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的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6 17:36:19

高中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1篇

关键词:语文;高中语文;重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76-01

高中语文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且它在逐渐成为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重视的深入,语文也越来越成为最具潜力的学科。因为语文包括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它还包括了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它已经成为了高中最重要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很多学生迷惑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教学和应试考试的影响,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在考试过程中的成绩,为自己进入一所较高的学府提供一块敲门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学习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语文对一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语文的认识,这里详细介绍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成绩,更对学生未来的求学和就业有重要的影响。从小的方面讲,语文学习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在高考中的综合成绩,如果成绩好就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语文水平差,那么就相当于已经跟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偏科的学生非常多,一些喜欢数理化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喜欢学习语文,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思维定式的缘故,导致他们对语文以及政治等学科失去信心。因为数理化等知识是非常有逻辑的,而且各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是不需要记忆的,而是需要理解的。例如,无论多么复杂的公式,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他们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公式在短时间内推导出来。所以,他们更喜欢的是挑战一些难题,通过自己灵活运用的公式和推到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而对于语文而言,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去记忆的,一些诗歌等,更是让他们头疼。所以让他们以这种学习逻辑,突然间转换到学习语文的逻辑中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其实,他们大可以把学习语文堪称是一种放松,把学习模式的转换看作放松的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他的交流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语文不仅锻炼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还锻炼了一个人的口才,这也是背诵的最直接效果。一个人的背诵和朗读水平直接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口才,口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高中语文学习水平,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1-4]

二、高中语文学习技巧

高中语文学习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学习逻辑,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只需要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就比较困难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连贯上,但是到了语文学习中,这一套却不管用了。所以针对他们,学习思维逻辑形式的转变是最适合的。他们完全可以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放松,因为学习数理化是非常累的,所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思维模式的改变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的改变和自我的放松。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不一定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是认真学习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例如有些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以能够攻克难题作为快乐的源泉,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去推导一个理论,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到了语文这里,他们却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强势,到了这里却什么都不是,而且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模式完全不适合语文学习,所以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硬着头皮去接受语文。但是他们认为语文是一种必须要背诵的,而教材中除了需要背诵的部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基本上是不看的,因为他们觉得背诵部分内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明确规定背诵的部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实,他们可以把学习语文看作是数理化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要做到学习思维模式的迅速改变。语文学习是需要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是重点的内容,也应该对其充满重视,因为这部分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能力锻炼的方式,因为不需要背诵的内容,往往未必就是一些不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包含了人生哲理,也可能包含了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够产生歧视的印象。而对于那些需要背诵的内容,也不能认为学习这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要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需要背诵的呢?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教材规定需要背诵的内容,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锻炼口才,要么是对学生的人生有重要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背诵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充满憧憬,认真去完成这部分工作。[5,6]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28,(Z1).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03).

[4]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08).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2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3篇

一、顺应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和习惯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强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的。而自我控制能力更关乎着学习意志和习惯,但学习意志和习惯又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性越强,其学习意志就越强。在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自我做出决定的能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情愿程度和自信心的差异各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只有学生具备了如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才能充分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制订并在必要时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对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自我调控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矫正学习结果的能力。上课是否专心,写作业能否静下心来,遇到问题时是否总依赖老师、同学、家长给自己解答,碰到困难时是否总想放弃,成绩退步了是否承受不了打击等等,都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

作为教师,需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创设条件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会不会制定学习计划,有没有在上课之前后进行预习和复习,是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找老师、同学弄清楚,甚至是否在上课之前检查一下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等这一类小问题,也能显示出一个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同样也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地帮助学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紧紧抓住“主动”这个关键词。因为“主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实现。要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首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享受着自主学习后带来的成功喜悦。例如,笔者上《荷塘月色》时,首先紧扣课题问:“《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是写什么内容的?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成的?我现在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看你们能读懂些什么?”紧接着是学生的回答,一学生说:“这课文是写了作者在心绪不宁静时到荷塘上去赏月看荷的情形。”另一学生抢着回答:“作者是按不宁静一求宁静一得宁静一失宁静的顺序写成的。”看着听着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容满面,说:“你们都很用功,我还没有讲解课文,你们已经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了,能告诉我是怎样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习得来的。笔者立即表扬了大家能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并指出:想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看看自己哪些内容能自己读懂,哪些问题找不到答案,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老师上课时再提出来,共同分析解决。这样,同学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实践。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践。例如:略读课文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而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实践。笔者总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交流自读体会。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达到升华,这样学生为能自主掌握知识点而感到高兴。

三、内外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主探究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老师的检查督促工作不可忽略。只有教师的坚持检查督促,才能使学生坚持做好课前预习,形成习惯)对认真做好预习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有的学生在预习本上按“预习”的要求写上自己读过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三味书屋》等,有关鲁迅先生名字、笔名的情况、生平简介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自己认为不懂的句子也写下来,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可见,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认真。笔者每次检查都注意及时地给予表扬。因为学生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都会努力地去做好预习,通过主动地预习,也就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堂学习,主动探究

课堂上,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体验、探究、对话式的自主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求知、启智、建德、发展创新和形成个性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去学习这篇课文,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问题:(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这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从阅读中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答案,交流自读体会。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于是阅读的兴趣极高,阅读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己探求的积极性更高了。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主动反思,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3.课外延伸,自主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向课外延伸。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恒久保持探究欲望,从而逐步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分析理解完课文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延伸课外,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督促作用,让学生自主发展。这样,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4篇

【关键词】培养 语文 良好 学习 习惯

一、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做好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却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甚至认为预习不是作业可以不做或敷衍对待,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中的误区。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其次,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即便有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有差错,教师再一讲解就容易理解或纠正原先理解与把握上的欠缺所在了,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了。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二、查字典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语文教学中冷僻字、词的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重使用字、词典,把它当作一种摆设,因而字典难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其作用。

三、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有机并高度紧凑地结合。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认真领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并做好笔记;又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种演示。如此,对理解课文关键性语句以及重点内容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四、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多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得以提高、升华,学以才能致用。然而学生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他们不能或者不能自如地将学思结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的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因而鲜有真知灼见。

五、勇于提问、敢于发言议论的习惯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有时觉得想问问题但又不知道问什么……。听了学生的话我颇为吃惊。我们都知道,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众所周知,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读、背文章的习惯

朗读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古代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诵读分默读、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精彩的语段,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潜移默化,这些东西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了。

七、良好的复习习惯

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是必要的。在复习中,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是对已学知识的最好复习。教学中必须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讲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前热身、课堂练习、课后阶段复习,以使学生系统而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八、课外阅读、摘录的习惯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5篇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学生就要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了解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知道的历史,因而拓宽了眼界。

3.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

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四、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2.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五、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延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0):31-31.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学生就要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了解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知道的历史,因而拓宽了眼界。

3.减轻教师的负担。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

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四、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2.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应用意义;应用方法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手段。它的应运而生,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选择。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对其进行正确应用,才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发挥出价值。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探究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地思考,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比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利用互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但不能将自己的个人观点过于明显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更多地接受学生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及时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促进探究活动效率的提高。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让高中学生的学习灵感得到激发,能给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教学想法。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利用,让探究性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应用者。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第9篇

一、学习比较学习法的意义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或无意识地广泛采用比较学习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而且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掌握。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而知新

比较学习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从哲学上来讲,它以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前提,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分析,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例如,在范文解读课和语文写作课上,通过展示和比较一类、二类、三类等文章,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自己清楚地了解所处的水平。然后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悉心指导,再予以及时修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比较学习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语文课程基础理论,还能教会他们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对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其学习素养。比较学习法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将平时所学的知识收集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再把这些知识信息拿出来进行运用,这样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而“比较学习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有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在对旧知识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与新知识进行结合,比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和认知结构。“比较学习法”不仅适用于语文的学习,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因此,它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实上,在以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比较学习法或多或少的渗透,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普及将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极其关键。比较学习法的应用将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充分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特色有一深刻的了解,开拓作文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然而,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尚在萌芽状态,同时一些相关的参考理论与研究成果也未引起普遍关注,该项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比较学习法对于培养学习素养和提升技能方面的实用性无可替代。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比较学习法的本质在于区分事物的异同点,这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比较学习法既是一个培养高中生语文鉴赏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语文课程学习过程的发展趋势。这一方法的涉及面很广,从对字词、段落的分析到文章主旨、特色的研究分析,从对相似文体的分析到同一版文章的分析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狭义的理解,立足于广义的、比较的角度总结事物本质、归纳文章主旨等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

在高中学习集体中,个体知识框架各具特色,个人考虑问题角度各有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分析事物的途径千差万别。基于此,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一些教师非常容易走进误区,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但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绊脚石,还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真正教会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矛盾。

二、比较学习法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总结如下:

1.比较语言文字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比较字、词、句子最为常见,通过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更能促进他们对文章文学造诣的理解。这点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尤为明显且极为常见。例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运用得极为精妙,值得推敲,若尝试用其他字来代替,相较之下就会失去神韵,显得如同嚼蜡索然无味。通过比较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时对精妙字词的运用。

2.比较人物形象

通常文学作品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有很多方法,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动景、静景)等为主,有实写、虚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之分。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通过抓住上述描法对不同作家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可使各自特点更为突出。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和鲁迅的《祝福》,水生嫂和祥林嫂的生活背景同样在农村,都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影响而具有勤劳、善良等典型贤妻良母的可贵品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别,又造就了他们彼此不同的性格。

3.比较学习作品的主旨

以孟郊的《游子吟》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平淡但真实的文字表达出父亲对他的爱;而在同样体现亲情的《游子吟》当中,虽然没有深刻刻画母亲的形象,但末句“临行密密缝”却淋漓尽致的把母爱表达了出来。虽然这两篇文章写作方法各异,但相较之下,所流露出真切亲情的感染力却是相同的。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得到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教育与提升。

4.比较作品的艺术风格

通常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作品的艺术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分,古词大致有婉约派、豪放派之别。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现实生活,而李白的《梦留天姥吟留别》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地,柳永的《雨霖铃》选景、意境凄凉,感情相恋离别、缠绵抑郁,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历史古迹描写中流露出豪迈的感情,迥然相异的两种风格相较之下留给学生更为鲜明的感觉,通过这些对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