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青少年心理服务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5 10:19:31

青少年心理服务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1篇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

一、几个相关理论

(一)公共图书馆

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给出了比较正式化的表述;它侧重法律的界定,讲究措辞,例如:公共图书馆组织支持者的构成:社区/地方、地区或国家政府,或者一些其他社区组织支持和资助的机构,受益对象不受种族、国籍、年龄、性别、、语言、能力、经济和就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

(二)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

公共图书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运行和服务的模式或机制。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综合。公共图书馆服务体所有公共图书馆加上任何形式的合作平台形成的非营利性的、实现资源共享,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公共文化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以来,公共图书馆这一重要载体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确立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的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国家图书馆与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框架构成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正在进一步激活,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建设十分活跃。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问题

(一)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制约公共图书馆服务体推广延伸

城乡之间呈现出利益上不均衡、发展机遇不公平、生存环境反差大的严峻现实,给国家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构建冲击很大,东西部之间,在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重视程度最低,相关投入少,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地区公共图书馆平均建筑面积还不足国家规定的达标面积三分之一。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严重失衡。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均读者数量相差近30倍。不利于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的建设和完善,给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困难。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保障

由于我国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的欠缺,地方的公共图书馆条例,还在实践论证的不断摸索阶段,对建设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各个方面都没能明确规定。各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极不均衡,这都是由于现有的保障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结果。公民文化权利意识淡薄,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应该享有哪些文化权益,一些领导干部也无视公民的文化权益,忽视自己的职责,但是由于现有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共文化决策机制的失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能充分体现民愿,一部分公民的文化需求难以实现。

四、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价值体现建设几点建议

(一)加大公共图书馆心理引导服务的推广力度

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建设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广大市民,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市民的科技文化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广和宣传公共图书馆及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来主导,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的社会地位、职能,加深广大市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及其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的认知和理解。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介介绍该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进行查阅、借还的方式方法,加强广大市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情况的了解,方便其进行图书资料的查阅。

(二)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应在在各项公共服务上建立操作性强的标准化细则,一个系统的公共服务政策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和行业自律机制,是公共图书馆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保障。他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有效的建立一个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监督的平台,促使图书馆服务更好的开展,增强可操作性。我们应该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图书馆自身特色,建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从而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坚持科学发展的统领作用

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各馆之间的资源配置、图书馆规模。优化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结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建设和完善工作;加大对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的研究力度,充分发现和改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公共图书馆的运行经费,维持和逐步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和配套设施;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落后地区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力度,扩大公共图书馆普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

努力做到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人的和谐,物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五、结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作为公共文化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先发展对象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应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心理引导服务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

[2]BarbabaH.Will.LibraryServicesforAll[J].LibraryJournal,2005(15):47.

[3]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图书馆事业[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4]于良芝.为了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评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18-19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3篇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能力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产生分化和变迁,由此衍生出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青少年事务就占有很高的比例和代表性。按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的界定,青少年事务涉及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层面,涵盖青少年生存、教育、健康、就业、社会参与、婚恋、住房、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包括特殊青少年的特殊问题,如对超常青少年的培养,对残疾青少年的关照,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矫治等等。

几年来,泉州团市委坚持以青年为本的工作原则,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加强团的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凝聚、作为、建设、先行”的指示精神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要求,围绕青少年事务工作实际,从共青团与广大青年最普遍联系的路径、载体、渠道和边界关系的角度来总结和思考多年来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工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要紧密联系青少年就必须要有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由此开拓性地成立了青少年事务中心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并将几年来共青团工作中经长期实践形成品牌、可面向全社会的服务项目在青少年事务中心前置窗口化。依托全天候开放的前台服务窗口和“12355”青少年事务热线平台,建立起共青团与广大青少年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渠道,使共青团组织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向社会青少年群体敞开一扇门窗,搭起一条共青团联系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生命线”,从而改变了以往组织找青年,青年不方便找组织的状况,进一步吸引和凝聚青少年群体,使共青团组织的性质、职责更加突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职能更加突显,与广大青少年群体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了独特的团队组织优势、区位优势和侨乡特色,最大化地整合团内团外社会资源,引导各级共青团干部、社会组织以及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会人士、企业家、老同志等共同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有力地提升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能力。

品牌推动 实干实效 竭诚服务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

三年来,青少年事务中心在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突出重点、工作前置、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和“倾听青少年的呼声,关注青少年的烦恼,维护青少年的权益,陪伴青少年的成长”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和整合资源,突出青少年需求和服务项目的有效对接,建立了以“青少年事务中心”为龙头,以“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泉州青少年成长成才工程启明星计划”、“泉州青少年成长基金”、“希望园工程”、“未成年人应急救助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支撑的服务青少年工作体系。通过窗口常态化设置和安排,为青少年搭建一个便捷联系的互动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反映青少年群体利益诉求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做青少年直接而坚定的保护者和贴心人。事务中心运行以来,已接待来访3000多人次,累计接听咨询求助电话5000多人次,承接青少年事务个案149件共400多人次。主要工作内容有: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力促青年就业创业。聘请125名成功企业家组成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团,全面培训专职社工就业创业专业知识,开设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泉州工作站全天候对外工作窗口,为我市青年申请YBC扶持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和渠道。开展“泉州青年创业设计暨创业服务竞赛”活动,筛选推报了近百个创业项目,并向社会、企业、金融机构和推介,帮助寻找合作机构或支持,实现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并建立常态化跟踪帮扶机制。全面开办退伍军人、下岗青工、青年农民工、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培训班,建立100多个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导师进高校、大学生到非公企业见习、青年职业规划及就业技巧讲座等活动,使受益青年达上万人次,有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倾听青少年的心声,关注成长中的烦恼。中心组建了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团,每天安排三名心理专家轮班,无偿负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青少年反映的学习问题、青春期敏感话题、人际交往、网络成瘾、厌学和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定期组织心理辅导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问题青少年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帮助,两年来举办了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20余场,听众达6000多人次。同时,“12355”青少年事务热线还全年在泉州人民广播电台FM923“都市之声”开设了特别专栏“打开心天空”,由心理咨询辅导团的专家为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父母们提供各种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有效强化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

积极关注社会民生,主动介入突发事件。创新性拓展了青少年事务服务范围,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应急救助联席会制度,设立“未成年人应急救助专项资金”, 用于救助遭遇突发事件伤害的青少年。三年来,先后救助了不幸女童小若莲,安溪患尿毒症男孩小梓龙,身患血管瘤孩童周志伟,遭遇车祸无钱救治的黄伟勇,白血病患者黄思娇、张顺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应急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分类引导注重实效,引领青少年提升素质。深入实施青少年启明星素质培养计划,提供54项内容丰富的素质培养课程,全面增进青少年思想素质、道德水平。针对12355青少年事务热线了解到的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在华侨农场和留守儿童及外来工子女较集中的县区学校中推动实施“希望园”工作,积极开创希望工程工作新模式。目前,已援建20多个“希望园”。“希望园”设立了希望书库、绿色网吧、多媒体活动室等,为特殊群体、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娱乐和课余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温馨充实的精神家园,已使上千名归侨子女、留守儿童获得了直接帮助。此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知名企业家、泉籍杰出青年人物作为主讲嘉宾开展“市民文化大讲坛”系列讲座,全方位培训、提升青少年的素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青春活力健康向上,打造青少年交友平台。重点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龄单身青年婚恋问题,为青年沟通、了解、交友搭建平台,满足青年婚恋需求,帮助青年正确树立现代婚恋观。连续两年,青少年事务中心在团市委全力支持下,先后举办了 “传承奥运之光、点燃爱情圣火”匹克迎奥运火炬接力跑、“青春相约 情满西湖”、“活力机关 青春家园”等多场大型单身派对活动,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也纷纷开场,有效的促进男女青年间的沟通交流和交友联谊。

规范管理 高效运作 健全和完善青少年事务工作机制

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怎样走进普通青少年,关照特殊青少年,与时俱进、持续高效地开展工作,进而打造一支“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业绩、一流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团队。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应该确立“政府推动、团委主导、社团主动、多方参与”的协调与合作模式,并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队伍建设,一是体系管理,二是机制建设,三是人才队伍。

立体式青少年事务工作体系。目前,泉州市青少年事务中心共招聘了5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已拥有社会工作、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经验丰富的社工联成员100多名,组建了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团、青少年维权服务团、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团三支专业工作团队。

规范化承接和处理工作机制。我们将青少年事务服务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即咨询了解、承接受理、协调处置、督促落实。首先是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中心处于青少年工作一线,通过调查研究,快速了解青少年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掌握青少年发展规律,倾听青少年诉求,总结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难点,为开展共青团工作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市人大、政协关心支持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和外来青年医疗、教育、就业等问题,为党委政府做好青少年基本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建立受理登记备案制度,通过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前台窗口承接后,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现场解决或递交分管领导审批提出处理意见,进入工作渠道。对于有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的事项,我们坚持做到不越位,转请相关部门解决,并对移交事项进行全程跟踪落实,及时了解情况,建立回访制度。

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中心专门制定了详尽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划。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在“选人”方面,我们重点招聘有社会工作、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着力提高专职社工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以少部分专职来带领大多数兼职,从而建立起专(兼)职协作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队伍。在“用人”方面,我们注重搭建平台为优秀青年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引导他们根据专业特长和青少年需求来开展服务。在“留人”方面,我们成立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利用组织形式,统筹开发和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吸引和凝聚一批社会精英服务广大青少年。在“育人”方面,我们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在泉高校的专业资源,为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和理论支持。同时规定每一名专职社工一年里必须参加不少于一个月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专题培训,及时根据实际了解热点、难点和专业问题,打牢业务基本功。在“带人”方面,我们制订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考核办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绩效考评制度》等规章制度,规定每名社工按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及时反馈总结,同时制定资格考核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力求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4篇

团市委书记

鲍娴萍

各位团干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建设经验、推广典型做法,进一步促进全市各级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和工作活跃。为了能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其他地方先进的做法,这次会议特地安排了两个半天的时间,昨天下午的第一阶段,大家并分两路实地观摩了鄞州、海曙、江东等地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典型,有整合资源新建的,有在原有志愿者指导中心、青年中心基础之上改建的,也有和乡镇文体中心、社区等合作共建的,这六个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希望大家能结合自己本地的实际,从观摩中吸取一些经验、启发一些思路。今天的第二阶段会议,主要内容就是要在总结交流各地建设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段时间如何持续深入抓好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下面,我着重谈三方面意见和要求:

一、认清形势,深刻理解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共青团服务青少年需求、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密切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联系、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利益,切实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更好地“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这项工作是去年提出的,已经推进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收到了基层在推行中的一些畏难情绪和实际困难。但是我想,要让大家提振起十分的信心,就必须对这项工作推出的时代必然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青年群体也在发展变化,共青团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这里,我想用三个不变和三个变来跟大家做一分析。

1.政治使命不变,服务功能必须升级。“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担负着联系、覆盖、凝聚和引导青年,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重任,这是共青团肩负的永远不变的政治使命。为了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共青团采取事业凝聚、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等手段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取得了光辉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思想引领中大道理讲不进去了,红头文件发下不去了,团干部手一挥也没那么多人跟随了。我们同时也发现,志愿服务广受欢迎、相亲交友逢开必满、创业沙龙越来越热火,这一系列服务性的方式和活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青睐,有形的服务已经成为团亲连接的主要纽带。让团组织成为团员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成为能否完成党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的关键和重点。因此,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顺应形势发展,真正能和青年走到一起的时代要求。

2.基础属性不变,工作水准必须提升。基层共青团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阵地,是接触普通青年的最直接渠道,青年对团的印记,就来源于和基层团委、团支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基层团组织在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承担和发挥的作用具有战略基础性地位。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不足,尤其是服务碎片化,一年办一次拔河比赛,来一场歌手大赛,显然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了。在现有条件无法大幅度改善的前提下,就只能从自我整合、自我革新上找出路。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由共青团组织使用和管理,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提供各类服务的公益性、综合性服务场所,是服务青少年的“门店”。不是单纯的另起炉灶,是对现有场所、资源、项目的整合。因此,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有效化解基层团组织面临的人员、资源、项目等紧缺困难,提升服务青年工作水准的一种必然举措。

3.统领地位不变,方法手段必须更新。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群众中是统领性的组织,通过研究青年需求,运用适合青年特点的方式在工作、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广泛地联系广大青年。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分层分化,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联系、凝聚和服务青年方面甚至出现了优于团组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与团组织争夺青年的态势。从法律上来说,团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是平等的,不是谁领导谁的关系。因此,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就是要建立这么一个枢纽,用共青团坚定的政治使命和相对强大的资源,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和伙伴关系,是既坚持共青团的统领性地位,又丰富服务青年的方法与手段,吸引凝聚更多青年的必然途径。

当前的新形势和青年的新要求,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未来,用全新的理念去自我革新,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正式基于对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判断,推出的一项解决当下问题、推动长远发展的举措。各位团干部要以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去坚持推进此项工作。

二、明确要求,把握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工作理念

就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团中央和团省委已经分别下发了相关文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到基层,关键是要因地制宜。今天的会上也下发了宁波市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意见,在这里我还想重点强调应该把握好的四对关系。

1.在阵地建设上,要把握好重新建设与依托利用的关系。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团干部说,我们连个地方都没有,怎么办综合服务平台啊。我觉得这个思路是不正确的。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不是要求各地另起炉灶、从头开始,而是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建设。特别是在阵地建设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共青团自有的各类工作阵地,又要整合挖掘各类社会化场地资源,同时按照党建带团建和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党建工作阵地。县(市)区级中心层面,原则上可以依托本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和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开辟新的工作阵地;乡镇(街道)服务站层面,要做好结合文章,充分整合青年中心、志愿者阵地、权益维护站点等场地资源,将其统一纳入到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中来。要破除条块分割、战线分割的做法,除农村线以外,对城区战线、学校战线中好的阵地,如园区青年中心、楼宇青年服务点等资源要加强统筹力度,做到青年集聚在哪里,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就建到哪里;村(社区)网格服务点层面,要争取本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村淘站等服务设施,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新建或联建青少年综合服务站点。

2.在服务资源上,要把握好内部挖潜和外部借力的关系。服务内容作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的各类资源,综合加以推动。内部挖潜方面,要对共青团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可以利用近年来开展“双网互动”工作统合的区域内综合服务项目、服务队伍等资源,在涵盖11项上级团委指定的服务内容基础上,重点推出几项符合本地青年实际需求的服务项目;外部借力方面,要充分争取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社会组织资源等,引入相关专业力量,提供专业的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多种服务力量上下联动,相互沟通,形成区域性青少年服务内容体系,通过多种渠道覆盖服务更多的青少年群体。

3.在工作力量上,要把握好核心主导与全面发动的关系。一支高素质的青少年事务工作队伍,是提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要探索形成以团干部为牵动,青少年事务社工为中坚,志愿者为辅助的工作力量结构。一方面要发挥团干部的核心主导作用。现在团干部最需要最缺乏的是什么能力,我觉得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每天坐在机关大院,连青年的面都见不上,何来的群众工作能力。积极参与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每个月都能到中心或者站点办公一天,和青年直接打打交道,不仅能充实平台力量,也能提升干部能力。另一方面要打造“社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面发动各类青少年事务相关的志愿者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接青年事务,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同时统筹“双网互动”工作中的网格日常管理服务团队和青少年专业服务团队,将两支服务团队打造成为服务平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4.在统揽牵动上,要把握好统一行动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一方面,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全团的统一行动,要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动作;既要保持名称、标识、挂牌的统一,打响品牌的辨识度,也要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的统一,打造能够提供标准服务的共青团“门店”。另一方面,要立足宁波实际,结合不同层级的团组织职能定位,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青少年特点需求,创造性地探索开展自选动作,体现特色亮点。比如鄞州本级平台,针对商圈环境,采取了咖啡屋的形式开展建设;比如奉化村级服务点,结合农村淘宝站点,推出了农村四点钟学校服务功能。

三、聚焦重点,探索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宁波模式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全团统一部署和实施的重点工程,宁波拥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要全面理解、全心投入、全力推进,更要着眼长远,力争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宁波实际的发展道路,当前,我觉得有这几个难题需要大家探索破解。

1.着力破解资源整合和输送的难题。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基层服务点是奠基层和着力点。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基层站点是在原有阵地基础上进行挂牌,这种方式可以采用,但是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建只是第一步,能否存活,发挥作用才是关键。在基层站点特别是村社区和网格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下,要让他们活下来,除了发挥团干部的积极性外,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出资源整合和资源调配的合理模式。一方面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将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等途径,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有序的资源调配机制,在充分排摸基层和青年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的统筹调配,将各类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送到各个有需要的群体,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用。刚才江东团区委的经验交流中介绍的“紧密型连锁加盟模式”,通过“总店”、“分店”的阵地设置,“紧密加盟”和“共创共进”的工作机制,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和合理化配送。

2.着力破解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机制。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线下或者线上的工作,要做到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并重,形成“网上信息提供—网上虚拟获取—网下实体对接”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机制。线下建设方面,要把各级实体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互动界面,打造展示提供共青团服务产品的“实体店”,密切团亲关系;线上建设方面,要整合原有资源推出网上服务平台,主动适应青少年网络生活、在线互动的特性,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信息获得渠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建成了宁波市共青团智慧团建平台和青少年网上家园,最近又推出了“青年之声”网上平台,各地也建成了一些自己的网络平台,这些都是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可以整合利用的优秀资源。这里跟大家强调一个事情,智慧团建平台和青年网上家园,作为全市性的统一平台,我们会对功能进行完善,各地在探索网上平台建设时,要及时跟团市委组织部联系,把这个平台对接应用好。

3.着力破解成建制长效推进的难题。评判宁波在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有没有取得实效,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规模化、区域化推进情况。从全市的角度来看,各层级和各地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或者同类型的地区内,总是会有一些规律性可以把握。比如鄞州区在乡镇(街道)层面,探索了依托文体中心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站的工作模式;奉化市在村级层面,探索了依托农村淘宝店和“村淘合伙人”队伍的村淘共同体建设模式;北仑区在网上服务平台层面,探索了以公益淘宝店为主阵地的网上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找到需求、资源、运行等方面的共同点,探索建立切实有效地的资金、场地、人员等各类保障机制和动员、协调、联动等各类服务机制,以规模化方式推进,既提升建设效率,也有助于后期的管理和提升。

最后,我想从整体上对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这项工作再提三点要求:

一是视野要更宽一些:各地要从贯彻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提升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工作水平的高度,把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确保认识到位,部署到位,精力到位。要从共青团组织改革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把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好用好,真正为青少年解难事办实事。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5篇

一、科学合理定位,确保工作目标准确

为促进城乡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团市委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党政分忧解难,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关注青少年弱势群体,发挥共青团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原则,秉承“真情关爱、幸福成长”的服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实现对城乡青少年全覆盖管理服务为目标,以具体服务项目、多样服务方式、多元建设思路,逐步形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城乡青少年管理服务阵地。在城市社区,建立青少年社区启航驿站,对基本职能、建设模式、工作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拟用1年时间在全市建起50家青少年社区启航驿站,现在中心城区的奎文东关街道工福街社区、潍城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等近10家青少年启航驿站已经建成,初步建立了面向社区青少年提供就业、教育、帮扶、维权、娱乐等一体化服务的工作体系。在农村,以小学为重点,实施“爱与希望同行——希望乐园”社会公益项目,主要针对弱势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生活缺助、学业缺辅、情感缺慰等实际问题,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活动,打造了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服务阵地。

二、制定统一标准,确保项目规范推进

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作为对城乡青少年实施全覆盖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其设计施工完全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一是场地建设标准化。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一般依托社区现有的工作场所、服务平台和设施来建设,结合本地区青少年实际需求,建立健全青少年活动室、四点半学校、爱心超市及希望工程爱心募集点、12355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处等阵地,并向社区青少年开放。希望乐园在地点选择上,主要是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能够提供50-100平方的场地和桌椅,能够开放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小小才艺、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并能负责“希望乐园”的日常运转。二是办公条件标准化。启航驿站使用统一图标标示和醒目的橙绿色代表色,突出青少年事务社工职业特点,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话、桌椅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希望乐园在设计规范上,统一命名为真情关爱、幸福成长“希望乐园”,统一形象,提高了两大项目在服务对象中的知晓率。三是服务项目标准化。启航驿站建成伊始,就确立了“五个有”原则,即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有常态的志愿服务队伍,有专人负责启航驿站的运作,有工作服务指南,有完善的运作制度等。希望乐园在资金配套上,是采取统一上级资金支持、镇级配套与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爱心力量赞助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希望乐园”项目经费3万元。同时,项目配备专人做好接待、咨询、联络、协调及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并出台实施方案、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人员、阵地等方面保障了服务规范性,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大项目的标准化建设。

三、落实制度保障,确保服务扎实有效

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完善的规章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均建立了各自的团队管理架构,同级团组织对本辖区的项目负总责,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督查考评,本地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对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工作和希望乐园工作承担主要责任。各项目均建立了完善相关服务制度和工作制度,健全完善青少年求助登记、服务活动记录、服务活动纪实照片、媒体宣传资料等文献档案,做好自护指导、感恩教育、三下乡活动记录,确保项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优质高效。完善考核机制,团市委把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根据建成的数量、不同的星级和运转的质量、活动开展情况等在年底考核时给予累计加分,对表现突出的项目及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项目工作基础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6篇

社区青少年工作。即以团组织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充分整合资源,着力开展青少年教育和服务,吸引和凝聚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推进理由

1、推进和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年初,中共中央、xx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召开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xx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xx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各地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努力为青少年成长成材办实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工作。

2、推进和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地位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同时,作为青少年的聚集地,社区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在教育和服务青少年工作中,具有最直接、最具体及覆盖面最广的特征。团组织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将社区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才能加速团的事业发展。 3、推进和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学生每年有170多天的假期在社区度过,将青少年凝聚起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扎实有效,周到优质的服务,净化他们的成长环境,既是团组织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工作基础与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重点和突破口,在加强团的组织和青少年工作机制建设,教育服务青少年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以“东亭模式”、“武汉维权模式”为代表的一批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批生动新颖的工作载体,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社区青少年工作网络初具规模。团组织是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工作的主体,近几年,全市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城区团组织都将社区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团建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将社区内各级团组织力量整合起来,开放式、地域式的社区团组织网络。全市各级青教组织,以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载体,建立的市、区、街、社区四级青少年维权中心,在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再如,各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站)、社区少工委等青少年组织也已成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重要力量。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2、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队伍初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工作者队伍,是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各级团组织通过社会招聘、志愿服务等方式,吸收了一大批有责任心强、有能力、有经验又热心青少年教育服务事业的社会人士参与社区青少年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团干部、青教干部为核心的社会化青少年工作队伍。

3、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初见成效。全市各级团组织始终把社区作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主要阵地,把青少年教育服务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长年坚持在社区青少年中开展学理论示范小组、社区科普、环保行、邹鹰行动、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青少年维权行动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力度,切实服务于社区青少年,维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真正为社区青少年办好事,取得明显实效。

应该说,全市各级团组织在教育服务社区青少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社区团建缺乏大的突破;单项工作进社区多,整体推进不够,团内资源分散,工作难以形成系统和声势,事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社会、青少年对团的工作认可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以重视,认真研究和尽力解决的问题。

四、工作推进思路 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发挥两个优势、建好三个平台,完善四个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最终目标。

1、围绕一个中心,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是青少年教育的根本目标。社区青少年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以教育和服务为手段,帮助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1)加大教育力度,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思想基础。要在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报告会、征文、社区实践行等多种形式,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2)加大服务力度,努力为青少年办实事。为青少年办实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开展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活动,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开办咨询热线、心语室,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和讲座,提供法律援助,提高青少年自护能力、自主能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通过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走进社会大课堂”等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发挥两个优势,增强对青少年的凝聚力。吸引和凝聚青少年是共青团组织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手段。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更好地吸引、凝聚青少年,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发挥组织优势,形成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共青团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团组织、青教办、少工委、关工委、志愿者协会都在不同层面担负着社区青少年教育和服务任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系统的组织优势,形成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青教组织为龙头,以各类青少年社团组织为依托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网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组建由街道团委或青教办牵头,由团干部、青教干部、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志愿者、“五老”以及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人士组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在社区青少年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发挥活动优势,形成社区青少年工作品牌效应。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是共青团教育、服务青少年的重要途径,也是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所在。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团的品牌优势:坚持实践育人。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周、18岁成人仪式教育、社区道德评议、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报告会、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拉手、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少年团校、雏鹰争章、假期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展览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坚持文化育人。通过进一步深化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联合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建立优秀青少年影片库、优秀青少年读物流动图书馆,青少年图书银行、定期送电影、送好书进社区,举办社区青少年文化节,兴办各种兴趣爱好协会(小组),开展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系列活动,满足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坚持服务育人。通过不断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禁毒教育、“社区网络文明行”活动、“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行动、希望工程助学行动、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行动和环境整治行动,组建青少年权益保~律援助团、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办各种自我保护培训班、训练营、自护学校,开展卫生医疗、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帮助青少年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为青少年办实事。

3、建好三个平台,巩固和完善青少年阵地建设。阵地是共青团服务青少年的依托。建立一个阵地,就能有效地服务和吸引一批青少年。通过建立健全社区青少年中心,整合优化团属网站,挖掘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搭建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

(1)加大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社区青少年工作平台,社区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团的各项教育服务网络的终端,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青少年法律学校、自护学校、社区少工委、少年团校、志愿服务站、青少年读书俱乐部等都是共青团工作向社区的延伸,如果在社区建立统一标识、统一模式的青少年中心,以项目化、互动化的方式运作团的工作品牌,就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2)提高质量,优化青少年网络服务平台。由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青少年上网不可避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团属网站要尽快提高质量,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将现有的网站进行整合优化,资源共享,既可节省成本,又可扩大影响,还可通过市场化运作,事业化发展的方式,寻求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3)强化功能辐射,延伸团属事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掘团校、青少年宫、新闻中心等事业单位的青少年文化教育服务功能,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辐射效应,使其功能向社区延伸。通过开办业余团校,设立社区教学点、社区小记者站,送培训、送活动、送报纸进社区,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快捷便利的文化教育服务。

4、完善四个机制,促进社区青少年工作持续发展。完善的机制是社区青少年工作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工作机制。

(1)形成资源保障机制。即从争取政策资源、吸纳物质资源和整合阵地资源三个方面构建起资源保障体系。一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将社区青少年中心建设纳入到党政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如社区883计划)当中,在场地、投资、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二要千方百计寻求物质依托,通过募集、公开招标、项目合作等方式,积极发掘社会资源,寻找多种依托,筹集活动经费;三要进一步加强阵地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团校、青少年宫、青少年营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使用,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四是要充分利用团内资源,通过互访、联合培训等方式,加强不同城市社区间的青少年交流活动。

(2)健全管理运行机制。社区青少年工作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要建立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青教组织为依托,以地区性工作联谊会、各类协会为纽带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通过争取政府支持、社会赞助、项目服务等方式解决工作经费来源问题,通过招募青年志愿者、吸纳热心青少年工作的社会人士参与社区青少年工作等方式解决工作骨干队伍问题,从而实现工作的良性运转、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将社区青少年工作逐步量化、实化、项目化,建立管理和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化运作。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即建立科学合理、富有实效的社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评价体系。要通过专家测评、心理测试、道德评议、雏鹰争章等手段,形成青少年社区评价体系;要通过制定考评细则,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进行定期评估,运用共青团系统的各种荣誉评选表彰手段,对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先进组织及个人进行精神、物质奖励,形成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导向。

(4)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社区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是掌握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观察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前沿阵地,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状况的研究,及时跟踪变化情况,掌握动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反应灵敏、准确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对青少年思想状况、成长环境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有利于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定和调整关系青少年切身利益的法律和政策,检查、监督、评估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促进法律政策的落实与完善。

五、几点建议

1、推出一批试点。抓社区青少年工作,要注重特色和实效。由于全市各个社区在基础条件、资源分布、工作依托和青少年 状况上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工作时,应选取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试点和探索,以便于条件成熟后在全市面上推广。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社区试点,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社区青少年中心,并通过公开征集的形式,确定名称和标识,招聘工作人员。

2、制定两项管理制度。青少年教育服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团内,要进行归口和项目管理,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尽快出台社区青少年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在团外,要依托各级青教领导小组,建立青少年教育联系制度,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联动机制,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地寻求资源,共建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活动阵地,营造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全面参与的良好工作态势。

3、成立武汉市青少年思想教育研究会。组织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热心青少年教育的社会人士,针对青少年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讨和工作交流活动,并为市委、市政府制定青少年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7篇

××团市委,

××市以其发达的钢铁产业闻名全国,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市的社区中居住大多是一个单位的职工,一直以来就有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团市委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团中央、团省委指导下,按照“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青春共建和谐社区行动”为主线,以义务、专职志愿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全面参与社区环境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系建设为保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和谐社区建设,为我市和谐社会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加强领导,深入调研,创造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新思路

(一)统一认识

共青团怎样领导青年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要通过什么渠道参与,为统一认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一是通过工作会议、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团干部领会精神,统一思想;二是邀请××青年志愿者及社区工作有关专家、学者就在社区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理论研讨,探索工作思路;三是加强了与各城区、街道党政领导的经常性沟通,积极争取各地各部门对“青春共建和谐社区行动”的支持。

(二)调研论证

为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社区团的工作状况、社区青年志愿者构成和分布情况、社区未成年人、老年人、青年弱势群体等急需帮助人群分布情况、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1234”即实施1项行动,打造2支队伍,参与3个环境建设,建立4级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保证“青春共建和谐社区行动”有序的推进。

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建设完整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团市委充分发挥各行业、各系统青年的积极性,组建、扩大各类志愿服务队,组织他们进入社区开展义务志愿服务,并创新模式,招募大学生专职志愿者常驻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建立由义务志愿者、专职志愿者组成的多渠道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创造定期服务和随时服务相结合全天候的服务模式,努力构筑“青春共建和谐社区”的氛围。

(一)建设多领域的义务志愿者服务队伍

1.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四进社区”(文体、科教、法律、卫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进街道、社区工作运行机制。铁东区解放街道解放社区,志愿者组成便民服务队,定期来到孤寡老人家里,照顾老人生活。目前,像这样社区服务小队已有60余个活跃在××的社区中。

2.组建社区医疗卫生青年志愿服务队。组织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地域组建社区医疗卫生青年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为居民开展义诊及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医难问题。目前,全市已成立社区医疗卫生青年志愿服务队20余支,结成1000余个帮扶对子。

3.组建青年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志愿服务队。组织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等单位按照地域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居民、青少年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帮助。目前,全市已成立青年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志愿服务队30支,开展各类法律教育、宣讲、援助活动200余次。

4.组建社区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组织市文化部门青年志愿者定期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活动,依托当地学校、青少年活动家(站、点)、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阵地,组建社区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消夏纳凉文艺晚会、文体才艺展示、社区青少年趣味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社区青少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招募大学生组建专职志愿者服务队

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一些居民的服务需求不能在短期的服务中得到解决,需要长期对其跟踪服务,而义务志愿者在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又有其局限性。为解决问题更好为和谐社区建设服务,团市委创造性开展工作,招募专职志愿者组建服务队在社区进行长期志愿服务。团市委每年公开招募50名大学生,根据社区服务的需求,对志愿者开展专门培训,使志愿者掌握教育、法律、心理等社区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束后,派驻到社区,从事为期2年的劳动保障和就业、青少年教育、棚户区改造、社区管理等社区居民急需的志愿服务工作,团市委协调解决他们的各种生活费用,指导他们投入和谐社区建设事业,解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与义务志愿服务局限的矛盾,从而在全市形成多渠道、长时间、全覆盖的志愿服务体系。

三、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参与社区环境建设,开展全方位的社区志愿服务

(一)积极参与社区和谐文化环境建设

1、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利用城市青年中心、健身广场、文化站、居委会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低偿或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文化娱乐服务,为青少年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文化学习环境。在铁东区山南街道,青年志愿者们依托青年中心活动,举办围棋大奖赛、体育比赛;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开展社区小主任等系列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青少年在社区健康成长。立山区立山街道正福社区青年志愿者编排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消夏晚会,轮流在各社区上演,给社区居民带来精神的盛宴。

2、引导社区居民确立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聘任工商、公安、文化部门的青年志愿者和“五老”队伍等为社区文化监督员,在社区宣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减少酗酒、等在社区的发生,并对社区内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游戏厅进行监督管理,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

(二)积极参与社区和谐治安环境建设

1、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组织青年志愿者对社区青少年开展普法宣传和“遵纪守法,反对暴力”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专职青年志愿者常驻社区优势,建立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中刑释解教和缓刑、假释青少年进行结对跟踪帮教,并建立社区失足青少年帮教、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矫治体系,帮助失足青少年获得新生。其中,刑满释放青年宋波,在志愿者的帮教下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光荣加入中国共青团,在××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在问题青少年群体和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反响。,

2、加强社区教育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及法制宣教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文化补习班、成立家长学校,进行文明市民教育、普法教育、文明健康教育等系列文明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文明程度。今年,针对××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分别在铁西区南华街道陶官社区、永乐街道教育社区以及立山区曙光街道沿海社区设立了棚户区家庭子女暑期补习班——“阳光教室”,共有100多名孩子参与其中。

3、开展社区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组织相关专业志愿者赴社区向宣讲自我保护、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少年平安行动、主题讲座、情景模拟、危险演习等寓教于乐、有趣互动的活动,促使广大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自护观,掌握合理、实用的避险逃生方法,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社区广大青少年远离、远离危险、远离不健康文化场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积极参与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建设

1、开展邻里相识和互助活动。通过在社区中广泛组织开展“小伙伴手拉手”、“邻里联系卡”、楼道电话簿、家庭联谊会、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促进社区各层面居民之间的熟悉和了解,使社区逐渐成为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熟人社区”;通过开展社区“小雷锋行动”、“小手拉大手”、“双阳同辉”、志愿者与未成年人结对、“邻里连心互助铃”等活动,实现社区内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家庭等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实现社区内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困难救助。

2、开展青年志愿者心贴心服务活动。从贴近居民需求和方便居民生活出发,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集中服务和“一助一”结对服务等活动。集中服务定期举办,预先公布服务项目,发放服务卡片,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人性化,更贴近居民生活。同时,为克服集中服务的不足,设立社区专职志愿者、开通居民求助热线电话、悬挂青年志愿者服务信箱,并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特困家庭、孤寡老人、问题青少年等开展“一助一”结对服务,志愿者做到每叫必到、生病必到、节假日必到。组织青年开展爱心帮困、爱心助学活动。团市委在青年团员、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会员中筹集捐款,为全市下岗职工子女、棚户区儿童等困难青少年群体提供资助,近2年已发放助学金223万余元,定期资助学生5120余人次。青年志愿者与700多名贫困学生结成“爱心互助对子”,为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初步形成你帮我助、排忧解难的良好风尚。

四、健全组织,创新机制,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自主运行

(一)健全组织,拓展阵地

建立以市志愿者协会——区(市)县志愿者协会——街道志愿者分会——社区志愿者(站)队为基本脉络,以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志愿者工作站为补充的4级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以城市青年中心和社区志愿服务站为基地,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学校、敬老院等广泛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创建制度,规范发展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8篇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外生后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在于从内部挖潜,探索一条既符合本土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又充分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的内生性发展道路。武汉市友谊青少年空间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空间会员的自主管理、文化传统的融汇、志愿团队的组织和发展、社会工作者工作经验的继承和转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青少年空间项目的进一步推广需要在集中挖掘重点资源、完善会员激励制度、创新传统文化濡化的形式、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加强文化对话与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

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围绕此问题一直有过很多学术上的争论,有从制度上的考虑、文化价值观的培育、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等观点,但如何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工作机构形式的引入来实地探讨由此获得的成效及其发展路径仍然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话题,香港青少年空间的引入及推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

一、青少年空间项目在全国的发展现状

青少年空间是针对青少年而设、面向社区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它根据青少年的多元化成长需要,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青少年空间在香港取得很大成功,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典范。2007年4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与香港青年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广一项名为《设立社区青少年空间 扶助新一代健康成长》的试点计划,目的是在全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中,引入“服务”的概念和经验性有效的运作模式,于社区设立青少年空间,提供成长辅导、学习支援、升学就业和义工参与等多元化培育服务,进一步强化为青少年服务的功能,辅助内地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他们健康成长。从2007年始,青少年空间项目先后在武汉、杭州、海宁及成都设立了12个试点,成都市于2008年12月在锦江区、双流县、武侯区、温江区挂牌成立4个青少年空间,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共青团协调管理、专业团队承接的模式发展青少年公共公益服务。浙江省于2008年8月在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和海宁市硖石街道先后建成2个试点,其特色是街道出资、市财政定额补助、共青团和街道联合管理,青少年空间的性质暂定为市财政定额补助的事业单位(或参加社团法人登记)。武汉市自2007年以来,积极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按照“先期试点、适时推广、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整合资源、突出实效”的工作思路,根据“统一标识、统一外部形象、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师资力量、统一核心活动项目”的“五个统一”标准,在5个中心城区和1个远城区试点建设6个青少年空间,还有2所正在筹备之中。2009年5月,武汉市成立性质为群众性组织、由团市委和市民政局联合管理的青少年事务工作委员会,将各个青少年空间纳入委员会的管理体系之中。

我国采取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策略促使我们从外部寻找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将香港社区青少年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引入内地的过程中,如何在政策、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到外生后发的社会工作同本土问题的结合点,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群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两年以来,青少年空间项目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提供场地及财务支持外,更一直积极探索青少年空间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策略,对推动内地社会工作及青少年服务有着深远影响。体制上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方式上教育与服务并举,强化服务,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是目前青少年空间项目试点建设经验模式的雏形。

作为主导的政府在给青少年空间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支持的同时,需要对青少年空间进行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的考核。资源提供上,在体制转轨的中国,社会对社会服务的有效需求与社会工作者及其资源的供给存在巨大差距。管理运行上,从管理到服务的行政机制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青少年空间有效的考核标准暂未形成。综合资源提供和管理运行两方面的困境,政府在发展青少年空间项目时在长期内可能存在资源供应不足、管理方面“越权”、体制不健全等缺陷。因此,青少年空间能否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和服务成效上取得进一步突破,成为中国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取决于青少年空间从内生性的问题出发,通过内部挖潜创设一种适应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有利环境。本文从青少年空间项目在全国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友谊青少年空间的内生性发展经验,为青少年空间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提供路径选择。

二、友谊青少年空间的内生性发展经验

友谊青少年空间于2008年6月1日建成并投入运营,位于武汉市江汉区青少年宫内,建筑总面积1040平方米,辐射社区多为老城区开放式社区,呈现“三多一少”的特点,即老旧房屋多、小商小贩多,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多,可发展和利用空间少。因此可辐射范围内青少年需求情况也较复杂,一些社区单亲家庭子女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身心疲惫无心学习;有些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厌学情绪较浓;有的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就一直闲散在家,成为三失青年(失学、失业、失管);有些家长为了生活疲于奔波,无心管教子女,任由其自生自灭。

友谊青少年空间按照公益普惠的原则每天定时开放,并由三名社会工作者负责引导、管理,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游戏娱乐、兴趣学习、拓展训练、社区参与等9大类15项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困难和问题,使之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加油站、心灵的后花园、时间的实验室、快乐的发源地。友谊青少年空间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模式下的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一方面争取职业自主性,克服政府统一管理模式下的体制限制,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本土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又吸收了香港青年工作先进经验的社会工作内生性发展道路。

(一)多方面整合和利用资源,致力空间的长足发展

新时期青少年的多元化需要完善的社会服务,而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以雄厚的资源作后盾。由于福利资源的提供具有一定的刚性,政府对青少年空间的财政支持必定存在一定限度,既能保证青少年空间的公益性,又能充分调动青少年空间整合多方资源的自主性,不至于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友谊青少年空间在资源获取上探索出了一条立足社区、注重多元优势的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整合家校资源、社区资源、公共资源和企业资源方面。

第一,整合家校资源。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重视血缘关系的中国社会,家庭在其功能逐渐弱化的现代化潮流中仍然在青少年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青少年空间与青少年集中的学校加强合作则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通过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和其他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在整合家庭资源方面,友谊青少年空间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注重家长辅导,为存在诸多教育困扰的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提供跟踪服务,以期改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氛围。其次,以公益项目为主,辅助以少量低收费项目运营。对一些成本较高的项目,鼓励家庭自备活动材料,既能保持青少年空间项目的公益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运营成本。再次,培养家长领袖,发展不同家庭的父母间的互助精神,鼓励家长参加志愿服务。在整合学校资源方面,友谊青少年空间重点关注附近地区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体的某初中,并与之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初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受到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存在行为偏差,而青少年空间的服务理念则为该校校长所认同并在教师和学生中大力发扬。友谊青少年空间举办大型活动一般会与该校联系以增加活动的“人气”,该校则负责组织学生并由老师带领参加活动,这样既减少了活动宣传费用,又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保证学生参加活动的人身安全,还能使学生“名正言顺”地参加活动。

第二,整合社区资源。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服务项目体系包括两大体系,一是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社区预防和社区服务的项目,二是对一般青少年开展的社区青少年学校服务项目、“小时候”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项目以及青少年空间的试点项目,因此,青少年空间项目作为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拥有强大的外显或潜在的社区资源。友谊青少年空间一方面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扩大服务阵地和服务规模,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间主任在担任某社区党支部书记时积累的社会资本,争取社区居民对空间活动的支持,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空间服务,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了社区内的非正规支持网络在空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整合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及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公共责任决定的。友谊青少年空间一方面进行活动策划,向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心申请活动经费,一方面借助武汉市“小时候”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扩大活动影响。“‘小时候’公司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产物,从职能部门体系看,“小时候”项目形成了相互协作、共创共建的特点。如市教育、民政、文化、公安、妇联、新闻媒体等联动协作,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1]小时候文化传播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在服务理念、活动目标、服务项目等方面与青少年空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成为友谊青少年空间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第四,整合市场资源。“市场资源指是指营利企业可以提供的服务资源。”[2]市场资源虽然庞大,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如何挖掘潜在的市场资源以满足巨大的公共需求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共同的难题。友谊青少年空间在整合市场资源方面的有益尝试是通过打造服务品牌实现的,例如,在“小脚丫·走武汉”系列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后,可口可乐公司主动联系到友谊青少年空间,希望能够与空间建立合作关系。该公司为该活动赞助了活动器材并承担了活动宣传费用,并诚邀空间组织青少年会员集体参观可口可乐公司。

(二)推行青少年空间会员自主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青少年空间的针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建立会员管理制度,以增进会员对空间的归属感,让空间社工在了解会员背景资料的前提下全面、及时了解会员的成长需求以提供恰当的服务。会员管理制度应具备合理性、权威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延续性等特征,一方面规范会员行为,限制空间部分活动的参与人数,使其爱护空间设施,遵守空间规则,一方面培养会员对空间的归属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及家长成为空间会员,增加其义务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设置会员制度方面,各个青少年空间都尝试在引入香港经验的同时结合地区特色实现制度创新,如成都武侯区玉林青少年空间对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会员通过参加扫地、擦桌子等义务劳动赚取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参加活动的机会,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而友谊青少年空间的会员管理制度最大的特色在于引入赋权理论,实现会员自主管理,在不断强化会员的责任意识的同时,使社会工作者与会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培养会员遵守空间规则和参加义务劳动的自觉性。

友谊青少年空间会员管理方面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设置空间管理员岗位,制定时间安排表,由青少年、家长或大学生会员轮流“上岗”,把部分会员管理权移交到空间管理员手中。其二,鼓励和引导会员自主建立社团,自由开展活动,开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培养青少年的群体归属感,达到挖掘潜能、提升能力的目标。

(三)融汇文化传统,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奠基

青少年空间项目在大陆的发展方向是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法补充传统青少年教育的不足,使之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少年空间的母体是香港青年空间,其服务理念、工作方法和服务项目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成功经验,然而香港与大陆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人们心理特征等方面有诸多不同,香港成功模式在大陆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友谊青少年空间将文化传统与专业体系相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和空间特色重点打造了两大服务品牌,即“心语室”和“小脚丫·走武汉”系列活动。

“心语室”的服务理念结合了个案工作技巧和实际社会工作经验,是既符合本土实际需要又吸收了国际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成功案例。该空间的空间主任是武汉市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建立者,多年的实际社会工作经验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其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而香港挂职培训、专业培训等经验使其将现代社会工作观念和技巧融入到服务之中。而空间另外两名经过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专业社工,在开展心理辅导时则拥有知识技巧的优势。

“小脚丫·走武汉”系列活动则是用新的专业手法向青少年传输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通过组织青少年参观武汉市的名胜古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该品牌活动在活动资金上,选择免门票的参观场所,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自备车费,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活动安全上,选择武汉市区内的名胜古迹,活动时间均不超过一天,每个青少年由其家长或志愿者一对一全程看护;活动方式上,引入历奇游戏、小组工作的工作技巧,寓教于乐,吸引青少年自助、自主地参与其中,活动成效显著,体现了挖掘潜能、参与、发展性的助人观念等社会工作理念。

(四)发展志愿团队,促进社会认同

青少年的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青少年空间服务项目设置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同时政府和公众的高期待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滞后也使得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重视志愿团队的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如果囿于行政编制的局限,非但青少年空间的发展将止步不前,青少年及公众社会参与的热情和自治意识也可能受到损伤。友谊青少年空间在开展活动一方面在会员中发展志愿团队,一方面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参加和指导社工专业学生组织的专业实务活动,发掘潜在的大学生志愿者,并力争获得社会工作教师和学者的支持。

友谊青少年空间成立了青空志愿者联盟,其成员根据自己的服务意向自由组成服务小组,目前已建立“护绿小卫士队”、“爱心传递员”等服务分队。该空间还将青空志愿者联盟交给某大学的社会工作协会管理,一方面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开展专业实务的机会和自,一方面减轻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丰富了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青少年在青空志愿者联盟中增加了义工参与的机会,逐渐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

友谊青少年空间在发展志愿团队,鼓励志愿者为青少年空间作贡献的同时,还注重对志愿者的回馈和精神奖励,如在运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的志愿者学生,充分体现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志愿者团队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参与”、“助人自助”等社会工作理念,给了各个年龄群体参加社会服务、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空间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建立相互关怀的社会氛围。

(五)继承和转换工作经验,促进职业认同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政府提供了岗位设置、专业培训,并且在增进社工间的沟通交流、精神层面的鼓励方面做出一定努力,然而明确的岗位职责、合理的薪酬制度短期内无法确立,社会认同低、资源缺乏、人力不足、工作的过渡负荷等种种考验使得社会工作者对前途充满不确定性,人员流动性高,随时可能遭遇“职业耗竭”的侵扰。“社会工作者所面临工作压力的独特性,使得社会工作者自身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我国社会工作现行的城市已经发现社工职业倦怠加剧的状况。”[3] 友谊青少年空间主要通过继承和转换工作经验的方式,提升职业认同,预防职业耗竭。

友谊青少年空间拥有三名社会工作者,均为共青团武汉市委统一招聘选拔,一名拥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其余两名则接受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空间主任基本都是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当,他们中有的原本从事社区工作,有的原本是街道的青教干部,他们宝贵的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友谊青少年空间的成长。他们一方面用优质的服务和勤恳的工作态度争取服务对象和资源提供者的肯定,争取职业自主性以维护专业价值,一方面联合老组织,与民政部门、居委会加强合作,将专业技巧与现成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相结合,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专业价值、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

三、青少年空间内生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同等条件下,社会工作者只有使其服务的“性价比”取得优势,才能使其独立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进而才有资格要求取得专业特权含义的专业地位。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和香港青年协会共同引进的青少年空间项目正处于试点运营阶段,来自香港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法在融入本土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友谊青少年空间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整个青少年项目进一步推广的障碍,青少年空间项目的内生性发展需要在集中挖掘重点资源、完善会员激励制度、创新传统文化濡化的形式、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加强文化对话与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深入挖掘重点资源,多方面争取政府支持

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和服务资源的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使得众多学者普遍强调社会工作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友谊青少年空间全方位整合和利用资源的思路虽然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民间资源供应具有不稳定性,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不可能将其作为主要来源。且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是开展社会服务,一味追求多渠道获取资源极大地耗费了其工作精力和时间,最终损害的还是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利益。

“资源是社会工作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落实互助责任、提供多元服务的基础。公共资源是政府可以提供的资金或非资金资源,是社会工作的关键资源。”[2]。社会工作作为公益性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青少年空间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多方面争取政府支持,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扬青少年空间的主观能动性。

青少年空间可以从以下方面争取政府支持:第一,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创造品牌服务项目,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二,参与制定和贯彻社会政策,以有效建立满足青少年需求的长效机制。第三,开展实务研究以有效影响政府决策、提高专业服务水准。第四,以专家身份向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和公众提供咨询意见,增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力。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独到的政策眼光、敏锐的觉察力与专业的批判精神,还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实务经验。

(二)完善会员激励制度,增加对会员管理能力的考核

友谊青少年空间将“赋权”、“增能”、“参与”等理念引入空间管理制度,强调会员的自我管理,以培养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会员自主管理的初步尝试在培养会员遵守空间规则和参加义务劳动的自觉性、减轻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等方面值得借鉴,然而会员的自主管理权一旦“越位”,一方面可能造成青少年空间管理上的困难和组织上的松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了会员的能力培养和真实需求,使得他们在自主管理中缺乏有效引导,丧失对青少年空间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青少年空间的会员自主管理制度以相应的会员激励制度和针对管理能力的考核制度为支撑,才能实现有效的会员管理。一方面必须科学评估会员的需要,完善会员激励制度,激发会员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增加对会员管理能力的考核制度,控制会员的自我管理权限,提高会员充当空间管理员的门槛,注重对会员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促进会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获得自我认同。

(三)创新传统文化濡化的形式,健全活动评估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濡化的“文化断裂”,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友谊青少年创造了“心语室”和“小脚丫·走武汉”系列活动两大服务品牌,在有效融合了文化传统与专业体系,在被家长、学校和政府普遍认可的同时,也存在不能充分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弊端。活动评估体系的落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难以体现青少年的真实需求,例如,在“小脚丫·走武汉”系列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活动目标过于抽象,导致活动效果只能通过图片资料和社会工作者相对抽象的总结报告加以体现,并且这一目标很难调动青少年的参与兴趣。青少年空间若要得到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在服务方式上体现其优势,以新型文化传播形式使青少年更好地接受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通过健全活动评估体系促使服务配合青少年实际需要。

第一,创新传统文化濡化的形式,增强青少年学习接触和认知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和信心。现存的文化传承有说教、榜样教育和宣传教育等主要形式,忽视了青少年与成人世界的互动参与和自觉探索学习的主动性。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下滑和教育效果的弱化反映了文化传承形式需要革新。“在外来文化面前,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4]青少年空间应深切把握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切实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第二,健全活动评估体系,促使服务配合青少年实际需要。完整而系统的活动评估体系包括明确具体、可量度、可达成的活动目标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要,促使服务配合社区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专业水平,令社工开展服务有明确的目标,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之间相互合作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能明确活动效果,以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以问卷调查和回访等方式将青少年作为评估的主体之一,也有助于其参与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的提升。

(四)针对志愿者开展系统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

青少年空间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少和工作负担重的矛盾使得发展志愿团队成为必然选择。友谊青少年空间的志愿团队分布在各个年龄群体,既扩大了服务的规模和覆盖面,减轻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还能有效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又给了社会人士回馈社会的机会,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同,然而其发展志愿团队的具体做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服务质量及社会效应;其次,志愿者因缺乏有效引导,服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志愿服务中缺少收获感,因而志愿者流动性很大。

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建立有效的嘉奖制度、培养志愿者领袖等措施能起到突破青少年空间在建立志愿者团队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对志愿者开展系统培训,有助于志愿者内化服务的先进理念,在服务中学习和进一步发挥学习效果,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收获感。青少年空间可以尝试用志愿者聚会、服务检讨会、有效的服务证明、车费补贴等多元化的嘉奖方法代替口头表扬的单一嘉奖方式,维系志愿者与机构的关系的作用,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和开展长期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志愿者领袖,引导志愿者领袖开展志愿者培训,则能使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文化对话与交流,加速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友谊青少年空间的社会工作者由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和接受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两部分人组成,这一人员构成有助于工作经验的继承和转换,起到提升职业认同,预防职业耗竭的作用。然而,“早期的从业者要求和被要求开展社会服务,并不代表自身已经具备了社工的自治和素质,以及价值的内化。”[5]实际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原本有一定成效的工作经验开展青少年工作时,可能存在闭目塞听、盲目排外和固步自封的现象,而接受了西方理论教育的社会工作者又可能存在全盘西化的倾向。

单纯通过空间内部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不足以满足青少年空间项目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文化对话与交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助人方法,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经验和理论,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把握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点,提升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在挖掘本体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倡导多元宽容以及文化理解,在对文化的普遍价值及共同性的精神追求中,以及对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共同性的精神追求中,培育文化的个性,实现文化的发展。”[6]具体而言,各青少年空间应加强与本地乃至全国青少年空间的合作交流,加速经验积累和相互借鉴,同时注重与香港同行的沟通,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培养自主学习和总结反思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专业素养,加速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

四、结语

青少年空间项目在全国的试点建设是中国外生后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其本土化发育程度和职业化发展速度能否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对中国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重大。该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从本土化的内生性问题着眼,增强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拓展社会化资源,增长自身发展的潜力,发现和延伸专业社会工作同本土性社会工作的亲和性,创建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青少年空间项目要实现在全国进一步推广的目标,需要政府和空间自身共同创造条件,而青少年空间的自我培育是该项目本土化发展的根本。对于作为主导者的政府而言,应尽可能对青少年空间“放权”和“充权”。“放权”是简化行政监管职能,“充权”是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青少年空间开展项目运作和计划实施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各职能部门应该协同建立一个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统一的政策体系。对青少年空间而言,应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自我培育,通过组织和扩充中长期志愿者服务以及自助服务,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受众范围,促进社会认同,催化ngo和npo的产生和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培植土壤。而社会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转型期社会体制和多元价值观交织影响下的助人活动。

友谊青少年空间作为青少年空间项目中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其内生性发展经验有其借鉴意义,而存在的不足代表了全国各青少年空间在运营过程中的普遍困境。具体而言,友谊青少年空间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空间会员的自主管理、文化传统的融汇、志愿团队的组织和发展、社会工作者工作经验的继承和转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青少年空间项目的进一步推广需要在集中挖掘重点资源、完善会员激励制度、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加强文化对话与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

总之,作为专业助人事业的青少年空间项目,应自觉探索适应中国人思维特点的价值观体系,继承和发展政府以往成功的救助经验,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亮点,以期顺利嵌入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制度,突破社会工作“行政化、非专业性”的发展困境,在已有的庞大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成为作为一般性助人事业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晓凤.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经验模式研究——从青少年社会服务的角度.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p26.

[2]顾东辉.公共财政: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资源.新资本,2007年第1期,p83.

[3]沈 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国际研究与经验启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p31.

[4]黄高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文化挑战与对策.青年探索,2009年第3期.p80.

青少年心理服务第9篇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行政区域总面积29258平方千米。辖9县1市103个乡镇,有汉、彝、苗、回等26个民族。2014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72.80万人,户籍总人口263.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3.49万人,占总人口的35.5%,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75.45万人,占总人口的28.6%。

“一极一桥一品两区三基地”发展定位:

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楚雄州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增长极,连接长江经济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放合作的桥梁,国际化、高端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冶金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在州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团省委的精心指导和各兄弟州市的关心帮助下,共青团楚雄州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央、省、州各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团的工作始终,积极参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组织引导全州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共同筑起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为彝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为进一步激发全州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结合彝州实际,围绕党政中心,以“我的中国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主题系列活动为抓手,在各族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青少年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全州各族青少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紧紧抓住全团工作要求,突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重点,在全州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中深入开展“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活动,在学校探索建立“今天我怎么成长”为主题的系统化、一体化、分层化的青少年发展指导体系,分类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州各级团组织以开展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创树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品牌。运用网络、QQ群、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开展工作,全州招募网络宣传员2614人,招募网络文明志愿者15000人,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策划开展正面网络宣传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在网上积极发出弘扬主旋律青年好声音;建立青农、青联、城青等微信群,充分运用新媒体对青年思想动态、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加大团州委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村官e线”及“社区青年e线”QQ群建设力度,每周编发“彝州青年资讯”手机报,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信息,拓宽团的信息在农村、社区的覆盖面。探索建立起快速反应的宣传动员机制和青少年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全州各族青少年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更加了解和支持,对党和政府的各种惠民措施更加明白,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大团结好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彝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州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2抓活动,提升精神文明

持续举办“楚雄青年社区文化节”“乡村青年文体活动周”“真情助困进万家”“青春彩云南・建功新农村”“云南精神伴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奋进・彝州青年建新功”等具有楚雄共青团品牌特色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凝聚青少年思想。积极参与民族团结示范村、城乡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和彝州乡风文明示范带等项目建设,举办楚雄青年论坛、青少年文化节、希望之星英语口语大赛、党情团情州情知识竞赛、少年儿童书信写作大赛、“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广泛开展“两红两优”、青年文明号、民族团结进步奖等在全州青少年中有重大影响的评选表彰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协调联系州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团中央制作的民族团结教育动画电影《民族团结一家亲》,并认真组织广大青少年收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形式多样、分层施教的方法进一步在进城务工青年、流动团员、新兴领域青年等群体中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深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实践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通过策划和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地区文化,丰富了各族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族青少年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融合发展。

3抓服务,促进区域发展

开展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行动,3年多来共筹集资金208.67万元,援建“共青团希望水窖”542口;组建263支楚雄青年助农春耕服务队,到基层一线为农民讲政策、送技术、助生产。完成“贷免扶补”贷款2777户,“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596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6家,“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600户,发放微型企业补贴1800万元、扶持青年创业循环金435万元、创业贷款22856万元,扶持创业青年5049人,带动就业11623人;创建“百企万岗”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42个,提供见习岗位1600多个。开展特色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农产品加工、安全生产知识、金融知识、电子商务知识等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57场次,培训农村青年2680人。选派金融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到团县委挂职副书记或书记助理,提高团组织服务农村金融、帮助农村青年创业创新创优水平。开展楚雄青年创业奖评选活动,举办楚雄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激发青年创业创新热情。与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到楚服务,助力彝州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希望工程,筹资412万元,资助困难大中小学生2185名,筹资200万元,建设希望小学5所,筹资284.4万元,为学校配备课桌椅、餐桌、冰箱、电脑、饮水机、衣服、食品等物资;深入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招募217名关爱行动项目专员,动员4780名志愿者与166所学校中的45327名农民工子女结对,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实施助残“阳光行动”,招募志愿者3164名,定期深入社区、家庭、福利院等为残疾青少年群体提供生活料理、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促进社会和谐做贡献。“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工作有效开展,志愿活动形成常态化。出台《楚雄州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楚雄州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楚雄州志愿者培训制度》、《楚雄州“点对点”结对志愿服务制度》等四项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志愿者实名注册工作,全州共建立志愿服务机构240个,志愿服务团队446个,注册青年志愿者达69527名,创立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共青团关爱重点青少年群体行动”、“真情助困进万家”、“七彩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248项。青年志愿者常态化持续性开展服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方面提升了团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彝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彝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州民族团结奠定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

4抓维权,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对“面对面”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扎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经验的推广工作,要求各县市团委认真总结第一轮、第二轮重点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认真做好第三轮推广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经验工作,适时牵头召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联席会议,明确工作任务,研究推进工作。常态化对县市推开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开展贯彻实施《云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与中国电信楚雄分公司合作,开通运行12355楚雄青少年服务台。在加强服务台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核心功能和服务能力,加强与有关专业协会的合作,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与云南青少年法律服务团楚雄分团、楚恒律师事务所合作对接,聘请15名律师组成了维权专家服务团队,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等相关服务。聘请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8名教育、心理学专家组成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团队,走进学校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在基层团组织及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少年服务组织和机构开发设置社工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组织开展培训,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志愿者进行培训,鼓励支持团干部、青少年工作者、志愿者等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努力探索形成一支由“专职团干部+专职社工+志愿者”组成的人才队伍。投入3.5万元建设楚雄州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入驻的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及相关扶持。扶持1家青年社会组织在民政注册成立了楚雄骑迹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多措并举、拓宽渠道,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建成后,坚持项目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行模式,确保运转良好,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作出探索和准备。教育引导青少年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联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打着民族宗教旗号进行的非法活动,防止青少年受到蛊惑、身心受到摧残。发挥团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挂职交流,开阔视野,培养选拔干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也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营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