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9 17:45:54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1篇

从我们对粤东和粤北农村的调研看,首先,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人均经费太少,按目前的标准,农村小学100人以下的学校,每学期总经费2.75万元;旧校改造基金申请成功能得到20万元,这20万元在粤北只能改建200平米的课室(三间);在校住宿的学生不收住宿费,但学校开支增加了;教师编制和岗位不合理,教师年纪大、补充新教师难,教师评上职称难,即使评上了要被聘上也得等20~30年;山区教学点合并带来交通和安全问题;教师的培训较难。建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查,制订措施解决。这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也是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政策要作调整: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孩子考取全日制本科大学的比例低于城市孩子。应调整政策,争取让农村的孩子在上不了高等院校的情况下,能考上中职或技工等学校,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的需求看也应这么做。建议:(1)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在中考和高考中未能升学的农民子女,实施免费中职和技工教育政策。学费、实验费、住宿费全免,特困生的生活费给予补贴。(2)未能升入中职、技校的,根据人社厅的文件实施培训补贴,规定人均一次补1400元,仅限一次。然而,对农民工应是全员技能培训政策,一个人一生不止一次性做某一项工种的工作,可以转换不同工作,因此,可以给予一次以上的培训补贴费,即可以申请两次。

【城镇化建设要抓好发展和生态保护】

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在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做好城镇化的规划。应按中共十提出的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做好城镇化规划,这种优势提升的城镇化规划,包括优选的生产方式、优质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

第二,重视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稳步提高城镇人口的收入;有了稳定增长的收入,才能增强城镇人口的消费能力,从而达成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用。城镇化的发展应该是其自身的这种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借外来优势作为动力的发展。

第三,保护生态极为重要。应继承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不偏执于“自然中心主义”,也不偏执于“人类中心主义”。农村的生态保护,是原生态的保护――地表上的土壤、植被、水系,原生态的是最好的――而不是破坏原生态后造的人工景观。

第四,保护好耕地。在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把耕地用来盖住房、建工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推倒农民村居和破坏耕地,盖起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如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提供粮食安全的耕地,那样的城镇化结果也是保不住的。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区镇合一;新型城镇化;城镇建设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认为是极大程度拉动内需、促进“新四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启东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4.1%。但是,无论是对城镇化的“量”还是对城镇化的“质”进行考察,启东市的城镇化水平尚需在疏理思路后稳步提升。区镇合一是近年来南通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之有效的一个举措,本文以区镇合一为引述点,探讨建立具有鲜明启东特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启东城镇化现状及问题

在启东城镇化建设光辉成绩的背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启东市中心城区区域影响力还不够强,乡镇集聚吸纳功能亟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待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因此,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富有特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加快转变启东市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1.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自1989年建市实施 “大镇建、小镇迁”的行政区划战略及建制镇建设规模“五个一”标准(即一条街道、一个市场、一个公共绿地、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工业园区)至今,实现了以行政区划带动城镇空间和人口的集聚,取得了中心城建成区面积扩大2倍,人口增加近4倍的优异成绩,城镇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对比2005-2011年全国及江苏省城镇化率,启东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位置,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图一)。

2.城镇化质量较差

由十七大报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到十报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意味着我国开始走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2013年3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该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其中江苏省入选前2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常州、无锡。

鉴于此,本文选取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能力、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几项指标作为评判标准,将启东市城镇化质量与全国城镇化质量排名第9的苏州市下辖的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作对比(见表1)。

表1数据显示,启东市城镇化质量不高,表现为:第一,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略高,其他指标均低于其他5个城市,表明启东城镇化存在较大负影响;第二,与其他5市城镇化建设差距加大,比如GDP的数值,启东约为吴江的1/2,张家港的1/3。数据表明,启东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3. 乡镇发育程度低,聚集辐射能力不够强

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应达到50%左右,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启东市小城镇比较分散,规模不够大,集聚辐射能力不够强。(表2)

表2数据表明,第一,启东市各乡镇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相比其他乡镇而言,吕四港镇的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好,但镇区人口比重仅为44.56%,未超过50%。第二,各乡镇城镇化发育总体程度低。镇区人口超过50%的只有启隆乡,但其总人口才0.42万人,而且在崇明岛上,无法产生聚集效应。

二、推动启东城镇化的建议与措施

1.确定适当定位,科学规划实施

面对现阶段城镇化热潮汹涌澎湃的局面,启东应怀揣激情,认清现实,稳步前进。城镇化带来各地大规模造城运动,很多地方定位过高,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重压,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卖地还贷的现象。因此,启东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应因地制宜,利用区镇合一,从而达到园区与乡镇互补互推,协调发展的有利局面,进而形成具有启东港城产一体发展的特色城镇化。

(1)出台启东新型城镇化相关指导意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启东新型城镇化政策,定位启东新型城镇化基调,确定用地结构和基础设施布局,促使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明确启东城镇化建设方向,了解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以便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编制“区镇合一”的相关规划。科学的规划是指导“区镇合一”的纲领,也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规划:一是区镇总体发展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可聘请知名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区镇总体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二是土地利用规划。可聘请专家结合启东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对区镇各类土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区镇土地利用规划。三是四大区块的发展规划。根据吕四港镇港镇和吕四港镇海洋经济开发区、寅阳镇与海工船舶工业带、近海镇和滨海工业园区、北新镇和滨江工业园区四大区块的不同情况,分别编制相关的区镇合一规划。

2.提升区域功能,完善基础设施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区镇合一建设提供设施保障。一是道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宁启铁路启东段建设,完成海启高速启东段工程初步设计。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城区公交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区中园建设,通过区中园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载体平台,夯实发展基础。例如,启东经济开发区针对其新能源、光电、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推进创新型经济园、林洋光电产业园建设,加快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城乡环境维护管理工程。推行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专业队伍,建设垃圾中转站,构建起“户集、村运、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新模式,以期不断优化镇区环境。

3.打造区镇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举措,以更多的手段抓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链,转变招商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狠抓产业链培育。将四大区块打造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乡镇,形成差异化发展。如寅阳镇可以海工船舶园区为发展核心,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超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而滨海工业园着重发展高端装备、海工配套、电动工具等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力求打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4.打造区镇合一示范区

实施区镇合一,打造具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区,有利于全市小城镇在更高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从而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三化同步发展。

(1)打造示范产业园区。示范区产业园应根据全市工业发展整体布局,有规划有重点地做好工业引进发展工作,吸聚工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密集度。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沿海开发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做好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大力推介启东及产业园的优势、产业、资源和特色,引进大型项目,吸引各大企业入驻。

(2)打造示范镇区。作为区镇合一建设的大后方,镇区建设主要还是应以现代化农业和服务建设为重点。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出台特色养殖、农业产业化企业奖励扶持政策,鼓励推广大棚蔬菜、节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实行企业财力村居分成新政策,村级财力不断壮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道路建设,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三是加大保障力度。建设劳动就业服务站、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企业就地用工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发展新农合医疗事业,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加大贫困救济力度,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5.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区镇合一

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深入推进区镇合一。保障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科学的项目准入门槛和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估考核体系来约束土地使用权限,推进土地集约化使用,同时表明产业导向和发展要求,达到运用土地开发和利用,以促进产业合理配置的效果。二是统筹规划用地,适当增加镇区建设用地。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制约了当前农村建房规划实施,政府应落实土地征用指标及财税优惠政策,以实现区镇合一过程中土地合理统一规划,为推进城乡统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用人机制。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单位反映,由于工作过程中存在事业人员混岗问题,人员的配置合理性受到挑战。在此问题中,吕四港镇港镇大胆创新,一是首创“一盘棋”式事业编制人事配置方法。为解决行政事业编制混岗使用问题,政府打破单位限制,将吕四港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共103个事业编制,其中高级职称占8%,中级职称占42%,初级职称50%,合理分配人员编制。二是“借调+自主培养”的双管齐下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法。为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吕四港镇政府一方面借调部分专业人员到专业岗位上工作,比如,在法律权利下放后,借调了一部分具有专业执法资格的人员到吕四港镇的相关岗位任职;另一方面自主进行人员培训,将相关人员送到市区各部门跟班学习,熟悉业务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再回到吕四港镇相关岗位上工作。

政府在实施区镇合一的过程中可借鉴此经验,根据实际需求,大胆科学合理地创新用人机制,以吸引人才资源的集聚。

(3)完善财政体制。逐步强化区镇合一所在镇政府财政自主能力。市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其次,可借鉴浙江的做法,赋予区镇合一所在镇独立财政权。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财政权未下放所带来的不便,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较丰厚的资金基础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建议:第一,政府创新财政体制,讨论修订财政体制,下发相关的指导意见或新的财政政策,完善原有的财政体制,形成具有创新观念的财政体系。第二,适当下放部分财政权力,即财政部门应积极响应政府权力下放的部署,针对各部门情况,适当下放财政权力,使各部门在处理小额财务时,可以灵活机动。第三,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针对一些大型项目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为其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区镇合一的核心仍在于“简政高效”,改革应以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保证,为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求,要转变单纯以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为重点的政绩考核制度,对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增收、生态治理、教育文化、社会治安、乡风文明、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指标。

第一,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也应顺应形势进行转型升级,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中心,添加教育文化、环境整治、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第二,建立及时反应机制。各部门应及时接收考核信息,及时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能够针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找出问题原因,及时调整相关的行为,以期达到事先预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学慧,侯为波.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7).

[2]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 [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10.

[3]吴伟鹏,周加建,李淑君.城镇化发展由“增长型”向“民生型”的转变[J].中国统计,2012(8).

[4]何瑞雪.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9.

[5]张占仓,蔡建霞,陈环宇,陈峡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2(6).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3篇

(一)统筹化运作模式缺乏

2014年江西省融资平台总资产规模大部分低于50亿元,由于整合力度不强、资源注入不够,省、市、县(区)各级平台总资产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全省污水处理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外,鲜有通过省、市域,龙头企业统筹的方式集合多方力量,统筹运作项目融资。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缺乏

就全省融资平台来看,货币资金普遍偏少,平均仅占总资产的7.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1%;土地使用权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46.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76%,以土地出让收益为主要还款来源及抵押物。而江西省矿产、水资源丰富,是农业大省,而大额矿权、水域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融资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相关产权交易、确认、评估和抵质押登记机构、制度尚未建立。

(三)风险防控机制缺乏

江西省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直接影响了融资空间。有些设区市财政负债超过政府当年可支配财力。全省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没有健全,风险预警和统筹管控能力较弱。

二、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政策建议

(一)就监管政策限制,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

一是引进民营、外资等社会资金,注入土地、矿权、园区、收费权、水域经营权、企业和金融股权等经营性资源,构建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即城市综合运营商,突破监管政策对融资平台为公益类项目融资的限制,构建符合监管要求的,能为城镇化建设各领域项目融资的合格融资主体。二是省域统筹建设市县项目时,由省、市县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或创建城市开发基金,构建省域统筹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壮大公司、基金实力,统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组建项目投资公司类似于城司,政府对此熟悉但因引入新的资金将会稀释原股东的控制权从而不利于再次引入新的投资者;成立开发基金适合滚动开发,便于再次引入社会资金扩大规模,能以股权投资作为种子资金撬动大额信贷融资,但对市场化运作要求较高。

(二)就融资主体分散,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

一是针对省内融资主体分散的现状,在省级层面,由省直各主管部门牵头,分别打造、整合各行业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市场运作为基石的省级投融资平台,以“统借统还”模式破解全省同质性项目融资难题。二是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由省级公司统筹市县项目建设与融资,市县级政府以投资或代建等形式参与建设、融资和还款。大力推广中小企业“四台一会”和龙头企业统筹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贷款这些统筹化融资模式。

(三)就融资资源缺乏,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是创造融资资源。建立公共收费制度,以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收费权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补贴制度,以农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路建设等项目的政府补贴作为融资资源;建立政府购买制度,以政府的项目补偿金,公共领域发展基金,政府偿债基金,政府回购款等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资源转化制度,土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后,结余土地的出让收入可作为融资资源,冠名权、矿权、水域经营权、收费权等可作为融资资源;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等的确权、抵押、交易机制,将农村资源转化为融资资源。二是整合挖掘融资资源。按“以丰补欠”的理念捆绑、组合项目,共同融资,以经营性项目的融资资源解决公益性项目融资难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挖掘、盘活融资资源。

(四)就融资渠道单一,构建多元化筹资模式

一是运用公私合营PPP模式中的PTI、BOT、TOT等融资方式,引导民营、外资资金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二是争取市政债券发行试点,建立城镇化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农业风险基金等,充实项目建设资本金。三是综合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信托、股票、保险资产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资产证券化、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参与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从而达到融资和避险双重目的。

(五)就政府债务风险,构建高位统筹机制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城镇化

一、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009~2012年黑龙江省垦区通过科学规划、特色建设、和谐拆迁、创新服务、优化生态、提升品质等诸多举措,使垦区城镇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一)科学统筹规划,在镇区建设上谋创新

2009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结合各个农场的地缘分布、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特点、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辖区内各分局的建设定位进一步明确,如:将宝泉岭管局打造成食品工业城、将三江管局打造成绿色米都、将红兴隆管局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城、将牡丹江管局打造成生态旅游城、将九三管局打造成有机大豆之都。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座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镇、卫星镇已经迅速崛起。

(二)深入调查研究,在撤队建区上促和谐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广大职工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垦区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垦区城乡体系布局规划的原则、管理区设置的标准等撤队建区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年间,黑龙江垦区共搬迁居民点1770个、搬迁居民60万人,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城镇化率达到85%。

(三)夯实基础建设,在设施配套上抓落实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宜居”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垦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四年间,垦区城镇共硬化道路1542公里、城镇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建设给水管线1790公里、排水管线1224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建设清洁能源项目68个,使用清洁能源比重较之前提高了40个百分点,达75%;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达到100%;城镇集中供热率70%。

(四)优化生态环境,在城镇品位上促升级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自2009年以,垦区先后开展“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活动,实施“绿色城堡”、“见缝插绿”、“绿色屏障”三大工程,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品位,提高了百姓居住环境质量。四年间,垦区共植树6920万株,城镇绿化覆盖率由2008年30%提高到2012年的35%。

尽管,垦区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农垦城镇不是国家建制城镇,加之一些政策上的因素,给垦区的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如:缺乏土地管理和财税职能,限制产业发展空间;缺乏市县级财政支持,减缓了发展建设速度;缺乏公共财政保障,降低了公益事业标准;缺乏配套政策引导,影响了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等等。

二、促进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垦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速垦区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全面保障垦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要在资金、政策、事权、财权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建议如下:

(一)赋予财税职能,破解发展瓶颈

赋予垦区相应的事权职能,拓展垦区城镇化建设发展空间。目前,我省已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设立管委会,管委会委托农垦总局进行管理,与管理局合署办公,具有特殊的建制县财税职能。这种做法,有效的破解了新型城镇发展瓶颈,促进了城镇发展建设,建议相关部门对此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向上争取,大力推广。

(二)制定返还政策,支撑发展建设

给予财权支持,加快垦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参照地方土地出让金返还标准,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制定“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方案,将垦区每年项目建设收缴的土地出让金按比例返还给垦区,用于支持基础建设,保障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投入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提高垦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垦区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垦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垦区经济实力;要加大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有效落实;要积极吸纳市场、社会等多方资金,使其融入垦区公共服务事业中来,为垦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问题 对策建议

城镇化建设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的规划、制度层面的制约、缺乏资金的支持、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贯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实现全面的结合,其意义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低,直接决定着我国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进行城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得到开发,增强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进而不断开拓整个农村消费市场。可以使得消费成为引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国家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市场竞争优势较小,整体发展质量不高。当前,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乡镇企业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进而引领着整个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实现我国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不断向着高级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整个国家各产业的升级。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整体的科学化规划,才能保证其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方面较多,对我国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我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发展牵动着亿万人的利益。当前,我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使得很多地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建设的进程虽然在不断加快,但是整体的质量却难以提升,引发了各方面的不和谐,违背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初衷,难以实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存在很多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对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户籍问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完善的解决,将直接决定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有的制度也不利于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针对性制度,其城镇化建设难以与经济社会及工业化发展相适应,其整体的发展质量较低,使得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断受阻。

(三) 缺乏大量资金的支持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其牵涉到的内容较多,工程量巨大,因此必须要有大量资金的全面支持。当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支持资金还不到位。一方面,我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对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各地区财政资金吃紧,其应用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较少;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全面融入其中,其难以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和工程进行相应的融资,其资金来源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主要原因不仅来自于政府相关政策方面,还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相关企业自身的建设有关,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重视。

(四)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城镇化发展来看,还必须要全面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在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下,才能保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使得城镇化建设陷入困境。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还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一方面,国家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还没有完全与城镇化建设进行完美的结合,其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区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产业发展难以跟得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得城镇化建设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进而会导致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建设出现严重失衡。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一方面,国家应该从宏观视角出发,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使其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稳步前行,避免出现低质量的高速建设。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必须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于各地区自身城镇化发展的规划,避免对城镇化的盲目建设。在提升其建设步伐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如前所述,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和落实关于城乡经济发展、城镇企业发展、农民工就业、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对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并根据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相关的制度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三)争取各项资金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一方面,要加大中央财政的拨款力度,使其能够为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运营资金。同时,要制定专门的预算规划,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能够从其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工程项目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所需要的贷款,政府要为其做必要的担保,另外,也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外资本、民间资本等,通过多种渠道,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带动作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使其发展能够充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国家要对当前优势产业的发展制定统一的政策,使其能够在各地区得到高速的发展,进而成为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各地区必须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选择出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其进行引导,以充分增强其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争取各项资金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出发,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其能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我国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栋,王蕾.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体系[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02)

[2] 厉以宁.新型城镇化建设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经济导刊,2016(04)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6篇

一、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6826万人,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加51.7万人;人均GDP16391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9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了1平方米;全省新增绿化面积达8466.67公顷,村庄大部分实现了“村在村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

1、城镇化不断扩大,但总体水平不高

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比2000年提高14.3%,年均增长率为1.1%。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中列第5位,仅略高于河南省。与东部地区相比,差别尤为明显,以江苏为例,1978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比江苏低1.1个百分点,2010年与其差距扩大到13.5个百分点。

2、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模式,我省实际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城镇化率应在50%以上,我省还远没有达到要求。2010年,我省工业化率为40.4%,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0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化是由经济推动发展,主动性亟待加强。

3、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辐射弱

第六次人口普查第2号公告显示,安徽常住人口达到5950万人,合肥常住人口为510万人、GDP为210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3%和20.9%,生产总值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中部第4位。而同期武汉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北的15.9%和35.5%,长沙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南的10.4%和2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不够。

二、制约金融支持安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体制不顺畅

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安徽省来说,由于区位劣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国家对我省投入较少,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满足需要,亟待资金支持。

(二)城镇化建设中贷款主体缺位

镇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够作为贷款主体,金融机构不能对其进行贷款。同时,房地产作为高风险行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房价的波动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集中日趋明显,使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意愿明显减弱。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利上收,增加了融资难度

一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了减少成本,大量收缩了一些面向农村的机构,网点,削弱了金融机构的完整性。二是信贷管理机制发生转变,基层信贷业务上收,部分县级及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只有存款任务没有贷款权,基层信贷自缩小,农村闲置资金被层层上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三是金融创新力度不够。城镇化建设中道路建设供水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急需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缺乏和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由于信用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改善,逃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资金呆滞。使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甚至产生:“惧贷”行为,宁可不放也不形成损失。信用缺失不利用民间融资渠道的发展,制约了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供给。

三、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投融资体系

一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各自经营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方案,分步实施。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首先要加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自身建设,城司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利用银行贷款、土地收益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将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上,利用财政贴息、减免税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再次利用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等途径吸引民间资本。最后,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机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加大政府对各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推进我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要建立完善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通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尽快制定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突出企业主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经济、信用环境评价,准确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同时,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进行重大调整等因素会带来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要严格把关。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7篇

>> “环境友好”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约束及对策思考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能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 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率驱动与创新路径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 浅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 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及改革创新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途径 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税支持研究 浅议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综述与实践思考 我国城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 与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卢萍萍.资源环境约束下四川可持续城镇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6] 陆田.资源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道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 王德,彭雪辉.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本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4,(1).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8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面临问题和挑战

1.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尽完善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乡镇金融机构分布较少,虽然融机构网点有覆盖,但区域分布不均,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城镇化的发展中,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与专项贷款不够完善,各项贷款优惠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涉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等仍未到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前进动力,主动性不强。另外,农村乡镇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在县域入驻率低,支行存贷比低;而地方法人机构受存贷比偏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建设开发贷款主体缺位

按照规定,镇政府不能作为承贷主体。因此,金融对小城镇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缺少合适的承贷主体。而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靠政策优惠与补贴维持运营。直接对政府部门贷款的行为不满足政策条件,导致城镇建设开发失去了承贷来源,这成为金融信贷投入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困难。因此,城镇建设开发面临着承贷单位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

3.融资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为了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需求,交易成本低、贷款手续简单的民间金融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手段,但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的制约,民间金融监管缺位,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在产品开发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针对性不强,资金供给不足,银行业基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同时,市政债券逐渐面向资产证券化,但是缺乏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金融资源到不到有效配置,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项建议

1.改进信贷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

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市场,应尽量减少无序竞争,引导特色化竞争,比如农业银行可以结合政策优势加强在城镇公共设施方面的金融支持;股份制商业将重点放在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信用社应明确面向社区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城镇小微企业与农业产业企业的金融合作。另外,应激发产权制度的创新活力,可以利用各种土地融资业务聚金融资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集体贸易的进程,努力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金融产品,应注意把握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将生态意识融入城镇特色建设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

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以间接融资为向直接融资的过渡与转变,利用财政投资吸引民间投资,通资本配置的改变,提高收租分红比例,使市政债券公益化。对于城镇龙头企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创业板的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应引导其利用集合票据进行票据融资。政府应颁布更多的财税激励措施,补偿企业的信贷风险,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可以将事业单位作为承贷主体,以政府和企业法人共同组建信用作为担保,为建设的融资环节带来新的活力。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的信贷市场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社会信用风险、政府决策风险、担保有效性风险等。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应注意把关风险防控环节,认真考察项目的合法性,保证信贷风险的可控性;应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根据城镇经济发展情况预测财政收支情况,客观分析政府债务与偿债能力,制定计划确保贷款的稳定性;允许农村使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促进经营权的流转交易,逐渐开辟自由的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应构建有城镇化建设融资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时期市场的变化,明确自设的竞争优势,不断深化利率市场的改革。政府应引导特色化竞争,出台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保证金融的公平竞争,为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还应强化城镇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的相关产权制度,激发城镇化的创新活力。

三、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在新时期的经济大环境下,我们应建立基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与运作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平稳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宇生.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苏北盐城市为例[J]. 金融纵横,2013,07:29-31.

[2]邱兆祥,安世友.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金融工具作用问题的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13,10:31-36.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第9篇

政府“错位”导致城镇化与民营企业难以协调共进。一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常常在城镇化中“主导”过度,越界充当主体,导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政府融资平台又承担着巨大债务风险。二是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缺乏企业和群众的普遍参与,规划更改随意,使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中无所适从。一些地方政府受GDP政绩观的影响,不顾本地客观实际,不遵照经济规律,热衷于“造城”运动,求大求高求洋,提高了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的门槛,加重了城镇化的成本。三是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与财政制度,使进城农民和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企业、基层政府没有享受到土地的红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城镇化建设中上级政府过多“抽血”现象普遍存在,农民置换宅基地集中居住,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但农民安置房建设土地依然要经过招拍挂,向政府缴纳可观的土地使用费,才能取得房屋产权证明。土地级差收入流入政府的口袋,没有使失地农民获得相应社会保障。

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影响着政府服务态度和支持力度。目前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对民营经济的不公平待遇,对民营企业不信任、不放心。在城镇建设中的一级土地开发、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燃气热力、垃圾污水处理等领域设置不合理门槛,将民营企业拒之门外,大多由政府主导投资、国企垄断,不仅效率低下,服务的质量也不高。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准公益性或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领域,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的现象;对民营企业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指导,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冷漠;招商引资时对外来的企业热情殷勤,周到服务,一旦投资已成事实,对曾经的承诺不认账,甚至侵犯或侵占民营企业的利益。

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创业环境依然艰难,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小城镇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地点,特别是当前在外务工的农民返流和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小城镇都是他们的选择。但是创业门槛相对他们的能力还比较高,所需的经营场所、注册资金、财务要求都是制约创业的难题;经营中管理部门多、检查繁、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使得小城镇居民在本地开展经营活动产生畏难情绪,宁可打工,不愿创业,宁可当街摊游贩,也不愿办企业。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往往也不健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所急需的培训、融资、保险、维权等都得不到系统性的保证。

参与城镇化的企业税费负担重、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抑制了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尤其农民安置房开发,一般投资周期长,配套设施建设任务重,经济回报低,但目前对于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民营企业所缴纳的税费大多等同于甚至高于大中城市商业房产开发,这使得民营企业难于将建设重心下移到小城镇;引导非农产业的民营企业进入小城镇以及创办农民创业园,既没有土地指标,又缺乏税收上的优惠,使得某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如水中月、镜中花、空中阁;大多数银行没有针对城镇化的专项贷款科目,将其等同于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单一狭窄,融资难、融资贵拖了企业投资小城镇的后腿。

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及城镇发展规划

一是要本着最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下乡的原则,重新审视、调整、编制农村、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农村、城镇本身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二是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做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抓好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同时适度调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农村发展空间结构,为吸引社会资金下乡发展腾出足够空间。三是要进一步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农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出台或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一是要加大对社会资金下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凡是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银行优先支持,政府优先扶持。充分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投入资金利益的最大化。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模式,放宽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土地指标配置、规模流转以及税费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二是要尽快完善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担保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化解市场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村投资风险大的问题。三是要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提高公益性用地的征收补偿标准,提高农村土地价值。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尽快出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制定农民房屋、宅基地、承包地等自由转让和城镇居民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等的实施细则,破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二元体制,真正使农民的资源变资本,使社会资金下得了乡,在农村赚得到钱。二是要建立电子化、开放式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整合农村产权交易数据,打造统一的产权登记信息查询平台,建立一站式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联动机制,实现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统一网络,从信息收集、、交易到产权变更登记过户,一站式服务,减少交易成本。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吸引科技、资金等到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效益,确保农副产品充足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