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5 09:57:45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1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高端旅游;宁波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笔者认为:高端旅游业是特指旅游业中具有有高科技与文化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那些产业部分。高端旅游业资源消耗少、污染低,切合中央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宁波高端旅游业供需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端旅游业需求与发展现状分析

1、高端旅游者。高端旅游者不仅要高水平、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还在于其是否具有高端旅游理念、愿望、行为和效果。2008年宁波人均gdp已达10079美元,率先跨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高,高端旅游者主要包括白领、成功的商务人士(45%)、政府官员(25.5%)、工薪族中的知识群体(19.5%)、追求品位的“富二代”(10%)。他们主要是本地游客、省内游客、长三角省市游客和入境游客(港台和外国游客)。

2、高端旅游市场。宁波高端旅游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游和婚庆蜜月旅游居多;休闲地产游、海钓、高尔夫、滑雪、邮轮旅游、登山、影视旅游发展较快;探险、医疗美容旅游(出境)、考古旅游、宗教朝圣旅游等高端旅游较少,医疗美容旅游(入境)与val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体验基本没有,这是值得加大力度发展和开发的细分市场。客源市场方面休闲度假游以本地游客、省内游客为主;会展览和奖励游以省内游客、长三角省市游客和入境游客为主;特种旅游中的高尔夫、滑雪以本地游客为主,探险、登山、海岛垂钓以本地、省内和长三角省市游客为主。

.宁波高端旅游市场特点表现为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消费水平明显高于观光旅游。会展旅游的消费水平最高,住宿消费要求大大高于普通观光旅游,高端旅游娱乐消费逐年增加。

(二)高端旅游业供给与发展现状分析

1、高端旅游资源

宁波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34处(2007),2010年底,拥有2家5a级景区、20家4a级景区和10家3a级景区,旅游景区标准化率超过50%,高端景区集中度在同类型城市中处于前列。

2、高端旅游设施

(1)交通运输:是指游客赖以实现空间转移的客运设施和设备。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2012年,宁波到杭州只需26分钟,到上海1个小时,甬台温铁路通行,到台州只需40分钟,到温州1个小时,到福州2.5小时,到厦门4小时;栎社国际机场有发往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的航班。

(2)食宿接待:指以星级饭店为代表的能够适应和满足高端旅游者食宿需要的服务设施。2010年,宁波五星级酒店12家,4星级18家,与沿海计划单列副省级城市相比,宁波市星级饭店总体数量位列第一,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位。

(3)旅游购物:指可供高端游客购物的设施。宁波商贸发达,天一广场商业圈云集了新世界、金光、银泰百货、国际购物中心、东方商厦等高档商场和宁波大饭店、凯洲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和义大道是宁波的香榭丽舍大道,拥有卡地亚、gucci、阿玛尼、lv、江诗丹顿等顶级奢华品牌旗舰店。

(4)娱乐设施:指提供高端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宁波市区有清源、颐和等高档茶馆;0574、a8等高档酒吧,百世德、外滩会馆、星巴克、上岛、名典等咖啡厅;新彩虹ktv、邵夫剧院、宁波大剧院、一兆韦德、金领汇等国际健身中心,启新高尔夫球场等娱乐设施。

(5)旅游服务:是指为高端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机构,本文指高品质旅行社。到2010年底,宁波市旅行社有24家为首批97家品质旅行社,其中宁波市飞扬旅行社、浙仑海外旅行社为全省7家五星品质旅行社,此外还有四星12家,三星10家,二星1家,一星2家。

二、宁波高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从高端旅游开发角度的分类

.1、企业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由企业开发。该模式主要以休闲度假类高端旅游为主,依托景区投资和开发度假村、别墅等相关高端旅游项目。如香港启新集团投资的启新高尔夫俱乐部就是属于这种模式。该俱乐部位于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距市中心仅十二公里,交通便利,是高端商务、度假的最佳选择。

2、部门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由地方政府投资或开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游客提供会议、培训、度假场所和服务。如宁波北部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区,是由慈溪市政府、慈溪出口加工区共同投资兴建,以吸引国际客商为定位,重点发展杭州湾滨海休闲、国际商务、高端健身、滨海运动项目,力争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性的高端商务健身休闲区。

3、企业+部门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投资或开发,也可以是政府出地或高端旅游项目,企业投资。如宁波慈城古县城旅游区是由宁波江北区人民政府和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所有权归宁波江北区人民政府所有,景区经营、管理及相关产业的开发由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

4、村集体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是由村集体投资、出地和开发。如宁波天宫庄园休闲旅游区是由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投资兴建,从2002年下半年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建造了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是“都市里的村庄”。

(二)从高端旅游项目角度的分类

1、高端观光型:是高端旅游者以观赏知名的自然或人文风光、享受独特经历和丰富体验为特点的高端旅游活动。宁波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河姆渡遗址、天一阁、保国寺、它山堰、蒋氏故居、镇海口海防遗址,可体验悠久历史,获得丰富知识;5a级风景名胜雪窦山风景区、天童森林公园、溪口国家森林公园、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可悦心情;保国寺、天童寺、古阿育王寺、雪窦寺、七塔寺使游客观光时净化心灵。

2、休闲度假型:是指利用假期较长时间离开常住地,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为主要目的旅游活动。宁波自然条件优良,适宜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型旅游。宁波九龙湖开元度假村由美国watg公司和香港贝尔高林景观设计公司联合打造,度假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优美的景观让宾客得到充分享受。

3、商务会奖型:该类型包括公司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或活动及展览。宁波是著名的商务会展城市,冠名“国际”的展会已超10个,冠名“中国”的展会活动7个。2010年,宁波共举办会展活动371个。2006-2010年,宁波入境游客以商务活动为目的占入境游客总人数的55%。商务会议业的飞速发展有效拉动了高端旅游产业的发展。

4、体验参与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高端的旅游形式,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基础上的提高,宁波特种旅游包括攀岩、登山、高尔夫、休闲地产游、温泉旅游、蜜月旅游等形式。随着浙江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旅游在宁波日益繁荣,它主要面向中高端商务休闲市场,重点发展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和海洋文化五大业态。由于拥有北仑港这一优良港口资源,《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一2020)》中也提出了修建国际豪华邮轮母港、发展国际豪华邮轮旅游的计划。

(三)高端旅游低碳发展的具体形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上述高端旅游模式在宁波发展的具体形式为低碳景区和低碳旅游社区。

1、低碳景区。宁波高端旅游景区都积极地建设低碳景区,推动旅游企业节能减排,提供电瓶观光车或自行车,食宿方面尽量减少能源、水源的使用量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宁波市绿色饭店已达54家,星级饭店节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如大桥生态农庄是一个集休闲、观光、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胜地。农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应用节水、节能技术,将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太阳能、风能应用、智能化大棚、微滴灌溉节水等技术应用于一体,探索消耗和碳排放最少、产出最多的生态循环低碳系统。

2、低碳旅游社区。这种形式吸引高端旅游景点周边社区或村落参与低碳旅游开发,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环境保育和利益分配等活动。

宁波5a风景区滕头旅游景区依托滕头村积极建设低碳旅游社区。表现在:

(1)生产方式循环化:滕头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低碳旅游为发展理念,重视生态建设,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坚持创建循环低碳旅游景区,实现了高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生活低碳化:滕头村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出行尽可能采用公交、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尽量使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家庭使用节能电气设备等。

(3)社区空间紧凑化:以景区为核心,带动村庄建设低碳旅游社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统一规划,社区空间结构紧凑,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商贸娱乐区、农田保护区合理分区布局,既完善了社区环境又促进了村庄和低碳旅游协调发展。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促进宁波市高端旅游业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高端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宁波市年度高端旅游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贯彻执行全国、全省各类行业考核及评定标准,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标准及实施细则。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要安排高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多元的高端旅游投融资渠道,将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扶贫项目、农业、林业、渔业等专项资金的投放与高端旅游发展项目捆绑运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3、发展市场营销、高端旅游娱乐管理、规划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高端旅游资本运营等新人才;培养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和国际高端旅游人才。

4、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crs(全球预订系统)、tis(旅游信息系统)、tdis(黔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加强高端旅游救援能力;引进高新环保设备,使用无害、低碳无污染的新能源;推广旅游设施节能技术,景区(点)采取废物处理系统和环保厕所设备;积极倡导发展低碳景区和社区。

(二)企业层面

1、关注国外高端消费群体,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宁波旅游企业在满足本地、省内、国内高端旅游消费群体需求外,将眼光扩展到国外,抓住距离较近的韩日、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高端客源,加强市场开发。挖掘扩大高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培养一批忠诚的高端旅游消费群体。

2、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上海合作。宁波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可重点推出游艇、空中和海上滑翔、潜水等立体式的旅游和娱乐项目;在豪华邮轮旅游项目上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邮轮母港的地位与沪甬两地的临近性,争取客源。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2篇

关键词:三亚;散客市场;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10

1 绪论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各类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自助式旅游形式则逐渐的步入人们的眼帘,这使国内的散客旅游市场不断地壮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旅游业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国内的旅游市场也日益成熟。与此同时,散客旅游市场占国内总旅游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内旅游消费者中散客所占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一些旅游发达的地区,散客在游客数量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可见散客旅游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三亚市近几年的旅游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5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1495.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1459.91万人次,增长11.1%;接待入境游客35.82万人次,下降7.8%;全年旅游总收入302.31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12.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91.85亿元,增长13.1%;旅游饭店平均开房率为64.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三亚,其散客旅游市场的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亚现阶段的散客旅游市场的发展势头强劲,有着比起其他同类旅游城市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当三亚市对当地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如旅游市场混乱、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和旅游信息咨询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 三亚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市场开发现状

2015年,海南省团体客与散客比例约为2∶8,参照此比例可得出:2015年,三亚全年共接待散客982.72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比例为80%;共接待团体客245.68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比例为20%。据市旅游委统计,今年上半年三亚市旅游饭店接待过夜国内游客人天次的增幅大为提高;旅游总收入增幅高于游客接待量增幅1个百分点左右。数据显示,国内游市场人均停留时间延长,度假游客增多,消费水平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份额明显提高。

随着《旅游法》颁布实施及“国八条”,散客成为上半年出游三亚的主力军,散客与团队比例进一步扩大,约为6.5∶3.5。以春节黄金周抽样调查为例,家庭游占64%,并多选择自驾车出行。自驾车游客主要来自陕、黑、吉、辽、粤、贵、桂、川、渝等省区市,“海南人游三亚”在第一季度也十分抢眼,许多本岛居民纷纷和家人一起来三亚享受碧海蓝天。其次旅游滨海娱乐、海鲜美食和雨林是游客自主消费主要内容。三亚散客旅游市场不断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主体,未来发展和开发潜力巨大。

2.2 存在问题分析

2.2.1 散客旅游供给不足,旅游者选择少

散客旅游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三亚市的散客旅游市场仍处于发育期,其产品形态、市场形态和结构形态均不够成熟,且三亚从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人很少有系统地受过旅游专业教育的,其中大多是半路出家。

另一方面,由于三亚市的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导致针对散客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开发参差不齐;城区旅游景观的开发不足,品种相对较为单一,旅游者选择少;旅游景观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挖掘还不足;现有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旅游产品的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及可参与性等。

2.2.2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接待设施不健全

散客旅游活动的开展,非常依赖旅游目的地的市政交通服务。三亚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旺季和淡季的游客数量相差较大,这加剧了市政交通体系在旅游旺季的负担,造成旅游交通服务质量下降。在旅游旺季时,由于各个景区缺乏便利的公共交通,或是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交通发生拥挤的状况,导致交通、住宿、娱乐、景区建设等配套接待设施没有与网络进行“相符描述”的接轨,使散客难以预定到交通、住宿,使散客到三亚后对于现状产生失落感。

2.2.3 旅游市场现状混乱,政府重视度不高

我国有着一大批散客游拥护者以及潜在散客游旅游者,三亚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但三亚市政府对散客旅游市场的重视度不高,使得三亚的散客旅游市场的现状比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三亚政府对于散客游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及普通跟团旅游,而且对于自助游的优惠政策少之又少,散客游游客体会不到优惠,导致散客游的国民亲切度不够,游客因为散客游得不到政府关注而缺乏信心,阻碍了散客游的发展。其次,三亚市在旅游旺季时部分旅游经营者哄抬物价、欺客宰客,致使旅游者的权益受到威胁,如2012年的“三亚宰客事件”。最后,旅游执法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旅游投诉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政府没有很好的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2.2.4 景区信息更新不及时,网上预订体系不完善

现如今,大多数旅游网站只是景点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的推广,有些游客重视的旅游信息在各大旅游网站都没有公布,甚至有些网站还存在错误信息,给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三亚市具有互动功能的网络较少,一系列配套的预定系统也不成熟,仍在开发之中。一些旅游景区也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或APP,如三亚鹿回头公园、南田温泉、亚龙湾海底世界等,这不仅给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带来不小的影响,也不利于景区自身的宣传。

3 完善三亚散客旅游市场的对策

目前,三亚在接待散客时,存在服务质量不够,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未来针对这些问题,三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目前,三亚的服务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围绕团体客,而专门针对散客的接待服务体系还没有构建。散客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较多,这就要求导游人员的服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强,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例如从政府角度,未来三亚散客构成比较将越来越高,游客主体是散客,三亚市政府应该从住宿,交通,咨询等方面构建散客服务体系。完善三亚市基础交通设施,以便于自驾游出行;建设更多的主题丰富和服务优质的住宿设施,提升住宿服务质量;建设更多的更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为散客提高更加便捷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等接待服务。

3.2 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第一,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滨海娱乐、海鲜美食和雨林是三亚散客游客希望消费的主要内容。未来三亚在滨海娱乐产品质量和档次方面需要提升,丰富海鲜美食品质,合理化其价格。开发更多的以热带雨林探索拓展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户外探险项目。三亚的旅游吸引物主要在“热带”、“海洋”、“美食”等几个方面。未来继续加强和建设体验型和度假型旅游产品,为高端的旅游者提高高端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第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针对三亚国际游客不断下降,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未来三亚可重点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为主。未来三亚可在保持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同时,加大对高端定制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在满足大众旅游者对观光旅游产品需求的同时,逐渐为高端旅游者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使得三亚真正成为国际化,高端化的旅游城市和胜地。

3.3 培育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宣传渠道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游客对旅游景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一方面要以高标准打造旅游景区各类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三亚旅游品牌价值,吸引更多游客来三亚。以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和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塑造三亚旅游品牌,从而形成旅游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针对三亚国际游客不断下降,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未来三亚可重点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为主。未来三亚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渠道。游客了解三亚的主要渠道是亲友推荐、旅游网站、电视广告和旅行社推荐。在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和旅游企业的资金来源、业务范围和市场目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政府侧重形象宣传,企业侧重产品推广,政府注重长远目标,企业注重短期收益。因此三亚市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大合作力度。更紧密地开展联合营销。

3.4 建立健全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

培育健全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包括健全的旅游管理政策规范、优化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相关服务设施、高效的网络预定系统,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统一配合、领导。构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和相互配合来增强体系的协调性。

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建立散客服务体系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成为散客有求必应的咨询窗口,热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推荐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散客出游动机复杂多样,在心理需求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个性化,要求得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且其本身就是产品设计者。其次,旅行社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最后,政府应逐步设置“散客服务中心”,及时记录散客咨询信息,追踪散客动态,做好信息反馈,给予散客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邱云美.欠发达区发展散客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7,(12):6-11.

[2]孙文学,宋宁.散客旅游营销策略初探[J].中国商贸,2010,(4):129-130.

[3]刘怡琦.浅析散客旅游市场概况及对策[J].产业经济,2012,(11):269-270.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3篇

关键词:人才中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一同列入了加快发展的生产业,并专列一节进行了部署。面对如此利好政策,为了解广佛两地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评估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该行业发展提供指导,2014年1月,笔者抽样调查了广佛两地的23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12所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高校(以下简称“高校”)、98位已经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往届生(以下简称“往届生”)和86名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在校生(以下简称“在校生”)。

一、调查结果

1.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65.2%的机构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对新入行者挑战比较大,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才有生存的空间。

52.2%机构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在5年以下;56.5%机构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69.6%机构员工年龄集中在20~30岁。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大专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除了一家机构表示男员工比女员工多,其他22家机构都是女性员工占绝对多数。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认知及了解

63.3%的往届生通过招聘网站找过工作,但82.7%的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时最有帮助的是人力资源市场。而高校方面认为对学生找工作最有帮助的为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高校有差异。

往届生认为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的风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有风险,泄露个人信息”“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往届生一致,排序有所差异。相比往届生认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在校生更担心“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业务状况

(1)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一次成功就业服务,向劳动者收费的情况。56.5%的机构都不对劳动者收费。在劳动者一方,46.9%的往届生和40.7%的在校生认为收费为100~300元/人较为合适;31.6%的往届生和50.0%的在校生认为收费应控制在100元以内或不收费。

(2)机构为企业成功推荐并录用一位劳动者,对企业收费的情况。收费视业务类别和职位类别而定,从免费至过万不等。笔者发现,收费集中在500元/人次以下的机构占47.8%,不收费的基本为政府属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收费大于5000元/人次的机构基本以高端猎头业务为主。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商机。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最被看好。而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2011―2015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行业集中度不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潜在需求。

4.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进入及发展前景

机构认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因素依次为:品牌与口碑、机构内的人力资源实力,并列第三的有政府背景、其他人脉资源、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及企业数据库、有技能的员工、信息处理技术则成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人脉关系,资金和政策可能会成为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壁垒。而该行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经济形势、政策、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

73.9%的机构看好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人选择“不看好”。高校、往届生、在校生同样普遍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60.9%的机构认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期,30.4%认为处于成熟期,只有8.7%的机构认为处于衰退期。各方均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

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年限达到5年或以上的高校有2家,2~5年的有2家,剩下的8家都在2年以下。所有高校均要求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6.高校、机构人才需求的衔接

(1)25%的院校已经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50%正考虑合作,25%暂无合作考虑。

(2)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认为自己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较好,而学生却并不认同。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三者均认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两项能力较强。

(4)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竞争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均选择了专业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对于学生们一致填写的“社会实践”,在高校这边却未能入选三甲。高校和学生们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5)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综合能力不足”是高校和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此外,高校方面还担心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学生们担心“专业能力不足”的比例更高。

(6)薪酬。73.9%的机构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大专生的薪酬待遇处于2000~3000元/月的水平;17.4%的机构低于2000元/月,4.3%的机构给出的待遇高于4000元/月。此数据稍高于往届生的调查数据,但稍低于在校生的预期。而来自高校方面的调查数据对在校生们的期望是个有力的支持。

(7)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意见一致且排在前面的分别有:招聘知识、客户管理知识、客户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沟通、积极主动、待人诚恳的基本素质。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认为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却没有出现在高校、往届生、应届生所选择的前三之列,而高校、往届生、应届生都选择了的“人才测评”也没有出现在机构选项的前三之列。

(8)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机构、高校、往届生、应届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均为:对招聘模块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才测评的了解。四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排序也几乎一样。

7.对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状况的看法

高校、往届生、在校生都认为,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稳中趋好。

二、分析及结论

1.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各方一致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和地位并不容易,对于新入者更有一定的难度。

(2)劳动者风险的规避。在业务发展方面,机构要注意诚信,避免出现调查中学生们所担心的风险,出现“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及“工作信息不真实”等情况,使人才中介服务被更多的人所选择和接受,促进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鉴于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议政府针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专门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法》,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工商检查作用、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等。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民营人才中介行业的信用体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此行业为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收费。往届生和在校生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300元区间和0~100元区间的比例都很大。但考虑到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以及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建议机构未来对劳动者采取不收费的做法。对企业一方,普通的工作岗位招聘,每次可以收取500元以下的成功介绍费,若要想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建议机构关注猎头方面的业务。

(4)最有商机的人才中介服务业务将集中于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笔者在访谈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时,有关官员预言,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劳务派遣行业的操作将更为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空间将明显收窄。

笔者在访谈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总时了解到,广州市共有5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其中在开发区的有300多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主要意见如下。

一是高端的机构将继续借助其在口碑、品牌、资金及人力方面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搏杀。

二是中端中介机构大部分将被洗牌出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到,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岗位才能使用劳务派遣,并且劳务派遣人员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些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构成了重重阻力。另外,国家也不再允许劳务派遣机构在机构所在地购买社保,要求必须在劳动者的用工所在地、按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购买。这个规定使派遣员工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广、佛一带,很多派遣机构都选择在清远等不发达地区给劳动者购买社保,如果严格执行前述规定,就必须在社保基数较高的广州、佛山实际用工地购买。这些额外的成本用工企业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靠劳务派遣机构消化。在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中端劳务派遣机构将选择主动出局。

三是最低端的机构将继续存在,因为虽然赚得不多,但总比打工强。笔者在访谈中提出:“劳务派遣业务是否可考虑向劳务外包转型?”该老总表示,劳务外包对技术、资金、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并且国家对劳务外包的税收政策按生产经营等行业的标准征收,这极大地降低了劳务外包机构的盈利空间。例如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劳务派遣主要是面对广州开发区制造业的,如果转做劳务外包,那么他们就要承包企业的一条生产线,这样的话,对招工、员工培训、日常管理、产品的质量等管理技术问题,劳务外包机构都要全面负责,并且人工成本无法税前抵扣,所得还要按照制造业17%增值税的比例缴交。况且该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以向劳务外包转型。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劳务派遣方面,该官员强调,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主要是靠异地参保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和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悖,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政府严格执法,很多劳务派遣机构将难以生存。

同期,佛山市某大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任则表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他们影响不大。作为佛山市最大的劳务派遣机构,他们一向按照国家的政策操作,在用工所在地购买社保,也没有其他打球的操作,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业务充满信心。

而佛山另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该机构过去主业一直是网络招聘,现在也将进军劳务派遣领域,并于日前取得了劳务派遣的资格证。她表示对劳务派遣前景看好,有信心进军此领域。

综合政府部门、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规范,劳务派遣的利润空间收窄,以劳务派遣为主业的机构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但是纵观全局,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这三个业务领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商机的。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就业服务质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服务特别是职业介绍和指导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街道社区平台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广大求职者和企业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也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除了信誉更高和服务成本低之外,在其他诸如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质量等方面远逊于非政府部门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

2.给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进入者的建议

(1)对进入该行业就业者的建议。女性、大专生较受欢迎,应届生进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在校生加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律法规这几个核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此外,对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在客户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方面也要有所擅长;做事时要积极主动、头脑灵活,待人要诚恳。

由于各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在招聘模块、人际关系处理、人才测评这几方面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建议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学生仔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这几方面存在优势。

(2)对进入该行业创业者的建议。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前景看好,值得进入。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后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拥有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在此前提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此外,资金和政策有可能成为进入的壁垒。经济形势、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创业者可考虑以网络招聘为依托,实力雄厚者可考虑进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领域。

此外,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也将逐步沿着类似的轨迹往前发展。但从目前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的带领下,加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创业者进入此行伊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给高校的建议

(1)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在学校试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们毕业时都能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有机构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这充分说明了“持有双证,就业不愁”。

(3)广、佛一带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专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高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加强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

(4)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含口头与书面)、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指导技能、人才素质测评技能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文财.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10).

[2][美]格利哥(Greco,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章辉.当前民营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5).

[4]朱倩渝,丘腾峰.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5]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13(8).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高端旅游;宁波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笔者认为:高端旅游业是特指旅游业中具有有高科技与文化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及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那些产业部分。高端旅游业资源消耗少、污染低,切合中央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宁波高端旅游业供需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端旅游业需求与发展现状分析 

1、高端旅游者。高端旅游者不仅要高水平、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还在于其是否具有高端旅游理念、愿望、行为和效果。2008年宁波人均gdp已达10079美元,率先跨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高,高端旅游者主要包括白领、成功的商务人士(45%)、政府官员(25.5%)、工薪族中的知识群体(19.5%)、追求品位的“富二代”(10%)。他们主要是本地游客、省内游客、长三角省市游客和入境游客(港台和外国游客)。 

2、高端旅游市场。宁波高端旅游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游和婚庆蜜月旅游居多;休闲地产游、海钓、高尔夫、滑雪、邮轮旅游、登山、影视旅游发展较快;探险、医疗美容旅游(出境)、考古旅游、宗教朝圣旅游等高端旅游较少,医疗美容旅游(入境)与val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体验基本没有,这是值得加大力度发展和开发的细分市场。客源市场方面休闲度假游以本地游客、省内游客为主;会展览和奖励游以省内游客、长三角省市游客和入境游客为主;特种旅游中的高尔夫、滑雪以本地游客为主,探险、登山、海岛垂钓以本地、省内和长三角省市游客为主。 

.宁波高端旅游市场特点表现为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消费水平明显高于观光旅游。会展旅游的消费水平最高,住宿消费要求大大高于普通观光旅游,高端旅游娱乐消费逐年增加。 

(二)高端旅游业供给与发展现状分析 

1、高端旅游资源 

宁波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34处(2007),2010年底,拥有2家5a级景区、20家4a级景区和10家3a级景区,旅游景区标准化率超过50%,高端景区集中度在同类型城市中处于前列。 

2、高端旅游设施 

(1)交通运输:是指游客赖以实现空间转移的客运设施和设备。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2012年,宁波到杭州只需26分钟,到上海1个小时,甬台温铁路通行,到台州只需40分钟,到温州1个小时,到福州2.5小时,到厦门4小时;栎社国际机场有发往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的航班。 

(2)食宿接待:指以星级饭店为代表的能够适应和满足高端旅游者食宿需要的服务设施。2010年,宁波五星级酒店12家,4星级18家,与沿海计划单列副省级城市相比,宁波市星级饭店总体数量位列第一,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位。 

(3)旅游购物:指可供高端游客购物的设施。宁波商贸发达,天一广场商业圈云集了新世界、金光、银泰百货、国际购物中心、东方商厦等高档商场和宁波大饭店、凯洲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和义大道是宁波的香榭丽舍大道,拥有卡地亚、gucci、阿玛尼、lv、江诗丹顿等顶级奢华品牌旗舰店。 

(4)娱乐设施:指提供高端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宁波市区有清源、颐和等高档茶馆;0574、a8等高档酒吧,百世德、外滩会馆、星巴克、上岛、名典等咖啡厅;新彩虹ktv、邵夫剧院、宁波大剧院、一兆韦德、金领汇等国际健身中心,启新高尔夫球场等娱乐设施。 

(5)旅游服务:是指为高端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机构,本文指高品质旅行社。到2010年底,宁波市旅行社有24家为首批97家品质旅行社,其中宁波市飞扬旅行社、浙仑海外旅行社为全省7家五星品质旅行社,此外还有四星12家,三星10家,二星1家,一星2家。 

二、宁波高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从高端旅游开发角度的分类 

.1、企业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由企业开发。该模式主要以休闲度假类高端旅游为主,依托景区投资和开发度假村、别墅等相关高端旅游项目。如香港启新集团投资的启新高尔夫俱乐部就是属于这种模式。该俱乐部位于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距市中心仅十二公里,交通便利,是高端商务、度假的最佳选择。 

2、部门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由地方政府投资或开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游客提供会议、培训、度假场所和服务。如宁波北部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区,是由慈溪市政府、慈溪出口加工区共同投资兴建,以吸引国际客商为定位,重点发展杭州湾滨海休闲、国际商务、高端健身、滨海运动项目,力争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性的高端商务健身休闲区。 

3、企业+部门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投资或开发,也可以是政府出地或高端旅游项目,企业投资。如宁波慈城古县城旅游区是由宁波江北区人民政府和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所有权归宁波江北区人民政府所有,景区经营、管理及相关产业的开发由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 

4、村集体开发型:是指高端旅游项目或产品是由村集体投资、出地和开发。如宁波天宫庄园休闲旅游区是由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投资兴建,从2002年下半年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建造了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是“都市里的村庄”。 

(二)从高端旅游项目角度的分类 

1、高端观光型:是高端旅游者以观赏知名的自然或人文风光、享受独特经历和丰富体验为特点的高端旅游活动。宁波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河姆渡遗址、天一阁、保国寺、它山堰、蒋氏故居、镇海口海防遗址,可体验悠久历史,获得丰富知识;5a级风景名胜雪窦山风景区、天童森林公园、溪口国家森林公园、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可悦心情;保国寺、天童寺、古阿育王寺、雪窦寺、七塔寺使游客观光时净化心灵。 

2、休闲度假型:是指利用假期较长时间离开常住地,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为主要目的旅游活动。宁波自然条件优良,适宜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型旅游。宁波九龙湖开元度假村由美国watg公司和香港贝尔高林景观设计公司联合打造,度假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优美的景观让宾客得到充分享受。 

3、商务会奖型:该类型包括公司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或活动及展览。宁波是著名的商务会展城市,冠名“国际”的展会已超10个,冠名“中国”的展会活动7个。2010年,宁波共举办会展活动371个。2006-2010年,宁波入境游客以商务活动为目的占入境游客总人数的55%。商务会议业的飞速发展有效拉动了高端旅游产业的发展。 

4、体验参与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高端的旅游形式,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基础上的提高,宁波特种旅游包括攀岩、登山、高尔夫、休闲地产游、温泉旅游、蜜月旅游等形式。随着浙江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旅游在宁波日益繁荣,它主要面向中高端商务休闲市场,重点发展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和海洋文化五大业态。由于拥有北仑港这一优良港口资源,《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一2020)》中也提出了修建国际豪华邮轮母港、发展国际豪华邮轮旅游的计划。 

(三)高端旅游低碳发展的具体形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上述高端旅游模式在宁波发展的具体形式为低碳景区和低碳旅游社区。 

1、低碳景区。宁波高端旅游景区都积极地建设低碳景区,推动旅游企业节能减排,提供电瓶观光车或自行车,食宿方面尽量减少能源、水源的使用量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宁波市绿色饭店已达54家,星级饭店节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如大桥生态农庄是一个集休闲、观光、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胜地。农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应用节水、节能技术,将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太阳能、风能应用、智能化大棚、微滴灌溉节水等技术应用于一体,探索消耗和碳排放最少、产出最多的生态循环低碳系统。 

2、低碳旅游社区。这种形式吸引高端旅游景点周边社区或村落参与低碳旅游开发,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环境保育和利益分配等活动。 

宁波5a风景区滕头旅游景区依托滕头村积极建设低碳旅游社区。表现在: 

(1)生产方式循环化:滕头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低碳旅游为发展理念,重视生态建设,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坚持创建循环低碳旅游景区,实现了高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生活低碳化:滕头村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出行尽可能采用公交、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尽量使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家庭使用节能电气设备等。 

(3)社区空间紧凑化:以景区为核心,带动村庄建设低碳旅游社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统一规划,社区空间结构紧凑,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商贸娱乐区、农田保护区合理分区布局,既完善了社区环境又促进了村庄和低碳旅游协调发展。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促进宁波市高端旅游业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高端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宁波市年度高端旅游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贯彻执行全国、全省各类行业考核及评定标准,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标准及实施细则。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要安排高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多元的高端旅游投融资渠道,将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扶贫项目、农业、林业、渔业等专项资金的投放与高端旅游发展项目捆绑运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3、发展市场营销、高端旅游娱乐管理、规划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高端旅游资本运营等新人才;培养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和国际高端旅游人才。 

4、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crs(全球预订系统)、tis(旅游信息系统)、tdis(黔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加强高端旅游救援能力;引进高新环保设备,使用无害、低碳无污染的新能源;推广旅游设施节能技术,景区(点)采取废物处理系统和环保厕所设备;积极倡导发展低碳景区和社区。 

(二)企业层面 

1、关注国外高端消费群体,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宁波旅游企业在满足本地、省内、国内高端旅游消费群体需求外,将眼光扩展到国外,抓住距离较近的韩日、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高端客源,加强市场开发。挖掘扩大高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培养一批忠诚的高端旅游消费群体。 

2、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上海合作。宁波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可重点推出游艇、空中和海上滑翔、潜水等立体式的旅游和娱乐项目;在豪华邮轮旅游项目上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邮轮母港的地位与沪甬两地的临近性,争取客源。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5篇

俾斯麦混合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存在。在很多国家,社会医疗保险设定一定的起付线、自付比例和封顶线,需要居民自付一定的费用,商业健康保险通过销售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保障客户的自付费用。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在补充健康保险中,往往采取对封顶线以上补偿给予继续保险支付办法,此类保险有多种形式,有商业保险形式,也有通过总工会大病保险形式等。另外,在商业保险中,往往有对社会医疗保险的除外项目或者不保障的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保障,例如,视力矫正、牙医、整形、长期看护、康复保健、豪华住院服务等。补偿水平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也因不同保险福利包不同而不同。可以看出,私人保险模式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是美国的主流医疗保障制度;贝弗里奇公众模式主要是国家卫生服务模式;而俾斯麦混合模式结合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补充健康保险为居民提供在公共保险基础上的补充保险,减轻了看病费用负担;商业健康保险则在封顶线以上部分支付和社保覆盖以外项目、补贴住院费用等方面满足本国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内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救助、国家卫生服务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市场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障制度等五种模式。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其中,社会医疗保险起基本保障作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只能做到“低水平、广覆盖”。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的需求,主要是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补充保障,是人们提高医疗保障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激烈;风险管理的能力、风险管控的手段等都相对较低[3];专业化管理水平低;“供求矛盾”与“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健康险的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而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却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难以得到满足。这些均使得目前的商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各阶层人士不断提高的医疗保障需求。

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支付者三方分析

医疗服务支付方(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和被保险方(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三方,其中保险公司为患者提供保险产品及理赔服务,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或健康服务,而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相互合作,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并解决了支付问题。

上海市有近100家中外保险和服务公司,较知名的约有30家,包括国际保险公司、国内健康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TPA)[4]和保险援救公司。它们的服务及运作各有特色:国际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经验丰富、产品齐全、海外购买人数多,但受政策影响未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健康保险公司发展迅速、网络齐全,但产品单一、有些受医保用药等多重限制;TPA公司在国际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均受限的情况下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架起了很好的桥梁。其服务周到、理赔便捷、24h热线、医疗护送、签证协助等,但公司规模偏小、业务种类不多;国际救援公司以紧急援救为特色,拥有专业的航空和旅行专家,能够安排相关医疗的地面或空中转运,但费用昂贵。

上海市可提供高端医疗或特需服务的医疗机构约有80家,但能够与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免现金直接理赔服务并为境内外人士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约为30家,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一部分综合性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如华山国际医疗、市一、和睦家医院和百汇医疗集团等。其布局由市场因素决定,基本满足上海市场的涉外高端医疗需求。但目前公立三甲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受到国内医改政策影响,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医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如职称晋升等,后备人才不足,医疗服务、文化背景有差异;与国际保险公司建立直付困难,尤其是公立医院没有保险专业团队,资金结算存在风险。

高端商业保险购买方主要由长期居住上海的境外雇员及家属,短期商务人士及游客和境内高端人群所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其对医院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外籍患者倾向于外资诊所;华裔及港澳台患者倾向于去综合性医院;重症及疑难病例选择三甲医院等。购买的保险也主要是患者在本国购买或中国境内购买。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保险公司、领馆、公司和亲友推荐,广告等,但仍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购买高端商业保险认识不足或有疑虑等问题。由于上述原因,上海的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

高端医疗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案例分析

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是沪上最早提供涉外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集门急诊、住院、出诊、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国际转运、教育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体。至今已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40余万人次提供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境外人士达75%。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与商业健康险公司建立合作,开展直接理赔结算业务,现已与欧美、日本和国内20余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保险收入占医疗总收入从最初仅为5%,以后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已达到35.9%。中心举办了四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国际研讨会,发起筹建上海市医学会涉外医疗研究会,为整合上海涉外医疗资源、推动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美国、英国、德国等10国领事馆、国际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和跨国企业的指定医疗单位。

加强上海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国际商业健康保险不同模式分析并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建立上海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即按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类型保险制度互补结合,既保障基本医疗,同时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图1)。在满足基本医疗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特需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按大的框架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两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及部分私立医院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目前主要由部分公立医院的涉外和特需医疗部门、中外合资医院和诊所等提供。建立多种类型医疗保险制度互补结合,保证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即现有的城保、镇保和新农合等。由政府承担,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强调全覆盖,体现公平性。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相结合:对封顶线以上部分,宜引入补充保险,可以由政府推动或结合商业等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人群作为受益方,提高该人群的支付能力。补充保险可以由个人或结合集体共同出资购买,其费用低、受益面广,解决了部分“看病贵”的问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保障;另外,作为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扩充,大大增加了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医疗保险产品市场的基数,降低了其健康险的运营风险,亦有利于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基本医疗保险+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采用分类支付的办法,对于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首先就其基本医疗服务范畴由基本医疗保险负担,而超出基本医疗服务的特殊服务需求,由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作为高端医疗保险产品来提供,包括市场上存在的涉外高端医疗、特需医疗和高端体检等。可由个人或单位集体共同购买,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顺利接轨,满足多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

针对商业保险需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商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大力开发和开放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及各种中小保险公司加入到健康保险的经营和管理中;有序引入管理经验丰富的海外健康保险公司和TPA公司;解决医院参与医疗保险经营管理和保险公司开办医院或收购医院的合法性[5];适时建设商业医疗保险统一结算平台。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6篇

在中国经济转型,医改进入更深层次的背景下,中国精英人群对健康的刚性需求,使得高端医疗服务成为一个最亮眼的经济增长点。与高端医疗近些年的蓬勃之势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尤其是高端医疗保险发展的严重滞后。数据显示,我国健康险仅占人寿险种年总收入的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30%。这种状况也佐证了高端医疗与商业保险的结合将汇聚一片经济发展的蓝海。

卫计委医政司医疗处副处长付文豪在讲话中提到:“高端医疗的发展离不开商业保险的支持。”协和医学院王海涛处长则通过大量的数据向与会嘉宾展示了目前中国市场高端医疗与商业保险供给与需求极不相称的现状。王海涛强调:“高端医疗与商业保险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保护、同时也是相互牵制的关系,商业保险的发展是高端医疗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同时表示,“中国未来高端医疗的需求首当其冲是私人医生和预防医学服务”。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渐频繁,在华特别是在京外籍人士的增多,北京市也提出了“服务北京国际城市”的目标,其中国际化医疗与保险服务的提升首当其冲。

在洽谈会上,朝阳民营医疗协会秘书长赵锡银向与会嘉宾重点介绍了朝阳区在提升医疗水平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调研论证,朝阳区精心打造“大燕莎国际医疗服务区”,引进和睦家、明德、SOS等多家高端国际化医疗机构,形成了服务品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多、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产业和服务链条,为辖区外籍人士及国内精英人群提供高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北京市保监局陆玉华处长介绍说,北京市保监局通过3年努力,搭建了健康保险信息化平台,可为北京市内健康保险公司提供方便快捷的统计分析、风险控制、快速理赔服务,目前已经有66家保险公司入驻此信息平台。这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将为医疗与商业保险有机结合提供典范,大大促进“北京服务,全球共享”进程,得到与会各方代表的高度赞誉。

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由三甲特需、国际医院、五星级酒店诊所、国际保险直赔诊所、国际救援机构及商业保险机构和院校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联盟(Interna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Alliance of China,简称IMHSAC)。联盟旨在实现国际医疗保险与高端医疗的对接,嫁接国际资源,引领规范行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线咨情。联盟发起者中国医师协会健康服务与保险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波表示,希望能够借洽谈会的平台,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在政府支持与引导下,让更多的高端医疗服务尽其所能、尽其所用。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IPTV 组播 DSLAM 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11.134.3 文献标识码:TP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5401

前言

目前宽带业务正在高速增长,用户接入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日益与消费家电产品相结合,融合多媒体内容平台、宽带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终端平台的全新的宽带服务模式即将成为全球下一个极具前景的产业。基于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应用业务互相渗透及竞争,使得联通业务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呈现急剧下降趋势。为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新的宽带多媒体应用业务呼之欲出,IPTV业务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目前IPTV技术已日益成熟,其发展也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

一、IPTV概述

IPTV是指通过联通IP城域网,利用多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的的宽带增值类业务。IPTV业务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或机顶盒+电视完成电视接收、上网等功能。

IPTV是利用联通通信网络,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端,通过网络协议来提供电视等互动服务。用户能获得高质量(接近DVD水平的)的视频、新闻、上网、收发邮件等多媒体服务。

IPTV主要有组播业务与点播业务。组播业务主要包括BTV(卫星广播电视)和NVOD(高收视率界面的轮流播放)。点播业务:主要包括VOD业务,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带宽消耗不断增大,通过现有城域网传送,带宽消耗巨大,不适合规模发展。因此,VOD业务的规模开展,建议采用CDN/VDN(目前山西网通的CDN系统已经建成)传送VOD内容。

二、联通现有网络状况下的IPTV解决方案

整个IPTV解决方案分为三部分组成:

应用层:视频服务器、认证计费服务器群组;

承载层:现有的IP宽带网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用户驻地层:STB机顶盒、PC、电话等终端设备及相应IPTV播放软件。

IPTV基本工作原理为:从IPTV视频服务器获得预先放置的节目源,经编码成一定格式的数据流,通过IPTV软件系统广播到联通网络中,穿越联通城域网进入DSLAM设备,将数据流送给对应的用户,由用户端设备接收、解码、播放。

2.1 应用层建设

2.1.1媒体平台

包含IPTV系统的视频服务器硬件系统(含服务器硬件本身、磁盘阵列、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媒体软件平台(媒体播放及管理等的应用软件)、媒体源及其版权等内容。

2.1.2用户管理平台

包含管理IPTV应用层客户管理、认证、计费等功能的软硬件系统,用于媒体平台和用户管理平台的联通局域网系统(包括主交换机、四层交换功能交换机等)。

2.2承载层建设

对于网络电视、直播等实时性很强的业务类型,要求IP网络必须支持端到端的组播功能,以降低带宽需求。如果用联通宽带IP网承载IPTV,则开展IPTV业务首先需要对现有接入层设备进行改造。针对目前联通宽带IP网中接入层设备如DSLAM、二层交换机等设备不支持组播的现状,IPTV业务要分两步走。

(1)先开通IPTV点播模式;

(2)建设实验小区,改造DSLAM接入设备,支持组播、受控组播功能,进行IPTV组播模式的实验。接入网提速,在实验小区将现有DSLAM设备上行端口一般为155M或100M,都改为支持1000M。

2.3用户驻地层建设

目前,没有统一的终端编解码规范,各厂商都根据自己的规范开发相应的产品,在通用性上存在差异。

STB设备首先必须支持PPPOE方式连接网络。针对部分ADSL Modem 采用USB 线和电脑连接的情况。则需要 STB设备提供对此类 USB 口的 ADSL有Modem 提供支持。

三、IPTV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

3.1节目编制模块

节目编制模块把原始节目源转换成符合标准的编解码格式的流媒体节目源,通常有实时内容和非实时内容模块。

3.2互动节目IPG模块

IPG是用户得到音视频内容及其他服务的平台,它能帮助用户了解音视频内容和其它的服务,包括内容介绍、服务提交的时间等。IPG由WEB服务器、业务数据提取层以及用户界面层组成。IPG向大众提供量身定做的节目导航服务(即用户界面),根据某种用户,自动生成某种界面,是IPTV系统的大门。

3.3客户端(STB+TV)模块

客户端主要提供点播、节目单、遥控器操作、接入与支持、管理与认证、用户的帮助信息等。

3.4业务管理系统模块

主要包括节目编排、客户端(实现对STB的管理、接入控制)、用户认证计费、统计分析等管理。

四、IPTV业务的运营与推广

4.1 IPTV运营模式

IPTV运营模式目前有三种:一是出租模式,联通将自己的IPTV线路或电视节目出租给用户,如内容提供商、广告商等;二是自营模式,联通自己购买电视节目播映权、整合一些电视节目,通过自己的传输线路传送给客户;三是综合模式,由联通和广电变革产生新的运营商,利用自身特点,可以同时经营电视节目和出租线路。但无论如何,IPTV在中国的发展超出了传统的电信运营范畴和广电运营范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变革运营模式。

4.2 IPTV业务推广的困难

从目前情况来看,影响IPTV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市场运营方面,二是国家政策影响,三是大量的信息内容的支持。

(1)从市场运营方面来看,IPTV主要对象是宽带用户,目前,宽带用户远比电视用户少,数量相差非常大。如果让电视用户接受并愿意付费使用,必须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要有吸引力。

(2)国家政策影响,主要是通信运营商与广播电视进入的政策还未明确。现在广播电视对电视内容进行准入限制,IPTV建设管理主体尚不完全明朗。

(3)IPTV业务的关键部分为信息内容提供,内容资源缺少是IPTV最为头痛的问题。IPTV的内容资源是通过广播电视与网络及相关内容提供商。从广播电视获取海量的内容,就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很多困难。

由于以上原因,IPTV业务运营的难度较大,但从此业务前景来看,可以考虑以下三种运营模式:

(1)创新运营模式

设计个性化频道、丰富信息内容。正确定位业务。加强整合内容、加工信息、运营网站、包装品牌等工作,联通通过外包频道,与ICP合作利润分成等模式,发展IPTV业务。

(2)在使用费上做文章

IPTV业务在用户端主要是机顶盒。目前,机顶盒比较贵,为了与其他运营商及广播电视竞争,必须在机顶盒上做文章,通过与机顶盒生产厂商合作、资费套餐、捆绑销售等方式压低接入成本。降低接入IPTV业务的门槛,快速提高IPTV业务占有率。

(3)制定更为有效的运营策略

目前,IPTV业务快速占有是重要的运营策略。联通要通过在业务发展、资费等方面科学分析大众需求,合理制定运营策略。

总之,IPTV业务潜力巨大,谁抢得先机,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它将对宽带业务起到推动推动作用,也是联通业务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宽带风暴》卢军、马丽编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中国联通机顶盒功能规范(暂行)》

[3] 《中国联通集团SCDN业务规范v5》

[4] 《中国联通集团城域网组播部署指导意见》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8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 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着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第9篇

[关键词]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自9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无论是在接待旅游人数方面,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都对我国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滨海旅游以其独特优势,必将成为引领我国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海南省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有着发展滨海旅游的先天优势。自1988年建省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海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旅游度假的热点地区。

一、滨海旅游的概念

滨海是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接合部,是海陆相互作用而变化的活跃地带。滨海地带主要包括由海湾、岛屿、半岛或海湾形成的内陆水道,处于海陆两个生态环境的交界处。

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概括为在海岸、离岸水面上发生的全面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包括海岸上住宿、餐饮、食品工业、第二住宅的发展,基础设施支撑的海岸发展和旅游活动,例如休闲游船、依托海岸的生态旅游、豪华游船、游泳、休闲渔业、浮潜和潜水。

二、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1.滨海旅资源开发现状

(1)滨海旅游资源状况

参照2003年我国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在确定调查范围的基础上(沿海12个县市),对海南滨海地区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共调查旅游景点259个,调查旅游资源单体近600多个。

(2)海南滨海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从总体上看,海南滨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大,除了冰雪旅游资源和草原与草地旅游资源外,基本包含了全部旅游资源主类和亚类。但各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区分布都不均衡。东部沿海6个县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滨海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226个,占评价总数的7661%,西部6个县市滨海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62个,仅占评价总数的21.02%,西沙群岛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评价总数的2.37%。在优良级滨海旅游资源单体中,东部6县市有119个,占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80.41%,西部6县市有24个,仅占16.21%,西沙群岛有5个,占3.38%。在所有滨海12个县市中,三亚市滨海旅游资源单体和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其次是海口、万宁、文昌、琼海等地。

2.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海南滨海旅游景区集中了绝大多数海南旅游资源的精华,且开发历史较早。旅游产品和线路相对成熟。目前海南有36个A级旅游景区点,位于滨海地区的有28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1家,2A级景区3家,1A级景区2家,在建2家。

3.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海南省凭借着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开发了种类繁多、各色各样的滨海旅游产品。不仅有传统的滨海观光产品,也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滨海旅游活动特点、滨海旅游资源组合、滨海旅游产品的内涵及滨海旅游需求趋势,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把海南省滨海旅游产品大致归纳为6大类、264,类(表3)。

4.滨海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现状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国内外顶级酒店品牌纷纷进驻,海南的酒店数量快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省共有星级酒店36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1家,四星级酒店101家,三星级酒店131家,客房54235间,床位92042张:共有旅行社20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9家,国内旅行社153家;共有景区80多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0家;高尔夫球场23家;以及为数众多的旅游商场和免税商场。目前,海南形成的旅游年接待能力已超过2500万人次。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9064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动脉。

“三纵四横”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村道支干相联,贯通东西南北、辐射全岛的公路网络格局。铁路建设也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了从南到北的西环铁路和跨越琼州海峡的粤海铁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东环城际快速客运铁路也于2011年12月建成通车,西环高铁也在规划建设之中。航空事业发展异常迅猛,按照国际民航组织4E标准先后修建了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近500条。全省现有大小港口24个,其中以海口、三亚、八所、杨浦四大港口为最大。国内航线可到达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国际航线可到达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5.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海南的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起来的,从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旅游业经过22年的发展,各项旅游指标都有了飞跃增长,旅游收入明显增加,并逐步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海南近年来滨海地区旅游收入情况表(表4)。

三、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滨海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产品结构是指旅游产品的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内外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将旅游产品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绝大多数滨海旅游产品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以基础层次的热带滨海观光、民族风情观赏、海上游乐等旅游产品为主,提高层次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产品虽已有发展,但仍未能形成主要旅游产品。高端层次的邮轮和游艇也处于起步阶段。

2.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力度不协调

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是海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海岛型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滨海旅游资源在未经合理规划的情况了进行了大规模的粗放开发,造成极大的破坏。一些滨海景区开发利用少,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难以将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加上一些滨海旅游地超容量接待游客,造成海滩垃圾遍地、海洋水体遭受污染和沿岸植被的破坏。许多固体垃圾未得到及时的回收处理,造成岛上生态坏境恶化,大量游客参与亲水式潜水项目,并且缺乏对珊瑚礁资源保护的知识,使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

3.旅游公共服务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由政府或其他组织等服务主体为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海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中,目前只在海口设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中心机

关性质比较强。在公共旅游服务网站方面尽管有不少官方以及企业性质的旅游网络,但功能比较单一,很难实现与旅游企业的无障碍对接。在主要的机场,码头、车站都缺少必要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点。海南现在虽然在部分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景区、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场等方面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需要提高。

4.利益主体关系不明确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主要有五大利益主体,分别是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利益主体的当地居民,应该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而实际情况是当地居民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不能明显的体会到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这也造成了欺客宰客、态度恶劣等对游客的不友好行为,以及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不文明行为的时常发生。这也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利益,给旅游者带来了不满意的旅游经历。旅游企业在滨海旅游开发中的主力军的地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要加以明确。旅游从业人员作为为旅游财富的创造者,其重要作用也要得到重视与尊重。

四、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丰富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并趋向于体验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为此,需要依托海南现有的滨海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按照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改造和升级。同时借鉴国际海岛开发经验,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多元综合性发展,注重对自然安静休闲、历史文化游览、独特景观游览、健康休闲、时尚高端旅游、运动休闲等多种度假类型产品的开发,并形成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既有高端旅游产品,也有很多适于大众的中端旅游产品。

2.加强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滨海旅游环境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也会从根本上动摇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尽量减少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滨海旅游开发中应研究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将旅游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滨海旅游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制定科学的滨海旅游开发规划,尤其要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作为衡量旅游开发威败的标准之一加强规划,尽可能减少因随意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破坏。对旅游发展负有责任的政府机构、协会、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应通力合作,加强可行性研究,拟定发展框架,完善旅游规则,实现海南省可持续旅游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保持海南岛的地方特色,维护滨海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建立具有旅游咨询、预定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线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线上旅游网站,整合网络资源,推进网上、网下公益性旅游咨询同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套。推广无线高速宽带网络和探索旅游业数字化,促进新型电子旅游服务业形成;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形成以旅游景区道路连接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为主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形成以危机管理、安全救助为主的旅游配套服务系统。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对旅游服务的相关标准。旅游企业要编制服务质量手册,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4.注重旅游形象建设,完善营销体系建设

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特点使得消费者不能象传统型的消费活动一样可以直观的挑选商品并在付款后形成快速消费。因此购买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显的尤为重要。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