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35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领导干部;把握能力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56-04

同志曾在讲话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而正确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特殊时期,“十二五”开局已经两年,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分析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仍然不少。从深层次和长远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并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清醒地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妥善处理好长期累积和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关系到能否巩固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趋势,关系到能否顺利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把握能力,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现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资本所有者、中介组织人员以及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大量出现。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自有其独立利益,分别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预期等相互博弈、分散决策,从而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阶段,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市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机制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正如同志讲话所言,市场经济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再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完全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问题叠加而致的“矛盾凸显期”,使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客观上增加了正确把握经济形势的难度。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二、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有效途径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助于经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种有效分析工具,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现状和条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规律。

1.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理论基础。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目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凯恩斯理论等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务必熟知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题是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系列内容;对外开放的理论,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这里所称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生产厂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生产厂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预经济的方式上,凯恩斯强调运用财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他的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历经3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所导致的“短缺经济”仍然有其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与调控充分借鉴凯恩斯经济理论,以其所主张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运用到中国经济的实践之中。应该说,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没有被带动起来,总需求仍然不振。这主要因为凯恩斯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时,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主的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充分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更好地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原则。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被实践证明科学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科学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观与微观结合、总量与结构结合、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用,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主要问题,丰富和深化对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认识,正确确定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重点和政策组合,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变化的维度。

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宏观分析是把握宏观形势的基本依据,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没有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宏观分析,重点进行总量、结构、财政、金融分析;微观分析,重点考察企业行为:销售、利润、库存、订单、企业家信息(11项PMI指数),居民行为:收入、消费、储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要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总量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层次,因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总量分析主要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在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的新成长阶段,结构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趋势分析,现状分析,主要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趋势分析,主要进行增量分析、边际变化分析、环比分析(趋势往往领先同比1-2个季度)、景气分析(先行指标分析)。要把国内经济放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去审视,重视国内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际分析主要分析国家经济和政策、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际商品市场和价格、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利率、股市、资本流动等),在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时,必须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市场经济运行。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滞胀性”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在西方经济学界因此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逐渐开始盛行。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地位迅速动摇,西方经济学界“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益强大。尽管对于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在与时俱进,并先后出现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多个流派,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超越或代替凯恩斯主义,而是与凯恩斯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已证明其存在难以言说的种种弊端,可以称得上与其一脉相承的改良后的各种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也非促进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走向科学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关注与宏观经济分析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受制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念束缚,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商品与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等,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为了必然。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的流通关系,尤其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实证方法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过犹不及,在拓展研究视野、方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严重倾向:有人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唯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将之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甚至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实践只能依赖于它,并发展到直接套用凯恩斯主义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置若罔闻,甚至将其完全抛弃。事实上,要实事求是地调控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必须抛掉对于凯恩斯主义的迷思。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过一系列科学的宏观分析。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继承、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显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与新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为主,博采凯恩斯主义等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三、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

1.加强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同样经济现象的分析,理论素养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尤其应该进一步深刻领会。要理解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调控手段的特点,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强学习掌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比如: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理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理论,了解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特点。要加强学习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工具,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2.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掌握了实情,才能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如果没能完全了解实际情况,甚至被虚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围绕大局,把握中心,确定调研方向,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在微观上抓住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实质,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信息时代,处处留心皆信息。领导干部只要心细,随时随地注意掌握情况,都能为自己的调研找到准确、实在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参考价值的情况。调查研究要调查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好的坏的都要听,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在掌握相关资料后,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材料。领导干部工作忙,时间比较紧,动手写文章的时间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时间多写调研文章。

3.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掌握实情,是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还必须密切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入解剖经济现象之间、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抓取主要的、关键性的信息,努力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表象中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切实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脉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创造条件,以增强领导干部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素质为重点,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服务发展能力。比如可以组织领导干部成员到知名高校进行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培训,或者邀请高层次专家教授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讲座,通过从理论到实务的专题化学习,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形势、外向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但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为有效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求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张根海.美国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及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12).

[2](美)曼昆.宏观经济学(6)[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3]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4]高新民:论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2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 立场 方法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关于形势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①,坚定正确理性信念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把握形势的重大意义

形菔强凸凼挛锓⒄沟幕本状况和一般态势,指客观事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所处的基本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态势。

认清客观形势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强调“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③。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④没有对客观形势的全面、准确的分析,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适时的政策。同时应看到,政策和策略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对革命和建设实践及形势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科学的政策和策略会促进客观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政策和策略会加速客观形势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

(一)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所持阶级立场不同,会直接导致对形势分析的不同,进而会导致政策策略、措施行动的差异。从阶级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如何求得自身解放的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策略。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立场。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列斯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时一个不可忽略的立场和出发点。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政策作用的好坏主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⑤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的“三个有利于”,首要的一条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共十六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重大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天下大势”。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马克思是一个辩证的社会进步论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时展主题。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特别是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课题。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并指出该主题所包含的四个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发展的关键,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

(三)世界发展格局。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经济格局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联系、依赖和斗争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体制障碍的不断清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推进,当今社会已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时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既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有带来严峻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等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经济增长的共同体,彼此联系,利益相关。政治格局即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世界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变为现在的政治多极化格局。多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平等的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中国经济态势。当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顾名思义,即与以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状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依赖科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⑥新形势下,中国面临新挑战和新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此形势下,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将会成为我国坚持并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四、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阶级分析法也是经济分析法在形势分析上的应用。无论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判断形势,还是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必须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因为任何政策在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将阶级分析法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始终贯穿于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证形势分析立场的坚定性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主义国家,历届领导人制定政策和策略时,均坚持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

(二)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分析形势及制定政策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科学政策均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应站在当时的立场,立足当时的形势,反对刻舟求剑的做法。其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并应用于现代形势制定策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分析法的最主要应用。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⑦因此,在分析和研究国家某种现象时,可从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考察每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等,并根据该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期找出规律性的观点运用于形势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

(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分析形势所应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早年就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和了解形势的前提,只有经过长期全面的调查,获得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真实材料,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形势的全貌,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适时的、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⑧“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维新的阶级和维新的工作,那么,他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还尖锐地说:“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你试试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呢?这种空洞的维新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一定会弄出错误。”⑨在1993年与全国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座谈时强调解决问题要依靠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源于对客观形势的调查研究。

(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逻辑方法,没有比较就难以对形势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的同一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和横向比较(将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分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通过对中西方经济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要把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系统分析法是科学分析形势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形势往往是涉及多元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准确了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问题的起因,有效提出解决方案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人们正确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活动所应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广泛传播,有利于当代青年明确形势与政策的关系,清晰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推进、国际关系的优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①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②.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国情的科学分析[J].求实,2014(5).

③⑧⑨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110,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⑥学习河南考察讲话[N].河南日报,2014-05-28.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参考文献:

[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3篇

关键词:因素替换分析 现代商贸业 经济质量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不断从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并逐步从“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向“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促使现代商贸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现代商贸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不断增强(陈玲,2010)。而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究竟如何、如何衡量现代商贸业中的经济质量等问题便成为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对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纵观国内研究发现,对我国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且大都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定量方法研究的文献极为罕见(马强文、任保平,2011)。为弥补这一缺口,本文试图站在我国现代商贸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定量手段,实证研究我国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问题,并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商贸业的区域特性,为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和国家、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商贸业经济质量的理论分析

从商贸业的生产发展来看,商贸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由外延扩张再生产逐步转变为内涵扩张再生产的过程(徐乔梅等,2013)。该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外延扩张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企业劳动力投入与资金要素投入呈同步增长,即它是一种基于人均占有资产与人均商业技术设备等不变的单纯的企业运营能力和规模的扩张。资本密集型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资金总额的增长高于拉动力投入的增长,即人均资金额提高,劳动密集型不断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体现技术水平的各类技术、设施等投入的增长高于资金总额增长,即技术型投资占比出现提升,资本密集型不断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提升,即资金、技术等投入实现了“1+1>2”。

实际上,以上四种形式不是独立表现的,而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但可以根据不同形式贡献的程度来判断这种形式在商贸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当前商贸业主要出于何种发展阶段。当商贸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内涵式扩张为主导时,我们便认为商贸经济运行的质量是良好的。由于内涵式扩张是一个不断挖掘生产潜力的动态过程,而其潜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无限挖掘,因此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扩张过程将转化为其他形式以积聚潜力。而当商贸经济出现第一种或第二种特征时,我们需考察技术扩大再生产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回升态势,以便做出更加客观地评价。

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模型

本文综合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构建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模型。由于商贸经济可能存在四种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因素替换分析对四种形式划分结论。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基底,可构建差分形式的商贸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具体如下(Robert M. Solow,1957):

Y=Yer+Yci+Ysi+Ycr (1)

Y=L×(A/L)×(F/A)+Y/F (2)

其中,Y表示商贸经济增长额,Yer表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i表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si表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r表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表示商贸经济产出水平,L表示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量,A表示商贸业资本投入量,F表示商贸业技术性资产投入量。并且Y=Y1-Y0,其中,Y1为当期商贸业产出水平,Y0为上一期商贸业产出水平。

(一)外延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3)

式(3)表达了仅劳动要素增长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外延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4)

式(4)则反映了资产总额随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而同步增长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5)

式(5)表达了仅当人均资产总额增长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6)

式(6)则反映了当资产总额增长水平高于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三)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7)

式(7)表达了仅当技术型固定资产份额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8)

式(8)则反映了当技术型固定资产增长水平高于总资产的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9)

式(9)表达了仅当(技术性)固定资产产出率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可以写为:

(10)

式(10)反映了商贸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时获得商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程度,它是商贸经济增长的剩余部分,而这部分贡献就是商贸业不断创新带来的溢出效应,即实现了“1+1>2”。对式(1)两边同除以Y0,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如下:

Y / Y0 =Yer / Y0+Yci / Y0 +Ysi / Y0 +Ycr / Y0 (11)

对式(1)两边同除以上一期商贸经济水平ΔY,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模型如下:

1=Yer /Y +Yci /Y +Ysi /Y +Ycr /Y (12)

在式(12)等号右边,每一项分别代表了对应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对商贸经济的贡献份额。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前面涉及的变量中,商贸经济水平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由于商贸业以销售购买为主,因此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经济水平,而不用商贸业增加值),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采用商贸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资产总额采用商贸业资产总额表示,技术性变量采用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资产比重表示。反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变量为(技术性)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因此采用固定资产利润率作为其变量。

考虑到现代商贸业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仅考虑现代商贸业主要部分,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选取2004-2011年我国及30个省区的数据为样本,变量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各地区统计年鉴补全。

(二)全国层面分析

根据式(3)-(12),得到全国层面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根据表1结果可知,我国现代商贸业质量历年评价结果纵向差异较大,也说明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但是,对比数据可知,现代商贸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强,经济波动较大,尤其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代商贸业基本从以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不断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共同主导,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现代商贸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它对技术的依赖并不大,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但负向程度总体趋小。在这短时期内,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有提高趋势,外延式、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

(三)区域层面分析

根据我国商贸经济及整体经济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方法参见《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根据相关模型,得到各区域的评价结果(见表2)。

观察纵向变化趋势可知,各区域历年的评价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运行质量并不稳定。但值得庆幸的是,三大区域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均有不断提升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的质量有不断提升的潜力。

纵观趋势可知,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的发展路径;中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温和回升的发展路径;西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波形回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迅速提升的发展路径。

通过横向对比可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相对中西部地区优势下降,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现已超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负向贡献缓和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及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009年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甚至达到正值。但是,东部地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2011年已超过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

结论

本文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对我国及区域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而不同区域现代商贸业发展各自存在特征,不同区域都有符合自身的现代商贸业发展路径;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相对最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较高。

参考文献:

1.陈玲.现代商贸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及创新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10(10)

2.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4篇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艰巨,政府宏观决策对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借助大规模数据生产、分享和利用,以崭新的思维和技术去分析,将揭示海量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式。

大数据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被深度地应用在微观分析、行业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在宏观决策之中。未来,大数据既是企业占领市场、赢得机遇的利器,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信息基础。而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的方式,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无疑是一次大的革新。

大数据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趋势

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通常是通过对比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宏观经济动力系统,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与预测。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在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中运用大数据方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从新型宏观经济指数构建,到建立新型大数据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早期大数据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立新的宏观经济指数,以便更加准确的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基于个人的交易记录,包括像一些欧洲国家将销售点扫描数据纳入CPI指数编制。

特别引起关注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利用网上购物交易数据创建的BBP项目 (Billion Prices Project),基于不断变化的一篮子商品所计算的日度通胀指数。这种实时的通货膨胀指数能够比相应的官方数据更好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的情况。当年,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BPP 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美国企业几乎立刻开始削减价格,这就表明总需求已经减弱。而相比之下,官方通胀机构公布的数据直到当年11月,即在10月CPI数据公布后,才对通货紧缩有所反应。

“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是宏观经济分析领域中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也是我国政府在大数据挖掘领域的首创成果。该指数包括10 个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先行性的指标,可以提前1~2 个季度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抽样统计方式,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工商全量、动态的全国企业登记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大数据价值,并采用合成企业发展工商指数,以判断宏观经济走势。

除了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方面相关指数的建构,从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的国际趋势看,使用大数据集,建构监测预测的模型,进行经济预测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很多国家央行进行经济预测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经济分析及预测中,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社交媒体记录的关键词,会有数据获取及时、样本统计意义明显等优势,预测精度较高。

Google Trends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查询结果,且这些查询结果与当下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或许可以对预测当下的经济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Choi H. &. Varian H.(2016)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Google Trends预测美国零售业、汽车、住房和旅游的销售情况。

还有相关机构引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公司SAS的研究数据,以社交网络活跃度增长作为失业率上升的早期征兆,帮助政府判断就业形势和经济状况,以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在社交网络上,网民们更多地谈论“我的车放在车库已经快两周了”、“我这周只去了一次超市”这些话题时,显示网民可能面临巨大的失业压力;当网民开始讨论“我要出租房屋”、“我准备取消度假”这些话题时,显示出这些网民可能已经失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指标是失业后的滞后标志性指标。

样本统计转为总体普查

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最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莫过于使宏观经济分析从样本统计时代走向总体普查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传统的样本假设方式被抛弃,转而以真实的海量数据来进行计算机的自动分析。

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量分析是建立在抽样统计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抽样统计分析中,往往以假设检验为基本模式,依靠的数据主要是样本,将样本假设为整体,然而,这种分析往往与事实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

与传统宏观经济分析总是局限于小规模样本数据有所不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覆盖范围和数据量迅速提升,数据样本的体量会极大地提高,甚至可以达到样本即总体的程度。例如,就物价而言,每一笔在电子商务网站成交的交易信息都能记录在案。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必然大大加强。

同时,随着信息量的极大拓展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宏观经济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模式,而是将抽样分析转变为总体分析。这一点对宏观经济分析意义重大,因为宏观经济系统纷繁复杂,如果能将对整体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信息以及其他诸多经济变量的信息的基础上,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基于推特(Twitter)平台表达的公共情绪用来预测股市变动,是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3月到12月长达九个月间,270万Twitter用户推送的多达970万条的消息,经过情绪评估工具――Opinion Finder 和GPOMS 被分别赋值并评估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情绪和“calm(冷静)”、“alert(警觉)”、“ sure(确信)”、“vital(活泼)”、“kind(美好)”、“happy(高兴)”六种情绪。结果发现,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GPOMS中的“calm(冷静)”情绪之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alm(冷静)”情绪可以很好地预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未来2到6天的涨跌情况,而且这种每日预测的准确率高达到87.6%。

大数据时代,可获得大而全的可得数据,甚至可抛弃原有的假设检验的模式,这些优势是传统经济分析方法无法想象和实现的,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仅可以更加准确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还有利于正确做出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变量个数无限增多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可得性和多样性导致样本量无限增大,同时变量个数无限增多,这有利于应用大量模型进行研究,并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经济预测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小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横截面或面板方程来进行经济分析。传统的小模型预测的特点是仅使用较少的变量,像VAR模型的变量个数通常小于10个。二是大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使用成百上千个变量,因而大模型预测利用的信息非常丰富。

小模型预测理论比较成熟、方法相对简单。但是,小模型预测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变量的完整通常是不可能的,而预测的效果受限于其所使用的变量。

使用小模型进行预测时必须仔细挑选预测变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根据理论还是根据经验进行变量的选择,其过程必然会存在差异,其结果也更是可想而知,而且甚至会产生一些争议。比如,基于菲利普斯曲线预测通胀时,有的研究使用失业率作为预测变量,也有研究使用GDP缺口或者产能利用率。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涛雄教授就指出,由于模型变量选择、参数设置、估计方法以及滞后期选择等的不同,预测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小模型预测方法这一天然的局限是很难调和的,主要是因为数据样本有限而导致增加很多变量不可行。这使小模型预测的结论往往和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很难想象中央银行会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变量进行宏观预测,并据此做出决策。即便是一家企业也不会如此草率。

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使得变量大大增加。这就为经济预测从小模型预测转变为大模型预测创造了条件,应用大量模型进行分析及预测,可以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在美国,银行通常依靠FICO得分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FICO分大概有15-20个变量,诸如信用卡的使用比率、有无未还款的记录等。而一家名为ZestCash的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向客户放贷的时,分析的却是数千个信息线索。ZestCash正是依靠其强大的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未必因果关系 而是相关关系

传统的经济计量分析以寻找相关事物(变量)的因果关系为核心,而大数据条件下的经济分析通常则着眼于挖掘相关事物(变量)的相关关系。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中,许多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准确检验,或者因果结论经常广受质疑。然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更加重视可靠相关关系的发掘,并且充分利用相关关系对于经济预测、经济政策制定与评估的作用,则无疑为宏观经济分析打开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

在“小数据”时代,宏观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实并不容易,耗费的精力大、时间多。特别是,要从建立假设开始,进而不断地进行一系列假设的实验,而一个个假设要么被证实,要么被。不过,无论被证实还是被,由于二者都始于假设,这些分析就都有受偏见的可能,所以极易导致错误。

同时,由于计算机能力的不足,在小数据时代,大部分相关事物(变量)关系的分析局限于寻求线性关系。然而,实际上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现实宏观经济中,总能够发现的是相关事物(变量)的“非线性关系”。

当然,在小数据世界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也是存在并有价值的;不过,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才将大放异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Victor?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Cukier)认为,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应用相关关系,可以比之前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变量)。

英国华威商学院为预测股市的涨跌,使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共计追踪了98个搜索关键词。这中包括“债务”、“股票”、“投资组合”、“失业”、“市场”等与投资行为相关的词,也包括“生活方式”、“艺术”、“快乐”、“战争”、“冲突”、“政治”等与投资无关的关键词。结果发现有些词条,诸如“债务”,成为预测股市的主要关键词。

“谷歌流感趋势”为预测季节性流感的暴发,对2003年和2008年间的5000万最常搜索的词条进行大数据“训练”,试图发现某些搜索词条的地理位置是否与美国流感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数据相关。

谷歌并没有直接推断哪些查询词条是最好的指标,相反,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谷歌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和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它们的大数据处理结果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将它们用于特定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尽管相关关系已被充分证明大有用途,可是相关关系的应用很少。这是因为用来做相关关系分析的数据同用来做因果关系分析的数据一样,也很少,也不容易得到,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在过去相对来说,也费时费力,也会耗资巨大。不过现如今,可用的数据如此之多,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难题了。特别是现在,有关专家们正在研发能发现并对比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必要工具。总之,一系列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软件从多方面提高了有关分析工具发现宏观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能力,这就好比立体画法可同时从多个角度来表现人物或事物。

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视野和有用的预测,使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宏观经济中的联系,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的国民经济动态。

时滞变即期

目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资料,主要依赖于各种统计调查系统的统计数据,但面临的最明显的缺陷之一便在于关于宏观经济统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滞性。而大数据经济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的实时性,提高分析或预测的时效性,为经济预警和政策制定提供最快速的资料和依据。

一般来说,依赖统计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的都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宏观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也就不能对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例如,政府公布的季度GDP 往往会有1个月的滞后期,而反映全面经济社会状况的统计年鉴的滞后期会达到3个月左右,这对及时了解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预警都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统计进行的预测甚至被认为助长了宏观经济波动。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相关宏观经济的分析部门能够快速地收集到主要宏观经济发展数据,如全社会的用电量、全社会的商品销售总额以及商品房的购买量等。这些大数据的获取时间较短,有的数据甚至是立即可以获得。

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即时传播数据,如企业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产品、人事等重要信息; 普通用户实时针对特定事件或对象发表见解和态度,等等。

这些即时传播的非结构化数据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大数据软件处理平台,可以实时追踪和搜集这些即时数据,并快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时效性,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赢得决策时间。

在日本北九州市八幡东区东田地区实行的“八幡东区绿色乡村构想”中,日本IBM公司除了设立城市整体能源管理系统、综合性移动管理系统外,还参与了控制整个城市的城市指挥中心建设。得益于该公司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高效工作,当地行政机关可以实时掌握城市能源的情况,并将分析的结果同气象信息结合,详细预测48小时之后电力等能源的供需状况。如果发现将有电力不足的情况发生,行政部门可直接采取抑制电力消费或让电动汽车释放电能等措施,提前进行预防。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5篇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实施案例专题式教学的作用

当今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如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与经验,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影响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其中,教材内容与国际形势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讲授内容枯燥等都是突出问题。而通过案例专题式教学,以“以案论理”为宗旨,力避从理论到理论,同时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四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动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关心中国外交和国际热点问题的发展变化,但由于所用教材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跟踪了解国际时政的最新变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削弱。因此,在教学准备与实践环节中,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新内容、新特点、新趋势,对所用教材进行增补与整合,形成专题式的内容讲授结构。比如,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要旨,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当代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三大领域,并进一步细化为相应专题内容,辅以案例情境设计、发散性思维诱导、专题讨论等教学设计,深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价值。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概念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并具体化,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些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概念在时政问题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例如在讲述“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态势”时,可突出大国关系的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俄美关系、中欧关系、俄欧关系),通过相关案例的选取,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时政问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正确认识世界的发展趋势,学会分析国际形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而案例专题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重大革新,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国际时政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在紧跟时展脉搏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求新、求深”的认知需求。案例式教学法把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使得学生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当代中国外交”专题时,首先需要展示60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历程,从而使学生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理论和政策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历史进步的事实,说明我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刻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进一步认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二案例专题式教学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专题式案例的选取要精准、恰当案例是案例专题式教学的核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手段,故案例的选取是否精准、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这门课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国际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十分现实而生动的画面,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浩如烟海。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针对每个专题、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既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思维水准,也要结合国际时政、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脉络。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可以选取新加坡、沙特、乌干达这三个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争得民族独立之后,从各自的国情和条件出发,自强不息,探索生存发展之道的历程作为案例。就这三个国家的发展实际来看,它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方被压迫民族谋求民族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政治产物,但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经济技术的原有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政府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地域广泛、层次不一、发展各异,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进行总体把握,同时又能在微观上重点理解地区、国家、区域性组织以及地区热点问题的基本常识。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影响分析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越趋频繁。尤其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与他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应对解决措施,保证我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也能够快速发展。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含义

金融危机,即金融市场危机,又称为金融资产危机或者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大”,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以及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全球经济体系的危机,最具代表性的有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爆发迅速等特点,会对国家或者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应当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

国际经济形势如果稳定,我国经济将会获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将会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自然难以幸免,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冲击,不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我国政府对市场形势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加大,导致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和信心,造成整个市场的混乱,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扩大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的将是全球各国的经济,我国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无法幸免。严峻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等原因,市场供需紧张,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增加,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特别是沿海的部分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严重受阻,企业难以正常运转,企业亏损愈发严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另外,企业重组或倒闭,又将导致大量的在岗工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最终影响的将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三)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贸易出口依靠的是稳定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稳定的的国际金融形势能够保证各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贸易出口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还不够强大,也就直接导致了贸易出口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将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而压价措施控制贸易进口就是其中之一,或者为了刺激本国的内部需求,对贸易进口实施控制,种种措施都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发展,阻碍了我国贸易出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贸易进口方面,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正常进行。

三、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一,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的外部需求不断降低,出口贸易也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动力被削弱,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好地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鼓励企业轻化经营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品的创新,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自我调节。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也就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能退缩,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孟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4.

[2]高伟.当前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7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 经济结构 措施

一、当代中国经济结构与高校就业的关系

(一)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拉近了各个地区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便利、频繁、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开拓彼此的视野,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让自己以一个全新的、与时俱进的面貌去走入、去面对未来的社会环境,而且拓宽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快速、便捷接收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把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融入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在使课堂氛围活泼、有趣的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使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好就业计划和就业选择,避免毕业踏入社会时的迷茫。

目前,很多高校的领导都很有前瞻性,意识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都开始对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加强研究和分析并把其带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当代我国经济结构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改变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开始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扬弃,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重要,高校的这一教育模式适应了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它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必修课,对高校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不断提高就业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我国经济结构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既可以让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又可以更新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作用、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水平。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确,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使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增加了高校学生就业的难度,但是,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可以使同学们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充电。同学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二是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目前,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看重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加强对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经济结构改变和信息化大背景下,大量的就业信息对高校学生蜂拥而来,教师是不可能把全部的就业信息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的,所以高校学生就要独立地在大量复杂的就业信息中查询、选择、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个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加快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速度。

二、 当代中国经济结构下提升高校就业率的措施

(一)提高对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认识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他们对自身以及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从而缩短他们从学生身份向白领身份转变过程的阵痛。在进行就业教育时,有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清楚地了解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向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发展。在进行我国经济结构的分析时,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经济结构加以细分,使每个专业的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就业形势,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的指向性。

(二)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最新、最好的就业信息

在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不但同学们要努力、积极的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教师更要在了解经济结构的同时,提高对其研究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经济结构的改变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把分析的结果和总结的内容与就业指导书本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就业管理水平,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

(三)加强对就业平台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都积极地寻找与各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这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目标,对符合工作要求的高校学生进行试用,试用期满时,合格的学生可以留下继续工作。这种方式不但为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还有效的解决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建立专业化的就业信息管理体系。以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为指导及时对各种就业信息进行更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相对应的就业信息,并上传一些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视频或资料,增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机会,也可以为高校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就业讨论群,以方便学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及时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态,在为他们提供指导的同时,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后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同学们提供质量更高的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经济结构进行严肃、准确的分析和把握,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大大提高高校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82―85

[3]陈勇鸣.中国就业出现的新迹象新问题[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5:62―63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取向的分析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与发达国家面对的经济情况,科学面对各类重大挑战,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其政策取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物价水平下降,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呈现较高的位置,投资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并且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善。在全球进口率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出口比例有所减少。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GDP有所增长,约为9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10%左右,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从总体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处于正常的位置,经济增长情况较为稳定,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的经济效益。

第二,目前,我国在物价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在CPI方面的增长速度较慢,无法加快其增长速度,难以优化其发展体系,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增强CPI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全运会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国家在对PPI进行统计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大幅度上升,这就导致我国CPI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拐点问题。在城乡商品销售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指数呈现直线发展趋势,多数商品都处于价格不变的范围内,或是在小范围内商品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1]。例如:服装商品与娱乐文化设施商品等,在实际销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燃料商品价格有所上升,相关部门如果不能科学应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提升CPI,将会导致整体提价情况受到严重影响[2]。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要点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财政部门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取向分析,并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实H情况,全面开展各类工作,确保自身的正确取向。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点:

第一,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经济状态与发展趋势较为明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因此,财政部门要将预防经济危机干扰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为重要的就是规避房地产行业风险,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首先,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分析次贷危机,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处理各类问题。其次,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调整房地产商业结构,并对各类敏感时期进行分析,一旦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在保证房地产贷款政策的情况下,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在此期间,不可以利用挤压房价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避房地产房价泡沫的问题[3]。

第二,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分析市场内部需求,并对外来风险进行抵制,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改善。同时,财政部门还要明确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积极建设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体系等,保证可以深入落实政府部门相关补贴。尤其是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体,必须要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居民的发展而言,需要控制其多方面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鼓励我国东部的各类企业向着西部的方向发展,并针对转移与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吸引更多企业开展转移等活动,在提升企业积极性的情况下,优化西部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4]。

三、制定长期的规划目标

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除了要保证完成短期目标之外,还要制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明确财政政策取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保证可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渐提升其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财政部门政策取向明确中,必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中小型企业经济断裂或是破产的现象。同时,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财政扶持项目,对自身的财政政策进行改革,利用新方式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远进步。

第二,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管理个人所得税项目,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情况下,缩小个人贫富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在对个人所得税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财政部门必须要对其免征额度进行分析,明确财政标准,保证可以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处理,规避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国财政部门在明确政策取向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改革国有资产的产权,维护国家资产权益,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并针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需求,对产权进行管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类管理工作。

四、结语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部门必须要正确分析各类财政取向问题,并根据现代经济发展情况科学改革财政政策,保证可以促进其正确发展,提升财政部门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炜.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J].商,2014(7):162-162.

[2]祝宝良.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J].前线,2016(3):35-38.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第9篇

【论文摘要】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着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

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