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9 11:26:06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血WBC;胸部X光片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37-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诊治实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2010年06月份至2011年06月份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患有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共计68例,以其原始医疗病历资料为实验活动的基础数据依据。采用病例资料回顾分析法对这6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症表现情况、诊断检查过程以及治疗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在这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至61岁左右,平均年龄在47.21±4.18岁;患者的身体重量在49千克至82千克之间,平均身体体重为69±5.25千克。

1.2病症表现:

医护人员对这68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症观察,了解到患者发病时间在3个小时至11日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2.1±0.54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体温升高55例,反复咳嗽59例,胸闷气短58例,咳浓痰56例,其中血痰13例;经过听诊,肺部出现音34例,其中湿罗音24例,干罗音10例;呼吸音较弱26例。以上病症表现具有重叠性。

1.3检测方法:

医护人员对患者主要临床病症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医嘱要求对患者开展相应的身体医学检测,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测、病原学诊断以及胸部X光片等医学检测等等。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出现升高,血WBC大于等于10×109/L的患者48例,血WBC小于等于4×109/L的患者20例。在胸部X光片检查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均呈现出肺部纹理出现粗乱现象,表现为片状、网状或斑点状阴影,肺部边缘出现模糊。经统计,右肺病变34例,左肺病变15例,双肺同时出现病变14例,胸腔出现积液5例。在病原体学诊断中,采用患者进院当天或次天早晨的病原体作为标本,其中肺炎支原体32例,流感嗜血杆菌9例,链球菌10例,衣原体病菌8例,克雷伯菌7例,其他病菌2例。经检查,确诊68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1.4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在治疗中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症严重情况,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实验小组,分别为: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这两个组别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氧、平喘、化痰治疗,其中莫西沙星组:34例患者,在治疗中加入莫西沙星药物。采用德国拜耳公司制造的250毫升/400毫克规格的莫西沙星注射液,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使用剂量400毫克,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7日。7日后,改用盐酸莫西沙星片,采用口服方式,每日1次,剂量为400毫克,治疗疗程为10日。左氧氟沙星组:共有34例患者,在治疗中加入左氧氟沙星针剂,每日1次,剂量为400毫克与250毫升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疗程为7日。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两个医学治疗小组进行疗程治疗,经过观察,得出以下结果:莫西沙星组:34例患者中,治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愈率:61.76%,总有效率为:91.18%;左氧氟沙星组:34例患者中,治愈18例,有效9例,无效7例,治愈率:52.94%,总有效率为:79.41%,此外,我们对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莫西沙星组清除率92.31%,左氧氟沙星组清除率81.24%;患者服药后药物不良反应莫西沙星组:4例,占11.76%,左氧氟沙星组:6例,占17.64%。两组患者在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平均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过程中,通过在对患者进行吸氧、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莫西沙星药物,能够很好的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组的临床治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莫西沙星组不管在治疗效果方面,还是在病菌清除以及药物反应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高出近9%和12%,不良反应率降低近6%,因此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2(4):199-201.

[2]李晓霞.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新一代氟喹酮类药物-莫西沙星[J].中华内科杂志,2011,40(9):640-642.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2篇

关键词:社区 脑卒中 家庭病床 中西医康复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9,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04-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换,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课题主要观察运用中西医康复方法治疗社区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为本单位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病人,年龄53-76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病程4-15个月。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无重大内科疾患及并发症,如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表现、消化道出血、截肢等,无精神残疾及前庭、小脑功能障碍,无严重语言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四肢、骨关节活动正常。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康复治疗组,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病情轻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方法均相似,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及必要的健康宣教和康复咨询,但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仅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锻炼;中西医康复治疗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增加运动疗法、作业训练、针灸(或/和艾灸)、推拿、物理因子等康复治疗,分三个阶段,共4个月。第一阶段为第1、2个月,第二阶段为第3月,第3阶段为第4月,每周派康复治疗师上门三至五次进行康复治疗与训练,家人协助跟进,每阶段末小结评定功能恢复情况,并制订下阶段治疗措施。

1.3 疗效判断标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初期评定)、第一阶段末(治疗2个月后中期评定)、第三阶段末(治疗4个月后末期评定),由同一康复小组进行疗效评定,采用Barther指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定患者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能力。

1.4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康复评定结果如下,可见治疗组评定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Barther指数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36.3 58.4 62.3 171.6%

对照组 32 37.3 45.9 48.1 129.0%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如表2。

表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42.1 58.3 64.1 152.3%

对照组 32 43.2 51.8 56.25 130.2%

采用功能独立检查FIM(总分126分)评定患者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结果如表3。

表3 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53.1 80.0 90.2 169.9%

对照组 32 53.8 65.1 70.1 130.3%

采用Berg平衡量表(总分56分)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如表4。

表4 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14.1 26.2 29.3 207.8%

对照组 32 14.3 20.5 22.8 159.4%

3 讨论

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减低致残率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由于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医院病床极为紧张,存在医院床位有限与脑卒中高发病率之间的矛盾,使许多患者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后即须出院回家,而稳定期的恢复治疗往往得不到重视。社区家庭病床是医疗机构、患者、家庭“三位一体”的形式,坚持因病施治的原则,是定点社区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某些病人,在其家庭就地建立的病床。

规范化的社区康复(fcommunity-base rehabilitation)治疗包括,弛缓期脑卒中患者:①卧位和坐位抗痉挛姿势的摆放;②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③翻身和转移练习;④坐位训练。痉挛期患者:此期康复目的主要是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肢体的分离运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增强肌力,逐渐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①坐位与站立位转换训练;②站立训练从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支撑下站立、独自站立;③室内步行训练;④上下阶梯训练;Brunnstrom分期在4期及以上的患者,更侧重于目标性强化训练,以减少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克服健侧肢体代偿而产生的“习惯性废用”,适度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鼓励患者尽量应用患侧肢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传统的针灸(或/和艾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可贯穿其中,另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功能情况,安排作业治疗,从而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日常生活训练,如饮食、梳洗、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绘图、拼图等文娱方面的训练。

本课题研究表明,中西医康复治疗组的ADL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平衡能力较内科治疗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各项量表的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行走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运用中西医康复方法治疗社区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效果和安全性,适合我国国情,便民利民,弥补了专业医疗机构病床的相对不足,是社区中脑卒中患者进行巩固性治疗,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符合当前的医疗卫生政策,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

[2] 潘翠环,等.社区康复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0-142

[3] 江晓峰,等.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49-1151

[4] 范文祥,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8-71

[5] 赵雪萍,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3(47):206-208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是指成人(≥18岁)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其中原因未完全阐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明确的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

1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和工作种类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体质量超标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独立相关[2]。

项成刚等[3]将其归为中医"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与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忧思劳倦、肝失条达等因素有关。

2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

成人在未服用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12.0kPa(90mm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者即为原发性高血压。

3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3.1西药治疗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西药主要分为: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韩东娜[4]观察了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原则分为三组,A组80例,B、C组各78例,A组给予缬沙坦胶囊与氢氯噻嗪口服,B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口服,C组给予氢氟噻嗪口服。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心率、尿酸、尿素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B组的71.6%、C组的78.6%,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中药治疗 杨玲[7]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运用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79.41%),结论表明中医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患者恢复健康具有显著的成效。刘素芬[8]分析了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将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饮片组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68.0%,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采用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后,临床疗效显著,大大改善了患者病情,提高了生活质量。

3.3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永丽,刘宝霞[9]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患者运用十一味降压汤加减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则单纯采用常规西药降压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降压药治疗,能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减轻靶器官损害,稳定血压效果好。高朝宝[10]采用辨证对比方式,将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中西医辨证结合治疗)各62例,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1.3%,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为43.5%,总有效率为75.8%,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4社区干预 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使患者的血压维持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治疗和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3]。

朱伟[14]抽取某社区体检筛查的140例初诊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俱乐部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干预,1年后进行评分对比。结果健康干预1年后观察组的血压达标、健康行为变化和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和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各有优势和不足。西药降压作用强,作用迅速,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多,而且易产生耐药性。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作用平稳持久,副作用小的特点。目前,患者的治疗方式以西药为主,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将成为一种趋势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陆晓霞.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8):5795-5797.

[2]薛慧,王卫东.高血压前期防治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2:223-224.

[3]项成刚,张艳,礼海.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4:356-357.

[4]韩东娜.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5:116-117.

[5]王显良,李波,蔡瑞艳.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与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6:91-93.

[6]叶应春,陈伟芬.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12:1797-1799.

[7]杨玲.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671.

[8]刘素芬.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的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2:29-30.

[9]张永丽,刘宝霞.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20例[J].光明中医,2013,2:335-337.

[10]高朝宝.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73-74.

[11]杜文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4:30-31.

[12]弓瑞芳,张景凤.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述要[J].河南中医,2013,2:248-249.

[13]郑蕾.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21:4767-4768.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肿瘤;中医治疗;放射治疗;结合;优势;疗效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和西医放射治疗各有优势,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更好。

    一、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抑制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多用扶正培本、攻补兼施的治法,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达到消减、消失肿瘤的效果。

    西医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三维空间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状均和靶区外轮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能形成理想形状的剂量分布,增大靶区的治疗剂量,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减轻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重要气器官的功能。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射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症状、解除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疗不但能治愈肿瘤,而且还能保护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肤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疗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肤外貌并保持进食和发声等功能,而其他疗法很难做到。

    二、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比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声带癌以及皮肤癌等,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能做到给肿瘤靶区高剂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减少,进而能达到通过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最佳方法。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进行乳房保留手术的同时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疗与瘤床加量放疗,可获得与根治术几乎相同的长期局部控制率,同时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乳房得以保存,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也不错,术前放疗在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明显缓解因肿瘤压迫盆腔神经引起的疼痛,减少或治愈直肠出血,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和较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真正实现肿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潘明继.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袁双虎;功能、解剖影像指导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5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康复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6篇

时展到今天,包括中医学、蒙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都无可避免地走进了现代科技时代。19世纪中期起的半个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确立地位的关键时期,[1](P.55)从那时起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经典其权威性尚且受到质疑,包括蒙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传统理论与经验很难为现代人接受。传统医学在现代的发展史,基本上属于它的衰落史。然而,另一方面,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以及被现代科技滋养着的现代医学,远远没有给人们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鉴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人们在返璞归真中,重新思考着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的价值和作用。医学人类学者亦提出了“多元医疗模式”(medicalpluralism)的概念,分析探讨在同一社会中,多种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如何共生、共存。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进行考察,并以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医疗信仰和实践的多样性为例,分析探讨多元医疗模式的存在带给人们的多样化选择。以期为理解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医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论文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 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尽量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即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体质和气质,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分别对待。

对本地区、本民族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深入的探索和独特的疗效,对当地植物、动物、矿物的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反映了民族医药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除一般的药物疗法外,民族医学的外治疗法多种多样。

蒙医药学除具有上述民族医学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蒙医药学是在游牧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处处体现出游牧文化的特征。

首先,与中药相比剂量小,用药量成人每次不超过2~3克。便于保存和携带,适合游牧。此外,蒙药还具有取材广泛、来源丰富、加工炮制简单、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点。

其次,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放血疗法、灸疗法、针刺疗法、浸浴疗法、罨敷疗法、熏蒸疗法、按摩疗法、“以震治震”的正脑术等多种传统疗术,这些传统疗术以其疗效神奇、民族特点突出而享有盛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外伤治疗、骨科发达。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喷酒按摩、功能锻炼等行为疗法为主,辅以蒙药治疗、饮食调节等综合性治疗方法。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最大特点是体外施治,一般不需要做手术。具有操作易行安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患者痛苦小,愈合快,合并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族典型的绿色食品疗法,历史悠久。蒙古人以此法健身、治病,它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保健饮料,适用于肝中毒、心脏病、高血压、肺痨、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第三,在处理一般常见病的基础上,对牧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如,对痛风、风湿病、肠胃等消化疾病、中风等脉系病、心脑血管病、骨折、脱臼、脑震荡等都有独特的疗法。

第四,动物药多。内蒙古的药用动物有100种以上,其中蒙药应用的有66种。家畜和动物脏器是生物药物最主要的原料。此外,还发现和利用了动物的血、肉、骨、角、结石、粪便等成分的药用价值。

如上所述,蒙古族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自古以来,深得广大蒙古族患者的信赖。时至今日,依然是蒙古族就医时的主要选择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一起,共同承担着当地人民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使命。

三、当代蒙古族医疗选择的多样化格局

地方医疗体系包容了一个社会中与健康有关的许多成分,包括了一群人或一个社会所能够利用的全部医疗资源。目前可供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选择的医疗资源有三类:第一类,以蒙医药为主的传统医疗;第二类,西医;第三类,民间医疗。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使用,形成三个部分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叠的现象。尽管在蒙古族内部对医疗资源的选择存在异质性,但对于生活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牧民而言,对蒙医药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蒙医蒙药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同时也不排斥西医等其他医疗手段。

下面介绍的案例是根据笔者2005年7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所做的实地调查整理而成。笔者认为,能够基本反映蒙医药在牧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的使用情况以及蒙古族牧民、农民的医疗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案例解读

阿古拉镇的医疗资源及人们的就医行为阿古拉镇地处科尔沁左翼后旗中部的沙坨地区,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120华里,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阿古拉中心卫生院作为该镇主要医疗机构,承担着本镇居民和所属嘎查农牧民的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以及村级卫生室建设等工作。阿古拉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初为合作医疗形式,到20世纪60年代变为苏木卫生院, 2001年阿古拉撤苏木建镇,该院亦变为镇卫生院, 2002晋升为中心卫生院。

该院在岗的11位大夫全部是蒙医,其中的5人是从社会上聘请的有多年行医经验的蒙医。院长格日勒图,毕业于内蒙古蒙医学院,其余为卫校毕业。当地是蒙古族聚居区,对蒙医蒙药有较高的需求。卫校毕业的人中有的是学西医的,到阿古拉中心卫生院工作后,都要跟着老蒙医学习蒙医。

特色科室有蒙医传统理疗科:该科应用蒙医传统疗法如放血、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蒙医传统骨科:运用传统蒙医整骨术,治疗各种骨伤、骨折等。蒙医内科:用蒙药治疗急、慢性肝炎,胃肠炎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传染病。

院长格日勒图介绍说,当 地冬季气候寒冷,农牧民一年四季在野外干活,外感风寒,故风湿病较多。其次是胃病等消化道疾病。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水平低,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他还介绍,当地人求医多选择蒙医,认为蒙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便宜。对西医的选择多是打针和“挂吊瓶”(指输液),认为见效快。得了大病和急性病,多去旗医院或通辽市医院找西医检查治疗,病情缓解后,会继续吃蒙药治疗。当地患者选择阿古拉卫生院就医的原因,据院长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路近方便;二是大夫好药好。该院的几位蒙医大夫对有些病治得很好,如用蒙药治疗肝病、胃肠道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还有的大夫掌握一定的蒙古族传统疗术,如放血、针灸、接骨等技术;三是花费少,如检查费比大医院便宜一半,一般是几十块钱。治疗费、药费也比大医院便宜;四是语言通,手续简单。

结合上述案例,笔者认为蒙古族就医行为的选择依据如下:

首先,民族医学经过漫长的历史千锤百炼传承下来,大都有深厚的积淀,疗效确切。即使是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其就医行为一般而言也是理性的,蒙古族牧民就医时首选蒙医蒙药,蒙医药的良好疗效是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对牧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优势尤为显着。

其次,根据病情和病症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医疗手段。确诊疾病时往往求助于西医,因为西医先进的检验手段是传统医学无法企及的。对于重病和急性病,先去找西医检查治疗,病情缓解和稳定后,用西医治疗的同时,也会找蒙医治疗。如果是慢性病或西医无法确诊的疑难病症,多选择吃蒙药,认为蒙药副作用小,不仅能治标而且能治本。对西医的选择多是手术、打针和输液。第三,经济的考虑。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蒙医药仍然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价格相对低廉,符合目前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收入较低的牧民、农民望而却步。第四,医患关系及语言交流的便利。医患关系是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文化背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同文化中治病的场所及在该场所中医生与病人的互动有时区别甚大。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成功治愈病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P.163-166)对于牧民来说,语言也会成为一个交流的障碍。蒙医与牧民交流起来无疑更自如、轻松、有效。

第五,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不可否认,现代科技以及被现代科技滋养着的现代医学,远远没有解决人们所有的健康问题。许多病人在利用西医治疗无效后,就会把求医的眼光投向西医以外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7篇

求医常见的3个误区

误区一:过于迷信老、名、专

前不久有位患者找我给抄个方子,说是外地某医院一位名医开的,此名医一号难求。我一看方子大开眼界,三张处方写得满满的,草药足有90多味,一天剂量足有4公斤。这是缺失监管的谋财与浪费,是对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

可叹的是,病人看上去不管学历有多高,人多精明,在这种中医大包药前都显得很盲从,很少有人动脑子打个问号,这就很容易走入误区,甚至花了钱伤害了身体。

看中医找名医、专家没有错,但不可过于迷信老、名、专。中青年中医一般除了学历高,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外,更具备许多现代医学知识,这往往是老一辈中医不足的。

单就中医而言,名医不等于专家,专家的技艺与医术也不皆然相同,是否名副其实,需要病人通过看病仔细甄别。

中医处方没有说明书,有的医院还不给病人处方,这都值得思考与探讨。

误区二:盲目相信医生的诊断

某年秋天一位年轻女孩因为月经长时间淋漓不断而来就诊,在为她诊脉时,她突然问我:“大夫,我以后还能怀孕吗?”我说:“为什么不能?”

她说,前不久在一家广告上说专治感染性疾病的医院,大夫说她可能感染了支原体和衣原体,还患有严重的宫颈糜烂和癌前病变,如果不治,终生不能怀孕。结果就在那里坚持治疗了一个多月,花去了1万多元钱,病依然没治好。

我问她,“医院给你化验单和病理报告了吗?”回答,“没有。”

女人看病没有家人伴随,看上去又时髦有钱,往往会成为黑诊所的猎物。

实际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诚信的医院,好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其中包括必要的化验,检查和中西医治疗方案,如果找不对医院,碰不上好的医生,反而会添烦恼。

误区三:偏信中医或偏信西医

曾经有位女性因求二胎看中医两年未果来诊。我看了她的所有检查,化验发现病因只在雌二醇水平一直较低,便嘱其在吃中药的同时,找妇科大夫补充一些雌酚类或许事半功倍。

这位女士却说:“网上说吃雌激素会得肿瘤。我不想吃。”我虽耐心给她做了解释,但她还是不愿改变初衷。

有很多人像这位女士一样,只看中医不看西医,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实际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其局限性,有一些中药解决不了的问题,适当吃点西药是没有问题的,不必从思想上一棒子打死。

婚龄不长的先找中医看看,医生会根据气血阴阳先给你调调,按中医阴平阳秘讲,人没有绝对的平衡。或许调理几个月可很快孕育成功。否则要抓紧看看西医妇科,做个基本的化验、检查。至于创伤性的检查,如输卵管造影,尽量拖后,待排除众多因素治疗后再进行。特别是原发不孕者,双侧输卵管堵的概率很小,有的妇科大夫强调不查全了,找不到病因,这时就需要病人自己把握,什么时候看中医,什么时候看西医。

不同情况,对症治疗

求医的过程不只是患者依照医生的嘱托,机械地做检查,吃药,而是一个自我学习过程,根据医生的医嘱,自己多思考,甄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好医生和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孕来讲,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也不同,下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

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位有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而又想怀孕的女性,单看中医吃中药即可。

这两种原体的感染一般并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可怕,在西方人群中感染率很高,因为它介乎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清除。

阿奇霉素之类用长了对人体肝肾伤害大,怀孕又受影响,而中药有很多长于解毒、排毒的,最大优点是不影响怀孕。

经我治疗的病例中,所出生婴儿无一例支原体是阳性的。

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因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导致不怀孕的女性,可单用中医治疗,绝大多数可怀孕。

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单纯闭经

因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单纯闭经而不怀孕的,可用中药治疗,必要时可结合西医促排卵治疗,中西药和人工周期治疗并用可明显提高成功率。

甲亢、甲减

因患甲亢,甲减而影响怀孕的,一般在内分泌专科治疗稳定后,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并可逐步减量直至停服影响怀孕的西药。

如他巴唑类,在中药的维持治疗下怀孕,可比单用西药将允许怀孕时间提前1~2年。已有20多例成功经验均母子健康平安。

输卵管梗阻、粘连

因输卵管梗阻迹象或输卵管伞端粘连水肿明显,单用中药治疗1~3个月仍不能成功的,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介入治疗或腹腔镜微创治疗后及时配合中药治疗,多数可一举成功。

胎停育

有一部分女性每怀孕到一定天数,胎儿就停止生长(一般多在40~70天)。少的1~2胎,多的3~4胎以上,停孕原因也很难查清,这种情况根据本人经验要从三方面入手:

1尽量提高男方质量,有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要妻子能怀孕,男方就没有问题。

2提高卵子质量。对排卵不佳的,除了用中药治疗,还需配合西医排卵治疗。

3再次怀孕后,在中医中药保胎的同时,一定要看西医妇科大夫,定期检测孕妇的各项激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治疗。这项很重要,也往往被忽视。

流产后不孕

在继发性妇女不孕不育中还有一种情况,即先前曾顺利怀孕过1~2胎以上,但因主观原因不想要或不能要,这些正常怀孕的胎儿都被“人流”或“药流”掉了,而后计划要时却怀不上了。各种检查化验一切指标又都正常,到处求医吃药,甚至多年未果。这种情况不同于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后者多属于原发性。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8篇

精神障碍包括从精神分裂症到神经症等一系列精神功能失调的疾病①,虽然较少造成死亡,但精神障碍患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对人群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浙江省(2001年,15岁及以上成人)、河北省(2004年,18岁及以上成人)和深圳市(2005年,18岁及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时点患病率分别为17.27%、16.24%和21.19%。其中,重型精神疾病患病率在1%左右(浙江1.08%,河北1.09%),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四种疾病。[1]精神障碍也是造成疾病负担的重要疾病。1990年,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BurdenofDisease,GBD)研究中发现,神经精神疾病占疾病总负担的10.4%。在1998年的GBD调查结果中,神经精神疾病占11.5%,在我国疾病负担排名中位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2]而WHO预测,到2020年我国全体疾病负担中,神经精神疾病和自杀导致的疾病负担比例将达20.2%。[3]21世纪初,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精神障碍的治疗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三无”患者,即无法定抚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患者,其生活、就医问题更为严重。[4]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理论上已被纳入各地医保,但精神障碍,尤其是重型精神障碍往往为慢性病程,其住院时间长,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甚至终身治疗,且收入较低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部分地区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特点,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但是关于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现状尚无系统研究。由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负担较为严重,各地医疗保险所定义的“精神病”也主要是包括这些疾病,所以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这些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医疗保障情况。

1资料与方法本研究

采取文件分析法,选取东、中、西部79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城市作为样本(表略),分析其医疗保险及其他相关政策中对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政策。在各地政府网站上查找截至2011年3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其他相关政策中对于精神病的特殊规定,并汇总分析。(表略)

2研究结果

2.1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覆盖情况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初步实现全民覆盖前,精神障碍人群,特别是重型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险覆盖情况较差。安徽省某专科医院的调查显示,2004年该院出院1509人次,其中82.77%为非医保患者,在17.23%的医保患者中,个人支付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33.88%。[5]近年来,城乡各医疗保险覆盖面和待遇水平均有显著提升,精神障碍人群的医保覆盖情况可能有较大改善,但尚无研究确切报道该人群的实际医疗保障情况。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主要还在讨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7],对于该人群就医、参保等方面,尚无专门的研究。

2.2我国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政策的分布情况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成。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保险体系之间的保障水平有较大差异,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政策也是如此。

2.2.1地区分布在被调查地区中,有近1/3的地区没有专门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医疗保险政策,有约1/5地区的三大医疗保险均有涉及精神病的特殊政策;并且,各地政策差异较大,西部完全没有相关特殊政策的城市所占比例要高于东部和中部;东部三大保险均有特殊政策的城市所占比例则高于中部和西部(表2)。

2.2.2保险类型分布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险种。根据患者职业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可能参加不同医疗保险。因而,各个险种均有涉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政策,但由于筹资水平有差异,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有较大差异。(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中,对精神疾病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为41个,占51.9%,覆盖比例在三大医疗保险中最高。但各地差异较大,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55.2%和59.1%,大于西部地区的42.9%。东、中、西部共39.2%的地区将精神疾病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进行补偿,10.1%的地区仅对住院报销有特殊规定,仅有2.5%的地区特殊政策兼顾了门诊和住院(表略)。(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各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精神疾病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为39个,占49.3%,覆盖比例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持平。但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65.5%和45.5%,大于西部地区的35.7%。东、中、西部共40.5%的地区将精神疾病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进行补偿,6.3%的地区仅对住院报销有特殊规定,仅有2.5%的地区特殊政策兼顾了门诊和住院(表略)。(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对精神疾病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为31个,占39.2%,覆盖比例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地区差异仍较大,有特殊政策的城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55.2%和36.4%,大于西部的25.0%。东、中、西部共有31.6%的地区将精神疾病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进行补偿,2.5%的地区仅对住院报销有特殊规定,仅有3.8%的地区的特殊政策兼顾了门诊和住院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对精神疾病医疗保险的特殊政策,存在地区之间和保险种类之间的双重差异。从特殊政策的整体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高比例的城市对精神疾病做出了特殊的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精神疾病做出特殊规定的比例,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高。

2.3我国精神疾病医疗保险补偿的特点

2.3.1门诊补偿为主在各地对精神疾病的特殊政策中,门诊补偿最为普遍。各地政策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如门诊大病、门诊特殊病种、慢性病等,但都是对精神疾病门诊费用进行补偿。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相同,患者需经过指定机构或慢性病委员会鉴定后,方可享受该优惠政策。根据各地政策,患者发生的符合规定的费用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的部分,可按一定比例由统筹基金报销。例如安徽芜湖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即采用此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补偿,规定起付线为:一级医院100元,二级医院300元,三级医院500元;报销比例参照住院报销比例为:一级医院7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60%;最高支付限额为8万元。大部分有特殊政策的地区均采用类似的门诊大病政策。

2.3.2住院补偿较少,兼顾门诊和住院的补偿更少全国仅有极少数地区的医保政策对精神病患者的补偿政策中兼顾了门诊和住院。具体政策主要包括:取消住院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取消住院起付线较为常见,如辽宁省沈阳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还有个别地区利用医保以外的资金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保障,如江苏省南京市,精神病患者因精神疾病住院治疗,免收住院起付部分,其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由大病救助基金、用人单位、个人各支付三分之一。

2.4我国精神疾病保障水平的差异分析从具体的待遇水平来看,各地各类医保特殊政策的待遇水平在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上均有较大差异。

2.4.1不同地区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差异待遇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江苏泰州,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精神分裂症(不包括单纯型)、情感性精神病相关的符合医疗保险范围的门诊诊疗费用按实结报,年最高限额9600元(800元/月),限额以上部分报销比例下浮10%。而待遇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安徽合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中规定,精神病的门诊特殊病治疗费用每个参保年度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000元,而合肥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精神病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仅为125元。

2.4.2同一地区不同险种待遇水平的差异在部分三种医疗保险具有针对精神疾病特殊政策的地区,不同险种间的待遇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位于西部的陕西省宝鸡市的三种医疗保险均对精神病规定了特殊政策,且都采取了门诊大病的补偿形式对患者进行补偿。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明确界定了精神疾病的种类为“精神分裂症”,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仅表述为“精神病”。该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门诊药物和治疗报销比例为70%,年最高支付限额为24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精神病的门诊报销比例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同,但最高限额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限额的50%,即为1200元。而该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精神病患者每年可享受门诊定额报销500元。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对于纳入精神病范畴的疾病定义也不同。一部分地区明确表述为“精神分裂症”,部分地区仅表述为概念较为模糊的“精神病”。根据各地的政策细则,“精神病”一般都包括精神分裂症,此外,一些地区还包括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症等。所以,各地除待遇水平的差异外,还存在疾病界定的差异。

3讨论

3.1制定精神疾病医疗保险的特殊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1.1适应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针对门诊的特殊政策适应了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模式。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在病情较严重的急性期需要住院治疗,但出院后仍需长期门诊治疗和社区康复。所以,目前医保将门诊治疗纳入报销范围,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另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为稳定,但是情感障碍、神经症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可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9]部分地区已把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纳入特殊政策的保障范围,这也适应了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重型精神障碍的治疗仍以住院为主,社区治疗、康复和管理尚未发展完善。但社区治疗和康复可能是今后的主要治疗模式[10],条件成熟时,医保政策也需要对社区治疗的模式进行适当倾斜。

3.1.2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大多数慢性疾病相似,精神疾病具有迁延难愈、疾病负担沉重的特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起病于青年时期,可反复发作,故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较为沉重。[8]目前大部分地区将精神病纳入慢性病、大病或特殊病种的范畴,其特殊政策多与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等类似。这样的特殊政策有其合理性,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少部分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坏,住院时间长,经济收入低,治疗费用负担特别沉重,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正常治疗。另外,医疗保障可能会鼓励患者及家属寻求医疗服务。精神障碍目前治疗率较低,主要因为社会歧视极其严重,大众对精神病的认知不足,部分患者自知力缺乏,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等。[11]所以,针对精神病的医保特殊政策在经济上能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患者及其家庭主动寻求医疗服务,减少潜在的社会危害。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9篇

钟南山的“老方子”故事

2010年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时谈对中医看法:“中医讲各个脏器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强调应将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这是我看重的一个理念。”

2003年的非典期间,钟南山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就将女儿托给著名老中医邓铁涛用中医进行治疗。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

当时,邓铁涛率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另一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

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作为中医专家曾参与治疗“非典”,提及这段经历指出:“股骨头坏死主要是因为缺钙,为什么缺钙?使用了大量激素!用来控制急性症状每天也不过40~60克,‘非典’的时候一次都用到了120克!”

“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钟南山列举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理念解释说,以前西医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他称,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李时珍早就提过,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钟南山认为,中药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但到底有多大用途,必须迈过循证医学这道“门槛”。“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非典期间,一系列老方子在民间流传。就连当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公布了一帖抗SARS中药方。

中医视角中的传染病

用西医来解释SARS比较单纯,“非典型性肺炎”,源于冠状病毒感染。但中医名家关庆维说,用中医的视角看,SARS在广州表证是“风瘟夹湿”,到了北京,是“风瘟夹寒”,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和地域有关。“中医讲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所以,中医药介入‘非典’后,治愈率很高,并发症也少了,愈后非常好。”

“‘非典’的时候,最开始都是西医治疗,后来吴仪专门召集老中医开会研究中医如何参与治疗,中医才能进入医院。中医上手后,高热的患者3天退烧,发展成急症的没了。而经过西医治疗的很多患者虽然活了下来,但基本上都留有后遗症由于激素大量使用导致的股骨头坏死。”

“张仲景时代,以非发疹性传染病为主,特别是流感为多。所以他用温法治伤寒。到了唐宋时期,发疹性传染病为多,一开始就高热,再用温药不合适,开始用凉药。”之所以有这种变化,《中国疫病史鉴》主编梁峻指出,综观整个古代疫病流行资料,疫病高峰期第一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战乱时期,政治及战争因素对疫病流行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南宋、元及明代前期,这一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第三个高峰期便是公元16世纪以后,相当于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内外交通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鼎盛期,因而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作用也都达到了高峰。

而张仲景、刘完素,包括吴又可、吴鞠通等医史留名的中医就分别出现在这些年代,他们都属于根据个人所在行医地区环境,自出机杼、灵活变通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