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端装备制造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28 13:14:30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1篇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2009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约14万亿元(约2.2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已具备一定竞争实力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速,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装备制造业的10%左右。二是高端装备自主化有所突破。围绕能源工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等产业的迫切要求,我国已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三是竞争能力初步显现。目前,我国一批高端装备进入国际市场,如新舟支线飞机批量出口,长征系列火箭成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卫星整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二)高端装备制造各领域均取得快速发展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一是产业规模发展迅速。近10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二是重点产品有所突破。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三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四是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产业体系。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是装备制造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2、航空装备产业

我国航空工业经过6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拥有科研、试验、生产、经营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200多个航空科研院所、工厂和配套单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具有标志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系列航空装备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呈现新的亮点,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外贸和转包生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用飞机型号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为了改变民用飞机无机可卖的局面,加大了对新型民用飞机和军机改民用的研制开发。市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民用飞机研制成功和不断投放市场,民用飞机销售出现良好的局面,几个主力机型获得国内外市场认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际合作进展顺利。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与空客、波音、巴西航空、庞巴迪、GE和霍尼韦尔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我国航空工业正由一般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转变。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按照国务院“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总体要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部分产品集成技术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产品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关键系统、零部件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4、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内外市场机遇,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年产值接近300亿人民币,世界市场份额约为7%,目前在渤海湾地区、黄海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4个具有一定产业聚集度的区域,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浅水油气开发装备建造经验,80%以上的浅水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的国际市场份额达30%以上。近几年,我国承接建造了多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深水油气开发装备,初步具备了深水装备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达国家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空前激烈

世界正面临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变局,各国都在加强国际战略部署,试图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将更加挤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2、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端装备的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方面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更为先进、节材节能更为突出的新型技术装备,为高端装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高端智能装备和基础制造装备扩展服务对象、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装备制造业呈现高端失守困局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仅为5%~8%。其中,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基本被国外垄断,智能装备对外依存度达70%。据统计,2009年装备制造业(不包电子)进口总额高达1746亿美元,绝大多数是高端装备与核心关键基础件、元器件。

(二)基础配套件发展滞后,主机面临“空壳化”

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备大量进口,核心技术被外商垄断。如海洋工程装备的大多数配套设备依赖进口,部分关键系统被外商垄断。

(三)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企业专业化制造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单机、实物量的增长,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回收再制造等构成赢利增值的服务业务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在其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10%,远低于国外企业40%左右的比重。多数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项目管理以及总承包能力等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品牌效应。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发展目标

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50%,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15%。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二)重点发展方向及任务

依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以及国民经济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应在以下重点方向加快推进。高端智能装备与基础制造装备。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等。航空装备。发展以C9型客机基本型为发展重点的大型客机、以ARJ21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和新舟系列涡浆飞机为发展重点的支线飞机、通用飞机以及航空设备、航空发动机、维修和服务和转包生产等。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车辆、大型养路机械和列车运行网络控制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调查与勘测装备、钻探与开发装备、生产与加工装备、储存与运输装备、辅助与服务装备、海上工程作业装备与大型浮式结构物、特种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和关键系统及配套设备等。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营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制定和完善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植政策,通过政府采购以及高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和鼓励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购买和使用国产高端装备;调整关税政策,充分发挥关税政策在调节产品进出口和保护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关税税率结构,营造高端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制定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计划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行动计划,围绕产业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培育、产品演进、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集中全国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力度

建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开发,支持高端装备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以贷款、投资、租赁等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培育形成具有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国际贸易、投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高端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战略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2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用户需求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向导,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规范的界定,现阶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走向制造强国。

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模仿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自力更生阶段,90年代以后是依赖进口阶段。虽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的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有显著发展,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主机的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经常因为进口不到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而不得不减产。

第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端装备产品需求量减少,但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引发盲目无序市场竞争。

第三,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低,很少有企业配备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实验室,创新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技术含量高低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对此,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把握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改造升级,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资,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创新调研

用户需求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需求,就是客户直接在市场上寻找供应商采购其需要的高端装备。二是潜在需求。三是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用户自身还没意识到那一方面的需求,但却是其在未来某时期内会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和领域,精准把握创新方向,确立针对性科研项目。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当然,挖掘用户需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清醒认识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不可行性分析,控制科研创新风险。

(三)培养龙头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无一不是从培育大型集团企业开始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时候甚至充当政府发言人,组织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学习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大型集团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竞争。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的联合、重组,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实施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企业。

(四)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正确的商业运营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石,一味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只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逐渐凸显出发展弊端,不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广,企业要与时俱进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形势、企业形式、市场形态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交易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现代交易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向高效率、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迈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主动拉投资走向考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型制造企业走向服务型制造企业,从低价值链环节走向高价值链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的国家经济命脉之一,研究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为用户提供装备使用服务,更要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彭真真.浅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28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3篇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

一、技术上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

二、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三、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审议阶段,确定将在今年上半年内出台。“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唐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必须从唐山的基本市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在创新目标、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系统设计、智能控制、清洁制造和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手段推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生产具有同行业领先地位的产品。支持装备制造业研发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制定市鼓励开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目录。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发展唐山装备制造业,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是必由之路。努力扬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注重对外合作引进战略合作者,突出主业发展,打造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靠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组织调整,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结构”,促使企业行为的转变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企业由以价格竞争为主向以技术和品牌竞争为主转变,激励企业更多地将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限制企业通过不正当竞争和价格垄断等行为获取利润。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发展的政策加以调整,对扶持对象、扶持手段、扶持过程等方面进行变革。

三、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装备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增加授信额度,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以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逐一研究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分配上向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倾斜,使其快速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以便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企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鼓励、引导优势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超常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步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以加快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要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以企业战略联盟等途径,推动龙头、重点企业实现跨区域、跨所有制、跨产业迅速扩张,做大做强,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产业“航空母舰”。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4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 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据统计, 1999-2009年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额逐年增加,2008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开始进入顺差状态,且顺差规模有扩大趋势;同时,年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5%,持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这表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良好的贸易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如何,国内学者还未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贸易竞争指数(TC)3个指标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各行业的贸易竞争力。

二 、 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细分领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以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数据处理的方便性和统一性,笔者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 REV.3) 对高端制造业各行业归类(见表1)。对我国高端装备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笔者选取了1999-2009年间中国高端装备的进出口数据和位于世界前4位的国家高端装备进出口有关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贸易竞争力

(一)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共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与航空有关的工业,但只有大约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与航空直接有关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加拿大蒙特尔等。1999-2009年,我国航天航空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美国为航空航天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35.6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德国,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小,不到1%(见表2)。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3),1999-2009年,我国的RCA指数和TC指数都是最低的。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值远远低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竞争力未得到提升。美国、法国、加拿大RCA值均大于1.25,且逐年增大;其中美国和法国均大于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加拿大和法国次之。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值小于0,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法国、加拿大和德国均大于0,美国TC指数最高,且数值接近于1,法国其次,近几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加拿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后处于下降趋势,2009年有所回升。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的航空航天设备贸易竞争力弱,整体发展滞后。

(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主要集群在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1999-2009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德国为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到达18.21%,其次是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为2.72%(见表4)。

表4 1999-2009年主要国家轨道交通装备的IMS年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省略./unsd/comtrade/网站所查数据计算所得。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5),从RCA指数分析,中国RCA指数与四大出口国相比最低,且数值小于0.8,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2004年开始有稳步上升趋势,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美国、法国、德国RCA值均大于1.25,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美国和法国近几年处于稳定状态。法国在2003年上升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加拿大RCA指数从1999年的最大值开始减小,贸易竞争力逐年减弱。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指数在2004和2005年出现正值,其余年份为负,且数值比较稳定,波动不大,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和德国TC指数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逐年增强,法国TC指数均值最大,且比较稳定。加拿大从1999年指数开始下降,随后TC指数处于负值,比较稳定。总体来说,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贸易竞争力弱,市场份额虽有增长,但贸易竞争力未得到明显提升,美国和德国贸易竞争力在增强,加拿大贸易竞争力在减弱。

(三)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世界船舶产业主要集中于韩国、日本、中国、欧盟等国家。其中,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8.13%、 18.74%、24.08%,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50%。欧盟船舶出口大国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值分别为5.15%、4.96%,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10% (见表6)。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见表7),1999-2009年间,我国的RCA指数大于0.8,TC指数数值接近于1,说明我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从RCA指数比较来看,我国在2005年之后RCA指数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大,表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开始增强。日本RCA指数均大于2.5,且数值稳定,波动不大。韩国RCA指数均大于5,远远领先于其他四国,且逐年递增。德国RCA指数小于0.8,波动加大,趋势不明显。从TC指数比较来看,日本和韩国TC指数数值均接近于1,且数值比较稳定。中国TC指数次于日本和韩国,且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意大利和德国TC指数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总体来说,中国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且贸易竞争力在增强,但次于韩国和日本。

四、结论

(一)从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水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门化指数(TC)及其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端装备贸易竞争优势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而且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我国在高端装备的贸易竞争力优势将会持续保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薄弱,自有品牌少,资金短缺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结合四大子行业分析比较,目前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的贸易竞争力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相对而言,航空航天的贸易竞争力在近10年间都未得到有效的提高,说明我国需要加强该行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三)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高端装备主要出口亚洲的韩国、日本、北美洲的美国以及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而对非洲的国家出口量很小。

参考文献 :

[1]苏定东,徐康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值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0(1) .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3]毛日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5篇

据参与起草《规划》的权威人士透露,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着眼5个细分行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关人士介绍,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据《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依然只是制造大国,算不上制造强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石勇认为,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据他介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

根据2009年各国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可以说,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做大,下一步的目标是做强”,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人士表示。

《规划》指出了5个细分行业的重点方向:

航空方面,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

在高速铁路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海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与系统,同时,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底矿产资源装备、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可总体概括为一个战略、一个目标。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结构调整主攻方向为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升级是指大力推行自主创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产品率超过30%,获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速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局部优势,现代制造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集聚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大型企业集团制造服务业收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常规装备制造业水平位居世界前茅,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基础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80%,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四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左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国家工业平均水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五是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逐步下降:企业清洁生产审批比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逐步提升,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指出,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构建政策体系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借鉴国外同行业的振兴做法,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公关,协调落实依托工程,组织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检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6篇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7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购成本;模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能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行业,由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集合而成。它具有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核心的特征,其发展水平能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意义

据《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但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企业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就尤为重要,而降低采购成本,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只要降低采购成本,就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率

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社会资源日益紧缺,使得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造成本中一般要占50%左右,人工成本要占20%左右,其他的各种费用成本占15%左右。如是这样制造企业只要材料成本节约5%,就可以使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7.48%以上的杠杆效用。详见表1: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假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材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50%,在销售收入达到6万亿元时,节约采购成本5%,就可以使国家的税收增长率达到8.37%,国家的税收增加65亿元,企业的净利润可增长17.48%,净利润可增长110亿元。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

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采购成本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降低采购成本的总额,应该将其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使采购成本的发生是为实现生产职能所需,只要不存在费用过剩或浪费的情况。在控制采购成本时我们需要采用精益管理思想,分析采购成本的开支的合理性,如果采购费用的需要随着生产扩大而有所增加,且生产的扩大所需要的,具体数额的增加要结合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来定,防止出现超额增长的情况。总之,要用最小采购成本,实现最优成本管理,以最低成本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控制采购成本,可使企业成本管理工程规范化

负有责任的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运用精益管理的精髓进行采购成本的管理时,企业应当一切为“顾客”、“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满足“顾客”、“社会”的前提下,尽一切可以减少不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行为,不能增加社会价值的行为,因为,减少支出就能增加社会的财富。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是否到位,应当进行绩效评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运用,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然后落实到人,根据目标规定,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目标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奖惩,做到责、权、利、效的统一,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时,其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效率和成本、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即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额的指标,控制采购成本。这样的绩效评估结果,有利于改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让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更负责任,有利于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以促使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工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控制采购成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对外资源依赖度越来越、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在如此资源供给环境下,控制企业的采购成本,可以减少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用于采购成本过多,就会牵制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或消费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采购成本预算时,一切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均视为浪费,减少其开支,在采购成本预算的执行上,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的观念,发现预算有偏差时,及时修订。在有限的经费中,尽量减少采购成本开支,以增加企业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投资结构,改善企业的职工福利,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目前,物流公司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货物,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能够迅速地提供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货物要求的服务。因此,企业在控制采购成本时,不仅要依赖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实行数量折扣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存货储存期控制等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型,还要采用存货ABC分类控制、存货周转率分析、准时生产制(零库存管理,JIT)等现代存货管理的模式,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物流公司的服务,制定新的采购模型。

(一)采购成本构成

企业控制采购成本不仅要建立健全采购控制制度,还要建立采购成本控制模型。一般情况下,物资的采购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物资购价、采购费、搬运费、仓储费。购价因采购批量,而有所变化;采购费一般只与采购次数有关,与采购批量无关;搬运费与采购总重量相关,相对稳定;仓储费与采购批量紧密相关。

(二)几个参量的处理

1.采购价格

要以实际价格计量,因采购批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采购价格,在数学模型中应用的价格必须科学处理。若采购批量在q0以下时,采购价格为pl;采购批量在q0以上时,采购单价为p2;假设实际采购批量为q(q≥q0),则在数学模型中采购单价p可表示为:

依次类推。

2.库存量

若采购批量为q,在一个采购周期中,库存减少量由0变化到q。数学模型中,平均库存量可近似为q/2。

3.搬运费

该项费用包括运费和搬运费,运费与用车次数成正比,搬运费与物资重量成正比关系,不受采购批量、次数变化的影响。

(三)建立采购成本的数学模型

构成采购过程中的年总成本F(q)主要有年物资购价C1、年采购费C2、年搬运费C3、年仓储费C4。在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一定情况下,某种物资年消耗量Q较易估计。假设存料费用率为i,每次采购费C0,单位搬运费为a,单位车辆运费为b,单位车载量为q1。则:

年物资总购价Cl=年消耗量Q×采购价格p

年采购费C2=年采购次数(Q/q)×每次采购费C0

年搬运费C3=单位车辆运费b×车辆数(q/ql)×年采购次数(Q/q)+仓储搬运费Qa

年仓储费C4=平均库存量(q/2)×存料费用率i

也就是求函数F(x)=ex+f/x+g的最小值问题。e、f、g为常数。

该数学模型可根据采购批量对应的不同价格,分段讨论函数F(x)=ex+f/x+g的极小值,比较各段极小值,其中最小者对应的采购批量,即为年采购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经济批量q0。具体可列表3讨论:

现代社会,高端装备制造业顾客个性化的要求越演越烈,企业应当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采购工作业务体系,使采购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采购决策的透明机制,实行网上公开的招标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在网络上与供应商签订所需要原材料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需要质量、需要的品种材料协议,实施适时采购,以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8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政策建议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扶持其持续高速成长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缺乏核心竞争力、扶持政策不完善的现实状况,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促进该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我国相关财税支持政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有待完善问题,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扶持政策,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财税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研发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研发创新所产生的创新收益很难被私人企业完全独占,并且经济主体无法从其他收益获得者获取补偿,这样会产生外部性,运用财税政策对该产业的研发创新行为进行必要补贴与激励支持,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技术外溢损失,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该产业的发展会涉及多种技术、多部门与多地区的综合协同发展,相比传统制造业存在着更复杂的协调问题,高端装备制造业往往会受到传统行业排斥与阻扰,这样需要政府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财税机制,内统筹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税收机制,解决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客观存在的协调失灵,这是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再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与成长期业,此时,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与服务市场份额低、在全球核心竞争力相对缺乏、面临融资困难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运用适合的财税政策工具对该产业进性引导与激励,推动其快速成长发展,逐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而且,财税政策主要通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来源、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引导与激励作用,依据这些方面的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合适的财税政策工具进行激励扶持。

三、现行高端装备制造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有待完善之处

已有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不大;(3)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5)对该产业的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该产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7)对激励该产业国际化与走出去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等等。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法》,加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纳入其中。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设立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该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投入扶持该产业的支出结构,应优先向国家重点培育的行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与此同时,应加强财政扶持该产业发展的绩效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促进该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激励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该产业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4―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该产业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高端装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由于处于幼稚期向成长期转变的过程,其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该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为非国有的情况下,常常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较难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政府应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 高端装制造业,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高端装制造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高端装制造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增值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高端装制造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此外,对激励高端装制造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对高端装制造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完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 “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意义重大,有助于扩大该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出口规模,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与服务出口退税的范围,降低其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税率;进口该产业所需设备、随同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可考虑免征或减征进口环节流转税。运用多种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国际化与“走出去”:扩大该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运用税收抵免加计扣除、税收饶让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该产业提高对外投资比例;加大财政补贴对该产业的国际与“走出去”扶持的力度。

(六)财税政策应加大对该产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其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该产业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

(七)财税政策应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激励其做大做强,促进产学研融合。比如,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增加这些中介机构与该产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创业园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井崇任,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68-75

高端装备制造业第9篇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0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新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智能制造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券”每年支持实施4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和机器人替代。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自动化专机、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在焊接、切割、喷涂、上下料等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到2020年,全市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50%以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6种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装备行业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化工、医药、食品等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着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上或完善升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5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300家、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100家,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工程。分行业学习借鉴国内外智能制造应用先进企业,针对自动化水平、制造效率、用工数量、产品质量等指标,每年选取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对标找差”,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确定20家以上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物理系统CP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工艺流程连线改造、设备互联互通和基础数据共享,提升车间“人机料法环测”质量六要素的实时优化管理水平。每年分行业举行10场以上智能车间现场观摩推进会,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选择50家示范企业,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鼓励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建立虚拟化产品开发网络和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支持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重点企业,应用“设备数据采集器”、电子看板、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进行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促进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领域企业,建设工业“BTB”电商平台,普及应用在线定制、网络精准营销等新模式。到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实施四大行动,发展高端装备

1.实施规模骨干企业对标赶超行动。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或单打冠军为目标,每年遴选确定100家以上高端装备重点培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施对标赶超,重点突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省市共建,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创新研制10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5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增量项目集聚招引行动。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心组织开展“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一企一策开展招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先进整车以及发动机、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产品、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机器人产业重点招引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智能电网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效储能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关键核心设备;智能成套装备重点招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等装备产品;工业软件重点招引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此外,积极招引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以及军工等领域相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及元器件项目,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构建高端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能超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3-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支撑能力,力争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化需求方深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装备类创新平台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2-3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发改委、人社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依托部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基地,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仪征、邗江、江都、开发区等依托部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新区、江都高端装备产业园依托粮食饲料机械骨干企业,打造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努力打造10个左右国内先进的特色高端装备专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工业集中区依托海沃机械及本土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液压机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应开发区、高邮湖西新区等依托电线电缆和电工电器骨干企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基地。同时,进一步规划提升高邮开发区高性能储能装备、丁伙建材工程机械、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强化四大支撑,完善产业生态

1.强化信息设施支撑。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吸引企业“上云”,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施“企企通工程”,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每年新增30家以上应用试点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市、县两级人才引培政策和荣誉体系,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和突出贡献者创业创新。[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强化投融资支撑。鼓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浮动,对智能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优先优惠信贷支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向高端装备项目,优先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实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经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强与相关领域知名院校所、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组建市级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和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着力发展一批方案设计、软件应用、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化机构,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两化融合服务商来扬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组织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由市经信委总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市经信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智能制造投资改造项目库以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企业名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经信委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并牵头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及市级机关绩效管理和综合考评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聚焦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抓紧出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充实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园区招商和服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等各类政策以及“创新券”、“技改券”、“服务券”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安排1.5亿元,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前期达到10亿元,对列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发展计划的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引导担保、风投、创投等资源向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加大力度扶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完善本地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发改委、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