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9 15:04:13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理财产品 发展脉络 发展趋势

一、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的发展脉络

资本市场中的一些理财产品是指我国商业银行针对某些特定的客户群开发设计,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通过科学管理投入到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商业银行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由商业银行自行开发设计并推广;二是属于定制式产品;三是理财产品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投资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受托与被委托,由客户委托银行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而银行只是受客户委托进行理财,而并不是自营业务,所以最后的盈亏均由客户承担。

与基金和保险相比,银行理财产品这一行业起步较晚,从2003年开始,首先是外汇结构性存款,经过一年的发展到2004年已取得重大进步。与此同时人民币理财产品陆续出现,主要是以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投资为主。2005年银行的理财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出现本外币连续结构性存款,我国的四大银行走上快速发展之路。2006年到2007年,是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发行的理财产品以及募集到的金额都以百分之百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市场上出现各种项目的融资类产品、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相关产品。

据科学统计,到2011年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总数量已经达到23889款,比2010年增长75.3%,在这之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共发行21474款,占总量的90%,比2010年增长了86.6%,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速度明显提高,并且是以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主的增长特点。同时面向的客户也由个人扩大到企业,据统计,到2011年共有85个上市企业了关于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总金额高达304.7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十几倍。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主要流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代客境外理财、人民币理财以及外汇和本外币连接结构性存款者三大类。

(一)代客境外理财(QDLL)

2006年4月,我国出台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当年7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就了国内第一种代客境外理财产品,随后大量的QDLL产品就开始涌现在市场上。但是,由于这一理财产品的特点是将资金投入到境外市场,因此产品的收益与全球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2011年国际经济整体萧条的情况下,QDLL产品全年的发行量仅仅30款;由于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恶化的影响,使投资市场的风险加大,对理财产品的需求量萎缩使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QDLL出现负收益现象,给QDLL产品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二)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4年9月由光大银行发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人民币理财产品正式出现在人们视野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银行纷纷开始加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研究开发,从试探阶段过渡到大发展时期。

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来看,前期出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是针对银行之间的市场债券,具有风险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收益略高于存款的特点,基本上算是储蓄的替代品。但是,进入2006年后,随着人民币理财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出现两大投资方向:首先是通过信托计划在资本市场投资,同时也包括投资二级市场以及新股申购型的理财产品;其次是为了满足大型优质企业客户的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信托公司给各大企业发放信托贷款。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7新股申购类的理财产品期望收益达10%,远远高于其他的理财产品,成为人民币理财产品中的绝对主力。

(三)外币及本外币连续结构性存款

2003年5月,中国民生银行推行了一款“安心理财”外汇理财产品。同年7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推行了“个人外汇两得存款”。这些外汇理财产品的推出促使外汇结构性存款快速发展起来。

而进入2004年初,随着国家出台《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各大银行更是加大力度,如火如荼地开发研究外汇理财产品,推出自己的外汇理财产品品牌,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推行的“汇利丰”外汇结构性存款。同时,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研究显示,2005年跨币种的结构性存款逐渐面向市场,成为连接不同币种之间投资的纽带,在客户进行普通存款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衍生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不同的是,它多了一个兑换环节,是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和延伸。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但设计缺乏创新

资本市场中的很多理财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使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定价以及市场定位没有明显的特色,同一质量的产品相互竞争完全体现在价格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尚未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团队体系对理财市场、资本市场、客户产品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由于金融产品容易复制的特点,使市场上只要有一家银行推出相关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纷纷效仿,即使名字不尽相同但功能和投资收益都十分相似,严重阻碍了银行自行开发研究的积极性,而对于客户而言,产品显得眼花缭乱而缺乏吸引力。

(二)理财产品信息不对称

一些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是在产品风险上,虽然在产品说明书上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的详细的说明,但是很多银行在编写相关宣传材料时,对于风险提醒却是一提而过。此外,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过分强调产品的具体收益,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没有充分提醒,更有甚者连销售人员自身也不明白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国内熟悉国际交易的专业人才短缺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是很发达,使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把境外市场作为重点投资方向,而主要投资产品是在衍生工具范畴内,所以要想维护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衍生品交易上的合法权益就必须熟知相关的交易规则,但是我国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不能灵活运用国际交易规则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不管推出哪种理财产品都只相当于零售终端,只能相对被动地接纳外资银行的报价。

三、发展战略

(一)创新策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创新型发展,研发理财新业务,尽量避免重复性产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金融产品的本质相同,能够真正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不多,所以各大银行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上目标客户范围以及他们对理财产品的具体要求,要深入研究各项业务的发展前景,要确定市场定位以及需求规模,制定出适销对路的理财产品,真正保障客户的财产增值。

(二)营销策略

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对客户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对目标客户的动态管理比较落后,无法将优势资源集中,提供给客户高效、满意的个性化服务。所以,良好的营销策略应该建立在准确的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销售渠道推广理财产品。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由分支机构向电子化服务的转型服务模式,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对营业网点的功能以及布局进行改造,扩展电子化服务的渠道,将大部分标准化服务实现由柜台向电子服务上转移,积极构建较为传统的物理网点以及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共同发展的营销模式,基本形成以城市中大型理财中心为主体,以中小型的专业网点作为补充,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共同发展的多方式、多渠道服务方式,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三)服务策略

首先是品牌化服务,产品的品牌给予产品许多内涵和外延,从而将不同产品区分开来,尽管金融产品具有易模仿性,但是不同银行多年以来的营销活动或者相关产品的使用价值等已经在众多消费者的心中形成持久的形象,这是很难复制模仿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更在于一种品牌、一种格调、一种文化、一种象征和心理满足,因此理财产品的品牌化服务要更加人文化、情感化、个性化,能够精确体现银行服务的文化内涵,所以商业银行建立起自己独特品牌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在同质化低层次中的竞争力,还可以大大提高本银行的知名度。

其次是个性化分层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其服务模式应该以个性化服务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因此银行可以将个人金融服务延伸到保健、退休、旅行、居家生活等领域,满足客户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财需求。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评价标准,采取分层服务的形式,根据客户自身的喜好和需要提高高效服务。

(四)人才策略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财人员培训计划,选取一批具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客户心理、懂得营销技巧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产品的推销员,与此同时加强与保险、证券等行业建立系统的横向培训机制;其次在银行内部应采取竞争机制,使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新员工可以分配到一线上熟悉银行的相关业务,对于营销业绩优秀、具有丰富产品知识的员工可以竞选理财助理等岗位,以次类推,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理财行业中最专业、最权威的认证应当是国际金融理财师(简称CEP),我国金融理财师施行两级制度,分别是金融理财师以及国际金融理财师,专业理财师的认证在我国正在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探索出一条适合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发展道路对于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资本市场理财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增速逐步放缓

市场研究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资本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期数与规模将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会相对降低。其中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基数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到一定程度时,高速发展就会难以持续;二是由于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也会逐步放缓。

(二)创新产品不断研发,投资范围逐渐拓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理财产品的种类会逐渐增多,产品结构也会日益复杂。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研发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一款理财产品都是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以2006年出现的“打新股”产品为例,其经过几年发展后,已经出现了“新股随心打”、“新股月月打”、“新股支支打”以及开放式产品等多种形式;从投资的范围上看,投资市场已经扩展到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再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基本实现了资产的全球化配置。

从产品的结构上看,根据研究分析,2007年发行的3000多只产品大致可以分为8个基本结构以及上百种资产衍生结构。在这些结构性产品中,凡是不确定性事件都可以挂钩,包括商品、汇率、利率、信用、股票等基础资产以及各种衍生品。

(三)风险逐渐提高,实现理性发展

2007年以前,由于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以及广大的市场需求,使得理财产品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因为全球的股市调整,使很多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或负收益的现象,这使得客户与银行之间的纠纷逐渐增多,也对理财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在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以后,很多投资者开始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和性质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这种趋势也促使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反思,寻找失误的原因,促进理财产品的不断改进,实现理财产品的理性发展。

(四)理财产品成为常规投资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战略业务,各大银行中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财产品管理体系,使理财产品的发展走向正规,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实现了理财产品的连续发行,这使得理财产品能够像保险、基金等投资项目一样,成为用户首先考虑的投资方式之一。

(五)将以短期产品为主,出现基金化趋势

由于我国正在处于加息周期,物价上涨过快,中长期的理财产品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灵活性要求日益提高,这使得理财产品逐步实现了不可赎回到可赎回再到每月申购赎回的变化。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开始推出随时开放的理财产品,这些短期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基金化趋势日益明显。

(六)债券类理财产品将获青睐

随着股市市场的不断变化,投资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很多客户为了保险起见,会使投资投入债券类的理财产品,因此这类产品具有重获青睐的趋势。

五、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从2003年到如今,理财产品在资金管理上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广大用户的需求,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利率、债券等投资品种是最受欢迎的,而全国性股份银行以及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未来银行之间理财产品的竞争将实现数到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杨立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海南金融,2011,(8).

[2]苏春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3]舒皓,刘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21).

[4]李国峰.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1,(8).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一、我国证券市场整体概览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批公司挂牌上市到隔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磨砺,不管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股票及债券市场)。其中,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12月止,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总数达2342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931家,深圳证券交易所1411家,仅发行A股上市公司达1393家。

(二)股权融资极具规模优势,股权流动性逐渐提高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2008年以前我国相关政策对债券发行上市门槛较高,股票融资成为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渠道,规模优势显著。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通过股票IPO,增发以及配股,权证行权等形式获得企业运营发展需要的资金注入。截止2011年12月31日止,深、沪两市总股本达36095.22亿股,市场总值214758.10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164921.30亿元。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股权流动性也得到了提高,长久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股权融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使得我国往往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90年代初到2007年之间,我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徘徊在30%之间,而股权的不流通对流通股股东来说却是不利的,在上市公司做出某项融资决策时利益容易受到伤害,例如,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增发时,股价下跌流通股股东利益有也跟着受到损害,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但不受到影响,反而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反观国外的资本市场,企业股份基本是全流通,在进行股份增发时,大股东中小股东的权利平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2008年末我国流通股比率历年首创新高,并且从2009到2011年,流通股比率分别达到了62.01%,72.76%和76.79%,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崭新的变化,逐步建立一个更开放的资本市场。

(三)企业债券作为融资工具的地位日益升高

由于债券可以有助于降低股权融资带来的委托成本,对企业的行为约束也比较有效,所以在债务融资的工具中,债券融资更有其优势。在成熟的国际证券市场,债券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据王一萱、李信民(2003)调查报告中得出,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债券筹集资金额度是股票融资的3~10倍。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早于股票,但与股票市场的壮大速度相比,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但自2008年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后,企业债券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将先核定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企业发行债券从上报审批到拿到额度需半年左右时间,到改革后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反馈意见补充和修改申报材料的时间除外)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简化了审批程序在时间上节省一半,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使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了更好发挥,发展效率的提高也为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7年以前,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总体上小于股票筹资规模,落差约在股票筹资规模的1/6~2/3之间,自2008年改革开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企业债券发行额自1993年后首次反超股票筹资规模,并且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峰,企业债券规模约为股票筹资规模的2.5倍,之后2010年企业债券发展放缓,但总体规模仍高于股票筹资规模。

由图2可以看出长年来我国国债一直在债券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债的发行规模直接影响到当年债券市场筹资规模,随着企业债券市场改革实施,自2008年开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逐渐趋近国债发行规模,综上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较于9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仍有一定距离,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随着时展,特别是2008年后债券市场的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企业债券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以往重股权轻债券的态度得到了很好改善。融资快速成长的新走势,使企业债券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青睐融资方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征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股权融资偏好,整体负债水平偏低

如前所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是在近4年来才得到逐步改善,股票市场却是随着90年代初资本市场建立后迅速的成长扩大,这也从侧面看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对直接融资方式选择时,对股权融资更具有倾向性。如表1所示,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1993-2001年间都处在[48%,55%]这个区间,2002-2005年资产负债率提高了10%左右,处于[64%,72%]的区间,自2006年以后,我国所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提高到了新层次,维持在[83%,89%],1992-2010年我国所有上市资产负债率简均为64.97%,但由于我国上市的银行资产规模庞大负债率高,如2009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总资产接近了全部上市公司总资产一半,所以历年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同理,不同行业在相同年度或者不同年度的资产负债率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有必要选择一定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由表2的简均数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全国不同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是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在47%左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来说还比较低——Rajan和zingales(1995)的实证研究表明,G7国家上市公司1991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美国58%,日本69%,德国73%,法国71%,意大利70%,英国54%,加拿大56%,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水平与G7国家相比较低,这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决定的。我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首次发行上市及再融资都规定了债务上限,所以我国企业上市前将债务剥离达到上市要求的做法很常见,企业上市后为了将来再融资的可能,避免达到债务上限,也主观上愿意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负债率也逐年上升,但整体来说资产负债水平还是偏低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负债比率过高

负债融资结构是企业负债资金的来源构成的比例和关系,它不仅影响企业负债融资的成本,还影响到企业的价值,据笔者根据样本公司统计,我国上市公司短期负债占资产总额比例接近40%,而长期负债比重明显偏低,只维持在10%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特点是流动负债远远高于长期负债。根据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美国公司的负债期限大于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和五年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73%,65.7%,58.7%,52.2%和45.9%(我国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为80%左右,长期负债仅占剩下的20%),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国外平均水平,短期负债比率却是过高的,而过高的短期负债使得上市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影响到企业正常的再融资和正常的生产经营,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一般是银行,而银行为了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减少了对较大风险项目的长期贷款,或者提出一些更加苛刻的限制性条款,所以形成了银行一般愿意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企业也因为某一时期净现金的不足,又得不到长期融资贷款的机会而不得不选择银行短期贷款进行融资,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方式来弥补长期融资所需的局面。

(三)上市公司负债类型中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企业债券虽“量变”而未“质变”

负债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信用、发行债券,相较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成长,筹资能力和发行规模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企业债券虽“量变”而未“质变”,从2008-2011年,银行贷款占总负债的比例虽有所下降,在40%的水平浮动,但整体来说银行贷款仍是融资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商业信用,而企业债券所占的负债比率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只占到了5%以下的水平,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品种以及达到发行要求的企业还不多,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者加入,但要达到股票市场的参与高度仍然需要时间的积累。二是受多年的市场风气影响,众多的上市公司决策者还是更乐于选择不需还款付息的股权融资,并没有想要发挥负债的治理功能的积极意识。

三、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继续推进和完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确保股市健康发展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性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得到很大的改善,近年来流通股比例已经超过了非流通股显现出优势地位,但整体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比率只占到7:3,仍存在一定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空间,股权分置改革这项措施能使上市公司的股份在市场上充分流通,自身价值在市场流通中充分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而且可以弱化上市公司内部人的人为操纵,市场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下降,管理层就能从多种渠道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并及时调整公司资本结构,同时我国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政府将以前没有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投放到市场上流通,而国有股基本是一元一股的成本取得,但是市场上流通后的溢价往往是几倍几十倍,那么流通股股东必然蒙受损失,这时就有了对价的产生,即双方作出的让步的程度,非流通股股东会对流通股股东损失进行一定补贴等,同时流通股的剧增也会导致市场对股票的需求跟不上猛增的供应量,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等一系列反映,所以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还应完善改革的推进过程,确保股市的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应合理调整长短期负债水平,发挥负债治理效应

合理负债能为公司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实现盈利从而使公司价值最大化。而短期负债能力过高造成的投资短视等问题应得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合理调整长短期负债水平,将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在优质项目上,不因眼前利益而造成企业利润损失,需要指出的是,提高负债治理效应,首先需要管理层首先要有负债的“硬约束”的治理意识,使负债偿付本息的压力变成动力,而不是一味的陷入短期负债长期化的恶性循环来替代偿付压力。

(三)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

从2005年起,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有了长足发展,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不断增长,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通过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相对较少,在企业负债中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比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要低。从财务管理角度债券融资资金成本要低于股权融资资金成本,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融资比重远大于股权融资比重,企业应该意识到债券融资的重要性,积极通过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相关部门应该在现有的企业债券发行制度上进行优化,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一萱,李信民,徐良平.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调查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No.0064,2003.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 资本市场 制约因素 融资渠道

一、西部地区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11月14日,我国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共71家,占全国2294家上市公司的3.10%,总股本2844004.39万股,总流通股本2247001.49万股,总市值3944.70亿元,总流通市值2800.16亿元,每股平均价格为16.66元。西部农业类相关上市公司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共有19家(其中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14家,间接参与的5家),总股本975001.27万股,总流通股本771665.72万股,总市值1111.10亿元,流通市值819.75亿元①。在这19家上市公司中,从地区分布上看,有8家分布在新疆,有4家分布在甘肃,有5家分布在四川,有2家在云南。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类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全国71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仅有19家,所占比例不到全国总数的1/3。

二是流通市值规模较小。从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来看,西部地区的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819.75亿元,仅占到全国同类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总和的30.36%。

三是总股本及流通股本较少。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上市企业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分别占全国同类上市企业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的35.85%和28.37%。

四是股票价格偏低。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偏低,均价为11.84元每股,而全国同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均价为16.66元每股,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上市企业分布很不均衡。其中新疆最多,有8家,其次是四川5家,甘肃4家,云南2家,其余6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家农业类上市企业。

六是上市公司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畜牧业(牛、羊)、棉花种植和梨等种植上,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种植及家禽养殖、生猪养殖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都是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比较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本市场的鼎力相助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融资难,资金是制约西部农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首要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将使得西部“三农”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当前看,西部农村的资金获得渠道单一,几乎全靠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等特点与银行逐利性相矛盾,这就注定农户从信用社只能获得有限的信贷支持,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要拓宽融资渠道,只有打破农信社信贷垄断的现状,引入资本市场、引入多元化资金,同时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而这其中,资本市场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可以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打破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

第二,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打响农业发展的品牌,有利于引入外资,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获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三,农业企业通过上市,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交易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农业企业可以与农户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让农户参股,成为股东,将农户的存款和持有的闲散资金加以利用,不仅筹集了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还为农户提供了投资渠道,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在西部农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对于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对西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约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西部农村长期以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观念固化,需要政策指导和新观念的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于历史沿革和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为主,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观念没有得到认同,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造成多年来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农户劳作积极性的下降。这就对国家的政策引导提出了要求,政府对农户的引导和支持不仅可以颠覆农户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大规模集体生产中来,而且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缺少经济效益高、还债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带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其中强调了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而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其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第三,资金的短缺、投资的缺乏,造成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拥有良好的、中东部地区所不具有的特色资源优势,然而,由于资金引入困难、投资招商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限制,特色资源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展现出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地位。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森林、肥沃的土地等与农业相关的天然资源,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部分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广阔的天然牧场,具备农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相当优势的基础,然而,这其中,除了新疆对其部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外,其余省市均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第五,农业产业规划发展不清晰,龙头企业培育不得力,导致农业类上市资源缺乏优势。

四、西部地区典型涉农涉牧上市公司分析

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中有14家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我们在对各公司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经验:

第一,定位明确。以上企业大都以搭建融资平台、加快区内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公司成立以后,在做好自己的主营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合资合作、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组建营销网络体系等方式,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二,采取科学的发展模式。这些上市企业所采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即“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整合天然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和融资平台,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以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通过其发展带动其他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以上企业建立之初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在逐渐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农牧业的发展,增强其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以此来促进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第四,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无论在成立之初还是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财力、人力、物力和政策的支持。政府通过其广阔的对外联系,为企业寻找并建立的稳定的销售渠道,不仅鼓舞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还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政府所制定的鼓励政策和指引措施,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五,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上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引进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加快了西部农业的科技化进程,提高了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

以上企业所选择的发展路线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宏伟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还为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五、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培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需要农户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更需要大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影响,以及储备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这是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根本。下面,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政策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是市场的导向标,与扶持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关的政策出台都将向市场释放信号,一方面能增强西部农村地区自身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市场参与者领悟到国家的意图,将视线转移到具有巨大潜力的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国家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扶持,主要有优惠的信贷和利率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设计并提供优惠的信贷产品等。

(二)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思想固化,西部农户普遍缺乏合作观念。所以在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初期,需要政府出面,积极引导农户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走区域合作路线,将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后,政府需要逐步退出市场,变直接参与和积极引导的职能为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职能。

(三)发展龙头企业,使其引领农业发展

对于现有的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使其成长成为能够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其上市融资,依靠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使其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

(四)整合区域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合并规模相对较小的农牧业企业,规范管理,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农业发展基地,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范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壮大企业本身,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上市融资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借鉴已有上市企业的“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企业靠农户、企业帮农户、企业服务农户”,以此调动农户的劳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做大做强,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了,即可通过上市融资,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

(六)引导大中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农牧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投资利润高,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领域,而目前许多大型上市企业自有资本相对比较富裕,而且十分愿意投资像农牧业这类领域,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西部农村地区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扩充自身实力,拉动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西部农村资本市场是解决西部农村资金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资本市场利用和发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也是较快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其快速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以上数据资料均根据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月统计报告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经济转型期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03

[2]韩鹏、史卫国.农村资本市场研究进展与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

[3]王磊荣,王选庆.试论培育农村资本市场[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4篇

    【摘要】罪名是浓缩的罪状和高度提炼的犯罪构成,规范的罪名应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但是目前学界对犯罪行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罪状及犯罪构成方面,对罪名规范的专门研究却鲜有涉及。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罪名频繁修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纵深发展致使各类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提炼罪名时,未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误将犯罪判断要素当作规制对象。因此,厘清资本市场相邻概念是开启罪名研究的钥匙,探寻罪名归纳技巧则是深入把握该罪实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资本市场;规制对象;判断要素

    罪名是罪状的概括,是犯罪构成要件的高度提炼。但是实践中对罪状及犯罪构成要件的关注度远甚于罪名规范本身,前者的研究成果也较后者丰富。究其原因,系罪状及犯罪构成理论关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一罪与数罪,而罪名本身既不涉及罪也不影响刑,只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符号或标志。笔者认为,罪名、罪状以及犯罪构成之间是立体、动态的关联关系,对具体犯罪行为的研究应当贯彻“三位一体”的思路。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罪名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而非“管中窥豹”,对罪名发展做专门研究,不但可以探索其规范规律,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相关领域的变化。

    对于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等法定犯而言,其罪名选择、发展与资本市场中形形色色的金融概念密切相关,了解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极有必要。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1}(P.3)。“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实现全市场乃至全社会资产配置的优化。”[1]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需要公平、公正、公开的运作程序。然而,资本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诸如欺诈、虚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且逐步呈专业性、复杂性、隐蔽性等趋势,现行刑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迅速的犯罪类型。学界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制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并且成果丰硕,[2]不过这些探讨主要围绕该罪的犯罪构成或者修正条款等实体性内容展开,尚无论着从基础性角度对该罪的罪名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拟撇开常规的研究方法,从罪名的产生、发展入手,理顺资本市场相邻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罪名规范的发展规律。

    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罪名变更评述

    诚如上文所述,罪状是指刑法分则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对具体犯罪及其构成特征(要件)的描述,是犯罪构成的载体或规范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各罪状的剖析,才能掌握种种犯罪的构成特征,明确如何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2}(P.240)。而罪名具有浓缩罪状和归纳犯罪构成的特性。这种特性对立法者和司法机关均提出了严格要求,不但应当注意罪状规定的科学性、明确性而且应当在掌握罪状规定本质的基础上,简洁、概括、明了、专业地进行罪名选择。通过对罪名衡量标准以及发展变化作深入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犯罪构成的变革,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立法或司法机关提供学术参考。罪状把握不准、罪名归纳必然有失偏颇;反之,罪名选择不当,必然紧随罪状的修订而频繁变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的连贯性,而且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对该犯罪行为的清晰把握。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资本市场细分概念越来越多、界限越来越模糊,加上资本市场的特殊性,错误使用概念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如何科学归纳、规范选择罪名应当成为新的研究方式。

    1997年刑法典第182条规定,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或者相互买卖并不持有的证券,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或者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或者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法释[1997]9号)的规定,该条罪名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但是立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很快发现,期货市场同样存在操纵行为,发生频率、欺诈手段以及社会危害性丝毫不亚于证券市场。1999年刑法修正案(一)[3]第六条对该罪进行了补充修订,将期货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根据“两高”《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法释[2002]7号),将该罪罪名修订为“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立法活动总是滞后于现实的迅速变化,这是大陆法系国家最显着的特点,立法机关试图制定出明确的、系统化的法律以适应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一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3}(P.80-83)。实际上,期货市场发展时间并不晚于证券市场。[4]操纵期货市场未能与操纵证券市场同时“入罪”,显然不是因为“立法活动总是滞后于客观现实”,罪状稍作修改即导致罪名修订值得深思,有悖于罪名是罪状的高度提炼这一基本特征。刑法第182条以及刑法修正案(一)无论是立法内容、立法技巧,还是罪名归纳方式均经不起仔细推敲。

    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颁布施行,实现了罪名与罪状的协调。根据“两高”《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法释[2007]16号),该罪罪名最终修订为“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从罪名发展看,《修正案》(一)是罪名的被动修订,而《修正案》(六)则是罪名的主动完善;从内容上看,修正案(六)从多个方面对该罪进行了颠覆性完善,在此不再赘述{4}(P.70-71)。不过罪名频繁修订足以说明对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进行理清的重要性。首先,罪名变动频繁,不利于保持刑法的稳定性,尤其是证券、期货这种法定类型的犯罪。刑法第182条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到“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再到“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成为我国刑事法律中修订频率最高的罪名之一。不仅反映出相关主体对证券、期货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本质认识存在局限性,而且也使得立法活动远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状况显露无遗。其次,罪名变动频繁,反映出罪名与罪状的协调性差强人意,例如原条文开宗明义描述“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情节严重”的行为,但客观要件第(2) 、(3)项却规定“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说明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行为不仅包括操纵交易价格,同时也包括操纵交易量。第三,罪名变动频繁,表明罪名归纳技巧尚需完善。

    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罪名相关概念及功能

    “实际生活中离开了概念人们就无法进行语言交往”{3}(P.67)。界定基本概念对于研究具体罪状及犯罪构成必不可少,对于罪名选择尤为重要。虽然有不少学者尤其是普通法系学者对“概念法学”提出了猛烈抨击,但是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层层剥离,是进一步解析犯罪性质的基础,对基本概念把握不准,也是罪名频繁变动的原因之一。

    在诸多资料中,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在许多场合常被当成相同的概念使用,在述及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时也不例外。实际上,三者之间不但内涵迥异,外延也大相径庭。在研究操纵市场犯罪时,证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否等同,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是否同一层次,关系到是否准确、规范使用罪名。需要说明的是,该罪罪名的研考本应从“证券市场”入手,但是在金融市场体系中,“资本市场”处于承上启下地位,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可以更清晰地理顺不同层次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根据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的解释,资本市场即进行长期资本交易的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在金融活动中,该市场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旨在与调剂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短期资金市场相区别。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5]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政府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刑事立法机关要规制破坏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相关司法机关要总结罪名,首先都应当弄清资本市场的性质及内涵。目前相关司法机关或者刑法理论学者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存在偏差,政府机构的纲领性文件也含糊不清,以致于刑事法律关于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犯罪的表述存在不少误区及漏洞。[6]

    为了理顺金融体系内部各层次子项目之间的关系,从立体、直观的角度论述证券、期货市场犯罪行为,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及其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1.金融市场与罪名排序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下属一级子项目。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7]“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5}.无论是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层次虽然不同,理论和实践中对三者之间的地位也有争论,但是均属于金融市场的范畴。[8]因此无论从罪状、罪名考量,刑法典将第182条置于刑法第3章第4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顺理成章。但是该罪名中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两个体系是否同处于平等位阶,各自承担何种功能,该罪名能否囊括所有的证券、期货等违法违规行为,尚需继续展开研究。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 筹资环境 优化互动

一、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

(一)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状态描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而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小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最优负债点就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但由于企业内部资产构成的差异以及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因而,实务中很难确定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类型的最优资本结构,而只能对整体企业的优化状态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描述。

目前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MM资本结构理论、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等。但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讲,最优资本结构的核心是企业最佳负债比例的确定,即找出一个既能发挥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又能避免过度负债造成的额外财务风险增加导致的企业总风险增加的适度负债区间,从而使收益大于所冒风险,这就是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

(二)企业最优筹资环境状态描述

目前在对筹资环境的描述中都是将企业筹资环境分解为金融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几大环境因素,然后分别进行描述。这种分类方法板块式的描述了哪些是企业的筹资环境因素,但并没有很好地描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同时,也未能说明筹资环境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上面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状态描述中已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企业最佳的负债比例。而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描述,这一最佳的负债比例必然表现为企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无差异状态。因此,从筹资环境优化导致的结果以及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筹资环境优化互动的关系来看,整体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体现的就是企业筹资环境的优化程度。

金融环境优化的核心是要保证整个金融市场上的股权融资市场和债权融资市场处于最优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最终体现在金融市场上就是股权融资机会(或成本)和债权融资机会(或成本)、股权投资收益和债权投资收益(综合考虑了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后的收益率)无差异的结构状态。这种无差异的结构状态体现的就是整个社会金融体系最优化的状态。

综合上述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为三个层面:一是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的优化组合状态;二是投资者投资组合的优化组合状态;三是筹资者筹资组合的优化组合状态。

二、中国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优化互动分析

上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表明:无论是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还是筹资环境优化,其核心都是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的结构平衡问题,这种平衡是由整体金融结构组合、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筹资者的筹资组合相互作用形成的。下面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分别予以分析。

(一)站在一国金融结构优化的角度,一国金融结构优化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就是投资者和筹资者投(筹)资组合的优化

一方面,整体金融结构的稳定状态必须具有微观基础。金融管理当局对融资体系、金融产品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整体战略布局是不能脱离市场上投资者和筹资者(企业)的实际需求而独立设计的。另一方面,整体企业能否实现综合筹资成本最小化取决于社会筹资环境是否实现了最优化。只有当整个社会呈现出股权筹资边际成本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时,其最优状态才会实现。

从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整体互动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整体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整体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其内部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布局是围绕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这一中心来展开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宏观金融结构之间正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整体金融结构的稳定性得以加强,其微观基础得以巩固。

整体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尤其是通过对原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贷款“债转股”的金融运作,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结构,又使得银行体系的资产结构得到了彻底改善。

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了结构失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偏好选择股权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和企业资本结构的深度优化。

(二)站在投资者投资组合优化的角度,整体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投资者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无差异的资本结构。整体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实现离不开投资者最优投资组合的实现

站在债权投资人的角度,他们最关注的是贷出资金的安全性。如果企业债务资本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变成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其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债权人总是希望企业的债务资本比例较低。站在股权投资人的角度,企业的股东最关注的是投资收益的高低。他们最关心的是全部资产报酬率是否超过了借款的利率。只有全部资产的报酬率高于负债形成的利率,企业股东才可以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以有限的资本、付出有限的代价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并得到负债经营的杠杆利益。

从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的丰富和投资队伍的扩大,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趋于合理,但是在股权投资价格形成机制和机构投资者的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首先,投资品种的丰富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提供了前提保证。投资者投资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扩展为目前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股票、黄金、外汇、房地产、保险、股指期货等多品种构成的投资组合。投资者投资品种的极大丰富既为投资者本身投资组合的优化提供了前提保证,也为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增强奠定了微观基础。

其次,机构投资者的日益壮大和成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既为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投资队伍保证,也成为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巨幅波动的中坚力量。

(三)站在筹资者筹资组合优化的角度,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筹资者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的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最优状态的实现离不开筹资者最优筹资组合状态的实现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他们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考虑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负债过低(或者完全是股权资金),则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负债过高,则又说明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因此把握合适的尺度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企业从整体筹资渠道上看,多元化筹资结构基本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财政资本、银行信贷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其他法人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内部资本、国外和我国港澳台资本等多层次的筹资渠道;从筹资方式上看,形成了投资人直接投入资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多种筹资方式。这种局面为筹资者筹资组合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资本结构最优提供了工具和技术保证。

由此可见,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状态是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组合的最优状态,也就是企业股权筹资边际成本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的结构状态。这种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形成既是一国金融结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筹资者筹资组合优化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一国金融结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筹资者筹资组合实现优化的前提。没有一国整体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实现,上述三方最优状态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三、结论与对策

一是化解宏观金融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非良性互动的核心问题是公司资本构成中直接债权融资的比重问题。其化解路径就是通过一系列公司债券发行的制度建设来推动直接债权市场的发展。

二是从投资者投资组合最终实现优化的角度出发,要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最终优化,其核心问题是让人们的投资理念回归到价值投资这一轨道上来。只有当人们的投资理念真正地回归到了价值投资这一理念上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才能真正实现优化。

三是从筹资者筹资组合最终实现优化的角度出发,要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最终优化,就必须解决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权筹资成本“软约束”问题和金融市场进入公平的问题。其核心是加快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除民间融资存在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邱魏等译.证券分析[M].海南出版社,2006.

[3]阮建军.基于股票资产功能定位视角的股市均衡研究.开发研究[J],2010,(2).

[4]谢百三.证券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 全球经济失衡 战略

一、前言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其比例为11.7%,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鉴于此,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10-15+35+87.

[2]张.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

[4]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3-20.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发展现状 管理体制

一、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资本市场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轨迹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 年“拨改贷”以前,资本市场并不具有真实意义,因为它是以财政拨付为主的;1985 年“拨改贷”以后,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长期信贷由此构成我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式;1990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但是,自从2006年所谓的“十年牛市”的开始,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是“过度的货币追求相对不足的金融产品”的市场。“过度的货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持续性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货币增加;另一个是我国居民储蓄结构变化产生的,由于资本市场的火热,大量居民储蓄开始从从银行转移出来,转向资本市场。“相对不足的金融产品”是指目前我国国内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仅限于股票、债券及期货等相对较少的金融产品。这势必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导致金融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导致金融产品价格的总水平上升,而不是指个别金融产品价格的上升。这也就是所谓的疯涨,乱涨,这是不正常,也是不健康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应“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推动了众多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提供体制改革等制度供给方面发挥了银行等传统金融体系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结构安排存在缺陷,资本市场在风险发现和价格确立以及有效利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定价机制分割和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扭曲,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导致了资本市场效率低下。所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其功能发挥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缺陷

1.资本市场存在结构性缺陷。主要包括:第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失衡。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表现在股票市场上,突出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使股票市场处于严重分割状态,产生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问题,更导致了可流通股与不可流通股在转让定价、流动性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不平等。第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呈非均衡状态。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由承担债权融交易的债券市场和承担股权融资交易的股票市场构成。债券规模不足,导致闲散资金向银行或股市流动,一定程度改变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理论定价和风险发现机制,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第三,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大。在我国银行信贷间接融资比重较高,但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总体形势下,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大,导致金融结构畸形发展和金融效率下降。

2.资本市场主体股份制企业机制转换缓慢,动摇着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由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未真正解决产权虚置的问题,国有资产所有者不能对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针和经营活动真正行使所有权,因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上市公司行为难以规范,将使资本市场失去微观基础。

3.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运作不规范。 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仍缺乏系统、有效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市场运作有序地运行。市场机构主体不是以规范投资为特点的投资基金,而是证券商和各类企业。

三、进一步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策略

⒈ 调整资本市场运行机理,规范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保障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加强对各类证券违规行为的监管,加快证券市场优胜劣汰、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减少政府的“隐性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现象,根除“劣股驱逐良股”的市场投机根源,为建立理性投资氛围打好市场基础。同时建立新的金融避险机制,开发新的金融证券产品,以利于投资者趋利避险。

⒉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对于国债,多考虑以非定价拍卖或以平均价格报价方式发售。改变股权分割和股市分割的局面,积极创造条件,使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同时要建立分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发展一定数量的场外交易来满足区域性的资本投资、流动等方面的要求。

⒊ 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证券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资本市场管理体制,一要确立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的超然领导地位,赋予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证券市场独立统一的准司法和执法管辖权。二是明确人行与证监会的职能交叉部分,最大限度地实现监管权力的统一。三是建立证监会的地区性分支机构,并实行垂直领导。四是发挥自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即把证券业协会建设成为一个能规范证券业行为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使其在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市场交易活动的监视、市场参与者的管理、信息披露、争议仲裁与利益保护、职业道德建设、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⒋ 健全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投资者保护和诉讼赔偿机制,运用可流通底价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是开展投资者教育的基石,应高度重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形成从事前预防到事后保护的一整套措施,推进对投资者保护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结合了国际先进经验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止微观风险向中观风险乃至宏观风险的转化,保持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我们应该从全方面多层次的角度看待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除采取上述措施外,我们还要有效解决透明度问题,不能解决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实地向社会披露信息的问题,那么资本市场就没有发展前途。资金多元化问题是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如果要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仅靠居民存款和居民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进入市场是不够的。我们如果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就必须推动资本市场资金渠道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管道建立起来而且越来越大的时候,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资金循环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原来很多进入银行体系的资金会通过这些管道有节奏地进入资本市场,这样,资本市场就会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晓薇,杨超文.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06,4.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8篇

>>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 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与改革 中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功能缺位问题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变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与2008展望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突围 中国资本市场的层次构建与转板制度 新股破发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之困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路径选择与路径突破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从“光大乌龙指事件”看中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制度缺陷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浅析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所考虑的几个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2-28.

[4]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 _402786440.htm.2012-2-22.

[6]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7]国家统计局. 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08、2009、2010、2011年)[EB/OL].http:///tjgb/.

[8]李侠. 尚福林: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在完善市场功能[N].金融时报,2005 -11- 3(A01).

[9]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年鉴[R]与2010年鉴[R],深圳证券交易所2009年鉴[R]与2010年鉴[R].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第9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虚拟经济;互动关系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2-0056-07;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源于银行体系结构调整而诱发的金融与经济间的不协调性,使得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提升之间的互动成为当前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不仅关系着行业自身的改革,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基于此,对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作用路径的探析,从理论上揭示两者间的发展互动性,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具实践性和时效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都试图揭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互动性,抑或是表现出更具隐藏特性的因果性。刘骏民、 伍超明(2004)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这主要源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收益率差异又产生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而导致这种结构非对称性的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2]王国忠、王群勇(2005)运用动态相关多元GARCH模型专门研究了1919―2004年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时变特征且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虚拟化的过程;[3]董俊华(2011)以倒金字塔经济结构为分析基础,选择199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体经济增长是虚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实体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周莹莹、刘传哲(2014)研究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且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具备虚拟经济产生的必要基础,而一旦虚拟经济产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则可以实现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积累,进而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的发展;[4]郑冠群(2014)在梳理近年来有关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虚拟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外溢直接加剧了其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的复杂性,但若能成功构造预警指数则可以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可能的冲击效应作出预判;[5]张晓朴、朱太辉(2014)从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两个视角专门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主流经济理论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其进一步对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做了专门分析,并指出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它作为服务业部分不仅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还直接成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6]文春晖、任国良(2015)通过构建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发现由于终极控制人的金字塔式的持股模式最终导致不同的两权分离度,而这进一步导致了两类成本和企业r值的不同经济效应,着重探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的机理;[7]胡晓(2015)则专门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虚拟经济越发展其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越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越小。在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不仅不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8]刘洋(2015)也指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背离的现象,并通过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数十年内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频发正是源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而导致的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破坏,据此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会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危机产生影响。[9]罗来军、蒋承、王亚章(2016)则专门关注了虚拟经济银行融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可能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冷性市场还是热性市场银行融资均对它们的市场扭曲产生显著影响,但引发两类市场扭曲的因素却存在较大差异,且无论是冷性市场扭曲还是热性市场扭曲均会妨碍企业发展。[1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是否存在背离,以及两者间如何互动变化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且多选择通过具体的数据检验来揭示两者间如何变化。不同学者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两者间的关系并非是稳定的,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当前,学术界关于两者间是如何互动的,具体的作用路径为何甚少论及。对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专门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具体阐述了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般路径和主要机理,以期为两者关系的协调与政策治理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指导。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它出现在实体经济之后,诞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11]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既然虚拟经济的存在就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那为何两者间又会出现不一致性,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统一性

分析已经明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样,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体现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上,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将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和更大的扩展空间,即不断繁荣虚拟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12]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方面,虚拟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资本的充足率对于投资行为的成功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储蓄率的提升将为投资规模的扩大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虚拟经济的发达还有助于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变,可以说它有效节省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也正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处于高水平则意味着资本的流动性会同步上升,这极大提升了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入,也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再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提供更有效的风险和收益转换机制,进而实现对风险的分散与转移,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Denizer等(2000)的研究就明确指出,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13]而且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在于其对实体经济风险的分散,还因为其对实体经济一定的预警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本指标的管控就能间接发现可能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而尽早采取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实现对其的助推效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助推首先就体现于对虚拟经济诞生基本的夯实,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引致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扩大,进而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那么虚拟经济自身的扩展就是带有泡沫的、无基础的膨胀,很容易诱发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体经济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直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而且从社会长期运行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将首先决定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一社会平均利润率又直接影响着银行的长期利率、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就正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受市场影响,但其最终的影响因素还是公司自身的运营状况,如果没有首先实现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也就很难实现公司股票价格的持续、稳定上涨。

总体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相互影响,虚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具备一个稳固同时又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正决定于实体经济;相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扩大自身发展规模、空间的资金保障,而这正是虚拟经济给予服务的所在。可见,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性,决定了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性,若是任何一方落后则可能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正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间所表现出的互动性共同助推着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始终一致。事实上,两者同样存在着相互背离的一面。

一是,虚拟经济虽然产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而其所凭借的方式则主要是自我炒作与扩张,进而实现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提升。[14]

二是,有价证券的价格虽然主要受公司运营情况的影响,但在短期内也可能呈现出与实体经济不相符的情况,即来自于证券市场的供需竞争以及可能的投机买卖活动,都可能使证券价格在短期内呈现出与实际价值相偏离的态势。

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虽然存在相互性但虚拟经济的过渡发展也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挤出”,尤其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后自身过渡膨胀而出现发展的情况下,其会凭借更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实业资本流出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例如,在资本市场泡沫较高的环境下,资本市场的高回报率会吸引大量实业资本涌入股市、房地产,最终因过度消费和虚假繁荣而增加银行坏账,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A,增加整个经济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理

(一)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毋庸置疑,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存量的变化状况,加之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也能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导致的贷款需求扩展和资金缺口扩大风险,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将其有效运用于生产投资上来,进而实现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反之,则会因为资本运营的低效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

式(1)中,T表示某企业的生产产量,Y表示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v表示资本产量比,若进一步假定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Y主要受经济增长和其他金融变量影响,则有:

从图1可见,在最初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时,效率p=S时, 〖SX(〗ΔT〖〗T〖SX)〗=〖SX(〗Y(ΔT/T,P)〖〗v〖SX)〗由MN线代表,其对角线的交点G点所决定的实体经济均衡增长率为处于较低水平;若资本体系逐步健全则效率同步上升,则存储偏好极大提高,则MN线变化至M′N′处,其与对角线的交点G′决定了均衡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OP。这就表明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将首先对整体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而这一效率的改变将进一步作用于市场储蓄意愿导致实体经济可用资本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为更明显地揭示资本市场体系自身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假定社会仅存在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低的传统工业部门和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高的新型产业部门两类,则对于高回报率的追求会促使资金供给方均偏好于新型产业部门;同时,如资本市场提供的存款利率为零,则传统部门会选择放弃存款,新型产业仅有部分存入;只有具备足够高的资本回报率两者才会选择使自身的多余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而实际投资线的倾斜方向也表明实际投资与实际贷款利率间为负相关关系,即实际投资收益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若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维持自身的健全,则最高实际存款利率将高于均衡利率进而导致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则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则此时整个社会的损失增大。如资本市场能及时调整自我状况,回归健康运营,则利率对资金存量的如实反应会使整个体系以适当的利率来吸引资金,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具体到现实经济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必要的市场活跃度正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保证。发展健全且稳定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定期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进而成为供给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供给者,一旦该资金供给方出现萎缩或衰退的趋势,则必然首先影响其资金的供给效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活跃的市场将更容易为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参与者的增加和参与行为的正常开展又是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若始终处于交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自然也是消极的,这会直接诱发交易行为的减少和融资规模的缩减,待至整个资本市场交易规模出现缩减态势时必然妨碍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来自于股价的直观变化更是直接反映了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只有确保股价能够客观反映公司基本面,才能真正确保其成为衡量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效的有效尺度,进而引导资本市场资金的有序、高效流动。这意味着想要实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对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效监管必不可少,必须确保资本市场收益的提升是建立于实体经济即企业发展基础上,而非证券投资者收益的过度虚拟化,否则市场投资者将偏好于炒作概念和追随市场操纵而非公司治理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一般路径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其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它是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应规模为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而产生的,并进一步促动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个体间财富分配行为,无法确保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必然进一步诱发个体财富总量的不均,而这正是私人借贷行为产生的基础。借贷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引致资本使用权的付费行为,即借方利用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进行生产经营,而贷方以资金使用权出让而获取利息(即虚拟经济萌芽)。事实上作为虚拟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有价证券,其最初的产生和后续的发展均来自于企业经营状况、社会公众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规模也是影响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而现实社会中,实体经济发展与虚拟经济间的状态则是动态变化的,既可能呈现互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又可能表现出背离的状况,显然存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动态视角来揭示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具体路径依赖。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的初始水平直接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时实体经济发展中来自于监管部门的主导性较强,表现出较显著的计划性,[15]此时实体经济很难通过诱致性的自变实现对二者原有关系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若外界影响因素效用很强则很容易受其冲击,而造成了实体经济危机,进而扩展至资本市场,呈现出二者相互感染的关系。加之路径依赖的原因,短期内二者所呈现的非均衡态势较难自发调整到良性均衡状态,从而出现二者关系长期被锁定的状况。即实体经济虽在短期内能实现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但限于自身较低的发展程度,其稳定性也较弱,在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冲击时,首先呈现出自我的非均衡变化再扩展至资本市场,此时二者开始所维持的良性循环被破坏,进而演变为两者长期的非均衡恶性状态。更确切地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看似各自存在独立的发展周期或周期变化规律,但两者间却存在关联性。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两者发展的起点,必将带来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但在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这将同时诱发经济泡沫的聚集。其直观表现就是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此时资本市场利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产业而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伴随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虚高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来自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萎缩将最终形成冲击导致泡沫的外部因素,导致泡沫破裂和资本市场产品价格有限时间内的急速下跌;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增速的放缓,待至虚拟经济发展回归正常水平,实体经济将为回归高水平位置而展开下一轮发展,进而促使虚拟经济同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体系下,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由于彼此周期性的非绝对同步性,虚拟经济系统短期内的发展可能快于实体经济也可能慢于实体经济,但彼此间的关联性却始终使实体经济居于主导地位。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初始稳定发展状态的持续对二者之间长期关系的动态变化影响巨大。

事实上,实体经济从初始状态到发展状态的变迁也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其变迁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体系的长期动态变化关系改变。[16]具体来说,主要的变迁方式是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其中,强制性变迁的主导者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各利益主体的兼顾往往会使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因两者发展程度和变迁程度不统一而呈现背离关系。同时,强制性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会进一步造成其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忽视,使得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完全是依照行政安排,这会加重资本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无法摆脱初始的非促进发展关系。

而与强制性变迁相对应的另一变迁方式――诱致性的变迁则完全不同,其整个发展的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一种双方根据变迁利益与变迁成本对比后自主决定的行为改变(林毅夫),这就决定了变迁中的协调性。在自发性的变迁中,实体经济往往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促使其具备了诱发资本市场同步调整与发展的基础。此时,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诱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最终使二者在变迁中相互刺激,并逐渐形成良性互进的关系,最终发展为长期的均衡状态。

四、政策建议

可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对于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综合上文对两者间互动关系及影响路径的分析,未来更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合把握二者关系的协调。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效用,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综合国内外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经验来看,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应优先健全我国银行体系,在此基础充分调动央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物价稳定为基本目标,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同时,加强对国际经济动向的准确把握,进行必要的经济前瞻性分析,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将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坚持对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等为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其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率,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结合各区域发展状况,加快东中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布局;同时在银行方面,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并鼓励其相互参股;当然在促进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有严格控制各类金融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的扩大规模所带来的虚拟经济泡沫。

三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诱制性变迁实现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效用,进而实现对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效应,争取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协调、促进资本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框架。

四是,减少实体经济波动,增强金融类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资本市场体系的脆弱性特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提前对可能诱发分析的外部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在平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

五、结语

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间既存在相互促进性、一致性但短期也可能呈现背离的状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而言,其主要实现手段只能是自我炒作与膨胀,但由此导致的实体资本大量流入最终会因为资本泡沫的破缍流失,最终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而脱离了资本市场支撑的实体经济,其发展也终将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市场的持续扩展和自我发展规模的持续增大。基于此,建立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为配合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实体经济也必须从自身体系与结构的调整入手,为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虽然,本文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但却未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检验性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应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冉光和,李敬,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J].中国软科学,2006(2):102-110.

[2]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3]董俊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2):141-144.

[4]周莹莹,刘传哲.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郑冠群. 虚拟经济波动影响实体经济周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科学,2014(3):75-81.

[6]张晓朴,朱太辉.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4.

[7]文春晖,任国良.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115-129.

[8]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52-62.

[9]刘洋.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1):23-26.

[10]罗来军,蒋承,王亚章. 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4):74-88.

[11]丁忠明,万光彩.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8(2):20-25.

[12]陈丽明.陈志建.高劲.商业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J].统计教育,2010(7):47-48.

[13]Denizer,Iyigun and Owen,"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v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J].Discussion Paper,2000.

[14]王锦惠.我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再分析――多元VAR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2):57-58.

[1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5.

[16]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

收稿日期: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