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3 15:55:48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教育改革

未来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而是为社会培养拥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内涵式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文史哲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行为和修养,以及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最终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然而,现今社会人文素养整体缺失,主流价值观迷失;高职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大量删减文史哲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养教育一直被边缘化;学生沉迷于网络低俗文化,对传统文化淡漠,对人文素养漠视。这些问题是社会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课程上,这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很多高职高专在课程设置上整体向专业课倾斜,造成了很多人文学科被大幅度压缩,甚至取缔。在很多人看来,学文学不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不能促进技术的革新,更不能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开设和文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个别文学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去选择这门课,至于这门课的价值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被忽略。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评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以文学知识为例,学生是否热爱文学,是否有足够的文学名著阅读量,是否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是否达到要求,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人在这方面引导学生。

高职教育仅仅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表现,而且这种关注是狭隘的和片面的。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意义的探究和对人自身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尤其是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满足。教育如果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一门技能,无异于培养“机器人”。在高职学院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个人修养、社交能力、价值信仰等方面出现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深思。例如,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求职写求职信时,语言表达不清,词汇贫乏,错别字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人文素养教育对每一个人而言,虽不能像技能教育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它却关系着工作之外的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理想,关乎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对人的自身的思考,关乎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具有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有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修养、心理素质。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内涵式教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在课程教学的建设上,还应该加强内涵式教育。在现代社会,劳动者只有劳动技能是不够的,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仅仅只是基础的劳动者,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前进的重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完美对接,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建设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的条件

拥有一支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拥有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职院校的教师更需要有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师的精神状态、看问题的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要学会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融合人文素养的内容于教学过程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正确观念,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使他们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和迎接职业的挑战。当然,在专业技术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融入人文学科的内容,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例如,给机械设计的学生可以讲一些美学的知识,使他们在专业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设计出更加美观和实用的工业产品。而对计算机设计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一些古典文化的案例和计算机技术巧妙结合,实现精妙跨界,从而使传统文化与计算机设计巧妙结合。

(三)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打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学会理解和思考;阅读能促进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阅读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再狭隘。中国的经典名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体现了文字的精妙,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为社团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养成。以写作为例,学院可以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作,可以设立写作社团,举行征稿活动,三行诗竞赛,等等。学院应该进行有效引导,通过新颖的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传播。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传播了美,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多方面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高职教育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

[2]李烜.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3]赵磊.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2篇

关键词:民间剪纸 审美 内涵 感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35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作品。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引导小学生对多种艺术作品进行学习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动性和艺术实践水平,从而使他们获得与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审美经验,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构建积极向上的审美品格。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学习的诸类艺术作品中,美术作品对小学生审美经验的构建占据着突出位置,下面仅就美术作品中的“民间剪纸”部分,谈谈其对小学生审美经验构建的拓展功能。

在构建小学生审美经验的途径中,有两个基本坐标是不能被忽视的,这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做出反应的感知能力。民间剪纸涉及民俗活动事项、传统生活方式、本原文化观念、工艺创造智慧等多层面、多领域的人文内涵。它既可以通过独特的工艺表现形式愉悦审美主体的视觉感官,又可以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审美主体的心灵感知,从悦目到赏心,持续不断地挖掘审美个体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审美志趣,进而不断充盈审美主体的知识世界,并不断获得丰富的文化涵养。可以说,在两个基础的坐标轴上,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其它美术作品品类所无法替代的位置和功能。

就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而言,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美术样式,相对于其它美术品种,民间剪纸经千年历史已发展成为最普及、最能体现人民性的美术品种。在看似轻薄的一片片剪纸上,包含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人文世界,对小学生审美经验的构建,具备着多元化的拓展资源。在学习剪纸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民间剪纸样式的学习,可以了解剪纸艺术独特的功能美。比如,美化生活环境的剪纸样式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等;装饰民俗事项活动的剪纸样式有喜花、礼花、供花、扎祭等。在学习中,学生们会清楚地认识到,在传统剪纸艺术中,视觉上的“美”与功能上的“好”是从来不分家的。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认为,好用的东西才具有悦目的美感。象窗花、灯笼花、烟格子的样式要求有良好的透光、透气性能,这样才有利于生活环境的使用。礼花也是如此,其样式取决于具体的礼俗活动,有贴、摆、挂等不同的样式要求。在好用的前提下追求造物的美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劳动人民普遍具有的朴素的审美创造心态,使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了独特的功能美。学生通过对民间剪纸题材的学习,可以了解传统的社会知识。比如,民间剪纸有人物题材、生活题材、戏曲故事题材、神话传说题材、吉祥寓意题材等。在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对传统社会知识的了解,可以间接地领悟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审美品格。历史上,劳动人民对那些曾经为社会进步作出过贡献的人和事,进行着历久而弥新的赞美和颂扬。象人物题材中的“岳母刺字”,生活题材中的“二十四孝”,戏曲故事题材中的“西厢记”,神话传说题材中的“八仙过海”、吉祥寓意题材中的“瓜瓞绵绵”等,无不折射出劳动人民向好、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在不够完美的现实社会中,世世代代倡导着生命意志的正能量,激励着华夏儿女创造出辉煌的历史篇章。学生通过对民间剪纸纹样造型的学习,可以了解“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图式艺术中的直接呈现。比如,在“连(莲)生贵子”、“事事(柿)如意”、“五福(蝠)捧寿”、“夫荣(芙蓉)妻贵”、“满贵富贵(牡丹)”、“室(石)上大吉(鸡)”等最常见的剪纸纹样造型上,劳动人民运用谐音取意的手法,借生灵万物将人的美好祈愿象征赋形,创造出一个显隐昭彰、妙趣横生的吉祥图式世界。在这个图式世界里,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本智慧,它消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概念界限,为主体认识客体打开了全息式的通道,在物我之别的表象中探寻物我交融的无限可能性。同时,在趣味无穷的纹样图式中,逐渐培养学生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情感认同,让古老的人文智慧在一代代华夏儿女手中发扬光大。简言之,民间剪纸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艺术的王国里闪烁着民族文化个性的光华。

就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做出反应的感知能力而言,小学生对艺术作品做出主动反应的起点是兴趣。民间剪纸在制作过程中,其所使用的剪、刻、撕、烧烫等工艺手法和拼色、套色、填色、衬色、点彩等表现技巧,带有很显著的游戏特征,“玩”的学习方式容易激发小学生参于学习的兴致。同时,民间剪纸的图像造型受主观直觉肯定,不以再现客观事物为目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只是作者产生联想的诱发体,这样的表现造型理念符合小学生心理知觉能力水平,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从而引发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不被单一美术技法所限制,也不被再现客观事物所约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或好奇心,选择工艺手法或表现技巧进行剪纸学习实践,使兴趣或好奇心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转化成审美体验,并从中获得感知艺术作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拘泥于画法、画理,不囿困于视觉科学樊篱,带有突破常规、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种培养感知能力的过程,也是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的过程,对人才成长大有益处。

总之,在传统社会中,民间剪纸让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焕发出奇异美妙的光彩。今天,这种光彩不仅让审美主体感知到审美客体的艺术之美,还认知到审美客体的艺术文化之美。因此,其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具有良好的拓展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它让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不只集中在眼前的审美客体上,还使经验主体在审美游历中心理更加活跃、感情更加丰富、意识更加清晰。这都有益于小学生各种潜能的发现和发展,从而促进其自身知觉能力、洞悉能力与审美能力和谐提升。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探索既是一种对人才素质培养的创新实践,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3篇

关键词:民俗;民间;地域;乡土;乡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44-04

Abstract: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gnition of rural sport, this paper extract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ral sports an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sports and folk customs, folk, ethnics, and traditional sports.Logical classifications are made on rural spor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ports and reveals the attributes of rural sport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rural sports.

Key words: folk custom; folk; regional; rural; rural sports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乡土体育课程大家越来越耳熟能详,而“乡土体育”究竟是什么,大家却很难说清楚。只有弄明白什么是“乡土体育”,什么是“乡土体育课程资源”,才能够更进一步地挖掘、开发和利用乡土体育,才能更最大化地传承乡土体育文化这个独特的文化种类。因此,有必要对乡土体育的概念及其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的比较、分类方法、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

1乡土体育的概念认知

1.1乡土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乡”字的解释有4种:城市以外的区域,多指农村:~间。~村。世代所居住的地方或原籍:家~。离~。老~。回~。处所,地方:水~(多水的地方)。鱼米之~。政府组织的基层单位,属县、市或区领导。对“土”字的解释有9种:其中故乡,本地的:~籍。~话。乡~。年老思~。~生~长。以及民间生产的,出自民间的:~产。~布。~专家。这两种解释比较适合“乡土”一词的释义。近代学者王伯昂认为“乡土是属于吾人所居住之本乡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环境[1]。”朱典馨认为“本土本乡,乃是指学校所在地区,针对学生的家乡而言[2]。”吴明清教授就曾这样概括“乡土”的定义:“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3]。”吴教授关于“乡土”定义的解释,从目前可查的文献来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本质上说乡土是对应于城市或发达地域的一种表述,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乡土已逐渐演化成为城镇和城市。因此,乡土在某种意义上早已变成了一种带有精神寄托的社会文化。

1.2乡土体育的概念

综合思考乡土的代表性定义,结合体育广义概念的内涵,将乡土体育这个复合词定义为:儿时的故乡或长时间居住地域内的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总称。这个复合词中的“乡土”既包括儿时的故乡,同时又包括后来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居住的地域、社区或城市……。这就决定了乡土体育严格意义上说既包括浓郁乡土特色的体育,也还应涵盖现代社会中某个地域或地区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现代体育。当然,乡土体育内涵更多描述的是非现代体育成分,但并不排斥现代体育部分。从乡土体育定义的内涵来看,乡土体育具有地域性、活动性、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情感性等乡土特征,这里的地域、民俗、民间、情感等是有别于其他体育的原味特性。

1.3乡土体育与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

民俗体育是民间、民族体育的主要构成要素,与百姓民生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节庆日、家乡民俗、宗教、祭祀等生活中,是民生生活传承的民俗活动文化形态,具有非个体性、延续性和规模性等特性。民间、民俗体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也不是相互代替。两者隶属上下级关系,不能简单地并列。“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重叠交叉更多[4]。”乡土体育则更多地来源于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从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的隶属关系来看,乡土体育多半来源于民间体育,也有一定比例的乡土体育独立于其他几种形式的体育分类。乡土体育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相互交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几种分类的体育总的关系是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有彼此隶属关系、并列关系,又有独立和不交集的关系。真正把这几个概念排个清晰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和实际来看很难做到。

2乡土体育的分类认知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乡土体育的类别进行逻辑分类,可以对乡土体育的丰富文化内涵有透彻的认识,分类的视角不同其内容也呈现出异样的类别归属,当然,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具体的分类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互交集等现象。

2.1从乡土体育外延的角度分类

2.1.1民俗体育类

中国幅员辽阔,民俗活动多彩多姿,在各种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祭祀活动等民俗活动中体育元素与传统体育项目拥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乡土体育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民俗体育中的乡土体育活动逐渐占据了各类民俗外在表现的主导地位。

2.1.2民间体育类

通俗地说民间体育是指来自于老百姓生活、劳动的实践中间,更多地来自偏远、闭塞的山区等落后地域,民间体育是乡土体育的根,乡土体育是民间体育魂。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资源的重要土壤。民间体育项目来源于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动作有劳动和生活的印记,难度一般不高,趣味性浓厚,老百姓乐于参与其中,它具有极丰富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近年来,民间体育活动频繁,民间体育分类中的竞技健身类、嬉戏娱乐类和节庆习俗类中均含有丰富的乡土体育。

2.1.3民族体育类

民族体育简言之是指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通过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极具民俗和乡土特质的特殊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主要有强身、健身、娱乐等表现形式。从其特点和表现形式来看,民族体育极具乡土体育的特质,与乡土体育存在着隶属、并列、交集的多种关系,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是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1.4传统体育类

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具有各民族独有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的根基同样是乡土体育,只是民族体育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已逐步脱离了乡土体育的原本含义,其体育文化的色彩更加浓重,但仍有部分特色不太鲜明的民族体育与乡土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娱乐活动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很难与乡土体育割舍。因此,从乡土体育宏观分类的角度,仍然将其作为分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从乡土体育项目属性角度分类

2.2.1民俗游戏类

民俗游戏是老百姓在余暇时间内玩耍、消遣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娱乐事项,是构成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类别上看,主要包括智能、体能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游戏等。

智能游戏主要是以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的智能为目的的民俗游戏活动,表现为规模不大,适合在人数数量较小的集会人群中开展,玩耍操作简便、灵活,且趣味性浓厚,以口头语言表达和表述为主,以游戏者在玩耍的过程中共同裁定游戏的成败,共同对失败者进行“惩罚”,从中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和愉悦心灵。

体能游戏以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的综合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通常在室外开阔地带进行,以身体行为为主要特征,有一定的危险性,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强烈身体反应,深受参与者的喜爱。

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兼备两者的优势,参与者乐此不疲,口头和身体语言同时或依次进行,具有身体练习和智力练习的双重属性,这也是该类游戏在现代体育当中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所在。

2.2.2民俗竞技类

民俗竞技是以各种激烈的民俗活动为主要竞赛内容,以争夺胜负结果为目的的乡土游戏活动,主要特点是伴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从表现形式看,包括身体素质型、技巧技艺型。

身体素质型是以比拼身体素质为主的竞赛类游戏活动习俗,有个人竞技和集体竞技两大类。

技巧技艺型是以娴熟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决高低为最终结果的游戏活动。

2.2.3非遗类

非遗类是指各地、各级别、各类别的立项项目中内含音乐和舞蹈的成分,而这些项目某种角度看其同样具备乡土体育的特性。因此,在划分时将其单独归为一类,丰富和弥补了乡土体育的内涵,同样是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于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3从乡土体育存在的形式角度分类

乡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的交错关系,造就了乡土体育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大致有庙会活动、节俗活动及民间艺术活动等。

2.3.1庙会活动类

各地庙会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举行的以寺庙为物质依托,以某一圣神祭祀对象为载体的精神崇拜活动。如滁州正月初九琅琊山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既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祭日,同时也是碧霞仙姑的生日。千百年来,滁州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一直以琅琊山内的道教庙观和佛教寺院作为精神祭坛,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期间的表演多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鼓等乡土体育活动。

2.3.2节俗活动类

节俗是指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约定俗成的每年一度、有特定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如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晒龙袍、重阳登高、端午龙舟等等,在这些节俗期间均要举办一些以体育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表演,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特有或共有的乡土体育文化底蕴。

2.3.3民间艺术活动类

我国地域辽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尤其以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艺术最具乡土体育特征,诸如龙舞、狮舞、麒麟舞、竹马舞、打春牛、打铁舞、荷花灯、灯、旱船舞、高跷舞、秧歌舞等,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乡土体育的丰富文化特色。

3乡土体育的特征认知

3.1乡土性

[JP2]从乡土体育的定义看,其首要特征即是乡土性。这一类体育多数是原汁原味的,来自城市或城镇以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非正式的体育游戏或竞赛项目。乡土性表达更多的是来自乡野、群众自发组织和开展、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的、别有韵味的原生态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内容,其特点是原汁、原味、原色,很多项目难以改造和创新,有的项目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的依托于社会环境,在其他地域传承和推广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乡土体育显著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鲜明特性。

3.2地域性

每一类文化均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这就是地域性。乡土体育也是如此,各地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地域、习惯、传统、习俗等各不相同,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孕育出来的活动方式自然也不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劳动与创造过程中,人民的活动烙下了明显的地域痕迹。地域性体现在活动的项目、内容、形式、规范、变换方式等,这一类项目在特定的地域和人们心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价值体现在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内,人们根据生活、劳动、休闲的需要开展的浓厚地域特色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地域即使有类似的活动,其形式、内容、内涵也不尽相同。

3.3娱乐性

人类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生产、生活、娱乐这三大主题,娱乐是从生产和生活中逐步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乡土体育从出现的一开始就具备了娱乐性的特质。乡土体育的娱乐性是其另一特质,人们通过乡土体育活动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辛苦的劳动之余给自己和别人,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无穷的乐趣,一方面可以缓解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

3.4文化性

伴随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出现,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劳动的加工和再创造,人类社会创造和构建丰富的文化体系,体育文化就是自始至终陪伴人类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是乡土体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哪一类乡土体育项目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3.5传承性

传承的前提和条件是事物的吸引力,而乡土体育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极具魅力的文化大餐,每逢节俗、庙会等重大的祭祀与庆典活动,乡土体育都如影随形。乡土体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项目经过发展,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大量吸收现代元素,变得更加适合表演,也更具观赏性。乡土体育及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的一种认可和接受,是对其特有文化价值的判定与肯定,在继承的基础上,人们经过挖掘、收集、整理、恢复、改造、创新等环节的不懈努力,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改造,使得传统的乡土体育和乡土体育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4小结

4.1乡土体育可以定义为:儿时的故乡或长时间居住地域内的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总称。某种意义上说乡土体育同样涵盖现代体育的成分,只是它更多地体现的是非现代体育部分。同时也决定了乡土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情感性等特征。

4.2乡土体育与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相互交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4.3从乡土体育外延、项目属性、存在的形式等不同的视角出发乡土体育的分类相对应有不同的内涵种类,在实际分类时出现了部分交集的现象。其特性主要包括乡土性、地域性、娱乐性、文化性及传承性等。对乡土体育的概念、分类和特性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乡土体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8.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4篇

关键词:劳模档案;特征性

高校劳模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广大高校教师以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高校劳模档案是劳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承、保存与利用价值的文字性材料、图片、视频等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真实历史纪录。和其他类档案材料一样,高校劳模档案也具有原始性、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等一般性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独有特征。

一、特定性

高校劳模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其档案也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从1950年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到现在,65年的时间,全国、省、市、县各级政府评选表彰了一大批各级劳模,他们是各行业的精英人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劳模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荣誉称号,更是劳模所在行业的光荣。高校劳模群体以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能,在取得出色业绩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进了社会发展,引领着社会新风尚。多次提出“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劳模档案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劳模的工作情况和学习状态,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因此,重视对高校劳模档案的征集、整理与编纂,合理有效保护和管理劳模档案,对于将劳模精神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承性

劳模的榜样示范作用随着时展而不断丰富, 一代代劳动者在劳模榜样力量的感召下,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不断前行。正如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劳动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劳模的奋斗轨迹,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它彰显着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伟大使命、优秀品德和时代风貌,引领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劳模档案也是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三、时代性

伟大的劳模精神是时展的标杆,它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它随着时代的改变诠释并赋予劳模精神以新的内涵,每一个时期的高校劳模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劳动价值取向愈发凸显,高校劳模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劳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要及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意体现劳模档案不同时期的时代性特征。

四、文化性

劳模精神是一种文化,它所特有的品牌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位高校劳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自己创新劳动的价值,更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

劳模文化实质上是劳模精神的一种延伸,具有内在的文化育人功能。完备的高校劳模档案能准确地反映出这种文化性的特征,通过征集劳模档案、举办劳模事迹展览等各种渠道和媒介,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各界各个层面的利用需求,向社会传递新时期劳模精神的正能量。

五、实物性

实物档案是稀有史料,具有不可再生性,恰恰是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劳模档案的珍贵。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跨度让高校劳模的先进事迹已被人们逐渐淡忘,关于劳模工作学习的文字记录、图片视频、表彰文件证书、奖状奖章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果不注重征集保存,也会逐渐散落殆尽。因此重视高校劳模档案的征集与整理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要建立完备的劳模档案管理系统,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做好劳模档案征集中的原始记录,全面了解记录档案材料的信息情况,对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档案要妥善保管,并采用摄录、复印等现代化手段拍摄复制,按要求形成数字化材料整理归档,确保劳模档案的齐全完整。

综上所述,高校劳模档案所特有特定性、传承性、时代性、文化性和实物性特征,对于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对高校劳模档案的征集与编纂,利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有效地加以保护,充分发挥档案的教育大众和服务大众功能,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学习、争当劳模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5篇

关键词:珍珠球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98-01

珍珠球来源于满族采珍珠这种生产劳动。作为一个游戏项目,满族人民常在闲暇之余用它进行嬉戏玩耍。伴随满族人内迁,珍珠球也被带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建国后,珍珠球仍停留在游戏阶段,经过挖掘与整理,并参考篮球和手球的相关规则,发展成了集竞技、游戏和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珍珠球作为满族人民在特定自然环境中,基于生产劳动而形成地寓欢庆丰收和传授技能为一体的一种体育游戏,具有鲜明民族特质和丰富文化内涵。认真分析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项满族传统体育,还可积极推动珍珠球运动持续发展。

1 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丰富

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是实际存在并可直接感知的事物,具体表现为运动场地、珍珠球、球拍、球网、服装等文化内容。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珍珠球运动的直接方式,人类可通过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研究珍珠球运动更丰富的深层文化内涵。

珍珠球来源于满族采珍珠这种生产劳动。渔猎时代是儿童青少年学习采珍珠这种生产技能的辅助方式。没有单独场地,直接在采珍珠时的河水中进行,珍珠球则是取自动物膀胱。农耕时代,为欢庆劳动所得,满族人民模仿采珍珠劳动进行游戏。此时,场地由水中移到陆地,珍珠球也被充注了农耕时代的农作物果实。进入工业时代,为发展和弘扬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珍珠球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展示和推广。这时要求场地须是能对参与者起到保护作用的平整长方形坚实地面,珍珠球演变成了内有球胆外有皮革或橡胶的工业制品,蛤蚌壳球拍被树脂材料取代,抄网的木支架和棉线也被金属和尼龙代替,运动服装由生活化变为节庆与比赛化。此外,正规比赛中的计时钟和秒表等更具时代烙印。从珍珠球的物质文化看,珍珠球运动在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发生变化时也在逐渐寻求改变。渔猎时代的动物膀胱、农耕时代的作物果实、工业时代的新产品新技术,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既丰富又紧贴时代、充分利用时代文明成果,既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又符合时代文化涵义。

2 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完善

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为保证这项运动顺利开展而逐步衍生出来的产物。其表现形式为珍珠球运动中水区、蚌区、船区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珍珠球运动的社会存在形态。

珍珠球运动的行为准则是在长期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早期珍珠球运动在河水中进行,仅要求能相互配合采到珍珠即可。移到陆地上后,就要求水区人员用手进行传球、运球;蚌区人员通过球拍来展示防守和进攻;船区抄网手通过手中球网为本次进攻画句号。随时间推移,这些能与不能的动作与行为逐渐得到认可,珍珠球运动的制度文化便应运而生。制度文化一旦出现就会成为后来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它来保障参与双方拥有同等权利并通过它来净化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违反行为。

社会存在形态体现为组织形式和组织方法。早期,珍珠球运动主要功能是劳动之余的消遣娱乐和传授技能,功能较为单一。伴随社会变迁,技能传授功能随生活环境变化逐渐消失,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竞技比赛形式,存在于民族传统运动会、存在于满族聚集区广场、也存在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的业余训练和比赛中,以标准化和制度化形式推动这项运动向正规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存在于满族地区重大节日庆祝仪式上、存在于各地满族风俗旅游村中,以欢庆形式展现满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形式,存在于满族地区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也存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以较为随意的方式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珍珠球的不同社会存在方式是其客观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从不同角度折射这项运动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

3 珍珠球运动的精神文化可贵

珍珠球运动的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内涵体系中最核心部分,它的作用不局限于运动场上,还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真切涵义、个人成就与集体荣誉的辩证统一等等。在运动场上具体体现为进攻和防守中追求个人贡献与团队合作有机结合、公平竞争和奋力拼搏融为一体;运动场下体现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健康价值观念和严格道德约束。它使珍珠球运动参与者会在运动中直接感受这种精神文化,也会使场下观众在观看参与者的规范行为中接受精神文化教育。

珍珠球运动中,参与双方在速度、力量、耐力、技战术甚或心理与智能等方面都始终存在对抗和竞争。运动中,你进攻中有交叉步突破,他就有防守侧滑步跟随、你有投篮他就会有封盖、你有抄网的活动篮筐他也有挡板的移动长城。同时,在竞争状态下,观察对手技术运用习惯和战术配合特点,快速进行分析判断并积极采取对策,以求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战术和心理、智力竞争也会无处不在。作为集体项目,珍珠球运动既有竞争,也有协同配合。防守中,水区4名队员或采取半场、全场人盯人协同防守,使防守始终对对手保持压迫;或采用区域紧逼,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特定区域内利用4个人之间的遥相呼应来对球和人都施加压力;或采取协同防守重点压迫球,寻找机会对有球队员进行夹击,争取在局部形成以多防少,努力实现破坏球或截获球。进攻中,水区运动员可充分利用球体小、重量轻、易控制等特点进行掩护、传切和空切跑动、变速变向突破分球、居中策应完成攻击等各种固定和机动形式进行密切合作。

珍珠球运动追求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文化,是满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程中所养成民族性格地具体体现。珍珠球是加强竞争意识和合作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具备载体和强化的双重功能。长期参与珍珠球运动,就会在不自觉中赋予竞争与对抗、理解与合作的普遍社会意义,在个体的积极中奠定群体胜利基础,在群体的胜利中成就个体荣耀。

4 结语

珍珠球运动经历了初创和逐步完善的漫长历程。从生产劳动之余的游戏到技能传授再到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发展阶段都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剖析珍珠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们能从更高层面去理解这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使人们在奔跑跳跃、抛掷运投、攻防抢打中伸展四肢、强健躯体、愉悦精神地同时体验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6篇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新农村建设 农村发展

一、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1958年舒尔茨完整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又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世纪60年代,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以及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这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经济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随着物质资本的增加,经济产出增加;同样,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产出也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技术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强调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具有比农村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的现代农民,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提高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又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障碍,即使转移到非农产业,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劳动,无法获得更好的岗位。

第二,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更多注重科学技术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第三,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农村,还必须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走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的公平,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第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无论是从城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比较,还是从城乡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或者从人力资本的培育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缺失,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从实践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民享有基本教育的平等机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对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农民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是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进行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第四,继续开放和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2]曹明贵: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7篇

人力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

一、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1958年舒尔茨完整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又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世纪60年代,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以及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这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经济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随着物质资本的增加,经济产出增加;同样,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产出也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技术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强调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具有比农村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组织、治理能力,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的现代农民,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提高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又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障碍,即使转移到非农产业,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劳动,无法获得更好的岗位。

第二,培养把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更多注重科学技术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第三,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农村,还必须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走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的公平,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第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无论是从城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比较,还是从城乡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或者从人力资本的培育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缺失,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从实践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民享有基本教育的平等机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对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农民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是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进行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第四,继续开放和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需要。

参考文献:

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熟悉.农业经济问题,2006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8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

引言: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发展时间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当中包括了丰富的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等等珍贵的教育资源。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性格塑造与开发智力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让幼儿感受并喜欢传统优秀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够为幼儿构建恭谦温良的思想品格,这对于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

1.1诵读优秀经典与篇章

文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能够让幼儿了解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让他们对于人与事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时期的幼儿课堂中,国学内容早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说“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等等,这些内容的运用对于调动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不但能够培养幼儿对于事物的观察力,还能够强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民间艺术作为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因此,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幼儿课堂教学当中,不但可以让幼儿摆脱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框架约束,还能够强化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应当要先从幼儿的兴趣进行着手,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与表扬,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2.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运用

2.1开展主题活动

想要发扬并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实现,而活动主题应当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喜欢的项目。通过活动能够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地接受并喜欢上传统文化。

2.2结合传统节日

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像我国这样重视各类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与重视。我国的节日繁多而且隆重,例如说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这些不同的节日当中既包括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等思想,还包含了劳动人民对于先贤与文化的重视。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并融入到教育过程中来帮助幼儿提高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幼儿园应当要在探索与研究传统节日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幼儿的课程,从而实现幼儿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同时在进行幼儿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强调幼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3在家庭教育当中渗透传统文化

从大量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于家族的兴衰具有直接的关系。幼儿对于言行、品德的学习也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与孩子相长的时间长,而且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有所深刻了解,孩子对于父母的情感也更加深厚,对于父母的教诲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将两个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1)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配合好,主动加入到幼儿园组织的宣扬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当中;(2)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家长自身要发挥好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并运用传统的礼义仁智考等思想来引导、约束幼儿与自身的言行。

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第9篇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美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美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美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美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民族性特征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2.大众性特征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生活性,二者集中起来形成民间艺术的大众性特征。因为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民众的生产劳动活动过程,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反映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愿望,表达的是民众质朴的本能和对艺术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另外,民间艺术还涉及民俗学、工艺制作、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3.地域性特征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4.独特性特征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二、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美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在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美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美术设计作品,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