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政管理的核心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5

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1篇

【关键词】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核心与重点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校园及学生人员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在本校中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受着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而获得好处。可是不容否认的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关于体制存在一些的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考试中录用机制不完善、培训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的人员绩效考核不合理、政激励机制不健全、行政队伍不稳定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方法。由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地题,这也使得行政队伍缺乏稳定,为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当然,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作为国家教育领域的管理人员,对学生和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培养行政的素质,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让更加优秀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为高校中的学生服务,这对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所谓的高校行政管理就是指,各国统筹国家高校、政法管理并且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公职部门。在中国,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是被纳入编制,依法履行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最核心观念就是要为学生服务,要把学生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把广大学生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与重点。当然,高校行政管理的责任还有要维护校园及学生人员秩序,保障校园及学生人员的安定。

所谓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发现现在高校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并且为完成所制定的任务或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达成任务与目的的一种手段。一个管理体制关系着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管是哪个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完善管理体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人员的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报考设置不规范,不平等以及报考的限制过多,比如很多人在进入高校行政管理这门职业会利用关系不进行考试,这就让考试机制不平等。而且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考试机制中,往往会限制人数,这样就会是很多人为竞争一个岗位而都用个什么歪脑筋,甚至有的人会利用他人身份来吓退竞争者,以此来减少竞争人员,这也会是真正的优秀人才被埋没,这些都体现了考试录用机制的不完善。就是因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使得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制度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现在我国还缺乏统一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这样就会使考试人员为了考点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不统一也体现了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不平等。所以,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是县城的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存在的一大问题,亟待改革。

(二)高校行政管理培训体制不健全

高校行政管理培训体制不健全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剩下的问题。高校中对于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还未成形。当然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机构一旦不健全,这会导致高校行政管理的培训就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管理就达不到要求。当然,又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培训,这也使得他们并不重视对培训机构的建设,如此一来,更加加剧了高校行政管理培训机构的不健全,这样就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行政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没有能力去培养并管理学生人员。也就是因为培训机构的不健全,也会使培训教育管理不规范,缺乏对培训目标、内容的明确。

(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不合理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不合理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绩效考核中,由于指标模糊、针对性不强、考核结果趋同这些问题,会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不会更加努力地进行工作。就是由于不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这会让他们觉得绩效考核并不重要,又因为奖惩不合理,这就更加无法调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持续有效的沟通,这就会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与信心。

四、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试录用机制

因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这一问题,所以要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完善考试录用机制。首先要完善报考设置规范平等性,减少对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机制的限制条件,并且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优秀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

(二)健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体制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体制不健全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健全培训体制。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资金是来自政府拨款,然而培训资金不足就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机制不健全,要想完善培训机制首先就要解决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取得培训资金,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来提供资金支持。当然,还可以向校园及学生人员人员进行集资,这样也可以为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赢得培训资金支持。

(三)合理规范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绩效考核

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缺乏合理性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合理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要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制定系统的考核方案,而且在绩效考核中也要重视平时的绩效考核,不可以只重视定期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因为,只有对平时与定期考核都给予重视,才能让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认真,从而履行自己在学校中的管理职责,为学生谋取管理福利,对学校管理工作履行自己的责任。

五、总结

本文开展了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方案。这不仅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还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体系的完善,是指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时要以为广大学生服务为核心的改革方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一种完善,这是学生之福也是国家教育领域之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将是中国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生活与发展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文钊.毛寿龙.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0,(8).

[2]周敏凯.比较高校行政管理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志华.我国公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重点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

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政治学概念中,狭义的行政改革指的是对政府行政体制、部门的改革以及机构职能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后盾。而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要素之一,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职责、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起的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行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行政改革主要有突变式和渐变式改革,是由改革的阻力来确定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体制有差异的前提下,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调试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方面。2020年,我国政治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摒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如今,中国政治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提倡国家宏观政治战略背景下,对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者要突破“天花板”,转变政府只能,在中国改革转型时期实现宏观管理思路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身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政治治理体系,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转变的信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历史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进行的,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伤筋到动骨的深刻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关系。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统的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利为象征的控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后期,未来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智慧型组织,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努力协调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一)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在过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中,重要以行政手段为主来制约公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行政体制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政治服务于经济,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循序渐进的依法进行。市场监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手段之一,市场监管中需要实施知识共享,也就是政府的知识财富为公众分享,行政管理者可以为公众提供两种分享方式:一是显性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由公众自行使用;二是隐性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包括实践社团和知识社区,组织公众学习交流。

(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供需关系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增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稳妥的调整经济过剩产能,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三)关注社会管理持续变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组织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比较关注局部时段效应,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经常出现领导人更换后,社会管理的政策随之就发生了变化,每一任都有自己想法,把延续前面的社会管理手段视为为人作嫁。无论哪种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击防范、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管理者应有大局意识,面对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紧迫战略任务。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是一项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多元标准加以应验,以及多种路径加以实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对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城市治理工作成效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法治保障、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思路,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使群众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丰富的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市场监管逐步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行政管理者在明确深化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前提下,应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方式方法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行政理论学习,开拓管理思路视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步入新的轨道,行政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只有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才能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行政管理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常态下政治政策的创新发展有批判性的、辩证性的、反思性的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繁琐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对行政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主权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是国家竞争力最主要的源泉,行政管理者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也可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这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巧用管理智囊团,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近年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经济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没有战略发展规划的国家,就像流浪汉一样居无定所,无家可归。”政治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的管理者做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预见和决策,创新的战略思维模式是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整个政治环境未来的净化以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往往是建设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推动力量。行政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和管理其决策系统下的各子系统,巧用管理智囊团,寻求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功能,集中精力研究长远的、全局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采纳合理科学的建议,吸收有益成果,做到科学决策,培养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

(三)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离不开公民监督,但从目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公民参与政治治理的监督意识、积极性以及监督能力比较薄弱,监督反馈机制的效果流于形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人的观点想法,立足全局,全方位的洞察思维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协调工作进展。同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建立公开、公正的信息渠道,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互动,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保证公民建言献策的沟通渠道,将群众的政治权利发挥到极限,将政治常态化的监督问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公众意见采纳的反馈机制非常必要,不仅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也维护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2]高小平,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3]新湘评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J].四川改革,2008(4).

[4]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3篇

关键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南昌大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的发展也对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只有进行改革,来发展自身,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在各大高校内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学校的多方面管理进行创新性改革,使其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南昌大学,学校内部管理者已经在研究相应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说明在高校内部实施行政管理改革是行得通的。

1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公共化、透明化

当前我国政府经过多次改革,将行政管理体制向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靠拢,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建立民主的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让人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这过程中,不仅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还要求人们在享受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将公私严格区分,避免有人利用职权违法,满足自己的私心。在高校内部,实施公共行政体制是时展的潮流。要实行公共行政体制,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充分了解学生想要什么样的校园生活,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建立公共化的设施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建立透明的公开制度,让每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校在决策和奖惩方面的决定,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2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实施制度,领导者自己作出决策,从不考虑他人想法,但历史证明这种制度是有偏差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实施民主的决策制度,才能保证一个部门甚至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高校内部同样要进行各种决策,这些决策关乎高校在文化、经济方面的建设,同时和学生、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主体,学校在对某件事作出决策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尽量满足学生,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学校的距离,利于学校的长久发展。在南昌大学中,可以建立相关的学生调查小组,对学校的相关决策进行调查了解,并对学生的想法作出总结,提供给学校相关部门,让有关领导者能够在下一步的决策中吸收借鉴相关意见和建议,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走向更高的层次。

3将权力下放、划分

当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社会,一个人自己奋斗很难取得成功,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当今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将权力进行划分,下放到各个部门,由所有部门共同努力,实现团体的发展。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由多个部门构成的,并且学校的人员有学生、教师,还有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分权时要注意每个方面都要涉及,要进行合理的划分,保证各方面的利益不被侵犯。在南昌大学中,大学生都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学校要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保证学生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要设立相关部门对学生的活动作出评估,确保学生举办的活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进行权利划分时要考虑到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设立监督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或者有人利用职权做出有损学校的事。

4将权利落实到实处

在进行权利分划以后要注意权利是否落实到位,要对相关权力的执行作出职能定位,使每个权力执行者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力,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要想将权利划分落到实处必须要进行改革,要落实划分的权利是否到达最底层的工作人员手中,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依照职权的划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位,将他们进行统一的管理,确保职权相同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时,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保证总体的利益,尤其是当一些利益出现冲突时,要及时了解是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和备案,以便以后参考借鉴。一些高校,如南昌大学,将权利划分以后,设立相关部门处理事情,将权利分化以后再将权利整合起来,由整化分,再由分到整,将权利合理地进行规划,使学校内部能够高效率的运转,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5优化内部结构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光要进行改革,还要进行内部优化,只进行改革而不进行内部的优化是不能完美解决问题的,在优化内部机构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能够提高事情完成的效率和成功率。任何企业或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交叉纵横,两个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部门在真正执行一项任务时或许需要两个部门的协作才能成功完成该任务,或者有些任务因为部门划分不合理而不能完成,这就需要对部门的内部进行优化,明确组织结构要完成的任务和和责任,保证在事情的处理上不会出现问题,尽量减少职责交叉,理清各部门之间的责权关系,以统一精简、全责一致的原则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高校在内部划分时要慎重严谨,要了解到学校和学生、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出严格界定,注意将学生和教师的权责进行合理划分,不能做出不公正的事情。

6结语

本文通过对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阐述,说明了在各高校内部进行改革,就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公共化、透明化,优化内部结构等,促进高校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程柳 单位:南昌大学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4篇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wWw.133229.COm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转贴于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5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理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应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而现阶段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且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为企业发展创造人才优势,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企业应开展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遵循行政管理相关理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略,以此促进企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特征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形式,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具有非独立性、实际性的特征,其中前者主要指行政管理是企业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在这一特征作用下,企业合理配置自身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流失等问题,以此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后者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导致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因此企业必须洞察市场行情,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此调整和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无关,在企业发展中仅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长久的人才资源培养工作,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后背人才资源,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单一参照学历指标,对应聘人员的实际能力了解不够,致使人才流失。同时在职员工培训工作不完善,员工晋升空间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3)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界线不明确,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混淆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前者属于动态管理,根究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员工培养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以此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后者则属于静态管理,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被动接受上级安排。

三、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人本管理,转变招募理念

传统企业管理中重视物本管理,而行政管理理论则侧重于强调员工重要性的人本管理,企业应以此为依托,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挖掘与培养工作。例如在我国某中小型设计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意识到人才招聘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公司实际需求,创设了全新的招募模式。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工作人员创设了“微招聘”模式,具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人才招聘部分,划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依托公司内部平台,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综合考核各部门员工,汇总符合要求的员工的工作经历、基本信息和业绩情况,以此形成人力资源储备系统;后者主要面向当地设计院校,通过网络建立“微招聘”平台,以此吸引潜在的应聘者了解公司情况,有意向人士可填写应聘申请表,公司将申请人员汇总分析,并根据实际需求开展面试工作;第二,成立人才数据库,将公司储备人员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与分析,并形成特色数据库,定期向潜在人员发送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发展动态等信息,密切联系相关人才,如果公司存在位空缺,可及时开展应聘工作。

2.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现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带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行政管理理论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在其影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改变原有单一管理模式,进而确保管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我国某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依据大数据特色,创立了数据管理模型,对员工的离职事项进行系统分析。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多以“考勤异常”“绩效持续下降”和“团队意识淡薄”等指标作为员工离职前兆,但是这些指标主观性较强,并且当人力资源部门发现上述现象时,员工已决定离职,无法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而在数据管理模型作用下,可综合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和员工自身特质,从而及时有效地判断员工离职倾向,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离职造成的经济损失。

3.优化薪酬结构,激发员工积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薪酬结构合理性尤为重要,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行政管理理论重视员工的差异性,基于此薪酬结构优化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化差异,以此创新薪酬管理模式,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在我国某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摆脱传统纵向晋升模式,创造性的实施了“员工内部创业”薪酬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内部员工以独立经营的权利,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为每个团队制定特定的培训课程,提升团队整体竞争力。同时,公司创建了全新的福利体系,以员工自身情况、岗位和家庭因素为参考,建立了弹性薪酬体系,相对于年轻员工而言,公司福利多以优惠券和现金激励为主,并且定期安排外出旅游或者培训,达到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良好状态。而对于中年员工而言,公司按照其业绩和工作能力适当地增加年终奖金,以此缓解其经济压力,增加其归属感。此外,公司注重情感关怀,征求员工的意见,在节假日时组织家庭活动,员工可携带家属,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彼此的交流,从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使得员工真正认可企业的福利政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弊端较多,管理模式单一,并且很多企业发展中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界线模糊,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明确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从人才招募理念,管理手段和薪酬福利体系结构等方面着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新时期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解悦.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核心分析[J].江苏商论,2016,(10):43-44.

[2]吴艳.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卷宗,2016,(7):90-90.

[3].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X):112-112.

[4]范聪玲.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6):39-39.

[5]马瑞祺.试析如何利用人力资源理论进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J].管理学家,2014,(13):89-89.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6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课程失衡;教材滞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6-02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受到高校竞争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性地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迫切选择。

一、社会需求下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构成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多种选择渠道,如:参加工作(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公务员选拔考试,企业招聘,教师招聘,支教)、报名参军、考研、出国、自主创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具备相应的能力,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凸显较大的专业优势”[1]。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工作之后主要从事综合协调、人事管理、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工种,根据这些工种的性质与特征,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更偏向办公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5)调查研究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指向性,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本次研究的实效性,笔者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五所学校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就社会需求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设计了若干问题,在科学归纳整理与计算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现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课程体系失衡

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趋于雷同,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也出现了较大的失衡。一是实习课程偏少。例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科学性,而在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却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实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技能低下,参加工作之后不能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中去[2]。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据笔者对五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发现,五所学校平均开始20门课程,一些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社会调查与统计》《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等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大的帮助,但这些学校要么开设其中几项,要么两周开设一节,且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对此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滞后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从恢复到现在不足30年时间,课程体系不完善,直接限制了教材内容的扩展与教材建设。除此之外,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分离出来,与政治学有着内在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管理学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二者出于一种交互矛盾状态,难以明确化。据调查发现,五所高校中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共包含四个版本,有的版本中还冠以“新编”“21世纪教材”等,但只是变换了章节体系,内容并无改变与新意。且这些内容大多来源于二三十年前外国学者的编著,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极不适应,更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就业。

(三)从数量上看,实践教学严重缺乏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实践教学,如在美国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学的比例为3:1,法国和英国为2:1,德国教育部门则规定,实验、设计、实习教学环节不得少于总教学课时的2/3。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课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军训和劳动等在内,实践课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调查问卷统计发现,五所高校的实践课教学比例令人担忧(详见表一)。

综上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方式,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也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根据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有87%的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不满,有73%的学生认为应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有63%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有43%的学生认为本校实践课程不能帮助今后就业。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7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集中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项财政改革方案不断推进与落实的现实条件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主体,在我国财政体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也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完成会计核算中的组建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一切会计业务都将被纳入到核算中当中,经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如此一来,通过的处理标准将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也将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能够实现财政部门对所有财政性资金支出的全过程性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对包含财政资金挤占、截留、挪用及浪费在内的各种财政违纪或者是财政违法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使单位支出的财政性资金都集中于核算中心统一设立的账户当中,由核算中心来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与管理,这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在调度方面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对财政资金沉淀滞留以及财政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同时的改善与提高;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银行账户同一杯取消,单位内部所有人员的薪资及个人奖励等都进入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单位内部员工福利待遇及收入的透明度因此而得到提升,权利与利益之间的直接性关联被切断,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平分配及行政效能也因此而得以实现。

可以说,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及核算中心内部各项会计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我国财政体制的整体性发展都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现状分析

2.1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预算管理方面来看,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并未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当中,单位收支管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得到强化。而预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则使预算执行的矛盾更为突出。这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中心基本职能与作用的发挥。

2.2会计核算中心采购管理存在不足

所谓采购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进行全面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对有限的,采购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多数商品、工程或者是服务只能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进行采购。但在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计划编制与执行方面还是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集中核算优势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发挥。

2.3会计核算中心开支管理存在不足

通过监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全面实施会计实务的集中处理,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其资金的支付权利转移到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对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如此才能对核算中心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但由于缺乏统一且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部分项目预算单位的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集中核算在开支管理方面面临较为突出的难题。

可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状况并不是很好,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也因此而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与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谓势在必行。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完善

3.1从预算管理着手进行强化

从部门预算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的管理力度,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科学化的预算定额标准,并对预算支出的有关科目进行完善,尽量以早编、细编的预算管理模式来进行预算管理,以便于在保证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对外部环境的监督及制约机制进行完善

要保证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则应对其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必要的防范,以期在防范风险的条件下优化会计核算中心的整体运行。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将外部职能机构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所发挥的监督与制约作用进行必要的强化,对纳入到核算中心的所有的预算单位都必须进行依法的维权,积极地参与到对财政资金使用及财政资金行为进行你敢监督与制约的行业当中,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处理行为的同时,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3.3强化内部运行及管理体制建设

当然,要切实推进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序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按照相关的规定来组织会计核算中心的规范化运作。具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有针对性地对核算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处理、财务管理、账户管理以及凭证设计等问题进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并将管理措施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或者是每一个项目当中,并根据审核通过的管理制度来对各项会计处理工作进行规范,避免会计处理中各种行为的发生。

3.4严格财会团队管理,优化财会团队建设

作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主体,财会团队的优化建设是保证会计核算中心稳定运行的基础力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实践中对自身财会团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性、长期性培训的基础上,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水平,保证会计处理的合法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4.结 论

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对于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防范舞弊行为等,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状况进行动态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以保证核算中心的稳定及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岳琴.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强化会计核算功能——重庆市江北区会计核算中心信息化系统[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05).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8篇

关键词:集中核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及意义

在研究、探索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中,一些地区借鉴国外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统一核算,集中支付,等时机成熟再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与以往财政管理制度相比,这项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改变了资金的管理方式。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资金都集中在财政部门统一开设的账户;二是改变了收支的管理方式,单位所有的资金归财政部门直接收付,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受财政部门的全方位监控;三是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式,由过去单位各自核算变为财政部门集中统一核算。这项改革的本质就是建立了“财政性资金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使用权归单位”新的财权关系。

二、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率,不是财政不想监督,而是财政资金在下拨到单位后,其使用情况和方向不能通过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来,部门领导对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及在领导威慑下的做假动机,使得财政资金到了单位就成了“暗箱操作”,再加上“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使得部门利益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但造成财政秩序的混乱,也为腐败滋生造就了制度上的温床。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

(一)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现行粗放、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所以,集中统一核算有赖于预算编制的相应改革,也就是说,预算要细编,实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核算中心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而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

(二)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要以法定的程序,主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在西方,采购性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进行源头控制,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现象。然而,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汽车、空调、计算机等专控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而且缺乏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使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所以,缺乏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后,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三、完善策略

(一)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即把财务管理人员留在单位,把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把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同时,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此外,集中核算的核心是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财政资金越过各个预算级次,包括主管单位、二级单位,进行直接支付。此时明确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会计核算支付中心至关重要。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代表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能,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单位,不能承担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会计核算中心既对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又要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两种职责的统一既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延伸,又是预算管理强化的体现。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操作,防范风险。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将应纳入预算内管理而目前尚在财政预算外管理中“支流”和“转圈”的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种财政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纳入国库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部门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利.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23.

行政管理的核心第9篇

摘 要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财政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这一体制,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行业的规范化,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其中不乏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这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加以改进,最终促进会计集中核算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单位会计 核算 问题 对策探讨

在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我国财政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财务管理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繁荣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系,就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方式的落实,能够有效的促进各行业财政的透明度,防止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可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财务平台,对于提高财政方面的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下文中就针对会计集中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国家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其所实行的制度不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最终造成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财政监督的过程中,并且贯穿于财政收支的始终,在理论上来讲,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弊端,这一过程的落实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决定对财政领域进行改革,重点开展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控制,在运用资金时,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在双重保障的前提下,充分掌握资金的走向,以达到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监督的成本控制到最低,在财务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不乏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这一方式的落实,本文将其进行整理后,进行简单的概述。

首先,财务人员并没有对会计集中核算具有完整的认识,如果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必然存在缺陷。过去的财政支出较为简单,在领导同意并签字的情况下,就能够报销,但是现在的工作中实行了双重的保障制度,不仅需要领导的签字,同时还需要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批,只有这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进行报销。通过该方式的执行,大大提升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力度。但是有些领导并没有对会计中心具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部门,却没有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位,甚至放弃了对其进行管理,最终就会造成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不到位,固有的思想依然没有被取代,不利于财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想将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做到位,应该制定出规范的规章制度并且加以执行,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对资金的支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足之处,因为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存在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为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另外,各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旦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存在松散的现象,就会对预算的执行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主要是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与财政管理所实行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冲突。这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落实是极为不利的。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走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会计信息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时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决策的根本前提,在行政事业单位也是如此,会计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宝贵的贡献。行政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要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却与会计工作中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造成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难以进行具体的落实,如果会计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相分离,最终就会导致单位负责人与财会人员在工作上的脱节,不利于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改进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策略

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近年来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核算方式的重大革新。因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会计的集中核算这一方式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加强了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并规范了会计的行为,还减少了部分单位、挪用资金、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等问题的发生而且对建立公开的透明的财政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起了促进作用。

(一)合理界定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职责

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有: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对核算单位分户建账、集中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对核算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和不合理的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及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的情况,核算中心有权拒绝记账,保证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核算单位的职责有:按照《会计法》要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预算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核算单位自行决定;预算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核算单位,各核算单位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

(二)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

其次,财会人员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财务管理的工作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造成实际工作上的阻碍。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的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就可以更好的落实会计集中核算,避免问题的产生,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提供帮助。为了加强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工作,使新的财会人员尽快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及业务,对于老员工就应该加强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始终将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完成培训后,还要定期进行考核,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财务人员应该组织其继续进行学习,最终确保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收获。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外,相应的管理能力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只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的监督工作才能不受影响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会计职能

对会计核算中心而言,要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笔者认为,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要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加强财政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事中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绩效性。对核算单位而言,应以提高报账员业务技能为重点,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防止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各核算单位报账人员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继续搞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总结,根据会计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财务管理工作。

(四)突出会计核算中心在财政改革中的作用

1.会计集中核算要为非税收入管理提供支持。利用会计集中核算这个保障机制,由会计核算中心相应柜组核销财政收费票据,凭会计核算中心票据核销证明、确定单位的购票行为,使财政票据收费收人真正实现“收入两条线”管理;特别是在非税收人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同属财政管理的体制下,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成本低,效果好。

2.会计集中核算要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营造便利环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的“单一账户、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内部运行机制,已具备了国库集中支付的雏形,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机融合,必将比单一国库集中支付更具科学性。

3.会计集中核算要为政府采购提供保障。按照政府采购目录,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行为,均逃脱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最后把关,在核算政府采购支出时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支出程序。

4.会计集中核算要为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帮助。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所有收入及全部支出均自会计核算中心流入流出,所有会计信息均由会计核算中心生成,从根本上保证了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同时,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下执行,其严肃性得到了真正维护。

(五)强化管理与检查监督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远程报账的工作思路。笔者调查发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而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在认真做好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会计核算中心自身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忽视了其在财务管理中的成绩,只要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逐一解决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就能进一步促进会计工作的落实,使得会计集中核算更加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