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养结合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1 11:29:23

医养结合现状

医养结合现状第1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医养结合现状第2篇

[关键词]贵阳市;老龄化;医养融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失智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城乡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已处于完全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且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7220万人均不同程度的患有慢性病,发病率在54%左右。全国几次大规模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处于机体功能受损状态的时间占到其余寿的四分之一,这些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是刚性的,均需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然而,目前我国养老系统与医疗系统自成体系,养老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医疗机构无法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

为了改变当前养医分离的状态,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模式,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探索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贵州省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4年提出探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同年7月,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打破贵州省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空白,与贵阳市曦阳山庄、康园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需求。

二、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上相关条例规定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该国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根据贵阳市人口计生报表统计数据,2005年,贵阳市11.3%的人口超过了60岁,8.8%人口在65岁以上,标志着贵阳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69.93万人(户籍总人口374.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9.94万人,占总人口的15.42%,65岁以上人口51.1万人,占总人口的11.26%,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预测资料,贵阳市65岁以上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只增不减。贵阳在全国来说是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对落后的城市,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更有必要探索养老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二)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高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失去子女、或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根据贵州省老年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贵州省空巢老人约15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仅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三成,且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养老需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他们还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然而,空巢老人要么是与老伴居住,要么是独居,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尤其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疾病的空巢老人,维持正常生活都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我国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也随之转变,以前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显现出了其局限性。一方面,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二一”甚至“八二一”的家庭结构普遍存在,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或八个老人以及一个小孩的照顾负担,这对其来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当前现状来看,子女工作压力大,大多数只是给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生活照料方面无力满足老人需求,导致80%以上的老人沦为空巢老人。

三、贵阳市养老现状分析

贵阳市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该市成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是当前贵阳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部分基于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贵阳市各区5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养老方式的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老人对各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访问。该调查共做了627份问卷,其中有效收回的问卷有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5%。

(一)被访者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

在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87.1%的老人认为居家养老最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较少,分别为7.2%和3.7%。调查显示,将近90%的老人比较排斥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贵阳市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平均每月在2000元左右,而调查数据表明80%以上的老人所期望的收费标准为1000-1200元/月,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机构养老费用支出已大大超出其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除了受年龄、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形势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条件。因此,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时,不能盲目进行,应考虑老人的需求,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

(二)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618位老人中,有365位老人觉得最理想的赡养方式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占比超过50%;有120位老人认为只需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或按时补给生活用品,这部分老人占受访总人数的19.1%。然而,在受访者中,有53.1%的老人并未和子女及其家庭一起居住,其中14.8%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38.3%的老人仅与配偶一起居住,这部分老人主要养老压力来自于无人照料。可以看出,现实养老状态与老人理想赡养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家庭结构的日益小型化,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

接受调查的老人所在社区中,50.8%的未建立老年服务中心,91.1%的社区没有为老人提供相关照料服务,同时,提供卫生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的社区分别占53.9%和26.2%。根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中,人均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且慢性病并发率高达54%,是普通人群的4.2倍,可见,老年人健康问题在其养老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贵阳市当前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同时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也不够重视,忽略了老年群体在医疗方面需要。

(四)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

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贵阳市各类养老服机构已发展至140家,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家,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乡村敬老院共66家,养老床位达17388张。贵阳市60岁以上人口约53.85万,按民政部规定每千位老人12张床位的规定,贵阳市老年人口所需床位数约16155张,目前本市床位数暂时能够达到养老需求。但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存在高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中低端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有限、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不具备医养功能或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让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望而却步。

四、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合理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科学、合理的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也能够使养老自愿及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多种养老方式中,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最能为老年人所接受。这也与我国提出“9073养老格局”不谋而合,即实现90%的老人通过家庭提供照料来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3%的老人以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等集中养老的方式养老。通过对三种“医养融合”模式的SWOT分析,以及对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贵阳市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老人养老意愿的角度出发,贵阳市选择以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为主流,以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未来养老发展趋势的。

(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贵阳市老年人主要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前期的疾病预防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都离不开社区,因此,需要对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对于目前还未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应尽快将其纳入政策规划当中;其次,对于已经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需加大对老旧养老服务中心的改造和修缮,同时加强对健康服务中心以及相关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责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通常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带病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来支持,这就需要家庭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明确各自的责任,社区负责疾病预防与病后康复,医院负责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好制度上的衔接,既可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更有效的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医养结合”探索实践中,根据老人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以通过建立的绿色通道直接送往医院住院治疗;第二类需要相关的治疗,但无需住院,对于这类的老人医院可定期派出医护人员上门诊疗;第三类是老人病情较轻,只需要门诊治疗或康复理疗服务[1]。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群体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进行医保报销,而对于第二类群体,达不到住院治疗的条件,只能在家或养老院进行治疗,医保报销便成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发展内设模式,增强服务水平

目前,贵阳市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医疗(养老)机构内设养老(医疗)机构模式的探索尚处于空白状态。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患病时更倾向于三级医院,会首先考虑到社区医院的约占40%,只有10%左右的人会考虑二级医院[2]。可见,二级医院被边缘化,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二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科,将其打造成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既可闲置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解决养老问题,达到双赢。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由于医疗机构准入标准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科学的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根据机构运营状况调整相应优惠补贴标准,建立养老机构动态调整补贴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华炳.贵阳市三医探索医养结合城镇模式[N].西部开发报,2015.05.06.

[2]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安瑞霞(1991―),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贵州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

医养结合现状第3篇

关键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我国于2013年便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探索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的新模式。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推进“医养结合”也成为了两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河北省广平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

所谓“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医疗和养老的有机结合,让老年人健康养老安度晚年。农村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农村多有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的老年人在承担土地的耕种和家务劳动,还要帮忙照料隔代人。所以农村老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困境,南阳堡村村医刘贵芳萌生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想法。她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开创了结合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一)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养老、医疗、护理三位一体式服务

刘贵芳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在乡镇卫生院旁边建立起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除了能得到一般的生活照料外,还可以享受到以下三方面的优惠待遇。一是医疗服务,因为医养结合养老院建在镇卫生院旁边,一旦老人生病变可享受“零距离”就诊。所以与一般的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养老院能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大病初愈的病人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护理。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为老人测血压、量体温,及时掌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此外夜间安排专人值班,定时进行查房,确保老人如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接受治疗。三是医养互换,实现老人的医养无缝衔接。养老院会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将老人的基本身体状况详细记录在案,方便后期的复查和治疗。当老人生病时,进入“医”的状态,由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当病情好转后,进入“养”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医养互换的无缝衔接,避免了老人在家庭、医院、养老院之间来回奔波,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科学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专业养老服务

一是区分管理。根据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的不同,划分为五保区、特困区、托老区三个入住区域。五保区主要接纳民政部门安排的农村五保老人,特困区主要接纳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特困户、低保户,托老区主要接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离职老人、空巢老人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人。二是设立专人看护模式。每天设立一名护士长、两名护士、两名护工值班的专人看护制度。护士长负责开晨会、查房、监督各区的护理、指挥及卫生工作。护士负责每天按时查房、分发药品、指导用药等护理工作。护工负责养老院各区的卫生,对老人的衣服和床上用品勤洗勤换,保证干净整洁。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帮助他们整理床铺,给他们洗脸、洗脚、剪指甲。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负责给他们打水、送饭、喂水、喂饭,保证他们的生活得到妥当的照料。三是合理配餐,结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的为老人配餐,合理的搭配蛋白质、蔬果、肉类,保证老人营养均衡。每周将菜谱公布上墙,接受监督,整体上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低价养老,让农村老人住得起,住的好

养老机构之所以没有在农村普及,除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之外,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养老院收费过高,农村老人肯定是住不起的。医养结合养老院立足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维持养老院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尽可能低的减少养老费用,争取做到更多农村老人入住养老院。费用方面:一楼五保区的养老费用可由民政部门全额补贴,使五保老人生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二楼特困区,主要采用补贴和缴费相结合的形式,低保户老人由县民政局每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0元的生活补贴,其他的老人按照每月500的标准缴纳相关费用。三楼的托老区,主要接收的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养老院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收取不同的养老费用,一般对于可以自理的老人收费为每月500元,跟别的养老院相比价格已经相当低廉了,但是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服务却并没有打折。养老院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开设有棋牌室、活动室等精神娱乐场所,有时还会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住的舒心,玩的开心。

(四)亲情服务,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老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抗拒养老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而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们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很亲切,很轻松。医养结合养老院树立工作人员把每一位老人当做自己的家人的服务宗旨,注重精神服务,要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波动。对于老人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难题,要及时跟老人沟通,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享受到家的照顾和温暖。

二、启示

多种养老模式并存及共同发展是将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创新的养老模式正在迅速的得到推广,并在养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并推广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对促进农村多元化养老,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危机,建立最终的理想养老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广平县南阳堡村的案例,对新环境、新背景农村养老模式具有积极地参考价值,随着不断摸索,运营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全球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4(2)

[2] 魏海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措施研究[J].产业观察,2015(7):212-213

[3] 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7):183

医养结合现状第4篇

【摘要】目的 比较本院45岁以下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为今后职工保健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人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并比较两组人BMI、腰围、以及体检结果的异常情况;分析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受调查总人数1508人,其中医护人员1200人,后勤人员308人,两组人对营养知识了解均较好,医护人员所得平均分高于后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评估及体检结果中,除心电图的异常比例外,其余各指标的异常比例均为后勤人员高于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良好的营养知识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医院内应强化健康教育,促使员工优化生活方式。后勤人员更需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医护人员;健康知识;营养状况

目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类的摄入明显增加,而粮、薯、豆类的摄入明显减少,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与膳食结构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为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以普及营养知识,使居民懂得如何更合理的安排膳食,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医院内的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对营养的需求较高。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对饮食不注意,容易引起营养失衡。同时因其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还担负着传播营养知识的责任,故正确的营养知识和合理选择食物的能力对其工作和生活都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于2006年对本院45岁以下的在职员工进行了营养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已经健康状况检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职工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广州市某大医院的45岁以下全体医护人员及后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医护人员1200人,后勤人员308人。

1.2.1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和营养知识。其中营养知识50题,包括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关知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和“对健康食品的认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10题,每题1分,共50分。由营养专业教师出题,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

1.2.2 营养状况调查使用体质量指数[1](BMI,body mass index)评价被调查者的现时营养状况,判断标准为BMI30.0为肥胖。

1.2.3 健康状况调查(1)调查方法:分析两组在职人员最近一次统一体检的结果,体检内容包括腰围、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胆固醇)、心电图、腹部B超;(2)评价标准:①腰围情况参考亚太地区标准进行评价,男性〉90cm,女性〉80cm为异常;②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胆固醇)参照实验室诊断标准[2];③心电图和腹部B超参考临床诊断学标准[3]。分析被调查对象的体检结果,包括比较两组人群的异常比例。

1.3 数据分析采用Visual FoxPro建立数据库并输入资料,利用SPSS 12.0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 结 果

2.1 问卷调查情况共发放问卷1508份,收回有效问卷1472份(医护人员1183份,后勤人员289份),有效率为97.61%。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为3个等级:差(

表1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问卷调查平均得分表

合理营养知识 医护人员(分) 后勤人员(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关知识 8.6 7.3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8.1 8.0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 8.3 4.8

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 7.5 4.7

对健康食品的认识 7.0 8.2

合计 7.9 6.6

从上表可见,医护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后勤人员(X2=34.57,P

2.2 营养状况后勤人员和医护人员营养不良率分别为3.3%和1.1%;超重、肥胖率分别占26.3%和15.3%。见表2。

表2后勤人员和医护人员体质量指数异常情况表

分组 营养不良(人) 超重和肥胖(人)

医护人员 13(1.1%) 184(15.3%)

后勤人员 10(3.3%) 81(26.3%)

经统计学分析,营养状况异常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7.268,P

2.3 健康状况两组间各项检查异常比例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见,除心电图外,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各项体检结果异常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均数可判断,后勤人员的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医护人员。

2.4 营养知识与营养状况的相关分析被调查在职员工按营养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营养知识水平越高,健康状况越好,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8.30,P

表4不同健康状况在职员工营养知识调查得分构成表

调查得分

健康状况 一般 良好 优秀 合计

BMI正常 8.3% 35.7% 56.0% 100.0%

BMI不正常 24.3% 42.9% 32.9% 100.0%

总计 11.8% 37.3% 50.9% 100.0%

3 讨 论

国家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有研究证明,人的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生产力水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4]。同时,科学的健康观念和正确的营养知识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营养知识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总体上,医院45岁以下在职员工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平均得分达到良好。然而,尽管部分后勤人员原所学专业亦为医学,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仍不如医护人员。尤其在“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和“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两项中,平均得分为达到及格分数。可见,许多后勤人员的营养知识缺乏,健康观念薄弱,急需在院内进行相关宣传。

综观本次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45岁以下后勤人员的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同年龄组的医护人员。除心电图检查以外,后勤人员的其余各检查异常率都较医护人员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是由于本组调查的年龄较轻,未在心电图方面有明显的改变,故差异不显著。

我们知道,医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许多医护人员不规律进餐、睡眠,部分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故医护人员较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胆囊炎、胃炎、消化系统溃疡等与生活方式关系较密切的慢性病。而医院的后勤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小,生活较规律,一般我们认为,其健康状况应较医护人员好。但事实上,45岁以下的后勤人员BMI异常的比例达到39.6%,其中以超重或肥胖的比例较大,达到26.3%,也就是超过1/4的人体质量超标。而腰围异常的比例也达到了21.2%。相比,同年龄段的医护人员BMI异常比例16.4%,腰围异常比例11.2%,明显低于后勤人员。这可能与后勤人员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缺乏体力活动有关。另外,他们脑力劳动紧张,都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功能和食物代谢功能。部分后勤人员社会交往活动较多,饮食无控制,食物结构中脂肪比例高,加上吸烟和饮酒的不良嗜好等因素,均可造成肥胖。

体质量异常的结果我们在实验室和腹部B超的检查结果中可以得到明确的表现。45岁以下后勤人员的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医护人员组,B超发现脂肪肝的比例达到8.1%。膳食高能量、高脂肪,过量饮酒和少体力活动均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结合营养知识调查得分和营养、健康状况检查结果来看,对营养知识掌握越好,营养和健康状况就会相对较好。可以认为,营养知识对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正确的营养知识为基础,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平衡膳食结构和合理生活方式的调整,因而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好。所以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将有助于预防各种与膳食模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生,或减缓该类疾病的发展。

由本调查得出,职工的健康状况应引起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重视。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多了解营养知识,珍惜身体,优化生活方式,对疾病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点做好一级预防工作,特别是以人群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主。加强对缺乏知识的职工实施健康教育,使患病职工了解自己的疾病,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心理,让患病职工知道如何预防和减轻疾病,并针对不同患病职工进行个体化教育,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生活不规律等,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2)做好预防宣教工作 做好疾病的预防、治疗讲解工作,使广大职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做好职工查体及反馈工作 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及个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治疗意见。

(4)做好职工的膳食指导工作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西化,其对大众健康的危害将越来越明显[5]。营养科应合理安排职工的膳食。例如,有研究表明,丰富的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功能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或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6,7]。

(5)做好体育疗法的指导工作 体育疗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和康复治疗的常规。应该推广体育锻炼,建议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步行上班等。

医院是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守护神。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都是医院的中坚力量,而且医务人员更是肩负着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医院在职员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饮食调理、体育疗法、心理治疗等,并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职工的身体素质,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炳卿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77.

[2] 壬鸿利主编.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9.

[3] 欧阳钦主编.临床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4] 程义勇.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及相关的健康问题.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1:6-8.

[5] 范建高.中国脂肪肝的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6.

医养结合现状第5篇

>>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公益组织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研究 河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理念探析 鞍山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路径研究 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研究 兰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 县域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构建探讨 “护工荒”: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主要瓶颈 天津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对策 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黄枫,吴纯杰.基于概率转移模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预测分析[J].经济研究,2012(S2):119-130.

[3]胡宏伟.中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与预测[J].中国人口科学,2015(3):79-89.

[4]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5]Moddy C. M., Stull D. E., Ethnicity and long-term care? [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1998:3-21.

[6]Hughes M E, Waite L J , Health in household context: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in late middle age [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02, 43(1):1-21.

[7]Meinow B. According to Need? Predicting the Amount of Municipal Home Help Allocated to Elderly Recipients in an Urban Area of Sweden [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5, 13(4):366-377.

[8]Mikelyte R , Milne A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Micro-Cultures in Long-Term Care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ing of Older People: A Scoping Review of Evidence [J]. Quality in Ageing and Older Adults, 2016, 17(3): 198-214.

[9]Mason K.Family change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Asia: what do we know? [J].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2, 7(3):13-32.

[10]Comas-Herrera A. Future Long-Term Care Expenditure in Germany, Spain, Ital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J].Ageing and Society, 2006, 26(2):285-302.

[11]Hussem A. The Ability to Pay for Long-Term Care in the Netherlands: A Life-cycle Perspective [J].De Economist, 2016, 164(2):1-26.

[12]Campbell J C, Ikegami N.Long-Term Care Insurance Comes to Japan [J].Health Affairs, 2000, 19(3):26-39.

[13]Campbell J C, Ikegami N.Japan’s Radical Reform of Long-Term Care [J].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3, 37(1):21-34.

[14]Hongwei H U.The 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Background, Framework, Evaluation, and Revelation [J]. Population and Society, 2016,32(1):94-103.

[15]Valkila N.Consumer Panel Study on Elderly People’s Wishes Concerning Services [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0, 51(3):66-71.

[16]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1(2):18-24.

[17]萧振禹.中国高龄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科学,2001(S1):6-9.

[18]林卡,吕浩然.四种老龄化理念及其政策意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36-143.

[19]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

[20]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21]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1):98-112.

[22]程令国.“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42-54.

[23]初.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6-838.

[24]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25]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87-92.

[26]李鸿雁.中国南北方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珠海市和吉林省长春、四平两市为例[J].人口学刊,2016(01):77-87.

[27]李晓西,刘涛.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75-82.

医养结合现状第6篇

【关键词】 医学营养教育;营养状况;女大学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6-03

美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医学院校需要平均23.5学时的营养教育,但仅有27%的医学院校开设单独、必修的营养课程,强调医学教育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知识的培训[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营养相关课程。即使医学院校,5年的医学教育中平均接受营养教育时间也仅为16.8学时,部分院校将营养教育课程并入了医学基础和综合课程中,使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营养教育知识培训[2]。陈观进等[3]研究显示:医学生对合理营养、平衡饮食知识了解不多,急需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通过这次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营养教育对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开设《医学营养》课程的必要性提供一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把开设《医学营养》课程的11级高职护理班所有女学生共438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前后两次膳食调查。

1.2 研究方法 在《医学营养》课即将开始时,运用“24h回顾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天的膳食调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医学营养》课程授课,每周4学时,共36学时。课程结束后用同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营养系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填表培训,食物量具了解。样本回收有效率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医学营养》授课前后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数量 见表1。

2.2 《医学营养》授课前后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 见表2。

2.3 蛋白质来源分布 见表3。

2.4 授课前后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情况 见表4。

2.5 课授课前后三餐能量分配情况 见表5。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高职学院护理专业女生的营养状况、膳食结构在《医学营养》课程讲授前后调查对比表明,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是增强学生营养知识,优化膳食结构,均衡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与多项研究[4-5]结果一致。

《医学营养》教育前,学生各种食物的摄入量除烹调油外普遍较低,尤其是鱼虾类、奶类、蔬菜、水果等。这与其它调查相似[6]。原因主要是女学生追求苗条、怕胖的心理,刻意节食,各种食物摄入量普遍偏低。但她们又喜欢吃零食,尤其是晚上,油脂较多等原因出现上述情况。通过有针对性讲授相关知识,食物摄入情况有明显好转,存在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对促进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形成科学营养观和合理饮食、优化膳食结构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学生食物摄入量较低,导致了许多营养素摄入量明显不足。乳类及制品、豆类等含钙高的食物摄入量低,导致钙的缺乏,只有总量的28.0%。将影响骨骼的钙化,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核黄素的缺乏除与奶类和豆类摄入少有关外,还与蔬菜、动物肝、肾、心摄入少有关。其缺乏将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出现多种缺乏症。蔬菜水果的摄入少导致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影响胆固醇代谢、胶原形成、解毒、防癌等。而动物性食物、鱼虾类的摄入不足,蛋白质的摄入量只有50.3%。将引起组织合成障碍,抗体、激素、酶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合成减少。也导致蛋白质在三大供能物质比例中偏低,只有6.7%。高油脂类零食食用较多,脂肪供能比例达到32.0%,脂肪摄入过高会引起肥胖、高血脂等。这样长期持续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健康、学习,需尽快纠正不良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在教学中有意加强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源、摄入量、缺乏症等相关知识的讲授。脂肪摄入量下降,其它营养素摄入量都有明显提升。

营养教育前蛋白质来源以粮谷类为主,优质蛋白质来源为28.8%,不足总量的1/3。优质蛋白过少将降低蛋白质利用率,影响其发挥生理功能。这与学生动物性食物和豆类摄入少有关。教育后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提升到44.1%超过了总量的1/3。

女大学生一日三餐热能分布不合理,早餐只占20.1%,低于30.0%的标准。合理的早餐应提供一日所需能量的30%,各种营养素也应达到营养素需要量标准的1/3才能满足人体正常工作和学习需要[7]。晚餐却占到41.2%,又高于了30.0%的要求。调查发现主要是不吃早餐,爱吃零食、外卖,偏食、挑食。与郭爱伟[8]等调查一致。营养教育后学生们意识到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有明显改善,但还是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形成需要较长时间有关。

4 结 论

通过开设《医学营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优化了学生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了各种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能量来源、比例合理,改善了学生们的营养状况,促进了身体健康。学生掌握了大量营养知识,对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营养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其个人和群体角度,开设《医学营养》课程进行营养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乃至其他专业学生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dams KM,Lindell KC,Kohlmeier M,et al.Statu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in medical schools[J].Am J Clin Nutr,2006,83(4):941S-944S.

[2] 李芬.医学院校大学生营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71-72;2010,48(25):105.

[3] 陈观进,陈新妹,李华文,等.医科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4-795.

[4] 解瑞宁,庞道华,张孝霞,等.护理专业学生营养教育分析[J].中国校医,2008,22(1):57-58.

[5] 秦春莲.营养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下期:14-15.

[6] 袁芝琼.云南某高校高护女生膳食结构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2):148-149.

医养结合现状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养结合现状第8篇

[关键词] 山羊 急性肠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75-01

引言

急性肠胃炎是山羊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导致山羊的体质下降和体弱多病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产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造成山羊出现急性肠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饲养不当,例如经常给山羊饲喂冰冻的饲料或者发霉的饲料等都会引发山羊的急性肠胃炎,而且还会伴随着一定的传染病,例如寄生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铺垫。

1 临床症状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转变成急性胃肠炎,伴随一些腹痛症状和食欲减退的症状等,严重时山羊出现水泻脱水的症状与稀粪恶臭的症状等,这些都将使山羊的精神萎靡,体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对其的治疗不当,山羊将会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确诊山羊患有急性肠炎,我们必须立即加强对其的治疗、观察与控制。

2 疾病诊断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它们会出现消化不良这一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迅速地转变成肠炎症状,当山羊出现口腔发臭的症状、体型消瘦的症状以及食欲减退的症状的时候时,我们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结合其粪便的组织片对其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还要区分急性肠胃炎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区别。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时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细菌性痢疾这一类疾病较为多见,通常情况下,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前的一周时间内,山羊曾经接触过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经饮食不洁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时,会导致山羊出现腹泻的情况,会连续拉两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粪便没有脓血,左下腹位置的压痛比较明显。对以上的粪便进行连续两次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的白细胞数量为5个以上,通过粪便来培养其生长或者荧光抗体,进而达到其抗原阳性检测的目的。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

通过中医对其进行治疗,要选择温养脾胃疗效的汤剂,对其进行止痛与散寒。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汤剂来对其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早期,应该选用黄岑3 g、白头翁12 g、山枝3 g、黄连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3 d,1次/d,当其症状缓解时,再选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4 d,1次/d。最后,选择石榴皮散这一中成药进行治疗,在饲料中投入药剂喂食,以达到活血的功效,连续拌食2~4 d,2次/d。

3.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是结合以上中医治疗进行的,可以促进病羊症状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盐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严格地遵循说明书的指示控制好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具体剂量。当病羊的脱水情况比较严重时,要对其进行输液,促进脱水症状的缓解,药液的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脑磺酸钠(10%)5 m L,并且对其进行静脉输注,2次/d,脱水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以后,停止对其的输液。

4 效果评价

本次试验主要随机地抽选了在某一养殖基地养殖的、急性肠炎病的山羊,总共26只,根据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地分为实验组(13只)与对照组(13只),对照组病羊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上文所述的治疗方法,试验组病羊则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时配合中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2周以后,对两组病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随访,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以后,两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对照组的病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黄的症状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其粪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对其进行剖检,我们发现,其肠系膜的淋巴结出现大量充血的症状,胃肠道存在的出血斑较为明显。实验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山羊的喂食量增加了许多,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或者肝肾功能异常的症状。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山羊的急性肠炎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山羊各种发病症状的有效改善,还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症等。

结束语

从山羊发生急性肠炎原因这一角度来看,对其的饲养不恰当或者是对其的管理不恰当时都将会导致山羊患上急性肠炎这一疾病。因此,在对山羊进行养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对其的饲养工作与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做好勤观察与早发现这两个方面,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我们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其病情的恶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最终实现对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急性肠炎[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炎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5,35(1):69-70.

医养结合现状第9篇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请记住我站域名/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