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专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5 15:09:41

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旅游专题研究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一是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贯穿到讲课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二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校内实践环节强调仿真性,从场所布置、设施设备、实操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专业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旅游专题研究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在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蓬勃发展,旅游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的同时,旅游行业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失现象。作为专职教师在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南化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普遍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即使有些人选择了旅游企业,不久也会流失出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严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人认为,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旅游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面广泛,应该引起重视。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南化院旅游专业08、09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具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问题的研究。08、09级已就业2-3年,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就选择离开旅游业,有的是在旅游企业业做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这个行业,注重对这个群体的就业历程及择业意愿的研究对本文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南化院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08、09级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有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且在旅行社工作的较酒店的居多。此外,旅行社和酒店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降,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营销、文秘、业务管理等相关行业。在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极度匮乏的大背景下,这样高的专业人才流失率,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业发展的瓶颈,也是目前旅游专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因素

调查中发现,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主动填报的往往出于对于旅游、休闲度假这一行为的热爱,或是受到影视剧中对于五星级大饭店就业环境渲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服从到旅游这一专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行业实践的经历,学生发现,旅游行业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尤其是酒店的基层工作枯燥、辛苦等与想象的偏差很大。此外,酒店行业就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不少中级领导层可能都是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学历水平只有初中、高中,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感觉落差较大,难以融入他们的圈子。同时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部门较多、员工数量较多,人员构成繁杂,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复杂,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学生就业心理的不适,从而失去了行业就业的兴趣。

(二)社会群体的影响

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就业情况,此外家长、亲友等对于旅游行业伺候人、青春饭等的认识偏见,往往希望孩子从事较体面、较轻松、高收入的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三)用人单位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属于低就业门槛的产业,很多酒店在招聘人才时比较功利性,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只要能出劳力就录用,忽视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样造成了毕业生的心理落差。

此外,很多旅游企业将人才引进后,过多地重视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劳力,而忽视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和激励,很少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更不会对职工工作中的挫折进行引导,这样导致很多专业人才的流失。

(四)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党政干部,真正的专业人员很少,因而目前的就业指导中,往往缺少了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谈不上一对一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们的影响很大,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找不到学习的方向;进入社会之后,特别是旅游服务行业,基层的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不高,这些都是毕业生必须经过的一关,但是很多毕业生因为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不能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轨迹,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很难度过基层工作这一关。

(五)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忽视

2008、2009级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88、89年出生,基本也是属于90后,有着90后十分鲜明的个性,他们中大多数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感恩的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而这些都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大忌。目前包括我们学院在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往往忽略对职业素养的教育,没有通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对工作往往充满了想象,不能以一个职业人的形象立足于工作岗位,往往在工作中遇到了事情就会不知所措,不能恰当的处理。

四、具体策略

1、大学期间贯穿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3年,一年级给学生做职业定位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从事工作的大方向;二年级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把职业规划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去,帮助他们稳定繁重辛苦工作中产生的烦躁情绪;三年级则应给予学生求职辅导。

2、师资实践经验的积累

受到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影响,以及学习的不重视,旅游专业的多数教师往往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实际工作不了解,这样造成教师在专业知识能能力上的欠缺,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因而学院应重视教师专业实践的鼓励,支持他们定期从讲台回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得教学与行业接轨。

3、优化课程设计

学院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时代的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设计,结合时代创新课程,拓宽实践渠道,积极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让课堂走出教室,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企业完善用人机制

旅游企业在员工的使用中应改变功利性和短视性,需要重视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郑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

旅游专题研究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一要根据科学的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整合、删减过多过细或重复建设的旅游专业课程。二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学科,资源等背景,设置研究重

[1] [2] 

点和发展方向都有较大特色的课程体系。三要以实用性和现代化为原则,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形成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据己所长在专业方向有进一步精深发展。

(二)教师学科结构、专业水平多元化

首先,要通过有计划的国内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加强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其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同时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培训

首先,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建立标准化实训基地,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实习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好实习基地;一方面要完善原有的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管理方案,深入调查和研究实习基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实习的成效。再者,与企业合作,创建属于自己的星级酒店,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之路。

(四)提供学生择业信息的交流与跟踪

旅游专题研究第5篇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所招聘的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仍需要在教育培训上花费巨大代价;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离职或进入其他行业,促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较高。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对学生而言,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对高校而言,是教育资源的损耗;对旅游企业而言,增加了技术培训成本;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现有旅游行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上普遍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而旅游业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国内较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能力并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都隶属于管理类或经济类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旅游专业的各类模拟实验室,致使教学活动脱离实际,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学人才严重不足,这些教学资源配置直接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专业特长进行专业设置,增加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必须深入旅游企业一线实践,了解不同岗位对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同时,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收集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及各类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特殊技能培训,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内建立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场景模拟、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强调强调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学校所在区域旅游行业水平先进的经营实体,建立与学生专业方向一致的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旅游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拓订单式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开拓定向培养方案,不但能提前指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还能将企业的实践培训课程在学校期间完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再次培训的时间。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加大使用专业实验室授课的同时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定期举办专家讲座,邀请行业内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讲座,此外,通过与旅游企业确定订单式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知识的同时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1、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进修,鼓励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知名旅游院校进修或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积累他们所教授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旅游专题研究第6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智慧旅游人才;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44-04

目前,随着数字化景区的建设和在线旅游的发展,“智慧型”旅游人才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但我国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着产学脱节的突出矛盾。因此,高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应该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完成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一、智慧旅游发展概况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源自于“智慧城市”与“智慧地球”,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它指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旅游者利用便捷的智能移动上网终端设备,主动感知相关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实现其对各种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应用[2]。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各个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将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3]。智慧旅游是一次信息资源系统化、集约化的技术变革,实现了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出游体验、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模式[4],从而满足新时期旅游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和创新。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多媒体智能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行业被广泛应用。智慧旅游数据库的形成,也使游客可以在数据中心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给游客带来了别样的智能体验和优质服务。尽管这些会使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功能逐步弱化,但是智能机器的运行和电子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却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因此,旅游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精通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同时,伴随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新业态也不断涌现,涉及生态旅游、会展游、度假休闲游、婚礼蜜月游、旅游商品设计、旅游新媒体和机票签证等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因此,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应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即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信息素养和其他人文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三)运城学院旅游专业建设整体满意度调查分析

本文调查对象为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125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量具备了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经调查发现,旅游管理R档难生对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满意度偏低。其中对实习渠道的满意度最低,不满意的比例占一半多,为5583%,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满意度达45%;再次是实训室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其不满意度均在40%左右(见表1)。

二、运城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共有教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仅3人,“双师型”教师仅2人。因此,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薄弱,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太少,双师型的专业教学人才严重缺乏。

教学手段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能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总体重理论、轻实践,日常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实际。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未能将智慧旅游等旅游新概念引入课堂,使得学生对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就业前景不甚了解,造成旅游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不一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错位,详见图1所示。

(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在对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和信息管理课程对于培养智慧型旅游专业人才很重要或重要。相比之下,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艺术通识类课程和外语提升类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比较重要;另外,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自然科学类和财经法规类的课程对于智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没那么重要,具体见表2。

此外,在对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信息化课程、电子商务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太小,同时也缺乏艺术通识类课程的设置,这些都阻碍了旅游专业人才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实习实践渠道狭窄,缺乏多元化平台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旅游专业的学生认为实习渠道过于单调,主要是以酒店集中实习为主,没有与更多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方面,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有限,大多数教师仍偏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一尴尬的局面,具体见图2。

旅游专题研究第7篇

一、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旅游行业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该行业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我国众多高校对此内容都需要进行深入反思,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改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为旅游行业发展输入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旅游专题研究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游类专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81-02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创办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训建设的主导方向。

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概述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训练的场所,具有学生受训所需的软、硬件要素,即技术方面、人员与设备的支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的场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培训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功能、社会和研发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须具备培训受训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功能、预就业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信息反馈功能以及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功能。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学生技能培养,提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技能的平台,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场所。在参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训基地也应成为培养学生们创业精神和提高职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场。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上还没有建立权威、完善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立准则和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的调控还远远不够。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时,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企业生产资源及原材料,提供实训期间相应的实训管理及安全保障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基地建设专项补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基地建设合作的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此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上,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各个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能力较弱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院校,多数从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均来自非师范院校,实训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导致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也陷入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赶不上中专技校的学生的困境。

(三)教学中实训室、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还远没有达到开放型实训室的目标。一方面,实训室开放时间有限,校内实训场所容量小,实训室的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专项基金,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设备的投入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这些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训基地无法向开放型实训基地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类型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在岗期间,多数都是研究型的教师,很多实训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实践经验。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已蔚然成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同高职院校在建立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合作方面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并没有有机的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停留在一时一事的合作上,多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参与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为了规范实训教学,保证实训的顺利展开,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加强对于实训教学的管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打破旅游专业在设备配置上和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按专业群的理念综合考虑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进行优化调整,抓好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构建。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基地建设专项补贴,并建立协调机构共同推行校企合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建立一支机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应多派中青年教师进入相关的行业的各个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外出学习时,学校要多指派中青年教师带队实习,在旅行社和酒店兼职,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把行业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出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实用人才。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这就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依托作用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和实训室来辅助教学,对实训过程和实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岗前培训,在实训期间要接受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双重管理。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缺乏科学健全的实施标准。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协同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也可主动提出将教师、课堂、学生外置到企业,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满足高等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将理论、技能和能力综合的培养、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突破口。要紧密的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前熟悉职业环境,唯此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徐岳清.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 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 刘红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6] 王继斌,李国会,雷兆武,李晓华.论高校环保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 吴敏,赵荣辉.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6).

[8] 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

旅游专题研究第9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旅游专业 就业心理 探究 专业建设

近几年作为旅游业我国经济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蓬勃兴起,由此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旅游专业是旅游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由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成人教育旅游专业学生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在这个学生群体中,除少部分是作为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愿望的在职学员外,其他大部分学生中,一部分是对原有职业不称心,希望通过旅游专业学习后再择业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来自应届高中或中职的毕业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就业和择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以学生为本位、探究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并以学生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反思改进专业建设,是促进旅游专业建设的新途径。

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一)自卑心理。成人专科学生大部分在原中学阶段学习属中下水平,他们或因就读成人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从普通院校毕业,走上社会总是低人一等,或因求知、求职屡次受挫,因此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

(二)依赖心理。据笔者调查,临近毕业,近50%学生有就业压力但是没有择业目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认为就业是学校或家长的事,缺乏应有的独立决策能力,时时处处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联系就业单位依靠亲戚朋友帮忙,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旅游专业具有女生多的特点,依赖心理较之其他专业更为突出。

(三)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因自身外貌形象条件好或与中职生相比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知识丰富,在内心深处形成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所谓“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

(四)攀比和嫉妒心理。据笔者在长年的就业安置及对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中发现,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及就业后较长时期的工作中攀比、嫉妒心理问题严重,他们往往将自己和其它地域、其它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比较,即使某单位及岗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方面条件稍有逊色,就不顾自身条件、能力水平而彷徨或放弃,并产生对别人的嫉妒心理。

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一)自我认知不准确

学生缺乏自我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当前旅游行业呈现人才“饥渴”状况,基层管理和服务人员奇缺,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难的不是缺乏工作岗位,而是缺乏自我定位。具体表现为:一是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宿条件是否优越等作为选择标准。二是缺乏艰苦创业、从基层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而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基层岗位工作,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三是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二)对工作世界认知不确切

由于成人旅游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因此他们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问题,他们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大部分时间处在学校环境中,缺乏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的了解,他们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充满希望和幻想,工作世界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一旦与社会接触,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形期,很多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在不断涌现,这些都使他们难以较快适应社会。

(三)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认识

不少学生入学选择旅游专业是凭当导游、到处旅游能开眼界的感觉,入学初期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范围及行业服务性质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他们无法将“旅游产品”与为客人提供周全的服务联系在一起。而临近毕业,对从事服务行业工作难以接受、不是自己想象。

笔者曾对04届专科毕业生择业去向作过调查,毕业生中真正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只占46%。对该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两年以后仍继续留在本行业工作的不足20%。学生就业不看好旅游行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旅游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旅游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直接采用普通高校的教材;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重点不突出,内容交叉重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缺失、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或实践能力不足而缺乏自信或引起困惑。

(四)社会因素影响

一是社会上对旅游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对专科旅游教育而言,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技能型的基层服务和管理人员,作为服务员必须恭恭敬敬地为客人服务,对客人要尊重,这是社会角色的规定。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包括一部分毕业生)曲解了旅游行业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这种角色关系,他们认为服务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到旅游业就业心存疑虑。

二是从旅游行业主体看:

第一,薪酬不高。在现今社会,薪酬的高低不仅在物质上给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消费能力,而且成为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指标。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的福利主要是平时的劳保用品,对于他们急需的且本应享受到的医疗、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却不愿意缴纳,即使缴纳标准也较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第二,由于受传统招聘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有标准的身高和出众的体形容貌,这就人为的给广大“相貌平平”的专业毕业生产生就业应聘的心理障碍。三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工作世界纷繁复杂,这对于阅历尚浅、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鉴别和抵御能力差的毕业生来说,在心理上无法适从,由此引发心理问题。

三、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也是自我完善的动力。通过对自身潜能、人格的评价,可以对改变个体形象和个性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帮助专科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外貌、爱好、特长入手,认识自己的心理面貌,了解自己的情感、道德、政治态度,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全自我评价机制。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引导学生多跟老师、同学、家长接触,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三是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不要把学校的性质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对一名大学生来说关键的不是学校性质而是自身的人格、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要将专科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人旅游专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实习的比例,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引进和编写实用旅游教材,使培养方向更明确,并做好专业介绍和教育,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学校应优化组合自身教育资源,结合办学方向,形成成人旅游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办学特色。

另外,要根据市场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实践“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开辟“实践学期”,引领学生深入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打工”或者“顶岗”,促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职场适应性。

(三)结合行业特点,进行职前就业心理指导。旅游行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最关注的是业内的各种岗位,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不排除,将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因此就业心理指导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对成人专科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的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注重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对他们产生影响,如讲实惠、重名利、怕吃苦、忽视社会需求等。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旅游行业(特别是用工量最大的酒店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任何一个职位都必须从基层服务员做起。要使学生认识到基层是锻炼自身才干的最好地方,只要自身努力、敢于吃苦,在旅游业大有发展空间。

第二,合理确定择业目标。择业目标的确立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和能力水平,尽可能让择业的目标跟岗位的要求相统一。

第三,做好职业的耐挫心理准备。旅游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和窗口,在这个行业中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就业初期由于业务不熟,工作上容易出现来自客人挑剔或上司不满,这是正常现象。但在事发现场一定要学会忍耐,始终把道理让给对方,具有在客人面前始终保持平静、恭谦的心理承受能力。“客人永远是对的”,这样讲似乎有失人格,然而却是职业上的需要,当然这种承受不是对超出服务范围的人格侮辱的包容。

(四)根据行业性质,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方法。据有关机构统计资料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职业规划,成人教育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缺失,也同样是造成他们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指导,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成人教育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学生进行的自我设计与学校根据旅游行业性质进行的指导培训。

首先学生要主动进行自我设计。学生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内发展空间,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潜质、业内发展取向等方面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和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岗位目标、成功标准、需要进行的继续教育以及大概的时间安排等几个方面。