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有机合成经验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0 10:31:53

有机合成经验

有机合成经验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有机合成经验第2篇

【关键词】机能实验 考核体系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C004)。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努力的方向。医学机能实验学将传统的、独立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实验学科合为一体,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是以实验为主导的新兴学科,现医学院校已陆续开设了这门课,其“三理”的综合深受同学的欢迎,使学生能从实验中领悟从基础到临床、从基本操作到科研实践的方法,培养其综合实践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客观评定教学效果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值得广大机能实验教学者共同摸索。

1.我校机能实验学传统考核概况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以前,实验课主要依附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理论课内容,实验课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相配合,以验证理论和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各学科独立授课使系统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分割开,不仅浪费资源,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仅占各学科总成绩的20-30%。机能实验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后,我们编订了教学大纲,出版了正规的教材《医学机能实验学》,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规律,培养综合性的创新人才,我们对医学机能实验学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于1999年就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学科的教学实验室合并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但实验教学内容并未真正融合,还是各门学科各自负责,并未真正整合,存在实验教学资源浪费、重复等弊端,也并未真正达到培养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目的。经过不断努力,2006年以来对三理实验进行整合,首次形成了机能基础验证性实验及综合实验教学并行的模式,但是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也并未真正独立,还是挂靠于教研室,教学人员还是由三理的全体教师组成。从2006年以来至今,随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中心不断完善、改革、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了现在的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基础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新模式,教学人员也形成了机能实验中心专职教师为主,三理教师兼职为辅的新模式,组成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新课程――医学机能实验学,编制了教学大纲,以独立课程形式纳入教学计划,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现在是我校主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机能实验中心也相继成为校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教学内容改革和组成

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独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以来,我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重组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融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开发出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从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该课程现由机能学基础实验模块(占总学时30%),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模块(占总学时70%)组成,以基本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核心和重要考核内容。本学科第一模块总学时90学时,第二模块36学时。

机能学基础实验是通过少而精的经典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实验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开设有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人体ABO血型的鉴定、人体血压的测量、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呼吸和血压的调节等实验。

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是通过较复杂的、实验项目较多、难度较大的融合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和总结,以研究生物体正常机能和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的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创新性思维。开设有高钾血症、失血性休克、呼吸功能不全、量效关系曲线、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比较、有机磷酸酯的中毒与解救等多项实验。

4.新考核体系的建立

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一门独立体系的基础必修课,第一模块占6学分,第二模块占4学分。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考核评价的考试体系。

机能实验学考试内容紧扣教学内容,最终总评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随堂考勤和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分别占总成绩的30%、30%、40%。具体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如下:

第一模块课程目前分为2个阶段授课,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进行,第三学期为机能学基础实验,占30学时,共6次试验,有3次实验报告。第五学期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占60学时,共9次试验,有8次实验报告。第五学期结束行理论考试和计分,两个阶段共15次试验,11次实验报告。平时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7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5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期末笔试考核于第五学期末进行,卷面成绩为10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40%。

第二模块课程目前于第五学期授课,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占36学时,共5次试验,有4次实验报告。期末结束行笔试考核和计分,平时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2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2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笔试考核于学期末进行,卷面成绩为10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40%。

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整理和书写、分析能力。为了统一评分体系,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期末笔试考核是以实验考试笔试的成绩来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我们的考题具有全面、多样、灵活的特点,范围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给出某一实验的观察指标或图形请同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等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

综上所述,我们从实验教学体制改革入手,对实验教学模式和组成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教学大纲和我校实际,建立了医学机能实验考核体系,改变以往传统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检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剑峰,马絮飞,杨贵忠,等. 改革教学体制,建立医学机能学实验课考核体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78-179.

有机合成经验第3篇

在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独立操作的能力、动眼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院自2003年开始对“三理”(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实验进行整改,成立了人体机能实验室,开设《机能学实验》课程,构建了包括基础性实验模块、提高性和综合性实验模块、设计性实验模块、职业岗位模拟性训练模块等“四类别四模块”的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1]。笔者对我院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学人员专业素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和浅见。

1 修正教学目的,优化课程设置

1.1 保留经典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基本功 “三理”实验的传统实验课程设置中,有较多验证性实验,而且实验方法相似、实验内容重复、结构类同,如生理的“神经体液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药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等。此类实验分开进行,既浪费实验经费、实验资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故在教学改革中,应去掉这些重复性实验,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些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熟悉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等,以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例如针对药学专业保留“药物半数致死量测定”和“药物半衰期测定”等经典药理实验。

1.2 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全局观念 传统的“三理”实验既各成体系,又互相关联,体现在其实验方法相似,实验对象及实验操作技术基本相同,实验内容相辅相成。由此可将实验项目类聚重组[2],形成大型、全面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可通过此类综合性实验,对实验动物进行多系统、多指标的全面观察,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已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心血管系统的实验中,可先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心脏活动和血压状态的调节影响,接着制造心衰或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模型,然后用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进行救治,并观察药物对心脏、血管、血压的影响。该实验可谓是“三理”实验整合的典型实验,既可节省实验动物,又能将三门学科的知识通过综合、穿插整合到一起,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全局观念。本院教改初期曾开设过这样的大型综合性实验,但笔者在实际带教过程中发现,整合实验往往操作难度增加、耗时费力,对学生素质要求大大提高,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已经超过其能力范围,造成实验动物死亡实验失败,其教学效果未必好。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先将“三理”实验中内容接近的实验进行初步整合,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多系统的综合性实验,初步培养综合思维,待学生能力有所提高时,可开设难易程度适中的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进行多学科实验内容方面的有机融合。目前本院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循环、呼吸和尿生成的影响、失血性休克及抢救等。

1.3 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三理”实验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课堂理论,此实验目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却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就是因为认为实验课就是验证理论,不做实验也能知道其结果,甚至部分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根据理论的结果来编造实验数据。为改善此种弊端,转变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观念,我院在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机能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了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即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立项,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确立实验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写成实验申请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进行探讨,接着开展小组成员讨论并确立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完成实验,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并写出完整实验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引导式”的教学,使学生由感兴趣到积极参与,学会独立探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也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1.4 完善机能学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应具有相应独立的考核评价模式,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理论知识考试(无纸化)、实验技术操作考试、岗位模拟考试、设计性实验考核、平时成绩等五大部分。以药学专业为例,期评成绩中实验理论知识考试占25%(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各学科知识点);实验技术操作考试占25%(包括家兔、小鼠、蛙的基本手术操作技术考核);岗位模拟考试占15%(包括处方的合理性、合法性审核、不合理用药分析及用药指导等);设计性实验占10%(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25%(包括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实际操作能力、随堂小测验、实验报告的书写、出勤考核等)。考核方法的细化,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1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配合声音以及精美的动画等多种信息,可直观、形象、生动地把动物实验技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获得更多的实验信息和内容。通过CAI手段,学生可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增强对实验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配合视听教材,现已成为我院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三理”实验,采用的记纹鼓、二导或四导生理记录仪等设备,存在操作复杂、设备陈旧、性能低下、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等缺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因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记录不全甚至实验失败,严重影响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为加强实验室建设,我院2003年底购进12套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该系统为智能化四通道生物信号采集、显示及数据处理系统,具备记纹鼓、记录仪、示波器、放大器、刺激器、心电图仪等传统实验仪器的全部功能,还能实现对数据的实时记录、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束后还可打印出实验结果记录曲线,这是传统实验仪器无法比拟的。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开展实验,仪器操作较简单,实验结果记录很方便,还可同步记录多个观察指标,有利于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系统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定标不准、中心静脉压测量值与实际值有较大差异等,需要专人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只有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 提升全局观念,编写实用性教材 机能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对“三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应有与之配套的教材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院参与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老师,集思广益,从“三理”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配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编写了科学性、实用性强的《机能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除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三大模块之外,还增加了为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开设的职业岗位模拟性训练模块,适合医药高职高专各专业使用。

3 提高教学人员专业素质,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1 抛开“门户之见”,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机能学实验课程的建立,对教学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人员不但要能独立完成机能学实验所有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还要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掌握实验教学软件的应用,并且能够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计算机故障,以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加强实验教学人员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实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院人体机能实验室成立之初,参与教学的人员就是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的教师,虽然“三合一”成立了机能实验室,但原属于各个学科的实验仍由各学科教师分别承担,生理学的教师不会带药理学的实验,药理学的教师对生理、病理生理学的实验也不熟悉,出现了“1+1+1≠1”的现象,此现象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融合带来了困难,成为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拦路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都能抛开“门户之见”,通过自学以及教师间进行相互的听课学习来提高自我水平,教研室也组织了多次大型的集体备课,三个学科的教师一起做综合性实验的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该综合性实验的可操作性等。现每一位机能学实验教师都能独立带教三门课程的经典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合一。教研室还有计划地开展操作技能的培训,并分批次地将教学人员送出去进修,提高了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以启发、指导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为“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故对于高职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机能实验中,有些手术操作对于学生来讲确有一定难度,如:减压神经分离、股动脉及静脉插管、输尿管插管等。如手术失误,可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甚至实验失败。但作为实验老师,应给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而不能因担心实验失败而一手包办。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应以指导为主,采取“导而不帮”的原则,即解释、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提示思考方向,鼓励学生经思考后自行解决问题而不直接说明解决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过程中,该原则尤为重要,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以启发、提示为主,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团队的合作完成实验,才能到达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创新,我们的改革才能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更符合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云禄.修正教学目的淡化学科意识 改革机能学实验教学[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50-51.

有机合成经验第4篇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43-03

过去的教学观点认为,经济学较难进行实验课程的设置,只能依靠课堂上教师对经济学理论和现象的讲解以及逻辑上的分析来进行日常教学。学生单纯的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和课后的习题,很难对于经济问题的形成、环境和发展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直观的了解。所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是摆在大学教育面前的重大问题。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是一种将实验手段运用于经济学研究的方式,西方有关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史密斯于1962年发表了称之为实验经济学奠基石的文章《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也因为对实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表明实验经济学已经得到经济学界的认可。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成为一种实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并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两者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经济学原理,在方法、作用和结构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实施的方式、参与的对象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如何运用两者的优势作用于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是继续深化大学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计算机仿真的发展和应用

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包容和显化行为者的有限理性,是研究经济制度的偏好演化和政策评估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它运用了编程思想,将经济模型转换为计算机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程序运行实现,将结果与预计进行比较,还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参数和设置来重新改变结果,以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结果。仿真的具体方法一般是先建立关于仿真的基本框架模型,然后进一步的量化、具体化,通过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编写转化成计算机语言,设计各种不同的、有意义的环境运行仿真。相对于单纯的理论分析或者复杂耗时的实物实验来讲,仿真实验具有经济、可重复、耗时短、可控性等多方面的优点。仿真研究需要合理的行为设定,通过不同的设定来运行得到各种可能的数据结果。

二、实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实验经济学是一种将实验手段运用于经济学研究的方式,它是在可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针对一些经济理论或者经济现象,通过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和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和制度,以此观察实验运行的方式和实验对象的各种不同行为,最后分析解释各种实验结果和现象,以达到剖析、检验和进一步完善经济理论并在一定情况下提供政策抉择的研究方法。实验实施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认真评估其存在的大量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方法论是需要全面的考虑和评估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在进行实验的不同阶段时,经常会出现客观性和真理性不一样的情况,所以需要研究人员使用合适的方法选择正确、客观、真实的数据信息。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经历从整体到个体,再从个体回归到整体的过程。在建立模型时,也有可能模型并不能代表整体,而只是特殊,所以一定要把握相对性的存在,建立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辩证存在的关系。

三、实验经济学与计算机仿真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的解释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基本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工具对经济学理论做相关检验和研究。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在模型设计的整个阶段中,都要遵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所以说两者在方法论、基本结构、以及研究目的上是类似的。但是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1.实验过程侧重点的不同。计算机仿真的侧重点偏向于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经济模型运行的整个过程,对于软件的编制和计算机的应用有较高的要求。实验经济学侧重于实验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安排。计算机仿真的实现是学科交叉应用的结果。它需要经济学的知识来建立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将数学模型转变为计算机模型。对于实验经济学来说,根据验证模型的实际情况,可以不需要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可以直接采用人工组织和控制的方式,实现整个过程。

2.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截然不同。计算机仿真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程序的编制,在仿真的整个过程中来模拟人的行为方式。实验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群体中,通过实验规定条件和要求进行筛选。虽然在很多经济学试验中,也使用了计算机仿真来处理非抉择性的某些中间过程,并进行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但是在进行关键性的抉择的时候,还是以参与的人做出的反应为结果。

3.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的不同。实验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非常重要。对于计算机仿真来说,程序一旦生成、封装,多次重复进行实验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重复一次实验,甚至只需要根据要求,修改程序的参数后直接点击程序运行即可。而一般的经济学实验的重复进行,还是需要实验的再次组织。实验的最终结果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发生较大差异。所以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要弱于计算机仿真。

四、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经济学的应用方法

史密斯认为每一个完整的经济实验,都由实验的环境、所处的体系和参与者的行为3个因素组成。在进行实验的不同阶段时,经常会出现客观性和真理性不一样的情况,所以需要研究人员使用合适的方法选择正确、客观和真实的数据信息。要把握相对性的存在,建立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辩证存在的关系。根据以上原则,将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高校的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和掌握两者的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规范实验的整个过程。具体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理论点进行实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每学期做6~7个实验,每次实验的时间控制在两个课时以内。确定在实验中是否需要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进行辅助,如果需要计算机仿真方法,还需要分析和决定在哪个环节进行设置。实验环境和制度的规范化对于实验的最终会产生的结果至关重要。要详细设计实验的参与者、实验的讲解内容和方式、实验的地点和持续时间、报酬的设计、实验的物理条件等。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比较基准清晰化。必须考虑到实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保密性。实验室交易制度应该明确的规定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交流程度、交流时间和采取的行动,以及行为和收益的关系。明确买家之间、卖家之间或者买卖彼此是否可以产生信息的流通。也就是:①制度规定语言,M=(M1…Mn)。它包括信息元素m=(m1,m2,…,mn)。其中Mi是由行为者i传送的行动信息集;②一个制度还规定了一组分配规则h=(h1(m),h2(m)…hn(m))。hi(m)是分配给第i个行为者的支付;③一组成本估算规则C=(C1(m),C2(m)…,Cn(m))。Ci(m)是由行为者i给出的支付,二者共同构成了行为者的信息函数。对于参与者报酬的设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参与者充分了解决策与报酬之间的所有关系,但是参与者的报酬是私有信息。实验的设计需要使得报酬超过做出不同抉择或者达成交易的主观成本。作为日常的大规模且多班级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都采用货币激励作为主要手段,而可以采用课堂学分和本章学分的形式,对于完成实验较好(取得效用较大或者表现合适)的同学给以较好的学分。减少参与者行为的变异性和随意性,尽可能的降低随机行为带来的实验不确定性。对于学生来说学分的奖励非常具有诱惑性,可以将参与者面对其他报酬表现出来的消极态度降到、压缩到较低。在有一些经济学实验中,应该设计参与者的不同边际行为,所获得的报酬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市场实验中,成本高比成本低的卖家所获得的报酬应该少。

2.利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评估实验的结果。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对实验予以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如果失败,需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需要改进的因素,为下一次实验做出准备。而效率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史密斯在实验中将效率设为付给参与者的报酬和可能的最多报酬的比率。通过效率来考虑改进模型标准。

五、两者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验过程中,适当运用计算机仿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在课堂实验较为简单并且运算量不大的情况下,学生的亲身参与更加具有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论的认识也会更好,更适合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所以经济实验的教学,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注重教学实际,根据情况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仿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它来检验,发现它的运行前提和环境。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观察它的不同结果和现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相同和不同,要求学生对结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而不是教科书的被动接受者。

3.教学方式新颖,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多个主体来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亲自体验到市场交易的不同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数据的变化,了解变换的原因,最后掌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将经济学的教学从被动的理解,提升到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去参与、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充分、生动,赋予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了解理论和现象产生的全部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0-82.

[2]金雪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03-110.

[3]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88-110.

有机合成经验第5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国家批准的首个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示范区。它是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清醒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省情基础上制定的;是客观趋势、发展需要、理论支持、基础保障、体制创新、理想勾划等要素系统集成的结果。它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一起,构筑形成了我省三大国家战略框架。这三大战略既相辅相成又各具特色,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形成了引领河南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持续健康跨越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使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谋划的时代背景

(一)交通方式的变化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动力引擎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的当今时代,交通运输联系不再囿于一国之内,早已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99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萨达教授总结历次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第五波理论”,即在海运、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之后,航空运输会对区域发展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适应了国际贸易距离长、空间范围广、时效要求高等要求,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是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托。航空经济正在成为继陆路经济、海洋经济之后又一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综合带动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二)经济全球化时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运行模式——供应链中心,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航空运输的发展以及新工业革命的出现,带动了服务外包、离岸制造、电子商务发展更加迅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更加快捷。因此,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其参与服务外包、离岸制造、电子商务等的深度与广度,城市的发展乃至区域的发展必须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做文章,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发展思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国家民航业战略布局调整为河南谋划航空港经济带来新机遇

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民航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机场建设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如北京、上海、广州机场承担着门户机场和中转机场的所有功能。但是,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的航空客货运输量的增长,特别是受空运资源稀缺的限制,当前我国三大门户机场空域资源运营已经接近饱和。为了提高三大门户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三大门户机场现有的空域资源要进行结构的优化调整,这就有必要在中西部区域挑选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机场来承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门户机场的部分中转功能,缓解三大机场的运输压力。去年7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民航业上升为战略性产业,提出要“选择若干地区发展航空经济示范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通南达北、连贯东西的地理位置与“铁公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使得郑州机场已经具备成为我国中部枢纽的条件。

2011年11月,在国家民航局的支持下,我省提出了发展航空经济的初步构想。2012年2月,省政府与国家民航局首次签订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以郑州机场为核心的航空大都市建设,共同申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4月,省诿常委会讨论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提升了认识,决定向国务院申请设立;7月,我省联合国家民航局向国务院正式上报建设实验区的请示;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上报同意建设实验区的请示;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建设实验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规划;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并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今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国家决定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既是着眼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是基于河南发展航空港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础。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郑州航空港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便于接人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开展联程联运,有利于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经济区。有关专家认为,在全国现有机场形成的城市对运市场中,经郑州机场绕航率小于125%的对运市场达到6000多个。在郑州建设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可以高效便捷地为国内航班提供经停中转服务。

二是陆空衔接高效。郑州机场是国内大型枢纽航空机场,规划建设4条跑道,发展空间大。郑州是全国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枢纽。目前,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822公里,以郑州为中心“米”字形布局的高铁网正在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83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所有县城均可在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货物集疏的物流成本和时效成本优势明显。

三是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郑州航空产业区已聚集了电子信息、航空物流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郑州机场空运货物的重要来源。美国联合包裹、俄罗斯空桥、富士康等国际知名企业已进驻发展,郑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航空枢纽建设和航空关联型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开放条件不断完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航空运输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生产要素、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航空港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此,郑州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在此聚集的高端生产要素,开放活力已经彰显。目前,中部地区首家综合保税区毗邻郑州机场落户,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在实验区范围内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各类园区与航空港联动机制初步建立,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即将启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三、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定位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优化航空货运布局,提升我国民航业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尤其是航空货运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机场功能定位不清、空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制约了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获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的交通、区位优势,顺应产业转移带来的物流格局变化新趋势,通过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增加运力和开辟航线,有效缓解航线资源紧张的压力,加快在内陆腹地形成国际货运集散中心,更好地分担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门户机场的货运集散功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形成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可以促进我国民航布局战略性调整,提升民航业整体竞争力。

2.有利于推动我国航空港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当今时代,民用航空业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交通方式,而是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是通过大力发展与航空运输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等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吸引尖端科研、总部经济、仓储、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布局,在机场周边形成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周边地区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发展航空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3.有利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探索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新途径

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缺乏资金和技术,更缺乏市场机会,因而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洼地”。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申报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先后获得国务院的批复,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河南怎样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更好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是困扰河南省委、市政府的难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扩大开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可以打破河南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劣势,充分发挥航空港作为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联系世界最便捷的通道作用,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体系,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实验区集聚。中西部地区可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形成中原经济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

4.有利于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突破口,带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国务院赋予的这项重任,必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寻求一个战略突破口。区域发展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要实现其五大战略定位,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找到一个关键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既能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又能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还能推动扩大对外开放,但什么样的突破口能担此重任,至关重要。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是通过建设郑州大型航空枢纽,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核心增长极,推动与周边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

1.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首要定位,在整个航空港规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经济,既是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助力河南振兴、中部崛起的需要,又是建设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探索中西部地区全方位开放途径的需要。从产业行业方面讲,发展航空物流是优化我国航空货运布局,提升民航业和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2.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就是要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作为国家唯一的航空港经济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担着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的重要任务。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能充分发挥河南作为内陆开放前沿,和拥有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开放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全方位扩大内陆开放探路示范。

4.现代航空都市。就是要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实验区空间布局,以航兴区、以区促航、产城融合,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

5.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河南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综合性抓手,作为率先创新体制机制、为全省改革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的有效平台。通过提升实验区的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

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需要破解的问题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建设成为“大枢纽”、“大都市”、形成“大产业”。这是很大的挑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以下问题。

(一)临空产业遴选与发展问题

航空港区在发展中,应突出其产业特征和优势。具体来说,应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

学习借鉴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两级三层”的管理体制,成立省、市两级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实验区管委会,省级负责宏观指导协调和推进政策落实,市级负责实验区建设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省市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实验区建设。

(三)建设资金筹措问题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提升国有投融资平台功能,鼓励扩大社会投资,拓宽创新融资渠道,破解实验区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四)与其他区域协调互动问题

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外,郑州还有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郑州中心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建设过程中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还应与郑东新区等其他组团形成分工和优势互补格局,实现区域协调互动。

(执笔人:贺卫华)

思考题:

有机合成经验第6篇

【关键词】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9)13-0192-001

1现有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弊端

医学机能学是医学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以来,我校的机能实验课,由各自教研室单独负责其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上课,学生反复实验的情况。比如,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中,所开設第一次内容为“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而“基本操作”这样的实验,在生理学和药理学作为强化学生基础也是必上的内容。这些实验课一遍又一遍进行,使得课程内容单调枯燥,学生难免缺乏兴趣,同时也造成实验动物和设备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单学科的基础实验,操作步骤简单而且局限性强,如果考虑改组成综合性实验,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又可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此外,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及现行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教师各自为政,各自讲授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很难统一思想和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有效衔接[1]。学生在实验中,很难有机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很有必要对机能实验学实验进行课程改革。

2整合实验课内容,改组医学机能学实验

我校领导和学科专家、教研室教师经多次探讨、论证,正式开始了医学机能学实验的课程改革。改革废除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共3门实验课原有的名称和教研室单独授课的模式。这3门基础实验课,分别按照专业学生特点,重新梳理实验内容,形成全新的独立设置课程体系:医学机能学实验Ⅰ~Ⅴ。经过初步改组,目前,临床医学5年制,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4年制学科,护理学、助产学、眼视光学、口腔技术学3年制学生已试用新开设的医学机能学课程,完成全校医学机能学实验的课程改革。

新的医学机能学实验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科实验内容分散、重复设置、综合性实验效果差、实验资源浪费等诸多缺点,同时加强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整合后的机能学实验课程,其关注度不再是单一学科理论知识的直观化,而是通过对动物体征及相关机能指标的观测,引导同学们对动物个体进行整体疾病评估,并利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相应救治(包括仪器辅助和药物救治)的一套系统化训练实验[2]。医学机能学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技能学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经典实验操作,锻炼学生融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实验和病案讨论,最终做到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完成从正常异常治疗恢复正常的整体性认识,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设计的两大实验模块共涉及十三个实验项目。医学机能学实验Ⅰ,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共50学时。目前开设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基础与家兔急性肺水肿、动脉血压的调节与急性失血性休克,影响心功能的因素及心衰的发生与防治,呼吸运动的调节与急性呼吸性衰竭,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与急性肾功能不全,实验设计等5个综合性实验。例如,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与休克实验:实验当中“通过刺激神经,观察血压的改变”融合了生理学当中循环系统部分知识;同时行家兔颈总动脉插管操作,模拟失血性休克,这是病理生理学当中经典的休克实验;在最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应急方案,应用所学药理学知识,选取抢救药物并在实验中验证,又完美的与药理学联系在一起。学生在机能学实验课堂当中,能充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化分析,更好的建立临床医学应有的思维模式,完成基础与临床之间的顺利过渡,在实验的最后一次课程,由老师提出实验主题,学生自行设计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展开实验进行验证。实验对学科之间的整体把握要求较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大大的提升了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学生参与度。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一步细化。机能学实验原先的评分标准是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实验课,实验考试成绩最终折合入期末考评成绩当中。这种只用结果代表一切的考评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评价,存在较多的弊端[3]。经过初步改革,目前机能学实验课做为一门独立课程,参与学生日常评分当中。机能学的考核方式包括:学生的平时成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成绩,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机能学相关笔试考试分数4部分组成,对学生完成整体系统性评价。第一部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包括:同学们课堂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课堂主动性及完成情况评分;第二部分:小组间互评15%,机能学实验是组间实验需要同学之间很好的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很重要。小组成员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较为熟悉,组间互评可以很好体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实验操作考核40%,在课程最后,学生要在实验中现场进行操作考核,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验完成情况打分;最后一部分占15%,是实验课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参与笔试考核。通过这样多形式、多维度的评价办法,对学生的实验课程给出综合性的评价。

有机合成经验第7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49-03

我校是少数民族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是学校的光荣使命。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专业技术素质、较高的环境意识、能把问题放在社会环境中综合考虑的高素质人才。《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科院和药学院三个学院多个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有机实验技能的提高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绿色化学教育作为有机化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应该体现在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用绿色化模式对传统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既能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我们有机教研室近年来承担了本校三院多个专业的所有有机化学及实验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各个专业需要,对传统有机化学进行绿色化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理论教学内容绿色化模式的探讨

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于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新内容和新成果。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有机化学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反映时展的特色,进入21世纪后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绿色化学技术已成为当前有机化学的热点和前沿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再生的原料、溶剂、催化剂、试剂、设计安全的化学品及绿色合成方法等,因此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讲授内容适时地增加环境保护、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针对近年来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学时缩短的背景(如我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从108学时缩短至96学时,有机实验从72学时缩短至60学时),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讲授绿色化学已不太现实,我们的策略是在满足有机化学教学的基本前提下,将绿色化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绿色化学方面知识及时地进行适当的知识更新和思维的拓展,教学时间比较灵活,多则5~8分钟,少则2分钟,不会对原本紧张的教学时间造成冲击,还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具有活力[1]。我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所用教材是胡宏纹院士编写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我们在讲到卤代烷时会引出制冷剂氟里昂在光照条件下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平衡的实例,如果失去臭氧层的保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生成绿色环保的制冷剂是势在必行的。在讲解Diels-Alder反应的特点时,让学生了解到该反应不仅产率高,而且其原子利用率达到了100%,无废弃物生成,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是合成环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进一步引申除了D-A等加成反应外,重排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也能达到了100%,另外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也是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的有机反应。在芳烃的讲授中我们会告诫学生汽车的尾气及香烟燃烧的烟雾中都含有致癌作用的稠环芳烃苯并芘,含多卤代芳烃的农药,除草剂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倡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境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于绿色化学的内容包含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新颖的科技成果,教师通过这种在恰当的知识点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有机实验绿色化模式的探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大部分有机实验都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臭味有毒或有腐蚀性的副产物、反应中需要使用的部分有毒的试剂和溶剂、反应结束后对产物进行后处理时产生的污染物等。对这些污染物处理不当,常常会使有机实验室甚至整层楼中充满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性气体,毒害师生的健康,污染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科学、直观地展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又要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试剂的用量,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3]。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有机实验的绿色化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些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

1.有机实验教材建设绿色化。有机实验要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为了使学生在接受部分绿色化学理论的同时掌握绿色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绿色化学情感,2010年罗冬冬老师主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选做为我校三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实验教材。教材自始至终贯穿着绿色化学的理念,精心选择实验内容,优选实验项目,删去部分对师生健康影响大、对环境毒害大、对有机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作用较小的制备实验,对一些污染大的合成制备实验选择以水或离子性溶液等可重复再生型的溶剂进行制备,引入微波辅助加热等新技术或新的合成路线,教材采用微量及半微量实验,新型的微量及半微量实验试剂的用量比传统的有机实验的试剂用量减半甚至更多,这样在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节约实验用的试剂、降低实验经费、缩短实验所需的反应时间,还减少了污染物质的排放,更加降低了治理污染的难度。实验内容丰富且绿色化,实验内容不仅包含传统的有机合成实验,也有部分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实验[4]。

2.实验规划绿色化。我们在学生单人单组进行有机实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有机实验整体规划,在积极开展微量或半微量实验教学的同时,合理规划有机实验顺序,尽量做到从简单合成向系列化多步合成过渡,使合成产物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例如我们在第一学期的合成实验中合成的苯甲酸乙酯经无水处理后可以作为原料用于下学期的三苯基甲醇的合成实验中,高年级学生合成的产物乙酰苯胺可以作为低年级学生练习重结晶操作的原料,正溴丁烷作为烷基化试剂用于化学综合实验中。

3.实验过程绿色化。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试剂、溶剂或某些反应中带水剂的选择是实验过程是否达到绿色化的关键之一。如在正溴丁烷的合成实验中回流时温度过高会使正丁醇炭化,正溴丁烷产率降低,还会增加污染环境的酸性尾气二氧化硫,单质溴和溴化氢的生成,需要学生通过调节电压控制回流速度以1~2滴/秒,以避免产生大量酸性尾气;反应结束后还要冷却5~10分钟后才能关掉冷凝水管拆去尾气吸收装置。在国内大多数有机实验教材中环己酮的制备是通过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化环己醇而得,这种方法中硫酸用量较大,生成的铬离子污染环境,后处理烦琐,苏州大学郭晓稚等报道了用绿色氧化剂H2O2代替铬酸制备环己酮的方法[5];苯甲酸乙酯的合成中使用的带水剂是苯,由于苯的毒性较大,有文献[6]报道了其合成的改进方法用环己烷代替致癌带水剂苯,可以采用对比实验教学法分别用铬酸、苯等传统氧化剂、带水剂和H2O2、环己烷等绿色试剂来合成环己酮和苯甲酸乙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这些方法的本质区别,通过相互交流,加强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实验过程绿色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废弃物主要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臭味有毒或有腐蚀性的副产物、反应结束后对产物进行后处理时产生的污染物等,我们的方法是学生能自己处理的废弃物就让其自行处理后排放,不能自己处理的就收集与表明成分的废液桶中集中处理,如在正溴丁烷的制备中吸收尾气的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中和洗涤正溴丁烷中杂质的浓硫酸。有机溶剂如苯、乙醚、乙醇等则分别回收到指定容器中,经重新蒸馏纯化后可重新使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化学品的排放。

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一系列原理来降低或消除化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科学。绿色化学理念体现了现代化学理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有机理论和实验教学,给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来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供了切入点。我们要用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的观点去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把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反应的理念引入到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困境,培养学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从源头上解决环境与生态的困境,可以达到提高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的目的,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汝雄,王建基,胡应喜.化学的绿色化[J].化工高等教育,2002,(4):37-39.

[2]王敏,宋志国,王秀丽,等.绿色化学理念与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3]任玉杰.绿色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

[4]罗冬冬.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5]郭晓稚,陆新华,姜文清,等.环己酮合成实验的改进[J].大学化学,2011,26(6):60-63.

[6]汪云松,李霁良,何严萍,等.合成苯甲酸乙酯的改进方法[J].大学化学,2010,25(2):36-38.

有机合成经验第8篇

[关键词]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均属机能性医学基础学科,以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生理学侧重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病理生理学侧重病理状态下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药理学则侧重研究药物作用下的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传统的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验证本门学科的理论内容。其优点是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密切联系,易于操作,但有明显的缺点:实验课内容偏多、且有重复,只验证不突破,不利于跨学科思维培养,不利于强化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和更新率。这三门实验课的共同特点是实验性强,研究对象和方法相近,基本操作相同,具有有机融合为实验生理科学的客观基础。为了使医学生在系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动物机能实验及部分人体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将原有的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机能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了综合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机能实验学。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我们暂且把这种改革称为“三合一”教改。此项改革在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减少实验课及学生负担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然而,在改革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又牵涉到三个教研室的工作,许多院校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三个教研室的人员召集起来组成所谓的机能实验学教研室,课程基本上和原先没什么两样。各个教研室上的实验课内容,在时间安排上也极为不合理,经常是理论课还没有学过就要开始做有关实验了,且4个学时的实验时间在做一些综合性实验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校原先也属于这种模式。因为它其实并没有体现出机能学本身的特点,机能学所涉及的三个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它们之间在医学知识链中是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正常机能,疾病状态下机能的变化和药物治疗下机能状态的恢复。除此之外,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观察指标类同,因此,我们改革后的机能实验学应该是三学科重组整合后,建立起按系统、方法将正常机能活动、异常机能模型、代表性药物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实验,并开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施的设计性实验,以及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深化理论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园地。这样才能体现出机能实验学强调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同时又加强了对三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我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并借鉴兄弟院校的一些经验对原来旧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 组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1 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共有三项内容 《机能学实验》、《机能综合实验设计》、多媒体教学数据库。

1.2 《机能学实验》 60学时,第四学期开课。该课程是以三学科经典实验及经典实验方法为基础,包括按实验方法学将正常机能活动,异常机能模型,代表性药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训练为目的,其中综合性实验占本门课程的50%。

1.3 《机能综合实验设计》 24学时,第五学期开课。该课程是以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及文献检索等前期课程为基础,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从选题、设计实验、实施所设计实验方案、统计及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总结的实践过程,达到系统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

1.4 多媒体教学数据库 作为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辅助平台,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验证性模拟实验、机能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思考问题、机能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习题及解答等多媒体课和互动式教与学信箱组成的教学园地为基础。通过多媒体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和学生的课外上机交互式自学,将实验教学中原赋予深入理解理论教学的内涵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

2 重新编写实验教材

旧的实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三学科实验内容的组合,并没有在实质上有何变化。组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后,原有教材必然不适应教学需求了,于是需要重新编写一本能体现机能学本质的新教材,并根据研究目标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3 课程管理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了考核办法,力求客观、公证评价学生对所要求知识的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平时考核、操作考试、实验理论笔试的考核模式。这些办法起到了促使学生认真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该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后,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明显的高于以前,基本上看不到以前动的动,看的看的状况。学生对实验室课外开放有了要求,甚至有些学生愿意有偿课外进实验室做实验,这些举措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机能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集体备课,预示制度。由于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备课时采取了主备制,由此保证备课的质量和年轻教师的培养。

4 教师队伍的建设

重组后的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一些具有较高年资的教师,因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的建设发展及年轻教师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一些年轻教师,都是从三个学科教研室抽调过来或是一些专职实验教师。因该课程涉及三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三学科基本操作技能和将三门课程理论知识有机联系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我们也同时建立了一定的培训措施和考评制度。

5 教学形式多样化

机能实验学是应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而产生的,其主要是注重思维的培养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故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但我们也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在使用电脑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传统的电教方式,在学生实验以前放一定时间的录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还开展了观摩教学、课堂自由讨论、示教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新的教学体系形成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5.1 课程整合以后的理论教学问题 课程整合以后,原实验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问题如何解决?尽管理论考试成绩分析,独立设置的《机能实验学》课在统计学上不影响理论教学的质量,但除了药理学的理论考试成绩试点班高于非试点班外,生理学和病生理学的理论考试成绩试点班都略低于非试点班,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取消讨论内容和大幅度删减验证性实验有关。这提示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机能学科教学主页及机能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数据库。

5.2 教材内容优化问题 教材内容优化问题设计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实验的难易程度应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综合性实验一定注意避免形式上的综合和简单拼凑。应有机的将三学科的内容加以整合,同时注意整合后的可操作性。

5.3 大面积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组织问题 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无疑十分重要,但设计性实验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设计性实验所消耗的动物、试剂等数量较大,小样本问题少些,数百人大样本,设计性实验如何组织仍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5.4 教学手段的改进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能学科实验教学设备迅速的计算机化,这为机能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创造了条件,机能实验室实验仪器网络化的问题,实验室局域网的建设问题,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任何改革都要有一定的代价,但只要是利大于弊,我们一定要往前走,不能因噎废食,畏惧困难。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建立一个合理、健全、成熟的机能实验学。

参考文献:

[1] 姚泰.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有机合成经验第9篇

关键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91-02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除了能够为培养创新技术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之外,还能够为其院校的科研发展提供支持。高校本身的职责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必须要实验室来给其相关人才提供实践保障,从而才能够让相关人才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具有带动性及辐射作用

高校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战场,在高校中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增强其地区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品质。对于一些计算机重点实验室而言,主要是通过政府以及高校进行联合建设,其实验室成为了省级以及市级的重点实验室。这些计算机重点实验室,将会成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为地方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通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让创新科技人才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针对性地对地方以及社会中所产生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战略性实验,并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储备以及理论支持。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科技人才的能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研究场所,让其在一个优秀的实验氛围中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应该说,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是凝聚与稳定创新科技人才以及培养计算机技术领袖的主要载体。所以,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可以充分调动起创新科技人才对科技知识的探究意识,并能够结合当前社会以及市场需求,进行计算机实验。让其所实验研究的方向,更加满足于地域经济特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国家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课题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仅让创新科技人才能够接触到基础性的技术性研究,还能够在其基础上进行原始创新,有效提升了创新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及水平,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除上述优势之外,还能够汇集一大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让其相关人才通过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研发出更多的创新科技,不仅满足了当前高速发展的科技需求,还能够带动起一批创新科技人才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双重效果,则需要一个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并为其创新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实验及科研环境。许多地方高校在建设计算机实验室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更新了其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以及科研条件,为创新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科研环境。在优秀、稳定、宽松的实验环境的引导下,能够吸引许多创新科技人才参与到其实验团队当中,并通过合理化的结构形式,让其创新科技人才团队之间形成互补。其团队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研究,可以以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来进行,此举会带动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及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并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许多的创新科技人才。从本质上来分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科技人才。

二、通过高校计算机实验建设促进多种渠道科技合作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政府与高校联合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其高水平的研究氛围以及创新平台,为多层次的创新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合作渠道。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要通过大量的宣传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参与到高水平的计算机实验活动当中。此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加大与社会以及企业的合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从而给予地方经济发展最大化的支持。所以,在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企业的联合模式下,让其计算机实验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并为其开创更多的渠道促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与其他计算机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为其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最新的学术理论,让更多不同层次的优秀科研人才,能够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不同的优势提升创新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地方高校计算机科研水平的提升。在这样的一种多渠道合作形式下,让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能够多出科研成果,多出创新人才,增强其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并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性以及创新科技人才能够参与更多国际性科研项目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发展形势,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承载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承担起科学研究以及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任务。通过计算机实验室的具体,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例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整改方案。通过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不断研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控技术为当地制造业提供现代信息技术。

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需要结合高校特征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需要结合其高校特征,让其更加具有服务高并促进学科建设的作用。在开展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其高校在计算机领域的领先优势,制定一个合理化的发展与建设模式。同时,还需要针对其领域的领先优势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总结出其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这就需要重点针对其领域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一个学术交叉的研究中产生思维碰撞,并生成新思路,以其新思路为切入点进行科技创新。在这样的一种学术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带动其高校其他学科的进步,同时也提升了创新科技人才的思维性。此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一定的优化保障。因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是应用于相关软硬件的配置。有了高新科技的软硬件配置,对于改善相关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实验室来开展一些重大科持项目的研究与攻关,通过研究带动了其高校的知识以及新技术的更新,让其高校能够拥有计算机学科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以及创新成果。在这种学术氛围的作用下,不仅带动了其高校相关学科人才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为其创新科技人才提供一个研究拓展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传统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让创新科技人才能够参与到更多的新兴学科研究当中。

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本身就是面向新科技人才培养的途径。高校计算机实验应该采用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创新机制,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封闭制度。在其实验室中实行自由、民主、探索求真的管理机制,让创新科技人才团队能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地对其人才团队结构进行优化,并将其科研资源进行开放式、共享化的模式,带动一种新型的科研氛围与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得到科技实力的提升,也能够为其院校的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仅有利于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带去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增强地方科研能力。所以,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是推动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一个重点,虽然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高校计算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但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之后,一定能够发挥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作用,对地方以及高校创新科技人才潜能的挖掘产生积极影响。

五、面向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1.明确优势,增加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以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为前提,建设科研型计算机实验室。因此,任务实验若要在当前科技竞争中得到突显,需要借助其优势才能够取得发展。所以,高校计算机实验建设,必须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同样也需要以特色来带动发展,必须要坚持以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来构建科技创新科研项目。这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其建设后是否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汇集的一个关键。具有特色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让其整体结构得到最大的优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2.寻找合理化的突破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应该及时抓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难得机会,结合自身高校特色及优势,积极与企业以及相关科研组织进行联合科研。让这些尖端科研团队能够在其实验室中开展科研创新,并发挥出其各自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在开展一些重点科研项目时,应该汇集更多的创新科技人才来进行研究,让不同人才的思维在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中进行碰撞,从而产生创新成果,最终实现高校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

3.结合高校实验室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在此环节上,高校计算机实验建设,应该加大对海内外跨学科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课题资助以及基金申请等方式来进行,让更多的计算机创新科技人才能够参与到其实验室中开展项目科研。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的交叉融合,让科研带动学科,让其科研资源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六、结语

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此,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国家发展的核心。通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对高校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高校学科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世同,曾繁丽.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2] 莫华善,戚业国.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