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0:13:47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5-03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2篇

 

科学的态度加之人文主义的思想,使人们开始反思学前教育中为什么上艺术课、艺术课学什么内容、怎么上好艺术课、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树立科学人文主义学前教育观,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开始,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关乎儿童的未来,关乎国家的未来。

 

艺术领域课程在学前课程中的重视度一直不高,然而艺术教育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审美情节、提高儿童审美情趣、丰富儿童精神世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科学人文主义的赞同度提升,其思想也渗透到学前艺术领域课程中,为学前艺术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考。改变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力求实现科学的、人文的、优化的教育得到更好地实现。

 

一、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育目标的实施

 

什么是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一节课或者一阶段课程中,希望教给儿童什么内容。教育目标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绪与情感三个部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下,艺术教育目标的提出要在满足其三个部分结构与设计完整的前提下,充分显示教育目的的科学性与人性化。

 

第一,科学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充分明确教育目的定位、清晰理解课程内容、完善操作。人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写时,应立足本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目标设定不可过高过难,使儿童难以完成,从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不可设置内容过与简单,对于没有挑战性的内容,同样无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目标设定也要给予儿童对学习后可以延伸与创新的机会并有加以创新引导的意识。第三,应保障课程的完整性、和谐性,并应注意到领域的结合,注意儿童社会性、品德方面的长期有意识培养。

 

二、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的实施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深,家长不断给幼儿安排各种学习班,学习与年龄不相符的小学化知识,认为艺术课程并不参加幼升小的考试,并不是教育的重点,无需在意甚至可以忽略。

 

幼儿应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主义也要求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艺术教育可以让儿童获得身心的愉悦,培养儿童对美的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艺术课程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应充分重视艺术教育。

 

三、开展艺术课程的幼儿园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死板。以教师说教为主。师幼互动的原则在科学人文主义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单方面的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背离了人文的思想,学习并不是灌输,有效的师生互动给了儿童动起来的机会,会使儿童记忆深刻。

 

第二,课程内容没有导入。以舞蹈课跳孔雀舞为例,这时小朋友多会觉得茫然,因为孔雀并不是经常出现在小朋友视野里面的动物。这时,教师可以先对课程进行导入,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进入主题,先播放一段真正孔雀的视频,让儿童先在视觉上认识孔雀,再播放一段孔雀舞让儿童感受到孔雀舞的美感,激发儿童想要模仿的兴趣,这样更能产生共鸣。

 

第三,整齐划一,不顾及个性发展。人文观的核心精髓就是以人为本,考虑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是人文观最直观的体现,以美术课为例,教学内容是让儿童画太阳,在成年人多认为太阳是黄色的圆圈四周散发着光芒,于是当有幼儿用黑色的彩笔画出太阳并带着红色的太阳镜时,教师多会认为儿童画的不对。这种评判是与非的表达恰恰扼杀了儿童歌创造力只要儿童能讲出自己的画,那他画的就是对的,就是属于他的完美的作品,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评价的实施

 

评价是教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评价、及时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等,都为更好地教学有效服务。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在艺术领域的课程中,同样,教师应该拥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儿童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在教师拥有评价的依据时,才能检测自己教学的成果和儿童的学习状况,这是教师自我提升、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表里手段,同时,也是检测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手段。与此,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也要求评价的指标要囊括多方因素,评价维度要合理,评价方法要人性化。

 

在评价中,主要有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儿童对儿童的评价几部分,评价也分为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全面评价、重点评价评价等方式。表虽然是一把检测的标尺,然而教师在评价时,应尽量多做积极的、鼓励的评价,让儿童在充满自信的环境氛围里成长。

 

例如,不要对一个孩子说你唱歌怎么总跑调、你画画怎么这么难看、你跳舞怎么这么不协调,刨除孩子不能理解这些描述性的词语,对一个儿童忘下定论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双胞胎的成长也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各种能力中儿童发展的顺序和速度不尽相同,教师在鼓励时候应客观、积极。

 

艺术领域的课程在如今受到广泛的重视,像奥尔夫音乐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就可以很好的体现艺术的熏陶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益处。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艺术领域的学前课程中,教师完美的组织好一节课,就为儿童积极健康的成长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在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上既要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又要规范其学习和生活习惯。给与自由的同时,规划清楚自由的范围界定。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重领域间课程内容的联系,又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同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中发现乐趣。

 

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上,应尽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方式。让师生都能在评价中获益。学前教育机构要传播教育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理念,增强幼儿教师、幼教机构管理者的科学人文意识,引导家长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3篇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标准规划专业建设

(一)高标准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1.努力创建“三个基地”。提高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与质量,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闻名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扩大专业的影响面和幅射范围,为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儿童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业务支持,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研究与探索专业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研究基地。

2.力争成为“龙头专业”。加强师资与设备建设,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总结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提供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努力把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龙头专业,为省内、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三、五年内,在专业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一流”。

1.培育一流的师资。通过内培外引,使艺术教育的师资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上更趋合理,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研究型、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打造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2.配建一流的设备。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产、学、研”一体提供一流的场地与设备保障。

3.强化一流的管理。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规范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积极创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氛围。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趋完善。

4.追求一流的质量。培养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艺术教育精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创造有省级以上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三)科学拟定专业建设方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规格与要求,对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整,使课程设置与结构更趋合理与科学。

2.优化考核方式与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检查与评估,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优化办学条件。(1)师资的优化。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和缺门学科师资,如艺术表演、艺术教育理论方面人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强实力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2)教学设备的优化。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电脑音乐制作室、专业录音录像棚,加强图书音像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音乐舞蹈馆、美术馆建设成为省级以上艺术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1-2所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课程与教材的优化。实施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工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的交流,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编《音乐基础》、《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教材。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思路

(一)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1.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设置综合艺术课,提倡艺术综合教学。《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指出,至2010年,农村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湖南省的目标是:至2010年,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85%。目前,湖南省绝大多数的乡(镇)以下小学没有专职艺术教师。从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看,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湖南省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院校中,大多以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科比较单一。长沙师范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第一个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

2.学前教育也需要综合型艺术教师。学前教育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取向,实施不分科的综合性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强调单一技能的获得,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体验来获得。实施这样的教育,以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教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教育能力,是实施儿童艺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各地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综合型儿童艺术教育人才缺乏,旨在培养儿童素质的综合艺术教育无法得到落实。因此,应加强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3.艺术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对人才进行综合培养。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每一艺术门类的学习都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联觉和通感。音乐、美术、舞蹈三大艺术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艺术就是整体的感受、综合的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雕塑、戏剧、广告、影视等等。它们的发展需要受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综合传授艺术的方式可以提高受众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有力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和确定中,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广泛的论证,我们逐渐明确了思路,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儿童艺术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各相关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和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教育应用性人才。这样的定位牢牢把握两条线:一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对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其目的在于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线上,本专业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在了解儿童审美心理、艺术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技能,渗透儿童艺术教育职业理想。二是综合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将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因此,在这条线上本专业选择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三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相关课程,力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艺术门类、掌握基本表现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获得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备将相关艺术门类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钢琴、声乐、音乐理论、舞蹈、美术、文艺美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获得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基本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上形成“一个特色,三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实施“多能一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特色”指突出儿童特色;“三线并行”即艺术素养、教育技能、综合创新三条线同步发展。在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模块组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师范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艺术素养类课程、教育基础类课程、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四个模块。每一课程模块与能力分解中的某一项能力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负责具体模块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责任。

3.人才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儿童艺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懂得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艺术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儿童艺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方向有所专长;(4)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集唱、弹、跳、画、写等各种技能于一身;(5)能较熟练地进行英文会话和阅读,达到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普通话国家标准化考试,获二级乙等证书;(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具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综合型与多层次化的原则,本专业研究探索整合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知识结构。首先,对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儿童艺术教育所需的内容。其次,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中选取与艺术、儿童结合紧密的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增设实践课程和儿童认知与发展方面的课程,形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等构成的多层次、非线型序列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从比例上看减少了理论课,增加了实践课,压缩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开课共计2418学时,其中必修课1848课时,选修课570课时。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9门,计510课时,占总课时的23.57%;专业必修课22门,计1338课时,占总课时的55.33%。选修课占总课时的23.57%)。从内容上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在艺术教育方向的核心课程中,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进行整合,开设为“艺术简史”课;把“乐理”、“钢琴”、“视唱”、“声乐”、“声乐与合唱指挥”五门课整合为三门课;增开美术类课程;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二门新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戏剧表演基础”,在专业理论课中增设“艺术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学”二门新课。此外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内容涉猎到艺术、文学、商务、体育、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经过几年的论证、实验、完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一)加大实训场馆建设

艺术教育专业建有一栋设备现代化的艺术大楼,其中:音乐实训室7间,数码钢琴、电子琴教室7间,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室1间,奥尔夫音乐实训室1间,钢琴练习房320间,钢琴283架,144平方米大的舞蹈训练室8间,语音实验室1间,能容700多人的实验剧院可供学生演出实践,面积300多平方米、在湖南省可称一流的多功能合唱排练室1间,MIDI制作设备1套,并配备计算机房2间、电脑110台。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摄像棚正在完善中。学校美术动漫实验室、玩具制作等实验室,为本专业美术教学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场所。校内还建有全国首创、设施设备完善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实验实训室管理规范,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由实验人员负责保管与维修,大型精密仪器建有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使用维修有保养记录,钢琴由调琴师专人管理。

(二)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加强横向联系,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外教学基地,已与长沙市大同小学、育才小学、盼盼小学等五所小学以及湖南省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以及深圳银鹰、深圳海关、珠海政府机关一幼等10多个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小学和幼儿园均是一级一类基础教育单位,完全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要求。

(三)逐步形成实践教学特点

1.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形式多样。实践课总课时25周。第一学年3周(艺术实践1周、教育见习2周),第二学年5周(艺术实践2周、教育实习3周),第三学年17周(毕业综合实习8周、教育调查4周、撰写毕业论文5周)。在开设实践课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实践内容的特点和行业的工作方式及规律,采用课堂训练、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技能竞赛、基地实习、项目实践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很好地保障了实践课学时。

2.实践教学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根据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大纲,安排艺术观摩、表演实践、儿童艺术教育见习、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儿童心理调查、儿童艺术教育单项技能教学实习、儿童综合艺术活动教学实习等实践内容。这些实习内容有单项的,也有综合性的,各种项目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形成系列,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非常明确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3.实践教学条件良好,效果显著。本专业在校内有专门的音乐舞蹈馆、美术馆以及儿童发展教育实验中心,校外有实习基地20余个。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较好的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体现出较好的艺术表现力,80%的学生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长,能独立登台表演。教育教学动手能力强,100%的学生能独立设计完整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教案,96%的学生能独立组织儿童艺术教学活动。

五、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努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尽可能多地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各类课程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一)理论教学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考试模式,建立健全试卷库。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分为A、B卷;试卷评分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步计分,以便清楚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核内容上,由考核知识点转变为知识考核与应用分析能力相结合;以论文、报告考核为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宏观理解,提高考试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在成绩评定上,变一次考试的终极评价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察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系统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4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二)专业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课程以面试考核为主,积极推行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将过去的随堂考试改为等级考核方式,结合舞台表演的形式,教师按等级考核评分标准集体打分并当场亮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舞台实践中接受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公开的横向比较中得到监督。本专业还借鉴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三)综合训练课程考核

为提高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综合训练科目考核直接与学生实习见习挂钩。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见实习表现和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见实习评价,从教学方案、总结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六、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专业秉承“以儿童艺术教育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学生就业岗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模式,采用层级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多能一专”,培育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一)确立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对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可以推测:儿童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和能唱、能画、会跳的综合性社区工作者需求潜力强劲;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据此,本专业明确专业定位:第一,立足儿童教育,做到能站稳讲台;第二,立足综合艺术,培育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实用性通才,做到能活跃舞台。这一开创性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因而“艺术教育”这一新专业得以特批。

(二)形成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般的专业设置中,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单独设置专业与课程。艺术教育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强调理论够用、技能突出,开足必备的专业技能课,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强调各艺术学科融通,艺术形式互鉴,艺术精神互渗。如音乐课将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结合到钢琴教学中、将视唱结合到声乐教学中,将声乐结合到合唱教学中,等等。

(三)建立综合型的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在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倡导“感知、体验、探索、创新”四段式教学。感知阶段,运用图像呈现、艺术欣赏手段,采用示范、讲授、发现、概括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感性认识;体验阶段,通过对音乐、动作、生活、情绪、情景等的认识与模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重复、再现等手法,对音乐、舞蹈、绘画进一步理解、掌握、领悟和玩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探索阶段,运用导学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评定,探索音乐、舞蹈、绘画表现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阶段,在感知———体验———探索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并形成成果。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节目———群舞《小老鼠》,就是《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课的教学成果。艺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办学造就了大批综合性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采用综合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大课与小课结合,因材施教。通过大课使学生全面把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通过小课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个性,突出特长。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4篇

儿童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知识,其对学习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由于该时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现有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发展水平,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直观形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此特点,合理设计开发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就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拓阔其兴趣爱好,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而这对于学生高尚思维品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学校,其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模仿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审美体念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这对于儿童未来的良好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下文首先将就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对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不正确,学校美术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激发儿童天性,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开启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激发儿童自然天性,引导儿童用心去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从中体验到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以陶冶儿童艺术情操,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该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组成之一,其就具备该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为儿童创设一个美丽的世界,让儿童在真善美的环境下,得到美好艺术的陶冶,从而养成高尚艺术情操;三是以拓宽儿童视野,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美术作品具有涵盖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不同时空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从而在提升儿童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阔其知识视野,有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1]。

二、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1)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是有效实现美术教育目标,充分实践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作为教学素材,才能有效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其发挥想象,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及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要想高效提升儿童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活动形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其现有知识经验情况等,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亲身体验到美术教学的美好,给予其良好艺术体验,从而在培养学生高尚艺术情操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儿童提供活动所需材料,及工具,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去创作美术作品,然而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对儿童各自作品进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2]。

(3)将儿童美术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课程中

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美术技能,及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还可以通过渗透入其他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中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可以在儿童的吃饭就餐中,及体育游戏活动中,加入美术元素,渗透美术教育的内容,拓宽儿童美术教育的时空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之初,就提出推行艺术代替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人在幼儿园时期形成的经验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幼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美术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幼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而且要让其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注重培养美术教学能力[1]。对于我国当前幼儿师资培养的整体要求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在其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上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关系

(一)美术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爱好美术,是幼儿的天性,大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以美引善、以美启德、以美怡情”,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2]。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及幼儿肌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接受美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会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接受全面科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美术教育与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幼儿自出生直至接受小学教育的0至6岁,通常称为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4]因此,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属于通识美术教育,但又不同于小学、初中美术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综合教育,不分科目,美术教育是融合在其他教育教学当中的,也是教学比重非常大的一部分。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美术是单独一门课程,有独立和系统的美术教材,但在中小学所有学习科目中是一门副科,一周上一次或者两次美术课。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学前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美术教学区域是教室的必备区域,常设在教室里,幼儿每天都可以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某一期的主题创设相关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应变和运用能力。其次,幼儿园教学用具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中小学的美术教具除课本外基本与成年人的美术工具相同,而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园的教材和教具都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很少有文字部分,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读图和图示能力。教师为了实现向幼儿有效传递必要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恰当的示图和教具。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把美术基本技巧和内容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操作能力,更需要全面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美术经验,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最后,大部分的家长在儿童的学龄前阶段对美术学习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儿童也非常喜欢美术课程。美术的基本技能被称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美术教育环节,美术教育对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作用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三个类型的课程。从课程的先后顺序看,基本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既注重结合幼儿园美术实践环节,也注重整体美术理论功底的培养。同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侧重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儿童美术活动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转换思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孩子喜欢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理解幼儿美术教育与青年阶段尤其是成人美术教育的异同之处,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实践及动手环节,更是幼儿美术视野和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幼儿通过美术的手段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会教,更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肯定儿童的美术行为。

(二)美术史相关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美术史的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其历史渊源。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才有的科目,应该成为教育类专业所必须学习的科目。美术史中包含着众多画种及创作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了解和感受不同美术形式的优长和特点。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5]。不同的画种不仅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更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渊源。如何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画种的特点,不仅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素质,更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感悟力和鉴赏力。同时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幼儿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如漏印游戏是一种安全有趣、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幼儿美术活动,其基本原理属于版画艺术中的漏版。漏版印刷本身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现代工艺技术,漏版源自于民间美术的布艺印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仍然普遍使用。如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其渊源,便能将漏印游戏变换出更多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又能帮助其了解版画艺术和现代工艺技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版画创作方式。

(三)美术创作工作室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创作工作室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的要求,但其实美术工作室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实实在在实践其艺术创想的地方。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创作工作室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实践课程的教室及学生美术创作的场所,首先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与其他美术创作室不同,这里工具设备的设置主要满足幼儿美术活动需要;其次,材料和工具以安全性为第一,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了解幼儿在使用工具材料可能遇见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今后工作的问题;最后,美术创作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幼师学生提供了美术实践的场所,大家可以大胆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想象。在平时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幼师专业学生表现出了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众多美术作品。因此,对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不是单一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应当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入手,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环节不应强调美术的专业性,更应强调综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6篇

前言: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都需要有效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台湾学者程健教曾经说过:“若教学目标是我们的目的地,那么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燃料和粮食,它是支持我们教学前进的力量。”[1]由此看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只是一种理想,海市蜃楼。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亦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所必需的物力和人力,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由此,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如学校中的人力资源,物质设备,财政来源方式,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是一种课程资源,它是对我们实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所存物质的一种智慧的提取。课程资源的选择、管理与运用作为课程设计里的一部分,它与一定的课程理念,教育观,课程目标间接相连,与课程内容和实际可利用资源直接相关。

课程资源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维度,主要有三分法和七分法之分,前者主要是根据教学资源的普遍性、特殊性,将教学资源划分为普通资源、特殊资源和社区资源。后者是根据资源的归属因素不同,将资源归属于人的资源,事的资源,时的资源,地的资源,物的资源,团体与组织的资源,资讯与科技的资源。然而不管是怎样的划分方法,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维度和视角,课程资源必定是来源于生活和理念之间的一种平衡。因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其他教育领域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其资源的选取自有其特殊的原则和方法。

儿童的艺术一直有“本体论”和“工具论”之争,艺术该为谁服务,在儿童的成长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影响我们制定艺术课程计划和标准并直接影响到我们选择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原因。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的规定了幼儿园的艺术课程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2] 即通过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激发创造潜能,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基于此目标的达成将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滕守尧教授将幼儿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三类。[3]另有学者将其划分为物质类艺术课程资源、精神文化类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部分构成。[4]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下,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幼儿的课程要立足于儿童文化,儿童的天性和自然,要回归到幸福的童年,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连,这是儿童发展自身的需求。幼儿艺术课程的理念与此有相通之处。此外,由于人们对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美学的研究不断进步,大多数美学家、教育家都认为儿童艺术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授予,它更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即创作性智慧的汲取与学习。儿童通过不断的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和更新自己的生活艺术体验,刺激身体感官,又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了沟通和理解。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固定和终极性的东西,它需要环境不断的刺激与点悟,从多层次,多方面来对学习者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艺术创生的力量要求。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艺术教学实践绝不仅仅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与爱,更是一种从儿童自身经验和人类共有经验的来激发儿童艺术创作动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好的艺术课程更是应该引领儿童走向新的经验和实践,这是艺术文化自身需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另外,人生活、行事于无形的社会之网中,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对人的活动选择和实施具有很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所以艺术资源的选择也要考虑社会的自身文化和需要。笔者经过阅读一些文献和自己在幼儿园实践观察,对艺术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原则做出一些粗浅的总结,主要是从儿童发展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艺术活动过程因素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二、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

1.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杜威(John Dewey)尤为关注生活如何向艺术靠拢,并提出了“完美的经验即艺术”的见解。而这种完美的经验就是一种审美的经验。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着重指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并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是由传统、习俗、经验、和常识等构成的人的生存场域。杜威提倡“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教育需要有准备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儿童创作激情与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儿童能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新的经验。注重儿童的经验对课程资源的关键选择就是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他们的年龄、发展阶段、兴趣、需要、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选择的立足点。如以儿童绘画为例,在幼儿涂鸦期(1.5岁到3.5岁),最适合锻炼幼儿肌肉运动的绘画工具是黑色蜡笔和平滑的大纸张,或黑板和粉笔;在幼儿象征期(3.5到5岁)在这一时期能促进儿童心智较好发展的工具是硬毛画笔,广告颜料,吸水性较好的大纸张,粘土等。在幼儿图示阶段(5岁到7岁),这个时期很多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毛笔,紫砂泥,毛毡,高丽纸等都能被他们使用并很好的运用。艺术工具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儿童手眼脑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与他们实际上所有的经验相连。

此外,近几年,“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学理念风靡美国,在很多的艺术课堂中都受到教师和儿童的喜爱。该教学策略主要就是强调艺术教学活动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和儿童自身的经验相互联系,艺术不是精英阶层把玩之物,而是更多人能参与其中,所以它的课程素材的选择一定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得、最能扣儿童心弦的一些媒介,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主题选择,如环保,自我认识,爱,社会问题等,一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一样的蜡笔,水粉,纸张……所不同的是它的创作过程一定是发自儿童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亲身的经验所得。

2.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的流程

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最终是要统一于当前的课程价值观之下。现在一种全人式教育观引起了很多教育专家的重视,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在艺术课程方面,全人式教育尝试通过自我表达素材来培养创造力,如使用不拘于形式的素材,不提供具体的模型给儿童,素材的提供要和儿童的情绪、社交、感官相互联系,这一课程观念给我们提供艺术素材带来了很多好的借鉴意见。

另外,在统整课程观和生成课程观的带领下,现在的很多的幼儿园艺术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都采取主题或是单元的课程模式。为了配合教学课程目标,教师们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资源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呈现,但是每一步艺术课程步骤都要最终统一于既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计划之中。如在某园大班的以“认识恐龙”为主题艺术活动当中,该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开始的科学探索课程,通过开设讨论小组,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来初步认识恐龙,再是通过对《丛林组画》艺术作品的欣赏,其他的多媒体设备来激发儿童的想象,来编制各种有关于恐龙的故事,最后通过绘画、游戏、戏剧表演来体验和恐龙有关的各种事物。课程资源还要和课程活动相联系,因为“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5]资源既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还要能不断的顺应活动过程自身的变化不断的做出“二次添加”或“筛选”。

3.与社会价值观、民族地域文化、园所文化相符

(1)社会价值和文化资源

多元化的社会,艺术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如何体现艺术的沟通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教学课程中的导入和渗透。幼儿园自身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园外的资源我们也可以用。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6]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交替使用,可以将视觉艺术更好的呈现在儿童面前,对世界各国不同派别和艺术门派的作品都能有更一定的认识;通过集体参观一些艺术展览馆,艺术博物馆,儿童亲眼观察欣赏作品,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是看艺术复制品和图片所不能达到的,他们能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幼儿园联合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如组织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艺术创作活动,让家长主动自觉的参与到幼儿艺术创造的评价中去,在社区中巡回展示幼儿的艺术作品,集合社区的力量给幼儿创造的场地和一些资源,像瑞吉欧那样形成一个稳定、互动的家、园、社相互联合的艺术教育网络,让幼儿身处其内,熏陶其中。

(2)民族艺术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秉承世界艺术文明时,我们更要重视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也是幼儿园艺术资源的重要来源。因为“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7]所以民间的艺术一定要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工艺材料,如让地方的戏剧,剪纸艺术,壁画制作,风筝工艺等进入幼儿园课堂,让当地的老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和幼儿一起参加讨论,指导儿童创作,这样一方面能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一方面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3)园所文化

良好的幼儿园艺术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园所文化的构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如美工区、艺术工作室、艺术展览馆的设置以及园所区角和墙壁的装饰体现艺术特色,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追求对幼儿园艺术环境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让儿童时刻真切的感受到艺术的需求和创造的渴望。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能最大限度的陶冶幼儿的爱美、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情操,塑造幼儿的和谐、自由的心灵,促使幼儿全面的发展。

4.资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创新性

这就是说资源的选择要以容易取得、操作、经济实用和多元利用为原则,资源的购买不超出幼儿园的财政预算,所用资源能多次重复利用,减少浪费。这不仅是一条生态、环保、经济之路,也是一条通向创新之路。在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中,艺术教师们绞尽脑汁的想各种可用的材料,很多的都是废弃材料都为艺术课程所用。秋天的落叶通过简单的剪、贴、粘,就可以创造出精美的美工拼贴作品,做成各种各样的小鱼,水草,人物;各色大小的瓶盖不仅可以用来做盖印画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做泥塑的材料,美丽、形象各异的小丑便显现出来了;气球可以利用,荒废的瓶子可以利用,棉签可以用,鞋盒可以用……生活中我们一些看似其貌不凡的,和艺术很难相连的不用之物,都可以被艺术教师拿到幼儿艺术课程上,经幼儿之手,创作出精美、天真的艺术作品。收集这类材料,不仅能考验教师的艺术素质,艺术教学的敏锐性,而且给教师一个反思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的机会,此外,这些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小物体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更能激发儿童表达艺术创作的激情。

与上述课程资源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演示,作品展示,讲座,视听展示,小组活动、艺术游戏、校外考察、戏剧化表演等。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7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艺术教育 艺术教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课程目标

[作者简介]赵红霞(1975-),女,河南南阳人,荆楚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湖北 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0-01

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渗透到学前教育机构,这些理念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艺术教育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师能否胜任幼儿艺术教育领域工作,艺术素养与教学水平能否提升与其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取向不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目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这是无须讨论的,但在培养模式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有两种不同取向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培养技能型取向,这种取向培养的学生以能歌善舞见长;一种是培养发展型取向,这种取向培养的学生善于观察、富有爱心,但技巧一般。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大相径庭了。前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设置的艺术类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主要开设有音乐基础、视唱练耳、声乐、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技能必修课,开设时间一般为3个学年;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设置的艺术类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20%左右,主要开设有钢琴、美术、舞蹈等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1.5~2个学年。

2 艺术类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艺术教学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不是艺术家,对于一些技能“实用、够用就行“,关键是看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培养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因缺少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聘用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保留着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沿用艺术院校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对学生更多的是艺术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基本素质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相脱节,很难使学前教育艺术课程形成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

3 艺术类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艺术类课程在结构上存在学科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类课程之间孤立、缺乏融合。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造成教学实施中教学内容出现重复、遗漏、补漏的现象。二是艺术类课程体系不完整,偏重于技能技巧类课程。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具备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能力,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些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更应侧重于将艺术领域的知识融会在其他领域活动中,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个性的能力。目前,体现这种能力的课程开设得很少甚至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 结合幼儿园教育,确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的我国学校艺术课程的任务是:“取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艺术对社会贡献者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连接的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以上两个纲要性文件传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艺术教育不应单纯地追求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侧重于丰富幼儿的经验以及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偏重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传统观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将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结合起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注重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集合体。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改革的热点,《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围绕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综合集成,使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纵向上把课程分为音乐、键盘乐器、舞蹈表演和美术四个板块,横向上按照能力结构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四个层次,整个结构形成纵横沟通的实用、丰富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 音乐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和幼儿音乐等内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应删掉音乐专业性的内容,主要教授内容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较熟练的视谱技能,同时整合音乐欣赏,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声乐课在技术上降低要求,增加儿童歌曲演唱JL童的发声方法等内容。幼儿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课,包括幼儿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合唱与指挥。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3-4学期学习声乐;5-6学期学习幼儿音乐。

2 琴法课。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包括钢琴弹奏技术、器乐演奏与欣赏、歌曲伴奏等内容。器乐演奏以幼儿园常用器乐为主,歌曲伴奏以儿童歌曲为主。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钢琴基础知识,3-4学期学习钢琴弹奏,第3学期侧重钢琴弹奏技术,第4学期侧重幼儿歌曲伴奏编配;5-6学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幼儿园器乐演奏。

3 舞蹈课。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内容。在具体做法上采用栾晓梅的观点,把舞蹈课程原有的内容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融合其他相关内容。在课时安排上,1-2学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以身体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舞蹈基本训练、幼儿形体训练的相关内容;第3学期学习民族民间舞,以民族民间舞为主线,融合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民间舞赏析、幼儿民族舞训练的相关内容;4-5学期学习幼儿舞蹈,以幼儿舞蹈表演为主线,融合幼儿舞蹈创编、儿童戏剧表演、幼儿舞蹈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第6学期学习舞蹈鉴赏,以舞蹈作品赏析为主线,融合舞蹈人文知识、幼儿舞蹈鉴赏和即兴创编的相关内容。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第9篇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广泛介绍了高宽教育方案中的幼儿视觉艺术活动,阐述了高宽课程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高宽课程倡导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方案,它认为,艺术是儿童整体教育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艺术自身对儿童发展具有价值,对感知、身体、社会、情感和智力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高宽课程为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路径,即倡导通过直接接触各种材料、人以及由人们之间的交流所创造的事物来让儿童认识艺术,认识周围的世界。

本部分还呈现了高宽课程将艺术整合到幼儿教育项目的指导原则:(1)艺术源自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提升儿童艺术探索的意识是高宽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2)艺术应当融合于日常生活中;(3)艺术可以提升各种技能;(4)艺术也有自身的价值;(5)艺术表现最好在充满信任、支持、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发生;(6)艺术能够提升社会意识;(7)艺术应渗入我们的生活;(8)儿童要把自己视为艺术家,并自我肯定。

第二部分(第五章到第九章)重点介绍了高宽课程的艺术教育方法——单项深度法。作者提出单项深度法基于以下观点:为儿童提供过多的材料只能带给幼儿肤浅的、混乱的体验。高宽课程认为,应该为幼儿提供单纯的、有深度的教育体验。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单项深度法”这个概念,强调让儿童在交互性的环境中连续深入地探索某种材料,其主要因素是游戏、积极参与、合作、儿童发起等,而非最后的作品结果。单项深度法具有如下特征:儿童参与探索和问题解决;儿童可以自由地重新界定问题或选择活动;成人要鼓励儿童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和支持儿童;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里,也可以发生在教室外。其目标是:帮助儿童深入了解材料;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儿童的所有感官参与活动;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审美判断;形成反思倾向等等。

作者还通过绘画材料、可回收材料、纸张、黏土、面团等媒介,详细介绍了单向深度法实施的四个阶段:引入、拓展、创作、反思。在引入阶段,儿童首次面对一种材料或一个艺术概念,熟悉这种材料或这个概念是引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此阶段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熟悉材料的操作方法。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由儿童自己收集而来。

拓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展儿童的兴趣、知识、技能、对材料的审美意识或对概念的体验,其目标是增进儿童对材料及其特征的了解。拓展可以借助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也可以结合故事、诗歌、谜语、游戏、音乐、舞蹈、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进行。在此阶段,还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建立联系,使儿童对材料的经验得到扩展。

创作阶段是整个单项深度法的核心,在此阶段,儿童利用从前面两个阶段获得的经验和创意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儿童进行创作,但是不要强迫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