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30 11:15:52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重点解读

在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工作。只有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且深层次的解读与领悟,才能够真正使得学生达到喜欢阅读并乐于阅读的层面上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如果只是仅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思维局限性。所以,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自主进行语文高段阅读时挖掘出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成效,务必需要实现阅读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

一、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引者,但是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还是需要学生自身进行学习,以及运用适当的阅读材料,这三个必备条件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侧重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间的阅读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阅读,从而成为阅读文本的领悟者。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时刻谨记为学生无私服务奉献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强制干预,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具体内容和科学教学的方式。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

新课改颁布的内容中,侧重强调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多读少讲这一原则。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于文本的挑选就需要十分严谨慎重,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高段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方向的指引,要求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对此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协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分析,选取文本中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并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发浓厚,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看海》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开课前先进行内容铺垫: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课文阅读从而进行大胆的想象,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从中感悟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中的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语文课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阅读,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实现对语文阅读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剖析。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

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情感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课堂高效阅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

三、诱发大胆思考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催化剂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心、脑、口就动起来了,问题就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合作交流展示是课堂高效阅读的灵魂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激扬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让他们合作交流,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合作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尊严》时,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注重阅读积累是课堂高效阅读的不竭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阅读量,由此可见,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了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少年儿童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记性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恢复“朗读涵泳”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名著,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3篇

1 教师对经典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涉及的‘经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回答,通过问卷调查能够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指的是古诗词,其次是古文,再次是古典小说和现代文,最后是外国作品,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三字经》《大学》《孟子》。其中低年段选择古诗词的比例大于中高年段,而中高年段选择古文、古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的比例则高于低年段。在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中,古文、古典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外阅读中更是多有涉及,尤其是对中高年段而言。

2 教师对诵读的理解

对问题“您怎样理解经典诵读中诵读的含义”的回答,绝大部分教师都将吟诵看作诵读的主体内容,其次是背诵、朗读。在这里,教师将吟诵当做诵读的主体,说明教师主要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习方法,界定为学生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并不清晰。教师受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影响很大,并没能真正厘清当前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教学与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3 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是”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65.8%的教师都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而28.8%的认为是一种特殊课程,21.07%的教师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其中以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认识居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学习方法广义的理解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大部分教师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生的个人行为,认为经典诵读是学生个人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还不够。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既是学习者学的方式,也是教授者教的方式。

4 调查结果分析

经典诵读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学校行为,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是经典诵读教学开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对经典诵读及其教学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4.1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目前,教师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还不十分清晰,这必然导致教学中目的不清,目标不明。教师对经典的理解也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学目的依然是为常规的语文课堂服务,在他们眼里,经典诵读仅仅是语文课的衍生物,不具有独立品格。因此,他们大多认为学的经典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是容易看到成效的,而这其实是经典诵读外衣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并非完全的经典诵读。可见,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要么还没有真正把握,要么就是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真正经典诵读开展与否并不对自己的教学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就算学校要求开展,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让学生学会学懂。当他们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经典时,就显得很困惑,并且建议选择简单易懂的经典内容进行教学。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从思想上为教师厘清什么是经典诵读,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追求,以及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验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到的问题;还可以派相关教师去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学校考察、学习。

4.2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自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应该会教、会背,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训,使教师有足够的涵养应付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集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查,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六种意识

作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加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更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必须从小做起。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分数对阅读教学进行定性,认为阅读教学占据的分值不大,不需要重点关注。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其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存在应付思想,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机械化的练习,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恐惧或厌恶,导致阅读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目前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在阅读方面得分很低,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及格分数;②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内容不理解,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③学生在答题时,忽视材料,出现脱离文本的情况;④答题不规范,答案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⑤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六种意识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强化“六种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文本意识。文本是阅读的载体,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对于文章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文本意识,就是要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引导学生树立“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思想观念,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能脱离原文。在《考试大纲》中,对于论述性文章的阅读理解要求的是基本阅读能力,不需要进行鉴赏。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从阅读材料中找出问题的全部答案,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整理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文本意识并不是单单要求学生学会对关键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还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人文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文章,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存在很强的隐蔽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要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主动探索,自主体验和接受相应的人文精神,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

3.训练意识。对于小学教学而言,训练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旋律,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信心。语文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训练的支持。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在训练中,要坚持相应的原则:首先,要合理选择阅读训练的材料,同时对训练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现训练目标。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时,可以挑选一些便于阅读和理解的小故事,如龟兔赛跑、曹冲称象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动参与阅读训练,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避免出现集中反复训练的情况,以防引起学生的厌恶或恐惧。其次,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需要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的读、写、背、默等手段的应用,将现有的文本语言、阅读文章等,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引导式教学和问答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融和,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

4.整体意识。整体意识,是指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要从整体入手,将问题带入文章,联系上下文,对语境和词义进行解析,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例如,某个阅读理解中,要求学生对文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某些学生缺乏整体意识,对其进行架空分析,将自己印象中关于“母亲”的词汇一股脑地摆出来,虽然答案十分丰富,但是并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从文章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进行全面分析,选择最为恰当的词汇进行解答。

5.探索意识。探索意识可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或者说是学习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可结合文章整体及问题,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分析其准确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拓展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分析,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化对于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列出所提观点的依据,并对其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整体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运用文本意识、人文意识、训练意识、整体意识、探索意识和拓展意识这六种意识,对阅读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蒋小荣.六种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2,2(2).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48-02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无穷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引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发现美的旅程!由此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引导给予学生浓墨重彩的强化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6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语文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却不愿意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学生阅读效果相对较差。这部分学生阅读指向存在偏差,他们将阅读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却不愿意进行文本细读,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效果。

(二)教师过多的解读文本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细读环节对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将文本细读作为教师的细读,在自身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析,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显著地提升,同样对文本细读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是接受阅读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正是塑造良好阅读习惯的时期,这些都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不应该马上给学生讲解,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尽可能的自己理解课文的主旨。第二,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课文,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老师可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解疑答惑,对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奖励,增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细读欲望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细读欲望,促使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效果。

(三)整体把握,局部细读

文本细读并不意味着对全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应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精彩处进行深入的解读,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并且让学生基于整体和局部的层次性阅读,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形成系统的认识,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深入浅出,把握阅读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成长空间巨大,因此教师每一次教学解析对学生来说实质上都是文学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和引导,能够逐步完成χ识的学习、整合和内化,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进行阅读引导设置,循序渐进的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规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

(五)教师积极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大家一起回答、一起讨论的模式,转而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在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之后表达自己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六)合理拓展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开展也是增强文本细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为课堂文本细读作准备,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成效。如在对《植物妈妈有办法》讲解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必然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神奇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可见,课外阅读活动的合理设置也能够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相应的辅助,促使文本细读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七)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正确的辨识能力,因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引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提高学生正确辨识新鲜事物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精准的掌握文章的主旨,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细读文本是小学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文本细读的质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当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提升文本细读教学有效性,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3(6):141-141.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解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一定了小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发展。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定要突出阅读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现阶段,虽然经过一定的改革,我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经将阅读教学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兴趣,不喜欢阅读。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所以阅读的时候也就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再者,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体会不到其文章中的意境,只一味的生搬硬套,既未得神也未得意,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不欢喜阅读。

(二)学生阅读对象单一

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只是局限于语文课本之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以小学的书本教材记载根本不足以体现中国文化以及我们母语的魅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正常的课本教学外,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把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学生的阅读环境较差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主动学习成长的阶段,所以我们要为其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一般来说,小学生能够接触的环境主要就是学校与家庭,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其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其影响。在学校,教师应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家中,家长应该在教导孩子的同时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解决办法

(一)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阅读水平,提升阅读效率。对于正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来说,玩才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中的乐趣,他们就会对阅读产生一种抗拒的情绪,即使是阅读,也不过是在应付老师,敷衍了事,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同学们活跃起来,甚至是,让课堂变成一个游乐场,让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学习阅读,而是在进行一种趣味十足的阅读游戏。

在阅读教学中,想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突出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每一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参与,而不是可有可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一些课堂活动,甚至是做一些游戏,这些活动或者是游戏,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但是一定要确保每一个人都在参与,通过学生自己之间的彼此交流,将情绪带动起来,变相的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老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高,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其实,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体会到文章的意境,阅读就会变得像是看电视一样,文章中情节和故事就会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慢慢的喜欢上阅读。而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的同时,也要倾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有限,对于文章的认识更是肤浅,如果不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去用心思考,那么,即使能够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思维,也起不到良好的学习作用,如果不懂得思考,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只会将阅读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学习,对于文章中的知识和文章中对于词汇的运用就不会有意识的记忆,就会造成只读不记不学的现象,就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违背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加大课外阅读量

课本上的知识和文章终究有限,想要快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自由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方面,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学校,老师在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的延伸出一些有关联的健康的书籍,并且鼓励学生去阅读去学习。在家的时候,家长要做好监督和陪同工作,在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同时,跟着学生一起去阅读,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慢慢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8篇

当今小学教育中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信息量多,“提问式”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帮助、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问导学,找对方向“准”阅读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且知识、语言水平有限,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排除阅读障碍。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线索及课文重点设置疑问,以具体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抓准阅读方向,理顺文章思路。这样,通过设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逾越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为学生排除阅读障碍的:

通过反复阅读1~4节,提醒学生注意对“饱经风霜”等重点词汇所在句子的理解。同时在黑板做如下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在笔者的如此引导下,学生很快也能将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使他们对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思路清晰地紧跟笔者的节奏,深入探索,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二、提问激趣,调动情绪“乐”阅读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热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学习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利用精巧的问题调动学生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深入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唤起,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阅读、享受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和谐共鸣。

三、疑问促思,巧用矛盾“智”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源自惊奇和疑问。”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通过问题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文章重难点,选准问点,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认识得以及时充分地交流,学生之间也积极探讨思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笔者带领学生从第一段开始分析,并提问:“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并与同桌相互探讨。待学生讨论完毕,笔者提问邀请学生回答。

生:“这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展现了海伦・凯勒的痛苦。”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

生:“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学生体验了海伦・凯勒的痛苦心情后,笔者又问:“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出痛苦害怕的心情。笔者趁势抛出疑问:“海伦・凯勒在一开始也是痛苦害怕,甚至逃避,那是什么改变了她,使她在以后能收获巨大成功呢?”在这样的一番巧妙提问中,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为下文的学习及全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第9篇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预习;课堂学习;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3-01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我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习方法不能很好的带动孩子的积极性,语文课上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够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老师把频繁的提问、繁琐的讲解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更忽视引导学生画、注、批等自学活动。我们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只要提问题,学生要回答问题,就一定会有思考。表面上看,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问题在于,老师所提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有些所谓的问题,答案就印在书页上,学生需要做的不是思考,而是寻找;有些问题,是为问题而问题,与学生当前阅读的主题无关,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思考,但这种思考反而打乱了当前阅读所需的逻辑程序,破坏了主题思考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养成了读书不动笔也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对课堂活动也不够感兴趣,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在一次外出课中,一位老师的批注式阅读引起了我对自己语文教学的反思,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效果还不错。

1.在预习中学会运用批注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实践中先从最基本的预习做起。我要求我的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圈画出不理解、不懂的地方。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是不理解的词语做个记号,凡是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画上波浪线,等等。读到不懂处可以将问题标记在旁边,以便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和与同学共同探讨,这样课堂上他们的目的就明确多了,课堂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2.课堂学习中展示风采

我在三课活动教学的《颐和园》一课是我第一次尝试批注式阅读教学,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围绕"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个过渡句展开提问,"他们经过那三处景物?"之后我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它的特点是什么?昆明湖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站在哪些方向所看到的的景色最美?在文中相应的地方作批注,写上你的答案。几分钟后,学生写完了,开始汇报交流,学生都能思维清晰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但让我震惊,也让听课的老师为孩子的表现点赞。我不得不承认课堂是学生的,不断的惊喜在等着我们。这节课之后,我力图在每节课中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批注式阅读,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任他们在书中遨游。

教学《观潮》一课时,学生的精彩批注令我至今难忘。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读完了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2-5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那些时段的景象?学生纷纷拿出笔圈画出自己的见解。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的最好听。读了课文,说一说?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读完了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现在,我仍然在尝试这种阅读方式,既避免了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又使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轻轻松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

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外阅读量极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鼓励孩子每人带来一本课外书,加上我从学校图书室里借来的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并以各种方式鼓励孩子进行阅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我又引导孩子在书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心有所感,笔墨追录",这样才能读得深刻,读得有价值。为了落实我的要求,方便我的督促检查,我在每年放寒暑假前就告诉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

总之,在开展批注式阅读的一年多来,孩子们给了我太多的惊喜,班级的阅读氛围浓厚了,课堂上学生思想集中,情绪饱满,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交流时乐于表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妙语连珠……为了这精彩,让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新思考,跨越新高度,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逐渐提高,我的语文教学质量也有了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行有效,值得我继续使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研究批注式阅读,使它更多更好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杨凤《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8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