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0 16:47:55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1-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多年来,一些高校分别针围绕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培养目标,设置各自的课程培养体系,但因各院校背景不同,对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就学生就业情况而言,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并未建立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之间不平衡,使得专业建设面临迫切压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而言,课程设置及各科目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探讨城建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城建院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依托城市建设院校背景,于2013年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定位为:面向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城建特色下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时3年的实践尝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专业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准则,结合国内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剖析,集体研讨并于2016年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具有生态管理理念的,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数字化社区管理等工作,具有应用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设计

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且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导论部分的课程、基础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之间配置合理,逻辑清晰。总体而言,城市管理专业基础课应横跨管理学和城市科学两大学科基础,且专业课则应突出综合性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包括导论性课、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应突出城市管理综合性特点,从多个学科门类着手,设置涉及面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

1.理论课程的设置。①基础性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此外,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等。②导论性课程设置。目前城市管理人才普遍欠缺城市科学的知识素养,这是国内对《城市发展导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引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诸多基础性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体现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他们的视角狭窄,看待问题的深度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并影响了其他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补充《城市发展史》导论性课程,并确立起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科学类的课程。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肩负的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法律基础》等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是其工作必备的核心基础知识。④专业选修课程设置。(1)专业必选类课程设置:①数字化城市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管理正在从粗放型、被动式管理方法向精细化、主动式管理方法过渡,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3S技术以其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日渐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改变着城市管理方式,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向着其高级阶段――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在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GPS》、《GIS》、《RS》、《物联网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对于培养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网络化运营的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且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有路径。我校是国内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建院校之一,具有城建类雄厚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学优势,而是要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教材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教学力量研讨并突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新开课程的教学难题,切实培养出具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供需匹配。(2)专业任选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管理》等选修课程,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

2.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将政策仿真、社会调研、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机融合:①公共政策仿真方面:以Seminar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参与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引导学生使用Anylogic软件仿真实验,认知系统主体行为机理,直观认识拟定公共政策所涵盖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管理具体工作中实现公共决策理性化和科学化打下技能基础。②社会调研方面:城市管理中涵盖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社会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选择适当的调研命题、方法,设计科学的调研表格,训练学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正确处理相关数据,并提供详实有据的调研报告。结合目前我校城市管理专业教师现承担的地F安全运营致灾因子分析及承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天津市建委立项),京津冀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研究(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红桥区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市房建厅立项)等多项课题,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一线开展实际调查工作。③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推动的智慧社区,组织学生调研,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知,选择调研主题、方法、并提交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借助我校2017年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管理实验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崭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通过和社区管理中心协调,除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社区的调研实习外,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现有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所暴露出来的理论教学不足,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3-11.

[2]王琦.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3):113-117.

[3]康维波,张文翠,宋明爽.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5,(8):159-161.

[4]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5]文正祥,徐建平.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3-366.

[6]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7]李文静,俞慰刚,纪晓岚.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2009年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纪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2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3篇

关键词:知识城市理论;转型模式;中国实践进展;城市管理

Abstract:The kn owledge city theory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knowledge movement,knowledge economy and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80s and 90s of the 20th century,it is a historical reflection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and it is aimed at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rough playing full role of cities’own advantageous resources,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so as to achieve urban sustainability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ity participating global circulation.Since this theory came into being,from which some 10-odd western cosmopolitan cities such as London,Barcelona,Pittsburgh have benefitted,and have successfully transitted into knowledge cit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background,constitution elements,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patter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based on some Chinese 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Shenzhen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dissemin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knowledge city theory in China,pionting out some problems being worthy of attention at the present high speed of China’s urbanization.

Key words:knowledge city theory;practice pattern;Chinese progress;urba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9-08(6)

2.2  成功知识城市的共同特征

纵观上述几个全球知识城市的典型范式,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知识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文化资源作为创新引擎,知识经济为主导,强调社会公平与包容,知识资本、环境资本、技术资本、文化资本、民主资本和金融资本发挥重要作用等。

2.2.1  信息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知识城市强调依托现有文化资本、技术资本功能,用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科技教育等培育城市的开放意识、新兴知识产业以及市民素质等,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财富。为此,许多知识城市一是十分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城市,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创新引擎。这是因为“城市创新引擎是一个能引起(trigger)、再生(generate)、培育(foster)和催化(catalyze)城市内部创新的系统。这个庞大的复合系统(complex system)包括人(people)、关系(relationships)、价值(values)、过程(processes)、工具(tools)和技术的(Technological)、物质的(Physical)和金融的(Financial)基础设施。”[1]二是通过整合资源实现知识有效共享,使知识基础设施能保持最大限度向市民开放,确保知识交流和创新处于最佳状态。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4篇

[关键词]城市 中国城市 城市管理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事业的标志。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地位,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的聚集、交流和辐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

合理的城市规模,完善的城市设施,良好的城市环境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结构

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分布是城市分布的基础,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差异,使我国城市分布呈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东部城市密,西部城市疏的态势。具体来说,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因素、人口资源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

在这五个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中部沿水陆交通干线城市带和西部城市点的格局。

五大城市群:(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山东半岛城市群。(4)京津唐城市群。(5)辽中南城市群。

中部地区沿水陆交通干线城市群:(l)沿长江城市带。(2)沿京广线、京沪―沪杭线、京九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桂线、浙赣―湘黔―贵昆线等城市带。

西部地带城市很少,基本呈点状分布。

2.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段距离,据建设部的统讨,截至2000年底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燃气使用率、全国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二、市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市化步伐必然加快,既增加生机和活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挑战。而且这些压力和挑战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单一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城市管理体制不科学。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经济的直接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市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城市管理及其体制明显滞后。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城市问题复杂,多有时间性,而且往往一个问题牵涉许多部门,所以要求城市工作具有很大的集中性。”目前,在不少地方城市管理工作尚未作为各级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摆上主要议事日程和办事日程,实行综合管理。仍是条块分割,因而受到部门行业内部利益、权限的牵制:有利的,好管的,争着管,无利的,难办的,相互推楼:甚至于管理职能交又,政出多门。这种分散管理体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效其微。既降低了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又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2.城市功能转换不合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市作为多种功能的载体的负担骤然加剧,由于管理措施一时难跟上,造成“脏、乱、差”,这是发展缺乏宏观调控的客观反应。城市中心的转移、扩大,使城市功能的发挥很不均衡,新老市区相差悬殊,城乡结合部地区问题突出,交通不畅、行路难等问题都司空见惯,根源是缺乏科学规划,眼光短浅,功能不完善,管理配套。前英国卑家规划师学会会员帕金森曾说,现代化不在于富有,而在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强调,市长要着眼于城市未来,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3.管理法制建设不配套。近年来,国家有关城市管理的规划法、房地产法等相继出台,各地城市也制定一些相应管理规定。但有些急需操作的法规和地方规定尚不配套,使相应的执法及执法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存在死角和盲点。具体执行中的工作人员有时甚至找不到行政司法的依据。这种状况难免挫伤城市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有时甚至助长了违章、违法,出现了法不治众的现象。

三、城市的轻型化、智能化、情感化一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城市的轻型化

城市的轻型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城市产业轻型化和城市消费结构的轻型化。

世界产业发展的进程总体上呈现的是轻型化的轨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实物型生户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显然一方面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使物质产品的生产效象大幅提高。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目前尚处于较低水准。1998年,全国600多个城市按市区口径计算,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仅为37.2%,就业比重位29.5%,第二产业的产值半分天下,占50.%,就业比重35.1%。但与十年前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有近6个百分点的提高。

2.城市的智能化

世界己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新纪元。知识作为一种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正日益被认识。知识是内涵丰富的范畴,信息是知识的资源和基础,知识源于信息,是精练的信息,是信息的高度组织和综合。而科学技术则是知识的成果和应用,知识可活化为技术,物化为产品,升华为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质量最高的资产不再是实物资产,也不是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知识资产可以物化为知识、社会和经济关系、科学技术储备和知识库等。无形资产、知识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物型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5篇

一、知识经济催生知识城市新理念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决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知识、生产力、教育和知识资本则被视为体系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但随着上个世纪80、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诞生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oecd)。这种被称为知识经济的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等(科学周刊,李春芳)。就在知识经济处在快速发展之际,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城市,无论是步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西方国家,还是处在城市化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合理使用和维护;空气、水资源和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由无家可归和犯罪导致的社会冲突变得更加尖锐”等四大矛盾,且越来越尖锐复杂,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种种矛盾,城市社会学家、知识管理工作者和城市管理者深知,处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强化“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加速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战略地位,才能促使城市全面升级,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新增长理论(romer,1986;1990)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城市,“技术和知识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本则是gdp增长的核心”。一个城市要想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成为“智慧摇篮”的孵化器和扩散中心,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知识含量。比如在美国,被喻为“符号分析师”(symbolicanalysts)的知识工作者已经超过60%,“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已经超过80%。

在全球知识经济快速成长,城市面临承载力超负荷运转之际,2004年9月,世界一批知识管理工作者和知深学者会聚巴塞罗那,出席了“e100圆桌论坛”(e100roundtableforum),以知识城市(knowledgecitv)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会议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就其定义和衡量标准有了明确的界定。从此,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国际城市发展的视野。

何谓“知识城市”?知识管理运动(kmmovement)之父,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ic)理论的奠基人之一leif edvinsson教授认为,“知识城市”就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而另一位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margaret haines教授在论证伦敦作为典型的知识城市时指出,“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而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知识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知识资本和竞争力。它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城市”(creativecity)、“科技城市”(seienee city)和“数字化城市”(digital citv)的最高合成(synthesis),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

二、全球知识城市范式及其特点

知识城市的理念诞生10多年来,已经涌现出像伦敦、曼切斯特,巴塞罗那、都柏林等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知识城市典范。

(1)全球知识城市范例

1.伦敦:以城市“创新引擎”为先导提升城市品位

伦敦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世界名城,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知识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城市圈的全球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伦敦则把目光转向“知识城市”的打造,其典型标志就是充分发挥业已存在的“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功能,强化世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1)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保险、股票交易中心。目前城内共有500多家银行,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仅外国银行就有470家,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同时,伦敦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每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伦敦城拥有保险公司就高达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伦敦股票交易所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

(2)完善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伦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信息交流和传播业发达。数百家各类大小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市民中心和伦敦大学的60多个学院,以及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遍及整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构成的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伦敦著名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报刊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路透社,每天都是世界的关注的焦点。

同时,伦敦市政当局更是以打造知识城市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新的内涵,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通过在本市或是直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来增强伦敦作为典型“知识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据统计,仅2006年伦敦各种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应接不暇,其中,喜剧活动11场、家庭活动23场、电影活动11场、歌剧节9场,体育赛事24场、重大事件8场、舞蹈活动4场、节庆活动24场、各种展览36个,音乐活动39场,戏剧活动64场、古典和传统艺术4场,始终让城市的主人和外国访问者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有。

(3)四通八达的门户。门户是知识城市便捷性的象征。伦敦拥有希思罗和盖茨维克两个国际机场。而希思罗机场是欧洲客运量最大的机场,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降。市内9条全长414公里的地铁干线,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极为方便。除此之外,通信服务、公共汽车服务、出租车服务和港口服务堪称世界一流。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便捷的门户交通等,使伦敦成为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中心,每年来此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数达到800多万人。

2.曼彻斯特:创意产业成为知识城市的核心源

英国老牌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自2004年以来,不断创新,制定出赢得未来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蓝图,旨在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产业之都”。为此确定了两大目标:即确保城市的复兴计划得到认同和支持,使之成为一个震撼性的文化和知识之都;鼓励本地市民围绕五大主题踊跃参与文化活动。即:(1)文化之都,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与学习,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4)文化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5)文化营销,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曼彻斯特深刻地意识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一个文化城市”;“文化是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因此,城市当局和利益攸关人自觉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知识城市”战略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知识城市的典范。

3.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成为主导知识城市的原动力

巴塞罗那是欧洲最早实施知识城市理念的城市。早在1999年,巴城市政委员会在充分认识由知识城市带来的新挑战之后,及时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新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把巴塞罗那建成欧洲城市群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主导城市,即知识城市。为此,市议会还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来实施该计划。从此,巴塞罗那所有的机构,如市政府、商会、经济社团、就业组织、贸易委员会、大学等,都全力投入实施这个战略规划,仅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就高达215位成员。该机构执行委员会还及时将战略规划的内容格式化,落实到具体部门组织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城市发展战略中,该市将文化视为“城市创新引擎”,强化文化与社会的凝聚力(socialcohesion)和原动力,具体目标包括:强化巴塞罗那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制造商;将文化打造成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元素;使巴塞罗那融入到数字文化的浪潮之中;重新激活巴塞罗那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巴塞罗那的各种元素统一到单一的大都市的文化空间;使巴塞罗那进入国际版图的视野。

同时,市政当局十分重视私营机构在实施知识城市战略中的作用,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它们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先进的通信网络,能源基础设施、运输系统等,二是鼓励它们为“知识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充分享受平等的机会。

经过几年努力,知识城市的理念和目标很快成为该市其他如文化、旅游、城市开发等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市160万居民和200多个组织参与到了巴塞罗那知识城市战略,从而也改变的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目前,从事知识型服务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已经超过65%。4.都柏林: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增强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濒临爱尔兰岛东岸的都柏林弯的都柏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衰退的工业城市,经济状况异常严峻,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人均gnp只有60%,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教育水平也很低。要想把这样一个城市转变为知识城市难度可想而知。市政当局在爱尔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紧密依托地方发展机构,汇聚各方力量,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将城市转型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城市。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努力,采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到该市投资,使外资公司的总数超过1000家;提供廉价、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减免或降低税收(企业税仅为12.5%,远远低于英国的31%);强化教育投入,1985年以来,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增长了150%,并一直是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时的首要开支。如今,爱尔兰还实现了免费大学教育,成为目前世界上15-29岁年段人口在校就读率最高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进一步实施知识城市战略,进入21世纪后的都柏林又制定了加速城市/社区的更新;完成立法和政府框架的现代化;进一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推动大学与社区教育运动,加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有效投资,如建立起为市民和公司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和数字枢纽(digita1hub),让市民、媒体专家和商务人员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等一系列新的措施。

另外,爱尔兰中央政府在改善组织结构和都柏林的平衡作用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制定了支持城市转型过程中强有力的指导原则,特别倡导其他爱尔兰城市要以都柏林为先导,推动地方开发机构的创新。同时,加强国营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克服困难,以强化都柏林作为全球成功的知识城市的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知识城市的典范之外,目前世界上更多的则是把目光集中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知识城市”的战略规划上,如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市(monterreycity),市政府把建设“知识城市”列为政府五项优先实施的工作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melbollmecity)制定了到2010年把该市建成“知识城市”的宏伟蓝图;巴西的圣保罗则以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和强化学校的教育网络来打造“知识城市”;美国纽约市则在改造旧城区中以激活中心城区为目的,加强地产经济、创意产业的培植,使城市转型为充满活力的象征经济(symboliceconomy)的发源地,对美国其他城市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海德拉巴得、埃及的开罗、德国的法兰克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典玛尔墨、丹麦的奥里桑德地区(oresund)以及波罗地海沿岸12个国家的城市,都制定了“知识城市”发展战略。

(2)成功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从上面几个成功的范例中不难看出,知识城市在执行硬性标准的基础上,一般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自己的网络,并及时与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球联网,形成知识资源共享的网络。

2.强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城市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例如上述几个城市的比例都早已经超过80%,其中伦敦的比例达到86%。

3.注重城市的多样性(diversity)和广域性。多样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特点,其中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一个城市要有特色和个性,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文化,并创造条件使之融入到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中,发挥“创新引擎”的功能。

4.城市创新生态环境优良,公共空间多元。创新生态环境首先来自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城市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感;其次是要增强城市“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从地区性到全球性;从公共到私人机构;从在种族与人种上同一性社区到多样化的社区”的目标;再次要使城市成为一个空间合理,功能齐全,进出便捷的“和谐人文社区”、“知识创新区”、“文化创意之都”和“休闲娱乐生态区”。

5.资本市场完善,机制健全灵活。知识资本是知识城市活力之源。因此,一个知识城市必须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的特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营造良好的条件,广纳国际性的大公司将总部落户自己的城市,以构建起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资本市场和运营中心。同时,在完善资本市场中,尤其要重视“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科学的计算体系。

6.切实做好人才移民和人才储备。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典型的知识城市总是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制定包括住房、福利、薪金等在内的优惠政策,广纳国际性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7.充分发挥“了望塔”的作用。知识城市既重视现阶段的目标,也不忽视未来城市的发展。因此,许多知识城市一般都建有城市“未来中心”(center of the future),以此为模板来制定城市未来30年以上的发展蓝图。

总之,一个成功的知识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所在地。”同时,还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以及超过43%。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80%将居住到城市。

我们在感受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城市化并不都是繁荣和幸福,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的耗竭、社会冲突和国际经济政治危机等问题都在困扰着中国,正演绎着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例如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欠合理、规划滞后;功能单一、模式老套;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文化失缺;社会矛盾突出,体系不健全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含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应该紧密依托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形象优势等,以国际成功知识城市为榜样,深化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走知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1)我国哪类城市可以转型知识城市

国际上成功知识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打造成为知识城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有选择性的确定一些母体城市来进行转型升级。以全球知识城市的视野来看,我国下列几类原形城市完全可以走“知识城市”发展之路。

1.政治经济之都(political-economic capitals)。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在全球经济中,政治力与经济力紧密相连。在经济力方面,主要表现资本的聚集和产生高回报的能力。根据harvey和sassen的分析,包括媒体巨头在内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一般都把总部设在少数全球经济之都,因为他们能够有与政治权力亲密接触的便利机会,甚至影响外交政策的选择、贸易协定和信息暴光率。而对于经济之都来说,由于它们具有关键的群体来进行创新,检验产品的新线路或是进行新的组合等条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具有创新性,同时还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如决定地方市场的规模和人力资源的基础等,以及最佳的交通便捷系统,又如决定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它们的吸引能力等。例如,sassen在分析日本东京之后指出,由于东京是国家经济的指挥中心,国际服务功能发达,形成了作为全球城市的能力,在嵌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能力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日本的国民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东京。

如同东京和其它国家首都一样,北京既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国外机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中心、高科技企业和大学主要集聚地,具有产业、人才、信息、资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故最能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知识城市”。

2.金融中心城市(financial centers)。金融中心城市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既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更需要政府机构和组织硬件条件的支撑,如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从业队伍和管理团队等。由于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中具有精细的专业化操作,它们的动向直接可以左右全球经济。另外,这些城市可以紧密依托于强大的知识基础实力,如通过城市内权威的研究机构、高等专业学校等,迅速获取全球各种经济信息,储存和精细分析信息,发挥中心区的导向和辐射职能。基于上述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考虑,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可以成为未来的知识城市。

3.时尚潮流城市(trend .setting cities)。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正在使一些大城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成“生产消费者”(prosumer),他们在创造财富时,也引领着世界的时尚潮流,使那些以往形成的潮流城市汇聚了更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创造出新的潮流形态,表现在新文化如服饰、设计、建筑、饮食等领域。并通过强力的“人类接触”(human touch),借助相关的技术资本,较好地推销他们品牌。这些元素诉求决定着独特的城市文化,鲜明的多样性,有时具有诱惑力,有时具有威胁性。它们常常处在全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切割的边沿。无论怎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时尚潮流的诉求永远不会停止。我国内地这类时尚潮流城市有如上海、成都、重庆、青岛、大连、深圳、广州、杭州等,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以时尚潮流为主导的全球知识城市。

4.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culturetourist&educationalstars)。城市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正是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成就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包括商务、投资、旅游、求学等境外客人,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一批旅游明星城市的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个性吸引国际游客,在全球市场传播文化价值观,消费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展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城市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和虚拟网络,将地方资源与全球资源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成功的旅游城市不仅能够建立这种商业模式,而且还能够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从高等教育资源来看,大学也在日益全球化,学生的流动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在这股浪潮中,拥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和城市不仅成为人才聚宝盆,而且还成为知识的催化港。因此,可以说,具有国际教育视野的城市最容易转型为知识城市。

基于上述思考,一是我国高校集中的省会城市、区域城市;二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都有条件转型为知识城市。

5.环境乐园城市(environmentparadises)。环境乐园城市的标志是空气的净化,水资源的清洁,绿地的充盈,城市结构布局合理,休闲娱乐设施完备,市民分享知识和艺术的渠道畅通,文化多样性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色突出,市民社会发达等。从硬件上讲,首先就是全球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之一的环保工业,这是保持城市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可持续追求的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其次,由于城市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用于日常管理,以及大量使用常规技术于日常生活之中,环保工业成了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保工业的好坏直接对城市的生活品质产生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在健康和环保品质领域大量投资的原因,这些城市通常可以为居民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提供理想的场所,如安全、干净、舒适和开放轻松的氛围等。

我国这类城市可以包括生态明星城市、魅力城市、绿化先进城市、基础设施好、文化底蕴厚实、区位优势独特的卫生城市等,如厦门、珠海、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大连、宜昌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诸多中等城市。

6.技术枢纽城市(technicalhubs)。技术枢纽是技术相联系的中心环节,是技术、知识扩散的纽带。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城市在从事研究、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方法中具有专业化的特质。它们是知识经济的“智力库”,代表着城市的创新引擎,而且最终将会输入到政治经济之都和其他城市。尽管技术枢纽可能不是知识经济中最显著和最具活力的中心,但它们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枢纽城市随时可以将实用知识用于地方环境的改善,技术枢纽便成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之地,从而也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句话说,由于研发活动多建立在少数人比较封闭的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技术枢纽城市一般不是很大。当然,技术枢纽具有强大的知识基础:通常拥有一所或多所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国内和国际研究中心和与居民高度分享的技术成果的网络等。我国这类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知识密度较高、区位独特的中等城市。

(2)不同类型城市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国上述六类城市有成为国际著名知识城市的可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六类城市中,由于所处的职能不同、个性不同,因此在打造知识城市上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

首先是政治经济之都。尽管这类城市在吸引知识工作者,汇聚众多的知识产品制造商,培植新的增长集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经济的增长仍然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和风险,如非经济的规模因素等,因此必须注重在打造社会平等和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增加对弱势群体居住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住宅或和谐邻里社区建设,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平衡。其中,最基本的法则是,减少邻里社区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资源,如太阳、降落在邻里社区屋顶上的雨水,以及在其花园和平地中种植食物;尽可能将该地区中不可循环的垃圾总量最小化;通过创新性使用垃圾来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等。

其次是金融中心和服务性城市。尽管这类城市在商业服务和知识基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高水平,也拥有一批科研院所,汇聚了一批重要的服务性公司,具有物质和虚拟空间的易介入性等优势,但这些优势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上的贫瘠,最终会导致在制造业方面过于依赖于其他城市和地区。因此,除了主导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之外,这类城市应该注重强化经济的多样性,为各种技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植新的产业。只有具有多样性经济的城市,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时尚潮流城市。时尚潮流城市的特点是追求社会潮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如为了迎合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审美情趣所设计、生产或进口的时尚产品、奢侈品、名牌等带来的新的消费主义等。然而,这类城市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不同的资源,如企业家和住户,以及新的经济门类。同时也要注意在生活品质.通勤的便捷性等领域的投资,开发更具多样性的知识基础。

第四,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支撑,而旅游城市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得益于旅行和旅游产业,但根据许多专家(sassert199:russo&vandeborg2002)的分析表明,这种成功常常是以牺牲市民利益和其他商业机构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其结果是导致经济的单一文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增加在更具多样性的经济基础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同时还要利用其国际暴光率的优势来吸引知识资源,构筑新的结合体,如利用其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来吸引公司和新的市民落户和定居城市,以此来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等教育领域,要着力办好一、两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研究性大学,并通过网络等信息传播管道,加强与国际名牌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前来学习。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允许这些国际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本城市就业,以强化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城市的国际视野和美誉度。

第五,环境乐园城市。环境乐园城市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其知识基础开发个人服务,如健康保险,环保产业等,以此来吸引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资源。在这方面,尽管环境乐园城市从社会意义上看也更加平等,但通常缺乏多样性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专业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集中在新经济增长群的开发战略上,营造更加整洁、干净、便捷的氛围,以便对那些为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六,技术枢纽城市。技术枢纽城市的特点是在技术开发和专业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经济上显得比较脆弱。特别是它们对“非技术性”(non-technical)的知识工作者没有多大吸引力,故缺乏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因此,技术枢纽城市应该增加在“社会环境”领域的投资,以促使和增强城市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吸引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功能上分,上述六类城市最有可能发展成为知识城市,但有的城市具有多重功能,比如说,一个城市既是政治经济之都,但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和技术枢纽,这类城市在世界上并非少见,如英国首都伦敦、日本的东京和我国的北京,它们既是政治之都,又是金融之都。因此,我们打造知识城市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城市功能地位意义上的认识,决不可一概而论。

(3)转型为知识城市需要的核心内容

知识城市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把城市发展纳入全球知识经济的视野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也需要对自身城市历史形成的优势和定位进行反思,更需要制定明确的、清晰的和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打造知识城市的核心活动,聚合新的发展动力。1.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是知识城市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知识工作者,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原则上,对一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符号意义上的分析,常常是吸引知识工作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为抢夺人才所制定的如福利、住房条件、薪酬标准和激励机制等优惠政策以及社会包容性等,都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软硬条件。

另外,在营造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方面,城市还要考虑知识工作者本身存在的差异,如大学本科毕业生与研究生之间对选择城市的条件就有所不同,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是适合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研究生在满足这个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城市的品质。因此,城市在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平等条件方面必须做到有所兼顾。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6篇

Abstract: "Metro Times," The advent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industry led the demand for talent,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undertaken needs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order to meet the urban rail industry,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tandards, become the host city of the Vocational track to the profession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Articles from positioning the talent marke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standards, determine the specifications of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pecific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that are described in four aspects, that from the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and reasonable for three specifications to determine urban rail Training.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Key words: higher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rban track transportation;training spec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97-02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的功能、作用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公路建设的速度,使得城市公交拥堵严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得以大力发展。总理2009年7月上旬的经济形式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地铁时代”,没有地铁的城市加快规划和建设,已有地铁的城市,不断延伸地铁线路的长度。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后盾,地铁这个新的产业的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机构得以发展和生存的源泉,一时间,承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纷纷出现,有本科院校,有高职院校,有公立的院校,也有私立的院校,承办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到工程测量等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的各类工种。

对比各院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都无外乎同样的描述: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经营、生产、管理和测量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合理的进行城轨人才市场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先决条件

市场定位是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人才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在用人市场上所处的位置的确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承载着满足社会和个性需求的重要任务,以培养能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教育宗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人才培养上要凸显“高技能”;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较,要凸显“高素质”,特别是操作技能上强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应定位于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等等这些企业一线需要的操作性、技能型,又兼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层次。

2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为了是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具体目标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

3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应注意的因素

3.1 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要能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充分重视人才的实用性,要注重人才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一线能创造价值的工作要能拿得起,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施设备的操作,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3.2 针对性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旅客运输的需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充分定位于城市轨道交通,而不要混同于公路旅客运输、铁路旅客运输、航空旅客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对人才的需求。

3.3 区域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时,一定要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譬如,适应广州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根据其客流特点,要求学生要掌握能与广州市民交流的地方性语言――粤语;适应北京尝试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由于其客流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作为内地西安,在确定适应其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应当以西安地铁的客流特点为出发点,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要求。

3.4 延续性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一线岗位需求上,以城轨运营专业为例,要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由售票员、厅巡等最基层的岗位,到值班员、值班站长,乃至站长打下基础。

4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城轨人才培养规格,就需要充分重视城轨行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其岗位职能的基础上,合理的将人才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4.1 知识要素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四个方面。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而开设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不相同,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管理数学、场站设备等课程;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城轨人才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以后知识再生和迁移,工作岗位进一步晋升的始发点。专业知识是从事城轨不同岗位所要求的专门的知识,虽然城轨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有各自的特点,但在行业内又有着共同的要求,比如,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人才也要适当的掌握旅客运输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是为学生工作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4.2 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是学生工作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能力素质除了具有所有专业所要求的自学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要具备本行业基础设备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有从事站务工作的较为熟练的技能(包括从事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等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运营生产组织、管理和调度指挥的能力,具有正确运用规章制度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能力结构应以实用、应用为主,凸显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城轨不同岗位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锻炼学生的智能与创新能力。

4.3 素质要素城轨行业人才的素质要素,除具备和其他专业相同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外,从目前我国各地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看,特别重视人才的协作素质,要求地铁员工要有极强的团队精神。作为旅客运输行业,时刻要把安全放在首要点位,遇到突发事件,要求大家互相补台,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初始状态。这就要求城轨行业人才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不同高职院校在确定其培养规格时,在合理分解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基础上,要充分注重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人才需求实际,不断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姜大渊.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范忠.市场营销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知识资本理论;城市竞争力;研究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4 -03

一、传统城市竞争力研究和相应的局限性

国内外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都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可是他们都是从有形要素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以及模型的,没有重视资本以及创新要素等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后资本主义社会》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在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信息进行创造、加工以及传播、应用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投资知识资本并让知识资本有效运作,可以直接推进经济的增长。21世纪初期,欧美国家最先开始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并被认为是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理念。如被称作是符号分析师的美国知识工作者人数不小于60%,纽约、芝加哥以及旧金山中将知识作为基础的一种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增长实际总贡献率的80%以上。很多实践证明,在21世纪,以人才以及知识作为表征的这种知识资本领域可以把城市竞争力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以知识资本角度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是知识经济进一步有效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

二、具体知识资本理论以及其在城市竞争力这一领域扩展的实际可行性

在宏观层面上对知识资本理论进行的研究不断开展的情况下,有的国家以及地区都陆续开始对知识资本进行报告、管理实践以及评估,其中主要有:瑞典、阿拉伯、欧盟以及克罗地亚和以色列等。现今,在宏观知识资本方面完成了最完全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是Nick Bontis。当其初步研究十个阿拉伯国家具体实际状况之后,就提出了相应的国家知识资本指数这种模型,同时根据这种指数模型来排列这十个研究国家的顺序。具体研究结论表明,虽然阿拉伯地区具有大量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可是这个区域进行发展的首要资源依然是知识资本,一定要将知识资本当做优先发展要素来进行考虑。此外,美国以及加拿大同时将这一研究当做对国家知识资本进行开发以及对国家智力财富进行计算的基础。学者Viedma研发出了一种对城市知识资本进行测量以及管理的方法和模型,同时马塔罗城对城市知识资本进行评估以及管理的时候就应用了这种模型,并最终编写了国际上首个内容为城市知识资本的具体报告;除此之外,波兰以及英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开始制定对知识资本报告进行开发的相关计划,部分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以及地区也开始对知识资本报告以及进行谋划运用,以此来对其改革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宏观知识资本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应用的这些实践,给城市竞争力中知识资本理论的有效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很多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通过知识资本理论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关键就是城市知识资本具有可衡量性。有些对宏观知识资本理论已经进行研究以及应用实践的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宏观知识资本进行衡量的方法以及衡量指标体系,我们在通过知识资本理论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所利用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研究以前验证过我国城市知识资本所具有的可衡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借鉴Nick Bontis等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的在宏观层面上对知识资本具体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方法,同时对我国城市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数据可得性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分别对城市知识资本里面的四要素构建相应的具体指标体系,用来对我国城市知识资本设计拥有量进行评估。如果城市知识资本具有可衡量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三、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设计城市竞争力具体基本分析框架

从知识资本这一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的研究,而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延伸以及拓展,这样就可以将城市实际状况真实地表现出来,同时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的战略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本文研究认为,从知识资本这一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能够借鉴传统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一)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新弓弦箭模型

理解城市竞争力所具有的内涵的时候,应该从投入以及产出这两角度进行。从投入这一角度来看,城市所具有的竞争力最终是由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控制的资源量决定的;从产出这一角度来看,城市所具有的竞争力最终是由城市和别的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性决定的。所以,本文把构成城市竞争力的相关要素分成投入要素以及产出要素。所谓投入要素,就是城市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控制的资源,对城市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据知识资本理论,可以把其划分成知识资本要素以及物质资本要素,同时可以将这两要素分别称作知识资本竞争力以及物质资本竞争力,其中知识资本竞争力属于城市软竞争力,主要包含有:人力资本力、创新资本力以及流程资本力和关系资本力。而物质资本竞争力属于城市硬竞争力,主要包含有:森林、能源、水源以及矿产和土地等相应的实物资本力以及金融资本力。城市中的产出要素可以将城市比别的城市更强的那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出来,属于城市竞争力里面的体现要素,也可以被叫做城市外显竞争力,主要包含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保护环境的力度以及社会进步水平这三个方面。

本文参考倪鹏飞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具体思想,提出了一种和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新弓弦箭模型,如下图1所示,其中弓是硬力要素,弦是软力要素,箭力是弓弦交互产生的作用,主要是指城市外显竞争力,每个要素的具体关系可以通过这个关系式来表示:箭力(也就是城市外显竞争力)=F(软竞争力+硬竞争力),弓(即硬竞争力)就是物质资本竞争力,也就是森林、能源、水以及矿产和土地等类型的实物资本力和金融资本力的总和;弦(即软竞争力)就是知识资本竞争力,也就是人力资本力、创新资本力以及流程资本力和关系资本力的总和。

通过新弓弦箭这一模型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关键是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具有可衡量性。笔者在将中国城市具有的特点以及数据可得性考虑在内的基础上,参考Nick Bontis、王良建等学者已经提出的宏观知识资本、城市中每个系统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物质资本有关的具体测度指标体系,针对城市竞争力,构建一种新弓弦箭模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1所示。因为受到科研资金的限制,不能够科学抽样调查全部样本城市,这一模型中的实证分析具体数据都是我国有关部委的各种具体统计数据。除此之外,由于采集数据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放弃部分比较好的指标,比如,R和D具体经费支出以及科技活动具体人员数目等。有部分指标采用了相应的替代性指标,比如,利用技术服务、科研、地质勘查人员数目、计算机服务以及软件从业人数和信息传输来代表科技活动具体人数。

(二)检验知识资本给城市竞争力带来的核心作用

上述有提到,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了一种培育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直观判断,具有可信性的结论一定要以深入分析相应的问题为基础。所以,应该通过实证检验来确定知识资本对形成城市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以此给以后在知识资本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评价以及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和弓弦两者对箭的作用力各不相同一样,新弓弦箭模型里面,竞争力中的每个分力系统贡献给城市外显竞争力的程度也不同。所谓核心要素,就是给城市外显竞争力做出的贡献最大,同时具有最强决定性的那些分力要素。所以,想要确定知识资本属于培育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应该对知识资本分力为城市外显竞争力做出的贡献以及决定性进行验证。

进行前期研究的时候,主要选择了我国150个地级城市当做样本,同时按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我国有关部委已经的各种具体数据里面选择样本城市,在2000年到2006年的具体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以及多元回归模型来初步检验知识资本竞争力、城市外显竞争力以及物质资本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分力为城市竞争力做出的贡献最大,同时说明知识资本所产生的核心作用。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分力做出的贡献从大到小是:人力、创新、流程、关系资本。这一结果只是初步检验结果,后续研究应该增加城市样本容量,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

(三)以知识资本为基础,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

传统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的研究有对竞争力中的每个要素分主次,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反映出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制定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决策非常不利,所以必须以城市竞争力里面的核心要素为出发点来有针对性地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因为培养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知识资本,其可以决定城市以后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从效能角度进行评价;从效率角度进行评价。大部分和城市竞争力相关的研究都是从效能这一角度进行评价的,很少有学者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评价。即使知识资本逐渐成了城市竞争力里面的核心要素,可是城市所具有的知识资本量并不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一种充分条件。如,就算城市有足够人力资本、创新资本以及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可是如果管理者不懂怎样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也不会给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资源都是摆设。所以,城市竞争力同时受到知识资本量以及知识资本提供城市外显竞争力的实际效率,而城市竞争力评价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从效能以及效率的不同角度进行。

(四)以知识资本为基础,设计以及实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决策支持系统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8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战略 城市文化体系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era is lands;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ra is machinery, the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modern network economy is culture. cultural strategy will be an important point of building municipalities in the well-off society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city cul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ree advices of how to build the municipalities’ cultural system.

key words: the culture of city cultural stratagem the culture system of city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 发展 ,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文化是社会 历史 范畴的 内容 ,只要是涉及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审美观与文化 教育 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均可纳入文化范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 “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成败。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 问题 ,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 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 理论 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从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中追溯文脉

直辖城市文化的定位来源于整个城市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定位直辖城市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反映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特有的文化积淀。

(二) 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

直辖城市文化定位在承载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三、 构建直辖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 工业 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随着 时代 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 发展 。在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构建 科学 的城市文化体系是整个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重点。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的理念文化体系,城市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视觉文化体系。

(一)梳理直辖城市文化理念体系

城市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城市公民的条理性思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行为。

首先,城市的文化理念要与城市的愿景相结合。愿景是对现实的超越,愿景会促成对现实的改造,愿景会形成推动 历史 前行的巨大动力。

城市的文化理念必须与城市愿景相结合才会使公民对城市的发展愿望变得强烈,才会使城市的建设者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才能碰撞出深刻的城市发展智慧。直辖城市文化理念要以城市愿景为基础,在城市愿景的基础上提炼,使城市文化理念体现公民价值与城市理性的统一,公民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公民满意与城市认同的统一,公民愿景与城市愿景的统一。

其次,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应当链条化。文化有着很深刻的民族根基、历史根源和对这个民族的现实考虑。时代可以发展,文化不能泯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传承和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链条。

直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需要在浓缩提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链条化,把公民、 企业 、政府机构、部门的独立价值链条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价值链条中。在保证个体价值观正确树立的同时,整个城市价值链条的运转自如才成为可能。对单根链条而言,规规矩矩,确保不出轨,整根链条才能沿着既定的轨道既快又稳地运转下去,整个 社会 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城市的文化理念体系才能坚固不摧。

(二)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

在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是建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规章,为社会公众广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 艺术 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加大 农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 问题 ;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文化产业从其结构和行业来看, 目前 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板块。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 经济 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直辖城市文化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化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佳化。要充分认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 现代 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而遗产是社会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认为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遗产,其损坏即使不会导致经济损失,也常常会带来社会动乱。”直辖城市需要采取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把保护和复原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地区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 法律 。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还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探索如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

第三,构架起“知识城市”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在知识型经济社会里,人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拥有更多财富,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共同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知识城市”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 研究 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urban innovation engine),构架起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打造“知识城市”的品牌,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 影响 。

目前,当务之急,我们要按照“知识城市”的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建立起城市内统一的知识 网络 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并逐步与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知识网络平台相链接,以推动和促进“知识城市”和知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直辖城市知识共享制度系统,还必须建立有专门的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组织机构,以推动和促进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成长。

在城市知识资本评价制度体系方面,必须研究我国当前实行的 会计 理论 和 方法 ,打破传统的观念,强化“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将知识纳入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到新的公式: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以更加准确的体现国家、企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为了通过减免税促进知识产业、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壮大,并根据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知识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依据目前传统的会计制度,将知识资本认定为负债,这可能会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缺乏领导者的支持和资金而失败。必须将智慧、知识资本和 金融 资本相互依存的关系纳入统筹考虑,加速建立直辖城市的知识资本的会计制度, 使知识、智慧与金融资本完美结合,以促进“知识城市”和企业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

在今日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很多大城市开始快速进入“球体网络社会”。在这种球状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开始有了更高的话语要求和广泛的“看”的视觉需求,视觉打通了我们与周围社会情感沟通的关系。这和以往的文化相比是很大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视觉要求的提升,城市文化开始大踏步跨入视觉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决定了视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基于直辖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 规律 ,我们认为在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个性鲜明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和布局均衡原则。

城市管理基础知识第9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城市转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02

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是最早提出智慧产业的,他认为智慧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者组织机构(某些时候还可能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如何。智慧产业是高知识、高智力产业,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科技投入的不足。我国近年来总体的R&D经费投入虽然在持续增长,但R&D经费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却一直在1%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以上。其次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占40%,而发达国家为60%~70%;同时,人才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每年流往国外的高科技人才占80%以上。智慧产业和人才既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也是智慧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智慧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智慧城市加速培植智慧产业和人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完善数据科技,加速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数据化”就不可能有信息化和现代化,更无法谈论智慧城市。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的信息产业,数据的生成和使用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命脉和最有力武器。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措施,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服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等。

2006年5月,我国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强调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要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基础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基站、卫星接收站、长途通信光缆和国际海光缆等。目前,上海市作为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国际大都市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信息接转方面,上海承担了全国超过50%的国际电话汇接,为11家运营商提供话务转接。上海还拥有国内最大的海光缆登陆战――崇明登陆战,2008年在上海登陆的国际光缆达到9条,国际出口带宽超过500G。

另外,上海还在积极参与推进“无线上海”的建设,全球现在已经有超过600个城市开始建设“无线城市”,像美国的亚特兰大、旧金山,欧洲的伦敦、斯图加特,我国的台北等地,为所有市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已经变为现实。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超过8000个热点的无线宽带覆盖,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2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城市发展创新引擎

国际著名的创新生态学专家德佛尔(Dvir)博士2003年的研究得出,“创新是将智慧和想法转变为价值的过程”。对一个城市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创新的原动力,但是需要将城市的普通公共基础设施转化为独特的城市创新引擎,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智慧的引领作用。这主要包括:战略意图、用作创新引擎的现行视觉、急需或挑战、刺激的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等。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创新引擎,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内部智慧资源的优势,在综合实力总体发展水平上逐步完善城市创新引擎的元素。

2.1整合城市现有智慧资源,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要整合智慧资源,就必须加强国家和地方跨部委、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城市内部必须优先整合智慧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划详细梳理、加工、升级智慧资源。2020年之前,中国所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大智慧创新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的投资。

2.2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智慧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实际上是知识共享文化环境的培育,这是智慧资本的特性和形态所决定的,也是智慧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建立智慧共享文化系统,就必须研究智慧需求的构架、智慧资产管理的变化、管理、组织和运营、人力资本等问题,使知识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成为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管理。

2.3规范和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

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尤其是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广场等,应有计划、有智慧、有思考的发展,让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广大城市主人创新思想自由流动的场地和场所,让市民、商人、教师、艺术家、实业家、儿童等,都能在这些创意和灵感恣意发挥的场所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2.4争取机会多举办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大型会议和活动

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议,比如高峰论坛、博览会、文化年、展览会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办好这些活动,让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成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机遇和良缘,并以此推动城市“名片”的形象设施建设。

3营造创新生态,优先发展智慧试验园区

创新生态学最早是由以色列裔隆・迪佛尔(Ron Dvir)博士使用的,他在其出版的《展开创新的立方形》一书中给这门学科这样定义道,“创新生态学是一门有关空间、时间、文化及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创新活动注入养分和动力的新兴科学。”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鼓励、培育和催化创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作环境等组成。正因如此,要有效创新,实现创新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和体系。

营造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密集的创新实验园区。城市决策者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智慧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发展,这些将成为城市、区域和国家的重要创新实验园区。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的作用在大多数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中,都得到认可和重视。如荷兰的格郎宁根市,400年中一直是欧洲的“智慧城市”和荷兰的智慧中心,它拥有格郎宁根大学,泽尼克科技园区则是格郎宁根大学创新的园地和发展的驱动力。大学和大学园区的发展成为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印度城市斑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硅谷”,IT和通讯两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异常繁荣,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创新环境中,政府、国际大公司、教育、研究院和技术劳动力市场等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流程和工艺水平较低、品牌和市场营销能力薄弱,我国的智慧城市战略面临创新竞争的巨大压力。

4依托科研院所,构架产学研价值创造新网络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智慧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重要手段,还是迅速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4.1强化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

在产学研的链条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政府是创新体系的主导,通过各种政策的规划和制定,对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激发,并且地方政府应从制度上保障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国家有芬兰、美国、韩国和日本。芬兰是以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为产学研的强大后盾;美国则是以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闻名;韩国倡导的是“官产学研”联合研究的,直接强调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日本是以“产学官”著称,也突出了政府的功能。不难看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正在形成。

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尤其要体现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有效引导和整合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要素,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精准高效、开放务实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4.2完善先进技术对城市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更新

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充分转换和利用,取决于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保障信息和技术的顺畅流通。韩国的产学研链条中有一个官方性质的领导机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它是韩国信息研究和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和分配者。韩国政府从经费、人员等方面都投入大成本支持它的发展,并且在法律上明确了其信息研究的领导地位。该机构的信息研究实力很雄厚,每年都撰写大量的信息分析研究报告和数据动态报告,并及时关注当下最新的技术和动向,不断更新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储备库,各行业的研究机构及企业对这种信息的深层加工服务非常欢迎。这种将信息服务行业的研究领导权相对集中的模式,有利于合理调配行业内的各种资源,及时替换旧的、过时的信息,补充完善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避免知识的浪费,提高转化效率。

4.3加速中介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助力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产学研链条中“产”与“学”、“研”的桥梁,如何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输出和技术流动,这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常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智慧城市中的这些机构应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构建技术交流和交易信息平台,智慧城市还应创造积极的政策扶持和优越的条件环境,来鼓励其发展。

5结论

总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加速智慧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和强大的智慧资本市场,带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高效运转。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唯有智慧资本,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加快城市化进程,信息化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走智慧城市的发展之路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选择。参考文献

[1]王志章著.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23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