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需求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0 10:24:01

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分析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面子需求;分析

一、问题提出

面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繁且涵义丰富的一个词。许多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面子是非常典型的心理现象。“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或经过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这种定义是对过去关于面子定义的整合,也是对已有面子定义的补充。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面子概念的理解有误区,即面子就是金钱、地位、情感的占有等观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因为怕“丢面子”而“要面子”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直接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尚属空白,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了解,我们可以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面子观养成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

何友辉认为对面子的测量转化成一个界定归属领域的问题,根据内在—外在,获致性—先赋性,道德的—非道德和个人—关系的维度对面子属性进行划分,但没有具体实证。朱瑞玲通过收集没面子事件进行划分,认为“没面子”事件因素结构包括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和性道德事件,但收集的没面子事件是全社会范围,包括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段,并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独立群体进行分析。所以此研究是通过收集大学生面子事件,对“有面子”、 “没面子”事件的属性的划分。并在这个面子事件属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面子需求。陈之昭编制的面子需求量表有两个次量表:“爱面子”和“薄面子”。前者是对有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后者是对没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但只研究了台湾地区男女生在“爱面子”和“薄面子”上的得分比较。朱瑞玲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调查时测量面子需求强度是采用没面子事件下的难堪程度来测量其强弱。这两个面子需求量表都没有指出大学生对在不同属性下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面子事件的属性和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

邀请56位大学生,就日常生活中觉得有面子及没有面子的事各写出5到10项。共搜集有面子事件173件,没面子事件181件。

根据何友辉对面子的界定属性方式对大学生有面子事件属性进行分类:(自身、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成就、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根据朱瑞玲划分没面子事件属性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类:能力失败(举例: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挂科)、行为失误(举例:因为着装不整而被讥笑)、品行不端(举例:考试作弊被通报批评)及声誉尊严(举例:在同学面前被老师训话或指责)。将面子事件分类完成后,从每一类中各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将其加以修饰后作为面子需求量表的项目制成两个次量表:18题面子事件制成 “爱面子”量表和20题没面子事件制成“薄面子”量表。量表答题方式采用里克特(Likert)的量表法,每一题分为6个强度的等级。回答“爱面子”量表,受试者必须以该事件使他感到有面子的程度区分:“谈不上面子、稍有面子、比较有面子、挺有面子、很有面子、极有面子”,等级得分从0—5分,“薄面子”量表则须依据事件使他感到没面子的程度分为:“谈不上没面子、稍没面子、比较没面子、挺没面子、很没有面子、极没面子”, 等级得分从0—5分。

三、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测量结果与分析

共施测218份问卷,有效问卷213份。男生87名,女生126名。

测得面子需求量表中“爱面子”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9006,“薄面皮”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8992。 体现了该量表一定的内容效度。

1、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成就(2.54)、先赋条件(2.25)、道德品质(2.33)

表1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在有面子事件中,大学生对拥有高成就的有面子体验最强,而且与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方面得分高低差异显著。其次是对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被赞扬的有面子体验,最低的是先赋条件,但在道德品质方面与先赋条件方面得分没有显著高低差异。

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主体是自身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比对主体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要强,而且在成就方面、先赋条件、道德品质这三个维度上都是对主体是自身的爱面子程度要高,呈现显著差异。

3、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能力失败(2.40),行为失误(2.59),品行不端(3.31),声誉尊严(2.57)

表3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品行不端的没面子体验最强,即假设做了品行不端的事,受公众评价所产生的难堪程度最高,而且与其他几个维度的难堪程度得分高低显著。第二是行为失误,第三是声誉尊严受损,能力失败带来的难堪程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最低。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与测量,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列举的有面子事件归纳出成就、先赋条件以及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他们对自己成就所带来的有面子体验最强;大学生们所列举的没面子事件中,归纳出能力失败、行为失误、品行不端和尊严受损四个方面,在没面子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对品行不端所带来的难堪程度最强。朱瑞玲研究台湾大学生提到性道德这一方面,但是大陆大学生并没有讲述。以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些大学生受访者可能以偏向陈述一些有关自己严重性较低的没面子事件,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我防卫。陈之昭指出面子的测量涉及“面子事件”本身之主观重要性,每个面子事件必然涉及某些社会价值,而个体对这些社会价值有其主观的重视等级,还有涉及自我知道他人的评价方向及强度,即他人对自我行为表现的评价,甚至还有面子在社会情境下,对象的重要性、场合、对象的熟悉度,对象人数、归因等因素的考虑,该面子需求研究并没有考虑这些涉及的因素,所以需进一步研究涉及的面子因素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A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C.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9.

[2]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A.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C. 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学生需求分析第2篇

1 需求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评估)是(在语言教学和语言项目设计中)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过程。

在外语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目标和背景,对需求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Berwick将需求分为感觉需求和感知需求(Berwick 1989)。Kemp将需求分为规范性需求、比较需求、感觉需求、表达需求、未来期望需求和重要事件的需求(夏纪梅,2003年,p.44)。Brindley(1989)认为需求有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Hutch and Water(1987)把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外语教学需求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夏纪梅,1999年):(1)总体情况分析:学生情况,教师和其他相关教学条件的情况;(2)学习需求分析: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需要的语言能力,语域,要达到什么水平等;(3)社会(行业)需求分析:社会(行业)对具有语言能力外语人才的需求。

2 国内外需求分析研究

国外外语需求分析已经经历了长达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概括起来,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启蒙时期(1500-1910)、上升期(1910-1980)、英语时期(1980 - 1990)和平台期(1990 - 2002)。

外语需求分析技术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这一时期国外外语需求分析正处于平台期。此时,分析技术和工具更加成熟。国内外语界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外语需求分析的成功经验,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英语教学领域,如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材、考试准备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外语需求分析在教育系统中有很长的历史,业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析系统。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西南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研究目标,随机选取97名学生(采样率接近5 ‰),采用文献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3.1 样本信息

3.1.1 基本信息

根据有效问卷,男生31人,占32 %,女生66人,占 68 %性。符合艺术专业的男女生比特点。平均年龄为19.753,最小17岁,最大22岁。大部分学生是在12或13 岁,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这与城市学校从小学三年级或者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大为不同。所有的学生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构想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从两岁到青春期。Lenneberg相信大脑偏侧在青春期已经完成,使得后青春期语言习得困难,完整的二语习得的学习目标不太可能实现((Jack C.Richards,172)。

3.1.2 生源地

把学生生源地列入问卷调查,因为它的确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根据有效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占样本的35.1%,32名学生来自城市,占总数的33%,20人来自县城,占总量的20.6%(表1)。11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占11.3%。

一般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同时,有一些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进入初中后才开始学习英语。这使得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和水平各不相同。

3.1.3 高考英语分数

西南某高校2013级艺术专业大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A班)最高平均分为85.62和(B班)最低平均分为 53.04,比其他非英语专业班级英语平均分低很多。这表明他们的英语水平很低。因此,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的英语教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策略。

4 结果与讨论

4.1 基本的学习需求

如表2所示,56.7%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是必修课程。20.6%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他们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很重要。不到1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喜欢英语。这种现象表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具有工具性动机,但缺乏兴趣 所以他们学习英语很被动。

4.2 英语水平自我评价

大学伊始,每个学生已经学习英语好几年了。因此他们各自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但统计数据显示20.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很普通,而75.3%的学生认为他们不擅长英语。擅长英语的学生数为零。这种现象已被他们的高考英语分数所证明。这表明它们缺乏坚实的基础英语。

4.3 教学方式

31.9%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感到满意,而34.1%的学生不满意,其他34.0%的人没有表态。这说明学校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老师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4 学习方式

正如表4所示,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58.8%的学生跟着英语老师学习英语。他们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16.5%的学生自学英语。他们有自己具体的学习策略。7.2%的学生与同学一起学习。另有17.5%的学生根本不学英语。他们常常上课迟到甚至旷课。

根据表5的统计数据,约有54.63% 的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是在英语课堂上跟着教师学。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学习方式。约23.7%的学生认为最好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来学。其余学生有的认为自学好,有些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是与同学一起学习,还有人认为最好是网上学习。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这无疑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了解这种变化,并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5 英语教学效果

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这是他们学不好英语的根本原因。图2显示了学生目前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超过90%的学生认为 目前英语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系。

4.6 教学策略

50.52%的学生(表6)不希望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学习英语,而是想通过互动交流学习。31.96%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时得到更多的启发,而15.46%的人希望在学习英语时得到更多的辅导,。他们想学习更积极些。只有2.06%的想要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约40%的学生希望降低教材难度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其他学生希望采用的教材能与他们的专业紧密相关。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改变现有的教科书,至少增加一些涉及音乐,舞蹈和艺术领域的教学素材。有的学生认为最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班级来教学,如快班和慢班。

学生需求分析第3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需求分析 启示 专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28-03

一 引言

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的语言需求,并将这些需求按重要性排序的过程。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课程开发须遵循的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群体调整教学和训练学生学习的三个原则,需求分析则根植于后两者。需求分析应用于外语教学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根据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析框架,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语言的客观需求;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具体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方法、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及学习者信息。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及课程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消除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侧重通过对学习需求的调研,为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的组织和选用等提供依据。

二 学生学习需求调查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普洱学院英语系2011级英语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这些学生于2012~2013年上学期已完成了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程学习。共3个班,共计120人。

2.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主要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问卷以半开放型多选题为主,共计30个问题,囊括部分主观题。此外还辅以半结构式访谈,用访谈收集到的信息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和补充。问卷参考 Hutchinson 和Waters 的需求分析框架,并结合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设计而成,先在部分学生中作了试投放,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部分题目及选项进行了修改。此问卷由四个维度组成:学习者个人信息、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及条件、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3.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调查问卷于2012~2013年下学期的第二周,由笔者一人负责所有问卷的发放和收集。问卷发放和回收选择在所有班级没有课的下午在阶梯教室统一进行,学生大约用了1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1)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与课程相关的各方面需求,以便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2)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再三强调,该项问卷与该课程的期末成绩无关,学生务必根据实际情况如实作答,以此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20份。

三 统计结果分析

1.学习者个人信息模块分析

本研究对象中男女生比例为1∶12,均为二年级专科学生,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这些学生对当前自身英语水平和翻译(口译、笔译)水平的自我评估状况如下:0.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好,18.3%的学生认为好,75.1%的学生认为一般,5.8%的学生认为差;翻译水平的自评结果为:6%的学生认为好,78.4%的学生认为一般,12.9%的学生认为差,2.7%的学生认为很差。在翻译水平的自评结果中,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很好,但有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很差。学生对自身翻译水平评估的满意度大大低于对自身英语水平的满意度,换而言之,在学生看来,掌握翻译技巧的难度要高于对英语的整体掌握。由此可见,我们的翻译教学将在本来就艰难的英语教学上显得更加困难。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既不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也不让学生觉得易如反掌。

以下是对学习者学习翻译的动机和预期的分析:

由此可见,受试学生学习翻译受外部驱动力(通常与个人的前途直接相关)的影响较大,50%的学生是因为对翻译感兴趣。这50%的内部驱动力(一般不与学习者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发生直接的联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营造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于学习者学习翻译的预期调查表明,87.5%的学生想提高翻译水平,这也是语言学习中最直接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也将促进其他预期目标的实现。

2.学习者学习需求模块分析

另外,有40.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以教师讲解为主,59.2%的学生认为应以学生练习为主;有0.8%的学生认为目前翻译课学生练习的机会过多,32.5%的学生则认为过少,66.7%的学生认为正合适;对于翻译课学习的时间长度,14.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一个学期,85.8%的学生则认为应开设一个学年。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该门课程比较重视,对于有效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意见比较均衡,学生对翻译技巧的掌握需求大于其他方面。其次,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该门课程的学习,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练习模式,同时也说明目前的翻译教学讲练比例相对合理,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关于学习该门课程时间长度的需求调查,将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教师需求这个模块,70%的学生认为翻译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学方法,74.2%的学生认为翻译课的学习很有帮助,有39.5%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由此可见,目前学生的翻译教学满意度较高,有95.8%的学生对目前翻译教师的教学满意,4.2%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对于教师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了翻译教学效果,并为翻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讲授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的始终,它是学生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喜欢的课内活动;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辅以适当的课外作业,并组织一些口、笔译比赛;通过教材需求方面的调查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因为所选用的教材是专升本的教材,而且课时仅为教材规定课时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仍能适应教材,说明教师的选材和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33.3%的学生对教学设施满意,66.7%的学生不满意;92.5%的学生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满意,61.7%的学生认为需要补充一些别的教材。针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依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依次递减为:文化的翻译、习语的翻译、词汇的翻译技巧、句子的翻译、英汉诗歌对译。不想了解的内容有:理论章节、科技文体的翻译、翻译与辞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4.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模块分析

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正确面对教学成败的根本原因是已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但课后反思明显不够;所列的四种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都有学生使用,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看书和动手翻译,这一结果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主要选择与同学讨论,这提示我们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同学之间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缩短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这会极大地阻碍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谈心、典型示范和平时成绩考核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四 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学习者个人信息、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及条件需求、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调查,了解学生翻译学习的现状和需求,为今后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由此,我们获得一些启示:

1.肯定以往成绩,以学生为主

通过调查,肯定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如:培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适应教材、成功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等。

2.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在给予学生一滴水的同时,教师要有一潭水的积累。教师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让每一堂课都更加饱满、生动、充实,让学生都有所收获。

3.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现今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翻译教材也不例外。教材的难度较高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线、以大纲为指导,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据不同教学模块学生的需求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内容为学习的重点。

4.优化课程设置

在本次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使我们认识到在课时安排上的一些问题。目前,一个学期周学时仅为两节的课时量,使得本来就困难的翻译教学难上加难,适当增加一定量的课时,可以降低课程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5.改善学习环境

据调查,学生对教学设施最不满意的是不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缺乏硬件条件的支撑,要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学期应该保证有三分之一的课时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同时也鼓励教师利用收音机、录音机等传统设备辅助教学。

五 结束语

本文根据需求分析理论,对我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证调查,了解当前专科院校学生翻译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笔者希望这次问卷调查能为翻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行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高职翻译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学生需求分析第4篇

一、前言

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高校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规定》称,今后各高校可以根据新版《目录》自行设置调整本科专业。这预示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及改革的权利,被更大地“下放”到了各高校。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专业课程。

本研究主张高校进行专业改革之前,需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因为专业改革的直接受惠对象是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现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改革才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可细分为四个方面,本研究仅限于分析其中一个方面,即应对自身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的学习需求。

二、研究方法

余(2002)指出,开展需求分析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方法。本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定量研究中的统计考试过级情况和做问卷调查的方式,另外参考定性研究中的课堂观摩的情况来分析其学习需求。

三、研究分析

1.学生学习现状

本校日语专业10级日语(1)班共有32名同学,尽管大一入学均为零起点开始学日语,然而由于学生个人努力程度,兴趣,天赋以及学习效率等的差异,进入大四学年的学生们具有的日语语言能力呈现出参差不齐甚至千差万别的状态。下表中学生考试过级人数的统计结果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现状。

日语能力测试(JST)考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测试日语能力的权威考试之一。该考试近年来试题改革,难度加大,部分学生考虑自身学习效果的原因,选择报考日语二级。上表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现实。而日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是由中国日语教育研究会主办,主要是测试以日语为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仅限于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本校规定日语专业四级过级与否与学位证直接挂钩,有效地约束了学生的学习方向,从上表可以看出日语专四考试的过级率明显高于其他考试。然而尽管如此,仍有两位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未能通过日语专四考试。

另外,笔者就该毕业班学生主要做的事情进行了调查。调查如下图所示,该班学生主要做的事情可大致分为7个方面。

2.开设课程现状

本研究通过以下图表清楚呈现了本校课程设置的情况。从数量上看,随着年级的增长,排课数量呈递增趋势。从课程内容上看,相比大一大二只有精读,听力,会话,泛读这几门单薄的基础课程,大三大四则开设包括日本社会,经济,文学,文化,翻译,口译,商务等兼具内涵及实用等诸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然而大四的课堂却呈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景象。上课人数寥寥无几,据笔者及其他老师的上课考勤统计发现,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每门课都出席,更加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到不缺席每节课。很多课程的上课人数甚至只有个位数。大四学生中请假、无故旷课、迟到、缺席的情况已然成为常态。面对这一切,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很尴尬,费尽心思为他们准备的教育大餐,大四学生们为何不领情呢。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课程设置呈不均衡的状态。开设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偏少,内容过于单薄,不足以应对难度逐年加大的日语专四考试,尤其是没有开设作文课程,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应对专四中的写作题。相反大三大四的课程则开设过多,尤其是大四学年,只有第一学期是在校学习时间(大四第二学期不排课,学生外出实习),而在这一个学期里,如图所示安排了包括精读在内的10门专业课。这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是超负荷的课程量。据前文中的调查可知,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大四开设过多的课程,剥夺了他们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发展方向,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结论

大四学生有着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日语语言能力提高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备考日语能力考试以及专业八级上。可以设置相关考级训练课程,更有针对性。(二)深层次强化日语语言能力的需求。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考研的学生。一般这类学生为日语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鉴于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部分有一定深度的课程可以采用院级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选择水平较高的老师授课,使这部分学生学有收获。(三)为留学日本做准备的需求。日语专业很多学生都有去日本留学的想法。尤其到了大四,在具备了一定的日语水平之后,部分学生开始着手进行留学前的准备。如何联系日本的学校或老师,如何用日语写邮件,写简历等内容如能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这部分需求不多,单独开一门课未免夸大其词,笔者认为可以放在商务日语或口译课程中穿插讲解。(四)就业的需求。部分已通过日语能力考试且没有考研或出国打算的学生,在大四学年一开始即表现出很强的就业愿望。在大四阶段开设商务日语,旅游日语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这部分需求。在开课形式上,笔者建议采用院系选修课形式。应对日语专业大四学生差别化的学习需求,在大四学年设置的课程不宜过于笼统化,应有针对性地分化细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最适合的课程。开课形式以院级选修为宜,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各取所需。开课数量也不宜过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改变了矛盾的供求关系才能避免课程资源的浪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学生需求分析第5篇

一、阅读需求的实质

镜头一

在阅览室,有42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在阅读,其中有12位同学边阅读边摘抄读书笔记,阅读的杂志内容大概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世界知识》、《百科知识》、《读者》、《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的;有15位同学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内容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有9位同学阅读内容大都是《自我保健》、《大众医学》、《祝您健康》等身体保健方面的;有6位同学组成二人小组的形式边阅读边小声讨论,他们阅读的杂志内容是《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娱乐方面的;所有的同学手中都拿有2本以上的杂志。

从镜头一看到,阅读《幼儿教育》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只占28.57%;阅读《中学生阅读》等拓展知识但不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占35.71%;阅读《自我保健》等身体保健内容的学生占21.43%;阅读《健与美》等娱乐方面的学生占14.29%。42位学生中每人都有多本杂志,并没有对阅览室内书架上的中学生推荐的必读书进行阅读。

阅读的实质是从图书文献中获取知识。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名著、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成绩的书,但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才能增长知识和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分为研究需求、认知需求、欣赏需求。

1.研究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习语数外基础课外,还要学习幼儿教育及心理、唱歌、舞蹈与绘画等专业课,每一门课都要学好,因为他们毕业后要到幼儿园做老师,那真是琴棋书画样样行。所以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有28.57%的学生都是以《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等为主,并做好读书笔记,为他们搞幼儿教育研究打好基础。这是一种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专业问题的研究而进行的研究需求。

2.认知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而他们的认知因人而异,阅读的收益有很大差别。满足阅读需求的途径一是靠自身的力量,二是靠外界的力量。有35.71%的学生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这是他们对知识的广泛摄取,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反应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广泛阅读,来增长知识的认知需求。

3.欣赏需求。文学欣赏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常常唤起读者的身心共鸣,使读者得到阅读的愉悦满足。有35.72%的学生阅读《自我保健》、《大众医学》、《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保健与娱乐作品,特别是《健与美》这本书,学生都是用“抢”来阅读,学生在身心疲惫时通过自主阅读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阅读娱乐性的作品来缓解紧张之感。这是一种通过阅读,得到身心愉悦、情感满足的欣赏需求。

二、影响阅读需求的因素

镜头二

在一个38位同学的班级中,只有15人经常借书。他们在刚入校时,来借书的学生还是可以的,三年下来,来图书馆的人就减少了。问起原因?老师的回答是:我是鼓励学生借书的。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有的人去弹琴、画画去了;有的人不愿来,说没什么好看的;我们也很忙,没有时间来借书。

镜头三

笔者曾在一个图书馆工作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一位前来借书的学生严肃地质问到:“今天不是你们班借书,你怎么借书?”那位学生回答:“我是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原来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认识那个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是可以每天来借书的,这是优惠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待遇。此后,那位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很少来借书。

以上两个镜头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一如继往地来图书馆阅读,有的学生不知何故却不来图书馆,有的学生却因为工作人员的生硬语言影响了他的阅读。

有人说,图书馆里藏书量的多少,书的品种是否齐全,复本量是否多,书的内容优劣等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影响读者阅读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一是社会因素。比如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二是读者本身的因素。如读者是否喜欢读书,是否有阅读的习惯,是否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三是图书馆的因素。如藏书量、时间、馆舍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服务等。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不好,藏书再全,复本再多,书的内容再优,也同样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阅读需求的措施

镜头四

在星期一下午的借书时间,本来是安排A级学生借书,在许多A级的学生中有一位B级的张三也来借书,不给她借吧,她已拿好要借的书,特不想伤了她那颗阅读的心,就借给她。星期二B级学生借书时间,张三今天是理所应当来借书。一般在放假前,由于图书馆期末整理图书,所以要求学生归还所借图书,但那个张三没有还书。第二学期开学时,她才把书还给图书馆,理由是“我想在假期里看,所以没还”。本来让她缴纳逾期罚金,但看到她那求知的神情,对知识的渴望,还是没有让她交。

从镜头四可以看出,张三这类同学充分利用图书馆,而在图书馆也得到满意的服务。图书馆对她的多次借阅不但不拒借,而且还对她的阅读给予支持和理解,不让她交纳逾期罚金,主要是鼓励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要因为所谓的罚金而影响阅读。图书是为了让人看的,学校的图书更是为了让师生阅读的。

以上的镜头虽然只是个案,但它们也能反映出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需要老师、学生和图书管理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更需要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以师生为重点,变被动为主动,围绕师生的阅读需求,做一些对应的措施调整。

1.多渠道购置图书,健全藏书结构。学校每年要添置一些最新图书,不管是政治理论、经济金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普及方面的,还是教育心理、幼儿技能、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方面的,不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也要适应学生特长的需求。根据需求,让师生参与购置。总之,不拘一格地多渠道全方位地购置图书,优化藏书结构,加大优质图书的流通量,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2.以互动的形式,开好第一课。对于9月份入学的新生来说,图书馆肯定是陌生的,图书管理人员不但要给学生讲授图书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仔细地介绍图书馆的布局、图书的分类、图书借阅流程及制度等,以互动的形式上好“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第一课,给学生一个概括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增加与图书馆的亲切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培养初步的信息意识。

3.开设特色服务,加大宣传报道。图书馆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展示,利用视听、实物、口头宣传等,对学生的阅读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推荐一些陶冶情操、完善心智、启迪思想的好书,增强作品的辨析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比如,图书馆开辟新书介绍专栏、定期推荐健康有益的特色类图书、期刊类的优秀书目、联合学科组举办读书活动、推出学生阅读排行榜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完善图书馆的职能服务。

学生需求分析第6篇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医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技能需求,进而指导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内容本身和医学生未来工作领域两方面进行实证及调查,给出医学生管理信息系课程实践技能需求报告。最后得出结论:医学生管理信息系课程实践技能需求分析与研究是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本文科学、理性的分析是实践课程建设的保证和基础。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0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新兴学科和行业的管理理论,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影响组织或企业的关键,被广泛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普遍性也体现在医学及相关领域,如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医药零售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医药生产加工类企业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等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新兴的电子健康产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等。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具备和掌握一定的相关工作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的要求。各类医学院校也纷纷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开展相关的教学和实践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资源落后,由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到应用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状态,致使其资源,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资源难以跟上时展。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纳入教学体系,但教学针对性差,表现在教材资源单一和实践资源通用。

1基于课程内容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技能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对象涉及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管理专业等,不同的专业对其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具体课程内容大致相同。作者对20多所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三部分:①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②管理新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③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形式分析。本文通过表格的形式在教学内容、知识点和实践技能需求三方面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2基于医学生未来工作领域的课程实践技能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知识点及技能需求,但医学生有别于计算机及信息专业,其未来管理信息系技能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日常运用,所以对管理新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内容技能要求在于: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了解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并掌握相关技能实现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实现与系统开发者的协作,进而完成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其未来工作是最直接的技能需求。各级医院是医学生未来工作的最主要领域,本文对包括三级甲等医院在内的10家医院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技能需求调研,需求最高的是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熟练使用,需求高达90%以上,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和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技能。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调查显示,100%的医院均表示都会通过专业化的医院信息系统提供商定制化实现,其更关注的是医学生通过课程学到的相关技能,在现有系统更好地完成各种工作业务,如借助信息系统技能更好地实现病例管理、患者管理、财务管理等的业务。本文同时对药品销售企业进行了调查。其技能需求最高的是面向电子商务的技能需求。如信息化的药品库存管理、客户管理及财务管理的技能等,需要医学生熟悉系统的构成、运行机制。本文同时对政务卫生局、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等进行调研。其技能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相应政务系统的熟练运用、信息化办公技能及日常维护等方面。

3结语

医学生管理信息系课程实践技能需求分析与研究是相应课程实践内容建设和改革的首要内容,依据未来职业化需求组建课程内容是提高课程的针对性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本文通过课程的内容构成分析和未来职业化的技能调查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明确了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技能的需求方向和重点。研究显示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技能需求重点是对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运用,研究对于医学生应用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相应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后期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作者:赵慧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

[2]赵慧,张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程,2016(4).

[3]袁红.提高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3).

[4]翟丹妮,黄卫东.基于用户视角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现代情报,2011(10).

[5]郑雪峰.信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0(10).

[6]雷秀娟,李永明,吴振强.信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1).

学生需求分析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创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35-02

我国在创业教育研究及创业教育实践方面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模式,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学生角度来探讨创业教育问题的较少,多偏向于笼统的论述或宏观指导。本研究以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究学生创业教育需求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城市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类别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及其他,如性别、年级、专业、对创业的了解、看法等;第二部分为创业教育需求调查量表,共分为四个维度(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所需知识、创业所需能力),采用里克特式五点量表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92%,访谈50人,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情况。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创业意愿与态度分析。在问卷中,通过“是否有想过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和“是否愿意了解创业”三种情况对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与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自己要创业且一直在计划自己创业的大学生占32.2%,有57.5%的大学生认为“不一定,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创业”,6.9%的大学生认为“有,但不会付诸行动”,只有3.4%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且有95.4%的大学生是认同创业的,只有4.6%不认同,认为风险太大。可见,在目前“双创”背景下创业机会多,国家形势好,大多数学生认同创业,极少数不考虑或不认同,而且对创业心态积极,思考趋于冷静。在“是否愿意了解创业”上,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了解,占比达到51.7%,有三成多的大学生“愿意了解,以备将来之需”,占比33.3%,9.2%的大学生选择“虽然不打算创业,但还是愿意了解相关知识”,只有5.7%的大学生“不愿意”。从访谈中也发现现今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持非常审慎的态度,有缜密的思考,并不盲目。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条件不成熟,愿意自己多积累创业相关知识、能力等修炼自身以等待机会。

2.创业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业的主要障碍因素中,“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人脉资源”、“资金不足,筹资困难”、“缺乏创业相关知识”是他们创业初期面临的三大主要障碍,占比较高,分别达79.3%、71.3%、49.4%,这是当前大学生创业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对高校的创业指导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次是“承担不起创业失败的风险”和“自身创业能力不足”,占比为37.9%和34.5%。近八成多的大学生不把政策环境和家人的支持作为主要障碍,说明当前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

3.大学生自身现状与创业教育需求分析。为了全面地了解当前大学生自身现状与实际需求的情况,对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均值进行了比较。根据计分方式,自身现状的各指标得分均值越大,表明现状越弱;需求的各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需求程度越强。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在各维度指标上自身的现状整体比较乐观,“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所需能力”都处于“很强”与“一般”之间,对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处在“较需要”及以上,尤其是在“创业所需知识”方面大学生认为自身现状一般,对创业教育需求很高,较为迫切。

从需求人数比例来看,大学生认为自身现状在各维度指标上处于“一般”及以下的人数分别为51.67%、36.8%、77.76%、49.96%,除了“创业心理品质”外,其他三个维度现状较弱的大学生都超过五成,尤其是在“创业所需知识”方面高达77.76%,需求人数达到了92.95%,其中“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知识”者三项较之其他需求最高;而对创业教育的各个维度的需求人数都达到八成左右,甚至高达九成以上,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是较为迫切的,也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创业指导途径给予满足和加强。

在调查及访谈中还发现:大学生需求学校的创业教育内容选择倾向顺序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知识”的占71.8%,“创业机会与风险知识”的占60%,“创业相关能力训练”的占56.5%,“工商税收、政策法规等知识”和“创业思维与企业家精神”的分别占41.2%;在获得或提高创业方面知识和技能方面希望通过的途径更趋向于实践,其中“创业实践”占55.2%,“创业模拟或训练、比赛活动”占43.7%;希望的创业教育师资有74.7%的大学生选择“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或风投专家”,认为在校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并不适合进行创业指导。

4.不同群体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的分析。为了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各维度上的需求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概率p值小于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概率p值小于0.1表示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创业意识(p=0.044

不同年级在创业需求的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在创业心理品质上差异显著(p=0.016

不同类别专业在创业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5

三、调研结论与讨论

1.在目前“双创”背景下创业机会多,国家形势好,大多数学生认同创业,对创业心态积极,对是否选择创业持非常审慎的态度,思考趋于冷静,并不盲目。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条件不成熟,愿意自己多积累创业相关知识、能力等修炼自身以等待机会。也正因如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与指导的开展才有意义,学生是否创业或是否具备成熟条件,在大学四年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创业指导的开展,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层面更为丰富,对其就业或创业,甚至是以后的职业发展都是有利的。

2.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业的主要障碍因素中,“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人脉资源”、“资金不足,筹资困难”、“缺乏创业相关知识”是他们创业初期面临的三大主要障碍,这是当前大学生创业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的创业指导也应该从这些亟须方面着手,为学生寻找资源、搭好桥梁,指引好道路。

3.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现状整体比较乐观,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也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创业指导途径给予满足和加强,尤其是创业所需知识方面。需要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在学生真正需求途径、知识板块、教育师资方面不断加强。

4.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创业意识、创业所需知识、创业所需能力”方面女生的需求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创业教育需求较为不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最高,显然这是创业指导的重点阶段,而在大四年级开展创业指导的意义并不大;相比较而言,文学、法学、语言专业的学生需求高于理工、经管和艺术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不同,这提示高校在做创业指导工作方面应该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不可“一刀切”,在课程设置、能力训练、创业实践等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类型,以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

总之,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存在差异,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根据这些差异,开展不同的指导体系。需要学校创业教育部门、创业指导教师、学生个体、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体系和实践指导体系,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当前“双创”背景下定会上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明.我过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0-12.

学生需求分析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前培训;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42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复杂。学校教育普遍停留在学历教育层次,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市场实际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能力有限、指导方式单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无法实现从学校到工作间的顺利转换。如何通过职前培训开发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竞争力,以达到企业欢迎、毕业生专业对口双赢的局面,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市场上职前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等方面,并强调通过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实践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问题还缺乏专门性的深入研究,若要切实发挥职前培训在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顺利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还缺乏一套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作的实施方案。

2 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的学生职前培训是指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大学生在“入职”之前所接受的,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各项培训活动,以使其成为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项目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情况,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流程,旨在设计出科学可行的高校学生职前培训流程,并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职前培训理想模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高校就业管理体系服务能力的提升。

调查共选取了湖北省内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10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其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职业认知状况、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等模块。共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7份,剔除含缺失值问卷32份,得到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90%。

3 结论与分析

根据我国当前实行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由问卷调查、文献分析、访谈交流所得的资料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3.1 关于大学生实习的结论

多数具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反映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专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不足的困难,其中理工科学生反映尤为突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导向性的教育还存在缺陷,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的内容及场景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

3.2 关于大学生职业认知的结论

通过职业感知、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测量分析,笔者发现被调查者整体职业认知情况良好,职业感知(权重值3.59)、职业素养(权重值3.49)、职业价值观(权重值3.69),但还存在部分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模糊的问题,而且多数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甚至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

3.3 关于职前培训需求的结论

3.3.1 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程度较高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需要职前培训。这表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就业,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3.3.2 职前培训信息获取途径有限

目前大学生接触职前培训的方式主要是校园海报、宣传资料、招聘网站以及院系老师告知,方式较为简单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校园网络设施完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其通过更便捷的途径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如清华大学开通的“职业教育网络学堂”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规划、职业认知环境、求职礼仪与技巧、工作能力拓展等板块,通过网络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知识。

3.3.3 职前培训内容的需求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及讲座,就业政策讲解以及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大学生迫切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20.7%)、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18%)、求职能力和技巧(16.2%)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需求更加理性,并且具有针对性。同时调查显示开展职前培训的组织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6.6%)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加快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转变,以就业指导中心为突破口,开展全面有效的职前培训是当务之急。

3.3.4 培训方式的选择更青睐实践机会

在培训方式上被调查者体现出了较强的亲身体验意愿的倾向。29.1%的学生选择了企业实习,24.6%选择了体验式培训,这体现出学生的选择更具理性和实用性。同时多数学生希望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职前培训,这也是当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制度的趋势反映。对于企业而言来说,开展职前培训固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考虑到投资收益的迟效性和长期性以及新入职员工的流动性,企业的投资不足,积极性不高;大学教育主要是基础性教育,高校自身培训能力有限;政府监督协调不够,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前培训模式建立还需要多方协调和努力。

3.3.5 培训师资选择倾向于企业人士

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群体包括成功企业家(22.8%),成功就业的学长学姐(17.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17%),而高校教师仅占3.9%。这反映出学生对培训师资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他们总体倾向于获取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直接参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标准。高校教师由于实践经历有限,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政策宣讲和固定的简历、面试技巧,难以适应实时的市场需求,对学生吸引力较低。从深层次来看,高校教师的聘用晋升机制偏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常常被轻视。

3.3.6 培训时间选择较为集中

多数学生希望在大三的每周末或者上课日的晚上接受培训。笔者分析,大三学生由于就业时间临近,面临寻找工作的压力大。因此在大三时段接受职前培训,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实习项目,也将为随后寻找工作做好更为全面的准备。事实上对学校方面也存在相应影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鼓励和呼吁各学院增加职前培训的课程,但并未直接提供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师资安排也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在培训时间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

4 建议与措施

4.1 开展职前培训的职能分工

4.1.1 政府完善法律和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规范,在信息、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企业、高校双方提供合作信息;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使大学生职前培训做到有法可依;发挥公共财政在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中的导向功能,合理划分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责任,使经费投入与校企合作发展相适应;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职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4.1.2 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

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更影响着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把职前培训带进校园,与当前的大学教育相结合,将企业的培训提前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对于培训师资的需求,鼓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师、高层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并将这种指导与选聘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渴望能够亲身实践的现实,企业要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

4.1.3 高校积极推动和开展职前培训

(1)高校作为职前培训的实施主体,要意识到当前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2)寻求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并聘请企业人士授课。将学术型的学校老师授课和实践型的企业人士授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长期动态的职前培训体系。高校要改变以往临时的间断式的就业指导,完善培训流程,建立起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三年级学生加强职前培训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

4.1.4 大学生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职前培训

大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在夯实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企业师资和实习机会,积极反馈培训效果;转变就业观念,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观,树立阶段性目标,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调整就业预期,调节就业心态,学会适应不同角色。

4.2 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设计

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流程分析,发现企业培训仅仅关系到员工和企业两方面,是从企业培训的实施步骤出发进行设计的。在考虑到大学生职前培训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大学生的职前培训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主体,本研究构建出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监督下,联合企业开展有效的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海宁.大专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系统性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学生需求分析第9篇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Enterprise Demands of E-business Student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杨钰 YANG Yu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房地产与商贸教学部,广州510320)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Real Estate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Guangzhou 510320,China)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职电商专业的发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中职电商学生,笔者针对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企业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调研,运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开设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技能课程。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business professional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rain the secondary students that su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 demand, aimed at the enterprise deman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business students, the author takes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by the enterprise visit and questionnair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llected data by EXCEL and finds the new changes in provided jobs, required skills and pers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sserted by enterprises, these changes is app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 business. That requir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The school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tinue to learn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e education, focus on train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bear hardships,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o on, and establish the skills courses to meet the enterprise demands.

http://

关键词 :企业需求;中职;电商

Key words: enterprise demand;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E-business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83-03

0引言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02年国家有关部委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中职学校“2+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实习,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调查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需求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坚持国家关于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在中职三年级都会为学生联系好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笔者作为学生的专业课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通过QQ、微信、电话和面谈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的实习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也对企业相关领导主管进行访谈,发现中职电商学生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表现差强人意,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之间存在脱节。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职电商专业建设,调整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中职电商学生,准确掌握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展开本次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是否招聘中职电商学生、企业不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的原因、企业为中职电商学生提供的岗位、企业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看重的方面、企业看重中职电商学生的个人素质、企业希望中职电商学生掌握的工作技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当场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9%。将有效问卷采集到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2.1 企业是否招聘中职电商学生

在198份有效问卷中,有139份问卷显示愿意招聘中职电商学生,即70.2%的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只有59份问卷显示不招聘中职电商学生,占调查企业的29.8%。结果如图1所示。

2.2 企业不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的原因

在198份有效问卷中,有59份问卷显示不招聘中职电商学生,认为中职电商学生学历低的原因占了27.2%,能力差占13.6%,不好管理占19.6%,年龄不符合公司要求占27.2%,其他原因占12.4%。结果如图2所示。据调查结果可发现,企业不招聘中职电商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中职生电商学生学历偏低,年龄偏小。大型正规、福利待遇好的企业用人最低年龄通常是18岁以上,而中职电商学生在实习期间年龄普遍在16至18岁之间,达不到公司用人年龄要求。

2.3 企业为中职电商学生提供的岗位

在139份愿意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的问卷中显示愿意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中客服占21%,文员占14.8%,美工占14.8%,网站编辑占17%,收派分拣占8%,销售占19.3%,其他5.1%。从调查数据得知,企业为中职电商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最多的是客服,其次是销售,再次是网站编辑,剩下的依次是文员、美工、收派分拣等。结果如图3所示。

2.4 企业招聘中职电商学生看重的方面

通过与企业招聘主管的访谈和发放的问卷显示,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中职电商学生的沟通能力,占21.3%。其次是岗位工作技能,占20.8%。其次是中职电商学生的纪律性,占18.3%。再次是性格,占18%。在校学习成绩占15%,其他6.6%。结果如图4所示。

2.5 企业看重中职电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中职电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包括礼仪礼节、团队精神、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勇于拼搏等。在这些个人素质中,企业最看重吃苦耐劳,占20%,礼仪礼节占19.4%,服从意识占19.4%,团队精神占18.3%,勇于拼搏占18%,其他4.9%。结果如图5所示。

2.6 企业希望中职电商学生掌握的工作技能

企业希望中职电商学生掌握的工作技能如下:打字速度占16.7%,photoshop图像处理能力占16.5%,网站架设编程能力占14.4%,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语言能力占16%,Office办公软件占16%,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能力占14.9%,其他5.5%。结果如图6所示。

3培养中职电商专业学生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电商专业建设,提高中职电商学生实习就业率,笔者通过调查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的需求结果,尝试提出以下培养中职电商学生的建议。

3.1 鼓励学生继续读书,提高学历

虽然中职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一线基层人才,但通过调查企业对中职电商学生的需求,发现仍有29.8%企业因为学历低不愿意招收中职电商学生,而且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大型正规、福利待遇好的企业。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应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读书,提高学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学生不管在任何工作岗位都要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如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礼仪礼节、团队合作意识,勇于拼搏等。在调查企业招聘中职电商学生时最看重哪些方面,企业给出的结果依次是:沟通能力、工作技能、纪律性、性格,最后是学习成绩。在企业看来,沟通能力比纯粹掌握的工作技能还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外,在个人综合素质中,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的素质依次是:吃苦耐劳精神、礼仪礼节、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是勇于拼搏。由于中职电商学生实习期间,先从一线基层岗位做起,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任务,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支持学生工作的动力。礼仪礼节和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在实习期间作为公司一名员工,迅速融入公司集体,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必不可少的要素。

3.3 开设满足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技能的课程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给中职电商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和比例分别是:客服占21%,文员占14.8%,美工占14.8%,网站编辑占17%,收派分拣占8%,销售占19.3%,其他5.1%。一些企业招聘主管甚至希望中职电商学生一进入公司就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不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节省人力、物力成本。企业想让学生能迅速上岗的想法虽然是先从企业利益出发,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掌握工作岗位技能的学生在求职应聘时更有优势。

企业希望学生掌握的工作技能和比例是:打字速度占16.7%,photoshop图像处理能力占16.5%,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语言能力占16%,Office办公软件占16%,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能力占14.9%,网站架设编程能力占14.4%,其他5.5%。客服和文员岗位要求学生打字速度要快,美工岗位要求学生具有photoshop图像处理能力,验证了企业希望学生掌握的技能和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岗位是相吻合的。在广府地区工作,尤其是客服和销售岗位,除了要掌握普通话和简单英语外,粤语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校期间,老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学习讲粤语,这对实习期间找工作大有裨益。

在移动通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内涵。电商岗位离不开电脑办公,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Office办公软件外,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要有所熟悉,并掌握新媒体出现带来的新的网络营销技能。

中职电商学生在校期间也学习网站架设编程等课程,但由于中职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这些计算机编程课通常学得不是很好。企业在给中职电商学生提供的工作里也很少有编程员等需要编程技术的岗位,网站编辑岗位也只需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即可上岗。所以,学校在给电商学生开设计算机技能学习这块,可以减少网络安装维护、编程等课程学习,尽量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如Office办公软件等。

4效果分析

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的学生就业率来看,学校在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培养策略之后,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13年电商毕业人数54人,就业人数54人,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人数37,专业对口率68.5%。14年毕业学生55人,就业人数55人,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人数43,专业对口率78.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职电商专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调整后的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5结束语

电子商务是一门与时俱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常常走在理论前面。很多在企业里已经应用的知识技能,甚至还未编成教材教授给学生,中职学校里教授学生的电商知识在学生走出校门才发现早已过时,造成企业急需电商人才,但中职学校培养的电商学生却不符合企业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的电商学生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跟上电商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中职学校电商学生培养目标,使每一届走出校门实习的学生都能符合当下甚至是将来电商的发展方向,这是中职学校发展电商专业的关键所在。

http://

参考文献:

[1]胡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2).

[2]尚彤.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