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业发展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5:58:26

旅游业发展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1篇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2篇

引言

旅游法规的制定需要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旅游法规的引导和干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极其光明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旅游法规,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相关旅游法规制定的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尚且属于新兴的行业,由于每一个新兴行业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干预、规划和引导才可以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旅游业目前仍旧存在着许多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在我国,与旅游业相关的法规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蜕变: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尚未针对旅游行业制定相关法规;第二阶段,1978年至1985年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开始重视旅游法规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制定相关法规;第三阶段,1985年至1995年左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法规越发完善;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我国已经针对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由于旅游业涉及范围过于广泛,仍旧存在管理不周的地方,需要更加详细的法规加以规范。

二、旅游法规的制定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明确各主体的义务

旅游业作为凭借特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对游客进行招徕的行业,其特点是通过多个部门、行业以及产品组合的共同合作,接待游客,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交通等共六个方面的服务。这决定了旅游业的主要矛盾是由利益引起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使旅游业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法规来明确旅游业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以及义务。出台旅游法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针对不同的主体明确区分其可为和不可为的范围;第二,把这些法规作为衡量主体行为合法性的主要依据。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在针对旅游所展开的活动中,法规需要对符合规范的活动进行必要的保护,而针对侵犯他人或其他主体权利的活动,需要给予明确且严肃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各主体和谐有序的展开合作,共同为旅游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旅游法规的出台,对旅游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规范各主体的行为

法规的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的行为加以维护,同时对违法的行为进行制裁,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法规主要是针对旅游业中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游客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三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划分,我国针对各主体分别制定了《旅行社管理条例》、《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等法规。由于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广,而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我国不宜运用行政手段来直接管理或干预旅游业中三大主体间所进行的活动,这就导致作为直接监管机构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慢慢向间接监管过渡,由最初以管理为主的机构转变为以管理和服务为主的机构。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规,通过引导的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游客的思维和观念,最终达到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加速旅游业发展进程的目的。

(三)提供法律保障

旅游法规通过对旅游业各主体的义务、权利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范,达到调节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旅游法规的制定,为旅游业今后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旅游法规的制定对游客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和规范的作用,通过良性的制约和引导达到提高游客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旅游法规的制定,不仅为旅游业中的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展开相关活动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为构建法治社会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进行宏观调控

除了以上几点,法律法规对旅游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相关法规,确定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加快社会经济的进步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当国家针对旅游发展所制定的目标或政策发生改变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对相关法规进行修改,避免旅游业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从而使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结论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3篇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XX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XX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XX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XX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XX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XX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XX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XX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XX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XX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XX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XX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XX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XX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XX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XX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XX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XX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XX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XX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XX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XX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XX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XX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XX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XX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XX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XX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XX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XX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XX古城不仅仅是XX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XX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XX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XX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XX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XX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XX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XX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XX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XX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XX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XX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XX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XX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XX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XX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XX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XX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XX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旅游;区域差异;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8-03

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HONG Mei-xi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Heze University,Heze 274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As tourism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Massive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into tourism in every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general, the domestic tourism had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for specific area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was imbalance.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counties in Shando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dexes established for measur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17 counties in Shandong with the aid of SPSS and factor analysi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ourism; regional difference; Shandong province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步步攀升,国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山东省[1]。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基于此,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发展差异的根源,以期能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所选指标有: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1)、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2)、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3)、各市旅游饭店个数(x4)、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5)、各市旅行社数量(x6)、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7)、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x8)、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x9)、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10)、各市旅游总收入(x11)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旅游政务网[2]。

1.2 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3]和多元统计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以及由于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叠;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

2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2.1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见表1。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选取原则,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6.743%的水平,所以选取前3个成分为主成分,并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各市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各市旅行社数量、各市旅游饭店个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按照其性质,可以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可以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情况,相对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越小,这与现实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由表3可知,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即总得分大于0)的地市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泰安、济宁、潍坊、日照等8个市,其余9个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但如果就各具体指标因子来分析,则每个城市又各具特色,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位于前三位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和位于第八位的日照市,同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其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青岛市,由前述分析可知,在接待外国旅游人数、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个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这说明该市旅游配套设施健全,国际知名度较高,无论对国内旅游资源市场还是国际旅游资源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紧随其后的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的咽喉位置,东北亚的中心,经济发展实力较强,旅游业的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度较高,总体表现仅次于青岛市。日照市虽然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加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三个城市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日照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与淮海经济区的双重身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以上4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除了与当地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就贡献率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市和烟台市的指标较低;而威海市和日照市的该项指标较高,这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其次,济南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其发展态势虽然并非最佳,但却各有其独特优势。济南市虽然自然环境并不如青岛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外向性也略逊于青岛市,而且虽称“泉城”,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却并非水,也不是山,而是延续在古老济南中的市井文化;因此,济南市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均不占上乘;但是,作为省会,济南市是一个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具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城市,如泰安、济宁、聊城、德州、淄博等地市。由前述分析可知,泰安和济宁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6,经济实力方面,两个城市都居于全省中游,城市化和旅游业也具有中等水平,泰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靠近济南市,此外,泰山等著名景点也给泰安市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而且更具传统特色;两个城市在旅游业对城市的贡献率方面都排名靠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潍坊市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国际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均处于中上游,所以综合排名也居于省内中上等水平。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A级旅游景点众多,对旅客的吸引度很强,毗邻济南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表现属中下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健全,知名度仍待提高。若能发挥济南市这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必将大大带动周围五地市的迅速发展。

第三,东营市和潍坊市,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2009年有关数据来看,东营市旅游业的规模较小,旅游实力相对较弱,但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为东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潍坊市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饭店个数、旅行社数量等方面均要高于东营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第四,在经济发展较为不发达的地市中,临沂市旅游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依托革命老区的背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临沂市的旅游优势逐渐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沂蒙山区旅游的形象和品牌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就分析结果来看,临沂市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知名度尚需提高。枣庄、滨州、菏泽、莱芜等城市,在综合排名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较不丰富,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各方面表现均欠佳。尤其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业综合排名较莱芜市靠前,但如果综合考虑,土地面积较小的莱芜市,无论在旅游资源、硬件设施,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均略胜一筹。菏泽市旅游业的不足,也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带旅游,以旅游促经济。

2.2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主成分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再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具体内容见表3。

3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3.1 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以济南市为中心,联合其周边城市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各城市旅游规划开发要相互借鉴和沟通,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各地市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旅游企业合作、兼并、联合,培养一批大旅游企业;整合各地市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大旅游的加快发展。

济南市发展旅游业有很多契机。虽然济南市传统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优越,比起西安市、桂林市等城市,资源优势相对弱一些。但是济南市所处的山东省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很重要,整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很强,这是济南市发展大旅游的重要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充分放大和强化,把济南市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的门户和集散地。通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一系列国际品牌休闲项目的整体引进和新的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把济南市城市旅游载体、整体服务功能和国际旅游名城接轨,从而形成门户型、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合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济南市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首要定位应当是区域性旅游枢纽中心城市。这个中心是从区域功能也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来谈的。济南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山东省西部的“山水圣人”旅游线发展过程中,济南市实际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旅游城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报的山东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曲阜市、泰山、青岛市、大连市。广东省的山东七日游几乎没有济南市,最多在济南市下飞机,直接奔泰安市、曲阜市。济南市不但没成为中心,而且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和发展,首先要放在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来定位,要让济南市广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促成山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5]。

3.2 依托蓝色经济区,提升山东半岛旅游业竞争力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中,包括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沿海7市,37个区、县(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6,7]。

3.3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

将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等,共19个县(市、区)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发展三大重点:首先,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利用本区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特征和黄河口的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第二,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第三,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本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8,9]。

3.4 依托鲁南经济带,发展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很有意义[10],山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是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其中临沂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沂水、临沭、苍山、莒南4个县是山东省仅有的一类革命老区。三个区域:一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二是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沂蒙山革命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4个市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这一区域是山东省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11]。

3.5 发展民俗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仅有经济性,更有文化性。齐鲁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也是山东旅游的立身之本。在如今大多数旅游景点逐渐企业化、经济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良好手段。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圣人之乡,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科学家,包括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孙子、扁鹊、鲁班、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中的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山东民俗旅游提供了开发平台。当然,山东民俗旅游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更包括了以民间传统、、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在开发民俗旅游、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的实践中,尤其要加强和重视精神层面。

3.6 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鲁西南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也有较大欠缺。以菏泽市为例,虽然其旅游开发启动较早,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落后,旅游地形象不突出,未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政府主导的痕迹较浓等因素均制约了菏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此类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导部门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转变开发理念,建立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逐渐削弱政府的主导痕迹。其次应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牡丹,又能够进行花木交易;此外,还应将戏曲、武术、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果能够再与黄河、水浒文化联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菏泽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小爱. 山东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8-10929.

[2] 武传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3-84.

[3] 张吉献,杨 铭.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4] 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4):467-471.

[5] 李 楠.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城市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2009(20):53.

[6]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2010(6):26-29.

[7] 孙希华,宋立杰,李 平.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体验式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海洋科学,2007(6):10-14.

[8] 秦瑞鸿.山东半岛旅游圈双核模式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87-90.

[9] 付景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经济――鲁西京九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8):254-255.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恩施;旅游业;交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58-02

引言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不为外人所知。随着沪蓉西高速路和宜万铁路开通,解决了其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问题。恩施神奇自然景观和其独特的土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恩施旅游得到飞速发展,但同时其旅游容量、环境保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恩施需要找到合适的旅游发展策略,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对恩施发展旅游业进行要素分析和矩阵分析,得出可供参考的策略选择。

一、两路通车对恩施旅游的影响

Kual(1985)认为“交通是一种最基本的旅游需求”。在对恩施旅游进行SWOT分析前,有必要将两路开通给恩施带来的影响作简要分析。两路开通对恩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两路开通,改善了恩施的可进入性,恩施地处川渝东出的必经之路,以前的交通劣势转变为优势。两路打通了最后的蜀道,为恩施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众多游客出入恩施,将恩施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旅游宣传。(2)交通条件的改善给恩施旅游发展带来压力。大批游客进入将带来各种现代文化,恩施面临传统民族文化被同化和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危险。

二、恩施发展旅游业的SWOT因素分析

SWOT分析法由韦里克提出,包括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方面因素分析,由因素分析形成四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型战略(SO)、多元化战略(ST)、扭转战略(WO)和防御型战略(WT)。本文借用SWOT分析方法对恩施发展旅游业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恩施旅游发展的策略选择矩阵。

(一)恩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S)

1.恩施发展旅游业具有环境优势。根据PETS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政治环境,“旅游兴州”是恩施发展战略之一,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部分,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经济方面,恩施加快发展旅游业,更多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技术层面,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恩施旅游业发展,从理论和实践各方面对恩施旅游发展予以支持;社会环境,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山清水秀的恩施能为休闲散心的人提供完美的场所,外部需求大。

2.恩施的地理区位有利于其旅游发展。恩施海拔高,是介于武汉和重庆之间的避暑胜地。恩施毗邻三峡、张家界等旅游区,为恩施与周边旅游区集群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恩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地拥有很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如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世界最古老的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等;恩施有很多自然人文景观,如神龙溪、清江闯滩、土司城、鱼木寨、大水井等;恩施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龙船调》就取材于恩施民间歌曲,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民间舞蹈韵味独特,有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有独特的婚丧嫁娶礼仪哭嫁、“跳丧”和“撒尔荷”。

4.恩施有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植被的丰富多样有利于其发展观光农业,使得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成为可能。

(二)恩施发展旅游业的劣势(W)

1.恩施州内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恩施州以山地为主,州内的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不同景区之间通达性差,不利于景区之间的互动。

2.恩施旅游业配套设施不完备,持有导游资格证的导游数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急速增加的游客的需求。

3.恩施旅游业发展面临宣传不足的问题。恩施进行旅游宣传的媒体还比较缺乏,还不足以将恩施推向全世界。在宣传的路上,恩施依然是任重道远。

4.发展旅游业资金不足。恩施所辖县市多是贫困县,能用来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

5.景区分散不利于形成恩施名片。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旅游价值高,但其分散性不利于整体旅游形象的形成。

6.恩施旅游业市场运作化程度较低。多年来恩施一直是一个闭塞的空间,在近年旅游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开发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市场运作程序。

(三)恩施发展旅游业的机会(O)

1.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恩施发展旅游的最大机遇。两路通车提高恩施可进入性,正在修建的安吉高速公路等也会改善恩施的交通通达性。

2. 2008年开始打造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恩施提供了良好契机,恩施作为该旅游圈的一部分能有效吸收襄阳、荆州等地区的广泛客源。

3.生态旅游的兴起为恩施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生态旅游需求越来越大,这为受工业化影响小,具有生态比较优势的恩施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

(四)恩施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挑战(T)

1.生态环境容易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游客的涌入加上配套设施的不齐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二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原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民族文化易流失。大量现代社会文化要素涌入长时期处于闭塞状态的恩施,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很大冲击。

3.恩施周围著名旅游景区带来的竞争压力。恩施与周边的张家界、神农架等景区相比各方面都不成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恩施发展旅游业的SWOT矩阵分析

通过对恩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列举,进行组合分析,找到恩施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矩阵分析可知,恩施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劣势和威胁容易克服,面临良好机遇,很显然目前SO策略是可供选择的策略。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在劣势和挑战相对容易克服、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恩施必须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在SO策略下,有以下具体措施供参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旅游空间容量;培育专业导游及相关人才。改善州内交通状况,完善交通网,缩短到不同景点所需的时间。打造有恩施特色的旅游品牌,树立独特的旅游形象,加大宣传力度。恩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在面对各地旅游激烈竞争的同时,打破区域界限,与其他景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宋鄂平.交通发展与恩施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院报,2010,(12).

[2] 黄泽涛.“两路”对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清江论坛,2011,(1).

[3] 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开发探析[J].城乡建设,2002,(8).

[4] 李永成.基于SWOT分析的恩施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9,(2).

[5]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6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邢台生态旅游;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最近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外游客来我国游玩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英语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就可以联想,要想旅游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将旅游英语学习发展起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一、邢台生态旅游现状

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与此相伴。同时,生态建设与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邢台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快速的发展,关乎邢台后期发展得建设。在发展邢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邢台旅游局应当考虑在怎样更好地向游客介绍邢台。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介绍给游客,现如今,邢台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三种旅游路线。首先,为大自然风光游。在大自然风光游中,游客可以领略武当山的威武、天河山的壮丽以及九龙庙的神奇。另外一种就是历史文物游。历史文物旅游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守敬故里因此,在历史文物游中,郭守敬纪念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牡丹园和扁鹊庙也在其中。最后一种旅游路线就是当前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乡村农家乐。在农家乐中,长寿百果庄园、岭南生态观光游。将邢台这些景区推广出去,以生态发展道路为主,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综合考虑邢台生态旅游。邢台生态旅游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在其开发生态旅游中遵循两项原则:首先坚持保护资源的原则;其次以低碳旅游吸引游客。最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旅游英语的诞生产生生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展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旅游英语属于一门较为普遍性的课程。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动态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较多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后期职业的发展。在旅游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教学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的调整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体现出旅游英语与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其逐渐呈现这么迹几项特点。第一,旅游英语教学注重相关文化方面知识的更新。文化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实际工作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文化背景能够将翻译的内容与原文表达更趋近。第二,旅游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对学生后期职业的影响时非常大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英语口语,于其后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口语,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的英语流利的表达出来。第三,旅游英语教学,词汇的描述性与通俗性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工作岗位中更能够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见识当地的自然风光。

三、提高旅游英语教学,促进邢台生态旅游

从我国各地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旅游英语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知识的同时,职业素质也获得了相应的培养。旅游英语理论知识与时间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邢台生态旅游的现状,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邢台当地的生态旅游特点,在此前提下,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推向与其他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到了旅游工作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工作技巧,利用相应的宣传手段,将邢台的生态旅游推广出去。。在旅游宣传中,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特色推广出去,让国外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邢台生态旅游,进而产生来邢台旅游的欲望。并且,旅游英语在此环节中能够推动邢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英语可以让邢台生态旅游在国际生态旅游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邢台,了解形态的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在旅游英语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旅游英语将邢台生态旅游向世界推广。形态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更多的游客前来形态观光旅游。由此可见,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过程中,旅游也应当抓住发展的机遇,将我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区与向世界各地介绍。邢台生态旅游具有其特色,邢台生态旅游借助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将其具有特色的旅游向世界各地推广,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

参考文献

[1]冯丁妮,孙智.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0(1):256-257.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7篇

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区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就具体地区来看,旅游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以广西14个城市为直接研究对象,在建立区域旅游差异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并提出区域旅游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寻求文化认同和利益共同点,使旅游特色鲜明又具有内聚性,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因子分析;旅游;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8

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区域旅游差异性体现了地方旅游业的特色,还反映区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旅游区域差异性分析有利于缩小不同市区旅游区域差距,从而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正确认识和把握区域旅游差异,对于提高旅游产业地位,优化旅游资源,实现区域间合作与共赢,促进广西旅游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对广西各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1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统计数据。主要指标有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1)、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各市国际旅游收入(X3)、各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X4)、各市旅行社数量(X5)、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6)、各市旅游总收入(X7)、各市星级旅游饭店个数(X8)、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9)、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值的比重(X10)、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11)。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15)和广西旅游政务网。

1.2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测度和评价方法很多,主要有单指标测度方法和综合指标测度方法。本文利用综合指标测度方法,对广西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综合(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文章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14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2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将数据进行旋转并导入 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进行KMO和Bartlett’s Test of Shpericity测度。测度结果中为KMO值为0.693,大于0.5;且Sig显著性指标为0,小于0.001,表明该组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1主成分提取与因子命名

文章借助主成分析的方法抽取主要成分,借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获得旋转成分矩阵。另外,依据特征值≥1.0的通用原则与方法,根据不一样的衡量指标在正交旋转处理后的因子载荷来划分衡量指标所属,并且对抽取的成分进行命名。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得出前三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992%,高于85%,可知三个成分被确定为目标主成分。

在成功提取三个公因子之后,运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并依照不同的衡量选项正交旋转计算后的成分载荷(因子载荷)划分选项。由旋转成分矩阵(主成分截荷矩阵)表得出,主成分1和X2、X5、X1、X3、X8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X6、X11、X6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X9、X10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其理解为旅游经济地位。

2.2因子得分

为了考察各个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情况,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各个市的三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可以通过以函数计算得出:

F1= 0.275*X1+0.283*X2+…-0.136*X11

F2=-0.120*X1-0.151*X2+…+0.062*X11

F3=-0.054*X1-0.016*X2+…+0.540*X11

2.3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

F1、F2、F3三个主成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广西14个市的旅游发展状况的总体水平,但单独使用一个因子并不能对各个市在区内旅游业发展的地位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F= F1+ F2+ F3

得出 F=0.7009 F1+0.1782 F2+0.1209 F3

计算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并求出14各市的排序,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广西14个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总得分大于0)的城市有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其余11个城市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初步分析可知,各地区旅游开发经济效应综合得分排位与第一主成分排序总体表现一致,旅游收入和客流量较大的桂林和南宁在综合排序中处于全省首位,来宾和贵港则处于全省末位;但由各个具体因子的得分可以看出各个城市又有自己特色,现分析如下。

首先针对前三名的南宁、柳州、桂林分析。南宁作为自治区首府、桂林作为著名国际旅游城市、柳州作为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从资源品味度看,旅游资源品位度最高的区域是桂林市,桂林的A级景区数占全区A级景区数的21%,广西4个5A景区中有三个都在桂林。南宁市、柳州市旅游资源品位度在整体上要逊色于桂林,但在资源特色与开发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南宁市以其独特的区位可发展会展商务旅游等。柳州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汇集了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旅游形象突出。

其次是北海、河池、百色、崇左。从主成分F1和F2及综合得分来看,崇左市跟百色市得分都小于0,表明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及城市知名度与旅游经济发达的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还有一定差距。但两个市旅游资源还是比较有特色的。百色市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度高。而崇左市拥有“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的区位优势,利于打造崇左“边关风情探秘游”等旅游品牌。北海市与河池市的综合得分虽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但是北海市主成分F1、F3和河池市主成分F2得分都大于0,说明北海市与河池市旅游知名度及旅游经济贡献率在区内是不差的。

再次是贺州、梧州、玉林、钦州。这4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两个主成分F1与F2得分及综合评价值来看,在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较弱,景区、旅行社等数量较少都制约其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近几年,钦州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品牌旅游景区的形象宣传已获得巨大的效益。其它区域虽然旅游开发程度较高,但旅游知名度较低,这同样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

最后是防城港、来宾、贵港,从数据分析看,这3市的主成分F1与综合评价得分都偏低。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首先是处于排名末尾的贵港市,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点较少,旅游资源禀赋上呈现分散的状态,现有旅游品牌带动力较弱,致使其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但贵港市可依托桂平西山、道教圣地白石洞天、千年古刹南山寺等众多宗教旅游资源打造西江流域历史宗教文化中心,逐步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于防城港市,近期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的目标,其未来滨海旅游迎来发展机遇;对于来宾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应依托区位和航运优势建设西江生态走廊,带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3广西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各城市旅游景点、景区、酒店等合作及区域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提升旅游资源的综合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与其他区域联合打造旅游线路和产品,丰富旅游元素,增加不同旅游体验。通过不同旅游区域合作规划,拓展旅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情况。

3.2充分发挥旅游增长极的功能,带动区域旅游的全面发展

南宁、桂林一直是广西旅游的增长极,通过南宁、桂林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广西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比如,桂林可往贺州、柳州、来宾辐射,南宁向玉林、百色、贵港辐射。充分发挥增长极所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不断减小各区域旅游之间的差距, 进而推动广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3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实施梯度错位发展战略

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南宁以都市景观为特色;北海以水域风光为主;桂林以山水风光为主;百色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崇左以边关跨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贵港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凭祥以边关风情游为主;柳州以城市休闲为主;来宾以民族风情为主;梧州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依据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方向,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协调各市旅游业平衡发展面对的一大重点问题。对于旅游区位、旅游

发展定位、文化底蕴等相近的条件下的地市,应以差异

竞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效地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繁荣。只有错位发展,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旅游经济圈。

参考文献

[1]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2]付志伟.基于SPSS分析的浙江省区域旅游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张广海,王佳.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3239.

[4]钱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孟涛.基于SFA模型的我国旅游业效率估计与区域差异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3,(28):117118.

[6]姜维政. 湖北省17个区域旅游产业联动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纳雍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

近年来,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在《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五个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打造“总溪河·九洞天”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培育一批境内旅游线路和连接境外的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纳雍旅游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纳雍县周边生态旅游环境竞争尤为激烈,我们通过对纳雍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为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工具。

一、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纳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纳雍境内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完全,自然景观大多以高山、峡谷、溶洞、峰林为主。自然资源有小三峡之称的总溪河漂流、有以壮丽溶洞奇观为主的九洞天、还有风景秀美的过狮河桃源洞风景区。历史遗迹有三锅桩与岔河古桥、宣慰府遗址、水西古战场等。纳雍少数民族有苗、白、彝、穿青人等22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节日庆典有布依族的“六月六”,苗族的“打嘎”等。民族工艺品有苗族的“蜡染”和“刺绣”,图案绚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族特色鲜明,是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项的潜在资源。除以上资源外,还有苗族的芦笙歌舞“滚山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目前生态旅游开发层次低,但是随着对旅游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

2.劣势分析

目前纳雍旅游开发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整合程度不够,旅游资源分散,缺少民族文化的融合。景区规模小,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上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信息等基础实施落后,缺乏与外界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景区缺少深度开发,旅游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度不高。游客数量少,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导致旅游财政收入低,难以维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旅游管理和营销人才的缺乏,是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道瓶颈。已经开发的资源和周边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竞争环境恶劣。

3.机会分析

首先,2009年国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上,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在毕节试验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旅游文化基地的建设,把毕节打造为我国西部最有特色的旅游地和精品生态旅游区,建成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第三,大方、黔西、赫章、威宁等旅游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纳雍周边的旅游环境建设越来越完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毕节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纳雍地理位置刚好处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大方、赫章、黔西、安顺和六盘水的中间,成为毕节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最后,在纳雍县“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把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4.威胁分析

4.1 外部竞争激烈。纳雍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方有部级风景区“九洞天”,历史文化遗迹“奢香墓”;织金有世界上最美溶洞奇观“织金洞”,织金土特产“竹笋”在区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赫章有生态旅游景区“韭菜坪”,是毕节地区旅游开发中一支潜在的力量;黔西县有“地球上最美丽的彩带”之称的“百里杜鹃”;六盘水是我国的“凉都”;安顺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等,周围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早,发展速度快,产业开发比较成熟,资源影响力大,相比之下,纳雍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些地区。而且每年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投入和旅游财政收入都远高于纳雍县。因此,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景区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项目的设置、服务平台以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若旅游开发管理不当,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损失。

4.3 民族文化不断流失。纳雍民族成分较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产品特色鲜明。但是由于受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文化正在不断向民族地区蔓延,并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冲击和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目前,纳雍穿青人的傩戏——“五显神”,主要的传承人是50岁以上的极少数人,年轻人都迫于生计从事其他行业。苗族舞蹈“滚山珠”是纳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受到现代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穿青人傩戏传承的悲剧。

二、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以上对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表明,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纳雍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给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劣势将有所扭转。针对目前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1)根据自身优势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纳雍生态旅游资源分散,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因此,要做好纳雍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合适自身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2)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方面,加强自身资源优势的开发建设,突出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开发合作,吸收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增强区内景点的影响力。(3)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建设,增加管理投入,避免大面积破环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维护景区内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健全。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景区内生活垃圾的污染。(4)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模式。在景区内通过民族文化的表演,不仅能够增加文化传承人员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还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5)培养或引进旅游人才,扩大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没有人才队伍,难以保证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建立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的方式,提高纳雍生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关素质,为纳雍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智囊支持。同时积极培育县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加大在国内的宣传力度,扩大区内影响力,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松.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12,12.

旅游业发展分析第9篇

关键词:泰州地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77-02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即在选择企业发展战略之前,对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分析评估,最终选出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法。SWOT分析法已不局限于对企业的分析,现已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本文就用SWOT分析法对泰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

一、泰州地区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优越的自然条件

泰州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境内除南部有一山丘外,其它地区全是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深厚,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泰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优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得本地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油菜、蚕桑以及多种淡水产品和瓜果蔬菜等。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承南启北的水陆交通要道。泰州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水路有长江、淮河和引江河。陆路有新长、宁启铁路,京沪、宁通、宁靖盐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江海高速纵横全境。泰州火车站6条黄金始发线路将泰州与全国63个主要城市联在一起。江阴长江大桥和将于2012年建成通车的泰州长江大桥沟通南北。苏中机场的开工建设,使得泰州的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内与区外的联系更加便利。

3.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泰州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归纳为三大类:(1)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宗教文化资源有千年古刹光孝寺、庆云寺、福慧禅寺;红色旅游资源有白马的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泰兴的新四军黄桥决战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刁家网独立支部纪念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等;建筑文化资源有 “江苏小乔家大院”之称的乔园、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江淮第一楼”望海楼、兴化古民居等;生态自然资源有泰州的园博园、泰兴的古银杏森林、姜堰的溱湖湿地、兴化的水上森林等。(2)突出的名人文化:泰州是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名人文化突出。如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明代哲学家、心学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艮;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大师梅兰芳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3)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如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凤城河桃花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泰兴银杏艺术节、梅兰芳京剧艺术节等享誉海内外。

4.广阔的客源市场

根据泰州市统计局、泰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分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泰州市常住人口超461.8万人。2010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 000元。另外,与泰州仅一江之隔的苏南及上海地区,经济非常发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泰州地区。同时,作为国内旅游最大客源产出地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常住人口超过5 000万人,他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更强,而且这些地区都有着大量的流动人口。所以,长三角地区庞大的都市人口和发达的经济,为泰州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

5.品种繁多的特色产品

泰州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著名的水产品有泰兴的被誉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其中河豚有“不吃河豚,不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鱼无味”之美誉。泰州地区的土特产主要有:兴化的中庄醉蟹、安丰三腊菜;泰州的酱菜、嵌桃麻糕;泰兴的大佛指银杏和银杏晶;靖江的猪肉脯等。工艺品主要有:泰兴麻将(泰兴是有名的“中国麻将之乡”)、溪桥提琴(泰兴溪桥是著名的“中国小提琴之乡”),以及兴化麦秸工艺品、蚕丝被等。泰州美食主要有:长江三鲜、八宝刀鱼、红烧河豚鱼、刁铺羊肉、蟹黄汤包等。品种繁多的特色产品为泰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6.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

泰州地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所辖四市全部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泰州地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泰州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之称号。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为泰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二、泰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

1.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泰州地区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比较分散,地区分布较广,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各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使得不同地区在旅游景点规划建设方面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不同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方面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导致该地区旅游布局不合理、景区功能雷同现象严重,从而无法实现整个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较差或不够完善的情况。尤其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存在住宿条件差、道路不畅通、游客进出不方便等问题。有些地区还存在水电和通信设施不配套,服务设施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

3.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行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管理技能、服务水平等要求比较高。而该地区旅游管理者、组织者等从业人员,多数都未经过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旅游景点因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使得各景区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深度开发

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或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在本地区已经开发的诸多旅游产品中,产品雷同现象明显,同质化竞争激烈,真正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够,更多的停留在低水平开发层次上,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度开发不够,产品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5.宣传营销不够,竞争力不强

目前,该地区在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认识不足,投入较少。经营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通过多样的宣传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影响,增进四面八方游客对本地区的了解,从而可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本地区旅游。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导致大宣传营销方面投入不足。(2)宣传营销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由于认识不足和投入较少,使得宣传营销方式单一,主要靠传统的发传单、发名片,或者是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等手段招徕其他的旅游者。同时没有将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导致竞争力不强。

三、泰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1.新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地级泰州市组建,从此,泰州发展的历史篇章掀开新的一页。市政府非常重视泰州市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使得泰州市的街道变宽了,绿化增多了,市容市貌得到了根本改善。尤其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对泰州市的城市性质进行了定位,即要将泰州市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同时,规划对泰州市的市域旅游发展也作了详细的布局,将泰州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华东地区水乡湿地休闲和精品文化体验之都。在旅游空间的布局上将构建“一心五区”的整体框架。“一心”:将泰州中心城区作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泰州文化古城旅游区、姜堰溱湖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兴化湖荡湿地体验旅游区、泰兴红色旅游区和沿江生态休闲旅游区。这些都为旅游者选择泰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除了能美化和改善地区环境外,还能给旅游目的地增加收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交通、通信、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现了泰州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外,还专门制定了《泰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争取用15年的时间,使泰州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同时,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对外宣传力度。这些措施无疑对泰州旅游业今后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居民旅游欲望日趋强烈

旅游消费需求是继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的一种新的需求。旅游是一种消费较高的活动,同时,旅游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旅游消费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假期,使得居民的闲暇时期也日趋增多,这些都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的欲望。

四、泰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挑战(Threat)

1.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强烈

泰州东面是南通,西边是扬州,南边是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旅游产品种类多,旅游价值高,知名度高。而泰州起步晚,旅游产品较单一,知名度相对较低。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发展旅游业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

2.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高

旅游已经日趋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原来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需求比例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休闲度假游,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花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旅游服务。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的需要,这必然会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通过SWOT分析表明,泰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各地区的旅游管理者、组织者、开发者都应该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江苏泰州鱼米之乡.

[4] 吴永超.唐山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青春岁月,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