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2 11:30:37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世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一、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投资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初,其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有的由私人主体来投资,有的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共同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1·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投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轨道交通又可以进行如对沿线进行商业开发的商业化经营,因此决定了轨道交通投资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多元化投资才符合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运行特点。实际上,许多城市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轨道交通的投资,而政府只是投入少部分起导向作用的资金。

2·通过多元化投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逐步增大、所需资金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般都不可能独资建设。通过由政府独家投资变为面向社会筹资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东京都的地铁建设在前期主要由政府投资,但在地铁网络形成规模、地铁经营走向私有化后,1991年后新决定的新线建设部分所需巨额资金则大部分依靠企业债务筹措,即主要来自政府长期贷款、政府无息贷款、民间资金和政府补助金。

3·投资多元化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发挥各个投资主体的优势,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从而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实际上,私人资金的介入不但能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大的作用在于促使轨道交通经营效率的提高。欧洲城市早期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如伦敦世界第一条包括后来的几条轨道交通线均由私人来投资。现在,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欧洲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向明显,其投资来源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越来越趋向于吸引私营公司的资金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其结果自然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又例如,为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东京市政当局根据不同路段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情况,在投资环节尽可能的鼓励私人资金介入。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也正朝向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但多元化的领域仍不够宽、投资渠道还不够通畅。中国城市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趋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能力

在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采取完全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有的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有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在,很多城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运营上引入市场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轨道交通经营主体通过相互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日本和东京市政当局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尽可能的引入竞争机制。除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市郊铁路的建设,日本铁道公司(JR)也吸收了很多私人股本。即使国有的市区地铁线路,也分成两家主体进行管理,使之相互竞争。

2·打破垄断以促进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运行实践的变化,政府垄断经营或者政府干预太多使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率却很低,结果导致亏损越来越大。为了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有关部门改变政府或其他组织独家经营的方式,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想法设法打破垄断。

3·运用轨道交通市场化经营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政府资金毕竟有限,通过市场化的经营,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资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经营,其结果必然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

4·通过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根据市场信号作出较好的反映,最终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由专业化的经营公司按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伦敦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的经营管理方式,东京则是在可经营的市郊铁路上积极引入私铁的概念,香港更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从资金管理、建设成本控制、运营管理等全方位提高效率,为全世界提供了商业化运作的楷模。相反,纽约轨道交通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等原因,导致目前的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

转贴于

尽管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但某些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的领域还存在垄断经营的成分,总体上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中国城市要进一步打破垄断,在市场化的经营监管、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以全面提高经营效率。

三、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法制化趋势———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行为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规范轨道交通管理的法制

起初并不够完善。现在,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各方行为和维护各方利益,以法制化的管理来保障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运行。轨道交通的全面法制化管理也是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

1·对轨道交通实行全面的法制化管理。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所规范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行为的诸方面。香港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详细的轨道交通方面的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权利、义务、行为,形成了稳定、透明的法规体系。1975年制定了《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此条例有关地铁公司在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规章相当齐全,香港地铁公司就是依据此条例成立的。2000年这个条例被《地下铁路条例》所取代。因应形势变化就地铁公司的专营权、财产、法律责任、管理职能等作了新的界定。

2·运用法制化管理程序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风险。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事先无法预测的因素。但是如果投资者事先已经知道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适当加以防范,部分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如香港制定了《地下铁路条例》。多年来,不论其董事局如何换届,董事局主席如何更替,该公司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香港地铁公司管理和运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纽约1964年通过了《公共交通法》规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保证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而且在技术上扶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以此部分降低轨道交通的风险。巴黎的法规也规定,城市交通设施基本建设,中央政府投资40.5%,其余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

3·利用法制化手段来规范当事方行为和维护当事方利益。通过法制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行为,使政府、企业和市民均在法律的约束下投资轨道交通或使用轨道交通。同时,当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来维护各方的利益。如日本《帝都高速营团法》对营团地铁线路的运营制定了详细规定,包括地铁服务水平、企业监督报告、检查手续、就业人员资格等,以此规范有关人员和组织的行为同时也维护其利益。

4·通过法制化管理方式来推动公平和公正目标的实现。最初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公正性和公平性较差。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轨道交通管理逐步建立在整个社会的集体契约的基础之上,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的管理也有专门性的立法来规范,而轨道交通的法制化管理可以使公平、公正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实际上,现达国家十分重视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上通过法制来维持公平和公正。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轨道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干预现象,法制化程度不够。中国要着手制定国家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如轨道交通法等,在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法制化,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以确保各方利益、降低风险、维护公平。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相比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来讲,轨道交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其主要能耗为电力,而不是燃油。作为国家核心能源,石油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当前,世界各国都纷纷将石油视为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其不仅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也直接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各城市应积极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骨干,不断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从而真正构建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一、注重环保型高架系统技术研发

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架线路具备建设速度快、风险小,以及运营成本较低等优势,尤其是运营期的能耗上,与地下线相比,高架线的运营能耗仅为其0.45倍,拥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但是就目前来讲,大部分已建高架线通常都应用运量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由于其采用了轴重较大的A、B型车辆,其高架线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噪声、震动也的确给沿线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此,应不断加强环保型高价系统的研发,并将高架线路桥梁梁式、景观视为一体实行综合研发。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高架线振动噪声、景观协调等问题的解决,还要为高架线路的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低耗资、高效益的目标。加强轨道,以及轨旁减振降噪系统技术措施的整合,尽可能的实现部分代替,或者是将其屏障直接消除,当前,对于车辆、轨道的减振降噪技术、产品已经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此时,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结构二次噪声的影响研究上,并同时进行与高架线敷设方式相适应的系统制式方面的研究,积极尝试采用直线电机等低噪声的系统制式。

二、这种高效低耗新型设备的开发

对于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能耗大,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应将高效、低耗新型设备系统的开发放在首位,主要涉及到设备、设备系统两部分。首先,对于设备的开发来讲,主要是通过革新与轨道交通相关的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来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比如:供电系统的能量回收装置,就可以通过对列车刹车机械能损耗进行科学回收,再合理应用到其他列车的牵引供电中来降低相关能耗。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相关产品还不成熟,所以当前运用的通常都是进口设备,不仅投资高,也制约着相关技术的推广。另外,也可以通过对集成通风空调系统中的电动开启表冷气进行反复的技术研发,来产生更多的节能产品。其次,对于设备系统开发来讲,主要是由相关设计单位在研究方案过程中,将系统节能视为关键设计目标,为干预创新,探究出更加新颖、先进的节能方案。比如:在通风空调系统中,可以采用变频变风量来形成集成通风空调系统。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来实时调控隧道内部的湿度、空气质量等方面。

三、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节能标准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还未建立专用的节能标准,但出于对轨道交通特殊性,以及影响性的考虑,其标准应该要比一般楼宇建筑设备的标准要高。同时对于其交通装备的能耗标准也要给予更严格的规定,以此来为设计选型,以及采购相关设备时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另外,在进行轨道交通装备招标采购过程中,不应随意的遵循低价中标的原则,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做出综合考虑,充分突出其重点内容,并以此来调动国内厂家对其相关设备标准的重视,从而将其精力重点放在产品性能的提升上,避免产生恶性的价格竞争现象,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高端发展。

四、积极采用新型能源,妥善处理节能与环保关系

首先,对于新型能源的应用来讲。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太阳能、海洋能源等新型能源在各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城市轨道来讲,能耗量较大,若能够对这些新型能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在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相关单位应对各种新型能源的应用发展现状做出实施跟踪,从而将其恰当的引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上。其次,对于节能与环保关系的处理来讲。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有的系统方案虽然可以节省大量能耗,但是却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若遇到此类情况,相关建设单位应将环保放在首位。比如,地下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用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但是却会对相应的水源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甚至还可能就会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地面下沉等现象的产生。因此,在节能、环保之间出现矛盾时,相关建设单位应将环保放在考虑的首位。

五、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节能管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水平来讲,其不仅会受到设施先进程度的影响,还与运营节能管理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有着紧密联系。比如:相关运营部门应对各个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理念做出全面了解,并结合标准设计模式的相关要求来对系统做出科学控制,并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各种节能设施的高效、有序运转,比如,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受到室内温度调节冷水机,以及通风机运行状态的影响,若二者在出现故障以后,未得到及时修复,不仅会对系统的有效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导致空调系统能耗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对于运行节能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结语:综上所述,为了真正构建出节约型、经济友好型的社会,城市交通部门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交通机动化飞速提升的发展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中,其相关施工单位也应该积极探索更加先进、多样化的节约技术,并结合其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轨道建设需求,做出更科学、灵活的运用。

作者:李彬娴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敏华.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1):15-19.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7502

1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1.1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概念

全球城市化浪潮带来日趋增长的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随着车辆不断增加,道路运输负荷日益增长,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与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逐渐凸现。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在传统的概念上来看,是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交通管理,并且能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最终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模式。通俗的认为,ITS是在现有交通资源条件下,更有效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我们车辆的利用效率,给老百姓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出行环境。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可以认定为ITS面向城市出行者所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它通过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应用,促使各类交通参与者主动选择出行模式,在减少废气排放,降低交通延时和增强行驶效率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2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实现过程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实现过程,从基本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三个部分。

信息采集:由视频、地感线圈、GPS、微波雷达、RFID车载单元等传感设备作为采集终端,实现交通流量、速度、位置、事件等信息的采集汇聚,通过通信传输网络上传交通调度中心,经过数据融合分析,存储在交通信息数据库。

信息处理:针对采集信息,对交通管控信息、交通基础数据静态信息、GIS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挖掘处理,生成道路交通实时运行状态信息、实时道路路况图、交通异常情况报警信息、动态交通路线诱导信息,估算通行时间,发送到信息系统。

信息:采用可变情报板,广播,智能终端、门户网站、车载导航终端等多种方式,将流量信息、行驶速度、拥堵程度、交通安全、交通管制事故信息、道路施工等交通实时信息进行。

1.3城市交通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交通信息服务的飞速发展,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与形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公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浏览和查询交通静态信息,而对交通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准确性与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与传统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公共群体的服务思路相比,更多城市公众对个人出行方式、个性化出行服务日趋关注,这也决定了如何创新式提供单体用户的服务体验将是交通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方向。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主要指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来获取业务和服务。移动互联网产业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大大快于计算机和桌面互联网:2012年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起步5年内用户扩散速度超过桌面互联网同阶段1倍;移动应用数量在近期三年内超过了140万,App Store在6个月内新增1亿活跃用户(Facebook耗时4年才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看出,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推广商用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与应用业务上都有着传统互联网不可比拟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爆炸性的增长,交通信息服务与其加剧耦合,从而共同形成多个核心服务特征,为出行公众的实时准确、个性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3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特征

3.1在服务内容上紧密围绕以位置服务为核心的创新路径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是交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位置的服务通过时间序列行为轨迹和地理位置的信息标记组合,为用户信息增加新的标记维度,实现了真实地理信息与用户主动行为的绑定。LBS服务的实现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支撑,如图1:

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网络带宽大大拓宽,为信息交互量较大的LBS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智能手机的发展推动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的普及。一方面在日益强大的智能终端系统能够提供更亲和的仿真界面效果和更清晰的地图展现,另一方面移动位置服务与社交SNS服务的整合创新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增强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的服务范围与传播渠道。

LBS服务是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交通信息服务融合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社交应用(微博、微信)、移动电商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位置要素;苹果公司在2012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正式推出自有地图服务;传统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产品和应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着力构建强有力的移动位置服务产业链。

3.2在交互方式上紧密围绕“实时、准确、友好”三个核心特征

实时性与准确性是交通信息服务的基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多维终端等特性,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来获取交通服务信息。通过智能终端、PAD、可穿戴设备,以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驳接信息、停车场所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公众以此为基础进行出行模式的制定与计划的调整。

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增强现实技术是友好交互体验的标志。友好的交互方式将是未来增强用户体验的关键途径,它将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交通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增强现实是一种计算机应用和人机交互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和可视化技术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环境中,把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叠加到在一起。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移动位置领域,是交通空间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方式,根据学习者的位置变化动态地提供所需的空间信息,并通过虚拟三维的方式动态地叠加在用户的视频信息上。增强现实技术将大大提高交通服务的智能化与自学习能力。移动终端设备软硬件能力的增强使其具备了较强的计算和处理能力,这些功能的集成为开发基于移动终端或可穿戴设备的增强现实系统奠定了基础。比如在路况导航环境中,中只需要将智能眼镜的摄像头对准周围景物,就能自动显示相关的交通信息,可穿戴设备的随时交互特征将使用户界面更加智能化。

3.3发展趋势上以人性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作为创新潮流

智能交通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还是出行者,都对信息的内容、形式提出更高的需求。人性化的交通体验指从末端出行者的交通需求出发,提供实时、动态、个性化的交通信息服务,而不只是单纯的共性数据推送。

人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应当在可定制化上形成关键思路。一方面用户可根据日常出行情况,对出行路线上关键路段及热点区域进行定制,从而了解常用路线的沿途交通信息以及通行时间预测等。另一方面,运用GIS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出行的路线及区域进行分析,归纳用户的通行线路和热点区域,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从而针对性的进行信息交互服务。

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有效交互。的通过移动互联网为载体提供交通应用信息服务,用户在使用导航或路况应用时,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触媒,能够通过定位、视频、文字等多维方式主动自身周边路况信息,实现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共享。

4结束语

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流量的13%;典型互联网业务移动化趋势尤为突出,Facebook近3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Twitter移动流量占比超过50%。作为民生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交通信息服务将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两者契合的提供内容、交互方式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讨论,认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友好交互与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是各种创新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S].2013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3]鲁维,胡山.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电信技术,2009,(5):1921.

[4]薛立宏,张云华,曹敏.移动互联网运营关键问题及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09,25(5).

[5]Bill N.Schilit,Norman Adams,Roy Want.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EB/OL].http:///want/papers/parctabwmcdec94.pdf,20011010.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就是城市的血管,道路交通的正常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交通工程的管理需要科学完善,根据实际进行管理来达到有效的管理。

二、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的问题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交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汽车增长的速度远大于交通的发展。其二,公路交通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在多少地区被忽视了,这严重的制约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其三,城市交通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城市交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加强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才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提升施工效率,为城市交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1、交通发展不平衡、汽车过快增长

我国的城市交通尽管以较快的增长幅度在发展,全国的交通道路水平据数据显示仍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经济的发展,直接拉动了汽车的增长,近些年来,城市的汽车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2、公共交通急需优化、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为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亦是最节约成本和发展国家的交通方式。而我国城市用地较少,人口密度较高,非常适宜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由于我国一直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票价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问题。

3、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考虑土地和资金是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的基本条件,城市交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决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城市交通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因此,我国在交通治理过程中往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却依旧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从城市中的停车场来看,特别是中心区对于停车设施严重短缺,车辆大多数都都停放在道路和人行道上,这样就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而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四、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1、内部管理混乱

由于内部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职能,因此管理上普遍存在混乱的现象。只有内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明确,各级之间的职能清晰,才不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维护、公交运营、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最终会导致交通市场管理尺度小、依据小,间接影响着交通市场法制化建设进程和政府的依法行政。

2、管理方式不科学,效率低下

较多数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管理为中心,为管理而去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众多,机构重复,办事效率低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交通行政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交通管理部门即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交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大都设立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因此,交通管理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保证自身的执法公正,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监督如同虚设,公平必然遭受质疑。

五、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应对对策

1、有效提高城市道路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作为城市道路施工整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工程质量的决定者。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均为施工人员自身失误所造成的,主要是其安全意识薄弱和工作技能缺乏引发的。所以,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头脑里存在安全意识。首先要进行安全意识的传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可以采取大字报和宣传栏的方式;其次,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施工人员技能的高也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最后,要适当进行实战演练的培训,施工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战技能,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差错,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施工管理制度的创建和完善

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作为施工的准则。施工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施工管理工作平稳、健康地进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参照施工管理制度也能够很快地找到应对的措施。施工管理制度大体上涵盖了工程施工、工程监督和工程核查等。

3、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

作为城市道路施工整个过程的物质基础,施工材料承载着城市道路施工的主要职责,作为城市道路施工的基础性保障,市政道路施工是建立在施工材料之上的。在城市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调配和部署,严格对待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在进行施工材料采购的时候,首先要认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牌子。施工材料质量关涵盖很多,大体上包含了材料的采购关、检测关、运输关及其运用关等。施工材料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对采购材料的负责人做好监控,有效提高其自身修养。在进行人员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无德无能的人坚决不用。

六、我国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发展趋势

1、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

实现城市交通先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的核心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交通管理机制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设施装备现代化。城市交通工程施工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升,实用技术需要不断的完善,又需要采取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其二,交通战略现代化。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同时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先进的设施和正确的战略才能够保证城市建设交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其三,管理机制现代化。在现代的交通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达到对城市交通进行全面的管理,来协调交通运行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

2、城市交通管理规范化趋势

在进行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交通工程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时通过规范的管理还可以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以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力。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规范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对工程期限的规范化管理。在城市中建设交通工程一定会对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工程期限的控制,以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期保证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城市交通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二,对工程规划的规范化管理。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工程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其三,对工程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行的顺利程度,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需要制定规范的标准,同时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力度。这样才能够确保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七、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就是城市的血管,道路交通的正常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交通工程的管理需要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永军.城市道路施工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潘斌.关于城市道路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J].低碳世界,2013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道路建设;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peed up the pace of city,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travel the population was also up sharpl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lags behind the attention, urban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blem presses for optimization, solve. Traffic safety is also the life of great a problem, only the traffic safety travel, is assurance of life. Many of the real life example city managers should improve warning technical prevention, and change the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olicy orientation, guarantee the smooth and city traffic safety. Effective transport management not only can ease road crowde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oa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of pollutants, still can make the traffic in a degree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certain stimulative effect. The more reflects the cre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city, the key problem or to do well the traf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city traffic; Management; Roa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发展不平衡、汽车过快增长

我国的城市交通尽管以较快的增长幅度在发展,全国的交通道路水平据数据显示仍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经济的发展,直接拉动了汽车的增长,近些年来,城市的汽车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二)、公共交通急需优化、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为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亦是最节约成本和发展国家的交通方式。而我国城市用地较少,人口密度较高,非常适宜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由于我国一直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票价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问题。

(三)、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考虑土地和资金是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的基本条件,城市交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决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城市交通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因此,我国在交通治理过程中往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却依旧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从城市中的停车场来看,特别是中心区对于停车设施严重短缺,车辆大多数都都停放在道路和人行道上,这样就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而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二、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但是相对于国外的交通管理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面对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一)、内部管理混乱

由于内部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职能,因此管理上普遍存在混乱的现象。只有内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明确,各级之间的职能清晰,才不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维护、公交运营、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最终会导致交通市场管理尺度小、依据小,间接影响着交通市场法制化建设进程和政府的依法行政。

(二)、管理方式不科学,效率低下

较多数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管理为中心,为管理而去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众多,机构重复,办事效率低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交通行政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交通管理部门即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交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大都设立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因此,交通管理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保证自身的执法公正,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监督如同虚设,公平必然遭受质疑。

三、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

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是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而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功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一)、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

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提高服务质量的外部措施,优化交通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218-01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智能化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引进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交通管理部门重视道路硬件设施,不重视科学智能化系统,重视城市道理交通建设,不重视资源的使用,导致交通智能的管理系统不能物尽其用,浪费了很多交通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交通系统上的问题,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就是把涵盖多个学科理论技术融合到一起,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精准的数据通讯传输,电子监控技术,传感装置设备等,将实时精准的交通信息传送给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合理运用,解决道路拥挤的路面交通压力,智能交通系统的组建,将有效解决路面交通拥挤压力,减少道路交通堵塞的隐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也对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有所成效。

2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显见的成效

2.1 交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智能交通系统对数据整合,把部分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可共享的资源,利用顶尖的科学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资源的共享可以实时把路面交通信息传送给每个交通参与者,可以使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家就能享受的到路面最新的交通信息资源,以最新的交通信息作为参考,减少路面拥堵,尽量使每个交通参与者,达到畅通出行,安全出行。

2.2 交通管理部门智能化管理

ITS及时准确的向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路面交通信息,使交通管理者结合路面状况,作出有效的应对对策,对于突发的交通状况,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调动警力,出警速度提高,对于拥挤路段的布警,都能从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通管理部门对于实时交通的监控管理,和紧急突发状况解决的处理效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系统间协调与实时的控制的功能。

2.3 紧急救援系统

当路面发生紧急的道路突发状况,事故车辆与人员需要帮助的时候,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紧急救援系统就会对事故做出第一时间处理。发出求救信息有利及时救助伤员,对于路面疏导控制,事故车辆的救援,救援车辆优先形式等。

3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与现状

自上世纪中期,智能交通系统的初步形成,不过人们对于智能交通没有充分的了解,当时智能交通系统也不够完善,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率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交通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管理系统步入智能化,道路监控和路口监控等路面监控及感应设备,综合我国的实际交通情况,有效的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在我国部分重点城市进行试点,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被全国多数城市采纳,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部单单的城市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沿线也建立了通信和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和IC卡收费系统,甚至部分高速公路甚至已经实现了不停车,自动收费的便民项目,这些都是我国在ITS系统研究方面所获得的进步的表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进程的同时,也有因为部分原因涉及到的问题。

3.1 智能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已经组建开发多年,但是很多方面的预期目标尚未达到效果,例如当下使用的双向交通信息传递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虽然已经在技术上已经初步成熟,这就违背了对于设计者初想以提供实时路况,提供最短路程,最畅通的路况信息,对车辆进行导航,操控电子信息,智能规划行车者路程,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对于路面车辆疏导的想法。由于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此阻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3.2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向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点就加强交通理论的研究,对于实际应用时的动态路径的选择,避免行驶拥挤路线,第二点是强化路面建设和路面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时对信息更新,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路网信息及时的路面车流信息,比如在临时修建道路的时候,及时提醒此道路使用者,及时更改行车路线。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工作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理论研究部分,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逐渐对于智能运输系统相关理论,可以更好的组建,交通系统电子基础设施网络,避免投入更高的高资金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4 对于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展望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不断完善,在当今科技决定发展的时代,科技技术的完善不仅促进城市的前进,也是国家的进步的必备因素,在国际的大舞台之下,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开发与使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对于国家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贡献,借鉴智能信息技术的开发,逐渐会被更多的领域所利用,因此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普及,对于以后的市场需求也是庞大的,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应响。

5 结语

多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已经普及,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是现代化交通系统的趋势,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交通问题也是日益明显,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解决了交通系统上,道路拥挤,不能绿色畅通的行驶等交通方面问题,增强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与了解,是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必备条件,智能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理论上,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还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研究[M].广东公安科技,2006.01.

[2]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C].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01).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 通用设计 公共设施 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涵义

公共交通泛指所有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也有极少数免费服务。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索道等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铁路、渡轮等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面向公共人群,为大众提供运输服务功能的统称。

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积少等优点,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用设计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

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在整体上并不能直接的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下面我们看一下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休息服务系统和游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有障碍人士来说,家门也许是一道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设施的灵活性,行动方式的最大程度多样化。

3.1通道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空间中的通道体系总体上应能够满足所有基地和建筑中的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包括不同的移动速度、不同的身体条件。人行横道要考虑轮椅、视障人的通行方便,盲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要有交接以导引视障者过路,在路口处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在人行横道的出入口应设坡道。为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 2.5m以上。在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人行路面,要与车行道有所分隔或高差。人行道要设有肌理地砖的盲道。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

3.2坡道

坡道是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可不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过渡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等车辆的通行。坡道是协助有轮交通工具应付水平面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步行道出现高度差,需设置多段阶梯的地方,为使轮椅等人力车安全便利攀登,也应设置坡道。一般坡道的宽度一般在 1.2m,超过 5m 长的坡道宽度应在 2m,可以使坐轮椅者与其他人并排经过。

3.3出入口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采用自动门可方便任何人的进出。建筑物出入口的通用设计,应该室内外地面相平。如果室内外有高差时,应使用坡道连接。通用化的出入口空间,充分体现了易识别、易到达、易通达的特点,尤其能够适应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4电梯

电梯是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公共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高层公共空间里,电梯实际上就是个升降平台,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通用设计的原则,使用上要便于操作,如轮椅使用者使用方便、可触的盲文。

4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私人交通将无限增长,私人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大部分大中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延误、事故、环境污染、公交衰落,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 勃.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设计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2012.

[2] 杨明.城市公共交通动态调度的研究[D].辽宁工学院,2007.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8篇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都市圈和都市区(大城市郊区)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1.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过去10-20年,由于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化、运输技术的进步等,城市和城市间区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与农村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难以找出明显的边界,规划中城区(Urban Area)的概念逐渐被都市区(Metropolitan)取代。尽管在商务、政府机构、文化等方面中心城市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城市只是区域的一个组成、一种形式。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均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与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可分隔,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趋势。

1.1 区域发展趋势

(1)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经济和交通等因素作用下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增强,使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而形成联合体、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发达区域空间形态的生长趋势『张京祥等,2001。由于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空间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带、城市群或都市圈。在"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形态区域化、城镇体系走向网络化和建立城市联盟的趋势。实际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超大型城市群和若干城镇密集区已经形成立『姚士谋 朱英明 陈振光,2001。区域以一个或多级核心城市为主导、围绕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成为近期和未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大趋势。

都市圈发展改变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模式,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2)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双重效应,已经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和郊区的景象,由此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第9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趋势;人均GDP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76-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快速扩张。1984~2010年,我国地级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年均增长548%。特别是1994~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27%。同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1646%,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长911%,京津塘地区年均增长73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形势日趋紧张。到2010年底,我国有城镇人口670亿。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675%[1],按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预测,今后20年间我国城镇还将吸纳人口275亿,平均每年净增1375万左右。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在人多地少的国情和耕地政策约束下,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紧张。

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各项用途中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以我国具备完整数据的226个地级城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分布的演变趋势。

二、文献回顾

最先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是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集中于工业企业的布局选择上。伯吉斯、霍伊特、哈里斯和厄尔曼分别提出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20世纪60年代,阿郎索[2]从家庭在平衡通勤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城市区位模型。布吕克纳[3]和亨德森[4]将阿朗索模型中的距离参数改变为闲暇时间,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均衡是距离增加导致住房成本的减少被闲暇的减少所抵消。穆特(1969)和米尔斯[5]则认为家庭选址的最优区位是通勤距离增加导致的运输成本提高被相应的住房成本减少所抵消。20世纪末,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资本全球流动和产业全球转移情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6]。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土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如王爱民 (2005)、李明月和胡竹枝(2005)等等。二是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探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问题。如边学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而道路、绿化用地比例过低[7]。郑新奇等人则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来探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问题[8]。三是针对土地瓶颈效应研究我国土地集约利用。董黎明和袁利平针对我国“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圈占浪费土地的现象,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道路[9]。陈彦光和刘继生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城市1995年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比例数据计算了信息熵和均衡度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向均衡状态的趋近问题[10]。赵鹏军和彭建(2001)、谭永忠(2003)、曹银贵(2008)等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国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着重于从产业分布与通勤成本角度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而国内对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则更多侧重于城市土地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从单一类型、区域甚至是单个城市角度探讨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或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本文则从整体上探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投资密度、产值密度以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

三、指标、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1.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依据建设部1991年3月颁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成区土地各种用途类型主要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等9种类型。本文对以上9种用途进行了归类,分别是:将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加总当作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用地,将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用地加总当作城市广场绿地用地,将对外交通用地和仓储用地加总作为城市交通仓储用地,加上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总共是5类。

2.本文的分析指标及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2011),《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98~2010)。本文将依照如下指标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1)城市人均用地=城市建成区面积/市区人口(平方千米/万人)。

(2)城市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市区GDP/城市建成区面积(亿元/平方千米)。其中市区GDP均采用以1998年为基准的全国GDP平减指数进行校正得到的可比数据。

(3)城市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成区面积(亿元/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均采用以1998年为基准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校正得到的可比数据。

(4)城市土地各种用途的比例。计算各个城市的各种用途土地所占的比例。

3.模型设定

本文统一以历年城市人均GDP(单位:万元)为自变量,分别衡量历年城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投资密度、产值密度及5种城市土地用途所占比例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模型如下:

yti=αti+βtixt+εti (1)

其中yti代表t年(t=1998,1999,…,2010)城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投资密度、产值密度及5种城市土地用途所占比例等变量,xt为t年各城市市区人均GDP,αti为常数项,βti为参数系数,εti为残差。

四、城市经济增长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趋势

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趋势的分析主要从城市市区人均GDP与城市土地人口密度(万人/km2)、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GDP产值密度(亿元/km2)、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亿元/km2)之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参见表1。

1.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与城市土地人口密度

如表1所示,回归方程的常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常数项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分布的人口大约为1万人,且上升趋势不明显。而从城市建成区土地人口密度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系数看,除1999年、2000年在5%显著性和2008年在1%显著性上体现出人口密度随人均GDP的升高而升高外,其他各年均不显著,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认为,1998~2010年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整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2.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GDP产值密度演变趋势

表1中GDP产值密度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结果显示,常数项α除2002、2004和2006年不显著外,其他年份均在5%或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常数项α的回归结果表明,自1998~2009年,城市土地GDP产值密度不断上升,由1998年的05亿元/ km2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179亿元/ km2。回归系数β的符号为正且全部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密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表中回归结果还显示,1998~2004年间的回归系数β不断提高,表明该时期内城市土地产值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的回归系数趋于下降则表明城市土地产值密度差距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

3.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演变趋势

五、城市经济增长与我国城市土地各项用途分布演变趋势

1.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2所示,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回归分析结果,常数项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则在2001年及之前不显著,2002年后均显著,且2006年后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从常数项α看,从1998年的3072上升到2010年的3418,表明居住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用途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参数系数β的符号全部为负且显著性越来越强,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呈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人均GDP每提高1万元,居住用地所占比例下降值在2003年之前越来越大,2004年之后则趋于减小。

2.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工业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与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的趋势相反,工业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用途中所占的比例则不断减少。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常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α的值从1998年的2462下降到2010年的1733。而回归系数β在2002年之前要么不显著要么仅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003年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004年之后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3.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从1998年的1663上升到2010年的高于2193,且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绿地广场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回归系数β的符号不规则,且显著性不确定,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和广场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趋势。

4.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值从1998年的11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796左右,表明交通仓储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回归系数β的符号除1998年外均为负号,但显著性较差,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5.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值由1998年的146提高到了2001年的1628,但自2001年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16%左右不变。回归系数β除2000年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外,其他年份均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趋势。

六、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来看,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在1998~2010年间没有显著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同样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GDP密度不断上升,并明显表现出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且在1998~2004年间城市土地GDP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我国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提高,并明显表现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且同样表现出1998~2004年间投资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其次,从城市土地各项用途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趋势看,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1998~2010年间不断提高,并在2002年之后体现出明显地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减少的趋势;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则不断下降,但在2002年之后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998~2010年间,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大体维持不变。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城市土地利用近乎等比例地增加。由此将对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紧张的土地利用问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日益重要。其次,从城市土地的GDP密度、投资密度不断上升且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以及工业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用途的城市土地(比如工业用地、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绿地广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公共设施用地维持较高比例,意味着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非经济用途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尽管这同时意味着城市的生活环境可能得到了改善,但从解决进城人员的非农就业问题角度看,应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适当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参考文献:

[1]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M].商务印书馆,2009.369-372.

[2]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M].梁进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

[3]Brueckner, Jan K. Residential Succession and Land-use Dynamics in a Vintage Model of Urban Housing[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Elsevier,1980,10(2):225-240.

[4]Henderson J. Vernon.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Cities[M]. Second Editio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5.

[5]E S 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城市经济学)[M].郝寿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22.

[6]Edward L Glaeser & Matthew E Kahn. Decentralized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City[Z]. NBER Working Paper,2001.8117.

[7]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3):73-78.

[8]郑新奇,孙元军,付梅臣,等.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4-10.

[9]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 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