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5:50:31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谨慎性原则 会计准则

谨慎性原则在进行会计的计量、报告,以及确认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体现。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的确认要稳妥、标准及合理,在会计报告中必须提供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全面化的信息。会计实务中,一定要发挥谨慎性原则的最大作用,扬长避短,使得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伴随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会不断增加。为了降低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中的随意性和不必要的损失,企业更应该重视在会计核算中进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一 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常见问题分析

1.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缺少谨慎性原则应用

在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速折旧法对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很多企业更愿意采用直线法,而没有采取更为合理的加速折旧法。

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的时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并不是以资产的寿命、价格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动和技术的更新来选择直线法或是加速折旧法,更多的则是以眼前利益,以及会计指标来作为标准,从而缺少了进行长远规划的眼光。这种情况肯定是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不相吻合的,必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都应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才能获取企业的长远发展。

2.对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认识不够

对于谨慎性原则的适度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在会计核算中,适度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从而保持平衡一定的度,是企业会计处理和企业盈余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谨慎性原则常常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这阻碍了谨慎性原则的适用,也会削弱企业的利润,同时又与配比原则冲突,低估费用或负债而显示收益或资产。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与其他原则要相互结合,以发挥达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 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1.加速折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加速折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这是因为加速折旧可以使企业资产更新的脚步更快,从而更加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速折旧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使得固定资产的相关购置成本快速转化为费用,从而计入当期的损益。这有利于降低因为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价格变动等一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无形损耗,减少企业被动局面的经济损失。加速折旧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严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会计核算谨慎性的一种体现。所谓坏账准备是企业的一种备抵账户,是从企业的应收账款中进行计提的。在进行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中包括有个别认定法、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企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坏账的计提可以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定。一旦确定之后,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从坏账准备的科目性质来看,应是属于应收账款科目的一种备抵账户。两种科目进行很好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出应收账款的净额。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应收账款的计提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会计核算。其在会计核算的应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推广肯定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要充分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欠缺的原因,提升会计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文主要是对加速折旧和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了分析,但在存货的先进先出法中也应该应用谨慎性原则。本文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新.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2]任素霞、叶文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谨慎性 原则 应用

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的几大重要原则[1]。会计核算的结果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称为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了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时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谨慎性原则概念和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经济业务等存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时,必须谨慎稳健的综合考虑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合理核算[2]。谨慎性原则适用于资金运动中的易变因素,不低估费用或负债,尽量不计或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收益,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决策者和使用者的重视程度,以谨慎、小心的做法使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谨慎性原则仅能适用于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适用于全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发生额不确定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对核算业务进行确认、分类,并对发生额准确记录。会计核算的经纪业务按照发生大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单据可以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另一类是实际单据不能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前者可以直接按照单据中的金额进行核算,后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业务金额进行估计、入账。二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本身存在易变因素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是本身存在易变因素的经济业务,或有事项业务的结果需要通过易变事项未来的不发生或发生来证实。在核算此类经济业务时,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收益、资产进行预计,而是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损失、负债进行适当的预计。三是当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如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公司各个期间内财务状况的基本掌握,对财务变动情况的基本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了解。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而变化。会计核算人员应当随着使用者、决策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并不断改进、更新,以此满足使用者、决策者的基本需求。

二、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一)存货中的应用

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准备出售的商品或产成品、耗用的物料或材料等、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销售[3]。存货按照不同的经济用途可分为产成品、原材料、半成品、商品、在产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和消耗性的生物资产等。存货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核算内容。

谨慎性原则在存货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后进先出”法则体现。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传统的处理法则是“先进先出”,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无法得到弥补,当无法得到弥补的资产正好是企业持续生产经营的条件,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就会被迫停止,或者缩小生产经营规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后进先出”法则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不会产生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等问题,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可以重新得到弥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进行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

(二)坏账准备中的应用

坏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收回可能性较小或无法收回的应收款,坏账损失是坏账真实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坏账准备是会计备抵账户。企业通过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可以对各项应收款全面的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的坏账将坏账准备计提,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将本期内的各项款项和坏账,一并作为销售收入,列入利润科目。利润增加会导致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如果坏账真的发生,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会降低企业对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对资本产生侵蚀,破坏稳定性。会计人员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准备进行会计核算。

(三)固定资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是企业实现持续生产经营依赖的主要资产,包括超过1年使用期限的生产机器、运输工具、生产机械、房屋、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较长,价值较大,能重复、长期的参与生产经营。为了弥补固定资产损耗,在一定经营时期内按照固定资产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进行提取、折旧。固定资产可以通过折旧在一定经营时期内实现转移价值。

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中的应用体现在加速折旧法。企业可以运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多提,降低利润,减少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价值的反复利用率。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意义

谨慎性原则对资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起到预警、化解的作用,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做出准确、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修正其他各项会计核算原则的适应性,有利于保护企业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信息内容,实现合理避税,积累内部资金,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持续进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核算和记录,最终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和信息[4]。会计人员必须对有价证券和款项的收付,财务的使用、收发和增减,债务债权的结算和发生,基金、资本的增减,成本费用和收入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最终处理和计算等进行会计核算,并保证会计核算满足合法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客观性的要求[5]。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核算基本原则,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合理的应用可以维护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简单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研究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意义,供广大学者参考。关于谨慎性原则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仍值得笔者和广大学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弭元英,刘宇宏,张清彩.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J].技术经济.2012,14(15):54-55.

[2]卢丽雅,高宇,刘相礼.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及其利弊分析[J].经济师.2013,10(17):66-67.

[3]王晓真,姚妮,岑燕遗,胡刘立.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2,12(15):41-42.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3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其他会计原则;关系;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它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应当考虑企业风险,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谨慎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行谨慎性原则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的实际运用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合理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存货市价的下跌、存货陈旧等原因,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如果仍以历史成本计价,显然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谨慎原则。因此,新制度规定,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技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该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不确认市价上涨,在目前证券市场价格频繁变动且不规则的情况下,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持稳健。

2.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新制度要求企业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

1.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两者存在明显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关系。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显然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相矛盾。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关系。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关系。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四、坚持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原则间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2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2.对企业的谨慎性原则运用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各项会计原则的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4篇

关键词:谨慎性;会计;核算;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谨慎性的存在原因及要求

(一)谨慎性存在原因

1、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谨慎性之所以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源于企业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一定标准来进行判断和估价,因为企业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决策中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估计。

2、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需要。目前,会计信息环境的千变万化,会计目标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报告使用者的信息决策有用化正在替代报告的经营管理责任化。除此之外,谨慎性正在渐渐成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及相关性的修订原则,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规范关于谨慎性的要求。我国会计规范对谨慎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确定是事谨慎性的存在基础,指的是处理经济活动“可能发生”事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合理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的应用标准。企业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费用及损失正确处理,合理估计;第三,谨慎性要能够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相应的保证。全面估计会计核算中的风险及损失,避免利润虚增及资产虚增,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有多种情形,最常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就会发生资产减值。企业应该全面检查其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各项资产,并进行减值测试,判断其减值迹象是否存在。若经过测试,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要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且在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的前提下,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核算中的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有多种计价方法,例如: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而先进先出法指的是假定先进来的存货会先发出,并依据此种假定对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先进先出法的应用使得存货的期末成本更加接近当下市场上的价值,尤其在经济低迷,物价不断降低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三)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会随着其不断使用价值相应减少,减少的固定资产价值会计上称之为折旧。而固定资产的计提则是指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减少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期限内进行分摊。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折旧方法为递减折旧法,又称加速折旧法,指的是对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少提折旧,前期多计提折旧,以得到价值的加速补偿。此种计提折旧方法与费用和收入的配比原则相适应,即使物价大规模上涨,由于已经在短时间内收回了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价值,也会使因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产品质量保证。与产品质量业务相关的企业可能要支付的费用在会计上称之为产品质量保证。例如:企业的无形资产计量中,标有企业承担包退及保修期条件的才能够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把没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对于到底归属于开发阶段还是研究阶段的支出无法进行准确的区分,应当费用化当期的研发支出,计入损益。这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避免了资产虚增,也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的要求。

三、谨慎性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固有的局限性。可靠性位居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首,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实际发生事项或者交易为依据,并且要保证依据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存在的基础,是一种用来处理“可能发生的”事项的方法,当企业采取“谨慎性”原则对其自身和出资者利益进行维护时,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会相对降低。

(二)相关条款在可操作性方面的缺失。从会计方法的角度来讲,一些具体条款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先进先出法的应用操作性比较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量化的标准反而不容易找到,例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有减值状况时,判断标准则不太明确,尤其是在确定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资产减值准备数额时存在着一些困难。

(三)对“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的过程中,会计实物一方面表现为谨慎过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谨慎性不足。谨慎过度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按照惯例应用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进行隐匿甚至提取准备过度,使得其成为企业逃税、避税甚至隐瞒企业利润的工具。谨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往往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充分估计资产减值金额,对于可收回金额过度乐观,而不能够准确披露会计信息,进而对相关者的决策能力引起误导。

(四)受限于职业道德及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人员在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受制于会计实物人员的专业判断,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以至于会计人员不同会计信息也会有所差别,甚至造成较大差距的减值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创造了机会。

四、谨慎性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好谨慎性与相关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首先,谨慎性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相关会计信息可靠真实的基础之上,用来保证实现会计目标;其次,在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若会计其他信息质量要求和谨慎性相冲突,要依据实际来对具体的使用顺序进行确定,并且披露冲突事项;再次,要有一定的机制对谨慎性进行约束,尽量避免倾向性及随意性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冲突。

(二)把握好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度”。会计信息按照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会计人员应当与会计信息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及因素相结合来确定具体的处理程序及方法,与此同时对结果进行评价、预测,选定比较之后的最优方案。即当对不同的会计政策方案进行筛选时,应当把握好谨慎性的平衡点,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谨慎性的优点,约束其缺点,展现会计核算谨慎性处理的本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水平。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使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好与否直接影响谨慎性的运用,而这种能力主要由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技术专业水平决定。因此,在会计实物重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对其进行最新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更新,以提高其综合实力。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还应当重视其职业道德教育,以保证对会计事项及交易的处理的客观性、谨慎性。

(四)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在实务中的运用做出了一定限制,例如:在附注中要对不对称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确认方法进行披露。但比较而言,限制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国家部门加大省级监控和监督,防止对谨慎性要求的曲解及滥用,并且制定更为科学缜密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工具。此外,还要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与调整,从根本上对企业内部机制进行约束,降低谨慎性运用不当的原则及动机。

主要参考文献:

[1]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5.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5篇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防范市场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企业与有关部门的重视。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它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前提。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谨慎性原则认为,悲观的会计实务优于乐观的会计实务,在特定情况下保守、谨慎总比乐观、大胆要强一些,否则,投资者或决策者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环境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他们产生过于乐观的情绪,规避因虚增利润而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股本的风险;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谨慎性可以避免因提供盲目乐观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招致的索赔风险。可见,谨慎性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镇静剂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会计制度》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或有负债包括两类义务:一类是潜在义务,其结果如何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另一类是特殊的现时义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三)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①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②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③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原则。

(四)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直线法,这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并非是对直线折旧法的否定,而是改变了每期折旧额的分布,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布以较大的折旧额,后期分布以较少的折旧额。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另一方面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了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正是采用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关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用

恰当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现实条件下的经营成果,这也是会计稳建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适度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对费用与负债的不确定性运用谨慎性惯例,而对收入和资产的不确定性绝对排斥进行有关会计处理,这都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度的规定。极端的稳健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只有适度地应用稳健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会计的本质。

(二)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

企业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要作出合理判断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应加以合理估计,可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以保证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6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经济管理

一、谨慎性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而不管是考虑到必然的要求方面,还是考虑到客观的方面,都需要它的存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科技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属于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属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企业修订的各种管理规则制度、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则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不管是哪个单位,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与别的单位、国家和个人进行脱离,而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紧密相联。而对于企业来说,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既是它的机遇,也是对其的一种考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一样,谨慎性原则也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方面在于它能够避免浮夸利润和虚计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的消极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难以克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因素,还有可能为报表粉饰留下了隐患。针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好的使用谨慎性原则,这成了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性原的实行要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管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且与许多方面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会对其利润进行一定的压制,由此而减少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因此,相关部分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各项准则和指南的贯彻和执行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的作用在于对其包括的内容的正义一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那些在会计资料中造假的人员,不光要让他们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受到道德的批判。在当代环境中,法律的威慑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数据造假现象的增多。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进行实施,才能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突出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只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规范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那些上市的大公司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逐步的加大可以使用谨慎性原则的领域。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应当将详细的开展方法和操作说明书编写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做好明确的说明,并确定出可供参考的比例。当然,若需要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那也是可以增加的,并在附注中对披露的标准、根据、原因进行完善。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例如: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与绩效评价体系有关的指标方面,理应进行一定的提高,如现金运营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考查上,应当全面的进行,由此而可以避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过分对“利润”指标的强调。此外,应当积极而正确的对企业因计提的资产减值而导致的暂时性亏本进行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谨慎性原则不但可以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维护,还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改善。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而对于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那就需要会计人员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笔者认为,要想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求真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第三,应努力培养会计人员养成不断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对待会计事务要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三、结束语

在会计事务的许多方面中,都包括了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正逐步向着更严谨,更客观的方向转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上,只有较好的进行使用,才能达到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慧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3)

[2]黄金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7篇

(一)谨慎性应对减值确认计量的不确定性。

上市银行资产减值中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使得投资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营信息,为预测上市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提供有力支持,但也使得资产减值存在着更多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各上市银行因此有了更多的会计估计选择空间。例如固定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减值计量中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中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行广泛的估计和判断。在对估计空间和尺度的取舍中,由于判断者个体的差异,判断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不确定条件下,要求选择最不可能高估收益的方法或结果。在合理的资产损失判断取舍范围中,如将损失分为高、中、低三档,则谨慎性要求选取中档,从而较好地对抗估计偏差可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

(二)谨慎性抑制会计损益的操控。

资产减值会计面对未来的计量属性存在更多的判断与估计,从而带来了操控损益的空间。这些行为对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了极大的削弱,也严重影响其信息的有用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造成当年利润的减少。从主观上而言,经营行一般不愿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不披露银行资产的风险,个别上市银行又会利用资产减值做大亏损值,将亏损集中在某一个会计年度,而通过未来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来尽可能提盈利水平。同时各上市银行高层管理团队的变动也会对执行资产减值会计估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经理层变更时,新任总经理(行长)往往倾向于计提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将资产减值的发生归咎于到前任总经理的低效作为身上,同时通过未来年度转回资产减值损失,从而为盈利做准备。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作为银行利润的“调节器”,成为了个别上市银行操控会计利润的重要方法。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做出了严格规范,明确规定减值测试、确认、计量的方法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操控利润的空间,有利于抑制资产减值的滥用,从而有利于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三)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减值准备,使得这部分信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谨慎性会计计量的执行,可以压缩资产减值操控会计利润的空间,减少个别上市银行的盈余管理。同时由于会计估计选择空间的缩小,会使得各上市银行更为谨慎的计提待资产减值,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非信贷资产(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除外)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资产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但从谨慎性的角度来说,这增强了减值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决策者的使用,特别是在现实会计环境中能较好对抗会计损益信息操控。

二、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建议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是对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同时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又夹杂着大量的会计及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加上个别单位出于会计损益操控的目的,在减值确认计量过程中容易造成谨慎不足或过度谨慎。因此,为了保障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质量,在实务中应适度运用稳健性原则,并建立和完善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内外部会计环境。

(一)完善资产减值测试操作规程。

完善其他应收款等非信贷资产减值测试操作规程,将资产减值计提金额比例与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结果挂钩,压缩会计及业务人员主观判断空间,增加减值信息的可靠性。

(二)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

上市银行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工作分布在全行各个业务条线,财会部门对各条线的计提结果进行合理性审核和核算,如风险条线负责信贷资产、信用卡条线负责银行卡透支、投行条线负责存拆放、财会条线负责固定资产等,因此,部门部门沟通与合作是减值准确计提的保障。

(三)提升上市银行会计人员素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一定的会计域秩序之上的。这些估计和判断既受外部会计环境的制约,又与会计人员的学识和能力有关,不同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会计估计结果。所以,各上市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要重视“智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德育”,实事求是地进行资产的减值判断和计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加强对资产减值计提于转回行为的检查监督。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8篇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十分广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既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意义 会计核算 运用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保守原则、审慎原则,它是指对那些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合理、公允的前提下,选用谨慎稳健的做法。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或只是可能发生的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活动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地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合理有序。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谨慎性原则对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并最终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能起积极作用,同时它还可引申为经营者的一种经营观念。企业要使自己有效地保持竞争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在经营决策中应保持谨慎性并充分估计各种因素。

二、谨慎性会计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企业本期利润稳健,但后期却不一定稳健。例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小企业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同时,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采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很容易导致资产价值和利润的不实。会计人员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考虑按行业制定出一些指导性标准,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个会计事项的判断提供参考。

(三)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四)谨慎性原则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处于稳健性的考虑,在某些会计方法的选择上会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所产生的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而税法则规定于实际发生时扣减;此外,根据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当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从而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要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就无法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或只能在缩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按后进先出法则比先进先出计价法更多的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通货膨胀,材料成本呈急剧上涨趋势,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虚增利润,而后进先出法计价则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发生。它使得存货得到补偿的价值接近于重新获得它们的价值,从而使资产的实物补偿成为可能,而且"后进"的价格也容易确定。

(二)要注意提取坏账准备。坏账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及破产或遗产消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环境的变化,商业信用的推广,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坏账也就越来越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经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销坏账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取坏账准备,是谨慎性原则较为典型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通过计提坏账,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促进企业及时处理坏账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

(三)充分运用资产减值计提。新制度中提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充分体现了谨慎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性原则的应用。

(四)在会计报告中披露存在的风险。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发生风险的,基于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则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五)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总而言之,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关军.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5).

[3]王红蕊.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探析及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19).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第9篇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本文由收集整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