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本市场的历史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1:42:01

资本市场的历史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1篇

关键字:资本市场 改革发展 战略转型 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22-05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折。这既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辽阔、深邃的蓝海,又对银行的“弄潮”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实施全面创新,积极融入资本市场,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

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推动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

从国际范围内看,凡是商业银行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往往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变革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展交叉融合,进一步丰富资金清算结算、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理和国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实现由“信用和支付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转变。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流动性创造、风险管理和收益提升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再如,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拓展综合经营,更多地直接介入资产管理、承销、经纪等资本市场“核心领域”。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业务机遇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优化结构提供巨大的契机。传统业务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彻底打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望长期、大幅提高。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融通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T+0等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与券商或者券商融资公司之间的资金融通。我国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放开银行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支持的有关政策限制,将是大势所趋。

新型产品在商业银行资金运作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提供更大规模、更为丰富、更高收益的产品,使其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产品的总额以及商业银行的持有额都在迅速增加,未来几年将维持这一趋势,预计上述债券占商业银行持有债券总额的比率将从2006年末的3%上升到2010年末的接近10%。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存放和结算业务有望进一步做大。一、二级股票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加之融资融券、金融期货和T+0回转交易的推出,市场交易将更为活跃,相应带动商业银行存放结算业务的发展。商品期货保证金存管结算业务将继续快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给商业银行资金存管和结算业务提供巨大的增长机遇。

资产管理(代客理财)业务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中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的比重将显著上升,银行直接为客户提供的基于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和通过下属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理财的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7-2010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的年增速在30%左右,届时每年基金管理费约为160亿元,其中银行系基金的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DII、QFII等资产的规模将快速扩大,还将推出专户理财业务。预计将带来20-30亿元的管理费收入。这也给银行系基金管理机构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银行理财业务对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QDII已经推出,目前额度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将来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境外的股票型基金,发展前景看好。

给商业银行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和资金规模的扩大,将给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估计2010年银行业基金托管收入将接近30亿元,年均增幅约30%。其他入市资金托管方面,预计2010年保险入市资金、QDII、QFII、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资金、资产证券化资金合计,托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托管年收入也将超过10亿元,年均增幅在30%左右。

商业银行代销资本市场产品有强大的优势。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络、企业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将使其继续充当各种资本市场产品销售的主力军。以基金代销为例,预计2010年商业银行基金代销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2007-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0%。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商业银行将更多、更广地开展投资银行类业务。预计2010年ABCP承销可以产生数亿元左右的承销收入。企业和公司债券承销方面,只要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开展相关承销业务。假设2010年企业债券当年发行额为2000亿元,其中由商业银行承销的份额达到50%,将给银行带来数亿元的承销收入。另外,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开展综合经营,通过设立或者收购证券公司,直接开展股票承销等业务。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上已经开发出了债券远期、货币远期、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今后还将推出债券和货币的期权、期货以及信用衍生品等工具,从而建成比较完善的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进一步丰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银行间市场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透明度高、可靠性强的必需参数和盯市目标,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使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在来源、结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得以优化:为银行利用境内市场补充资本提供了更为便利、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例如,商业银行境内上市后,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运用能力,开展资本运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进行资本管理,丰富资本运用的渠道,提高资本运用的多样性和可逆性。

二、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对银行构成严峻的挑战

(一)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在资产业务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商业银行优质对公客户显著分流。首先,金融脱媒将导致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工商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这一阶段正是金融脱媒比较严重的时期之一(图1)。从我国融资结构长期发展趋势看,预计2020年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比重将从目前的93%大幅下降到57%(激进的预测,表1)。其次,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银行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

在负债业务方面,表现为负债波动加剧,存款增速下降,对储蓄的影响尤大。从国际经验看,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一般存款的增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借入负债(同业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的波动性加剧。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占负债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借入负债的比重则显著上升。

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中长期影响看,我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资产中存款的比重显著下降,基金、股票、债券、保险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保守估计,2020年末存款占我国社会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70%降低到57%(表2)。

与企业存款相比,居民储蓄的逐利特征更为显著。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迎来规范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债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居民将有品种更加丰富和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工具可供选择,储蓄存款的增长将受到更加显著的抑制。预计15年内,储蓄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从85%下降到60%左右。

(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组合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如何有效管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其次,商业银行的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再次,客户的市场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考验其风险管理能力。最后,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显著降低,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其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给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有“总量效应”、“价格效应”和“成本效应”三种。“总量效应”是指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直接融资的发展会使银行传统业务的增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盈利的增长。“价格效应”是指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从而使其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成本效应”是指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会造成其资产质量的下降,提高其风险成本,影响盈利能力。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20世纪60-70年代,其资产收益率一直较为稳定,但在80年代出现显著下降,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图3)。

(四)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第一,经营理念和经营定位需要转变。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支付中介”的理念和定位已经过于狭窄。必须依托和面向资本市场,逐步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理念和定位转变。否则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第二,经营模式需要改变。在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模式下,商业银行被限制在资本市场的活动,缺少“核心话语权"。长此以往,商业银行的微观经营效率和我国宏观金融稳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必须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趋势,正视“脱媒”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政策法规上加以突破,鼓励商业银行继续积极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第三,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改进。为了平衡好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资源投入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需要改进传统的总量式、平均化、刚性化的资源配置方法。第四,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完善。一些资本市场业务的驱动因素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条线、部门、分支机构的密切配合。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和做法,形成与战略转型总体要求相一致的、与资本市场业务特征相适应的、与经营业绩更为匹配的、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积极实施创新,融入资本市场

(一)加快推进综合经营,巩固、深化战略联盟

密切关注综合经营政策动态,深入研究、适当调整综合经营的方案,争取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的试点,尽快在境内形成比较完整、强大的资本市场业务平台,培育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增强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

重点选择市场形象好、发展潜力大、较为“对等”的若干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业务层面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补共赢。同时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共同推进综合经营的可能。

(二)完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层次

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前台部门驱动的、密切分工配合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强资本市场产品开发的事前调研和论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摸清同业类似产品的功能。健全产品开发的分工配合和资源配置机制。对同一时期内拟开发的各项产品进行综合比较,充分考虑客户和前台的需求,明确前中后台的职责分工、开发的先后次序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完善产品开发的事后分析和奖惩机制,对产品销售情况、客户满意情况、产品开发速度、功能先进程度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清有关部门的贡献和责任的大小。

加强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力争及早介入,形成先发优势。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积极争取新业务的试点资格。当前,可以重点关注融资融券、金融期货、新股认购融资、股票质押贷款、过桥贷款、企业债券承销,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资金托管等方面创新的可能。丰富、优化网上银行的功能,为客户提供高度整合、方便快捷、全国统一、富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有效管理相关风险

完善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监控部门要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总体政策进行把关,对其他相关部门风险管理的整体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总体把握。剥离前台部门对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进行管理的职能,划到相关的部门进行管理。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关注企业、个人客户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给其信用风险状况所造成的影响,防范客户的市场风险变为本行的信用风险。健全和完善针对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加强市场风险的管理,逐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

创新资本管理方法,实现资本管理从粗略、单向、间断型到精细、双向、连续型的转变。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和发展资本市场业务,对表内和表外,银行和集团的资本实施灵活、有效的管理,合理募集、科学配置资本,稳步提高资本收益,实施双向微幅调整,始终保持较为恰当的资本充足率。量化分析股权投资和兼并收购对本行资本充足率及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来加强资本管理,等等。

(四)创新资源配置方法,建设高效的分工协作机制

推动资源“硬配置”到“软配置”的转变,确保资源配置能够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从统一化的配置向差异化的配置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向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性手段相结合的配置转变,从注重总量刚性控制向更加注重通过激励措施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转变。

以科学的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为基础,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对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实施捆绑考核。提高资本市场业务的考核权重。加大对重点业务发展进行专项奖励的力度。根据其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拉长对新业务的考核周期,允许初期出现战略亏损。。对前台部门的考核更加注重横向比较的因素。加大前台部门满意程度在中后台部门考核中的权重。

i 注:本文所指的资本市场不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2篇

[关键词]南阳 历史文化资源 市场化 问题 对策

根据《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计划刚要》(2010-2020年),“到‘十三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挖掘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市场化,扩大南阳历史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产业对南阳地方经济的强力推动作用,使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建设南阳文化大市、强市和南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条件

历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需要相应的条件,就当前形势而言,内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1、外部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商品化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的个性化、特色化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为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充分展示提供了良机,使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成为可能。

(2)政府重视。南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都相当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建设,先后制定了《南阳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规划纲要》、《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并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促进和发展南阳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和优化了市场环境,提供了无限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从国际上看,当城市人均GDP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社会消费结构就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这是文化资源市场化的现实推动力。

2、内部条件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阳古称宛,早在50万年以前,“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南阳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悠久的历史使南阳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现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各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镇)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石桥镇)两座。有南阳武侯祠、南阳府衙、张衡墓、张仲景墓及祠、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石桥鄂城寺塔、社旗山陕会馆、内乡县衙、淅川香严寺、淅川荆紫关、邓州八里岗遗址、邓州福圣寺塔、唐河泗州塔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一是种类多,数量大,品位高。有被学术界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有“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目前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官署内乡县衙,有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等汉代历史文化遗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业文化遗存社旗山陕会馆,南水北调渠首工程等。二是历史人物众多,名人效应突出。从古到今,南阳名人辈出,代不绝书,著名的有“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哲学家冯友兰、“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著名作家姚雪垠、建筑学家杨廷宝、王码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等等。三是知名度高、规模大、关联l生强,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南阳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馆、荆紫关清代古街、内乡县衙、楚长城、社旗山陕会馆、南水北调渠首工程等,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极高的市场化价值。四是学术研究价值高,与市场化有极好的互动基质。如楚文化、汉文化、古代官署文化、商文化、三国文化等,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二、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繁荣南阳文化市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南阳市委、市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南阳文化产业等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而言,目前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认识不到位

文化和产业历来被认为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但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却将这两个领域结合在―起。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人一提到文化产业就仍然狭义地理解为以前传统的文化,就仅仅是唱戏、唱歌、跳舞这类文化娱乐演出,根本没有认识到,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支柱性产业,更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

2、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机制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体制不顺,多部门管理,形不成合力,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政调控能力较弱,“吃财政饭”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处于边缘化状态,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开发层次偏低;产业化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特色不鲜明;与其他资源的互动不突出,缺乏“大文化”市场底蕴。

3、历史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意不新、文化市场产品创新力不足、科技含量低、层次浅、缺乏文化品牌、竞争力不强

由于南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高科技应用方面十分有限,文化资源开发、经营、推广低效粗放,文化品牌打造乏力,品牌效应不高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度低,科技含量小。这直接导致文化产品档次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方面“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严重制约了南阳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4、在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龙头产业建设上力度不够大

已开发的文化产业存在着“散”、“粗”、“泛”等问题,产业市场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利用缺乏科学性,龙头产业的建设还基本上停留在书面形式上。

总之,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特色之鲜明、价值之高同市场化程度之间存在极大反差,即: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利用较少,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表现形态档次低,文化资源经济价值高但现实社会认可度低。这既是制约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

化发展的关键,更是阻碍南阳成为文化强市的“瓶颈”。

三、发展和繁荣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对策

要解决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存在的以上问题,并尽快使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南阳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文化市场的本质和功能要有一个重新认识,文化市场的本质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消费场所,而是有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竞争的今天,各级政府应更加注重文化市场化发展的大环境建设。在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更应该认识到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绿色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后劲作用。合理、科学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资源,增强文化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种认识的转变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

南阳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文化资源丰厚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大、文化市场繁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树立文化资源蕴藏着大产业的意识,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2、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多元一体的复合运作模式

南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性质不同而使其隶属关系也不同,要想深入市场化,就必须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

针对目前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现状,首先应将分散、孤立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化发掘和整合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历史文化资源的合力,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使分散的、呆滞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系统的、有活力的现实资源,为推向市场奠定基础。其次是与其他产业建立横向联系,以优化结构和布局,并通过开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形成特色和品牌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在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战略支柱作用。

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上,要采用三位一体的交互运作模式,形成多位一体的局面,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这既可以理顺管理体制,又丰富了市场化渠道,更拓宽了融资渠道,为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铺平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市场,建立和打造主体文化产业基地及产业龙头

文化市场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特殊资源的文化资源,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必须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反映进步价值观,同时还应突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此,应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市场。根据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优先开发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以做大做强和做宽做深南阳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以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互动为主要目标,以特色和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为突破,以品牌旅游文化产品的打造为主要手段,快速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并大大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的整合,以水带“活”文化,以文化提自然之“神”和“品”,实现山一水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互动。

(2)在内容战略上突出区域特色主线,实施精品、名品、特品战略,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对南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走精、名、特之路,深入挖掘和开发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市场价值,提炼独特的文化主题。如以楚汉文化、三国文化、医药文化、官署文化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产业品牌。通过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市场。

(3)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音像、影视、出版产业开发,使历史文化资源以最快速度从学术“象牙塔”走入寻常百姓家。

南阳作为文化资源富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市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使开发利用和更好保护同步,走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南阳市政府: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南阳市政府门户网,2010-01-22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3篇

[关键词] 世界历史 资本 意蕴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人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而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却关注不够。本文旨在对资本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彰显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历史与资本的本性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拼命“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呢?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减少=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价值自行增值过程的障碍或限制。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国外,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致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定要突破国内市场而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出世界历史的。

资本走向世界,开辟国际市场,最初是由商品流通领域开始的。随着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不断渗透,生产的国际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且,生产的国际化最终战胜流通的国际化而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在生产国际化的带动下,各种经济因素也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使各国经济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总体。“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值得指出的是,资本的这种国际化扩张,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本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

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资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光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体系,而且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这就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马克思讲:“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还是世界历史的开拓,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是资本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不仅从资本的本性上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从资本的形成、发展上考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最早的资本,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集中在城市的行会里面。这些城市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体现为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由于交通和交换不发达,资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只好父传子、子传孙。这种资本不同于现代资本,它不是以货币来计算的(用货币来计算,资本体现为哪一种物品都是一样的),而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它是一种等级资本。这种等级资本,虽说是一种最初级的资本形式,但相对于旧的剥削方式来说,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这种等级资本,总起来说,发挥作用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它产生并生存于等级森严的行会之中,自然首先要受到行会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割据和行会的种种措施使得它的交往能力极其有限,同外部的交往不多,尤其是同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很不密切。所以,等级资本不可能真正打破地方限制而建立起世界性的联系。但它确是朝着世界历史方向走出的第一步。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商业和生产发生了分离,商人阶级开始形成。“越过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而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如果针对当时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随着商业往来集中在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于是在生产和商业之间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商人可以根据市场的预期变化来组织生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生产内部的分工。城市彼此间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也引起各个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业部门占着优势。商人资本的“活动”性又使交往不断冲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交往、国家交往日益发展起来,“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继商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又一跨越就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相对于商人资本而言,工业资本是一种更高级的资本形式,能满足更大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场手工业一出现,就吸收了大量自然形成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动资本的数量;同时,它还吸纳了大量力求摆脱行会控制的农民充实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样,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和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而且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残酷。这种竞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工场手工业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是不能离开保护的:“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在殖民地市场上实行垄断,而在国外市场上则尽量实行差别关税。本国生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和亚麻,法国的丝)的加工受到鼓励,国内出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禁止输出,进口原料的(加工)仍受到歧视或压制(如棉花在英国)”。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创造了大工业。大工业使竞争走向普遍化,它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这样,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人类开始步入世界历史时代。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形成,既是资本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三、资本与世界市场

伴随着资本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逐渐孕育成熟,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新的世界市场”。“资本的现代生活史,是从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出现的时候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起步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殖民地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促使那些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商品生产超出本国市场的需求而以各殖民地为消费对象;另一方面引发了这些国家争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并进而达到殖民地的垄断。这个时期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范围,并以宗主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为基本格局。在这一阶段,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体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代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自然经济,这不仅意味着欧洲这些工业国家的商品生产能力和输出能力全面增强,而且意味着整个世界市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

至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之后的工商业复苏,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开端。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技术的变革,使资本的扩张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从而真正开始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而“自1867年最近的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显然,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无孔不入地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并借助于政治和军事手段打破那些试图闭关锁国的国家的大门。自此,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避开世界市场的牵制,经济全球化虽然尚未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市场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开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打破一切限制,而“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因此,“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

四、资本与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没有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那么,没有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总量,而发达的生产力正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前提。“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二,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除了以往各民族之间的孤立隔绝状态,迫使落后国家的民族不自觉地加入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在亚洲等落后社会造成“惟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这对于表现不出历史首创精神的落后地区不能不起历史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世界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即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提上历史日程,因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由对人的依赖状态发展到人的独立性状态。资本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在人身上的各种依附关系,人成为人身自由的个人。虽然个人不免受到各种物质关系的制约,尤其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制约,但人的主体价值终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对自然力量的征服而宏扬出来。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锻造出将世界历史推向纵深发展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正是这样,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的使命,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创世界历史的历史使命,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4篇

[关键词] 世界历史 资本 意蕴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人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而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却关注不够。本文旨在对资本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彰显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历史与资本的本性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拼命“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呢?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减少=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价值自行增值过程的障碍或限制。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国外,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致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定要突破国内市场而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出世界历史的。

资本走向世界,开辟国际市场,最初是由商品流通领域开始的。随着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不断渗透,生产的国际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且,生产的国际化最终战胜流通的国际化而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在生产国际化的带动下,各种经济因素也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使各国经济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总体。“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值得指出的是,资本的这种国际化扩张,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本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

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资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光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体系,而且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这就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马克思讲:“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还是世界历史的开拓,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是资本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不仅从资本的本性上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从资本的形成、发展上考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最早的资本,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集中在城市的行会里面。这些城市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体现为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由于交通和交换不发达,资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只好父传子、子传孙。这种资本不同于现代资本,它不是以货币来计算的(用货币来计算,资本体现为哪一种物品都是一样的),而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它是一种等级资本。这种等级资本,虽说是一种最初级的资本形式,但相对于旧的剥削方式来说,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这种等级资本,总起来说,发挥作用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它产生并生存于等级森严的行会之中,自然首先要受到行会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割据和行会的种种措施使得它的交往能力极其有限,同外部的交往不多,尤其是同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很不密切。所以,等级资本不可能真正打破地方限制而建立起世界性的联系。但它确是朝着世界历史方向走出的第一步。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商业和生产发生了分离,商人阶级开始形成。“越过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而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如果针对当时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随着商业往来集中在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于是在生产和商业之间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商人可以根据市场的预期变化来组织生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生产内部的分工。城市彼此间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也引起各个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业部门占着优势。商人资本的“活动”性又使交往不断冲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交往、国家交往日益发展起来,“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继商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又一跨越就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相对于商人资本而言,工业资本是一种更高级的资本形式,能满足更大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场手工业一出现,就吸收了大量自然形成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动资本的数量;同时,它还吸纳了大量力求摆脱行会控制的农民充实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样,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和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而且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残酷。这种竞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工场手工业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是不能离开保护的:“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在殖民地市场上实行垄断,而在国外市场上则尽量实行差别关税。本国生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和亚麻,法国的丝)的加工受到鼓励,国内出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禁止输出,进口原料的(加工)仍受到歧视或压制(如棉花在英国)”。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创造了大工业。大工业使竞争走向普遍化,它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这样,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人类开始步入世界历史时代。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形成,既是资本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三、资本与世界市场

伴随着资本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逐渐孕育成熟,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新的世界市场”。“资本的现代生活史,是从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出现的时候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起步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殖民地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促使那些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商品生产超出本国市场的需求而以各殖民地为消费对象;另一方面引发了这些国家争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并进而达到殖民地的垄断。这个时期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范围,并以宗主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为基本格局。在这一阶段,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体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代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自然经济,这不仅意味着欧洲这些工业国家的商品生产能力和输出能力全面增强,而且意味着整个世界市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

至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之后的工商业复苏,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开端。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技术的变革,使资本的扩张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从而真正开始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而“自1867年最近的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显然,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无孔不入地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并借助于政治和军事手段打破那些试图闭关锁国的国家的大门。自此,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避开世界市场的牵制,经济全球化虽然尚未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市场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开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打破一切限制,而“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因此,“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

四、资本与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没有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那么,没有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总量,而发达的生产力正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前提。“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二,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除了以往各民族之间的孤立隔绝状态,迫使落后国家的民族不自觉地加入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在亚洲等落后社会造成“惟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这对于表现不出历史首创精神的落后地区不能不起历史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世界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即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提上历史日程,因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由对人的依赖状态发展到人的独立性状态。资本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在人身上的各种依附关系,人成为人身自由的个人。虽然个人不免受到各种物质关系的制约,尤其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制约,但人的主体价值终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对自然力量的征服而宏扬出来。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锻造出将世界历史推向纵深发展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正是这样,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的使命,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创世界历史的历史使命,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5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多极化世界的客观历史发展进程是由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当前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状况是什么呢?人类市场经济正处于客观的板块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的极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类板块经济是以高度发达城市的市场经济为核心和主导,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到由世界自然物质板块所决定和构成的人类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并以此为根本基础实现多国经济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

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历史产物。人类在客观的板块经济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基础上构成人类高度统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构成板块经济根本基础的高度同一的大市场,不是区域经济条件下多国市场的组合,而是板块经济基础上各国货币税收财政甚至社会保障与安全乃至在政治上实现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是根本同一的市场经济内部多国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联合与统一。

当前人类板块经济主要有两面大类:一是北美经济板块,东亚经济板块与西欧经济板块;二是俄罗斯经济板块,南美经济板块,南亚经济板块及非洲经济板块。

人类世界的板块经济是人类世界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必然阶段。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两个基本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与人类工业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是指人类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自然方式的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少,市场规模小,市场以自然物质产品与小手工产品的交换为主。在人类自然物质生产客观历史发展阶段,由自然物质生产本质所决定的人类自然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主导的经济,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与自然经济客观历史的补充。

在人类社会客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规模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产生人类社会市场需求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矛盾。人类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的客观历史发展必然变革人类小生产自然物质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力,必然产生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

在人类工业社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人类自由资本主义。在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以城市为中心和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了资本主义根本统一的国家市场,在此基础上产生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与资源的制约,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产生了掠夺世界资源与市场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必然产生世界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市场经济和平发展。人类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以大江大河大海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此即是以区域市场为核心的人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由多国经济构成的区域经济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同一的区域市场基础之上的经济共同体,而只是在客观的区域经济基础上多国经济自然的区域组合。人类的区域经济存在众多的市场障碍,人类的区域经济只能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基础上,人类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实现人类区域市场联合统一的人类板块大市场并在此基上必然形成实现人类板块市场高度同一的人类板块经济。

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前人类区域经济正处于联合之中,人类板块经济正处于构成阶段。

当前构成世界市场经济主体的有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一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板块,包括加拿大;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包括中日韩朝及东南亚,日本地域狭小不足以成为单独的经济板块;三以西欧为核心的经济板块包括欧盟其他国家。北美经济板块已经建成。

欧盟正大力加强作为板块经济根本基础的统一市场建设,已建立统一的货币,欧元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流通货币,欧盟宪法已经产生。一个散破分裂战乱的欧洲正在凝结成一个强大的经济板块,这是欧洲客观的经济板块运动,是欧洲历史上极其深刻伟大的革命。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亦处于客观的板块经济深刻的历史发展变革之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板块。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的组成方式必然是各具特色的。

世界的板块经济决定人类世界进入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新时代。世界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共同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共同主导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是以世界同一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是相互竟争相互联合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断融合的统一的整体。世界三大基本的经济板块决定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这是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稳定的基本的新三角。

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必然实现世界三大基本经济板块的大联合,必然实现世界其他经济板块的大联合,必然形成整个世界高度同一根本统一的大市场,人类在此客观基础上必然实现人类市场经济的高度统一,必然实现人类世界的大联合。

人类在世界根本统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人类伟大的理想--世界大同。

板块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板块经济理论是全新的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客观历史地位,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世界大同人类伟大理想的客观内在联糸;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正视人类客观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要对人类的历史妖魔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客观历史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同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实现人类市场经济高度历史的发展;

三,要实现世界经济与历史的发展,世界必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客观作用必须大力加强世界的市场经济建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规范世界的市场经济 ,大力发展世界的市场经济,推动世界经济与历史的发展;

四,板块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构成统一世界市场经济的基础。人类只有在稳定发达的世界板块经济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世界持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人类的板块经济是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同一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各经济板块相互竟争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联合。开放一切市场,一切资源归市场所有。人类在世界市场基础上无需用武力开拓市场与资源,需要的是在高度开放高度公正自由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展开和平的竟争;

五,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经济板块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板块及以西欧为中心的欧盟经济板块是构成世界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经济板块,主导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构成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基本的大三角力量;

六,板块经济理论揭示所谓一极世界的观点是错误的。板块经济决定多极世界理论的客观正确性,世界需要民主与合作,特别是三大基本经济板块之间更需要大力的战略合作,世界三大基本板块在共同开发世界市场,发展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巨大的共同的战略利益与职责;

七,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在三大基本板块经济中北美经济板块已建成,东亚经济板块与欧盟经济板块正处于建设之中,应适时代与历史的发展主流加速发展;

八,统一独立的欧盟是欧洲复兴的历史必然,欧盟诸国应认识到自已历史的职责,加速统一进程,加强独立性,大力发展欧洲经济;

九,日本属于东亚经济板块,这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日本应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回归东亚,中日联合,共同实现东亚经济板块与世界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十,台湾是不言而喻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是东亚经济板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台湾如何分裂,他都分裂不了。分裂中国只能是绝路。分裂中国就是从东亚经济板块分割出去,这同样是一条衰亡的绝路。台湾人民应看清历史的大趋势,认识到民族的大义,弘扬我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坚决反对,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板块经济理论揭示东亚经济板块必然是世界最发达最繁荣最强盛的板块,中国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

关于板块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区别

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形式,板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经济亦是建立在自然区域基础之上的,板块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板块经济是在自然板块基础上市场的同一税收的同一甚至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体。区域经济则不是这样的不仅规模小得多,而且区域经济只是自然区域经济的联糸而不是统一,更重要的是板块经济是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人类板块经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建立世界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法律与制度。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6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

    abstract:the 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is a realistic option on 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this management can protect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create economic benefit,develop urban economy,and enhance urban competitiveness.in theprocess,w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conduct and citizen desire,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businessdevelopment,actual need and future need,integrate resources based on"brand",and take market operation.

    key words:city,resourc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在这种保护与经营的关系中,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绝不是要破坏这些历史遗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半产业化经营”。其益处有: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规划与投资,不仅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在政府指导下引起市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并主动保护之;二是半产业化经营之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会回馈历史遗存的保护,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

    2.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经营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半产业化经营之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有利于积聚财富,发展城市经济;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经营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招标、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手段,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和经营。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与市民结合、优势互补,既能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定位准确,又能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垄断性,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城市的中心区既是商业的黄金地段,往往又是历史遗产的富集区。现代商业开发必须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进行。

    3.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应留有余地。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集聚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学规划与积极抢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且不可逆转。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中还要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

    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1.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总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资源的整合又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的资本运作、相关的服务系统分不开。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半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整合城市历史资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几年前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集团、杭州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为杭州打造“世界休闲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2.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竞争力则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论输赢。以丽江古城为例:墨绿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尘脱俗的山水美景,扬州烟花三月的烂漫,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诗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须通过文化策划、创意和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利用,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与衍生这种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建筑与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艺术环境的整体表现。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要重视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毛泽东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等都是将名人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联糸起来的典范。

3.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对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营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4.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城市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认识的程度,即品牌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对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忠诚度表示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们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联想度是指通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会想到“下有苏杭”。

    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内涵、市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设施与配套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平。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文化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和产业化方式运作,可以产生利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不但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作也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增加就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国花城,激情商都”来构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活跃的当代工商业基础,与广州人热情开朗、钟爱自然、善于经商、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这种选择可以集中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人力优势,厚积薄发,值得借鉴。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城市,依然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这一主线,并根据城市本身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

    3.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和培养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渴望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当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不是被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载体,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伏羲文化是建设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7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

Abstract:The 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is a realistic option on 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This management can protect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create economic benefit,develop urban economy,and enhance urban competitiveness.In theprocess,w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conduct and citizen desire,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businessdevelopment,actual need and future need,integrate resources based on"brand",and take market operation.

Key words:city,resourc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在这种保护与经营的关系中,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绝不是要破坏这些历史遗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半产业化经营”。其益处有: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规划与投资,不仅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在政府指导下引起市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并主动保护之;二是半产业化经营之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会回馈历史遗存的保护,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

2.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经营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半产业化经营之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有利于积聚财富,发展城市经济;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经营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招标、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手段,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和经营。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与市民结合、优势互补,既能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定位准确,又能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转贴于

2.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垄断性,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城市的中心区既是商业的黄金地段,往往又是历史遗产的富集区。现代商业开发必须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进行。

3.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应留有余地。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集聚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学规划与积极抢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且不可逆转。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中还要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

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1.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总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资源的整合又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的资本运作、相关的服务系统分不开。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半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整合城市历史资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几年前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集团、杭州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为杭州打造“世界休闲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2.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竞争力则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论输赢。以丽江古城为例:墨绿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尘脱俗的山水美景,扬州烟花三月的烂漫,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诗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须通过文化策划、创意和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利用,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与衍生这种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建筑与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艺术环境的整体表现。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要重视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毛泽东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等都是将名人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联糸起来的典范。

3.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对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营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4.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城市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认识的程度,即品牌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对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忠诚度表示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们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联想度是指通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会想到“下有苏杭”。

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内涵、市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设施与配套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平。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文化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和产业化方式运作,可以产生利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不但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作也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增加就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国花城,激情商都”来构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活跃的当代工商业基础,与广州人热情开朗、钟爱自然、善于经商、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这种选择可以集中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人力优势,厚积薄发,值得借鉴。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城市,依然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这一主线,并根据城市本身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

3.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和培养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渴望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当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不是被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载体,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伏羲文化是建设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8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 

    abstract:the 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is a realistic option on 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this management can protectresources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create economic benefit,develop urban economy,and enhance urban competitiveness.in theprocess,w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conduct and citizen desire,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businessdevelopment,actual need and future need,integrate resources based on"brand",and take market operation.

    key words:city,resourc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semi-industrial management

    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在这种保护与经营的关系中,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绝不是要破坏这些历史遗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半产业化经营”。其益处有: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规划与投资,不仅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在政府指导下引起市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并主动保护之;二是半产业化经营之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会回馈历史遗存的保护,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

    2.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经营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半产业化经营之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有利于积聚财富,发展城市经济;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经营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招标、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手段,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和经营。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与市民结合、优势互补,既能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定位准确,又能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垄断性,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城市的中心区既是商业的黄金地段,往往又是历史遗产的富集区。现代商业开发必须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进行。

    3.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应留有余地。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集聚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学规划与积极抢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且不可逆转。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中还要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

    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1.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总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资源的整合又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的资本运作、相关的服务系统分不开。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半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整合城市历史资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几年前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集团、杭州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为杭州打造“世界休闲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2.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竞争力则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论输赢。以丽江古城为例:墨绿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尘脱俗的山水美景,扬州烟花三月的烂漫,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诗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须通过文化策划、创意和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利用,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与衍生这种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建筑与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艺术环境的整体表现。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要重视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毛泽东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等都是将名人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联糸起来的典范。

   3.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对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营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4.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城市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认识的程度,即品牌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对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忠诚度表示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们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联想度是指通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会想到“下有苏杭”。

    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内涵、市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设施与配套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平。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文化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和产业化方式运作,可以产生利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不但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作也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增加就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国花城,激情商都”来构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活跃的当代工商业基础,与广州人热情开朗、钟爱自然、善于经商、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这种选择可以集中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人力优势,厚积薄发,值得借鉴。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城市,依然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这一主线,并根据城市本身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

    3.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和培养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渴望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当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不是被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载体,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伏羲文化是建设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资本市场的历史第9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

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在这种保护与经营的关系中,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绝不是要破坏这些历史遗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半产业化经营”。其益处有: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规划与投资,不仅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在政府指导下引起市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并主动保护之;二是半产业化经营之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会回馈历史遗存的保护,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

2.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经营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半产业化经营之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有利于积聚财富,发展城市经济;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经营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招标、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手段,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和经营。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与市民结合、优势互补,既能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定位准确,又能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垄断性,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城市的中心区既是商业的黄金地段,往往又是历史遗产的富集区。现代商业开发必须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进行。

3.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应留有余地。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集聚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学规划与积极抢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且不可逆转。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中还要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

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1.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总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资源的整合又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的资本运作、相关的服务系统分不开。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半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整合城市历史资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几年前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集团、杭州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为杭州打造“世界休闲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nbs

p; 2.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竞争力则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论输赢。以丽江古城为例:墨绿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尘脱俗的山水美景,扬州烟花三月的烂漫,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诗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须通过文化策划、创意和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利用,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与衍生这种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建筑与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艺术环境的整体表现。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要重视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等都是将名人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联糸起来的典范。

3.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对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营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4.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城市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认识的程度,即品牌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对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忠诚度表示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们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联想度是指通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会想到“下有苏杭”。

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内涵、市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设施与配套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平。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文化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和产业化方式运作,可以产生利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不但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作也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增加就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国花城,激情商都”来构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活跃的当代工商业基础,与广州人热情开朗、钟爱自然、善于经商、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这种选择可以集中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人力优势,厚积薄发,值得借鉴。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城市,依然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这一主线,并根据城市本身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

3.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和培养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渴望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随着物

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当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不是被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载体,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伏羲文化是建设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徐惠蓉,王岚.经营城市:21世纪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