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教育多样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7 16:09:32

高中教育多样化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1篇

关键词:高中;学校发展;多样化

自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和确定了改革试验区以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得到了教育实践部门的积极响应。说明该政策符合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势在必行

首先,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已经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应试倾向严重,一切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这一单一的目标旋转,在高考指挥棒的诱导下,教育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单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在我国,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类型单一、培养模式趋同。这种现象已经完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约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二、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刻不容缓

首先,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时展的要求。

其次,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的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如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再次,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特色。高中要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群体和学校群体的多样化发展,将过去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之间有特色差别,教育才有活力。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也是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

最后,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综观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要途径。

三、教育服务多样化

教育服务的内容很广泛,有直接与教学相关的服务,如家校联系的情况,学校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辅导、实习,学校提供升学指导,学校拥有的社会关系等;有与学生生活起居相关的服务,如住宿条件、饭堂质量、管理方式等。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高中的生活条件、服务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比如杰出人才的教育,国际化人才的教育,流动人口和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子女的教育。

四、教育内容多样化

1.丰富的差异性。

多样性来源于差异性。差异是多种多样的,是立体的。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的独特性来获得自身认同;同时,其中的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更是存在着差异,而且此种差异会随着结构与相互作用方式的变迁而从低向高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世界,如果有意去扼制差异,也就使存在失去了根基。

2.生命的创造性。

“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系统是有生命的,系统的生命存在来自于组织的能量。在自组织的作用下,差异性的互补、合作、交流、碰撞,带来了创造。多样性的存在成为自由表达、自由交流、自由创造的基础,它保护独特性,尊重多元性,在这种氛围中,个人与集体的创造力因交流和互动得到滋养,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3.面向全体的充分性。

“普通高中办学必须多样化,但多样化决不是纵向分层而应该是横向分类。纵向划分等级不利于学校办学,高中必须从以分数为标准的等级划分转化为依照学校特色的平等分类”,这是多样化的实质性特征。相比于形式的多样性,实质的充分性不易做到。比如,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普通学生来说,因为成绩不好,就更得拼命加班加点地应对应试,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多样性似乎就是多余的、无用的。所以,这里提到充分性,特别要强调那些对于非主流、非优势群体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4.功能实现的完备性。

今天学校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不仅要充当学业的指导者,还要承接从前家庭教育的职责,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全面的培养。基于这些原因,“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中,既应明显地(即以教学科目的形式或以有相应主导方向的一类教学科目的形式)、也应隐含地包含那些保证形成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个性经验的全部基本成分,并包含那些影响教育内容结构的其他主要因素的课程。”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这种独立的价值本身是不能被一个“其他”科目完整地呈现出来的。即使被取消科目的所有重要内容都得以分配到其他各门科目中去,也不可能得到解决相应教育问题的最理想目标。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警惕“被多样化”,在体制、政策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推动多样化发展容易变成一场时尚运动,一阵风,作秀,赶时髦。所以,我们要辨析真伪,避免出现简单包装,改头换面,用华丽的文章和少数学生参加的小动作,替代使全体学生受益的真正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多样化;探索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高中体育教学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而开设的,更重要的是协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有效提升与发展。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达到上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对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培养高中生健康的人格铺路垫石。

1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高中体育的现状是教学方法很单调,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三个步骤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仅是被动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

不同初中学校的毕业生汇聚在高中校园,组建班级,构成集体。尤其是扩招教育政策实施以后高中学校女生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多,再加上高中生平时学习压力大,没有长期运动的习惯,所以学生之间的体能素质存在差异性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此时我们可以推测的是他们在领会体育精神、掌握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那么高中生整体缺乏均衡性发展特点现象的存在,固然会导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吃不饱”、“吃不惯”以及“吃不下”的三类学生群体。

1.2 教材忽略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应用的课本侧重点在于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体能素养,大多数是借助专项动作技能培训去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的。在这种教材的辅助下,学生体能有所增强,丰富运动技能,但是并没有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欲望,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将一定的注意力放置于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方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精神。

1.3 未重视学生动作技能知识

纵观高中体育的教学面貌,教师大都是以演示的教学方式将动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继而按部就班对其进行反复的练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了某一体育动作技能的要领,却没有提高对动作技能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对其进行介绍,没有给予学生领悟知识与内化理论知识的时间,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对他们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扬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2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2.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模式,以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去感染与带动学生,帮助他们走进体育知识的海洋。面对性格内敛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施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他们接受启发以后,强化自身的自主性,建立健全自信心理;而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的对其应用自由型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拘束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体育技能训练的形式,这一教学方法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背景中教育部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教学政策方针是基础,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进各项教学环境中中。无论是在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还是竞技教学进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最大努力将高中体育学科特色与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实际情况整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为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意识才有效的被强化,从而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笔者认为,教师确立创新理念是各种“金点子”产生的源泉,也是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应用的基础,从而达到使高中生身心素质同步发展、缓解考试与升学压力、树立团队合作观念与精神的教学目标。总之,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充实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程教学效率。

2.2 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总会积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在专注的情况下才会有效的吸收各种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点,打造趣味性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作,借助其声音、视频、图像的特征,将客观的事物生动、形象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丰富了课堂环境,营造了多彩的教学气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振奋人心的体育竞赛视频,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有更深入的认知。多媒体还可以把教学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技能理解的程度。竞赛教学方法的应用,辅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磨砺意志,最大限度的激起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强化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增进友谊。当然,游戏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强化学习意识的同时,也扎实的掌握了体育运动技能,挖掘出自身的体育潜质,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2.3 重视体育德育功能,促进多样化教学

与高中语数外、数理化学科相比较,体育课程在落实德育教学目标上更具有优越性,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主要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集趣味性、开放性、竞争性为一体的学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同时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正是因为高中体育课程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实效性的取得。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调动参与体育知识学习的欲望,适时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如将我国优秀体育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历程讲述给学生,以协助他们树立不怕艰苦、勇于奋斗的信念,当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彰显出来之时,高中体育教学成果将是丰硕的。为彰显体育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的优势,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展示奥运会上体育竞赛的项目、战术以及精神等内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拓展学生体育知识范畴的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体育教学这一特质的功效,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的发展。

根据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教育情形下,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是极为必要的,因其是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奉行,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优质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了他们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兴趣,丰富了业余生活。体育教师为了使更多的方法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务必要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提升业余技能水平,融入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强化高中生身心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米卫杰.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

[2] 杨程.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分析[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3] 林招龙.高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研究[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

[4] 陈进然.对微课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3篇

1.当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缺少自己的特色

学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现观我国高中教育,可以发现大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师办公、教学模式中大多形式基本相同,甚至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法也基本雷同。不同的不过不是同一学校、同一教师而已。这样的办学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此,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首先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在教育中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以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1.2教学模式太呆板

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成绩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过于注重高中生的成绩。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大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升。另外,在实际的教育中,大多学校“重知识,轻实践”,导致高中生逐渐成为学习机器,动手能力不强。这就可能影响我国将来科研事业的发展,且不利于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养成。

1.3办学的活力不足

分析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办学现状,可以发现国家公立学校一般都由政府管辖,且教育中的一切事宜都由政府操办(如:教学设备、资金筹集等),学校只需提提建议、配合政府工作即可。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导致大多高中学校逐渐丧失了自主办学的权利与活力。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大多情况下都是听从政府的安排,接受上级的命令。导致创新能力、教学动力逐渐丧失。这一不但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2.1增加学校特色

为改善以上情况,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首先,我国高中学校应积极增添自己的特色。例如,学校可以:(1)根据学校的办学时间、地点,历史发展出发,制定出不同其他高中的?k学体系。如:以优良的校风(严谨、创新)与光荣的传统(仁、义、礼、智、信)作为学校特色。(2)抓住自身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教育项目,以扬长避短。如:学校建筑、环境独具特色;学生课程独具特色(增加一些实践类的特长课,如:游泳、农庄劳动、茶艺、跆拳道等);(3)教育与服务独具特色。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参与特色培训,在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先进且科学的教学观念,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技能,尽量使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保障。

2.2教学应多元化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可能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问题,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学校甚至教师自身应重视教学的多元化,为传统单一、呆板的高中课堂注入新的生机,进而以促进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情境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网络知识等)辅助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可视性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课后练习与家庭作业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题海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组织学生以探究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问题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制度应多样化

为改善办学的活力不足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同,重视自身的办学权利。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并找出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促进学校的进步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在校教师参与相关的考核,或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一些竞争活动。以此改变传统安逸与过于平静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教师自身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工作中,教育中注重对自己的反思,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从而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进而使我国高中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实施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现状

1.1落后的教育观念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未打破传统的模式。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课堂效率,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而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完全不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缺乏实际上的操作,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了运动的技术,因此并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反感,这就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阻碍。

1.2缺乏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在毕业之后必定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的重要。但是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家庭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给学生培养一个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1.3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

从当前高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学校体育场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如今在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之际,高校仍然未加大对体育场的经费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体育教学的需求。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教师只能尽量的减少体育课程的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阻碍。

1.4教学方法不当

高校学生为何在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后仍然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这是因为在体育课程中,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限制学生的体育项目,降低他们的活动次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古板,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积极的采用创新的趣味性的教学。课程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时间和精力感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因而导致课程变得机械呆板,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的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开展改革创新工作,跟进时代的潮流,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改变,也是对学生的重视。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规划一个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大纲,并在建立以后严格按其发展,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学习者,从灌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限制,以高校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2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创新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将终身体育意识的精髓忽略掉,学生领悟不到其重要性。体育意识具有知识性、兴趣性、意志性,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兴趣却又占取了主导地位。在创新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强大的意志力。高校应该采用自选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这样的话学生的主观意识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概念并不是嘴上一说,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性行为。在体育习惯稳定之后,学生即可尝试新的项目,并同时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达到体育理念和身体的高度统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

2.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和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最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选择贴切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由于多年来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校必须进行调整。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技术动作,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球类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养成一种创新的精神风貌。

2.4加大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

高校想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首先就应该提升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是购买所需的体育器材,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常体育课应有的环境,对于一些破损的器材应该及时的更换,防止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这也是对体育院校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有了足够的资金,体育老师可以定期的参加一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也是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的一个体现。

2.5坚持适合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原则

在教改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多样化教学只是对教法的一种探索。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适合性原则。只有在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基础适合与相关硬件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特定的学生开展适当的教学,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场地等不可一概而论。第二,有效性原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与个性化体育能力,不能出于课堂氛围的热闹、花样多,而硬性地开展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因此,要以学生体质提升、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导。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5篇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新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体育教学也受到较高的重视,教育开始注重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给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文章就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学方法;必要性;多样化; 高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36-02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

1.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他们的体能。因此,高中生的体育教学要以实用性、易进行、开放性、健康性为原则。然而,由于高中体育教学者一直受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长期以来都采用反复讲解、练习、纠正为主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不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对学习体育课程缺失兴趣,所以,教师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能力培养,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开设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导向,在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后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坚持课外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2.吸收传统教学长处,积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虽然改革是为了把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改正过来,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以前教学中存在的优点,不能全盘否定以前教育者在教学研究方面的结晶。各个高中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积极开发本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体育知识在课堂上教授,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体育特长,并给予其一定的技术指导,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和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活动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样的自主活动方式也有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教学模式单一化的情况,体育教师往往主导着体育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不多,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已是当今时代下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满足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组织性是教师关心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的标准。高中体育教学以训练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规范学生的体能为主。教师往往喜欢在体育课之前进行一些慢跑、体操等准备活动,从而系统地组织学生进入到体育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前活动规定了学生的活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和他们的兴趣特长。这种不断灌输学生教学知识、从不考虑学生想法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要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学到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其目的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自主性,教师的工作则是协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指导,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此,我国开始注重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当今素质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自身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学会充分考虑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并积极地和学生交流,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设计更加适合学生体育学习的科学教学方法。

三、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措施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及学生教学需求不断提升的时代,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方式多样化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

1.实施团队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体育是一种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增强他们体能的活动,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教学活动。当前的体育教学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具体实施体育团队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好处:第一,团队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第二,团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实施竞技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体育竞技意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比赛,因为开展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树立体育竞技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参加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最终达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

3.启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在完成教学规定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进而完成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4.教学与锻炼意志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行意志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精神,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意志体育教学的开展。这样的体育活动既能够完成体育教学中规定的任务,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5.采取自由体育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现如今,自由体育教学法已经在多数中学进行了推广,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所接受。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应该重视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同时也不能强制,让学生自由参与,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的选择,每一种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而如果只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以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以某一种教学方法为主线,其他教学方法为辅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礼承.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中旬),2014,(10).

[2]武卫东.如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4,(11).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6篇

有引导,“导”在哪里?

我国高中升学考试的种类很多,它们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以不同形式引导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其引导对象、引导作用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这一考试的对象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由于我国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高考方案由各省制订,因此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行“3+文综、理综”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综”为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卷,“理综”为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卷,考试科目基本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

综合分析我国各种高考模式,在对基础教育引导作用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都把引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考试科目以不同方式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三是考试试卷分值力求与普通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学分相匹配;四是试卷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强化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五是对体育、艺术类考生单独进行专业考试,引导中学生特长发展;六是允许和鼓励扩大高校招生自,引导中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七是招生考试政策试图引导高中既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又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应当肯定,这些设计、规定、措施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毋庸讳言,社会公众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质疑也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择校热”和“负担重”。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对口单招”,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间选拔新生的招生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电视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部分。考试内容一般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这种考试也是高中升学考试的一种形式,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之中,毕业生待遇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考试存在的意义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可以继续深造的通道,使高中升学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构建“升学立交桥”和“人才培养立交桥”,也有利于引导初中教育后的分流。在考试形式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文化和专业理论教学、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这一考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人数不多以及文化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社会关注程度不高,赞扬和质疑者都寥寥无几。

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这种考试实质是统一高考之外的另一种高考,考试招生对象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试内容为文化课,笔试后招生院校再进行面试,并综合评定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也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种举措。由于考试招生在统一高考前结束,因而能够使一部分升入本科院校无望或者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也由于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因而有利于减轻这部分学生的负担。这种考试对普通高中尤其是非重点普通高中具有很现实的导向作用。这类高中面对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无需为提高升学率而加班加点,让学生重复做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引导难,“难”在哪里?

应当认为,高中升学考试是多样性、多渠道的考试,为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开辟了多条通道。如果把高考理解为高校招生考试,那么,高中升学考试的具体形式都应理解为是高考的一部分,其中国家统一高考只是高考的主体而已。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不令人满意,有高考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有非高考的因素。引导难,究竟难在哪里?

破除传统观念难度大。中国传统观念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鄙视技术”等。在这些传统观念影响下。普通百姓在人才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科学家比工程师强,干部比工人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强等观念,因此,上大学的最初出发点是未来做科学家、当干部,至少也要做一个脑力劳动者。老百姓的普遍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客观需求形成巨大矛盾,即使不可能进入“象牙塔”的人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对进入“象牙塔”的努力,而高考事实上是进入“象牙塔”的“敲门砖”。于是,普通高中就成为高考竞争的前沿阵地。普通百姓在教育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强,职前教育比职后教育强,文化知识教育比德育体育强等观念。因此,上中小学的目标是参加高考,最终上个好大学。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基础教育的竞争状态,而要改变这种观念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破除错误的政绩观念难度大。中国人很重视政绩,特别是地方领导的政绩往往与老百姓的“口碑”以及干部的升迁紧密相连。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般地方领导的座右铭。这种政绩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很重要的指标就是高考升学率。为了这种政绩。一些地方每年把高考升学指标压到中学,学校又压到班级。形成一级压一级的状况,最终使学生的压力增大。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把升入北大、清华,升入“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升入本科高校作为指标压到中学,定到学生人头。在这种政绩观的引导下,即使到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也很难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或者说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因为,无论如何进行高考改革,都不能改变高考的选拔功能,而选拔到高端高校的毕竟是少数人。假如地方领导把高考进入高端学校的人数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并且明目张胆下指标、大张旗鼓做宣传,那么,最终受害者必将是学生。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错误的政绩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相当普遍。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政绩观非一日之功能见效,也非教育部门一家努力能奏效,这需要大家都共同努力。

破除应试教育模式难度大。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传授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审美情趣等。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上述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合格。这也是国家一直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而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中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狭隘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狭隘为高考内容而非规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狭隘为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而非开启学生智慧。一些教师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教学,一些家长误认为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社会公众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太关注“不能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所有这些都说明,破除应试教育模式涉及面广,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下大功夫或许才能见效。

需引导,“导”向何方?

基础教育“择校热”、“负担重”、应试教育等问题的解决,需要高中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正确引导,关键是如何引导?导向何方?《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指出了方向,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

以“分类考试”进行分类引导。“分类考试”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面向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再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考试、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已经不合时宜。目前的统一高考、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类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类引导的作用。但是,由于统一高考“指挥棒”作用强大、其他考试招生比例过小等原因。“分类考试”所起到的分类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今后应当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变集中单一的招生考试模式为若干个供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招考模式,实行“高端自主、中端稳定、低端放开、分类引导”。“高端自主”就是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和权限,允许其把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加权后进行录取,或者直接依据学校考核成绩或联合考试成绩进行录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单一依靠高考引导基础教育的弊端,但必须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中端稳定”就是一般本科院校可以继续沿用现行的高考模式,同时对一些特殊专业可以适当增加面试等环节。这种方式可以保持统一高考总体稳定,合理地发挥统一高考对基础教育主要是基础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低端放开”就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不再依据统一高考,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考试,或实行“注册入学”。这种方式可以使一部分考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形成对基础教育的另一种导向。

以“综合评价”促进全面发展。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综合评价”就是要用多种评价方法来测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升学考试中可采用的“综合评价”包括:一是建立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以此作为高中毕业生升学的基本资格认证。二是以统一高考为主辅之以其他考试。三是参考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部分中学校长、教授推荐等。四是各类高校自主考核、面试等形式的评价。“综合评价”要坚持公平、科学和规范。树立评价的公信力。要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的规范制度,评价内容能反映学生的能力,评价形式能发挥学生的能力,评价程序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综合评价”,真正把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能的学生选。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新形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如何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谋划改革的新突破,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的现代高等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

多样化作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反映在从高等教育体制、管理到大学办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体现为大学体系的层次化、办学模式的特色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多重化。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

1、我国当前社会的多样化,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这些年,我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原来单一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习需求的多样化。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率的提高,高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由于人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以及个性、智力、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因此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需要。

(3)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我国适龄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只有通过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也有较大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1)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过近几年办学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已发展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即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私人办教育、企业办教育、公民合作办学、公立高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

(2)办学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国既有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又有民办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职高专等。

(3)培养目标多向化。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多向化,必然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4)质量标准的多重性。社会需求、学校类型、学科门类、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这些都决定了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为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出多种质量标准,既要有整体性质量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的质量观;既要有学术型人才质量观,又要有应用型人才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引导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

3、努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

(1)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多样化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统一质量评价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切实更新观念,树立与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多重质量观。为此,要对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不同质量标准。高校应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不同的类型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2)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要注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学校类型的调整,应合理配置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院校,注重营造多学科融会的学术环境,加强校际合作办学,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校层次结构的调整,创办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地区结构的调整,既有为全国服务的大学,又有为地区服务的大学,要加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化。

(3)加强监控力度,完善评估体系。国家应建立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和评价,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和教学质量督导体系,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通过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为所有适龄青年提供的一种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念,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1、实现高等教育新跨越的战略机遇。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迎来实现新跨越的新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正以其适度的速度与大众化发展模式。不断向前推进。

(1)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动力基础。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在强劲增长,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这些强大的需求,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注入了新的活力。

(2)国际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态势,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面对知识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世界各国都把目光聚焦到人才、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上,都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教育创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巩固和扩大已经拥有的优势地位,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地位。面对这种形势,科技、教育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如果只是按照常规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那就会继

续扩大已有的差距,就有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危险。

(3)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使命,亟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关键。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迅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一场高等教育的革命在英国发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德国迅速崛起,而洪堡大学的理念,即从原来牛津、剑桥那种以教学为主的一个中心的理念变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理念,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德国的迅速崛起。

2、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谋划。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因此,我们要为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全局,一是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二是正确处理各类高等教育的关系,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

3、促进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更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

(1)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迈进。我国人口总量和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树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伟发展目标,进一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2)充分发掘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做法,深化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兴办二级学院等手段来充分发掘高等教育资源,同时要求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积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多元质量标准,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2300万人,质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战略举措。2007年1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特色发展,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理念。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必将开放其服务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时代、社会、自然、人与教育大系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变化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

2、大学教育变革与适应的驱动,指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培养国际性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理想。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将高教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所长,努力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等教育要适应变化的世界,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学习、借鉴和吸收各国成功的变革经验,以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手段、目标、课程设计等构成高等教育的物质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时,也越来越注重借鉴和吸收别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大学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需要不断得到加强。各种具有国际特征的跨国的国际教育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越来越成为国际间高等教育进行交流、合作的舞台。

4、站在全球化角度,构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科技的同步化、环境的一体化。许多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其对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及构成的挑战,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以促进本国的大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确立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以开放的思想,实现培养观念目标的国际化。必须牢固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确立先进的国际教育观、国际人才观、国际质量观,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立足点,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各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结合,创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攻克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课题,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

(2)扩大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大学不仅应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应当体现国际观点。课程国际化,必须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国际课程的位置,教学计划的编制技术和课程设置方案设计应当采取国际通行惯例。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8篇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趁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首要的问题也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制约,受僵化的质量观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由于发展思路还相当狭窄,长期坚持精英教育质量观,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消费领域,同时又简单地用 “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作指导,用行政手段限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累积了大量的问题。事实证明,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人们有几种担心。一是担心规模扩大会遇到经费困难二是担心规模扩大后会导致大量毕业生失业,造成人才浪费和社会隐患;三是担心规模扩大会导致高校容量紧张,教育设施与条件特别是后勤问题突出,会导致质量下降。应该说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总体上来看,这些担心不是立足发展在思考问题,不是立足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事实证明,通过拓宽发展思路,改变发展观念,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行高等学校后勤保障和服务社会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吸收民间教育投资,改变高校毕业生干部身份和转变就业观念等改革措旌,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的震荡。而且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校准的确立,应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相适应,应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南和原则。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或是重点就应该实现某种转变。也就是说,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了高等教育。不可脱离发展来谈质量,更不可借质量问题来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 、多样化的质量观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形式,它们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社会适应性。例如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在职教育等都是适应社会变革而发展起来的,它们分别满足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就具有必然性。二战以来,多样化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多样性,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学术理论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等等。

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多样化也是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1)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接受高等教育,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实现个性发展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2)办学主体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办学过程之中,举办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3)教育 目标多样化。随着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除注重人才培养外,还会增加产业开发、社区服务、职业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教养水平等目标。(4)培养方式多样化。学生有更多的自和选择权,在课程组合、安排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问,各种培养方式同时并存。大众高等教育的这种多样化特征,要求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更不能因这种多样化而否定大众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其实,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规范化轨道,这些灵活性和多样化都有严格的质量定位。这种质量定位是基于不同教育层次、类型、培养目标与职能来确定的。

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但人们长期以来怀疑职业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怀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把在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同“学位工厂”划等号:认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非正规高等教育”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但是,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来说,各种类型高等教育兴起,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入学门槛降低,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扩展,不能简单地看做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隆。发展多种教育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求学愿望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规模大并不意味着质量低。用过去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评判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应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三、整体性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在当今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以得到了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休系。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的质量,而不只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我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从总体上,而不是从某一方面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去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如此,对一所高等学校来说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即有世界顶尖级的著名大学,又有水平一般的大学,同时也存在着学店性质的“野鸡大学”;即有以科学研究为要旨的研究型大学,又有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学型大学,还有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职业型大学。大学是多样化的,是有层次的。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发挥着不同作用,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体现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统一性,能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迅速作出反映,因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较高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缺乏这种整体性的质量观,主要还是以人才培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作为质量观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内涵。在评判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根据人才培养这一个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了人们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积极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内容。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等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师资、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宿舍等教学和后勤条件的紧张状况,存在着一些诱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这是要引起重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在下降。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应该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要坚持整体的质量观,而不能是单一的质量观。

高中教育多样化第9篇

论文摘要: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性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针对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大多以“高、大、全”作为追求目标,盲目瞄准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千校一面”过分趋同的现状,指出多样化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现实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思路。

一、 本科教育概述

“本科教育”本意是“尚未获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教育”或“尚未取得学位的大学教育”,其原因在于自中世纪大学创办以来,高等教育最早只有一个层次 。但近 代高等教 育移植到 中国时 ,高等教 育已发生分化(先后出现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我国学者把Undergraduate Education意译 为本科 教育 ,大 约 是想说明这 ~级 教育是“原本就有 的”或 “基本 ”的。 本科教育从 属于高等 教育 ,属高 等教 育中 间层次 的教 育。按照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解释 ,本科教育属于“第三级第二阶段(或总第六级教育)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第十七条规定 ,我国本科教育学 习年限为 四至五年 ;第十六条第二款规 定 ,本科学生 的基 本规格和 质量标 准为“掌握 本学科 、专业 必需的基础理 论 、基 本知识 ,掌握本专 业必要 的基本技能 、方法 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 二款 )与本科教育相应的学位是学士。学生完成其学业 ,并经考核合格后,一般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一个大学的基石。它往往是社会 关注的焦点 ,也是 国内外 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从国际范围看,世界各国的本科教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有的甚至是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本科教育受到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英国、德国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 革。世界高等教 育最发达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也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 型大学发展 蓝图》的研究报 告 ,从 美国研究型大学 的特点和面 临的挑战 出发讨论了本科教 育 问题 ,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目前在我国,本科教育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雷同、特色迷失 、盲 目追 求 “大而全 ”,纷 纷 向北大、清 华 一流大学看齐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本科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 。如 果我 国本科教 育继续陷入这 种趋 阃的漩涡 ,随波逐流 ,多数高校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加重高等教 育的不公平现象 ,最 终导致整个 高等教 育迷失方 向。因此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且必须走多样化发 展之路 。

事实上 ,教育多样化早就出现在现代教育中,但至今我们之所 以讨论 这个话题 ,是因为 目前教 育的多样 化不能得 以充分 发展 。社会政 治 、经 济 、科技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 ,教育要求向多样化发展 也越来越迫切 ,本科教育更是如此 。

二 、多样化 :我国本科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需要 本科教育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 等教 育比例的 同时 ,也使教育的对象 、教 育 的目标 、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如马丁 ·特罗教授所认为:“由于高等教 育规模 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 的全 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 。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 ,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 。”他进一步说明 :“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 l5%这 个 区间的时候 ,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注意到 ,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 20世纪 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 学校 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 ,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 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 ,我们要有所准备。”马丁 ·特罗教授指出在从精 英教 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人数的增长也意味着学生的家庭出身 、特性、动机 、志向、兴趣和经历的多样等教育同样的多样陛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具 有不同 的类型和特 点 ,需要高 等教育也具 有不同 的类型和层次,因此产 生了学 校设置的 不同类型和不同定位。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本科教育理应随之发 生一系列变 革 ,形成 不同类型的本科教 育共 同发展 ,来适 应人们 的多样化教育需要 ,呈现 多样化 发展趋势 。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本科生数量与 1998年相比翻了几倍。其中重点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扩招,使一般的地方性教 学型本科院校 的生源质量 明显下降 。在扩招前,许多教学型高校实际上承担了部分研 究型大学 的“精 英教育”的任务,而 扩招后教 学型高校就 不再有“精英学生 ”,“精英教育 ”的任 务落在 了重点大学的肩上,地方 高校、教学型高校 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 。也就是说,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分工将更加明确 ,本科教育结构 类型调整成 为必然。

然而,现实中一些举办本科教育的院校职能不清,分工混乱,相互串岗 ,盲目攀比 ,追求办学 “大而全 、高而尖”,拼 规模 、争升 格 ,纷纷提 出 了大 同小异的发展目标 ,使我国高校本来已经存在的 “干校一面 ”、特色不明显和人 才培 养模式单 一的问题更加 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像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各看各的情况,不要互相攀比,一哄而上。不要工农兵学商,什么都想办。不管怎么说,万事皆备于我’是不行的。不要把多样化社会化看 成是小而全 、大而全 ” 。因此,本科教育只有去除趋同化、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才能帮助高校走出角色错位,浪费资源的误区。

(二)社会需求多元化需要本科教育多样化

一方面 ,高校发展目标严重趋同,纷纷追求 “全省一 流”、“全国一流 ”乃至“世界一流 ”,干校相争于一域 ,盲目攀高 、求大 、尚名 、逐利 、趋同的不良倾向十分普遍 ,致使众多高校在追求着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培养 高层 次、高 质量 的高级专 门人 才和 精英,很少有独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和相应的培养模 式设计 。结果 ,不 同高校培养 出的毕业生难免干人一面 ,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和“通用件”。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很多企业难以聘到一线急需的大量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干人一面 ,使得原来的“就业难”更是“难上加难”。由于人才市场不健全 ,社会上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简单替代的现象,因此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更加模糊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 的设计 。因此面对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严峻任务。

众所 周知,“社会各行 各业所需要 的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而这些人才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培养,必须以相应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依托”。在研究生教 育和 专科层 次 的职 业教育快速 发展 的情 况下本科教育类型如果不多样化,还是一味地沿着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单一方向发展 ,势必会激化本科毕业生就业 的结构性 矛盾 ,违背社会对本 科教育的实 际需求。是关注升层次、新增学位点,还是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是重“学”轻 “术 ”,还是培养适 应社会需要的应用 型人 才?这些 问题 已尖锐 地摆在高等 学校面前。如果再不正视这些问题,而是一味地关注升层 次 、增学位 点 ,那 么 ,我国高等 教育 与社会 经济发展 建设 需求之 间 的不适应性 和矛盾 将进 一步 加剧大学生 的就业 问题将更加严峻 。

因此 ,新一轮高等教育类型结 构调 整势在必行我国本科教育必须以多样化来回应大众化时代社会对 人才要求 的多样性和 多层性 。高校必须面 向国家和地方需要 ,合 理分工 ,做到各种类型和层次 的本科教育之间 明确 分工 、密切 配合 ,共 同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支持 和知识贡献 。

三、我国本科教育多样化的思路

(一 )树立本科教育多样化发展 的观念

教育作 为一个相伴人类社 会而生的 系统 ,自当有五彩缤 纷的生存 与发 展状态 ,能够调和 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其“同一性”,又特别注意其 “差异性 ”,才 能不断地促进教育事业发 展 ,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正确定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厘清办学层次和类型 的边界 ,以不 同的层次 、类别 、形式 、特 色的教育来满足社会 和人们 的不同需要 ,是提高教 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的关键 ,也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中亟待解 决和研究 的课题 。一所大学能做什么 ,能培 养什么样 的人才 ,对人类作 出什么样 的贡献 ,以及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取决于该所 大学拥 有的资源特点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环境 、学术氛 围等方面存在很 大的差别 ,都需要科学、理智地看待 自己所处的地位 ,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分工、分类发展本科教育事业。如教学型本科院校应当集中精力发展实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应当集中资源办“精英教育”。当然,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是学校规模的扩大,还包括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包括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进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增强等 。

(二 )坚持精荚型本科教育和大众型本科教育共同发展

近几年 ,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度、大扩招等大规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较之以前的精英教育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化 ,甚至是质的变化。本科教育首先就遇到了在高等教育中定位的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实际上在高层 已意识到并完成了这种理念的转换 ,将本科教育定位于“高等基础性教育”。同时所 有高校都承 担着大 众化教 育任务 ,似 乎给人 造成一种错 觉:高 等教育 已经大众化 了 ,不再需要 也不要提精英教 育了。

然而 ,事实恰恰相反。大众化的高等教 育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则意味着不 同层次 、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 ,而且各种学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马丁 ·特罗教授指出 :“从精英向大众化、普及转变 ,并不意味着前 一个阶段的形式 和模式 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 ,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同时,“当代高等教育正向两端延伸:上一端(即学术性大学)循着学术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趋向现代化、整体化、国际化;下一端(即非学术性大学)则根据实用原则,朝着‘庶民高等教育’方向发展,趋于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 ”。理论上 ,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型 、学术型人才,理 论基础 比较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型 、职业 型技术人才,只求理论够用,着重于学好职业知识技能,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从 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 不承担大众化教 育任务,虽然 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但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 的 。因此 ,在我国,本科教育一方面要 适应高等 教 育大众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还要 保持对人才培养 的精英意识,也就是要坚持大众化阶段的精英型本科教育与大众型本科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三 )引入高等教育竞争机制

冯向东教授认为:“对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规范化和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助于减少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让更多的学校把办学实践纳入一种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但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决定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竞争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裁判员”角色和高等学校的“运动员”角色 ,才能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 ,使其真正地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引入竞争机制之前,政府首先要废除对非学术型高等学校的歧视性政策,创造有利于各种类型和层次高校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应当对学术型与非学术型高校、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一视同仁,即只要高等学校在其所属类型和层次上办出了特 色和水平 ,就 应该提供 大体平等 的资源配 置和奖励政 策等 。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绝不是要求所有大学都变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不同类型、不同层 次的大学协调发展,并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才能形成多样化 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因此本科教育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各自的战略发展重点和特色,跳出“高、大、全”的误区,服务和贡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应是我国本科教育新 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 。

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所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 一个 区域 ,等于 一条鱼在水 缸里 ,拿 出来就会干死 。一所 大学必须清楚 自己在 国家 、地 区和 不同阶段中的发展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有何区别等 ,这些都考虑在内 ,才会定位清楚。不能都是研究型大 学 ,要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O2.

[2]教育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词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4.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7][美]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5]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80.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 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 [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7.

[8]金世柏.对 9O年代高教研究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1,(1).

[9]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 育 [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