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毕业设计展望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1 17:12:41

毕业设计展望

毕业设计展望第1篇

【关键词】就业期望;现实结果;差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显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这就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找到工作,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如此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现实依据,武汉大学青年发展中心设立专题立项,本调查组承办此项目,于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在武汉大学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

在国外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既包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如大学生群体就业期望的构成和特点;也有关于就业期望理论的研究,如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金兹伯格的发展理论等。国内针对就业期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对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对就业期望的因素结构研究、对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如吴谅谅、李宝先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发现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多来自于心理学,而很少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因此本调查注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对就业期望和就业满意度进行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地区、薪酬待遇等变量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搜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结果差异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13.O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由理论模型所提出的假设;最后,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就业期望指导模式,用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实证探究

本课题的研究以武汉大学作为调研地点,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达93%。我们调查的人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从各年级比例来看,08级占86.67%。未找到工作的占70%,已经找到的占30%。

1.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毕业生最想工作的单位的前三名。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比较倾向于稳定而且福利较高的单位。对于稳定性的追求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普遍具有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对专业类型和就业单位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文科生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理科生多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工作,工科生多倾向于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

2.对就业地区的期望。从对就业地区的期望来说,家处沿海省市,如江苏、福建等地的学生大都倾向于回到本省工作,而家处中西部的毕业生,除少数武汉本地的学生想要留在武汉外,其他大部分都倾向于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以及深圳等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城市。

3.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在月薪标准方面,所有人都选择在“2000元以上”,其中选择“4000~5000元”的最多,其次才为“5000元以上”,40%的受访者选择月薪4000~5000元。说明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能得到4000元以上的月薪,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盲目地追求高工资。

4.调查问卷的交叉分析。(1)关于不同性别的就业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找到工作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原因有可能是男生求职积极性更高,也有可能是存在性别歧视。总体而言,男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因为社会与家庭对男生比对女生有着更高的就业期望,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男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而从我们对毕业班辅导员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性别歧视确实是存在的。(2)就业单位的现实结果。从就业单位的上来看,选择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比较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进入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的人则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当前“公务员热”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3)薪酬待遇的现实结果。已经找到工作的30%的人当中,有75%的人所找到的工作的工资标准低于预期值,只有1/4左右的毕业生拿到了自己满意的薪酬。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现实结果总是低于预期值。(4)就业地区的现实结果。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大部分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或者武汉工作,而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则多在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其中不排除家住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

5.关于就业期望与现实结果差异的原因。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就业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就业地区、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竞争的激烈、能力与现实的差距等。从就业单位上讲,稳定性与较高的福利待遇是毕业生们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排在前三名的原因。据对其就业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是比较满意的。从就业地区上讲,经济发展状况与生活质量是毕业们考虑的主要因素,距离家庭住址的远近是次要因素。从薪酬待遇上讲,没有人选择2000元以下的月工资,这与现在中国的物价水平是相关的。大部分人选择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表明毕业生们对薪酬的要求相较于其他学校来说处于中上水平。这不仅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相关,也与毕业生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关。而对发展机会的期望则潜在地体现在上述三个因素当中,表现为稳定的就业单位、经济发达的就业地区和较高的薪酬待遇。通过对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访谈中发现,发展机会的大小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选择起着越来越强的导向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本调查以调查问卷分析为主,对毕业生、毕业班辅导员访谈分析为辅,得出如下结论:就业单位、就业地区和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物质因素,而发展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一因素间接导致了女生更加倾向于稳定性的发展,如到科研设计单位、国家机关工作。

2.建议。(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从大四才开始设计,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学校来说,首先就要通过舆论、宣传等的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教育界理论界也要人力开展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研究,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途径等参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营销战略。毕业生就业营销策划工作,是学工部或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必然要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营销策划的制定,要结合本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和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确定传播媒体、传播范围和频率,制订具体的经费计划。(3)建立就业期望指导模式。对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是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关键的四年,因为在这期间面临着职业期望的出现、形成、成熟、实践四个时期。根据大学生就业期望不同时期的特征,应该在就业期望指导中心下设四个指导小组:出现期指导小组、形成期指导小组、成熟期指导小组、实践期指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型多元化的管理形式──“矩阵制”式就业期望指导结构。它是一种“二元化”组织管理体系,由纵横两套系统组成:一套是以不同职能部门划分的横向系统;另一套是在就业期望指导中心领导下的按就业期望不同时期的纵向期望指导小组系统。这种就业期望指导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news.省略/edu/2011-01/26/c_121023750.htm

[2]Julian R.Betts.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Wages?[J].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Human Resource.1995(2)

[3]Jeff Dominitz,Charles F.Manski.Eliciting Student Expectations of the Return to Schooling[M].working paper.1996(4):36

[4]刘荣.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比较研究――基于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

毕业设计展望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质量下滑 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28-01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对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扩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持续下滑的问题凸显,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近几年一直从事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来讲,在分析问题出现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有所参考。

1 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1.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为3个主体:学生、指导老师和管理者。首先,3个主体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在主观意识上都太淡薄:管理者为了追求就业率,即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很差,也能顺利给予毕业;指导老师并不是从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而只是为了完成管理者交给的工作量,对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流于形式,或者干脆为学生代劳;学生则在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中获得真传:随便做做就可以毕业,学校不会卡,不让通过的话指导老师也没有面子。

其次,虽然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督促、保证毕业论文质量,但大部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不符合实际;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每个指导老师所带学生比较多,很多指导老师难以拿出足够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对于每周的答疑也是疲于应付,最终草草了事;要想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往往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很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领会,但又面临毕业和就业,并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上面,而只想着各种捷径能够完成。

最后,3个主体之间的不协调动作最终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管理者希望指导老师能够带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而难以提供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所需的一些硬件条件;有些指导老师希望能带出好的毕业设计出来,每次在办公室充满期待地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指导开展工作,但每次结果都是学生的毫无进展,导致身心俱惫,也不愿好好指导;有些学生也希望能够好好完成毕业设计,但管理者激励措施不足,遇到的指导老师布置的题目或者太难,或者太易,对毕业设计也慢慢失去了兴趣。

1.2 客观因素

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刚好与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撞车,导致学生前期根本无法好好了解、熟悉课题,也就无法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在高校中与毕业学生相比,师资相对缺乏,导致一位老师需要带很多学生,会影响指导的质量;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宽泛但不够深入,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知识面虽广但对毕业设计中的某些知识点难以掌握;大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设计所必备的软、硬件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难以实现等。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但也从另外一方面给我们以后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从管理层面上,首先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在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上重新部署,尤其对于工科类学生,注重实践环节的时间投入;要逐步实行末位淘汰制,让学生从开始就要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加强对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重视过程监督,成立由校、院、系三级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与检查;针对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比如在职称晋升中加分,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等。

(2)从教师层面上,首先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毕业设计的意识;对于承担的多个毕业设计任务,尽量采取课题小组的方法。即多个学生共同去完成1个课题,每个学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完成不同参数下的同一类课题。这样,既利于教师指导学生,也方便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企业多多建立联系,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目前较好地一种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兴趣方向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毕业设计课题形式或题目,并且从单纯地重形式、格式向重过程方向转变。

(3)从学生层面上,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毕业设计是对以往知识的总结、对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选择或者自己寻找合适的、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毕业设计;注重与指导教师的交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在时间的把握上,要权衡处理工作或考研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分配,避免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

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并开展试点探索也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比如日本的择弥教学法: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自由商讨,相互切磋,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在大三时即开设论文指导研讨课程,作为撰写论文的前期步骤,到大四再开始开题撰写论文。此做法除了可以使指导毕业论文工作在过程上得到重视,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而且为师生交流建造了一个平台,也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另外,充分利用通信网络的作用,构建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目前,指导老师带毕业生写论文大部分采用传统见面的方式进行论文指导工作,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缺点显而易见:学生见老师需要预约、找地方、然后再见面等步骤,随着导师所带学生的增加,导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也是一件十分费时的事情。可以尝试通过动态网页,使指导老师和学生能利用这个系统随时进行论文指导和交流,不但提高了导师的工作效率,也使学生得到了更充分和及时的指导,更有利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 结语

目前,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也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其实,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要高度重视,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做好各项制度保证,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等.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 110-113.

毕业设计展望第3篇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当前的社会风气、就业形势下要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念走入社会,在毕业设计当中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和思想的引导则显得更为迫切,因此,作为毕业设计导师,加深了解学生心态和实际需求至关重要。指导过很多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便不难发现,大多数大专三年的学生,毕业在即,迈向社会之初都面临择业的压力与困惑。与本科类院校学生不同的是,高职类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与专业基础都较为薄弱,因此,在他们中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散漫、自制力不够、自信不足等现象,诸如此类的消极影响会在群体生活中蔓延和传播,虽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这种负面心态的影响力并不会完全绝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择业的明显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客观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时,多数学生对于自身主观条件不能作出自我评价和肯定,因此在面对即将与其他院校高学历毕业生竞争上岗机会时会表现得缺乏足够的自信,使得他们在选择人生第一份职业时处于茫然状态—一边迫切地跃跃欲试,一边因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底气而又显得焦躁不安;一边渴望独立自主,一边又因自觉对社会了解不足而缺乏安全感;一边觉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一边又感叹前途命运的不明朗;一边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来展现自我个性,一边又怀疑自己的选题和作品效果是否符合市场的审美和需求。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即将“破壳而出”的阶段,总有太多模棱两可的选择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学生们也在探头探脑、左顾右盼中摸索着匍匐前行。

近几年,学院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将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进行了“三位一体化”的实践,让招聘单位可以在毕业设计展上直接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更为切实有效的崭新答辩形式。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越来越重视—期望自己可以把三年所学的技能知识在答辩、招聘会上展现出来,能被招聘单位录用;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不能正常发挥从而落选,其结果无疑会在毕业生中间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使得毕业设计展、答辩、招聘会,成为每个毕业生展示个人成果的平台,对学生个体来说是成长经历中又一次重大的选择和挑战,这或许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又一次“难以磨灭的回忆”(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对自己当年的毕业设计如此描述)。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毕业生对于选择指导自己毕业设计的教师就充满了期望与希冀,渴望通过导师的指点使自己脱颖而出。

毕业设计导师角色的多元化特征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毕业导师的角色与平常教授其他专业课程时相比,更显多元化特征。随着毕业生对毕业创作的逐渐深入,导师也将随时对自身角色作出机动灵活的调整,以适应学生在创作过程里的实际需求。要使毕业设计获得良好的结果,需要师生双方共同为之努力,共同努力的前提是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互助、沟通与协商。导师已不再是以权威姿态出现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此时更象是朋友和同学,因彼此尊重而互信。导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作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甚至生活中的各种想法,即便是毫无目的性的闲聊也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各自的特点,互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向积极的方面进行诱导,疏通堵塞在他们心里的“结”,以便使毕业设计、毕业展览、应聘工作单位等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导师在有意无意间也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

在毕业创作的选题阶段,导师必须尊重每个毕业生对课题的选择方向,在交流中须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到他们各自的实际能力,使毕业创作能够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从而确定更适合自己的选题方向。在毕业设计的创意构思和草稿绘制阶段,毕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通过与学生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保护和激励学生每一个具有灵性闪光的创意与构思,为完善学生们不成熟但具有创见性的想法提供支持和补充,此时的导师更象一个创作“灵感”的后勤补给员。在毕业设计制作期间,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各种制作单位的联系方式,让他们自己联系制作单位、洽谈合作事宜,以保证制作渠道的畅通,导师则应督促学生始终以独立的姿态去面对并把控设计创作中的每个环节,从而有效地解决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最直接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也是每个学生创作成果的第一个品评者,这为企业推荐其中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因此,导师又是联系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用职场的话说即为“中介”。

小结

毕业设计展望第4篇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措施

更新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课程时间较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一件高质量、高水准的毕业设计作品。指导教师需要组织新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去企业联系资源,寻求真实课题,为毕业设计搭建一个与社会、市场相连的桥梁,使毕业设计作品接近生活、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相对应的专业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用性强的毕业设计课题,以便在进入社会前可以有机会进一步挖掘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得到公司的承认,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所要求的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高级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让毕业设计选题融合互动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些行业呈现了互动融合的局面。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包括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内涵、社会功能、市场特征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使得学生之间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完全是可能和可行的。某一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可能涉及其他设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想要制作一条影视广告动画片作为毕业设计,需要应用到广告专业的文案策划、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场景和角色的服装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希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空间设计,则可以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空间漫游动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设计出一种新产品作为毕业设计,可以与广告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产品效果的动态展示;等等。这些大型的综合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美的豆浆机在制作新品片的时候,就用到广告专业、产品专业、动漫专业的技术,片包含了广告文案策划、模型创建、影视动画效果展示、后期合成等内容,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形象地了解豆浆机的组成和使用原理。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融合必将在毕业设计作品选题创新、协作交流、实现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

毕业设计展望第5篇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更多更具实力的设计新人在不断涌现。这恰是中国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刚刚离开校门的设计新丁,带着他们还不算成熟的设计作品,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各种机遇面前表达着自己对设计的渴望与坚持;他们中有早一,两年步入社会的年轻设计师,已经找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外众多展会中崭露头角并得到了行业内的关注,他们中还有来自于工业设计行业中已经屡获大奖的设计人才,因内心的热爱而跨界到家居设计的领域中以全新的起点与契合点,开始走向另一个高峰。

张晨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D9工作室,曾参加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整体家具设计,作品“规矩”系列参加《千里之行》展览,并签约吾号画廊。2011年创建独立家居品牌“规矩”,坚持自主设计,并完成实木家居产品生产。

张晨的设计中表现出的是相对成熟的一面,虽然还只是2011年的毕业新生,但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那一份认真与坚持。她为毕业设计“规矩”系列制作了视频资料,可以从中看到她对设计的理解:纯粹简单的设计,不主张过度装饰,希望通过形态的“寂”来衬托出材质的自然之美。

孙童珍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D9工作室,在校期间作品曾多次在各大媒体杂志发表刊登,作品《joke》《洞》陈列在世博会零碳馆会议室并供游人使用。其作品多以激发人们生活情趣,发现生活美好为题材。

同样是2011年毕业新生的孙童珍,在她的作品中,很多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的情趣,很清新的设计手法中,虽然有些稚嫩,但却带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展现。

有机组

家居设计,产品设计工作室,2010年创办于北京。设计组成员:温淼,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有机组运营组长及主创设计师。肖天宇,2010毕业于年中央美术学院D9家居工作室,主创设计师,陈晔,2011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D9家居设计工作室,后加入有机组成为设计骨干。贾紫惊,2008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曾赴日本东京参与奥林巴斯电子新产品开发,西卡国际设计学校学习家具设计。2011年加入有机组设计团队。

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亚洲设计主题展,国际家居饰品展上,organicER有机组的设计作品崭露头角,成为家居界的新亮点。四位年轻的设计师,通过他们擅长的艺术形态,有机材料,把设计与实用家居结合。将步出校门后最新鲜的设计能力融入其中,也把步入现实后最真实的心境沉淀到作品。

周宸宸

200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后跟随资深设计师MARCELLOBENNAT从事独立设计事务,先后成为欧洲POLIMODA,PLANETA BUNGALOW,HOUSE DESIGN的设计合作团队成员,并与数个国内大型家具企业合作,给予全面的现代顶级工艺、结构以及机械设备的技术支持。

2009年毕业的周宸宸,一直为成为一名复合型的家具设计者而努力。他的家具作品在完整度、控制度上都表现出色。每件设计力图考虑全面,无论创意、美学,材料、结构还是工艺。一路走来,在其收获设计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温淼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悉尼大学艺术学院深造。首饰设计作品曾在国内多项大赛中获奖,并参展于“奥运亚洲设计大展”、“互动・倾向-2009当代国际金属艺术展”、中央美院“千里之行”优秀毕业作品展等大型展览。2009年在悉尼大学举办“savings”温淼个人作品展。

从首饰设计师到家居品牌的运营者,温淼的身份转换其中。首饰设计,是她感性一面的最好诠释,温淼的首饰作品,总在单纯的形态背后,透露其当下的心境与创作态度。她设计的每件首饰都蕴含着一个特别的故事,一份真实的感情,与其对话,你就能感受到一件首饰的生命。

素元木作

毕业设计展望第6篇

采访时间 2015年6月5日

采访地点 中央美院艺讯网办公室

章燕紫:王老师,你好,城市设计学院也不在花家地校区,今年毕业季在学院操场搭建了一个临时展厅展出城市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大家都想对城市设计学院有一些了解,请您先说说你们学院吧。

王中:简单来说,城市设计学院的学科建设理念,就是关于城市的设计。当年成立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对未来应该是有判断的。一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它造成一个城市文脉、城市视觉形象的缺失和混乱,随着城市发展从规模转向质量,面对过去的缺失和混乱,城市文化的提升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我想这种诉求应该也是艺术类院校的历史责任。第二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也在转变,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诉求,这同样也是艺术类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城市设计学院成立之初主要就是要在这两大系统中,发出中央美术学院的声音,所以我们专业布局也是围绕这两大板块来建构的。

章:根据您的介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中央美院其他院系,城市设计学院可能更偏生活,偏实用艺术?

王:我认为这样解读应该是正确的,更准确地说,是更偏应用和落地。当然,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央美院更注重他的研究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高度,所以这说明城市设计学院并不只是强调应用而不重视学术了,学院是以“学术为先、应用为本、推崇新异、关联社会”为办学思路,中国今天需要这样的艺术院校做出这样的努力,我想这也是城市设计学院的使命。

章:那城设的学生比较接地气吧?

王:其实严格地说,尽管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要接地气,要对接社会,但是无论如何中央美术学院毕竟是中国的顶尖艺术院校,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认知世界的训练可能更多。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更看中学生毕业五到十年以后的发展,就是看他未来发展的后劲。如果说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在某公司一个流水线上完成工作,我觉得这还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

我更关注的是,我们的教学结构要考虑中国未来几十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以及学生未来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这正是中国传统院校忽略的一点。

章:今年毕业季,城市设计学院的作品全部同步展出,学院专门搭建了很大的展厅,效果非常好。

王:以前因为分着展,展览时间很短,所以很多人没有看到。那么今年全院毕业季展览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这非常好,体现了新的院领导班子对未来、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教学成果跟社会产生一个交流,这样也能听到很多的反馈,我觉得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都是很有意义的,很有价值。

章:尤其是对学生、老师来说,花了那么多精力,现在,展出的时间拉长了,大家都特别满意。

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央美院还是很自信的。我其实有一个担忧,因为现在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全部都对社会亮相一个月,那学生的质量是不是能经受得起百分之百的考验呢?这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最后,从展览得到的反馈来看,是很好的,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一直以来有一个理念,当你美院一届招40人的时候,可能成才率也不过是二、三十人,很高了;那么你招两百人,成才率也许五、六十人,你怎么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经得住检验呢?但是,最后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总体来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质量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章:对城市设计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有什么样评价?

王:总体来说,今年我们抓了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可能大家都看到了,就是那个校园展厅――学校临时搭建的大展厅,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创意150”的展览,实际上我们家居和产品专业方向的学生,有将近]40多人都集中在这个展厅了。

章:今年这个专业140多?

王:好多工作室,但是偏这类专业的,就包括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还有陶瓷等都在这里头。其实在策划的时候,我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着眼于一个毕业展览了,

我希望城市设计学院在教学上能够有一些新的机制,或者是一些创新,希望把学、研、产做成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因此,“创意150”的展览其实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前置展;同时,展览做完以后我们会挑选一部分作品,放到居然之家的设计中心展览,居然之家会提供中央美术学院创意卖场。我们也希望跟学生签约,进行孵化、宣传等等一系列的推动,帮助他们把设计转换成产品。在6月16号我们还有一个论坛,这个论坛也是一个平台,会有很多人、包括企业家来看我们的展览,希望能对各方有所触动,尝试把有创意的作品转换成市场需求,这需要很大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我们还有社会的赞助来做一个国际创新设计奖的比赛,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品牌奖项,推动中国的原创设计。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为了我们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非常优秀的原创设计有一个良好的转换。为什么说非常优秀呢?因为我认为中央美院的学生,当他在半年多的时间关注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真的很惊人。这些天陪了很多的不同领域的人来看这个展览,他们都很惊讶,甚至有很多人就直接希望能够投资这些作品。所以,我想如果转换好的话,我们会真正的把教学、研究、产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再反哺我们的教学,让教学能够再一次提升质量,这就是策划整个创意150展览的一个目标。

章:确实,你刚才讲的创业其实是学生毕业之后最最关键的事情。学生毕业之后,有的做职业艺术家,有的面临如何去把自己学习成果转化成产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好平台,是很多学生期望的。

王:这些学生作品是有社会诉求的,既不等同于那种大众类产品,也不是极少数的奢侈品。社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对文化――设计也好、品位也好,很讲究,有他们个性化的需求,而这样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中央美术学院恰恰就不缺这样的原创设计。

其实在这样一个循环系统下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践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这是一个高校必须做的,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我刚刚看了英国的一个展览,其实就是英伦创意的推广计划,是国家面向全球来推广,做成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想中国一定也应该把文化创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我觉得我们所做的这些事,其实就是国家大力推崇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我们不缺钱。你看,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就有两百个亿,还有大量的民间的资本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我们真不缺钱,但是我们缺什么呢?缺的是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能有效转化为成果的内容。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包括其他的院系是有优势的,可以这么说,我们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前没有有效的把我们的内容与社会进行对接,更不要说是利用社会的人才和资本的力量来形成聚合共同成长。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希望能努力推动这件事。总而言之我们总是野心比较大,老想不只一箭双雕,要一箭三雕。

章:美院的学生不缺创造力,关键是怎么转化,这是很艰难的。现在学校给他们提供创意卖场,创业家的平台,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是特别好的机会,在毕业时推他们一把。我想了解一下城市设计学院以往毕业生在创业方面的一些例子?

王:其实创业的学生很多,包括艺术北京的展览上,其实有不少都是我们的毕业生,他们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我一直认为

中国从来不缺个体设计师,我们缺的是品牌,就是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建构,设计师会短期的出来了,但很快就消失了。

中国这种例子太多了,他不像国际上的,都是很多著名的品牌支撑了设计师,所以他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就很大。因此作为某个学生个体,如果都单打独斗去弄自己的小设计,或者是进入某一个设计公司去当一个设计师,当然这也是社会需求,你会发现很多是会被淹没掉的。我们希望现在要创造“CAFA艺造”品牌,当然这不光是为城市设计学院,也是为整个中央美术学院。因为他包括了比如说限量设计产品,也包括了艺术衍生品等等这样的系统。在艺造这个品牌下,可能每年都会孵化出非常多的年轻设计师。我相信,不管是对于学校来讲,对于社会来讲,对于中国创新国家的推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章:把“CAFA艺造”打造成一个品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做自己的原创设计,并汇聚到这个大品牌之中。

王:对。

章:学生毕业后如何与“CAFA艺造”品牌合作?

王:我们会跟学生签署版权协议,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初拟了一个协议,在十八个月内,我们将开展很多的推广展览活动来推这些学生,我们帮他联系非常好的投资者或者是厂家,一旦有厂家或者是投资者看上了,或者是有这种社会需求了,可能跟学生签8%的版税协议。这个8%的版税,应该是全国最高的了,因为通常设计师的版税也不过3%到5%。如果良性运作好了,我相信首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毕业生,因为很有可能随着毕业,他们的产品就已经推出去了。

章:也就是说他们一毕业,心里就比较踏实,不会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落在一个工作单位而焦虑。因为平台搭建好了,只要作品可以,那就可以合作了。

王:当然,我们不能保证在推广中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达到这样一个良性互动,这一定会有一个比例。

章:是双向选择的。

王:对,当然还有社会需求,就算是在中国原创设计卖场编号了,也得看有多少定单,如果没有定单的话,也不会有资金愿意投入,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章:但是起码毕业还是继续做自己的设计。

王:对。而且还有一个团队在帮着推广,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受益的。

章:而且有一种归属感。

王:也比较温馨,母校这个港湾还在。

章:你对现在这些毕业生有什么你的期望,愿望?对他们有什么要求?

王:我88年留校教书,到现在也快30年了。我一直接受美院老先生们的传承,所以,在城市设计学院唯一推动我内心的,就是如何把中央美术学院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精神能够熔化到每个学生的血液里。我不认为艺术与设计教育就是很多优秀课程的堆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

艺术与设计绝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存在于细小的生活中,而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学生思想发动机的火给者,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的过程中带给学生处世的态度和自信,剩下的路是未来学生自己走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总结的中央美院的传统就是三个品字:“品德、品格、品味”。品德,说简单点就是你首先学会做人,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来学校,学了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毕业以后连基本的做人都做不好的话,你不是中央美术学院合格的毕业生,中央美院的学生首先是善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回馈社会的人,懂得帮助别人,自己能从中获得陕乐的人。品格,我认为中央美院的人绝不会随波逐流的,他不会跟着社会上形形的思潮跑,他会有自己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这点是中央美院留给我的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品位,这是中央美院更核心的东西,说白了,在中央美院“品位”这两字是杀人的,说这人品位不行,这人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毕业设计展望第7篇

出生日期: 民 族: 汉

户 籍: 中国 安徽 身 高: 178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中技

毕业院校: 广州连邦电脑职业培训学校 专 业: 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政治面貌: 团员 第二专业: 景观设计:: 毕业时间: 2011-06-20 现所地点: 广东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面议

应聘职能类型一: 园林/景观设计师 应聘职能类型二: 装饰/装潢设计师

应聘职能类型三: 效果图制作 应聘职能类型四: 园林绿化

应聘职能类型五: 预算人员 应聘职能类型六:

希望工作地区: 浙江,不限江苏、山东、重庆、成都 其他地区:

可到职日期: 三个月

相关工作经历及特长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相关工作经验: 0年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语种: 无 其它外语水平: 无

普通话程度: 良好 计算机能力: 精通

教育/培训经历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园林景观设计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室内设计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展示设计师

工作经验

由于刚学完毕业,所以没有工作经历。

工作技能

本人会手绘、设计、施工材料、预算、3D、PS、CAD、CorelDRAW软件,可以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室内设计方面,展示设计方面的手绘效果图,3D效果图、CAD施工图、施工工程材料预算等工作。

职业目标

希望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小处做起,慢慢工作学习,以后能升为主笔设计。

个人证书

2012年-10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园林景观设计师 中级 2012年-12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展示设计师 中级

个人评价

本人初中毕业后已经进入社会工作十年。个人爱好是读书写字、书法绘画,还有中国古典文化、古玩文玩;而对于山水、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如:室内的装饰布局、艺术品的陈设、展厅、展会、商店橱窗)都很感兴趣,平时都会看这方面的书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选择进入培训学校学习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学期是一年,内容有三大块: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都进行了全方面的学习。

毕业设计展望第8篇

关键词:合肥会展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

1 合肥市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跟着会展行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合肥的会展业发展也取得可观的进步,既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之后,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承办了许多大型博览会,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增长、彰显了安徽资源和产业优势、快速推动了区域会展市场的起步和发展。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设计类人才缺口递增、需要有较强的会展营销手段、协调能力的会展策划及会展经营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会展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展接待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事件策划、管理运作人才。使得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会展业吸纳就业人数增加,职工薪酬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会展业活动企业,从业人员数为949人,同比增长33%。

2 关于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调查

2.1 调查案例(如表1)

2.2 案例分析

(1)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社会,在外实习寻求工作机会,积攒工作经验,因此部分2016年毕业生毕业后相对较早适应社会,及时调整找到对口工作。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应聘的公司有难熬的3~6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期间没有任何工资补贴,不乏坚持不下,频繁跳槽,重新求职,对工作方向迷茫,最后转向其他行业。原因:此类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对比,在于在校就读期间是否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身表达能力。

(2)工作2~3年的设计类毕业生,与社会有一定的接轨磨合、比较明确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找到对口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能够较好的胜任,生活相对较为稳定。

(3)工作5年以上的设计类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和市场,在公司里有一定的工作地位,工资稳定,但提升空间有限。此类毕业生有一部分被公司自身发展所局限。

3 合肥高校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

3.1 设计毕业生就业心态需要调整

高校应届毕业生存在着自身职业定位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又缺乏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就业心态,导致有岗难就。

3.2 设计类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经过了长期的艺术方面的学习,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类专业的毕业生。这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期望通过就业得到更好的回报。

3.3 设计类应届毕业生很难达到岗位要求

艺术设计类工作有其鲜明的特点,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仅体现在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

4 会展设计类本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人才供求不对称,降低了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

第三,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学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侧重于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与搭建等。

5 结语

对于学会展的毕业生最大的困扰就是书上的理论知识拿到工作上很难运用。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会展业,所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但是上海等大城市会相对较好点,因为会展业相对比较成熟。所以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用人单位要的不是学历多高,而更看重的工作经验。而企业嫌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接地气,专业性不高,不能招之即用,不能吃苦。高校方面自我感觉良好,扩招政策之下,教学成果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就业导向以及对业界缺乏了解导致无法甄别优质劣质企业。而毕业生恰恰就成了市场角力的最终“受害者”,两边不讨好,就业形势堪忧。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展望第9篇

关键词:毕业实践 设计 论文 指导

毕业实践一般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是本科教学最后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而有些用人单位在储备人才方面没有足够的“库存”,往往要求签约毕业生提前到单位见习。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只好在单位实践过程中完成。本文通过实践经历,提出一些关于校外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思考,分析了如何管理和指导此类学生的毕业设计。

1 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实践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很早就有,但是以前基本都是因为指导教师承接了某些单位的课题,或者指导教师指定的课题需要借助其它单位的实验室或者现场条件才能进行。本文所述校外毕业设计主要针对近年来学生到已经签约的单位进行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经济发展迅速和企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是根本原因

企业之所以非常急切的要求签约大学生提前实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很大,企业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应对发展。许多企业处于发展壮大的阶段。

②企业的信息化节奏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急切。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对于人才的计划、引进、储备、使用往往难以按部就班的进行。当和学生签约后,企业就希望能尽快到位,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③人才的流动性导致许多企业人才的突发性缺失。双向选择,导致大专院校毕业生像“大浪淘沙”一样不断更换工作单位,企业在3年内能“沉淀”50%的毕业生就算是不错的了。有时人员的突然离职致使企业非常被动,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安排交接的人员。而应届毕业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培养才能真正胜任相应的工作。

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储备足够的人才应对发展的变化和人才流失的境况。在行业中招聘有经验的人才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急切的希望于容易找到且有可塑性(且工资成本更低)的应届毕业生。我们传统的就业签约活动一般都在毕业前半年多,这就导致急需人员的企业要求他们提前到岗见习。

1.2 高校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学校提供了制度条件

虽然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很大,但是学校却不能提供“直接能用”的人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庞大,诸多的就业渠道也显得比较苍白,如果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就更是如此。许多高校经过各种努力,最后也总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就业。因此,对于企业提出的提前见习,在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学制度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妥协”。有些学校甚至直接修改了培养计划,称作“毕业实践”。对于有些专科学校,甚至将校内教学压缩到二年级完成,最后一整年都是“毕业实践”,学校既适应了就业需求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条件,当然其教学质量水平此处难以评价。

1.3 当前学生期待步入社会的急切心理促进了这一现象

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畅想和对于“自力更生”的期待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应用型普通本科毕业生,多数人将不会参加研究生升学考试,更多的是指望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当企业要求提前进入见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是排斥的,而是向往的,他们可以提前感受到工作和领取工资的状态。

2 相对于校内毕业实践,校外企业毕业实践模式的优劣分析

2.1 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保障难度更大 因为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要放在工作上,只有利用工作闲暇和下班时间思考和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客观上是有很大难度的。对于不够勤奋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应付、搞形式的想法,草草的完成毕业设计。因为指导教师不能经常性当面指导,只有依靠电话和网络进行教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这种模式本身就存在一些交流上的不足。由于空间、时间和方式的原因,使得校外毕业设计的“教”与“学”之间产生了更大的障碍。因此,校外毕业设计内容的规范性、真实性、科学性都更难保障。毕业设计环节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的目标达成情况也是难以评估的。

2.2 存在一定安全问题 企业(特别是工厂)工作环境往往都有各种不安全因素,所有的工厂都会标示“安全第一”、“预防安全,人人有责”之类的标语。下班以后则面临的各种社会环境,远不如学校环境的“纯洁性”。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就业生身份特殊,虽然人已经到了企业,但是人事关系等仍然留在学校。虽然学生都是成年人,但是社会经验等仍然不足,既然学校已经同意学生外出见习,对其安全等方面就间接的负有一定责任。

2.3 设计条件差异大 对于学生毕业设计而言,企业能提供的条件差异会比较大。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工作的专业方向性非常吻合,那么较好的实际工作条件,大量直观的素材,以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帮助,这些条件无疑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十分有利的。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等学习效果,也是我们设置毕业设计环节所追求的目标。

如果学生的题目与实际工作条件的专业方向有差异,或者企业能提供的直观条件比较差,甚至连网络都没有,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毕业设计增加很大的难度。

3 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实践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部分学生要到校外完成毕业设计,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去应对。不能因为不同于传统的常规性毕业教学环节而敷衍工作,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自古以来教学就是要适应变化的,“因才施教”、“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学生完成校外毕业设计才是学校正确的做法。笔者认为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①一定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做到有序进行,信息畅通。尽量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以及导致的社会纠纷问题。②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有针对性。应该尽可能根据学生见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或修改题目,不宜选择与工作不相关的题目。如果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课题研究性的,则不宜选择研究性论文,而更适合设计性题目。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或者将来的可能的发展做一些模拟技改性的设计题目。③最好能联系企业,相应安排水平较高的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毕业设计。④指导教师要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办公条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内容等进行监督和指导。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回校当面请教问题,甚至教师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吴高安.深化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探索“宜化模式”新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03(02).

[2]冯玉东,张国锋,冯明卿.毕业实践与就业一体化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3]朱永红,吴南星,戴哲敏.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践模式研究与实践[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