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循环经济方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7 16:33:27

循环经济方状况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空间分布差异 优化措施

为了扭转陈旧的经济发展观念,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循环经济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行为中倡导的新规范。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寻求资源的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并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能够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成效。

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时空约束,具有空间的分布差异性,因此表现出发展阶段和发展区域的相对性。按照空间尺度划分,循环经济的评价可以分为国家、区域、城市等多种尺度。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城市尺度的评价,然而,在辽宁省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后,省级尺度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的主要评价层面。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和经济基础不同,区域文化差异巨大,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笔者以省为单位,研究省级行政单位(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分析和评价。中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如下:

一是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前十位的地区除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最好。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所占比率不高,经济比较发达,绿色经济建设比较到位。

二是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大省排名靠后,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尤其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的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宁夏、贵州、内蒙古、山西、和新疆五个省(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特别高,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贵州、宁夏排名比较落后主要是山西的工业污染造成的,新疆则是由于资源、能源不足,而生产投资又少消耗较大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普遍较高,发展状况比较理想。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水平较低。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城市发展能力欠缺,发展速度缓慢,区域整体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也较弱。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评价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情况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进行,本文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以下我们依据国内知名学者研究探索提供的分析思路,加上现阶段已更新的数据,研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程度划分各省(区),可以看到:

一是地区之间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不同的地区平均值之差很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不同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处于控制地位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占到各地区总数的一多半;

二是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内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带,是东部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地区数目的三倍;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在中国的东部经济地带分布表现比较集中,比中、西部的两倍还要多。

这种数据分布说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间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而且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比例偏大,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循环经济空间发展非常不平衡。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的国民生产总值考核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障。要大力推行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摒弃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GDP至上的政策方向,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绿色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坚持低污染、低耗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改变传统GDP统计方式,要在核算的过程中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损失,实现一种真实的统计核算。最后,将绿色GDP核算得出的结果与传统GDP核算结果进行对比,促使人们改变观念,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循环经济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2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65-0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笔者将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社会层面)、中观(生态工业园区)和微观(企业层面)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指数(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绿色发展指数(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社会发展指数(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再细分为分指标层,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对控制层进行度量,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即所带来的附加值)。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企业活力,2007(7)

3.赵保安.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物流经济,2005(5)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财贸研究,2009(6)

5.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与信息,2005(10)

6.王晓慧,任景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经营与管理,2006(7)

7.高慧荣.循环经济的内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9)

9.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10.雷学勤,袁九毅,潘峰.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1.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境保护,2003(9)

13.李晓敏.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14.朱冬元,刘婧.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2)

1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16.钱翌等.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黄和平.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资源科学,2006(6)

18.陈德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19.吴未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0.李晓敏,官姝婧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2008(03)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4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163-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27

循环经济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宏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政策创新;微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保证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这五个方面的创新是互相联系、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构成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健康发展的现实力量。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质量、效益如何,需要有一套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进行系统的定量测评,才能真实了解循环经济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项创新举措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方向,探求深化创新的依据和出路。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研究。

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的功能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程度的测度体系,具有如下功能:①描述功能:描述和反映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创新的水平和状况,为公众、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循环经济创新状况提供可靠信息。②评价功能:综合测度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指数,从整体上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作出评价,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③导向功能:利用指标体系引导政府、企业和公众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创新。④预警功能: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创新的趋势及速度,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2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的特征,既要有反映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系统内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同时,选择指标也要具有层次性,即高层次的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的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分解,亦是高层次指标建立的基础。

2.2 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

应从众多的变量中依其重要性和对系统行为贡献率的大小顺序,筛选出数目足够少、却能表征该系统本质行为的最主要成分变量。考虑到描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的指标往往存在信息重叠的实际,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

循环经济创新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充

① 指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2007年6月27日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

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便于预测和决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2.4 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完整、深刻地体现“3R”要求,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量化投入水平,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减轻环境和资源的负荷,不断改善公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5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为依托,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实用性,力求完备、科学和准确。

王茂祯等: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4期

3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借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①,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创新评价对象所独有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确定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和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两大部分。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在理念、制度、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行为和情况。为了避免指标的过于庞杂,本文将其浓缩为以下3个指标:绿色发展理念指标、科技支撑指标、制度及组织保障指标。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选取了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排放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6项指标。在以上9项一级指标之下,又设有52个二级指标作为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层,如表1所示。

4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的权重判定

权重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权重与变量值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两大因素。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要把这些指标对循环经济创新的影响程度用量来表示时,就需要借助数学工具来解决。

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根据研究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来确定权重,如Delphi法(德尔菲法)、经验权数法等;另一种是以各种数学方法为主确定指标权重,如AHP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前一类方法集中了研究人员的经验及专家的知识积累,但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主观随意性。后一类方法注重客观性,但由于原始数据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难度较大,以及数据提供者的主观性等,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较好的方法是将两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首先通过Delphi法(德尔菲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然后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提高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4.2 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构建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就是在一个具有H层结构的系统中,其第一层只有一个元素,各层次元素仅属于某一层次,且结构中的每一元素至少与该元素的上层或下层某一元素有某种支配关系,而属于同一层的各元素间以及不相邻两层元素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在任何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中,由于所设置指标承载信息的类型不同,各指标子系统以及具体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状况过程中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因此,综合指标值并不等于各分指标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递阶层次结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后,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

第三步,层次权重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依据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的相对权重即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各层次组合权重的计算。由各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值,是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相对于其上层某一因素的分离权重值。因此需要将这些分离权重值组合为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组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kj=2wij

式中:wij为第i个指标第j层的权重值;k为总层数。

每个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并不等于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做判断具有整体满意的一致性。因此,还要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

4.3 各级指标权重的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级指标的权重。为了增加准确程度,本文在计分赋值中将各指标额权数再乘以10,指标体系的评分总值为1 000分,得到了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数,如表1。

5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计分方法和评分标准

要给出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创新评价的指标评分,还必

表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ic innovation

注:括号内为指标权重。①主要矿产指铁矿石原矿、铜矿石、铅矿石、锌矿石、锡矿石、锑矿石、钨矿石、钼矿石、硫铁矿石、磷矿石;②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③重点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④主要产品指钢、铜、铝、水泥、化肥、纸或纸浆等;⑤取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新鲜水量之和,包括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如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⑥用水量按新鲜水取用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⑦毛灌溉用水总量指在灌溉季节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净灌溉用水总量指在同一时段内进入田间的灌溉用水量。

须对每一个指标定出评分标准,即对于定量指标设置出评为满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以及评为0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对于定性指标则紧紧围绕该指标分析的内容设置出其不同情况对应的得分。

当评分标准确定后,对于定量指标必须设计出介于满分值和0分值之间指标值在评分过程中的各分项具体分值。本文在结合常规的指标评价方法,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综合考量,设置出了体现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评分标准。各指标的具体赋值仅仅为一种标度方式,在评分分数序列中体现出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只具有相对意义。

6 结 语

循环经济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创新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其创新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及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主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之俊.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58,272-281.[FengZhijun.Study on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41-58,272-281.]

[2]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38-40. [Yuan Jio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38-40.]

[3]黄,陈森发,周振国,亓霞.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25(6): 92-95.[ Huang Kun, Chen Senfa, Zhou Zhenguo, Qi Xia. A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J].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2004,25(6): 92-95.]

[4]冯之浚,孙佑海.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Feng Zhijun, Sun Youhai.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Road:Circular Economy Summit Forum of China[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5]许增燕. 上海循环经济政策实践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0.[Xu Zengyan.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 of Shanghai[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39-46.[ Yu Liying, Feng Zhijun.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y[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2005.20(4):39-46.][7]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Ma Shizhong.The Study on Circular Economy Indexes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M]. 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7.]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novation

WANG Maozhen FENG Zhijun

(Institute of circular econom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China)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5篇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技术路线概述

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是以农业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性评价,从而展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的评价路线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汇总资料综合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指标量化、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定性分析。

(二)农业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介绍

在当前的农业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阈值制约下,要从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视角出发,应用循环经济学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运用末端物质能量以及回流,从而形成能够对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型农业生产系统。要切实降低输入端资源物质之投入,提升循环利用之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系统所具有的产出量,切实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

(1)类指标结构类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目标层、控制层以及指标层。控制层指标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可以设置四个类指标,分别是用以体现区域之中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状况的资源投入指标、用以展现农业生产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状况的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用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所要实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农业产出指标、用以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影响的外部效应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在投入环节中应当选取一部分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以及能量指标,从而反映出农业生产系统之现状以及投入状况,其中,农机总动力、耗电量以及化肥施用的强度等代表了农业物能之投入,而沼气池则反映出这一地区循环经济的投入状况;二是在利用环节中应当选取农药与农膜运用水平与化肥有效运用系数以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对资源加以利用的程度,而复种指数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则能够分别凸显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三是在产出环节中选择农业GDP、耕地产出率等项指标以判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四是在外部效应环节中可选择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反映出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之影响,其中的投入环节和利用环节选择的指标主要展现的是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的"3R"原则,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注重于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刻度指标建设。要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以及目标之理解,立足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行动原则,从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依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诸多因子中加以分析挑选,确定十九个参评因子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努力涵盖循环农业发展之总体状况以及动态化发展过程。对于指标重要性之评判则是依据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之权重。分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四项:一是投入指标,权重为0.298,各单项指标包括农机总动力权重0.472、化肥使用强度权重0.250、农业劳动力权重0.118、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占农业GDP的比例权重0.077、农村用电量权重0.050、沼气池个数权重0.033;二是利用指标,权重为0.523,各单项指标包括农药施用水平权重0.522、农膜使用水平权重0.06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权重0.267、复种指数权重0.107、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权重0.040;三是产出指标,权重为0.122,各单项指标包括农业GDP权重0.467、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0.156、人均粮食产量权重0.293、耕地产出率权重0.030、单位畜禽商品化率权重0.055;四是外部效应,权重为0.057,各单项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权重0.625、有效灌溉系数权重0.239、人均耕地权重0.163。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结果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有关公式来实施数据处理与计算,可以得到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一是在评价期间,农业产出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综合分指数变化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趋势十分相似,其发展速度极大地超出了农业总体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拉动性作用。二是对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来说,其发展水平指标出现了逐年下降之趋势,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具有相当强劲的制约作用。在环境生态效应上,评价期间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显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循环农业发展效应还是处在比较低的状态下,尤其资源利用指标有下降之趋势,从而可能成为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障碍。就农业生产的四个环节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产出水平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性作用;而农业生产投入上也在不断上升;在资源利用环节上,总利用效率不够高,而循环利用的能力比较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在生态效应上,其发展的水平低于或者等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改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的减量控制任务相当严峻,要想转变农业资源滥用的状况十分普遍,一旦不加以扭转,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有鉴于此,要对十分宝贵大农业资源落实减量化控制,这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切实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要立足于对农业生产开展全面指导,将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严重滥施与滥用的行为,则应采用停发农业补贴等手段予以惩治,反之,对于那些遵循循环经济准则的公司或农户,则应当实施奖励,从而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激励体系。

(二)健全以循环经济研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切实形成保障农业科技有力发展的新观念。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一来,不仅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付出努力,而且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活动对于本地环境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利因素,从而以农业科技为基础来减少因为科技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之创新。要更加稳妥地探究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无缝对接,持续提升农业领域各类新技术之研发与利用,同时,要积极推进秸秆技术、禽粪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要继续拓展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朝更加广阔的市场领域进行延伸,努力走出农业产业增产增收新路。

(三)提升农民群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其自身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尽管我国从本世纪初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工作,但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习惯于单纯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鉴于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体实施循环经济教育。比如,可运用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知识,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四)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效益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性过程,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描述功能:所选指标应能客观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二是解释功能: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协调程度、失调原因、变化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三是评价功能: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在总体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四是监测功能:在获取有关资料后,可对大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导致系统失调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为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五是预警功能:可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三)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测性和对比性,易于量化和获得。三是评价目标多元化与系统优化相结合原则。其评价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环境保护目标;既有效率目标,也有发展潜力目标。各种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互相兼顾,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够兼得,评价标准也要灵活进行调整,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四是评价指标相对性和评价标准相对性相结合原则。由于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由于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因此要随着系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补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

此外,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地区间资源使用状况的差异性、地区间经济不循环状况;不能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上述3个层面,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能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绩效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反映产业结构内部循环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见图1、表1)

(一)层次结构

一般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也有将准则层分为准则层Ⅰ和准则层Ⅱ的,不过3层结构更为常用。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减量化和再循环指标)26个指标。目标层:通过我们测算的结果综合评价循环经济效果,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过比较确定经济系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它的来源为准则层的各模块。准则层:将总体系统划分为几个子模块,它们是能够代表系统状态行为的关系结构。要素(指标)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系统状态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如用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对循环经济进行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二)循环经济的指标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的单位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评价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各种不同主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时,运用了熵值法、德尔菲法、均方差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指标的综合评判。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建立评价因素集;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通常为3级)。

三、发展及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系统综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基于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特征、指标构建原则,并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指标架构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最后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的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理论架构,但同时也考虑循环经济的特征,设计了能够体现“3R”原则的指标,一些学者更以“3R”理论架构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另外,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与其他领域的指标评价方法基本一致,缺乏对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方法改进的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反馈,更多的方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参考文献:

1、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7篇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为基础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2000—2012年统计数据年鉴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输入端和输出端物质流总量增长,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逐渐提升。但整体上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仍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兰州市

1研究述评

国外认为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均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点。托宾、诺德豪斯两位学者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城市中污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义务、家政活动等项目[1]。Daly等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失业率、犯罪率、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损失考虑在内,对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在他们看来,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对经济是不能计为贡献的[2]。Prescott-Allen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3]。Wackernagel等提出以“生态足迹”计量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吸收所必需之生产土地面积[4]。Cobb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数”[5]。上述研究中各类评价方法总的特点是:指标单一、直观、易操作,但评价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相继出现并受到学术界热捧:生命周期评估[6]、能量流分析[7]、物质流分析[8]及全额成本评估[9]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将物质流与能量流视为关键变量,直接促进了提高生态效率等相关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中,于丽英、冯之浚构建了基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及人文发展指数等共24个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孙龙涛采用“目的树”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内的5大子系统,28个分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林伟柏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大基点,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郝莉花等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评价[13]。李王锋等提出包括三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要素(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21个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14]。王晨等构建了包含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

循环经济是最大程度上契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自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那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效果究竟怎样?我国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及地区等正要迎接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的评估,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研究者理解上的差异和指标选取原则上的各种混乱,具体能够选取哪些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尚无统一和标准答案,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未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质加以区分,导致未能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的独特性。事实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目标。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2)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符合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间两张皮。如表1是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区目前主要以此为标准评价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体系的系统数据短期内可得性成问题,且目前只能适用于单个指标的独立评价,无法满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需要[16]。(3)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减量化指标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与上年度相比减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另有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再循环指标不够明确,只能评价区域的生态发展水平,无法动态综合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子目标:第一,通过生态效率的大幅提高实现减物质化,简称减物质化。第二,从总量上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代际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第三,进入无(少)资源消耗的人类社会,生态商业、功能经济占据主宰地位,实现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增长。根据上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及分解后的基本子目标,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为3层:总体目标层(区域可持续发展)、分项目标层(集约利用资源、总量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人类福利)和准则指标层(生态效率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指标、人类发展类指标),见图1。这3层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减物质化类指标包括资源生产率指标和环境生产率指标两部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面临的用地、用能、用水紧张状况,首先选取GDP/单位土地、GDP/单位能耗和GDP/单位水耗3个基本单项指标用以评价,GDP/单位物质评价上述3种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生产率状况。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标则包括GDP/单位废气、GDP/单位废水和GDP/单位固体废物(臭名昭著的“三废”)3个基本单项指标。这样,一共有7个单项指标属于减物质化指标体系。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按照循环经济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基本原理进行选取,由输入端物质总消耗量指标、物质循环利用率指标和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三部分共计10个单项指标构成。这一部分指标系统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性特点,与其他已有指标体系明显不同。其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是区域内各类物质消耗量的总和。从细化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考虑出发,该指标下笔者选取了工业用地总面积(km2)、能源总消耗量(万t标准煤)和总用水量(亿m3)这3个基本单项指标,比较富于现实性、解释力和操作性。当然,目前在某些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指标数据比较难以获得,需要当地政府尽快加强完善相关物质流账户的数据统计内容。物质循环利用率反映了各类物质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物质循环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量(/物质循环利用量+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该指标包括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具备基本可得性。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环境及生态系统压力的大小,分为最终排放量(气体或液体)及最终处理量(固体)两种类型。最终排放量=达标排放量(最终处置后)+直接排放量(未经处置);最终处理量=所有各类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总和。在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下,选取了废水达标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水非处理排放量及废气达标排放总量4项单项指标,上述4项指标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具备基本可得性。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福利的提升是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效果。选取6个单项指标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类指标选取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3个基本指标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及整体发展的直接贡献大小。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人类环境权及就业权具有人权属性,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m2)列入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为人类福利提升的基本指标之一。综上,就形成了表2所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个准则指标层下,23个基本指标形成关联、渐进、互补、完整的逻辑关系。3个准则指标层的共性是覆盖的23个单项指标均为进程性、结果性指标,同时又各有特点:减物质化类指标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其进步水平。但现实中的消费反弹效应(例如,家电效率的改进被家电数量的扩张抵消;住房效率的改进被住房数量的扩张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被汽车数量的扩张抵消,等等)对于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所减少的生态压力具有部分抵消的效应,则减物质化指标也只能体现短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缓解,并不一定能从绝对规模上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与合理,这就需要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对此进行反映。物质利用状况类的10个单项指标能够积极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弥补减物质化类指标不能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的缺陷[17]。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则直接指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反映人类自身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多少,补充了减物质化类指标和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不足。

3基于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下面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减物质化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及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的顺序进行评价。

3.1利用减物质化类指标的评价减物质化主要体现生态效率的提高,兰州市历年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到,从2000—2012年12年间,兰州市各种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生态效率与工业固废生态效率的增幅尤为明显,分别是2000年水平的4.76倍和3.02倍。其他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指标则在12年间达到了相对于2000年指标的近1.5~2倍的增长。

3.2采用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评价

3.2.1用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进行评价兰州市2000—2012年间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兰州市12年间的输入端要素物质流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与我国国民经济1992年以来的持续两位数增长具有直接相关性。如图3所示,到2012年,兰州市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达到2000年的2.5倍,2012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则达到了2000年的2.01倍。

3.2.2采用循环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由于统计原因,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总结如下:第一,兰州市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撑下,兰州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清洁企业)企业数目逐渐增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蓝星化工公司、方大碳素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企业,均采用了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改造产品加工路线及产品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企业节约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不足之处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有非常规范的量化资源消耗量的管理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管理依据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第二,兰州市资源回收再利用状况有好转。兰州市废弃物排放量最近几年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兰州市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近94%,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50%[18]。兰州市现有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改进率不足,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赶不上兰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尚无独立的处理系统。第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兰州市的工业用水(电厂除外)重复利用率近十年来逐年得到提高,到2012年已增加到56.5%[19]。可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4)相比,兰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见图5)仍处于较低水平。兰州市治污开始遵循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思路,近十几年的物质循环利用率已经明显提高。但由于兰州市回收、资源化和加工处理技术落后,特别是在电子废弃物处理方面,除电子线路板有专业化、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理外,其他电子废弃物的专业化回收处理几乎空白,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很低[20]。

3.2.3用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评价兰州市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从2000—2012年,兰州市废水排放指标呈微弱减小趋势,其他输出端物质最终处理量与经济总量增长均呈现正比例增长趋势。也即,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强。其中,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91倍,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3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有逐渐增多趋势。

3.3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均GDP持续明显增长(如图7),从2000年的5850.17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7548.47元(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人均GDP约为2000年的3倍(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兰州市的婴儿死亡率为34.1%,2004年这个数据是23.72%,2012年数据直接降低到13.68%,分别是2000年婴儿死亡率的14.38%和24.92%,可以看出自2004年后,兰州市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缓慢递增状态,从2000年的73.33岁增至2012年的76.29岁,增幅是2.96岁。

4研究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的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这与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受益于《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强力推进和实施。兰州市输入端(input)物质流总量在增大,输出端(output)物质流总量也在明显增大,双增大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原因是:其一,从经济基础看,兰州市客观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业经济总量;其二,循环经济尚未成为普世模式,兰州市尚不能完全摆脱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本指标体系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是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次之,也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兰州市近十余年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而对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整体而言,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2013.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1-76.

[2]DalyHE,JBCobbJr.Forthecommongood.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community[M].Theenvironmentandasustainablefuture.Boston.MA:BeaconPress,1994.

[3]Prescott-AllenR.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amethodofassessingProgressTowardssustainablesociety[M].Gland,SwitzerlandandVictoria,BC: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andPADATA.1995.

[4]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1996.

[5]CobbCTHalstead,JRowe.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SummaryofDataandmethodology[J].SanFranciscoEconomies,1999(2):7-11.

[6]SeagerTP,TheisTL.Ataxonomyofmetricsfortestingtheindustrialecologyhypothesesandapplieationtodesignoffreezerinsula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6):12-15.

[7]Andersen.TransportoffishfromNorway:energyanalysisusingindustrialecologyastheframewor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4):16-19.

[8]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8):17-20.

[9]WernickIK,AusubelJH.Nationalmaterialmetricsforindustrialecology[J].Resourcespolicy,1995(4):29-30.

[10]于丽英.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4):20-22.

[11]孙龙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12]林维柏.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汕头大学学报,2013(3):22-25.

[13]郝莉花.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15-17.

[14]李王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13-16.

[15]王晨.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3(4):19-22.

[1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8-10.

[17]俞金香.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8]祝合勇.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4):27-32.

[19]张志斌.兰州市环境污染变化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181-185.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8篇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

循环经济方状况第9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究者鲍尔丁首先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积极开发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农业从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所以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内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层次上的新生体展现出十分巨大的生命力。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是指通过资源的高效化与循环化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再利用与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型线性经济转变为多向型和多向循环式彼此联结的综合发展模式,从而让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高消耗、高污染以及高投入等特点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成具有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等特点的现代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就宏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对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加以调整,从而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从而形成更好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就微观层面而言,循环经济需要节能与降耗,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减量化,而且对于生产中形成的废物实施资源化的利用,并且依据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来推动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切实减轻污染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的部分农药、化肥或者农用薄膜等化学物质等,因为长时间的不合理应用或者过度化应用而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极大的恶化,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以至于出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状况的加剧、森林生态质量的降低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开始逐步地消亡,进而造成我国的生态安全倍受影响。有鉴于此,唯有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清洁化生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农业领域的污染问题,把经济活动对于自然资源之需求与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影响切实下降至最低的程度上,如此一来才能够运用最少限度的资源与最小的环境发展代价以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环保间的复杂矛盾。

(二)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是真正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如今我国农业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具备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低效益等特点的粗放式农业,在此模式之下的农业产业,环境往往是被生产者视为资源的自由获得与废弃物实现自由自在排放的场所,这么做的后果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我们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民众持续发展之所需,是为了能够持续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让其能吃得放心、喝得放心、呼吸得安全,在现有的环境之中更好地生活。为此,就一定要积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切实改变农业生产者们的生活方式,切实消除农业领域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

三、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匮乏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诸多环保法律法规,其中部分与循环经济具有紧密的联系,然而牵涉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确实偏少。即使我国已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这部法律在农业循环经济上还缺少具体可执行的法律法规依据,而且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极度缺乏。

(二)资金缺乏导致政策激励不够健全

循环农业经济的降本提效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过程,但是政府还没有实施足够多的推进性政策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变化,比如,实施合理的财税激励政策、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健全金融支持以及保险制度、激励农民群体更好运用创新精神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供给不足

就资源禀赋而言,我国的总量往往很高,但在人均资源上却十分贫瘠。资源禀赋和人口持续增加间的矛盾必然会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如今,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更是加大了农业资源欠缺之矛盾。

(四)技术开发非常滞后

科技是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今,我国在农业污染治理研究、农业废物处理研究以及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大,一部分已经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也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以至于尚未建立起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系统。

(五)公众参与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一直以来信息较为闭塞的原因,广大公众的知情权未能得到切实保障,导致其对于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几乎没有社会参与。同时,我国还缺少与西方国家一样的非官方性质的规范化环保类组织,导致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中间环节,以至于影响到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

要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完善的过程,制定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法》,在操作等层面上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农业产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所需要负有的职责与义务,进一步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实施工作。要致力于健全完善我国的农业资源保护类法规政策以及农业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之改进。对于那些已在实施的各项法规则应当推进修订进程。各地政府要依据上级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应当提高政策扶持的强度,更好地发挥出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实施激励奖励体系

笔者建议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领域专项资金,通过建立财政资金长期投入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投资或者补贴。要积极鼓励实施符合当地农业开发实际的低碳化生态方式,尽可能地给予农户以税收或者信贷方面的优惠,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提升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积极鼓励农业类企业以及民众致力于借鉴与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比如,推广应用节水设施等。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志愿服务工作,真正将循环农业观念带到基层企业、民众之中。各地方政府应致力于采取多种途径来募集资金,全力发挥出市场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资投入得到新的增长。

(三)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与可循环化

在农业需求结构中,为了能够实现从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提升转化为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一起拉动。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要从依赖于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一起促进经济发展。在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上,要从依赖于资金与自然资源加以支撑转化成人力资源与技术发展一起支撑。在资源利用的形式上,要从依赖于资源―产品―废弃物这一单向式过程往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式过程加以转变,从而让经济的发展建立于改进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与国民素质、增加经济效益之基础上,逐渐产生低投入、高产出以及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一线农业研究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造成了非常大制约。从技术上来看,应当紧紧依靠土地养护、水资源净化、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农村居民区建设等重点农业循环经济开发领域,致力于改进纤维素转换技术、现代堆肥技术、沼气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更加全方位、系统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有鉴于此,一定要不断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工作者的培养,形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全力培养能够适应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

(五)创建职责明确的社会参与体系

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无法离开政府部门、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公众的全力参与,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要更加明确以上三者在开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重大责任以及义务,切切实实地形成以上三者之间彼此互动的新型参与体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落实广大农民群众所具有的参与职责。基层农民群众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不是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重点就在基层民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诸多农民群众并不愿因为实施清洁生产而增加投入的成本,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甚至导致当地环境被污染。所以,我国各政府部门一定要应用各类手段来调节农民群众的行为,让其真正意识到开发循环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二是要切实规范政府所具有的参与责任。我国要开发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以政府加以主导,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政府应当健全完善整套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规划,推动农民群众与全社会一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各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相互合作,全面应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广大农业生产者真正实施清洁化生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发进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甚至整体经济状况。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应当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而且还应当正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常见问题,而且还应当对以上问题运用准确的应对策略。如此一来,才能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切实推动我国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蓉,胡宝贵.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杨坤,孙养学.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投资[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

[3]刘毅,汪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张晓先,王立,马放.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5]乔志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浅思[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