需求的节目。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承担起这种目标的平台,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有线数字电视,可以提供更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满足人们的节目收看需求。但是在有线电视不能达到的偏远农村地区,大多农民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或直播卫星电视接受设施等观看节目。

对于广播电视网络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线电视将会获得普及,也将会是城乡人们的首要选择。对于地面数字接受装置,如果在价格上能够实行减免政策,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选择无线和卫星电视用户。针对农村设置的应急广播系统,在保证广播电视网络的城乡统筹发展上,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广播电视统筹城乡发展,也在现实的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数字电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占据主要部分,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农村的广播电视传输发展设施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时期对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要求,成为广播电视网络城乡统筹建设不断改进的压力和动力。

2 树立广播电视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在广播电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必须树立广播电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有了清晰的正确目标,才能为广播电视城乡统筹发展指引目标和方向。

在广播电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中,首先要实现城乡发展综合化。城乡发展要在结合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条件上,实现综合化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对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规划与建设,设置综合管理部门,使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更加完善,覆盖面更加广泛。在综合化建设中,要利用城市的优势特点,向农村辐射发展,相互借鉴优势经验,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其次,要实现城乡发展立体化。主要是要结合城乡的不同地理资源,建立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无线传输等多途径传输方式,形成城乡发展的立体化局面。再者,要实现城乡发展科技化。在城乡统筹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过程中,要坚持科技优先,大力发展相关技术,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推动广播电视网络的城乡统筹发展。最后,要实现城乡发展的层次化。这个目标是在前几个目标的基础上要实现的,要求网络的传输要分步骤、多层次进行,内容也要符合不同文化水平层次的人们需求。

3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探析

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城乡统筹发展,要在分析现状、指出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探析城乡统筹发展途径。

3.1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扩大网络影响范围

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广播电视网络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会和平台。不管城市和农村的网络发展现状如何,都要试探与三网融合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充分分析自身在三网融合中的优劣条件,积极为广播电视网络的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三网融合进入到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建设中,将会扩大影响范围和受众的使用范围,让更多的人们受益。在三网融合的构建中,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广播电视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将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受到阻碍,这就需要城市的推动和影响,发挥发展的辐射作用,吸取和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弥补自身的发展不足,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3.2 多途径拓展播放平台,增加节目信息内容

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播放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的优势,实现互补和相互借鉴,拓展播放平台。广播电视节目有效依托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将会更加快捷、高效地传输到受众面前,增加节目的影响范围。构建全方位、多辐射的传输途径,将会更加有利传输有限的节目,更大程度地发挥现有的广播电视传输文化产品的作用,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节目信息内容,保证节目信息质量,重视内容的生产,也会影响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和构建。在途径解决的基础上,通过优质的节目内容,可以增加广播电视的内在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在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完善和构建城乡广播电视网络才有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3.3 重视服务的免费性,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在广播电视网络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服务提供的免费性、公益性,尤其是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提供公益性较强的服务,使广播电视网络的完善更好造福于广大农村百姓。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百姓在选择文化产品消费的时候,更多地将经济因素考虑在内,这就会影响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城乡统筹发展。因此,要重视广播电视网络的免费性、公益性,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物质上的支持和鼓励,开通更多优惠的便民设施和服务,使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能够真正惠及到农民身上。服务的免费性将会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城乡数字经济第8篇

目前,石家庄市共有24个县(市)、区,240个乡、镇(街道),440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276.37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仅为489万人。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石家庄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始终把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凝聚精神、培塑形象、促进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战略工程,全市各地充分发挥优势,抓准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扩充“文化服务菜单”,创造性地推出了“彩色周末”、“欢乐城乡”、“欢乐大舞台”、“草根舞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社区一家亲”、“进乡村 送服务”文化下乡、“自娱自乐”联欢晚会等千余场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城乡群众的各类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探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在免费开放、打造品牌活动上下功夫,形成了诸如“鼓王争霸赛”、“彩色周末”一批等风靡当地、享誉全国的文化惠民典型。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没有达到群众文化发展应有的效果。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就本地区来看,有些县(市)区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场所宽绰,文化发展态势较好。而仍有一些存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设备,不少县(市)区文化馆合署办公,即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馆、站、室中,有名无实“挂牌馆”也并非少数。三是工作机制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活动组织、品牌运作、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宣传模式方面,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文化队伍人才老化、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收入分配等的差距不断扩大,作为公益服务性质的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作者相对于其他部门收入较低,出现了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人才流失严重的危机局面。五是居民素质仍有待提高。在广大城乡居民中仍然存在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文化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对公共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公民权益意识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大;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是扩大“文化内需”的潜力所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更加充裕;第三,政府加快职能较变,许多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释放出来,为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大空间。笔者认为,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认识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采取多种形式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经常性、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扶持和投入增强文化活力

要做好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文化抓文化,在观念上做好“和谐”文章,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继续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破除政府包办的发展观,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城镇文化馆(站)、图书馆(室)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庄,惠及百姓。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创造特色并举

工作机制创新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是公共文化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既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的部署,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又要研究和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特色,形成个性,必须体现文化政策要结合时代特色、文化设施要体现文化品质、文化服务要关照群体特点、文化活动要实现引领功能、文化产业要满足多样化需求五大服务策略,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要以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使公共文化逐步形成“磁场”,多方面进行“辐射”。要在继承、保护和基础上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项目”工程,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园和名品的建设。要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和经济的优势。

三、坚持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并重

群众文化队伍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推进者,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保障公共文化的重要抓手。面对当前服务半径增大、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服务要求提升的新情况,群众文化队伍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文化自觉、提高服务能力、提增服务效能,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适应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一支“想服务、能服务、善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实现公益性文化队伍向专业化提升、社会力量向文化志愿者转变,为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拓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可免避地对文化观念、文化方式和文化诉求等提出新的要求,平面媒介已经远不能达到,公共文化接轨科学信息技术己成必然趋势,数字文化馆、微博文化馆等必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必须要从制订政策、引进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实现“加快数字化服务进程、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服务队伍、优化数字化服务”四个目标,同时将公共文化职能进行数字化构建的虚拟服务平台,使群艺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最大化延伸。同时,建设数字文化馆必须关注数字服务终端的拓展和创新,关注数字化服务品牌的构建和保护,关注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

城乡数字经济第9篇

【 关键词 】 有线电视;规划;分析

【 Abstract 】 Taojiang County CATV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develoment of the overall lan for Taojiang information network to macro lanning and national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to coordinat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ment, seek the develoment of comrehensive, reasonable, balanced relationshi between suly and demand;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ment, the future of the wired network scale the scoe of services, and new technology, to guide the develoment of the annual lan,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construction roject; the industry lanning can ensure the reasonable develoment of the cable network and layout, im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asset utilization.

【 Keywords 】 cable TV;lanning; analysis

1 引言

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进步。桃江县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结合桃江县的实际情况予以探讨,制定出总体的规划,以满足本县的社会发展。

2 制定规划的原则、编制依据、总体目标、期限和范围

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应以完成县宣传工作为首要任务,遵循有线电视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按照省、市网络公司总体技术规划和本地的业务需求进行编制;规划应要用大系统和全程全网的观点规划网络的发展,局部服从总体;规划应具有针对性,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可控;规划应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方向、即业务的综合化、智能化,网络的光纤化、宽带化。

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省、市有线广播电视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5063-1998);桃江县电信、网通、移动等相关通信企业的全县规划。

规划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原县乡干线,建设一个高标准运营的宽带综合信息有线网,实现“三网合一”,立足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开展数据服务,为机关、学校、金融、保险、证券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专线数据联网和出租业务;实现网络多用户、多层次、多途经接入,为用户提供在线游戏、互动电视业务服务。

本次规划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信息产业部、广播电视总局有关规定,结合桃江县发展规划与桃江有线电视网络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2025年:近期2015-2018年、中期2019-2021年、远期2022-2024年。

本次规划的范围:基础骨干网建设(该部份涉及市-县、县-乡、乡-乡网络建设;中心基站建设[依据乡镇区域、距离拟建设14乡镇中心基站和1个远距离中继站]);接入网络建设[集团用户以光纤到户、个人用户以光纤到路边;建立IP+双向互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体制(EPON双向技术)]。

3 本地区基本情况分析和总体规划

桃江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预测: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6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11600元,分别同比增长8.5%、10%。

桃江有线电视网络基本情况:现在城乡网内可传输50模拟电视节目、175套数字电视节目。湖南有线桃江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2009年县城实现了2.4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的全部整体平移。乡镇网络由县广电局管理下的农网公司和各乡镇政府管理下的有线电视站共同在本县乡域内建成,光纤达1100余公里,实现了全县15个乡镇光纤联网,农村入网用户 4.4 万户。

近期2015-2018年:在干线传输以1550nm为主、1310nm为铺的模拟传输格局上,根据数据业务和规划,到2018年底:(1)城区网络内全部改造成双向互动有线网(EPON技术),并开通2.5万户的双向业务接入、8000户和8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2)乡镇在网络全部收购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中心基站与县乡三线两环建设,完成5万户的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和1000个农村集团用户的接入。

中期2019-2021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完善重点乡域环网,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重点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村村通延伸,逐步增加内容服务,开发和扩大流媒体、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业务的市场,到2021全县城乡有线电视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0万、双向网络用户3万、15000户和2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远期2022-2024年,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所有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组组通延伸,到2020有线电视城乡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2万、双向网络用户4万、20000户和3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4 基础网络规划

平台规划: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均归为A平台范围;62MHz~400MHz传输50套模拟节目,400MHz~750MHz传输175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和视频点播等业务。乡镇采用1550nm EDFA光放和1310nm转发相结合的方案,实现网络的经济性和指标最佳化。

平台规划(即数据业务与互动双向平台):链路冗余要够;网络平台支撑能力要强;扩展与互联性要广;交换最大能力达4G。

各级前端规划:将机房分县级总前端和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县级前端主要覆盖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乡镇的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主要覆盖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按业务需求情况划分业务片区,在降低初期投入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城乡的数据业务点、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

干线网络规划(全县分两级光链路):第一级光链路:其中乡镇接县总端与乡镇交换传输前端,网络拓扑结构为环型,光缆芯数为8芯( 2芯用于A平台,2芯用于B平台,4芯备份);其中县城接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光缆芯数为4芯,(1芯用于A平台,1芯用于B平台,2芯备份);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第二级光链路接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与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每个光节点为4芯,数据业务点为2芯;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

5 投资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根据上述标准对2015-2018年度的运营投资情况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财务累计净现值=10783.3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4.4年,即从第6年开始,所有的投入资金可由网络运营所产生的利润提供,实现滚动发展。

盈亏平衡分析:营业收入盈亏平衡点=总固定成本/(营业收入―总变动成本―税金)×100%,根据成本核算表和资金流量表,计算各年度的盈亏平点:2015年度为78%;2016年度为72%;2017年度为60%;2018年度为54%;2019年度为45%。

敏感性分析:选取效益减少10%、投资增加10%及成本增加10%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此规划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