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2 17:14:36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耕种面积却不断下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逐渐接近最低红线,粮食是解决温饱的根本,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实现有限耕地面积的最高效应用,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呢?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模式推进机械自动化呢?

1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还是农业税的免除,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不断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在逐步增多,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装备在不断提高等。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并存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面对的主要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程度不高。精准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应用最多的农业技术,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正逐步实现精准自动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性的实现,需要让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机械自动化精准定位,对于预防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动态精准更能以最快最准确的定位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将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能力还很低,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部分。其次,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不足。除了精准程度不够以外,创新不足也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一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在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说,当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农业机械自动化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照搬和完全借鉴,自主创新明显不足。所以,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也是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程度还不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近年来,农业机械专业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度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关于节水、节肥等的精准度研发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理念之下,精准模式下资源节约的理念必然更受社会欢迎,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的深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这是良性循环的模式。总之,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将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模式选择。

2.2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创新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是最近我国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已经开始了深入的创新活动,农业机械自动化以技术为支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创新模式是必然选择。所以,以国外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念为借鉴,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的必经途径。总之,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庆利,李英.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吉林农业,2014(04).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2篇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因此,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改造农业主要包括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干预、精确记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销售。

关键词:

“互联网+”改造农业精准生产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水平,因其无限的创造力和与其他产业天然的融合性,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巨大。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使农业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因生产要素“世代使用”而发展十分缓慢,必须用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汉明的犁耙在明清两代仍大量使用,期间生产工具虽也不断改良,但一直停留在农耕时代水平,导致“虽然中国农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经过多次变革,迄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1]。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广泛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革,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同时又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代表更高级产业文明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形态的产业文明,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农业产业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追溯难度大的状况,极大影响农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是瞄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深度改造,实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在生产和管理环节上,主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流通环节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改变农业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总之,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通过农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智能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从事播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精细操作。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化、粗放式,不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造成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如以色列详细记录农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以及预期产量等数据,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对灌溉、施肥、温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精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首先,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精准干预即以物联网、智能设备、监测系统为基础,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实时传入后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决策,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精准操作。以农作物为例,在田间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温度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监测,将这些信息不断向后台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时间开启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精准干预,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可以这样说,“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2]

实施精准干预,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打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在农作物行业,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物联网测控体系;在畜禽鱼等行业,建设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精确的农产品专业化数据库。通过开展精准农业资料搜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区域气象资料、自然禀赋资料,将农作物不同阶段的体征参数、生产资料需求参数、生长干预参数具体化、标准化,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3]其次,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课题。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给每个农产品建立“成长档案”。如双汇集团为每一头生猪配备档案卡,记录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日期、配种时间、进水进食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信息。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农业生产精准记录提供了方便。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后台控制中心将农产品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干预手段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储并与农产品绑定。消费者和监督部门可以使用信息识别工具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具有“一长一短”明显特征。“一长”即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在投入生产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内,生产决策依据的市场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就会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一短”是指农产品保质期短。超出保质期,农产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销售。农产品“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价格稳定”。[4]首先,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一短”的特点凸显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一长”的特点又使这种符合的难度很大。对这一悖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农业是最佳解决办法。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签订农产品订单,并根据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其实质是根据潜在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势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由于信息平台不健全,一开始订单农业的应用并不广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B2B、B2C、C2B等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方的买卖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洽谈业务,订单农业得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201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对于农产品网上销售,我们提供三种参考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淘宝等综合性电商和一亩田等农业电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第二种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发自有互联网平台。农业企业可以借鉴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进行广泛互动。可采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邀请网上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实地产品体验,形成集网购、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自有平台为基础,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有利于深入挖掘产品价值,打造品牌农业。第三种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户可以用微信、微博等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产品信息、完成订单。这种模式门槛低、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

四、小结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最薄弱,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规方法,农业很难赶上二、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机会均等。因此,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快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3):18-2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型构建;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1-0065-07

Research on Precision Marketing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GONG Yingmei, CAO Xinbo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Yunnan,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environmen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patter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and marketing method more precise. By analyz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eption and types of precision marketing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ing pattern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precise marketing situ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t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on customer characteristics, marketing information, method and cos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among big data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recise marketing, it constructed precise marketing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of Yunnan province,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analysis mining, precision marketing model, marketing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evaluation, discussing the key elements of model building subject,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target market strategy and tactic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Keywords:big data;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Yunnan province; precision marketing; model construction; marketing pattern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又一次重要的技术变革,这一变革也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与信息农业转换的进程,而农产品网络营销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大数据界定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4V,即Volume(体量浩大)、Variety(模态繁多)、Velocity(生成快速)、Value(价值巨大但密度稀疏)[1],这些特点为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与此同时,“信息过载”“信息迷航”等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企业和消费者在迅速准确寻找所需信息方面困难重重。

在大数据环境下,农产品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在购物过程中更加个性化、主动化、社交化和移动化。农产品营销者一方面要面对顾客知识增加、差异性增大、信息价值日益稀疏化,以及顾客关系管理成本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面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季节性强、地域差别大、地区消费特征各异、时效性强、物流成本高等特点,这就要求营销者必须进行营销理念的革新,由传统的消费者被动接受营销手段转变到让消费者全程参与整个营销过程,以海量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和支撑,从营销战略、营销组合及营销效果评估等方面创新传统营销模式,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

云南是农业大省,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大数据环境下营销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针对云南农产品属性特征以及营销现状,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的有效模式,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关于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文献评述

(一)精准营销模式界定评述

早在1999年,美国的著名营销学家、直效营销之父莱斯特・伟门,就描述了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他指出将生产商家和销售商家作为中心,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和方法,借助电子媒介、邮寄、电话访问以及互联网等方式构建客户资料库,通过科学的分析,定位可能购买的潜在客户,引导厂商变革推广策略,同时为厂商构建起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营销传播方案,为其提供详细、全面的有关客户和销售商的追踪资料[2]。相关学者认为此描述是关于精准营销模式的最早、最权威的描述。此后,美国的另一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更深层次上阐述了精准营销模式的本质,提出当公司进行更精准、可衡量、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以及注重营销结果和行为的传播计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直接营销沟通的投资[3]。

我国学者贺海涛指出精准营销模式主要是指在客户价值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利用可利用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价格,借助恰当的营销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推荐产品,有针对性地放置沟通内容,修正大众营销的不足[4]。王波等将精准营销模式定义为“5W”分析框架,即以客户为中心,在恰当的时机(When)、将恰当的业务(Which)、借助恰当的渠道(Where)、组织恰当的行动(What)、向恰当的客户(Who)营销,进而推进营销管理的持续改进[5]。

由以上国内外对精准营销模式的界定可看出,精准营销模式构建理念逐渐由以生产商和营销者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模式的构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本思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库营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基于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框架上的营销创新,体现出精密、准确和可衡量等特性。

(二)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评述

国外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主要是在莱斯特・伟门精准营销模式理论基础上,结合菲利普・科特勒的精准营销理念,融入农产品营销领域的特殊情境构建而成。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客户信息收集与处理、客户细分与精准定位、精准营销战略制定、精准营销方案设计、营销效果反馈。美国学者Kimberley提出可以根据农产品网站上的客户资料和 IP 资讯筛选,实现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农产品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营销需求,以低成本和高效率为标准定位自己的目标顾客,进而通过精准营销模式中的定向投放环节开展农产品精准营销[6]。美国学者Jeff Zabin等提出构建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首先必须保证目标客户群体的针对性,打破传统营销在市场细分方法和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目标客户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依托当今强大的数据库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精准衡量和判断,选择得当的途径向恰当的目标消费群体发送合适的信息,实现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正确实施[7]。国外已经将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大量运用于实践之中。目前,美国盛行依托政府构建农产品网站,进行农产品订单式精准生产,依托facebook、twitter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农产品广告精准推送和农产品个性化推荐等活动。

国内针对农产品的精准营销模式研究成果较少,实践应用中,大多是将传统的精准营销模式向农产品领域直接延伸。张青[8]构建了由业务场景定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驱动引擎、营销执行、效果评估六大环节组成的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型精准营销模式。卢秋萍[9]基于LBS,构建了由客户数据库系统、个性化定价系统、网络推广工具和移动促销模型组成的精准营销模式。周希僖[10]等基于SNS,构建了由数据库、分享信息、内容库以及匹配触发器组成的精准营销模式。精准营销模式在我国烟草、果品、牛奶、种子、生鲜农产品、生态农庄以及有机农产品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刘智[11]等构建了依托现代终端由精确信息、精准定位、精敏投放、精彩形象、精细管理、精诚服务以及精干团队七要素组成的烟草精准营销模式。赵业旺[12]基于精准营销理论,构建了由品牌定位、识别、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系统,以及品牌传播管理系统构成的,新疆南疆果品品牌精准传播模式。蒙牛公司基于信息名址和网络平台,以白领为目标客户构建了蒙牛冠益乳精准营销模式[13]。杨广[14]依托网络、邮件、电话、广告等精准营销工具,构建了由市场定位、个性化沟通、忠实的顾客群以及个性化关怀等核心思想构成的,杂交水稻精准营销模式。秦树新[15]构建了由集中化品牌传播管理、品牌识别体系、精准化品牌定位和整合式品牌传播策略组成的,中国生鲜农产品品牌精准传播模式。周永刚[16]构建了以生态品牌为核心,以各层次产业整合运作模式为依托的“互联网+”,时代生态农庄精准营销模式。林小兰[17]等基于O2O模式,构建了电子商务时代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以及有机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其他,如依托阿里巴巴平台构建的“地方农产品特色馆”和部分B2C生态、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站等,在运行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精准营销思想。

由此可见,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在国内外学术界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已经得到逐步应用与推广。但是,对于如何适应大数据环境和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区域农产品特征与精准营销模式构建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较少。本文结合云南省农产品特征,充分考虑大数据环境对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构建的影响,基于大数据平台对精准营销模式的具体构建进行重点研究。

二、大数据环境对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构建的影响

(一)云南农产品特征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为云南争得了动植物王国的美誉,而且孕育了多样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如滇中、滇东北的烟草、花卉、中药材以及畜牧产品;滇南、滇西南的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和咖啡;滇西、滇西北的畜牧以及滇东的热果。云南农业为全省贡献了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60%以及80%的轻工业原料。

1.品种丰富,品质上乘。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各类气候优势突出,加上占全省95%以上的山地,使得物种资源十分丰富,自然优势明显,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加上云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明显等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农产品的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很多地区。

2.地方特色明显。首先,云南独特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种,并且在生态、健康、美味等许多现代消费理念上优势明显;其次,云南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更是占到了全省人口的33.41%。少数民族在农产品生产上的独特方式,加上各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使得云南农产品在文化内涵、生产方式、制作方法上特色明显;最后,云南旅游业发达,一方面赋予了云南农产品“土特产”的标签,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纪念品、礼物的形式放大了其地方特色的影响。

3.省外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年旅游业、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国内外生态环保理念的盛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历史上优质农产品的传承,再加上近几年多发的恶性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云南绿色、有机、生态、健康的农产品优势明显,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在内陆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上仍需大幅度提升。

(二)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开展现状

云南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与我国中东部相比差距明显,使得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

自2006年起,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省建立了覆盖16个市州,囊括昆明鲜花、蒙自石榴和元谋葡萄等多种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新农村网,为云南农产品面对东盟市场开展精准营销,提供了电商平台。2008和2011年,在云南省商务厅和各商务协会的努力下,云南商汇网、东盟资源网、东盟商汇以及东盟商务港等一批覆盖云南特色农产品,面向东盟市场的电商平台逐步涌现。2013年,由云南农业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的“美丽中国特色云南馆”,借助双方优势资源开展农产品精准营销,自2013年11月上线以来,先后开展了花卉、松茸、石榴、茶叶等多次专题营销活动。宣威火腿、罗平小黄姜、迪庆松茸等特色农产品也纷纷上线交易。通过“双十二”活动,凭借342万销售额的普洱茶,更是排在了云南馆内品类销售额的第一位[18]。以上网络平台也成了企业农产品信息和政府商务信息和法规的重要渠道。目前,云南省商务厅确定了农产品电商发展方向,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日韩等地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跨境交易平台,促进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的对外扩张。2015年7月3日试运营的元谋县电商运营中心,不但实现了80天农产品销量达442吨和累计销售额达515万元,实现农民增收3%,更是开启了“互联网+”农业的新时代;同时,通过与顺丰速递合作,实现24小时到一线城市、48小时到2线城市、72小时到全国其他城市的物流配送能力,为开展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奠定了基础[19]。

(三)大数据对云南省农产品营销环境的影响

大数据使得云南省农产品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不再像过去那样信息闭塞,从各个渠道获取的广泛及时的信息使其变得更加主动、对云南省农产品的了解更加充分、选择也更加多样化和具有针对性。营销者同样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加全面、低成本采集信息,实时分析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进而开展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

1.消费者更加个性化和主动化。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加上便捷的通信系统,消费者变得更具创新性和主动性,消费行为日益受到社交媒体、聊天工具、售后评论以及朋友圈的影响。农产品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更加追求其绿色生态、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更加主动地深入田间地头采摘喜爱的农产品。云南省各地兴起的生态农庄和采摘园,便是很好的证明,而这恰好是云南省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之所在。

2.营销信息、营销手段更加精准化。云南省由于受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产品营销信息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营销手段相对落后。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云南省农产品营销者能够及时从国内外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获取大量农产品购买信息、消费者网页浏览记录和意见反馈。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分析处理,识别消费者特征、偏好和潜在消费需求,对消费者进行精确化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精准定位,进而利用购物账号、手机、邮箱、微博、微信等渠道实现对国内外目标市场的农产品精准营销。

3.营销成本更加低廉。营销成本一直是限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云南省农产品营销发展的一大瓶颈。传统的营销模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取得的营销效果十分有限。如同广告大师约翰・沃约梅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用有一半是在浪费,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3]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网络社交平台与交易平台的不断完善,营销者获取顾客信息十分便捷、低廉;同时,由于大数据相关分析、处理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对顾客属性、行为、位置、评价等数据的分析处理成本大幅降低。就零售行业来说,据有关研究显示,由于大数据的运用使得其营销成本平均下降50%,利润提升60%[20]。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对于量大利薄的云南省农产品而言至关重要。

(四) 大数据环境、云南省农产品与精准营销模式的关系分析

由上述对云南农产品特征的分析可知,云南农产品在品种、品质、特色等方面优势明显,十分符合当前的消费理念和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云南农产品品牌却很少,农产品滞销、压价、农户收入低等情况较为普遍,如何将云南农产品优势准确传递给具有特定需求的消费者,就成为关键之所在,而精准营销模式就是搭建在供与需之间的一座精准的桥梁。从大数据对云南省营销环境的影响可见,大数据技术带来了传统精准营销的理念变革、技术变革和模式变革,可以结合云南农产品地域特色元素、产品特征、顾客特征、营销情境等因素,对传统精准营销模式在模式框架、构成元素、运作平台和营销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实时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个性化产品、提高广告投放精准度、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营销效率;同时,通过对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模式应用结果评估,可以立足于消费者需求,为云南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质量标准设置等各环节的改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构建

大数据环境为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所需的市场、消费者和产品信息的获取、大规模分析处理及利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云南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生态、健康、环保优势的挖掘和精准推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个性化的营销方法。

(一) 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

本文精准营销模式的构建以莱斯特・伟门的精准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顾客价值、CRM和数据库营销相关理论,以大数据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利用平台所具有的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处理、推送等相关技术,针对云南省农产品特征和顾客特征与偏好构建而成。整个营销模式根据营销效果评价不断完善提升,形成一个持续循环的闭环模式。具体营销模式详见图1所示:

1.原始数据信息的实时生成、采集、存储与数据预处理。此环节的核心任务是依托大数据平台,在五种主要信息生成源的基础上,通过SNS、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电商平台、粉丝群、网页、数据终端,以及传统农产品网络平台等各种渠道,进行有关消费者、价格、渠道、物流配送以及云南农产品属性等方面的信息、数据的收集。依赖大数据平台高性能的数据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如GFS分布式文件系统、联动式数据库、Hbase、BigSQL、MongoDB等非关系时空数据库存储技术,进行原始数据存储,以及对已有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初步预处理工作,形成下一阶段全面的初级数据库。

2.根据初级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从各种渠道实时抓取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初级数据、实时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深度挖掘工作。借助MapReduce、OLAP联机分析等技术,通过第三方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如阿里巴巴的“数据魔方”平台,百度、华为等公司的大数据平台以及为Twitter、Facebook、YouTube、新浪微博等网站挖掘数据的GNIP提供的社交网络API聚合,实现多个API数据格式的聚合,对消费者、市场、农产品相关的实时原始数据、初级数据进行多样性的统计分析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构建顾客特征、偏好模型和云南农产品特征模型。

3.依据顾客特征、偏好和云南农产品特征模型,对农产品市场进行精确细分、准确选择、精准定位,构建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型。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精准营销业务场景,结合营销情境制定精准营销方案,实现内容库与营销方案的相互匹配。通过个性化定制和多渠道接入,借助SNS、网络账号、Email、DSP等,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可以是基于内容的、基于平台的、基于方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进行农产品精细化分类、品牌针对性设计、个性化包装、满意性定价、渠道多样化、广告个性化推送以及产品的个性化推荐等,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4.依据大数据平台对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实施过程监测数据,并对实施效果指标数据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处理,对精准营销模式应用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数据分析挖掘、特征与偏好模型、营销情境构建、精准营销模型以及精准营销执行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准确找出解决方案,为下一阶段精准营销模式的改进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关键环节中的注意事项

1.在模式的构建主体方面,由于精准营销模式依赖于大数据平台对大规模、多类型、快速化、价值化数据的实时、高效的抓取、存储、分析和挖掘,要求主体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适合云南省资金实力雄厚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而小型农产品企业更适合借助发展成熟的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和精准营销模式开展精准营销。其中,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一方面有效引导农产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模式的选择规划;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对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构建,开展系统研究与企业应用,实现云南省精准营销模式构建与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同步推进。

2.进行云南农产品和消费者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处理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数据质量,对收集渠道要进行有效选择,为提高后续大数据分析、挖掘、推送工作的精准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数据收集要有侧重点,要紧扣农产品消费者、云南农产品这条主线,防止收集大量无用、无效、无价值的数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同时,在对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时,要注意对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利用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技术选择上的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自有平台的优势和分析处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自有平台建设和分析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性以及分析结果的可表示性和可读性。

3.在进行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市场细分、选择、定位时,要注意到目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个性化、多样化、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等消费趋势,突出云南农产品在多样性、生态、健康、安全、绿色、有机以及富含地域、民族特色等优势。立足于自有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高云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意消费者消费层次上的差异、农产品在存储、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云南在地理位置、经济水平、运输成本上与东中部地区的差异,尽量在农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上选择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走中高端路线。

4.对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时,要注意营销效果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的复杂性。在影响农产品精准营销效果的诸多因素中,不仅有消费者属性、行为、消费能力以及农产品品质、特色等方面的显性因素,而且还有许多如消费者心理、性格、消费预期等隐性因素,影响着精准营销的实施效果,而大数据平台大多是针对显性因素进行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因此,在进行精准营销效果评估时,营销者要兼顾这两种因素,应注意评估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提高评估结果的精度,据此,不断对精准营销模式进行优化提升。

四、结语

本文突破了传统营销模式框架,将精准营销理论运用于大数据环境定区域与特定产品的营销模式构建之中,通过分析大数据对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环境带来的影响,对大数据环境、云南省农产品与精准营销模式的关系进行梳理,结合云南农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和行为偏好,融合特定营销情境,构建了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该模式为大数据营销在农产品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为云南省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农产品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模式。而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形成机制、效果评估以及大数据平台的整合开发利用等重要内容,将是下一步研究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GANTZJ, REINSELD.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EB/OL].(2013-03-25)[2015-10-27].http:///collateral/analyst-reports/idc-extracting-value-from-chaos-ar.pdf.

[2]邓光宏,翁佳妮.基于社交网络的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26):8-29.

[3]刘若飞.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精准营销策略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1(1):38-45.

[4]贺海涛. 以精准营销挖掘移动通信市场[J].经济师,2007(10):220-221.

[5]王波,吴子玉. 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5):14-16.

[6]KIMBERLEY SARA. Online health check to build prospectdata for AlproSoy a [ J] . Precision Marketing,2006,18 (29):113-118

[7]JEFF Z, GRESH B. Precision Marketing: The New Rules For Attracting, Retaining, And Leveraging Profitable Customers [M]. Wiley: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8]张青,黄平. 电信行业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 电信科学,2014(7):143-148.

[9]卢秋萍. 基于LBS的移动电子商务精准化营销模型及策略[J]. 电子商务,2014(4):20-21.

[10]周希僖,胡峰,徐斌. 基于SNS的社区网站精准营销模式研究[C]//Wuhan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2011:4.

[11]刘智,廖文,汤苇苇.县域卷烟重点市场的“1+7”精准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 当代经济,2015(3):30-32.

[12]赵业旺. 基于精准营销的新疆南疆果品品牌传播体系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4.

[13]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信息名址行业应用――蒙牛冠益乳精准营销解决方案[J].电信网技术,2011(3):83-85.

[14]杨广. 杂交水稻种子企业精准营销的思路及方法[J].种子世界,2008(1):19-20.

[15]秦树新. 基于精准营销的中国市场生鲜农产品品牌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16]周永刚. “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 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17]林小兰.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研究[J].农业经济,2014(12):137-138.

[18]宋洁,起建凌.云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9):54-58.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4篇

关键词: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43-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mon restriction factors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found out. The key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was cleared, an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 agricul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tric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 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 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扬帆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16]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1-2,4.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 +”;改造农业;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天然的包容力,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立国之基。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空间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经济是时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变革我国农业产业模式重要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更多依靠着传统农业的经验,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一农业发展生产的短板,既造成了农业的产出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又一定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业数据的分析总结,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重要技术支撑。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在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对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

农业精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的精准体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程度、温度的高低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以上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实施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在硬件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的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进行投入,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跟踪。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建立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优化整合。在建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和区域气象资料等三个方面资料的整理,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建立分类标准、体系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检测,是食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给每个农产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业管理者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完整记录,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存储定位。最终,就会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和监督部门的面前,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农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要受阳光、土壤和水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成长的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这与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是不相符的,难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容易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市场变化而难以销售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产品难以长时间存放。超出农产品的保质期,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被质疑,出现了难以销售的现象。农产品本身的这两个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行业长期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了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消费者服务,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

第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 ,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第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自有平台优势,可以打造自己个品牌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好为用户服务。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实现营销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四、小结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6篇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历史沿革 制度构建 土地流转

党的十报告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转移,农业经营劳动力供需呈现结构性不平衡的特点;另一方面,留守农村农户经营分散化、零星的土地,无法进行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效,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确权工作尚未完成也给我国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尝试从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着手,探讨我国农业经营的模式种类与内涵,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以及组织化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路径。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历史沿革

从其历史演进来看,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个体经营模式。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为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提供了法律依据。之后,农民不但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拥有土地经营权,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第二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营模式。之后农民虽然分配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但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平均化配置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严重短缺,集体经营模式兴起;第三阶段,时期的集体经营。农工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之后,农业土地政策所有制改革方面又实行了所谓的“三级所有”的制度,掀起了运动;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经营模式完成了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的双层经营模式的转变。包产到户要求通过生产队统一组织生产任务,进行统一分配、统一核算,农民收入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经营的好坏以及集体经济的制约;第五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在于生产关系上倾向于规模经营,生产力水平上倾向于集约生产以及精细化生产②。

综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农村经营模式的发展进行一个基本的梳理:从生产关系决定的农户经营形式以及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户经营经历了包产到户、兼业农业、专业户到专业大户的发展轮廓;对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农业经营范式来讲,经历了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的转变。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路径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类型。从农业经营的制度形式来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具体来看:以农业经营包产到户模式为基础的兼业经营的内涵在于将剩余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的选择过程,季节性与钟摆性兼业是主要表现。从分工角度来看,兼业经营是一种农户经营分工彻底化的重要过渡形式,符合经济学中理性农户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专业化农户是农户兼业经营的重要目标形式,农业兼业经营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农户主业与副业的经营形式并没有改变土地分散、零散化的局面,土地流转以及集约规模化生产停滞不前,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朝向分工明确、集约生产、规模集中的专业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户具有兼业经营不具有的精细分工协作、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适应能力;专业大户是专业户发展的重要方向,适度规模经营是专业大户的重要特点,其具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业业务素质强、市场意识好等特点,结合了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要素集聚演化而来;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一大创新。家庭农场是家庭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而衍生的内部分工的结果,融入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的重要要素,逐渐演变为家庭农产企业③。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需要确立重要的参照标准:区域性资源禀赋与地区特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要求以及农业生产市场化以及规模化的基本要求。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农经营模式占据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会长期与其他的经营模式共同存在。小农经营不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而规模化土地利用的资源配置能够显著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空间范围之内,规模经营的要求必然淘汰传统的手工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效应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流转自由以及土地的规模化集聚等,小农经济不具备以上特点,所以进行,使得土地自由流转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趋势。

专业农户+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农业经营的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是判断其实现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国的基本农业经营模式和国情决定了短期内大规模化的农业制度不能实现,众多中小农户在分散化的土地基础上实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规模化若不能够取得重要突破,就需要从粗放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户的专业化经营。从实施步骤来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地域条件,对于分散化小农户、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农户以及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的经营地区,应该区别化处理。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开展精准农业的试点,建立专业农户精准农业示范区,进而不断推广。在落后的分散化的经营体制之下推行农业信息化的精准管理模式。

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选择。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生产关系演进多层次,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的差异都决定了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不能够大一统,而应该实践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现实生活中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区域可以尝试发展相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同一区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以及不同的政策背景下发展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④。现实国情下,小农经济、专业农户、专业大农户以及兼业经营均广泛的存在,但是专业农户的精准化生产是我国的目标农业经营模式,短时期内不能够实现,所以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存在,不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地域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需要坚持以农户价值实现为基本导向,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及地域特色差异,走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精准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该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的具体特点选择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及经营的方式,这就需要考虑到目标发展区域内是否存在土地或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要选对人。所谓选对人就是发现具有专业化农业经营素养的人才,选对人是农业经营的核心⑤。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专业化素养的农民能够给农业经营组织带来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本的积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带来较强的经济激励效果,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全员生态链的锻造,客户个体行动理性带来集体行动不理性的委托人问题。再次,充分把握农业经营模式的生命周期特点,根据其成长的周期制定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起步阶段,农业经营结构单一、功能单一而且发展速度水平比较低,就应该坚持既存的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在成长阶段,随着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成熟,内部资源不断整合、优化提升,机会主义开始泛滥,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不理性问题严重,此时应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经营者的异质性导致合作的异化。最后,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企业龙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经营不是空话,应该走企业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强调农户利益的实在性,在实践中获取价值。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进入战略化结构调整,我国新兴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很多体制机制障碍⑥。

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集体所有,农户仅仅享有土地部分承包经营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某些成熟的试点地区推行土地物权化、长期化以及流转的改革,但政策不到位以及旧有的按照人口调整土地的观念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为缺乏对未来土地增值以及收益的有效预期,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重要障碍。此外,国家对农业生产建设性用地管制较为严格,很多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限制了规模化农户的融资能力。

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未能放松。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速,以及为满足城市与农村在医疗、健康、养老以及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国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户籍门槛依然非常高,2013年11月12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决定》放宽了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规模,是一项战略之举。我国目前出外务工人员接近2亿人,但很多农户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灵活以及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实现。

农村金融制度滞后。虽然从政策层面已经达成发展农村中小金融的共识,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考虑到农村金融监管难度大、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这就直接导致融资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其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资金短缺,很难从正规的途径获得信贷支持,对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制约。从保险制度来看,农业保险制度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基础之上,覆盖范围以及保费比例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农业保险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具有总体上覆盖范围窄、赔付水平低、农户及地方政府参与积极程度不够的问题,保险机制的风险分散以及转移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制约了我国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但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经营投入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农业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以及相关农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要求,深入基层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亟需的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覆盖范围。另外,地方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服务基层意识比较薄弱,因为政府专项支持财政补贴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很多农技人员不愿深入基层。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要在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支持政策,不断培育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专业化组织,以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为突破点,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的实现。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的确权工作是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权的重要前提。首先应该对农户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通过土地确权使得农户对未来土地流转收益具有稳定的预期,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其次,应该完善农业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土地流入农民与土地流出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盟,通过完善以及探索土地入股分红以及租金动态调整的方式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再次,应该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以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明确土地流转的法律边界,遏制农村土地非农业化利用。最后,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性建设的用地制度,尽可能少占用耕地,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以及荒废地,并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允许一定比例用于建设包括粮仓等基础设施。

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是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前提,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及农业服务部门的大力发展是保障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化交易机制、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多方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以及为掌握农业技术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帮扶。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商品的质量。最后,应该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之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供可能性。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大力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培训的内容不仅仅要包括传统农耕的基本知识,更要围绕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培训其对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理解与认识,培育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才能,使其成为新世纪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专门复合型人才。此外,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精准农业推广技术体系,以农村职教中心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以及趣味性并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注释】

①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②李嘉,何忠伟:“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经济导刊》,2011年第12期。

③徐光良,严力蛟,何一波:“ 鄞州区东吴镇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现状与对策”,《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④韩国明,高建海:“乡村能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

⑤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年第2期。

⑥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年第2期。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农业装置以及农业机械在工作状态之下或者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依赖手工而进行的自动化操作。最早的牵引性控制装置是借助油压升降来实现耕深变化的,进而确保牵引力被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专业化的牵引控制装置被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中。此外,随着微处理机和传感器等先进装置的自身较快发展,我国已研制出大量输出或者是输入自动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自动化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针对自动化发展中常见的精细农机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农业机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J].科技展望,2015,17:5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8篇

对于精准扶贫,学者们主要围绕扶贫瞄准的范围和瞄准精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2015年6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定义、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对于金融扶贫,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又有国外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大量资金被注入到了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曾康霖突破了金融总是“嫌贫爱富”的思维,提出“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机制、金融减贫的作用、金融扶贫的具体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河北省金融扶贫的阜平实践

河北省阜平县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实现金融服务网络、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四个全覆盖。2.1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为解决农村金融人力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阜平从县一级自上而下地成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县一级整合县长、常务副县长、主管扶贫工作副县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乡一级整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依托乡财政所设立金融工作部;村一级整合村支书或村主任成立金融工作室。2.2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全覆盖阜平通过与股权交易所合作扩宽融资渠道,引导适当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组织筹建村镇银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扶贫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旨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资金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企业或产业项目倾斜。2.3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全覆盖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的作用。阜平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覆盖全县主要种养业品类的农业保险险种,形成结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办共保”模式,收入共享、风险共担,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盘活了财政扶贫资金,也对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创造了积极条件。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阜平采取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在采集农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并实现各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依托这一信用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在严厉打击恶意欺骗等行为的同时,进行“信用也是财产”的宣传教育,从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阜平的金融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扶贫目标指向宽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不够、风险把控不足、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些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是关键。

3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

如图1所示,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需要从目标识别、模式创新、绩效考核、支持四个方面进行。3.1目标识别河北省在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但这种识别模式并不能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更多的是针对不同扶贫项目提供不同的金融支持。因此,可以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贷款需求等标准将农户进一步划分为无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残障人士)、有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虽然目前经济上较为贫困,但有通过创业项目脱贫致富的意愿与能力)和有扩大生产需求农户(通过前期创业项目已经基本脱贫,但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需求资金)。针对精准目标识别的结果,精准定位其扶贫方式,积极促进三类贫困户之间的转化。3.2模式创新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扶贫成果,可以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大规模种植业资金需求;“贷款+保险+技术培训”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高风险的养殖业资金需求;借鉴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输血”———“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造血”———“流转易”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发”———“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帮助贫困村庄实现安居;进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共同参与”模式,探索“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融资方式。3.3绩效考核普惠金融服务效果评价不应只针对政府机关开展,《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和《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办法》(冀扶[2016]5号)都对金融扶贫提出了要求,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其作为广泛地影响着扶贫效果。因此,应将扶贫开发社会责任纳入金融供给机构的考核体系,甚至针对一些重点金融机构,要从扶贫信贷资源、贫困地区网点和服务覆盖率、扶贫金融产品创新、扶贫带动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升其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加速脱贫的功能和作用。3.4支持首先是支付环境的建设,在平稳扩大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继续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站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创新便农惠农新型支付产品。其次是信用体系建设,在大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诚信河北”为契机,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集合公安、法院、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建立多级服务中心,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主体的信用信息建设。再次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扶贫支持、再贴现优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措施,构建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实行涉农金融机构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智力支撑。最后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非法集资等易发高发事件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的风险和维权意识。

4总结

河北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段,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刻不容缓。在精准目标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分类分层,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不同服务作用,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各类新型机构,完善多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包含社会价值实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多种政策实施、组织活动的支持,共同激励金融供给机构的能动性,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作者:田原 赵丽娜 郝晓雪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WilliamL.WaughJr.ValuingPublicParticipationinPolicyMak-ing[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5).

[2]Finance,inequalityandthepoor[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7,(1).

[3]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1):8-13.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9篇

精准乡镇化是在城市化率较高,农村常住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口居住环境,使农村人口享受到城市服务,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农村人口逐年向城市转移,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创造了人口条件。精准乡镇化不是城市化,实质是农村现有常住人口聚集一起居住,规模只能是相对较小的,而且还要严控“房地产”化。推动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任务,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19个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承载全国78%的人口。未来将以重点城市群发展为动力,推动新一轮的城市化,城市化率逐年较快提升。出台了有力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探索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源有偿转让,使土地等农村农业资源更加集中,以便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上这些政策措施都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减少农村人口,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减轻负担,释放动能。

二是农村产业化发展已有了一定水平,而且还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产业条件。精准乡镇化需要通过农村产业化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提升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化在长期政策推动下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推动下,农村产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参照工业化的思路和模式来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起了部级、省级、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创建10个部级、119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形成了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市场化观念在增强,支持土地流转发展乡村产业化的意识很强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愿景很高涨。这些都为推动精准乡镇化、农村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普及运用,这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乡镇化是在精准下推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对全镇全乡各种人口数据、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数据、当地产业发展规模等经济数据准确掌握并精准运用基础上的。这一系列庞大数据要精准运用到乡镇化建设上来,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作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状况

精准乡镇化的具体操作模式:(一)在房屋置换方面

现有乡镇政府周边已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及政府服务体系和一定程度的商业形态,要充分利用这已有的基础,此外农村产业化建立起来了产业园,吸纳了一定农村劳动力就业。精准乡镇化要以乡镇政府为中心或以新建立起的产业园为中心,或者各自都有一定数量布局,按常住人口的房屋面积来拆来建,乡镇化要新建的房屋是和农村常住人口现有房屋面积数是大致相等的,建立起十个左右(根据各个乡镇常住人口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型社区。常住农村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以登记确权的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按照统一的标准置换一套与原村里房屋面积相当的房子居住(当然有一定最高面积限制和最低面积保障)。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拥有房屋的不在乡镇社区分房,所享有的农村“三权”权益在农村产业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获得更多的收益来进行弥补。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没有房屋的可以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置换房屋和不置换房屋,两者的获益一定是要相等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产生,避免各种相关问题产生,才能使精准乡镇化顺利推进。

(二)精准乡镇化是建立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的,特别是精准乡镇化就伴随着农民“三权”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精准乡镇化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让农民就地享受到城市化居住环境、居住服务,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农民“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