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学环境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3 14:58:55

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分析第1篇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

教学环境分析第2篇

现状分析

专业实验下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5类专业实验,上述专业实验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多半从事与土壤有关的研究,导致了实验内容中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土壤农化方面的实验安排,例如环境污染物的分析过程中所采环境样品往往以土样为主,对于水质或大气方面的实验较少。其次,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偏多,以环境监测实验为例,只进行简单的水质验证性实验,如浊度,混凝沉降的性能等的测定,限制了学生操作实验能力的锻炼。再次,实验过程将学生分为15人左右小组进行,容易造成小组实验中,仅仅动手力强的同学主动操作实验,其他同学只是在旁边观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的局面,并且,由于实验待检测的样品都是实验室配制的,使得学生在采样、预处理等环节得不到锻炼,造成与实际监测工作脱节。最后,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导书的方法与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设计环节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境管理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指导教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几乎都没有企业实际锻炼,缺乏现场经验,所以,教师在工程实际上的经验亟待提高,工科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尽管广开增加师资队伍的渠道(包括外聘和兼职等),但是其与教学资源发展不同步,造成毕业设计课程师资、基础教学设备资源短缺,师生比严重超标现象发生(实际中一个老师指导几十名学生的情况常有发生)[3]。其次,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毕业设计选题普遍比较落后,大量存在综述性课题,难以体现创新性内涵。最后,课程设计涉及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没有有效的整合、协调各个设计层次、内容,使得这些课程设计变为了简单的课程重复。实习环节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态环境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习,环境工程综合实习,环境与市政工程实践训练。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相应的实习基地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环境保护岗位一般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大部分实习仅限于参观实习。再者,实习经费短缺和实习基地容量限制。由于扩招,2008级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155人。对于认识实习问题不大,对于需要到现场实际操作的实习而言问题就比较突出,所有实习单位都不能提供一次性容纳近100人的生产实习场地,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这些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基本流于形式。对于农林院校,一方面应结合自己的生物特色,根据需要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对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对策

以创新、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发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整合实验项目,杜绝土壤农化实验等农业环境保护类课程充斥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从必要性方面而言,实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教高厅[2004]2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对于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实验有如下要求:A级: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C级: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60%,效果较好[4]。其中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或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按照要求进行试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依据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器材选择、拟定实验过程以及后期的实验数据的获取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验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设计性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维、才智、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从人才全面培养的角度考虑,在专业实验中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营造出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当代年轻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加强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尤其对于一些特色院校,只有培养适合特色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科研和应用人才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而目前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为例,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形成分析、检测、评价等多个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以及研究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设计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这个综合实验题目,该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由学生选定某一特定区域后,对其大气、水、土壤和固废,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实际监测。二是在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所选区域进行现状评价。新增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见表1。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原则:①通过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行的实验内容重新设计,给予学生选题的充分主动权,为他们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对他们完成每个实验题目的时间仅给予宏观控制;②通过自己设计监测方案、开展指标监测、完成分析报告、编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等环节,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研究能力、综合总结、组织协调能力等;③增加复合污染控制实验方面的内容,例如土壤生物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实验课,结合铅、锡、锌的复合污染现状,由学生依据所学基本知识再结合查阅资料,拟定步骤,老师给予适当指导,由学生来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建立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全面认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数据处理分析和环境评价的方法。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高设计环节教学质量配合专业培养突出“厚基础、宽专业,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解决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引进了多名具有较强的工科背景的硕、博士来校工作。#p#分页标题#e#

同时送出了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著名环境工程研究室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把握国际领域相关研究前沿。2008级以后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验为背景进行撰写。要求指导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才能具备指导资格。使学生在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农林生产实际以及科研前沿,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得到锻炼。杜绝毕业设计中出现综述性课题。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系统、全面考虑,通过农村生态环境水质、大气、生物综合规划设计,既保证设计内容不重复,又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有效整合课程设计的层次和内容。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结合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就是生产实习,如何保证和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农林院校的一个难题。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生产实习质量的保证。本着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从2008级开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先后与多个企事业建立了联系,例如:在水处理方面与西安市自来水总公司曲江水厂,西安创业水务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与兴平化肥厂,铜川市水泥厂,陕西社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渭北电力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方面与宝鸡啤酒厂(有机废料处理)、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三民垃圾中转站和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养殖有限公司确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另外,学校在农一站新建的资源环境实验站也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迎接实习教学任务中。

在与众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并且不断完善的各类实习基地的同时,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专家来校讲课,强化学生在环境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农林高校而言,由于受到扩招及实习经费短缺和实习基地容量限制,这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并且短期内就传统方法而言很难有所突破。通过把计算机仿真作为现场实习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程讲解工程案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收到良好效果。例如人为设置一些生产中常见的非正常情况和生产故障,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对生产的全过程或者个别岗位进行控制,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污染物处理系统性的认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各处理单元熟悉各处理过程的常用原理及效果,也可以在仿真操作中反复练习工艺操作过程,强化系统性训练。特别是可以在人为设置工艺条件下进行系统开停车、工艺条件的调整、工艺和设备故障的处理等操作,而且,系统中还设有评分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工作站对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实施实时监测,每次操作结束后,系统可以自动对每位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定。

教学环境分析第3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注重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应用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各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掌握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3-4]。

为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大胆改革,既要涵盖主要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和专业联系起来,即测试的指标都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测试指标。改革中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水体酸度和碱度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电镀废水中铬的测定和有机磷农药的色谱法测定。这些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经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针对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在积极分析目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化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为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宏伟,王志花.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3.

[2]孟磊,袁超,李聪,等.非化学专业研究生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189-190.

教学环境分析第4篇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教学环境分析第5篇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科间交叉与渗透,近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只能以点带面地去讲,并且结合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是以经典的化学分析为主,主要是四大滴定分析,即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分析,如果只是简单地阐述这些滴定的原理及其方法会有些枯燥,缺乏和专业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和环境污水处理过程联系起来,污水处理中对各种不同酸碱性水处理的实质上就是酸碱相互滴定问题,让学生了解酸碱滴定这部分内容与所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又如,在讲授沉淀滴定时,可以结合水体中污染物可能发生的沉淀溶解反应,通过计算分析溶解度及其可能影响因素,就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关系预测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大小。通过这种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方法讲解,可以避免原有教材内容简单、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分析化学》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重视今后的学习。

二、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公式多,概念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公式只是一些基本公式的繁衍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授课时,只要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把握住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分析化学》各知识体系的衔接工作对于讲好《分析化学》尤为重要。此外根据课程内容,《分析化学》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好讲透化学分析原理之外,一定要注意合理结合实验教学以及仪器分析技术,并且应适当调整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全书的内容,时时刻刻突出主线,应用主线。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能综合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传统的平时成绩一般仅仅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和课堂提问。这样的形式太单调,不能突出那些对《分析化学》比较有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的同学。因此,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的内容扩大化,例如鼓励学生对其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下查资料来写一些相关小论文;同时积极开展与《分析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俗话说“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分析化学》问题的辩论会、有关化学污染的调查等活动。这样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向社会生活的延伸。这样,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小论文,而且也包括学生平时在《分析化学》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另外,期末考试,我们对考试内容及形式也可进行变通,改变传统的整篇死记硬背题目的做法,我们加一些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学环境分析第6篇

(1.慈利县岩泊渡中学湖南慈利427200;

2.慈利县第一中学湖南慈利427200)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是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学环境应当引起体育教育界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受环境的影响更直接、更显现,而且还因为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更容易展现学校教育的特色。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建设,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班级规模与理论规模相比较普遍偏大,体育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场地配置与规定标准存在差距、器材严重不足,体育教学环境整体较差等问题。并提出建议:加强政府对农村中小学体育长期器材方面的投入;体育教师应该处理好与领导、管理部门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育课堂气氛;充分挖掘隐性环境因素;提高体育教学环境成为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

1.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当前的中国仍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这就决定了农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而在发展建设农村的同时,我们发现教育使重中之重,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动力,受到了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的国情之下,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体育教学环境是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是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学环境应当引起体育教育界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受环境的影响更直接、更显现,而且还因为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更容易展现学校教育的特色。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建设,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环境创造人”,体育教学同样讲究环境。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育教学环境如此之重要,但真正贯彻并切实重视的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个令人担忧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农村学校体育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研究和调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和锻炼的效果,为顺利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提供重要的保障;而且对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现实状况,并针对现有的状况加以分析,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对策,以期能真正有效改进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为今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资料。

2.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体育教学环境的专家学者较多,他们从不同层面、角度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如2009年卢竞荣在《大中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和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同时指出在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总体处于之后状态,如生均经费偏少、场地设施不足、班级规模偏大以及教学信息渠道不畅;另人际关系、教学制度、教师素质、集体合作、学习风气、学习观念、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社会心理环境的因素;2009年赵建国在《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研究现状的分析》中表明:体育教学环境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舞台,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落实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评价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改革,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系统的支持;2002年金晓阳在《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及其调控》中认为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认得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学环境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持续干预着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且系统地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2003年姚蕾在《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中同样指出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和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两个要素,并认为体育教学环境具有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和健康功能;2008年孙卫卫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一文中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体要素进行分析,论述了影响体育教学环境的物理因素、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身体活动环境,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环境的基本策略;2005年王玉虎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想与设计》中认为体育教学环境的核心问题是它的设计问题,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发挥是建立在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3.研究对象

以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慈利县农村4所小学中的教师20名、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

4.研究方法

4.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慈利一中图书馆,并在因特网上通过Google、百度收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内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对最进10年之间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总结、综述,为更好的完成本次调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访谈法

本文作者以谈话的方式走访了慈利县体育局有关专家,就问卷的设计方面征求专家的意见,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对慈利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校领导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当前体育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因素并听取相关建议,基本掌握了有关目前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4.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通过咨询有关专家进行问卷设计,随机抽取慈利县4所农村小学,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18份,有效问卷18份,回收率90%,有效回收率100%,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396份,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98.8%,有效回收率100%,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检测,整理问卷。

4.4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09软件进行统计工作。

4.5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4.6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有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物质物质;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对策三个方面。

4.6.1慈利县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设备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和现状分析

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场馆与器材设备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的物质资源,体育教学活动由于其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与设备保证,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对场馆与器材设备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从表1可以看出,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配备仍然较差。随机抽取的4所农村中学只有一个学校有400m跑道。在经济落后偏远的农村,某些小学仅有一个篮球场、一个学校仅有一位体育教师,器材也少之又少,除了几个篮球和足球及自制跳绳等,再无其它器材,这与湖南省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由表2分析可知,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现状整体较差,能够满足的比例仅占25%,不能够满足的占到了75%,难以满足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及体育教学的需要。

4.6.2慈利县农村中小学班级规模的现状分析

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就教学而言,班级规模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和照顾的程度。

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班级规模大部分集中在30到70人之间,约占到95.71%。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化教育”确实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益,并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班级规模到底该多大合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研究结果不同。

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习态度和课堂处理等变量紧密相关,如图1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习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与班级规模成反比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指导以及可能导致的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由上可以分析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班级规模现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正常的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影响体育教师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从而影响到其教学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班级规模成为了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境因子,要想改变现有体育教育现状,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从缩小班级规模开始,这也正是为什么体育课一直强调小班教学的原因。

4.6.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优劣会影响到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效。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联系,教育或教学活动是人与人时间的相互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活动。这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生生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优劣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1)师生关系。教师、学生和教育措施共同构成教育的基本因素,教育措施的实施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直接的,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如表3所示,目前慈利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与学生关系一般的约占9.10%,关系较好的约占74.03%,关系不好的约占1.30%,关系密切的占12.97%,认为无所谓的约占2.60%。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为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好或者密切,这部分约占87.00%,有大约13.00%的体育教师认为和学生的关系一般、不好或无所谓。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大约53.32%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态度是喜欢,0.63%的学生畏惧,6.80%的学生烦感,39.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效果之上的,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成功把体育课上好,就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不喜欢的体育教师自然就很难和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相反,没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堂体育课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体育教学的失败。

(2)生生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也产生着相互作用。学生个体间的互动大多常见于课堂练习、课堂讨论过程等过程之中。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调查表明,约52.47%的学生认为同学的关系很好,认为同学关系一般的约占45.68%,认为同学关系不好的约占1.85%。

造成生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习惯爱好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家庭出身以及经济状况的不同。

4.6.4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作为一种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慈利县落后的农村经济形式和传统的思想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诸多方面,都制约着慈利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良好发展和形成。

4.6.5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调查得知,慈利县农村中小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的学生比例为77.06%,认为沉闷的约占22.94%,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体育学习,但还需要继续改善。

课堂气氛的好坏,主要和体育教师的主导因素有关。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特点选编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避免单调重复,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5.优化体育教学物质的环境

5.1运用环境心理学,绿化校园和运动区

校园绿化设计应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如运动角、体育标语、体育雕塑、运动服装可形成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无论是体育新闻广播,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使人引起无限的暇想;大量的无毒、无刺激气味,有香化、净化功能,富有季节变化的绿色植物造景能陶冶师生道德情操;具有不同质感的草坪、碎石、土路、蹬道可唤起师生的情感反映。在教学区周围,为满足学生课间休息的需要,应配置供活动的空地和运动设施。在运动区,运动场离教室、图书馆应有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林带,以防运动场噪声影响同学学习。运动场四周应栽种高大乔木,下层配置耐阴花灌木,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这样,林木的绿荫能有效遮挡夏天的直射光线。在运动场西北面可设置常绿树墙,可阻挡寒风袭击。

5.2积极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充分提高其利用率

体育场馆的设施除考虑学校整体布局外,其位置、采光、通风、颜色、规格、质地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健康卫生、安全、审美等要求。对于经济落后或经费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做到“一器多用”,尽量满足学生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同地域也应按其特色,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和制作个性化教学器材。教学场地器材的设计应科学合理,提高其利用率,保证课堂的练习程度和生理负荷。

5.3实现良好的信息传导

各种形式的奥运知识讲座、锻炼处方、心理指导等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可根据学生情况和信息交流特点,利用课堂上不同队形的长处,灵活加以运用,以发挥信息创导的高效性。

5.4争取课表设置的最大效益回报

由于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体育学习与文化课学习有一个争时间、争体力的问题。因此,在具体安排体育课表时,既要考虑体育自身的特点,利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尽可能降低由于体育课的时间和组织安排不当直接影响文化课程学习的程度,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得益彰。否则可能会由于一味单纯强调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各学科特色、性质和地位,争取课表设置上最大的效益回报。

5.5优化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

5.6处理好与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基础

校领导既是学校中最核心、最权威的成员,体育教师在对校领导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反差的情况下,应积极调整好心态并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体育教师应自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2)应具有全局观念。不应一味单纯地向校领导要求什么,而应先考虑为学校做了什么;3)具有“以柔克刚”的意识和策略。应考虑到体育组在学校中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又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夹杂着伦理的人伦关系,因此,在把握大的原则下应讲究策略,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正面冲突和无谓的牺牲。

尽管体育教师与文化课程教师尤其与班主任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方法教育学生,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四化”建设培育合格的人才,因此,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体育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问题:1)运用体育这一手段,多为班级组织一些活动,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2)注意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的辩证关系和平衡关系;3)加强与部分体育意识薄弱的文化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5.7加强体育组自身建设,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制度,促进优良体育教风、学风、班风的形成

体育组的建设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关键环节,它对学校体育制度的贯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班级体育锻炼的落实都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体育组,往往会使学校体育工作富有活力和成效。在努力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克服理论课教学这一薄弱环节,协助班主任加强班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学校优良体育教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5.8积极地用爱去感化学生,营造一个优良体育教学情感环境

爱是师生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的基础。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展示出一种健康、机智、幽默、善解人意的形象,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可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外,可组织一些活动,如游戏、小型比赛、专题讲座、家长会,努力为营造一个体育教学必需的情感氛围创造条件。

5.9提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法律素质,健全体育法律法规执行监督机制

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法律法规素质,树立“依法行政”和“依法制体”的观念,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方法,在师生和家长中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设立专门的行政组织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教学的设施条件,为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提供根本物质保证。

5.结论

5.1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突出问题是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达不到湖南省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的要求;另外,班级规模比较大,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5.2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社会心理环境,突出问题:课堂气氛整体活跃,但课堂秩序需要改善;管理部门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是制约学校形成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隐性因素。

5.3慈利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整体较差,各方面的发展严重不平衡;许多隐蔽性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些隐蔽性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开发的潜力较大。

5.4建议

5.4.1针对慈利县农村中小学目前物质环境紧缺的状况,建议要加大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物质的投入力度,尽力达到国家在场地器材方面的规定,其次,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缩小班级规模,无限向小班教学靠近,这些都需要决策者们在经济和制度上都能够有所体现。

5.4.2慈利县农村中小学在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人际关系方面,建议体育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组织领导方式、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去塑造亲密型的师生关系;其次,多采用能发展学生合作精神的体育项目,改善和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不断提高体育课氛围。

5.4.3慈利县隐性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考虑,应继续挖掘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把握各环境因素的发展,促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卢竞荣.大中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5):90-93.

[2]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05):649-651

.

[3]赵建国.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研究现状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4):69-71.

[4]郭建营.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查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7(04):87-89.

[5]周卫,李林.论体育教学环境创建与优化[J].体育科学研究,2004,8(04):79-81.

[6]陈巧弟,曾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技,2011,(08):169-170.

[7]金晓阳.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及其调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06):90-91.

[8]周军华,韩晓东.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08):1094-1096.

教学环境分析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环境;分析优化

“生态”一词的应用领域已经从自然科学扩展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生态学”这一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产生了教学生态环境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因素的平衡统一,构建融洽的教学模型。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并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1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是由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着制约和调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的这四个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1.1物理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英语课堂的外在表现,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班级规模及各种硬件设施等。当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在为学生安排座位时采取固定的行列式,这种座位安排方式虽然使教室看上去井井有条,方便教师的管理和秩序的维持,也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状态。但是这种座位编排形式使教师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讲台下、一排排整齐的书桌后听老师讲课,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意识不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也不利于师生的双向交流,师生距离较远,教师在讲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此外,行列式的座位编排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不同,这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积极性。如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的学生离教师很近,很容易就可以感知到教师的板书和语言,从而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坐在后排的学生离老师较远,可能会听不清、看不清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准确接收和理解,使他们难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率。当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开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英语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还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在上课前对相关设备也没有做认真的检查,导致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教学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课件只是相当于板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此外教师在上课时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在多媒体操作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没有促进教学,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发挥。当前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大班授课是很多大学英语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英语课堂的大班授课,人数多,教室大,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秩序的维持。学生的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势必会影响英语教学的开展。

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也是被动的听课,很少有机会合作学习,所以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关系也不够密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来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操控多媒体,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依然遥远,师生情感依然淡漠疏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班授课教学模式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实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和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锻炼的机会,学生觉得自己被教师忽略了,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不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1.3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学习氛围和课堂文化等。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心理、兴趣、认知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和态度也是不同的。当前大学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进行课堂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活动等的设计时,只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需求,导致英语教学没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层次。英语水平好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广度和深度,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英语水平差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难,自己难以跟上,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课堂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认同并遵守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维持秩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和沟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难以充分发挥。

1.4生理环境

生理环境主要是学生在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等生理特征方面存在的不同。大学生的年龄和健康程度方面相差不大,但是因为学校特点、专业特点、传统观念等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在性别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工科专业男生较多,文科专业女生较多,这种性别失调的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等方面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2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2.1营造生态化的课堂物理环境

打破以往的固定行列式座位编排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再给学生固定排位,而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需求,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合适的座位形式。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的讲授时,可以采用行列式座位编排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状态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时,可以采用圆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缩小班级规模。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管理课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小班级规模采取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班教学不仅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秩序的维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使教师充分应用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美化教室,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心情和学习状态具有重要影响。如很多教室的墙、窗帘等布置都是使用浅色,这是因为浅色可以缓解大脑疲劳,使人的心情平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深色则会让人感到兴奋或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在布置教室时也可以在墙上张贴英语名人名言或学生的英语作品,这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2改善生态化的课堂社会环境

构建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教师要想构建和谐平衡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长时间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的状态,而是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这不但缩短了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还能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教师予以肯定并解答学生的疑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课后也要经常与学生联络,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堂上的老师,还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后可以通过qq、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聊一聊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逐渐信任老师,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设计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式的探究学习中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能够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还能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时应该重视它的探究性和合作性,明确并扮演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组织学生就课堂上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探究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合作式探究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要想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应该做到开放。英语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指的是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沙龙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水平。

2.3优化生态化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能够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实现教学公平。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对话式、体验自主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以往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经常使用鼓励性话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想提高英语大班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重视课堂纪律管理工作。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时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指导,使其行为符合课堂规范。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定中,这会增强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他们会自觉的根据课堂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与教师一起构建了平衡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2.4丰富生态化的课堂生理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和做好宣传工作来改变学生及家长对某些专业的传统观念,平衡男女比例,避免性别失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适当地扩大招生范围,使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促进存在多种差异、较大差距的学生交流融合,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学生营造更好地生态环境。

3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平衡性的特点。这一学科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师生营造一个动态、平衡、和谐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2]郭坤,田成泉.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

[3]韩昱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探究[J].语文学刊,2016(13).

教学环境分析第8篇

关键词:环境系统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探讨

环境系统分析主要依据系统科学,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最优化与科学决策方法对环境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对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最佳的选择[1]。该课程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多个方面,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覆盖运筹学、控制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扎实的数学、工程学、决策学理论基础。作为安庆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大学以“全力推进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建设”为办学目标,应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环境系统分析的任课教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和总结,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强化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2]。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感兴趣,就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设置34课时,课时少,内容多而抽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不少学生一开始就有畏难甚至厌学情绪。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是高效利用课堂学时、激发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案例教学贯穿其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例如,在介绍第一章中的系统分析方法论时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一个人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准备一顿饭菜。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做饭步骤的分解、分析以及对各步骤间联系和制约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耗用时间最少的做饭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解+综合”的系统分析基本方法和总体过程。第二个案例设计是针对环境系统,如何从两个城市的不同可选方案中选择固废处置系统,以使得区域处理的总费用最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系统”、“分解”、“综合”等概念的理解。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内容还涉及很多的应用技术,如第三~七章包括各类水体的水质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列举2~3道例题来讲解这些模型的实际应用。此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论坛和时事的补充、更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时,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概念“海绵城市”加以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中的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等都是重要的海绵体,通过它们的下渗、滞留、蓄水、净化等机制,可以对城市雨洪引起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2把握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联系

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学生反映某些知识点总是似曾相识。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程声通主编的《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其中的水环境质量模型、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章节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较大比例的重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照本宣科,从而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强调数学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学》等教材均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优化,对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本课程又必须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比如,在第二章介绍环境介质在水体中的紊动扩散特征时,可以利用水力学课程中的“雷诺实验”来讲解水体的紊流流态是如何产生的。再比如,对于污染物在有边界的水体中进行迁移、扩散的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时,《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及《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只是简单提到“通过假设虚源来模拟边界的反射作用”,那么怎样假设教材中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学生也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结合《环境水力学》中相关内容对“像源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安庆市唯一的省属高等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对本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起到提供专业人才的作用[4]。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各类环境质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为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系统的选址与设计、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研究等提供有力的、定量的科学依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对于其成为能够从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设计、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如何建立零维水质模型确定某一小型湖泊或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如何将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与最优化模型相结合对某一河段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这些训练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当地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不断摸索,能够使学生将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能够学有所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计红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教程[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10.

[2]张寒冰,唐艳葵,閤明勇.环境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7):118-119.

教学环境分析第9篇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的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剖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形成有针对性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念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来讲,就现代受教育群体而言,自我意识比较强,教师过多的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抵抗和消极情绪,不利于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生对于一些问题或知识点缺乏亲身的参与和思考导致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教师减少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重,以“灵活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对高校计算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建立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构建体系,从而能够以更加良性的循环来推动学生进步。

2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及内容,与教学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民生活,人们对于互联网并不陌生,其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产业链。高校作为人才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肩负着重大责任。其计算机教学需要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和内容,与教学相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学生今后毕业进入社会的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当下互联网的拓展及应用要引起注重。例如各种知名网站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学习互联网经济下的一些运作方式。

3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校教学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中高校计算机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的方式、内容、层次和结构的实施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要求上更加注重了对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入手,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人才的供给量[3]。当今社会,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毋庸置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是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来说,既要奠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理论,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情况的有效学习方式的同时发掘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模式。

4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

高校计算机教学既需要国家和学习的重视和投入,通知物质帮助提高“硬件”设施水准,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保障。而“软件”的提升同样不能被忽视,结合当下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软件”包括:教育软件与平台、教师教育观念、社会形势的主客观认知能力及标准、专业特色及文化理念等等。高校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是建立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延生和发展的。通过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能够促使高校计算机教学更加全方位的健康发展,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