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9 17:27:09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1篇

 

1研宄概述

 

学术界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研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大召开至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时期,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只是停留在学习其某一次会议或讲话精神上,分析总结其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成果,并没有把这一时期内提出的重大思想在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得到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十七大召开前(2003.10-2007.10)这一阶段,随着党对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的不断完善丰富,研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文章大多已经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并出现了分别阐述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内容等方面的文章,但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的研宄成果还较少。从十七大召开以后至今,学者们更加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开始注重从整体、系统、全面、科学的角度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宄。通过设置不同的关键词为检索词,精确检索全选范围内的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整体上系统研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者和研宄成果越来越多。这些研宄成果对于提高人们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认识,推动学术界进一步开展系统研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著尚无;通过检索查找到的涉及其内容的文章较多,但是专门研宄其理论的文章较少,且内容多有重复,创新性和系统性不强。

 

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研宄综述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的研宄成果比较统一。大多数研宄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教育理论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

 

2.2科学发展观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研究者们在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塑造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另一最新指导思想

 

张瑞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另外有学者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一切工作发展前进的指导,当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发展的指导。因此,其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之一。

 

3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研究综述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实际工作要求的新内容。目前普遍认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又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5]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首先任何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因此,其必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应将其纳入到理论体系中来。目前,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者还比较少,大多数研究者是分别从重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强调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张瑞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午启贤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2创新性的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社会理想、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等重要内容,把这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给我们明确了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它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心内容。[8]此外,有些研究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四方面内容单独列出来分别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如郑永廷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主题,研究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宝贵经验,研究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9]张瑞芬除了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她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单独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3.3提出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0]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外部考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及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等。要想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3.4强调进行中国革命史教育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张瑞芬根据胡锦涛的阐述,总结出中国革命史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宄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中国革命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理论方法。[11]此外,有些研宄者还指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以及生态道德教育,都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4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和途径研宄综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时期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方法和途径。

 

4.1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研宄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规范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遵循的方向和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2]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得研宄,大多数研宄者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新的内容,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理念,充实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另外,有的研宄者还认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研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其主要包括四种方法:

 

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4.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途径研宄综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研宄者普遍认同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途径有以下三个,即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颁布中央文件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形式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综述; 结构; 矛盾; 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研究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过程的构成要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

(1)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个要素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1]而于光远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2]三要素说的几种观点,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要素,不同点在于对除此两要素之外的第三个构成要素的认定。这些观点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形成初期的观点,已经涵盖当今流行的四要素说的部分内容。

(2)四要素说或三体一要素说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3]三体一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独立的实体和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4]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二者在形式上看有区别,但实质上二者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或社会)环境、媒介(或介体)这四者的运动和相互关系构成。只是对这四者的具体内容和地位认识稍有差异。三体一要素说是将四要素以“体”和“要素”来划分,更加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事实上也承认所谓的“三体”也是要素,只不过是本源性要素,而“媒介要素”是非本源性要素。[5]

(3)多要素说(五要素及以上) 主要有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五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五大要素。[6]六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7]八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这八个基本要素。[8]

五要素和六要素说都把教育环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外,八要素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也纳入其构成要素。多要素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划分较为细致,有些甚至到了繁杂的地步。究其实质,是将四要素说中的教育介体或教育环境做了具体的划分,略显繁杂,缺乏概括和凝练。所以此几种观点未能为多数学者认同,影响不大。

(4)系统说:早期系统说(十大子系统)和分层系统说 早期系统说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划分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环境系统、思想系统、原则系统、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十个子系统。这十个子系统是思想教育母系统的十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分层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评估、方法等是第一层次的要素。而第一层次的要素内部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含第二层次的要素,第二层次结构之下又有第三层次结构。[10]

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也表明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早期系统说较为复杂,分层系统说也只是提出研究的思路,而缺乏实际系统研究,故影响都不大。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构成这个问题上,理论界分歧与共识并存。四要素说(包括三体一要素说)凭借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囊括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一优点,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11]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地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影响作用,但能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还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1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表述较为模糊、内涵过于狭窄。四要素说认为教育介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3]然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绝不仅仅只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如何体现为介体,作为介体其地位和作用差别在哪里,能否合并作为一体,这些都要讨论。“介体”一词是从生物化学上借用来的一个名词,如何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并科学界定其内涵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基本环节的研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主要观点:三阶段论和八阶段论 三阶段论包括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发展过程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14]八阶段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问题阶段、准备阶段、沟通阶段、启发阶段、转化阶段、提高阶段、解决阶段、评价阶段等构成,这一系列阶段有机地结合,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15]

这两种阶段论,前一种更为学界所认可,但从内化、外化、反馈调节这些具体的词来看,更多的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过程,如内化是受教育者的内化,外化是受教育者外化,虽然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但这应该是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似乎不应以其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来划分。后一种观点过于繁琐,虽提出较早,但影响不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环节的主要观点:三环节论、四环节论和五环节论 三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16]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17]还有的论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这三个环节。[18]

四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总结检查。[19]

五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五个环节。[20]

这几种划分环节的观点主要从行政管理学理论中移植而来,总的来看,这些意见大同小异,没有原则分歧。区别在于后一种都比其前面的一种在具体环节的划分上更加详细,共同点是都从动态的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问题在于反馈或控制阶段和“三环节”中的第三环节重复,也就是环节和阶段的划分有冲突。

(3)部分学者的观点 部分学者倾向于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而是将这一总过程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子过程,把具体的阶段和环节纳入子过程中。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即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三个过程的统一。[21]在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又分为五个环节(见上文)。又如,认为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这四个子过程的依次展开,构成了德育过程。[22]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环节的划分问题比较混乱,主要的表现:一是环节与阶段概念区分不清。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时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23]。既然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如何又划分为三个阶段呢。二是阶段和环节的划分不一致问题。由此,争论主要围绕两个焦点:一是这一过程是否需要以环节和阶段的方式来划分。二是这一过程如果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就需要厘清阶段与环节的区别以及二者的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阶段纳入环节来考察,而不要区分为阶段和环节,这样也可以避免二者在某些方面重复的问题。即,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目标、机制、方案等;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内化、外化等;评估环节,主要包括反馈、控制、调节、准备重新教育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

1.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研究

(1)对基本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这些观点:第一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的集中表现。[24]第二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工作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25]第三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实施的社会对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26]第四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之间的不一致,这一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基本力量。[27]

这四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现状的矛盾;区别在于,这个思想政治要求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还是教育者掌握(或转化、实施)的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即社会的要求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区别。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理解导致的。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这二者加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28]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该是经教育者转化和掌握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而不是社会直接的思想道德要求,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9]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 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矛盾的展开体现为: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着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30]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具体的优势需要的差距上。[31]

有很多学者将第一种观点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的具体矛盾,实际上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具体矛盾,仅将上述矛盾看作是基本矛盾的体现。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应当是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2]第二种观点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关注了受教育者的需要,这是一个新的视点。

(3)对具体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33]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4]第三种观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矛盾: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35]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把“四要素说”中四要素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对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操作步骤层面讨论具体矛盾;第三种是从过程的阶段论述不同阶段具体矛盾。

2.系统论的分层研究

     之所以将这种观点单独列出,是因为其既不同于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做法,又在系统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故而单列。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依据其存在与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子系统(主要是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矛盾。[36]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子系统包含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个要素,接受子系统则主要是指接受主体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具体表述为:1)接受系统的状况对教育系统具有决定作用。2)作为接受主体,一方面,社会化的需求使之要努力去适应、接受教育方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主体性又在不断地对来自教育系统的影响进行选择、过滤。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其他矛盾都会受教育系统与接受系统矛盾运动状况的影响而调整与改变。[37]

系统分层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归结为施教与受教过程中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并作为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较之传统的观点在概括性和系统性上,都有很大进步。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表述并不明确,是依次递进的还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对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证不够充分和完整,缺乏细节论证,意思的表达不够明确;第三,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影响和制约机制也有待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学者们都认同存在基本矛盾,而且这个基本矛盾与三者有关——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现状(或水平)。虽然有的学者在基本矛盾中未明确提及教育者,但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传达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是具体矛盾内容上的区别;二是具体矛盾与基本矛盾的体现(或展开)有无不同。系统分层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思路,就是我们可以把具体矛盾纳入三个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来研究,这样也许可以避免矛盾丛生的局面。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

1.基本规律独一说

基本规律独一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其下又包括若干个具体规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适应超越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在具体规律上有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38]另一些研究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具体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的规律;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49]第二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来着手,认为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0]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或状况)的规律。[41]有学者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入手,认为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42]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有类似之处,就是强调重视受教育者的状况,但都忽略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这个重要的方面。

2.基本规律多元说

基本规律多元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规律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五个基本规律。[43]第二种观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表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这三大规律。[44]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45]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要求和需要相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规律。[46]

3.新规律说

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第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第二,社会化规律;第三,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47]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即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等。[48]

4.阶段规律体系说

阶段规律体系说,即认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然就包含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又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子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个规律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内化规律,主要有内在需要驱动律、主体素质支配律、教育方法影响律;第二,外化规律,主要有主观精神参与律、外在环境制约律、内化外化反复律;第三,反馈检验规律,主要有交互整合律、协调控制并存律。[49]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对规律的认识问题。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它,而不能创造和消灭。我们现在已有的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本身,而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属于认识范畴,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差异的产生也就是可能和必然的了。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认识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认识的不一致。人类认识和发现一事物的规律,总是基于对这一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也不一致。

 从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来看,虽然分歧较大,各说其事,但大多数学者在具体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时候都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也还都是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适应、超越、协同、协调、双向、互动、统一等等,这些词汇无疑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同解读和表述。也正是因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的不同,才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以上的这些观点是否就是或者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是研究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在讨论如上文所述的构成要素、发展环节阶段、矛盾、规律等问题上,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别,这是造成观点分歧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和阶段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异同。这些问题的澄清都有赖于对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关系的界定。此外,对这两者的界定也利于厘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范围。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研究成果要能够前后呼应、互相印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相对(或相反)的、不一致的作用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因为我们要在首先认识事物的矛盾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事物的内部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认识事物的矛盾,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规律应该反映矛盾,矛盾应该是规律的。如果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脱节或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无疑这个研究是失败的。

3.要从实践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实践的,是一项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育的实践,任何脱离这一实践的纯书斋式的学术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所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27] 陈百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244,252.

[2][8] 叶 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论[j].前沿,2004(6):156-158.

[3][14][24][30][32][34][38]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101,107-114,107-114,107-114,107-114,114-120.

[4][5][20][21][25]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0:145-150,145,132-134,132,130.

[6] 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15-19.

[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8-106.

[9] 田曼琦,白 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2-67.

[10] 李 芳,张耀灿.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15-18.

[11] 蔡 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与心理规律的探讨[j].理论界,2008(5):261-262.

[1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13][29][33] 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4,95.

[15] 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7(3):9-11.

[16] 李文辉.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j].理论观察,2001(2):22-24.

[17][23][28][4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4-307,294-307,71,316-320.

[18]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0-92.

[19]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9-15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106.

[22] 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54-63.

[26] 王效仿.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看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9(6):25-27.

[31] 卢景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j].探索,2006(2):112-114.

[35] 曾喜云.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7(2):82-83.

[36]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5-17.

[37]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新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2):27-19.

[39]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141-143.

[40] 梁 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j].教师与职业,2005(6):38-39.

[41] 陈作珊,许国峰.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98-101;王宝中,谭文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初探[j].理论观察,2000(3):29-31.

[42] 胡 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2-56.

[43]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5] 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15.

[46] 苏星鸿,文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8-80.

[4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10.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3篇

一、文化的内涵研究概述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对其研究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文化是社会科学中演变历史最长、定义最复杂的概念之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指耕作、培训、教育、发展、尊重等,其他含义均由此引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而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虏伯和鲁柯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就列举了1871—1951年理论界有关文化的164种定义。理论研究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从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广义与狭义静态陈述,两维视角、“立体式”研究文化的内涵。

第一,从国内外研究动态纵观思维概述文化内涵。以王仕民教授与柳恩铭学者为代表,对文化内涵研究是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阐述的。

国内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并非是舶来品,从《易经》开始,一脉相承至今。所谓文化,在汉语中按字面意义讲,就是文而化之。《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就已经蕴含了“文化”的意思,且与现代语境的“文化”内涵基本一致。最早提及“文化”一词是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晋人束惜在《补亡诗·由仪》中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可以看出,在古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力”、“武功”相对,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都是一种统治手段。大抵在古人眼里,文化是用“文”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化”百姓的统治方法,就是人文教化,重点是道德教化。

中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传人,国内学者对文化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指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则认为:“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

蔡元培在《何为文化》中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陈独秀在《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力主:“文化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任继愈在《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中认为:文化是“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司马云杰,以极大地理论勇气给下了定义:“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而且,他在书中对其下的定义有几点解释:一是人类创造的;二是人类创造的特质;三是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四是不同形态的特质。

国外西方语境里的文化。在西方,文化更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一位专门研究文化概念的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一书中研究了文化概念的产生和起源,他指出:“关于文化概念的探讨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以来随着政治思想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和基本的关系。”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既表现在人类文化生活的实践中,也表现在文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阐述。在文化理论研究中,理论性成就最高的当属世界各国百科全书上的文化定义:

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作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并认为文化概念常指精神文化。它说: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赞同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源于历史和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成员共有”,它包含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法国。《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它规范和习惯”。

第二,从广狭义静态思维概述文化内涵。

以吕会霖、胡维革专家学者为代表,对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从广狭义静态的视角来阐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的界定理论界逐步统一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与自然对立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取得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比较认同的看法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而获得并积淀在特定民族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情感、信仰、习俗等行为方式和规范模式,以及观念意识等生存样式的系统”“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近几年,中国的新一代学者又给文化下了许多定义。总的来说,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以往关于文化概念的“物质”和“精神”的两分法,进而提出了“三分法”。究竟如何分,又是各不相同。

有的在广狭两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义”或“中义”文化,即指“饮食文化、衣着服饰文化、游乐文化等等,还包括体现在人与人交往—各式各样伦理关系中的文化”。

有的将文化规定为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实践结果”三个方面。

但是,就文化内涵是达成了许多共识,表现为:其一、文化是“习得”的;其二、文化具有一定的形态并负载意义;其三、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在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

第三,文化内涵的厘定。

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本文在此比较认同胡维革教授在《中国文化论纲》中给出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人的群体或类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依据”。他给文化下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对此作了解释:一是“人的群体或类的内在精神”,即“隐文化”或“软文化”,包括哲学、思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时尚等,一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即“显文化”或“硬文化”,包括教育、科技、出版、体育、卫生等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是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复杂地整合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研究,理论界遵循的是先探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过程。在此,就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研究进行一个初步梳理综述。

探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目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成,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形态。随着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研究视野的扩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与教育、文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姻”的倾向已越来越明显。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在内。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讨论中,有许多学者谈到了文化的构成问题,其中亦不乏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地列为精神文化范畴者。

第二,动态的文化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说,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早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分得。而文化是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只有个人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尚不能称之为文化。在出现了文化上的萌芽后,需经由传播这样一个过程为社会群体所掌握,才能算是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先产生某些文化上的潜在要素,然后经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潜文化的传递、教授而为社会群体掌握,才能构成文化,成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可以说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也必须以文化为前提。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整个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和艺术文化,而且“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正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整个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情感愿望、主观意识等密切相关。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基础,去对待那些本身并非很理性化的对象,就容易变得情绪化、意向化、随意化,从而偏离先进文化建设的轨道。但是,克服过去那种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单兵出击的不足,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文化含量,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而是要追求科学的“真”、人文的“善”和艺术的“美”。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初步的下一个界定。王仕民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综合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精神文化、运用文化方式,进行自觉育德、自主育人的文化。

本人高度赞同王仕民教授在《德育文化论》中对其界定的文化,同时也认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探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应包含的文化资源。王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主要指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利用的现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内容,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当代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成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传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怎样将自己的文化内容传输到学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的的,这就是我们要谈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传输方式有自己的传承方式、感染熏陶方式、辐射渗透方式、自觉创造方式。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本质就是自觉育德、自主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内在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育人过程之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专家学者还涉猎到以下内容: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征,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生本特征、渗透性特征、人文特征、超前性特征。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性质。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性质主要包括文化的联系性、文化超前性、文化民族性和文化开放性。。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阶级性、思想性、方向性、价值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属性。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功能。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王仕民教授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第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价值。柳恩铭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文化认同价值、文化导向价值、文化动力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视角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practical activity has its own unique ru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has increasingly been the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So fa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arried on a wide range of discussions on the definition, contents, us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is paper summersizes the stud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w studies; visual angle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学术界有10多部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专章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关的专著有一本,即张世欣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从1979年到2008年,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主题的论文有225篇,其中题名中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论文有18篇。自1995年至2008年,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类、教育类、文史类的文章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7篇。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果显示的相关记录有40多万条,不过其中重复的网页很多,真正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记录并不多。本文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以下综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2]

第三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为出发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即由教育者的主体期望同受教育者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3]50。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4]136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5]。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6]。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7]。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8]。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层次的划分

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如李玉深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外部与内部规律之分,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内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即灌输、疏导、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9]。黎群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是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具体规律有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另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10]。陈成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很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有三条,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11]。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协调和控制多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3]51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方向目标可控律、主体客体认同律、规范影响选择律、事理统一增效律、需要行为引导律、内化反复渐进律[12]。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4]137。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特殊规律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是动态平衡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与植根本土张力之间以“现代化”为支点保持的一种互动平衡。第二是和而不同规律,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第三是开源引流规律,即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文明相衔接的东西,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用当今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之优秀成果丰富、扩展、淘洗、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是整合超越规律,即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中互补共生、综合创新、批判构建,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整人际关系、升华人格境界之功能[13]。

(三)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通篇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有的认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的信息传递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采取适当方法积极引导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14]有的学者专门对“适应超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15]。有的学者则重点谈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正确运用规律。如果遵循了规律,按规律办事,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何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16]。

有的学者则从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讲,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作用,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多采用“协商对话”、“民主讨论”等双向交流式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还要注意净化教育对象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善于发现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启发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养,以形成自律道德[17]。有的学者认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要统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还要切忌空谈理论,要贴近社会实际;教育方式和载体亟待创新;要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的效果[18]。

综上所述,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已经展开,并逐步深入,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还是很不够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目前还处于争论中,还没有达成共识。再次,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文献太少,受到关注的程度也还不够 ,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力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研究空间还很大,同时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4.

[2] 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2.

[3] 姚庆武,陈 姬.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50.

[4] 胡 沫,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视域[J].江汉论坛,2004,(8):136.

[5] 张蔚萍.谈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1,(4):17.

[6] 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

[7]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70.

[8]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6.

[9] 李玉深.形势与政策[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205.

[10] 黎群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规律[J].咸宁师专学报,1998,(2):13.

[11] 陈成文.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具体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3):7.

[12] 张庆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4):94.

[13] 毕红梅.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7):56.

[14] 胡文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互动规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101.

[15] 刘 伟.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J].桂海论丛,2007,(5):56.

[16] 张丽华.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运用[J].求实,2005,(6):82.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4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指大学生自觉产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和要求及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知行为。在实践中,正是这种需求推动着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社会与个人需要统一论”的转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现实情况来看,理论界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效果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梳理,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自2000年起,至2014年12月止,共检索到文献一千余篇,其中期刊论文九百余篇。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找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二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

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程度和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我的内在需要。正因如此,近年来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很多学者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产出很多学术成果。

1.关于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有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需要的理论基础。理论界相对集中于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雷骥(2004)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的物质需要,理解人的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人格需要。赵婷(2008)提出马斯洛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都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二,关于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侧重点做了如下划分。林春逸(2005)将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为个人生存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各类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需要。文竹(2013)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侯玉基(2002)将人的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包括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纵向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和马克思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需要的客观必然性。亓灿新(2010)认为现实中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王勤(2003)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激发人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人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刘强(2008)提出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升华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何东海、张新尧(2003)指出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合理需要,科学引导失度需要,努力满足角色需要,积极优化需要环境。李欣欣、阚红波(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2.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者们在两条不同的研究线路上前进,一条是研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动力研究、精神利益研究、当代人精神需求研究,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不同,但一致认为,人的存在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精神需要激发、引导、提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与任务。另一条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使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接。目前,沿着这两条思路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成果。

与人的精神有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骆郁廷(2003)指出人的精神需要,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张力,推动人们的精神活动去满足精神需要。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郝登峰、刘梅(2002)认为精神动力系统含有导向力、驱动力、调节力三个子系统,精神动力系统具有导向、推动、整合和凝聚功能。第二,对精神利益的研究。靳国军(2004)认为精神利益对增强人的活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对精神需求的研究。王玉霞(2008)、梁胜初(2003)从现实的变化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引导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苗华(2007)指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精神生产是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使精神生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雷骥(2007)阐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其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和哲学根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吴琼(2007)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刘志英(2002)分析了学生主体需要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指出教育教学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将两者之间的冲突归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褚凤英、孔超(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

理论界一直在尝试着从分析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入手,试图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贴近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固化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内容和特点

薛海(2010)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求知、交往情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消遣娱乐等,主要特点有求知性和发展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郁顺华、毕玉芳(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具有以下特点:有理想信念,但也急功近利;求知欲强,但重速成实用;渴望尊重,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向往休闲娱乐,但仅追随时尚;有交往需求,但只要快乐享有。金艾裙、李震(2012)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四大特点: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目的性强,更兼具功利性倾向;调适情绪的需求日益增强;不同个体与群体需求呈现明显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培养

白丹(2005)认为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需求是人类特有的非生存性质的需求,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造就。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要抓好“三种教育”,完善“两种机制”,建立“一种体系”。占世豪(2006)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我国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曹俭(1998)强调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几种途径,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育之以需、约之以规。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的构建

李国娟(2005)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之间,在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在完善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需求层次之间建立三个平衡点。张斌(2012)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要重建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厘清大学生需求体系与满足体系及其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构建的价值目标,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周桂英(2011)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机制,必须夯实需要基础,满足现实需要,促进需要升华,拓宽需要视域。

4.以大学生需求为立足点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吕云超(201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努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金艾裙、李震(2012)提出应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需求差异,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薛海(2010)提出要构建主体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和谐的理解型师生关系,建设高雅和时尚融合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存在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英美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民主教育”、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郑永廷[1]曾引用美国前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的说法:“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作政治社会化。”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主张人性化、实践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反对生硬的思想灌输,多渗透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中。

(一)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对需要问题本身进行的研究较多,但真正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些学者对需要与人的本性以及需要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不可分割,并认为人的真正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弗罗姆认为,人的真实需要是指那些对于实现人的本质来说必不可少的需要,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异化问题,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需要。人的需要的异化使人丧失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弗罗姆认为,马克思既重视物质需要,也重视精神需要。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恰恰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

(二)实践研究方面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渗透教育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格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以美国学者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方式。美国学者拉思斯(L.Raths)、哈明(M.Harmin)和西蒙(S.Simon)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尊重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意愿的主导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鼓励受教育者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逆反与阻抗。1970年由N.V.黑渥勒提出“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主张在德育课程之外,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伦理道德问题。英国学者阿什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差异性的多层次的德育工作。

国外很注重适合人的心理需求相关方面的教育,美国和日本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学习生活困难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也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更易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国外有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外所采用的渗透教育、隐蔽课程、以服务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问题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成果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偏少。大多为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较为局限,多为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尤其是精神需要理论的概括梳理,鲜有将哲学中的“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的关系理论、主客体关系理论、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心理学中的接受心理等相关理论应用于该项研究,尚没有在理论上形成多学科综合分析。理论运用的深度与广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是在实践研究方面,研究方法单一,抽象思辨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调查访谈少,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类型化划分,以及对供求矛盾关系的深入分析。也鲜有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供求关系划分为“有需求有供给”、“有需求无供给”、“无需求有供给”三种类型,并将其中所反映出的供求关系的性质、特点,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等在其中的不同体现予以客观的评价,找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策略。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理论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为我们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现状与类型的实证调查,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矛盾等问题的探索相对较为薄弱,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专项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尚无相关专著,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总之,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大学生的需求,着力找寻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供求不相适应之处,不断改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以期为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0(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社会 个人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理解,就会有不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诸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促进政治认同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或社会整合;有学者从教育学或德育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

目前学界比较认同张耀灿的界定。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预期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1]

2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当前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观点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张耀灿,曹清燕认为长久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长期在一种单一的政治性、工具性的话语色彩的阴影下,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的奴仆和经济的婢女,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初意义。他们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阈中,从实践主体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必要的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最高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目的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的生成。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

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和政治意志性。据此,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这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需要依据人的人的人的主体性原则;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批判性原则。[3]

闫艳,王秀阁通过对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两种互竞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对比,发现这两种目的观都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即人与社会的共赢。他认为不管是只强调社会本位还是只强调个人本位,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个人与社会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真正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仅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突出社会需要转而兼顾人自身的需要,由单一的社会取向向兼顾社会与个人转变,其旨趣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共赢”。此外,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指向是幸福生活。[4]

通过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张耀灿和曹清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闫艳,王秀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共赢。由此,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角度。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七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还是取得了突破,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等研究中对个体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等研究取向的出现,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关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了更为恰当的定位。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从传统的政党本位、政权本位、社会本位向兼顾以人为本的发展、从群体本位向兼顾个体本位的发展。无论是从人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种学科视角来研究,其最终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都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但客观分析,综合到目前为止所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成果欠缺集成。迄今为止,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目前学界成果研究的并不多,特别是专门性的著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似乎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多的重视,人们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当做不言自明的,或者鉴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蜻蜓点水,甚至望而却步。即使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散见于部分学术期刊和一些专着的部分章节中,这表明该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没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着,欠缺成系统的“集成型”的研究成果。

2.相关研究有待深入。(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界定不清。这样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2)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构成要素中政治要素、思想要素和道德要素的研究,而同样作为要素的法纪要素和心理要素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3)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究多停留在于理论层面,应用于实践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

[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35-38.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 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8] 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实现 条件 障碍 克服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只有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的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动机,才能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变过程。

项久雨认为,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在现代条件下,只有正确利用灌输途径,克服“单向投注”的弊端,建立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新理念,才能增强灌输的有效性。“接受”时要注意认清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双向互动作用,要把握接受主体的需要与驱动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李江凌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他认为,在教育的目标上,坚持理想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统一;在教育手段上,坚持理论教育与人格示范的统一;在教育方式上,坚持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的统一。

郝文军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1.确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2.通过社会化,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位;3.以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4.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解决利益矛盾相结合,开掘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同构的生成空间。

张亚丹从理解、认同、运用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理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标志;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的表现形式。理解、认同和运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导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李琼认为,“育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即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的实现。“满足价值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点,它表现为满足个人的道德发展需要和满足社会道德发展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又是由价值引导的,而人的价值与需要的强度密切相关。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动因。人类的任何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目的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

张能云、武晓磊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分为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和中介条件。内在条件包括理论条件和有效的教育;外在条件有人的条件和社会的条件;中介条件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具体分为人的条件、物的条件和中介条件(两种契合)。就人的因素而言,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就物的条件而言,则需要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牢牢地驾驭物的因素,使之为教育的目的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中介条件归根到底就是两种类型的契合:人与人之间的契合以及人与物的契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

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有神形统一律、虚实转化律、真善美统一律和同步递增律。

张亚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律、转化提升律和自我实现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克服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

1.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教”与“学”相脱节的想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想象。

2.对各层次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及个人等。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服务国家、政党和社会为主,即使是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仍然具有这种倾向。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之间的沟通途径存在障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沟通反馈所形成的障碍;其次,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所形成的障碍;最后,沟通反馈途径不通畅所形成的障碍。

4.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求及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首先,沟通渠道不通畅所形成的主体意思表达的真实性不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缺陷所形成的主体意思表达的障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障碍的克服路径

首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与吸引力;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个人主体;再次,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完善主体意思表达的途径;最后,我们还要拓宽沟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

五、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以“诚学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主轴,以“笃信之”维系个体价值生成的信念,以“躬行之”促进价值关系互动,共同促生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朱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途径有以下五点:1.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2.按需开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3.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划分;4.注重把科学灌输与开发个体的主体能力相结合;5.将提高教育者素质与个体自我教育有效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过程中是价值实现和本身价值增进的有机统一,其价值实现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沟通、调试及规范功能在高校突发事件所起的作用达到的。

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这一问题中,笔者认为,项久雨的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张亚丹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分为理解、认同、运用三个层次的观点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而郝文军的文章没有很好地将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相结合,虽然也提出了个体价值,但他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而缩小甚至忽视个体价值和主体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的意义,而在“通过社会化,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位”中,虽然说到了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周立军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研究》一文中主要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且指导性意义不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J].江汉论坛,2006(11):110-114.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03).

[4]郝文军.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J].教育探索,2010(08):117-119.

[5]张亚丹.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104-106.

[6]李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2):64-65.

[7]田霞,李然.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6):115-117.

[8]王贤卿,赵盛润.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其克服路径[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8):72-77.

[9]王鹿,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代生成及实践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2):34-36.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第9篇

关键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46-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贫困生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对多位学者关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脉络和思路进行了梳理,试图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

1.国内研究现状。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在我国的扩招政策之下应运而生,国家为了解决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困难,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贫困生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导致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缺失。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对贫困生的教育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1]。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解决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的问题,对贫困生实施了资助政策,但是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重视不够,缺乏一套完善的措施。

一些人认为,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2]。高校的教育者们认为贫困生对生活更加理解,思想更成熟,对于贫困生道德、心理方面估计过高,忽略了贫困生思想和人格上的缺陷,弱化了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有的人认为,社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消极影响[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生看到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对未来前途迷茫,贫困生面临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

2.国外研究现状。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勒鲁提出,平等是自由与博爱的基础,人之所以能够有自由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平等的,人之所以要履行博爱的天职,也因为他们认识到人类是平等的。他说:“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要获得自由,我回答你们说:因为我有这个权利;而我之所以有这个权利,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4]。大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贫困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以关怀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中心,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理解及民主和自尊的基础上[5]。这一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贫困生的问题上,要尊重贫困生,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在关心每一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都不曾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和谐都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那就是道德。”[6]他提出,“道德情感是德育过程中个体内心最真诚的表达,没有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教育只能培养出道德上的伪君子。”[7]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贫困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同的特点,也存在着特殊性,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归纳起来包括以下特点:

1.有的学者认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偏差[8]。因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说,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9]。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0]。贫困生受社会一些不正常现象所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思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这些思想上认识的偏差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2.一些学者认为,贫困生思想和认识出现问题[11]。贫困生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通过努力拼搏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相差太远。在高校生活,贫困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和富家子弟在一起,巨大的差距把贫困生的意志和信念摧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激,抱怨父母无能、怨恨社会不公平。

3.有的人认为,贫困生心理状况严重。表现为敏感、多疑和自我封闭,他们为了掩饰自我,很少与外界交往,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格扭曲[12]。贫困生正处于思维广阔和情感丰富的时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渴望交往,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给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闭锁、情绪冲动、自制力薄弱,进而出现自卑、孤独、心理失衡等特征,容易出现极端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4.有些人认为,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13]。经济来源是学习和生活的保障,贫困生的家境不能为他们提供支持,使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们开始从事家教、当服务生、扫教室等,因为忙于生计疏忽了学业,影响了成绩;另一方面,贫困生一般来自偏远地区,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因素,许多科目基础较差,比如外语、计算机、文体等,他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三、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1.坚持“以人文本”是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对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起推动作用[14]。社会的发展,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核心思想,是要尊重贫困生的人格,承认贫困生的价值,理解贫困生的困难,关心贫困生的生活,重视贫困生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一些学者认为,贫困生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5]。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容易出现自卑、偏激、悲观心理。根据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建一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队伍,对全校大学生尤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有的人认为,因为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不断增强,导致了理想信仰缺失[16]。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与自身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贫困生的生长环境较差,接受的教育受限,到了大学阶段接受的是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4.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是塑造贫困生完美人格的必然要素。有的人认为,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17]。国家和社会都在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和成才,贫困生也要有人格信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公民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贫困生诚信做人、诚信还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毕达哥拉斯说:“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所以是和谐的”[18]。一些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能够培养贫困生具有诚信品质,塑造贫困生的完美人格[7]。

5.社会实践是提升贫困生修养的重要途径[19]。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实践是为了让贫困生正确面对贫困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让贫困生参加公益活动,感受社会的关爱,传递大爱;通过社会调查,让贫困生了解国情,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克服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通过实践,让贫困生在活动之中践行理想信念。

四、结语

本文从贫困生问题的研究背景入手,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然后系统地梳理了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揭示了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现状;最后归纳出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地拓展方法和思路,使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长锦.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4.

[2]黄永华.增强贫困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7):57.

[3]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1.

[4]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20.

[5]邓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

[6]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7]郑冰.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3.

[8]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8.

[9]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0]杨瑞森.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思想理论教育的三个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38.

[11]尹春苹,胡苹,吴永祥.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3):628.

[12]潘继军.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思想教育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8(3):332-333.

[13]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11.

[14]李成保.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境遇――基于四重关系的综合审视[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67-68.

[15]庄玉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2011(11):21.

[16]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72.

[17]焦守伟.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0:37.

[18]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