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循环农业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8 18:35:06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技术第1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4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国内各行业技术及其它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在技术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经验推出了一种循环式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并致力于将这种技术快速推广出去。

1 生态循环技术

所谓的生态循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构建一个无污染、资源可再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生态循环技术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并由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共同构建出的一种生态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系统中。另外,在生态循环技术中,农业生产与生产之间的环境在不停进行着循环和流动,这使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农产品抗病及防御外界不良因子的能力。

2 推广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及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以快速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及实施循环生态技术可以使农村居民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学会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措施

3.1 加强相关技术的转化,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及实施中,明白生态循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生态循环技术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为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的创新能力,对生态循环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创新。同时,在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与之相关的推广平台和推广体系。在进行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有勇于突破瓶颈的理念,并且要加快速度在建设起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力度。使生态循环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强化推广,从而保证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多样化以及技术化目标的实现,提高生态循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方合作

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联系,使与农业技术发展创新的相关部门可以达成一致,协作共同推广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执行的相关机构,并制定出有关的推广策略和实施手段,同时对生态循环的推广工作进行定期的验收。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在生态循环技术实施中较为突出的农民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群众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实施的热情。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发放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与推广积极性。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制度。一般来说,生态循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在生产中具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政府政策以及投资导向,因此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也会直接影响着投资的准确性问题。由于生态循环技术具有导向性,因此在推广中关系着农业技术能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当地政府要积极带动相关的科技产业也加入到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来,寻求多方的共同合作,从而达到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

3.3 加强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环境

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其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因此,当地政府要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者的自觉性。另外,相关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者要形成统一的协作关系,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加强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力度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农业生产中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形成多方合作,政府支持的统一结合,共同促进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

循环农业技术第2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探析应用

1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榆阳区从2006年开始建设沼气,至目前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13300户,中小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5处,大型沼气工程5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72个,共涉及2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沼气入户率占农村常住户的26%。榆阳区实施沼气项目始终围绕服务特色产业开发与生态农业发展战略,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收益,主打绿色品牌战,初步形成了以北部风沙草滩区为中心的“畜—沼—粮”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210国道沿线为中心的“畜—沼—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南部丘陵沟壑区为中心的“畜—沼—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和以川道区、城郊为中心的“畜—沼—瓜(芝麻香瓜、西瓜)草莓、特色果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全面示范推广了以“三沼”利用为中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环保养殖技术,有效减少了本区养殖户养殖粪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业生产用水量,示范建立了榆阳绿色循环新型农业产业,促进了榆阳现代农业发展和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奋斗目标。

2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典型技术模式

2.1马合麻生圐圙“玉米猪沼玉米”产业模式

即用玉米喂猪,猪粪尿下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沼肥还田生产玉米,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喂猪的产业链循环模式。其关键技术是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沼肥还田、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养殖,实现以沼气为核心的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马合镇麻生圐圙村民刘二仁从2009年开始利用沼肥种植1.33hm2高产玉米,年可节省购买化肥款5000元,平均增产15%,通过沼气池无害化处理了100头猪的粪便,改善了养殖场环境,保护了浅层地下水源,减少了猪疾病传染,抵御了2009年百年不遇的猪瘟;并利用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羊,可使猪羊勤吃快长,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100元,提早出栏30d以上,每只羊节约饲料成本50元;同时秸秆粉碎经猪羊过腹消化所产粪便再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肥还田,大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高产田创建目标。由此可见该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粪污流入密闭的沼气池发酵减少了蚊蝇滋生和有害气体排放,净化了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减少了疾病传播,保护了森林植被和水源,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环卫效益,产业中加入“沼气”元素更能节本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和环保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2.2鱼河寺伙沟“猪沼菜”四位一体“四季农业”产业模式

即温室中建猪圈和厕所,下面建沼气池,温室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猪粪便和人粪尿自动流入密闭的沼气池为沼气发酵提供发酵原料,所产沼液、沼渣为蔬菜生长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及叶面肥料,而沼气燃烧除做饭外,冬天还可为温室增温并进行沼气燃烧释放co2施气肥,蔬菜种植所产枝蔓烂叶等副产品除为猪提供部分饲料外可进入沼气池发酵再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减少了温室蔬菜病、虫害传播;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化。其关键技术是沼肥盘穴育苗、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害、沼肥还田、沼气CO2施气肥、沼气保鲜,另外需与温室作物栽培技术相配套实施。鱼河镇寺伙沟村的“猪-沼-菜”模式全省闻名,是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定为榆林市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的样板典范,也是榆林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该模式利用为本区长城延线高寒区越冬蔬菜冬季生产提供了保障,实现年种植“两果一菜”,1hm2产果菜30万多kg,叶菜9万多kg,收入达45万余元目标。另外每座温室年可发展养猪10头,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000多元,实现了“以沼促菜,以菜促猪,以猪促沼”的良性循环。

2.3小纪汗黄土梁“玉米牛沼瓜菜”产业模式

即产业户平均种植1hm2玉米,养殖3~5头奶牛,奶牛所产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利用沼气池沼肥种植1~2棚春茬大棚芝麻香瓜和秋延茬蔬菜的种养配套产业模式。该技术与“猪—沼—菜”模式相同,重点是做好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和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收益。该村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大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奶牛养殖为主。据该村调查,一口8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00~350m3,基本上可满足4口人家炊事、照明需要,年可节煤1.5t,节电200kWh,年产优质沼肥10~12t,户均年增收节支3000元以上。沼气建设以来,通过“三沼”综合利用带动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特色产业发展,使该村奶牛养殖、芝麻香瓜、西瓜、蔬菜种植成为本村的新型主导产业,沼气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沼气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种养产业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目标。

2.4榆阳区南部山区余兴庄曹家洼、上盐湾周焉“猪沼果”产业模式

即以沼气为纽带,连动畜牧业、果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户建1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种好0.07hm2果”。猪粪下池产气,沼气用于炊事照明,沼液喂猪,沼肥施果树。沼液作添加剂喂猪,增重快,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的果树,能多长5~10个枝梢,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强,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1kg收购价8~10元,两村40户居民利用该模式户均年增收节支达3万余元,并且实现了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洁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目标。

3推广沼气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的意义

3.1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可以把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可减少污染,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提高经济收益“双赢”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3.2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治理污染入手,可以有效治理畜禽养殖粪便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可解决浅层地下水资源及榆溪河流域污染问题,短期内可低成本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问题,使农民走向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之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3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通过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肥力,同时能节约化肥农药用量和能源支出,最终实现农业增值增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2015年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

3.4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不仅可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服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

3.5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榆阳区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榆阳区是陕西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区域,近年来,区内的煤炭、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生猪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量剧增,造成养殖场自身生产、生活空间及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制约了禽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禽畜粪便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对有机肥料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模式,集环保、能源、资源再利用为一体,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粪污的综合利用,养殖企业能够减少禽畜发病率,增加出栏量,并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等级,可为企业增收约10%左右,保证了畜牧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禽畜环保养殖与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结论

通过对榆阳区沼气产业技术模式探索思考,得出农村建设沼气工程并发展以沼气为载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是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个地域特色的“小沼气大产业”循环模式,重点要建立以养殖业为中心、沼气事业建设为纽带、种植业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产业之路,关键要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率,出路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保障是树立品牌,增加收入,形成以“沼气”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丘陵.沼气发酵与综合利用[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0

[2]丘陵.农村沼气与庭园生态农业[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农业部环境农业司.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循环农业技术第3篇

[关键词]种植;养殖;高效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种植、养殖模式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结合实地设计了某循环农业模式,希望通过对其植物、动物种植循环模式的探索分析,为同行提供参考。

1农业循环的需求

①某农业养殖业循环模式是养育土猪。从种猪繁殖场买土猪X头,根据断奶时约重15kg,饲料比维持3.5,直到100kg时出栏,预计每头消耗饲料约297kg,X头共消耗饲料约297×Xkg。而一头猪在饲养期排出的粪约为210kg,共排出210×Xkg粪便。②循环模式中所养殖的鸡为土鸡。将从种鸡场买进茶健康花鸡Y只,雏鸡每只重约23g,120d的饲养周期需要的料肉比为4.2,等到出栏时每只约重1.2kg,共消耗饲料约Zkg。而每只鸡饲养期排出的鸡粪约为2.5kg/只,共排出鸡粪约7.5t。③蚯蚓的养殖。由于该模式饲养土鸡Y只,每只鸡按10g/d喂养计算,120d每只共需1.2kg,Y只则需蚯蚓1.2×Ykg。④玉米的种植。该循环模式要实施无公害玉米种植技术,按当地平均产量A干玉米粒和猪、鸡精饲料的需要量来计算,需种植玉米约B,可生产玉米粒约C。种植玉米D可产生玉米秸秆约为E。

2相关场地的选择及规划

关于相关场地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一定要远离居民区,避免对当地居民造成干扰;②应离主要干道1km以上,避免对交通造成影响;③需选择植被保护完好、无化工污染、水电齐全及交通便利的地方。选好场地后,还需要进行规划与合理布局,以方便生产管理。同时,将场地分成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三部分,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配,种植区所在地应土壤肥沃,而养殖区应选择向阳背风、林下资源丰富的地方[1]。

3种植、养殖技术

3.1玉米种植技术

玉米在选择优良杂交品种的前提下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于清明节左右进行播种育秧,在深耕整地,施足发酵好的鸡粪之后才能进行移栽。移栽密度约为F株/hm2,随后要在苗期、穗期和粒期分别追加一次复合肥,同时注意做好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2土猪养殖技术

选择当地黑毛猪,采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在开展驱虫等工作的同时将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在饲养方面,全程使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自配混合料,其中以玉米为主,可适当添加麦麸、细糠和豆粕。幼崽阶段,混合饲料中的粗蛋白不少于18%;中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应大于15%;大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调整成不少于13%。每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持清洁饮水的同时注意圈舍卫生。

3.3蚯蚓养殖技术

由于蚯蚓品种的特殊性,需要对其搭建简易棚进行高产养殖。首先,要对蚯蚓的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循环系统利用其他动物粪便进行发酵。1层15cm厚的猪粪加上一层10cm厚的玉米秸秆粉,最后用备用的EM水将其洒湿,如此重复三四层,最后堆积的高度在60cm以上。布置好后通过使用农膜密封的发酵方法,经过20d左右即可用发酵好的饲料做成宽约1.2m、高约0.4m且长度不限的蚯蚓床,按一定的密度投放种蚯蚓进行繁殖养殖。

3.4林下土鸡养殖技术

由于土鸡同样也是采用无公害养殖技术,所以,在育雏期前7d一定要将温度控制在35℃左右,随后每周逐渐降温,直至与室外温度一致才能进行脱温。在脱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搞好圈舍卫生。林下放养场地用鸡网隔成6个区域,每个区域0.4hm2,放养密度为750羽/hm2,即每区域的饲养量300只,进行分群放养才能保证鸡的整齐度。饲料也要从全价颗粒料过渡到自配混合料,其中精料以玉米和蚯蚓为主,可适当添加麦麸和细糠。60日龄之前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于17%,61~9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于15%,90~12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则要大于13%。

4循环模式的收益分析

4.1黑毛土猪饲养效果

假设按照饲养量50头、出栏量50头、出栏率100%来计算,总耗料17.5t,平均耗料0.35t/头。按照当今饲料价格3元/kg来计算,饲料成本约1050元/头,再加上疫苗费300元/头,防疫费10元/头,水电费5元/头,人工费120元/头,在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个体成本约在1485元/头,产值为2400元,产出投入比为1.62,个体利润为915元,总利润为45750元,经济效益显著。

4.2林下土鸡饲养效果

假设饲养量1500只、出栏量1425头、出栏率95%的情况下,总耗料约为7.1t,平均耗料为5.04kg/只,饲料成本4元/kg。若按照每只苗费5元,防疫费2元,水电费2元,人工费3元计算,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个体成本32.16元,产值60.00元,产出投入比1.87,个体利润27.84元,总利润39672.00元,经济效益同样显著[2]。

5结语

由于当今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重心发展已不在农业方面。所以,降低农业污染,把农业与养殖业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鄢帮有,刘青,万金保.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6):614-618.

循环农业技术第4篇

80年代初,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通过立法等措施,强化了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壤肥力正以平均1.4%的速度下降。据此,国务院1988年了“关于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快发展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改善传统的施肥模式,真正做到把用地和养地融为一体,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初,国务院就明确指示:“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发展畜牧业时,必须解决‘人畜争粮’的问题,走节稂型或非粮型道路,要充分利用秸秆、稻草等大力发展无粮饲料。”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纤维素资源每年约50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6亿吨,其中90%以上被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若将秸秆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则可大大提高秸秆利用价值及动物消化吸收率。如果每年将1/2(即3亿吨)农作物秸秆经生物技术处理制造饲料,就等于增加8100万吨小麦,相当于我国目前每年所用80%饲料粮。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各种农产品的废渣、废水每年总量约2245万吨以上,如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饲料酵母10万吨以上,既变废为宝,又绿化环境。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都已经普及了秸秆生化饲料技术。大力推广秸秆生化饲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畜牧业,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结构模式

生物技术将农业废弃物(稻草和其它秸秆)、野草等转化为酸中有甜、香味独特、营养丰富、畜禽爱吃的生化饲料,又将污染外界环境的畜禽粪便转化为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绿色农业需要的生物有机肥料。这一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减少养殖业、种植业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模式里,极大地体现了生物技术与养殖、种植业的相互关系:养殖业、种植业为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生物技术大大加快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

3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和效益

3.1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利用农副产品及其废弃物的原料,低成本制取畜禽高蛋白,全营养的优质全价饲料,其特点是:制作简单,成本低,不含抗生素,无毒,见效快。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成具有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其作用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作物总产量,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取沼气,既提供能源,又优化了环境,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形成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保证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3.2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效益

循环农业技术第5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evalu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technology level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deng xu-xia, liu chun-yang

(college of ec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abl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3r” principl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asurement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nan’s recyclable agriculture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unan’s recyl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as at the end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would step into the prime development time. the hindrances to the development were mainly belonging to low level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esearch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reduction technology, recycl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ystematic technolog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future. moreover,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huge backup and driving force for recyl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recylabl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unan 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晓峰,张永峰,那 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循环农业技术第6篇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

二、循环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3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遵循3R的原则,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循环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我国在20多年的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中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但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没有条件大规模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业提供的设备,主要是传统农业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的农艺措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重点是节地、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循环经济正逐步走进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在南方农村较为普遍的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来照明做饭、废渣给果树蔬菜施肥的“猪―沼―果”、“猪―沼―菜”模式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耕作技术有待提高,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尚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少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耕作技术在我国推广起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美国95%的耕地实行保护性耕作,我国已推行了几年,目前已在北方13个省区303个县的874万亩耕地上显现了较好效果,但毕竟离普及尚远。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我国水资源本就缺乏,而漫灌式补水在农业生产中仍较为普遍,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跑冒,以及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的污染,缺口就更大了。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我国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支撑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们为生态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并积极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在农业的广泛应用,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各项技术的有机组合、配套,是技术各个环节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应用之间以及技术保障条件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组合体。具体来说,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应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确定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系统、技术组合方式、技术发挥模式及当地的新技术,从技术上促进农业实现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与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结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结构。从横向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包括农业产业技术系统和技术监测、监督、评价系统两大方面。从纵向来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保障系统。

五、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

(一)技术创新使要素数量不断增加。在农村生产要素的投入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土地资源的利用,投资乘数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形成合力,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综合因素。农村资源的稀缺有限,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促进农村资源宽度开发和深度利用。

(二)技术创新使要素质量不断提高。在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形成收入、储蓄变为投资的过程中,体现在其中的技术存量释放出巨大潜能。作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技术进步,不仅能使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通过自身质量提高也产出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三)技术创新使要素组合不断优化。如何使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或者如何使一个既定数量的农副产品只需要投入更少的农业资源?这完全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要素最佳组合;对于互补资源的优化组合,必须精确掌握其最佳配合比例;对于互补资源的优化组合,必须认真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四)技术创新使要素效益不断扩展。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把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六、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政策取向

(一)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农村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买卖的场所及其活动的总和。作为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成果进入交换过程,也就成为商品。因此,其转让必须通过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有偿进行。

(二)加快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制定循环农业生产评价指标和涉及循环农业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和标准认证制度。对高能耗、污染重、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容易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循环农业技术第7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变量

基金项目:本文受农业部软科学专项(专051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陈诗波(1978-),男,湖北潜江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管理研究;王亚静(1979-),女,河南泌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大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都对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农户层面,杨锦秀等(2007)通过对四川南充、绵阳、自贡等地农户的调查发现,参与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知主要来自外界刺激,政府与媒体起主导作用,依靠自身学习所占比重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农户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资金缺乏,缺少技术保证。杨明洪(2004)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的分析,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就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层面,诸大建、黄晓芬(2005)研究认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参与式治理结构是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证。这里的三大参与主体体现在循环农业当中,即政府、企业和农户。农村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带动和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是联结农户、企业、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现有文献对于循环农业中农村中介组织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论文对循环农业中有关主体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是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四大主体。其中,企业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经纪等各种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等;政府是循环经济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职责在于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手段等引导社会和个人自愿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作为循环农业最直接的生产主体,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为全面考察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研究范围,以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据循环农业发展中生产投入指标及农户对其他参与主体的感知评价等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环农业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回归模型,测量各种外生性因素对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二、调查情况描述

我们在湖北省选定6个调查点,即宣恩县、仙桃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新洲区4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以及洪湖市、京山县2个部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历时近3个月,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515份。其中宣恩县117份,地形为山区,自然资源和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农户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为主;仙桃市97份,属于江汉平原,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当地农户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江夏区47份,属于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当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新洲区116份,属平原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优越,当地农户以食用菌种植和传统种植业为主;洪湖市88份,为湖库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农户以水产养殖为主;京山县50份,丘陵地形,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各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依托当地资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为食用菌种檀循环模式,洪湖为立体渔业循环养殖模式,京山县、宣恩县和江夏区为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殖业循环模式,仙桃市形成“鹅(鸭)稻共生”循环模式等。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业带动,有的没有企业参与,有的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企业”、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6个调查地区受访农户户均农业收入最高为新洲区51855.93元,最低为宣恩县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从农业收入上来看,新洲区和洪湖市两地的农业收入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4个地区,这说明在新洲区和洪湖市两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下,由于有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因而农户的经济效益更好,而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环农业的充分发展。这说明发展循环农业,需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详见表1)。

三、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计量模型

为了解释生产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首先建立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将估计出来的技术效率对外生性变量回归,来度量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其中,第一步,本文通过515份农户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以农户的各项农业生产投入作为自变量,以农户的农业产出为因变量,建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别测算出6个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筛选出各主要观测变量,归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户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设施及环境因子得分、政府影响因子得分、协会影响因子得分和企业影响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响因子、企业影响因子和协会影响因子等为自变量,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测算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及权重。

(二)指标选择

1、农户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指标选择。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测算中,本文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差异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变量选择(详见表2)。

2、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指标选择。本文认为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当地政府的政策、投入、当地农业企业的影响等几项指标。各外生性变量又包括几个二级变量,并主要通过二级变量来表示其特征。其解释和构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总人口、家庭劳动力两个二级变量。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经营效率的高低。(2)户主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年限、户主是否关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户主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基本特征将对户主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3)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包括农户家庭离最近集市的距离、农户家庭离最近公路的距离。地理位置的远近,可能会导致农户信息接受的差异,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户技术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4)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农户对周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主观评价、农户对近5年来周边生产环境变化的认可度以及农户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等。(5)政府影响。通过农户问卷和调查者感知来获取有关政府所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投入等,具体包括政府对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方面的帮助、政府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测量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和效果。(6)协会影响。二级变量主要包括协会的会员规模、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生产资料和产品统购统销的效果、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评价和协会对带动当地农户生产规模的作用等几个变量。(7)企业影响。其指标包括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的生产规模的评价、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和农业企业对方便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评价三个方面。

四、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

1、信度和效度检验。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除了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础设施及环境状况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略小以外,绝大多数外生性潜在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都大于0.5,有的还超过了0.8。这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较高。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查各外生性变量的会聚效度,测算显示每一个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释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这说明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高,测项和相关构念之间的关系显著。

2、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除了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信度和效率检验以外,论文还对模型拟合优度(R2)检验和F检验。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讨论第二步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R2为0.5179,调整后的R2为0.5063;F统计值为44258895,Prob(F-statistic)为0,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各个地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响状况(表4),因而模型估计值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变量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测算显示,户主特征因子的系数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数为0.0035。这两个因子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都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受访农户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产经营规模等基本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二是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种养殖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不显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数为0.0054,环境设施因子的系数为0.00033。这两个因子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问卷设计的指标不够精确,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环境设施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二是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显著。

政府影响因子系数为0.0147,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这说明6个地区基层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同,导致其对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性。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强了养殖基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及电网建设,保证了养殖基地清洁水源和物质的供给,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来说,其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徐古镇,由于镇政府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整治,并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改良种植品种,扶持食用菌种植协会等,经过11年的发展,其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相比较而言,与徐古镇邻近的潘塘镇,由于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规模均远不如徐古镇。

协会影响因子系数为0.0918,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协会作用的评价差异较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正在突显。实际调研发现,凡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区的许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销售协会,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协会。协会通过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聘请专家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定期开展会员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扩散及技术效率的提升。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实事证明,通过扶持协会来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确实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企业影响因子系数为0.0491,说明农业企业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实地调查显示,农业企业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生产、便捷农产品销售以及通过企业指向农户的技术扩散等方面。如新洲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贸易公司,建立了“企业+交易市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产品公司建立了“企业+养殖户”的产业化模式;宣恩县中农春雨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了“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模式,均对提高农户技术效率和带动农户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测算中将政府、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3个因子进行了交叉组合,并将各组合变量代入模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测算结果显示,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的交互效应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006,概率显著;政府和协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611,概率显著;政府、企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076,概率不显著;企业和协会二者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271,概率不显著。这说明,“政府+协会+农户”以及“政府+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分析表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单是生产投入的问题,还受到政府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公共物品提供、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农村中介组织的技术扩散、组织化程度提升和市场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在三者中,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对农户技术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参数估计值最小,但间接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

五、结论与述评

循环农业技术第8篇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粪污处理;沼气;无公害;蔬菜大棚

1规模适度的标准化家庭猪场

究竟建设多大规模的猪场,首先应考虑周围可消纳粪尿的土地面积,满足环保需要,自己创造效益,周围住户得到好处,还不污染环境。可以根据2014年《河南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方案》设计规模。生猪每年出栏5头肉猪需要1亩土地消纳粪尿。李跃进猪场设计规模年出栏猪2000头,需要土地400亩。

1.1猪场设施标准化

1.1.1粪污处理设施齐全,运行正常,生产的有机肥、排放的污水符合相关标准(1)雨污分流:污水收集采用防渗暗沟或PVC等管材建设,雨水可采用明沟形式收集,无雨污水混流、溢流等现象。(2)干湿分离:采用干清粪工艺、节水设施,收集的粪便推入堆粪场,尿水通过暗管流入沼气池。(3)污水贮存:应满足防渗漏、防溢流要求,贮存池周边采取防护隔离措施,池体无开裂现象。建设污水处理池798m3。(4)堆粪场:应满足防渗漏、防雨要求,设置有围墙、渗滤水收集沟。建设130m2晾粪场一座。(5)沼气池:建设30m3沼气一座,供应家庭生活所用。1.1.2生产设施标准化,运行正常。圈舍、降温设施,通风设施,采暖设施,补光设施,自动饮水设施,自动采食设施,磨料拌料设施,消毒设施等运行正常。

1.2生产指标数字化

配种率90%;出生重1.2kg以上计入健子数;28日龄断奶成活率97%;保育成活率98%;育肥成活率99%。一头母猪年提供商品肉猪20头。

1.3消毒防疫制度化

按程序接种免疫、驱虫。按制度消毒。整个饲养过程中长期添加微生态,不用抗生素保健。

1.4动物营养精准化

严格分阶段饲养猪,肉猪分6阶段:哺乳仔猪、保育前期、保育后期、小猪、中猪、大猪。母猪分3阶段: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根据季节调整饲料配方。

2沼气户建设

全村建设农村户用沼气550座,和李跃进家庭猪场合作沼气户135户,建设沼气135座。其中10m3沼气户92户,15m3沼气户43户。沼气用来做饭,烧水。沼液用来浇菜,沼渣用来肥田。减少了燃料成本,降低了化肥用量,避免了烧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结构。

3菜棚建设

孟津县“慧林源”无公害蔬菜基地位于送庄镇梁凹村,该村辖11个村民组、625户、2500余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高效农业渐成规模。现有土地面积3700亩,蔬菜面积1600余亩,其中日光温室300余座,春秋茬大拱棚260个,小拱棚韭菜850亩,并积极推行“猪—沼—菜—棚”“四位一体”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生态家园示范村”“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省沼气建设先进村”“省循环农业示范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和李跃进家庭猪场合作的大棚有90座,蔬菜面积400亩。蔬菜种类主要有大番茄、小番茄、芹菜、青椒、茄子、黄瓜、袖珍西瓜等高效品种。

4合作方式

猪场和沼气协会及“慧林源”合作社3方签订协议,猪场生产猪粪每小车5元卖给沼气户,沼气户10d需要一小车。沼气户生产的沼气用来烧水做饭,沼液浇菜,沼渣作为有机肥上地,用有机肥生产无公害蔬菜。

循环农业技术第9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信息技术;信息平台

农业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特征,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今天世界农业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循环农业已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举办一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贡献力量。信息在循环农业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阶段,以及农业资源的物流循环阶段都在进行着无数次的传输,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将这些信息快速地搜集、处理,并高效率地运用起来,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探讨信息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循环农业的涵义及本质

1.1、循环农业的涵义

目前对于循环农业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周震峰等认为,循环型农业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宣亚南等认为,循环农业是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2]。尹昌斌等认为循环农业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

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3]。高旺盛等认为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4]。

笔者认为循环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主要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结构和各种产业结构,提高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寻找到更多的循环接点,延缓末端循环的出现,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真正融入到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农业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将循环农业称为“3R农业”,即实现农业资源的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废弃物减量化(Reduce)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1.2、循环农业的本质

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多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5],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2、循环农业的特征

循环农业主要有系统化,多级(生态链)循环,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技术,功能效益综合化等特征。

2.1、系统化

循环农业是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将农业系统真正与工业、服务业等系统统一起来,既强调资源的分配效率,又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低消耗,低污染

循环农业把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消耗严格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阈值内,并根据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浪费[6]。循环农业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降低水热等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3、多级(生态链)循环

通过环境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组合形成产业网络,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流程[7]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农业系统是以提供物质输出为主要目标的开放式循环体系[1],因此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能采取闭合式的循环模式,而是一种耗散结构所决定的非闭合高效率的循环。

2.4、功能效益的综合化

循环农业强调生产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的统一,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主线,把农业看成既是一种基础产业,又是一种上层产业,不仅要提供物质产品,还要提供环境效益,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5、高技术

循环农业的产生、发展与提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只有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与新能源材料技术等应用到循环农业中,才能够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优化,产业链得以延伸,寻找到更多的循环接点,延缓末端循环的出现。只有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才可以使得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循环高效利用,通过各中生物技术等将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尽力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污染。

农业生产要真正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现代高新技术与原理作为支撑和引导,主要有新能源材料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信息控制技术主要表现在各种资源信息的共享以及减量化利用方面,如对农作物的水喷灌、滴灌,光热的合理化控制;新能源材料技术为循环农业提供新的能源支持体系,减少对传统碳质能源的依赖,优化生态环境。生物基因技术主要表现在对生物生长繁殖机理的控制,合理调节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延长生态链,提高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各种生物分解技术将循环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只有通过这些技术才能够使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扩展。循环农业的各环节都需要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各种资源的利用处理都需要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共享等,不仅能够提高循环农业生产利用效率,而且对于其他产业与农业系统之间的融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信息技术在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循环农业特别注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为了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3.1、提供耕作前资源信息支持

在农作物播种之前,用户可以通过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查找获取农作物种子和土壤植物营养成分以及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注意事项等各种相关信息和技术,并根据当地的土地、水源和气候等资源进行分析,为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具体信息,为循环农业生产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循环农业的资源选择提供了支持。

3.2、分析显示土壤成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

循环农业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红外感应技术等分析土壤的具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信息经过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分析处理后,提供土壤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分析到的相关信息,并将农业系统内部以及其他产业系统循环链路产生的废弃物(但富含土壤所需要的有机物)加入到土壤中,通过某一循环接口参与到循环生态链中,将原来的末端循环再度扩展,形成具有环链相间结合的循环农业生产新模式,达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在农业系统内部进行自我消化与分解。

3.3、控制温度湿度,节约水热肥资源

通过感应器和传感器分析当前的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并通过计算机分析、时时监控空气的温度和土壤的湿度,将具体信息传输到农户或管理员终端,他们通过计算机或者相关终端对环境进行及时控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用户根据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情况,通过信息网络将浇水的水量和时间进行控制,以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效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如果某一区域因降水等因素水量超过基本阈值,智能计算机设备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给管理员用户发出信息警报,用户可以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及时排水,并将多余的水资源储存起来用于其他环节,真正实现水资源的高控制、低流失、多循环的效果。在营养施肥方面,用户根据网络传输的具体信息进行准确施肥控制,实现循环农业减量化、多循环、高控制的原则。另外根据实际需求,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无人远程光照温度控制,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3S”技术的推广,还可以通过信息网对农业生产电子机器人进行控制,实现对光照、水分和热能的综合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和成熟蔬菜水果的及时采摘。信息技术的这一作用已在精准农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循环农业生产这一环节,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控制及降低对土地、环境污染和对减量化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

4、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作用

4.1、传统与循环型农业资源流通模式比较

农业资源在流通过程中,作用和价值会随着不同的阶段环节而产生变化,在一个环节失去利用价值后,就可能被当作废弃物丢弃掉,传统的流通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传统农业资源的流通模式

Figure1Traditionalcirculationmodeofagriculturalresource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因素,提供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将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存储起来,并跟踪农业资源在各环节流通、利用的情况,将在某一环节没有价值的农产品或废弃物转移到其他地方或环节,将末端循环变成中间循环,同时增加循环接口,使产品参与到更多的循环中,形成多级循环、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利用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通过产品传统流通模式与循环流通模式的对比得出更好的效果。这种循环流通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循环农业资源的流通模式

Figure2Circulationmodeofagriculturalresourceinrecyclingagriculture

由上图可看到,信息管理中心使农业资源在流通中增加了循环接口,由原来的线程流通转变为环型流通,实现多层次循环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了农业内部以及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组合形成产业网络,优化农业系统结构,形成了“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生产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

4.2、调控产品流通量

信息管理平台同时也为各地区农产品市场流通量的控制提供合适的信息支撑,例如某地的产品的销售量呈现增长趋势,但产品的进入量不能够满足这一状况,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根据其他地区供应情况,从合适的地区调配产品,以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

4.3、产品及废弃物的分配处理

信息技术在循环农业产品分配交换过程中通过搜集农业资源相关信息和各地用户的具体需求,将具有直接联系和隔级循环联系的用户分类组织起来。当他们完成一部分生产后,再将废弃物转入到其他具有联系的循环生产过程。

4.4、建沟通平台,管理产品销售

信息管理平台在生产者、购买者和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如图3所示:

图3循环农业信息平台

Figure3Informationplatforminrecyclingagriculture

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商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并从源头上对有污染的资源进入到循环生态链中进行检测、控制。生产者可以通过信息网了解当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提出销售的实际价格,并选择合适的购买者,使得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避免并购买者和商故意压低产品价格,生产者在市场交换中利益受到损害。另外,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将商和购买者的需求搜集起来,提醒生产者进行循环农业的生产,平衡供求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而且还能减少循环农业生产所需资源的浪费。同样,购买者和商也可以根据互联网上的产品价格寻找适合自己的货源供应商,使得各方面,各环节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样既强调农业资源的分配效率,又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以上作用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除在农产品高效循环利用方面,信息技术还在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监督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不仅在农业生产内部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流通、综合利用方面起到了提供共享平台的作用。

总之,信息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循环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解决了许多人工难以解决的问题,加速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在这一过程中,循环农业也将给信息技术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更新的要求,使得信息技术向更新的领域延伸,可以说循环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48-351

[2]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

[3]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4]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731-734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N].农民日报,200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