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化发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6:32

现代化发展论文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1篇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部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2篇

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和”的特点,还体现在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其一,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各个对立因素应该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应该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的差异和矛盾互补融合,从而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和谐整体。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就要自觉地与自然相协调。其二,儒家思想的“仁爱好生、长养万物”、“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从仁学出发,提出惜生、重生的原则,并主张道德从善的情怀直接施之于自然界,充分体现了要求人类取物有节制,节约利用资源的思想。另外,从美学角度出发,自古以来我国美学思想就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价值的统一。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我国美学肯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宏伟、永恒、无限。我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在创作过程中就要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与神的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今社会,物欲横飞,人们在满足富裕物质的同时,一些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生理心理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人性化设计、低碳绿色设计、和谐化设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要求设计的产品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人文关怀,而且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发展方向与需求,这些也是“和”这一设计理念在现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体现。

人性化设计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使设计师和企业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移到使用者。以人为本正是中国“和”文化“美”与“善”的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美”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结构和造型上,以人机关系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产品结构的改良让使用者更省力、舒适,通过产品造型的创新使产品更具趣味性,满足人们轻松、幽默的心理;其次体现在材料和色彩上的选择与人的认知相一致,给人舒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善”反映在人性化设计引导人们合理、适度的消费,倡导人们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人性化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也正是中国“和”文化“美”与“善”的本质所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针对眼药瓶设计了一款带有弹性的硅胶罩(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用时可以翻过来,罩在眼上,可避免误操作带来的伤害,同时也提升产品使用的精准性,用完后可把硅胶罩翻下来,方便携带和包装。折叠自行车,是人性化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质量轻,折叠后体积很小,可轻松的提起,便于携带,是外出郊游的最佳选择(如图2所示)。人性化设计对于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而言,不仅在设计技术层面上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要求工业设计师和企业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和变革,利用科学技术,使产品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生活产品,转化为有生命、有灵魂的生活产品。

低碳绿色设计“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返璞归真、皈依自然的心态。低碳绿色设计以三个“R”为原则——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在选材,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方面,都应考虑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材料和部件再循环使用、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环保指数都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这些要求的提出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以自然为本”、“取物有节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变镜头的照相机,只需要更换新的镜头,而不用更换原照相机的其他部分,就能具有新功能和新样式。这样消费者不必丢弃原有的产品,而照样能享受源源不断设计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只需新旧结合或更换相关部件即可,这样不仅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因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节约了资源,减轻了环境负担(如图3所示)。北京工商大学学生蔡博文在2011年IF国际工业设计设计大赛中设计的一款名为Tilt12°的作品,将盆子底面倾斜12°,当使用者向盆内放水时,就会下意识的使用盆子的低凹一端,不仅与使用现有盆子浸泡衣物达到的效果一样,同时让使用者在无意识下节约了水资源(如图4所示)。图3可变镜头照相机图4Tilt12°低碳绿色设计要求当代的工业设计师和企业无论在设计构思过程还是生产加工过程中,都应将资源利用和环境效益作为设计的核心之一,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及产品生产中的不合理,从而降低给环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3篇

一、教育现代化与学校德育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外延也很宽泛,“它并非只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部设施,而是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它从物质设施,活动方式和社会结构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全面地改造了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追求的目标。虽然各国现代化起步的时代背景模式和步骤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达到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达,以及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经历着从传统文化心理向现代文化心理的转变,经历着“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关注现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情势和历史命运,通过这种关注体现人们对现实的合理批判,从而为现实提供价值范导,成为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构想,可以说,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形而上的未来关怀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所致。以“面向现代化”主轴,以“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为双轨,把教育推向现代化“大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可以这样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当前研究中国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人们听到或看到最多的是:“德育为首”、“德育第一”、“德育主导”等口号或标语,这些都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这样被人重视,首先是与人们对现实生活层面的关注有关,一是人类在愈来愈受惠于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愈来愈感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惑。正如伽达默默尔指出的:“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4〕。人们开始意识到当“物的世界”充斥于人的社会生活时,人的主体存在和伦理道德生活就往往被“遮蔽”,人类反而成为精神荒原的流浪者。所以,很多著名学者及学术团体都把现代社会这种技术和科学的无政府状态看作是人类面临的“国际性”危机。二是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就拿当前市场经济谈论最多的利益导向来说,对于一个有“重义轻利”的传统国家来说,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导向,无疑会给许多人带来不解,这削弱了人们以往信奉的“一元道德”的地位,从而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这种道德状况的“失范”,是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紊乱,道德监控无力,道德生活失序的重要原因。其次,道德教育之所以位受重视,还来自于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这一层面的关注,这一层面主要受制于现实社会层面,现实社会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教育反映到学校中来,促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当前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一是以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错位。有的学校和教师不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采取单从德育目标要求出发来进行“飞流直下”自上而下的教育,致使德育步入误区。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相对于为为适应教育现代化而构建学校道德教育新体系的努力来说,这些反思仅仅是当前广大德育工作者所思考的一部分。

二、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召唤

应该说,建国以来,我们的学校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道德状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急剧变化,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或换句话说,我们将以什么姿势迎接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我们认为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学校德育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对于这一命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的看法是:“从内涵方面看指的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及其指导下的道德规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作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即自主能力、自觉自律的道德素质。

我们认为这命题的提出是有深刻的哲学、社会学及教育心理学基础的。

首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就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意识是随着他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就应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人们只能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其根本的动力和源泉在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感性物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努力,也就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实在内容。精神文明的成果,作为这种探索和努力的思想结晶,也并非人们的身外之物,而最终是落实到人本身的发展,即广大实践主体的能力和文化素质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成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十分清楚,马克思反抽象的“唯物质论”和“唯客观主义”,他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现实性作为主导原则整合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中,主张“实践的唯物主义”。

当然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历史划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为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说明社会的进步与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互动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大变革和发展,都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也可以这样说,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命题是现代社会对现代道德教育培养现代道德素质的需要的主动回应。

其次,随着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确立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是急剧变化的转型过程,是对旧体制的否定和对新体制的创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急切呼唤建设性主体的出现。有些人把建设性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复性主体,另一类是创造性主体。重复性主体,指的是对社会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再制造,同一性和稳定性是它的特点,它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创造性主体,它具有重复性主体所不具备的创新、开拓、进取的特点,是人类智和精神所在,所以说它是对重复性主体的扬弃。它向人们展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解放人的创造性、发展生产力的特征。当前,创造性主体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具有变更大的现实意义。

再次,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和合作,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要求提高了。信息、电脑技术等将对社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预见,21世纪的中国将生活在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教育又该以何种态度去培养何种学生?自然也成为教育现代化所讨论的热点之一。应当承认教育具有传授人类已有的、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职能。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传授的目的并不是将在‘已有的’一切在新一代人的身上重复创造出来,并使他们去‘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这种传授,使它所培养的人,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其中也包括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现存的自我。为此,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用已有的一切”〔9〕。这样的教育功能观,应该说代表了当前社会现实对现代教育的要求。从这样的教育观出发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所要追求的应是以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出发,以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从维持性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

三、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实践的构想

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命题的提出,它反映了随着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对人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性)等研究深入及其对道德教育领域的呼唤。下面我就主体性道德素在实践中如何开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道德价值观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反映到德育观上,出现了对德育观理解的多变性、多样性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多样性。所以,国家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即要有统一的规定,也顾及德育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层次性。我国在1994年7月份下发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指出,在小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要加强学校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含研究生)学校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这一提法既有统一的目标又有顾及了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应该说它是符合社会和道德教育发展本身要求的。

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有伦理学的依据,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定,另一方面还必须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杜威在《心理学能为教师做什么》一文中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良好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素养,……只有心理学和伦理学才能使教育工作摆脱单凭经验行事的状态,并使学校在从事所有建设中最伟大的建设——建立一个自由和有力的品格的工作中变得富有生机和有成就,要求教师不去制定不可能的或人为的目的,也不使用无效的和不正当的方法,唯一有坚定基础的保证是,对正常的教育目的要有一种清楚明确的认识,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活动上”〔10〕。以往我们的在制定道德教育目标时过分依赖伦理学(主要是经验和政治),忽视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了人们常说“小学进行理想和世界观教育,而大学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这样一种缺乏心理学基础的道德教育。在制订德育目标过程中,有些德育工作提出德育是一种“宽度教育”,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予以提倡,必须做到,允许存在,坚决反对等范畴;有人还试图界定人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类似于“公民守则”一类的道德规范,所有这些探索应该说是有益的,对于我国德育目标建设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统一的德育目标下,德育的具体目标(层次)应是丰富的。而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成为制定德育目标(具体目标)的理论基础。

2、德育课程的整体性

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是基于现代课程论发展趋势提出的,德育课程的整体性主要指我们在重视德育的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政治课等构成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同时,深入挖掘德育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风、物质环境、管理体制、学校制度等),积极探讨德育的中性课程(主要是除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外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育等组成的课程)。当前,我们应认真研究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及它们对德育课程的影响。寻找如何在整体组合的课程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深入探讨道德教育中中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早年张伯苓先生办南开中学,学生仪容整齐、精神饱满、仪态大方,彬彬有礼,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博士向张伯苓请教,张笑而不答,领他到校门口看入门处竖立的穿衣镜,镜框上刻的40字的镜箴,是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对镜自检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11〕。以其说这是一面镜,不如说是一种校风,是一门德育的隐性课程。道德教育课程的分类可以有不同,但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素质出发,应是德育课程的设计的出发点。如何避免德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寻求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以达到育德的最佳效果,也是德育课程的整体性要求所在。

3、德育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依靠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道德知识,学会关心社会与别人,学会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由自发的育德意识到自觉的育德意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基础。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西方价值澄清理论和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西方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应是一个“评价”过程,由下列步骤构成:(1)自由地选择,从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选择。(2)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后果作认真的思考。(3)将个人的选择向公众公开,以求得公众的认可,并根据所做的选择去行动。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学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选择、评价和行动的过程。柯尔伯格把个体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水平与六个阶段,他认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的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而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儿童通过相互交流,用直接高一级的水平同他现在的水平作比较,帮助儿童体会到按高一级阶段的方式思维会更合适些”。根据这个理论,他和助手们设计了课堂道德二难问题讨论法,步骤大概如下:(1)先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测评后分组,(2)选择和准备道德两难问题,(3)引起学生对讨论的正确心向或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4)讨论的转换和扩展。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和柯尔伯格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增强主体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主体自我教育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4、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层次性,德育课程的整体性及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要全面提高主体的道德素质,就必须用整体的、现代的、开放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体系,认真分析影响这个体系的各种因素,各个途径及影响源,找出道德教育的最佳方法。以解决一些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叹的“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这样一种窘境。

四、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也是德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时智选择。然而,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正如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所说的“在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这恐怕是教育学中最难的部分”〔13〕。还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里仅就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需明确的相关问题略举二三。

1、当前要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

有这样一种观点,市场经济是道德教育“滑波”的“罪魁祸首”。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众所周知,“市场”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本身发展的结果,任何经济实践者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行为,在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背后,总存在着某种人文观念和文化、道德意识的支配。如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物与物、钱与钱的交换原则,如果我们将此原则片面理解成金钱与道德的交换是有害的,这一原则蕴含的公平、守信、责任、诚实等价值观念,却是我们道德教育中所提倡的。又如: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就容易就成自私。所以,如何实现对旧观点的否定及对新观念的整合,对德育工作者而言,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是当务之急。

2、通过合理的交流增强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当前仍有许多人,对自身以外的道德教育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我封闭的表现,不利于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对外合理的交流、借鉴,是道德观念更新、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合理”即是实践的发展要求。当前我们对不同社会历史、制度国家的道德教育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至于如何吸收、转化、利用则更少。

3、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由基本功能的变化促进结构的变化

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合理交流,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其逻辑起点是对新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而言,往往是结构决定功能,然而,结构与功能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结构本身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新功能的需求所致。在当代中国的道德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正是现实的社会实践需要德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由对功能的需要反溯到结构,这样的道德结构才是合理。反之,从原来的结构出发思考问题,就推动了结构构建的目的性。所以,德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过程应是: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新道德的基本功能—新德育的基本结构。否则,道德结构的构建本身就没有根据,这无异于闭门造车,画“饼”充“饥”。

当前,对德育现代化的研究正如古人所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开一山拦”。困难与希望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所以,更需要我们不懈的去探索,去“攻坚”。

注释:

〔1〕《求是学刊》1994年3期王南是文

〔2〕《社会学研究》96年1期朱庆芳文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第46卷(上)第104页。

〔4〕《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88年版第63页。

〔5〕《江西教育科研》91年2期李季文。

〔6〕〔9〕《教育研究》96年3期第26页魏贤超文;96年第2期鲁洁文。

〔7〕《哲学研究》96年第3期第4页辛敬梁文。

〔10〕〔12〕转引自《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魏贤超主编杭大出版社94年版第157页;第163页。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4篇

1.1体育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内涵

很多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的提出最早是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学家托马斯首次把体育运动编到课堂教育中,这对为来的现代化体育进步奠定了基础。此后,很多知名的大学都将体育运动通过课堂教学不断的发展,并且配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举办一些实践体育竞技活动,这对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检验手段。此时体育现代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开端,并且对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化体育认为一个国家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基数越多说明热爱程度越高,那么体育竞技水平就会相应的高,这就验证了普及与提高的内在联系。体育现代化更确切的说应该包括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类,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竞技体育则是上述两种体育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因此可以说竞技体育的提高需要自身的普及和提升。如想要体育现代化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就要正确理解体育现代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才不会走向误区。

1.2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把体育教育现代化解释为把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向现代体育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过度,这是体育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内容,所说的体育教育现代化不只是停留于对体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方面实现现代化,还包括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当实施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方面的难题:第一,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现代化体育教育要与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辅相成。所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及其复杂的,要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创新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后应用到体育教育当中。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是由于其包含的内容太繁琐,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体育教育内容、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体育教育设施配等方面。可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是对体育现代化建设好坏的评判指标。

2、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对世界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各领域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化设计的内容及其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含义,对于体育现代化教育而言,应该将其归属于文化领域。经济求全花已经成为影响体育现代化与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将结合全球经济化对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说明。

2.1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动

教育为社会进步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就是说社会要想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坚实的教育作为后盾。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会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能正确领悟全球化对现代体育教育是如何起到推动作用的,怎样能够使现代体育教育最佳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用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来教导当代的青少年,最终达到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求,这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未来现代体育教育前行的动力。

2.2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现代化新的责任

全球化的到来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时展的基础特征,全世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全球化具有现代性与流动性的实质。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从未动摇过,而体育现代化教育更是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转化为改变态度、树立价值观、规范行为的有效手段。全球化赋予体育现代化新的使命,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能够为开创未来体育事业指明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正确理解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的新使命,通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实现全世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2.3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指引

全球化使得全世界都聚集在一个大家庭生活中,现代化体育教育具有统一性,因此就要求现代化体育发展要把倡导和平、平等、公正作为指引的方向标。全球化要求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发展要将增进个人理解、团结友爱、尊重人权、实现民主作为发展的核心。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人是社会创造物质价值的工具。在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的当今,重新树立人给魅力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了体育从事人员的总体素质,才会带来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4全球化不代表现代化体育教育要相同

在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中,西方文化对我国体育教育要着很大影响,有很多人会盲目的去模仿西方体育文化教育,最后造成我国特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完全丢弃。这是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方文化快速渗透到我国,这样必然会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会过分的追求西方文化。只有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民族沉淀的文化相互结合以及正确的领悟全球化的本质,这样才可以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现代化特色的现代化体育教育。

3、提高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措施

实现体育现代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现代化。在体育实践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个体素质区别要因材施教,正确突出学生是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现实共同进步。第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现代化。要求整个体育教育内容要完整、课程设置合理、结构简明、实用性强等特征,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能使得所有的运动员虚心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体育设施要现代化。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具体包括体育教学设备、训练装备达到现代化体育教育水平的要求。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建设相配套的体育设施。对于经济欠缺的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设备,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学生。第四,体育教学管理要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化教学的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积极地将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管理中,优化体育现代化教育的过程。

4、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展望

4.1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趋于大众化

尽管我国目前的大众参与体育事业赶不上那些发达国家,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由于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那么会有更多的群体乐于投入到体育事业中,体育锻炼会在各个群体中随处可见,这也是文明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4.2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形式各异的养生之术,其中以太极拳和硬气功最受到人们关注,这在今后的体育现代化教育中,会被广泛的推广。应该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制定一套适合各个民族的体育锻炼方法,应该具有明显的低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通过我们的智慧将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那么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会成为世界流行的体育项目。

4.3高科技技术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更具重要性

体育科研一直被认为是确保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高科技技术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体育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国外对比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运动员技术测评、伤病康复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一定会登上新的台阶。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5篇

1.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导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领导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党的自身建设就必须实现现代化;领导一个改革的党,党的建设就必须改革。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求。

2.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是新时期高校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校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思想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高校党委驾驭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取得了一定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从科技兴国的战略高度,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从加强国家内部团结战胜一切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改进党建工作,努力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

3.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但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上均有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务必在教育观、教育制度、人才观及学校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高校的领导核心是高校党委,其肩负着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提高国名素质、提高我国人才创新能力、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的大力推进,对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转型

1.高校党建工作思维和行动方式现代化

(1)高校党建工作观念现代化服务与服从的观念。服务与服从指的是要服从全党工作的大局,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高校党组织必须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另外,高校党组织要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党建工作成效的标尺。改革与创新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当前我国的发展处在变革时期,创新与改革更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和创新是高校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形势需求,更是党建工作现代化本身的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校党建工作的现代化。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我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在社会上以及党内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都较为淡薄,相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却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强化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党内民主。此外,要健全党内制度和党内法规,规范相关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高校党内更加民主化、法制化。开放与竞争观念。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高校党建工作要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理解,确立竞争观念,摒弃陈旧的思维方式,加强横向比较,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的进程中,确立组织工作是硬任务,破除无硬指标、无效益的思维模式,组织工作不仅要出战斗力和凝聚力,还要出生产力,组织工作的目标就是既要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创造社会效益。

(2)高校党建工作思维和行动方式现代化多向型和开放型的思维行动方式。就是使思维活动多向性,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所能带来的影响。要打破封闭的及保守的思维定势,善于借鉴、善于鉴别。针对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高校党建工作要改进主体思维方式。善于竞争型思维和行动方式。全世界各个国家被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思想在网络上进行交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干部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一定要树立竞争意识和敢于竞争的精神。前瞻型的思维行动方式。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要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正确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始终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将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强化理论型的思维行动方式。高校党建工作的干部队伍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培育理论型思维方式,强化理论型的思维行动方式。强化多种意识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强化多种意识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2.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现代化高校党建工作实现现代化其主体素质就必须达到现代化要求。首先,高校党务工作者政治信念必须坚定,经得各种考验。其次,要讲党性、具有宽阔的心胸、培养现代思维意识。再次,要求真务实、廉政勤政。最后,高校党员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时刻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培育开拓创新力,使自己具备投身知识经济时代、投身市场经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现代化有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党建管理方式现代化。要重视反馈原理及封闭原理的运用,高校党建管理工作方法应当从经验型管理转变成法制型管理、从静态管理转变成动态管理、从集中管理转变成分类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使高校党建管理工作达到制度化及最优化。其次,高校党建管理技术现代化。在党建管理工作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管理工作平台现代化。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高校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战略性高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决策机制上要执行民主集中制,使决策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党组织不仅要构建党总支、党员、党委及党支部目标管理机制,相应地建立评估体系,促进了规范的考核机制的形成。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党内监督是党内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3.高校党建管理现代化高校党建工作要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努力实现高校党建管理的现代化。高校党建管理要确定嘴个时期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采取先计划、再实施、严控制、客观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得管理职能环环相扣,提高党建工作管理职能及工作效率。

三、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高校党建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据,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全员提高党建思想和理论水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发现自身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及时的给予纠正和解决。

2.以科学的规划为依据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推进这样的工程要有系统目标,也要有阶段性要求。我们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党建工作进行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具体方案、工作原则等,使高校党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3.以干部制度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加强干部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来管理干部的原则,改进提高干部管理方法,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干部制度,使干部制度朝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

4.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及思路,强调党员工作作风,做好党员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好党员入口关,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6篇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以科学为主导、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知识经济时代。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员工的主要行为方式。所以,如何增强油田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为摆在油田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对于我国油田企业改善自身管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油田企业;作用;发展对策

0 引言

企业文化来源于基础员工同时也反作用于员工,因为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每一位员工的付出与努力,这一点在油田企业中尤为重要。而且,企业的不断发展、持续改善以及勇于创新,对于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不断适应的。然而,当今知识和科技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的随着经济大趋势而改变,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对企业整体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油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激励和鼓舞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聪明才智,还可以成为社会文化的新的增长点,并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油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招聘选拔以及教育培训的作用

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不考虑应聘者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只重视学历和品德。然而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工作偏好三方面的测试。这样选聘的人员是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入职后更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目前,很多油田企业对员工的日常培训往往只停留在业务技能的范畴,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推广。这样的结果将导致员工学到的只是通用技能,没有将油田企业的精髓融会贯通,反过来还制约了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企业管理政策和理念的理解。

1.2 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但人力资源管理在某些方面往往又体现一种强制性,企业文化可以一种“软性”协调力和凝聚力,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同时又能激励和培养员工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使企业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过于强制的软肋。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绩效考核是重点之一,企业文化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运行起着一种无形的指导、影响作用。企业为员工所定的绩效目标往往要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员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沟通的关键,沟通的好坏影响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1.3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员工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用无形的方式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企业员工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企业始终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1.4 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目标宗旨,对员工具有激励和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宗旨,它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员工一旦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么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就具有了持久性、整体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和优势。企业文化在发挥行为引导和约束力的基础上,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这个油田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工作。

2 现代油田企业文化的发展对策

2.1 企业价值观要做到统一化

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企、事业推崇的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直接决定着食业的各种决策行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公司文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油田企业含有多种行业,把它打造为紧密型的联合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遵循的企业价值观。面对新形势,如何提炼、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员工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之源,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的精髓所在。充分展示“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的核心原则。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特点,注意塑造和调整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2.2 努力培养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培育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而且,我们要通过采取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选树模范人物进行典型示范,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形势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会战优良传统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各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渗透熏陶等,从而使全体员工真正领会和理解企业精神的内涵,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群体意识,真正地发挥企业精神的作用。

2.3 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理念

通过宣传贯彻落实管理理念,营造业绩至上的文化氛围,推进流程再造,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业绩考核,实施“三岗”动态管理。通过宣贯“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先进的组织文化,推进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构建作业区管理模式,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等新的管理方式。通过宣传干部新形象标准,拓展审计监察领域,整治管理薄弱环节,提升油田管理水平。在公司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文化力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4 强化企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权威因素,它规定着企业文化的整体性质。强化油田公司制度文化体系要按照科学性、规范性、鼓励进步的原则。制度内容应准确地适用油田公司的自身实际,既不让员工感到高不可攀,也决不迁就食业现存的某些落后现状。要把“以机制作为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融合为手段,赋予管理制度与文化内涵。”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为了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环境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以文化力打造竞争力,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

3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油田企业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有待于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而且,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会给人以诚信、稳定、可靠的感觉,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形象,展现企业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冷冰.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2008.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7篇

关键词:审美消费化;审美泛化;电视产品;审美异化;审美内涵化

电视审美是通过荧屏上五光十色的电视艺术节目呈现出来的,因此,电视艺术节目中的审美取向必然代表了电视审美的发展方向。

电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和价值规律都体现在电视艺术必须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电视审美以艺术形式出现时,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从美育角度来说艺术作用于人,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所以,电视审美应“为提升个人素质”服务,这给电视审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电视审美当前的“泛化”与“消费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

“大众文化”也称“民间文化”,它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流行歌曲、动漫画制品、营业性体育比赛、时装模特走秀及各种选秀比赛等。

这其中,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主宰地位与传播能量是显而易见。电视产品就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这不仅消解了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严肃性,而且泛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个人话语代码,无边际的审美使审美体验在不同人群中的距离缩短为“零”。

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加之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不断追奇,导致当今电视审美逐渐变异为“消费化”这一有悖于艺术“为提升人的素质”的审美走向,即片面追求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收视率,节目形式华丽、煽情,仅供受众消遣,对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电视台“我型我SHOW”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堪称电视“审美消费化”的典型。它们以普通观众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对象,让这些普通人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包装之后,有机会走上“星光大道”,其结果是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给电视台、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类选秀节目的电视审美取向都极富争议。评委和观众对选手的评判往往发生错位,评委们考察的主要是选手的唱功技巧和舞台表现力,而普通观众除了看唱功外,更主要还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及私人情感。2005年“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她的唱功在三甲中并不是最好的,外形也并不出色,但她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另类的气质和一种打破中国传统的“双性形象”获得了最高人气;“我型我SHOW”前五强中的施洋,虽为男生,却嗓音尖锐,参赛时专挑女生歌曲演唱,专家批评其唱功不佳,在台上表演时甚至将自己衣服剪破,大肆耍宝、搞怪,竟也人气飚高,晋级五强。如此电视节目传递出的审美取向,越发演变为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在分析“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时,2005年10月人民网理论频道首发了近四万字的七篇系列调查报告——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了其负作用:“超级女声”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超级女声”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女”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目前,此类选秀节目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央视制作有“非常6+1”、“星光大道”,东方卫视有“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安徽电视台有“超级少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今由电视“审美泛化”引起的“消费化”影响呢?

其实,从大的社会范围来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选秀节目的走红也与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的浮躁情绪有关,最直接地说,是与人们渴望“出名”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这种思潮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和谐、失范的现象。

二、电视审美向“异化”、“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中国在跨世纪之际,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2亿人口中拥有3亿多部电视接收机,2000多座电视台,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就决定了电视将成为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的电视媒体对流行文化宣传力度太过火了,总以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仅此而已,不惜工本拍摄,非常讲究声色光效、画面造型。在黄金时间,流行文化占尽风流,高雅文化年复一年退避三舍。这个事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是快餐型的软性文化,缺乏当代美学思想的支撑,未能吸纳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思维成果,缺乏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是文化转型期,人类传统的审美习惯应该改变了。但是,无论如何,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方向不能变。电视媒体必须把好电视审美大关,形成电视审美“异化”和“内涵化”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异化”是指各媒体应顾全大局,不盲目跟风,发展有自己特色形式的电视节目;而“内涵化”即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高追求,在重视收视效果的基础上重视收视率。

“如果我们不把关电视审美方向,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

综观我国地方媒体,在电视审美方向把握上较好的有:安徽电视台,定位于“大电视剧”,以新电视剧的引进和经典电视剧回放为主,注重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全天滚动播出,娱乐节目也围绕电视剧进行,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大“电视剧卫视”;广西电视台,定位于女性、时尚、民族,以“时尚广西”为口号,做大做强“时尚中国”、“寻找金花”等特色栏目,在获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打响了广西的知名度;香港凤凰卫视,定位于资讯,“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栏目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知识性,风格犀利,予人启发。它们都沿着“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一方向发展,既开发一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节目,形成自身的特色,赢得发展,又通过节目向观众传播了内涵化较高的审美取向。

而要达到电视审美“内涵化”,就必须消除目前电视媒体存在的一个观念误区——“收视率越高,越能体现电视艺术的价值”,将媒体注意力转移到电视审美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其实,收视率和收视质量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收视率高未必收视质量高。比如两档节目,一档思想内容比较深刻,文化意蕴比较丰富,审美情趣比较高雅。如果只有100个人看,但这100个受众的修养都很高,他们看完后不仅获得了视听上的感官,而且通过达于心里,得到了一种认识上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由而升华到了美感。那么这个收视质量是高的,通过这100个人的鉴赏体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收看。这样的节目往往是可以反复播出,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提升了受众的素质。相反,如果一档很平庸的节目,虽然拥有1万个观众,但是这1万个人都仅仅是获得了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他们的审美修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尽管收视率是前者的100倍,它的收视质量却是低的。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8篇

关键词: 现代体育文化 发展 价值意蕴

一、体育文化释义

(一)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从文化和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因此,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二,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其三,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其四,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既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又有着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历史资料表明,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从此,许多学者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人文社会学角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发展。

原始体育都产生于人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是有着相对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从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中可知人类的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诸多文化自古就与体育活动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原始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包含着武术、杂技和原始体育的成分,在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是以“舞”、“戏”、“艺”等形式出现,如“消肿舞”、“角抵戏”、“百戏”、“射艺”、“舞艺”等,原始的“舞”就是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渲染欣赏者,从而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自身的美感要求,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影响着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和繁荣。

(三)现代体育发展趋向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属于世界。”[2]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与世界接轨,重新审视中国体育思想的价值所在,在保存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互助友爱、包容和谐、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并逐渐将条件成熟的体育项目推向奥运会和职业化。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补充与丰富现代体育的内容,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未来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文化帝国主义使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存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先进体育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而是体育文化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文化生成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代社会,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趋势。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要自觉树立以下四种文明观念:1.独立个性意识。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势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独立的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充分彰显个体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个性价值;2.公平竞争理念。在古希腊,“公平的竞争”理念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伟大的诗人荷马不断地教导希腊人,要“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并超越其他人”。公平是运动竞赛的灵魂和体育实践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诉求;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4.文化开放视野。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一国体育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因此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

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马克思曾经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大量实践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体现了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二)现代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大量的空暇时间,这时人们不再满足物质需要,开始转向精神需要。在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网络传媒,体育文化开始全方位包围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文化业逐步形成了以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氛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以最简单、最直观易懂的身体运动进行着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它比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来说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场上运动员向观众呈现他们最完美的动作,观众对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互动交流是其它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体育文化的竞争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地获得创新与发展。体育的魅力在于健与美的协调发展、激动人心的比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藏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开拓自我空间。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检验和证明自身能力、水平和价值,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四)现代体育文化大众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出于共同需要,对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现代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现代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

(五)现代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体育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且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体育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体育文化虽然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却拥有可观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徽记、会歌等的专有权和使用权。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愿意出资收购无形资产,以获得更大的广告和销售收益。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体育文化也为宣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中地位、升华国家凝聚力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在体育文化中,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现代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现代化发展论文第9篇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而言的,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来讲更加科学、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一致是与政治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发展的目的,提升政治发展的效率,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同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促使自身行政效率提高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的获得社会的政治认同,进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有效维护。所以说,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是政府自觉推动的,为了促进政府的行政效率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相适应而产生的,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行政管理现代化包括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和人员层面的现代化三个方面。

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即建立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程序、规章制度等,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避免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任意性较大和自由裁量权过多等。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即政府掌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并且,政府有主动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应用于政府之中的意愿和能力。人员层面的现代化。即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刑侦管理手段实行行政管理,并且能够随着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进行不断地更新自己掌握的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促进自身能力的现代化。

二、国内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较深。作为政治的执行性部分,行政管理与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政治行为模式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任意性和人为性较大,相关行政管理领域缺乏现代的、理性的和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或者,行政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被漠视,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任意性较大。

2.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缺乏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忽视造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忽视,政府很少主动去从事行政管理里现代化研究,因而很难产生符合中国国情的,参考了中国行政管理经验又借鉴外国先进行政管理理论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相对于中国来讲,外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实行的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中国的行政环境和外国的行政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很难直接引入使用,这就导致我国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

3.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行政管理手段掌握较少,导致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难以推进。当前,在行政部门职位较高,对于政府行政行为影响较大的人员年龄都普遍较大,对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管理知识掌握较少,也难以实现认同,这就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不足。同时,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很少主动去学习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不思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是行政管理人员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掌握较少的一个原因。

三、国内行政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

1.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助于帮助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通过现代化行政管理制度的构建,行政管理人员在实行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行政管理制度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能够参考制度的规定进行行政决策,从而有效地避免传统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任意性较强,自由裁量权过大,行为约束和监督困难的情况,能够有效促进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促进政府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提升。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是政府现代化的必要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政府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提升。首先,政府设立行政管理研究部门,通过对政府日常行为进行研究、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引进等来促使政府对先进的行政管理知识的掌握。其次,政府行政部门与高校进行合作,通过采取激励措施、申报课题等形式促进高校参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策略的研究,并且努力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使用,促进政府对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利用。

3.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水平。作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行政管理人员能否掌握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引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方面人才、对政府原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意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等)、让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脱产学习等方式来促使其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知识的掌握,促进其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