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能源与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3 14:58:56

能源与经济发展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1篇

1.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上的变化与能源消费

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变迁下,能源消费量以及其部门结构也会产生变迁。具体来说,就是国民经济总产值数量之下,由于经济部门结构形势上的变化,而产生了能源消费量的变化。目前来看,农业国所消耗的能源就少于现代化工业国,能产生较大能耗的工业生产占据能源消费的大比重,可以说其生产规模的改变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较大。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际上部分石油大国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石油运输出现问题,从而石油价格上涨,为了抑制能源价格相关部门会以经济部门结构调控的形势,来减少单位产品能耗较大的部门,提升能耗较少部门的比重,又或者是将大能耗巩工业转移到符合条件的地区、国家,最终所实现的是单位总产值能源消耗的降低[1]。我国能源消耗以及部门结构上的改变,当中需要考虑的除了能源消耗量的消减,还有发展产值高、能耗较少的经济部门,这些都需要参考党时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出发。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各项比例之间的关系,需要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是满足国民经济的积累消费需要、原材料需求、燃料需求、工业与农业需求,以及加工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方面的比列进行合理调整。

2.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若要切实的分析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除了对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与能源之间关系的分析外,还需要详细的了解衡量指标及标准,例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源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比重等。

2.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所决定的是能源生产量增长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进出口量相差无几,这一数据能代替能源消费言行系数。如若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则需要对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收集,因而需要根据公式来得出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的比值,而具体的公式如下所示:一般情况下对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能源弹性系数的衡量工作,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指标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有高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逐渐加深,能源再生率与在利用率逐步提升,由此所带来的便是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数值的降低。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当不低于0.8时,能源处于高消耗的阶段,要解决之一问题,便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制造出低能耗的技术设备,能有效的降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这时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要维持在0.5至0.7之间是最恰当的[2]。

2.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量所实现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指标便是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现阶段我国电力发展处于再发展阶段,电力生产量几乎等同电力消耗量,再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切实的了解到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相关数据的得出依靠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电力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最便于清洁、运输的能源,比起石油、煤炭更受用户的欢迎,所以现阶段我国生产生活能源主要是电力能源,并且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的使用范围也更大。并且我国工业越来越发达,对于能源的应用量也逐渐提升,虽然我国也在倡导节能减排,但是能源供应量与使用量仍然存在问题。通过笔者的了解,相关人员的研究下发现要确保电力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站,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应当维持在1.2上下。

3.结束语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2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3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4]崔当选.新能源经济研究[J].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的中国市场,2010年,(16)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4篇

关键词:能源足迹;Tapio弹性;协整;误差修正

一、引言

能源足迹(EnergyEcologicalFootprint,EEF)是在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用来描述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环境的压力。能源足迹采用与生态足迹类似的方法,将区域内各种能源的消耗转化为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GDP是1978年的186.3倍,年均增长15.2%,能源消费总量(标准煤)是1978年的7.5倍。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且已取得不少成果。于凤玲等(2013)利用因果检验和解耦分析研究了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间存在协整关系和相对解耦关系,而且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肖涛等(2011)利用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赵芳等(2016)构建了能源、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测算出能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属于中度协调水平;谢晓冰等(2016)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是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且我国经济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更高;朱润芝等(2012)对我国30个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的测算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呈现出东部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地域特征;贾首杰等(2015)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和脱钩分析,研究了河南省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体呈现出“扩张链接-弱脱钩-弱强脱钩”的可持续变化趋势。以上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我国能源与经济的关系,但是大多基于能源消费总量这一总量指标,较少从足迹角度来全面分析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借助生态足迹法,利用能源足迹来衡量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并通过Tapio弹性模型与协整理论深入研究了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GDP来代表经济发展。研究指标主要涉及两类数据:一是人均能源足迹,二是人均GDP。对于人均能源足迹,借鉴有关文献,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等能源消费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碳汇法来测算我国的能源足迹。式中:PEEF为人均能源足迹(ghm2);i=1,2,3,4分别表示4种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Ei为当年第i项能源消费量(104tce);mi为第i项能源消费全球平均足迹转换系数,且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的能源/生态足迹转换系数值分别为55GJ/(hm2/a)、73GJ/(hm2/a)、93GJ/(hm2/a)和1000GJ/(hm2/a);P为当年人口数。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三、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1978~201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数据和GDP数据,核算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绘制变动趋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趋势具有趋同性。另外,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55,进一步说明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密切的依存关系。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发展与能源足迹间的变动关系,利用Tapio的脱钩概念模型,引入弹性来分析1978~2015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足迹间的脱钩关系。根据弹性值的取值范围界定不同的脱钩状态,具体评价标准及相关结果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979~2015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弹性值大都处于弱脱钩状态,这表明人均能源足迹扩大的同时,人均GDP也在增加,二者同步增长,但人均能源足迹的增长速度要滞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四、协整关系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回归方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PEEF、lnPGDP,其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和二阶差分序列分别记为ΔlnPEEF、ΔlnPGDP和Δ2lnPEEF、Δ2lnPGDP。利用Eviews软件对lnPEEF和lnPGDP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能源足迹和经济发展变量在经过二阶差分后趋于平稳,即lnPEEF和lnPGDP都是二阶单整序列,记为:lnPEEF~I(2),lnPGDP~I(2)。

(二)协整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lnPEEF和lnPGDP都是非平稳的,但是二者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要检验lnPEEF和lnPGDP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进行协整检验,这里采用E-G两步法来进行分析。用OLS法做协整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lnPGDP=9.3624+2.5461lnPEEF,R2=0.9202,D.W.=0.0515。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t=-2.2872,P值=0.0236,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说明lnPEEF和lnP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另外,回归系数为2.546,说明人均能源足迹每增加1%,人均GDP将增加2.546%,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Granger检验

协整分析反映出lnPEEF和lnP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不能识别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需要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lnPGDP与lnPEEF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人均GDP是人均能源足迹的Granger原因,即我国人均GDP的增加直接导致能源足迹的增加,但人均能源足迹并不是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人均能源足迹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人均GDP的增长。

(四)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研究短期波动的影响,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和能源足迹之间的短期波动情况。考虑到lnPEEF和lnPGDP都是二阶平稳过程,采用二阶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估计,结果如下:ΔlnPGDPt=0.727ΔlnPGDPt-1+0.911ΔlnPEEFt-0.429ΔlnPEEFt-1-0.024ecmt-1+et式中:ecmt-1=lnPGDPt-1-9.792-1.792lnPEEFt-1是误差修正项。反映短期波动ΔlnPGDPt的影响因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变量的短期波动(ΔlnPGDPt-1、ΔlnPEEFt和ΔlnPEEFt-1),另一部分是反映lnPEEFt和lnPGDPt间均衡关系的均衡误差。当ecmt-1>0时,有-0.024ecmt-1<0,表明误差修正项对ΔlnPGDPt起负向作用,即当lnPGDPt变动偏离均衡关系且有正向偏离时,误差修正项会通过负向作用使其回到均衡;而当ecmt-1<0时,有-0.024ecmt-1>0,表明误差修正项对ΔlnPGDPt起正向作用,即当lnPGDPt变动偏离均衡关系且有负向偏离时,误差修正项会通过正向作用使其回到均衡,这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另外从系数估计值-0.024可以看到,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02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调整作用较弱。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我国1978~2015年的能源消费数据测算了人均能源足迹,利用Tapio弹性法、协整分析、Granger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人均能源足迹与人均GDP间存在协整关系,反映出二者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密切相关,能源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作用不可或缺;而经济增长又会促进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对能源总量、结构、质量等的需求不断扩大,也为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Tapio弹性揭示出近些年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主要呈现出弱脱钩的发展状态,二者在同步增长的同时,人均GDP的增速要明显更快些。这也说明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在降低,使得较少的能源消费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发展。3.人均能源足迹和人均GDP的Granger检验,表明二者间存在着从人均GDP到人均能源足迹的单向因果关系。这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可以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供应,否则能源供应的不足必定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改进能源利用技术,从而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节约能源和保障能源供应的目的。4.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且均衡误差较于短期波动而言,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较弱。

参考文献:

[1]王涛,冯杰.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9):19~23.

[2]于凤玲,周扬,陈建宏,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29~35.

[3]贾首杰,陈英,张仁陟,等.河南省能源足迹与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17~122.

[4]钟太洋,黄贤金,韩立,等.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400~1412.

[5]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7~171.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可持续战略

一、引言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过去数十年间,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然而长期过度开采导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加上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与生态破坏问题,人们对新能源资源的需求日渐增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保证,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如今,传统能源难以保障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既有能源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亟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极具现实意义。由于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环保低碳等特点,顺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新机会、新动力,为社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全球新能源战略

(一)新能源战略意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区别于已被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常规能源。由于传统能源日渐枯竭以及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主要特点的新能源开发逐渐被各国重视。新能源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2.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3.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4.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5.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可以带动许多关联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发展新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其经济结构具有高耗能、低产出的主要特点,长期以来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社会问题,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局面,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一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易于就地发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能源利用走向绿色低碳,契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目标。因此新能源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广袤土地上,许多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如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东南沿海和我国北部地区风能集中。这些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若能因地制宜,形成适度的规模化产出,将会形成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带动以新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链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振兴。

(二)各国新能源战略

从全球新能源战略来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共识,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应对未来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欧洲,瑞典、丹麦等国已提出到2020年⑹迪50%的电力能源来自新能源。而根据德国权威机构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未来新能源的替代比例唯有从2020年的20%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的50%,才能很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近十余年,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发展力度相当可观。以光伏、光热产业为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一直是新能源领域开发应用的热点。各国针对太阳能产业相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宣布的总装机规模不断上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投资和建设热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例如日本公布的“面向2030光伏路线图”中提出,到2030年将安装太阳电池组件容量1000GW,通过发展光伏产业缓解能源供给的紧张局面,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同时美国也提出“2030及更久远的美国光伏工业线路图”和“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力图实现本国在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预测,到2020年,欧盟的光伏发电系统将满足欧盟全部电力需求的12%;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供给能源之一。与此同时,太阳能光热发电也发展迅猛,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相继加大核心技术的投资力度,至2012年底全球已建成的光热发电站装机容量超过2500MW。根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欧洲太阳热电协会在《2009年世界太阳能集热发电概况》的预测,如果发展顺利,到2030年光热发电将可满足全球7%的能源需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政府十分重视太阳能产业发展,迄今已通过光伏发电技术为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十余万无电用户解决了用电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有7个奥运场馆使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其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节约170吨标准煤,减少57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将超过全世界装机的25%,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系统安装成本大幅降低,新能源消费逐渐走进普通大众生活。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广泛,在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周期影响小,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凭借自身优势特点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成为能源领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我国新能源前沿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改进。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67.5%,石油占比为17.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9.6%。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减少,非化石能源占比逐年增长,表明我国的绿色能源消费正在逐步增加,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能源相关的前沿应用和概念被提出,如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

汽车产业涉及钢铁、电子、机械、玻璃、橡胶等工业领域,产业链很长,具有显著的经济拉动作用。新能源汽车因其节能环保特点被认为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2009年我国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3万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显示,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将达40%以上。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标志性行业,将有效促进产业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其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融合了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传统能源的利用模式。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8年要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到2025年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作为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能源互联网具有分享快捷、多源协同、低碳高效等主要特点,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根据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互联网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成为推动能源行业革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四、政策措施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发展新能源对促进能源结构改善、摆脱经济衰退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战略意义。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措施,规范产业方向。与此同时,应重点考虑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降成本,提供融资渠道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产业具有一些特殊问题,如资源分散、不稳定性、技术不成熟、高成本和高风险。总体而言,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且耗费时间长。因此政府需要提供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如在新能源示范区实行企业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提供充足的自主研发经费,降低企业成本。还应拓宽融资渠道,如建立新能源产业信贷、新能源专项融资等,为企业、个人进入新能源行业提供便利,使企业免除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得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防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是新能源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传统能源特点不同,新能源是对能源开发、生产、消费观念的一次变革,经济增长不能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为代价,不能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交换,传统能源市场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能源行业。未来亟需打破能源市场壁垒,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垄断监管,进而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使民营资本成为发展新能源的主力军,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三)鼓励创新,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相比许多传统行业我国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小,甚至在一些方面还领先国际,因此整体存在赶超先进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应当充分鼓励对核心技术的创新,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通过与国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提升我国的创新竞争力。同时努力营造绿色消费的文化氛围,有效推广新能源产品,例如通过补贴免税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停车场建设,让大众意识到节能环保势在必行,新能源消费符合人们的切身利益。

五、张家口案例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张家口是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位于蒙古高原冷空饨入华北平原的主要气流通道,据估计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占河北省陆上风资源的71%。同时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可开发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之一,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000亿千瓦时,其中化石能源电力仍占90%以上,对新能源发展需求迫切。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张家口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划部署。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电力输送通道节点,张家口率先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模式机制,目前已拥有“国家风光储输试验中心”、全国首个风电研究监测试验基地以及风机总装、叶片制造等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开发应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未来将促使能源结构更趋清洁化、多元化,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位于张家口市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至2014年已累计输出优质绿色电能超过8.4亿千瓦时,为区域经济贡献巨大。借助规模优势和自主研发投入力度,未来张家口开发新能源成本将有效降低,人们的消费理念将更趋绿色环保。预计到2020年,张家口市55%的电力消费来自新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新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张家口还以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为契机,将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光伏迎宾走廊”,向世界展示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果,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

张家口市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张北县,近年充分发挥域内能源丰富的潜力,强力推进风光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出部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有力地提升了县域经济实力。有计划显示,未来国家考虑在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特区,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总规模逾2000万千瓦,总投资达万亿元以上。同样,康保县由于地理位置适宜开发风光电,县政府紧抓国家发展新能源契机,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全县支柱产业,很快形成了地区的投资热潮。自启动新能源项目以来,康保县已与十余家新能源企业签约,吸引了数百亿元投资,为地区发展注入极大活力。

六、结语

当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为顺应时展需求,有效解决高耗能问题,对新能源的开发投入力度日益增强,近年来已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化初具规模。未来将吸引更多投资,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向着全面实现新能源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刘松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繁荣――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和新财源.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009.

[2]谢晶莹.新能源:世界各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01).

[3]张兴兰,冯百侠,赵海军.新能源产业势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0(28).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6篇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能源;低碳能源;能源法律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04109

作者简介:莫神星,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资源环境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7)

一、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型经济社会模式。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日益受到美、日、欧盟等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革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未来经济的竞争必定是低碳经济之间的竞争,在其中掌握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国家未来的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过去100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是低碳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走向无碳。低碳能源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能源是清洁的、低碳的、对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是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型道路的要素,是中国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通道。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低碳能源革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发展机会,它将决定国家财富,将改变21世纪。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下,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低碳能源、气候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思考,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是真正实现历史梦想的根本道路,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引领与展开这场低碳能源革命。

发展低碳能源,是立在当今,意在长远。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经过上亿年的漫长历程积累下来,在200年的工业文明的强力挖掘下,很快将面临着枯竭,必须未雨绸缪。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低碳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动我国能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向积极开发低碳能源转变,由主要注重能源的供给,向低碳能源供应和需求管理并重转变。

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与利用绿色能源是我国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制约的战略抉择。要构建节能环保、能源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体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我国正在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保持能源消费的适度增长,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仍是“十二五”能源工作的基本要求。

低碳发展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低碳能源是有效利用能源的重点领域,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电力供求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因素来看,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 “低碳社会”都应该成为我国一项战略选择。

低碳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我们必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2月,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我国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在过去改革开放前20年大概是不到0.5,最近几年能源弹性系数都大于1,特别是2003年开始是1.4,2004年大约是1.6。2011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0.76。其中,电力、煤炭弹性系数均超过1。从能源需求增量来看,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2.3亿吨标煤。到2020年,我国要以能源翻一番实现经济翻两番。到那时我国能源消费量将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在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问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能源供应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靠拼资源、拼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抛弃。

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将可以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及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新能源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应该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我们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节约为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多元化发展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整个能源结构必须是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无碳能源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领新能源关键领域制高点,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推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在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电力结构也呈现以煤为主的特征,中国煤炭的一半以上是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矛盾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更为严峻的是煤炭大量开采、消耗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向更趋合理的能源结构转变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近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仅2009年我国消耗煤炭约30亿吨,未来的20年左右时间,如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再翻两番,将消耗相当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达到约100亿吨,照此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将在未来100余年间消耗殆尽。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到那时石油消耗总量也将是现在的两倍左右。所以,未来将难以有足够的能源来供给,并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只是美国的一半。而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则超过美国。然而,两国的能源结构则大相径庭。煤炭在美国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为2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则从2000年的57%升至三分之二。为了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国应该在未来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压缩煤炭在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就长期发展来看,要将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到40%左右,大力发展核能、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

优化能源结构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展高附加值能源产业;另一方面,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具体说来,在电力行业,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源,并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等节能技术,降低单位发电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已通过发改委审批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了具体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及要求: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以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将显著改变我国煤炭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对我国总能源的贡献将达30%左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变为主流能源。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面临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积极创新低碳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要优化能源结构,根本的出路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有效保障能源供给。

要树立“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的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对煤炭、石油的依赖,通过建设海上风电场、光伏一体化建筑等,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等更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并期望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的结构多元化,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开发利用陆上和海边的风能、近海潜在的潮汐能和海洋能、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整个“十一五”期间,尽管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决心很大,但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的减少,依然任重道远。有关资源价格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厂网分开已经基本实现,但输配分离依然遥遥无期,而这些,都是优化能源结构上的根本之举。与“十一五”能源规划“加大生产、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的国家能源战略相比,“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总体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尽管依然强调节约优先和立足国内,但同时也强调优化结构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将成为“十二五”能源规划中的一条主线。中国下一步发展新能源着力于五件事情:第一,要把新能源放在一个战略地位;第二,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第四,要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第五,要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把新能源的发展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加以充分的重视。

三、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

建设科学低碳能源体系必须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切实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1.稳步发展风能。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现代利用风能的主要方式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风电继续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首选。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到目前为止,全球75个国家有商业运营的风电装机,其中22个国家的装机容量超过1GW。2011年中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2000MW。据全球投资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达20GW,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65GW。巩固了其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沿海及附近岛屿,陆上风能资源大于海上。我国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风电。如果能够对风能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将能获得总计7亿-12亿千瓦电力。其中,陆上6亿-10亿千瓦,海上1亿-2亿千瓦。从资源储量、开发成本以及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考虑,我国近中期风电开发应遵循“以陆上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发海上风电”的原则。《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发展风电。其中,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积极推进10万千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万千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近海和陆上风力发电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电产业要适应各种政府政策和市场的新要求,实现稳健发展,将中国建设成世界最大最强的风力发电国家。

2.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目前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目前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在众多的可再生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目前唯一能对石油液体运输燃料以及塑料等上千种石化产品生产原料进行直接替代的。我国山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大:有约4404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培育能源林;有约近1亿公顷沙地、矿山、油田复垦地等土地,可用于发展能源林;有约600万公顷疏松林地和5312万公顷的低产林地,可以大幅增加森林资源量。我国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尽管要受到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国《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能源林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每年转化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可替代2025万吨标准煤的石化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3%。近年来,我国已在内蒙古、吉林等地进行试点,以生物质为原料发电、生产燃料取得成效。

3.突出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太阳能是目前及未来可再生能源中最清洁、最环保、最经济的能源,具备十分独特的优势,也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太阳能电池为核心和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将成为改变中国和全球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有效途径。据专家统计,我国太阳能资源蕴含量约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可达到210亿千瓦,远大于生物质能的1亿千瓦、水电的3.78亿千瓦以及风电的2.53亿千瓦。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方式的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优势。我国应加快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助推力。光伏发电的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性前进了一大步,它为商业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行业倍感振奋。预计在未来数十年里,随着光伏产业各环节成本的继续下降,尤其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其他必要的培育和推动,太阳能发电一定可以而且能够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补充和配角,变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

4.积极开发水电。我国水电在清洁电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水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受分布、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中国水电资源在世界上蕴藏最丰富。中国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可开发的资源量大约5.4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2.305亿千瓦,开发的利用程度仅仅只有42%,远远低于美国(82%)、日本(84%)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水电开发建设,力争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近期已开工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等重大水电工程项目。到2020年,常规水电装运机容量将达到3.2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开发程度达60%。同时,进一步实施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发展水电的关键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充分考虑移民群众的合理安置。

5.安全快速发展核能。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污染少、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我国已有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共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建成投产运行。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目前我国岭澳核电站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红沿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共12台核电机组已获得国家批准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224万千瓦。

近几年,中国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推动了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工作,启动了大型先进压水碓及高温气能碓、核电站等重大项目。新开工了辽宁“红延河”、福建宁德等核电项目,发展态势很好。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到本世纪中期,核电在我国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

6.加强开发海洋能。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目前已开发出60-450千瓦的多种类型波浪发动装置。潮汐能是指海水在潮涨和潮落时形成的水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其来源是源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作用所致。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我国目前可以开发的潮汐电站大约有一千万千瓦。和一般的水力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比较低,因此开发成本较高。

7.要突出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在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节约与替代大量常规化石能源;可以加快改善农村民房、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供暖设施,保障与改善民生;可以带动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统筹城乡能源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农村能源产业市场化。建立区县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能源市场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能源体系要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能源的结构、“颜色”、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我国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科学时报》2011年3月1日。

四、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低碳立法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需要科技支持和法律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低碳科技的发展,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一)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发展的科技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必须发展低碳科技,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动力之源。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低碳技术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指能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使节能减排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发展降碳技术、消碳技术,零碳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能源清洁化利用是低碳发展之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现实途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高碳能源低碳化发展,主要依赖煤炭清洁利用这种低碳技术。未来几十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同时煤炭生产和利用中引发的环境、碳排放等问题也会日益突出。2012年4月,科技部的《洁净煤技术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规划提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即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先进煤转化、先进节能技术、污染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这四类技术。

2011年底由科技部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按照“提效优先”的原则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安全、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低碳能源技术革命中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要加强能源互利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协同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力争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能源的积极推进推广,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我国应该健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的法律政策体系。我们应重视运用法律调控机制来解决低碳经济、低碳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解决办法是碳减排,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佳途径。与此相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法律,主要是指与控制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有的国家制定了气候变化税、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国家碳税。美国一些地区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

要对我国先后制定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低碳化改造,如对《电力法》(1995年)、《煤炭法》(1996年,2011年修改)、《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009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年)及其已经颁布了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等进行低碳化改造。这几部能源法律的低碳化改造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这些法规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构建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统领,以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法规为主干,以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为内容,以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刺激和市场推动形成的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其次,着重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能源立法的主旨是安全、清洁(低碳)、高效。采取的主要法律措施包括:①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②制定与低碳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低碳能源研发、开发基金,建立清洁发展基金,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③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④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低碳能源市场,健全低碳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⑤建立政府主导的低碳法律政策激励机制,如设立碳贸易、碳金融、碳基金;⑥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

又次,法律助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虽然都已经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技术创新和体制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高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必须建立“科学用能”机制,实施节能减排。“科学用能”是从能的梯级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循环等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用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

最后,重点把握好低碳能源立法的关键重心。建立低碳能源基本法律制度,建立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强化能源法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维护能源公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措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框架。综合型的能源法将着重规定能源领域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能源战略、能源发展规划、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以及能源储备和应急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填补现行法律空白,解决现行法律难以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现阶段的能源立法更应着重解决能源领域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在立法层面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理念下的能源法的生态化。能源法律政策的重心也应从着重稳定而充足的能源安全供应到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会”,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双赢。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7篇

关键词:能源;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作者简介:柯金川(1966~),男,福建永春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和金融工程等研究;郝艺(1985~),女,河北泊头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28-04 收稿日期:2008-04-28

一、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2000年以来,我国GDP一直保持8%~10%的增长水平,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也带动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并促进我国能源产业迅速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我国2006年的能源生产总量为22.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供需缺口2.5亿吨标准煤;2006年能源工业投资总额为11791.2亿元;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煤炭产量达23.25亿吨,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84亿吨和556亿立方米。

(一)电力

电力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用电量从2000年的13471亿千瓦时上涨到28248亿千瓦时,平均年增幅达到12.67%。但是火电所占的比重偏高,2006年火电约占总发电量的77.82%;核电发电量及其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较小,近几年来水电保持较稳定的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了12857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20.67%。目前,各种电力发电量每年都保持着增长,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陈耀,2007)。

(二)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多年来,煤炭固定投资始终保持较大的增长,2006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79.35亿元。目前全国在产的大中型煤矿超过1560个,年生产能力23亿吨;正在建设的矿井生产能力达6.5亿吨/年,加上技改和资源整合矿井,新增产能合计约将达到8.3亿吨。近几年我国煤炭供需也基本保持平衡,但是消费量逐年攀升。煤炭生产从2001年的11.61亿吨上升到2006年的23.25亿吨;消费量从13.7亿吨上升到2006年的21.9亿吨,平均增速15%。在煤炭进出口贸易方面,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煤炭进口量迅速增长,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每年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

(三)石油和天然气

由于受到储量的限制,我国石油的产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石油产量由2001年的1.63亿吨到2006年的1.84亿吨,平均增速2.18%。随着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发展,我国每年的石油消费大幅上升,2006年已经达3.49亿吨。国内石油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巨大的石油缺口严重依赖进口。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

自2003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的生产和消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每年大幅增长,但总体供需平衡。2006年,中国天然气工业产量为586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方产量10.7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86亿水立米,增长约17.2%。2006年,全国天然气销售量为491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21.8%。

能源瓶颈制约现象主要由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影响产生,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需要多少能源,另一方面是能源供应能有多少。如果经济发展需要很多能源,而能源供应没有这么多,这时能源就成为瓶颈,制约经济的发展。为了对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客观判断和评价,我们提出了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见表1。这里,我们采用了两个动态指标,一是能源消费增长弹性系数,二是经济GDP增长率。按照“能源瓶颈制约评价标准”和“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标准”,根据历史统计资和数据,对各个时期的能源瓶颈制约状况和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状况最好的是“九五”经济大调整时期。这个时期能源负增长,经济高增长(徐寿波,2005)。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的需求总量将在24~32亿吨标准煤之间。据我们的研究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2亿吨,2020年供需缺口超过3.2亿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能源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源供应存在着储量不足的风险。

二、能源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从上面的能源供需现状以及GDP发展水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7年开始,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持续大于出口,2005年的缺口达到了17251万吨标准煤。从2002年~2007年的5年间,中国每年进口了大量的原油和成品油,而且呈直线上升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0%。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大量石油进口已给我国的石油安全构成威胁。在煤炭方面,以前中国每年煤炭出口还有一定的顺差,但自2004年以来,煤炭进口量迅速增长,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煤炭出口从2001年的9012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6330万吨,2001年煤炭进口量为249万吨,2006年上涨到3836万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越来越依赖于国际能源市场,这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能源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人均储量不足

虽然我国能源总储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以前的开采强度过大,资源回采率低,外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开采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只有90吨、2.6吨、107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14%。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年限分别为52年、12年、47年。

(二)能源结构矛盾突出

从1978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05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20.6%。但是,从能源结构上,煤炭所占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已经达到76.3%;石油所占比重较小并逐年下降,2005年为12.6%;可再生资源所

占比重有一定的上升趋势,主要包括水电、风能、核电,但所占比重还是较小,2005年仅为7.9%。我国煤炭约占总能源消费的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这种单一的能源结构,不仅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威胁,也引发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在电力的供应上,目前过度依赖于火电。火电除了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外,还产生大量的硫和二氧化碳等排放物,严重影响生态和环境。在“十一五”规划中,新增电源投资建设还是过于倾向火电,2006年火电约占总发电量77.82%。此外,电网建设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发电和输电不相匹配。

(三)可再生能源开发度低

我国幅员辽阔,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和估算,我国目前小型水电的可开发量约为l亿多千瓦。太阳能每年能提供近50亿吨标准煤,风能可装机能量约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近6亿吨标准煤,此外还有一定的潮汐能、地热等资源。但是,由于技术设备原因和新能源融资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加上我国缺乏相应的新能源激励机制和政策扶持,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高,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足,2006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少,只有8%左右。

(四)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低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万家煤矿,其中中小煤矿占了90%以上。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许多小煤矿受利益驱动,用落后的方法进行掠夺式开采,使煤炭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全国煤炭平均回采率约35%~40%,有的小煤窑的回采率竟只有15%,浪费和破坏非常严重。

二次能源是将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化得到的人工能源,如煤气、汽油、焦炭等。二次能源的生产不可避免地将造成转换的损失。电能是最常见的一种二次能源,但是我国电力生产以高耗能的火电所占比重最高,火电生产效率低,2006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66克/千瓦时,低于发达国家15%~20%。我国主要耗能设备的效率低下。其中,电站锅炉平均发电率为33.8%,国际先进水平为41%;我国工业锅炉的平均运行效率为60%~65%,国际先进水平为80%~85%。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能耗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要高出40%以上。

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消耗的能源量)为2.50吨油当量/万美元GDP,而中国达到8.77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美国的4.7倍,法国的6.8倍,德国的7.3倍(谭忠富等,2007)。

(五)能源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在于各能源行业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很多还受制于原有的体制。具体表现在各行业之间的不相协调,如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的供需关系和利益矛盾;煤炭的生产供应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关系;煤炭和原油等生产行业与销售行业间的关系和利差;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资渠道;火电布局和电网建设造成的发电、输电、配电协调问题;水电和火电的价格级差等等。这些能源行业间的不协调及其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

(六)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

近几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受战争、原油减产和需求扩大等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在不断攀升的同时,出现大幅震荡,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在巨大的需求压力下,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开始。我国成品油价格仍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国内成品油由国家调控,往往滞后于国际油价的波动,油价机制的不合理,影响了正常的市场运行和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石油期权定价。此外,我国熟悉国际石油期货的金融人才缺乏,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期货市场的巨大损失(中石油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三、促进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性建议

(一)完善能源产业宏观调控

1 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和石油是我国目前主要依赖的能源,所占额比重很大。然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必须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特别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居民迁移权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电,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和缺能地区建立小水电站;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应积极发展核电。

2 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低效的生产力

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应倾向于有前途的企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启动私有化计划之前,都选择把国有煤炭工业进行重组。对目前我国的一万多中小煤矿,应实行关、停、并、转的政策,以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安全生产。对于大型衰老矿井的重组则不一定意味着关闭,更主要的是要右一个完整的重组计划,以帮助受影响地区发展一个新型的和谐社会和经济,并提高生产力。重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历经多年,而且耗资巨大,重组释放出大量的生产率潜力,使留下的煤矿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在企业重组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第三产业转变。坚决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特别是关停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超标排污的中小企业,提高这些行业的集中度和生产技术水平。

3 加快技术研发

针对我国能源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资源勘探和科技攻关,研究高效的煤炭开采方法,以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特别是对锅炉、大型电机的改造,以及钢铁、水泥、化工、建材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余热的综合利用。此外,应该加大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抑制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过度发展,特别是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品出口。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包括使用节能灯等各种节能器具。

(二)加强能源环境保护,提高能源效率

公众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尤其是SOx、NOx和C02的排放。这些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项能源环境法律法规。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在1992年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核准《京都议定书》。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目标: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7.5%的同时,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0%。为了达到规划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的建议:

1 改善能源利用方式

在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应该努力改善能源利用方式。因为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要在供应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煤炭清洁利用的技术研究,扩大煤炭洗选的比重;其

次对煤质进行分类并明确它的用途,优质煤优先供城市和民用,高硫煤可用于脱硫电厂;鼓励城市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能;提倡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2 制定研发政策

在未来能源供需压力下,我国急需增加研发力度。具体可由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同国家对研究开发的政府资助及激励是不一样的,有些较好的政策可以借鉴。如日本政府成立的“新阳光计划和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还有澳大利亚成立的合作研究中心(CRC)提供政府财政援助,用于制定由不同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加的合作研究计划。

3 费税政策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可以考虑将各种资源税合并,并适时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引入权利金等制度。针对以往以产量为基数的征收办法,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办法,对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碳税是控制碳排放以保护环境的较有吸引力的措施,同时也能够增加财政收入。近年来,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重视,各国针对履行《京都协议书》规定的减排量承诺,引入了越来越多的能源税和碳税政策。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国都已有能源税,主要是以石油产品税的形式出现。我国可以借鉴一些有利的费税政策。

4 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措施

(1)调整能源价格体系以促进节能

我国目前的能源价格仍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应尽快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企业采取以降低能源成本为目的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特别是完善煤炭流通和交易市场,理顺成品油价格,加大天然气价格调整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方法;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的机制等。

(2)提供贷款优惠政策以鼓励节能

我国目前的节能税收政策主要是对某些节能产品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但这些政策绝大部分是集中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对节能的扶持力度不强。应制定和颁布专门针对节能项目的减免税、设备租赁和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以促进节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3)综合考虑大城市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行公交优先的政策;扶持节能型汽车的研发等

(4)开展全民节能宣传活动

中国政府近几年开展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节能、促进社会各界开展节能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节能周宣传、节能示范社区和大型节能展览也提高了全民的节能意识。这些有效的措施应该继续贯彻执行。此外,还可以建立各种节能基金以推动节能产品的研发、节能政策的实施和先进节能技术的改造。

(三)保障能源安全战略

面临着能源供需矛盾紧张的压力,如何建立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应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能源结构及利用、国际能源的供求关系等方面展开。

1 增加国内能源供给

(1)加大能源勘探力度,提高开采效率。大力发展复杂地质条件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等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煤炭和油气的回采率;大力发展高效的煤炭开采方法;关闭一些乱采滥挖的煤矿。

(2)研发石油替代产品。积极推广石油的替代技术,如水煤浆,煤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能液化,天然气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电瓶式汽车等。

(3)加强石油储备制度。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等地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可储备相当于10多天石油进口量,第二批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已开始。同时,《国家石油储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正在制定中(梁金修,2006)。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作为石油安全预警和应急措施,对于暂时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平抑石油价格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该制度的实施,并鼓励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参与,发展商业石油储备,逐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4)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核能等等,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水电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能开发潜力也很大,燃料乙醇已经在一些省市使用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新能源技术应该得到继续开发和积极推广。

2 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为满足我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石油工业应该实施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我国与世界其它产油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扩大国际能源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首先。要加强同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的能源合作。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在世界油气总储量中占很大的比重,中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应该和他们在能源领域进行新的合作,包括油气储量的联合勘探、合资开发等(王玉庆,2004)。其次,在我国的疆土北面,要加强同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这些国家的石油储量丰富,并且与我国地缘邻近,运输成本也较低。此外,还要加强同亚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不仅在清洁能源和石油替代品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而且在共同开发东海和南海大陆架及海洋油气资源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3 适时调整能源国际贸易政策

虽然在关贸总协定(GATT)中没有讨论能源问题,但能源在世界贸易组织(Wr0)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重点表现在能源开发、生产和运输等环节上,这是将来进行谈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1)减少能源进出口关税;(2)重新制定供应商市场准入原则;(3)给予最惠国待遇;(4)关于能源技术转让附加税等。

4 重视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大力培养国际金融和期货市场专才,以应变国际期货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并做出合理的期权定价和期货操作,以规避风险。

5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能源价格体系

继续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用价格杠杆迫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建立了和国际相接轨的能源市场和环境,有利于引入外资,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8篇

研究一个区域以及城市集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要注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这个地区已有的开发深度,第三个因素是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

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

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

我们还要注意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确立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政策。过去我们的某些资源是短缺的,我们经常想的是开发,比如,南水北调是开发优先的思路。现在我们就要考虑节约优先,开发和节约并重,首先调水就不再是重要的、第一位的,节水是第一位的。将来,国家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非常具体的要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等,这些具体要求提出来以后,对某个地区以及企业未来的评估战略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配套的相关税收、金融政策、市场准入制度都会逐渐完善起来,新的发展理念不能是空的东西,它一定有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跟进。

能源与经济发展第9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of China in 1990-2012 as the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men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regress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provincial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 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区域经济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 × ?棕来进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着it

(3)

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计

2.2.1 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 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 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