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6 14:47:17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1篇

关键词 累积影响 劳动生产率损失 索赔

工程变更往往是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和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其中成本的增加除了变更的直接成本开支外,多变更的累积影响会降低生产率,从而也会增加工程变更成本。

一、变更累积影响的成因

(一)工程项目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

工程项目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是由于变更对工程项目产生干扰而引起的。“干扰”一般被定义为妨碍项目参与方按设计或计划实施工程或部分工程的行为或事件”。变更是产生干扰的原因之一,干扰的产生会降低生产率并延长项目工期。

一旦发生工程变更,承包商正常的施工节奏会被打断,正在进行的工序可能停下来,在同一工作层面上可能有多个工种在施工,现场各工种搭接交叉施工增多、协调监督量增加,发生拥挤和中断怠工现象;其次由于新增工程的发生,现场有限的设施、施工设备和器具无法满足扩大工作面后的施工要求;同时由于工程资源投入的强度突然增加,有可能导致现场材料供应不足;另外随着现场协调、参与人员的增加和正常的施工流中断,项目各管理层间的信息流增加,信息处理量增加,这些施工干扰会造成现场的生产率降低。

一旦现场的实际生产率低于变更前的计划生产率,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施工方案实施工作,必然不能按期完工,也会增加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对原有的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以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顺利实施变更工程,施工方案的调整为生产率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工序搭接优化,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这能够改善生产率降低的状况,降低变更所带来的干扰影响。但另一方面,承包商为了按期完工,可能进行加速施工或返工,加班导致工人疲劳度增加;现场拥挤引起的停工、窝工、怠工和改变正常的施工节奏导致工人的施工情绪变动,产生消极现象;由于工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和工种的了解,如果不变换工作内容,随着工程量的增加,工人会越来越熟练工艺操作,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增加,即每单位工程量所需要的时间逐渐递减,生产率逐渐递增,但工程变更发生时,正常的、重复性的工作活动被变更打断和干扰,使得工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工艺过程的熟练需重新开始,因此变更后的平均生产率将低于变更前的劳动生产率,相应将需增加更多的人工投入,付出更大的变更代价,造成生产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变更的干扰作用。

(二)生产率对工程变更成本的影响

工程变更引起了变更干扰,而工程变更和变更干扰又是导致生产率下降的原因,变更成本除了考虑直接成本外,还需考虑由于生产率下降所导致的间接成本。

生产率下降是间接成本的最主要和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变更成本中,间接成本是主要针对生产率损失的。因此这部分成本的补偿也主要体现在生产率损失的补偿。

从合同价格的构成上看,工程的直接费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部分。生产率下降并不会影响材料的使用额,只是增加了人工和机械的投入。机械部分的投入根据机械台班的使用量容易进行测算,而增加的人工费的确定较为困难,从表面上看,增加的人工费大小由生产率下降的比率决定,生产率下降越大,人工费增加越多,因此计算由于生产率下降所引起的增加的人工费是定量化分析影响成本大小的依据。在与人工费有关的生产率下降损失的确定和责任划分上,界定却很困难。一方面变更是由业主主导的,而变更则是导致生产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也可能包括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不足、施工协调不充分等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双方的责任混杂在一起,很难准确量化各自的责任。

(三)工程项目变更的两类成太

变更所造成的干扰有些是可预见的,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可预见的干扰只发生在变更工程的部分,而不可预见的干扰还可能对其他未变更的部分造成影响,因此可以把变更成本分为两类,单一变更成本和变更的累积影响。

单一变更成本是只考虑单个变更干扰对变更工程本身所带来的可预见的影响,即变更时在计划生产率下完成变更部分的工作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单一变更成本没有考虑变更对项目变更部分和未变更部分所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干扰,即不考虑由于变更对承包商的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影响。由于造成单一变更成本的干扰是可预见的,因此往往是在变更以前定价的,由双方协商确定变更的价格。

变更的累积影响是指发生多个变更时,这些变更的总影响超过了单个变更产生的影响(一般为破坏性影响)的简单累加。累积影响来源于变更的“涟漪效应”和多个变更的“协同效应”。当同时实施多个变更时,变更间的交互作用,破坏了工程项目的原有协同秩序,这些变更产生的总影响超过了由单个变更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的简单累加,这种不相关的变更的“协同效应”对生产率将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干扰。某些变更工作的实施可能只影响项目的某些特定活动,但显然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变更能够干扰未变更部分的工作,换而言之,特定的变更能够对整个项目的生产率都产生影响,这常被称为变更的“涟漪效应”。

因此,工程项目的总变更费用为工程项目所有单一变更成本之和加上变更累积影响成本。

累积影响由于其不可预见性,往往是变更发生后定价,一般在项目完工后由遭受变更的累积影响损失的一方以索赔的形式要求业主进行补偿。

二、变更累积影响索赔

在国外,变更的累积影响已经被法庭所承认,但是要成功地进行累积影响索赔,承包商需要有证据证明其获得补偿的权利、累积影响的原因及变更所导致的损失。实施多个变更并不能说明一定导致了累积影响,但是由于承包商的确承受了累积影响的损失,承包商为了得到补偿,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找出遭受变更累积影响损失的证据,才有可能索赔成功。

(一)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

为了成功地进行累积影响索赔,承包商必须证明自己有权获得补偿,即需要证明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证明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发生了多个变更;承包商的生产率受到了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来自于这些变更的实施;承包商在变更实施前的定价阶段无法预见累积影响;在协商进行变更时,承包商没有放弃累积影响索赔的权力。

多个变更的发生是容易被证实的,而判断多个变更是否影响了承包商的生产率一般通过方法来界定。被定义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总的实际劳动时间与预算的基本时间加上批准的变更时间之和之间的差异。

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正值表明完成工程比计划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换而言之,实际生产率低于计划或估计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负值表明实际生产率比计划生产率要高,意味着在此项目上将花费比计划更少的时间。要保证只是项目变更影响的结果,必须建立并统一使用方法评价累积影响的标准。因此,为了在不同规模的项目之间进行对比而提出了%的概念。%定义为除以完成项目花费的总实际工作时间。

%=[总实际工作时间一(预算时间+变更时间)]/总实际工作时间×100%

在确定项目是否受影响时,在预算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将项目分为“预算内”和“超预算”项目。是否超预算与项目是否受影响属于同一范畴。项目分为受影响的(超预算的)和未受影响的(预算内的),是通过是否超出±5%进行划分。此划分标准的提出是按照一般保守认为承包商的估计能力为±5%,因此作为工程是否受影响的划分标准。

一般而言,如果变更对未变更的部分的影响是可预见的,在变更定价过程中,这种影响就应该包含在变更价格内,之后这部分就不能够进行补偿。在分别对单个变更进行定价时,承包商一般都不会考虑变更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对未变更部分的影响。如果在实施变更前就已经预计到可能变更可能会导致生产率下降,变更价格里已经包含了对由于生产率下降可能给承包商带来的损失,此时承包商不能得到补偿。

(二)导致累积影响的原因

证明业主主导的变更是累积影响发生的原因及因此导致的损失是累积影响索赔的核心,而原因往往是累积影响索赔中最难证明的部分。只证明发生了多个变更及费用超支不足以证明变更是累积影响损失的原因。承包商必须把变更与费用超支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

导致工期延误和生产率降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由业主主导的变更所引起的。而承包商却可能将此损失归咎于业主并要求业主进行补偿。同样,业主可能认为是承包商的低价中标导致变更费用不合理或者认为承包商项目管理不善,并以此为理由拒绝对生产率损失的补偿。因此,为了对承包商遭受的变更累积影响损失进行补偿,必须识别与变更相关的因素与累积影响结果之间的关系。变更可能造成干扰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变更强度

变更的强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变更的数量;变更发生的频率;批准的变更工期与总合同工期的比率。

2 变更时机

变更越早做出,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小,设计阶段进行变更比施工阶段进行变更对项目造成的累积影响小;变更在整个项目阶段中所处的时间越晚,对未变更工程产生的涟漪效应的影响越大,生产率损失越大;从决定进行变更到业主指示实施变更的变更处理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累积影响。

3 变更工作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变更工作(如土木、设计、电气、机械等),变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各类工作所需的工艺水平和复杂程度都是不相同的,各种工作对其他工作的依存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4 现场管理

承包商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经验、承包商对生产率的关注程度及现场的人员配置也关系着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项目经理的从事类似项目的年限越长,项目管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控制变更的干扰;承包商根据生产率越密切,越能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调整;而现场人员配置不足、或配置超标造成工作面拥挤都不利于降低变更的累积影响。

5 建筑师/工程师的协调

无论变更前还是变更实施期间,建筑师/工程师对Partnering团队成员的协调越充分,越容易促进团队成员的协作,从而降低累积影响。

以%表示劳动生产率降低的程度,用来衡量变更的累积影响,变更的各相关因素与%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变更累积影响损失额度的确定

对于多变更的累积影响所带来的损失,目前还没有很精确的量化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总费用方法、测量时段分析方法、基准生产率方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区分业主和承包商对累积影响的责任,而在实际的索赔案例中,业主常常列举承包商对工程项目所做出的干扰以驳回承包商的索赔,即业主认为导致变更产生额外费用的原因是承包商自身的责任,如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不足,计划不合理或资源投入不足等。承包商为了成功地实施索赔,通常需要一名专家来分析与变更累积影响相关的各类文件,从而判断变更累积影响损失的额度。按照国外此类索赔案例的法庭经验来看,原则上并不需要承包商明确提出每项变更如何影响各部分工程实施的证据,承包商只需要关注多个变更如何导致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率下降。例如在美国的一例累积影响索赔的案例中,法庭同意补偿承包商的累积影响损失,法庭认为:业主对原合同的众多变更影响了承包商按照计划生产率完成项目,实质上增加了工程费用,损害了承包商的预期利润。虽然承包商不能明确指出日常工作中每个变更对项目具体每项工作的影响,但这些变更的确对项目的整体进度产生了累积影响,因此承包商有权得到补偿。

三、变更累积影响索赔的策略

由于目前的法律体系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变更的累积影响,为了增加索赔成功的可能性,承包商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在变更开始实施前,承包商应保留其在变更开始实施后进行累积影响索赔的权力,并清晰记录此时已知或可获得的信息,以便在以后索赔时证明累积影响的不可预见性。

如果承包商认为自己遭受了累积影响,应注意记录与变更相关的各项因素所造成的干扰及如何导致生产率下降。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2篇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40-07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从国家利益出发,协调中美货币政策,需要超越货币政策,全面审视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全过程;需要超越对GDP的崇拜,从国家财富增长目标出发,促进出口适度增长和出口结构调整[1]。100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2010年美国多方利益集团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国施以巨大压力。2015年美元强势回归,大批资金撤出中国。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政策?这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一个大问题。

美国货币政策不仅曾经影响了中国经济,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0年前后。“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上海股市崩盘。而由于中国股市中特有的官商勾结、官场争斗、制度糜烂等诸多要素,这场单纯的市场危机不但危害程度被无限放大,而且迅速转化为政治危机――违规入市且损失惨重的川汉铁路陷入资金困境,并且就损失款的补偿问题与中央持续发生矛盾,引爆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2]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前期。“由于美国实行白银政策,人为地抬高银价,使世界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银价。如果从中国装运白银到伦敦或纽约市场出售,所获的利润非常可观。国内白银纷纷外流,冲击了当时中国货币制度――银本位制,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3],并直接导致中国银本位制的崩溃。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吴丽丽认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美国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使中国出口高速增长,PPI持续走高,最终造成中国财富流失。

张晶晶[4]从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利率和流动性等角度分析,认为美国货币政策使中国贸易顺差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投机趋利性资金流入、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投放上升、通胀压力增大。该文理论分析比较全面,实证分析略显不足。张晶晶和刘凌[5]认为,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汇率及名义利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却对境内外人民币汇差和中外利差影响显著。张曙光[6]测度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函数和进出口函数及其汇率弹性,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引起出口贸易数量减少,但在几个季度以后,升值的影响近于消失,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升值不会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这两篇文献表明汇率并非连接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进出口的媒介。不过,这些结论与张晶晶结论不一致,与货币政策国际传导理论之汇率途径不符。李增来和梁东黎[7]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进口、出口、净出口和总产出的动态影响。其贡献在于利用方差分解,将政策冲击分解为长短期两个方面,不过未考虑影响机制,也未考虑汇率、利率在其中的影响作用。王朝晖[8]从资产证券化、居民融资渠道的变化、金融合并等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可见,因为金融创新,与M1、M2比较,M3能更好地反映美国货币供应量。宾建成等[9]研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认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中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该文选择美国货币供应量M1、中国与美国利差等变量,讨论其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入额的影响。不过M1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代表指标失之偏颇。刘锐[10]认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中国贸易顺差和GDP,使中国通胀压力增大,对中国外汇储备固定收益资产有重大影响。不过,该文局限于理论论述,缺少实证分析。张作云[11]认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在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政策问题上,余云辉[12]指出,在中美货币政策较量中,应把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握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和制定政策的主导权。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国内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把国内利率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手段之一,把汇率政策作为保卫中国经济成果、保卫中国经济版图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汇率政策应该服务于利率政策、为实施正确的利率政策让路,不应该让汇率政策约束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实施自主的货币政策,迫使美国调整自身货币政策,形成相对公平的国际经济环境。余力[13]认为,“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美国贸易问题,美国主流学界也心知肚明,中国应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判断立意新颖,却未被实证检验。总之,研究人员多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对某一方面的影响,很少讨论影响机制,即使偶有讨论也缺少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M3作为美国货币政策指标,在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物价和进出口基础上,讨论其作用机制,包括汇率、利率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并检验了开放转型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要素管制传导媒介假设,即在改革开放和国内要素价格管制条件下,美国扩张货币政策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扩张,最终促使国内利率、物价上涨及进出口增长。

如何减小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本身蕴含着政府希望实现怎样的调控目标。目标有两种:一是GDP增长;二是财富增长。对转型国家来说,在全球化历史条件下,要素价格管制加大了GDP与国民财富增长之间的非一致型[1]。在开放环境下,过低的要素价格和过快的出口甚至造成国民财富流失。谭雅玲[14]认为,贸易顺差不等于外贸利润。余云辉[12]认为,通过利率、汇率、资源价格体系的互动调整可以达到把国民财富留在国内的目的。

调控目标的选择将直接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以GDP为根本目标,中国的政策非常成功。美元贬值引起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价格过快上涨、PPI和CPI长期偏离、出口高速增长及GDP增长。不过在此过程中,中国资源被最大化利用,高耗能和资源型产业持续扩张,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恶化,中美经济失衡继续扩大,在美国等国家反倾销过程中,中国在国际利润中分配的份额越来越少,甚至是财富流失。只要美国继续实施美元贬值战略,这个循环将持续下去,中国继续以占全世界较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外部需求,直到资源枯竭;如果以国家财富增长为目标,而非单纯地追求GDP增长,则出口贸易应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博弈。将财富增长作为经济调控根本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出口产业,更应如此。面对强劲的外部需求,中国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抑制部分行业出口过快增长。

二、理论及假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机制理论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1.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货币传统渠道和信用传导渠道。货币传统渠道一方面强调利率对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货币供应增加使人们调整金融资产结构,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化,传导到实际经济领域,引起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最终影响产出。信用传导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和资产负债平衡表两个方面。前者认为,货币供给增加,银行存款增加,银行贷款增加,投资增加,产出增加。后者认为,货币供应增加导致企业资产价格上涨、企业财务状况改善,资产净值上升,并且名义利率下降使企业利息支出下降,债务降低,现金流量增加。企业道德风险降低,银行愿意给企业放款,企业有更多资金进行投资,总需求增加,产出增加。并且对居民而言,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条件下,其调整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与流动性较弱的耐用消费品与房地产比例,增加耐用消费品和房地产支出,刺激产出增长。

2.货币政策国际传导理论

货币政策国际传导理论包括汇率传导途径、国际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和利率机制下金融市场传导理论。汇率传导途径理论认为,汇率传导借助对进出口和资产负债平衡表两个方面影响另一国经济。当一国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政策首先通过实际利率影响汇率。名义利率下降,汇率贬值,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带动本国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生产和收入增加,按永久收入假说,当期消费增加小于生产增加,所以多余部分将用于出口,出口收入增加意味着对未来贸易伙伴国的商品需求增加,由此使两国财富分配发生永久性变化;资产负债平衡表渠道的影响主要针对外债较多国家而言,即货币供给增加,名义汇率下降,持有大量外债的企业、银行资产净值减少,银行对外贷款减少,投资减少,产出减少。国际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表明,当某个国家货币投入市场,如果原来限制生产的原因不是货币供应,其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物价上涨,最后引起其他国家物价水平上涨。利率机制下的金融市场传导理论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前提下,当其他国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外国利率下降,其资本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外资流入将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与金融账户,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本币有升值压力,外国资本流入更多。由于中央银行需要买入外币,投放本币以稳定汇率,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冲销过多的流动性,本币供应增加,本国利率下降,刺激本国投资需求,拉动产出,提升物价。

3.转型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要素管制传导媒介假设

前两种理论描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考虑能源资源要素价格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问题。中国目前处于计划向市场转型过程,一些重要的要素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此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本文提出要素管制媒介假设,即转型条件下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管制是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导的重要媒介,即对转型国家而言,在开放和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管制条件下,美元扩张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引起世界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拉开了转型国家国内能源资源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引起其能源资源产业、以能源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出口产业快速扩张,能源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长,导致除了管制要素价格外的其他相关要素价格上涨,如利率,最终表现为出口商品价格、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各类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普遍上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产业结构失衡。

三、指标选择和数据特征

1.指标选择

测度美国货币政策的指标有多种,从时间价值角度考虑,包括联邦基金利率等指标;从发行货币存量角度考虑,包括M1、M3等;从与其他国家货币相对价值考虑,包括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等。本文将从美国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两个方面探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测度中外经济联系的指标有出口、进口、出口价格、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资本项目往来等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出口无疑是重要的中外经济联系指标。为了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本文还选择了用电量、利率、工业品出厂价格、燃料和动力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等指标,旨在探讨如何把握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各变量之间关系,以便从中找寻影响两者关系的政策着力点,拓展中方政策空间,把握对外经济关系调控主动权。

2.变量和数据特征

考虑到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本文选择月度数据,期间为2005年8月至2014年9月。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变量及其稳定性情况如下:

Mm: 美元期末汇率(当月数;单位:人民币/美元),1阶单整序列。

Cj: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上年同月=100),平稳序列。

Jj:进口商品价格总指数(上年同月=100),平稳序列。

Dz:发电量产量增速,当月(%),1阶单整序列。

Gj: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当月,平稳序列。

Jm: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当月,1阶单整序列。

Gm:美元广义货币指数(M3)(2010年=100),SA(%),1阶单整序列。

Xm:美元狭义货币指数(M1)(2010年=100),SA(%),1阶单整序列。

Rd: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当月,平稳序列。

Sls: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当月,1阶单整序列。

Ckzs:出口额当月同比增速(%),1阶单整序列。

Jkzs:进口额当月同比增速(%),1阶单整序列。

Llgy: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 隔夜,当月(%),平稳序列。

本文主要使用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VAR、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这些方法要求变量是平稳序列,所以首先对数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Jj、Gj、Rd、Llgy为平稳序列,其他变量均为1阶单整序列。对1阶单整序列,取其1阶差分进行分析。本文研究选择的变量较多,在众多变量关系中审视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出口关系是本文的研究特点。

四、美元供给量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出口和工业品价格是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媒介。

第一,美元供给量影响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影响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D(Sls)、D(Gm)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认为,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D(Sls)的原因假设;不过,在5%的显著性条件下,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影响不显著;对D(Jm)和D(Gm)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D(Jm)的格兰杰原因假设。

第二,美元供给量影响中国工业品价格水平。金融危机前后,美元供给与中国工业品价格关系变化。危机之前,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和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相互影响。对Gj和D(Gm)关系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Gj变动的原因假设,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对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影响显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Gj不是D(Gm)变动原因假设,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影响美元广义货币指数;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广义货币指数继续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不过,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影响不再显著。对D(Gm)与Gj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D(Gm)不是Gj变动原因的假设。

五、美元供给量影响中国出口

第一,美元广义货币指数与美元狭义货币指数对中国出口额增长速度影响不同。美元狭义货币指数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影响不显著。对D(Ckzs)和D(Xm)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D(Xm)不是D(Ckzs)原因的假设,以及不能拒绝D(Ckzs)不是D(Xm)原因的假设。

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为界,美元广义货币指数与中国出口额增速关系发生变化。危机之前,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对2005年8月至2009年9月D(Ckzs)和D(Gm)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D(Ckzs)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拒绝D(Ckzs)不是D(Gm)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危机之后,对2009年10月至2014年8月D(Ckzs)和D(Gm)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Ckzs)不是D(Gm)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D(Gm)不是D(Ckzs)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即金融危机后美国货币供应量对中国出口影响不再显著。

第二,金融危机前,发电量是联系出口与美元货币供给的媒介。首先,出口与发电量相互影响。对D(Ckzs)和D(Dz)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Ckzs)不是D(Dz)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Dz)不是D(Ckzs)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如果D(Dz)增加,中国电力生产能力还有增长空间,在较低的电力管制价格条件下,因为国内高耗能产业在国际上仍然有竞争力,国内高耗能产业及资源型产业将继续扩张,美国无需D(Gm)增长,仍可从中国获得更多价格低廉产品。如果D(Dz)不变,或者受到一个负向冲击,一般情形是中国电力满负荷生产,如果D(Gm)增长,则外部需求增长将推动国内高耗能产业及电力投资扩张。因此,在国内对高耗能产业较低价格管制条件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发电量的反应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其次,金融危机之前,发电量影响美元供给;危机之后该影响不再显著。分别对金融危机前后D(Dz)和D(Gm)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危机之前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Dz)不是D(Gm)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即中国发电量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危机之后,D(Dz)对D(Gm)的影响不再显著,即发电量不再影响美元供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金融危机后国内能源价格体系市场化改革、国内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调控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关。

第三,金融危机前,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联系出口与美元货币供给关系的媒介。首先,金融危机之前,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美元货币供给相互影响。在金融危机前,美元广义货币指数和中国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之间相互影响。对D(Gm) 和 RD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在1%的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RD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0%的著性水平下,拒绝RD不是D(Gm)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不过,金融危机过后,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美元货币供给关系不再显著。其次,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口相互影响。对D(Ckzd) 和Rd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Ckzs)不是Rd变化的原因假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Rd不是D(Ckzs)变化原因的假设。进一步研究发现,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通过发电量影响出口增长。

第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联系出口和美元供给的重要媒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影响出口增长速度。对Gj和D(Ckzd)关系进行格兰杰检验,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Gj不是D(Ckzd)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D(Ckzd)对Gj没有显著影响假设。

第五,出口价格是联系出口与美元供给关系的媒介。首先,美元供给和出口价格相互影响。对D(Gm)、Cj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Gm)不是Cj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Cj不是D(Gm)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其次,出口价格与出口增速相互影响。对Cj和D(Ckzd)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Ckzd)不是Cj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Cj不是D(Ckzd)的格兰杰原因假设。

六、汇率和利率渠道的影响

第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非连接美元供给和出口关系的媒介。首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供给关系不显著。对D(Gm)和D(Mm)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D(Gm)不是D(Mm)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也不能拒绝D(Mm)不是D(Gm)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该结论与张晶晶不同[4],与张晶晶和刘凌[5]研究一致。虽然从理论上看,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积累、美元贬值、公众提前结汇和推迟购汇、资产本币化和负债外币化行为相叠加,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但是,中国汇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对人民币价格仍实施管控,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特征比浮动特征更明显。因此,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限。其次,金融危机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然影响发电量,但是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对D(Mm)与D(Dz)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D(Mm)不是D(Dz)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可见,汇率虽然不是连接美元供给与出口的媒介,但是汇率可以通过发电量影响出口。不过,在金融危机后,汇率对发电量影响不再显著;人民币汇率与出口之间的影响关系均不显著。对D(Mm) 与D(Ckzd)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D(Ckzd)不是D(Mm)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也不能拒绝D(Mm)不是D(Ckzd)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

第二,金融危机前,美元供给影响国内利率。利用2005年8月至2009年9月数据,对Llgy和D(Xm)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美元指数不是利率变动原因假设。不过金融危机后,美元货币供给对国内利率影响不再显著。金融危机前后美元货币供给量对中国利率影响显著性不同。该结论与张晶晶和刘凌[5]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对此的解释是,危机之后,中国实施了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降低了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型行业所占比重,将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导向转变。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货币供应量影响中国利率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利率的金融市场传导理论”,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国内低价电力能源价格管制条件下,实体经济投资资金流向资源能源行业以及以出口为导向的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型行业,这些行业投资热,导致利率上涨。可见,中国国内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程度。

第三,汇率通过人民币利率影响美元供给。首先,汇率影响利率。对Llgy 和D(Mm)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条件下,拒绝D(Mm)不是Llgy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以D(Mm)和Llgy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选择滞后期为1,冲击响应函数显示,如果给D(Mm)一个单位正向冲击,将对Llgy有长期负向影响。反之,如果人民币升值,对Llgy有长期正向影响,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上涨。其次,利率影响美元供给。对D(Gm) 和Llgy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lgy不是D(Gm)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从Llgy对D(Gm)的冲击响应函数看,如果给Llgy一个正向冲击,在未来1期对D(Gm)有负向影响,随后对D(Gm)有长期正向影响。可见,如果中国增加利率,则美元供应增加,外需增加。

结合前述实证结论“汇率影响利率”、“如果人民币升值,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上涨”,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则利率上涨;如果利率上涨,则美元供给更多。若此循环再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将面临高通货膨胀、利率上涨及其他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中国经济将难以承受。

第四,汇率通过人民币利率影响出口。金融危机之前,利率和出口相互影响;危机之后,该影响不再显著。对D(Ckzs)与Llgy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lgy不是D(Ckzs)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Ckzs)不是Llgy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假设。以D(Ckzs)和Llgy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滞后期选择1,脉冲响应函数显示,若给Llgy一个正向冲击,D(Ckzs)在未来受到负向影响,即提高利率,则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第五,汇率不仅影响国内价格水平,而且通过国内价格影响利率。首先,人民币汇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D(Mm)和Gj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Mm)不是Gj变化的原因假设。可见,虽然汇率对出口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是汇率可以通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间接影响出口。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利率影响显著。对D(Jm)与Llgy关系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Jm)不是 Llgy变动原因的假设;金融危机前,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利率有显著影响。对Gj与Llgy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Gj不是Llgy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假设。最后,汇率和出口价格相互影响。对D(Mm)和Cj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Mm)不是 Cj变动原因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Cj不是D(Mm)变动原因假设。

第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进口相互影响。对D(Mm)和Jj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D(Mm)不是Jj变动原因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拒绝Jj不是D(Mm)变动原因假设。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1.要素管制媒介假设成立

转轨中的中国经济由于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管制,导致要素市场扭曲;与国际市场比较,较低的生产成本与高额的投资超预期回报导致全球资本涌入中国。国内要素价格管制是美元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结点。因此,在转型条件下,能源资源要素价格管制是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导的重要媒介,具体结论是:美国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物价水平、利率、进出口影响显著,媒介主要是发电量产量、出口价格等。金融危机之后,发电量的媒介作用不再显著;汇率对进口、利率、国内物价水平影响显著,对中国出口额、美元供给无显著影响,人民币升值对解决贸易失衡问题能力有限;美国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之间相互影响都不显著,汇率却通过利率影响经济和货币供给。如果人民币升值,则利率上涨,美元供给更多,出口增长,美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更大压力。若此循环再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将面临通货膨胀、利率上涨、投机资本继续涌入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危害中国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中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稳定,影响外汇储备。

2.非货币政策效果更好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其对发电量影响不再显著。这主要得益于危机后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中央政府对能源资源型行业恰当的宏观调控、关税资源税改革等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今后,在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减少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中国货币政策作用有限,而非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具体措施包括:通过电价优惠清理措施和结构性信贷政策提高国家限制类和淘汰类出口企业成本;继续采用灵活的关税等对外调控措施,调控出口价格;增强企业出口产品定价能力;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利用市场主动调控汇率。汇率是货币价格,利率是资本要素价格,两者服从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一方不能被另一方过多牵制。最终通过利率、汇率、资源价格体系相互作用,把国民财富留在国内;通过实施自主货币政策,争取公平的国际经济环境。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3篇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学研究离开了生态环境因素,就无法正确考察、分析人口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数量增长、结构变动、人口模式及其转变、迁移和流动、人口分布、城市化以及人口素质等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1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

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

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

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2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

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

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3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

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

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4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

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

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5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

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

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4篇

【关键词】汇率改革;石油进出口;影响因素;石油定价权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血液”,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石油这种重要的特殊性,使得国际石油价格不能简单的从一般商品的供求均衡理论去讨论,它不仅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波动,还受到其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汇率、石油库存、OPEC石油政策、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等因素都对油价走势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由于当前国际市场上石油均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元汇率的走势对国际油价必然产生影响。

那么对中国而言,中国的石油出口价格是否会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呢?我国进行汇改之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汇率改革来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汇改之后,人民币开始步入了一个不断升值的周期中。原油的出口价格是否会因此受到汇率波动的变化呢,抑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了原油的进口价格ip、原油出口价格xp、名义汇率ne和边际成本mc(以原材料和生产材料价格之和表示)2005年7月至2012年3月月度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对数平滑处理,以便于分析。对四个变量选取相应的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xp和lip序列不平稳,且经过差分后平稳。因此,可以对此数据建立模型。根据图像特征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滞后阶数进行协整检验,迹检验和极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均显示存在一个或两个协整关系。再分析具体的协整方程和协整序列。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第二个协整方程显示lmc与lip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边际成本增加后进口价格反而降低,这与一般的经济理论相悖,本例只选取一个协整方程。协整方程所对应的序列是平稳的,即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该协整方程为:

Lip=0.98lxp+1.34lmc+0.804lne+et

查看模型(见图1)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边际成本在中长期对于原油的进口价格存在较大的正向影响,而汇率和出口价格则对进口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原油的进口价格对出口价格产生很大幅度的正向影响,汇率对出口价格同样也有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并且持续到长期;而出口价格在短期内的上涨会使得其在中长期下降。边际成本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而在长期出口价格的变化会对其产生较大幅度的负向影响,汇率和进口价格对其影响幅度不大。汇率的变化大部分由自身决定,在长期,原油的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而边际成本对其影响较小。

而方差分解显示原油的进口价格容易受到边际成本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在长期将会达到20%左右,而出口价格会受到进口价格的影响,在长期更为显著,达到了78%左右,具有很大的外生性。边际成本和出口价格的关系较为密切,在长期这一比例将达到33%左右,同时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大约占8%左右。而汇率自身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弱的外生性。

综上所述,中国石油出口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虽然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但从检验结果来看中国在石油价格上的定价权表现的并不十分显著。当今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欧美通过其成熟完善的期货市场基本掌握了国际石油定价规则,中国则依然处于石油定价中心的边缘位置,出口价格仍要很大程度依赖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对此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内石油体系,争取话语权和定价权。

参考文献

[1]王凤华,汪玉龙.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9(34).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5篇

【摘要】

目的研究以丙酮为溶剂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丙酮提取杜仲叶绿原酸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40%,提取温度65℃,料液比1∶13,提取时间2 h,提取两次。结论在最佳条件下,绿原酸提取率和得率分别为2.25%,17.15%,纯度达到13.12%。

【关键词】 绿原酸; 提取; 杜仲叶; 丙酮

Abstract:Objective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Eucommia ulmoides leaf was studied with acetone as solvent. Methods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the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were studi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and then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for the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were studied by orthogonal test. ResultsOptimized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acetone concentration 40%;extraction temperature 65℃; material to solvent 1:13,extraction time 3 h ,and extraction twice. ConclusionThe extraction ratio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the yield of extract were 2.25%,17.15%,respectively,and the purity of chlorogenic acid was 13.12% in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Key words:Chlorogenic acid; Extraction; Leaf of Eucommla Ulmoides; Acetone

绿原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1]。绿原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的物质,具有利胆、抗菌、降压、增加白血球及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降脂、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均有显著疗效[1~6]。因此,绿原酸在医药制剂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植物黄金”。绿原酸主要存在于杜仲、金银花、葵花籽粕、元宝枫等植物中[7,8]。近几年研究发现,杜仲叶Eucommia ulmoides leaves中含有较高的绿原酸,其叶中含量为1%~5.5% [9,10]。杜仲是我国的特殊经济林,在我国栽培面积相当广泛,全国约有杜仲林28万ha,每年可产叶400万吨[11],而杜仲叶的利用率仅占可采集叶的10%~20%。因此利用杜仲叶生产绿原酸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意义。

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常用乙醇为溶剂。我们在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研究中发现,乙醇提取虽然得率相对较高,但在提取过程中醇溶性蛋白质、黏液、树脂、鞣质、色素、油脂等杂质析出量大,过滤较困难,尤其是当溶剂中含水量高时更加明显,同时给以后的分离纯化工序造成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寻找更好的提取剂提取。绿原酸属酚酸类化合物[12],也属植物多酚类物质[13]。有资料报道[14],丙酮和丙酮-水体系对植物多酚具有很强的溶解性,而且用丙酮提取杜仲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工艺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丙酮-水体系对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1 器材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杜仲叶,购于北京某地区,为初秋采集叶。绿原酸标准品(中国药品和生物制品鉴定所);丙酮、正丁醇、冰乙酸均为分析纯(上海试剂公司);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Unic-21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龙尼柯仪器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365 nm紫外分析仪(上海科艺光学仪器厂);SHZ-III循环水多用真空泵(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2 方法

1.2.1 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采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15]。

1.2.2 提取单因素实验随机称取5 g干燥的杜仲叶粉(20目),置于250 ml平底烧瓶中,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进行提取。改变提取条件以确定提取因素变化范围以及各因素的较佳值。每次提取液过滤,真空蒸发去除丙酮后,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 ml,测定绿原酸的含量,并折算为每100 g干叶中的提取得率。

1.2.3 正交实验设计在提取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以丙酮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作为考察对象,每个因素选用3个水平。选用L9(34)表,并安排实验,优化工艺条件。

2 结果

2.1 丙酮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在提取温度35℃ ,料液比1∶12,提取时间2 h,丙酮浓度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当浓度低于40%时,随着丙酮浓度的增加,绿原酸的提取率升高,用40%丙酮的提取,其提取率最高。随后,绿原酸的提取率随丙酮的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2.2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不同提取温度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其提取率增加,当温度高于55℃时,不再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有利于分子的扩散,有利于活性物质的溶出;当温度过高时,丙酮气化,不利于活性成分的析出,而且温度过高,杂质溶出量也相应增大,活性成分易分解破坏。

2.3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不同料液比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见图3。随着溶剂量的增加,浸提效果也随之增高,但提高幅度减小。当料液比超1∶12时,它们的提取率无明显变化。料液比过大给后续蒸发工序造成困难,且成本增大,因此,料液比采用1∶12左右为宜。

2.4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在提取液中,当植物材料细胞内外活性成分含量未达到平衡时,提取率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旦细胞内外浓度达到平衡,活性成分不再溶出。提取时间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绿原酸的提取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从1h延长到2 h时,绿原酸提取率提高幅度较大,提取时间在2 h和3 h之间绿原酸提取率基本保持稳定趋势。而提取时间在3 h以后绿原酸提取得率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

2.5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取次数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提取次数多,绿原酸的提取率高。当提取次数超过两次时,提取率增加不明显。所以,提取次数以两次为好。

2.6 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在固定料液比1∶12,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2 h的情况下,用不同pH的40%丙酮提取,浸提剂pH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对于绿原酸的提取,当pH值低于4时,随着pH值的增加提取率增加;当pH=4时,绿原酸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当pH值再增加时,提取率下降。绿原酸是极性有机酸,在酸性介质中比较稳定,因此,绿原酸的提取,宜在酸性溶剂中进行。但是,无论是碱性溶剂提取还是酸性溶剂提取,都会影响废水的排放处理,从产业化和环境保护考虑,其均不宜在酸性或碱性溶剂中提取,宜在中性水溶液中进行,因此,pH值对提取率的影响在以后的工艺条件优化中不做考虑。

2.7 丙酮-水溶液提取绿原酸工艺条件的优化从以上单因素可知,杜仲叶绿原酸在提取过程中,受到浸提时间、温度、丙酮浓度和丙酮溶液用量等因素的影响。为探索最佳提取条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对上述4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优化,各因素和水平如表1。正交实验方案和结果见表2。各因素与绿原酸提取率的关系直观图见图7。表1 影响绿原酸提取率的因素及水平数(略)表2 绿原酸提取正交实验表L9(34)(略)

对正交实验有关数据作极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各因素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A>B>C。在4个影响因素中,料液比、温度对提取率影响较大,其次是丙酮浓度,影响最小的是浸提时间。由图7表明,以绿原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依次最佳工艺条件是A3B2C2D3,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是:浸提温度65℃,浓度40%,料液比1∶12,浸提时间3 h。说明绿原酸提取率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因为升高温度,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使溶剂和叶粉分子间的传递加速,有利于绿原酸的浸出。但绿原酸为热敏性物质,温度过高,会造成绿原酸的分解,并引起丙酮汽化挥发损失。因此温度控制在65℃以下。丙酮的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次之,随着浓度增加,溶剂极性降低,同绿原酸的极性差拉大,不利于绿原酸的浸出。料液比的增大,溶剂与叶粉固体溶质间的浓度差增大,有利于传质,因此,绿原酸提取率增大。料液比增大,虽然有利于传质,但料液回收量增加影响成本。因此,料液比应控制在1∶12为最佳。浸提时间延长,有利于提取率的增加,但时间过长,绿原酸分解,反而降低绿原酸的含量,时间过短,也不利于绿原酸的浸提,应控制在3h以内为宜。

在提取过程中发现,丙酮-水体系作浸提剂,其提取液中蛋白质、黏液含量减少,而糅质含量增加,蛋白质在丙酮中的溶解度较小,而丙酮-水体系为糅质的最佳溶剂[14];提取液始终呈褐色,叶绿素等色素析出较少。因此,采用丙酮-水体系避免了醇溶性色素的大量析出,有利于绿原酸的分离和纯化。但缺点是丙酮溶液提取,其绿原酸提取率相对于水溶液提取和醇溶液提取低。

2.8 最佳条件下的放大验证实验取100 g干燥粉碎的杜仲叶装入2 000 ml烧瓶中,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浸提,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结果见表3。表3 丙酮提取工艺验证实验结果(略)

3 结论

采用丙酮为溶剂提取绿原酸,避免了醇溶色素的溶出,提取物纯度高,但得率稍低。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研究表明,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40%,提取温度65℃;料液比1∶12,提取时间3 h,浸提两次。通过在最佳条件下的验证实验表明,绿原酸的提取率为2.25%,提取物得率17.25%,绿原酸含量13.12%。

【参考文献】

[1]高锦明,张鞍灵,张康健.绿原酸分布、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2):73.

[2]张伟农,刘大川,胡小泓. 葵花籽仁中提取绿原酸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27(2):76.

[3]Hai-Tao Lu et al, Application of preparative high-speed counter-counter chromatography for separ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Flos Loncease[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4,1026:185.

[4]Chin-Long Ky et al ,Comparison of five purification methods for chlorogenic acid in green coffee beans(coffea sp.) [J].J.Agric.Chem,1997,45,786.

[5]Ohnishi.M,,etal.Inhibitory effects of chlorogenic acids on linoleic acid peroxidation and haem olysis[J].Phytochemistry,1994,36(3):579.

[6]IwahashiH,etal.Inhibition by chlorogenic acid of haematin-catalysed retinoic acid 5,6-epoxidatin.Biochem[J].J,1986,239:641.

[7]刘军海,裘爱泳. 绿原酸及其提取纯化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油脂,2003,(9):44.

[8]刘祥义,付 惠.元宝枫绿原酸的超声提取方法研究[J].云南化工,2003,30(2):23.

[9]彭密军.杜仲叶中绿原酸得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J].林业科技,1999,24(6):41.

[10]尉 芹,马希汉,景谦平.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J].林产化学与产业,2001,21(4):27.

[11]孙凌峰. 杜仲树叶资源的开发利用[J].林产化工通讯,1998,(4):33.

[12]Mohammad E.J chlorogenic acid interactions with sunflower proteins J Agric.Food.Chem.1989,37(5):1270.

[13]Harborne J b.Phytochemical Methods[M] ,Longdon;Chapman and hall,1998.

[14]石 碧,狄 莹.植物多酚[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6篇

关键词:正压原油稳定装置 轻烃收率 影响因素

正压原油稳定装置相对于其他生产轻烃的装置来讲是一套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生产装置,它采用的DCS控制系统也是运行稳定、控制方便、调节灵活,是国产中最优秀的控制系统之一[1]。由于该分公司原稳装置生产的的产品只有轻烃和少量的凝析液,所以轻烃收率的大小直接影响该企业的效益。轻烃收率的大小对于该企业十分重要,那么正压原油稳定装置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将进行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有原料品质、温度、压力三个主要因素[2]。

1.原料因素

原料问题是指在处理量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来油含水率超标、组分太轻或太重。控制好原油含水很重要,原油含水率超标对操作的影响很大,操作不好,容易造成装置冲塔染罐、塔液位波动大和加热炉炉管结焦。正压原油稳定装置经过不断的改造,对含水率超标的操作都能熟练的应对,并能努力地把成本降到最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原油含水率超标可以从入换热器压力、入炉压力、入炉温度、出炉温度、冷后温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当操作人员发现在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入换热器压力升高、入炉压力升高、入炉温度和出炉温度降低、塔顶压力升高、冷后温度升高就可以判定原油含水。立即通知化验做原油含水分析,同时注意调节好塔液位和塔顶压力,加强回流罐脱水并关小塔顶回流,必要的时候为保证装置的平稳运行可以熄加热炉。如果塔顶压力超高,可以打开不凝气放空阀。如果塔液位超过40%、塔顶压力超过0.08MPa的情况下,为避免污染成品罐停回流泵,这样即使染罐也是染回流罐,不影响成品罐,待化验含水合格后置换回流罐即可。原油含水率超标还容易造成稳后泵抽空、塔液位上升。原因是因为含水率超标、温度高形成气蚀,造成稳后泵抽空。如果塔液位涨得快,应立刻熄炉,装置改站内外循环,如果塔液位涨的不快,说明含水率不是很大,另外,岗位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调节稳后泵调节阀的开度,适当的关小使稳后泵的压力上升并控制好其它参数,保持装置平稳。在工作中,原油含水率超标是经常遇到的,基本上都能通过DCS的调节和现场各操作员的默契配合得到控制,偶尔会遇到含水率超大的时候。例如,2008年的一个四点班,在装置运行平稳的情况下,突然入换热器压力迅速上升、入炉出炉温度下降、塔顶压力上升,从它们的变化快慢上可以判断出原油含水率很大。班长当即下令,熄加热炉、装置改站内外循环,通知化验做原油含水分析,通知调度,联系供油单位做好原油脱水处理。半小时后,化验做出的含水值为8.6%,含水正常值不超过0.3%。供油单位给出的解释是由于联合站电脱水装置出现故障,原油未经过脱水直接进入了东昊油气处理分公司的正压原油稳定装置。可见油含水来势汹汹,在及时凭借经验处理后,没有做一点多余的调节,避免了一次冲塔染罐事故的发生。

2.温度因素

温度问题:在处理量一定的情况下指的是入炉温度、出炉温度、塔顶温度、空冷和水冷温度。怎样控制好这几个温度,作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原料不含水,二是保证换热效果,三是保证燃料气充足,四是保证冷却效果。

首先,原油含水会造成入炉、出炉温度低,使得进入稳定塔的气化率降低,进而影响轻烃的收率。

其次,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该装置每两年在检修期间都对换热器进行一次清洗,每年拆卸换热器的管束时,管壁上一层厚厚的油垢,这些油垢不清洗既影响换热效果,同时也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这就好比我们身上的血管,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如果血管壁增厚,血流量肯定要减少,减缓,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堵塞管束。

另外,燃料气不足或燃料气带液,对入炉和出炉温度都有影响。燃料气不足就达不到所需的温度,如果要达到所需温度就要降处理量,这样就会造成装置吃不饱的情况,这时就要协调供气单位查明燃料气压力不足的原因。燃料气带液时会造成加热炉燃烧不好,炉温烧不上去。这时要检查三项分离器液位是否真实,把三项分离器底部阀门打开进行排液,打开压控和流控底部放空阀进行排液,使加热炉燃烧器燃烧正常,炉温和顶温上来了,稳定塔的气量也就上来了。

最后,冷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轻烃的产量。装置每年在检修期间对空冷器进行清洗就是为了增强空冷器的效果,冬季时还好,因为室外温度低,要适当的调节百叶窗的开度,夏季就要把百叶窗全开,再采取一些措施来达到空冷的效果。因为当流量、温度、压力一定时,稳定塔中原油分馏出的气量也是一定的,这时制冷温度越低轻烃的收率就越大。

3.压力因素

压力问题:在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指塔顶压力。塔顶压力高的原因有原油含水率超标、回流带水、压缩机故障、冷却系统故障。如果是原油含水率超标,按原油含水率超标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如果不是原油含水率超标的问题,可以把另一台压缩机启运。调节控制好回流罐液位,加大回流罐脱水,关小塔顶回流。检查压缩机工作是否正常。检查空冷器是否运转正常,皮带是否断裂,空冷器的频率是否调大。

此外, 计量和储运也是影响轻烃收率大小的因素。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要检查和核对出装量和罐区量以及出厂量。储运时要保证密闭装车和密闭储运。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主要是原料品质、温度和压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把三者很好的协调起来,用最少的成本生产最多的轻烃,这是企业的目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进的设备、仪器在不断的改造我们的装置,充实我们的大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影响轻烃收率的因素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7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统计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99万人,比2012年再增19万。从2006年以来,我国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平均下滑了0.5个百分点。为了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分别从性别、学历、专业、政治面貌、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就业的影响,以期能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建议,同时也奢望能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实证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两处,一是国家和省、市公开在公文、期刊、网络上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还有就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

我们以河北金融学院2013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专项调研活动。调研范围覆盖了近30个专业的3000余名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率达93%。

三、毕业率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一)性别对就业率的影响

表3-1 样本的性别特征

采取总体比例假设检验的方法检验性别因素是否会对毕业生就业率造成影响。根据上表计算那女生签约率分别为P1=52.08%,P2=33.33%。

为了检验ρ1和ρ2是否相等,建立原假设H0:ρ1=ρ2=ρ,备择假设H1:ρ1≠ρ2。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有P=(a1+a2)/(n1+n2)=(n1P1+n2P2)/(n1+n2)是ρ的无偏估计量,P=38.17%。有条件n1和n2都充分大,下面的检验统计量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即:

z=

经计算: z=2.033

查表可知,在置信水平0.05的水平下确定临界值Z0.025=1.96,拒绝域(-∞,-1.96]∪[1.96,+∞),由于|Z|>Z0.02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落入拒绝域,所以拒绝原假设H0,接受备择假H1,即设样本数据有充分证据说明毕业生的就业率受到性别因素影响。

(二)学历对就业率的影响

表3-2 样本的学历特征

根据上表计算出专科和本科就业率分别为:P1=31.25%,P2=48.65%。

为了检验ρ1和ρ2是否相等,建立原假设H0:ρ1=ρ2=ρ,备择假设H1:ρ1≠ρ2。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有P=(a1+a2)/(n1+n2)=(n1P1+n2P2)/(n1+n2)是ρ的无偏估计量,P=38.17%。有条件n1和n2都充分大,下面的检验统计量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即:

经计算:z=2.3909

查表可知,在置信水平0.05的水平下确定临界值Z0.025=1.96,拒绝域(-∞,-1.96]∪[1.96,+∞),由于|Z|>Z0.02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落入拒绝域。

所以拒绝原假设H0,接受备择假H1,即设样本数据有充分证据说明毕业生的就业率受到学历因素影响。

(三)学习成绩对就业率的影响

表3-3 样本的学习成绩特征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河北金融学院13级毕业生就业情况各维度的学习成绩差异。为了检验学习成绩是否对毕业生就业有影响,即不同组别的就业情况是否相等,建立原假设H0:ρ1=ρ2=ρ3=ρ4,备择假设H1:ρ1、ρ2、ρ3、ρ4不全相等。分析结果如下:

表3-4 SPSS生成的有关学习成绩因素的方差分析表

由于显著值0.169大于0.05,所以在置信水平0.95下没有充足的证据否定原假设,即学习成绩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四)政治面貌对就业率的影响

表3-5 样本的政治面貌特征

通过上表计算出党员和非党员的就业率分别为:P1=48.57%,P2=31.90%。

为了检验ρ1和ρ2是否相等,建立原假设H0:ρ1=ρ2=ρ,备择假设H1:ρ1≠ρ2。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有P=(a1+a2)/(n1+n2)=(n1P1+n2P2)/(n1+n2)是ρ的无偏估计量,P=38.17%。有条件n1和n2都充分大,下面的检验统计量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即:

经计算:z=2.2672

查表可知,在置信水平0.05的水平下确定临界值Z0.025=1.96,拒绝域(-∞,-1.96]∪[1.96,+∞),由于|Z|>Z0.025,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测值落入拒绝域。

所以拒绝原假设H0,接受备择假H1,即设样本数据有充分证据说明就业率会受到政治面貌的影响。

(五)专业对就业率的影响

表3-6 样本的学生干部经历特征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河北金融学院13级毕业生就业情况各维度的专业差异。为了检验专业是否对毕业生就业有影响,即不同专业类别的就业情况是否相等,建立原假设H0:ρ1=ρ2=ρ3=ρ4=ρ5=ρ6=ρ7=ρ8,备择假设H1:ρ1、ρ2、ρ3、ρ4、ρ5、ρ6、ρ7、ρ8、不全相等。分析结果如下:

表3-7 SPSS生成的有专业貌因素的方差分析表

由于显著值0.376大于0.05,所以在置信水平0.95下没有充足的证据否定原假设,即专业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性别、学历、政治面貌对学生的就业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学习成绩、专业对就业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由此看来,用人单位在签约时比较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等学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除了性别这个不可控因素,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讲话[Z].2010.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11-03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之中,汇改日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为8.11,截至2013年6月30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达24%。尽管升值幅度较大,但是当前人民币仍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很多学者从自2001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是造成金融危机后国际收支失衡愈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并且将这个问题与人民币汇率相联系,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和一些国家贸易逆差。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关系,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调整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调节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以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3年月度数据为样本容量,实证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弹性分析理论:指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等本国生产地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变动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价格和需求,以此来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吸收分析理论:这一理论首先以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基本公式为分析出发点进行研究,在国际收支调整的先决条件上尤其强调了弹性分析理论所忽视的问题,即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如果要使货币贬值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用于供给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就必须配合减少货币支出的政策执行。

3.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存量失衡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源头,不以国际收支的某个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不追求局部均衡,未采用以前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方法,而是将研究范围由经常项目扩展到资本项目,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

(二)实证成果

1.国际实证研究。(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2005)对于名义汇率和新加坡国际收支做出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本币的升值恶化贸易收支的情况并不明显。Silvana Tenreyro(2004)和Wilson(2000)分别选用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或者实际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二者结论相同,都是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影响 。Tauf Choudhry(2005)运用1974―1998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日本的实际出口量的数据,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角度研究了汇率波动影响,其结果表明,美元名义汇率的波能够对美国的出口量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Eleanor Doyle(2001)采用了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分析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爱尔兰对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出口,表明不论名义或真实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都具有积极影响。

2.国内实证研究。(1)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无显著影响。宿玉海、黄鑫(2006)分别研究了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受人民币名义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欧元明等(2005)着眼于研究对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相关实证,得到结论表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变动方面均没有因果关系。(2)汇率变动与中国贸易收支有显著关系。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以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1994―2004年的数据区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卢向前(2005)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重新对ML条件进行检验,对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为研究数据,对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马歇尔―勒那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三、实证分析

尽管前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研究结果在解释和预测上可能不甚合理。本论文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样本容量进行扩展,以1994―2013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 3为计量软件,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以期在解释和预测上更为准确和更具时效性。

1.数据选取及处理。我们选取样本期间为1994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共234 个月度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中国贸易收支差额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来源于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网站,BIS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调整,汇率指数上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贬值)。中国贸易收支差额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以当期美元计价。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本国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与所选择国家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加权几何平均的比率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乘积。由于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2)对数化调整。由于中国进出口数额的数量级与汇率的数量级差别很大,所以如果进行回归或误差修正就会出现自相关性,通过对对数化的调整能够消除这种自相关性。(3)实证方法。本文通过单整及协整检验,在验证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2.实证过程。

(1)为了避免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首先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两时间序列是否为单位根过程。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以及出口/进口取对数,即得到ln(reer)与ln(ex/im)。二者ADF一阶差分结果(见表1):

(2)由第一步知两变量一阶差分平稳,为同阶单整,因此用Engle-Granger检验二者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第一步:协整回归,用OLS法估计yt=+xt+ut得yt= -0.2685+0.09xt,保存残差序列e。

第二步: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 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项为0阶单整,说明平稳,ln(reer)与ln(ex/im)两序列是(1,1)阶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二者因果关系。由检验结果可得,对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仅为0.07,表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概率较小,可以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伴随概率为0.4,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接受原假设,即不能认为LNREEX是LN(EX/IM)的格兰杰原因。

3.实证结果及原因分析。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出口―进口变动的原因。而相反,出口―进口的变动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汇率的调整并不能缓解贸易收支逆差,贸易收支的变动还可能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进出口价格传递:从出口角度看,中国出口大多数为消费品,本币升值,汇率贬值时出口传递大,升值时的出口传递弹性较小,升值对出口影响小;从进口角度而言,贬值时,由于中国进口商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而汇率贬值的进口传递弹性较大,升值时的进口传递小,升值对进口影响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贸易顺差调节作用不大。(2)商品结构:对于垄断性竞争产品的出口,其价格弹性较大,对于汇率的变动反应敏感。但在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中,汇率变动对于出口传递弹性小,因此贸易收支基本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3)可贸易性投入品的比例:如果生产所需投入品完全为本国提供,则出口产品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投入品部分或全部来自国外时,比重越大,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效果越小。中国需要进口原材料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因此汇率波动对贸易产生的作用不明显。

四、结论

贸易收支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而由于进出口价格传递,商品结构以及可贸易投入品的比例等原因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却并不能有效影响到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的差额,其更多的是作为贸易收支变化的结果而不可能依靠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汇率只是国内一般价格水平的一个参照点,而不是实际的竞争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达到扭转逆差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人民币应该继续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如果单纯地依靠改变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是不现实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英.汇率波动影响贸易收支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贸论坛,2010,(20).

[2] 毕云.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中国经贸,2009,(4).

[3] 高奇,廖涵.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关系研究理论新进展――简评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4] 谢斌,冯勇.浅析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

[5] 周惠.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5.

[6] 危兆麟,刘佳.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差额变动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2007,(9).

[7] 徐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05,(2).

[8] 王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5.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第9篇

【关键词】600MW机组 供电 煤耗

电力企业在国家实施节能降耗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纷纷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创新,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等方式,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供电煤耗的因素分析

(一)煤质的影响

供电煤耗是以供电标准煤耗来衡量的,供电标准煤耗是指火力发电厂每向厂外输出1kW?h电能所平均消耗的标准煤量。当然,供电煤耗并不是一项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供电煤耗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反映电力企业机组的运行效率。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着供电煤耗,机组负荷率的高低对其影响;工厂用电率对其的影响;锅炉设备对其的影响;水温、机组补水情况等等都将影响着供电煤耗水平。作为原料煤,煤品质的好坏,煤发热值是供电煤耗最基本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对其原料煤要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源头上的质量。

(二)机组运行过程中对煤耗的影响

机组的性能对煤耗产生重要影响,机组在对原料煤进行的运送、煅烧生产过程中,机组设备本身的性能直接影响原料煤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优化机组系统,提高机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提高机组设备,提高机组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机组运行中,如果因为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操作不够优化,或者参数错误导致的能源消耗大,不利于提高机组设备的使用效率,影响煤耗水平。

二、解决对策

(一)提高煤质水平

对供电煤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煤质,因此,发电企业在选择原料煤的时候要格外谨慎,尽量选用高发热量的优质煤,从源头上提高机组发电能力和水平。除对煤质选用上,还要加强对煤的管理。将煤运到厂区的堆放区后,要派专人对其进行严格守护管理,防止煤质变差,发热量降低等。同时,有些发电企业采取的是将好煤与差煤混合进行煅烧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比例进行合理配比。否则,会导致原料使用效率的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优化机组运行指标

对机组供电煤耗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机组的主参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有锅炉侧因素、冷端因素、汽机本体效率因素、加热器组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六大因素。针对这六大因素,需优化设计,保证机组的运行效率。

1.对机组主参数的优化

从机组能耗分析得出,机组主参数指标对机组运行效率影响大。在机组运行中,主再热汽温变化10℃,对汽轮机效率带来6~7%的影响。一般汽压力的滑压设定值较理论值偏小,由于机组采用滑压方式运行,只要主汽压力有轻微变化,就会对供电煤耗有影响。这种滑压运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再热气温调节有其弊端,主要是燃烧器摆角无法投自动,在进行手动调整时,又不能保持适度。在进行高负荷生产时,需要用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参与调整,来保证再热汽温度限定在合理的范围。

2.对锅炉侧参数的优化

锅炉侧参数主要就是指过热汽减温水、再热汽减温水和连续排污。在正常生产中,过热汽减温水的使用量都在正常范围内,对供电耗煤有积极作用。在企业生产排污过程中,需要依据污水情况手动调节,以减少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再热汽减温水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很大,在操作中,由于机组性能原因,再热汽减温水每增加10t/h,机组供电煤耗将升高2g/(kW?h)。在机组保持满负荷状态下,机组总耗差是200.2g/(kW?h),而再热汽减温水单项耗差就达78.5g/(kW?h)。因此,在企业生产中就要尽量减少使用温水,使得蒸汽受到一定的影响,降低了锅炉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设备的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下,需要彻底改造燃烧器摆角的问题,可有有效地降低再热汽温,对机组供电耗煤的减少,提高机组的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优化冷端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机组的性能和能损耗查进一步分析当中,冷端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冷端因素主要指排汽压力即机组真空和循环水入口温度。对于这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我们先从循环水入口水温开始研究,因为这里入口水温是不一定的,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当水温随着环境上升的时候,会对机组的真空产生影响,同时对供电煤耗产生影响。只有优化冷端因素的影响,将水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稳定机组运行,对供电煤耗产生积极影响。

4.提高汽机本体效率

汽机本体效率主要包括高压缸进汽至调节级的效率、高压缸效率、中压缸效率和低压缸效率。在这四个因素当中,前面是可控的,后面的三个由于一些因素是很难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与设备性能和安装都有关系,在工作过程中对其的调节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将目光重点盯在高压缸进汽至调节级上来,研究高压缸进汽设备,保证能源少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5.加热器组端差的影响

企业生产中的加热器组端差指的就是热力系统中的“三高四低一除氧”这一组八个加热器的端差。除氧器选用出口水温与基准值的差值来进行分析。在生产中发现,加热器组的端差基本都属于不可控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加热器组端差的影响进行优化,通过水位来控制。水位与加热器端差成反比例的关系,一般在对加热器端差高低的调节当中,水位朝着相反的方向调节就是了。因此,只要保证水位在正常范围,加热器端差就基本可以保证。

6.其他

热力生产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等,由于领域涉及面很广,因此必然存在一些不可知因素对机组性能产生影响。在机组性能和能损分析的基本结构中,将这些不可知因素做为影响机组耗差的第六大因素进行分析。这一方面也是具有一定挖掘节能潜力的领域,需要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

综上,供电煤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只有在生产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对降低煤耗,提高企业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斌帅,张S.电厂供热节能改造方案探讨[J].发电与空调.2014(01).

[2]600MW机组高级控制系统优化方案研究与应用[A].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