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可再生能源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2 11:30:39

可再生能源特点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1篇

作者: jiaoxing收录来源: 技术论坛 【论文摘要】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或条例,从法律上保证可再生能源(RE)的发展,这是中美两国共同作法,也是两国共同的特点。事实证明这是十分必要的。举例来说,美国所以能在风能、太阳能方面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并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上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一个重要原因是RE技术的发展很久以来就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技术和保护。如早在1978年美国"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中就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按可避免成本购买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这一政策为RE发电技术与化石燃料发电技术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到1992年,在"能源政策法"中,进一步对RE发展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到2010年RE提供的能量应比1988年增加75%;同时规定对RE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投资税额减免,并授权能源部资助RE的示范和商业化项目。1 中美可再能源政策比较与分析K(1) 1.1强制性政策的比较与分析SAJ: 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或条例,从法律上保证可再生能源(RE)的发展,这是中美两国共同作法,也是两国共同的特点。事实证明这是十分必要的。举例来说,美国所以能在风能、太阳能方面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并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上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一个重要原因是RE技术的发展很久以来就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技术和保护。如早在1978年美国"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中就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按可避免成本购买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这一政策为RE发电技术与化石燃料发电技术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到1992年,在"能源政策法"中,进一步对RE发展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到2010年RE提供的能量应比1988年增加75%;同时规定对RE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投资税额减免,并授权能源部资助RE的示范和商业化项目。;d!JE 1995的中国政府颁布了首部"电力法",明确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此同时.原电力部还出台了"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的管理规定"。无疑这些政策措施对促进RE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zU[Ee但是,相比较而言,两国在强制性政策的规定方面却显示了不同的特点:N 中国的特点是:注重政策的宏观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论述,它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有多种选择。缺点是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实施细则(例如就政策如何支持,怎样鼓励,支持到什么程度,鼓励维持到什么时候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否则这些条文和要求将无法变为现实。UO_ 美国的特点是:即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即是一例。因而这些政策看起来明确具体、界限清楚、要求严格。EDGP 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另一特点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紧密配合,既有联邦政府全国性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又有各地区和州政府的特殊、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根据联邦政府的"能源政策法"的精神,有些州政府又制定了"系统效益收费制"和"可再生能源设备通行权"等适用本地区的政策和规定。这样,上下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有力的政策体系。E:$ 美国政策的第三个特点是及时审视,随时调整。即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和形势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或制定新的政策,这一特点在其他几类政策上亦有体现。如为了适应目前电力工业资产重组和反管制改革所带米的影响和变化,有些地区及时地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额制"(RenewableProtfolioStandard)的政策规定等。}w 1.2经济激励政策的比较与分忻/v. 尽管经济激励政策多种多样,但从中美两国使用的频率和广泛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jI1q8 (1) 补贴政策,0kn 这是中国常见的一种激励手段,美国则使用不多。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G 一是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中国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2篇

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的顶层设计视角出发,概括分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特点,提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的宏观促进策略和市场架构要素的微观促进策略,还对市场发展的风险提出应对控制策略。旨在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初步探索出一套完整的促进策略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促进策略

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品—再生资源,这个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关键环节。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二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被重视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由此开始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顶层设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必须主要依靠市场来驱动,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这里所描述的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主要包括的品种有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玻璃、废电子电器、废轮胎和废塑料等。根据商务部在2015年5月的报告,我国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在2014年的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总量惊人且逐年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流业也进入新常态[1]。针对新常态,国家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时推出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2]。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在新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依靠市场发展机制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抓住产业转型机遇,设置合理的产业转型目标和路径,重在执行,提高转型升级活动的有效性[3]。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主要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的发展问题[4]。文章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的促进策略体系。

1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特点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是一种逆向物流,相对于一般的正向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经济性、社会性、产品非标性、高成本性和复杂性等(见图1),只有充分了解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特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的促进策略才会更有针对性。

1.1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经济性再生资源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资源,原因在于其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作用也就是为了帮助再生资源能够实现经济价值而存在,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企业也理所应该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经济性特点。2014年国内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的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经济性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好这种经济性特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有些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归类为市政环卫公益事业的思路是错误的。

1.2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社会性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社会性在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和整个社会是联动的,特别是生活消费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几乎和每个人都有联系,比如垃圾投放要分类等;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或多或少地产生可再利用废弃物;所以说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涉及的社会层面非常广。有部分低价值再生资源回收单靠市场力量还不行,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涉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系统的建立,在起步阶段,因初期投资大、短期回报少的因素,单靠市场力量还很难发展好,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助才能走上良性市场发展机制道路;这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将之作为一项物流重点工程来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1.3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产品非标性[5]再生资源都是废弃物品,原来物品的标准性大部分已经因为被使用而被破坏了,所以再生资源天生就是非标准,很难用一种精致的产品标准去定义,这就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具有产品非标准性的特点,这种特点给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物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和交易等环节增加了难度。往往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流通加工处理,使其向标准性产品靠拢,比如将废纸分类并打包;将废塑料粉碎;将金属设备分解等,否则不利于再生资源的物流流转。

1.4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高成本性相对于市场上的原生产品,再生资源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而诸如物品的体积和重量等往往都没有太大变化。比如运输同样数量的汽车,汽车公司的出厂汽车和废品公司所回收的报废汽车两者的经济价值相差甚远,但两者的运输费用相差不大,而且一般再生资源回收还要经过多个交易环节,这就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相对高成本性的直接体现。其次再生资源来源一般不集中,存在的面广量大的特征,这就大大增加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系统建设的成本。还有目前很多城市对再生资源物流分拣场地没有先前规划好,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造成再生资源物流分拣和集散场地一再被驱赶到城市边缘的状态,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成本。

1.5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复杂性以上这些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经济性、社会性、产品非标性和高成本性等特点综合起来,就造成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复杂性。也可以用“低值量大面广流程长”来概括形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复杂性的一些方面。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在高速发展,但市场秩序有待完善;物流技术有所进步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水平非常低;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企业和人员非常多,但有实力的企业还比较少,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能源与环境压力已经在倒逼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加快发展,但物流成本近年来也在快速上升[6]。这些复杂的问题都需要尽快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研究出促进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

2市场发展的宏观促进策略

由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时间短,产业成熟度低,目前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在宏观上要有产业促进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顶层设计、法规完善、金融支持、科技促进、人才培育和组织协调等。

2.1顶层设计再生资源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7]。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政府最高层面的决策机构最近几年对再生资源回收及其物流工程非常重视,已经做出初步的顶层设计。2011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作为重点物流工程来建设。这两次有关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重大决策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1月,商务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联合公布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其中对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建设,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还应当利用地方优势,结合具体情况,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的建设进行落地规划,丰富和完善顶层设计的体系,促进地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的发展。国家部委层面还应该跟踪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的各地落实情况,必要时还需补充和更新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8]。

2.2法规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法制环境,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不可能得到长远的发展。目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法规体系急待完善。应加快生产商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比如研究建立以汽车制造商为主导的报废汽车回收物流网络[9]。还应加快公布更多详细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因为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已经给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10]。就废纸来言,美国就有多达51个品种的细分废纸标准,我国商务部于2014年也公布了废纸的25个品级分类标准,这给我国的废纸回收物流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流通加工领域,压块、破碎、热熔、提炼、打包等处理技术还缺少很多工艺标准。在物流信息化领域,未来互联网物流、物联网将持续深入发展,目前是建立物流信息化标准的最佳时间,否则,各家企业无序大力发展的结果就是各家系统因为没有统一的基础标准而无法联网兼容协同发展。在产品设计规范领域,为方便回收和再制造利用,应更多地考虑可拆卸设计和零部件兼容设计[11]。

2.3金融支持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是长线投资,先期投入非常大,短时间内收益低,但长期是个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系统,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该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企业加以特别支持,比如提高信贷规模和降低利率等。目前建设用地成本和场地租赁成本都非常高,这给物流相关的收购网点、分拣中心、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地方政府应该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供一些金融支持。资本市场也应当积极宣传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的建设意义,拓宽相关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比如专注旧手机回收的上海爱回收网获得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就是资本市场青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一个佐证。积极推进现有大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资产证券化,加大资本运作,将更多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推向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进一步的规模发展提供资金筹措来源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外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监督和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再生资源行业上市企业数量有15家,但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上市。

2.4科技促进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12];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比如再生资源分拣技术、电子废品贵金属提炼技术、大型金属粉碎技术等领域,现在我国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技术还很落后,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目前互联网正逐渐影响每个行业,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也应该吸收“互联网+”思维,根据行业特点,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完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发展在线物流和再生资源回收物联网;比如北京盈创公司研发的智能塑料饮料瓶回收机,与地铁公司充值卡联动,使用即投即冲模式,调动了百姓投递的积极性,回收机还能完成空瓶的识别和压缩功能,与北京发改委绿盟物联网平台链接,实现了政府监控、回收机、分拣中心和企业流通加工中心的全面联网。有条件的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跟踪并应用“工业4.0”发展的最新成果。鼓励开发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大数据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挖掘技术,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大数据的商业价值[13]。政府作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相关公共数据的拥有者,应依法公开和分享相关数据,供社会使用[14]。强调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扩张企业物流系统规模的发展模式。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科技创新还应当关注如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提高整个产业链运转的效率和竞争力,并促进精益物流的发展。

2.5人才培育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难点,特别是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废品收购个体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形象,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收编了一些个体户,并加以正规化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特别是流通加工领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准,企业应该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尤其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信息化人才,以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大专院校目前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也应该增加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方面的教育。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便利条件,适时举办行业培训班,加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行业交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地方政府财政也可以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提供职工职业能力培训教育费用的补贴,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2.6组织协调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而且由于其“低值量大面广流程长”的复杂性特点,需要从宏观方面来统筹组织协调,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开会讨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就充分说明组织协调的重要性。组织可分官方组织和非官方组织。官方组织就是国务院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就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建设形成一套行政协调促进机制,常态化宏观动态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的发展,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营造良好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非管方组织就是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来协调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各级再生资源回收协会、物流协会和工商联组织等非官方组织进行行业自律、企业交流和科技推广等活动,组织协调“政、产、学、研、资”的互动,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自组织能力。需要充分利用组织协调的力量来促进产业链整合,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链整合的目的是使链上企业协调运作、信息知识共享、风险与收益共担,避免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引导产业链内企业形成长期合作的共赢关系,最大化地获得报酬递增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14]。

3市场架构要素的微观促进策略

在宏观层面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进行促进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在微观层面,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自身的运作规律,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架构要素进行微观层面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架构要素主要包括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等[15](见图3)。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的碳足迹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走低碳管理之路。

3.1运输目前再生资源运输方式主要有水路、公路和铁路;进口再生资源主要靠国际航运途径实现。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公路运输是目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但公路运输有运输半径的限制,超过一定运输半径,经济性将变得很差,加之再生资源产品的低值高成本的特点,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所以企业在做物流市场运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平衡好运输经济性距离和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区域市场范围之间的关系。世界最大的废纸环保造纸企业—玖龙纸业在早期阶段抓住中国货船运货到美国返航时有很多空仓的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运输折扣价格进行废纸的进口运输,完成原始积累后,在港口城市东莞和太仓设立废纸加工利用工厂,节省了大量废纸回收运输费用,保证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生资源运输还需要提高标准化程度,尽量用标准箱式货车,提高运输流转的效率和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运输的满载率,设计并不断优化运输路线,变零担运输为整车运输;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车辆的状态[18]。根据国情,运输车辆可以采用公司自有车辆和租赁个体户车辆相配合的复合形式。为降低运输成本,国内长途运输尽量使用铁路/货车联运的方式。

3.2仓储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仓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分拣中心和各回收网点的仓储,特别是许多城市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废旧物品露天堆积如山,影响城市的生态文明;而另一方面,一般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的设备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多企业再生资源加工设备未被充分利用,这是产业链上的物流仓储分配结构的不均衡,不利于行业的有序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将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分拣中心和众多加工企业整体性规划,或者圈区管理,而不是有些城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见缝插针式的临时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应该运用信息化仓储模式,有效利用及时生产方式(JIT),尽量减少库存,平衡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的关系,提高资金利用率;要利用企业ERP系统来管理库存。因为土地成本因素,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还应该提高仓储效率,有序高效堆放再生资源物品;设立区域物流中心仓库,便于物流体系的完善和高效运转。社区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因场地租赁成本的限制,必须和区域物流中心仓库加强联动,减少回收网点的仓储量。

3.3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再生资源非标准性的特点造成的。不经过流通加工,一般再生资源体积都比较大,形状也不规则,不利于运输和进一步的市场交易;比如废旧家用电器,其包含的金属、塑料和玻璃等都需要进行分解归类。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加工行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企业必须提高再生资源加工自动化水平;而且社会环境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也在倒逼企业提高再生资源加工的能力。深圳格林美公司就是因为掌握废旧电池的回收加工处理技术,拥有废电池循环利用方面的100多项专利和40多项标准,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成功上市,取得了极大的市场效益。尽管国内再生资源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还成功上市,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再生资源加工设备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很多高端设备仍然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比如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从瑞典引进的能回收节能灯中汞的废节能灯加工设备,价格高达近千万。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协调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研发一些急缺的高端再生资源加工设备,以解决国内日益急需的状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也应该抓住市场机遇,加强科研资金投入,优化流通加工的组织安排,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4信息充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在开发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相对滞后,智能化的仓储、运输等技术装备的普及率较低,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不高[1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深入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的一个关注重点,比如上海新锦华公司运用在线回收物流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还可以将自身的运输、仓储和流通加工信息充分融合到ERP系统之中,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企业还可以将再生资源供应单位的产品供应信息、再生资源需求单位的产品需求信息和本企业物流系统进行有效链接,做好产业链上的信息联动,防止因供应链失调而造成的牛鞭效应[20]。因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社会性的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应该建立国家和区域性的再生资源公共信息平台,方便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相关企事业单位掌握市场行情,满足供需双方的内在需求;比如从2014年12月开始,上海边角料交易中心和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编制“上海边角料交易价格系列指数”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再生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当然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市场差异也比较大,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需要很多个这样的公共信息平台来共同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

4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市场机制是主导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发展的基础,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失灵的风险,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的风险控制也是促进市场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20]。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风险、市场垄断风险和经济波动风险等。

4.1环境风险控制环境污染风险一直存在,不论是在进口再生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国内的再生资源流通加工处理过程中。因为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我国对部分进口再生资源实行配额管控,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国内很多小企业,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加工处理过程中,简单粗放,对环境、特别是对地表水的污染经常发生;对于这样的小企业必须要求整改,污染严重的必须强制关闭,要形成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监督和企业自律为一体的多渠道环境监督体系。用科技创新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一些再生资源品种的流通加工新技术,新技术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2市场垄断风险控制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相对于其它的物流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一个城市的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中心数量不可能非常多,有的地方政府一般从环境和文明城市建设角度考虑,只批准有限数量的企业从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甚至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网点建设进行企业承包制管理,这就可能造成市场垄断的风险,结果可能就是局部市场只有少数的企业,或者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得市场准入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这样的垄断风险,应该建立一个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依法监管机制,防止出现局部区域的市场垄断。

4.3经济波动风险控制市场经济因为其内在的增长周期因素,时而发生经济波动,甚至是大幅波动,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回收物流收益相对比较低,甚至是亏损,不利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市场的稳定发展,比如目前废铜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很多回收物流企业亏损。要预防这种风险,相关企业自身在平时运行中就应该建立一套市场波动应对机制,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提前一些预警信息。市场上还可以完善再生资源产品的期货市场,增加企业对冲市场波动风险的可选工具。当风险发生后,相关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经营和提高产品流通深加工能力等措施来变危机为机遇。

5结论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3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考核

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受开采条件和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人类将会面临资源危机,而且化石类能源所排出的废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了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经济、社会和战略安全的范畴。工科高校担负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任,因此,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工程实际对人才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1,2]因此在新的能源形势及人才需求下,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高年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电方向)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常规火力发电的基础上,掌握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知识、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3,4]

本文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孕育学生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全面了解。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课程的主体是分别对上述发电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以及目前国内外该发电形式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所有以上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半导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研究对象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学科交叉非常突出、知识点集成度高等特点,这将给讲授带来挑战,即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跨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一般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非本专业理论知识较困难,因为没有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常会很难理解有关知识点,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同时该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将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课堂组织好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当今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显然不能很快地响应这样的变化,以教材为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上通过参考权威书籍、资料和自身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内外期刊文章、学术专著及网络平台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当前研究的动向,并整合所有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广泛获取信息,动态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把握最新的专业前沿,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在有些学科领域上,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较难获取有效的效果,因此,摒弃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5,6]以太阳能热发电为例,太阳能热发电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当整合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作为案例讲解时,主要向学生阐述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政策激励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目的是给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有利、有效的平台。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科普性与前沿性并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进行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非常容易切入,这样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1.专题讲授

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涉及本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与耦合的特点。为了避免各分支学科相互之间影响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采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集中时间讲授某一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此外,争取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每学期做1~2次课堂报告,将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简化并整合成案例,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案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2.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几次完整的典型研究报告,包括几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原理、设备组成、科研前沿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宏观现状背景和如何从微观把握问题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撰写科技或科普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主选择相关研讨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研讨,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根据其汇报内容,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进行解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并对其评分。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经历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报告写作和报告陈述的全过程,显著增强了创新能力、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用对多个相关课题的讨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特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虚实结合

在学科平台及自建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实物参观、模型演示,多媒体教学等虚实结合、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模型的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往大部分接触的是火力发电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认知较少,特别缺乏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原理和发电设备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直接进行理论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发电设备结构很难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课程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平台。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前,学生首先了解小型模型的实物结构,内部构成,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具有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本课程,同时结合模型进行讲解。

(2)健全的多媒体素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信息量大,采用灵活的图形、视频和动画等表现形式,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选用《国家地理》节目里的《伟大工程巡礼——太阳引擎》视频作为太阳能热发电原理及形式的教学内容,直观地介绍了槽式、塔式、菲涅尔等形式的太阳能热发电原理,以及聚光器的制造工艺等。选用GE的水轮机设备,采用Flash方式制作水力发电中反击式水轮机设备的教学内容,直观且易于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展示现场实际设备,简化教学中的难点,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

四、小组式考核方式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作为高年级的课程,课时有限,知识点多,内容模块化强,科普性和专业性并存,采用常规的卷面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考核。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小组式考核机制的尝试,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学习的整体报告,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答辩,汇报内容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和教师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组内成员均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组同学根据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打分表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在考核中增加动态考核,每个小组选出组内最佳贡献成员,给予动态加分;同时为了增加考核上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对于提问积极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加分。该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实行了动态的考查与过程管理,实现了以考核促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较整体的教学效果。

表1 考核打分表

小组名称 选题创新性(共20分) 查阅文献情况(共20分) 分析问题能力(共20分) 报告质量 (共20分) 表达能力 (共20分) 总分

(100分)

五、结语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紧跟前沿的研究热点,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入工程案例,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等模式,并辅以教学模型与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多种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改革,让学生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团队协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本领。

参考文献:

[1]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5-96.

[2]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85-186.

[3]张力,杨仲卿,郑泓.“能源、环境与社会”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54-55,69.

[4]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4篇

目前我国的再生资源主要有紫杂铜、黄杂铜、废熟铝、废生铝、软杂铅、硬杂铅、极板铅、废锌、不锈钢炉料、重型废钢、中型废钢、统料废钢、轻薄料、灰口铁、白口铁、黄板纸、旧报纸和书本,共18种。可以看出,紫杂铜与黄杂铜虽然是不同的再生资源产品,但是其主要成分相同,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二者便可以相互转化和替代,同样,铝、铅、铁和纸质品也存在类似的替代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跨种类的再生资源也存在替代关系,例如,铁的合金在诸多领域可以代替价格较高的铜,精加工的纸包装可以取代部分金属包装物。这类替代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变得愈加多样而紧密。可见不同种类的再生资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替代关系,各个产品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模型描述

假设关联网络中包含N种再生资源,其价格的观测时间区间为t0,t0[+T]。在观测区间的任意时点t的再生资源i的收益率为:作为阈值。bij取0或1分别表示节点i和j有边或无边相连。以不同的再生资源为节点建立网络,该网络为无向无权网络,节点之间连边的有无表示股票之间价格波动的相关性是否显著,从而刻画出市场内部异质再生资源的价格联动关系。

分别采用节点的度来描述再生资源替代程度大小。一个节点的度k指的是与该节点相连的其他节点的数,度反映了复杂网络中节点与边的连接关系,某种再生资源的度越大表明与其他再生资源的联系越紧密。度为k的节点的概率称为度分布,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统计特性。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特征p(k)∝k-γ,则称该网络具有“无标度”性质。

数据选择

本文采集了北京再生资源市场从2009年2月到2011年12月的再生资源价格月度数据,数据由《全国再生资源市场信息》汇总计算而来,其中再生资源品类包括紫杂铜、黄杂铜、废熟铝、废生铝、软杂铅、硬杂铅、极板铅、废锌、不锈钢炉料、重型废钢、中型废钢、统料废钢、轻薄料、灰口铁、白口铁、黄板纸、旧报纸和书本,共18种,将其分别记作A1,A2,…,A18。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个宏观市场环境,故而数据选择从2009年开始。北京再生资源市场是我国发展最早、影响最广泛且再生资源品类最齐全的再生资源市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反映我国再生资源市场的价格波动及交易情况。

实证分析

以不同的再生资源为节点,资源间的替代关系为边,利用UCINET软件建立相关网络,见图1。

1无标度特性分析

考察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的度分布发现,它并不符合幂律分布,说明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不是无标度网络,目前的再生资源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相关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不过我们也看到,各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度数)表现出不均匀分布性,大多数节点度数较小,仅有少数节点度数较大,已经开始表现出无标度的趋势。如图1所示,黄板纸(A16)、旧报纸(A17)、书本(A18)、灰口铁(A14)等度数较大,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这些具有较大度的节点称为网络的Hub点即中心节点,对于网络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杂铜(A2)、极板铅(A7)等节点的度数较低,替代强度较小;软杂铅(A5)的度为0,故而从网络中剔除。

2集聚系数分析

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整体网络集聚系数为0556,表现出强集聚性,这表明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各节点之间形成短距离联系的可能性较大。大多数节点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少数节点表现出较小的集聚系数,如紫杂铜(A1)和废生铝(A4)的集聚系数为0、废熟铝(A3)的集聚系数为01、硬杂铅(A6)的集聚系数为0167。因此,集聚性不仅取决于节点之间的联系,还取决于节点的分布。总体而言,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的集聚系数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连续性(图2)。

3平均路径长度分析

在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中,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代表再生资源价格波动的深度,即网络中两点要通过尽量少的连接就能够建立关联。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仅为1809,表明2个节点间的分离程度很小,平均只需要不到2次中转就可以将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连接起来。网络具有很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集聚系数,网络的整体结构表现为“小世界网络”。

4节点度分析

对北京再生资源价格波动关联网络节点的度分布进行分析,得出节点的平均度为6,即每个节点平均与其他6个节点有直接关系。度的积累分布符合指数分布特征(P(k)=1146×e-0133k,R2=0932),且具有较高的置信水平。多数节点只连接了较少的再生资源,少数节点连接了较多的再生资源,因此节点度越大,越可能与更多的节点发生关系,其价格影响力越大(图3)。

结论与思考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5篇

在这种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高瞻远瞩,提出了“抢抓机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建设可再生能源学科”的发展战略,将可再生能源学科作为学校新时期的增长点,下大力气进行培育和发展。作为学校新兴学科,可再生能源学科以热能动力等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2004年高起点、高标准地组建了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水资源两个本科专业,2006年率先筹建了国内首个风能动力专业。2007年7月,学校在水利水电学科和风能动力等学科基础上,整合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研究方向,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2010年增设国内第一个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经过近5年的建设,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形成了水电能源与工程、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新能源热物理等7个研究中心,培养了若干个新的学科增长点,丰富了“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内涵。

举全校之力 高起点打造学科人才队伍

可再生能源学院成立之后,学校提出“举全校之力,办好可再生能源学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学科快速发展的政策,统筹人、财、物资源,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地健康发展,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发展新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由于学校长期以火电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新型能源学科的研究人才储备较少。新的学院建立后,人才队伍成为制约学院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华北电力大学采取了一揽子积聚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一是“聚才”,即打破校内人事壁垒,抽调其他学院的新能源研究骨干人才到可再生能源学院工作;二是“引才”,即采取倾斜政策,增强吸纳人才的引力,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引进了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世界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已在国内成为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优秀人才11名;三是“育才”,即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有发展后劲、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培训,转向研究新能源学科。

为了尽早实现学科的异军突起,学校引进了多名学术大师,实施“大师+团队”队伍建设模式,形成人才“高原”,并迅速占领了一批学科的制高点。学校引进在水资源与能源科学学术带头人纪昌明和王丽萍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一五”水专项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引进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风电领域的知名专家田德教授,在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与仿真实验、新能源发电并网等领域先后负责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进良教授,成立新能源热物理研究中心,在能热物理、微能源系统、低品位能源及节能领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进中科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诺夫研究员,发明了组合式聚光组件,研制成功高效聚光太阳电池、集成太阳电池和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5年时间,可再生能源学科汇聚了66名高层次人才加盟,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师队伍的博士率为99%,拥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学科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的显著特点,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异军突起 学科实现快速发展

在学校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5年的建设,在校本科生人数从2008年的108人增长到2011年的849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学院拥有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交叉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水利工程一级硕士学科点,下设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先后获批为部级特色专业,清洁能源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在加快建设原有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可再生能源学科重点建设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部级平台,同时增强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平台的研发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通过国家拨款、“211”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等渠道筹措资金,该学科初步具备了从事高端新能源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的实力。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6篇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Abstract: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isacomplexsystemengineering.Scientificgovernmentplanningcaneffectivelypreventitsoperationfrombeingblindfoldandimproper.InChina,therearelotsofshortagesingovernmentplanninglikethe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localgovernmentplanning.Systemtheoryshouldbetakenintoaccountwhendrawinguptheplans,suchas,thinkingovertheexternalityofgovernmentplanning,theentiretyof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territorialityoflocalgovernmentplanning.

Keywords:governmentplanning;renewableenergy;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据查,我国目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的地方规划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6年10月30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7年2月2日)(注:此搜索结果来自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数据库(http://law-),特此感谢。)。2005年11月28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与2007年2月12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虽然效力层次较高,却未涉及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很少,缺少更为宏观的规划视野,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合作的优势;②缺乏专门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包括地方规划),如此,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也无法给予具体的制度配套;③存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全国规划脱节的现象;④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或地方特色,脱离实际情况,缺乏操作的可行性;⑤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政府规划科学制订的保证:系统论的考量

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的思路对其进行考量。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实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句名言正可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系统性整合的最佳指导。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范之间。国家发展规划系统是一个有着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与区域发展规划子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系统整体提纲挈领,对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子系统的某种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系统整体,这种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规划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其二,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系统论认为,任何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遵循组合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结构。同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和互补。

1.充分考虑“外部性”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生存、运行和演化的,不存在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的系统。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笔者认为,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2%~3%,每年超过1000亿元[3]。我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如沈阳、兰州、太原等消耗的能源仍以燃煤为主,冬季污染指数常常高达300以上。这样的能源结构现状使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而与以煤、天然气、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则要小得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几乎没有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量,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很少,沼气不但可以解决农村的用能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会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储量逐渐减少直到枯竭。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我国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依据我国煤炭探明的可利用储量近2×105Mt这一数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年产2.5×104Mt原煤的速度推算大概还可以供应80年。而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104Mt,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4]。加之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节能观念与措施的落后所导致的能源过分消耗,无不加速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都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的依存度,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渐突出。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之一。相比较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进行开发的潜力巨大。①太阳能。太阳能辐射量在3300MJ/(m2·a)到8400MJ/(m2·a)之间。其中2/3国土面积超过6000MJ/(m2·a)(200w/m2),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108Mt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②风能。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109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108kW。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108kW,共计有1×109kW。③水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108kW,年生产电力4.5×1011kW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④生物质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103Mt,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103Mt,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103Mt,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1010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字,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⑤其他。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5×107kW,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2.2×107kW。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108Mt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kW和3.3×103Mt标准煤[5]。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问题,有力支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环境和经济这两个外部因素直接决定了我国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经济的影响,如减排量。

2.国家规划“整体性”与“全局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向,是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面把握,“整体性”和“全局性”是其精髓所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应立足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全球能源态势以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情况。

第二,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且由于当前技术的局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既要有中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且相互配合和保持动态一致,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导向。

第三,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可再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情况复杂。而与此同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的能力也不平衡。因此,在制订国家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协调和互补考虑。

第四,国家规划应配套以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国家规划应包括目标与达成目标的途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策与制度保障即是典型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且,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也是区域规划中次级政策与制度的基础和指导。

第五,国家规划应贯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作四个环节,全面考虑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各自的定位和合作。

第六,国家规划应考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全局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国家规划的制订,应考虑与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关系,充分突出且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特点,更好地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

3.区域规划“地域性”与“特色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是国家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且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规划目标的达成。区域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性,但同时,区域规划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充分体现“地域性”与“特色性”。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环境要素,地区特征突出,差异性较大。以风能为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因此,区域规划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随大流,盲目跟进,否则事倍功半。对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而言,“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可大可小,不必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也不必是相邻的区域。区域规划在制订中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环境、空间等因素,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互补长短的共进作用,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关于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5(4):21-25.

[2]主持国务院常委会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3]王玉庆.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R].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7篇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1、导言

人类社会经济想要取得快速的发展,必须要借助能源的支撑,但大量运用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生存。全球能源互联网致力于解决能源环境、资源配置、能源供需等问题,以全球视角审视如何利用世界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国家友好和平相处。

2、能源互联网定义

能源互联网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与配电网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了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具有“横向多能源体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显著特点,是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构建的能源互联网络。能源互联网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实时、高速和双向的电力数据读取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3、国内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家电网的支持下,也对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进行了研究及探索,纷纷成立了研究院及研究专题,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拟成立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发起了能源互联网研究专题等。但总体上我国的能源互联网研究相比于国外而言,起步稍晚,但势头很好。目前相关成果还较少,大多还处于起步、跟踪及相关概念的讨论阶段阶段。

开发和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及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作者在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的情境下,建立了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规划及生产模拟模型,并针对未来中国实现高比例再生能源的电源结构、跨区电力流动等开展了实证研究。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政府管理者视角、运行者视角及消费者视角等讨论了能源互联网应具有的特征:可再生、分布式、联起来、开放式及融进去。进一步讨论了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结构,同时分析了能源互联网与其他电力系统相比所具有的关键特征。

此外,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角度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内涵、特征等,并设计了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讨论了能源互联网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策略、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储能技术等;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电网加以改造,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网络、信息通信网络进行高度融合,构建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跨区域、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电网和信息网的变革。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是由各种规模不同的分布式局域网组成,局域网间可实现电能流动的双向性及电能配置的高效性。进一步设计了固态变压器原理图、超级电容电池原理图及射频充电自供能原理图等,最后阐述了微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互联性化和系统安全运行等方面阐述了能源路由器的内涵,同时设计了两层架构的能源路由器结构.

4、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手段及发展方向

4.1清洁能源开发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可循环利用的特点。结合现有的创新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包括陆地发电、海上发电等)、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可以逐步用于替代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技术,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以太阳能发电为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我国分布式光伏电站已经呈现出快速互联网化的趋势,全国已经有200多个电站、千万数量级的电池组件接入网络,实现大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

在能源消费环节要鼓励实施电能替代。相比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电能更为高效、清洁。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如鼓励电动汽车的使用,将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可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

4.2广泛应用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对太阳能发电、风电、海洋能发电等一些间歇式电源具有较强的符合性、适应性,进而能够确保各种类型资源的有序接入,同时也能保证各类设备直接使用。将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等多种技术相融合,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将建设智能电网和能源再生发展、物联网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从而推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3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具有抵制各种严重事故的能力,可以满足大容量、远距离的跨区输电要求,能够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和电力的可靠输送,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高压交直流将输电距离提升到2000~5000千米,赋予电网更大范围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互联互通、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了3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6条特高压直流线路。我国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能源发展难题,而且对于解决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4.4突破能源互联网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提高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储备是当前极为重要的事情。能源互联网由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信息数据交换技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尖端技术为依托,其中很多技术还远未成熟,需要国家集中一切科技力量去解决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技术障碍,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构想。

结论

总而言之,各项能源资源在为推进人类发展中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由于运用不合理、开采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逐渐对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各个国家都在着手恢复生态环境,力求能够充分运用能源互联网,进而解决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出现的各项问题,真正推进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业,孟坤,曹军威,程志华,高灵超,林闯.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05:1109-1126.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8篇

【关键词】 浙江 供销系统 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一、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价值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是目前全球蓬勃发展的绿色新兴产业,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废料工业是美国经济和环境生命的主要构成部分,据估计,废料工业每年销售产品价值至少为200亿美元。

201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先后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2011年,商务部研究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这些新政的出台,预示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在未来一个阶段迎来黄金发展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宏观形势,使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2011年浙江省供销社决定对全省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该次调查覆盖了全省11个地区,调查对象为供销社全资、控股、参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市场、加工园区、集散中心,情况汇总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规模一般,从业人员少,力量比较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回收利用的项目亟待增加,跨省项目的合作有待加强。这些企业的利润日趋下降,说明政府与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高,这些企业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1)政府推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环保事业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尤其是当政府在建立、推广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回收利用体系时,对相应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固定门店以及加工企业予以必要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甚至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重要条件。同时,政府应承担起监督、保护可再生资源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责,保障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正常运转。

(2)制度促动。制定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构建非常重要。通过法律规范,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导向,打消相关企业的疑虑,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政府尽快出台以促进可再生资源为中心内容,结合就业、财政补助、交通运输等相关内容的地方性法规,然后设立专门性的职能管理机构如浙江可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

(3)项目驱动。可以根据本区域再生资源产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独立或联合投资、兴建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和特色园区。以金华市为例,各地区产业特点不一,如永康的小五金加工制造业、东阳的废塑料回收加工经营、浦江的水晶加工、兰溪的编织袋制造业等。

三、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再生资源利用大有可为、利国利民的观念还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媒体,往往把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

2、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稳定。由于我国还没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行为也得不到有效规范,不利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

3、网络体系不完善。再生资源行业社会认知度浅,进入门槛低,企业大多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再生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善。目前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往往只局限于回收一个环节,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和连锁效应,从而使产品中的加工利用这一关键环节流于形式,导致产业链脱节。

(1)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大多数回收站点采取挂靠回收公司经营,以“夫妻店”形式简单买卖,表现为经营场地小,经营资金薄弱,加工设备简陋。

(2)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人员大多自身素质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加工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浪费严重。由于网络体系不健全,回收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品种,如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4、市场竞争不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无序化。缺乏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企业各自为战,有的地区缺乏上规模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增加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存在哄抬收购价格、竞相压低出口价格的无序竞争问题。

5、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散乱化。网点分布情况有着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城乡结合部为主,极少数位于城市或城镇居民区附近;二是基本散落在各自然村居或城中村等城市急待改造的旧村区域;三是网点分布杂乱、不均衡,设置随意。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以上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为例:商贸办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几乎没任何实质性管理权限,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发改委负责研究发展政策、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公安局负责治安管理和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施经常性监督检查;工商局负责经营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环保局负责资源回收过程环境污染监管。

7、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弱向化。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存在投入少、科技攻关及推广缺乏资金、发展缺乏后劲等一系列问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国家取消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后企业面临的困境,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四、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行业管理、规范和监督职能。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有效管理等有效途径,全力构建起覆盖全省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达到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节约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的。

2、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布局规划上,要整合规范原有站点,建设完善居民社区回收站点,建立功能齐全的集散交易市场,形成面向全县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功能配套上,构建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对企事业单位即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应采取回收企业(站点)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集散(交易)市场。以网络为媒介,建立虚实结合的网络交易新模式,就能实现电子交易、在线回收。

3、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市场化运作。要保证新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正常运转,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为继,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更何况可再生资源作为环保产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朝阳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过程中,除了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外,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

在产业链上游,成立多方投资的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然后筹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主要承担集中堆放、整理、交易和加工的功能。在产业链下游,可以对可再生资源回收门店和流动人员进行规范,经营门店应具备一定的经营条件如场地、规模、资金、人员资质等,符合要求者可予以税收优惠或者提供建设补贴。

4、逐步恢复供销社在行业中的龙头作用。

(1)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业内联合。在当地供销社指导下,由当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共同发起筹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通过协会的运作,将提升供销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参与城市社区回收站点建设,打造形象工程。需要有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来承担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供销社要积极参与,可以学习宁波市供销社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此举,可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统一店面、统一标识),美化城市社区环境,加强对流动回收人员的管理。

5、应通过长期有效的舆论宣传、政府奖励等手段,使得循环经济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离不开市民的自觉和自律,特别是在居民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首先要得到居民的密切配合,经过一定时间的推行之后,才能转化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应该说,只有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意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并日渐完善。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特点第9篇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可再生能源;教育交流合作;中外合作k学

一、中欧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

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易副院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谈谈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中欧合作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易辉: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中欧双方迄今已建立约70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应对全球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中欧双方亦在为之积极努力。1997年,双方建立能源工作组会议机制;2004年,双方签署和平利用核能研发合作协定;2005年,建立中欧能源交通战略对话机制;2007年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表《欧洲能源政策》报告,在其中列出一系列应优先发展的国际能源政策,其中包括能源互补,提出优先加强与中国等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关系;2007年11月28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继续推进能源领域的互利务实合作,支持在清洁能源方面加强合作;2008年4月,中欧政府签署了“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意向书;2009年,双方先后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与声明,在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计划(ITER)、氢能、燃料电池、生物燃料、风电、洁净煤、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2012年3月,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2012年5月,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指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将成为落实以上承诺的重要工具”;2013年11月,第六届中欧能源对话会在中国举行,双方签署了《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后续计划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项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由多所中外大学、研究机构协同创建

《世界教育信息》:您所在的学院并不只是一所中国大学和另一所外方大学进行合作,而是几所外方大学、科研机构与几所中方大学进行合作的产物,请您介绍一下合作院校的具体情况。

易辉:2009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创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招标指南》及其附件,要求“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由该领域的欧洲若干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为非营利永久学院。2010年1月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中方举办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作为欧洲项目申报人,来自6个国家的9所重点大学和1所欧洲研究机构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欧盟委员会进行评标。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潜力和优势在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团队和以巴黎高科集团为代表的欧方团队的强强联合。自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以及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9所大学签订合伙协议以来,中欧团队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的坚实基础。中国团队具有培养能源领域国内一流工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能力;欧方团队具有培养欧洲可再生能源硕士生以及能源领域工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丰富经验和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举办高校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与保障。欧方主办大学均是所在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代表性学校。

三、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和管理经验

《世界教育信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非常重要,学院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易辉:自批准办学以来,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围绕专业方向,充分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特色,引进欧方合作大学教育管理经验,与学院自身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中欧特色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学院尊重中欧教学差异,参照欧洲教学特点,实习课程实行“优胜劣汰”机制,重视教学制度建设,通过交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健全人格、健康人性教育、适应大众化教育为主旨的多元质量观进一步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减少灌输式教育,增加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点评式教育,让学生动脑、动手,变被动为主动,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完善教学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衔接,学校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完善学分制、选课制、课程开放制、导师制,引进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加强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研究生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推进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工作,建构开放性、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目前已有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大,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巴黎电子高等学院以及美国、巴西、比利时、多哥、波兰、厄立特里亚、苏里南、伊朗、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巴基斯坦、埃塞尔比亚等国家的学生来学院学习、实习或攻读学位。

第三,引进欧洲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原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学院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五个研究方向设立了课程模块、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形成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通过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目前,学院已开设4门公共必修课、9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10门专业选修课。其中,11位中方教师负责6门课程、45位欧方教师负责1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可满足当前教学需求。除公共必修课以外,其余课程均采用全英语教学及考核。任课教师使用原版教材或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或者在自编讲义中引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等,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前沿性。新的教学内容带来新的研究视点和角度,促进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研究,从而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沟通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师资国际化层次。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和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聘请中外教授参与教学、研究生指导和研究合作。目前,学院已组建了来自中方合作大学162人的导师队伍和来自欧方合作大学67人的教师队伍。中欧教授可以通过学院平台招收优秀学生。目前,学院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约40名欧方教师参与指导。

四、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选用和学生培养工作,办学特色明显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具体谈一下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

易辉:作为全国唯一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提供多元文化及语言交流背景下的高质量硕士学位教育,举办职业培训、研究和项目咨询活动。每年,学院会选拔并资助部分优秀学生前往欧洲的大学、实验室、机构或国际企业学习和实习,或进行博士研究生交换培养,以培养熟悉中欧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将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建设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桥梁,成为高端国际访问的重要目标,成为高端国际会议或论坛的载体、成为在欧洲提高参与高校声誉的宣传窗口。

学院办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效率等领域。办学内容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一,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合格的研究生将同时获得中国和欧洲硕士学位。按照双方协议规定,修完规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学生将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在能源动力类学科下设立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硕士学位及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设立的理工科能源专业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工学硕士学位。第二,开展可再生能源职业培训。学院为能源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举办由高水平专家和教授主持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培训项目,以及高质量、前沿和务实的研讨会。职业培训的内容、方法根据中欧政府间协议和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计划而确定。第三,开展合作研究和咨询活动,包括博士研究生的交流或联合培养。一是学院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作为中欧联合学术研究的机构,旨在推动中国和欧洲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以及和中欧相关企业的合作研究。二是开展研究咨询服务,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中外企业、国际组织和其他组织等。三是学院已着手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和交流培养,具体方式包括:聘请高水平的教授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授;派遣博士研究生到国际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接纳国际博士研究生到华中科技大学访问或学习;招收国际学生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按符合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其他方式培养博士研究生等。

《世界教育信息》:学院选用师资和培养学生的标准是怎样的?

易辉:学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学科体系,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吸收欧洲“授课型”硕士生培养和中国“研究型”硕士生培养的特点,形成了研究实践以中国教授为主导、课程学习以W洲教授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按照承担课程教学、研究生指导、合作研究的目标组建中欧教师队伍,其中,中方教授、副教授 162 人,欧方教授、副教授 38 人。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中国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政策;了解欧洲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状况与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领域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敬业精神;熟练掌握英语,有良好沟通能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胜任有关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高级工程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具有较强的应对可再生能源挑战和对能源效率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的决策、规划和实施能力。学院旨在培养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欧规则的能源领域领导型人才。

五、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已成为中欧重要的交流平台

《世界教育信息》:学院自成立后参与了哪些国际交流活动,今后计划举办哪些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合作?

易辉: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承接了多个中欧交流合作活动,为促进能源与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研究合作方面,学院建立了集学术讨论、会议交流、人员交换、课题合作、联合研究为一体的研究平台。组织中欧教授合作申请欧洲框架研究和中国政府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经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环境监测等领域合作申请了15个项目。学院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能源局、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法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多位专家举办了15次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型燃料电池、绿色建筑、能源金融、海洋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接待来访46次,共计591人。牛津大学已连续五年资助和选派学生来学院实习,我院是其在中国派出学生进行科研实习的唯一单位。此外,学院现已资助35%~40%的学生赴欧洲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4个月至1年的实习或学习,与西班牙、法国的博士生交流计划业已启动。学院目前已被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确认为欧盟框架计划中国区域能源节点,这是继医学和农业之后全国设立的第三个领域节点,参与中欧文化交流活动,如作为主要活动平台参与中法建交50周年武汉纪念活动、欧盟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宣讲、武汉市政府与埃松省建立省市友好关系活动、武汉市政府与法国波尔多市政府签订中法温室气体排放自我评估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